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共8篇)
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篇1
2011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浏览次数:1648 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1-7-4 00:03 | 提问者:lonelydre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最佳答案 针对当前形势,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步微调为基调,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好应对准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防止出现 大的起落。经济运行正在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2010 年第一季度 GDP 增长 11.9%,比上年同期加快 5.7 个百分点,较上年 第四季度加快 2.2 个百分点。5 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 17.8%和 16.5%,4、较第一季度分别降低 1.8 个和 3.1 个百分点。依据工业增长水平测算,第二季度 GDP 增长率在 10.5%左右,上半年 GDP 增长率在 11%左右。总体看,尽管出 现回落态势,但经济增长仍保持着较高速度。●物价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1~5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2.5%,其中 5 月份同比上涨 3.1%。1~5 月份物价同比涨幅呈现逐步提高态势,但主要受翘尾因素推动,新涨价因素趋于 减少。5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 0.1%。随着翘尾因素减少,加之国际市场 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预计将从 6 月份开始稳步回落,居 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预计 7 月份以后也将回落。综合来看,价格涨幅保持在较低 水平。较高的经济增长和较低价格上涨相伴随的格局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市场力量明显增强 1~5 月份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 10.1%,国内贷款增长 33.1%,自筹资金增长 32.3%,利用外资下降 6.8%。从投资项目划分看,中央 项目投资 5400 亿元,同比增长 14.1%; 地方项目投资 61958 亿元,增长 27.0%。把这些变化与 2009 年同期比较可以发现,投资增长已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推动 转向由市场推动。由于消费主要是居民家庭自主性的活动,因此内需(国内投资 与消费)已经从政府力量推动转为市场力量推动。与此同时,出口持续强劲恢复。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 35.2%,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 57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大幅度由负转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综合看,经济增长的需求 基础已基本由市场主导。●企业效益好转,财政收入增幅提高
1~5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 5
00 万元以上的企业)实 现利润 15396.5 亿元,同比增长 81.6%。财政收入同比增幅超过 20%。经济可持续增长基础尚不稳固 ●投资增速趋降,持续较快增长基础不稳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第一季度为 26.4%,1~4 月份为 26.1%,1~5 月份为 25.9%,增速持续降低。如果考虑到价格因素(2009 年 1~5 月份价格 绝对下降,2010 年 1~5 月则为上涨),投资实际增长率降低在 10 个百分点以 上。随着政府力量退出,未来投资更多地依靠企业投资支持,但企业的投资意愿 和能力均显不足。其中房地产企业投资潜伏回落风险。受房价快速上涨影响以及 针对性调控政策的实施,房地产企业对未来房地产市场预期不稳,建设投资活动 趋于谨慎。4 月份以后,城镇住宅用地交易量减少,房地产新开工项目减少。这 些可能导致今年第四季度到 2011 年的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由于房地产投资占 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这部分投资的波动必然会引起投资波动。非房地产企业受比较普遍的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前景不确定以及融资难、行业准 入管理等因素制约,投资活动均不够活跃。●出口高增长难以持续,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上半年的出口高增长,既有基数较低的因素,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经济在补充库存活动带动下出现明显恢复。未来看,基数正逐步加大(2009 年 下半年,月度出口额已接近或超过 1000 亿美元),发达国家经济有出现反复的 可能(在高失业率、高负债率的压迫下,美国居民家庭消费恢复状况不好;银行 普遍惜贷约束了房地产市场需求;欧洲债务问题影响不断扩大)。出口的高增长 态势将发生明显改变。综合上述情况,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求基础还不稳固,内需增长(主要 是投资增长)存在下降趋势,市场投资还没有全面恢复,房地产投资存在较大下 滑风险;出口高增长难以为继。在需求因素影响下,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持续降 低。●下半年经济增长不会出现明显滑坡 在扩大内需一系列措施支持下,2009 年以来居民消费信心持续增强,买房、买车等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趋于活跃。随着人口向城市的持续转移、就业和收入形 势好转,居住性的买房需求增加较快,受房价快速上涨及近期房地产市场调控的 影响,这些需求没有充分释放,但累积的能量在不断增强。如果房价走稳,政策 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就会释放较大的买房需求潜力。汽车市场需求可能会出现短 期调整,但其持续较快扩大的总趋势不会改变。综合看,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将持
续活跃,而且不断趋向健康稳定,在其影响下,消费将继续保持较高
水平增长,全年消费实际增长率预计大体保持在 2009 年水平。受买房、买车需求拉动,房 地产、汽车工业的生产与投资预计将不断恢复;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和出口强 劲恢复,也将对各类企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逐步引导其生产投资趋于活 跃。综合这些情况,政府投资增量基本消失后,在市场力量推动下,投资增幅将 保持在 20%左右。房地产投资将成为投资的主导力量,若政策调控得当,有望 保持 30%左右的持续快速增长。尽管 2010 年世界经济恢复异常艰难,外部环境依然比较严峻,但不会出现 2009 年的深度滑坡。考虑到基数因素,以及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因素,预计我国 全年出口可以实现 10%~15%的增长。在需求温和恢复、国内产品供求大体平衡、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小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预计新涨价因素较少,全年 CPI 涨幅不会高于 3%。关于调控政策的思考 针对当前形势,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步微调为基调,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 活性,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好应对准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防 止出现大的起落。●平稳调整财政货币政策 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和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变,今年年初以来危机应对型政策已 开始向常规型政策转变。财政政策由扩大支出和结构性减税并重,开始向稳定支 出和增加税收方向调整;货币政策则由着重于“宽松”转向着重于“适度”。随着经 济运行特点的变化,预计这些政策调整将进一步推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经济 增长新的动力基础尚不稳固,外部环境仍然比较严峻,因此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的 步伐不应过大,要高度警惕政策调整引起的较大波动。财政政策方面,应逐步收 缩政府投资规模,同时预留必要的回旋余地,为应对需求较大幅度下滑做好准备。应主要依靠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严格防止提高税赋总水平的倾向,积极为企 业投资、居民消费创造良好财税环境。货币政策方面,今年年初以来控制新增贷 款的力度较大,数量型货币调控措施比较集中,货币信贷增长较快向常态方向回 归,M2、M1 同比增速持续降低,市场利率有所上升。基于资产泡沫风险缩小、通胀压力减轻,以及企业融资难有所发展的情况,货币政策应在目前基础上保持 稳定,不应继续加大收缩力度。● 大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房地产业发展既关系到城镇居住条件改善,也关系到工业、建筑业、服务业 的发展。房地产业对重化工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金融等经济支柱性行业有 显著带动作用,因此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具有重要作用。房地产业发展与基础
设施建设结合,共同推动
着城市建设,是决定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 房地产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面对较大困难,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第一,抑制投机性买房需求与鼓励居住性买房需求并重。市场需求对房地产 业发展至关重要,市场需求剧烈波动则对房地产业发展有很大危害。因为房地产 建设周期较长,对未来市场需求和房价的预期是决定建设投资的重要因素。在市 场需求剧烈扩张、房价快速上涨时,对未来市场需求及价格的预期一般较差(从 经验看,需求和价格大起必有大落),从而会抑制房地产开发建设活动。另一方 面,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对房地产业发展也会产生很大抑制作用。为此必须积极 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从这个目标出发,应一方面坚决遏制投机性 买房需求,防止市场需求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自住性买房需求,促 进房地产需求持续增长。应一方面加快房产税、物业税实施步伐,从制度完善上 抑制投机性买房需求;另一方面适度调整按揭贷款控制措施,对改善性买房活动 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自住性买房需求发展。第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支持商品房建设并重。我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 革以来,商品房供给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同时,保障性住房 建设也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任务。协调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商品房建设的关系,就 是要在肯定商品房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而不应厚此薄彼,出现 政策倾斜。从机制上看,市场增加供给的效率高于政府;从规模上看,目前保障 性住房建设规模约相当于全部住房建设规模的十分之一左右,商品房居于主体地 位。因此商品房建设是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应在大力加快保障性住房 建设的同时,从土地、资金等多方面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的商品房开发建设,有 效增加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第三,住房需求管理和住房供给管理并重。受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建设、控 制投资过快增长等因素限制,城镇住房建设相对滞后。房地产市场持续呈现供不应求格局,是引起房价上涨和投机性买房活动增加 的基本原因。应以自住性买房需求作为房地产需求主体,通过完善物业税制度限 制过度改善住房条件的行为,实现买房需求大体稳定可持续增长。应以城镇户籍 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征地补偿制度完善为主有效释放农村生活性占 地,增加城市建设供地数量;加强国土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引导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推进;有效增加城镇住宅建设供地,加大资金、技术
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篇2
我国的专利类型分为3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2010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授权或公告的拖拉机词条的专利中, 发明专利15项, 占8.4%;实用新型专利115项, 占65.0%;外观设计专利47项, 占26.6%。在这些专利项目中, 涉及拖拉机整机的44项, 涉及与拖拉机配套机具的16项, 涉及拖拉机配套部件及实验设施的117项。
纵观近几年我国拖拉机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情况, 可以看出, 在经过一个平稳的过渡阶段后, 2010年上半年拖拉机授权专利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见表1。
2010年上半年拖拉机产品专利授权及公告状况具体表现出以下特征。
(1) 专利授权与公告量在连续3年平稳发展后有一个明显的跳跃。前3年的上半年, 授权与公告总量同比相当接近, 而2010年上半年增长较快。虽然2009年我国拖拉机产品在出口中遭遇寒流, 但是在世界金融后危机时代, 我国拖拉机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没有放慢步伐, 这些授权专利基本都是国家知识产权局2009年接受申请受理的。可以预测, 2010年下半年专利授权与公告量超过上半年应该没有问题。
(2) 国外在华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已到谷底。2010年上半年的5项同比2009年上半年的3项有所增加,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外在华专利申请趋势好转, 和前几年每年数十项相比, 差距很大。
(3) 发明专利依然不尽如人意。2010年上半年已授权或公告的拖拉机专利类型结构趋势是, 发明专利同比有所增加, 但不及2008年上半年;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所增加。国内中小型企业职务发明和个人非职务发明的拖拉机词条专利中, 大部分专利项目为小四轮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以及其配套部件;在大中型企业职务发明的拖拉机词条专利项目中, 则基本为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部件。在所有的拖拉机词条专利中, 尤其以配套部件所占比例最大, 占66.1%, 与2009年同比有所减少;涉及与拖拉机配套机具及实验设施的占9.0%, 与2009年同比有所增加;涉及整机结构的占24.9%, 与2009年同比增加幅度较大。
注:表中的专利数据仅限于已经授权或公告专利名称中含有“拖拉机”词条的专利项目, 而专利项目名称中不含“拖拉机”词条而实际为拖拉机内容的项目未能统计。
(4) 专利申请人结构2009年上半年职务发明 (单位) 首次超过非职务发明 (个人) , 职务发明占54.2%, 2010年上半年专利申请人结构与2009年相比完全相同。国内拖拉机专利申请人职务发明 (单位) 申请量多年来均低于非职务发明 (个人) 的申请量, 职务发明偏少的现象终于扭转并得以稳定。需要指出的是, 在非职务发明专利中, 有一部分股份制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的专利是以其法人或其他负责人的名义申报的。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现状;相关对策
自2013年以来,全球的经济正在艰难的复苏当中,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我国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且变化较大,各个地区以及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党中央的各项部署,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经济增长量,经济发展在平稳中不断前进。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积极方面
1、经济的增长总体呈现出平稳的趋势,各个指标的变化在合理的区间内
。经济发展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国在宏观调控上不断创新,积极拓宽思路,主要致力于增长稳定、调整结构、促进改革、统筹发展,不断增加经济的增长,促进就业,保证各项指标都在年度预期的合理范围之内。
(1)经济运行平稳
2013年上半年我国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7.7%,我国经济的增加速度连续5个季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增长。在2013年全年当中,我国的消费、工业等都出现了回升。内需的增加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增加的最主要的动力,而消费是内需增长的主导。我们在外部条件不是很稳定的大环境下,保持了国内消费的相对稳定,这说明在目前我国的内需对经济的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拉动作用,相信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还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2)经济总量同比上升
我国的经济占全球经济的10%,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如今,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逐渐退却之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断低迷,甚至出现衰退的迹象,虽然它们中有的保持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率,但是它们的经济总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地下降。
2、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正在不断地积极推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正处进入小康社会前的决胜时期,我国的经济也处在增长阶段的转换时期,从表面上来看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地调整甚至是处于下降趋势,但是从其本质上来讲,这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在未来的中国经济中,经济的增长的新的动力来自于消费的不断扩张,我国经济的要想更好地发展要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管理水平的创新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就要在未来的一个阶段我国的经济目标是培育出具有高附加值以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创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
。目前,在我国虽然经济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地发展,但是还存在东西部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度外向,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基础都相对要好,大部分的国内一线城市都聚集在东部沿海的地区。
2、中国的外需增长不多
。2012年以来,在国际经济形式的不断影响下,由于欧美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海外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还有一些其它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外需呈现出萎缩的趋势。2013年,虽然出口有所增长,但是外需的影响如果不断扩大,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外需的变化主要是受制于他人,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外来变化的风险进行评估。为了改变经济被动的局面,有待于我们不断从其他方面进行弥补。
3、人口老龄化导致人民未富先老
。根据数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5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是1.9亿人,占13.7%, 65岁及以上人口是1.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1%,这个指标与上年相比提高了0.25个百分点。按照国际的相关标准,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就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到老龄化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不断下降,在经济社会当中,活力不断降低,而养老医疗等费用却在不断地上升。
4、人力资源结构存在问题
。在我国,虽然目前的劳动力供求总量基本保持平衡,但是人力资源的结构存在这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前我国低端劳动力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存在着用工难、农民工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高端的劳动力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很多毕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
5、人均的收入水平相对偏低
。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如果从人均的国民总收入来看,我国的居民平均总收入相对偏低,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当中,我国人均收入排名位于100名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一直被列入低收入的国家当中。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从中低收入国家列入到中上等收入的国家,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趋势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放缓阶段,人均收入提高较难,需要不断地去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以此来提高国民收入总量。
6、投资区域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国经济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从短期来看,还是面臨着相对不稳定、不平衡的风险,我们所说的短期风险,从国内来看主要是指房地产的泡沫、银行的坏账以及融资平台等问题。从国外来看主要是指在国际当中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度波动(比如粮食)以及国际的短期资本大面积的进入到我国。此外,当前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产能过剩不断加剧,也导致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三、我国经济发展相应对策
1、逐步实现产业转移,不断平衡东西部地区经济
。为了不断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东西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我国正在逐渐实现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逐步转移,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东部地区要不断地对经济发展进行盘整,放缓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提升技术管理水平、提高附加值方面做好功课。同时国家要靠投资不断进行拉动,使西部地区承接起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开辟经济发展的新天地。
2、扩大内需,弥补外需萎缩
。在外需逐渐萎缩的大环境下,要想使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必然需要我们从刺激国内需求入手,由于消费的波动性一般都是比较平稳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财政的政策措施来鼓励国内的消费者进行消费。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证体系
。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提高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尤其对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的财政补贴要到位,确保保障性的安居工程不断推进。
4、促进就业形式在总体上稳定
。制定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国家到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用各种措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稳定就业形式,不断强化就业服务。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行业,以经济增长来促进就业率的提高。此外,要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上出现的问题,保持就业形式以及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
5、充分发挥出政府的作用
。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大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出政府的作用,不断地激发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活力。政府工作要致力于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与节奏,不断稳定市场经济,增强市场的信心,要能够立足现在,做好继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地依靠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以此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总之,我国的经济总体上呈稳定发展的上升趋势,虽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我们在不断地摸索中一定能够更好地前行,本文只是针对经济发展中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还需在日后不断进行研究。(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 叶彩园、邓光明.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J]. 冶金财会. 2009(08)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状况 篇4
中国银行在因特网上设立网站.开始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设立网站或开展交易性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数量增加。
二是外资银行开始进入网上银行领域。目前,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
三是网上银行业务量在迅速增加。这表现在客户数和交易金额两个方面。业务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
四是网上银行业务种类、服务品种迅速增多。目前,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提供的服务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外汇牌价查询、投资理财咨询、账户查询、账户资料更新、挂失、转账、汇款、银证转账、网上支付(B2D,B2C)、代客外汇买卖等,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
五是中资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开始赢得国际声誉。
(二)我国网上银行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许多问题
1、发展环境欠完善。目前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纵深和宽度都还有限,受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小、终端设备普及程度失衡,客户群体缺乏规模,现代支付体系不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认证中心(CA)体系尚未建成等国情的制约,尚无一家开展网上存款、贷款、账单收付、跨行转账、非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
2、市场主体发展不健全。目前国内网络银行是在现有银行基础格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网络银行延伸服务即所谓的传统业务外靠的电子银行系统,大多只满足存款、汇款、汇兑等业务,只是一个简单化的传统业务外挂,其实只能算照搬柜面业务的“上网银行”。目前,国内网络银行一方面盲目攀比,盲目地引进与投入;另一方面技术手段停留在低层次,缺乏内涵,缺乏适合市场的特色。更难“客户导向”了,一些银行对网上银行发展方向的认识模糊,仅把它当作扩大传统业务的手段,因而发展缓慢。
3、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出台,网上银行市场准入的要求也开始规范化。然而,商业银行过去那种在技术上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避开监管的行为还会出现,网络金融的监管要纳入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整体管理框架中考虑,同时制定国际性标准。就此而言,监管的成熟之路还很长。
五、实现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五年过渡期的快要结束,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中国,网络银行将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重要战场,中国及中国的银行应当增强竞争意识,增加竞争本领,惟有迎难而上,苦练内功,学会“与狼共舞”,才能“招狼为婿”,在竞争中壮大自己。
(一)营造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良好环境
1、大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扩大网上银行的生存空间,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的水平,信息终端以及信息知识的普及程度。因此,要加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尽快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现阶段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如果落后三五年,今后可能差之千里,必须进一步推广应用网上银行成果,使国民通过感性认识,感觉到网上银行发展对我国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的优势,感受到网上银行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感知到网上银行迅速发展没商量,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国民素质,更新理财观念,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提高银行体系网络化水平,这是推动网上银行发展的前提,也是当务之急。
2、结合信贷登记系统和存款实名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要积极推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贷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开发和推广个人信贷登记系统,逐步实现贷款信息共享,为防范信贷风险服务,还可以以居民存款实名制为基础,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用以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个人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应尽快组织进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个人信用体系。
3、建立和规范安全认证体系。资金在网上划拨,安全性是最大问题,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大量经济信息在网上传递。而在以网上支付为核心的网络银行,电子商务最核心的部分包括CA认证在内的电子支付流程。国内不少银行都在做网络银行业务,但都因为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最后只能实行局限交易,也就是说国内目前的网络银行还不能算真正的网络银行,只有真正建立起国家金融权威认证中心(CA)系统,才能为网上支付提供法律保障。目前中国金融CA工程已正式启动,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进行电子商务的网上相关法规必须研究制度,逐步为网络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4、建立统一的支付网络体系,解决跨行结算体系。支付网关连接消费者、商家和银行,是商业银行系统与公共网络联系的桥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银行资金平衡能力脆弱,超负荷经营态势严重,直接制约了银行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而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银行系统内不同行之间结算资金和资金收付而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清算方式,为了彻底改革这种传统的联行业务体制,必须尽快建立资金汇划清算系统的高速公路,而建立这种支付网关,需要选择与各商业银行既紧密联系又权威性、公正性,又可按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建设,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会员制机构。
5、建立健全自身的网络安全系统。随着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必然出现很多金融业务创新,也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体制和政策的空白点或禁区。同时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极易遭受黑客和病毒的袭击,内部技术和操作故障都难以避免,而由此产生的损失则因我国涉及到网络交易方面的条款还不健全,各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在网络环境下,银行业一些传统业务的风险将被放大,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银行应尽快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体系,不仅包
括防范计算机犯罪、防病毒、防黑客,还应包括各类电脑识别系统的防护系统。以及防止自然灾害恶意侵入,人为破坏,金融诈骗等各类因素。
(二)积极转变观念,加强网上银行经营管理
1、建立新型的银行组织管理制度,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网络银行发展使传统商业银行组织管理制度发生变化,银行业是一种具有规模经济特质的行业,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的基本途径是组织体系的分支行制,而网络银行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使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而且正在使传统的银行外部组织结构由物理形态向虚拟形态变化实现银行规模经济的基本途径已不再是分支行制,而是技术、创新和品牌,这是就外部组织制度而言,从内部组织制度看,随着商业银行外部制度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由垂直式形态向扁平式形态发展。从而多层次的内部组织制度将被平行式的制度所替代,银行内部的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会大大降低。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树形结构,即由商业银行总行下辖多个一级分,一级分行下辖多个二级分行,二级分行下辖多个支行的总分支行组织机构形式,这种组织机构形成大多按行政区划对等设置,管理层次多,管理机构庞杂,业务上的条块分割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冗员较多,管理的成本高,不利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即时沟通了各分支行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网络中的各个成员可以直接从职能管理部门获取管理指令和反馈管理信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各种授权,授信等均可通过网络实时实现。银行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银行对金融理论、金融技术、软件开发数值分析,法律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上升。从现在起银行必须有所准备,建立起银行内部的人才库。
2、树立全新的银行理念。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银行业拓展全新的服务,以此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智能化、标准经、个性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因此,要求银行在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中,只有客户这个中心,而没有其他的中心,银行运作所有的构件都是为了客户这个中心服务的。从国际经验看,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经历了客户至上,客户第一,客户满意,增加客户价值四个阶段。在客户至上阶段,把客户放在银行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图的上方,体现了银行的服务姿态;在客户第一阶段,把客户放在银行工作日程表的前端,银行全体人员和全部行为都围绕客户,客户的事情是银行工作的重心;在客户满意阶段,把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放在前面,调动所有资源让客户感到满意,以客户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银行工作的标准;增加客户价值是目前客户导向理念的最新表现,在这一阶段,把客户资产价值增加放在首位,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进入90年代后,我国银行业在商业改革进程中,“客户中心论”的研究和实践才露出端倪,银行初步认识到客户对于银行经营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为表面和肤浅的水平上,而没有从本质内涵上认识到银行离开了客户,不重视客户,自身的发展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3、开发新的产品服务,进行全新的业务拓展,银行业务拓展、银行业实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结合,采用新的业务开拓视角,新的操作方式,金融服务的延伸来赋予传统业务以新的内涵外延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增强网上银行支付的灵活性功能。网上银行要适应客户在电子网络上进行买卖交易时的支付与结算需要,就必须创新与电子网络交易相关联的交易支付手段和金融工具产品,必将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的支付手段产生深刻的影响。网上银行新的交易支付手段主要有数字现钞,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其他电子金融工具。新的产品及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线上市场销售、线上或电话客户服务(如透过网上、电话申请信用卡)、客户遥距操作及结算(如电子信用证)、线上产品资讯服务(如线上查询存款利率)、数码货币系统、电子信用卡支付系统、电子支票支付系统、网上电子现金产品(如数码现金、电子货币)等等网上银行还可以对传统的银行金融工具进行电子化改造,以提高这些业务的办理效率与质量,改善对客户的服务,降低经营管理的成本,扩大银行的收益水平。例如,基于电子网络系统的电子承兑汇票、电子信用证、电子抵押担保等等业务的开发与运营,无疑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银行、证券公司的营业据点可能只剩最前线的服务人员,看不到他们身后一排接一排的复核主任、副理等业务执行人员。而行员、业务员的角色,也将转型成理财、投资、财务顾问,提供各种理财产品的服务、咨询。
(三)强化银监会对网上金融风险的监管
一般认为,政府之所以要对金融机构实施广泛的监管,是因为存在着市场缺陷。这些缺陷包括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缺陷加上银行业较强的外部性和天然的脆弱性,都极易给消费者带来消极影响。引发消费者对银行体系的不信任。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最基本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和提升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传统的监管体系正是这一理论上建立起来的。
针对网络银行而制定的新的规则或指导性规范主要包括:
1.市场进入。大多数国家都对设立网络银行有明确的要求,需要申报批准。这些要求一般包括;注册资本或银行规模;技术协议安全审查报告;办公场所与网络设备标准;风险揭示与处置规划;业务范围与计划;交易纪录保存方式与期限;责任界定与处理措施等。其中,对于网络分支银行,一般还要求其母行承担相应的承诺。
2.业务扩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业务范围,除了基本的支付业务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允许网络银行经营存贷款、保险、证券、信托投资、非金融业务、联合经营等业务,以及所采用的方式等;二是对纯网络银行是否允许其建立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等。
3.日常检查与信息报告。一般都要求网络银行接受各监管机构的检查,除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检查以外,还包括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客户资料的保密与隐私权的保护、电子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检查。除此之外,对网络银行普遍要求建立相关信息资料、独立评估报告的报告备案制度。
网络银行的金融监管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畴,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完善现行法律,补充适用
我国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状况 篇5
(2011-03-07 09:38:06)转载标签:杂谈分类:经济常识
近几年在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指导下,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在全面范围生根发芽,截止2009年末,已有1334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自小额贷款公司成立运营以来,其利率就远高于大型的金融机构,例如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为何在面对以中小型及微型企业、甚至是农户为主体的、比较弱势的客户群体中,却更倾向于接受利率远高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如何为这些群体进行服务,运营中又呈现出哪些特点,未来发展又将如何?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给出答案。小额贷款行业的现状
一直以来,中小型企业及微型企业都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发达国家,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7%,在社会就业和经济贡献度方面都超过50%,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都把中小型企业视为其经济“发动机”和社会进步的“稳定器”。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小型企业的比例则达到99%以上,其吸纳社会就业人员、出口额及经济贡献度都比发达国家高。同世界各国一样,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型企业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超过一千万家注册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比重达到99.3%,占GDP比重为55.6%,占全国工业新增产值比重为74.7%,占社会销售额比重为58.9%。占税收比重为46.2%,占出口总额比重为62.3%,占城镇就业岗位比重为75%左右。虽然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中小型企业及微型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却是极不相称的,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中小型企业及微型企业。
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它是迄今为止民营经济唯一能够参与和控制的准金融机构。国务院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三十六条明确提出要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小额贷款是一种小额度信贷。此类贷款的申请人多为中小企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个人和农民,是国际公认的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小额贷款公司将以解决涉农企业、农户以及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为己任。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中国小额信贷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国际组织和国内公益组织援助的小额信贷机构;第二类是政府包括具有政府职能的社团组织,比如全国妇联、中华总工会开办的小额信贷项目等;第三类是正规金融机构开办的小额信贷业务,包括农村信用社,贷款类型是小额信用贷款和两户联保贷款,还有城市商业银行和政府合作的担保贷款;最后一类是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
目前,金融主管部门正在中小企业,尤其微型企业资金链断裂和汹涌的民间资本浪潮之间,艰难地维系平衡。一方面,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越收越紧,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尤其微型企业面临极其严重的融资缺口。尤其去年一年,央行5次加息、1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严守贷款额度,使得企业的融资瓶颈继续加重。市场人士表示,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由于前期外部的原材料涨价加之人民币升值等通胀传导因素,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取消、贷款利率上调等宏观调控政策撞车,两面夹击之下,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另一方面,如潮水般的民间资本正在四处寻找着投资机会。中国理财市场的投资渠道本来就少,而今年以来,股市陷入低迷,房市也趋于萎缩,因而,当“三分天下居其二”的股市、楼市行情走低时,投资者手上大量的钱一时间就没了去处。一边是大量中小企业因缺少资金而濒临倒闭,一边却是数万亿元的闲散资本在市场游荡。
由金融主管部门做媒,为资本和市场建立起一个有效通道。在2009年末,全国已经有13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821.98亿元,实收资本817.20亿元,实收资本占资金来源的86.85%。其客户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贷款期限多数在半年以下,最短为几天,这就与大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周期长”、“手续繁琐”、“贷款条件要求高”等形成鲜明对
比;为与银行差异化竞争,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方式除银行惯用的抵押贷款外,更多采用的是银行慎用的保证、质押、联保等更为灵活的方式,这对缺乏抵押物的农户、个体户和小企业来说,更简单、方便。各地小额贷款公司还根据当地情况推出了独特的融资产品,如温州鹿城捷信公司的出租车经营权质押;正泰贷款推出了正泰集团供应商应收账款质押。
小额贷款公司的特点,一是主体参与的踊跃程度较高。二是注册资本金额逐渐增加,股东关联程度较高。三是注册及经营地点多局限于地市级城市,辖区内的中小工商民营企业为主要贷款服务对象。四是小额贷款行业将呈现“小而多”的市场组织结构。
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呈现出的特点,一是资金来源问题。二是最高利率问题。三是市场定位问题。四是行业监管问题。五是高风险,高成本。
针对该行业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该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加强以下措施建设,更好对该行业进行管理。
一是加快民间借贷立法。二是健全完善内外部监管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引导、方便民间融资机构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四是规范业务操作。五是建立有效地信用评估体系。六是信贷利率应考虑行业利润差别。七是积极创新新型业务模式,建立与银行新型的合作框架。八是根据农业、农户分散,信贷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比较大等特点,加强政策指导,使其更好的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引导当地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更好的风险管控,例如积极引入农业保险制度、实行农户联保制度等等,既能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问题和信贷管理成本,又能使资金需求者更快、更方便的拿到资金。
展望
小额贷款公司在实际运营中,一方面,小额贷款的大部分投向是私营企业及个体经济、农业、工业和商业,解决了很多中小型企业及微型企业的融资问题,社会效益显著;另一方面,投向农户的比例相当低。这跟农产品的安全性较差是无法分开的,大部分农产品受到类似天气、自然灾害等等影响比较大,增加了信贷资产的风险水平。希望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就农户的特点给出更多优惠政策,使小额贷款公司更好的为农户服务。
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篇6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开局是好的,实现了稳中有进、平稳开局。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宏观调控不断创新和拓展思路,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统筹施策,使经济增速、新增就业、物价涨幅等主要指标保持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
一是经济实现平稳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经济增速连续5个季度稳定在7.5%左右的区间。着力扩大有效内需,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优化消费环境等措施,居民消费持续较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增幅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不断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其中民间投资增速达23.4%。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9.1%。
二是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针对蔬菜、瓜果由于天气影响价格明显攀升,加强跨区调运和价格监管;年初生猪价格持续走低,适时启动调控预案,猪粮比价逐步回升到合理水平。居民消费价格除2月份受春节等因素影响,其余月份涨幅均在2—3%;上半年同比上涨2.4%,涨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
三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加上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增强,就业形势和劳动关系保持基本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同比多
增31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1%,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维持在5%左右。重点群体就业稳步推进,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3.3%,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人员再就业29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4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60%和78%。
二、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把经济下行压力转化为调结构的动力,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农业生产继续向好。继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初步统计,全国夏粮产量达到2638亿斤,比上年增产39亿斤,其中冬小麦连续第十年增产;夏收油菜籽产量1348万吨,同比增长3.4%。畜牧业形势总体稳定,猪牛羊禽肉产量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生猪出栏34211万头,增长1.1%。蔬菜在田面积增加,水产品生产稳定增长,玉米等秋作物长势良好。
二是高新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好。强化创新驱动,印发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9.6%,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去年以来服务业增速持续加快,对稳定增长、稳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上半年增速达8.3%,快于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5.3%,比上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以金融、物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三是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东部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型引领作用明显,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设备、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良好。中西部地区继续发挥后发优势,依靠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势着力吸引东部产业转移,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东部,上半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和10.5%,快于东部地区1.3个和1.8个百分点。国家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积极推进。国家研究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等规划加快实施。严格对涉及电力、煤炭、钢铁等行业的环评审批,大力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进一步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大力发展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产业,加快脱硫脱硝、生活垃圾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呈下降态势。
三、改革攻坚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依靠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布实施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国际经贸合作加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是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审议通过,新组建部门的“三定”方案全部完成。政府机构简政放权取得实质性进展,取消和下放了能源、交通、通信、文化等领域183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有序推进。铁路政企分开进展顺利,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动。
二是财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行业地区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将惠及600万户小微企业。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范围稳步扩大。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民间资本投资金融业的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兑澳元直接交易启动实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
三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稳步实施。成品油价格形成新机制运转顺利,重点电煤价格与市场煤价格完全并轨,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平稳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升学取得进展,已有30个省份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数量由307种增加到520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多家。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开始启动。
四是对外经济稳步发展。外贸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上半年出
口、进口分别增长10.4%和6.7%,但外需低迷问题仍然突出,6月份当月出口下降3.1%。为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央政府近期研究确定了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自贸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与冰岛、瑞士签署了自贸协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实施。对外投资合作持续快速增长,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28.7%。
四、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力度,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紧紧围绕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保障工作,民生等重点领域得到较好保障。
一是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展顺利,对农村贫困地区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定向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总建设规模约为450万平方米的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覆盖面逐步扩大。H7N9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6月底全国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87亿人,比上年底增加350万人。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继续提高,连续第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后月人均养老金近1900元,惠及6800万左右企业退休人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截至6月底新开工440万套,基本建成236万套。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增幅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17元,同比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6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111万人,同比增加444万人,增
长2.7%;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477元,增长12.6%。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略有放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9元,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此外,四川芦山地震灾害救援及时有力有序,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发布实施;及时启动甘肃定西地震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组织力量展开灾后救援。
总的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和国内、长期和短期、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复苏基础尚不稳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从国内看,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都需要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既要充分看到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发展信心,也要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在工作中,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篇7
一、我国蔬菜保护地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中国保护地蔬菜栽培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年以前, 我们的祖先已有用暖房种植蔬菜的方法, 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由于生产力低下, 保护地蔬菜栽培, 发展缓慢,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保护地蔬菜栽培才有了较快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 我国主要是传统的保护地设施, 如风障、简易覆盖、阳畦 (冷床) 、酿热物温床、玻璃温室等, 自70年代起, 随着塑料农膜在保护地的应用, 我国蔬菜保护地栽培进入了新时期, 一些简易保护地设施被塑料棚、地膜覆盖所取代, 并形成了以塑料棚、温室为主, 加以风障、温床、地膜覆盖、不织布、遮阳网覆盖栽培等相互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在菜篮子工程实施中, 保护地蔬菜栽培, 无论是在设施方面, 还是栽培技术方面, 都有了新的发展, 以节能、节水、高效益为主, 在我国北方地区日光节能温室已有了迅速的发展, 其相应的配套设备和技术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塑料大棚在蔬菜提早、延后栽培中, 又创造了许多新做法, 尤其不织布、遮阳网等新型覆盖材料在保护地中的应用, 保护地蔬菜栽培在我国北方和南方, 均有飞快的发展, 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国内, 近年来设施 (大棚) 农业发展迅猛, 设施类型主要是以简易塑料大棚和钢架大棚为主。据统计, 1985年以大棚为主的保护地仅占全部蔬菜耕地面积的1.4%, 而到1995年则增至14%, 目前各类设施种植面积已超过100×104hm2, 而且这种增长的势头未有减缓的趋势。
设施种植的结构也从蔬菜逐步向花卉、果树、中药材扩展, 在许多地方, 设施种植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可替代的模式。
设施种植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需要很高的肥、水、农药的投入, 这使得设施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强烈作用, 其作用不仅表现在对环境条件的改变上, 而且在肥水管理和农药的施用上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设施肥水的用量是一般大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无节制的大量化肥和有机肥 (未腐熟) 的投入, 一方面迅速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另一方面因植物的选择吸收或施用的时期与植物的用样需求时期不一致, 从而导致有机物及肥料的大量残留, 产生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进而打破棚内土壤的养分平衡, 降低作物体内干物质积累, 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降低作物的抗病性, 产生生理性病害;此外, 还可使土壤微生物区系改变, 加之设施内高温高湿环境, 非常适宜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必然导致土传病害增加, 而土传病害增加又导致农药施用增加, 这种恶性循环正是设施栽培普遍存在的问题。
另外, 由于设施内地温显著高于露地, 同时又有一定昼夜温差有利于作物体内物质积累, 增加收益, 但地温的增加会增加硝化细菌的活性, 使土壤残留的硝态氮增多, 产生氨浓度过高危害。这样必然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影响效益。
二、蔬菜保护地的土壤环境状况
大棚蔬菜栽培是寒冷地区蔬菜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栽培方法。由于它具有许多露地栽培无法比拟的优点, 所以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比如, 可以通过人为的控制小气候, 使作物在较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从而达到高产、优质。但最近几年来, 随着大棚栽培的迅速发展, 也遇到一些障碍, 主要是由于大棚特殊的覆盖结构, 使其内部生态环境, 尤其是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继出现了盐害、浓度毒害、毒气危害。
另外大量施肥, 也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蔬菜硝酸盐含量高、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的产生。因此, 蔬菜保护地的土壤水溶性盐分含量过高是设施栽培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已成为限制大棚蔬菜高产、优质的主要因子。
棚室里的土壤与露地不同, 它们常年有塑料棚膜覆盖, 雨水浇不进去, 营养元素流失较少, 再加上棚内施肥量很大, 作物一茬吸收不完, 第二茬又施入大量肥料, 施肥量远远超过了作物的吸收量, 造成一些营养元素大量积累, 尤其是施用化肥, 造成棚室里的土壤盐类浓度过高, 甚至出现次生盐渍化现象, 这就是棚内土壤的主要特点之一。另外, 由于连作棚室里土壤生物条件变坏, 一些病原体大量繁殖, 使土传病害一年比一年严重, 而对作物有益的细菌, 如根瘤菌、硝酸菌繁殖却受到影响, 是蔬菜产量下降, 品质变坏。
一般来说, 蔬菜保护地土壤水分含量较高, 通常在田间含水量的80%以上, 明显高于露地土壤。由于覆盖物的作用, 自然降水很少能够直接进入保护地, 土壤的水分主要来自人工灌溉, 土壤的水分运动方式主要是下渗和蒸发, 很少有地表径流。密闭的空间环境使得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的水分难以散发到外界空气中去, 在遇到阴雨、低温天气或夜间气温下降时, 温室内水蒸气会有相当一部分凝结在覆盖物上形成水滴重新滴落回土壤, 造成土壤局部湿度增加。因此保护地土壤均具有湿度大且不均匀两个特点。
保护地土壤与露地土壤相比还具有温度较高和终年不冻两个特点。2000年山东寿光的研究数据表明, 冬季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约12~14℃, 最高气温可达25~28℃;夏季气温最高能达到45℃以上, 而最低气温也在28℃左右。
浅析赤道原则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篇8
摘要:赤道原则作为国际上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越来越受到国内监管机构和国内银行业的重视。我国各商业银行,无论是基于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需要,还是基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乃至推进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转变的需要,都应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主动实行赤道原则,并籍此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商业银行实践赤道原则的过程,应是实现金融企业自身利润目标与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价值的结合。
关键词:赤道原则;商业银行;社会责任
近年来,赤道原则越来越受到国内监管机构和国内银行业的重视,人民银行、银监会、环保部等监管机构也先后引进了赤道原则的相关理念与方法改进推动相关工作。对于中资银行而言,采纳赤道原则,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能使银行更加注重长期利益而非短期利益。
一、赤道原则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s,意即非南非北而居中间赤道,以示公平)原名为“格林威治原则”,是一套在2002年10月由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的一项企业贷款准则,已成为国际上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也是国际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之一。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第一次确立了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的最低行业标准,是国际上第一个专门针对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基准。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6年,赤道原则经历了一次较大的修订,这次修订广泛争取了各非政府组织、非赤道银行、和ECA机构的意见,修订后的赤道原则于2006年7月开始施行。它适用于全球所有行业的新的项目融资和已有项目的扩建或改建,并且要求项目的财务顾问也执行赤道原则。新版的赤道原则扩大了项目的适用范围,由只适用于资本成本大于等于5000万美元的项目改为适用于资本成本大于等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扩充了文本部分和展示部分。与旧版相比,新版强调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并重,而不是只重视环境问题,如改环境评估(EA)为社会和环境评估(SEA),并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好的协商机制。目前包括渣打、汇丰在内的数十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根据《基础建设期刊》(InfrastructureJourna)的数据,2007 年,在新兴市场追踪的总额为 746 亿美元的债务之中,有 529 亿美元应用了赤道原则,占新兴市场经济体全部项目融资债务的 71%。因此,加强对赤道原则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项目的投、融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赤道原则的现状
总体上来说,我国金融机构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极少数机构开展了绿色信贷建设,制定了贷款的环保审查机制,如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兴业银行。2007 年 7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绿色信贷使环保部门和银行共担其责,旨在机制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这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创新。据不完全统计,五家大型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2007 年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 1063.34 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 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 209.41 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 39.34 亿元。1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了专门负责赤道原则的工作部门,与赤道银行开展合作,旨在建立自身绿色信贷管理体系;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赤道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2008年连续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积极关注“赤道原则”的发展与变化,严格执行国家各项环保政策,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绿色信贷银行的发展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行绿色信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的环保不达标企业提供融资;二是要大力支持绿色环保、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行业、企业的发展。绿色信贷的目标虽然与赤道原则的宗旨相一致,但绿色信贷的内容与赤道原则的内容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遵循赤道原则的必要性
目前,赤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银行间合作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国内的其他商业银行,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也应主动实行赤道原则,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
1.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在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引发了诸如收人差距过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目标。银行作为特殊的公众企业, 既依赖于股东资本投人, 也得益于客户、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不同资源为银行所付出的努力;银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 发挥着支付中介、融资渠道、货币创造和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的功能,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其日常经营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利润,而且影响到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银行在为股东创造利润的同时,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纳入自身的发展目标, 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商业银行在为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遵循赤道原则,承担更广泛利益层面的社会责任,通过提供新产品和服务, 承担起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慈善公益事业等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方面可向社会彰显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社会信誉;另一方面,可将风险文化传导到每位员工,进一步提高其识别、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了解和信心。
2.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赤道原则是由国际金融机构为解决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原则,确立了国际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低标准,遵循赤道原则将有助于提高在国际上的美誉度,促进各项国际业务的拓展。同时,也有助于学习国际著名银行先进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提高银行的国际影响力。
3.推进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转变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不仅是盈利与纳税, 也不限于参与慈善活动, 而应通过提供专业服务来实现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和增加社会福利,通过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发挥影响力, 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可结合赤道原则的相关标准,提升提供新型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资产负债结构配置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项目贷款具有占用资本大、周期长、流动性较差等特点,在商业银行资本资源、信贷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严格项目贷款的准入,强调资本占用和资金占用,提高中长期贷款的整体收益率,对于商业银行推动业务结构调整,促进业务转型也将有着积极的作用。
4.提升银行专业能力、实现长远发展的需要
赤道原则对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相对于国外先进的赤道银行而言,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十分缺乏行业专家和环保专家,因此,商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后,通过强化内部能力建设、培养自身的专家团队、建立行外专家库资源等方式培养与引进专业人才,对于银行提高自身的调查能力和风险评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遵循赤道原则应关注的问题
在遵循赤道原则,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建议商业银行应关注以下几点:
1.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责任
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 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合规经营的重要内容,并在风险管理、信贷审批等内部管理制度中增加对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考量,确保赤道原则的有效实施。
2.将承担社会责任与拓展业务统一起来
商业银行的重大投资和贷款决策应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风险,并充分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金融创新商机,积极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以社会责任为导向,加强风险管理,提升社会形象、品牌价值和声誉。
3.坚持“适度”、“发展”和“盈利”原则
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实施赤道原则的过程中,应坚持“适度”、“发展”和“盈利”三项原则。所谓“ 适度”,就是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和实力, 力所能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谓“发展”就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发展阶段,动态调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盈利”就是把履行社会责任与拓展业务、提升服务水平结合起来, 在保护环境、减少排放等社会责任活动中, 保持一定的盈利, 确保承担社会责任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五、结论
简言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热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高昂的成本,尤其近些年环境保护的压力已都然而生,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其目的在于督促生产者和消费者关注其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福利效应,督促和引导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赤道原则的实践充分证明,其已在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领域建立了一个成功的切入绿色命题的范式,虽然在中国金融行业的大规模推开尚有一个过程,但随着以绿色信贷为切入点的环境经济制度的实施,中国各商业银行在追求企业自身利润目标的同时,也必将追求企业社会责任价值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的自觉行为和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将进一步推动赤道原则的应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推断,赤道原则在中国金融业的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新挑战:对“赤道原则”的认识和遵守》,载《经营与管理》2009年第5期.
[2]《赤道原则:银行的绿色宣言》,载《董事会》2009年第8期.
[3]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6一4.
[4]William L .Thomas.“Equator-Risk and Sustainablity”,Project Finance international,Yearbook2004.
[5]DavidTeather.“JPMorgan publishes green investment guidelines” The Guardian,2005-4-26.
【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推荐阅读:
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05-30
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01-07
乡镇上半年经济工作总结07-09
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分析11-10
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报告07-18
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07-22
经济合作局2017上半年总结11-30
介休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分析报告05-11
繁峙县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汇报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