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的西亚,动荡的北非

2024-06-25

战乱的西亚,动荡的北非(共6篇)

战乱的西亚,动荡的北非 篇1

2011——2012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

期末论文

课题:西亚、北非局势分析

姓名:孟萌班级:学号:

2011级金本三班 110111309

战乱的西亚,动荡的北非

姓名:孟萌 专业:金融学

班级:2011级财政金融系金本三班 学号:110111309 内容摘要:

从2011年3月爆发冲突以来,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叙国内多地武装冲突不断,美欧对叙进行制裁,阿盟不断施压。2012年3月27日,叙利亚政府接受安南建议同意停火。

叙利亚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当地时间12日6时开始实施停火。新华社记者当天在首都大马士革街头采访时看到,当地市民生活一切正常。历时一年多的叙利亚流血冲突能否结束,各方拭目„ 关键词:叙利亚 利比亚 西亚 北非 **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西亚、北非历来就是一个动荡与战争频发的地区,持续的战争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威胁了人们的安全,而且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下面来举例说明一下。

正文:

关于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 首先关于北非的利比亚战争,利比亚是一个部落国家。这句话颇能说明利比亚的政治现状,部落政治的确是利比亚一个特殊的政治现象。据统计,分布在利比亚各地的部落大大小小共有几百个,正是因为部落众多,也导致了各部落之前冲突矛盾不断,从而导致了利比亚战争的发生。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后来因为卡扎菲的独裁统治引起了反对派的极大不满,从而利比亚内乱爆发,之后其他各国以法国和美国为首开始武力干涉支持利比亚反对派,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人民妻离子散、生活贫困,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然后关于西亚的叙利亚动荡,叙利亚的现总统巴沙尔是前总统的次子,前总统是靠军事政变起家,并一直执政到死。今年三月,在叙利亚南部,一些学生张贴反政府宣言遭逮捕,然后引发叙利亚全民抗议热潮。为避免人道主义危机(防止因政府武力镇压而造成的屠杀),阿盟,北约,欧美开始介入。从去年三月份至今叙利亚国内的动荡局势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了,期间死亡人数超过8000人,伤者更多,许多无辜平民流离失所,引发国际广泛关注。

西亚北非动荡原因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在经济方面,石油资源在中东地区十分丰富,因此石油经济是中东地区的主导产业,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边缘地位,非常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大势的影响,经济危机以来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的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另外虽说石油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可是主导权却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从而导致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分化悬殊,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变的更加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加困难导致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上升,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是引起动荡的原因之一

在政治方面,首先是一些国家的领导人的独裁统治和某些国家实行的领导人世袭制,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某些国家为了一己之私强行干预中东国家的内政使得西亚北非的局势更加复杂。同时出现了经济畸形、政治动荡在整个地区的恶性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部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从而使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以及政府严重腐败,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文化方面,由于前期受到殖民统治使得西亚北非很多国家的思想文化比较落后,而且有的国家大国心态非常浓厚,有些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在西亚北非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从而引发了地区动荡。

中东向来是一个宗教繁多种类复杂的地区,中东的宗教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其内容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而这三大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分化再发展,各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融合,很难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从而导致严重的宗教歧视甚至是欺压,因此宗教和文化问题成为导致西亚北非地区冲突不断的思想根源。

西亚北非的**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的启示和机遇

由于西亚和北非的局势动荡会导致世界市场陷入严重恐慌,原油价格飙升,世界油价大幅上涨,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法杖。另外由于美国在中东的几个盟友的下台,新政府态度的转变会使美国的中东战略发生改变,只是在利比亚扶植亲美新政府,可能有所弥补战略损失。

西亚北非的**不仅严重的破坏了世界和平,而且会导致大量战争难民颠沛流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对我国的启示是,首先在经济方面,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经济的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要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善我国的经济类型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发展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吸收外资,避免外向型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

在政治方面,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加大反腐力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预防腐败机制,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完善决策机制,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国家机关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文化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在外交方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和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维护人民利益。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虽然现在面临动荡的局势,但我们也大可不必一味地悲观消极,西亚北非的动荡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

首先,阿拉伯国家与我们从一般的商业合作到战略合作的意愿加强。西方抛弃穆巴拉克,令海湾国家失望,在战略伙伴的选择上向东倾斜。同时阿拉伯国家寻求稳定的外部支持,充分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多元化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我们资金、技术和经验借助的诉求有所提高。据悉,有北非的国家提出来,希望加强和我们在矿产开发领域的合作。此外,在农业、制造业、高技术人才交流领域我们也迎来战略合作机会。

阿拉伯国家的私有化进程有分析认为,这次地区动荡之后,部分阿拉伯国家的金融服务、电信、旅游等行业私有化进程将加速,如果我们企业能够借投资私有化进入,对于拓展商业利益,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商机和服务,都会有很大帮助。

我国可以利用西方对阿拉伯的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合作规模。美欧这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他们地区的战略利益,将会进一步加大经济投入,给这个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现在我国有些企业已经在合作区内进行了投资。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些机遇,扩大我们投资规模,以加快我们产业转型。

西亚和北非动荡告诉我们,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努力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战乱的西亚,动荡的北非 篇2

一、被经济全球化边缘化

从全球范围看, 西亚北非地区动荡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地缘政治大洗牌过程中发生的一次“板块震动”。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和世界形势发展的潮流, 开始由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引领, 这些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实现了经济结构战略转型, 从工业化跨入了信息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抓住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高科技产业转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转移等几次重大的历史机遇, 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而从突尼斯到埃及, 再到也门、阿尔及利亚、约旦、摩洛哥等资源相对匮乏的阿拉伯国家明显被经济全球化边缘化, 即使沙特阿拉伯、利比亚、苏丹、巴林等一些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 也仅维持资源型经济结构, 没有其他具竞争力的产业, 经济结构的支撑力和免疫力都很差。经济全球化让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但经济全球化进程又总是充满矛盾、冲突以至二律背反。中东地区历来是大国角力的重点区域, 多年来这一地区相对稳定, 没有大的动荡, 是基于大国角力形成的“易碎均势”。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发达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新兴市场经济体整体振兴, 正在显著改变世界格局, 必然会打破中东地区的“易碎均势”, 动荡在所难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潮流, 真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目前就多米诺骨牌式的西亚北非地区动荡下结论为时尚早,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 大中东地区由此进入了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动荡、大洗牌的新的历史时期。

二、国际金融危机危害进一步蔓延

西亚北非地区动荡, 标志着发轫于资本主义世界心脏地带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冲破金融和经济范畴, 进入更加凶险的社会领域。实际上,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就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从核心区向外扩散, 经金融货币渠道传导, 引起了冰岛破产、迪拜危机、东南欧震荡;危机在实体经济领域蔓延, 导致了失业率上升、工作时间延长, 社会抗议活动越来越多。链条总是从最薄弱的环节开始断裂, 在现行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下, 高度依赖经济景气旅游业的一些阿拉伯国家成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牺牲品。欧洲因危机导致失业率长时间高企, 欧洲人减少了度假, 依赖欧洲旅客的突尼斯经济便像沙滩上的房子坠落下来。而许多失业的打工者回到本土, 更对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经济和社会形成难以承受的冲击。摆脱殖民统治60多年的埃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 在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高度依赖旅游业和外出人员外汇收入的埃及同样在劫难逃。即使富甲天下的资源国家, 其油气等大宗商品价格操纵在金融资本手里, 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 属于依附型经济。从历史上看, 每当出现经济危机, 发达国家总要想方设法向依附于他们的发展中国家转嫁, 依附型经济体必然会遭殃受挫。只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 这种转嫁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

三、粮食危机引发政治动荡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一致认为, 从粮食危机到政治动荡的发展逻辑是, 全球农业减产导致价格暴涨, 造成贫困国家人口稠密地区食品供应恶化, 最终引发社会骚乱和政治动荡。进入新世纪, 全球粮价持续大幅度上涨。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 许多农产品价格迅速攀升, 20多个国家因饥荒爆发骚乱。今年以来, 全球粮价在高位继续上涨, 达到20年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提高粮价以来的最高水平。阿尔及利亚米面和食用油价格在一年内上涨了30%, 导致今年初发生抢劫食品骚乱, 造成数百人丧生。约旦发生抗议食品涨价活动。突尼斯人因不满食品涨价演变成憎恶政府, 最终将其颠覆。食品价格高涨是埃及人反穆巴拉克政府抗议活动的催化剂。实际上, 中东地区一些国家早就试图通过补贴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来预防危机, 比如在埃及, 有6000万-8000万人数十年来一直仰仗政府补贴的廉价面包过活。但是, 长期补贴损害了农业生产, 造成粮食供应不足。而政府应对粮食和食品抢购风潮措施失当, 不仅没有消除涨价根源, 反而进一步抬高价格, 为政治动荡推波助澜。

四、丰富的油气资源始终吸引着西方列强贪婪的眼球

中东地区因处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而独享重要战略地位, 因富集石油和天然气成为大国争夺和美国谋霸之地。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统计, 苏伊士运河和苏麦德管线日均运输原油和石油产品310万桶, 全球1/5—1/4的液化天然气也由此地运出。据欧佩克评估, 苏伊士运河如果被切断, 油轮绕行6000公里 (12天航程) , 油价瞬间就会超过200美元/桶。如今, 动荡已波及地处霍尔木兹海峡区域的也门。作为海湾国家唯一输油通道, 每天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输的原油占全球供应总量的17%, 安全形势一旦恶化, 将对全球石油供应造成极大冲击。法英美等列强空袭利比亚, 可以说各怀鬼胎, 但有一条是共同的, 他们都希望利用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在战场上处于下风的局面, 向其提供支持, 为反对派一旦上台后在这个国家谋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笔。据欧佩克数据, 利比亚石油探明储量415亿桶, 居非洲国家之首。局势动荡之前, 利比亚日产原油160万桶, 居世界第十七位;利比亚高品位轻质原油在世界石油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尤其受欧洲国家青睐, 日出口120万桶原油的85%运到了欧洲。此外, 利比亚战争还是一场水资源之战。利比亚和埃及位于努比亚砂岩蓄水层的上方, 两国的地底下是极为珍贵的“淡水海洋”。多年来, 卡扎菲在没有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伸手借一分钱的情况下, 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投入250亿美元巨资修建了“伟大的人工河工程”, 在沙漠下铺设纵横交错的水管, 向的黎波里、班加西和整个利比亚沿海地区提供淡水。除了石油之外, 国际社会还重点关注这些水管是否会被“误炸”。目前, 威立雅环境集团、苏伊士集团、索尔公司等3家法国公司控制着全球40%的水市场。一种极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 这些密密麻麻的水管一旦被炸, 利润丰厚的重建合同将让近水楼台的法国公司首先获益。

五、分配不公导致贫富悬殊

国家经济保持了一定增长, 但贫富严重分化, 大多数普通民众分享不到经济发展成果, 埃及算个典型。据专家估测, 穆巴拉克家族身价可能达435亿英镑 (大体相当于埃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 , 他的两个儿子在美国和英国大都市的黄金地段都购置了豪华房产。收回穆巴拉克家族的财富将对埃及走出经济困境有很大帮助。开罗美国大学的社会学家阿明指出, 埃及全国人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富人集团, 他们占20%的人口, 却拥有55%的社会财富, 这些人或从政或经商, 他们腰缠万贯, 挥金如土。第二个层次是中产阶级, 他们也大体占20%的人口, 占有27%的社会财富。第三个层次是穷人, 他们占60%的人口, 却仅拥有18%的社会财富。据统计, 一个埃及家庭月均生活支出起码需要400埃镑 (约合人民币850元) 。在穷人阶层中, 政府下层公务人员占了相当大比重。具有大学学历的下层公务人员月收入130埃镑, 其他大量的公务员月收入仅有80—120埃镑。有数据显示, 也门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足以影响社会稳定的程度, 约占也门人口10%的富有阶层控制了34%的国民收入, 其消费总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25.5%, 而10%的赤贫阶层消费仅占全国总消费量的3.5%。巴林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 2010年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三十三位, 在阿拉伯国家中仅排在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之后。但是, 占巴林人口多数的什叶派穆斯林认为, 他们受到逊尼派控制的王室和政府的歧视, 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得不到相同待遇。巴林已采取了给每家每户发放1000第纳尔 (约合1.8万人民币) 、下调居民每月住房还贷金额25%等措施, 但要真正稳定局势, 还是要将更多石油美元普惠广大民众、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 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破解社会转型时期的突出矛盾。

六、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突破了整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人的承受能力

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来龙去脉

二、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

三、西亚北非动荡对国际社会及中国的影响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一年来,西亚北非局势引发地区大动荡,政治冲突和政权更迭。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统一思想,明确当前我国应着重抓好经济建设,解决民生问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

西亚国家,也叫西南亚,指亚洲西南部,介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之间,通常包括伊朗, 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以色列,黎巴嫩,也门,沙特,联合酋长国,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土尔其,塞浦路斯等国家和地区在内。

北非国家,北部非洲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撒哈拉沙漠以北广大区域,通常包括苏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6 国及大西洋中的葡属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面积837万平方千米。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来龙去脉

这次西亚、北非大动荡发端于突尼斯。最早是去年的12月17日,突尼斯中西部的一个小城镇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一名失业的大学生自己摆摊卖水果蔬菜,摊子被当地政府的执法人员没收,他愤而点火自焚,这件事能够过新兴网络媒体,特别是脸谱等网站的广泛传播,在突尼斯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这是第一个导火索。事件发生后,突尼斯接连发生了类似事件。2011年1月4日,那位点火自焚的大学生在医院不治身亡,消息迅速在突尼斯国内传播,1月5日发生全国性骚动,为死亡的大学生送葬。短短几天之内,突尼斯国内的局势完全失控。1月14日,突尼斯本﹒阿里政权倒台,本﹒阿里本人仓皇出逃到沙特阿拉伯。

这次革命被称之为“茉莉花革命”,“茉莉花革命”的冲击迅速在阿拉伯世界蔓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冲击到类似的突尼斯的本﹒阿里这样的政治强人掌权的阿拉伯国家,这些人长期把持政权,比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1981年上台,迄今当了30年总统;也门总统萨利赫在位有33年,都是强权统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1969年通过政变上台,统治了42年;叙利亚总统小阿萨德2000年子承父业,在父亲去世后掌握了政权,他的父亲也是当政30年。另外一个是朝着家族统治,君主世袭的国家政权冲击,包括巴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约旦、以及北非的摩洛哥这8个君主制国家。

本﹒阿里出逃的第二天,也门、约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也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1月25日,冲击波到了埃及,当天首都开罗发生了穆巴拉克统治30年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到1月28日参加所谓“愤怒日”有形的人超过20万。1月31日又发生了号称百万人的大游行。2月11日穆巴拉克离开开罗下台,示威人群达到200万。穆巴拉克倒台前后仅用了18天。

穆巴拉克的倒台,给突尼斯“茉莉花革命”这个冲击波带来了更大的推力,中东的第二波起来了。第二波中有两个国家——利比亚和巴林,这两个国家情况比较复杂。2月15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发生第一次大规模示威游行,同一天海湾地区的巴林也发生了示威游行,这是海湾地区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为这里是君主统治,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亚北非的局势动荡远远还没有结束,可能最高潮还没有到来。长远来看,“茉莉花革命”将冲击到阿拉伯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迄今为止,实际上22个阿拉伯国家基本上都被冲击到了,现在唯一一个国家没有发生状况的是卡塔尔。没有出现状况的特殊原因:卡塔尔人均GDP超过9万美元,高居世界首位,而且这个国家的国王在阿拉伯世界比较另类,他1995年推翻自己的父亲上台的(他父亲当年即位是也是政变推翻自己的父亲的)。卡塔尔多年来紧密贴靠美国,国家的开放度很高,有所谓的“小国家大平台大外交”的声誉。虽然本国人口只有30万,但拥有影响力较大的半岛电视台,既办过亚运会,又要承办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

二、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

1.体制僵化,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西亚北非等国家体制比较僵化,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是比较僵化的。阿拉伯世界22个国家,政治上大致属于两种类型:一类是强人独裁,长期把握政权,而且这些政权都是子承父业。另一类是家族统治,君主世袭的国家。2.贪污腐败极为严重,引起社会不满

有人估计穆巴拉克的身家,最低也有50亿美元。再比如突尼斯,本﹒阿里第一夫人家族几乎垄断了该国的经济命脉。资料:利比亚领袖卡扎菲及其儿子们的腐败问题。卡扎菲于1969年9月1日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利比亚共和国,时年仅仅27岁。1977年3月卡扎菲更改国名,发表《建立人民权威宣言》,取消国家议会,代之以“总人民大会”。同时取消政府,代之以“总人民委员会”。卡扎菲试图打碎一切国家官僚机构,使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卡扎菲本人于1979年辞去总人民大会总秘书(相当于国家元首)职务,自封为“利比亚革命领袖”。虽然卡扎菲不担任国家公职,却是举世公认的利比亚最高领导人。利比亚没有宪法,卡扎菲的领袖任期不受任何约束。今年卡扎菲69岁,已经在位42年,世人不知他将何时下台,谁将担任他的接班人。近年来人们发现,卡扎菲的次子赛义夫·伊斯兰(Saif al-Islam, 1972年生)频频公开露面,以国际慈善与发展基金会主席的身份代表卡扎菲讲话和从事政治活动。显然卡扎菲是在有意培养儿子做接班人。此次利比亚动荡期间,赛义夫多次露面讲话并代表卡扎菲参与谈判。如2月21日,赛义夫发表电视讲话,称“利比亚不是突尼斯和埃及”,“卡扎菲也不是本·阿里和穆巴拉克”,拒绝反对派提出的推翻卡扎菲的政治要求。①

卡扎菲共有8个儿子和2个女儿,长子穆罕默德控制了利比亚电信公司,三子萨阿迪经营出口自由区,四子汉尼拔控制了海上航运,二子赛义夫则在外交领域影响巨大。据维基解密显示,今年1月20日美国驻的黎波里大使与利比亚投资局局长穆罕默德·拉耶斯(Mohamed Layas)会谈。拉耶斯称投资局经营的资产达700亿美元,拥有欧洲蓝筹股如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和英国皮尔森出版集团的股份。他还称,到2010年底,利比亚的外交净资产和主权财富基金总额达到1520亿元。②其中存放在美国的主权财富基金达320亿美元,分别存在几家银行,每家经营3—5亿美元。③至于卡扎菲家族的财富,据说在意大利投资巨大,拥有埃尼石油公司、菲亚特汽车公司、器械工业投资公司等大公司的股份,甚至还拥有尤文图斯足球队7.5%的股份。④

资料:突尼斯总统本 阿里家族利用特权大办家族企业,疯狂侵吞国有资产,甚至欺行霸市,第一夫人掌管的企业几乎垄断全国经济,总统女婿控制着全国金融业和航运码头。本 阿里家族甚至一度借贷不还,放贷银行几近倒闭。美国外交官在秘报中形容本 阿里家族为“黑社会”和“腐败核心”,估计其资产高达55亿欧元。有报道称,本 阿里出逃时还卷走黄金1.5吨。

英国《卫报》称,过去30年穆巴拉克家族通过介入房地产等方式敛财约400亿—700亿美元。西方情报人员说,穆巴拉克二子在任何重要商业项目中都要抽取2%至5%的好处。美国媒体称,穆巴拉克家资未必有数百亿美元之巨,但也达二三十亿美元。瑞士银行宣布冻结穆巴拉克家族账户的决定,至少印证其海外存有资产的事实。

一位在京阿拉伯人士透露,早在穆巴拉克担任空军司令并一战成名的1973年“斋月战争”前后,其家族公司就已靠倒卖军火大发国难财。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埃及以低于国内价格近1/3的优惠条件向以色列和约旦供应天然气,其中也有穆巴拉克家族公司勾兑私利的交易。埃及街头流传着斥责穆巴拉克卖国谋私的政治民谣:“总统高于国家,收回西奈,出卖埃及。”

其实,“打倒穆巴拉克”的口号2005年在其操弄选举时就已回旋于开罗街头。半岛电视台披露,埃及执政党前组织秘书家产30亿美元,前住房部长为17亿美元,前旅游部长为22亿美元,前商业部长为20亿美元,前内政部长为14亿美元。埃及20%的少数权贵拥有社会总财富的55%,而60%的底层民众只拥有18%。

3.民生凋敝,百姓贫困,贫富差距不可想象

以埃及为例:前几年埃及人均GDP曾与中国相近,但是埃及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和中国相比差得很远。据埃及官方的统计数据,有40%的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许多人一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实际情况可能远比这个还糟。据专家估测,穆巴拉克家族身价可能达435亿英镑(大体相当于埃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他的两个儿子在美国和英国大都市的黄金地段都购置了豪华房产。收回穆巴拉克家族的财富将对埃及走出经济困境有很大帮助。开罗美国大学的社会学家阿明指出,埃及全国人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富人集团,他们占20%的人口,却拥有55%的社会财富,这些人或从政或经商,他们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第二个层次是中产阶级,他们也大体占20%的人口,占27%的社会财富。第三个层次是穷人,他们占60%的人口,却仅拥有18%的社会财富。据统计,一个埃及家庭月均生活支出起码需要400埃镑(约合人民币850元)。在穷人阶层中,政府下层公务员站了相当大比重。具有大学学历的下层公务人员月收入130埃镑,其他大量的公务员月收入仅80-120埃镑。有数据显示,也门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足以影响社会稳定的程度,约占也门人口10%的富有阶层控制了34%的国名收入,其消费总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3.5%。巴林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2010年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33位,在阿拉伯国家中仅排在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之后。4.经济结构畸形,失业率高引起年轻人不满

阿拉伯人出生率极高。中国公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显示,我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是0.57%,阿拉伯世界达到2.5%还多。人口出生率极高,会导致人口过度年轻化。有一个统计数字,在阿拉伯世界15岁到30岁的人口站了30%。人口年轻化又会导致失业率高居不下,阿拉伯世界失业率普遍高达25——30%,其中青年人站了很大比重。这就是为什么这次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大动荡,在街头闹事的80%以上是三种人,或者是同时具备三种身份的人:30岁以下,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的人。

资料:高失业率也严重困扰着突尼斯和埃及。2010年突尼斯官方公布失业率约为14%,中立机构估算在20%,15至36岁就业骨干群体失业率高达30%,部分行业甚至高达60%。突尼斯每年有8万名大学生毕业,却仅有2万人能找到工作。因此,城管人员羞辱殴打失业大学生并导致其自焚身亡,顿时引爆所有失业者心中压抑的怒火。埃及的失业率也比较高,过去3年官方公布平均约为9%,实则不然。以2008年为例,20至24岁年龄段失业率为51.1%,25至29岁为22%,15至19岁为18.4%;另外,高中毕业生失业率大致在55%,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31.7%。

同时,这两个国家低收入、低保障和低幸福指数的“三低”问题相当严重。40%的埃及人日均生活费不足2美元,低于联合国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换言之,3200多万埃及人每天全部生活费用只够在北京买一碗牛肉面。埃及公务员月薪大约600元人民币,外企高级白领约为4000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很难让普通埃及人拥有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幸福满足感,甚至有报道称,60%的适婚男性无钱买房、租房结婚,40%的适婚女性也因经济拮据待字闺中。生计难保、幸福缺失的社会不满情绪无处不在,而且经岁延年,积累到临界点便一触即发。

民生危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也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约旦、叙利亚等国。数年前的统计显示,不足3亿人口的阿拉伯世界贫困人口却接近9000万,至少73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000万人失业,失业率甚至在沙特这样富甲天下的王国也高达30%。民生艰难的对面,却壁立着万亿石油美元的海外资产及帝王将相穷奢极欲的排场奢华。

阿拉伯世界为什么失业率这么高呢?因为它们的经济结构是畸形的,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人就业。阿拉伯世界的经济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产油国,富得流油。经济80%甚至90%依赖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国家的人啥也不干,啥也不会干,人均GDP很高就业率极低。这些国家严重依赖外国劳工,卡塔尔总人口160万,本国人口只有30万。外国人在科威特占3/4,在阿联酋有2/3,在萨特也至少占1/3。另一类是没有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以埃及为例。埃及有四大经济支柱:第一是侨汇,大量的埃及国民在国外打工挣下的钱汇回来,这是国家最大的收入来源。第二是旅游业,埃及有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和古代神庙,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外国游客,好的年份时年旅游收入可超过100亿美元。第三是苏伊士运河的通河费收入。第四,过去是少量地出口棉花(长绒棉),现在出口少量的石油和天然气。没有完整的工业化体系,绝大多数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出口,人口出生率又这么高。

长期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一直是世界上失业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据阿拉伯国家劳动力大会数据,阿拉伯国家目前有1700万人失业,失业率超过15%,一些阿拉伯穷国的失业率一般都在30-40%,甚至更高。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往往也难以就业,许多拥有法律和医学学位的年轻失业者只能沦为没有牌照的出租车司机。从打开地区动荡缺口的突尼斯看,其官方失业率过去10年一直维持在两位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真实失业率可能远远不止官方公布的15%。突尼斯一些经济学家表示失业率已经超过20%,15-29岁年轻人失业率可能超过30%。据英国媒体报道,突尼斯年轻人失业率实际达到了惊人的52%。引发突尼斯**的正是一名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在街头摆摊的26岁大学毕业生。埃及过去30年人口翻了两番,由2000万激增至8400万,三分之一的人口年龄不超过14岁,一半人口年龄在24岁以下,满足埃及人的就业要求甚至需要创造比人口是3.6倍的美国还要多的新增就业机会。显然,埃及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不具备这样的潜力。也门政府2008年公布的失业率为35%,青年人的文盲率高达42%。5.新兴网络媒体推波助澜

内因是阿拉伯世界长期积累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矛盾的总爆发。从外因来讲,以“脸谱”、“推特”等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是这场政治大地震得以爆发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西亚北非动荡对国际社会及中国的影响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1、大变革将冲击阿拉伯世界的各个角落

阿拉伯世界陷入剧烈动荡,而且将是比较长期的过程。

政权更迭后的埃及,突尼斯整体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没有动荡过的国家,如海湾国家沙特,高层也开始酝酿在政治上高一些变革,如允许进行市政选举等。可以肯定地说,这场大变革将冲击到阿拉伯世界的各个角落。当然,阿拉伯国家的情况差别较大,对不同的国家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像突尼斯,埃及这样的国家,由于世俗化和开放程度高,“民主化”过渡会相对快一些;像利比亚,也门这样仍然保持部落形态的国家,在强人政权之后过渡会相对困难一些,可能会出现分裂,割据甚至内战;叙利亚情况更加复杂,一旦阿萨德家族垮台,国家的前景实在难以预料;而像沙特等君主制国家,由于手里握有巨额的石油美元和地处极端重要的战略要地,变革的步伐可能大大延缓。

2、有人欢喜有人忧

从西亚、北非地区的地缘政治上来看,主要有四大力量,即阿拉伯国家、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目前,阿拉伯世界整体陷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动荡,在地区的影响力明显萎缩。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长远看是在上升之中。埃及曾经是西亚、北非地区举足轻重的国家,开罗曾经被视为这一地区的中心,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与以色列单独,并在外交上一头倒向美国后,一度被阿拉伯联盟开除,地位和地区影响大不如前。在这次大变局中,埃及继突尼斯之后率先革命,并在穆巴拉克到太后拉开了和以色列、美国的关系,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正在重拾升势。

3、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一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消极。二是对一些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一定的影响。这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风暴,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1)阿拉伯世界“大地震”带来的机遇

一是中东动荡延长了我国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的发展有一个战略机遇期。2001年9.11事件后,由于美国把战略重心转移到全球反恐上,目光投到中东,出现了有利于我们崛起的国际环境。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2002年提出了战略机遇期的说法。而在去年,中国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国际形势,朝核问题、沿海军演、南海问题、周边局势动荡等,有人就问这个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现在中东局势大动荡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肯定,这个战略机遇期还存在。

在中国改革开放关键的30年中,每当我们发展到一个比较敏感的实践节点上,都会出现阿拉伯因素。比如1991年,当时中国处于什么状态?1989年西方孤立中国,封锁中国。1990年8月萨达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美国大象海湾战争,中国国际环境一下宽松了许多。10年后,2001年,小布什1月20日就任美国总统,大幅度调整克林顿时期的外交政策,把中国重新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关系变得异常艰难,4月份发生了撞击事件。但是当年发生了9.11事件,是美国把战略重心赚到了反恐上来。又过10年,当奥巴马要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大家开始议论我们的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阿拉伯世界又动荡起来了。

其二中东动荡提醒我国未来要更加注重民生。

三是阿拉伯世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帮助我们化解中国威胁论。

实际上,西方的那一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也越来越出现了疲态,弊端丛生,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第一,西方所谓民主政治的弊端日益显露。第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失衡。第三,高福利社会养懒人积重难返。第四,虚拟经济取代实体经济搞过了头。第五,新闻自由走到了“媒体恐怖”。挑战:

战乱的西亚,动荡的北非 篇4

重庆邮电大学 自动化 形势与政策

摘要:阿拉伯世界由22个国家组成,覆盖西亚北非,盛产石油,扼守地中海重要运输线。从去年12月份以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西亚、北非国家相继发生了动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西亚北非的动荡产生的结果不容小觑,无论对经济还是政治,无论是国内国外都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西亚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为了获取石油利益,强行划分了西亚北非地区的国界线,埋下了日后长期存在的国与国之间、教派与教派之间的纷争,确立了以资源、劳动力出口为主的殖民地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主导了西亚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埃及等一些国家又形成了依赖外国援助的“乞讨经济”。因此,西亚北非地区苦难的政治史使其畸形的经济结构长时期延续下来。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东北非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最先断裂了,并由经济上的困难引发了政治动荡。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

外国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干涉可能加剧,中东人民独立自主的梦想破碎。外国干涉是中东地区经济畸形、政治动荡和战火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排除外国干涉也是阿拉伯复兴的前提之一。但是,长期政治动荡却可能引来更严重的外国干预。美国干涉和中东地区稳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个难解悖论,美国为了获取稳定的石油供给,不断地干预中东政治以维持地区稳定,但是美国的干预却直接导致了地区局势动荡。因为美国对中东事务的长期干预,中东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才把美国作为首要攻击目标。“9.11”事件后,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再度深度介入中东事务,结果引发了更大的反美浪潮。

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正成为全球经济的新震源,动荡不仅引发国际能源、金融与大宗商品市场的异常波动,而且也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1、国际油价将持续高位震荡

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石油供给的影响。目前所有抗议活动最为密集的国家(突尼斯、也门、埃及、利比亚和巴林)的总产量仅占全球供应量的3.4%。高盛研究报告也指出,如果**持续下去,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就可能升至105至110美元/桶之间,但若骚乱蔓延至沙特等中东大型产油国,油价就有可能创出纪录新高。

二是对全球石油运输的影响。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是世界经济的生命线。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更是世界贸易的动脉与咽喉,通过运河的航运吨位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90%以上。如果局势升级导致管道关闭,将需要使用油轮绕道非洲运输,使运输时间延长,并占用油轮运力,有可能推高目前全球运费率。综合来看,原油供应增量低于消费增量,再加上局势的动荡,国际油价将持续高位震荡。

2、进一步抬高通胀总水平

当前,全球各类基础商品价格在流动性、供给失衡以及突发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加速上涨,通胀正有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蔓延的趋势,全球整体性通胀的特征愈发明显。目前新兴经济体平均通胀率提升到6%以上,并有向发达经济体蔓延的趋势。原油作为重要的基本原材料,其价格的飙升会把成本压力传导至产业链的中下游,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使各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3、损害全球经济复苏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测算,预计,如果油价持续在每桶100美元以上,可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负担。就以目前的油价来说,全球在石油上的支出可能会让GDP减少5%,或使全球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有所降低,会对脆弱的经济复苏造成伤害。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实本身经济低迷,再加上本身失业率高企以及石油价格的高企,发达国家存在陷入“滞胀”的风险。

4、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容小视

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会对中国与两地区的贸易、投资、石油供给等方面产生影响(1)贸易方面,我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涉及矿业、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在埃及的投资额超过6亿美元,埃及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如果两地局势不稳,很可能使许多出口企业谨慎下单。

(2)投资方面,近年来,随着海外投资步伐的加快,中国公司加大了在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的投资,积极参与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非洲已跃居为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中东北非局势不稳定,目前我国正全力组织力量开始撤出我国在利比亚的华侨以及企业派出人员,在政局动荡国家开展运营的企业可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损失。

(3)石油供应方面,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其中,苏丹已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地,涵盖了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整个石油产业链。中东北非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

如此中东北非局势动荡 篇5

摘要:2010 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突尼斯、埃及政权突变,利比亚陷入战争泥潭,叙利亚、巴林和沙特等国民众示威不断。这些“政治风暴”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本文深入剖析中东北非局势的原因根源和透过这些局势带给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中东 北非 动荡 原因 启示

2010 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突尼斯、埃及政权突变,利比亚陷入战争泥潭,叙利亚、巴林和沙特等国民众示威不断。这些“政治风暴”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一、中东北非国际政局动荡的原因

对于,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发生原因的命题,有人认为西方势力是此次动荡的根源,也有人认为中东北非当局政府所引发的民生矛盾是造成此次动荡的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任何事件包括革命性的事件都有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革命性事件的主要根源还是归咎其国家的内因。所谓国家中的内因,包括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国内主要矛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国家资源分配等。因此中东北非一系列的动荡根源在于本土政治经济矛盾激发,而西方势力在这种矛盾的激化中起着煽风点火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人民利益受到侵犯是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

有人认为,中东北非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这就陷入了一切惟经济发展论的误区。笔者认为,此次社会动荡根源虽然在于经济,但并非在经济发展水平,而是在于人民可支配收入或者人民利益所得降低。

譬如,此次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初始国突尼斯在宏观经济指标,全球竞争力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标都无一例外的居非洲前茅。2000年到2010年突尼斯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5%,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非洲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的2009年,突尼斯仍然保持了3.1%的增长率,而同年南非则出现了-1.8% 1 的负增长。[1]如此的经济发展大国,却因为一名失业大学生遭遇到城管暴力执法而采取自焚身亡的事件而使当政者丧失政权。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突尼斯的政局之所以陷入今天的**局面,是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与腐败之风恶性蔓延的结果。首先,突尼斯经济发展对外部环境依赖程度很高,欧洲是其主要的市场。而由于近几年的金融危机,欧洲国家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因此对突尼斯出口和旅游收入受到影响,首当其充的是突尼斯的民众。另外,突尼斯粮食不能自给,大部分靠进口。而突尼斯国内粮食由于天气因素造成产量严重下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升高。其国内的粮食价格高涨,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金融危机后的突尼斯却减少对于贫困人口的补贴,加深了贫困人口的生活窘迫境况。同时,突尼斯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国内矛盾,官方统计数字为14%,大学生失业率超过20%。虽然突尼斯政府对此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由于进度缓慢和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等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最后,也是尤为突出的一个原因,突尼斯当权者腐败风行及市场垄断,导致了突尼斯国内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2010年12月,维基解密曝光的美国大使馆机密电文中将本·阿里的家族称为“准黑手党”,称其是突尼斯“腐败的核心”。这在突尼斯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对本·阿里政权的仇视也更加深重。这个事情深深地伤害了突尼斯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情感。因此在突尼斯国内爆发了“茉莉花革命”。

事实上,家族统治、高失业率、贫富差距鸿沟和贪污腐败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普遍存在。正是如此,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给了这部分地区的人民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埃及,利比亚等国家遭遇政治动荡与这些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二)西方势力的干涉是这些地区局势动荡的外部因素。

中东北非国家动荡政局的背后都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影子。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东政策” 扭曲了该地区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版图,“9·1l” 后美国又在相关国家强力推行“西式民主”,这是引发和加剧部分国家政局动荡的外部因素。

与传统的外部军事打压手段不同,美国近年推出的“大中东计划”更加注重从目标国的内部煽动和激起民众的极端情绪,从而发动非暴力的“软战争”,即所谓的“街头革命”。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意欲推行的民主改造计划,诱导着该 2

地区的民众“认同”美国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国家原本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失业率上升和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进一步凸现,一些民众在所谓“自由”、“民主”口号的鼓动下走上街头,从而导致了动荡的发生和蔓延。

除此之外,在利比亚已陷入事实上的内战状态的时候,西方多国部队的加入使利比亚内战变成了利比亚战争。3 月17 日,安理会通过第1973 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3 月19 日,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议如何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落实安理会关于利比亚的决议。3 月19 日深夜,以法、英、意等西方国家为主的多国联军正式对利比亚空袭,致使利比亚内战即刻升级为利比亚现政府同外部干预者之间的冲突和对抗。[2]西方国家以民主的口号用暴力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其目的并非全世界的民主,而是这些国家的利益。这是新时期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

总之,西方等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多方面的推波助澜,助长了这次中东北非地区动荡的气势,使动荡大有蔓延之势。

(三)互联网在此次的动荡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网络战走在革命前面》一文称,“突尼斯是第一个实现由公民、确切地说是网民推翻现政权的阿拉伯国家”,这要得益于于“现代化的通讯基础设施、互联网的普及和完全数字化的移动电话网络”。

回看突尼斯、埃及的骚乱,直接导火索都源于网上盛传的有关腐败的视频,它们彻底冲破了民众的忍受底线,也给网民组建网络组织提供了理由。如在埃及,2009 年6 月年轻商人哈立德·赛义德被害的视频播出后,人权活动者在脸谱上创立了“我们都是哈立德·赛义德”网页,在脸谱、优兔和推特上的拥护者多达数十万,并最终成功号召埃及民众于今年1 月25日在解放广场开展示威活动。埃及动荡的强大幕后推手“4.6 青年运动”也是通过互联网成立的,现在脸谱的拥护者达80 万人。在突尼斯,2010 年12 月17 日,一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赖以谋生的摊位被取缔后自焚,他全身着火的照片很快传遍互联网,这起“暴力执法”事件彻底点燃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网络成为双方对抗的前沿阵地。骚乱发生后,政府与民众不仅在现实世界展 3

开了激烈争夺,双方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斗争亦全面铺开。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政府网管部门强化了网管措施,或采用“钓鱼”手法,获取某些网民在脸谱、谷歌和雅虎的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删除或修改这些账户,甚至利用账户信息来定位博客作者及其联系人,或采取断网等措施,屏蔽BBC、半岛电视台等网站、切断手机通讯等。但这些管控措施随即遭到还击。1 月2 日,“维基解密”支持者黑客组织“匿名者”通过论坛号召全球激进分子加入,同时对突尼斯总统、外交部等八个政府网站实施了“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该组织对英国《金融时报》称:“只要有必要,只要突尼斯政府继续采取审查措施,攻击就会持续下去。”[3]埃及等国也屡屡受到该组织的网络攻击威胁。

二、中东北非局势带给我们国家的启示。

(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保障民生,关注民意,维护民利是社会的稳定的根本。

中东北非地区经济虽然不断发展,但是带来的结果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分化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从发展中受利,即使受到一点蝇头小利,但社会的公平正义给当权者糟蹋。这些动荡给了我们国家敲起了一个警钟。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O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今后一段时期,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是由于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国家贪污腐败事件屡有出现,且已腐蚀至高层;贫富分化愈演愈烈,资源分配不公,例如,“官二代”“富二代”凭借这继承的资源欺压着“穷二代”;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令群众甚为担忧,同时让群众对国家的食品等安检失去信心。凡此种种,均牵涉到社会的矛盾。倘若任由某些政府官员不能为群众谋福利只顾自己中饱私囊;倘若任由富人强势抢夺资源,欺诈穷人;倘若任由人民道德逐渐沦丧于人生命不顾而争夺利益,那么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在中国的发生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把 4

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期间则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 的确,中东北非政局的负面教训应进一步坚定中国各级政府的信念,要时刻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为行动指南。只有这样,中国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二)要认清楚西方势力在这一系列事件的阴谋。

西方势力一向奉行现实主义“强者逻辑”,本着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而挑拨、教唆中东北非等国家出现政变和**。有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去强制军事干预,但是他们罔顾出事地区人民的意愿而挑拨离间该地区的人民,造成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从这次阿拉伯世界的局势来看,西方以“人道主义”名义进行的干涉,反而制造了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因此我国要做好应对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准备,防止其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的侵略。

(三)注意本国的信息管理。

在突尼斯和埃及的运动中,因特网、卫星电视等最新通讯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中东变局在告诫全球各国政府,信息化时代的政治更加敏感复杂。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 亿人。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也同样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网络成为一个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最为直接的民情官意的互动站。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是民众实施政治监督的主要“战场”。网络舆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广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充当着社会预警的监测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和社会舆论的添加剂。但也为各种虚假言论、不实言论、恶意言论提供了温床,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些“网络民意”在表达中存在的不理性和情绪化倾向,极易引发和扩大社会上的群体性事件,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何管理网络成为执政者适应信息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矛盾在不断加剧,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还有很多东西要做。

参考文献:

[1] 朴英姬.透视“茉莉花革命”[J].中国报道.2011,(02):72~73 [2] 马振超.北非中东变局透视及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23 ~126

战乱的西亚,动荡的北非 篇6

结 业 论 文

选修方向:战后国际关系史 姓名: 张生明 学号: 0908030239 专业班级:测绘工程 2 班

2011 年 4 月 6 日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2010 年 12 月突尼斯国内发生骚乱,本·阿里政权下台。更加出人意料的是,突尼斯**,一石激起千层浪,震动了阿拉伯世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辞职,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和利比亚等多国也出现一系列**。中东进入了敏感的政治动荡期。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不仅对阿拉伯世界造成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对国际形势也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阿拉伯世界由 22 个国家组成,总面积约 1426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3.4 亿。阿拉伯世界覆盖北非、中东,盛产石油,扼守地中海重要运输线。北非和中东政局不稳加剧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通胀是 2011 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直接取决于通胀形势的发展。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 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 3.8 亿吨,进口量约为 2 亿吨,约占总消费量的 542010 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经提高到了 53,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 81。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影响较大,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胀给我国的通胀形势带来很大的压力,将直接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抗通胀博弈成本会进一步上升。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根据当前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背景,阐述我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思考。

一、审视中国石油安全态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石油产量和供应量依然十分有限,除了玉门油田有少量的石油生产外,基本上是一个贫油国。1963 年前石油消费的绝大部分需要从前苏联进口,但是由于需求量不大以及西方对中国的敌视与封锁,当时并不存在所谓的石油供应安全问题。随着 1963 年大庆油田等一批油田的相继开发,中国开始改写“贫油”历史。与此同时也迎来了我国石油生产的一段辉煌时期。此后,中国石油工人凭着“铁人”精神使中国石油的产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石油供应逐步由依赖国外石油市场转向国内供应。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开始起步并高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加大,国内石油生产受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困扰,石油产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1993 年是中国石油工业的重大转折点,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中国成为世界 GDP 总量第二,而且石油需求也是继美国,排在第二位。也就是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依赖于石油供应,而中国的石油供应则依赖于世界石油市场。世界石油供应与中国未来的命运紧密相连。目前,我国沟内从硬件到软件都不能达到国际石油市场的要求,缺乏应对政策和措施,而只能单纯被动地跟踪国际市场油价,这一状况对我国的外汇收支平衡造成压力。一旦国际油价提升过快,会促进国内的通货膨胀,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压力。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已经影响到国际油价。因市场担忧埃及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或将封闭,进而导致该地区输往欧洲的原油供应被切断,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直持续高位运行。油价上涨的另一个直接影响是拉动物价上涨。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逐步接轨的情况下,国际油价上涨将直接拉动国内油价的上涨,进而导致整个物价水平变化。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展观中国石油前景,中国目前的石油资源贫乏是由于勘探工作 30 多年的不足造成。相对于世界一些石油大国,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远不及。主要是我国的勘探和开采技术还不成熟。当前国内的三大石油公司,通过并购国外石油公司和购买石油开采权,已逐步提升勘探与开采技术。毫无疑问,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勘探和开采范围的扩大,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也必然会增加。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石油储量的提高能否有个质的变化。国内的石油开采方向立足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含油气盆地质勘探工作程度更低,资源潜力更大。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勘探还只能算是处于开发初期。须得进一步提高勘探开采的技术水平。除此之外,在国内应提高对石油资源的储备能力。建立更多的石油储备基地,以应对油荒和国际能源市场的突变。

二、拓展中东地区的石油市场,建立新的立足点 此前,中国石油进口一半是来自于中东地区。中东素有“世界油库”之称,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要依靠中东的石油。但是,中东、北非属于阿拉伯世界,其既自成一体,又与外部世界密切相接。这一地区历来十分复杂,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渗透,矛盾交织,宗教组织庞杂,传统的种族宗教冲突始终难以平息,加上近年来恐怖势力以此为基地,可谓是热点密布,一触即发。其次美国借反恐名义,实质是为石油。从中暗箱操作,蓄意挑起事端,破坏中东地区的平衡。因此,从我国从石油安全战略考虑,应该在中东地区建立新的立足点。中国作为油气市场最具潜力的国家之一;伊朗,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已经把中国作为他的假想的竞争对手,而伊朗,在中东地区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美国人攻破的堡垒。中国和伊朗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携手合作,被业内人士誉为将对未来国际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双赢之举。2004 年 11 月初,中国同伊朗签署了价值近1000亿美元的长期能源合作协议。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表示,希望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气出口国”,伊朗愿意优先输出能源到中国。2004 年11 月 6 日的《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伊签署的备忘录“再次凸现全球能源需求对美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构成的挑战”。一些媒体甚至渲染说,中国此举实际上是向布什发出挑战,意在缔结反美联盟。而伊朗学者则称,中国的举动“动摇了地缘政治之舟”,是对布什政府对伊朗,特别是对其实施制裁伊朗能源政策的“有力打击”。无论美国多么不安,中国进入中东和里海能源市场的格局已既成事实。伊朗的探明石油储量为 113 亿吨,居世界第五位。伊朗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除其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伊朗的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 8.7,石油产量占世界的 5.3,出口量占海湾国家出口总量的 15)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对世界石油运输安全具有潜在的、强大的控制力。这主要体现在它可以随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近88的海湾出口石油,约 2/5 的世界贸易石油要运经霍尔木兹海峡,世界石油供应倘若海峡被关闭的时间较长,那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进口大国带来沉重的打击。伊朗对世界石油安全的重要影响还体现在伊朗作为连接波斯湾和里海的唯一国家,对里海油气的外运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因此,伊朗对中国石油安全的意义在于:它对我国石油的供应安全和运输安全都有重大的影响。当前中国与伊朗的石油合作已有一定的规模,然而,中、伊石油合作的水平还不能令人满意,除表现在原油贸易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外,中国的石油公司迄今在伊朗只是参与风险小、投资少、回报低的项目,尚未涉足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勘探开发活动。今后,在处理对伊朗的关系时,中国除应在经贸尤其是能源方面努力与伊朗扩大合作的规模、提高合作的档次外,还应加强与其政治领域的合作,保持与伊朗的军事合作,但要把握好尺度,避免扩大或档次提升到让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过的紧张的程度。同时,注意对伊朗核问题的立场,不应帮助伊朗发展核技术,也不赞成俄罗斯与伊朗的核合作。另外,中国在与伊朗的合作当中,注意规避风险,避免卷入伊朗与美国的军事政治对抗中去,保持一定距离,在合作中坚持保证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中国要与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世界加强对话、合作。进一步提升与阿拉伯世界的国家的友好关系。提高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我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市场,为中国建立更多的石油进口依靠和保证。

三、来源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在一段时期内仍然依赖于石油能源。其次,中东、北非地区属于宗教敏感地区,历年来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外加恐怖势力分布在这些地方。是这里局势很不稳定。严重影响到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为此我国应实施来源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以保证我国的石油供应。

(一)俄罗斯,中国石油供应的“超级替补”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其境内蕴藏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3。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互补性很强,加之两国又是关系密切的邻国,因而在发展石油合作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和诸多优势。从 2004 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2005 年俄应向中国出口 1000 万吨石油,2006 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应增至1500 万吨。此外,中俄还将建立远东输油管线,以降低铁路运输原油的高成本。俄罗斯凭借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展开能源外交。想通过石油供应牵制中国,把之间的合作仅限制在经济范畴内。但是,在国际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中,政治和经济关系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不要忘记我们是在俄罗斯的“后花园”搞外交。但是对于这个“石油新贵”,我们要利用其石油,但不能受制于俄罗斯的石油。在石油市场上,我们要拥有行动的自由。

(二)建立丝绸之路上能源驿站——里海 里海位于中亚地区中心区,身处欧亚大陆中心的战略要地,对中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里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第二个中东”。里海是个蕴藏丰厚能源的“聚宝盆”据美国能源部估算: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在 900 亿桶到 2000 亿桶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 8;天然气储量保守估计也有 14 亿立方米左右,占世界总量的 4.3。因此,该地区被公认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三大油气田之一。里海地区对中国的多元化石油安全战略有很重要的地位,里海地处与我国接壤的邻国境内。与我国距离相对较近。是我国未来发展很好的能源依托。其次,中亚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地位突出,被认为是“世界心脏地带”的一部分,而且中国与中亚国家有 3200 公里的共同边界。因此,保持中亚的稳定和发展,与中亚国家保持友好关系,避免让对中国抱有敌意的大国控制中亚,这些都符合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对保证中国长期拥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周边地缘环境意义重大。随着俄罗斯在国力上大不如前,日益发达的中国必将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车头,甚至是整个地区的楷模。中国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必须致力于桶中亚国家构建新的安全关系,以适应中国与中亚国家越来越密切的经济联系的需要。

(三)来自撒哈拉的希望 非洲是一个处于欧佩克之外的盛产石油的地区,更是一块有待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非洲是中国长期以来发展第三世界友好关系的重点地区。近些年来,中国国家多位高层领导人访问非洲。以加强中非间的贸易关系,促进双边贸易。目前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近800 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 7由于新勘探技术的运用和新的油田发现,非洲的石油探明储量孩子啊不断增加,而且非洲石油的含硫低,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此外,非洲地区储量石油储量大、品质好等优点外,还具有运输方便、安全的优势。到中国虽然远了一点,但是由于该航线不经过中东地区的苏伊士运河和索马里半岛海域,安全系数反而更高。非洲的石油资源无疑对中国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通非洲新兴的产油国进行合作,将成为未来中石油战略的重要一环。中石油产业向海外扩张,即使企业的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需要。中国长期以来对非洲国家的独立和经济建设提供政治支持和物质援助。为企业进入非洲市场打下非常好的基础。此外,非洲产油国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很多问题上具有共同语言,这也是中国都非洲的进行石油投资的得到了部分成功。因此,我们应把握这些投资优势,在世界各国纷纷进军非洲市场之际,中国应抢得先机,利用与非洲国家之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谋求非洲国家对中国提供有保证的石油安全供应,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上一篇:肉鹅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建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