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9-16

在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8篇)

在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一、牢固确立旅游产业的战略地位,继续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作用较大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直接促进交通、餐饮和商业兴旺,而且还能间接拉动工业、农业、建筑业和邮电通讯、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布局的调整,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据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投入1元,可带来4.3元的效益;每就业1人,可带动间接就业3至4人。目前,全世界旅游产值已相当于全球GDp的10%,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劳动总人数的10%,居民的旅游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11.3%。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旅游业在1992年就已经超过了汽车、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战略地位,继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尤其是长白山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市的雾凇冰雪享誉全国,白城的向海自然保护区等也受到国内外旅游人士的青睐,开发潜力巨大。2003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已相当于全省GDp的4.12%,比上年增长了一个百分点,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初步显现。根据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旅游业已被确定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加以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步伐。

现阶段旅游业的发展要继续坚持发挥政府在组织、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近年来,省政府对发展我省旅游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各级政府要以贯彻落实去年6月省政府出台的《决定》为契机,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首先,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了解旅游业,熟悉旅游业,掌握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了解国际上和国内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和最新发展趋势。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把发展旅游业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调整地方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明确责任。再次,要经常研究旅游工作,及时解决本地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对重点开发和建设的一些大项目,要亲自组织实施,强力推进,加大扶持力度。要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导向性资金投入,坚持多元投入、联合开发、开放开发,带动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旅游业发展,不断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

二、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壮大旅游产业规模

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关键是要抓好旅游资源的整合。

一是要科学地编制规划。规划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政策性指导作用,是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依据,各级政府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都要重视规划的组织制定和实施工作。规划的制定必须坚持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要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争取一开始就与国家、国际规范和标准接轨。为编制我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省旅游局专门请*大学规划专家参与编制,规划通过审定后今年将在全省组织实施。各市州和条件较好的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景区的规划要请国内一流的规划专家编制,在这方面要舍得投入。各地区编制的规划,要与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搞好衔接,协调统一。编制旅游规划,既要体现本地资源的优势,又要突出特点,保持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和特色,使规划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还要切实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好开发建设,并注意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各级政府要组织计划、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门,加大对旅游规划执行的监督力度,确保规划组织实施落实到位。

二是要合理地开发建设。开发建设是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目前,我省旅游产品中初级产品和大众产品较多,缺少具有鲜明特色、丰富科技含量、有一定规模的产品和精品。为此,必须树立“大旅游”观念,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和完善一批有特色、前景好的旅游产品,提升我省旅游产品的品位。要运用产品深度开发进行资源整合,继续抓好冰雪、森林、湿地、农业、边境、民俗、史迹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专项产品,培育旅游业新兴的增长点,进一步拓展旅游业发展的领域。对我省5个经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推荐确定的中国旅游业优先发展项目(长白山、莫莫格、松花湖、向海和净月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支持,加快建设步伐。要搞好省内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加大投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高品位。要下大力抓好长影世纪城、延边仙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北大湖滑雪场扩建改造工程项目的建设,努力扩大我省旅游经济总量。搞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旅游畅通工程,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今年要重点建设几条连接重点景区的高等级公路,以解决“旅大于游”的状况。同时,还要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对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生产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结合深化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建设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基地。

三、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提高市场的覆盖面和占有率

要把开拓旅游市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我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是要明确分工,协调行动。搞好旅游市场宣传促销,要按照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的规则,由政府部门进行宏观旅游形象宣传,企业进行产品促销和微观形象宣传。在宣传内容和层面上,各有侧重和分工,对社会宣传主要由旅游部门协同新闻宣传部门进行,充分利用主题促销活动,宣传造势,扩大影响;对客源市场的专业促销,运用旅游交易会、旅游展览会、说明会、公众演示会、线路推介等载体,主要由企业负责。要加强省内区域间合作和与周边省、市的协作,充分体现个体效果和全省整体形象的统一。要创建旅游、外事、文化、新闻等部门紧密结合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形成整体合力。

二是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重点地加大海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针对不同国别、地区和客源层,推出不同特色产品。抓住入世机遇,千方百计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巩固韩国、日本、俄罗斯、东南亚等传统的客源市场,大力开拓欧美等新兴旅游市场。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重点开拓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等旅游市场,重视挖掘省内客源市场的潜力。要进一步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手段,采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现代手段,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

三是要办好旅游节庆活动,提高活动档次和水平。今年,要配合国家旅游局民间艺术游主题,精心办好2004中国·*雾凇冰雪旅游节、第二届长白山花卉旅游节和延边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节3个有影响、有特色、有创意的大型节庆活动。各地组织的系列节庆活动要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采取“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运作。各级政府、部门、企业要精心策划,舍得投入,办出水平,办出影响,办出效益,提高知名度。

四、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提高旅游产业素质

一是要继续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我省整治旅游市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个别地方和重点景区旅游市场秩序仍然较差,服务质量低,既损害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又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严肃对待,认真加以整治。要切实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等经营主体的经营与服务行为,进一步完善旅游价格管理,加强价格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欺诈等违法行为。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制度,制定严格管理措施,规范其经营行为,从严惩处严重违规造成恶劣影响的企业或人员。

二是要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各级政府和旅游行政部门要适应入世要求,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推进旅游业的对外开放。要积极引进国际上知名的大旅游公司,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切实改变我省旅行社存在的“小、散、弱、差”、管理水平落后等状况。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走出*、跨出国门,开办旅行社和其他旅游项目,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拓展国际市场,壮大产业实力。旅游景区、景点开发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在加强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在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引入市场化开发方面进行探索。各地要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外资和港澳台资以及民营资金参与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行社和为旅游服务的道路、运输业。通过合作、拍卖、租赁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客商到我省投资开发旅游业。

三是要加快旅游法制建设步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法制环境。要适应入世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抓紧清理、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旅游法规和政府规章。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按照加入世贸组织规则和承诺条件,加快旅游立法工作,抓紧制定《*旅游管理条例》。

四是各相关部门都要支持和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今年省政府将继续加大旅游投入,各级财政部门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发展基金,支持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各级计划部门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产业重点支持和扶持,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都要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各执法监督部门要为旅游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开竞争的环境,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旅游,推介*,引导旅游消费。全省各有关部门要抓紧修改制定扶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真正形成部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联动的格局,为加快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入世后,旅游业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还将来自国外。因此,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已成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要建立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库,全面培养和储备旅游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改革用人制度,放开选人,提高企业素质和管理人员的市场选择率。建立培训体系,搞好旅游教育结构调整,加强旅游队伍培训,加强对WTO知识的普及和学习,逐步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思想作风硬的旅游队伍。

在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把辽宁的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进一步坚定这样的决心, 辽宁一定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辽宁教育一定要走在全国前列。

在今天的会上,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大家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落实。

这次会议上, 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希望全省上下都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教育公平取得明显成效。

(一) 基础教育取得了新进步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完善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940所, 改造960所城区薄弱学校, 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农村寄宿学生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大力推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 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规模,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位于全国第六位, 改革高中招生办法, 实现省重点和示范高中指标到校85%以上。十五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高出全国平均年限1.7年。

(二) 职业教育实现了新跨越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国家级中高职实训基地104个、省级中高职实训基地221个, 完成7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74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设, 建成51所农村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 推动9大类22个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优化中职学校布局, 由917所调整到492所, 扩大了校均规模。职业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了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 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

(三) 高等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了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和规模发展任务, 全省拥有107所普通高校, 其中本科院校达到63所, 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位,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五年为国家和省输送高级专门人才105万。狠抓了一、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省属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国家级科技平台24个, 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高校高端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四) 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进展

高校与1000多个国外一流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 开展学术交流和访学进修活动。先后组织30期, 累计达450名高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到世界名校培训、做访问学者。目前, 来我省留学人员达到1.3万人次, 遍及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 学历留学生达到5200多人, 来华留学规模按省位列全国第四位。

(五) 教育民生工程有了新成效

不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了完善的大中小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政策体系, 实行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的“宏志班”政策, 建立高中助学金制度, 对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 在高校设立了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 实行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费临时补贴, 5年累计190万人次的学生受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 平均就业率达到90.7%, 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使4.7万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040个。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校招生考试, 近五年累计录取118.2万人。

教育的大发展,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奠定了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 增强了全省的综合竞争力,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全省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在这里,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努力实现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都提出了要求, 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也写得十分明确。这里, 我只强调几个重点。

(一) 推动学前教育规模化发展

学前教育关系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每个家庭的未来希望。

近些年, 我们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数量偏少, 规模偏小, 水平参差不齐, 政府管理和调控难度较大, 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 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而要实现规模化, 就要推进连锁发展。只有连锁发展, 才能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才能提高标准, 统一标准;才能吸引社会投资, 增加数量;才能使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帮助。

实现学前教育连锁发展有三条出路:一是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优质幼儿园, 通过资产收购、参资入股等多种方式, 兼并整合弱势幼儿园。二是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志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企业投资幼儿园建设, 并实现网络化。三是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幼儿园地产, 形成幼儿教育地产品牌。我们期盼由以上三条途径, 破解我们的难题, 走出一条新路。

幼儿教育的连锁发展, 不仅在城市可以做, 在农村照样可以做。各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务求突破,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二)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全部责任。几年来, 我们的各级领导在义务教育中是尽了力的, 成效也是明显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 就在于深化改革,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必须做到在市区范围内, 在县范围内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首先是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统一配置。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不应该也不是学校所有, 而是应在县、区的范围内, 由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校长, 统一调配教师, 统一平衡师资力量。只有校长和教师配置均衡了, 义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其次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环境条件等硬件的统一配置。必须统一标准, 统一达标。既不能高, 也不能低, 如果要提高的话, 必须同时提高上去, 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差距, 这就不可能均衡发展, 就不可能解决择校问题。

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 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及。这就是近年来, 我省一些县探索将初中集中到县城来办, 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学生和家长是欢迎的, 不仅提高了质量, 拉动了城镇化, 更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积极支持这种探索。有人担心原来建在乡镇的初中如何处置问题, 其实, 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过剩, 而是不够, 完全可以用来办好小学和学前教育, 也可以办其他教育。

(三) 实现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

高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更关注的部分。希望受到更好的高中教育是人心所向。高中教育要讲求特色, 要讲求竞争。

要达到这些目的, 就必须允许高中在市域范围内实行跨县区的统一招生。

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 有利于维护学生自由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 有利于保障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均等, 有利于提高高中的竞争力, 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我们要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 做好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工作, 激发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优质高中通过联合办学、合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四)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职业教育, 对于辽宁经济发展, 对于辽宁就业,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是辽宁的强项, 我们不仅要培养本省所需人才, 还要向省外输送人才。

现在, 我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提高水平, 提高集约化程度。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更积极、更大胆地吸引社会资本,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 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 到辽宁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学校;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和辽宁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合资办学、合作办学。

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国内外企业对办职业教育学校都有积极性, 既然有积极性, 就应该让他们去办。

大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 更能和市场接轨, 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也更能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衡量标准就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增加, 单纯由政府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下降。

(五)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决定着辽宁教育的水平, 决定着辽宁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现在, 辽宁已经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 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和辽宁全面振兴同步, 必须走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前列。

大学的发展, 首先要狠抓学科建设。这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 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15年, 省属本科高校要办好50个左右的国内一流学科, 再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 支持全省高校建设20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

大学的发展, 其次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办学校首要是办学科, 办学科首要是学科带头人。就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 全省高校要新增院士5人左右, 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左右, 新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左右。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富有进取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团队。

大学的发展, 再次要抓好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到2015年, 由省、部、企共建15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实现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创新科技项目的新突破, 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民族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 认真负责地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三、对今后工作几点要求

加快发展教育, 我们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委、市政府、省直各部门、全体教育工作者, 都要用战略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教育, 切实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制定规划, 明确任务目标。各地要依据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结合实际, 选准改革突破口和工作重点, 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意见, 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保障措施, 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财政性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到2012年, 全省地方教育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国家核定的要求。新增的教育资金, 一定要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 把钱花在刀刃上。

增加投入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但并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深化改革,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增强活力, 以改革破解难题。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扩大开放, 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一切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办好辽宁教育。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助学体系。这就是要建立起对城乡生活困难家庭的子女, 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直到高等教育, 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 全面覆盖的扶困资助政策体系。不仅要管学费, 还要管生活费。我们必须坚决做到, 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 绝不因贫困而失学, 绝不因贫困而失去尊严。

四是要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格加强教师管理,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定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推行校长职级制。要完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建立大学校长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评价考核制度。

在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对于桂林市的旅游工作,不仅仅旅游从业人员高度关注,全国全区也给予高度关注。今天的旅游工作会议,也是桂林市最大的专项工作会议之一。我们经常说,桂林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一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近20万人。从这点看,桂林市的旅游业要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人数上讲,已经看到端倪了。从过去的一年,桂林市在旅游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看,也实现了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扎实工作,桂林旅游业在过去一年取得新成绩

新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讲,过去的一年实现了新跨越。无论是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收入占GDP比例上,都实现了新跨越。去年自治区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我们是218亿元,约占全区的五分之一;入境旅游人数约占二分之一。从旅游经济角度来看,桂林旅游无疑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从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角度,在过去的一年也取得新突破。无论在旅游景点景区建设,还是观光度假休闲以及农家乐的发展方面;无论是县域旅游,无论是人数、人次,还是旅游产品多样化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阳朔、兴安获得一等奖,龙胜、资源、恭城应该是第二梯队,其他县的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三是在旅游标准化建设方面,在过去的一年取得新成绩。去年,阳朔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农业休闲会议也在阳朔召开),兴安乐满地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两个试点,在过去的一年,为全国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四是在旅游市场、旅游秩序和旅游队伍建设方面,过去的一年也取得新成绩,为桂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五是在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最值得肯定的。作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载体,也是重大基地,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去年7月正式动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桂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去年桂林市几大重要的、事关桂林旅游事业发展的重大活动,自治区都专门派出领导参加。世界旅游城奠基仪式,郭声琨书记、马飚主席亲自参加奠基和揭幕。第二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石生龙,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余远辉,自治区副主席高雄等领导亲自参加开幕式。过去的一年,桂林旅游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特别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的推进,都因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旅游局、博览局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直接参与的部门和单位,特别是一线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导游等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对于过去一年全市旅游事业发展和旅游产业所取得的成绩,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的会议,表彰了去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县区及旅游先进集体,通过表彰和奖励对旅游业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桂林旅游发展,我们尽管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于一些突出的问题,大家讲得比较多。在这里,我再简要讲一下。

1、随着形势的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在无论有没有旅游资源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由此带来资源配置和游客分流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多方竞争的环境下,怎样争取更多客源来桂林旅游,是我们在旅游人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已意识到并多次强调这个问题。去年实现旅游人数2700多万人次,对于全市总人口只有500多万人的城市来说,容量已经很大了。今年还提出了旅游人数按照10%的比例增长,实际上,从城市游客容量来看,已经有一定的局限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在这么大的游客量的基础上提升旅游的效益和质量,这是我们客观存在的问题。

2、随着形势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的建设在旅游产品结构上还不尽合理。不少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景区,有些老化了,有些设备比较陈旧,服务标准跟不上,这也是我们在旅游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3、我们面临着旅游市场竞争、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开发和老的景点景区老化等问题,创新手段的方式方法和政策扶持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亟待改善和加强。

4、桂林作为最早开放的一批旅游城市,在旅游体制机制和旅游市场管理上还需要完善理顺。这也是全国老的旅游城市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和突破的瓶颈问题。所以,满意度调查都会集中在这些旅游对外开放比较早的、旅游名气很大的城市上,而不是新兴的开发一两年的城市。正是由于我市旅游开放早、旅游发展比较长,我市在旅游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会更容易发现。事实也证明,我们确实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漏洞。

5、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在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等方面,虽然资源很丰富,但是跟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旅游产业需求,还是有欠缺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对桂林旅游有新的认识,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加深入研究,抢抓旅游发展机遇,更好地发挥优势。只有这样,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桂林旅游业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抢占旅游发展高地在广西率先建成旅游强市。

二、抓住重点,实现桂林旅游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刚才讲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扎实工作,使旅游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面对过去的成绩,我们既要认真总结,更要坚定信心,抓住重点,使桂林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在新的一年有新突破。关于这一点,我重点讲三个方面。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二是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特别是推动世界旅游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实现旅游市场管理新突破。

第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国家旅游局在此基础上专门下发了通知,提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要与文化等相关产业大融合,形成相互繁荣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国家旅游局的通知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充分说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我市2008年提出“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把文化工作和旅游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几年旅游发展的实践和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充分说明,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国家旅游局的通知要求,全国旅游业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旅游业,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项工作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承功能,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激发功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外交流的优势。今年,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点,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通过旅游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旅游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可见,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推进,对桂林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精神,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的大融合。

在最近召开的文化与旅游结合工作座谈会上,大家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有些是我们正在做的,有些是需要加快发展的。大家提出,一是要打造旅游系列品牌,打造旅游演艺产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二是要加快推进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举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提升文化旅游企业档次和文化品位;三要深度开发旅游工艺品,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推广;四要积极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人才。这几个方面是今年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需要突破的重点,这也是桂林市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桂林旅游资源有文化、历史、山水、民俗等等,要很好地梳理,在这个基础上,升华细化4条发展轴带、打造三大特色产品、三大水陆游线、七大旅游品牌等。旅游发展要评说论道,需要召开专题研讨会,旅游产业发展更需要我们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第二,要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世界旅游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工作,去年做了很多努力。关于《总体方案》,国家方面正在论证。从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来看:第一个方面要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出台,第二个方面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不等不靠,按照现在已经制定的政策内容,先行先试。去年,市国土局在积极争取旅游产业用地试点城市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今年我们拿到了试点城市。这个试点城市,对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旅游用地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就是不等不靠的一个例子。如果要等到政策都批下来再去做,那就晚了。我们必须借鉴兄弟省、市在旅游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既要积极争取上级给我市正式批复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今年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加快试验区各项工作先行先试上来,不等不靠,加快我们自己的工作。第三个方面是世界旅游城建设。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按照“一点三星三区”规划及27个功能区,按照这样一个集旅游发展之大成的规划加快建设。我们相信,在全市共同努力下,世界旅游城的建设将会为桂林市今后旅游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第四个方面,要按照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世界旅游城规划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这一点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

第三,要切实破解漓江保护与发展难题,保护好桂林旅游这张中国名片。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切实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难题。最有代表性的,是漓江景区。去年国家旅游局检查了一些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特别是5A级旅游景区。大家看到了,有一些城市的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已经摘牌,一些5A级景区已经明令限期整改,包括炒的最厉害的嵩山少林寺景区。去年内部通报的,就是漓江5A级旅游景区。内部通报内容针对几个方面:漓江游览秩序,主要表现在游船硬件设施和服务标准没有达到要求;漓江水域管理,主要是竹筏、河道挖沙及沿岸景观破坏的问题,还存在飞钩挂船的现象;漓江游览码头建设管理标准化方面,还没有达到要求,老化、陈旧,不符合5A景区要求。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对漓江5A景区进行了专项整改。尽管取得一定成效,市政府领导也多次去国家旅游局汇报工作,得到国家旅游局认可,但是按照5A景区标准,有些方面还是没有做到。今年要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要求,按照桂林市打造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下大力气提升旅游市场的秩序和质量。

一是要创新管理体制。整合涉及漓江景区的市、县(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能及行政资源,明确管理主体,推进漓江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开发、利用、经营等一体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漓江景区管理条块分割,责、权、利不清的问题;二是要全力推动漓江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漓江流域旅游的经营管理力度,调整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充分照顾各方利益;理顺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做到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管理规范、奖惩并举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要在确保旅游安全的前提下,解决漓江沿岸农民走发展旅游致富的问题;三是要健全漓江景区行政执法体制。要按照刘君书记的指示,“码头和游船整改由交通局负责,杜绝河道挖沙由阳朔、雁山两县区政府负责,竹筏问题的解决由阳朔、雁山两县区党委、政府负责”,“对漓江整改会议决定的事项要一项一项抓落实,涉及到的各部门和阳朔、雁山两县区必须无条件执行,谁影响5A景区谁负责”。今年,要在继续深入实施科学保护漓江六大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漓江景区旅游秩序管理的力度,力争今年在漓江景区管理秩序和管理体制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解放思想,强力推动旅游业取得新发展

1、要以抓项目促进旅游业新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做了专门部署。进一步抓好落实规划,推动发展,把项目作为载体,抓紧抓好落实。特别是对旅游试验区、世界旅游城、各县区在旅游项目建设上,要加快推进。在投资导向、招商引资、基础建设、资源整合、市场推广等方面充分发挥项目的推动作用。旅游产品开发要坚持高品位、高起点,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突出特色,提升品位,规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和具有一流水准的精品项目,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把我市旅游资源打造成自然景观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能力。加快桂林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旅游专用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对外集散辐射能力。要坚决杜绝资源浪费,今后凡涉及旅游的建设项目,在发改部门立项前应先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自治区旅游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有关部门审批属于旅游发展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当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使之符合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要求,避免非标准化建设和同质化建设,确保资源合理利用,规范行业发展。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宁可不开发。各县区、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目光高远,绝不能为了各自的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要加强旅游项目储备。广开项目源,建好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拉动作用强的旅游项目。对旅游项目要实施动态管理,搞好定量、定性分析,选择那些增值性高、成长性强的好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开发。

2、要以转变方式推动旅游业新发展。全面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验,首先就要转变桂林旅游的发展方式,老城区以创新为主,新城区以项目建设为主,各县区以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主。一是要做大做强产业主体。旅游市场主体是旅游业的根本。引导扶持旅游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方式做大做强,重点培植一批龙头企业。促进旅游、餐饮、酒店实行产业集群式、品牌化发展。引导旅行社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旅游业,引导社会资金向符合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领域投入,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水平、能力、素质,大力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要发展一批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温泉康体、文化创意、养生疗养等新兴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智能旅游和旅游电子商务,鼓励开展旅游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等在线服务,积极申报“国家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二是要全面提升城市中心区旅游吸引力。进一步配套完善市中心区的文化旅游元素和休闲服务设施,把一些景点景区、街区串联打包,在桂林城打造“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使之成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载体和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提升桂林城市中心区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要做好旅游活动策划;四是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针对旅游是典型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特性,创新营销手段,全面提升桂林旅游推广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整合全市旅游行业资源、文化资源、外宣资源和新闻资源,全市联动、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提升桂林旅游的知名度。继续加强“联盟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手段,加强与航空公司、境内外旅游机构的营销合作,进一步发挥好境外桂林旅游大联盟的作用,联手做好桂林旅游营销推广。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提升桂林国际影响力,借力拓展境外旅游市场。

3、要以增强合力推动旅游业新发展。旅游业关联性强、牵涉面广,发展旅游仅仅依靠旅游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能和特点,找准切入点,抓住突破口,从不同途径、不同层面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发改部门要重视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拟定年度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和基本建设计划时,优先将旅游项目列入重点项目行列,积极争取旅游项目资金;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旅游资金;建规部门在城镇规划建设的时候要结合旅游发展,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在环境营造、建筑立面控制等方面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城乡风貌改造要融入旅游元素;国土部门要支持旅游建设用地的使用,重点支持世界旅游城建设用地,同时加大景区土地收储力度,筹措发展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公路建设优先列入规划,抓紧做好重点景区道路立项,加快在建旅游公路建设;金融部门要对旅游项目建设给予信贷扶持;宣传、文化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旅游宣传和新闻报道,对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加强和指导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农业部门要加强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人事、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劳动部门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市、县两级旅游局作为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工作的主动权,与上级主管部门搞好沟通,与同级部门搞好协调,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全力支持和配合旅游工作。全市上下形成部门齐抓共管、扶持旅游产业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新春伊始,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市委孙守刚书记年初对旅游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川会前专门听取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并为会议发来贺信。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出席今天的会议,张书记、侯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旅游部门和行业的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市旅游局作一个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2009年全市旅游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影响,全市旅游系统紧紧围绕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任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做好2012年工作

(一)以国务院《意见》为指导,完善政策促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制订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增强了全行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全市旅游行业要深入学习、扎实调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根据《意见》提出的导向性政策,制定可操作的具体办法,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认真落实旅游奖励政策,积极鼓励旅行社组织招徕游客来我市旅游。落实国民休闲计划、带薪休假制度,积极扩大旅游消费。出台《全市旅游资源管理办法》,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机遇,将旅游业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格局,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文物、农业、工业、林业、水利、渔业、地质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

在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我市是旅游资源大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旅游业发展,明确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来培育,提出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的旅游业已经打下了良好基础,形成了比较优势,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一)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业是公认的“绿色产业”、永不衰退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温家宝总理强调“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省委、省政府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和“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内容,及时出台《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配套出台《济宁市旅游景区管理规定》、《济宁市旅游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共促济宁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加以培育扶持。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有关部门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去年全市开工建设重点旅游项目42个,总投资176.33亿元,完成投入60多亿元。济宁运河核心景区、汶上县宝相寺景区、微山县南阳古镇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曲阜游客集散中心、圣都国际会议中心、曲阜孔子文化会展中心、银座佳悦大酒店等正式投入使用。济宁曲阜机场开通广州、北京、上海、成都、沈阳、青岛6条航线。泗水西侯幽谷、万紫园、微山湖综合开发、邹城峄山、金乡羊山、曲阜香格里拉大酒店、兖州太阳国际酒店等项目规划建设进展顺利。北湖、南阳古镇、梁山景区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建立了旅游、景区、管委会于一体的管理模式。坚持产业联动理念,推动文旅融合、农旅牵手、工旅联动、航旅互动,合力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日趋规范,服务质量逐步提升,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有效提高了旅游产业素质,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旅游产业发展有着很大潜力。我市拥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国际国内不同层次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但从实际工作看,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丰富程度还不相称,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和一些领导同志仍然缺乏对旅游业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缺乏对自己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没有把发展旅游放在应有的位置;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协调能力不强,资源整合乏力,制约着景区开发建设;缺乏有影响有实力的旅游大项目、大集团,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投融资机制不活,缺乏融资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资金的手段;与大众化、多样化旅游消费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旅游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产品开发缺乏高端策划,特色不够鲜明,品牌不够响亮,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旅游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缺少高端旅游策划、营销和管理人才。我市旅游业发展仍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方式、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亟须解决,区域之间、产业要素之间、产业内部格局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市场化程度、产业素质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健康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待培育。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只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破难攻坚,化差距为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市的旅游业就会不断跨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是实现我市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关键一年,必须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朝集约、集聚、高端的方向发展。

(一)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项目建设。各县市区要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意见指导下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避免产业趋同。在科学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策划一批旅游项目,争取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一是突出规划衔接。切实把旅游专业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建规划、生态规划衔接好,把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精品城市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创意规划。聘请高层次专家做旅游项目规划,高点定位,建成精品,“不留遗憾,多留遗产”。今年重点推进尼山整体开发、全球孔子文化研修交流中心、微山湖旅游区、兖州佛教文化园、水浒文化主题公园、泉林泉群景区等项目规划建设,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促进文旅融合。按照“世界著名、国内一流”标准,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旅游产品中增添文化特质、注入文化元素,把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放到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来,以文化提升项目品质,以文化提升发展质量,以文化塑造旅游品牌。四是严格建设管理。严格旅游项目规划审核,加强项目建设过程和竣工验收审核,确保项目规划与总体规划、项目建设与项目详规相符合。景区类新建旅游项目,尤其是投资额超过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要按照国家5A级景区评定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二)促进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要把旅游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把握,作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要注重创新发展,做深做透“生态、休闲、文化”的文章,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培育文化节庆、旅游演艺及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在工业发展中注重为旅游提供优质商品,创造发展工业旅游的有利条件;在城镇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形成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城镇风貌,使城镇成为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充分利用农业、林业、水利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乡村,推动乡村旅游由以农家乐为主的初级旅游产品向生态、健身、民俗文化等多层次乡村旅游产品转变。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在数量、层次结构等方面的比例关系,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

在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组织召开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总结去年经验,部署今年重点,刚刚X副局长进行了部署,望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

2021年以来,全市文旅系统各级紧扣紧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工作主线,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强大动力,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开拓创新、扎实奋斗,统筹抓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一是扎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受到深刻的政治教育,精神上实现了深层次的洗礼,进一步凝聚了思想共识,持续激发了践行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共同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二是多措并举推动文旅系统恢复发展。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综合作用下,去年文旅消费总额X亿元,占全省X%;特别是X景点、X景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X%和X%,展现出全市文旅发展的韧劲与活力。三是文旅系统发展取得明显新成效。组织举办第三届“X”旅游节,高水平建成“X”馆,充分利用城区发展飞地建设口袋公园,持续打响“魅力X市”品牌,尤其是迎接建党100周年期间,精心打造XX红色文旅的经验做法得到上级肯定并推广。四是坚持常态化落实监管责任。坚持疫情常态化防控与常态化监管两手抓,两手硬,着力实现两手赢。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持续开展“保安全、促发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文旅行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同志们,做好今年文化和旅游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第X党代会部署,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工作主线,提高站位、认清大势、把好方向、明晰思路。坚持稳中求进,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聚力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迎接党的二十大,更高站位谋划工作。

充分发挥好文旅资源优势和载体作用,把庆祝建党百年激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持续传递下去,统筹谋划好主题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红色旅游发展、文旅市场复苏等工作,精心组织好展演展播展示等特色文旅活动,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精气神进一步振奋起来,助力营造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的良好氛围。

二是推进文旅事业整体发展,更强助力社会发展。

尤其是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艺术为民、文化惠民、旅游富民,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盈、文化建设更有显示度。找准文旅工作融入和服务全市发展改革大局的切入点、着力点,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彰显文旅担当。

三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更实举措创新升级。

扭住“稳”的关键点,坚持把稳企惠企作为最大的实事项目来抓,统筹当下促复苏与长远增后劲,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引导企业恢复发展、转型升级,助力行业稳预期、强信心,精准帮扶企业解难题、渡难关。找准“进”的切入口,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众出行和旅游消费变化,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思路和方法手段,推动旅游业态、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推出更多有效匹配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业态模式、提升国内旅游,更好满足特色化、多层次旅游体验。

四是强化文旅深度融合,更高质量推进发展。

用“融”的思路高标准抓好各类文旅创建,用“融”的机制推进“旅游+”向“+旅游”转变,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坚持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坚持用“融”的理念推动文旅产品、业态、市场、服务等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拓宽视野格局,用“融”的办法策划推出更多优质文旅融合产品和品牌,培育打造富有川渝文化特色底蕴的旅游景区度假区,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是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更强担当提供支撑。

文旅行业场馆、场所众多,具有人员密集、价值密集的特点,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也给我们带来了管理挑战和安全风险。我们必须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毫不放松抓好意识形态、疫情防控和生产安全,做到安全任务落实不马虎、场所阵地管理不懈怠、压紧压实责任不含糊,确保文旅领域安全形势稳定。

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首先,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专程前来参加会议的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刚才, 政高同志和小娅同志就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进一步做好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 我都完全赞成, 大家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 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加大教育投入, 不断改革创新, 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部分重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教育人口740万人, 占全省人口的17%。基本建成了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种类齐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这些成就表明, 我省教育事业具备了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肯定成绩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省教育事业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新期盼。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面临许多问题, 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教育投入与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 提升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任务十分繁重。

教育是强省富民的根基和先导。当前, 辽宁全面振兴进入关键时期,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显著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对于我省进一步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将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 抢占发展制高点, 具有重大深远意义。我们要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充分发挥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我省加快全面振兴,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创造有利条件。

二、全力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教育改革发展,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 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把服务振兴作为重要着力点, 突出内涵发展和结构优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 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构建起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高、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体系, 把辽宁建设成为教育强省。

第一, 要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要把重点放在农村, 同时加强城市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义务教育关键是普遍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均衡发展。高中教育要在提高普及率、增强办学特色上狠下功夫。要下更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要在打造高水平大学上下功夫, 力争用十年时间打造一两所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大学。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 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 打破常规, 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要创新办学、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体制,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进一步形成多元化教育投入机制,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要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努力提升我省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第三, 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 推动学校配置均等化, 逐步缩小校际差距。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健全扶困助学体系, 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 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第四, 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要不断提高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改善教师待遇, 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三、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在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8

2011年是我们中心成立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经过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我们建立了《健身气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2/3的省区市成立了专门机构,编创推出9套健身气功新功法和4套竞赛套路,建立活动站点13000多个,发展练功群众100多万人,开展全国系列展示活动907场,举办全国交流比赛12次,推广工作覆盖到了全国各省区市,并且从国内走向国外,组派117个团组到3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了推广传播,特别是使健身气功项目正式进入全国体育大会和世界传统体育大会。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10年的努力,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不仅走出了制度缺失、管理滞后、谈气色变的困境,而且呈现出功法推广由城市社区向村镇、学校、企业和机关发展,业务骨干由辅导员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教练员发展,活动组织由建站设点向俱乐部、培训基地发展,活动内容由推广功法向表演展示、交流比赛发展,项目建设由国内推广向国外传播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全国健身气功工作已经开辟了崭新的局面,发展走势非常看好,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过去的10年,是我们共同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10年。10年不平凡的岁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健身气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把体现党的政策和满足群众的需求统一起来,把弘扬传统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启示之二:健身气功是一项特殊的体育工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紧紧依靠政府部门的齐抓共管,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启示之三:健身气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正确处理建设和活动的关系打好工作基础,正确处理积极与稳妥的关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启示之四:健身气功是一项群众体育工作,主动进入到体育事业的整体建设中去,主动融入到大群体的活动中去,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10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得到的启示也弥足珍贵,其中凝聚着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在创业道路上的艰辛和汗水。

二、关于2011年健身气功工作的估价和评点

2011年,是健身气功工作全面进步的一年,全年有这样几项别具特色的工作。一是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获得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群众体育大奖,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二是全国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受到有关省区市的一致好评;三是直接向站点发送《健身气功》杂志和音响器材的工作落实得比较好,赢得了习练群众的热烈欢迎;四是全国健身气功培训基地和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试点成功,走开了推广工作的新路子;五是高校推广、行业体协推广以及配合转化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领域;六是我们中心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和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健身气功展示成功举办,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影响;七是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气功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八是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首次在国外举办取得圆满成功,收到了多面效果,起到了多重作用。2011年各省区市在基础建设、开展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次大会上将对23个省区市健身气功管理单位给予通报表彰,这里特别要对2011年工作进步幅度比较大的新疆、福建、贵州、甘肃、黑龙江的健身气功主管部门提出表扬。一年来,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辛勤奋斗在工作第一线,甘于清贫,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为健身气功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做出了新的贡献。值此年终岁尾之际,我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向全国的健身气功管理干部表示衷心感谢!

三、关于今后一个阶段健身气功工作的思考和认识

2012年的健身气功工作,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基础建设,无论是国内的推广还是国外的教学,特别是还有一些创新性的工作,可以说要干的事情很多,任务也很艰巨。做好新年度乃至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确保健身气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十分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把文化引领贯穿健身气功工作的全过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我们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行业、各级单位各有各的责任。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一体”的思想、“三调合一”的理念、“身心兼修”的方法,这些儒、释、道等诸子百家文化无不渗透在这一项目的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看,还是从这一项目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和价值作用的角度看,做好这项工作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刘鹏局长就曾用“五禽戏”佐证体育文化。目前,健身气功推广活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术升华到学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我们中心已经组织专家启动了《健身气功学》的编撰工作,争取在2012年年底前推出,使其成为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文化权威和理论支撑。健身气功区别于其他锻炼的关键,在于气功是主动地、内向性运用意识,以增强其驾驭形体的能力,促进身心达到高度统一。要使我们的功法紧紧吸引住练功群众并获得更好的功效,必须要深化现有几种功法的教学层次,把“三调合一”的技术要领进入练功状态,以充分体现气功健身的独特魅力。对此,我们已在2011年组织专家启动了四种健身气功教材的重新编写工作,进一步充实其文化内涵,从而使教学推广和习练活动更上一个层次。

(二)要使稳中求进成为健身气功工作的总基调。从事健身气功工作既是光荣的,也是有风险的,在座的每位同志都有切身感受。在我们的工作比较顺利的时候,在我们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大家一定不能淡化风险防范意识,更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这个总基调。稳中求进就是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求发展、求进步。随着健身气功习练人群和各种交流展示比赛活动的增多,无疑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如果对习练者或气功活动管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把握好稳中求进,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对站点的管理。建站设点要严格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要求审批,对负责人和辅导员的审查更要严格。各省区市要严格落实所建站点的年检制度,对未按要求审批的站点要进一步完善手续,对有其名无其实或有违规问题的站点要坚决予以注销。建站设点一定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的原则,已经建立500个以上站点的省区市,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提升和数量巩固上,最好能够做到一个站点一个站点地过一过,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加强对队伍的管理。建设队伍第一位的是要把好进口关,按照《健身气功项目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暂行办法》要求,严格进行培训、考核和审批,否则不予承认。随着推广工作的深入,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裁判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要加强对活动的管理。随着健身气功工作的发展,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比赛活动此起彼伏。希望各地今后举办健身气功活动,要继续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规定的权限报批,同时采取体育、公安、场地等方面齐抓共管的安保措施,从而确保活动万无一失。稳中求进,顾名思义不是消极的稳,是一种积极的稳。稳与进是互为因果关系,稳是为了更好地进,进是在保持平稳发展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新进展。总之,大家要牢记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要将协调发展作为健身气功工作的突破口。这些年的推广工作由点到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明显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并影响着推广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在2012年要把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作为突破口,进一步解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一是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们在2012年要把练功站点落后的省区市作为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力争使这些省区市的站点数量发展有较大的突破。二是要解决推广领域不协调的问题。各省区市在2012年乃至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上述领域中的建站设点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研究、去落实。三是要解决人才队伍不协调的问题。通过10年的努力,我们拥有了一支不同等级的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队伍,但等级比较高的主要在一些高等院校,因此在基层活动中存在人才供需矛盾。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要突出抓好培养基层高等级的教学和裁判人员,把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一线。四是要解决推广模式不协调的问题。可以说依托站点推广健身气功新功法,是我们这些年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单一的推广模式很难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对此,我们近两年已经有所觉察,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收效甚微。最近,我们已经在北京进行了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授牌仪式,明年设想再给一些省区市授牌。希望各省区市也要把建立健身气功俱乐部这一做法推广起来。总之,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各自的短板,从而做到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上一篇:立定跳远比赛方案下一篇:医务人员简历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