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方案

2024-10-16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方案(精选6篇)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内容:评析作文《我的理想》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

2.学生能根据别人的评价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制订作文评价标准

1.读作文要求

2.制订评价标准

(1)是否写清楚了自己的理想、产生这个理想的原因和准备

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2)是否运用了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作文内容是否丰富

(3)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

二、抽一篇作文和几个片段进行全班评价

1.展示一篇作文,师生共同评价出优、缺点;

2.集体评改。

3.展示几个片段,包括好的和有明显问题的,共同评价、修改。

三、同桌互评

四、自改。

五、誊写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也关注到了“语文学习策略”的建构。例如, 从“语文园地”到“回顾·拓展”, 教材有意识、有序列地呈现读写知识, 引导学习读写规律。尤其是第三学段“回顾·拓展”的编排更多指向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组或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在理解内容、读写方法、习惯培养等方面的收获, 关注学生在拓展中有效地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 在不同的语境或语言实践中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一直关注和思考如何落实“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任务, 也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较多关心“回顾·拓展”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如果从“建构学习策略”的层面来着手“回顾·拓展”的教学设计, 不仅能帮助学生搭建语文知识结构, 还有助于学生在解决语文问题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学得扎实, 学得灵活, 学得有效。

一、基于导学系统, 目标让学生明确, 形成策略意识

人教版第三学段的教材是按“专题”来组织单元的, 每一个“专题”兼顾语文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内部的导学系统合理而清晰:每组课文前都有单元学习导语, 然后是与单元主题匹配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 接着是与单元学习相应的“回顾·拓展” (如下图) 。

“单元导语”在单元学习开始就点明了专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语言学习的要求;“回顾·拓展”希望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 能在教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讨论中, 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 并适当拓展,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基于教材内在的导学系统, 教师可以适当前置“回顾·拓展”, 与单元导读整合教学, 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在对学习任务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提早规划, 形成策略意识, 有目的地去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 使学习取得较好效果。

【案例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部分学习内容前置教学 (课堂实录)

师:这个学期, 我们结识了作者笔下不少的人物, 有顾全大局的—— (生接:蔺相如) ;足智多谋的—— (生接:诸葛亮) ;在长征路上, 为照顾小战士饥饿而死的—— (生接:老班长) 。

师:这些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能说说, 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生: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生:还有侧面描写……

师:是的, 我们即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 看看本组课文中作者又为我们刻画了哪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打开书本, 请你快速浏览第七组课文的课题, 认真默读“单元导读”和“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 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时, 要注意些什么, 可以怎么学?

生:我要特别注意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生:每一人物都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什么, 可以做个比较。

生:学习的时候, 可以和同学讨论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写作的时候, 可以用以上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

因为有学习经验和写作知识做支撑, 在本组课文教学前, 教师前置了“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的内容, 让学生一进入本组课文学习就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在后续学习中, 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则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如勾画句子、摘录片段、想象画面、补充阅读等来感受人物, 谈谈对人物的理解和对写法精彩之处的体会, 从而逐步建构对这一类文章的阅读策略。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 根据“回顾·拓展”的编排意图, 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 既要考虑学生“怎么做”和“如何选择怎么做”, 即策略的学习, 也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我可以这样学习”, 即策略运用的意识。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领悟课文不同的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小林和小东两个人物的对话启发学生, 阅读时既要注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也要注意领悟作者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方法。笔者在人教社出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中摘录的教学目标如下:“巩固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 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他人。比如, 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被感动。”在人教网“教学设计”栏目里有另一则教学设计, 其目标表述如下:“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 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 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 并进行改进。”比较这两则教学目标发现, 前者较关注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 所以目标出现了偏差;后者的目标表述具体, 我们能看到学生将“做什么”“怎么做”, 但是“做到什么程度”, 学习方法运用的结果检测不清晰, 可修改如下:

1.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 以组内对话、组间展示的方式, 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 在交流中感受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能从课外阅读和习作中摘录或列举“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描写中”“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借景抒情”的句段。

目标1、2中的“组内对话、组间展示”“摘录或列举”等行为短语都能体现学习活动的方法和过程;目标2中的“摘录”和“列举”是对学生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的检测。这样的教学目标制定体现了“策略性知识”学习的内容。学生也会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 逐渐具备策略意识, 获得学习策略。

二、基于任务情境, 过程让学生经历, 促进策略生成

学习策略的生成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情境, 策略的展开与组织又是一种个体行为, 具有个别化的特征。因此, 教师在“回顾·拓展”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把学习的过程充分展开。

例如, 教学“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这一板块, “交流平台”有三种呈现方式:“对话式”“话题式”“问题式”, 其表述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与学生展开对话。这样的呈现方式决定了“交流平台”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整理、自我提升等。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 自主交流话题。

【案例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五”之“交流平台” (教学后记片段)

在交流正式展开前, 笔者引导学生浏览了本次“交流平台”的三个话题,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6人一组) , 选择三个话题中的一个, 并讨论学习的步骤, 填好“学习任务单”。其中刘琴小组选择了第二个交流话题, 任务单是这样填写的:

这张任务单的填写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确定学习的步骤立刻能反映出学生是否有学习的策略。组员先是借鉴了以前“交流平台”的学习步骤, 填好了第1、2步;然后回忆了课文学习的情形, 觉得应该把人物的性格特点罗列出来;怎么列呢?他们询问了教师, 采纳了教师的建议——设计一张表格进行对照;又“偷偷地”去了解了另一个选择同一话题的小组是怎样安排学习的, 从中受到启发, 决定来演一演人物。就这样, 他们花了10分钟填好了任务单。

其他小组也制定好了学习任务单, 学生自己策划的学习由此展开了。

正是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 这个“不顺利”的过程让这一小组成员完成了对学习内容、学习步骤的确定和调整, 并通过表格的填写和修改, 将内隐的认知过程外显出来。这样一来, 学习策略便生成、转化为一套可以操作的程序, 这会大大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策略, 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基于自主构建, 方法让学生生成, 内化学习策略

策略性知识需要学生去自主建构, 如果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策略, 从而内化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那么学生就能“求之于己”了。“回顾·拓展”教学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案例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五”之“交流平台”的教学 (实习教师对课堂学习的描述)

……

依据任务, 第二组选定了蔺相如和廉颇作为交流的对象。组员各自独立完成了人物性格特点比照表的填写, 开始组内交流。首先, 组员们发现大家设计的表格不同, 填写内容有差异。例如, 这是朱佳宏设计的人物性格特点比照表格:

刘昊男是这样设计人物比照表的:

不同的表格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组员们各自解释了表格设计的想法, 然后大家“综合”组员的想法, 形成了下面这张比照表:

在表演的环节里, 小组选择将课文学习时写的“负荆请罪”练笔片段, 改编成一幕小剧本, 通过演绎人物的语言 (语气) 、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组员在整理学习收获的时候, 有三点大家一致公认并记录下来:

1. 了解了一个人的特点, 可以从他说的、做的来判断。

2. 交流很重要, 可以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 有什么好方法。

3. 表演很有意思, 好像把课本变成了电影。

从课堂学习的描述中, 我们看到学生参与学习积极而主动, “独立思考”“互相讨论”“比较取优”是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他们整理的学习收获都是有关策略性知识的获得的。可以这样设想, 以后学习写人的文章, 学生就有可能会去关注并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 这是一种语文学习认知策略;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 他们也许会采用“交谈”的策略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一种资源利用策略;表演时运用想象、联想, 这是认知精细加工的策略。当然, 内化策略性知识是一个过程, 学生需要经常使用, 使学过的策略在自主构建中不断得以运用和巩固。

四、基于反馈评价, 成果让学生反思, 优化策略选择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 反馈是加速策略学习的条件之一, 评价与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反思, 推动策略性知识的形成和迁移。当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成功的反馈或学生明确地意识到策略运用有效的时候, 学生就会增加学习策略使用的频率;当教师适度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成果时, 学生会在反思中判断自己原先策略的优劣, 然后改进学习策略。

【案例4】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之“日积月累”教学 (教学实录)

(在指导学生朗诵六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师:记性真好, 我真羡慕你俩, 其他同学不羡慕吗?

生:羡慕。

师:赶紧讨教啊!

生:我是根据意思来记住诗句, 把意思和诗对起来, 这样比较好记。

生:我是找关键词来记的, 可以记得很快。

师:哪些关键词?

生:就是刚才说的那些体现思乡之情的人、事、物、景。

师:对啊, 在前面“交流平台”的学习中我们也提到了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的抒情, 而是抓住具体的事物、景物来表达, 写作是这样, 背诵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忙!你很会学习。同学们, 用上这些窍门, 花2分钟, 试着背诵, 看看我们的记忆能力是不是也提高了 (学生各自背诵, 2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举手示意能背诵) 。

……

教师紧抓课堂反馈, 适时引导学生比较记忆诗句的方法, 之后又立刻引导学生尝试方法是否有效, 这是改进学习方法、优化记忆策略的过程。与此同时, 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 借机回顾了单元学习的重点:学习通过景物、事情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分享经验的学生在教师的积极评价下, 感受到了策略运用的愉快体验;而其余的学生也在展示学习成效时感受到了优化学习策略带来的成功愉悦。

在“回顾·拓展”的学习过程中, 常有学生交流和展示学习心得、学习收获的环节和内容。教师要用好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把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学习策略, 进行梳理、归纳, 优化学习策略, 使学生感到优化学习策略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设计 综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H193

小语高年级每组教材后,都配以《回顾·拓展》性的综合学习。从内容上看,体现了时代特点与意识,体现了弹性与开放性,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操作性。而“回顾”是对所学知识的反思和领悟,促进“温故而知新”;“拓展”是知识内容的延伸和扩展,是知识饱和积累的飞跃。因此,对这部分教材的内容,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教师包办代替。如果这样,就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削弱了教材应有的教育力量。

一、搜集

搜集是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按照教材的要求、教师的布置,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相关资料获取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农村学校所处的环境,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必要的指导。如,搜集资料的类型、内容和时间等,明确方向性和指向性,以免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水份过大,能用的少,摒弃的多。这不仅会让孩子们付出了无用劳动,也会挫伤孩子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今后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1.个体搜集。是以个体学生为单位的搜集方法。这种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活动方式。在活动中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及分析、判断能力。也就说每个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都要对自己所搜集资料的方向和取舍做出与要求有关的决定。如义教版小語五年上“回顾·拓展三”。

2.小组搜集。是按照知识内容的要求,再根据学生个人备查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根据学生中谁家有上网的电脑或有一定量的藏书,去划分小组,这样才有可能使每个小组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小组搜集活动,理强调的是合作学习。如,义教版小语五年上“回顾·拓展四”。

3.集体搜集。是指那些知识内容学生个体或小组都无法独立完成或具有特殊意义的,由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电脑进行网络查询的一种资料搜集方法。如,义教版小语五年上《回顾·拓展七》 “交流平台” 中的问题 ① “通过阅读课文和搜集资料,你对旧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有了哪些新了解?”要想完成这个问题的资料搜集,单纯的让学生去做,尤其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很困难的。第七组教材中的四篇课文所表述的内容,只是点而已,代表不了问题①的全部,也不可能让学生对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新中国的成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讲,也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也不可能要求那样做。但起码通过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在占有更多资料后,对历史和现在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同时,也通过资料的链条,将所学知识有效的串结在一起。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过程。如果组织的好,将是一举三得。问题①做好了,下一个问题不仅迎刃而解,而且将会使学生在完成第二个问题时,得到知识与能力,技巧与德育的同步升华。问题 ② “在搜集和运用资料方面,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如,搜集到了哪些资料?是通过什么途径搜集到的?运用了哪些整理资料方法?在哪些地方用上搜集到的资料?”

4.教师搜集。让学生搜集资料,教师更要搜集足够的资料,否则,你就无法在展示中,确定学生资料的优劣,无法给予学生的资料做出正确的评价。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这样做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二、交流

交流是把各种形式搜集来的资料,在小组中进行展示的过程。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一般要完成以下几项内容:

1.完成资料的筛选,保留更符合教材要求的资料

2.确定小组的代表资料,确定小组发言人,以备全班展示。

3.小组里确定1—2人负责对个人及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对小组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归类保存,小组共享;对价值小或暂时认为无价值的资料也不要马上扔掉,也许以后用得着,抑或可达到警示作用。

三、展示

展示就是把各小组的代表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取得全班学生评价的活动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要做好:

1.对学生在展示中的资料,要给予客观地积极地评价,切不可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把本来不正确或不十分正确的答案,当全优拔高评价。如,听课时,有一位教师在处理类似这样问题时说:“只要你动手去做了,不管搜集到什么样的材料都是对的。”还有教师,在评价时说:“你们动手了,也动脑了,可惜,搜集的资料实在是有用的太少了啊!”否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听了这样的课,笔者想了很久。诚然,社会上有这样的评价,说一个人好,就好得成了完人,说一个人不好,就贬得一无是处,这样的评价无疑是不正确的。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稚嫩的心灵,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所以,对待学生要全面、客观、公正,既要保护孩子们的积极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不足,用积极地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他们、去评价他们。

2.教师展示。当学生展示后,教师也要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学生面前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可以在不同中找到差距,在相同中体会成就。同时,也有意识地进行了材料的互为印证,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了师生间的主导与主体的学习伙伴关系。

3.资源共享。通过展示,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各组及教师所展示的内容进行选择,把入选的资料再进行综合,然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全班共享。

《回顾·拓展》是课改后教材的一大亮点,它促进了学生有目的的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实现了对主题教材知识点的综合、创新与升华,收到了知识学习于课堂,成就于课外的预期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部分的教学,让“亮点”发挥出它应有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周光义.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2014(10):348.

[2]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2(03):78-79.

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莺

2、易写错字:莺

3、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地满红花花满地,天连碧水水连天。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二)、重点读背

流畅背诵:地满红花花满地,天连碧水水连天。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二、理解运用: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情感体验: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能对阅读文本有针对性地交流。教学难点:

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重复学习本单元的初的话,同学们!你会说话吗?(会)你能把话说好吗?(底气不足)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重点放在怎样把话说的得体又得当,委婉而又不落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③引导学生读《周恩来外交史上的十五个机智幽默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巧妙运用。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三

妙用语言的魅力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结合春联

课件出示)

二、自读对联。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3.指名读,正音。注意:莺(yīng)

暮(mù)

朝(zhāo)

三、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写好“莺”注意草字头下面不应加点,“暮”下面是“日”字,特别是想“溪”字的左边,不要漏掉点。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 “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2.同桌互相背诵。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晏子使楚》

2.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3.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展示小组合作完成的,根据10课后综合性学习要求做的手抄报。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三

日积月累

对联:回文联、数字联

叠字联、顶针联

回顾。拓展三限时检测题

一、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实()实()

()不改()

安()乐()

()好无()

了如()

不惜()

二、按课文填空。

1、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的语言,能愉悦我们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2、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我们知道剧本《半截蜡烛》的那个小女孩很

,说话也很

。相声《打电话》的那个人因为

而耽误了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也真得注意点,不仅要,还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别人进行沟通。

3、地满红花红满地

(回文联)

4、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数字联)

5、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叠字联)

6、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回顾.拓展三 篇5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对联、剧本和相声的热爱,感受中华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点: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教学难点: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课前准备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课时安排:2课时

(总第48课时)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学习目标

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教学重点: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教学难点: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教法:谈话法

学法:交流法

课前准备: 电脑平台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总第49课时)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学习目标

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教法 :指导法、讲授法

学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电脑平台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3.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 “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2.同桌互相背诵。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方案 篇6

12、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难点:运用课文语言复述故事。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1、今天我再请大家当一回演员,看看谁能表演出这些词语表示的表情。

词语模拟表演:

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

2、你怎么看待这些表情?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3、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 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木偶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⑴、出示词语,自读、指名读。⑵、开火车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读了课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3、重点指导:课文最后一句“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说,并从文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遇见当初做小木偶的那个老木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假如小木偶来到你身边你还想对他说点什么?

由小木偶的遭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笑很重要,但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

让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2、齐读最后一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3、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4、拥有了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来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请大家继续写故事。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

12、小木偶的故事

笑嘻嘻——快乐?

喜怒哀乐——生活!

启示:仅有一种本领是不行的,应该多方面发展。第二课时

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通过举办“童话故事大王”这一语言交际训练,让学生会讲童话故事,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

2、培养学生自然大方的态度,并能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3、鼓励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通过训练,学会讲童话故事。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阅读、选择有趣的童话故事,明确要求:所选童话故事不宜太长,只要有意思,生动有趣就行。

导入:最近,我们课内外读了很多童话故事,对童话也是越加有兴趣了。本次课就让我们用各种形式表现童话,尽情体验童话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一、讲童话

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童话故事给其他人讲一讲,共同分享这份快乐。

二、演童话

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童话,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学习童话给我们带来的哲理。第三、四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1、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编童话故事

2、把故事情节写得生动有趣。

3、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和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感受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编童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定向观察,搜集素材

1、我们学过的童话故事有《白雪公主》《丑小鸭》《幸福是什么》《巨人的花园》《白雪公主》《拇指姑娘》《小木偶》等,这些童话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同学们,你们爱读童话吗?

2、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则故事,你们知道它的题目和类型吧,3、展示童话故事《丑小鸭》,指名说说题目和类型(生自由发言)。

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了这么多童话故事,从小到大,童话故事就是我们的好朋友,陪伴我们长大,可我们读的都是别人写的故事,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编童话故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学写童话故事。

二、尝试

(一)合作交流,拓展思路(明确习作要求):

1、同学们,自学习作要求,思考;这次习作的任务是什么?

2、大家来交流一下,关于这次习作任务,有什么要求?

3、展示文章《巨人的花园》,学生自由读,思考:这篇文章有特点?

生:小组讨论,师随机指导。归纳要求:①把物当作人来写,②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③想象丰富真实、合理。想象越丰富越神奇

通过读《巨人的花园》我们回顾了童话故事的写法,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故事大王,试着编一个故事。

4、展示(小黑板)(1)春天来,两只小鸟自由自在的飞着。

(2)山秃了,树砍了,草没了,两只小鸟打算到美丽的城市里去。

(3)来到城里,到处浓烟滚滚,空气污浊。(4)小鸟正想休息,却被猎枪打下,充满了对人类的失望。

5、学生以小组形式练说。师随机指导。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个内容,集体纠正。

过渡:说得好,再给大家表现的机会,动手把完整的故事写下来

(二)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1、出示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几种动物,或者几件物品,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编成一个故事。

2、你今天要编的是哪些动物或物品之间发生的故事

呢?比如说:我要编聪明的小猴与愚蠢的鳄鱼之间发生的故事;我要编谦虚的足球与骄傲的气球之间发生的故事,等等。

3、创编提示

(1)在这些动物或物品之间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请四人小组共同编一编,注意说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2)如果一只蚂蚁爬进了书里,会发生什么故事呢?(3)如果它爬到一本音乐书里呢?(4)说说自己编童话首先得确定什么?

(5)有了主人公,还有想想会发生过什么奇特的故事?(6)同学之间互相说一下,汇报。

4、小组合作创编。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几个小组指导。

5、全班交流、评价。

6、再修改、誊抄。

教师小结:要把故事编得生动有趣,就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里话,还要在交待时间、地点时,说一说天气怎样、周围环境怎样。第五、六课时

阅读课

1、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

2、做好读书笔记,字迹工整。

3、同学们交流读书内容。

第七课时

语文园地三:基础知识

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

创作童话的兴趣。

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难点:

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一、读一读“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二、散文诗《雨中的树林》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8、这是一首非常美的散文诗,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它背诵下来。

三、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上一篇:渴望自由小学800字作文下一篇:高中语文第一册《再别康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