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甫传记有感想

2024-05-19

读杜甫传记有感想(共3篇)

读杜甫传记有感想 篇1

读《杜甫传记》有感 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杜甫传记》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杜甫传记》有感 1

闲坐岩层,穿倚竹林,凝望晴天,身绕轻风,一个消遥的作家。观杜甫。

叹取舍。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嫉妒随意的新海人员,一方面又想在北京长安谋得一个官衔,他怀恋李白,羡慕嫉妒李白还再次着那类豪爽的生活,而他自己却迫不得已跟这类生活道别。人的一生较难击败的便是自身,一颗心,2个方位,彼此的牵扯令自身痛楚,殊不知自身无可奈何。转看本身,心里那份隐匿很久的童真童趣想有一片去玩的乾坤,殊不知前途二字却牵着拿笔的两手畅游在书海,无可奈何,只有在在桌角刻骨铭心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造物主以食欲为鱼饵将一颗颗飘扬的心领入坎坷艰辛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入仕途,起起落落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展现好像终究应以奸来衬托,诡计笼罩着的官府怎容得下杜甫这类的儒生,一次次的期待,一次次的严厉打击,杜甫一生仕途艰辛。愤!愤佞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可悲,只是那时候社会发展的可悲,乃至是一个时期的可悲。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铸就史诗,他写没谁了唐诗宋词,也写完了唐诗宋词。他以后的诗韵格律,最后都以他的诗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变成教材上的熟客,当娇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取空际,心里的这份赞美没法压抑感。

叹人格。一首首硬实的诗来源于一个杰出的人格,一两脚触碰这片以前出血的农田,一双眼见尽战争的惨忍,人生道路的凄凉,一对耳听尽世间的哀哭,这一切筑造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一份心里的震撼人心扬于诗里,摇晃了封建社会这座碉堡,将众怒、民怨、民饥、民寒述说。

独座孤石,心立坚竹,俯览世间,写尽凄苦,心头忧愁的作家。读杜甫。

读《杜甫传记》有感 2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

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

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

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

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转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读《杜甫传记》有感 3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读《杜甫传记》有感 4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读《杜甫传记》有感 5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据说《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是每期必看,连载完毕后,毛泽东说:“《新观察》现在将《杜甫传》登完了,我《新观察》也不要看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这从他秉持的理想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读《杜甫传记》有感 6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读《杜甫传记》有感 7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8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读杜甫传记有感想 篇2

像大海里的王族一样, 成年后的美人鱼都可以浮出海面观光, 拓展视野。杜甫这样的仕宦子弟, 成年以后也要离开家乡去游学。19岁的杜甫因有为官的父亲作经济基础, 那些日子过着“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轻狂”的快意生活, 并结识了李白、高适、严武、王维等一系列名流。他们纵情山水, 吟诗作赋, 畅谈理想。在登临泰山时, 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雄奇诗篇。一切都是美好的, 大海一片蔚蓝平静, 但船行必须要有方向, 杜甫也曾在漫游中参加了洛阳的科举考试, 24岁的杜甫第一次就遭遇了失败, 但他没有气馁, 如此的大唐盛世, 机会多多, 考试多多, 何争朝夕?

虽然自己还年轻, 正常的生活毕竟要步入轨道。此时的玄宗已步入晚年, 更加沉溺于声色享乐, 将朝政大权交给了善于迎合的基本是文盲的宗亲李林甫。李林甫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次年的制举选拔中全票否决, 上表奏贺玄宗“野无遗贤”。而这些“遗贤”中, 就有我们才华横溢、志向坚毅的杜甫。此路不通, 另辟蹊径。为了投其所好, 在玄宗为自己祈祷长生不老的法事上, 杜甫直接写了三篇不同凡响的“大礼赋”献给玄宗, 文词华丽、气势恢宏。玄宗大悦, 杜甫在一日之内声名煊赫, 正如美人鱼第一次见到心仪的王子般心潮澎湃。玄宗着他去集贤院待诏, 让宰相再度其才, 可嫉贤妒能的李林甫借拖延之法, 将杜甫打入“待用”的冷宫。

杜甫报国无门, 欲哭无泪, 就攒足了劲儿写诗, 并过着“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但昏庸的统治者和捏权握势的权贵们, 怎么会把杜甫当回事?在表面强盛的大唐下, 黑暗中的奸佞小人让杜甫认识到仕途艰难, 此时父亲又病逝, 在长安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穷顿, 杜甫从贵家公子里脱落出来, 回归了生活的原色。

几经辗转, 几经波折, 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京兆府兵曹参军的职位, 芝麻粒一样的小官, 虽和他辅弼君王的壮志大相径庭, 但一家老小张着嘴要吃饭呀。工作确定后, 杜甫忙回去探望妻小, 途中看到百姓饥寒交迫而官吏横征暴敛的景象, 耳边飘来华清池袅袅的歌吹, 杜甫怒而写下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诗句, 尖锐的阶级矛盾溢于笔端。更让他没料到的是:不到一个月, 就在他返京赴任途中, “安史之乱”爆发。

此时的杜甫还没上一天班, 就被叛军抓获, 押回长安关了一年。面对国都破败的惨状, 杜甫写下了《春望》、《月夜》等大批忧国怀家之作。好不容易逃了出来, “麻鞋见天子, 衣袖露两肘”, 已在灵武称帝的肃宗李亨任命他为“左拾遗”, 杜甫终于可以伴在君主身边了。

离自己的理想好不容易进了一步, 但不到一月, 又因房琯之事仗义执言, 遭到肃宗怒斥, 放了他长假100天。政治上再遭冷遇, 还是缘于他的天真和书生的意气, 他一心只想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但他没读懂的是房琯之事是做了太上皇的玄宗与肃宗的政权冲突, 绝非一般的人力可为, 就像鱼怎么能与人谈情说爱、生儿育女呢?

带着满腹的苦闷和忧郁, 杜甫垂头丧气地回了家。一路上生灵涂炭、草木蒙尘, “安史之乱”并未结束, 大唐山河依旧风雨飘摇。但穷困又没有地位的诗人杜甫, 他还有良心, 还有责任, 仍然爱着他的君主, 他的国家, 他的亲人。

美人鱼失去了舌头又回到了王子身边, 杜甫失去了官职又回到了长安, 此时玄宗与肃宗的真正较量开始了。为了铲除玄宗党族, 肃宗将他们全部贬谪, 杜甫也被贬华州, 彻底被踢出了政权中心。他愤然辞官, 回到了汉中。面对灾难深重的百姓, 他的思想已完全融入到了广大的群众之中, 《三吏》与《三别》就揭示了一个强盛王朝的倾溃之势。

还没进家门, 就传来一片号啕之声。原来汉中连年大旱, 家中吃喝无着, 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杜甫倚门长叹, 人挪一步活, 走吧, 逃荒去吧。一路走下去, 险山恶水, 狰狞崎岖。十一月的天气, 皮肉都冻皴了, 雪地里穿着过不了膝盖的短裤, 饿了挖山芋, 吃橡树籽, 曾经衣食无忧且一心想做宰相的杜甫, 此时成了一个越逃越荒、越逃越难的叫花子。

终于到了成都, 在大家的帮助下, 在浣花溪旁盖起了一间能栖身的“百家草堂”, 杜甫的后半生就这近四年的时间里比较平稳。可杜甫的性格绝不是不受风雨之苦就能承载的, 他的心在朝廷, 他要做济世的贤相, 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当他得知玄宗、肃宗先后故去, 代宗即位后, 他的理想再次鼓动着他回到长安去, 回到皇帝身边去, 就像那条美人鱼, 哪怕化作泡沫, 也要浮在海面上, 看着心爱的王子幸福地生活。年近六十的杜甫毅然决然地买船北上, 常年的颠沛流离, 长期身处潮瘴之地, 此时的杜甫已是百病缠身, 内脏俱疾, 再加上无尽辛苦的创作, 使得他最后在湖南湘水的旧船上, 在病痛的吞咬下逝去, 享年58岁。

他为后世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诗, 像朝阳下升腾的灵魂, 震撼着我们的心扉, 也影响着东南亚和欧美40多个国家的文坛。他的一生都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 却成为了劳动人民世世代代敬仰的圣人, 诗坛沉郁顿挫中的绝笔。

鱼说:“你看不见我的泪, 因为我在水里。”

杜甫传记读后感 篇3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

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上一篇:对抄袭作业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敬学与乐学的人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