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传记(精选5篇)
文言传记 篇1
文言文教学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处在重“言”轻“文”的尴尬之中。特别是,篇幅较长的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千篇一律。梁启超先生的《作文入门》对解决高中传记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具有极大的启示。
当前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如实虚词、活用、特殊句式 (重点);2、体会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难点)。高考文言文题型为选择题和翻译,选择题是对字词和文意的考查。从表面上看,传记类的教学目标与高考考查是相契合的。实际上,当前的教学在降低难度,传记类文言文考查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教学的难度。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是直奔着考试题目去的,也就是考什么讲什么,没有真正领会命题人隐性考查的意图。当前一般采用串讲法、四个课时,四个课时主要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
梁启超《作文入门》中提出,传记类文言文教学要讲一类文章的理法和原则。以一类应万变,打破单一、割裂的篇章教学。理法分析,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记人之文区别于记事之文、传记区别游记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变换篇章纯粹的文言字词教学。突出人物个性的原则。大事固可表见本人,小事也可看出本人的人格———以小见大;借他人烘托。落实到技术性层面就是三个注意点:背景、个性、他心。同时,传记类教学的重难点是关注传主与作者、传主与历史的关系。重视传主与作者,才能深入到人物的感情世界;重视传主与历史,才能领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将梁启超《作文入门》中的教学法与当前文言文传记类教学的现状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到当下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教学的重难点只停留在字词教学、人物形象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深入到传主、作者、历史、文化的层面。而对文章理法的把握可以从纯粹的文言知识跳出来,重新审视学习目标。要不要进行文言字词教学呢?梁启超先生的讲述,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相对熟练的情况下的。因时代的局限,语文课标提出以文言字词基础为前提,是十分必要的。但“文”与“言”偏向任何一边都是极端的,“文”要以“言”为基础。
《作文入门》对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有:
(1)精讲知识常积累。教师要从过分看重古汉语词汇、语法教学,忽略文本“人文内涵”,割裂作品完整性的字词教学中挣脱出来。结合文本的语境,选择最恰当而经典的示例精讲知识。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后应用。教师要拿出专门的时间,量化文言知识积累,安排不同形式的练习和复习。
(2)重视单元导读,明确理法。单元导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这就明确要讲述理法的主题。将理法反复渗透到具体的篇章教学当中,不断重复与深入。人教版必修四传记单元导读规定: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体味文章的风格与韵味。传记单元《廉颇蔺相如传》《苏武传》《张衡传》三篇课文的理法是传记类文体的特征。
(3)文言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自由打通。语文课标要求:学习传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创作手法,指导学生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在写作中提高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能力。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蔺相如专写他两件大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突出人物的敏捷、强毅;廉颇则不记赫赫战功,记如何与蔺相如怄气,如何负荆请罪,用几件小事表现一位忠诚军人气量小却识大体。这些对于指导学生如何写人是十分生动的教学材料。在对传记文学鉴赏的时候,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如何选择材料突出人物,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对经典的传承,梁启超《作文入门》中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对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
文言传记 篇2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 2.籍贯、、;
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
4.学识; 5.性情;
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 7.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
①.②.年号+初,如:乾元初;
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 ;
③.年号+中,如:天监中;
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主要关系有:
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
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
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聪慧诚信)谅(诚信宽容)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阅读题作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题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
应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点: 1.转变阅读观念
一般同学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2.注重复习课本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
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促织》《殽之战》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说得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
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在复习阶段认真阅读过去列入课本,现在移至读本的古文,如《荆轲刺秦王》等;认真阅读过去置于读本现在移入课本的古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南 篇3
[转变阅读观念]
一般同学们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注重复习课本]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
[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我们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
例题 (2016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①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②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③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④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 ①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②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③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④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 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 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 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同学们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对于迁移和运用更是难上加难。本题可利用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答案 C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 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项,之,均为“到”;B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项,果,均为“果然”;D项,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B项。
答案 B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 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解析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中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将“其使”的意思翻译准确。
答案 D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解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答案 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 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 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齐桓公、管子、衡山之君各自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成语或俗语的积累,选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词语作答即可。从齐桓公与管子的对话内容来看,齐桓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了他善于采纳和吸取别人的意见,由此可联想到从谏如流或虚心纳谏。管子在文中的分析独具眼光,具有远见的卓识,故可联想到“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衡山之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最终丢失了整个国家,由此可联想到“鼠目寸光”或“目光短浅”。
答案 ①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②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③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文言文传记文章阅读资料 篇4
古代有关仕宦的词语汇释 1.铨选官吏
举:推荐,选拔。如“举贤以自佐”。荐:推荐。如“通三经者,荐擢之”。进:推荐。如“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铨:量才选拔官吏。如“未闻如此铨授”。选:挑选。如“选贤进能,不私乎内”。
征:朝廷直接征召。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召:征召。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辟:官府招聘。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起家:起于家而出任官职。如“建元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公,时邓公免,起家为九卿”。
2.授予官爵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授:授职,任命。如“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爵:授予官爵。如“爵人于朝,与士共之”。署:任命。如“北海郑玄,北面受署”。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史”。用:任用。如“(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捐:纳资得官。如“入资捐同知职衔”。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赠:赐以官爵,或死后追封爵位。如“可赠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梁书》)3.上任做官
仕宦: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就:赴任。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视事:到职工作。如“视事二三年”。(《张衡传》)下车:官吏刚到任。如“衡下车,治威严”。4.提拔调动
擢:提拔。如“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晋书》)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调:调动官职。如“调永新州判官”。(《元史》)徙:调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迁调官职。如“愿以侍疾久,转正员郎”。(《南齐书》)放:京官调到地方任职。如“放了鸟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了”。(《儿女英雄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5.兼职代理
领:兼任。如“又领扬州刺史”。(《晋书》)摄:暂时兼理。如“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如“将仕郎守麟台正字臣陈子昂”。(陈子昂《谏用刑书》)
行:大官兼理小官的事。如“寻加伏波将军,行荥阳太守”。(《魏书》)
判:以高官兼作低职。如唐以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宋以宰相判枢密院。权:暂时代理。如“韩愈权知国子博士,三岁为真”。(《鼠璞》)
假:暂时代理。如“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如“辞对有序,歆甚知之,召署主簿”。(《后汉书》)6.贬官免职
贬:降低官职。如“又例贬永州司马”。
谪:降职或被流放。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罢:免职。如“主谳者亦各罢去”。(《狱中杂记》)遣:谪贬、放逐。如“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黜:废免。如“王废狄后”。(《国语》)绌:通“黜”。如“展禽三绌”。(《荀子》)替:废免。如“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孔子家语》)
左迁:贬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放:本义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 7.离职退休 致仕:辞官归居。如“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致事:辞官退居。如“大夫七十而致事”。
乞骸: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能归葬乡土。也叫
乞骸骨,如“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晏子春秋》)
乞身:请求退职。如“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告老:官吏年老辞官。如“晋韩献子告老”。请老:因年老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古代少数民族特称。
东方少数民族:夷。西方少数民族:戎。南方少数民族:蛮。北方少数民族:狄、胡。兄弟排行称谓
老大(兄):伯、孟,如刘伯温、曹孟德。老二:仲,如孔仲尼、范仲淹。
老三:叔,如孙叔敖。古代年龄特称 周岁:晬(zuì)。幼年:垂髫、髫龄、髫年。
10--15岁:少年、少童、总角、总发、及笄(女)。
(7)劾:弹劾,揭发罪状。例: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资治通鉴·宋纪十五》
(8)贾祸:招来祸患。例: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1996年高考卷)
3.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的词语。
(1)坐:①由„„而获罪,定罪。滂坐系黄门北寺狱。《后汉书·党锢列传》
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晋人使与邾大夫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2)案(按):考察、审问。例: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同上)
(3)论:判罪。例: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明史·列传第六十五》(4)当:定罪。例:顺等罪当死,勿论。《明史·于谦传》
(5)狱:案件。例: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续资治通鉴》
(6)牒:文书。例: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4.表示要求辞官回家的词语。
(1)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例:莽上疏乞骸骨。《汉书·王莽列传第六十九上》(2)致仕:请辞官回家。例:乾统初,(杨绩)乞致仕,不许。《辽史·列传第二十七》
(3)归养:回去奉养父母。例:独子无兄弟,归养。《信陵君窃符救赵》 5.常见的古今异义:
(1)特征:特别征召。例: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后汉书·党锢列传》
(2)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例: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3)故事:按旧例。例: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1998年高考卷)
(4)下车:官吏初到位。例: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5)中外:朝廷内外。例: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风采。《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6)首领:脑袋,性命。例: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1998年高考卷)
重要实词的特殊含义
按:按诛五人 //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当 :表奏皆当死 //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德(1):赵郡农民德之(感激)(2):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1)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2)帝可其奏(准许)(3)可堪回首(岂,哪)方(1):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比较)
(2):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少(1):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多 :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雅 :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课(1):劝课农桑。(督促)(2):课敛赋税(征收)
(3):昼课赋,夜课书。(学习)简 :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克(1):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
(2):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略(1):攻城略地(夺取)
亟(1):子亟去,勿污我。(赶快)(2):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干(1):干青云而直上。(冲上)
(2):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3):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董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摄(1):收摄按问(拘捕)(2):摄敝衣冠(整理)
恤(1):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
(2):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3):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次(1):非次拔擢(次序)
(2):次北固山下 // 师次彭模(停留 驻扎)伐(1):此五霸之伐也(功业)
(2):每一令出,(屈)平伐曰(夸耀)第(1):宋世景举秀才,对策上第(等次)(2):必躬造左公第(府第)(3):第归,杀而鬻之(只管)(4):能取进士第(科第)微(1):人微言轻(地位低)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购 :高祖购求季布千金(悬赏)
传记类文言文人物形象题精讲精练 篇5
纵观2012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文言试题的选材,其中大部分都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重在记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通过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那么,我们如何把握古代散文的形象,进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呢?本文结合2012年高考试题,说说如何破解传记类文言文的人物形象题。
传记类文言文人物分析题一般以这样的题型出现:“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某人某性格特征的一组是”,其阅读理解的关键是读懂原文,理清行文的顺序,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并要特别注意对人物性格以及工作和生活作风的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多在文章结尾点得较明确,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以下内容:①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等;②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③从行文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④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肖像和心理等的描写,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解题时关键是要“搞清对象、吃透内涵”。所谓“搞清对象”,就是要依据题目和选择项回到原文准确“定位”,搞清选择项陈述的对象是不是题目所限定的“某人”;所谓“吃透内涵”,就是要吃准题目所指定的性格特征的具体含义,如2012年山东卷第11题(文言材料选自《后汉书·阴兴传》):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A。②是世称,偷换对象。⑥是明帝的话,没有吃透“直接体现阴兴美德”中的“直接”这一内涵。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使牛邯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
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与盖延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曰:“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投笔抽刃而绝。
(节选自《后汉书》卷十五)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来歙“为人刚毅”和“能攻善守”的一组是( )
A.①遂发愤质责嚣
②陷之,乘胜遂进
B.①欲前刺嚣,嚣起入
②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
C.①乃倾仓廪,转运诸县
②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
D.①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
②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叶颙,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登绍兴元年进士第,为广州南海县主簿,摄尉。盗发,州檄巡、尉同捕,巡检获盗十余人,归其劳于颙,颙曰:“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帅曾开大善之。
贺允中荐颙静退,遂召见。颙论国仇未复,中原之民日企銮舆之返,其语剀切,高宗嘉纳。除将作监簿。后移颙知常州。颙初至郡,无旬月储。未一年,余缗钱二十万。或劝献羡,颙曰:“名羡余,非重征则横敛。是民之膏血也,以利易赏,心实耻之。”召为尚书郎,除右司。诏求直言,颙上疏谓:“陛下以手足之至亲,付州郡之重寄,是利一人害一方也。”人称其直。除吏部侍郎,复权尚书。
时七司弊事未去,上疏言选部所以为弊,乃与郎官编七司条例为一书,上嘉之,令刻板颁示。御史林安宅请两淮行铁钱,颙力言不可,安宅不能平,既入枢府,乃上章攻颙云:“颙之子受宣州富人周良臣钱百万,得监镇江大军仓。”御史王伯庠亦论之。颙乞下吏辩明,乃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狱奏,上以安宅、伯庠风闻失实,并免所居官,仍贬安宅筠州。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曰:“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乾道三年冬至,不疾而薨,年六十八。以观文殿学士致仕,赠特进,谥正简。颙为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友人高登尝上书讥切时相,名捕甚急。颙与同邸,擿令逸去。登曰:“不为君累乎?”颙曰:“以获罪,固所愿也。”即为具舟,舟移乃去。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其旧。
(选自《宋史·叶颙传》)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叶颙个人优秀品质的一组是( )
①掠美、欺君、幸赏,三者皆罪,不忍为也。
②除吏部侍郎,复权尚书。
③上嘉之,令刻板颁示。
④御史王伯庠亦论之。
⑤以获罪,固所愿也。
⑥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其旧。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予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身上常若有极大事相绊,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何如?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得药,如猿得果。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①焉,嬉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鬓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子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遭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予曰:“善。”
予尝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较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见二十余人皆拜堂下。时月色正明,相携步斗②湖堤上,见大江自天际来,晶莹耀朗,波涛激岸,汹涌滂湃,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
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
文章结尾作者感叹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作者为什么感叹回君是一个贤德的人?请你结合全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陈述理由。(200字左右)
【答案详解】
一、B。A项②不能表现他善守;C项①不能表现他为人刚毅;D项①只能表现他忠诚,不能表现他为人刚毅,②不能表现他能攻。
二、A。①不贪图功劳;⑤明是非,重友情;⑥勤俭节约;②官职任免;③皇帝嘉奖他编书有功;④别人构陷他。
三、作者认为回君为人坦率,是性情中人。普通人饮酒时,不能放开胸怀,非常浅薄。回君却不是这样,当他想要喝酒的时候,非常专一;除了酒以外,不知道别的。他悠然自得,无拘无束,他的身体都充满喜悦之情。和他喝酒,特别能使人心情欢畅。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乐观旷达,对钱财的有无毫不在意,从不刻意追求金钱。他坚守乐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愁苦的生活而改变自己的乐趣,而一般人患得患失。
【文言传记】推荐阅读:
传记类文言阅读训练06-11
高考文言人物传记专题12-05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06-19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翻译08-17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11-27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用词语12-29
文言文人物传记中常用词语归类10-10
2024高考文言文阅读:传记类文章常用词语归类总结09-07
传记研究10-13
传记阅读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