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研究

2024-10-13

传记研究(精选12篇)

传记研究 篇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时代中的价值愈发凸显。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传播者,任重而道远。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成为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学科,又逢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其专业素质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先觅得良策。笔者认为,传记研究法作为一种考量“人”的方法,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应用可行性分析

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学科特质利于开展传记研究,对教师而言,利用丰富网络资源对本领域专业人士进行研究能促进自身素质提升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此外,建立电子档案有助于个体持续探究以不断自省,这些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并无技术性障碍;在操作层面,传记研究法简单易行、便于实施;在目的层面,传记研究法研究“人”,而信息技术教师应用此法对“人”和对“己”考量来提升专业素质,恰恰迎合研究主旨。

●具体应用形式

形式一:基于自传研究的自我建构。自传研究的方式很多,以建立电子档案为例。第一步,研究设计。这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明确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专业素质发展。在界定问题时要围绕这一目的,如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如何?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成果、突破有哪些不足?教师要对方法本身烂熟于心。第二步,搜集资料。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资料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相关文件、图片等,搜集方式除了传统的图书、报纸、杂志等外,互联网作为巨大的资源宝库是很好的帮手。另一方面则是研究者自己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成长过往和工作历程,主要以信息技术教师的回忆为支撑。第三步,资料分析。在整理资料时,教师可建立一个电子档案,复杂的可以是一个网站,简单的可以是分类的文件夹。不管选用网站或文件夹,档案确立后,还要根据设计意图分列不同子档案,便于分类管理。然后,将搜集来的资料转换成Word文档、数码图片、视频等分别归类在不同的档案项目下保存。对材料进行检查时,可以随时到档案中进行提取修改,也可以把新材料添加进去。第四步,撰写报告。通过分析资料,教师自我反思,并将自己的心得、经验、改进想法、工作计划等写成电子报告保存在电子档案中。

形式二:基于传记、生命史、口述历史、叙事探究的自我完善。区别于自传,选用传记、生命史、口述历史、叙事探究方式,研究对象一般应选择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和要求,围绕不同的焦点,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资料,要注意资料的多样化和准确性,尤其是网络课程、讲授用的PPT、研究课题的官方网站、学术讲座的视频等,这些都是研究对象观点、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在分析资料时,要结合研究对象的性格、经历等,力求全面、深刻认识资料背后反映出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以这些人物为榜样,对照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革新自己的理念、充实技能、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素质。

●传记研究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作用

1.教师能掌握专业前沿知识,开拓视野

信息技术教师在用传记法研究相关领域学者时,可以接触到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如研究信息技术权威,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轻松知晓信息技术发展程度、最先进的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与普及效果;研究教育大师,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掌握最科学、最适应当下的教育理念。每一位研究者的经历都是一本不断翻新的百科全书,研究专家学者,可以打开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以外的广阔视野。

2.促进教师自我修正,重构专业知识框架

聚焦权威人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自己没有的知识和品质。同时,通过回顾和分析自己的教育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参照专家学者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很好地梳理知识脉络,构建良好知识系统,提升教育质量。

3.借助巨人肩膀,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抓住实际问题,将其作为研究课题在实践中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传记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既可以通过分析材料学习专家们对待问题的看法、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访谈方式与学者们进行交流探讨。

4.利于教师学习教育专家的理念、方式,改革教学

教师首要任务是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专家的熏陶下,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都会得到优化,带动教学的改革。在科学的教学原则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把握技术性、整合性和发展性,具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评价等能力,既是对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又是对教学质量的良性促进。

5.激发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职业、人文、科学等综合素养

传记研究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是一门审视“人”的科学。其独特的历史架构、社会背景、文化人类学目的,对研究者的人文素养等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践行者和培养学生素养的灵魂人物,应具备优秀的综合素养。关注与研究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是信息技术教师应用传记研究的任务,这些关键人物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回顾他们的奋斗历程,追寻他们的脚步,时刻与他们同行,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全面提升素养。

传记研究 篇2

记得有一次春游,我和她一个组,当我觉得很无聊的时候,她突然说要跳绳。我吃了一惊,心想:这个地方太小了,怎么容得下她跳绳呢?再说了,我和她也没有带绳呀。正当我思考的时候,你别说,她还真跳了起来。我一看,哦,原来是空手跳!正当她跳得起劲的时候,“嘭”的一声,吓了我一跳,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她的零食袋被她踩烂了,虚惊一场,我以为她摔倒了。这时“嘀——唔——”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我以为是救护车来了,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搞笑大王”在装哭,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害的我们笑得肚子都痛了。

如果你觉得她虎头虎脑只会搞笑,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小学二年级作文《作文 我的同学》。她不光会搞笑,思维敏捷在我们班也是响当当的啊。

有一次上课,老师让我们续编课文,由于很难,所以班里没人举手,都在思考,而她很快思考好,把手举了起来“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编的即快又精彩,老师不停地夸她。

大内档案流传记 篇3

载沣寻档欲仿多尔衮

清代内阁沿自明代,内阁大库收藏有清代皇家档案秘籍,弥足珍贵,常人难得一窥。其地在紫禁城东南隅,西临内阁大堂,北对文华殿,坐南朝北,共有二库:一为红本库,俗称西库;一为实录表章库,俗称东库。每库分上下两层,凡十间,总面积达1295平方米。

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因年久失修,内阁大库渗漏严重,内务府准备修葺。内阁大学士李鸿章奏请,将红本库中多年潮湿霉烂的副本拣出焚化,以清库贮,数量可观的内阁题本与大库档案被销毁。年间,载沣命内阁意欲查找开国之初多尔衮身为摄政王举行典礼的旧档案,以便参照仿行。阁臣们入库后在堆积如山、蛛网尘封的档案库内遍寻无着,便回禀内阁大库积存旧档过多,请旨焚毁。无知的载沣不了解档案的价值,同意了这一荒唐的奏请。

学部参事罗振玉三次巧计护档案

宣统元年(1909年),内阁大库又有多处坍漏,为了维修施工,不得不把库档年代近的暂时移置别处。阁议“旧档无用”,奏请焚毁。各部闻讯,一些官员纷纷入大库“觅宝”,有的查找本人和历代科举名人的试策,有的探寻宋元旧藏。在抽检中,章梫无意中发现了宋写本玉牒残页,遂影照分赠同好,并呈大学士、管理学部事务的张之洞和学部尚书荣庆。

一次,在荣庆宴请张之洞的午宴上,学部参事罗振玉作陪。席间,张之洞向精于金石小学的罗振玉求证玉牒价值。罗振玉认为藏书虽残,也极有整理保存价值,并建议不妨奏请拨归学部,移存京师图书馆。此议得到张之洞首肯,并奏请移迁,得旨允行。

随后罗振玉到库中察看,发现内阁中书曹元忠、刘启瑞就地整理,仍在分别存弃,连清初绘制的“地图十轴”也被置于无用废弃之列,准备销毁。见此情景,罗振玉急中生智,搬出谕令中“片纸只字不得遗弃”之语,使许多档案幸免劫难。

一次,罗振玉又入库查看整理的档案,从正待销毁的文卷中随手取出两束,居然发现一件是管干贞督漕时的奏折,另一件是乾隆朝阿桂征金川时的奏折。想到如此重要的史料将付之一炬,他急忙找到张之洞,要求设法保留这批档案史料。奈不过罗振玉再三恳请,张之洞同意让罗振玉设法将这批档案史料秘密转移到学部,不得泄漏外间知晓。于是,罗振玉与内阁会稽司宗树柟协商,准备将这些档案史料用五六千个木箱运回学部。由于经费拮据,二人反复磋商,宗树柟建议改用废弃的麻袋,以节省费用。8000个麻袋将全部档案史料运回。几经周折,又转移到国子监敬一亭中,使这批珍贵档案史料避免了被毁的厄运。其后,学部先后派罗振玉、缪荃孙等人整理编目,成《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八卷。

13000块大洋换回“准”纸浆

民国以后,学部改为教育部。1916年,历史博物馆成立于端门,隶属教育部。这批档案史料又被移存端门门洞,其中比较整齐的另存于午门楼上。1921年,军阀混战不休,民不聊生,北洋政府财政奇窘,索薪事件屡有发生,为筹款发工资,以济燃眉之急,教育部和历史博物馆除把比较整齐的62箱1502麻袋档案史料借给北京大学进行整理外,其余的以“绌于经费”为由,全部卖给西单牌楼南路的纸笔墨老店,作为废纸按斤过秤,计15万斤,合计4000元,准备用作“运魂纸”的原料。动用了50辆兽力大车拉运,成为轰动当时的“大内档案与8000麻袋事件”。

1922年初,罗振玉从天津来京时听到消息,决心重价赎回这批内阁档案史料。当时,纸店已将8000麻袋中一批残篇断简的宋元旧本与奏折等出售给琉璃厂翰文斋书店主人韩自元。其余的已另备芦席渍水以机器打包,准备运往定兴、唐山等地化浆造纸。4月6日,罗振玉与前清遗老金梁一起,以每百斤大洋10元的价格,总数13000元,将剩下的全部内阁档案买下,并签了合同,使这批内阁档案史料在躲过“火劫”之后又免遭“水劫”之灾。

15万斤史料被虫蛀3万斤

由于个人财力有限,数量庞大的档案整理也非个人能力所及,罗振玉有意出让。消息放出,立即有外国人愿出重金购买。天津的藏书家李盛铎为保住国产,1924年将大部分档案以16000元的价格从罗振玉处购回。

1928年8月,斥资购得内阁档案的李盛铎也感到力不从心,难以维持下去。9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得知李盛铎有意出让,所长傅斯年慧眼识真,向院长蔡元培致函提出收购李盛铎所藏内阁档案。他认为“此事如任其失落,实为学术上的大损失,明史清史,恐因而搁笔,且亦国家甚不荣誉之事也。”年底,蔡元培筹得款项,最终以18000元从李盛铎手中购回这批珍贵档案。其间几经辗转迁移,鼠啮虫蚀,潮湿霉烂,原来的15万斤仅剩下12万斤。

这些劫后余生的档案被集中在午门西翼楼。1929年在京招募书记员和工人进行整理。从1930年起,由陈寅恪、朱希祖、陈垣、傅斯年、徐中舒组成的明清史料编刊会开始印行明清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徐中舒写了《内阁档案的由来及其整理》与《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藏档案的分析》,论述这一时期整理内阁档案的详情和经验。1933年,整理出的一部分重要档案文献曾随大批文物南迁,抗战期间饱经颠沛流离之苦。

解放后,1951年故宫博物院的文献馆改为档案馆,成为专门收藏、整理档案的机构,北京大学所藏内阁档案与故宫所藏内阁档案被合在一起,明清档案大量流散和损失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现存明朝档案3000余件,清朝档案1000多万件。在明清历史档案馆基础上充实扩建的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以后,对全部档案进行精心保存、修复,对现存内阁大库档案进行加工整理,相继出版了一系列有珍贵价值的档案史料。

传记研究 篇4

探究原因, 和现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 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 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很迫切。

那么, 冲破旧的语文教学模式, 就需要构建新的模式。问题教学法是冲破传统教学模式, 构造新的教学方法。

何为问题式教学法?具体讲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提出问题,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析问题,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方向地自学教材, 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在生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讨论之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和教师进行交流, 教师适时有针对性地引导、点拨,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立足文本充分阅读

人物传记属于阅读板块, 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阅读材料的阅读, 把握人物的生平、形象、贡献等信息;可以把握对传记文本的写作特点、表达手法等信息;也能通过阅读活动, 了解和吸收各种信息, 把这些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去运用。

传记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 所以传记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条件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 不能只是老师深层的阅读, 学生泛泛阅读。

为此第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式教学法是基于学生主体性阅读的前提开展的, 问题式教学法可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 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自己阅读, 自己学会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在阅读传记文本时, 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会有独特的感受, 问题式教学法恰恰给予了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不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了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

二、设计有效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新课标的学习, 很多老师已经认可“学习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观点。老师也认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应该把课堂还给它的主人———学生, 为此, 很多老师苦思冥想, 在课堂搞了很多活动, 想通过营造热闹、活泼的课堂氛围来提高效率, 可是, 过了一段时间发现, 热闹是热闹了, 可学生依然是收获甚微, 所以老师有目的的提问在新课改中依然重要。

素质教育已经传达出教育不是灌输给学生知识, 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理念。想达到这个目的, 必须使学生头脑中存在疑问, 才会有成效。只有让学生愿意围绕问题而展开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他的疑惑, 他才能充分融于课堂。因此, 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课堂, 才是好课堂。

如果设计精妙的问题扣住了课文最突出的构思特点, 就能带动学生去探究课文的整体阅读和写作技法。同时, 设计巧妙的提问也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问题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有效的问题设计就是教学过程中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有效的提问只需要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几个这样的主问题。主问题应该是引导课文阅读的问题, 是可以引导学生在每个段落的思维活跃的问题, 当然, 不论何种形式的主问题, 都不能忽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题大的方向把握住了, 有效性的第二步要做的就是问题的深度, 如果问题水平太低学生就感觉没有挑战性, 但是如果太高, 不能达到学生智力操作的水平, 任务根本完不成, 那也是无效的问题设计。

三、有效的合作学习

有效的问题提出之后, 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 思考之后就可以探究, 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合作学习是问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 为了解决问题, 达成预期目标, 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 创建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是活动有效的进行的保障。

生生之间合作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小组合作中, 个体不能解决的就到小组这个小群体里讨论解决;小组里讨论解决不了的就到全班这个大群体来研究。问题式教学法中, 主问题提出之后, 可以把主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 明确指定给相应的小组, 分任务给各小组, 小组的成员也在组内分配到了自己的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任务去解决问题, 并且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激活思维, 可以在实现合作竞争和交流沟通。

四、开放但不缺席的教师引导

人物传记类阅读教学中, 学生经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 下面就可以进入解决问题的程序, 在这个过程,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展示, 展示时候, 老师要对学生展示的答案进行点评并点拨。

分组探讨之后, 有的问题解决了, 但是还会有不少问题等待解决, 这些就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需要老师点拨时, 教师要力求用富有启发性、简洁的语言来点拨。老师点拨不仅是对预设问题的回答, 更多的要注意新旧知识等结合和新知识的点拨上, 另外教师要有必要在教材之外进行拓展, 这样一方面丰富课堂内容, 又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后一环就是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的质量, 把握学生的学习的成果。

问题式教学法几乎适合于每篇人物传记类文本, 容易操作, 教师设计好关键的有效的主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合作探讨, 提出疑难点, 老师就疑难点点拨, 就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文言传记 篇5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输家财半助边。输:捐献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见:我C.于是上久不报式。报:答复D.上过其羊所,善之。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尊显以风百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C.上贤之,下诏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试他的本领,1

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线,决一死

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没有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

很难得了。

4.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

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主动请求

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愿意做,宁

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内心有高尚品德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输边,从郎官、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5.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1)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2)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

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

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

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

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

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

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

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

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

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

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

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B.处穷达,临祸福穷:贫困

C.知伊阳县知:掌管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7.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

不单是因为他又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之路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

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正义直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

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

鸣机夜课图记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楼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已,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注]①夏楚:打。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归先府君归:归来,回来B.母工纂绣组织组织:纺织、编织

C.即怒而弃之弃:不理睬D.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延:邀请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钟氏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①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日:“幸以此儿为念!”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道日益衰落,蒋母带着儿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乐观安适,受到亲戚和族人的称道。

B.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C.蒋母边纺织边教儿读书,寒夜把孩子抱在怀中为儿取暖;儿子在母亲怀中睡着不到片刻就被母亲摇醒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才能睡觉。

D.蒋母每生病,儿就读书为母解忧;儿读书稍有懈怠,蒋母就流着眼泪打儿子,让儿跪在地上直到读熟为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

(2)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17题。

吴顺恪六奇别传清·王士祯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 “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

陆师提督。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

1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查遽起,捉其臂曰于是,就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捉拿,拘捕

C.衣以絮衣,不谢,径去感谢D.稔知关河厄塞形势熟悉

15.下列选项中分别属于表现查继佐“施之恩惠”和吴六奇“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分)

A.吴生海内奇士以三千金为寿,邀至入粤

B.引入发醅,坐而对饮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

C.留引痛饮一月,厚资遣之备陈诸郡形势

D.帅上其功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六奇不同于一般人,外貌奇特,身为乞丐,别人请他喝了酒,赠给了他衣服,他却连声道谢都没有,就径直走了。

B.吴六奇认为自己成为乞丐的原因有:一是自己读过书,识得字;二是年轻时嗜好赌博,输光了家产。

C.吴六奇做乞丐时,他觉得行乞玷污自己的名声。后来,他步入仕途,多次升官,一直做到广东水陆师提督。

D.文章叙述了吴六奇的一些传奇经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性豪荡、熟地理、有韬略、知恩图报的奇士形象。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传记阅读训练 篇6

钱穆: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其《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当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感情,必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国。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逝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为毕生治学宗旨的。

B.“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一句看似闲笔,且有明显戏谑意味,但活跃了文章气氛,也自然引出了关于钱穆的逸事。

C.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宣布自己坚决捍卫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D.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下”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

E.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倡导中国文化,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余英时的挽联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和情怀,试进行简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

□苏 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革命军》的小册子,作者为年仅十八岁的青年邹容,书前并有章太炎作序。由于此书宣扬反清思想,向来鼓吹反清革命的《苏报》特地刊文介绍,并获得广大回响。然而对清政府来说,此举不啻叛国行为,于是派人前往逮捕邹、章二人。

据章太炎于坐牢期满出狱、东渡日本后所撰的《邹容传》记述,当时他正在整理学社事务,且“志在流血”,所以不肯离去,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原本已从后门逃跑,躲在一英国传教士住所,但听说章太炎被捕下狱,立刻到衙门自首。

后来,这对忘年之交以平民的身份与清政府在上海租界法庭当庭对质,痛斥朝廷的腐败。虽然清政府想以“毁谤朝廷”“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们凌迟处死,但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与租界当局的干预下,只得分别判处邹、章二人两年及三年徒刑。审讯结束后,章太炎与邹容被送回牢房,不想沿路观者如堵,章太炎见状,即高声吟道:“风吹枷锁满城香,都市争看员外郎。”回到牢里,他还与邹容互吟诗相赠。不久,邹容因无法适应狱中恶劣的环境而病逝,章太炎则刑满出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宝座后,曾聘章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章太炎看出袁有称帝野心,拟效方孝孺故事,执丧杖,穿麻衣,痛哭于国门,以哀共和之将亡,为同人所劝阻。然而“章疯子”的名声,由此传开。

章太炎就是这样喜欢特立独行,当听到有人说他是“疯子”和“神经病”时,他非但不以为忤,还赞成对方的说法,自认是神经病,且希望他的同志、朋友,都能带点神经病。他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时,曾有过一段演讲:“大几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能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

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龙泉寺时,因愤怒而绝食以示抗议。由于正逢隆冬,滴水成冰,绝食两天后,他又冷又饥,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门人朱逖先、吴承仕、钱玄同等闻讯,纷纷跑去劝他进食,但从早到晚,不管大家怎么劝说,章太炎都摇头不理会。

就在无计可施时,吴承仕突然灵光一闪,问:“您比祢衡如何?”章太炎两眼一瞪,哼声道:“祢正平(祢衡)怎么比得上我?”吴承仕于是告诉他,刘表欲杀祢衡,但自己不想背罪名,所以将祢衡送到黄祖那里,让他下手当恶人;如今袁世凯比刘表更厉害,因为他不须利用黄祖那样的人,就可让先生(指章太炎)自己把自己杀了。龙泉寺软禁中的章太炎一听,赶紧从床上翻身坐起,斥道:“这是什么话!”众门人见状趁机苦劝,并拿出荷包蛋等章太炎爱吃的食物,终于让他恢复了饮食。

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最早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籍。书出来后,胡适特地送一本给章太炎,并在封面里写上“太炎先生指谬”,署名“胡适敬赠”。其中“太炎”和“胡适”二词右边都加条黑线,表示是“人名”。然而,章太炎不懂新式标点符号的应用,所以看到自己名字旁的黑线,即骂说:“何物胡适!敢在我名上胡抹乱画!”继而发现“胡适”两字旁边也画一黑线,这才笑说:“他名字边也有线。就彼此抵消了。”

章太炎晚年居住上海时,离家五十公尺之外,即找不到路回来。偏偏他又记不得自家地址,只能沿途问人,其问法是:“我家在哪里?”被问到的人,常当他是疯子。某次,他从南京返回上海,由于家人记错班次,没接到他,他只好雇一辆马车,并告诉车夫说:“到我家里。”车夫无法,只好在街上穷兜,转了半天才被家人寻获。此外,章太炎也不会用钱,只知一张钞票可用一次。所以他叫佣人买烟一包,给五元大洋;儿子想买大衣,他给五元大洋;后来要在苏州盖房子,他也只拨了五元大洋。

(选自《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民国成立后,章太炎自日本返国,担任孙中山的总统府枢密顾问。宋教仁遇刺后,因参与讨袁活动而被袁世凯禁锢。1924年脱离国民党,并在苏州设立“章氏国学讲习会”,从此以讲习为业。“九一八事变”后,积极赞助抗日运动。后病逝于苏州。(《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

②在《革命军》中,邹容开宗明义地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历史上的今天》)

③《革命军》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孙中山赞誉它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的作品。当时《苏报》主笔章士钊著文说:《革命军》“诚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也”。可见其宣传鼓动力量之巨大。(《历史上的今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苏报案”中,章太炎因为志在流血,所以才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到衙门自首,是因为听说章太炎已被捕入狱。

B.章太炎在审讯结束后回牢房的路上,见围观的群众很多,于是高声吟诵诗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唤醒民众反清的意识。

C.章太炎对别人称自己为神经病非但不以为忤,还自认就是神经病,是因为他认为只有特立独行的人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成就大学问、大事业。

D.章太炎性格开通,并不固执己见。听到劝说有理便停止绝食,看到书中胡适的名字旁也有黑线便怒气平息,就体现了这一点。

E.邹容在他的《革命军》中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得到了包括章太炎在内的许多革命志士的积极响应。

2.本文是章太炎先生的传记,但文章开头为什么却写了邹容之事?请结合全部材料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作品中章太炎的哪些革命行为可能让人们觉得他是“神经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章太炎听说别人称他为神经病时,他并不以为忤,并自认是神经病。请你结合对“神经病”内涵的分析,谈谈你对章太炎的这种态度的看法。

中外传记作品教学初探 篇7

笔者认为, 传记的教学, 应该采取特殊的教学形式。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选文又是传记的截取部分, 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全传的阅读, 所以, 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一位杰出的人物, 必须先“放”, 后“收”, 也可以说是“形放”“神收”。传记的教学需要三步完成:

首先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通读文本, 整理信息, 总结特点, 做读书笔记;然后在课堂上集中交流, 总结学习体会和认识;最后是合作探究的过程。十位不同领域的人物, 都分别在哪些领域有所贡献, 其主要业绩是什么, 作者又是以什么方式为其做传的, 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传记选读共有精读六篇:《杜甫》《鲁迅》《毛泽东》《贝多芬》《达尔文》《马克思》。

依据阅读传记的课程目标:“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 能把握基本事实, 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还应重视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教师的准备方面。在备教材方面, 教师要对系统的传记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研究, 认真研读选修教材本身。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每位教师依据各自擅长的领域为组内成员提供相应的备课参考, 解决一方面的问题, 汇总之后资源共享。在备学生方面, 还要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接受习惯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 再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只有了解了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了解了学生急需补充加工的知识与能力, 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 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百教百会。在具体设计思路的时候, 教师自身一定要有宏观的、全局的意识, 不要拘泥于一些细节上的小问题, 要把握整体的方向, 给学生以有效的内容。

其次是长文短教的问题。传记之所以看似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讲授, 主要就是因为篇幅的问题。每篇传记的内容都很长,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切实有所收获呢?我觉得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与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段能够打动人心、精彩绝伦的导入语。

第二, 要能用金字塔的形式将传记分层概括。第一层, 用一句话概括本传记的内容;第二层, 从结构上帮助学生进行梳理, 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找到层次感;第三层, 将本传记想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设置成有梯度的问题呈现出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能力水平进行有选择的定位, 将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分到一个学习小组, 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这种金字塔结构, 不但从时间上来说是由短到长的, 从难度上来说也是逐级深入的。这样, 就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了一个整体的学习框架, 更好地进入自己的学习角色当中。运用一些表格, 将信息进行量化, 直观具体地展现给学生, 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第三, 就是要把握好必须落实的教学点跟学生的兴趣点。对传记纪实类作品教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有四点是需要注意和落实的:

(1) 把握作品的基本事实, 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2) 在人物传记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 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在增强学生兴趣方面, 教师应调动起所有的神经, 搜集归纳多种方法, 并尝试着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比如, 课型可以多样化。

另外, 还应注意避免一些问题。如避免过于追求系统和深度。高中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专业理论课的一个突出标志, 就是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 而主要立足于语文活动, 致力于实际的应用, 尤其是拓展时要注意适度。

读传记体验不同人生 篇8

可能是由于工作的关系, 我时常要采访“东方之子”, 要和不同的人生打交道, 因此各种人物传记也看了许多。看传记不是看人的一帆风顺, 而恰恰是看传记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 人生最关键的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重来, 因此关键处也就那么几步。看多了别人的传记, 关键时自己的主意也就好拿些, 就会避免一些错误和失误, 当然这是一种实用性的做法;而更多的, 在优秀的人物传记中, 我们会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这正是开卷有益之处。

不当演员也可阅尽各种人生, 何乐而不为?

传记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篇9

1. 高考题型:

命题情势与过去考卷中的现代文大阅览题近似, 由于该类题在2007年高考首次出现, 难度应为中常, 题量为3至4小题, 分值占总分值大抵为15―25分;主、客观题有可能会同时出现, 此中会有一道探索追究题, 且分值较重, 重点考察考生的探索追究阐发能力。

2.文本材料:

一般选择古今中外那一些内部实质意义丰富且思想性强、反映社会形态时代风貌特点、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人物传记、回忆文章、悼词、墓志、评传等现代文传记类作品作为测验文本, 其传记主人翁大多为中外汗青明星, 如闻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二.解题指津

解题的基本原则

1. 整体驾驭原文与语境分析相联合的原则、整体原则

阅览文章要起首从整体起航、弄清文本大意, 明白中心主旨, 驾驭传主特点, 思虑回覆问题时紧扣中心主旨, 不能孤立地去看问题, 尽量阐发问题与中心主旨有何干系。

语境原则:理解具体问题时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 阐发回覆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从上下文起航, 从原文找到问题的模板相关信息点或者表示内部实质意义, 再加以阐发、归纳、作答。

2.“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原则

“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

首要关注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形态背景、家庭背景等众多因素, 这样才更深刻、更好地理解传主;其次, 要理解各种人物瓜葛网中的传主, 因为传主的人际来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 通过传主与他人的瓜葛去理解传主是阅览传记的一条通道。

再次, 传记本身的特征之一就是真实性, 思虑阐发传记阅览题时亦须阐发人物性格或者评价判断, 都必须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究竟作为依据, 用究竟说话, 不能平空妄下判断或者凭臆想作揣度。

◆解题的基本步调

1.揣摸题干, 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 认真审题, 看清命题人问了哪一些方面的问题, 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儿”形成明确而强烈“问题意识”, 让问题作为阅览文本的有力指示。

2. 理清脉络, 整体驾驭

第一遍速读文本:第一步, 传主的经历是如何贯穿起来的, 驾驭文本的布局思绪;第二步, 整体体会文本内部实质意义, 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领实, 弄清文段写了传记主人翁哪一些事, 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质特点;第三步, 区别出作者的身份, 弄清作者的首要概念和基本偏向是什么。

3. 细读文本, 圈点勾画

第二遍精读文本:携带问题, 有意识地细读全文, 注重具备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细节, 勾画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 尤其注重叙述之外的议论性、阐发性等内部实质意义。

考查方式: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如对重要词语、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作品风格的分析、人物形象评价、感情的体验和感悟等等。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 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二是运用传记知识分析作品。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 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 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从目前所见的考试题型来看, 基本上都是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一般分成三大题, 共25分。

第一大题一般为分析综合题, 多侧重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用原文原句作答或在原文原句基础上整合而成。

第二大题一般为鉴赏评价题, 多涉及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我们通过归纳可以看出, 第二大题的设题多和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有关, 而答题的角度则应多从传记的真实性和主题入手。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轨迹 篇10

关键词:传记文学,文学史,发展轨迹

一、传记文学的概念

叙事文学的一种, 它以文学的形象化手法记叙人物的事迹、品德及经历, 既属文学范畴, 但同时又是历史著作。 (《新编文史地辞典》) 。关于中国传记文学史, 可以分为这几个阶段, 先秦是传记文学的萌芽时期;两汉是传记学的辉煌时期;魏晋南北朝是各种体裁各种样式的史籍杂传、蜂出并见的时代;唐宋是各体传记文学的普遍发展时期;元明是旧式散传的继进与文学传记的新扬的时期;清代是文学传记的兴盛时期。从这些不同时期的传记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传承演变历史, 还能作了全面的研究, 并且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班固的《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 陈寿的《三国志》, 欧阳修的《新唐书》、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沈约的《宋书》等优秀作品以及韩愈、柳宗元、苏轼、宋派、李开先、归有光等一大批优秀的著名作家在传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突破。

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史传作家其著作《史记》中包含“本纪”、“世家”、“列传”, 不仅仅都包含了传记文学作品, 而且一些历史人物传记给读者带来了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熏陶。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 并且成为了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自《史记》后, 还出现了《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等一大批传记的发展。《史记》中的许多纪传, 极富文学色彩, 是优秀的史传文学。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 有李少雍的著作《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

古代传记文学发展的历程上, 西汉和东汉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巅峰繁荣时期。从魏晋开始, 不同种类的传记作品如雨后春笋渐渐发展兴盛传承起来了。

二、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

1、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传记文学的萌芽。

《孟子》、《庄子》中也有人物事迹的记叙, 《左传》、《战国策》已出现传记雏形。

2、两汉史传的辉煌和魏晋南北朝杂传的兴起, 西汉司马迁的

《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人物传记标志着汉代史传的辉煌。

3、唐代史传、碑志的繁荣和宋代传记的演变, 而《陈书》、

《北齐书》、《晋书》、《梁书》等八部作品被称为唐初八史, 占了中国古代所谓正史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 其比例是相当大的, 可以推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4、明代市民传记的兴起和清代传记的停滞, 明代一些著名的

散文家都写过不少颂扬节妇、烈女、孝子的传记作品, 李梦阳、李开先, 晚明公安派袁氏三兄弟, 以及张岱, 他们写出了一批包括商人在内的以市民阶层为传主的作品, 其内容和形式出现了世俗化倾向。清代出现了顾炎武的《书吴、潘二子事》, 黄宗羲《刘宗周传》, 桐城派作家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三、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种:第一是文字凝炼, 语言精美;第二是篇幅短小, 易于诵读;第三是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生动的故事情节;第四是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第五是有明确的功利性。

根据传记文体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把它们分四类:分别为“史传”、“杂传”、“散传”和“专传”。

1、史传, “史传”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

当初主要指纪传体正史中的人物传记, 它最初没有确定的书名, 有人称其“太史公书”、也有人称“太史公传”, 更有人称“太史公”。“史记”一开始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时期开始, 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前四史”的说法, 它们就是《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2、杂传, 起于汉代, 兴于魏晋南朝杂传因作者率尔而作, 不在正史, 离史独立, 其传主形象反较真实。

它对传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独立地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例如, 刘向的《列女传》, 南朝梁代慧皎的《高僧传》, 是纪传体正史中列传的一小类, 还有史部起居注和杂传类。

3、散传, 古代传记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 以单篇流传, 或散见于各家文集中的个人传记, 特点是一人一传, 不单独成书。

关于这类传记, 自唐宋后历代文人都有大批的创作。明朝中期李开先的《亡妻张宜人散传》中最早出现“散传”二字, 单篇个人传记的名称因此流传下来。散传, 不仅有自序 (自传) 、行状、也有墓志铭等。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就是古代散传。

4、专传, 专传一词是梁启超在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最先提出的, 指一人一传, 单独成书的中篇以上单人传记。

专传作品目前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全书共十卷。唐慧立原本, 彦悰撰定。记载了玄奘西行前情况和西行十九年的经历, 以及回到长安后到逝世在佛学上所作的贡献。也有资料说是最早最详细的记录玄奘一生事迹的作品。

四、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 不允许虚构,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其描写对象。传记文学必须是真实的, 这是传记作者、传记学者和传记读者的基本共识。一方面, 要有历史的真实。另一方面, 体现在真实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 运用想象或夸张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 然后作一定的艺术加工, 当然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生活的特定逻辑和人物性格。

第三, 它区别于普通的人物传, 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因为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 运用恰当的语言。

第四, 传记文学有的和小说接近, 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传记文学作家创作时, 不是被动的受传主材料的限制, 而是重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渐进入传主的角色之中, 深入到传主的丰富复杂情感世界中去。传记文学是历史的科学性和文学的形象性的结合, 也是历史的真和文学的美的结合。《史记》体现了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看, 即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性。

托马斯·卡莱尔说:“历史是无数传记的结晶。”诗人叶芝给了更高的评论:“一切知识皆传记”。由此可见, 传记文学在文学和历史上的非凡意义。梁启超提倡读传记, 曾表示:“读名人传记, 最能激发人志气, 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 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这是他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谈到“二十四史”读法时提到的。传记文学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体裁, 是一种精神上和艺术的遗产, 记载了许许多多历史上优秀人物, 让后人知道他们的业绩, 向他们学习, 以便发扬他们的光荣精神。鲁迅曾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重重困难始终没有打倒他们, 因为他们有一股韧劲, 他们坚强不屈, 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本质特征, 仔细研究传记给我们带来的益处。通过对传主身上所体现的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崇高气节、美好品德, 坚忍不拔等精神来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2]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4) .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182.

传记电影传奇人生 篇11

现有的传记片有的是纪念已经逝去的名人,有的是演绎真实生活在现实之中的风云人物,无论哪种,都是在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这些影片到底与真人真事有多少差距,究竟谁成就了谁、孰优孰劣、相似度几何?我们就来看看吧。

【真实再现】

传记片更多的是体现一个“真”字,一个真实人物的传记片是很难拍的,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只有一颗最纯净的心才能表现出那种真,拿出艺术的狠劲撕开现实血淋淋的真,太难抓住了!不过,真假都是相对而言,有些传记片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导演一颗简单真实的心。

阮玲玉之于中国影坛的贡献被一些人比喻为奥黛丽·赫本、凯瑟琳·赫本之于美国好莱坞,她是中国默片时代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之一,一生主演了29部电影,被认为代表了早期中国演员的演技最高水准。《阮玲玉》展现的即是这位默片年代一代巨星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之所以把《阮玲玉》放在第一部,是因为它的讲述方式实在很特别。整个阮玲玉的“历史”,一部分由张曼玉、刘嘉玲、梁家辉等演员虚拟演出,一部分又由这些演员的现场访谈对话表现,再一部分《阮玲玉》剧组在片场的纪实表现。所以,看完之后,会发现,它不同于以往的传记片,倒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了。电影给人一种人在戏中,戏也在戏中的感觉。更诗意地来说,便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这个意思。说不出这种处理方式的精妙之处,并非纪录片,却格外成功地还原了真实,在表演和老影片之间交织,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阮玲玉。

戏中戏

电影中有一场戏,张曼玉重现《新女性》中最后一个场景,躺在病床上,声嘶力竭地高喊着我要活。戏拍完了,剧组的人散去,张曼玉却仍躺在病床上捂着床单开始哭泣,梁家辉扮演的导演蔡楚生试图去安慰张曼玉。张曼玉用床单盖着脸,梁家辉守在病床边,镜头从床单开始缓慢上升,最后观众看到了拍戏现场的照明设备和摄影机。这时导演对梁家辉说,你忘了掀开张曼玉的床单了。在那一刻,戏与生活已经完全模糊,张曼玉在扮演着阮玲玉扮演过的角色,电影中的人在观看张曼玉的表演,让我们产生错觉,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影中人

了解阮玲玉的人都知道,阮玲玉在遗书上写满“人言可畏”后服安眠药自尽。拍摄《阮玲玉》时,“人言可畏”4个字让张曼玉感同身受。张曼玉曾经惆怅地说,她与导演尔冬升就是一出文艺片。在与尔冬升分手后,她始终在不断恋爱,偏偏拍《阮玲玉》这一年,此前认识的男友在杂志上公布了署名“死鱼”的张曼玉写给自己的数10封情书。别字夹杂,终生难堪,甚至被导演王晶在电影《爱在娱乐圈的日子》中拿来嘲讽。但正是这种刺激,使她由此悟到了“人言可畏”的要义,一下子懂得如何用手势和眼神表达女性的隐忍和矜持,所以才有了电影版中神似大过形似的阮玲玉。

当然,一部《阮玲玉》也为张曼玉的演艺事业铺开了一条通往辉煌的康庄大道。因为《阮玲玉》,张曼玉不仅成功甩掉“花瓶”称号,还为她赢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同时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大电影节中封后的华人演员。同时,反过来说,张曼玉的成功,不仅让一些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后辈熟悉了阮玲玉,更把阮玲玉带向了世界。时隔多年后,影片导演关锦鹏曾在一次记者采访时对《阮玲玉》这部电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阮玲玉》不可能重拍。它就是那一部电影。不可能说换个人、换个时间,再来一次。”

这部电影无疑是莱昂传记片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部。出众的表演帮他迎来了奥斯卡第一个男主提名,也获得了当年金球奖剧情类的最佳男主角奖杯。

主人公霍华德·休斯是20世纪美国电影界和航空界的风云人物,更可以说,是个将神话与怪异集结于一身的天才怪物。21岁成为电影公司董事长,30岁驾驶自己设计的飞机创造了世界飞行记录,32岁飞跃美洲,33岁时实现环球飞行。然而,让他的名字被更多人知晓的还是因他进入好莱坞后与凯瑟琳·赫本等一众好莱坞女星的情爱史,这让他一度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牛的花花公子”。

看完影片后,或许都会觉得,无论是从外形上还是私生活方面,莱昂纳多跟休斯都是最像的。其实,拍摄本片的想法最初也是源于莱昂纳多本人。早期,他读完霍华德青年时期的传记后激动不已,并希望将霍华德这段独一无二的美国生活拍成电影,莱昂纳多很清楚,之前一些好莱坞大牌影星曾想尝试演绎休斯,但都乏善可陈。

为了演好年轻时代的休斯,莱昂纳多花费5年心血,进行资料研究,更在开拍前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准备,不仅沉浸在不计其数的传记、录音和老电影当中,更是学习如何驾驶飞机。为了表现休斯的强迫症,他还曾为此特地咨询神经学专家。在拍摄休斯将自己囚禁在放映室的一段戏中,莱昂纳多二话不说全裸上阵,不停地咆哮、大哭,连颤抖的肌肉都展现出悲伤和愤怒。

付出对应的是回报,《飞行家》也因此成为了莱昂纳多演艺事业的一大转折,基本上让他突破了过去依靠外形走红的路子。最终,在影片获得了11项奥斯卡提名的同时,还让莱昂纳多赢得了金球影帝的荣誉。

角色原型: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

这部传记片以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伦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再现了他们独特的关系。两人因诗而相识,再由相识而成为恋人。魏尔伦因此抛下妻子,与兰波流浪到伦敦,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途径比利时,兰波提出分手,被魏尔伦开枪走火打伤。魏尔伦因此入狱。之后,兰波四处流浪,又有过15年的冒险生涯,足迹启蒙及欧亚非三洲。病逝时年仅37岁。饰演兰波时,莱昂纳多年仅22岁。

nlc202309051450

角色原型:FBI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通缉犯弗兰克·威廉·阿巴戈内尔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弗兰克的犯罪手段神通广大,伪装身份的能力超乎常人,全美各地几乎都留下他的犯罪足迹。当然,弗兰克也凭借着这个“本领”骗取了高达几百万的金额。据说当初剧本原型人物并不怎么看好莱昂纳多,甚至不怎么想他来演自己,不过后来看过试镜片段后,一切就尘埃落定了。这可能是莱昂纳多成年后扮演的最能发挥他本色的角色。幽默充满喜剧味的同时又温情励志,回味无穷。

角色原型: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创始人J·埃德加·胡佛

埃德加·胡佛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第一任局长,任职长达48年。作为一个叱咤风云近半个世纪的传奇人物,他的名气远远超过电影明星,他所掌控的权势曾一度让总统也望尘莫及。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美国民众的偶像。莱昂纳多凭借《飞行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提名败兴而归后,这次不惜化老妆压下声线扮演老人家,更刻意在特技化妆下令面部肌肉松弛,十足胡佛再世,然而,最终还是无缘奥斯卡。

角色原型:美国传奇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

90年代初,贝尔福特曾经在3分钟内赚取过1200万美元,31岁时便拥有亿万家产。但成功却令他冲昏了头脑,毒品和酒色更是令他丧失自我,最终他通过一家公司进行股票交易,诈骗了投资者2亿美元,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即是这位具有传奇跌宕经历的金融才子。这一次,小李为了奥斯卡可谓是“豁”出去了,性爱场面都是亲力亲为,没有使用替身。最终,这一角色让小李得到了第71届美国金球奖喜剧类的最佳男主奖杯,然而,大家都懂的,他的“醉翁之意”并不在此。

《以爱之名:昂山素季》根据缅甸非暴力提倡民主政治家昂山素季本人一生的传奇经历改编而成。在为缅甸人民争取和平与自由的斗争中,昂山素季只身一人经历了15年的军政府软禁生涯,最终于2010年获释。她是一位甘地式的女性,为了民主手无寸铁地奋斗了30年,而唯一的武器就是她的话语和演讲。

当时,影片筹划之初,制片人第一时间便想到了杨紫琼,因其面容与昂山素季本身就有70%的相像,肤色也颇为相似。身高165厘米的杨紫琼为了饰演身材纤细的昂山素季,最后暴瘦成40公斤的纸片人。不过,影片拍摄中,最令人兴奋的还是大导演吕克·贝松与昂山素季本人的碰面,对于导演来说,一切都太出乎意料。因为在影片开拍之时,大导演贝松从没设想过今生能有幸见到昂山素季本人,也正是因为他始终认为昂山素季不会被释放,所以才下定决心拍摄这部电影。所以,就在影片完成之际,当他有了这么一个见面的机会时,这位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国际大导,在昂山素季这位伟大的女性面前却手足无措。

《末代皇帝》创造了中国影视历史上的好几个第一: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奖的中国题材影片;或许也是出于对于大师的尊敬,中国电影相关部门第一次没有对电影内容做出任何限制。

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娓娓道来,他从3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长大后,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自己会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当意大利人贝托鲁奇带着150名中国人、100名意大利人和20名英国人的摄制组来到真实的中国,以纯粹的西方人的眼光关注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时,大家好奇的是,他会以一个怎样的视角来表现他。最后,对于溥仪,导演给到的并不是痛恨,而是一种无比的同情,“要是我对溥仪没有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

饰演溥仪的是美国华裔演员尊龙,尊龙是贝托鲁奇面试的第一个男主角,但是导演不相信这个男一号会来得这么容易,所以又在美国以及亚洲地区寻找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尊龙身上。《末代皇帝》最终获得了奥斯卡奖的9个奖项,轰动了国际影坛。

中国古典传记发展过程浅探 篇12

一、先秦战国———传记的孕育期

先秦战国是文体发展的起步期, 也是孕育传记的萌芽期。专门写人的传记在这一时期虽然还未正式出现, 但是已经出现的文体、文类中都或多或少包含写人记事的传记因素。神话传说、诗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志墓文字都可以看做早期传记萌芽。它们在写人叙事上的技巧锻炼和经验积累不仅促使传记正式形成, 而且使其一登上历史舞台就达到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1. 神话传说

在文字未产生和广泛应用之前, 人们就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历史。“传记”最早可以追溯到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早期流传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故事虽然记述的都是虚幻的神话人物, 但是它们开启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先河。经过战国百家争鸣, 思想解放, 人的价值被凸显, 于是人们由自然崇拜转向祖先崇拜, 故事描述的对象相应地由神仙转向了具有杰出贡献的首领、祖先, 如《神农传说》、《大禹治水》。神农和大禹仍然有被神化的痕迹, 属于半神人, 真正以人为记述对象的是战国后期出现的《穆天子传》。《穆天子传》记载的是周穆王西巡的史事, 中间夹杂穆天子“宾于西王母”一段显系神话, 可总体而言, 《穆天子传》以真实人物为记述对象, 记载事件大部分属实, 可以看做是神话传说向纪实传记的过渡, 而且它对魏晋时期出现的道教神仙传记具有直接的启发作用。

2. 诗歌

诗歌中最早出现的传记萌芽跟英雄传说一样都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大雅·生民》记述了周族始祖后謖的事迹, 突出描述了他在农业上的功绩。《公刘》一诗主要写公刘带领周人由邵迁幽的壮举, 《绵》、《皇矣》、《大明》三篇写古公宜父迁岐、文王伐崇伐密、武王伐封的故事。陆侃如、冯沉君在《中国诗史》中称之为“后樱传”、“公刘传”、“公宜兄传”、“文王传、粉筱王传”。《诗经》以后, 战国出现的楚辞《离骚》可以看做是一首自传式长篇政治抒情诗。诗中先介绍自己的世系、出生年月, 接着用比兴象征手段描绘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为之做出的努力, 直到理想破灭自投汨罗而亡的整个人生历程。而且诗中有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心理剖析, 人物性格比《诗经》时代更显鲜明。“从《离骚》的内容及其对以后的影响来看, 也可认为它是自传的萌芽”[2]。

3. 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中也出现了传记萌芽。《尚书·尧典》中主要记载尧舜事迹, 《世本》记载黄帝至春秋列国诸大夫的姓氏、世系。这些简略的记载都与人物生平有关。春秋战国出现的《左传》是叙事文学的鼻祖和典范, 书中成功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晋文公、秦穆公、楚灵王、郑子产。美中不足的是《左传》为编年体的著作, 以年系事, 以事系人, 人物事迹较为分散。其后出现的《国语》、《战国策》借鉴了《左传》的成功实践并加以完善。它们在写人叙事方面的进一步探索对司马迁开创纪传体人物传记产生了直接影响:首先, 国别体的叙述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物事迹分散的缺点, 为编年体写人向纪传体写人发展构建了桥梁;其次, 记载的人物类型更加丰富, 黄发垂髫、政客侠士、佞臣宠姬、商贩盗贼无所不包;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更加完整生动, 尤其是《战国策》“荆轲刺秦皇”一篇, 不仅人物生平交代清楚, 而且运用了各种文学手法描绘人物所处的环境与人物的性格。后来司马迁在作《刺客列传·荆轲传》时几乎全篇采用了《战国策》中的这段记载。正如杨公骥先生所说:“《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正是在历史的真人真事之中做出故事的选择, 做形象的加工, 从而为我国的传记文学开辟了道路。”[3]

《国语》、《战国策》中很多故事摘出来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人物传记, 但是它们主观写作的目的是记史而非写人, 写人仍处于不自觉状态, 所以只能看做是传记萌芽。

4. 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多以门派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活动、言行为线索论述哲学政治思想, 因此具有一定的记人叙事的传记因素。《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或再传学生共同编写的一部语录散文, 它主要记述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 书中所写的人物、事件都以孔子为中心。“在我国文学史上, 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著作, 这是第一次出现”[4]。《晏子春秋》通过记载了有关晏子的215则故事说明其治国思想, 与侧重说理的《论语》、《孟子》相比故事性更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晏子》一书, 由后人摭其轶事为之。虽无传记之名, 实传记之祖也”[5]。后世出现注重论说的一类传记文和清初出现的学术评传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诸子散文的影响。

5. 志墓文字

早期的志墓文字内容简单, 载体不一。例如先秦的铭旌、木碑、木质墓表, 秦代的刑徒瓦志。铭旌是上书“某氏之枢”的旗蟠, 在丧礼中树于枢前, 埋葬时覆于枢上。木碑最初的作用是立于坟穴四周, 辅助引棺下葬, 后来又在上面书写死者姓名、爵里和简单事迹。木质墓表是专门立于坟前的标志物, 书写内容与木碑基本相同。木碑和墓表是东汉碑传最重要的起源。

二、两汉

两汉是传记正式形成期, 史传和杂传在这一时期先后产生。

《史记》的诞生在传记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司马迁作《史记》坚持“不虚美, 不隐恶”[6], 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烘托塑造人物, 又融入了自己强烈的爱憎情感, 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既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感, 又有鲜明生动的个性, 真正做到了文史结合。《史记》不仅明确标志着传记文的正式形成, 而且将传记的发展直接由起点带入高峰, 成为后世史传文的写作典范, 直接诱导杂传文的产生。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是第一本由官方下令编撰的史书。它延续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 在材料选择上更严谨翔实, 但是在人物刻画上不像司马迁那样注入强烈的个人情感, 注重细节和个性, 而是客观冷静的描述, 所以它的文学性稍弱, 在传记上的成就不如《史记》。

杂传 (1) 是在《史记》的影响和诱导下产生的, “其体上承史公列传之法, 下启唐人小说之风, 乃传记之重要发展也”[7]。西汉时出现的杂传种类和数量比较少, 西汉刘向编订的《列女传》《列士传》是最早的类传, 出现在《汉书》之前的《东方朔别传》是已知最早的散传, 到了东汉时期, 碑传才开始出现。碑传与其他杂传的形成过程稍有不同, 虽然它受《史记》的影响, 但其直接起源是先秦出现的记录死者身份家世和简单事迹的木碑和木质墓表。东汉兴起的厚葬之风是促使志墓文字转变成碑传文的直接动因。厚葬之风起源于儒家对孝文化的提倡, 在崇丧重孝思想的引导下, 孝子孝孙纷纷为逝世的先辈立碑留名, 在刊刻的内容上接受了纪功石刻、铭文“书善不书恶”的倾向, 将逝世先辈的生平、德行、功业详细地记录到碑文中, 于是简单的志墓文字演变成叙述死者生平兼歌颂功德的碑传文, 并且迅速发展成熟。东汉蔡邕就是一位碑传大家。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行状》中指出:行状“具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之祥, 或碟考功太常使议谥, 或碟史馆请编录, 或上作者乞墓志碑表之类皆用之也”[8]。根据徐师曾对行状的定义, 行状也应该划入广义的碑传文。但是汉末开始出现的早期行状与记录死者生平并无关系, 而是地方推举人才时所附的文字说明, 例如《裴瑜行状》:

瑜字锥磺, 聪明敏达, 观物无滞, 清论所加, 必为成器, 丑议所指, 没齿无怨[9]。

这类记录推举对象品行的行状描述简略片面, 毫无人物形象可言, 因此还不能划入人物传记之中。徐师曾所说详细记录死者生平以求谥求传的行状在魏晋时代才开始出现, 唐代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正式步入传记队伍之中。

三、魏晋———杂传异军突起

由于官方控制严格, 魏晋史传开始趋于没落, 杂传异军突起, 大放异彩, 逐渐代替正史史传占领这一时期传记发展的主力军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传作品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后汉书》、《宋书》、《南齐书》和《魏书》五部正史中, 其中前两部的传记成就较高。《三国志》是由三国鼎立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有重要影响的六十五位人物的传记构成的。陈寿善于选取传主的代表事迹和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 文学性和史学性都很高。南朝范晔所作的《后汉书》传主多达500人, 新增了《文苑列传》、《方术列传》等七个类传, 更加广泛地展示了东汉各类人物的精神风貌。而且《后汉书》是一部私家著述, 写人叙事较为自由, 褒贬颇有见地,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书》、《三国志》刻画人物缺乏感情色彩的不足。在范晔之后, 统治阶级对史书撰作要求与控制的日益严厉, 使得史传作者只能在编写中努力实现统治者的政治表达需要, 为显者隐, 为尊者讳不可避免地成为史传的创作原则之一, 史传作者个人意志难以实现, 所以《宋书》、《南齐书》、《魏书》都越来倾向于纯历史著作, 文学色彩无法与前四史相比。史传开始走上逐渐僵化的道路, 传记创作的主力军地位被异军突起的杂传取代。

魏晋时期杂传迅速发展, 墓志、家传、自传等几种重要的杂传小类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杂传的整体创作量也比汉代有很大提高, 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方面:首先,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 一般不为生人立传, 而且为了避嫌, 传文往往由他人执笔品论。所以魏晋以前的传记多是在传主死后由政府下旨或作者主动为之撰写。魏晋时期出现了继战国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追求个人价值和个性解放的倾向进一步凸显, 不仅生人立传、求人作传的现象明显增多, 还出现打破世俗、大胆为自己扬名的自传文。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再次, 思想解放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佛道兴盛, 反映在传记领域里表现为出现大量僧尼传记和道教神仙传记, 如《高僧传》、《紫虚元君魏夫人内传》等。最后,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为杂传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规定吏部选用官吏必“征其人居, 及父祖官名”[10], 也就是说政府选举官员主要考察个人品行和家世背景, 正所谓“有名者入青云, 无闻者委沟壑”[11]。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使自己的才华德行被更多人知晓, 请名士作传无疑是最好的一条捷径。除了为自己作传外, 他们还请名士为逝世的先辈作传, 通过追溯祖先功德抬高自己的门第家世, 最终目的是在人才选拔中脱颖而出。某些高门世族开始为自己的家族修史作家传, 他们别渊源, 定贵贱, 并以此为依据相标榜, 巩固自己的门户地位。大量的别传、碑传、家传应运而生。最后, 《左传》、《史记》在叙事写人方面的成功实践和示范, 吸引大批文人转向传记创作是杂传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唐宋———传记的文学性变革

唐宋是古典传记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繁荣, 统治者对修史比较重视, 二十四部正史中有一半都是在这一时期编纂完成的。加上采用纪传体的非正史类史学著作和宋代开始定型的地方志中的传记文, 史传文的撰写十分发达。令人遗憾的是, 唐宋史传文依然表现出强烈的钦定色彩, 缺乏个性和独立性, 内容和形式凝固僵化。比较值得瞩目的是在“古文运动”背景下, 杂传文的变革和发展。

唐宋杂传中成就显著的是碑传和别传。碑传文是一种记叙死者事迹、表彰死者功德的社会应酬文体, 魏晋以来一直颇受人们重视。骈体文注重形式、辞藻华丽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其歌功颂德的写作要求, 所以自碑传产生定型的东汉时代起就多用骈体所作。但是骈文讲究对偶用典, 拙于细致生动地描写叙述, 魏晋六朝文人一味追求竞骋文华、争奇斗巧, 使碑传文几乎完全丧失了写人叙事的传记功能。“古文运动”的目的是变革魏晋以来不断走向“假、大、空”的骈体文风, 于是韩柳欧苏等古文学家们选择碑传文作为“古文运动”的主要阵地, 创作大量新型碑传文, 如《柳子厚墓志铭》、《段太尉逸事状》。革新后的碑传文在语言上由骈至散, 写作重心从排比夸饰、彰显功业转移到以细节描写为主, 运用虚实结合, 烘托, 对比, 渲染等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刻画生动个性的人物形象, 在传主选择上, 由帝王将相、权门高士扩大到社会底层的各种小人物。借着“古文运动”的东风, 汉代记录推举对象品行的行状文正式迈入碑传的行列, 别传文在写人叙事方面也有很大改进。总而言之, 韩柳的“古文运动”为唐宋的杂传文注入了更多的文学色彩, 将传记由历史文、应用文向文学方向拉近了一大步。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唐宋杂传文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一些相似文体的衍生, 比如拟人物传和唐传奇。拟人物传是将物体比拟成人, 并按人物传记体例为其作传, 像韩愈、陆龟蒙为毛笔作的《毛颖传》、《管城侯传》, 司空图为镜而作的《容成侯传》, 王禹偁为桑树作的《乌先生传》, 秦观为酒作的《清和先生传》。唐传奇是根据前代文献记载或当代传闻中的奇人奇事, 扩其波澜, 施之文采, 加以虚构形成的人物小说, 其描述对象不一定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 像《莺莺传》《李娃传》《汤保衡传》。这两类文章虽然都以传命名, 行文特点也与传记十分相似, 但它们不具备传记文写人纪实的基本特点, 因此不能划入传记之内。

五、元明清———稳中有新, 数量剧增

元明清时代的正史史传作品主要集中在《宋史》《元史》《明史》《清史列传》中, 它们依旧延续前代官修史书的路子平稳发展。杂传方面, 元代创作稍显暗淡, 明清则继承了唐宋人的改革成果, 虽然总体上缺乏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但是在创作数量上急剧增多, 传记种类上也有新发展。

首先, 明清文人杂传的创作量是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汉代碑传大家蔡邕写过的传记作品不到20篇, 唐代韩愈在杂传创作上投入极大热情, 终极一生也不过81篇。明代王世贞单是《兖州四部稿》中附载的散传就不下200篇, 此外他还著有《嘉靖首辅传》、《皇明名臣琬琰録》两部专门的人物类传。清人传记更是汗牛充栋, 屈指难数。“现存的清人传记汇编如《清史稿》、《清史列传》、《国朝耆献类征》、《碑传集》正、续、补编, 《八旗通志》、《清儒学案》、《满汉名臣传》等都卷帙浩繁, 有传记可寻的清代人物有四万多人, 这还是很不完全的统计, 地方志、文集中的尚未包括在内, 实际数目还要大大超过”[12]。明清文人的大力创作使传记真正普及开来, 成为最重要的文类之一。

其次, 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 明清传记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明代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商品经济发达, 商人数量增多, 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明代商人普遍表现出崇儒的倾向, 很多世代行商的家族在发迹之后鼓励子孙读书改走仕途, 还有一部分商人本身就是读书出身, 被称作“贾名而儒行”的儒商。终明一朝, 文商交往十分密切, 文人文集中的商人传记也随之增多,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汪道昆和王世贞。汪道昆的《太函集》有传记235篇, 其中为商人而作的112篇, 《兗州四部稿》、《兗州续稿》共有传记316篇, 其中商人传记占64篇。明人文集中的女性传记规模比较庞大。据《论〈四库〉明人文集中女性碑传文》一文的统计, 四库集部中的女性碑传文有1100多篇, 别传至少有150篇。从类型上来看, 主要以记述死者生平的碑传为主, 从传主的选择上来说, 主要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妇贵妇和妇德尤为突出的中下层的普通妇女, 如《一品夫人常氏圹志铭》、《封太淑人李母王氏墓志铭》、《赠中宪大夫邵武府知府吴公暨配李恭人墓表》、《周贤母传》、《张义妇传》、《陈孝妇传》和《跋徐烈妇传后》等。女性传记数量的增多从侧面反映出社会思想的变化和女性价值地位的提升。

除了商人传记和女性传记增多外, 明末清初杂传文中又新出现了一批反映满汉斗争的人物传记, 如顾炎武的《吴同初行状》, 黄宗羲的《仓水张公墓志铭》、《路周明墓志铭》, 魏僖的《许秀才传》、《江天一传》、《高士汪沨传》, 邵长蘅的《阎典史传》等都是歌颂抗清殉国的节义之士。顾炎武的《书吴潘二子事》是吴炎、潘柽章二人的和传, 其中详细记载了庄廷龙《明史》案的始末, 谴责了清朝统治者为了消灭反清意识对江南文士的血腥镇压。这类传记文感情强烈, 极富感染力。此外, 黄宗羲的传记作品中有几篇是专门记述学术界人物的, 如为古文家李文胤作的《李杲堂先生墓志铭》, 为名医高斗魁所作的《高旦中墓志铭》, 为史学家谈迁作的《谈儒木墓表》, 这些传记文着重介绍了传主在学术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开学术评传的创作的先河。

综上所述, 先秦两汉是古典传记的萌芽期, 在这一时期, 写人叙事的技巧得到锻炼。两汉是传记的形成期, 《史记》的诞生既是中国的古典传记正式形成的标志, 又是古典传记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还刺激引导了杂传的产生, 自此, 古典传记分为史传和杂传两个系统, 各自相对独立发展。魏晋史传由于受到官方控制, 开始趋于没落, 杂传得到发展, 种类明显增多。唐宋史传数量可观, 杂传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写人叙事的特点得以凸显, 技巧更成熟, 文学性不断增强, 成为古典传记发展的第二次高峰。明清在继承前代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文人杂传数量尤为庞大, 促使传记真正普及开来, 成为最重要的散文文类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一个发展着的文类[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6) :51.

[2]陈兰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40.

[3]杨公骥.中国文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 1957:424.

[4]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208.

[5]清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 1983:卷57史部十三.

[6]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5:2707.

[7]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 (四) [J].武汉师院学报, 1981 (4) :49.

[8]明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行状王水照编.历代文话[Z].复旦大学出版, 2007:1116.

[9]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台湾商务印书, 1983.

[10]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1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七海古籍出版社, 2001:10.

上一篇:铁路敞车下一篇: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