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精选11篇)
21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篇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杨映珠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通译全文。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4、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 预习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课文,给疑难字注音。
3、对照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课中
1、导入新课: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的足迹去探访桃花源。
2、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2)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
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示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括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八年级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身的社会理想。“诗” 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3)抽取学生谈谈预习感知。
3、导学讲练(1)整体感悟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字音、节奏、感情)
②学生放声自读课文。(小组同学互读互评)③学生齐读,读出感情和韵律。(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或工具书翻译课文。(把疑难字句圈画下来,小组内交流或询问教师)
②小组内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发现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③抽取学生翻译全文,教师点出本课需要积累的重点文言字词,学生积累。重点词语:
缘溪行:沿着。
欲穷其林:走到尽头。..桑竹之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便扶向路:沿着。..规往:计划。
诣太守:到
..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记号)古今异义: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协调音节,无实意)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
同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味道
好)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
够)
④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最后找不到桃花源的故事。⑤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如何划分故事情节。
明确: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 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 人问津。
(3)小组合作,探讨下列问题。
①第1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②第2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 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 见所闻: 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③第三段,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性格? 明确: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④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 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⑤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 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
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 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
⑥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安居乐业、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寄托了自身的社会理想,也是对实际社会的一种否定,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幻想。
(4)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与世隔绝 无人问津 目标检测:
研讨与练习二、四。
4、课堂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 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解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课后
1、配餐作业
背诵课文并完成练习册课堂精练。
2、教学反思桃花源记(学案)
姓名: 班级: 学号: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通译全文。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预习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课文,给疑难字注音。
3、对照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习过程
1、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
俨()然
阡()陌()
垂髫().....便要还家()
诣()太守 刘子骥()...(2)了解作家:
陶渊明,一名,字,(朝代)著名文学家,世称。
2、自学指导(1)整体感悟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①自读课文,对照注释或工具书翻译课文。(把疑难字句圈画下来,小组内交流或询问教师)②小组内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发现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积累的重点文言字词。重点词语:缘、落英、穷、俨然、属、阡陌、黄发、垂髫、要、闻、具、规、寻、向、诣 一词多义:寻 舍 中 志 之 为 遂
古今异义: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 不足 ③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④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如何划分故事情节。
3、目标检测 研讨与练习一、四。
4、学后反思
谈谈学了本课的收获。
5、配餐作业
背诵课文并熟练翻译全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体会桃花源的美好景象,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四、学习过程
1、检查预习
(1)抽取学生翻译重点语句。(2)口头谈谈桃花源的美好之处。
2、自学指导(小组合作探讨)
①第1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②第2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 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③第三段,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性格?
④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⑤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⑥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4)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3、目标检测: 研讨与练习二。
4、学后反思
谈谈学了本文的收获。
5、配餐作业
背诵课文并完成练习册课堂精练。
21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指导
一.教学设计与策略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 因此, 本着这样的思想, 本课以翻译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为训练重点, 课文内容与情感分析择其要而讲。课堂上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 并在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最终学会独立阅读。
2.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前半部分采用“自主-合作-发现-交流-巩固强化”的教学策略, 以期达到积累文言词汇和独立翻译课文的能力。后半部分采用“学生生成问题, 教师追问”的形式水到渠成的完成文章内容分析与对主旨的把握。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重点进行学法指导。通过此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真正将课堂变成学生需要的课堂, 而不是教师假想的学生需要的课堂。
3.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②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 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③把握文章的结构,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④了解晋代社会的黑暗,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4.教学内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 本课重点研读课文2至5段, 掌握重要词语, 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并整理文章的结构, 理解作者借文章表达的感情;最后熟读成诵。
5.教学重点:掌握方法, 准确译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实录
1.激趣入课
屏幕显示谜面如下:
“四个小房结构巧, 拳头大小似红桃, 日日夜夜供血忙, 时时刻刻咚咚跳”———打一器官
“日日开箱子, 夜夜关箱子, 箱里一面小镜子, 镜里一个小影子”———打一器官
“右有, 左无;后有, 前无;哭有, 笑无;高有, 矮无”———打一器官
教师逐个出示谜面, 学生抢答。 (心、眼、口)
师:这三个器官在我们学习中非常重要, 朱熹就曾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 即心到、眼到、口到”。中国还有一句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 (引导学生看屏幕)
生:齐读“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2.复习提问
师:今天, 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的梦想家园, 学习《桃花源记》 (板书标题) “源”怎么写? (生描述) , 由本文衍生出一个成语是—— (生齐答“世外桃源”) (师板书) 。本文作者是谁? (生答) 朝代 (生答) 名 (生答) 字 (生答) 世称 (生答) 自号 (生答)
师:上一节课, 我们熟读了课文, 分析了第一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余下的段落。
师:学习文言文, 我们应重点把握哪些方面?
生:读准字音和节奏, 熟练地背诵
生:解词, 翻译句子
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你们总结得非常到位, 老师也这样认为。
3.读文知意
(1) 朗读课文2至5段
师:读是一切的基础。关于朗读, 朱熹给我们一点建议, 谁为大家服务读一下?
生:读 (朱熹的话:“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师:下面让我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2至5段
生:自由读
(2) 以自主合作式学习2、3段
师:先独立解词、翻译, 有疑惑的小组交流研讨, 时间5分钟。
生活动、师巡视
师: (在屏幕上打出文言文翻译方法) 当大家有翻译不通的时候, 不妨参考一下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保留、加字、替换、补充、调序、删除)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 还有不理解的词, 不会翻译的句子吗?
生:“设酒杀鸡作食”中“设”如何理解, “作食”是“作为食物”还是“做饭”
师:问题表述非常清楚。
师:谁能帮助解答一下?
生:这里的“设”可以用现代汉语的“摆”替换, “摆了酒杀鸡做饭”。鸡杀了就是要吃的, 所以没有必要说“作为食物”, 而且承前面的意思也应该是“做饭”。
师:解释得非常透彻。你们小组理解了吗?
生:点头
师: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生:没有。
师:借助团队的力量我们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 看来集体的力量真大。
师:我有几个重点词想特别强化一下, 熟练掌握这些词对我们学习文言文非常有帮助。下面对照学案, 快速解词。
生:组长提问, 组员齐答。组员遇到不熟悉的词, 同组人帮他弄会。
师:下面让我们在翻译句子中再次检测词句的掌握情况。
生:翻译学案的六句话。
师:适当强调翻译方法。
(3) 以发现交流式学习4、5段
师:经过合作我们高效地完成了2、3段的翻译工作, 4、5段我们换个学习方式。看屏幕:
找出翻译有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四处)
原文: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译文:立即出来, 找到他的船, 便顺着向前的路 (划回去) , 处处做标记。
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到了郡城, 到太守那儿说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渔人) 寻找以前所做标记, 终于还是迷路了, 没有再找到 (去桃花源的) 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
南阳的刘子骥, 品德高尚, 听说这件事, 高兴地计划前往。
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 不久病逝了。后来就没有问路的人了。
师:我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发现一处错误举起一根手指, 发现两处举两根。
生: (看屏幕, 参照书下注释, 思考判断。)
师:根据学生举手指情况叫停。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错误并改正。
生:交流
师:你们举起了四根手指, 老师要为你们举起一根手指, (竖起大拇指) 你们是最棒的!
师:看学案, 采用刚才的方式, 识记解词。
生:组长组织识记重点词。
4.主题探究
(1) 理清文章结构
师:我们已通译一遍文章, 下面请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每一段内容。
生:概括、完善
师:板书 (发现进入访问辞别再寻)
师:我可否在这些词之间画箭头?
生:可以。
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 这叫做渔人的 (生补充) 行踪。本文即以什么为线索?
生:渔人的行踪。
(2) 理解作者的情感
师:在记叙的过程中, 作者详写了什么内容?
师:详写了这些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你觉得这个社会美在哪?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生:这里没有战乱, 人们生活幸福, 从“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
生:这里人们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 从“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可以看出。
师:在学生回答时摘重要词语板书。
师:这就是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 (完善板书)
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真实的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寻向所至, 遂迷, 不复得路”可以看出, 他已经作了详细的标记, 但还是没有找到去的路。这就暗示读者这个社会是作者虚构的。
师:作者为什么虚构这个社会?
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生:其实, 这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战乱剥削, 追求安定生活的愿望。
师:陶渊明勾勒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我想我们心目中也有自己的理想生活, 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5.作业及寄语
师:回顾文言文学习重点, 我们还有哪一项任务没有完成?
生:背诵。
师:熟能生其巧, 精能通其妙, 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最后以两句诗作为本课结语: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大家以书为伴!
三.课后反思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真正去读、去思考、去交换意见。
(2) 把问题的提出权及处理权交给学生。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 教师给予学生时间再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并找其他小组的同学给予解答, 教师不做出直接的解释。鼓励学生质疑, 并勇敢地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
2.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环节简洁不拖沓, 问题的生成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很自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提高了本课的效率。
3.潜移默化地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4.恰当运用鼓励性、引导性的评价语。如“问题表述非常清楚”、“借助团队的力量我们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 看来集体的力量真大”, 恰当的评价语言, 既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认可, 同时指明好在哪, 今后要怎样做。
但作为施教者, 我觉得本课在以下两方面还应多下一点工夫:
1.预习。学生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效果。预习做得好与不好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要把指导学生预习做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落实好, 完成好。
21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积累文言词汇,丰富文言文阅读素养。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诵读中理解、鉴赏,在互动中交流探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平等交流法。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
2.交流合作法。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
3.“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心投入学习,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不断闪现。
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营造氛围:多媒体播放有关《桃花源》的视频短片。
2.复习旧知:背诵全文,复习文言知识。
3.结构提纲:发现桃花源?邛进入桃花源?邛 访问桃花源 ?邛 离开桃花源?邛 再寻桃花源
4.穿越时空,连线采访:
采访对象一:武陵人
(1)桃花源里的环境如何?人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你,他们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么?这与你生活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3)你为什么没有想过要在那里留下来?
(4)桃花源中人告诉过你,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起这里。你是出于什么想法要把这件事告诉太守的?
(5)机动问题若干。
采访对象二:陶渊明
(1)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中的哪些片断?请为大家点评一下。
(2)你的开篇写得那么真实,比如时间、地点、年代、人物等等,为什么结尾却让桃花源神秘“隐形”了呢?这是哪一种写作方法?
(3)请问在那样一个黑暗残酷、到处充满剥削和压迫、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和现实反差极大的桃花源?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4)你描绘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理由是什么?
(5)机动问题若干。
5.主题归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6.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脉络清晰,语言生动,想象丰富。
7.感悟现在:
结合实际,请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说你现在的生活状况。
8.展望未来:
同学们,你们今天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那么,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喜欢的形式(语言、图画、诗歌等)加以描绘。
9.布置作业:
(1)以下列话题为中心,任选一题,展开想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题目一:我来到桃花源
题目二:今日桃花源
题目三: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2)推荐阅读《桃花源诗》,思考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21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篇4
1、下面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 shè 屋舍 shě 俨然
B、为外人道 wèi 捕鱼为业 wéi
C、男女衣着 zhuó 便要还家 yào
D、与外人间隔 jiàn 此中人语云 yǔ
2、下面句中加粗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缘溪行()欲穷其林()便扶向路()欣然规往()4、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B、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
D、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况。5、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
。6、对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B、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
C、说明桃花林是个好地方
D、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7、默写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答:
。8、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一)语段点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在文中括号里补出省略的主语。(A、村人 B、渔人)
2、“悉如外人”中“外人”指
,“黄发垂髫”指
和。
3、比较加粗词古义和今义的不同。
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5、第一段文字中画线句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写原文,简要概括回答)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们生活:。
6、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皆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二)迁移过关: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⑴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⑵ 与众共之()
⑶ 杨谢而从之()
2、下面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下面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计口授地:计算
B、与众共之:一共
C、子来或迟:或者
D、此殊不缺:特殊
4、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5、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由哪句话可看出来?
答:
。6、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答:。
桃花源记
1、B 2、C
3、顺着,沿着 穷尽 走到尽头 沿着 计划 4、D
5、世外桃源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6、C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由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C
(一)1、A B A A
2、桃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 小孩
3、交通:交错相通;各处运输事业总称。
妻子:妻子和儿女;男子的配偶。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不要说;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4、A
5、优美,富饶 安定,和平自由,快乐
6、C
(二)1、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⑴ 的
⑵ 代衣服„„之属
⑶ 代穴中人
2、C
3、A
4、穴中人 杨氏
5、同意。“杨谢而从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5
三亚市第二中学 郑远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知识,丰富文言文阅读素养。
3、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在自由诵读中理解、鉴赏,在互动中交流探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二、重点·难点
1、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学习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4、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教学、学法
1、教法:诵读教学法、练习法
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通过练习,运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省略句的练习。
2、学案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2.读准生字生词。
3.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省略句(5)积累成语。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诗歌《归园田居》,引出作者,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屏幕展示)
(1)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2)作品及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 2 本无法实现。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后来他坚定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憎恨现实社会,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于是他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研读课文
1、听读。(播放朗诵视频)
(1)要求:注意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感情。(2)完成生字词注音练习。
豁然()俨然()怡然()阡陌()()邑人()......间隔()垂髫()语云()平旷()缘()诣()......谴()要()刘子骥()落英缤纷()()郡下()......
2、诵读。(小组合作学习)
(1)组内合作朗读(有感情朗诵,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整体感知文意,交流学案,完成《学习指导》64页一、三、四、六题。
(3)学习检测。(检测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词 :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不足、如此(三)一词多义:舍、志、寻、扶、为(四)文言句式:(翻译下列句子)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省略句: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边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④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五)精华集萃(积累成语)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欣然规往、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3、品读。(看图品读,初步感受美文。)
三、课堂小结(知识小结)
1、陶渊明及《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2、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3、一词多义现象。
4、特殊句式:
5、积累成语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清本文的写作线索和结构。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6
一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三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21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篇7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的生字,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秧苗”“从从容容”等词语的意思。
3.初步感受到桃花心木的不一般的生长历程以及种树人的种树态度。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引起兴趣
1.出示桃花心木图片, 让学生看图, 说说你看到树有什么感受。
接着出示桃花心木的简介文字: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羽状复叶, 小叶4~6对。春夏开花, 圆锥花序, 花白色。蒴果大, 卵形, 木质。原产南美洲, 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 能抗虫蚀, 适于制造车船、家具等, 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师小结:是啊, 桃花心木广泛用于高级家具、钢琴、小提琴制作等, 曾经还用来制作军舰, 是当年英国皇室的御用家具木材, 是多米尼亚共和国的国树。它可是有名的“贵族树”。
2.介绍作者林清玄。
你了解本文的作者林清玄吗?———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介绍。
过渡:是的, 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
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
课题是“桃花心木”, 回忆以前学习过的描写植物的文章, 猜想一下作者可能会写哪些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自由地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并且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旁做上记号。
2.释疑。
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小结并板书:树种树人
3.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生字词语, 指名朗读。
(2) 你有什么词句不理解?
理解词语, 要结合课文的语句来理解, 相机让学生用词语“从从容容”来说话。
(3) 你能用上面的几个词说说课文的内容吗?
4.指名 (学生) 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读课文重点段落。
(1) 课文描写桃花心木外形的句子是什么?
引导学生读桃花心木长成参天大树的句子, 感受桃花心木的挺拔、高大、富有生命力。
再引导读出描写树苗和种树人种树像插秧的句子, 引导质疑:这样的树, 应该是需要精心呵护和培育的。但种树人是怎么做的呢?
(相机学习生字:秧。让学生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个字, 并且引导学生从字的内涵上记住并理解:左边“禾”字旁, 表示禾苗, 右边“央”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2) 指导读描写种树人的句子。
(指名读、分角色对话读、赛读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读熟课文)
5.快速浏览课文, 请你用简洁的语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三、走进课文, 初步触摸课文内涵
1.默读课文, 你觉得种树人的哪些做法让作者感到奇怪?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讨论, 读读文字, 多媒体课件出示种树人图片, 你觉得这个种树人怎么样?他为什么这样做?
2.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 是怎么想的呢?
3.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 而桃花心木不会枯萎了?那以前种树的人不常来, 而树苗为什么会枯萎呢?
四、学习生字
1.观察课文中的生字, 让学生读一读。
2.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提示“锻”“雅”这两个字的结构, 提醒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3.认真抄写这几个字。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 它树形优美, 高大笔直。我们还走近了一位独特的种树人, 跟着作者从中知道了一个人生道理。下节课我们将跟着作者, 一起走近种树人, 去进一步理解这个道理。
【作业设计】
课后到家周围看一看都有哪些树, 它们长什么样子。它们是怎么生长的, 并查一查, 它们的种植和生长有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板书】
桃花心木
树苗仅及膝盖
———树形优美, 高大笔直
21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篇8
《桃花源记》这篇典籍,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自然也是常读常新。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文学的领域,进入文化的范畴。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人间生活背景,在人们的心灵家园开辟了一块美好的人间生活净土。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
一、内容上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
1.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桃花源记》。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生活境界称之为“世外桃源”。古往今来,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桃花源确实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桃花源里处处都能发现美的踪迹:
(1)景物美
在桃花源里,景色优美,堪比人间仙境。那里山清水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梦幻色彩,那里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农家物产,那里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宁静优雅。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生动描写,使桃花、芳草、溪水、田野、池塘等等仿佛可触可摸,亲切宜人。这样的田园美景不仅宜居生活,更能陶冶人的情性,它是千百年来人类追寻的理想的宜居场所。
(2)生活美
《桃花源记》构建了一方人间净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映出桃源人自食其力,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他们与世无争,和邻睦亲,老少咸乐,安享天然。正如儒家经典《礼记》所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大同社会。
2.儒道统一
《桃花源记》的作者敘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一直主导着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桃花源记》中同样体现出鲜明的儒家思想。首先是对暴政乱世的否定。《桃花源记》对“秦时之乱”持明确的否定态度。在本文中作者借桃花源中人之口,说出他们的祖先为“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说明他们对战乱的态度是不认可、不接受的、厌恶的。“秦时乱政”与儒家的思想是截然相反,儒家主张的是施“仁政”,以“仁爱”治天下,求得天下安宁与幸福。因此,可以说《桃花源记》对“秦时乱”的否定态度其实就是儒家的思想立场。其次是对大同生活的向往。年轻时的陶渊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黑暗腐朽的东晋王朝。性格耿直,清明廉正的他,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虽然“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和人民的疾苦,产生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憎恨。但他无法无力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此文来抒写情怀。
(2)道家思想
《桃花源记》同样具有丰富的道家思想的内蕴。道家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清静、无为、遁世。这在《桃花源记》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主张清静。“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是主张无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是主张遁世。对这种清静自然、无为无争、逍遥遁世的生活幻境的向往与赞美,是《桃花源记》对道教意旨的最生动直观的注解。
二、写法上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
《桃花源记》是作者陶渊明虚构的故事。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叙事时吸收了中国传统叙事的技法——传奇手法。从而使《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如故事的开头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在文中,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为什么不能对外人说呢?让人迷惑不解,引人深思。
故事的结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章这样的结尾也耐人寻味。作者用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来作证,说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根本是无法实现的。
《桃花源记》叙事时显得亦真亦幻,富有传奇色彩。正所谓“故事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
对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站在“传承传统文化,塑造美好人格”的高度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教书育人,让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梁衡.心中的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解读[J].新湘评论,2012(12).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篇9
郝景云
杜楼镇黄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3)感受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4)熟读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
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世界上有许多人都梦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他们一直努力寻找着,却无一例外的失望了,因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仙境,今天我们把这样的人间仙境叫“世外桃源”,它的得名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桃花源领略它的神奇魅力。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播放幻灯片)指名学生朗读 3.明确本节课目标.(播放幻灯片)学生齐读。
三、诵读课文,把握字音节奏
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仔细记。
2、学生自由谈谈听范读后的收获.3、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和节奏(播放幻灯片)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小组交流课前翻译遇到的疑难,后全班质疑释疑。2.老师验收
(1)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新鲜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3)一词多义
舍:舍弃 房子
志:作标记 所作的标记
寻:寻找 随即,不久
其: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4)重点句子翻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五、三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1、学生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理清本文的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学生按小组充分讨论研究,细读文章,找依据,看文章从哪些角度体现了
桃花源的美。
(2)共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主要整理出以下三个方面:
景色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活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发挥你们的特长把桃花源的美读出来,写出来,画出来。(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花源之美。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设计会使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情绘出,或者用笔画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说、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5)总结:桃花源真是景色优美,生活幸福快乐,人民淳朴可爱,这样一个景美人更美的地方怎能不让人留恋忘返,出而复寻呢?渔人出来时明明处处志之为什么没有再找到桃花源呢?这个问题,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你通过网络去问他吧。记住他的家在网络里,在书本里,下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个问题。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1、背诵课文,能背多少是多少,尽自己最大努力。(必做)
2、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和平安乐,富足幸福。今天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繁荣和谐。你是喜欢陶渊明笔下那个让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呢,还是喜欢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呢?为什么?(选作)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美
风生 景活 美美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10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的变化。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文章。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边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这篇记却因为它的故事性强,情景动人,真实感强而胜过《桃花源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二、朗诵欣赏
边听读边欣赏相关画面边想象,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有个亲身体验。(指导:注意朗读节奏和朗读情感的变化)
三、知识积累
1、指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古义:交错相通古义:更不用说。
交通无论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今义:关联词语。
古义:妻子儿女古义:不值得。
妻子不足
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欠缺、不够。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古义:鲜艳美丽。
绝境鲜美。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食物味道好。
2、掌握以下一词多义
便船:舍弃动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介词。
舍为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病终:不久。
志寻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名词;寻向所志:寻找。
四、梳理情节、整体探究
1、根据课文大意,梳理文章情节。
分组讨论,明确:第一部分(开头——“欲穷其林”)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或渔人访问桃花源)。第三部分(“既出”——“不复得路”)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第四部分(“南阳刘子骥”——结尾)尾声,写他人又寻桃花源,后来无人问津。
2、根据情节的概括,梳理本文线索
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品味研读
1、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中的整体印象吗?
明确:美、乐、奇。
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你任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甲生: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颗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乙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际,就像一块诺大的毡子。田野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溪水在幽静的流淌,清风将柳树轻轻地摇摆……
丙生:这里美在民风淳朴。你看,男耕女织,和谐亲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对素不相识的渔人热情邀请,盛情款待……
3、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他们的乐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甲生:表现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生:表现在人民安居乐业。
丙生:表现在人民自给自足。
丁生:表现在外界没人打扰,没有兵荒马乱,没有苛捐杂税。
……
评读桃源之奇
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奇在何处?
桃林之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之奇:仿佛若有光。
人们之奇:不足为外人道也。
结局之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
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
明确:这个地方不存在。从文章中渔人和其他人都没找到可以得知。
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生活的东晋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安,但又不可能改变这种现实,于是憧憬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
拓展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大家用现代文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吧。(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渔人发现桃花林
渔人访问桃花源桃源之
渔人离开并再寻桃花源美乐奇
他人又寻桃花源
《桃花心木》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11
生:桃花心木。
(屏显音乐、图片)
师:请看。(配乐朗读)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这桃花心木啊,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美吧?那就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预备——起。
生:随乐朗读。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桃花心木。课文当中他仅仅是写了——
(板书树)树吗?除了这个树,文中还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的、大声的读。预备——起。
生:(朗读课文,师巡视)
师:听到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这真是一种享受。来,谁来说说,课文里还写的什么?你说。
生:种树的人。
【点评】上课伊始,教师运用朗读提示“有滋有味地读、美美地读、自由地大声地读”和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读得真好、真是一种享受”等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一开始,便与文本亲近起来
师:噢!写种桃花心木的种树人。谁再来说?你说。
(板书人)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还写了钟桃花心木的方式。
师:哦!怎么样种树。你真会读书。还有吗?(生举手)你说。
生:种树的人。
师:哦,跟这位同学说的一样。你说。
生:说了一个道理。
师:这位同学真会读书。还读出了道理。同学们,刚才很多同学都讲到了,这个课文当中讲到了种树的——人。同学们,你们觉得种树人种树的方法怎么样?
生:(回答)
师:很高明是不是?是。说实话,他一开始的一些做法让我感到非常的——
生:奇怪。
师:很好。非常的奇怪。(板书奇怪)同学们,种树人的哪些做法让我感到奇怪呢?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文当中,去读一读、找一找、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读书,勾画 师巡视)
【点评】虽然上课仅30分钟时间,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舍得给学生感悟文本的机会。
师:找到的请举手示意。
生:(举手)
师:这位女同学你说。
生:我画的句子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这是一个非常长的长句。大家有没有看到,这里当中有一个分号,把它分开来是不是,其实这就告诉我们他奇怪的几个原因?
(屏显句子)
生:两个原因。
师: 看来奇怪之一,你来读。
(屏显句子 前半句描红)
生: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师: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
生:隔三天。
师:有时——
生:隔五天。
师:有时——
生:十几天才来一次!
师:同学们像这样没有规律,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我们可以说是——
(屏幕标出天数不定)
生:天数不定。
师:再来看一看他奇怪之二。谁来读?
(屏显句子 后半句描红)
生: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师:浇水量不一定。有时——
生:浇得多!
师:有时——
生:浇得少!
师:也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什么不定?(环视课堂)你来。
生:水量不定。
师:真聪明!表扬一下。鼓掌表扬一下!一学就懂。
生:(鼓掌)
师:同学们,这是奇怪之二。那么,还有吗?
生: (举手)我还画了这一句:“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他找到了这一句——(屏显句子)他有时——
生:早上来!
师:有时——
生:下午来!
师:什么不一定?
生:时间不一定!
师:还有吗?奇怪之四!你来!
生: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的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屏显句子)
师:这一句,同学们,他的做法非常奇怪。他是什么不定?(略顿)有些难。什么不定?你看,他每天来干什么?
生:补种。
师:对!补种。什么不定?
生:棵数不定。
师:棵树不定。补种的棵数不定。是不是?同学们,种树人的一些做法让我感到怎么样?
生:奇怪。
师:非常的奇怪,感到莫名其妙。首先让作者感到奇怪的是——读——
(屏显段落)
生:(齐读)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师:我越来越感到奇怪的是——
生: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师:更奇怪的是——
生: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师:同学们,做法奇怪吗?
生:奇怪。
【点评】对学生找出的句子,采用学生自读、教师引读、最后再集中引读的方法,体会、归纳种树人的奇怪之处,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特点。
师:如果,你也亲眼看到了这番情景。我想你心中肯定有很多问题想问问这位种树人吧?你想问什么呢?
生:(举手)
师:你问。
生:我想问他为什么有的时候隔三天来,有的时候隔五天来,有的时候十几天才来。
师:嗯,你是这个问题。你来问。
生:我想问种树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师:目的是什么。你来问。
生:我想问种树人为什么他不在同一个时间浇一定量的水。
师:嗯,还有吗?
生:如果他每天都浇一定量的水,那不是树苗会长得更好吗?
生:为什么他会知道这些树苗枯萎了,而且他能及时的带树苗来补种。
师:嗯,他是怎么知道的?你问。
生:我和他想的是一样的。
师:想到一块去了。你呢?
生:我还想问,种树人如果这样种难道就不怕树苗全部枯萎吗?
师:是啊!你们有很多问题。你们刚才说的很多问题都跟作者想到一块去了。
(屏显段落)
师:“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男生读!
生:(男生齐读)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师:把“怎么”的语气可以再强调一些。但是——
生: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师:“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回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女生读!
生: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师:女生的气势可以更强一些,不如男生啊!来——
生: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师:比第一遍来得好。“最后我终于忍不住问他”,一起问!
生:(齐读)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枯萎吧?
师:是啊!有这么多的问题。听到这么多的问题之后,种树人他笑了。然后他说了一番话。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从种树人的这番话当中,读明白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呢?看看课文。
生:(看课文)
师:好吧。交流一下,谁来说说?来,这位同学。
生:种树人认为,种树不像种菜啊之类的,种个几个星期就能有收成,他浇水只是为了模仿自然规律,让树苗得到它们应有的水分而生长,如果没有生长好的树苗就会枯萎,而枯萎的树苗都是生命力不强的。剩下来的树苗都能经历住风雨的波折,成为最强的树苗。
(全班鼓掌)
师:说的太好了!我发现,你比种树人说得更好!谁再来说?
生:他想让树苗自己学会在土壤里找水源。如果无法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汲取水生长的话,那树苗自然会枯萎。
师:这位同学点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什么因素?
生:(小声)找水源。
师:非常好!种树人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树木干什么?
生:自己寻找水源!
师:自找水源!很好,还有吗?你来。
生:我认为种树人他认为如果每天来浇水的话,树苗就会养成依赖性,就会想着每天都会有人来给我浇水,我就不用再把根往下扎了。那这样的话如果哪一天种树人不在了或者他有一天忘记了浇水,那么树苗就会死。而幸存的树苗也会因为刮风而被吹倒。
师:太厉害了。这位同学他发现了种树人从反面的角度来说明,种树需要让树干什么?
生:
师:哎!我们606班的同学真是太棒了。还有吗?你来。
生:他想让树苗不依赖老天不依赖雨水,然后自己找水源。
师:是啊!树,它最终靠的是谁?
生:自己。
师:对!所以要让自己去适应谁?
生:老天。
师:很好!适应环境,适应老天。老天什么时候下雨知道吧?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树更——
生:不知道。
师:所以他要培养让树自个——干什么?
生:适应。
师:自个去适应——
生:环境。
师:说的太好了。这一番话当中,他从两面来说明树要自己干什么?
生:找水源。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也正是种树人想要告诉我们的。读!
(屏显段落)
生:(齐读)树木要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点评】运用朗读、交流,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师:(读)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读!
生:(齐读)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师:最后一句再来一次。“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起!
生: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师:好一个“如果”!好一个“但是”。种树人看似那些不经意的行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看似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同学们,就让我们学着种树人的样子,从从容容语重心长的来说说这段话吧。这样,先自己大声的、自由的练一练好吧?读!
生:(自由朗读)
师:你们也都胸有成竹的坐好了,接下来该展示你们的朗读了。好!谁学学种树人?
生:(举手)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来交易定量
师:这位女生读得非常简练。但是我想,如果把这段话里的词给强调一下,味道就更足了。比如说“如果”“就会”(加重语气)“就会”,再比如说“一旦”“会”“也会”(语气加重),那味道肯定会更足。谁再来试试?你来!
(屏显段落,“如果 就会 就会 一旦会 也会” 描红)
生: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到。
师:这位同学,我看你有些紧张了,长吁了一口气。同学们,先给他掌声让他放缓一下心里的着急。
生:(鼓掌)
师:我觉得啊,你读这段话的时候,你看前面有个词,语重心长。该这么急读吗?该怎么读?请一个同学给你示范一下,从容一点,缓一点。(生举手)来!
【点评】注意朗读技巧的点拨,让学生运用重音与语速再现文本所描绘的情境。
生: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到。
师:你就是那个种树人。说的太棒了。谁再来试试?来!
生: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到。
师:你有意识的在慢,但是毕竟你还是小孩子,不能装出种树人语重心长的样子是不是?来我们班平时谁朗读最好,推荐一下!(全班同学指向同一位男生)这位男同学是吧?来,请你展示一下!
生: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到。
师:鼓励!
生:(鼓掌)
师:同学们,一起做回“种树人”吧。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说——起!
生: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到。
师:种树人他从正反两个反面反复强调了树要干什么?
生:找水源。
师:很好!学会——要让树木自己学会找水源。要让树木自己学会——
(板书 自找水源)
生:生存。
师:我们非常经典的一句话:适者——生存
生:(齐答)生存!
师:同学们,这就是种树人告诉我们的非常简单却非常朴素的、深奥的道理。而作者林清玄,他看到种树人的奇怪表现之后,听到种树人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之后,他想到了一番极富含义的人生哲理。同学们,他想到了什么呢?读课文,把它给找出来。
生:(默读课文)
师:找到了把它画出来。
师:找到了吗来,交流一下。这位女同学。
生:我画的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师:跟她找到一样的举举手看。
生:(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跟她想到一块去了。谁来读一读。(屏显句子)
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这可是极富含义的人生哲理啊。谁再来试试?你来!
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有自信。以后可能会做主持人,啊!(拍男生肩膀鼓励)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边,预备——起!
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屏显句子)
“在不确定中生活”,人生当中有哪些不确定?想一想。这个问题有些深奥,需要思考的时间。你来说。
生:不确定中生活,就是生活不是一帆风顺,有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逆境和些困难。
师:你声音不仅好听,回答的问题也非常棒。同学们,这个不确定的因素还有很多。其实这节课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是不能充分地去感受,去体会的。这个不确定的因素,就等到下节课去品味,好吗?下课!
总评: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王老师的课堂把朗读贯穿始终,利用文本学习朗读,在朗读中学习文本。30分钟时间,不下30次的朗读,课堂上真可谓书声琅琅。王老师运用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不断听到他关于朗读的点拨和赞美,使得学生自始至终学习情绪高涨。王老师运用朗读让学生感悟文本。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特点,从而领略人物特征,进而体味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王老师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思维。在朗读中分清文本的条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后,让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是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师如何巧妙地设计与运用朗读教学,王老师的课无疑给了大家很好的启示。
(王彧钊,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教师
【21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设计都市桃花源07-05
《桃花心木》教学案10-15
《桃花开了》教学反思08-24
桃花源里桃花石05-25
桃花源记作文,桃花源记续写作文10-09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教学反思08-26
关于桃花源的随笔:又见桃花源08-10
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课时教学设计08-31
关于桃花的童话故事:桃花精灵08-30
桃花源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