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2024-11-14

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共9篇)

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1

2016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50分)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消息称:从2013年2月25日至3月17日期间,我国用于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绕地球的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将进入日凌期,在此期间受影响的波段对应的电视台节目会突然出现图像不清晰和短暂雪花现象。读图完成1~2题。

1.日凌现象出现时,通讯卫星与其它天体的位置关系是()A.通讯卫星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 B.通讯卫星位于地球与月球之间 C.通讯卫星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 D.通讯卫星与地球、月球、太阳共线

解析 观察日凌示意图,地球站、卫星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故地球、卫星和太阳在同一直线上,卫星位于中间。

答案 C 2.地面接收站受日凌干扰使对应波段电视节目图像不清的时间出现在一天中的()A.日出前后 B.日落前后 C.中午前后 D.午夜前后

解析 观察日凌示意图,我们可以获得影响通讯的主要原因是太阳的电磁波,太阳电磁波最强时也就是太阳辐射最强时,理应为正午12点左右。

答案 C 北京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在轨飞行15天,6月26日8时7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据此回答3~5题。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神舟十号”从属于地月系 B.升空后的“神舟十号”不是天体

C.“神舟十号”在轨飞行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D.太阳活动可能对“神舟十号”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

解析 发射升空后的“神舟十号”绕地球飞行已脱离了地球大气层,属于人造天体。(若是待发射的“神舟十号”属于地球的附属物不是天体。)答案 B 4.6月20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问)“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始进行太空授课。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授课实况,全国8万余所中学6 000余万名师生同步收看。如果位于洛杉矶(北纬34°03′,西经118°15′)的华人学生要同步收看,其开始收看的时间(区时)应是当地()A.20日18时 B.21日18时 C.19日18时 D.20日10时

解析 根据洛杉矶的经度可知洛杉矶位于西八区。求某地所在时区数:用经度数÷15°=整数+余数,若余数大于7.5°,则时区数为整数+1;若余数<7.5°,则时区数为整数;若余数=7.5°,则为两时区的边界线,不属于任一时区。西八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6个小时,当北京时间为20日上午10时时,洛杉矶区时是19日18时(6月20日10点—16小时)。答案 C 5.“神舟十号”发射升空至返回舱返回地面期间,从理论上看北京航天指挥中心昼长变化趋势是()A.一直变短 B.渐短—最短—渐长 C.一直变长 D.渐长—最长—渐短

解析 结合题意和下面示意图可推知:6日11日—6月22日期间北京航天指挥中心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6月22日这一天,北京航天指挥中心昼最长(夜最短),之后到6月26日,北京航天指挥中心昼变短(夜变长)(整个过程中昼一直长于夜)。

答案 D 北京时间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号为MH370客机与地面失去联系。据此回答6~8题。

6.此日过后两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A.逐渐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加快,后减慢 D.先减慢,后加快

解析 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此日过后两个月内速度逐渐减慢。

答案 B 7.此后两个月内,济南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A.昼逐渐变短 B.昼逐渐变长

C.昼先变长后变短 D.昼先变短后变长 解析 此后两个月为3月8日至5月8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济南位于北半球,故白昼逐渐变长。

答案 B 8.此后两个月内,济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A.先变小后变大 B先变大后变小 C.一直变大 D.一直变小

解析 两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济南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大。答案 C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13~14题。

材料一 一组由各国地质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团观察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在出版的美国《地球物理通讯》月刊上发表报告,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阿法尔已经成为我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 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自2005年两座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不到1千米的裂缝,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60千米,最宽处达8米。

13.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火山组成物质都来自于地球内部的()A.地幔 B.地核 C.地壳 D.岩石圈

14.裂缝从1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A.岩石圈 B.大气圈 C.生物圈 D.水圈 13~14.解析 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是岩浆,其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且到达地表后随温度的降低,冷却形成了岩石。裂缝形成于地表,其直接改变的是地表的岩石圈。

答案 13.A 14.A 读2013年3月1日至27日广东省平均降水量与气温逐日变化图,回答15~17题。

15.下列有关图示时段广东省气温变化及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A.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处于高温,气温变化不大 B.有多次冷空气入侵,气温变化较大

C.25日后气温降低,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削弱了太阳辐射 D.5日至11日气温回升,主要是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

解析 从气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该省3月份气温变化较大,特别是在4日前后出现较低温,3月初仍有冷空气活动,可判断是受强冷空气影响而成的。据上述可判断3日、15日、21日、27日最可能是受到冷空气影响而降温的。5日至11日。若有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则可能形成降水。

答案 B 16.影响3月1日至2日降水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解析 1日至3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大幅度降温。当冷空气与当地暖湿气团相遇,便形成冷锋,进而带来降水。

答案 A 17.23日至24日出现雷雨、大风和冰雹,其降水类型主要是()A.锋面雨 B.地形雨 C.对流雨 D.台风雨

解析 23日至24日气温高,且出现雷雨、大风和冰雹,这是强对流天气的典型特征,因而可判断降水类型主要是对流雨。

答案 C 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18.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列地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A.奥陶系 B.下石炭统 C.五通组 D.下二叠统

解析 一般来讲,岩层的位置越靠上其形成的时间越晚。结合图例可知,位于最上层的下二叠统形成时间最晚。

答案 D 19.图示地质结构反映该地经历了()A.水平张裂和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和断层 C.水平张裂和断层 D.水平挤压和外力侵蚀

解析 由图中岩层呈弯曲状可知,该地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褶皱的岩层受外力侵蚀,原有岩层已经不完整。

答案 D 读北半球某地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20~22题。20.图中甲、乙两处最大气压差P的值可能为()A.30 C.40 解析 从图中等值线递变趋势及等压距可知,甲地气压最大值不超过1 040百帕,乙地气压最小值不低于1 000百帕,甲、乙两处最大气压差接近40百帕。

答案 B 21.此时下列各地最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A.西安 B.东京 C.北京 D.甲地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处于高压中心附近,西安处于高压脊附近,东京也处于高压附近,只有北京位于低压槽线上,最有可能形成降水。

答案 C 2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此时前后几日北京温度变化过程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从图中可知,北京位于低压槽线上,根据大气运动状况可知,该槽线附近形成冷锋,冷锋过境前,该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

答案 C 如图表示的空间分布的模式可以表示多重含义,回答23~25题。23.若此图表示季风环流,M地为亚欧大陆,则图示时间可能是()A.1月 B.5月 C.7月 D.9月

24.若此图表示南太平洋大洋环流系统,则形成了大渔场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25.若此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圈,则①代表的风向是()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23~25.解析 第23题,M地为亚欧大陆,且盛行下沉气流,说明亚欧大陆此时气温低,图示时间应为1月份。第24题,若此图表示南太平洋大洋环流系统,②洋流名称是秘鲁寒流,这个寒流为上升补偿流,能把海水底部的营养盐类上泛到表层,形成大渔场。第25题,若此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圈,则①为北半球中纬西风,风向为西南风。

答案 23.A 24.B 25.A

二、综合题(共50分)26.如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1)此图表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________时,A、B、C三点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3)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___,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___。

(4)B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

(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________(坐标),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________。

答案(1)6 22(2)15 C(3)ACB CAB(4)3(5)(23.5°N,45°W)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7.2010年4月以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熔岩不仅融化了部分冰川,导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空而起的火山灰更使欧洲部分空域成为航空禁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2分)(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之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________边界(填“生长”或“消亡”)。

(2)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强大的________作用,沿着薄弱地带喷涌出地表的现象。成因上,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岩石属于________。

(3)冰岛火山喷发的烟尘缓缓向英国、挪威、德国、波兰等国飘移,“吹瘫”了欧洲空中交通,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受到________风的影响。

(4)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反映在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________;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云团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________。

(5)火山喷发破坏地理环境,影响经济活动。然而,对人类也带来有利的方面。列举两点。

答案(1)亚欧 美洲 生长

(2)压力(内力或地质)岩浆岩(火成岩)(3)西

(4)① ② ③ 小(5)带来肥沃的火山土壤;带来硫磺等有用矿物;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有利于火山研究。(任答两点)28.如图是我国东部某日8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影响A处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在该系统控制下,A处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影响B处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在该系统控制下,B处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

(2)C、D、E、F四地中,即将发生明显天气变化的是________,原因是该地将受到________的影响,届时将出现__________天气,当此天气系统过境后,天气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天气系统产生的天气过程较之一般锋面产生的天气过程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G处的风向为________,请在图上画出G的风向。答案(1)高压系统 晴朗 低压系统 多阴雨天气

(2)C、E 冷锋 阴雨、大风、降温 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降低、天气晴朗

(3)强烈 锋面和气旋两种上升气流叠加,使气流上升强烈(4)西北 图略

解析 第(1)题,甲地背斜成谷,乙地向斜成山。第(2)题,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第(3)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弯曲方向可区别向斜和背斜。第(4)题,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乙地是向斜,是储水构造;丙地是断层,地壳不稳定。

答案(1)谷地(或鞍部)山地 背斜 断层(2)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方向:岩层向下弯曲。(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2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 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发展

2.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3

1 、( 1 )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 更新速度 。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 自净能力 。

环境的发生与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 先污染后治理 ”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 2 )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 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 生态破坏 。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过分消耗资源 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 发展 与 人口 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 严重 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 、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 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 危及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 生态 持续发展(基础)、经济 持续发展(条件)、社会 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观念: 发展的观念 、公平的观念 、环境的观念 、权利的观念 。

3 、( 1 )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自然资源相对紧缺 , 利用率低 ;环境问题严重 。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西北地区: 荒漠化 ,酸雨的主要分布区我国 南方 , 我国华北的水 资源短缺。

( 2 ) 循环经济 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 全过程 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只重视 末端治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整体性

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 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平衡功能

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

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

③物种平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 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定义

主要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伸展成条带状,沿着纬度变化作有

规律的更替,即南北更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

低纬和高纬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沿着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更替,即东西更替

由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规律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大

低纬的高山地区

3.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

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4.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5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篇6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1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13、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生活或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14、合理人口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重要性:

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16、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平衡生态,又不断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7、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区)、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1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水平;

(2)历史因素;

(3)种族或宗教因素;

(4)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1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0、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7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 篇8

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不、浮肿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是以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以发展种植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东带,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交通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 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特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农业地约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项目 特点

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

科技应用 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

农业专业化 专业化程度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篇9

1.城市工业区不断向市外移动是为了 B

①靠近交通干道②拓展城市范围③降低生产成本④保护城市环境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右图回答2-3题

2.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D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3.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C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4.我国某省区分布的城市有三类:①省会,②地级市,③县和县级市,其数目多少关系正确的是 B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城市里快餐店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居民

B.城市里快餐店比大酒店多,这是因为快餐店服务范围大,赢利多

C.小城镇上有快餐店,但可能没有大酒店,因为大酒店比快餐店需要更大的服务范围D.城市越大,提供的服务会越高,因而必须淘汰快餐店,多兴建大酒店

6.有关目前世界城市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B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7.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 B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

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

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

读“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示意图,

回答8-9题:

8.伦敦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属于 A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块状模式

9.伦敦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B

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选择新址,建新首都

10.上海市提出限制新建楼房高度的规定,其目的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中的B A.城市住房紧张 B.城市热岛效应

C.城市水体污染 D.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二、综合题(30分)

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______污染、_________污染、

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等。

(3)该过程中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

(4)如果你作为农民,可能在待开发土地上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产。(5)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别姓名分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5BDCBC

6-10BBABB

二、(1)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不断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2)大气水噪声垃圾

(3)占用耕地良田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4)蔬菜花卉副食品

上一篇:医疗网络推广工作总结下一篇:世界管理学名著导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