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地理教学总结

2024-06-26

必修二地理教学总结(共12篇)

必修二地理教学总结 篇1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时间飞快,这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要更多的体现学校的“三多五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上贯彻“五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时刻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什么时候城市化,农业的区位因素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除了联系实际以外,还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二、积极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每周星期二第三节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三、虚心学习,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个教师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做一个成功的教师,还是成了一个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多次的听学校各位老师的公开课,听本学科教学组长的课,让我有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多次的组内教研活动,各成员相互评课听课,使我受益匪浅。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学生成绩提不上来,问题出在哪里?今后的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经过反复思量,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体现学校的“三多五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上贯彻“五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查找不足,向前辈学习经验,提高自己教学技能和教学业务水平,学人之长补己短。同时用心探究地理教学方法,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5年7月7日

必修二地理教学总结 篇2

一、案例描述

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 综合参考几个“同课异构”课件的基础上, 对“古代商业发展”进行了“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 (如图1) 。

附:情境设计

乔家大院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 在包头苦心经营, 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 店铺、居宅达到1 000多间。到第三代乔致庸, 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 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 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以下三则情境运用乔家大院创始人乔贵发的经商历程。

情境一 (虚拟) :假如乔贵发生活在以下朝代, 他是否可以进行下列商业活动。

西周:用3 000两白银收购了一批北方皮草。战国:与吕不韦合资在邯郸开了一家会馆。唐:跟随“俞大娘航船”走南闯北。宋:将丝、瓷等由海路远销到东欧, 有时会遇上海盗。元: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 遇到很多晋商和徽商。

情境二:乔贵发, 山西人, 早年是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乾隆初年背井离乡, 到内蒙古一家当铺当伙计。与一店员 (山西老乡) 结为兄弟, 并合伙到夜市摆摊, 卖些零星杂货……夜市有不少酒楼, 酒香四溢……常常引得他们的肚子发出信号, 但为了攒钱, 他们从不敢走进酒楼……

情境三:就是这样艰辛10余年后, 乔贵发和老乡多少有点积蓄, 便转到包头开了一个草料店, 兼营豆腐、烧饼、切面……因待人接物好, 又善管理, 生意日见兴隆……买卖越来越发达, 财物越来越雄厚。因此, 他将经营项目大大扩展, 包括粮食、布匹、绸缎、烟酒、蔬菜、皮毛、旅馆、当铺、钱店、票号等等, 且经营地点从包头发展到相当繁荣的都会……

二、设计说明

1.贯穿一气的串联情境设计——在于穿针引线揭示教学“主题”

“古代商业发展”案例中的三个情境设计将三“目”内容进行串连, 在于穿针引线揭示教学“主题”。一方面为每目内容的分解提供“情境性”的明线载体;另一方面进行教学“主题”的提示——即“商业现象”、“商业政策”、“商业结果”。

2.明线在于分解

“分解”设计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以“目”为单位的块状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因此“分解”设计时应以材料为载体, 以问题的形式贯穿学生活动始终。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对第一目内容“商业经济的发展”用四则材料对古代商业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 (说明:以下材料整合了几个“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并进行完善) 。

材料一:庖牺氏没,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二: (战国)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司马迁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2) 材料二反映当时商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材料三:阅读3幅图, 分别为丝绸之路、唐朝主要交通、海上交通路线图。

(3)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角度:商业范围、交通变化)

材料四: (明清时期) 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 他们在各地设会馆、组织商帮。如晋商、徽商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 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 富甲天下, 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4) 请回答: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通过对以上“材料与图片”的阅读, 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既关注了书本知识的运用与落实, 又在材料与问题情境中拓展了学习内容, 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了能力与方法的培养。

3.暗线在于聚合

由于新课程每个专题都围绕某个涵盖面广、聚合能力强的主题展开, 因此知识的难点及内在逻辑关系往往隐含在繁杂内容之中, 需教师进行“聚合”设计, 必须对这一专题内容进行总体教学难点、内在逻辑关系、蕴涵的情感进行审视, 并进行“揭示”的突破。

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聚合”环节设计与突破如表1。

三、“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步骤

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 提出了“分解·聚合式”教学方式——以揭示教学“主题”的“情境载体”串联点为明线, 将对应的知识块进行问题与活动设计, 进行“能力”“过程”“方法”的分解, 同时对知识的宏观整体特点、内在逻辑关系、规律性认识、总体情感提升等隐性知识进行暗线设计, 或逐步块状知识分析或总体分析中进行聚合。这样的教学, 在明线中较好地解决三维目标的平衡点与切合点, 在暗线中总体揭示知识的逻辑关系、内在规律及情感的提升等。其设计步骤如下:

1.进行“明线”设计:确立主题, 构建主线, 寻求适宜的情境串联载体

根据教学内容确立主题、主线, 围绕主题主线寻找情境串联点。串联点的选择一定要反映事物发展的典型案例、诗歌、图片等, 这样的情境串联点设计能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不脱离教学主题。

2.进行“暗线”设计:宏观审视教学难点、隐性知识、逻辑关系、内在规律, 进行归纳式提问设计

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特点分析、内在规律的揭示并不是局部知识内容所能解决, 需整体考虑, 因此“暗线”设计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进行“分解”教学:对情境串联点对应的知识块进行问题、活动教学

对相应知识进行问题、活动设计, 应围绕三维目标, 找到三维目标的平衡点与切合点, 既要注重基础知识, 更要关注“过程”、“方法”与“能力”的分解与落实。

4.进行“聚合”教学:宏观揭示教学难点、隐性知识、逻辑关系、内在规律、情感品质, 进行归纳分析

有些特点的揭示需在逐步的过程中, 有些内在规律的认识、知识块之间的逻辑关系需最后总结时进行归纳提升, “聚合”教学则能整体地进行把握。

四、“分解·聚合式”教学思考

1.“分解·聚合式”教学是“专题模块”体系下“整体”教学的高效范式

“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 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的最大变化。由于“模块”以专题为基本单元, 是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的一个整体, 因此“模块”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也主要是以“专题”为单元, 围绕特定“主题”组织、整合相关教学内容, 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 其主要特点是侧重“整体性”与“主题性”。

但就实际专题下的一课“主题”内容而言, 呈现在师生面前的第一感觉却是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辅助系统多 (如导语、学习建议、课前提示、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等栏目) , 有雾里看花之感。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过场”“程式”教学, 会陷入侧重知识点、总体思路不清晰等低层次教学。而“分解·聚合式”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范式, 具体体现在:

一是时间的高效。专题下的具体化主题知识内容往往要求一课时完成, 而实践中教学进度远远达不到规定要求, 一课时内容需二课时完成, 主要原因除内容繁杂外, 更多是因为教师缺乏“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法, 经常陷在知识点的讲解与落实之中。“分解·聚合式”教学能较好地以“情境”为架构, 以问题、材料为载体, 以学生活动为抓手, 对块状知识内容进行能力与方法的分解与落实, 又在知识的逐步总结归纳中进行聚合, 在时间上能高效地完成教学进度。

二是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度高。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的设置尽可能地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 尤其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重视主体的探究和感悟, 以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而“分解·聚合式”教学中的“分解”教学主要解决的是知识、能力与方法的有效结合, 将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融入探究过程, 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 体验“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 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性、策略性知识, 提高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在“聚合”环节中, 又能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将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显性 (具体化) 揭示, 在情感的积极感悟与体验中, 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与培养。

因此, 基于“分解·聚合式”教学的高效性, 教师进行“整体”教学理应成为教师的教学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基于主题和专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选择一定的情境载体, 对主干知识进行能力与方法的分解设计, 对知识难点、内在逻辑关系、规律性认识的分析与理解进行“聚合”归纳, 这样的“整体”教学就一课时而言能使效能最大化。

2.关注“情境”串联点的设计

这一教学方式的突破点与创新点是对“情境”串联点的设计与选取, 其方法有:

(1) 要求“贯穿一气”。串联“情境”的设计在于穿针引线, 在于开启一扇窗, 打开一片天地。因此基于“共同主题”下的情境设计应贯穿一气, 体现情境的“整体性”、“连续性”。

(2) 要活泼有新意。新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 设置活泼而有新意的串联“情境”能大大激发学习兴趣, 并能在“活泼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中、主线清晰中进行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能力。

(3) 要紧扣相应的知识内容。串联“情境”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开启“情境”的“窗”打开一片天地, 因此“情境”的设计必须紧扣所学知识内容, 并围绕这一知识根据“三维目标”要素进行过程、能力与方法的“分解”设计。

(4) “情境”载体可多样化。串联“情境”材料的选取可多样化, 或诗或图片或案例, 在多样化前提下力求前后的统一性。因此, 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加强一些感性材料的积累。

总之, 贯穿一气的情境载体, 让学生通过“情境”的“一扇窗”带动活动的开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学习内容的拓展、情感的体验, 在主线清晰、主题明了的感性学习中进行理性把握。

3.适宜一课时内容的教学

“分解·聚合式”教学设计是基于专题为基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的一种范式, 一专题知识下又设若干单元主题, 一单元主题往往紧凑为一课时内容, 这一课时内容由于主题具体化而又切口小、3~4“目”块状知识结构非常适宜“分解·聚合”教学, 这样既能达到主题清晰、主线明了, 又能在生动活泼的“情境”载体串联下, 或逐步分解或综合聚合, 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例提出的“分解·聚合式”教学, 体现了新课程“整体”教学的一种设计方法。教师应在“整体”教学思想指导下, 按照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实际需要, 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取舍, 同时还需有机地联系已学知识、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 对教材资源进行二度开发与丰富完善。在具体落实中, 需根据三维目标要求, 对课程内容进行“问题化”、“活动化”、“情境化”转化, 使学生借助问题、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拓展思维, 提升认识。

参考文献

必修二地理教学总结 篇3

1第一部分“行星的运动规律”编写感悟与教学建设

教材中关于这部分的主要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几乎是直接给出的.后面又通过信息窗给了八大行星的相关数据;最后通过迷你实验室给了一些与椭圆相关的知识.对教材的这种编写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样直接把知识呈献给学生,非常仓促;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前因后果得不到充分体现;理科学习非常重要的逻辑思维得不到锻炼;也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我个人觉得,课本这样处理,给我们老师留下了非常大的发挥的空间,给勤学爱问的同学们也留了许多思考的机会.试想教材中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写得非常详细、条理清楚,势必会剥夺许多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课本就是课本,它应该去抓本质核心的内容,不该过于详细.爱思考的同学在看到“开普勒三定律”后,很自然的会想到这三条定律是怎么来的?椭圆(我们物理上学这儿时,数学上还未涉及椭圆的知识)是什么?等等问题.再往后看课本时,发现“信息窗”及“迷你实验室”可以解决他们的几点问题,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他们可以求教于网络,或者去图书馆查资料等,最后再带着问题在课堂上探寻问题的答案.所以我认为教材这样编排挺好.

这部分的教学首先要准备充分.学生要提前充分预习,利用过大周、上信息课或者是去图书馆阅览室的时间,通过网络或者查找资料搜集一些有关人类对天体运动探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丰富知识为我所用是现代和未来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们去练习和体验,通过学生们搜得选取内容的质量,我们就知道学生们利用网络知识的能力.当然老师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学生搜得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同学生一起选定最有用的知识,也要对不选的内容给出合理的解释.其次在学习顺序上要恰当.在这里我建议将第三节的前两部分内容“古希腊人的探索”和“文艺复兴的撞击”提到这里来,给学生粗略的讲一讲.有的老师担心这样讲会不会造成内容的重复,重复是有的,但我认为如果内容重复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要时间允许,我们在教学学习中就不要怕重复.上课前我们要提前补充关于椭圆的相关知识,要充分利用“迷你实验室”的内容,可以让两个同学合作到黑板上(其他同学,相邻的合作在笔记本上)画一个椭圆,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后,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描述椭圆的相关物理量:半长轴、半短轴、焦点、焦距以及偏心率等,最后再与圆做比较;圆是半长轴等于半短轴,偏心率为零的椭圆.上课时,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教学顺序是:对我们国家“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以及屈原的《天问》做简单的介绍,这些反映了人类对星空的向往和对了解自然奥秘的渴望.→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天体运行理论→公元140年前后,托勒密的“地心说”理论→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以及“布鲁诺”的相关事迹等→非常了不起的天文观测家“第谷.布拉赫”的相关事迹及贡献→出示信息窗表5—1的内容,让学生试着寻找规律→数学天才“开普勒”的相关事迹→动画展示“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结合信息窗表格给出中学阶段对“开普勒三定律”的近似处理.学生这样去学习,会感到顺理成章,有理有据,也知道开普勒三定律的得出是几代天文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更能充分领会人们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2第二部分“万有引力定律”编写感悟与教学建议.

这一部分的教材编写延续了第一部分的思路;首先直接给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完整内容.其次通过拓展一步写了推导过程;再次是例题做了一个最简单的应用并得到当质量不够大时,相互间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的原因;最后通过拓展一步证明了:地球与物体间的引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是相同性质的力.这样编写对学习好的、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非常好,因为这样就留下了非常大的思考空间,让同学们首先有一个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然后欲望得到满足后就会获得非常大的快感;这样编排很能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当然课本这样处理,也为我们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有了更大的余地;如果我们教的学生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先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內容,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去推导万有引力定律,采用启发式教学;如果老师教的是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我觉得应该先和学生一起去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定量表达式,然后再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完整内容,这样顺序渐进,逻辑性强,学生接受新知识也不至于感到唐突,采用讲授式教学降低难度;整个的推导过程,我的建议是:不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应该知道并经历这样推导过程.从理论角度看这涉及知识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和物理学习能力的提高;从知识层面讲,推导过程是圆周运动结合牛顿定律知识的应用,并不难以理解,学生也应该知道并掌握.

3第三部分“引力常量的测定及其意义”编写感悟与教学建议.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首先给出了引力常量的具体数值和计算出引力常量的物理意义,对卡文迪许的实验正文中说的比较简略,比较详细的介绍应该在拓展一步,但我感觉还是不够详细,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补充的更完善些;最后是利用了引力常量求了地球的质量.这部分在编排风格上与上两部分内容是一致的,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是一个重点.这个实验我们基本上是不能做的,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简易的扭秤模型,也可以通过播放动画或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先了解其(扭秤)构造.对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原理和巧妙构思应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讨论中完成发现和认识的过程.例如我们可以讨论:①倒梯形架的作用是什么?倒梯形架是长些好还是短些好? ② 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标尺与平面镜的距离是远些好还是近些好?③ 为什么要用石英丝?④ 你知道做扭秤实验的实验室有多大吗?为什么卡文迪许实验室要那么大?⑤请你概括总结出卡文迪许扭称实验应用了那些巧妙的方法.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至于这一节时间的安排,我建议新课不能讲得很快了,对基础很好的同学可以用两课时完成,基础一般的同学就安排三课时去完成.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4

(1)三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

(2) 对应的时间是公元1770年以前,1770年至1950年,1950年至今。

(3)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加速增长;人口爆炸式增长。

(4)原因:古代(1770年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缓慢。

近代:(公元1770-1950)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出

生率保持较高,人口呈加速增长。

现代:(1950 年以后)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进一步改善,国际环境稳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事业改善,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呈爆炸式增长。

2. 能根据“三率”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四个阶段的名称及对应的三种模式。并会说明每个阶段人口增长的特征及原因。

(1)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对应模式: (原始型)

第二阶段: 对应模式:

第三阶段: 对应模式:

第三阶段: 对应模式:

(2)特征: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

第二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第三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逐渐

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第四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人口出现零增长或

负增长。

(3)原因:第一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下。(目前只有极少数

分布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第二阶段: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目前主要是东非一些国家: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发达国家则在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属于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家庭观念发生变化,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

导致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目前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发达国家则在20世纪50年代处于这一

阶段)

第四阶段:生活水平高,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进一步降

低,出生率与死亡率差距很小,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呈零增长或

负增长。(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3 明确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不同;人口问题政策不同。

(1)发展中国家主要是: 。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

(2)发达国家主要是: 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4、正确辨析什么是人口迁移?

(空间改变——由迁出地到迁入地、居住地改变、时间长期或永久性改变)

5、明确掌握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动因:

二战前:方向:由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旧大陆→新大陆。

路线:欧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美洲。

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②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 二战后:方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贫穷国→富裕国;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外籍工人增加。

路线: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拉美→北美洲

原因:主因:①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力供求关系不平衡;

特殊原因:②政治性移民

6、人口迁移的效应:

对于迁入地: 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市场。

不利影响:造成就业、环境、住房、医疗、交通压力增大。 对于迁出地:有利: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和环境压力

不利:造成人才外流。

7、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及原因分析:

(1)改革开放前:人口迁移方式主要是有组织的从东部城市和人口稠密区调往农村和边

疆人口稀疏区。

特点:规模小

原因:①计划经济;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2)改革开放后:人口自发迁移为主(民工流):①由农村迁往城市;

②由内地迁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

沿海、城市地区,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

8、注意辨别世界上主要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俄罗斯

9、能从图表中分析世界或某个国家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密度相同但人口分布格局不一定相同。

10、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历史、宗教、习俗等)

11、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

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

12、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

值,是一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适宜人口数量,其值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13、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又是相对确定的。14、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人,根据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预测我国的人

口合理容量约为8~9亿人。

15.会判读金字塔图、三角形图,四个坐标轴的图,雷达图、八卦图(学案测评P18,8)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总结 篇5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对于西部: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经济发展;

对于东部: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利于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生物必修二实验总结 篇6

怀化市五中 石晶

本期我们高一年级开设的教材是必修2。该书实验形式多样包括“实验”3个、模型构建2个、探究2个、调查1个、资料搜集和分析1个、课外实践1个。根据我们学校实验室条件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该书的实验我们并没有完全完成。部分实验改成了演示实验;部分实验我们交给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室演示实验: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3、教室学生分组探究: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4、课外学生自主完成的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

调查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5、没有完成的实验: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6、增加的模拟演示实验: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必修二地理教学总结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 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 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 应用于教学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并钻研而建构起来, 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所以现代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要按照学生自己的思维来自愿接受学习。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教材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内容史实比较多, 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 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本课在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教育理论之后,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探究学习知识, 既完成了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首先,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教育理论应该为学习者设计一定的教学目标, 不能让学习者在课堂上没有目标的探寻问题;其次, 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 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即探寻的目标或者这个探寻的过程有一个比较好的反思, 在以后的学习中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在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中, 按照课程标准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根据教材的现状和教学目标, 我确定了以下内容为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 可以适当地借助部分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 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 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教学重点是:掌握中国故嗲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有了教学重难点, 在这个框架之下就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解决, 再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难点问题。首先是学生对教材基本史实的掌握, 这是一个简单的史实建构过程。

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一共是五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第二子目是“工官”和“匠户”, 第三子目是纺织业的发展, 第四子目是先进的冶金技术, 第五子目是陶瓷业的成就。从本课整体结构来看, 第一、二子目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形态或者方式, 第三、四、五子目则是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成果, 也就是灿烂辉煌的“成果展”。本课教学内容大体划分为两大部分, 学生自学探究史实为一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重难点教学为一部分。而第一、二子目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其整合为一个部分来建立知识体系, 也就是家庭手工业或田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或“工官”制度,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示意图:

空白部分即是学生在教材中探寻解决的内容, 这种探寻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上, 一个人要完成这些问题是有一定的难度, 部分问题即使教材上有, 但是也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对知识的建构组合既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 而且还基本上回答了教材第11页中间部分的学习思考题: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与民间用品相比有哪些差异?这样的学习完全适应了新教材的变化的需要。第三、四、五部分就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展, 主要是纺织业、冶金技术和陶瓷业, 这三个成果展如果说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以走进“博物馆”的形式进行“参观”理解, 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则可以使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梳理知识, 这时的学生学习就不再像前面老师列表, 学生探究答案了, 而是学生自己钻研一个案例出来进行自我分析, 自我发现问题, 自我解决问题或者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下图表格为教学过程中预想的学生完成的基本情况, 如图所示:

第三、四、五子目的教学内容需要的是学生自助完成, 按照实际教学内容来看, 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果展”, 学生按照新课程标准应该是对史实的基本掌握, 没有什么的大的难度。需要学生理解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的回答需要的是前两个知识的整体框架。在此之前的知识整合中已经基本将其概述清楚。需要从两个知识整合中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作为历史教师, 我觉得必须在教学实践中,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 不断摸索和探究新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本课所学的三个知识点都是早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前提下完成的, 即学生掌握家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等课表要求都已达到, 而且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见识了古代中国灿烂的文明。

摘要:建构主义是近代以来应用于教育领域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新编的历史教材打破了以往以时间朝代为线索的编年体通史, 而是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分别出来, 单独成为体系。那么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较好的知识认知体系, 必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体系的建立。本文以人民版教材必修二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为例来培养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手工业,影响

参考文献

必修二第四单元训练(二) 篇8

1. 毛泽东曾撰文指出:“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该言论( )

A. 发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 揭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特征

C.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D. 阐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2. 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 )

A. 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 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 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

D. 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

3. 阅读下边我同经济增长率变化曲线图,指出造成其中最低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三大改造造成的直接后果

B. 大跃进运动的推行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行

D. 自然灾害的影响

4. 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D.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

5. 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

A. 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

B. 减轻农民负担

C.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D. 改革经济体制

6.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

A. 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 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 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 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7.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 )

A. 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 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 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 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8. “全民所有制企业,正转换经营机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也在迅速发展。……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正在加速构建。”这是某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国庆社论,这篇社论的背景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邓小平南方谈话

D. 中国加入世贸

9. 某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实质是市场干预主义,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目标是建立混合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础主体依然是政府和国家,市场为辅。材料中的“混合经济体制”应该是指( )

A.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体制

B. 经济领域的“一国两制”

C. 社会主义框架下引进的市场和竞争体制

D.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 357人)、东欧(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 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 5万、加拿大3. 8万、英国3. 65万、德国2. 6万、澳大利亚1. 78万、法国1. 63万、俄罗斯1. 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以上材料均摘自《百年接力留学潮》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篇9

官营手工业〖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成就如下:

(1)冶金业

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已有。商周〖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冶铁→西周晚期已有。众多发明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制瓷业

中国〖China〗是瓷器的故乡。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 “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英语必修二的语法总结 篇10

2. insist on/upon sth/doing 坚持做,坚决做

3. belong to 属于

4. get /be lost ; be missing 迷路,丢失

5. do with 处理;对付

6. in search of ;in the/one’s search for 寻找

7. be used to do sth. 被用来做某事

8. be used to doing sth.习惯于做某事

9. be made into . . . 被制成;

be made of /from 用…制成(看得见原材料/看不见原材料)

be made for 为…制作

be made up of 由…组成

10. be of +抽象名词=be+该词的形容词

“be of +名词(词组)”表示主语的某种形状或特征

be of a(n) / the / the same “属于, 归于”

be of the size / weight / height / age / colour / kind…

11. work of amber art 琥珀艺术品.

12. as a gift of 作为…的礼物

13. in return 作为报答

14. become part of 成为…的一部分

15. serve as 充当,用作

16. add…to… 添加…到…

17. great wonders of the world 世界上的伟大奇迹

18. be at war 处于交战状态

19. less than 少于

20. no doubt 毫无疑问

21. remain a mystery 仍然是个迷

22. take apart 拆开

23. rather than 胜于, 而不是

25. tell the truth 说实话

26. pretend to do sth 假装做某事

27. give an example from your own life 举一个你生活中的例子

28. think highly of 看重,重视

29. search for =look for

30. agree with sb. 同意某人的意见

31.情态动词(could /might /must /should) +have done

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推测,批评,反悔等意思

必修二第三单元训练 篇11

1. 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

B. 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

C. 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D. 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

2. 下表是1843年广东海关进口商品税率资料,对其数字变化所反映出的信息,表述错误的是( )

[货物\&单位\&1843年前税率\&1843年税率\&降低百分数\&棉花\&担\&24.19\&5.56\&77.02\&棉纱\&担\&13.88\&5.56\&58.45\&头等白纱布\&匹\&29.93\&6.95\&76.78\&束色纱布\&匹\&20.74\&5.56\&73.19\&]

A. 1843年税率较之前大大下降

B. 中国拟以降低关税的方式大量引进外国商品

C. 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D. 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

3.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分洋商之利”,获得颇丰。上海商人叶运忠请求另设广运轮船局,李鸿章断然拒绝,批示:“不准另树一帜。”由此可见,李鸿章( )

A. 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 利用政权垄断经营

C. 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D. 提倡“实业救国”

A. 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B.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

C. 中国的进出口结构趋向合理

D. 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5. 有人说,中同近代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

A. 技术设备落后

B. 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C. 缺乏重工业基础

D. 中国适合投资劳动密集型企业

6. “新政(戊戌变法)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材料表明( )

A. 山西近代工业起步

B. 戊戌变法法令在山西得到广泛落实

C. 晋商进入强盛时期

D. 戊戌变法后山西工业发展较快

7.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A.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8.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 )

A. 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 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C. 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 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二、非选择题

9.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申报月刊》在知识分子当中发起了一场“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这场争论,不但加深了对国民经济发展道路的认识,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府的政策选择,对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斯密亚当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所以个人主义的方式,在我们的现代化之计划中,当然在屏弃之列,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的现代化的方式之选择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即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二 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获利是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竞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日,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三 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已增至375,……民营企业……大多设备简陋、资本薄弱……有人估计,1944年国统区工厂倒闭率是82%,或被官僚资本鲸吞。

——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中华民国史新论》

在政府里任职的许多官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依赖政府,靠政府直接经营的工业矿业以及其他的企业。……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他们)把持了中国的矿业,对于私有企业(大多是民国初年所创办的私有企业)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现在想起应该有个公开忏悔。

——胡适《从〈到奴役之路〉说起》(1954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唐两位学者主张的不同之处,并根据材料概括他们各自主张的理由。结合史实简析这场争论兴起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三,概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工矿业方面实施的经济措施及其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从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角度,指出这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概括这场争论及其影响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必修二地理教学总结 篇12

笔者所选取的课文是苏教版必修二, 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文章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而且他的文章很具有代表性、时代性。

广义上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 包括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课文提示、注释, 题解、作者介绍、补白、插图等等。但是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苏教版必修二的《祝福》, 我们只看到有整个单元的导语, 文章的课文注释, 还有插图, 作者介绍融合到了注释中。所以下面我将重点分析《祝福》的注释和插图。

一、注释

我们可以把苏教版《祝福》的注释分为以下几类:

1.背景注释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往往会在课文中增加一些背景的注释, 《祝福》也不例外。这些背景的注释主要集中在每一课的第一个注释, 对整篇文章的出处、作者、写作背景有个大致的介绍, 当然课文其他地方也有。这些背景的注释主要有语法知识的注释、文学知识的注释 (包括作家作品) 、文化知识的注释等。例如: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鲁迅 (1881-1936) , 原名周樟寿, 字豫才, 后名树人,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作品有《呐喊》、《彷徨》等。

2.固有名词

在课文中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固有名词, 例如固有的风俗习惯、党派名、书名等等, 学生不了解, 因此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疑问, 形成阅读障碍, 固有名词的注释是为了扫清阅读障碍,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例如:【送灶】旧时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视作“灶神”升天的日子, 在这一天或前一天送灶神, 以图“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理学】也称“道学”, 是宋明儒家阐发孔孟之道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 明清统治者特别提倡。还有【新党】、【《近思录集注》】、【《四书称》】等注释。

3.字音注释

文中的字音注释都是附在释义注释中的, 没有单独因为注音而做的注释, 还有些注音是给注释中解释的字注音的。例如【监 (jiàn) 生】【寒暄 (xuān) 】等等。

4.词义分析

词义分析是课文注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有不同, 程度好的学生可能阅读涉猎广, 知识面宽, 可是阅读经历较少的学生就对某些词语的理解上有所偏颇。我们的编者就要给出词语的意思,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使学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例如【无聊赖】与下文的“百无聊赖”都是指精神无所依托, 感到非常无聊。【漠然】漠不关心的样子等等。

5.古今用法

古今用法并不一定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的现象, 在鲁迅的文章中, 多指的是字不一样, 但是读音与用法与现在一样的词语。这与鲁迅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文白之争”的年代, 所以出现了很多这种用法。例如【豫备】现在写作“预备”, 【钉】现在一般写作“盯”等等。

二、插图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 改变之大, 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

朱绍禹先生同样也提出:语文教材要有艺术性, 不仅要“文质兼美”, 还要“图文并茂”。《祝福》一文插图的选择上, 选取了版画家赵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扉页插图, 选取了古元所作《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课文插图。这两幅插图描写了祥林嫂颓唐后的形象, 和文章中刚开始的祥林嫂形象有着极大的反差。整篇课文并没有祥林嫂年轻漂亮时的插画, 而只有一副落魄的形象, 更深入学生的心灵, 突出文章的主题。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不同。课文是以语言文字为表现手段, 插图是以线条色彩为表现手段。语言文字所表现事物是抽象间接的, 而线条色彩表现事物则是形象直接的。不懂语言文字的意思, 就难以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借助插图则可以直接理解事物, 借助插图理解课文要比借助语言文字快得多, 准确度也要高得多。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运用插图, 使学生“闻文身见文形”,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与领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鉴赏水平,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毋庸置疑, 一幅幅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的精美插图, 是课文内容的辅助和补充材料, 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有必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苏教版《祝福》插图的另一个妙处是它在课本的最前面就展现了很多课文的插图, 和传统的只在课文中穿插插图不同, 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三、以注释和插图为主的助读系统

通过上文的分析, 《祝福》的注释和插图所构成的助读系统笔者认为有以下特点:

1.注重与课标的联系。义务“课标”的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加强整合, 注重感情态度, 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祝福》中的注释和插图都不多, 注释不仅有时代性, 而且很容易理解。并且变化多样, 有背景注释、固有名词等。插图的运用, 突出了文中那句“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哀, 深化了主题。

2.新旧知识联系。《祝福》是一篇高一学生学习的文章, 和之前初中学习的《故乡》、《社戏》等鲁迅的小说相比, 《祝福》的注释更加上了一个层次, 不简单, 也不难, 考虑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 注重了初中和高中知识的新旧联系和衔接, 实现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3.注重知识和文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语文学科不意味着没有层次结构, 教材应该把系统性和完整性都表现出来,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本单元的主题是“慢慢走, 欣赏啊”, 都是名家名篇的小说, 插图突出了人物, 人物也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助读系统与课后的练习系统还有课文本身, 都有逻辑性, 注释为了疏通文意, 加深理解, 而插图突出了主题, 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课文的注释质量很高, 错误和疏漏的地方相对较少。很大程度上切合了学生的学习接受心理。在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之间是“点与面”的关系, 整个文章做到多线条的有机统一、和谐行进。

4.注重文化性。整体上看, 课文中的注释都是比较客观的, 本于原文原意, 或选取学术界比较统一的意见进行注释, 当然, 编者在选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加入个人的理解。比如注释【恐怕这事也一律】意思是担心有关祥林嫂要死的预感, 与上述经常遇见的事情一样, 也会应验。这就有了编者自己的理解。但是编者自己的理解也是为了进行文化的传播。插图也是用的版画家赵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扉页插图, 选取了古元所作《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课文插图, 都是名家的画作。所渗透的价值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 思想的博大精深, 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文学视野。

顾黄初先生认为, 教材功能的延展发挥是知识、范文、作业和助读四大系统的有机统一、协同作用, 因此在重视知识的优选、范文的精择的同时, 应强调作业和助读系统的优化设计。练习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和检测学生学习结果而有计划提供的各种思考与练习, 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练习系统一般都是与范文采统、知识系统密切配合的。也有一些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出于某种需要, 把作业系统单独抽取出来, 专成独立的练习册。

练习类型分析苏教版教材在课后习题安排了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 创设阅读对话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 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 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侧重于发展理性思维, 培养批判意识。活动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围绕人文内涵专题和学习要求, 结合具体学习材料, 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探究, 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针对《祝福》的练习系统, 苏教版一共有五道练习题。既有口头形式的, 也有书面形式的。下面我来重点分析一下《祝福》练习系统的特点:

1.注重和课标的联系。义务“课标”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 鼓励灵活多样, 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型学习专题, 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高中“课标”要求:教科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 掌握自学的方法, 养成自学的习惯, 不断以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祝福》的课后练习中的五道题都是体验性活动, 分别让学生谈感受, 想象, 交流心得, 分组讨论等等, 都是学生的体验性活动, 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参与到其中, 并且进行研究性学习。习题不多, 只有五道, 但是却做到了少而精,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 或揣摩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或联系上下文, 重点品位语句的含义, 以积累精彩的语言, 培养语感。并且开放性、拓展性联系, 进行比较阅读, 联系课外阅读、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 突出了探究、体验讨论等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祝福》一篇文章, 掌握了学习鲁迅小说的方法。

2.注重系统和内在逻辑。《祝福》的练习中第一题是“阅读全文, 以‘太不公平了’为开头说一段话, 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这是对全文的把握, 这道题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学生的课文的主旨, 而且根据上课的顺序来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后来几题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和原文作对比, 欣赏《祝福》中的情节, 交流鉴赏的心得等等, 都是根据对课文的掌握的程度逐步深入的, 和课文系统, 助读系统和知识系统相呼应, 逻辑结构非常清晰。

3.注重新旧知识联系。最后一题“阅读鲁迅的《药》, 联系中学学过的《藤野先生》、《药》中人们看杀头和《孔乙己》中孔乙己, 来和《祝福》人们对祥林嫂的看法做对比, 理解如何看待鲁迅作品中“看”和“被看”背后的实质, 和同学交流看法。《藤野先生》、《药》、《孔乙己》都是初中学过的文章。高一的学生刚刚从初中升上来, 基础知识还不扎实, 所以这道题不仅做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主题的把握, 而且还是做到了新旧知识联系。

4.教材、练习教学化。这些练习题采用了多种方法, 有自己思考, 还有讨论法, 并且依托的文本不一样, 有的是课文本身, 有的是别的材料, 真正做到了知识的应用, 迁移到情境的转化。“教材是一种情境”, 这个联系系统给我们提供了与原文相似度非常高的情境, 有所联系和升华。注重了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想法, 这样的课后习题, 让学生真正有兴趣去静下心来真正自己研读《祝福》这个文本, 应用知识, 迁移以前的, 并且创设情境, 让学生真正学会, 学懂。

5.注重文本本身。《祝福》本身是一篇小说, 联系整个单元, 都是名家名篇的小说, 练习系统抓住了小说本身的特点及小说的三要素:人物, 情节, 环境。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来设题。涉及了祥林嫂, 还有鲁镇的飞雪, 阿毛的事件等有关的题, 针对性强, 适合学生研究型学习。

6.增强了感情体系。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 自我情感体念, 自我精神成长, 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 以激情感动激情”。练习系统的设置加强了学生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痛恨, 加强了对祥林嫂的同情, 这也是这个练习系统的成功之处。

但是笔者认为有几点不足的是这些练习系统并没有落实的地方, 只有通过讨论, 并不一定有很强的参与性, 落不到实处。在练习时, 除了要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 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外, 还要注意其和考试的有机联系, 做到以题带考, 以题落实考试要求。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对某道题的回答字数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限制回答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 给要回答的问题附上分值等等。而且也没有把写作和课外阅读的拓展放在课后题中, 应该适当加以引导。

摘要:苏教版必修二, 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文章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在课文中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注释、插图和课后练习的分析来解读语文课文的助读和练习系统。

上一篇:频繁跳槽的简历怎么写下一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