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

2024-10-12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共8篇)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 篇1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

《项羽与刘邦》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所著。这本书讲述了自始皇驾崩、乱起江南至亥下之战、乌江自刎的一系列历史。司马辽太郎对中国尤其是秦末汉初之际的研究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此书却不像普通的历史书那样平白枯燥,他在讲历史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对历史的了解看法,让本书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   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刘邦和项羽两个反秦军事集团尤其突出,但可以说 项羽集团的军事实力是远远盖过余刘邦的,但在后来的一系列历史中刘邦却后来居上,不但领先项羽先冲进了关中,灭掉了秦朝,还在后来攻溃了项羽的`大军,最后平定了七国之乱。刘邦和项羽虽然同是反秦军,但这两个人的政治观点却是截然不同的,这点从“鸿门宴”这一事件中就可见一斑。   刘邦进了关中后,为了保证关中的安全,便闭关固守,他本以为楚怀王会赴约(刘邦未进关之前,楚怀王和诸将军许下诺言,谁先入关就封谁为关中王)但没想到项羽也非常想入关,可旧约仍在,他竟然“废”了楚怀王,那么这条约定也就不在了。项羽本想打进关中,可因项伯的阻止,他就准备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但刘邦却是个能去能服的大将军,他竟打破了项羽的“鸿门宴”竟向项羽低头认错!――“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S。”“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思是“我刘邦根本想象不到能先入关破秦”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项羽才应该先入关破秦”。项羽听到了刘邦竟如此诚恳的道歉,一下子就使他的虚荣心感到了无比的满足,在加上刘邦先前的叙旧(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和刘邦的拱手称臣,项羽就觉得刘邦只是个卑微的下人,而自己是天下的盟主。那么刺杀计划就灰飞烟灭了。 如果刘邦是成吉思汗那样的“铁血将军”的话,那么刘邦今天只能战死沙场了,但刘邦却不是,他是一个能升能缩、运筹帷幄的大将军,刘邦知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自己战死沙场了,那么就不会有东山再起了,有朝一日就不会再冲进关中了,他以大局为重,把自己的一个大将军的面子抛之脑后,不,应该说是抛之与千里之外! 而项羽他却高傲自大,一心执着于武力、和幻想。他的政治幼稚集中的体现了出来,他早就忘记了他们的对立,而还把刘邦当个卑微的下人!从而放过了除掉刘邦的大好机会!项羽以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天下的一切之乱,他把谋略和人心放到了最后一位。项羽最错的是,坑杀了秦地20万的士兵。为了当西楚霸王,流放了怀王,一下展露了熊心,所过之地烧杀抢光,虽名为霸王,却失尽天下民心。而且他为人虽然英勇,大吼一声,一千个军汉也会吓倒,却不能重用有才能的将军,不过是匹夫之勇。虽然项羽待人很好,士兵有病时,关怀备至,但到了部下立功应当封官晋级时,他把刻好的印章握在手里玩弄得没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所以不过是妇人之仁. 我虽然看过许多关于项羽、刘邦的书,但是这本书却令我映像深刻,我不仅对司马辽太郎对秦汉史刻苦的研究感到崇敬也对秦汉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刘邦与项羽:创业者心智模式对决 篇2

从要素交互作用角度看,创业就是创业者通过对包括创业合作伙伴在内的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整合,继而遵循自认为适宜的管理法则,力促这些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和任务需求之间的最佳匹配和自然协同,从而实现预期创业目标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交互活动。其中,创业者的创业目标是否与其合作伙伴的人生目标在方向上和步调上保持动态的同步(简称目标同一),创业者如何看待自己与合作伙伴在创业绩效产出中的地位和作用(简称角色定位),以及创业者是否深谙与之对应的对合作伙伴价值贡献的激发和保护法则(简称团队管理),这三者要么本身就是创业者心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么就是创业者心智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们或独立,或共同影响了创业的绩效产出。因此,创业者心智模式是创业绩效产出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心智模式源于认知心理学,它是行为主体为了建构预测和把握未来所要面对的一切,对通向未来目标及其构成和作用要素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的固有认识(Rouse & Morris, 1986)。因此,影响创业绩效的方方面面,比如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创业目标,创业者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路径,如何定义创业的任务并进行合理分配,创业者能否对创业合作伙伴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关系,如何对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有效管理并力促创业目标的实现,等等,都程度不等地受到创业者心智模式及其相关变量的影响。或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创业者心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心智模式并不具有情境的普适性,不同任务情境需要不同类型的心智模式与之进行匹配。

基于如上分析,创业者要成长为企业家所需超越的第一个拐点中的“突破自恋”,就要求创业者要对自己与合作伙伴对创业绩效产出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合理的评估。而“学会打造团队”的一个重要表征,尤其是在人才可以自由流动的高度竞争环境中,就是创业活动开始后,可及的优秀人才能否自愿进入创业团队,进入后能否留得住、干得好、跟得久。所以“学会打造团队”,要求创业者能够通过适宜的管理策略,对创业合作伙伴价值贡献进行有效的激发和保护,使其本人与其创业合作伙伴逐步融合并最终达到在相同的目标下自发协同。

这样一来,要破解创业者成长所面临的第一个拐点,就要对创业者心智模式与其合作伙伴效用的交互关系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创业者的心智模式都有哪些类型?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哪些变量对创业者心智模式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何种程度的调节或中介作用?这些问题在陈先生的专著中都未尽其意,文献检阅发现国内外现有的理论研究对此也不够深入和全面,而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论对于创业者的自我提升,还是创业者成长支撑体系的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而楚汉相争中的刘邦统帅的刘汉集团和项羽领衔的项楚集团的此消彼长的演进历程正好为探究这两者之间关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对比案例研究样本,本文借鉴规范的对比案例研究方法,对此进行深入分析,谈一家之言,呈各界同仁指正。

案例选择与数据分析

公元前二零九年九月,年仅二十四岁的项羽与其叔叔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在吴中起兵;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四十八岁的刘邦于沛县起兵。半年后的公元前二零八年四月,项梁及项羽击杀自立为楚王的景驹和将军秦嘉后进入薛城,项楚集团自此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在不可胜数的“楚兵数千人为聚者”的反秦队伍中脱颖而出,而刘汉集团因为雍齿的背叛而实力锐减,刘邦不得不率众投奔项楚集团以求存续。此后项羽和刘邦合兵一处,齐打成阳和定陶,击败章邯,同攻雍丘,斩三川守李斯之子李由。公元前二零八年闰九月,项梁被秦军所杀, 二十五岁的项羽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宋义的次将,共同领兵北上救赵。转年过后的公元前二零七年十一月,二十六岁的项羽在前线请求与秦军决战不得,情急之下诛杀宋义后谋得上将军职位。此后他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大败四十余万秦军主力,一路西进,于公元前二零六年十二月攻破函谷关,与提前两月到达咸阳接受子婴受降的刘邦相会于新丰鸿门,随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继而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刘邦为汉王。是年八月,刘邦与韩信出兵北上,攻占三秦,楚汉相争的战斗正式打响。

自公元前二零五年十月起,项羽先密令英布等拦杀义帝于江中、平叛田荣、以三万西楚铁骑大破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联军,但与项羽战场上凯歌阵阵相伴的却是英布反戈、范增出走、与刘邦荥阳相持不下,最后三十岁的项羽被迫无奈,于公元前二零三年八月,与五十四岁的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随后刘邦接受张良建议,撕毁合约,率兵追击项羽,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十二月,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楚集团宣告灭亡,楚汉相争结束,随后中国一统进入了延祚四百余年的刘汉帝国。

楚汉相争肇始时,英姿飒爽年仅二十八岁的项羽,率领的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四十万精兵强将,而跟随着五十二岁高龄从南郑出兵的刘邦的是思归心切、意志不坚的十万老弱病残;随后在双方三年多的拉锯战中,刘邦都是胜少败多,几次还差点命丧阵前,而项羽在战场上总是打得得心应手,很少遇败。但就是这么反差强烈的肇始和过程,最后的结局却是项羽兵败自刎,西楚昙花一现,而刘邦却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史记》和《汉书》。《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汉书》大部分篇章自《史记》取材,又进行了必要的修编和增补。《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是:“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可见中国古代史官具有“述往事以思来者”的历史责任感,秉持“秉笔直书”的治学传统。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所使用的 “二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客观性和思想性,符合案例研究对二手资料的要求。

nlc202309011903

(二)编码结果

刘汉集团和项楚集团一成一败,从案例研究的角度来看是十分“有趣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已有不少学者指出,市场环境、组织绩效、个体特点和团队异质性是影响包括创业者在内的创业团队协同并进而影响创业绩效产出的重要因素(O’Reilly Ⅲ et.al.,1989; Bloom M& Michel JG, 2002)。然而,具体到本案例,自公元前二零九年,项羽和刘邦分别参与反秦起义,这意味组织外部环境和行业等相同;另一方面,刘邦和项羽的创业团队成员规模成员相对固定,自其他诸侯集团流入的“新”成员对两个集团的最后成败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团队规模、团队成员价值观等因素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基于此分析,分属同是创业者的项羽和刘邦的心智模式在本案例中就成了影响包括创业者在内的创业团队协同效应的重要因素。在对以上情景变量一一进行分析后,我们以刘邦和项羽作为创业者,基于《史记》与《汉书》中相关史料的交互验证,对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人才(就本研究来说,其内涵等同于高层管理团队成员(TMT)或创业合作伙伴)的流动按时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果见图一。

对于特定的组织,比如本研究的刘汉集团和项楚集团来说,关键人才流动包括自竞争对手流入和非竞争对手流入、流向竞争对手和流向非竞争对手四种情况。显而易见,自竞争对手流入和流向竞争对手对相争双方的实力的此消彼长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为比较方便且能更为真实体现关键人才流失与对相争双方实力的影响,我们为自竞争对手流入赋值+2分,以此类推,流向竞争对手-2分,自非竞争对手流入+1分,流向竞争对手-1分,于是就可得公元前二零九年到公元前二零二年间刘汉集团和项楚集团之间关键人才流动的损益情况(见表一)和相争双方的关键人才动态比较(见图二)。

从表一、图一和图二中可以发现,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关键人才的竞争,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具体表现为关键人才的流动。那是什么原因决定了这些关键人才的流动?我们将表一中十一位关键人才的流动原因进行了一一分析。

张良是在率“少年百余人”投奔景驹途中偶遇刘邦,一段时间接触后,发现刘邦是自己的知音而主动留下来的(良欲往从之(景驹),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郦食其是早知刘邦大名,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主动送上门来的。(“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项伯是因为要救自己的救命恩人张良而被刘邦当机立断、见机行事争取过来的,名为羽臣,实为刘邦所用。(羽季父项伯素善张良。良时从沛公。项伯夜以语良。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于羽。)

韩信是因不受项羽重用而主动跳槽来投刘邦的。(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王陵与刘邦很早就相识(高祖微时,兄事陵),但他并不看好刘邦(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最后加入刘邦,乃遵母命誓与项羽为敌(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陈平本是项羽的都尉,被项羽一怒之下吓得肝胆俱裂,为活命封金挂印(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通过中间人介绍投靠了刘邦,刘邦立即给予了拔用(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

韩王信是刘邦主动争取过来的(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

范增是项羽中了陈平的离间计而被项羽故意让其流失的。(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英布本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是刘邦派随何为使,主动说降争取过来的。(随何往说九江王布,布果背楚。楚使龙且往击之。)

周殷是刘邦派使者主动从楚营中争取过来的。(汉王败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彭越本想中立自保,割地为王,垓下会战时也有意作壁上观,是刘邦听从张良建议(即胜楚,睢阳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相国)而争取过来的(於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综合来看,刘汉集团关键人才流入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张良、郦食其、韩王信和彭越自第三方加入,其余如项伯、韩信、陈平、王陵、英布、周殷都是自楚项集团流入,而刘汉集团无一关键人才流向项楚集团。那么,决定这些关键人才流动的前因变量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是刘邦和项羽的心智模式决定了这些关键人才的流动,并进而决定了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并最终决定了双方的成败,为此,与前面定义的创业者心智模式目标同一、角色定位和团队管理三个维度相对应,我们提出了如下三个命题。

命题一: 在目标同一上,项楚集团内部创业者与其合作伙伴目标离异,而刘汉集团目标同聚。

刘邦本是具有远大抱负之人(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他起兵反秦的目的,志在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天下苦秦久矣。…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他既强调个人目标也特别强调团队目标,且要推翻秦朝的创业目标与其合作伙伴的人生目标完全一致,所以刘汉集团的创业者刘邦与其TMT团队成员在目标上具有明显的同聚倾向。

而项羽则不然,从项羽的人生经历来看,他起兵反秦的主要目的是报家仇族恨,只有个人目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与其合作伙伴追名逐利的人生目标是离异的。

nlc202309011903

两者相比,一个同聚,一个离异,从组织存在的意义管理和目标管理角度,刘汉集团自然先胜一筹。

命题二:在角色定位上,项羽心中只有个人目标,所以自我为中心,天下为己,而刘邦心中有大众未来,所以强调公共利益,同创伟业。

如前所述,所谓角色定位,就是创业者如何看待自己与合作伙伴在创业绩效产出中的地位和作用。刘邦在公司肇始时就对自己能力与目标的匹配有清醒的认识,并特别强调与合作伙伴同创伟业的重要性(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原更相推择可者。)。即使胜利了,也依然对此反复强调(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而项羽,正如司马迁对他的评价,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认为靠自己的武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到死都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死(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在项羽的眼中,根本没有合作伙伴的地位和作用,这点从他临死前希望证明自己价值的场景可见一斑(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易)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也正是因为无法在项羽的团队中实现自我价值,韩信、陈平两位楚项集团的关键人才流入到了竞争对手刘汉集团中,壮大了刘汉集团的人才力量,这从韩信(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和陈平(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中亦可以看出。

由此可见,目标同一决定了创业者的角色定位及对绩效产出主导因素和拥有权的认知,刘邦强调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和增益,强调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而项羽过于迷信并陶醉于自己的杀戮能力,几乎没有团队意识,强调个人本体感受和肢体快感。

命题三:在团队管理上,项羽不解人性、吝名惜利、众叛亲离,结局就是西楚短命;而刘邦洞悉人性、不吝爵邑、英雄来归,结局就是大汉长青。

所谓团队管理,就是指领导者从组织发展促进角度,综合采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大程度激发和保护合作伙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使其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与组织目标在发展方向上和步调上保持同步。很显然。刘邦和项羽相比,差距极为明显,这在公元前二零二年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时,他让到场各位评价他和项羽的成败得失(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及高起和王陵的当众回答中得到证实(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具体来讲,刘邦洞悉人性,善于运用奖赏和激励的手段招揽贤士、留住人才,最终“啸命豪杰”,青史留名。陈平(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和韩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等人的评价证明了这一点。

而项羽冷血残酷,分配不公,只罚不赏,极大地打击了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引发了他们的不满,最终众叛亲离,西楚昙花一现。这亦可以从韩信(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和郦食其(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於汉王,可坐而策也。)的表述中得到充分印证。

理论回应与管理启示

柳传志说,办企业就是办人。中国突破拐点的基础是中国的企业能够突破拐点;而中国企业突破的基础是企业的领导人能够突破自身成长的拐点(陈惠湘,2006)。所以,本研究所讨论的创业者心智模式与创业绩效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不仅有助于创业者的自我提升,在宏观层面也能为企业家成长等社会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应有的理论指导。

二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与当今高度市场化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并无本质区别。在这样高度竞争的环境下,人才和资源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才的流动必然伴随着兵马、土地及战争所需的后勤补给等要素资源的流动,因此整个社会的关键人才流动就决定了竞争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并进而决定了最终的成败。而从前面的编码分析结果来看,同是创业者的刘邦和项羽,他们在创业团队的创业目标的协同、个人的角色定位与团队管理上均有本质区别(见表2)。

(一)创业者的自我突破:从唯我独尊到聚智增慧

从表2中可以看出,刘汉集团中,刘邦的创业目标与其合作伙伴的目标在方向上同一,这是创业者与合作伙伴同创伟业的心理基础,同时刘邦对人性有客观的认识,特别强调对行为主体的有效激励、积极引导和行为固化作用,不吝爵邑,自然英雄来归,结局必然是胜利。为此,我们将与刘邦对应的创业者心智模式定义为聚(集全体合作伙伴之)智增(个人之智)慧,与之对应,将与项羽对应的创业者心智模式定义为唯我独尊。很显然,在创业者面临的“突破自我、学会打造团队”这一拐点上,项羽与当今中国绝大多数创业者一样,都没有真正突破,也就不能重视合作伙伴的开发和利用,最终走向灭亡,这是必然趋势。而刘邦在个人主观调适和朋辈的积极导引下,成功实现了超越。因此,基于本案例,创业者所要突破的第一个拐点可称之为从唯我独尊的依靠个人能力创业到聚智增慧的依靠合作伙伴能力的成长的转变,因此,心智模式的转型和升级是创业者迈向前进必须经历的第一步。

刘邦和项羽作文 篇3

秦统一全国以后,过去的六国的贵族们,不甘心自己地位的失去,处心积虑的想要恢复。我觉得秦朝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没落贵族的问题,只是简单的把他们迁移了完事,结果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在陈胜首先起义以后,六国的贵族们纷纷起事相应。承战国时代的遗风,将领们唯利所趋,起事的六国贵族们也是这样。作为他们首领的项羽,也是“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刘邦作为下层农民和新兴地主的代表,想改变战国以来形成的社会地位,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贵族们认为自己的地位是应当的,所以彼可取而代之。刘邦们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靠拼争来改变,所以大丈夫当如此也。

作为贵族的项羽,认为下层人士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所以只看重这个人的出身地位。不舍得封赏下层人士。只看重那些有地位的贵族。俗话说:老母猪生猪娃儿,一窝儿不入一窝儿。士不过三代,那些贵族只知道享受,没有什么才能。结果就失败了.

刘邦任用的人才,除了张良属于贵族的后代外,其他的都是下层人士和新兴地主。即使是张良,也很久没有尝到做贵族的滋味了,已经沦为下层地主了。

韩信的兴起,代表了战国时说客们的遗风,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又成了新型军阀的代表。只是当时的人心希望安定,韩信想割据的思想,已经不合当时的大势了。所以刘邦一灭掉项羽,马上收回了韩信的兵权。

刘邦在和项羽交战的时候,自己敌挡项羽,让韩信扫灭外围。这样的结果,使刘邦成了真正的领袖。在人才的使用上面,刘邦做到人尽其才。这一点韩信和项羽都无法相比。

刘邦&项羽 《资治通鉴》有感 篇4

项羽在古史中大抵被贴上性格残暴、缺少谋略…的标签。虽然也有李清照那样能慧眼识珠的,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但总的来说项羽在历史上仍然是一个失败者,至今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在为司马迁是否应该把项羽写进《史记》而争论。但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代枭雄,即使人们对他的印象一般都停留在“霸王别姬”、“自刎江东”的典例上,但不得不说相较之刘邦,项羽更具“人性”,在他的身上,我才能看到人之为人的缩影。

《资治通鉴》里鸿门宴上的刘邦差点见了阎罗王,但是刘邦所处的危难却并非项羽本意。在刘邦抄小道回军营后,项羽也没有其他行动,《资治通鉴》里仅仅用“项羽则受壁,置之坐上”一笔带过。反而是亚父范增的反应比较大,“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从《资治通鉴》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项羽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刘邦先入主关中却自愿退出关中成全项羽的西楚霸王之业,想必这已经在项羽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项羽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所以即便身边的谋臣竞相劝阻,他也还是没能杀了刘邦,遗憾的是这成了他自刎江东的一个致命点。

接着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刘邦,他本是一介匹夫,出生农家。我一直都很相信阶级学说。一个人的出身背景或许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潜移默化中一定会造成影响。刘邦的阶级属性也是逐渐表现在他的一生中。他生性多疑,见识短浅,而且也并没有像史学家所说的那般虚怀纳谏。在刘邦击败秦军入驻关中时,《资治通鉴》里有这么一段描写: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这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说刘邦看到秦王宫的奢华就想留下来居住,在樊哙和张良的反复劝说下才作罢。其实从这些小细节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刘邦的为人,要是没有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辅佐,刘邦的千秋霸业有怎么可能这么容易促成?

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篇5

太自信、太自大、太骄傲、太逞匹夫之勇、太不会用人,最终成全了霸王乌江边上的末路悲歌。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曾不无遗憾地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是骄傲的项羽,又怎有颜面再见江东八千将士的父老?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谋略与勇气让横扫六合的泱泱大秦毁于一旦;广武山与刘邦两军对垒、斗文比武尽显豪迈激烈;鸿门宴上看似温厚仁义,不杀刘邦,实则为不失却民心的明智之举;东城之战与二十八骑兵力战灌婴统领的五千军士的王者霸气;垓下被围、乌江边上穷途末路时与虞姬的儿女情长;只信个人才干、不会广结贤能、失去韩信、气死范增、听信谣言不信任钟离昧等将领的人性弱点;是“坑秦卒二十余万人”、“引兵而屠咸阳”的残忍暴虐与丧失人心;也是……范增怒极的一句“竖子不足与谋!”霸王,后人当如何来评价你的一生?

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 篇6

“屠城”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威慑。但是,“屠城”的残酷历来都受到人们的严厉抨击。刘邦不仅在反秦之战中有 “屠城”的记录,而且在诛杀项羽之后也曾经想“屠城”以泄愤。项羽自杀之后,西楚诸地都向刘邦投降了,只有鲁地不降。刘邦闻讯,最初想率天下大军屠灭鲁地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是,他后来却改变了态度。

刘邦对项羽从来都是一路追杀,决不留情;即使鸿沟议和项羽释放了太公与吕雉等人质,刘邦也不顾信义,撕毁协议,追杀项羽。为什么鲁地为项羽坚守,刘邦却放过屠灭鲁地的初衷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刘邦灭项之后,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经大功告成,就要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了,此时的刘邦已经在考虑“后项羽时代”的舆论主旋律了。

项羽的败亡宣告了刘邦称帝的开始,面对这么一个新时代,在舆论宣传上提倡什么,是刘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刘邦经过慎重思考,深知自己必须提倡忠诚;只有忠诚,才能使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不再遭遇诸侯割据、天下分崩的惨祸。要提倡忠诚,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项羽最初被义帝封为鲁公,鲁地百姓为项羽坚守城池,正是忠诚于鲁公的表现,因此,刘邦不能让自己一時的冲动破坏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主流舆论。

(摘自《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文化札记》)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篇7

战场结束后,刘邦为安抚谷城士卒百姓,就在当地厚葬项羽。

从山东省济南市西南,上220国道行不足一百里,到达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这里就是一代英豪项羽墓地所在。

项羽墓坐落在古代谷城之南,当地村民称其为霸王坟。原存封土直径100余米,高10米左右,前为神道,神道前碑刻4方,汉柏数十株。老人们说,1965年,堆土,墓碑尚且保存完好。后来开荒,项羽墓被夷为平地,现在仅存旧址和毁坏的残碑,低矮的封土堆。墓地周围都是村民的菜园等。

两千多年光阴转瞬即逝,“是非成败转头空”。看着静静躺在荒草遍布之地的项羽墓,想起陕西咸阳汉高祖刘邦的奢华陵墓,回味历史对于项羽31年岁月功过是非的评说,不禁让人感慨唏嘘。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 篇8

而在楚汉时期,项羽被封鲁公,其败亡后鲁地儒生仍为其守节,刘邦起兵之后号称沛公,由此可见“公”并非仅仅是地方官僚,其性质更类似于此地的封君。而这样的公,在西楚政权之中仍有很多,【灌婴受诏别击楚军, ……击破拓公王武军于燕西】【楚命萧公角将兵击越】其中拓、萧皆为县名,郡县制下的县令并无军事权力,可见二者应是西楚政权中的地方贵族。顾炎武论楚旧制云: 【《左传》自王卿而外, 无书公者, 唯楚有之;其君已膺为王, 则臣亦潜称公】,由此可见,在西楚政权内部同样存在着大量以“公”为代表的地方贵族,这种内宗室而外封君的体制,实则是楚国体制的扩大化。

由此我们再来回顾韩信所谓【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便可明白,项羽之所以不愿意予人爵位,除了性格上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在于西楚贵族政权的封闭性,西楚政权的权力由宗室、军功贵族、地方贵族掌握,【执戟郎中】这一近臣已经无愧于对韩信的信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西楚政权是一个不同于秦式军国主义的贵族政权,宗室、地方贵族、军功贵族共同构成了西楚政权的三大支柱,而这也是项羽所追求的政治体制。然而正是贵族政体的封闭性为项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最后,就基层社会而言,项羽追求的是打破秦式军国主义制度,重建以三老为主导的乡里共同体,恢复礼乐秩序。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礼乐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所指代的是自西周到战国以来保存下来的更为传统、温情、文明的秩序和文化,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礼仪规则,因而此处的礼乐与项羽的行为是否文明、楚国是不是正统的诸夏都没有关系。

项羽个人评价2

反秦战争的直接原因,自然是反对秦国的暴政,但是秦国的暴政实则根源于秦国严酷的军国主义社会体制中,秦国通过严密的什伍制度、连坐制度、军功授爵制度将整个秦国变为一架残酷的战争机器,而在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帝更是通过推行秦法,将秦制推向六国,这在保留大量礼乐文化残余的关东六国(主要为齐楚)引起了强烈的反弹,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灭亡。

军功爵制的重要作用将军功作为维系社会运转的唯一要素,从而彻底否定了礼乐在社会中的价值,进而从根本上打击了贵族,而在并未彻底实施军功爵制的关东六国,贵族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从而在地方社会中具有大量的礼乐色彩。

在《语书》中对秦统一初期的南郡有这样一段记载:【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南郡此时入秦已五十余年,仍然盛行楚俗,不用秦法,可见以秦国为代表的关中文化和以楚国为代表的关东文化矛盾之剧烈,而这种文化上的矛盾落实在基层便是制度上的差异。秦国实行连坐制度、什伍制度,地方官吏深入基层,力图彻底控制地方社会,这对于保留大量礼治遗存的关东社会而言是不可想象的,社会制度上的差异是使反秦战争演变为全民战争的重要原因。

项羽个人评价3

陈涉首义以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可见楚地民众对于秦政的不满,与之对应,作为地方领袖的三老、豪杰则被起义军视为可与之合作的力量,【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可见,对于关东集团而言,三老是重建基层社会的关键,以三老为核心,在乡里这一拟血缘共同体之中,依照各地风俗,通过更为温情、弹性的礼治管理社会,应是关东集团的普遍愿望,项羽自不能例外。

当然,这并意味着项羽打算彻底废除郡县制、什伍制。我们可以看到项羽自身便【王九郡】,而在《鹖冠子·王鈇》中也有战国时期楚国什伍制度的描述,应该说,关东模式并不是要恢复到西周的宗族村社时代,而是要将礼乐时代的管理精神融入当今的编户齐民制度中来,而这一目标则最终由刘邦实现,汉高祖设立乡三老、里父老,将关中的社会制度和关东的管理精神结合起来,奠定了帝制时代的基层社会模式。

然而这种带有礼乐色彩的乡里共同体在动员力上远远难以与关中军国主义相比。刘邦在彭城大败,萧何尚且可以【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诸军】,这实质上体现了秦式帝国对基层社会强大的控制力和动员力。反观楚军,在龙且的二十万大军败亡以后,西楚政权再也没能动员起如此巨大的军队。

项羽个人评价4

或论楚汉之争为刘邦以关中、河北之力战西楚一隅,韩信在齐弟仍然不断支援主战场,国力差距明显,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韩信南下进行垓下决战之时,曹参仍要【留平齐未服者】,可见即使到最后时刻,齐地仍未彻底平定,韩信显然无法提供兵力支援主战场,也许韩信带到垓下的三十万大军尚需萧何的关中支援。而【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突出强调的也是萧何的关中军的作用,而韩信对主战场的支援主要记载也只是刘邦【收精兵】【夺军符】,若是谈其对主战场的长期支持,略显不妥。

除了兵力以外,粮草同样是动员力的重要体现。楚汉在成皋、荥阳一线拉锯时,项羽的大后方在荥阳到彭城一线,可以说相对于关中而言更加接近主战场,后方补给理应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然而项羽却不断受制于彭越的骚扰,粮草紧缺。前期楚汉政权针对成皋征战不断,然而在刘邦攻下敖仓后,双方只是在广武对峙,项羽并未展开实质性的进攻,粮草的缺乏显然是最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或论项羽之粮草短缺,均为彭越之功,无法证明二者动员力的差距,然而连粮草都无法保护,不正说明在主战场外,西楚政权兵力匮乏、动员力不足么?

项羽个人评价5

上一篇:两手空空有没有资格谈梦想美文下一篇:初三成长话题的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