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历史经济的书(精选11篇)
关于福建历史经济的书 篇1
关于福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前言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导大学生围绕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近十年来,福建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努力增强居,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来抓,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购买力明显增强。
首先我们对福建居民发了一百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的主要问题及分析如下:
1、物价、房价上涨过快,生活压力大;
2、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3、业余生活过于单调;
4、基础设施有较好的提高;
5、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6、居民素质有所提高。
建议
1、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2、加大宣传消费;
3、控制并稳定商品价格;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结论
近几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福建省的发展问题,还必须依靠福建地方党委和广大人民,充分调动福建人民自力更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活内部因素,激发福建自身优势,激发福建自身潜能,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增强“造血功能”入手,对台优势结合起来,把福建建设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把福建历史品牌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推进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福建历史经济的书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显然地,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影响到区域内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受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我国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尚不充足。因此, 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地方财政的支持。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必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它不仅可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 缓解高等教育发展资金短缺的压力, 而且还可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 实验实习基地等。此外,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逐步增大, 该区域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必将呈现良好势头。与之相对应地,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 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 而二者与高等教育是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 通过人才输送和科学研究促成技术进步,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必须指出, 虽然在总体上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 但由于我国历史上以计划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等原因, 我国某些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而是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势态。以福建省为例, 该省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94.51元, 全国排名第七, 而福建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为48.7人, 全国排名第十八位, 这说明福建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该省经济的发展。下面笔者通过对福建高等教育的现状、原因、后果进行分析, 结合经济发展特点, 提出福建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基本思路。
二、福建省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分析
1. 数量布局不均:
2007年止, 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2所:本科院校20所, 专科院校52所 (包括4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4所高等专科学校) 。其中福州市30所, 厦门13所, 泉州市11所, 从集中度看, 闽南三市就集中了5 4所, 已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75%。而闽东宁德, 闽北南平、三明, 闽西龙岩等六市高校数量较少, 高等教育最落后的宁德市仅有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2. 质量布局失衡:
福建省重点高校数量少, 目前仅有一所部属院校 (厦门大学) , 二所“211工程”高校 (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 。学科建设薄弱, 在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 没有1个是工科;高校博士、硕士点总数不足全国数量的3%。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定位不清, 应用型人才仍然紧缺。
3. 问题分析:
福建省高等教育的区域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不均衡, 重要原因在于省内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其次是高等教育基础不平衡和各区域的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的差异, 再次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调节等。
4. 产生的结果:
福建省高等教育不均衡发展除了直接导致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人力资源分布失衡外, 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不能与区域经济互动。如前所述,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关系, 但该省高校竞争力整体不高、规模增长缓慢, 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形成一种不良循环, 对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社会经济发展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实现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策略
1. 福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1) 福建经济发展的三大优势
其一, 区位优势。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 三面傍山, 属多山地带, 与台湾省隔海相望, 即与台湾有地缘、亲缘、物缘等;眦邻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
其二, 政策优势。国家赋予福建多项对台经济优惠政策, 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都设在福建 (厦门杏林、海沧、集美和福州马尾) , 四个“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两个在福建 (漳州、福州) ;
其三, 发展优势。近年来福建省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 根据2008年全国省域经济蓝皮书提供的资料, 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 福建名列第九, 而人均GDP更是在全国前列。同时, 福建外向型经济发达, 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 福建经济发展的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在全省具有龙头作用和带动功能。有区位条件优越、开放程度高、经济基础好、发展活力强等有利条件, 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 增强产业集聚和扩散能力, 发挥中心城市功能方面, 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层面。南平、三明、龙岩三市正在建设区域性经济增长轴, 对接沿海, 辐射边界, 拓展腹地。属内陆山区既是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腹地, 又是福建经济向内陆省份辐射和交流的前沿, 在全省经济整体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面。莆田、宁德两市是连接和延伸全省经济发展的沿海主轴线, 实现沿海连片繁荣。莆田、宁德在工业化、城市化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其它沿海地区, 经济总量较小, 导致沿海经济增长轴出现脱节, 对内联接通道不畅, 既降低了沿海对内陆山区的辐射能力, 也影响了福建深入参与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分工与合作。
(3) 福建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利因素
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缺乏高层次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利因素。其中第二和第三个不利因素与福建的高等教育不发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这一点本文的前半部分已经叙及。
2. 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思路
笔者认为, 福建高等教育要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并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关键在于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完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 通过在该省经济发展的第二层面培植出新的高等教育中心, 为当地经济发展输送人才, 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在第三层面的宁德及漳州大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 设置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 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强化处于第一层面的福州、厦门、泉州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 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等有效措施, 实现福建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1) 完善省内高等教育发展体系, 建立高等教育次级中心
处于福建经济第二层面的三明、南平、龙岩三市具有工业基础雄厚, 自然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由于受历史、经济、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该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当缓慢, 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使福建高等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使之布局更加合理, 应在该区域建立高等教育次级中心, 在措施上可以依托福州、厦门两地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以三明为中心, 以南平龙岩为节点, 实施大学城战略。而随着该区域大学城战略的实施, 高等教育除了通过高校学生消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通过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刺激区域经济增长外, 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基地的发展, 为当地走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少,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提供有力支持。
(2) 大力发展高职院校, 配置特色学科专业
在区域规划实践中, 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确定推动型产业。在研究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战略时, 这一问题则转变为如何根据地方经济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确定龙头学科专业, 打造地方院校的特色学科, 再依据优势学科专业所在地确定相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分布格局。
合理规划高职高专院校是发展该省地方高等教育的第一步, 这是因为高职高专院校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上具备重点高校所不具有的优势: (1) 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 (2) 办学灵活性强, 能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方式和多形式的发展模式, 有效为地方服务; (3) 规模不大, 适应性强, 正所谓“船小好掉头”, 能根据当地发展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因此本文认为, 福建省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和建设龙头学科专业。
以该省高等教育不发达的漳州地区为例。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 东濒台湾海峡, 与厦门隔海相望。在产业结构方面, 漳州是新兴的工业城市, 拥有食品、机械、电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和建材、旅游两个重点产业;同时对台农业, 高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特色明显, 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 (漳州) 农业合作实验区。目前漳州市仅有1所本科院校、5所高职高专院校, 高校数量少且高职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漳州的高职院校应该着眼海峡西岸经济区主导产业和漳州市支柱产业, 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科学设置专业, 注重专业极增长, 致力于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 服务于区域经济技术的发展。
地处闽东地区的宁德市是福建省九市中高等教育最为落后的区域。它南连福州, 北接浙江, 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 区内以山地为主, 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心城市。宁德地区地貌独特, 其海洋产业已成为闽东条件最为优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同时闽东农业资源丰富, 茶叶和食用菌的品种、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由于宁德地区高等教育严重滞后, 仅有一所高等专科院校——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相当有限。为发挥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 应该加大对宁德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 建立资金筹措的有效机制, 以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投资, 多渠道吸引外资, 创办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
3. 加强闽南地区优质高教资源的扩散效应
首先, 研究型高校、巨型大学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趋势, 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建设中, 福建省与其他许多省市比较都处于劣势。因此, 在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充足的条件下, 应支持省内几所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的学科建设, 通过“合并, 共建”途径扩大几所名校的办学规模, 这可借鉴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近年来通过并校改革使高校品牌升级的成功案例。
第二, 可借鉴我国长三角区域建立的高校合作区、珠三角区域的泛珠三角校际合作区的发展经验, 在福建省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闽南地区建立高校合作区域。并利用区位优势, 充分开展与相邻省市、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国家的校际合作。
第三, 目前福建省已开始施行重点高校对地方院校对口支援协作, 但也应注意重点高校与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合作, 一方面, 重点高校可进行学科建设援助, 另一方面, 地方高职院校也为重点高校提供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应用型技术。
四、结论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福建省区域经济具有天然优势和鲜明特色。该省高等教育发展应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通过培植高等教育次级中心,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科学设置学科专业, 强化闽南地区优质高教资源的扩散效应等有效措施, 对全省高等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使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秉安李闽榕: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2]米红韩娟: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 2007, (1)
[3]杨益民: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江苏高教, 2006, (3)
[4]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广西:广西师范出版社, 2002
[5]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张阳: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问题研究及其发展简述[J].江苏高教, 2002, (3)
校园的树历史的书 篇3
记得在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住的是旧学校,一片低矮的平房,坑凸不平的泥地面,一切是那样的旧。因为有了雪松,学校充满了生机。早晨,在阳光的抚弄下,雪松显得格外娇嫩,青翠欲滴。每当这时,我和小伙伴便在雪松下玩丢手帕的游戏,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中午,暴烈的中午,暴烈的太阳当空照,这时的雪松伸展出挺拔的肢躯,恰似慈母一般,将过路客揽入她的怀中;傍晚,太阳下山了,微风吹拂着雪松,发出轻轻的呢喃,好似在说:“小朋友,回家吧!路上要小心!”
时光飞逝,转眼进入二年级,在大家的期盼声中,在声声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敬爱的`杨洪康伯伯,他自愿出资千万新建南屏小学。在学校新建时,传出雪松可能要被伐木工人砍掉。正当我们为雪松的命运担忧时,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杨洪康伯伯建议保护雪松,提出为雪松营造一个更好的栖息地,学校领导立即行动安排建筑工人为雪松筑成一个个花岗岩铺成的小花坛。每当上活动课时,我们总会围坐在雪松旁边玩“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
有了雪松,烈日就只能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这些光斑有的像老虎,有的像一朵云,有的像蜘蛛“““我们在雪松下看这些光斑,觉得又有趣有凉爽。
讲历史故事的书里的故事 篇4
杨震在湖北荆州做知府的时候,发现手下有个叫王密的青年虚心好学、精明能干,很有培养前途,就经常向他讲为人的道理,并且委荐他做了山东昌邑县的县令。为此,王密非常感激杨震,一心想要报答他。
一次,杨震路过昌邑县。王密听说后非常高兴,赶紧到城外迎接,安排吃饭住宿,照顾得无微不至。晚上,王密又独自去杨震的住处拜会老师。到了宾馆,王密看室内没有其他人,就从怀里掏出十两黄金,恭恭敬敬地放在桌子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这是我准备的一点小礼物,以感激老师对我的栽培!”
杨震见了,连忙拒绝:“我以前了解你,才举荐你;但你却不了解我,我怎么能要你的财产呢?”
王密以为老师怕难为情,就上前一步低声劝道:“这点东西微不足道,只是为了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何况现在是晚上,不会有人知道……”
杨震打断他,严肃地说道:“今天你送金子给我,至少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台湾与福建茶业发展的历史渊源 篇5
台湾与大陆可以从许多史学、文化遗迹现象中看出其关系密切。如台湾的圆山、大盆坑、凤鼻头文化,福建闽江下游的壳丘头、昙石山文化。据考证,上述诸文化之间无一不存在许多共同的文化因素,台湾海峡两岸先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据记载,三国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益加密切,大陆移民开始入台拓土开疆、垦田筑屋,宋代华人已至北港贸易。元明以后,更有大批移民从广东、福建入台、他们团结当地的土著部族共同开发宝岛台湾。如早在郑成功时代,厦门和台湾就是郑氏的两个据点,来往十分密切。清政府占领厦门后,在这里驻扎了总兵官和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清政府攻占澎湖和台湾,郑氏投降。第二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和厦门都属于台厦兵备道管辖,两地各设一名海防同知。康熙六十年(1721年),改设分巡台厦道,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才单独设立分巡台湾道。在经济上,福建沿海商人的海船,也经常往来于台厦之间。他们把漳州的烟丝、药材、杂货,泉州的棉布、瓷器等土产运往台湾,从台湾运回米、麦、豆、糖、鹿肉等。文化上的联系更是紧密,1661年郑成功以大无畏的精神毅然东征,亲率大军横渡台海,气吞河山,打败船坚炮利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三十八年的台湾,这一旷古伟业永垂青史。紧接着郑成功又翻开了历史上开发台湾、播迁闽南文化的新一页。施琅在《尽陈所见疏》中的记载,其曰:“查自故明时,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原住台湾者有二、三万,具系耕渔为生,至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带去伪官兵并眷口共计三万有奇,又康熙年间郑经带去伪官兵并眷口五、六千。”沈云的《台湾郑氏始末》也有记载:“夏五月,改赤嵌城为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二县,……招沿海居民之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当时台湾居民不过3.6万人,而郑成功东渡台湾的军队、眷口、移民至少在13.6万人以上。据史料记载,自1661年至1945年间,台湾的人口以飞快的速度增长。明郑时代的22年,台湾人口从10万增至20几万;清治时期的212年增至300万,1943年达620万。另据1926年统计,台湾汉族人民祖籍福建省者占83.1%。还有很多从大陆迁居台湾后,移居的村镇直接取名如泉州厝、安溪寮、同安宅、永春陂、东石村、安平镇、江都寨等。大量的闽南移民入台,使台湾这块荒服之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诚如连横所说:“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著名学者陈文怀先生所说:“茶种、茶苗,曾经是福建移民带到台湾的最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大陆先民不仅带去茶种、茶苗,还将种茶技术、制茶方法、饮茶之道传播到台湾,使茶也成为台湾人的饮料。……茶有情,人有缘,海峡两岸茶人结下了茶谊。从大陆诗人及爱茶人戴盟先生的即兴“茶谊吟”中,可以领略到茶谊的韵味。‘茶香连两岸,春意润文章;陆羽茶经古,联谊情义长。’”。大陆移民到台湾既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艺,也传入了包括饮茶在内的民间风俗,应该说,这是台湾岛内传播饮茶风尚的开始。
2 台湾的野生茶及早期茶事记载
到了清代,有了相关的茶叶文献记载。在1696年的清朝文献中,曾有台湾中部深山发现野生茶树的记载,连横在《台湾通史》中亦记述:“台湾产茶其来已久,旧志称水沙连之茶,色如松萝,能辟瘴却暑。”水沙连乃今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竹山镇一带,类似水沙连之茶,应系当地“野生茶”。1710—1722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九至六十一年)台湾彰化、南投、埔里的水沙连、集集、浊水溪的深山中,有很多野茶树,由居民简单采制饮用。据有关调查、研究材料证实,台湾岛内目前的茶种与岛内野生茶无涉,其来源与亲本系来自福建。清康熙后期,由通事每年与高山族人议定租用,派人入山焙制。1788年(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台湾土著头领来京,准请将屋螯阿里山、大武陇、傀儡山等处总社番目四名,给予六品顶戴;各社小番目二十六名给予七品顶戴。并赏总社番目玻璃器二件,茶叶四瓶,各社小番目玻璃器一件,茶叶二瓶等。赏赐食物清单中,有“砖茶九十包”等。此时的茶叶是作为珍贵的赠品赏赐进京的台湾土著头领。
3 福建茶种及生产技术陆续传入台湾(19世纪至20世纪初)
3.1 福建茶种开始引入台湾(19世纪初)
台湾从福建引进茶树栽培最早起于何时?何人?何地?不同史籍有不同的记载,时间为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据台湾程大学先生所著《台湾开发史》记述:“康熙二十三年(1684)粤人至莺歌石庄(今莺歌镇)垦拓,后来闽粤械斗,安溪人许丁来此地种茶,粤人悉去,以名茶山。”若其记载属实,则以台湾北部于乾隆年间始有闽粤械斗之记载推测,台湾种茶始于乾隆年间。
②据苏文达《冻顶乌龙茶史略》一文记述:“冻顶苏氏宗谱,记载其先人苏经,率侄两人于康熙时渡台,苏坦向冻顶山发展,至其子苏泉开发冻顶茶,其子孙继续住冻顶,认真制茶开拓冻顶山,其后代苏辉(尚遗有所建之百年古厝)、苏汝评父子均留下古时田圃买卖契约”。苏氏亦据此推估冻顶茶恳植于乾隆年间。
③有比较具体记载引进的时间、人物、地点的是台湾历史学家连横所著《台湾通史》,其中明确记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于(鱼+祭)鱼坑,发育甚佳。即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
④另据美国威廉·乌克斯所著《茶叶全书》认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柯朝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籽,植于(鱼+祭)鱼坑。据台湾姚鹤年先生所著《台湾的林业》载:“嘉庆年间(1796—1820),汉移民柯朝自福建泉州归台,始以武夷山之茶苗植于新店(鱼+祭)鱼坑(今瑞芳镇),生育甚佳,遂相传播”。
⑤台湾林木连等编著的《台湾的茶叶》转台湾林馥泉先生《乌龙茶及包种茶制造学》所述:台湾茶叶“是1810年由厦门商人从大陆引进台湾种植。一般而言,1810年(嘉庆十五年)这个时间是茶学研究者比较认同的说法”。
从上述文献记载看,台湾从福建引进茶叶栽培最早的时间,多数研究者认同为1810年,或者说始于清嘉庆年间。而引种的地点(鱼+祭)鱼坑,有人认为是今日的台北县瑞芳鱼坑,有人认为在今日石碇乡枫子林、深坑。引种的地点尽管有不同说法,但从福建引种的茶苗本土化已成事实。
3.2 福建茶种引入台湾逐渐增多(19世纪中后期)
①政协泉州市委员会《泉州与台湾关系文物史迹》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福建省城举行乡试,台湾南投鹿谷乡有个书生叫林凤池,勤奋好学,意欲前往考试,却因缺乏川资而难以成行。宗亲林三显见其有志进取,于是慷慨解囊相助,使其如期赴考。林凤池果然不负众望,高中举人。为报答宗亲资助之恩,他在衣锦还乡之前,决意到武夷山走一趟,把名茶青心乌龙种苗带回家乡种植。良种带回家乡后,种植于冻顶山等地,相传为冻顶乌龙之起源”。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中也有相似内容的记述。据1990年9月台湾大学教授吴振铎(原台湾茶叶改良场场长,闽福安人)一行14人,专程到建瓯县东峰镇桂林村实地考察,经专家、学者,反复研究、对比,证实这片现存的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矮脚乌龙茶,就是台湾“青心乌龙”茶的亲缘茶树,桂林村是台湾青心乌龙茶树的发源地。
②据台湾池宗宪先生所著《台湾茶街》记述“1875年,由张乃妙、张乃乾由福建安溪引进铁观音,种在木栅樟湖地区,此后该地区制茶技法承继张氏兄弟风格,即将茶揉捻更扎实,并巧妙利用炭焙再制,成为特色”。陈文怀先生的《港台茶事》:“台湾木栅铁观音,系木栅人张乃妙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自祖籍福建安溪引入的。第一次引种大约在19世纪末,张氏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尝到‘一啜三日夸’的铁观音茶,十分赞赏,遂向亲友索求了12株纯正铁观音茶苗,携回台湾的居住地台北木栅,在屋后石崖缝间的土台上种植。第二次引种大约在20世纪初,张乃妙以当时政府茶师身份受政府委派,到福建安溪正式购买铁观音茶苗1000株,种植于木栅樟湖山(即今指南山)。经张氏多年的推广和鼓励,逐步发展成木栅铁观音茶区”。1860年北京条约开辟了台湾通商,大量引进福建茶种入植,台湾茶叶种植迅速发展起来,“15年以前,大稻埋的山坡上,几乎看不到一棵茶树,现在这些茶山都种满了茶树,直到‘番’界。……茶树的种植也南拓至北纬24度,几达台湾中部”,“宜兰县……居民大都种茶为业,种杂粮者少”。光绪年间,清政府鉴于台湾宜于发展茶叶生产,这年专谕福建督抚转饬台湾府云:“民间树艺之事,五谷以外,惟茶实为自然之利,果能广为劝谕,种树得宜,亦足以厚民生俾资日用。”嗣后,茶在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和宜兰等县,普遍有所发展。至1895年时,台湾茶园面积便达到375000亩,年产茶204000担。
3.3 制茶技术也相继传入台湾
台湾茶加工技术源于福建的记载也比较多。如:林馥泉先生所著《乌龙茶及包种茶制造学》载:包种茶是清嘉庆年间(1796—1820)福建泉州府安溪人士王义程所创制,并由其在台北县茶区倡导及传授制法。姚鹤年著《台湾的林业》载:“同治六年(1867年),约翰·都德在台北艋舺创设台茶精制茶馆(厂),延聘福州技师精焙(加烘并筛选)乌龙茶,由厦门转口输入美国纽约,为台茶精制产销的滥觞。”1881年有同安县茶商吴福元带茶工到台北设立茶厂(首建制造包种茶加工厂),名“源陆号”。不久,又有安溪茶商王安定、张元魁等带茶工到台湾设“建成号”,都有很好的盈利,进一步刺激了台湾茶叶的生产。另据李启厚在《安台乌龙茶源远情长》中载:“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安溪西坪人王水锦、魏静相继入台,在台北县七星区南港大坑(今台北市南港区)从事包种茶的制作研究,并被台湾当局聘请为讲师,向全省讲授包种茶制作技术,每年春秋茶两季,举办包种茶制作技术讲习会,持续几十年,对包种茶产制技术的传播普及与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时,台湾当局还聘请安溪人张乃妙为茶叶‘巡回大师’,在职十年间,他四赴安溪、武夷取经,对台湾包种茶、乌龙茶采制技艺进行改良,并大力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1935年,台湾茶叶宣传协会对张乃妙‘功在台湾茶业’进行褒奖,向其颁发特别奖,奖给青铜花瓶一个”。“光绪十五年(1889),刘铭传(1885年台湾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抚)促使大稻埕各茶行组成茶郊“永和兴”,招来福建制茶师傅(春来秋去)确保品质,巩固市场,外销大增。据统计“明治26年(光绪十九,1893年),往来于台湾、厦门间的中国人数多达3万6千人”,因为大陆到台湾的劳工中大部分是茶工,所以“渡航者高潮期是四、五月之制茶时期”,入台的大陆人以厦、泉、漳三地人为主,同治四年(1865)台茶(乌龙茶为主)输出量仅13.67万斤,至光绪十力年(1893)增至163.94万斤,居全台出口商品吨位之首(53.5%),占北部(淡水关)出口总值90%;光绪二十年(1894),台湾茶出口数量更跃至1371.6万斤,年增8.37倍。
4 早期福建与台湾茶叶的贸易往来
台湾自有茶叶生产以来,除自产自销外,不直接输出茶叶,一般都运抵福州或厦门装箱出口。到1858年(清文宗咸丰八年),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台湾当地设口岸通商后,台湾茶叶经淡水直接出口。据淡水海关记载,1865年共输出乌龙茶82吨,总值13673银元。此后,外国商人先后到台湾设立洋行,从事台湾茶贸易,如“宝顺”、“德记”、“和记”、“水陆”、“爱利士”。厦门、汕头商人也在台“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安溪人,春至冬返”。1870年代的后期,台湾茶叶为外商大量采购出口,茶业发展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乌龙茶是台湾茶业最早的出口商品,国际茶业市场呈现不景气现象,台湾乌龙茶即受到波及,滞销的乌龙茶在台北堆积如山,不得已变通办法,将乌龙茶运往福建福州加以薰制成具有花香的茶叶,以二张毛边纸包成四方的包装,销售到东南亚,受到普遍欢迎。这就是“包种茶”。从此,包种茶的产销得到迅速发展。此外,还有许多厦门茶商,在台北府大稻埕建立行栈(至1883年,单大稻埕的茶叶打包行,就迅增至50家之多)。另外,台湾淡水至香港和大陆的茶叶运输,也在这几年开始用汽轮代替帆船。这一时期,福建不断有茶商往返于闽台两地,促进了台湾茶叶的逢勃发展。如台湾包种,福建同安茶商吴福元,因过去台产乌龙茶要先运福州窨花后再运销东南亚,增大运费成本,于是他自带茶师到台湾,在台北市大稻埕设立“源隆号”茶厂,专制包种茶,并销往海外,受到欢迎。次年,福建安溪茶商王安定和张占魁合作,在台湾开办“建成号”茶厂,专门生产包种茶。福建安溪王水锦、魏静移居台湾,在台北七星区南港大坑,专事包种茶的栽培和制作研究,并着重对包种茶的品质和栽培技术进行改进。为了扩大和发展包种茶生产,他们还专门开办包种茶的栽培制造讲习班,将包种茶的生产逐渐推广到文山区各地,出口数量增多,从而使文山包种茶更加名闻四方。其时,台湾巡抚刘铭传鉴于茶商有粗制滥造现象,也忧虑印度、锡兰、爪哇等地茶业的兴起,势将威胁台湾茶叶的海内外市场,特命茶叶业者组织行业团体茶郊永和兴。其宗旨为团结同业,改良制茶技术,扩大生产,奖励输出,并制订章程,规范业者行为,杜绝产销中的敝端。茶郊永和兴作为茶商同业公会之起端。同时,附设回春所和茶郊妈祖。回春所为茶叶从业人员义务施诊医疗,也是外地制茶员工春来秋去的暂时栖息场所和职业介绍所。茶郊妈祖为供奉航海保护神妈祖的场所。
到1893年(清德宗光绪十九年),台湾茶叶出口创最高纪录。是年,台湾茶叶出口增至9836吨,台北的茶行有259家,从业人员达3638人。在台经营茶叶的洋行约14家,其中有英商宝顺、德记、和记、水陆、利士,义和及嘉士洋行,美商有惠利,新华利,美时,裕达和罗百克洋行,西班牙有瑞记洋行;德商有廉士洋行。
5日据时期,台湾茶业概况
这一时期,台湾茶叶继续发展,根据国际红茶市场的发展,引进印度阿萨姆茶种,引进红茶加工机械设备,开发生产红茶。三井合名会社所制造的“日东红茶”品质甚佳,打入国际市场。台湾茶业株式会社与台湾拓殖制茶株式会社合并,扩展制造红茶,开启了台湾红茶的时代。
一些从事茶叶研究的机构也相继成立,如当今著名的“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就是文山和桃源龟山之后,于1903年台湾当局殖产局在桃园的草南坡(今埔心)建立的一所制茶试验场,并于龙潭乡铜锣圈设一茶树栽培试验场。(该场1910年改名安平镇茶树栽培试验场。1921年改名平镇茶业试验支所,隶属台湾总督府中央研究所。1939年改隶台湾总督府农业试验所。1945年台湾光复,改名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平镇茶业试验分所。1968年改组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
在日据时期,茶业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性引起日本当局的重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台湾总部政府“特准茶商公司,每年自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引进约七千名制茶工”。闽南人拥有资金优势,许多发展成为专业茶户,福建闽东、闽南茶叶外销的发展,再次推动了沿海农村人口向新茶区的移动。
福建著名茶叶专家高章焕先生,曾于1947年8月至1948年5月任支所长、所长,计9个月。
开展茶的检验工作:1923年(民国十二年),台湾当局制定《台湾重要物产取缔法》,并设立台湾茶检查所,凡输出乌龙茶、包种茶、需经该所检查合格,否则不许出口。
开展茶叶技术的培训工作:1930年(民国十九年),台湾当局在台北县林口乡设立茶业传习所。招募茶农或茶业界子弟,免费教授茶业技术课程,学成后分配到各茶区,从事茶业指导。(1945年台湾光复,改组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农林处茶业传习所)
组织茶叶的参展参评活动:1900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台湾台北商公会首次参加法国的万国博览会,其参展的茶叶获金奖。1911年(清溥仪宣统三年),台湾台北茶商公会参加意大利国际工业劳工博览会。其参展的白毫乌龙茶获第一大奖。1914年(民国三年),台湾台北茶商公会选送茶叶样品,参加荷属东印度(今印尼)在爪哇三宝垄举办的博览会。其参展的乌龙茶、包种茶类获荣誉奖状。
在日军侵华时期,控制我国茶叶内销市场。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对山海关内运往东三省的茶叶加征重税;同时聘请中国茶师在日本静冈县仿制我国绿茶,运往台湾窨花,再运销东三省;并大量运销台湾生产的包种花茶。如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台湾当局于10月25日召开“台湾第一次茶业联合大会”,会上通过“要求满洲国降低日本等关税的议案”,并电呈日本政府对进口日本茶和台湾茶减轻关税,导致台湾茶大量涌进东北市场,几成垄断之势。
应该说台湾在日据时期,茶产业有所发展,不论生产,还是市场,以及茶叶科技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以至到了1935年,张天福先生赴台进行茶业考察,学习台湾茶叶生产的先进经验。
6 二十世纪中、后叶台湾茶业从低迷走向逢勃发展的时期
6.1 台湾茶叶的发展概况
1948年,英商协和洋行(Hellyer&Co.)认为:以中国大陆制作绿茶的方法来制作炒青绿茶会有很好的成就,并聘请了上海绿茶专家来台湾指导制作绿茶,从此奠定了台湾绿茶的黄金年代。
台湾茶业在二十世纪中后叶表现为从不景气到飞速发展的特征,这得益于茶文化的推崇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
1949至1975年,台湾绿茶展露头角,先是炒青绿茶,后来是蒸青绿茶,茶农制作绿茶。茶商从事绿茶出口业务,绿茶风光了20年,表现一片绿茶文化。
1975至1990年,乌龙茶再度蓬勃起来,伴随乌龙茶活络起来,台湾内需市场扩大,包种茶也有一定的市场。这期间先以乌龙茶为主包种茶为辅的文化现象,1980年以后包种茶逐渐取代乌龙茶,而呈现出以包种茶为主,乌龙茶为辅的文化现象。
1990至2000年,红茶的风潮再起,先是台湾本土的日月潭红茶、鹤冈红茶。但由于本土红茶成本高,逐渐敌不过进口的红茶,目前,台湾的红茶市场几乎完全是进口的红茶市场。冷、热饮红茶,下午茶是台湾时髦的消费,红茶文化是很突出的现象。
1990年代末期,绿茶的市场在台湾岛内逐渐热络起来,很大的部分是保健的理由喝绿茶,年轻人喝绿茶粉,由于绿茶风气的兴起,影响原有的台湾茶叶制作方式,包种茶、乌龙茶的发酵(变红)程度愈来愈轻,汤色从金黄变成蜜绿,为了迎合市场,更出现“包种绿茶”的新茶类,绿茶在台湾内需市场上即将逐渐扩大。
台湾的茶文化是随着茶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茶业市场的走向或是茶叶消费的种类都表现出轮回性的轨迹。
6.2 与大陆往来交流情况
关于福建历史经济的书 篇6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2008年1―9月全省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考核目标责任完成情
况的通报
(闽经贸能源〔2008〕699号)
各有关设区市经贸委(经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省煤炭工业(集团)公司:
今年以来,我省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按照年度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以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年、开展百日督查为契机,加大安全治理和隐患排查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较好地完成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控制指标。现将今年1―9月全省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目标责任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控制指标完成情况
1―9月,全省煤矿共发生各类死亡事故14起,比上年同期减少6起,同比下降30.0%;死亡16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0人,同比下降38.4%;百万吨死亡率1.017人,比上年同期的1.762人下降42.3%。龙岩市、三明市、泉州市、省煤集团公司百万吨死亡率均控制在考核控制目标内,尤其是龙岩市、省煤集团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见附件)。
二、事故分析
从事故类型分析,发生顶板死亡事故12起,死亡14人,分别占死亡事故的85.7%、87.5%,居死亡事故第一位;放炮死亡事故1起,死亡1人;瓦斯中毒死亡事故发生1起,死亡1人。
从事故发生区域分析,省属煤矿发生死亡事故3起,死亡3人,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0.0%、62.5%;市县乡镇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1起,死亡13人,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6.7%、27.8%。其中:龙岩市县乡镇煤矿发生死亡事故4起,死亡4人;三明市县乡镇煤矿发生死亡事故5起,死亡6人;泉州市县乡镇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起,死亡2人;南平市县乡镇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起,死亡1人。
三、有关要求
四季度是全年煤炭生产高峰期,各设区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省煤集团公司要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意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防止突击生产,加强事故防范,提高安全生产警觉性,确保全省煤炭安全生产控制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进一步落实煤炭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实抓好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的落实,加强煤矿企业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做好百日安全督查回头看,杜绝违章指挥、违规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三违”现象。
(二)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煤矿企业重大安全隐患排查,督促企业限时整改,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治理不生产。
(三)煤矿企业要加强顶板管理,严格按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确保第四季度安全生产。
附件:2008年1―9月全省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表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OO八年十月十四日
关于人生必读的书 篇7
《圣经》是一部耶和华(雅威)神应许和拯救其选民以色列人和全人类的记录和预言,是关乎神与人类的传记;《圣经》又是一部关乎犹太民族、自从在埃及为奴时代终至成为巴比伦之囚的民族历史,是一部犹太民族传记。[2]
特点:1、它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年发行量数以亿册;2、它是翻译语言最多的书籍,达2500多种;3、它是包含内容最丰富的书籍之一,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人文学、教育学、诗歌书、智慧书、医学、法学、预言等等;4、它写作的时间间隔历经16。作者的数量、身份各不相同(40位左右),但内容却一致。
有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书 篇8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相终。
2、《失控》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进化的“大部头”著作,
对于那些不擅于“头脑体操”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
3、《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朱利安•巴吉尼 杰里米•斯唐鲁姆
内容简介: 作者精心设计了12道检测思考清晰度的逻辑谜题,涵盖哲学、逻辑推理、信仰、思想一致性、禁忌底线、道德标准、艺术、身心灵、自由、终极逻辑常识等多个有趣话题。读者可以通过12道逻辑谜题检测思考的清晰度,快速提高思考力,抓住别人的思维漏洞!
4、《图利的猫》佩格·蒂特尔
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思想悖论的权威集结,每一个悖论都会开启一扇智慧之门。杀死一只被注射进特殊化学物质的而具有人类根本特征的猫,是合乎道德的吗?我们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还是被操纵的缸中之脑?一个理发师何以可能既给自己刮胡子,又不给自己刮胡子?
5、《推理的迷宫》威廉姆·庞德斯通
内容简介: 搜集了经典的思想实验和哲学沉思,这些问题触及逻辑推理和语言的终级界限,包括“说假话的和说真话的”、“突然袭击的考试与隐藏的鸡蛋”、“马尔萨斯灾难”、“和宇宙一样大的计算机”等内容。
6、《这本书叫什么? 》雷蒙德·M·斯穆里安
内容简介:一本来自逻辑诡辩学的奇人--雷蒙德·斯穆里安的奇书。说它是诡辩书很恰当,说它是脑力训练题集也可以,说它是笑话集也不为过。不过,事实上支撑起这座逻辑迷宫的可是鼎鼎大名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所以就能理解它同时是被用作逻辑学经典教材的一本逻辑题集。
7、《墨菲定律》 阿瑟·布洛赫
内容简介:从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墨菲定律就被证明是对事情出错的最好解释。它告诉我们,容易犯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错误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8、《简单的逻辑学》麦克伦尼
内容简介:作者以其简练而又充满趣味的笔触,将逻辑学活化为一种艺术,从它的基本原理,到论证,到非逻辑思维的根源,再到28种就发生在你身边的非逻辑思维形式,带领读者进入这个精彩无比的逻辑世界,体会妙趣横生的思维交锋,跨过无处不在的逻辑陷阱。
9、《非是非非》孟云剑
内容简介:悖论,就是按照正确的逻辑推理,却得到矛盾的结果。本书汇聚了世界各国千年来最经典的悖论:白马非马,飞矢不动,囚徒困境,鳄鱼悖论,特修斯之船,罗素悖论,亨佩尔的乌鸦、扑克牌悖论……让你和绝代智者做一番脑筋较量。
10、《人生总会有办法》戴维尼文
关于职场人际关系处理的书 篇9
从小我们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长大,20xx年正值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我们学习雷锋精 神更多的是要学习雷锋心态,人民出版社的《雷锋画传》让我们通过一幅幅画面的再现……更加真切的去感受雷锋精神。化学工业出版社的《人生没有假如》中描述的“渐冻人”:他们全身僵硬躺在病床上不能翻身,不能表达苦楚,不能抓挠痛痒,有时就快要不能呼吸……作者王甲作为“渐冻人”的一员,他却要做些什么,不但要做还要做的更好。那么我们作为健全人群中的一员,还在抱怨什么吗?我想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端正一下自己的心态,让健全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发光发热。
关于书的作文:书海一般的书咖 篇10
走进书咖的大门,你会看见许多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书,同时你还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那声音真好听!不过那是英文歌曲,大部分人可能听不懂,包括我在内,但如果我努力学习,以后我就会听得懂。听着欢快的音乐,我观察了一下四周,发现有美丽的图画、绿油油的植物、大大的咖啡机,洁白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图画。现在你知道书咖有多么吸引人吧,你是否也想去看看呢?
曾经,我在这里看过一本书,书名叫《爱的教育》,这本书告诉我要勇敢面对事情。生活中有很多艰难的事情,有些人会选择逃避,有些人会选择放弃,有些人会选择哭泣,但是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这样才能战胜自己。因为,如果你选择放弃的话,你以后一定做不成一件事,所以我们应该要选择勇敢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在这里我会学到更多知识,这样的书咖你喜欢吗?
作者:胡诗贝
指导老师:胡榕
关于十九岁的散文:十九岁的书 篇11
生活,永远在不停击碎你的梦。可是,人们依然对于奇迹,对于偶然充满了憧憬。幸好生活不是铁板一块,一步步走着田字格,人们记得的总是那些旁逸斜出的事情。
书,也是这样。最难忘的,不是教材和老师列的书单。是你自己去发现的,偶然的相遇。
所以我依然要怀念那一段最好的年纪最好的自由最好的时光。在书架前徜徉,有时蹲下来,凭感觉抽下来一本,如果,那打开的第一页有某个字某句话吸引你,如果你注定要与它相遇,你就会慢慢站起来,有那么一点心动地坐下来,读下去。然后,你的生命就又多了一段梦幻的时光,多了一段完美的,专注的,专属的时光。
那些书是《饥饿的女儿》,我从没听过作者的名字,甚至我不喜欢这个书的名字,我忘记了初次阅读的体验,因为后来的一次次阅读增加了更多,是为了什么被吸引?重庆的贫民窟,贫穷阻挡不了一个18岁少女的忧郁自怜的气质,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她会摘一朵夹竹桃,拣阴凉的地方。她是那么地不合群,毫不起眼,同学说“吼啊,你啷个连吼都不会”,她的身世不是什么传奇,跳出来的是历史老师说的那些话“瀑布一直在那里,无人知悉,直到河流把它显示出来”,是从三哥的收音机里听到的《圣经》里的声音“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她说,不论那个神来自何方,只要它能走入她心中,就能保护她。后来,这个女孩离开家,无目的的乱走,有目的地漫游,只要她被这些深深感动过,她就不会甘心于自己的生活,她的一生并不平坦,可是她实现的大概比她从前憧憬过的还要好。
《英格力士》,那里同样有一个老师,他叫王亚军,他有一个专门帮他拿录音机进教室的女孩,叫黄旭升,而“我”所说的“每一个老师总是能挑出他们自己的女孩子,特别是那些秀气聪明任性白皮肤的女孩子。”“”的讲述并没有什么出彩,最珍贵的是少年心境的展示,某种现场感。“童年的忧郁胜过风烛残年”,孩子总是比你们想象地要纯净要聪明得多。我也喜欢那个有些沧桑感的结尾:“热衷于英语的我并没有离开乌鲁木齐,去到英语老师所说的优雅的高尚的地方,少年时代的梦想和憧憬黯然落幕,庆幸的是王亚军的形象保持了完整性,证明人世毕竟有值得崇拜与追寻的东西”。
《与往事干杯》,大概那时候有一套的女作家作品集,淡绿色的壳子,有很多不太熟悉的名字,素素,我还记得,可是我拿下来的是陈染,她的一张短发的照片在封面上。于是,记不记得翻开那一篇小说的感觉,“生命是一只漫长的钟,我看到了夜的尽头,那是生命的尽头,当我展开纸张,打算写一写那繁闹而孤独、绚丽而清寂的往昔的时候,我看见自己首先是把这样几个字涂抹在纸上:写给乔琳的故事·····”,然后就有了那个忧郁得滴水的陈染的19岁,可是真是清寂而美丽的,妈妈对她说:“少喝点绿茶,你都瘦得剩下一把骨头了”,可是她却爱看镜子里那清亮的眼睛。后来,发现了改编成电影的《与往事干杯》,由一个叫刘岩的女孩子主演,记得那个女孩的眼睛真是特别地黑,一头乌发。演了那部电影以后就再也没有她的踪迹。电影改编的结尾是小说中的一句话“让海风吹去我浸蕴多年的忧伤”。
于是,我就喜欢陈染,喜欢她那种很冷的气质,她本人也是长得那么美而毫不在意的,可是《嘿,别那么丧气》却又充满了一种少女的活泼和生动感,那是对很普通的女大学生的生活的描写,周末回家吃饺子,在校园的绿荫下读古代文学。
我正处在同样的年龄,我的窗外也有一片树林和绿荫啊,怎能不喜欢呢。
后来是马原的《零公里处》,那个叫大元的孩子,姐姐对他说:“两个人不是两座山,两座山到不了一块儿,两个人总能到一块的。”“大元还有明天呢。”
不用说,在某个晚上读《烬余录》《我看苏青》,读到张爱玲说“我一个人在黄昏的阳台上,骤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边缘附着一大块胭脂红,还当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一看,却是元宵的月亮,红红地升起来了···上海的边疆微微起伏··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读到眼前仿佛真的有一片黄昏和红红的月亮,读到开始思索自己的命运。
读尹慧的《我与母亲之间》是哭了的,她写得太随意又太好了,我总记得她这个美丽的姓名。
毕业的时候,在我将要离开我自由游荡的日子的时候,匆忙读完茅盾《我走过的道路》,昏黄的年代慢慢显现出来,可是却有种来不及的感觉。《周作人传》也是那样,知道某种时光要结束了。
我从前爱读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喜欢那种很有密度很个人化的叙述,我喜欢王家新的那首诗“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双手有力、准确,他进入事物,令我震动、惊悚”“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比他肩胛上的冬天,更沉着,也更专注”我喜欢的就是这种专注;我从前想这样专注的生活,滴水不漏地抓住自己的青春时光,可是没有做到····有一个女孩子叫张烨,她写“撑一把紫色的折叠伞,默默地躲在伞花里躺着幸福的泪”,她写的是实现青春的理想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女孩写《污水河和金黄色的月亮》“如果在最后的日子里 我能够心安理得地 奉献出我的九十九页诗选”,那时,我模仿着写了几句“初夏的憧憬”当我能真正赞赏自己的时候 要穿着白色的 或是碎花的裙子 要有风 让头发保持干爽 一起去青青的麦田 通红的脸 因为太阳的光 因为热 因为风 因为他俊朗的样子。
这些年少时美丽的美丽的梦没有实现过。遗憾,遗憾,即使我还是读了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也不再是那个时候的我了。
一切都将远去。我那个时候自己寻找的偶像们,他们的生活甚至活成了一地鸡毛。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吗,光环褪去,偶像的光环,明天的光环。
如果可以,我只想再有那么一段自由的时光。在无人知晓的小城,在我们那清贫的学校。
作者:小婉
【关于福建历史经济的书】推荐阅读: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海洋经济工作的若干意见(闽政[2002]114号)05-28
关于开展福建少先队08-28
关于关于福建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规定(修正08-11
关于福建著名寺导游词的推荐08-25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08-29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06-18
关于福建南普陀寺的导游词05-25
福建历史高考09-30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等部门关于2006年福建省农村户08-08
福建经济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