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行政执法条例

2024-09-26

湖南省行政执法条例(共8篇)

湖南省行政执法条例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执法工作,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工作均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行政执法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合法、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

第四条 行政执法活动依法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含行政公署,下同)领导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执法工作,负责本条例的贯彻实施。

上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指导或者领导下级人民政府相应工作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负责本条例实施的具体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配合。

第二章 行政执法机关

第六条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机关,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执法职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执法职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第七条 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法定权限内可以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事业组织履行行政执法职责。

行政机关委托行政执法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明确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的组织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执法。未经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

第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和受委托的组织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人员,是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备有关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有关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

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持有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发给的行政执法证件方可上岗。

第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应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行政执法工作。

第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不得违法干预行政执法。

第三章 行政执法行为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必须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法定权限;

(二)依照法定程序;

(三)证据确凿,事实清楚;

(四)正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

(五)处理公正、适当。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机关法定代表人是本机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所属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和评审。

第十三条 制定规章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规章必须予以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设定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机关收取行政事业费,必须依照《湖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条例》执行,不得违反该条例的规定加收其他费用。

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执法检查或者查处违法行为时,必须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说明执法依据和理由;国务院规定统一着装和佩戴标志的,应当着装和佩戴标志。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需要对物品进行抽样检查的,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抽取的样品不得超过规定数量,不得违反规定重复抽样。

行政执法人员违反前两款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拒绝。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查处违法行为依法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时,应当做好对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文明执法,尽职尽责,遵守职业道德。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超越权限、滥用职权;

(二)索贿受贿、敲诈勒索;

(三)弄虚作假、徇私枉法、庇护违法人员;

(四)故意推诿不履行法定职责;

(五)庇护本地方、本部门、本行业的不正当利益;

(六)其他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第四章 行政执法程序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可以提出申请的事项,应当公开申请的条件、程序、期限。对受理的申请,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及时审查,有规定期限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期限的,一般应当在30日内作出决定,不得拖延。

申请人对行政执法机关不受理申请、逾期不答复申请或者不批准申请不服而提出申诉,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及时复审,并在15日内答复当事人。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时,依法需要当场暂扣财物的,必须向当事人讲明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暂扣的财物必须进行登记,列具清单,由当事人阅核后签名或者盖章。对暂扣的财物应当妥善保管,并及时向机关负责人报告,依法作出处理。对违法暂扣财物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赔偿。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应当告知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陈述权、申辩权;

(二)依法要求举行听证;

(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以及复议、诉讼的时限和地点;

(四)因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强制受到损害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也可以申请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其他直接利害关系。

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或者作出行政处罚,应当报请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法律规定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除外。对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行政执法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执法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五章 行政执法监督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上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以及同级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依法对其他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

(二)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三)行政执法主体的合法性;

(四)违法行为查处以及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五)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

(六)行政执法机关法定职责的履行;

(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行政执法证件的管理使用;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监督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下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在文件发布后3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其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在文件发布后30日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备案机关经审查发现规范性文件有下列问题之一的,应当作出撤销或者限期修改的决定:

(一)与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

(二)越权设定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收费的;

(三)不符合制定程序的。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法律、法规、规章执行反馈制度。在法律、法规、规章发布后3个月内,负责实施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实施方案、步骤和措施,书面报送同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应当对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自行组织检查或者重点抽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将上年度行政执法的情况书面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将上年度行政执法的情况书面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行政执法督办制度。本级人民政府发现所属工作部门、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发现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不履行或者拒绝履行其法定职责的,由人民政府发出《督办通知书》,责令限期纠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发现的违法行政行为,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控告的违法行政行为,应当及时组织查处或者依法责成有关部门查处。举报人、控告人要求保密的,受理机关应当依法保密。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行政执法争议处理制度,其所属工作部门之间行政执法中的争议,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违法委托的,予以撤销;造成管理秩序混乱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对法定代表人或者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执法明显不当的,决定变更或者撤销;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有关责任人员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在行政执法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1月1日起施行

湖南省行政执法条例 篇2

海洋观测预报事业是基础性公益性事业, 2012年2月15日, 国务院第19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3月1日, 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615号令公布了《条例》, 并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关于海洋观测预报活动管理的法律规范, 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条例》的颁布施行,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填补了我国海洋观测预报领域的立法空白, 标志着我国的海洋观测预报事业从此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对推动海洋观测预报事业的健康发展, 确保海洋观测预报活动的有序进行, 更好地发挥海洋观测预报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我国海洋观测预报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研究从海监机构执法监管的角度对《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主要条文进行阐述、解读与运用, 探讨开展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执法调查的模式及执法监管的思考。

2海南省海洋观测预报机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平均每年因各种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超过100亿元。为减轻海洋灾害损失, 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逐步建立了由岸站、浮标、船舶、卫星、飞机、雷达等手段组成的立体化海洋观测网以及由国家级、海区级和省市级预报机构相结合的海洋环境预报体系。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海南省是我国最南边的一个省份, 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周边海域, 全省海域面积约200万km2, 是我国管辖面积最大, 同时也是遭受各种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经过几代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海南省海洋观测预报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初步建立起多站点的观测网, 具备一定的工作规模, 大部分海洋观测站 (点) 安装了自动观测系统, 部分站点投放了海洋遥测波浪浮标, 由VAST卫星、DDN专线和移动通信等构成的海洋观测数据传输网实现观测数据的实时通信, 为保障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2.1海南省海洋观测站 (点) 概况

海南省海洋观测工作始于1959年, 现有多个部门和单位开展海洋观测工作, 站 (点) 分布于海南岛滨海地带、港口、河口及三沙市的西沙和南沙岛碓。目前主要的海洋观测站 (点) 为国家海洋局投资建设, 共有9个海洋观测站开展定点、长期、连续海滨水文气象观测, 分别是秀英、清澜、博鳌、乌场、三亚、莺歌海、东方、西沙及南沙海洋观测站, 其中西沙、南沙海洋观测站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海平面联测点之一。海南省气象局、省交通厅下属的省港航管理局、海南省水务厅下属的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海南岛海岸建立少量海洋观测站, 开展潮位、表层海水温度等海滨水文观测项目。省气象局还在琼州海峡投放一多功能海洋观测浮标, 在三沙市所辖多个岛礁设立自动气象观测站。一些重大的涉海工程根据项目建设需要, 自行在项目施工区附近海域建设观测周期或长或短的海洋观测站等。

随着海南省海洋经济和国家海洋观测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海洋观测技术的进步,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海上自愿观测船舶、石油平台、浮标、潜标、海床基、GPS站、雷达等观测设施都将在海南省陆续出现, 海洋观测手段将呈现多样化, 海洋观测管理的力度也需随之加大。

2.2海南省海洋预报机构概况

海南省现有一省级海洋预报机构, 即海南省海洋预报台, 成立于1988年, 隶属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 负责海南省所辖海域未来24 h海洋环境预报及海洋灾害预警报的制作, 产品主要通过电视、广播、传真等方式向公众发布。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正在筹建地市级的三亚海洋预报台。

2.3海南省海洋观测预报管理存在的问题

海南省海洋观测预报的管理近些年逐渐步入正轨, 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如海洋观测网缺乏统一规划, 致使有些海域的海洋观测站 (点) 密度不够, 部分重要岸段没有海洋观测站 (点) , 不同行业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海洋观测站 (点) 及其设施、海洋观测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致使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代表性受到影响;海洋观测资料分散在多个部门和单位, 统一汇交和共享制度尚未建立, 使资料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随着海上国际合作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涉外海洋观测活动和观测资料管理需要明确;海洋预警报信息的发布覆盖面不广;少数机构擅自对外发布海洋预警报信息, 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等。上述问题制约了海南省海洋观测预报事业的健康发展。

3海洋观测预报管理的执法监管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国土资源部令第15号) 及国家海洋局《关于中国海监集中实施海洋行政处罚权的通知》 (国海发[2002]3号) 等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应由所属的海监机构集中组织实施, 即各级海监机构负责履行同级海洋主管部门的执法监察职责;故本《条例》第五章各有关条文所规定的有关海洋主管部门做出的行政决定、行政处罚和强制措施的执法主体为其所属的海监机构。各级海监机构应切实履行起海洋观测预报管理的执法监管职责, 对违反《条例》的不法行为, 要做到及时发现、严格执法, 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1海洋观测站 (点) 建设与保护的执法监管

《条例》条文之一:

第四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海区派出机构依照本条例和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 负责所管辖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监督管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第九条 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应当符合海洋观测网规划, 并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海洋观测站 (点) 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 保证建设质量。

第十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基本海洋观测站 (点) 的设立和调整。

有关主管部门因水利、气象、航运等管理需要设立、调整有关观测站 (点) 开展海洋观测的, 应当事先征求有关海洋主管部门的意见。

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因生产、科研等活动需要设立、调整海洋观测站 (点) 的, 应当按照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规定, 报有关海洋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一条 未经批准设立或者调整海洋观测站 (点) 的, 由有关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违法活动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违法获得的海洋观测资料, 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符合海洋观测网规划的, 限期补办有关手续;不符合海洋观测网规划的, 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 依法实施强制拆除, 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执法解读:

设立、调整海洋观测站 (点) 必须符合国家、省级海洋观测网规划和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要求。由于海洋观测站 (点) 具有施工难度大、维护成本高等特点, 海南目前的海洋观测站 (点) 整体数量仍然相对较少, 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水利、气象、航运等行政主管部门因日常管理的需要而设立、调整海洋观测站 (点) , 条例规定其设立、调整之前应征求海洋主管部门的意见, 海洋主管部门的反馈意见作为其设立、调整海洋观测站 (点) 的参考, 上述行政主管部门设立、调整海洋观测站 (点) 不需经海洋主管部门批准。

对于其他非行政主管部门的单位或个人因工程建设、生产、科研等活动需要设立、调整海洋观测站 (点) 的, 必须事先报经海洋主管部门批准。未经批准设立或者调整海洋观测站 (点) 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条例》条文之二:

第十一条 海洋观测站 (点) 及其设施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损或者擅自移动。

第十二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 应当商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国家有关标准划定基本海洋观测站 (点) 的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 予以公告, 并根据需要在保护范围边界设立标志。

禁止在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① 设置障碍物、围填海;② 设置影响海洋观测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③ 影响海洋观测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捕捞作业、水产养殖、倾倒废弃物、爆破等活动;④ 可能对海洋观测产生危害的其他活动。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 应当避免对海洋观测站 (点) 及其设施、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确实无法避免的,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原负责或者批准设立、调整该海洋观测站 (点) 的主管部门的要求, 在开工建设前采取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海洋观测站 (点) 等措施, 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有关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 依法强制执行;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 侵占、毁损或者擅自移动海洋观测站 (点) 及其设施的;② 在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海洋观测活动的。

执法解读:

《条例》规定下列用语的定义:① 海洋观测站 (点) , 是指为获取海洋观测资料, 在海洋、海岛和海岸设立的海洋观测场所。② 海洋观测设施, 是指海洋观测站 (点) 所使用的观测站房、雷达站房、观测平台、观测井、观测船、浮标、潜标、海床基、观测标志、仪器设备、通信线路等及附属设施。③ 海洋观测环境, 是指为保证海洋观测活动正常进行, 以海洋观测站 (点) 为中心, 以获取连续、准确和具有代表性的海洋观测数据为目标所必需的最小立体空间。

《条例》针对海洋观测站 (点) 及其设施和海洋观测环境经常受到人为破坏的问题, 建立了海洋观测站 (点) 及其设施和海洋观测环境保护制度。明确规定了海洋观测站 (点) 及其设施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还强调了基本海洋观测站 (点) 的观测环境保护, 明确了在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的行为, 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避免对海洋观测站 (点) 及其设施、观测环境造成危害, 确实无法避免的要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海洋观测站 (点) 。

海洋观测站 (点) 的设施除了观测站 (点) 的办公用房、业务值班用房外, 还包括气象观测场、验潮室 (井) 、温盐井、海浪观测点、基本水准点、校核水准点、GPS基站、地波雷达点、自愿船观测设施、海上平台观测设施、浮标、潜标、海床基、观测标志、各类仪器设备、通信线路等及附属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如侵占、毁损或者擅自移动海洋观测站 (点) 及其设施属于违法。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海洋观测站 (点) 及其设施, 确实无法避免的应在开工建设前采取增建抗干扰设施或新建海洋观测站 (点) 的措施。

目前海洋主管部门尚未公告海洋观测环境保护的范围, 海洋观测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管须待保护范围公告或保护范围边界设立标志后才能实质性开展。

3.2海洋观测与资料汇交使用的执法监管

《条例》条文之三:

第十四条 从事海洋观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海洋观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单位应当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计量管理体系, 加强对海洋观测资料获取和传输的质量控制, 保证海洋观测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五条 海洋观测使用仪器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产品标准、规范和海洋观测技术要求。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 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① 不遵守国家海洋观测技术标准、规范或者规程的;② 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产品标准、规范或者海洋观测技术要求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的;③ 使用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周期的海洋观测计量器具的。

违反本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 责令限期更换有关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海洋观测计量器具。

执法解读:

(1) 从事海洋观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海洋观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主要的规范有:《海滨观测规范》 (GB∕T 14914)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GB∕T 17838) 、《海洋调查规范》 (GB∕T 12763.3)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8) 、《中国海洋观测台站代码》 (HY 023) 、《海洋站自动化观测通用技术要求》 (HY∕T 059) 、《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 (HY∕T 058) 等。各级海洋主管部门所属的海洋观测站 (点) 均以上述技术标准、规范为依据开展海洋观测活动, 而其他部门和单位所属的海洋观测站 (点) 是否执行上述国家海洋观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尚不得而知。执法检查时可要求海洋观测单位提供其执行国家海洋观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的有效证据, 并作出书面说明。

(2) 海洋观测仪器设备的制造基本上是国产, 国内有多家厂商生产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海洋观测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有关产品标准、规范或者海洋观测技术要求, 除了查阅其产品说明书、合格证、检定∕校准报告 (证书) 外, 必要时可委托相关资质单位对仪器设备是否符合海滨观测规范所规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比对鉴定, 据此判断海洋观测站 (点) 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技术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执法时要调阅观测仪器设备档案, 现场勘看仪器设备, 海洋观测单位应就仪器设备的采购渠道、验收、使用、维护、检定/校准等作出书面的情况说明。

(3) 《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单位应当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计量管理体系, 即要求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单位须取得资质认定 (计量认证) 证书。我国关于资质认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有《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认证认可条例》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第86号局长令) 等, 资质认定的技术准则为《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所谓资质是指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某机构应当具有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所谓认定是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某机构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资质认定要求机构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应当依法经计量检定合格, 不具备检定条件的计量器具应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此精神与《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关于海洋观测计量器具应当依法计量检定、量值溯源的规定不谋而合。

海洋观测计量器具应当依法经计量检定合格且在检定周期内使用, 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均不得用于海洋观测。对不具备检定条件的海洋观测计量器具需依据有关技术规程通过校准保证量值溯源到国家基本标准。执法时应要求观测单位提供现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本、国家认监委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及其附表, 查阅附表里载明的认证项目与该海洋观测站 (点) 开展观测的项目是否一致;调阅仪器设备档案 (重点查看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证书) , 对海洋观测计量器具通过校准方式实现量值溯源的要核查其校准依据的技术标准 (规程) 的适用性、校准结果的满意证据是否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的, 《条例》第三十三条授以“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行政处罚的权限, 该“有关主管部门”的表述应理解为负责或者批准设立该海洋观测站 (点) 的行政主管部门。

《条例》条文之四:

第十七条 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规定, 将获取的海洋观测资料向有关海洋主管部门统一汇交。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妥善存储、保管海洋观测资料, 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海洋观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建立海洋观测资料数据库, 实行资料共享。

海洋观测资料的汇交、存储、保管、共享和使用应遵守保守国家秘密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单位未按照规定汇交海洋观测资料的, 由负责接收海洋观测资料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汇交;逾期不汇交的, 责令停止海洋观测活动, 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法解读:

海洋观测资料是重要的信息资源, 在我国管辖海域内开展海洋观测活动获得的资料应当归国家所有。在海南省有不少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部门和单位, 由于缺乏专门的法律依据, 各部门和单位的海洋观测站 (点) 除了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获取的海洋观测资料也分散在各自手中, 未能实现有效整合并发挥应有效益。为提高海洋观测资料的综合效益, 《条例》特别规定了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单位要向有关海洋主管部门统一汇交海洋观测资料, 执法检查时应核查其汇交的资料数量、起止时段、汇交对象、汇交方式和交接凭证等。

《条例》条文之五:

第十九条 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活动,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的规定执行。

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活动, 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 不得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属于国家秘密的海洋观测资料和成果;确需提供的, 应当报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或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批准;有关海洋主管部门在批准前, 应当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 其中涉及军事秘密的, 还应当征得有关军事机关的同意。

第三十五条 单位或者个人未经批准, 向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属于国家秘密的海洋观测资料或者成果的, 由有关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 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执法解读:

一些国外组织和个人非法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海洋观测, 有些国内单位和个人擅自向国外提供属于国家秘密的海洋观测资料, 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条例》规定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我国管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活动,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调整。《条例》还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出发, 规定未经批准向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涉密海洋观测资料将承担的法律责任。

3.3海洋预报管理的执法监管

《条例》条文之六:

第二十二条: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由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所属的海洋预报机构按照职责向公众统一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公众发布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

第三十六:违反本条例规定发布海洋预报或者海洋灾害警报的, 由有关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给予警告, 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执法解读:

非海洋主管部门所设立的海洋预报机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任何一种媒体向公众发布海洋预报或海洋灾害警报的, 可认为涉嫌违法发布海洋预报或海洋灾害警报, 海监机构可立案调查。

4若干思考

思考一:《条例》一些条款的规定比较原则、模糊, 需要通过制定出台相关的配套制度加以细化, 如本条例施行前已设立的海洋观测站 (点) 是否需要补办审批手续、各级海洋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权限、国家海洋观测技术标准规范或者规程的界定范围、海洋观测资料汇交的层次及起始时段等需要明确。

思考二:气象部门的观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受《气象法》保护, 且各省大多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对气象台站观测环境的保护予以进一步明确, 保护的力度较大。海洋观测环境如能以政府规章方式加以保护, 则威慑力大。海洋观测环境的保护要求, 如海洋观测站 (点) 地面气象观测场边缘与周围障碍物、工程设施边缘的距离、宽度角等要求应编入新修订的《海滨观测规范》, 以便作为行政执法的技术依据。另外, 由于海水的流动性, 观测环境很容易受到工程建设、排污口、养殖活动的影响, 而上述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行政审批时依据的是相关的部门法律, 而本条例的法律效力不足与上述法律相抗衡。建议国家海洋局与水利部、环境部、农业部等涉海部委就加强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联合出台一个规范性文件, 规定凡涉及海洋观测环境保护的行政审批前有关主管部门应征求海洋主管部门的意见。

思考三:建议集中海监执法力量对全省各有关行业、部门和单位设立的海洋观测站 (点) 进行全面调查摸底, 重点了解观测站 (点) 建设时间、地点、用途、投资方及建设资金来源、观测单位计量认定项目、观测人员上岗证、执行的技术规范、使用的观测仪器设备、观测环境保护、观测资料汇交等情况, 以一站 (点) 一档方式建立全省海洋观测站 (点) 档案, 为下一步的执法监管提供本底资料。

思考四:由于《条例》施行时间不长, 并未为广大单位和人民群众所知晓, 海洋主管部门应继续加大《条例》的宣传教育, 对初次违反《条例》、违法行为轻微的可通过责令等行政决定予以纠正, 对一些典型的违法行为可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并坚决查处, 通过执法促进管理, 维护海南良好的海洋观测预报秩序。对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海洋观测站 (点) , 可由海监机构与其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机构开展联合执法。

思考五:《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 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规定, 将获取的海洋观测资料向有关海洋主管部门统一汇交。如此应理解为不论任何单位和部门所属的海洋观测站 (点) , 也不论海洋观测时段的长短, 只要开展了潮汐、盐度、海温、海浪、海流、海冰、海啸波等海洋水文项目的观测活动, 其获取的海洋观测资料应向有关海洋主管部门统一汇交。

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 篇3

第一条 为了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及其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统称民办学校)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具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

民办学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县级以上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制定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条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各自权限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民办教育工作,负责民办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服务。

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技工学校,以及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和服务。

县级以上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国土资源、价格、公安、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民办教育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鼓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捐资办学。

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民办教育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设立

第七条 申请筹设民办学校的,应当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材料。

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应当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材料及招生范围说明、办学场所使用权的有效证明材料。

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属于联合办学的,还应当提交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各方的出资数额、方式和权利、义务等。

第八条 申请筹设或者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由下列审批机关审批:

(一)实施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级中等教育的,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报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二)实施高级中等教育的,由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三)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实施师范、医药卫生等特殊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审核后,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四)实施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五)实施教育类非学历教育的,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报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其中,实施非学历高等教育的,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六)实施技工教育的,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批,送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技能)培训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批,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申请设立多种办学层次、类别的民办学校,由最高办学层次对应的审批机关审批。

第九条 民办学校的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与其办学的性质、层次、类别相符;民办学校的名称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 审批机关应当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颁发办学许可证,并将民办学校的名称、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招生范围和学校章程等事项向社会公开;对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民办学校应当在取得办学许可证后依法登记;民政、工商、税务登记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并向社会公开。

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不得招生和开展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十一条 民办学校的名称、地址、注册资金、举办者、法定代表人、校(园)长、办学层次、类别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报有审批权的机关批准后,于30日内到登记机关进行变更登记。

民办学校终止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经批准成立的民办学校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鼓励和支持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投入力度,并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增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办学校办学、示范性民办学校的建设、新建和扩建项目贷款贴息和表彰奖励等。

第十四条 鼓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为民办教育提供捐赠、设立专项奖励或者发展基金,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捐赠款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捐赠人未明确表示意愿的,捐赠款应当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针对民办学校的贷款业务;引导商业保险资金支持民辦教育事业,设立办学风险类的商业保险险种。

民办学校可以通过投资、合作、贷款等方式筹措办学经费,可以用收费权质押或者非教学设施作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民办学校依法享受国家和省有关税收优惠和信贷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 民办教育用地属于公益性事业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确需新建、扩建民办学校的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依法保障其用地需求。民办学校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在乡村举办民办学校的,可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也可以使用国有建设用地。

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民办教育用地,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其他民办教育用地,可以依法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不得变更教育用地性质。民办学校停办的,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给予相应补偿后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民办学校在水电气供给价格、建设规费减免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

第十八条 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民办学校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规定拨付相应的生均公用经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第二十条 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公办学校的教师应当在社会保障、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资格认定、进修培训、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请、考核评价、表彰奖励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十一条 民办学校根据教学需要,面向社会自主招聘教师并按照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鼓励符合条件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或者支教;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民办学校任教、任职;鼓励教师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

公办学校教师经原所在学校同意,可以到民办学校任教或者支教。民办学校教师被国家机关或者公办学校录(聘)用,符合规定条件的,其工龄、教龄连续计算。

民办学校外籍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按时足额支付教职工工资,依法为本校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

有条件的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对民办学校教师参加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补助。

第二十三条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所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民办学校的学生和公办学校的学生在升学、转学、考试、申请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交通出行、医疗保险、户籍迁移、先进评选、职业技能鉴定、就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当将民办学校毕业生和公办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

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 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当依照申办报告或者学校章程履行出资义务。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不得抽逃出资,不得挪用办学经费,不得以其办学的资产为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担保。

民办学校举办者可以用货币、实物或者可依法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出资。以货币、实物形式出资的,应当由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以无形资产出资的,应当经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

第二十五条 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当在批准正式设立后1年内,按照出资额将其投入办学的资产过户到学校名下。

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者侵占民办学校的合法财产。

民办学校对举办者和其他出资人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财产、收取的费用以及办学积累,应当分别登记建账,并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

第二十六条 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应当与举办者其他资产相分离。

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投入的资产、受赠财产、收取费用以及办学积累等,由民办学校管理和使用,并接受监督;有国有资产参与的,还应当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审批机关的监督。

第二十七条 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民办学校应当将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送审批机关备案。

审计部门和审批机关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有关规定,对民办学校使用国有资产、财政性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的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

第二十八条 民办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面向社会自主招生,不得委托个人进行招生活动。

民办学校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必须真实准确,报审批机关备案后方可公布。

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载明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形式(学制)、专业设置、收费标准、证书发放等事项。

第二十九条 民办学校应当按照学校章程、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内容以及招生简章和广告的承诺,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十条 民办学校应当根据办学成本,合理确定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实施学历教育的,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经教育或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报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并公示;实施非学历教育的,由民办学校自主定价,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公示。

民办学校收取费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一条 民办学校应当按照不低于年度净收益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用于学校的建设、维护和添置、更新教学设施设备。

第三十二条 民办学校终止时,应当妥善安置在校学生,审批机关应当协助学校安排学生继续就学。

第三十三条 审批机关应当对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监督,实行综合年检制度,并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民办学校定期开展教育督导,并向社会发布督导公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对技工学校和职业资格(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发布监督检查结果。

第三十五条 鼓励民办教育行业协会、教育中介机构为民办学校提供服务。

审批机关可以组织或者委托教育中介机构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认证。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擅自举办民办学校的,由县级以上教育或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补办审批手续;逾期未达到审批条件的,责令停止招生,退还所收取费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未补办审批手续的,责令停止招生,退还所收取费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民办学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审批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招生,退还所收取费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依法吊销其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审批机关批准,将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转交给其他學校或者个人的;

(二)招生简章或者广告未报审批机关备案的;

(三)未按照学校章程、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内容以及招生简章和广告的承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

(四)委托个人进行招生活动的;

(五)举办者未按期办理验资过户手续的;

(六)以民办学校资产为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担保的;

(七)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经整改仍达不到设置标准,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八)发生重大校园安全事故,学校负有主要责任的;

(九)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以及其他违反教育收费规定的;

(十)年检不合格的。

第三十八条 民办学校举办者抽逃办学资金、挪用办学经费,侵占、私分民办学校财产的,由审批机关会同有关部门追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审批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侵犯民办学校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依法给予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湖南省乡村公路条例(定稿) 篇4

(2013年11月29日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9号

《湖南省乡村公路条例》于2013年11月29日经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1月29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乡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乡村公路,包括乡道和村道及其桥梁、隧道和渡口。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乡村公路的发展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加大对乡村公路的投入,及时协调解决乡村公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促进乡村公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县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村公路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对筹措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建立健全乡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机制负主要责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公路工作。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协助乡级人民政府编制本行政区域**道、村道规划及建设、养护计划,并对规划、计划的执行情况和乡村公路的建设、养护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公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乡村公路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道、村道规划及建设、养护计划,建立由乡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召集人、各村民委员会主任参加的乡村公路建设、养护协调机构,明确相应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具体组织本行政区域**道的建设、养护工作,并指导、督促村民委员会做好村道建设、养护工作。

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在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原则,组织本村村民做好村道的建设、养护工作。

第七条 乡道、村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指导和协助乡级人民政府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编制乡道、村道规划,还应当征求当地村民委员会的意见。

乡道、村道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提高路网连通率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编制,并与城乡规划、国道规划、省道规划、县道规划以及其他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衔接。

经批准的乡道、村道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由原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按原批准程序办理。

第八条 乡村公路建设应当切实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设施进行改建和扩建,并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技术标准和基本建设程序进行。

在乡村公路设置的公路防护、排水、交通安全和公路绿化等附属设施,应当按照相应公路技术标准设计,并与主体工程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九条 乡村公路建设项目实行质量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证金制度。质量缺陷责任期不得少于交工验收后一年,质量保证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乡村公路养护作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实施,做到路基稳定,路面、路肩整洁,构造物完好,排水畅通,保证乡村公路正常、安全使用。

乡村公路养护作业实行专业化养护或者群众性养护等多种方式,鼓励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具备相关资质的养护作业单位。

负责乡村公路养护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乡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乡村公路沿线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增强爱路、护路意识,维护乡村公路的路容路貌,配合做好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乡村公路建设、养护的监督工作,落实安全和质量保证措施。

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可以聘请技术人员、村民代表参与村道建设、养护的监督工作。

第十二条 乡村公路因严重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中断或者严重损坏,县级人民政府、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修复。

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乡村公路桥梁、隧道和渡口安全检查。经检查发现公路桥梁、隧道和渡口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影响通行安全或者达不到原设计标准的,应当及时组织进行技术检测,并采取修复措施;在修复之前,应当采取限制通行或者禁止通行的措施。

第十四条 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来源:

(一)中央补助的专项资金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的财政性资金;

(三)村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的用于村道建设、养护的资金;

(四)企业、个人等社会捐助,或者通过拍卖、转让乡村公路冠名权、广告经营权等运作方式筹集的资金;

(五)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村民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式筹集村道建设、养护资金,应当遵循村民自愿的原则,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的乡村公路养护资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足额拨付至乡级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并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侵占和挪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审计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监督,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安全。

第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分别将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乡道两侧自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不少于一米的范围为公路用地,自公路用地外缘起乡道不少于五米的范围为建筑控制区,并向社会公告。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村道两侧自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一般不少于一米的范围为公路保护用地,自公路保护用地外缘起一般不少于三米的范围为建筑控制区,并向村民公告。

第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乡村公路的具体情况设置道路交通标志。

第十九条 乡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保护乡村公路安全和车辆通行安全的需要,在乡村公路上设置限载、限高、限宽、限长通行标志。经乡村公路行驶的车辆,应当符合限载、限高、限宽、限长的通行标准;超过通行标准的,不得行驶。确需在乡道上行驶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确需在村道上行驶的应当经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要求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第二十条 在乡村公路上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卡、收费;

(二)擅自占用、挖掘乡村公路;

(三)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倾倒渣土垃圾、焚烧废弃物;

(四)其他损坏乡村公路、危害乡村公路安全和影响乡村公路畅通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在乡级人民政府的指导下负责村道的日常管理工作,可以将村道的管理纳入村规民约,村规民约中有关村道管理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法律责任的,按照村规民约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造成乡村公路损坏的,应当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应当视损坏程度予以赔偿。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乡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职责的;

(二)截留、侵占、挪用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

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及监督检查,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非税收入,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规定,履行管理职能、行使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资源所有权、提供特定服务或者以政府名义征收或者收取的税收以外的财政性资金。包括下列各项:

(一)行政性收费;

(二)事业性收费;

(三)政府性基金(附加);

(四)罚没收入;

(五)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

(六)其他非税收入。

第四条 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统筹安排,实行综合预算管理。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领导,严格实施法律、法规中有关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推进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效率。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 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情况,接受其审查监督。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的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非税收入管理的具体规定,编制非税收入计划,统一管理非税收入资金;其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七条 对在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举报违法问题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财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征收管理

第八条 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应当依据《湖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的规定设定和征收。

政府性基金(附加)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或者财政部的规定设定和征收。

罚没收入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收取。

国有资产收益按照国有资产权属关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设定和征收。

国有资源收益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设定和征收。

其他非税收入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设定和收取。

任何机关、单位不得违反上述各款所列规定设定非税收入项目、范围、标准。

第九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了征收或者收取部门、单位(以下统 称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项目,由法定执收单位征收或者收取;法定执收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委托其他单位征收或者收取的,应当将委托协议送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备案。

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项目,由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直接征收或者收取;尚不具备直接征收或者收取条件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委托有关单位征收或者收取。

委托其他单位征收或者收取非税收入的,委托单位应当对受委托单位的征收或者收取行为实施监督,并承担该征收或者收取行为的法律责任;受委托单位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单位的名义征收或者收取非税收入,并不得转委托。

第十条 执收单位应当严格依照本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征收或者收取非税收入,不得多征、少征或者擅自减征、免征。缴款义务人确因特殊情况需要缓缴、减缴、免缴非税收入的,可以提出书面申请,由法律、法规、规章、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机关批准。

前款规定的缓征、减征、免征,只适用于本级的非税收入。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指定非税收入收款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并在指定的收款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开设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用于归集、记录、结算非税收入款项。

执收单位不得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

第十二条 非税收入实行收缴分离制度。禁止非税收入执收单位或者受委托单位当场收取现款,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当场收取的除外。

第十三条 缴款义务人应当按照执收单位规定的时间、数额,到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收款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将有关款项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不得逃避缴纳义务。

执收单位或者受委托单位依法当场收取现款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收款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将所收款项全额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

执收单位或者受委托单位不得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所收款项或者将所收款项存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以外的账户。

第十四条 依法收取的待结算收入,缴款义务人应当先到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收款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将款项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符合返还条件的,缴款义务人可以向执收单位提出返还申请,由执收单位签署意见,经本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审核确认后返还缴款义务人。

经依法确认为误征、多征的非税收入,由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退还缴款义务人。

第十五条 执收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社会公布由本执收单位负责征收或者收取的非税收入项目及其依据、范围、标准、时间、程序;

(二)在规定时间内向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编报本部门、本单位非税收入计划草案;

(三)按照规定向缴款义务人足额征缴非税收入款项;

(四)记录、汇总、核对并向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非税收入管 理机构定期报告本单位非税收入收缴情况。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降低非税收入征收或者收取成本,改进征收或者收取方式,方便缴款义务人缴款。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七条 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应当将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内的资金,按照收入级次和规定的类别定期划解国库或者财政专户,不得拖延、滞压、挪用。

第十八条 非税收入按照下列方式纳入财政统一管理:

(一)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源收益,纳入一般预算管理;

(二)政府性基金(附加)纳入基金预算管理;

(三)事业性收费、其他非税收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一般预算管理或者财政专户管理。

第十九条 上下级分成的非税收入,按照就地缴款、分级划解、及时结算的原则,由当地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非税收入管理机构通过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定期划解、结算,不得拖延、滞压、隐瞒、截留。

执收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非税收入资金直接缴付上级执收单位或者拨付下级执收单位。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本级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统筹安排、调剂使用,有法定专门用途的应当专款专用。

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纳入预算、统一安排。第四章 票据管理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非税收入票据管理的具体办法,统一印制和管理非税收入票据。

各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票据的保管、发放、使用核销、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执收单位征收或者收取非税收入,应当向缴款义务人出具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

不出具前款规定的非税收入票据的,缴款义务人有权拒绝缴款。

第二十三条 除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法确定的非税收入票据印刷企业外,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承印非税收入票据。

非税收入票据承印企业不得向省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非税收入票据。

第二十四条 执收单位使用的非税收入票据,按照收入级次或者财务隶属关系向本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申领。

执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票据领用、保管、缴销、审核等制度,确定专人负责,保证票据安全。

禁止转让、出借、代开非税收入票据;禁止私自印制、伪造非税收入票据;禁止使用非法票据或者不按照规定开具非税收入票据。

遗失非税收入票据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并公告作废。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 对本级非税收入进行监督,有关的政府、机关、单位和组织应当如实反映情况。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人大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非税收入管理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被询问或者质询的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给予答复。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级各部门、单位和下级政府执行非税收入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监督,依法处理非税收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非税收入征收或者收取、汇缴、划解、管理的日常监督、专项稽查,及时依法查处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

执收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账证、报表、非税收入票据等有关资料,如实反映有关情况,接受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物价、监察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法定的职责,做好非税收入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财政、审计、物价、监察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法定的职责,查明事实,依法作出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资金的追缴违法资金,对直接 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设定非税收入项目、范围、标准的;

(二)违反规定权限或者法定程序缓征、减征、免征非税收入的;

(三)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或者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所收款项或者将所收款项存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以外的账户的;

(四)违法当场收取现款的;

(五)拖延、滞压、截留应当上缴或者下拨的非税收入资金的;

(六)将非税收入资金直接或者变相缴付上级执收单位、拨付下级执收单位的;

(七)转让、出借、代开非税收入票据,或者使用非法票据,或者不按照规定开具非税收入票据的;

(八)违规发放、销毁非税收入票据的;

(九)保管不善造成非税收入票据毁损、灭失的。

前款第(一)项行为所收取的款项,限期退还缴款人;无法退还的,收缴国库。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印制、伪造、买卖非税收入票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收缴并销毁违法票据、没收作案工具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但最低不少于五千元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税收入票据承印企业向省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 提供非税收入票据的,取消非税收入票据印刷资格,并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处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在非税收入管理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广西行政执法监督条例 篇6

(2)它是通过对行政执法内容、执法程序以及执法效果的检验和评价,来判断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得到贯彻实施的一种措施。

(3)它是依据法律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前者是指行使行政执法监督权的机关,要有法律的授权。由于各级人民政府对政府各组成部门的执法情况、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执法情况有监督的权力,因此,在我国,行使行政执法监督权的是各级人民政府,而不是政府的某一部门。后者是指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情况,而不是对别的什么文件和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没有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就不存在行政执法监督。

(4)它是依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进行的。

湖南省行政执法条例 篇7

(一) 盗窃、破坏、哄抢电力设施及器材;

(二) 损坏发电厂、变电站、水电站的建、构筑物;

(三) 拆卸变压器及其附属设施, 堵塞发电设施附属的输油、供水、供热、排灰、送气等管道;

(四) 损坏、封堵发电厂、变电站的铁路专用线、专用公路或者专用码头;

(五) 损坏、擅自移动、涂改电力设施标志;

(六) 在火力发电厂冷却池、输水管道、沟渠的进出水口禁区范围内游泳、捕鱼;

(七) 在水电厂禁区范围内游泳、捕鱼、停泊船筏、挖沙取土;

(八) 在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基础规定范围内和地下电缆保护区内取土、开挖、打桩、钻探或者倾倒酸、碱、盐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品;

(九) 违章攀爬变压器台架、电力杆塔, 擅自在电力杆塔上搭挂各类缆线、广播器材和广告牌等外挂装置;

(十) 向导线抛掷物体;

(十一) 擅自在电缆沟道中铺设各类缆线;

(十二) 在电力设施保护范围或者保护区内钓鱼、燃放烟花鞭炮或者放风筝、气球及其他空中物体;

(十三) 法律、法规禁止的危害电力设施的其他行为。

【释义】本条是关于保护电力设施的禁止性规定。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公共安全, 而电力设施点多面广, 经常受到故意或过失的损坏, 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电力设施安全。为此, 根据《电力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和国务院《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 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 本条规定了十三种禁止行为。违反本条规定的, 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已建架空电力线路的保护区内实施下列行为:

(一) 增加被架空电力线路跨越的建、构筑物高度, 危及电力设施安全;

(二) 在架空电力线路下堆砌物体, 危及电力设施安全;

(三) 实施影响导线对地安全距离的填埋、铺垫, 危及电力设施安全。

【释义】本条是关于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禁止性特别规定。

为保护电网安全, 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本条根据《电力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和国务院《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五规定, 结合湖南省情况具体规定了下列禁止性行为:

一、增加被架空电力线路跨越的建、构筑物高度, 导致房屋及其附着物对导线距离达不到国家安全标准的;

二、在架空电力线路下堆砌物体, 导致安全隐患或导线安全距离不够的;

三、在架空电力线路下填埋、铺垫, 导致线路对地安全距离不够的。

第二十二条 禁止非法出售、收购电力设施废旧器材。

出售电力设施废旧器材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出具单位证明或者出售人有效证件。

收购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备案。收购废旧电力设施器材应当建立收购台账, 如实登记出售单位名称、住所及经办人或者出售个人姓名、身份证件号码、住址以及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来源、规格、数量和去向等内容;发现有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赃物或者有赃物嫌疑的物品时, 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收购台账的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

【释义】本条是关于出售和收购电力设施废旧器材的规定。

本条所指的“电力设施废旧器材”, 是指因超过使用期限或者损坏等原因, 已经退出运行的电力设施器材。规范电力设施废旧器材的销售, 能够有效遏制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现象。1994年1月5日国务院批准的《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规定:“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的企业……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申请核发特种行业许可证……方准开业。……收购非生产性废旧金属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并向同级公安机关备案后, 方准开业。”

第四章 供用电秩序维护

第二十三条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优化电能资源配置, 协调供用电关系, 维护安全有序的供用电秩序。

对于高能耗、环境污染严重等列入国家限制类、禁止发展类的企业或者生产设备的用电,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实行差别电价、限制用电或者终止供电。

【释义】本条是关于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在维护供用电秩序方面的职责的规定。

本条对电力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从三个方面作了规定:

(一) 优化电能资源配置。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 电能资源一般是多样化的, 有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等多种电能资源。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电力生产主体已日趋多元化, 但电力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 需要电力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 按照经济、高效、环保等原则, 对电能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优化电能资源生产和使用。

(二) 协调供用电关系。

1.协调供电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供电企业与电力用户因电量电费结算产生的分歧, 经协商不能解决的, 可申请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对因电力用户的原因导致其他电力用户、电网系统造成停电、设备损坏等损失, 协商不能解决的, 可申请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等。

2.协调供电企业之间的关系。目前我省供电格局比较复杂, 部分地方存在大小电网并存的现象, 在尊重历史现实、考虑发展的基础上,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对大小电网经协商不能解决的矛盾进行协调, 积极促进大小电网之间协作互利、共同发展。

(三) 维护安全有序的供用电秩序。电力是公用基础事业, 电力的生产、输送、供应和使用相互影响, 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电力运行的整体安全。各级政府应当组建、完善电力执法队伍, 依法对危害供用电正常秩序、公共用电安全的行为进行处理, 维护供用电秩序的安全有序。

本条还明确了对高能耗、环境污染严重等列入国家限制类、禁止发展类的企业或者生产设备的用电应采取的主要措施:配合价格主管部门做好差别电价工作;对高能耗、环境污染严重等列入国家限制类、禁止发展类的企业或者生产设备, 在电力供应紧张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减少其用电指标以限制其用电, 甚至完全终止其生产用电。

第二十四条 电力企业应当加大资金投入, 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措施, 降低电能损耗, 优化供电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引导用户安全、合理和节约用电。

【释义】本条是关于电力企业在供用电秩序维护中应尽义务的规定。

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一、加大资金投入, 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措施, 降低自身电力设施的电能损耗。特别是电网经营企业, 在电网建设、生产、供应过程中应采用和推广有利于节约用电和降低损耗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优化电网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以及供电方式, 加强电能计量管理, 预防窃电, 降低电网综合线损。

二、优化供电方式。电力企业, 特别是供电企业, 应当遵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便于管理的原则, 优化电网结构, 合理安排发电厂、变压器布点, 提高供电可靠性, 减少电能损耗。

三、提高服务质量。电力企业, 特别是供电企业, 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为用户用电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真诚服务。如通过设立用电服务网站、服务电话 (95598) 以及在营业厅提供自助服务、人工服务等方式, 为用户提供查询、咨询服务。对用户的咨询、投诉和举报, 应认真受理、核查和答复。同时, 要根据需要增加或优化营业网点, 方便用户购电和交付电费。

湖南省行政执法条例 篇8

关键词:气象;执法;民生;职能

1 坚持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按照《焦作市依法行政和政府法制工作实施意见》和《焦作市气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计划》精神,坚持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提出了需求和挑战,因此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必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气象法规体系的气象执法体系。

针对不同岗位和业务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行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执法骨干、审批中心工作人员重点进行了行政处罚、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气象执法文书档案有关知识培训,财务管理人员重点进行《会计法》的培训,逐步提高气象全行业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严格依法办事,有效推进了气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2 坚持气象法制宣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气象灾害防御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在短时间内相继实施,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紧迫性。因此我们把气象法制宣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先后在市中心广场举办“3·23世界气象日”现场宣传活动,在XXX社区举办“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在XXX广场举办“焦作市第十八届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周”宣传活动,在XXX社区、XXX小学举办“常熟第五届科学普及宣传周”宣传活动。通过气象知识展板、现代化装备展示、现场释疑、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向广大市民和小学生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气象科普知识,引导其关注气候变化,提升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 优化行政管理方式、深化依法行政工作

(1)焦作市气象部门在推进现代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专家论证、合法性评价和重大决策集体合议等制度,避免了在行政決策中擅权、专权和滥用权力。(2)认真落实行政许可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明确二项行政许可项目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分别是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以及施放气球活动许可。在行政服务中心还受理媒体传播气象信息核准、气象灾害事故调查鉴定(理赔证明)、提供气象资料等服务项目。根据要求对所有进驻事项的提供材料进行简化,重新审定工作流程图,对提供气象资料服务、媒体传播气象信息核准等进行审批再提速。(3)大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根据气象部门的工作实际,采取专兼结合的气象行政执法模式,通过法制培训、部门内专项讨论、单位之间经验交流,不断完善精炼执法程序,有效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与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法制部门保持紧密联系,需要时申请执法援助。(4)有效推进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规范工作。以《行政处罚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及《焦作市气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暂行规定》为依托,坚持合法与合理、过罚相当、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的原则,开展气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梳理工作,完成焦作市气象行政执法权力运行41项行政处罚项目和15项其它行政执法行为的备案工作,通过了市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对政府投资、工业和服务业等项目审批情况及行政权力清理、规范性文件清理的检查,从源头上防止乱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保证了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通过了焦作市气象局行政许可案卷评查。(5)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为了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由局领导牵头认真学习《焦作市气象局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重点抓好对《焦作市气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焦作市气象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的细化和落实,强化执法责任,加强对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管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防止气象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发生。

4 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除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以及上级部门层级监督外,高度重视日常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要求所有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市法制办组织的年度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工作,坚决纠正违法行政和不当行政的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开通“12345”便民服务热线,接受咨询、法律、法规、办事程序、投诉等,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

结论

依法行政并且文明执法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主题,但是诚然在现实的执法过程中还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宣传气象法律法规的力度不够;执法力量匮乏,对一些违法行为(如施放气球活动不审批、施放气球活动现场无人看守、不进行防雷装置检测等)还是会存在着一定的违法难究现象。下一步我们将狠抓落实,着实通过我们的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和谐生活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得体的举止礼仪下一篇:办理残疾证迁移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