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精选6篇)
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篇1
2001年,我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与经济“双赢”原则,与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突出重点,增加投入,强化执法监督,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地区有所改善。据对我省环境监测和统计数据分析,我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生活污染有所上升,农村环境污染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近8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流经城市及工业区江段的地表水污染严重。1.0 环境质量状况 1.1 水环境质量
全省地表水水质省控监测断面75个。其中,有16个符合Ⅰ类或Ⅱ类水质标准,占21.33%;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17个,占22.67%;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42个,占56.0%。
我省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突出,污染类型多样。
湘江和资水干流及长江岳阳段污染较重;资水、沅江、湘江的部分支流水质较差;沅江干流和澧水水质较好;洞庭湖有机污染有上升趋势,个别静水期长的水域存在轻微富营养化现象。各水域源头及各大型水库水质良好。
污染源结构中,大、中城市工业性污染比重继续有所下降,但生活性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上升趋势明显。流经城镇及工业区江段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岸边污染带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污染威胁部分城市饮用水源安全。
1.1.1 城市饮用水源
我省主要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在90%以上。其中永州、郴州和张家界三市达标率超过98%;湘潭市达标率最低,为92.5%,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汞、总镉、氨氮和粪大肠菌群。
长沙、株洲、岳阳三市达标率分别为93.7%、94.5%和95.2%,主要超标项目为粪大肠菌群。邵阳、怀化、常德、吉首和益阳五城市达标率较去年略有提高。
1.1.2 主要水系
湘江污染较为严重。33个监测断面中,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有17个,占51.51%;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有16个,占48.49%。
干流在衡阳憩山以上及黄茶岭至株洲渌水入口处江段水质良好。常宁松柏及株洲、湘潭、长沙城市江段水质较差。污染最严重的是株洲霞湾断面,其余依次为松柏、五星、暮云市、易家湾、三叉矶等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汞、石油类、总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及粪大肠菌群。与上年相比,石油类、氨氮、总磷、总镉及挥发酚污染略有减轻,重金属污染水平基本持平。
浏阳河中下游、涟水、郴江、蒸水等湘江支流污染仍较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总磷、亚硝酸盐氮、总汞、高锰酸盐指数及粪大肠菌群等。
资水污染严重。在12个监测断面中,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有3个,占25.0%;属Ⅳ类及Ⅴ类水质的断面有9个,占75%。
资水干流田江渡断面以上水质较好;田江渡至郭家桥江段普遍受到污染。
支流邵水有机污染严重。夫夷水上游水质尚可,下游污染较重。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粪大肠菌群、总磷和亚硝酸盐氮,以石油类污染最为突出。
沅江干流水质较好,支流污染普遍。11个监测断面中,有9个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占81.8%;超过Ⅲ类水质断面有2个,占18.2%。污染断面为武水汇合口和候加齐,主要污染物为总磷。
支流所设4个断面均超过Ⅲ类水质。巫水主要污染物为挥发酚和石油类,万溶江氨氮污染突出,峒河部分河段总镉和氨氮超标严重。
澧水水质良好。所设4个断面全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洞庭湖水质普遍受到污染。所设8个断面均超过Ⅲ类水质,超标项目为总磷、总氮、挥发酚和粪大肠菌群。静水期长的个别水域有轻微富营养化现象。
长江湖南段污染较为严重。所设3个监测断面均超过Ⅲ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和悬浮物。
各大型水库水质良好稳定。东江水库水质最佳,常年优于Ⅱ类水质标准。
各水域污染程度由重到轻排序为:资水支流,沅江支流,资水干流,长江湖南段,洞庭湖,湘江支流,湘江干流,澧水干流,沅江干流,澧水支流。
地表水中污染严重的前十个断面依次为:自治州食品厂,马家坝,东风桥,霞湾,三角州,州七一化工厂,蒸水口,郭家桥,新化北塔,茅草街。
地表水主要污染物按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粪大肠菌群,石油类,总磷,氨氮,总汞,总镉,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悬浮物和生化需氧量。
我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趋于好转,与上年相比,超过Ⅲ类标准水质断面的比例略有减少。湘江水质总体上稳中有进,沅江和澧水水质变化不大,洞庭湖水质基本稳定,各大型水库水质保持良好,资水和长江岳阳段污染程度加重。
1.1.3 地下水
我省重点城市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超标项目为pH、总锰、氨氮、总汞、亚硝酸盐氮和细菌总数等。与上年相比,污染程度基本持平。
长沙市pH、总锰、总汞、亚硝酸盐氮和氨氮超标。
株洲市总锰、细菌总数和氨氮超标。
衡阳市总锰、亚硝酸盐氮和氨氮超标。
1.2 大气环境状况
2001年,我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较上年略有好转,但仍较严重。大气环境污染以扬尘和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和二氧化硫(SO2)。总悬浮颗粒物超标的城市比例大,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我省属酸雨污染严重地区之一,具体表现为酸雨分布范围广,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
1.2.1 城市空气
在统计的14个城市中,永州,郴州和衡阳3个城市满足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主要指标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平均值均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占21.4%。其余11个城市均超过二级标准,占78.6%。其中,长沙市和株洲市超过三级标准,超标污染物为二氧化硫。
总悬浮颗粒物为我省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各城市年均值范围为0.166-0.274mg/m3,平均值为0.209mg/m3(国家二级标准为 0.2 mg/m3)。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为永州,长沙、衡阳、郴州和怀化五市(占35.7%),其余9个城市均超过二级标准(占64.3%)。衡阳、岳阳等7个城市有所减轻,娄底、株洲等7个城市有所加重。
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范围为0.017-0.119mg/m3,平均值为0.058mg/m3(国家二级标准为 0.06 mg/m3),与上年持平。株洲市、长沙市、吉首市、张家界市和怀化市二氧化硫年均值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九个城市均符合二级标准。其中,长沙市和株洲市超过三级标准,污染最为严重。长沙、岳阳、益阳、株洲4市有所减轻,吉首、衡阳、永州等城市有所加重。
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范围为0.019-0.043mg/m3,平均值为0.030mg/m3,统计城市均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我省城市空气污染以冬季最重,春秋两季次之,夏季最轻。
与上年相比,总悬浮颗粒物超标城市比例略有下降,二氧化硫超标城市比例稍有上升,二氧化氮污染与上年持平。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少数城市污染仍较严重。
1.2.2 酸雨
我省酸雨分布区域广泛,主要分布在以长沙为中心的湘江流域和以怀化为代表的湘西北地区。
据14个城市的降水监测结果统计,降水年均pH值范围为4.32-6.38,单次降水样的pH值范围为3.10-8.01。降水平均pH值低于5.6的城市有12个,占统计城市的85.71%。降水pH年均值以长沙市最低(4.32),降水年均pH值小于5.0的城市还有怀化(4.53)、娄底(4.60)、吉首(4.63)、株洲(4.55)、湘潭(4.56)、衡阳(4.63)、益阳(4.69)、常德(4.95)。
我省城市酸雨频率为63.4%,酸雨频率大于60%的城市有怀化(95.7%)、益阳(89.2%)、长沙(80.6%)、娄底(78.2%)、株洲(73.1%)、湘潭(71.7%)、衡阳(64.70%)、吉首(62.6%)、常德(60.2%)。
我省酸雨为典型的硫酸型污染,降水阴离子以硫酸根为主,二氧化硫为主要的致酸前体物。
酸雨污染冬、春季比夏、秋季严重。市区污染一般重于郊区。近年来酸雨有从市区逐渐向远郊扩展的趋势。
与去年相比,酸雨污染程度有回升趋势。2001年,降水pH值≤5.6样比上年增加了10%,pH值≤4.5样比上年增加了6%,酸雨频率比去年增加了17.23%。
1.3 声环境状况 1.3.1 交通噪声
全省有14个城市开展了交通噪声监测,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7.4-75.9分贝。其中吉首市平均等效声级为75.9分贝,属较重污染。衡阳市为73.5分贝,属中度污染。株洲市、湘潭市、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和郴洲市等6个城市平均等效声级超过70.0分贝,属轻度污染。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永州市、娄底市和长沙市未超过国家标准,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
全省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70.8分贝,比上年度下降了0.4分贝。
1.3.2 区域环境噪声
全省14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2.7-61.4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劣于国家标准的有8个城市,其中吉首市平均等效声级最高,为61.4分贝,污染较重。张家界市为57.1分贝,属中度污染。邵阳、株洲、衡阳、益阳、岳阳、永州6城市略
超国家标准,为轻度污染。长沙、湘潭、怀化、郴州、娄底、常德6城市达到国家标准。
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和轻度污染的城市各占统计城市的42.9%,中等污染和污染较重的城市均占7.1%。
全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5分贝,较上年减少0.2分贝,略高于国家标准,属轻度污染。
1.4 生态环境状况 1.4.1自然资源状况
土地与耕地全省土地面积 2118.29万公顷。土地利用的类型主要有林地,耕地,牧草地,建设、交通用地。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405万公顷,比八十年代中后期约减少15%。但水土流失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除少数几个湖区县外,其余都有较大面积水土流失发生,湘中衡邵丘陵区、湘西武陵山区最为严重。
全省耕地面积392.2万公顷,人均0.06公顷,是全国人多地少比较突出的省份之一。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部分耕地养分失调,有机质下降。随着建设用地增加与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森林与湿地全省有林地面积1210.8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9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44%,是全国重点林区省分之一。我省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湘资沅澧四水上游11个山区县(市),其他县(市)森林资源分布相对较少。
全省湿地总面积450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1.25%,是全国湿地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其中,天然湿地91万公顷,人工湿地359万公顷。全省水系发达、水网密布、水面辽阔,在主要河流、湖泊岸边和中间,形成了面积较为集中和范围较大的滩涂、草地,构成复杂而条件良好的野生动物的湿地栖息地。
1.4.2 生物多样性
物种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有248科、1245属、约5000余种(含327个变种)。其中,木本植物1997种及220个变种,共计2217种。60种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占全国总数的15.4%。全省有578种野生陆栖脊椎动物,其中资源动物448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18种,二级保护的有65种。
自然保护区
全省已建立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68个,面积80.34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3.7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7个,县级自然保护区34个。自然保护区类型以自然生态为主,有48个,占保护区总数的71%;野生动植物类保护区12个;自然遗迹类保护区8个。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索溪裕、张家界、天子山自然保护区进入了“世界自然遗产”。
2.0 污染物排放状况
2.1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省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20.77亿吨,较上年减少0.36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71.88万吨,较上年增加4.48万吨。
2.1.1 工业废水排放
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0.72亿吨,比上年减少0.54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7.99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4.52%,比上年提高8.43%。随工业废水外排的主要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31.66万吨,氨氮9.54万吨,石油类1323吨。氰化物124.37吨,挥发酚152.00吨,汞2.32吨,镉23.24吨,六价铬22.11吨,铅157.27吨,砷116.13吨。与上年相比,除氨氮外(2001年以前没有统计),其它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地区是湘潭市(15057.51万吨),娄底市(13711.50万吨),岳阳市(11278.94万吨),衡阳市(8375.64万吨),株洲市(8250.22万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多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20489.56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12930.83万吨),造纸及纸制品(11193.07万吨),电力、蒸气、热水生产业(8249.20万吨),火力发电业(7978.09万吨)和煤炭采矿业(7471.76万吨)。
2.1.2 生活污水排放
全省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0.05亿吨,比上年增加0.18亿吨。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9.30万吨,占全省排放总量的55.38%,超过工业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为3.43万吨。
2.2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76.2万吨,烟尘排放量44.92万吨,粉尘排放量62.69万吨。
2.2.1 工业废气排放
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3959.6亿标立方米,较上年增加了390.9亿标立方米。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8.68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37.89万吨,粉尘排放量为62.69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的城市是:株洲市(6.65万吨),长沙市(5.34万吨),娄底市(5.18万吨),衡阳市(4.93万吨),四市合计排放22.10万吨,占全省总量的37.66%。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行业特征十分明显,非金属矿物采选业排放11.27万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排放10.65万吨,火力发电业排放7.63万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排放7.38万吨,水泥制造业排放6.84万吨,上述5个行业排放二氧化硫43.77万吨,占全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74.59%。
2.2.2 生活废气排放 全省生活二氧化硫和生活烟尘排放量分别为17.52万吨和7.03 万吨。2.3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和排放情况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463.67万吨。其中郴洲市最多(428.21万吨),其次为娄底市(400.85万吨),湘潭市(297.20)和衡阳市(216.9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多的行业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86.07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13.81万吨)。
全省外排工业固体废物量135.81万吨。排放较多的地区是永州市(31.02万吨),怀化市(19.90万吨),湘西自治州(19.81万吨)。排放量最多的行业是非金属矿采选业(74.04万吨)和煤炭采选业(10.37万吨)。
全省危险废物产生量为45.58万吨,产生量较多的地区有衡阳市(16.06万吨),郴州市(10.93万吨),怀化市(7.43万吨),三市合计排放量34.42万吨,占75.52%。产生较多的行业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6.00万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93万吨),化学纤维制造业(6.02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46万吨),四个行业共产生危险废物40.41万吨,占88.66%。
全省危险废物排放量为1350吨,排放较多的地区是怀化市(905.00吨),衡阳市(316.00吨),株洲市(110.00吨);排放最多的行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75.00吨)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21.00吨)。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531.81万吨,综合利用率为59.58%,较上年增加12.62%。综合利用率较高的地区是长沙市(87.92%),益阳市(84.51%),岳阳市(71.09%)。综合利用率较低的行业是非金属矿采选业(19.47%)。
3.0 措施与行动
3.1 召开首次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
2000年1月14日,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省人大、政协会议期间,召开了湖南省首次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杨正午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杨正午强调,全省上下要努力实现“十五”环境保护奋斗目标,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防治与保护并重的方针,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确保新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储波就如何贯彻会议精神进行了部署。各市州进行了认真落实。3.2 工业污染防治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根据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严格审批和管理新建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省环保局审批的75个项目中有6项因选址不当、布局不合理等原因被否决或被责令另行选址建设。加强污染源治理与监控 全省全年共对1360个污染治理项目安排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资金10633万元,共对1350个项目进行了验收。加强对达标企业的督促检查,有效防止了污染反弹。
到2001年底,全省共整治排污口1357个,整治单位669个。娄底市、湘潭市、长沙市、衡阳市、岳阳市、株洲市、郴州市、永州市开展了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工作试点,有31家企业立了建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部分通过验收。
2001年10月底,省环保局下发《关于加强枯水期水污染防治力度、预防水污染事故发生的紧急通知》,要求对重点污染源加强监控,保证了全省城镇饮水安全。
3.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创模工作启动岳阳市、常德市积极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完成了创模的申报工作。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常德江北城区污水处理厂、湘潭市韶山污水处理厂先后竣工投入试运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15.5万吨/天;株洲霞湾污水处理厂、永州市向家亭污水处理厂、岳阳市南津港污水处理厂、长沙市星沙污水处理厂建设接近完成。岳阳市开始对南湖进行全面整治,截污工程启动。
继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城市燃气化率。2001年,长沙市政府发布了《关于采取措施控制大气污染的通告》,湖南省环保局、长沙市政府分别对省属31家、市属16家烟气超标单位下达限期治理通知。通过一年努力,长沙市Ⅱ级以上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由去年的47%上升到今年的61.3%。
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200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以141号令出台了《湖南省机动车污染防治办法》,按该令要求,省环保局联合省交通厅印发了《湖南省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企业资质认可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规范了排气污染治理行为。各地机动车尾气检测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成效明显。
3.4 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保护区建设永州都庞岭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化县六步溪和怀化市鹰嘴界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增永兴便江,洪江雪峰山,桃江浮邱山、桃花江四个县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保护 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区获准列入全国首批十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与挪威达成合作意向。
生态示范区建设国家环保总局批准长沙市、韶山市、益阳市资阳区、岳阳市君山区、攸县、新宁县等6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浏阳市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3.5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全省开展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得到了处理。曾引起朱镕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安化县廖家坪水库周边乱采金,欧阳海灌区、郴州杨家河无序开矿等问题得到了较好整改。
3.6加强环境质量监测
2001年,省环保局调整完善了全省地表水监测断面,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岳阳城陵矶水质自动监测站已正式投入运行,岳阳洞庭湖出口和长沙猴子石水质自动监测站已开工建设。
长沙市环保局在原有一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的基础上,又增加4个,2001年6月5日前开始向国家环保总局上报数据。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完成了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
新闻来源:国家环保总局
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篇2
(一)湖南联省自治思潮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1915~1916年间,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上演了废共和而复辟帝制的闹剧,后遭到全国反对旋即结束。而此时的中国想重新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也变得难上加难,中国的政治家以及很多仁人志士开始思考先建立起一个民主共和的省机关政权,效仿西方联邦制,联省自治思潮从此时开始诞生。为避免卷入南北战争,湖湘当局开始宣布实行“湘人治湘”的自治政策,先后得到了四川、云南等省区地方军阀的响应,形成了联省自治高潮。在此期间,湖南省正式颁布了中国第一部省宪法。联省自治思潮最终随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节节胜利而退出历史舞台。
(二)湖南《大公报》
湖南《大公报》(以下简称《大公报》)是当时湖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创办于1915年9月1日,第一任总理是刘人熙,是一份民国时期湖南新闻史上创办历史最久的日报,并因毛泽东曾与该报有过联系而在湖南乃至中国新闻报刊史上成为颇有影响的唯一民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曾有8家以《大公报》为名的报纸,但其中7家都有历史渊源,都是由天津《大公报》演变而来。只有湖南《大公报》是一家与天津《大公报》没有延续关系的独立的地方性报纸。
从历史背景看,《大公报》诞生于近代中国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军阀混战,民心涣散,人民生活贫苦不堪。由于在当时一些社会运动和思潮中坚持立场,成为了湖南本地一个举足轻重的舆论导向和汇聚平台。从办报宗旨看,《大公报》第一宗旨为“拥共和”,第二宗旨为排斥武人官僚和暴民政治。所以《大公报》就是“以拥护共和、巩固国家为职志”。从时代条件来看,在《大公报》最辉煌的1915~1927年间,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时期,言论和新闻的控制相对较为宽松。湖南虽然地处南北要冲,但是南北各方因势力牵制,也无暇顾及湖南,所以《大公报》获得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立场“有言必论”。
二、“以公为名,以勇御物”——《大公报》勇为“自治”先锋
《大公报》积极地促进联省自治的发展,自觉担当,作为舆论引导和汇聚平台,以毛泽东和龙兼公为代表的笔者在《大公报》报纸时评板块和其他栏目中发表言论,与“联省自治”共进退。
(一)《大公报》:“联省自治”思潮中的舆论平台
20世纪20年代,联省自治口号在湖南率先提出,一时间得到了四川、贵州、云南、广东、湖北等多省的响应,湖南也由此成为联省自治思潮中的先驱省份。1920年9月3日,大公报开辟“湖南建设问题”专栏。第一稿就刊登了毛泽东的《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一文,自此开始大规模地报道“自治”的内容。
首先,“自治”出台之前,积极探索自治办法。在“自治”的呼声刚刚兴起之时,《大公报》就立刻投入了报道之中。战乱过后的湖南人都在思索如何来建设湖南,如何恢复湖南的元气。《大公报》还刊登大量讨论关于“怎样建设湖南问题”的文章,如《大公报》1920年9月4日发表的其主笔张平子的《湖南建设问题的第一着》等文章,积极引导“自治”的发展方向,并且参与省宪制定。
其次,省宪草案出台之时,开辟专栏积极讨论。1921年4月21日,《湖南省宪法草案》出台,《大公报》当日就对其进行登载,并在第2天开辟“省宪讨论”的专栏。从4月22日开始到6月19日两个月间,“省宪讨论”专栏刊登讨论文章达到58篇,比上一年“湖南建设问题”专栏讨论的积极程度要高出许多。
另外,省宪正式出台后,《大公报》刊撰《省宪浅释》给予高度关注。1922年元旦当天,湖南省公布了《湖南省宪法》。《大公报》开始连载龙兼公撰写的《省宪浅释》,对省宪进行全面的解读和释义,另一方面《大公报》负起了监督省宪的职责,监督宪法条文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落实程度,达到了就算被查封也在所不惜的地步。
(二)毛泽东与湖南联省自治思潮
在当时湖南联省自治思潮中,湖南《大公报》的影响力除了来自于它及时报道时事和社会新闻,更是由于毛泽东曾为《大公报》写稿,用报纸作为舆论阵地,为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讲话,进一步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和发行量。
毛泽东在整个联省自治思潮中,在《大公报》以及其他报纸上发表了众多文章,积极讨论湖南建设的根本问题。《大公报》的“湖南建设问题”专栏,第一稿刊登了毛泽东《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一文。此后的时间里,毛泽东同样看到了《大公报》在湖南的影响力,持续在其版面上发表论说,表达自己的自治思想。
毛泽东关于自治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湘人自治”和“全自治”。毛泽东反对当时一些“湘人治湘”的观点,提出了“湘人自治”的观点。在毛泽东看来,“湘人自治”指的是全体湖南人民自己治理自己区域事务,“组织完全的乡自治,完全的县自治和完全的省自治,乡长民选,县长民选,省长民选,自己选出同辈中靠得住的去执行公役这就叫作‘湘人自治’。”通过民主方式来参与决议本社区大小事件,这就是把权力放到民众自己手上。另外,毛泽东主张湖南人民要实现“全自治”,要取得自己处理自己事情的完全主权,并做好其他省份“全自治”的模范作用。
第二,建立“湖南共和国”。毛泽东在《大公报》的“湖南建设问题”专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他更是针对1920年9月5日龙兼公的《湖南门罗主义》一文于翌日在“时评”发表《绝对赞成<湖南门罗主义>》一文。毛泽东认为“最好办法,是索性不谋总建设,索性分裂,去谋各省的分建设,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建立一个湖南共和国。
三、湖湘文化视野下的《大公报》和联省自治思潮
陈独秀的一篇名为《欢迎湖南人的精神》文章曾提到:“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孕育了“无湘不成军”的“湘军”形象,孕育了众多领袖人物,还孕育了《大公报》这样的优秀言论平台,近代各种运动和思潮都和湖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与舍不弃的牵连。
湖南人也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那是一种“从古代湖湘文化继承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的那种敢为天下先,‘无所依傍,浩然独往’,勇于奋斗,不怕牺牲的‘特别独立之根性’”。从这个角度看,湖南人的性格也是《大公报》同仁的性格,包括刘人熙、龙兼公在内的编辑和主笔们都敢为人言。
有学者将近代以来湖湘地区“湖南人现象”分为了三个时代:第一,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无湘不成军”的第一代“湖南人现象”;第二,以前期的谭嗣同、黄兴、蔡锷为代表的“广东人革命,湖南人流血”的第二代“湖南人现象”;第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的第三代“湖南人现象”。这三代“湖南人现象”贯穿了中国近代历史,从曾国藩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巩固政府政权,到黄兴、蔡锷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后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湖南人都在近代历史上涂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能看出来湖南人不怕艰险的品质和率先实行联省自治的气魄。湖湘文化对湖南地区人格的影响以及形象的塑造有着莫大的作用,这也使得湖南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结语
湖南《大公报》是一份对近代湖南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民营报纸,是湖南本地社会的传声筒,也是湖南人获得外界信息的平台。由于时代的因素,联省自治思潮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率先诞生,《大公报》也为此付出了几乎全部的精力,用舆论引导人民,用知识开启民智,用良心监督政府。湖南《大公报》为近代湖南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联省自治失败,《大公报》又坚定地迎向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思潮和大革命思潮,继续在湖南这方土地上发挥着中坚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贞刚.毛泽东与湖南《大公报》[DB/OL].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jrmzxbwsj/wh/ws/2008/01/25/106360.shtml,2008-01-25.
2013年绿色湖南建设公报 篇3
绿色环境呈现新面貌
2013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 57.52%,同比增长0.18%,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45亿立方米,年增加1589.84万立方米。省政府批准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和重金属治理任务基本完成。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卫生大大改观,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生态建设巩固绿色屏障。省林业厅组织实施《绿色湖南建设林业行动计划》,在三湘大地广泛开展“十大绿色行动”,掀起新一轮绿色浪潮。全省全年完成义务植树1.26亿株,营造林 40.4万公顷,森林抚育49.4万公顷。其中生态脆弱的城边、路边、水边完成造林 6.2万公顷,建设公路、铁路、江河湖库沿线绿色长廊16780公里。省发改委安排部署岩溶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31个县治理岩溶面积 932.45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 4973公顷,封山育林1.48万公顷。水利部门完成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16.2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1平方公里。省住建厅部署了“城市绿化周”活动和“城市绿荫行动”。省绿化委员会召开了第24次全会,号召全省居民广泛开展身边添绿活动,提出了省级“绿色庭院”创建标准。永州、郴州等9个地级市在建或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或“国家森林城市”,汝城县、芷江县、新宁县、望城区、湘潭县、江华县、桃江县和南岳区等8个县市区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区)”称号,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等12个单位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长沙市启动三年造绿大行动。怀化市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娄底市开展联村建绿行动。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推动全省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明显提升。
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省政府成立了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委员会,将湘江保护和治理作为“一号重点工程”。召开了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委员会会议,出台了《湖南省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湘江保护条例》 4月1日正式实施。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对14个市州 100 多个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进行了现场督查。目前,全省已筹资150亿元,启动371个重金属治理项目,淘汰退出涉重金属企业1018家,完成污染源综合治理项目150个,湘潭竹埠港重点实施污染企业整体退出,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重点实施历史遗留污染治理和点源治理,郴州三十六湾重点实施取缔关闭、治理遗留采选废渣,全省重金属污染物已实现削减62吨,较2007年削减 36.6%。由省科技厅负责的湘江镉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项,突破了中浸渣二氧化硫还原强化浸出技术,实现镉的浸出率达到99.11%,突破了含镉料渣高效浸出技术,并试制了配套试验设备。衡阳湘江流域重金属综合治理幸福河湿地公园项目动工建设,污染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开始提升。
环境保护改善城乡面貌。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省财政厅、环保厅制订了《湖南省湘江流域水质目标考核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对湘江流域内的8个市及35个县(市)实行水质目标考核奖罚。据湖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141个水功能区189个水质代表断面以及 14个主要江河市(州)交界水质评估断面,按月采集的监测水样,进行分析检测,各市州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到评估目标值。《湖南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管理办法》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的前置条件,实现污染物“等量置换”“减量置换”,从源头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全省实施生活垃圾处理项目112个,建成污水处理厂135座,实现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年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85.4%。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共建成农村清洁示范村110个,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入户率99.3%,通过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户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院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8%、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6%。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声环境总体保持稳定。长沙、株洲、湘潭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气检测。14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为85.9%。据核查核算,全年湖南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1.13%、2.25%、0.57%和3.14%。全省公益林保护面积达到499.5万公顷,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4.248亿元。新增湿地保护面积约11.13万公顷,湿地保护总面积达62.26万公顷,总保护率达60.98%以上。《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区商品材实行零限额皆伐,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523平方公里绿心地区进入全面保护阶段。
nlc202309031221
绿色生产取得新突破
2013 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4501.7亿元,同比增长10.1%。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8个百分点。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81.4亿元,增长26.1%,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5.5%,高新技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长株潭城市群、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
各级政府强化监管助推产业转型。长株潭三市正式推行绿色GDP 评价体系,把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环境和生态3个层面的 22项绿色GDP评价指标体系纳入绩效考核。排污权交易实施范围由长株潭三市扩大到湘江流域8个市州,增加氨氮、氮氧化物、铅、镉、砷等交易因子。省环保厅对全省企业环境行为进行信用评级,评定环境诚信企业28家,环境合格企业833家,环境风险企业84家,环境不良企业46家,评价结果作为开展企业整体信用评级、招投标资格认定、绿色信贷、上市核查和再融资申请核定等工作的参考依据。省经信委以湘江流域为重点,支持和指导重点工业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全省 170家工业企业按时编制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报告》。通过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使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都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重点企业单位产品物耗、能耗和水消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省水科所分析14个市州10024家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数据,计算得出各市州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数据达到年度评估目标。根据水利厅评估督查,各市州新上的工业项目中未发现有国家、省明文禁止的高耗水企业或明文规定应关停、应整改的企业。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取得成效,全省新建沼气池8.3万余口。郴州市关闭小造纸、小制革、小采选、小冶炼、小煤矿、小水泥300多家,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资兴市初步形成“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回收再利用—废物处理处置”、“煤—电—废弃物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地区。
企业担当社会责任加快绿色转型。全省 160名印刷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主动参与“绿色印刷全国行”湖南站宣传活动,10家企业通过国家绿色印刷认证。 中科纳米绿色印刷产业园在湘潭天易示范区正式动工建设。湖南省第一座生物质发电厂——澧县生物质发电厂, 利用农、林业废弃物(棉花秆、枝桠材、稻草秆等)生物质资源焚烧发电1.8亿度,消耗生物燃料25万吨,相当于节约标煤7.7万吨。 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制定了株冶、株化、智成化工、旗滨玻璃等大型冶炼、化工企业整体搬迁,小冶炼、小化工企业关闭淘汰的绿色搬迁方案。长炼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将投入超过3亿元资金,完成烟气脱硫等25项环保工程,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全省实现粮食总产292.5亿公斤,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休闲农业发展明显加快。林业产业形成油茶、竹、家具、花卉等优势产业,全年实现总产值2345亿元。生态旅游日益红火,旅游业预计实现总收入25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8%以上,旅游产业进入全国10强,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先锋产业和特色产业。全省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 3761 万人。省环保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湖南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划到2015年环保产业年产值达1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20%以上。
绿色消费成为新观念
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4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837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0:1,连续4年下降。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0.6亿元,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887元,其中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障消费分别增长19.7%、15.6%和17.5%, 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绿色建筑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施工阶段达到98%以上。食品、药品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绿色政务、绿色出行在全省逐步推广。生活性服务业等绿色消费迅速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和各部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保障了消费安全,拉动了消费需求,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放心消费、可持续消费,各厂商、企业积极生产销售有利于环保的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为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政策功能,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两型办联合启动了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的申请、评审和认定工作,联合出台了《湖南省两型产品政府采购认定管理办法》、《两型产品(公共类)认定规范》、《湖南省政府采购支持两型产品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发布了《湖南省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目录》, 明确“十二五”期间政府采购计划中4800亿元用于采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低碳10产品。省人民政府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省住建厅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完成对11个绿色建筑创建计划项目的验收评审及 34个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的中期检查和调度,新建节能建筑 5276.28万平方米。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保障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督,对523个国家基本药物(2012年版)、198个省增补品种(2011年版)中在产的品规进行处方与工艺核查,建立监管档案,全面实施授权人制度,对86家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严格监管。同时,为保障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研究制定了《2013年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加大对学校食堂食品、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及餐饮服务环节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治理力度,取得明显效果。全省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断提升。株洲市成功打造城市低碳交通系统,建成了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和国内一流的自行车租赁系统。长沙、湘潭等地市在9月22日开展“绿色交通、清新空气”为主题的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各地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和“文明餐饮”活动,长沙市出台《“文明餐桌行动”实施方案》,并建立健全餐饮服务单位诚信档案体系,把文明餐桌行动与餐饮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挂钩,纳入星级餐饮企业评比内容。
绿色文化唱响新风尚
2013年,全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全面增强,在文化载体建设、绿色创建活动、生态文化作品等方面都取得较大发展。
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省绿色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策划制作了“建设绿色湖南、推动科学发展”宣传挂图,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向大众普及绿色理念。社会各界积极参加义务植树、爱鸟周、世界湿地保护日、三湘环保世纪行、保护湘江“绿色卫士”招募活动等绿色节庆活动,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懂得珍惜“绿色”、发展“绿色”和保护“绿色”,使绿色知识、绿色意识、绿色道德在实际的生活中落实到行动上,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社会风尚,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大幅提高。
社会各界精心培育文化软实力。绿色创建形成典型示范效应。省绿化委员会组织“绿色村庄 (社区)创建。 省教育厅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师资培训,评选出42所“湖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学校”。省两型办开展“两型企业”等创建活动。 省标准局发布了《绿色乡村》、《乡村绿色家庭》两项地方标准。长沙市大围山、郴州市东江湖荣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湘潭昭山、长沙岳麓山、宁乡沩山、株洲仙庾岭四个风景名胜区成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景区试点单位。湖南生态文化协会成立,绿色文化载体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原“湖南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正式更名为“湖南省文化艺术中心”,并重新调整了《总体规划方案》,在省文化艺术中心扩建省图书馆新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设施成为绿色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同时,《魅力湘西》、《绿色恋歌》、《梦萦张家界》等一批具有湖湘特色、脍炙人口的歌曲、电影、宣传片类的生态文化作品走出湖南、走向全国。
绿色湖南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深入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2014 年,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紧紧围绕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四项发展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凝聚全社会参与绿色湖南建设的强大合力,为建设美丽幸福的新湖南作出更大贡献!
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篇4
2012年7月11日
(2012年6月)
2011年,全省老年人口持续快速增长,高龄化日益明显,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老年人优待进一步加强,老年维权工作成效明显,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老年人口基本信息
1、老年人口基本情况。截止2011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95.2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09%,较上上升0.5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5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99%,较上上升0.21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老人120.94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2.15%。
2、百岁老人情况。全省共有百岁及以上老人1615人,较上年同期增加97人。其中:男性307人,占19%;女性1308人,占81%。年龄最长者为女性,118岁。
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
(一)养老保障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调整完善了企业特殊工种和因病提前退休“一费一金”及基本养老金发放政策,保障了提前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权益的落实。出台了困难国有企业欠费清缴政策,保障了困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权益的落实。2011年,全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职工参保人数达到22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的571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1295元,待遇水平实现了翻番。继续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96个县市区(与新农保试点同步)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覆盖城镇总人口1313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33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11年我省实施新农保的县(市、区)进一步扩大,申报新增的52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到新农保试点范围。全省有96个县(市、区)纳入到了国家新农保试点范围,占全省县市区的79%,覆盖农业人口4189万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631万人。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2011年,全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奖励扶助金的老年人达到207291人,标准不低于720元/年,全年共计发放奖励扶助金14924.95万元。
(二)医疗保障
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41.22万人,比上增加46.68万人,包括老年人口在内的参保率稳
1定在95%以上。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89.5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51.70万人。2011年,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省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112个(不含长沙),包括60周岁老年人在内的参保人数达到4654.96万人,参合率达97.24%。
医疗卫生服务。全省122个县市区已经启动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组织检查,有109个县市区的卫生部门每年为百岁老人进行免费全面体检。
(三)社会救助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1年,全省有82.73万老年人纳入了城乡低保范围,其中城市低保老年人29.33万,人均低保补差月均达到195元,比上年增加了40元;农村低保老年人53.4万,人均低保补差月均达到76.4元,比上年增加了21.4元。部分地区低保老人还享受廉租房补助、减免水电、收视费等政策扶持。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2011年,全省有农村五保老人44.5万人,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3632元/年和1556元/年,比上年分别提高632元和356元。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25%。
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生活救助。2011年底,全省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城乡医疗救助达412万人次,救助资金达10亿元。全省大部分县市区已经建立起“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全年救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困难群众30余万人次。帮助包括老年受灾倒房户在内重建住房1.72万户,帮助特困老人在内的11.34万户农村特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
(四)社会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全省自2006年和2009年分别开始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在农村以敬老院为依托,建立农村综合性老年人福利服务中心(农村养老服务示范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2011年,全省全年建成103所省级、109所市级和127所县级老年人福利服务中心(站)。截止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级农村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站)1500多个,省市县三级福彩公益金共投入5000多万元,为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日托等10多项养老服务。在城市,目前全省依托社区共建成92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达20多项。
养老服务机构建设。2011年,全省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89所、县级社会福利院(福利中心)20个。目前全省有敬老院2008所,五保之家1550所,共有老年床位11.1万张;综合性社会福利院有127所,老年床位约2万张;登记注册的各类民办养老机构112所,床位约1万张。全省老年人养老床位占有率约为14.2‰。
(五)老年人权益维护
老年人法律援助。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依托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开展,目前全省市州、县市区共有法律援助中心139个,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依托老龄委设立法律援助站57个。法律援助机构对涉老案件遵循“三优先”原则,即优先接待、优先解答、优先受理,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相关法律援助。涉老案件信访总数明显下降,老年人诉求得到较好解决。全省共办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3247多起,同比增长10.1%。占全省办案总数的13.5%,为老年人优惠(免费)法律服务费用约800余万元。
老年优待。全年发放老年人优待证43.1万本。全省有7个市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湘办〔2009〕67号)的实施意见。14个市州的82个县市区落实了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座城市公交车的规定。115个县市区落实了城乡贫困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城镇三无老人和百岁老人丧葬费用减免规定。93%的县市区免费为特殊老人办理公安系统证件、减免特殊老人的电话和宽带安装费。98.6%的公益性文化设施、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景点为老年人提供减免优待,97.85%的文化体育场馆为老年人提供优惠服务。
高龄(百岁)生活补贴。2011年,全省已有7个市州统一提高了百岁老人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50-400元不等),以县市区为单位提高补助标准的最高达到每月600元。有58个县市区建立高龄津补贴制度。各级财政每年投入补贴资金9000多万元,全省有20多万高龄、百岁老年人受益。
(六)老年文体活动
老年文化。老年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省有老年合唱团、艺术团4522个,常年参加活动的老年人约94万多人次。2011年,我省老年文艺团体参加“第二届中华红歌会”,获得一金一铜的好成绩;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老年合唱节”,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组织举办了以老年人为活动主体的湖南省“首届大众广场舞”大赛,历时4个月,超过100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队员达3000多人,辐射人群超过2万。
老年教育。2011年,全省新建老年大学及临时教学点210个(所),新增学员2.08万人;新建老年(干部)活动中心57个。截止年底,全省共有老干部门管理的老干部(老年)大学277所,在校学员11.7万人;老年学校243所,在校学员7.48万人;老年(干部)活动中心8838个。一些地方积极开办面向老年人的电视和网络学校,老年远程教育正在起步。
老年体育。2011年,全省开展了老年人气排球比赛、柔力球比赛、钓鱼比赛、门球赛、太极拳剑比赛等9项全省性的赛事,参加运动的老年选手1.7万人次。我省老年人体协
组队参加北京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荣获三个项目的第一名。参加2011年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获一项集体第一名,一项个人第一名。目前,全省有各级老年体育协会4032个,各类室外体育活动场地2.36万个,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达154.7万人次。
(七)基层老龄工作机构
全省县(市、区)组建老龄工作机构122个,工作人员291人。机构设置中,行政编制单位95个,事业参公单位4个,事业单位23个。老龄工作机构单列(独立)的14个,由民政部门代管的56个,为民政内设单位的52个。设立了老龄工作机构的乡镇(街道)有2084个。
数据说明:
1、公报中的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其中:60岁、65岁、80岁以上老年人数据由省统计局提供;百岁老人情况来源于各市(县、区)老龄办汇总上报享受百岁老人长寿保健补贴的统计数据。
2、公报中“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司法厅、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委老干部局等省老龄委成员单位和省人口计生委以及各市(州)老龄委办公室。
秦皇岛市环境状况公报 篇5
综 述
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年度工作重点,求真务实,攻坚破难,整体推进,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得以全面完成,“”环境保护规划中的指标要求得以高标准落实,被省政府授予“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优秀单位”。
xx年,我市环境质量安全稳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为354天,为全省各城市中最优。青龙、卢龙、抚宁、昌黎四个县城(镇)环境空气质量继续得到改善。主要饮用水源洋河水库、石河水库和桃林口水库全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分区要求。洋河、戴河、石河、饮马河和人造河水质较上年度有所好转。声环境继续保持良好水平。
大气环境
状况
xx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全年二级及优于二级的天数为354天(占97%),三级天数为11天(占3%)。全市空气质量级别为良。
全市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064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41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0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0.025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0.04毫克/立方米)。与xx年相比,全市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分别下降了4.5%、4.7%,二氧化氮浓度上升了4.2%。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6302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44737吨,生活二氧化整理硫排放11565吨。烟尘排放总量18420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11365吨,生活烟尘排放7055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32972吨。
水环境
水库水质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石河水库、洋河水库和桃林口水库水质状况良好,各监测断面水质年均值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未考虑总氮),满足指定水体功能水质级别要求
河流水质
石河、汤河、戴河、洋河、饮马河、青龙河、新开河共设各类水质监测断面19个,全年共进行了6次监测,其中水质类别为ii类的断面占42.11 %,iii类的断面占26.32 %,iv类的断面占5.26 %,v类的断面占5.26%,劣v类的断面占21.05 %。ⅴ类及劣ⅴ类水质主要集中在洋河下游和饮马河全程,主要污染物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及挥发酚。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16150.93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5607.63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10543.3万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8251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6687.75吨,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11563.25吨;氨氮排放量1671.89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304.32吨,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1367.57吨。
海洋环境
近岸海域环境状况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整体有所好转,大部分海域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全市未达到一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为125平方公里,比xx年减少了162平方公里。
海水浴场环境状况
2000年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篇6
200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规定,现发布辽宁省2000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状况 水环境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0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0.9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7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70.1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COD32.7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COD37.39万吨。石油类排放3142.52吨。
水质状况
主要河流 2000年6条主要河流,枯水期监测结果表明,我省河流水质污染仍很严重,化学需氧量、氨氮是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指标,城市河段尤为突出。
浑河 抚顺段为Ⅴ类水质。沈阳段为劣Ⅴ类水质,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分别超标0.8倍、1.7倍和8.7倍。
太子河 本溪、辽阳和鞍山三个河段均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三个河段分别超标0.5倍、0.4倍和3.4倍。
大辽河 盘锦段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分别超标 8.1倍、0.7倍和0.2倍。营口段为劣Ⅴ类水质,高锰酸盐指数超标1.4倍,氨氮超标3.0倍。
辽河 铁岭、沈阳和盘锦三个河段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倍数为0.5—1.2倍,氨氮超标倍数为0.4--4.1倍。
大凌河 朝阳、锦州两河段为劣Ⅴ类水质,朝阳段化学需氧量超标0.1倍,锦州段化学需氧量超标2.5倍,生化需氧量超标1.3倍,以河段均值计,砷超标0.1倍。
鸭绿江 丹东段水质为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河段均值达32.2mg/L.2000年,由于降水不足,全省河川径流量严重偏少,一些河流出现断流,枯水期河流水质与上年比较没有明显好转。
大中型水库 2000年,全省开展监测的13座大中型水库中,大伙房、观音阁、碧流河、汤河、乌金塘、宫山咀等7座水库水质为Ⅱ类。铁甲、石门、桓仁、清河、闹得海等5座水库水质为Ⅲ类。铁甲水库石油类超标0.2倍;石门水库总磷超标0.1倍;桓仁水库高锰酸盐指数超标0.1倍;清河水库高锰酸盐指数超标0.1倍,石油类超标7.2倍;闹得海水库总磷超标0.2倍。
柴河水库水质为Ⅴ类,主要污染物指标为石油类。
近岸海域 全省近岸海域54个监测点位中,水质按功能区标准达标率为48.1%,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无机磷。其中:丹东海域达标率为40%,大连海域达标率为73.7%,锦州海域达标率为75%,葫芦岛海域达标率为16.7%,营口和盘锦海域近岸水质未达标.大气环境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0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9431亿标立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93.25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70.57万吨,生活排放量为22.68万吨);烟尘排总量为79.7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54.7万吨,生活排放量为2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2.92万吨。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000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
降尘 全省城市环境空气降尘年月均值为19.6t/km2·月,超标1.5倍。全省14个城市除葫芦岛市符合省控标准外,其余13个城市年月均值全部超标,其中本溪市最高,超标3.5倍。
总悬浮颗粒物(TSP)全省城市环境空气TSP年日均值为0.272mg/m3,超标0.4倍。大连和丹东市日均值符合二级标准,其余12个市均超标,其中本溪市最高,超标1.0倍。
二氧化硫(SO2)全省城市环境空气SO2年日均值为0.044mg/m3,符合二级标准。沈阳、鞍山和本溪三市SO2年日均值超二级标准,其余11个城市均符合二级标准。
氮氧化物(NOX)全省城市环境空气NOX年日均值为0.039mg/m3,符合二级标准,沈阳、鞍山和锦州NOX年日均值超标,鞍山市最高,超标0.3倍,其余11个城市均符合二级标准。
一氧化碳(CO)全省城市环境空气CO年日均值为1.8mg/m3,符合二级标准。全省14个城市CO年日均值全部符合二级标准。
与上年比较,城市环境空气中降尘、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有所下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与上年持平。
城市声环境
2000年各类功能区噪声全省均值:0类区、1类区和4类区的夜间值超标,其他功能区符合标准。
与上年比较,昼间监测值0类区下降1.8dB(A), 1类区下降1.9dB(A),2类区下降0.9dB(A), 3类区下降0.6dB(A),4类区无变化;夜间监测值1类区下降1.8dB(A),3类区下降1.5dB(A),其他功能区变化不明显。全省各市4类功能区夜间超标现象十分严重,除本溪市外,其他13个市夜间监测值全部超标。
工业固体废物
200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562.47万吨,排放量为84.05万吨,综合利用量为257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34%,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贮存量为110699万吨。
生态环境
2000年,全省实有耕地面积624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8%;水土流失面积为767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5%;荒漠化土地面积131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
全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56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8.93%;森林覆盖率30.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6.1平方米。
2000年底,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8个,市县级28个,总面积223.1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4%。
措施与行动
一、“一控双达标”
到2000年底,国家下达的12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除汞外均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15%左右。省控1106家重点污染企业中,有1071家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为96.7%(其中治理达标 833家,自然停产102家,关停136 家);全省12943家工业企业,有12697家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为98.1%。大连市于1999年(提前一年)实现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环境功能区“双达标”.二、辽河治理
辽河流域内的532家重点污染企业已有521家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97.9%。流域内地级市全部开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沈阳南、北两座污水处理厂、鞍山西部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三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72万吨/日;沈阳南部凌空、鞍山(西部第二污水处理厂)、抚顺、本溪、辽阳、营口、盘锦、铁岭市污水处理厂正处在建设期,总处理能力127.1万吨/吨。2000年争取到国债资金1.676亿元,1998年以来我省辽河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共争取到国债资金8.056亿元。
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全省开展烟尘专项整治,禁止燃用和销售高硫、高灰份煤炭。取缔城市中心区内1吨以下燃煤锅炉3442台,改用清洁能源锅炉2402台。改造锅炉1597台,查封和强制拆除3393台未实现达标排放的燃烧设备。关停工艺落后、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小水泥厂84家,小玻璃生产线4条,小火电机组17台,小煤矿井1102处,小轧钢厂323家。对8768台燃煤设施进行了限期治理,实际完成治理7907台,完成率90%。2000年,新建烟尘控制区25.54平方公里,累计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141.86平方公里。
推广燃气汽车,全省建成加气站20个,改造5000余台双燃料汽车。大连市加大路检巡检力度,处罚超标车辆9000余台次.四、固体废物管理与噪声防治
省环保局会同省经贸委、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关于在全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非降解餐饮具和超薄塑料制品的通知》,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在全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非降解餐饮具和厚度在0.05毫米以下非降解塑料制品,推广纸板、淀粉类等可降解塑料制品。
开展了县级市的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定工作;在中、高考期间对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进行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2000年,新建噪声达标区27.29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噪声达标区 668.63平方公里。
五、生态环境保护
2000年,全省义务植树1.4亿株,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77880公顷,飞播造林66073公顷,新封山育林面积209705公顷。零星四旁植树9464万株.全省“三北”防护林工程营造林面积64517公顷,沿海防护林工程营造林面积14149公顷,治沙工程营造林面积11754公顷,平原绿化工程营造林面积3015公顷。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营造林面积15756公顷。
沈阳市东陵区、大连市旅顺口区、海城市和建平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新建大连海王九岛、老偏岛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海城九龙川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对高速公路、铁路、省级公路两侧以及自然保护区等地小矿山进行了清理整顿,全省关停小矿山221个;制定了《辽宁省有机食品发展工作方案》,建设有机食品转换基地20万亩。
六、海洋环境保护 编制完成了《辽宁省渤海碧海行动计划 》。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在我省沿渤海地区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意见的通知”,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沿渤海地区全面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对24家直排海重点污染企业葫芦岛锌厂、渤海造船厂等进行了限期治理。
七、环保投入
2000年全省治理污染投资68.25亿元,占全省GDP的1.46%。其中:工业污染治理投资19.91亿元,比上年增加53.15%,包括: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12.02亿元,新建工业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7.89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8.34亿元。
八、环境执法监督
2000年8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度的通知》,逐步建立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强化执法监督,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若干规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监督稽查制度》、《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初步建立起对建设项目的宏观管理体系,本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224项,共查处违法建设项目437项,处罚金额316.7万元。全省实施环境违法行为处罚14447起。全年省、市环保局共查处建设项目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事件近50起。
九、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建设辽河上游省界和下游入海口三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沈阳市空气质量高空监控系统、丹东、营口、盘锦、铁岭、葫芦岛市城市空气监测子站建设开始实施;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辽阳市争取到美国进出口银行贷款250万美元,用于城市空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十、环境宣传与教育
继续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在辽宁活动”,共组织了11家新闻单位20余名记者,赴全省8个市对“一控双达标”、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中的正反典型进行全面采访报导,对达标存在问题的企业给予曝光批评;与辽宁电视台合办了[绿色家园]专题栏目,播出的22集,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全省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发展迅速。丹东市举行市级“绿色学校”评比活动,有13所小学达到市级验收标准,100名同学被授予“绿色小卫士”称号,本溪市立信小学、鞍山市红拖小学、盘山县喜彬希望小学获得国家表彰。
十一、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