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2024-10-09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共10篇)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1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以“亚洲”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了亚洲的东、西、南、北各是什么,注重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制世界地图,这节课的难点就在快乐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课前我搜集了许多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借助课件更好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大洲和大洋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世界地理频道”网站,给他们提供更好更多的资料空间。

本节课难度不大,但读图较多,内容丰富,教学容量大,时间略紧,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我相信,这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2

一、联系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海陆的变迁》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及运用”,内容非常抽象,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感受,就单凭学生用脑想像,效果不佳,所以如何解决这一抽象的问题就成了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因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导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随后出示实例——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等图片,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第二部分是“大陆漂移假说”,这一部分我设计了让学生合作拼合非洲大陆东海岸和南美洲大陆的西海岸的轮廓图,由此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海陆变迁。此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第三部分“板块构造学说”,这个学说可以说就是来解释海陆为什么会变迁的,在学生阅读学说内容之后,培养学生从活动中运用板块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可列举汶川地震和山体滑坡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及爱国主义精神品质的培养。

二、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过程

不少教师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学生,往往将问题简单化,认为学生笨,设置一些困难的问题,不考虑学生还是少年儿童,因此,就达不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设计时,我采用先让学生默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的动画,尽管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但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于是我尝试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再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魏格纳的故事,就能加深学生们的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三、联系学生特点,注重教学细节

(一)本课课文内容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态度和探究精神。因此,在备课时我就考虑到对于海陆的变迁这个课题,讲深了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不能完成教学目标。从教材内容来看,包括了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及板块构造理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陆漂移的教学亮点在于古生物的证据和南极洲的煤层等资料,但是在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些问题。如果拓展的东西太多,就很难在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

(二)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心理比较幼稚,喜欢趣味性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的动画视频、“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使理论知识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三)细微的改进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最大限度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四)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关注了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堂重难点的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主体地位上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希望通过每一节课不断的反思和改进,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积极探究精神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篇3

针对上一阶段片面关注课堂多媒体制作、课堂重难点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部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本阶段的课堂教学改进和实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上来,希望通过每一节课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大程度上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使课堂教学适得其反。本节课的教学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将资料展示给学生,希望他们通过资料自主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是进行总结,但是由于所给的资料比较多,学生难以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至于与我预设的教学效果之间有了一定差距。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我在这节课里的设计对于他们来说要求是太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以至于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流程,而非教师的思维方法。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时,我尝试以讲故事的形式先将魏格纳提出学说的经过讲一遍,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尽管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很感兴趣,但是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当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蛛丝马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聆听魏格纳的故事,能加深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细节

作为预备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智来讲还比较幼稚,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台湾海峡发现有陆地动物化石”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了解板块的相背运动时,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大洋的生长期同人类的生长期的名称相对应,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长期、衰退期、终了期,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即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读图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

3、进行知识的迁移---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4、了解陆地的五种地形及海底地形。

重点和难点

各大洲的分界线;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七大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用书、高考图册、资料书等。

教学方法

引导读图法、讲授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等。

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完成导学案008基础知识梳理部分(15分钟)

老师归纳总结:

(一)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二)七大洲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大洲面积:亚洲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

(三)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第二部分: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导学案008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大陆与大洲

一、学生通过导学案009,掌握

常见的五种地形

温馨提示:从海拔、地势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来掌握

六大陆的经纬网和轮廓特征(查地图册)

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完成导学案部分),对照地图册

二、课堂练习—导学案 课堂研究、随堂练习

三、作业布置(见导学案009)

第三课时 世界各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一、学生分组展示,然后点评

七大洲地形特色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对气候的影响 亚

陆地和海洋单元教案 篇5

陆地和海洋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是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和海陆变迁。只有重点,没有难点。

二、教学目标

1.海陆分布

会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上海陆分布特点;能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2.海陆的变迁

会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大洲的分界

3.板块的分布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

四、课时安排:

2课时。两节内容合用1课时,(二)用1课时。(尽量往前赶,能快则快)

五、教学设计

对于基本知识点,以图片为线索,以教师讲解为主。

六、思想方法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汫洲中学地理教师余灿绚。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我说课的内容按以下七部分进行:

1、说教材

2、说目标

3、说重难点

4、教法设计

5、导入新课

6、新课讲授

7、课堂小结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地图》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世界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是前面两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是以后世界地理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世界地理知识系统的重要板块和初中地理的重点内容。它既是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世界地理必须具备的知识。

二、说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主要是通过运用地图、地球仪和数据等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让学生学会辨别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并能简要地说出大洲的轮廓特征。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和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三说教法学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 难点在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五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通过演示,引导猜想、读图、绘图、讨论、归纳概括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启迪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导入新课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了吸引学生我用一段视频《太阳系唯一的水球》导入新课。在播放前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思考“我们生活的地球应该叫做地球还是叫水球?”“它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学生看后,兴趣盎然,气氛活跃,争先恐后地回答:“应该叫做水球”、“是海洋的面积大”。这时我趁机导入:今天我们就从探讨地球开始,学习第三章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这样就自然的将学生带入了新课的学习情境。七新课讲授(一纵观全球

1、屏幕展示“全球海陆分布状况图”,进一步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是海洋多,陆地少。那么到底成什么样的比例呢?

2、屏幕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表”,学生分组计算海陆比例。

3、分组讨论陆地和海洋主要分布在哪个半球?(讨论之前:屏幕展示“全球海陆分布状况图”复习南北半球的界线和东西半球的界线。)

通过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走进七大洲

1、让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展示“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素描图,依次认识什么是大陆?什么是半岛??什么是岛屿?引出什么是大洲。全球共分为七个大洲,它们分别是?

2、屏幕按面积大小逐一显示七大洲,并依次附注童声朗读和相应动画。

老大亚洲居第一,西南岛屿多满地。

非洲面积居第二,手枪上面飞子弹。

老三就是北美洲,像只天鹅下扬州。

老四形似三角形,就像一块冰激凌。

南极老五最寒冷,鸟嘴尖尖又轻轻。

老刘欧洲比较孬,小驴背个炸药包。

面积最小大洋洲,像个乌龟爬石头。

3、这时候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分组讨论各个大洲的形状,并用各自的一句话总结大洲的特征。然后选出代表发言,此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要根据情况进行点评。

4、从大到小逐一展示七大洲,如何一下子记住七大洲的大小排列,我们来想想办法。(学生举手发言)。

最后总结为七字歌谣“一亚二非三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

5、屏幕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分界,动画依次显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黑海——大高加索山脉”。

最后总结为绕口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黑海高加索”。

展示亚洲和非洲,北美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6、学生理解记忆,加深印象!

(三)迈进四大洋

视频播放《七大洲四大洋》

1、看地图认识四大洋的位置和大小。

2、四大洋大小排列四字诀“太大印北”。

3、展示不同位置的地图,填图巩固四大洋的位置。

(四)一笔画世界

1、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2、让学生在各自绘制的地图上填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以此来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3、在地图上标明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北美和南美的分界线。

六、课堂小结

1、小组相互交换检阅自制的地图,并选出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

2、、“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引导学生总结,并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

板书:

一、海路分布特点: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二、七大洲:

1、一亚二非三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

2、认识七大洲:

3、主要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黑海、大高加索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篇7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能够在图中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灵活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3)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能力目标:

参与式开放型教学,“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情感目标:

通过对地球的名称“地球”与“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探究与拼搏奋斗的结果,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在各种地图中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灵活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地图,说出各大洲、大洋的地理分布和相对位置。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开创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个名叫尤里·加加林的原苏联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环绕地球轨道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轨道时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你知道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吗?“人类给地球取错了名字,不该叫它地球,应叫它水球。”

研究显示:水星无水,地球少地。是不是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呢?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地球的真实面目。

●合作探究

(一)世界海陆分布

[课件] 展示“人类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所拍摄的卫星照片”,然后,指着照片问,蓝色代表什么?(海洋。)黄色代表什么?(陆地。)让学生对比两图,然后提问:两幅图中的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学生回答:都是海洋面积大。)[活动] 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上的“地球”拆下,然后随意地把“地球”抛向上空,让地球仪转动,当用手接住“地球”后,注意观察你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按在了陆地上还是按在了海洋上,另一位同学统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次数,并计算出海洋、陆地各占的比例。[教师]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按在了海洋上的次数要多一些,当然,由于我们班只有几十个人,加上抛地球仪的次数有限,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比例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课件] 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问: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且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看书中的阅读材料回答)(学生看书回答:只能靠远行,如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

[承转] 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板书]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课件] 接着提问“地球?水球?”

[教师] 同学们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为学生的奇思异想加油)[教师] 根据人们的计算,我们知道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按这个比例来说,地球其实应该叫作“水球”,对吗?那为什么我们还叫它地球呢?(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师生总结] 由于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占29%),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所以可以将地球改叫为“水球”;称它为地球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叫它“地球”。

[课件] 依次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特点,让学生观察得出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教师] 通过刚才课件的演示,我们知道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而且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不信,你们可以在地球仪上试一试。

[板书] 世界海陆分布特点(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则大多在南半球。)(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课件]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过渡] 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也经常听到大洲、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等众多的称谓,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让学生读教材第32页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从图上自学“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地理名词的含义。

[课件] 依次点击画面上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地理名词便会进入相应的地图以及各地理名词的解释。

[课件] 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回答: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学生] 边看图,边回答: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个大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个大洋。

[板书] 七大洲、四大洋。

[补充]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人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大洋洲顾名思义为“大洋中的陆地”;直到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

[教师] 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快速记住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以及它们的位置后,教师指图上的大洲或大洋的位置,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课件最后给出它们的正确答案。

[课件] 展示世界七大洲的面积比较图,让学生比较七大洲的面积大小,并给出如下口诀帮助记忆,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教师] 让学生注意各个大洲的轮廓,以及它们对应的简单的几何图形,练习画出它们的形状。

[课件] 展示世界七大洲的几何图形,一笔画“世界”。

[练习] 1.用铅笔在教材36页的图2.12中画并填出七大洲的名称。2.让学生在课件上练习七大洲的填图。

[承转] 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我们已经了解了,请同学们读教材33页图2.6回答:哪些大洲是相连的,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学生读图回答: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教师] 在“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上,让学生明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承转] 上面我们学习了有关七大洲的知识,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围绕在大洲周围的大洋。

[提问] 地球表面有哪四大洋?面积谁大谁小?四大洋的分布如何呢?

[课件] 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让学生记忆,然后在课件上填写四大洋,并让学生知道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

[读图回答]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间,安排以下问题: ①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②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③西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④赤道穿过了哪些大陆?穿过了哪些大洲? ⑤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分别是什么? ⑥世界上最小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洋分别是什么? ⑦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什么?

⑧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⑨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答案] ①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②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③南、北美洲;④穿过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穿过了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⑤亚洲、太平洋;⑥大洋洲、北冰洋;⑦欧洲、北美洲;⑧南极洲、北冰洋;⑨南极洲、北冰洋。

●总结梳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探究与拼搏奋斗的结果,我们今后要学习科学家们的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为社会多做贡献。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洋、海、海峡大洲和

七分海洋四大洋大洋名称、分布●当堂检测

见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学反思

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三分陆地七大洲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篇8

老师好,同学们好!

我是

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计两个课时。

下面我将从解读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解读教材

本课主要包括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个板块的知识。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课与之前所学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今后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特点来看,本节知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渗透对信息的提取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基于教材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及板块间的运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性材料,如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小组讨论和步步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本节的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这些知识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也是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而板块运动这一知识,相对较为抽象,对于刚开始接触地理学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板块运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这一原则,并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呈现出问题,并利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逐渐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教是手段,学呢才是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呢?

三、说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2到13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看问题处于感性和直观阶段,部分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对老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在看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的是有利的因素,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发展,对于某些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在课堂上喜欢发表见解,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言,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小组讨论法和探究学习法。

有了教学目标,也了解了教法和学法,接下来就是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将分为新课导入、新课学习和反馈练习三个环节。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对学生进行分组,这种形式也将贯穿于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便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培养其协作意识,而且有利于“转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一新的学习理念的实现。

1、新课导入

我的新课导入采用的是复习导入,因为上节课的知识与新课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在课堂的开始,我会通过一个活动来对上一节课进行复习。教师在课前准备七个各大洲形状的纸板,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拼出七大洲的分布图,并写出相应的海洋,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纠正并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旧知识的回顾和记忆,而且利用活动的形式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的开始创造一个良好的分为。接着,我会进行如下的承转来进入新课:大家再来观察一下七大洲的位置和形状,你认为他们的位置和形状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从未发生过变化吗?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言。

2、新课见解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得出固定论和活动论。接着让学生观察图2.1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从这三张图片中能得到什么信息,是否能够找到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讨论结束后让几位同学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告诉学生这三幅图反映出喜马拉雅山过去曾是海洋,我国东部海域过去曾是陆地,荷兰通过填海扩大了国家面积,这些都是活动论的有利证明,也就是说海陆是不断运动的变迁的。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及时的修正,形成正确的认知。那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结合刚才从图中得出的信息并且阅读教材中相关的文字资料进行讨论,得出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上升和人为原因。在这里要告诉学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因素,人为的因素是小规模的局部的,并且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接着我会播放一段视频来解释沧海桑田这一成语,不仅是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同时也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既然海陆的变迁是在不断进行的,那么在很多年之前陆地是什么样子呢?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35页的文字,找出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然后我会问学生,魏格纳穷其一生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的精神让后人佩服不已,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一起努力来帮他寻找一些证据呢?用这样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该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呢?首先,请同学们观察七大洲的形状,说说自己认为哪些大陆以前是在一起的,为什么。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拼凑,允许其他同学提示。然后,给出这样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南美洲和非洲的动物种类和古老底层,从而寻找出更多的证据,最后进行如下演示,通过形象的动画加深学生的记忆。

有了之前知识的学习,为本课难点的突破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那么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呢?我将通过三部来完成。第一,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读图2.19,找出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澳大利亚、夏威夷、南非等,让学生在图中寻找,看看它们都处在那些板块上,以加深学生对六大板块的记忆;第二,通过多媒体演示板块的挤压和张裂,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明白板块运动产生的结果;第三,结合图2.19和如下图片来推测一下地中海、红海、太平洋在将来会是怎样的。从而一步一步完成对板块的运动这一知识的学习,防止出现思维混乱和停留于表象阅读的现象。

3、反馈练习

海陆变迁 篇9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海陆的变迁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 探究星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由近及远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感性到理性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客观规律由现象到本质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浅入深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迁移、指导实践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板书第四节 海陆变迁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课堂练习略课后小结略

《海陆变迁》导学案A 篇10

七年级地理上册

授课教师:

课题:海陆变迁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掌握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4.阅读地图,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交流展示

学法指导:通过师徒结对或者组内群学,解决自学导航中的个人疑问,交流完毕请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讲解。

三、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通过师徒结对或者组内群学,完成以下活动题,要求人人参与,交流完毕请组员作好上台讲解的准备。

活动一:人人都来当预言家!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1.红海面积将会扩大还是缩小?

2.地中海面积将会扩大还是缩小?

活动二: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情景模拟:1.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家里,该怎么办?

2.如果遇到大地震,你被压在废墟下不能自行脱险时,你该怎么办? 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航

学法指导:自主阅读教材P33-P37的内容,用红色笔划记重点并且圈出疑问,然后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一)地表形态变化 1.举例:

三、整理与评价:(1)我国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___。

(一)自我整理

过程:由________变________(海洋或陆地),原因:地壳的运动。学习了世界海陆的变迁,你从中得到的感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国台湾海峡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痕迹,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___。

(二)自我反思

过程:由________变________(海洋或陆地),原因:海平面的上升。1.学习状态:①很认真;②还可以;③还要加油(3)荷兰、日本面积狭小,为了解决人地矛盾,成为围海造陆较多的国家。2.参与程度:①展示了___次;②质疑、补充了___次;③板书了___次。

过程:由________变________(海洋或陆地),原因:人类的活动。

四、随堂检测 2.结论: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 之中。

(一)你记住了吗?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安第斯山脉是由______ ___板块和_____ ____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1.发现者: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 提出的。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______ ___板块和_____ ____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2.证据:(1)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的边缘轮廓互相拼合。

(二)你会选择吗?

(2)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上生活的古生物相似。

4、下列选项中,由于填海造陆引起的海陆变化是()

(3)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上的古地层分布相似。A.台湾海峡的形成 B.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C.中国万里长城的形成 D.青藏高原的形成 3.过程: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 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做

5、“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A.大陆漂移 B.气候变暖 C.人类活动 D.植被迁移 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______ ____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读图,完成6、7题。形成了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三)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观点:

(1)全球六大板块分别是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和______ ____。其中,______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见教材P35的图2-48)

6、图中甲、乙分别代表的大洲,其排序正确的是()(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A.北美洲、非洲 B.南美洲、非洲 C.大洋洲、南美洲 D.非洲、大洋洲 地壳比较__________。

7、图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四)火山与地震 A.甲、乙两大洲可能曾经是一体 B.鸵鸟具有长途飞行能力 ______ ____山脉带以及______ ____山脉带,是世界上地C.各大洲动物进化的相似性 D.海牛具有远渡重洋的游泳能力 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上一篇:9的组成大班数学详案教案下一篇:附条件的赠与合同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