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协议书

2024-11-08

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协议书(精选12篇)

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协议书 篇1

甲方(用人单位):_________

乙方(使用经费人):_________

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接收乙方并负责办理接收手续。

二、乙方同意到甲方报到参加工作,并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起,在甲方工作_________周年以上。

三、甲方在乙方报到后,向乙方一次性拨付安家费_________元及_________市政府专项津贴每月_________元(按月拨付,共付_________年)。如甲方给乙方安排住宿的,可待乙方购房时,甲方一次性拨付乙方市人才开发资金的安家费。

四、乙方在_________年服务期内,除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调动外,因其他原因流动出甲方的,按每少工作一年,向甲方退还安家费1/3。

五、双方经协商达成的其他条款_________。

六、本协议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经_________市人事局鉴证后生效。

七、本协议一式四份,甲方、乙方、甲方主管单位、鉴证部门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协议书 篇2

一、专项资金的管理现状

1、专项资金的含义及特点

在当前各种制度和规定中,专项资金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专项支出、项目支出、专款等,并且在包括的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别。但从总体看,其含义又是基本一致的。一般来说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并需要单独报帐结算的资金。也就是说,专项资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按项目核算。

2、专项资金的构成与分类

目前对专项资金的构成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从财政资金管理的情况看,在日常操作中,一般采用的是“扣除界定法”,即扣除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和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以外的,由财政安排或追加以及上级单位拨付的财政资金,全部作为专项资金。从支出性质分类,专项资金包括个人部分(如:专项补贴、专项奖励等)和公用部分(如:专项购置、专项修缮等);从支出用途分类,可以将专项资金分为基本建设支出、专项业务费、专项支出购置、专项修缮和其他专项等。

3、当前对专项资金管理规定

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支出根据资金管理要求分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和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对各人和家庭的补助和专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和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和专项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这些专项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项目的专项报帐结算,即应当与正常的拨款区分开来,分别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已完成项目的专项结余,报经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否则就上交财政。

一些制度、规定、办法的出台,无疑使专项资金从预算、执行、核算各个环节做到了有制可依,对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难以用现行制度予以解决和规范,亟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专项资金的科学界定

专项资金是财政分配用于专项事业的资金,是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理论界对公共支出分类主要有理论分类和统计分类两种,但无论哪一种分类方式,均对专项支出没有明确的界定。现行制度中虽然将专项资金解释为财政或上级拨入用于专项工程或专项事业的财政资金,但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定额的人员和公用经费外其余都属于专项,纳入专项资金管理。因而,由于对专项资金不同的界定,在管理和统计的口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对于各单位取得的预算外收入,目前规定是应全额上缴财政专户,使用时由财政根据实际需要再予拨付。这类资金是否属于专项资金,在界定上就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管理方式。在各地财政部门,有的将其纳入综合预算,实行收支脱钩,并将拨付的资金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用款单位不得随意挤占、挪用;有的虽也纳入综合预算,但未实现收支脱钩,拨付的资金不作为专项资金管理,其结余部分由用款单位自行决定开支。使得大量超标准、超定额的人员经费、公务经费和一些不能在业务费中开支的费用挤入预算外收入的现象出现,形成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个人收入和待遇大大高于没有收入的单位,导致同是行政单位但收入待遇上却苦乐不均。

2、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分配不够合理

近年来各地财政预算中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但对于专项资金如何按实际,缺少明确的定论。换句话说,就是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在预算编制中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和编制方法上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

专项资金分配结构是指专项支出总额中各类专项的组合以及各类专项在整个专项总额中的比重。专项资金的结构反映着一个时期的政策趋向和变化,其优化与否关系着单位科室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效地履行其职能。由于当前财政对专项资金没有科学的界定,各地财政对专项资金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测算比重上会存在一定差异,但从一般情况说,对于大类的专项统计口径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从有关的资料了解当前专项资金分配结构情况:以某城区2001年大类专项支出情况为例,除基本建设支出、卫生经费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占到10%以上外,其他项目比重均低于8%。这一分配模式,形成专项资金使用分散,大大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专项资金使用中违规现象严重。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专项资金管理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但在专项资金使用与核算上仍存在着大量的违规现象。

年终突击花钱现象依然存在。目前一些地方财政部门明确规定完工项目的专项资金结余应上缴财政或报经财政批准后方可留用。一些用款单位为了不上缴专款结余,年终突击花钱、突击采购。如:有的用款单位采取在年底之前,单位各科室根据专项的预算统计结余金额后,进行突击购置;或者将尚未开工的项目的专项支出,提前拨付,并且“以拨代支”列入当年支出等等,以达到期末不留结余,从而不上缴财政的目的。

重复购置,设备闲置,资金浪费现象尚未杜绝。一些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攀比之风盛行,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的设备,如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和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等,存在着“别人有,我也要有”的错误观念。由于利用率不高,形成购置后设备闲置,无形中造成资金的浪费。

三、主要成因分析

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弱化。在专项资金支出管理方面尤为突出,“重分配,轻管理”的观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表现在预算下达后,单位一般根据各业务部门的所申报进行二次分配后在专项支出过程中,财务支出监督滞后,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落后,主要应付财政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询问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涉及监督和管理的制度和法规相对滞后,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支出用途的各科室,目前单位财务会计一般等发现后尽量予以协调、向财政请示调整专项预算或只是要求今后予以杜绝,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财务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一些制度和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管理的要求。现行制度中有些条款过于粗放,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支出中,“经常性公用支出和专项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等。”这种将经常性公用支出与专项支出项目进行笼统规定的条款,与目前实行的细化部门预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此类问题在现行财务制度中同样存在,形成预算实现了细化,但核算尚未细化的问题,给监督和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各单位财务部门缺少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和跟踪问效。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更多的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的了解。

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一些建议及思路

尽快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界定。专项资金的分类不是核算问题,而是财务管理问题。应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明确哪些项目应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确定统一的专项资金统计口径,从而达到科学管理,有效监督的目的。我们建议:除按规定定额确定的人员经费和经常性公用开支的公务费(包括特殊部门的经常性特殊经费)等支出作为财务基本支出外,其他财政安排、追加或上级拨入的经费(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应全部作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同时,随着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每年对基本支出与专项支出的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尽量避免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具体内容上的重叠。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分类,不仅有利于用款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核算管理和控制,同时也有利于财政部门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开展综合评价。

建立项目库,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以我站为例建议建立总站专项资金预算项目数据库。加强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是防止资金浪费,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必要前提。所谓建立“总站专项资金预算项目数据库”,就是根据总站发展规划,制订总站三年工作目标,并将该工作目标细分至各业务科室。根据各业务科室工作目标,依据财力编制上报各年度滚动预算计划,并依据该滚动预算建立预算项目数据库。对照当年预算计划分析整理本年预算执行情况,研究影响本年度预算执行的各相关因素。根据三年中心工作指标,以6个月为界,编制三年业务项目滚动预算。根据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参照预算政策的变动状况,每6个月对预算项目进行修订和补充。

细化预算编制,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监督。增强预算本身的透明度,就是要细化预算,使预算支出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和每项支出的每一款。而专项资金监督必须贯穿在整个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即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事前管理:在申报专项资金时,项目实施部门及各相关部门应依据国家财政法规要求及产业政策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项目资金编报的各类因素,编制项目资金用款计划,并就用款理由、计划规模、预期目的等事项填报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表。事中管理:在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落实项目负责人,对金额较大的支出项目要签订合同,财务部门应对照项目下达指标及工作计划,真实、全面、完整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反映,坚决杜绝虚假支出,不得任意改变项目内容或扩大使用范围,保证专款专用,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事后管理:专项资金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部门会同各相关部门应依据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验收,发现问题后,及时予以整改,最后通过整改后的情况撰写项目总结。

建立专项资金效绩评价。目前实施绩效评价的方式很多,而对于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应采取何种方式,应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来确定。对于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支出项目,可以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法;而对那些成本易于衡量,但效益却不易衡量,而且通过此项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的支出评价,则可以采用“最低费用法”。例如对于我站实验室仪器设施支出,可以通过测算人群占有量和设备利用率,及调查该设备对化验、诊断的作用等,与相尽或同类地区比较,确定目前条件的最低配备量,若评价结果超过这一指标,再行购置,将会造成设备闲置,资金浪费,反之则相反。此外,对于一般性专项资金还可以采取“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方式对专项资金结构和增减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判断资金效率情况。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在事前,也可以在事中或事后。事前评价,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事中评价,可以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事后评价,则可以审查和评价对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

总之,通过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效绩评价分析制度,对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合理性,优化资金结构,强化监督管理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协议书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项资金 预算管理

财政专项资金拨付,不仅加快推进了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改善了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专项资金的投入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极大促进了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管好、用好专项资金意义重大,将直接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就是大力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精细化管理,统筹兼顾,完善监督机制。

一、高职院校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项目预算单位管理意识不强

重编制,轻执行。有的高职院校在财政批复下达预算任务书后,随意调整预算科目与项目,擅自变动预算资金的用途。上报预算时,高报预算。缺乏宏观把握能力的培养,财务人员上报预算编制工作时,缺乏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配合不够,预算与实际脱节。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形同虚设,随意更改。

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全面性

首先,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依据和项目论证,表现在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完整性差,透明度低,预算编制调查、审查不细,把关不严。其次,专项资金内容专业性强,预算很难做到准确,加上主观性原因,预算数与实际使用数有一定的差异,专项资金结余较大。

3.预算管理缺乏约束力,专项资产购置交叉重复

只强调本部门的预算和利益,忽视了学院总体的发展目标,没有从教学实际出发,与资产部门沟通协调不够,造成专项购置的资产交叉重复,资源浪费,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实施进度不能按计划执行,影响了工期,专项资金不能按进度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低,缺乏预算管理的约束力。

4.预算管理缺乏绩效考核机制

在预算管理工作中,没有明确的预算执行流程、有效的监控措施,预算考核也没有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考核的结果也没有对应相应责任,预算考核没有起到奖勤罚懒、调动人员积极性的作用,预算执行奖惩不明,缺乏约束力。事后专项资金监管敷衍了事,没有做到事前监督,事中控制,项目执行力度不够。

二、新制度下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改变观念,落实责任

部门预算单位要充分认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学院总体发展目标,明确目的和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兼顾各方面的需求,各部门单位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使财政专项资金真正发挥效益。健全、完善预算组织机构,有效组织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责任。

2.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主要体现在编制和执行环节上。编制预算,应依照合法性、真实性、重要性、综合性等预算编制原则,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核定具体支出的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用途,科学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规范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与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相结合,提高预算编制的管理水平。

3.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强化监督和管理

通过财政应用支撑平台,监管项目立项、申报、审核、调整,政府采购,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评价结果等。全程实时查询,进行有效管理,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审核,监控资金流向,注重资金使用效益的分析,分析执行进度慢的原因,通过量化指标分析资金投入取得的效果,促进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时,建立项目库的管理,实现项目支出预算的滚动管理。

4.强化监督,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在管理活动中,监督和考核意义重大,应加强预算绩效监督,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完善绩效考评机制,考核资金使用效果。要从中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创新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信息数据化系统,夯实绩效管理工作基础,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郑爱东.浅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商业,2011(8).

[2]陈晶.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行政实业资产与财务,2010(2).

[3]俞征.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研究[J].杭州财会,2012(1).

[4]黄淑霞.高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9(8).

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协议书 篇4

合作基金无偿资助项目合同

立项代码:09Z000

合同三方:

甲方: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乙方:(项目承担单位)

丙方:

第一条 甲、乙、丙三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中关村科技园区小企业创新创业孵化支持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管理规定,为顺利完成中关村科技园区小企业创新支持资金无偿资助项目

(以下简称本项目),特订立本合同。

第二条 若本项目同时获得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的支持,按照创新基金的有关规定,由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甲方、乙方另行签订三方合同(以下简称创新基金合同)。创新基金合同的签订不影响本合同的正常执行。

第三条 本项目的执行期自

年 6 月至

年 6 月。

第四条 在本项目的执行期内,甲方计划资助乙方

万元,乙方新增投资

万元,丙方计划资助乙方

万元。

第五条甲、乙、丙三方资金到位计划如下:

1.甲方将分两次向乙方拨付资金。在本合同生效后首次拨付

2.技术指标:项目产品主要性能指标(为乙方在项目申报材料 “项目技术与产品实现”中表述的内容)达到:

1)

2)

3)

4)

3.项目实施目标:本项目在合同到期时,项目产品形态为

;项目所处阶段达到

阶段, 项目产品销售达到

阶段,产品化拟执行的质量标准类型为

,获得证书情况为:

●企业获得的质量认证体系证书

●本项目获得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证

●本项目获得的专利证书

●本项目获得的技术、产品鉴定证书

●本项目通过国家承认的第三方测试机构的测试报告

技术、产品鉴定证书、测试报告等必须体现本合同中具体技术和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4.经济指标:在本合同第三条规定的项目执行期内,本项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

万元,累计缴税

万元,累计净利润

万元,累计创汇

万美元。

第九条 在本合同签字生效后,乙方应按照合同目标组织实施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接受甲方、丙方及其委托的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在本合同到期后由甲、丙双方统一分批按时进行项目验收(验

乙方:

(盖章)

法人代表:

日期:

联系人:

电话:

地址:

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汇报 篇5

县财政局:

在企业的辛苦努力下,特别是在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xxxx公司于2006年9月成功获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xxx万元,其中首批资金xxx万元已于当年11月份下拨到企业。此笔款很好的缓解了企业的困难和压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稳定。现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此笔款是以xx建设项目名义申报下来的。专项资金下拨到企业后,我们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按照《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资金使用计划》,并在上级部门的监管下组织实施。

资金使用方向主要是支付了下欠施工方的工程款。

四、专项资金投入后企业发展情况

专项资金的拨付,给本企业带来了生机,促进了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企业面貌不断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加强。如今,xxxx公司是本地同类企业中的佼佼者,为我地城镇经济发展和方便居民生活购物做好了应有的贡献。

xx工程于2006年11月份投入使用后,新增创业岗位个,新录用职工 人,平均工资

元/月;该项目月收入

万元,年收入约

万元,上交税金

万元,净利润

万元。

五、今后努力方向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扎扎实实、不断进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恳请各位领导多多提出指导性意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加强管理,狠抓服务,促进企业规范化经营,促进我地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

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篇6

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吉财社【2009】237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08]35号),根据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8]26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资金安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省里每年根据各地就业工作实际下达就业专项资金最低预算安排建议数。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国家及省里有关规定执行。

二、资金使用范围。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就业专项工作补助等其他支出。

三、省财政补助。对各地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就业专项工作补助等资金,省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并对困难市县和就业工作任务重的地方给予重点支持。省财政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与各地就业状况、地方财政投入(包括公共就业服务保障情况)、就业工作绩效等因素挂钩,对未落实或未足额落实省下达的就业资金最低预算安排建议数、落实就业政策不到位,以及就业专项资金出现违规违纪问题的,省里将其视为扣减因素,相应减少补助。省补助资金实行年初和年中分两次拨付、全面考评、全年重点跟踪检查的办法。

四、预算管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就业专项资金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就业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执行中确需调整预算的,要按照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五、资金申请及支付管理。

(一)职业介绍补贴

1、对职业中介机构的职业介绍补贴

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可按经其就业服务后实际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人数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职业中介机构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按每位符合免费服务条件的人员每年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算,不得重复申请。

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经职业中介机构就业服务后已实现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名单、接受就业服务的本人签名及《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吉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职业介绍补贴标准为90元/人,其中属于吉政发[2008]35号文件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为180元/人。

2、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安排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效能的原则,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资产、人员、服务和信息等资源,合理布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对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其享受财政补助编制内实有人数,并结合考虑其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安排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含设备购置、修缮、基本建设等支出)和项目经费,上述经费由同级财政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包括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上缴财政的服务收费收入)。对未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暂按职业中介机构申领职业介绍补贴的规定申请职业介绍补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享受职业介绍补贴政策的执行期限不超过2011年底。

对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业绩突出,促进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同级人民政府考核确认后,各级财政部门可通过同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奖励补助。

(二)职业培训补贴

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以及待安置的复员退伍军人参加符合资质条件的职业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培训,以及有创业意愿的登记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及失去工作的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及社会其他特殊群体(包括两劳释放人员和残疾人)等,参加符合资质条件的创业培训机构组织的创业培训,根据其参加培训和就业(创业)状况,可向培训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培训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

1、培训补贴申请办法

(1)符合条件的上述各类人员参加培训后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可凭借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2)对用人单位吸纳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组织到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对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用人单位凭借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3)对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中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可采取由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的办法,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必须与申请人签订代为申请协议书。职业培训机构凭借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向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职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4)对部分省属职业培训机构直接开展免费职业(创业)培训的,原则上向培训机构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资金,确有必要的可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申请,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培训机构所在地财政部门复核后,符合条件的,可将培训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培训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省财政可进行必要的审查监督,并根据培训实际对培训机构所在地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应届初高中或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证以及复员退伍军人身份证明等复印件,职业(创业)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复印件等培训或就业证明等材料,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参加创业培训的,还需提供实现创业和自谋职业(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认可的非正规劳动组织)的有效证明,如: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创办微小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微小企业的地址和营业情况等;对用人单位集中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培训人员名单、劳动合同复印件等;对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培训人员名单、代为申请协议等。

2009—2010年,我省实施百万特别职业培训工程期间,培训补贴可采取“先预拨不超过50%补贴资金,后根据培训、就业情况据实结算”,直接拨付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的办法,从2011年起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2、培训补贴标准

(1)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20元,其中创业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1000元,各地可根据培训专业(工种)、实际培训期限等,将职业培训补贴标准适当予以上浮和下调,最高幅度不超过30%。

(2)对登记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村劳动者及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及社会其他特殊群体参加职业培训或创业培训,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或创业的,按最高不超过培训补贴标准的50%给予补贴;对6个月内实现就业或创业的,按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

(3)对用人单位组织到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职业培训补贴最高不超过规定补贴标准的50%。

(4)城乡低保家庭适龄子女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和办法,以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培训券兑现等办法,可继续按照省里有关规定执行。各地实际培训农民工人数超过省下达计划人数的,培训补贴资金可从现有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3、培训机构管理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培训任务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

(三)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就业困难人员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08]35号)确定的人员。

1、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各类企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原则上最长不超过3年。

企业(单位)应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每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这部分人员缴纳有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企业(单位)银行账户。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聘用就业困难人员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具体办法,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制定的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吉政办发[2008]33号)有关规定执行。

2、对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以及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后申报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其当年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数额的50%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2008年底前核准的持《再就业优惠证》的非“4050”人员申报灵活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当年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数额的15%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9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享受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一次性延长1年。对截止2008年12月31日女年满45周岁、男年满55周岁的灵活就业人员,其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一次性延长至退休。从2009年1月1日起,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按规定从享受补贴审批之日起连续计算,对审批之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以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各地要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的审核管理,建立就业与低保、失业联动的工作机制,避免灵活就业人员重复享受各项政策。

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2年内自主创业的,要向街道(社区)申报就业,并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每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由本人签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盖章确认的、注明具体从事灵活就业的单位、岗位、地址等内容的相关证明材料,本人《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需提供大中专院校毕业证复印件及相关创业证明材料,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出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单据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上述符合条件人员一次性缴纳全年社会保险费的,也可采取年末集中审核支付的办法。各地也可采取社会保险费差额缴拨办法,经审核,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及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差额缴费,其应享受的社会保险补贴部分,由财政部门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据实结算核拨。

(四)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有关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按其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适当额度的岗位补贴。对无经费来源和经营收入的用人单位,由当地财政根据其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数量,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含小时制最低工资标准)给予全额的岗位补贴。对有经费来源或经营收入的用人单位,由当地财政根据其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数量,按每人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0%给予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年龄外,其余人员原则上最长不超过3年。

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可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具体办法可按《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制定的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吉政办发[2008]33号)有关规定执行。对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全额岗位补贴的岗位聘用人员,可实行公益性岗位补贴银行折(卡)式直接支付等社会化发放办法。

(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向职业技能鉴定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A类补贴110元/人,B类补贴100元/人,C类补贴90元/人。

(七)特定就业政策补助。为帮助国有困难企业妥善处理并轨遗留问题,各级财政可通过特定就业政策补助给予必要支持。现行特定就业政策中,对国有困难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金补助,以及用同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偿还并轨开行贷款本息补助政策执行到2008年底;为国有困难企业“405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以及政府承债“4050”并轨人员的社会保险费补助政策执行期限不超过2011年底。

(八)其他支出。各地在确保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落实的前提下,将同级财政安排的就业资金适当调整用于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就业专项工作补助等支出。

1、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各级财政安排的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主要用于加强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软件购置,以及开发应用支出)。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作为就业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必须单独安排,单独核算,单独管理,不得与其他就业专项资金相互调剂使用。2009年支出列入《200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第2080701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科目,以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如有修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相应列入每年修改后的科目中。各地应逐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为求职者、用人单位等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以此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介、公共就业服务等机构、用人单位和享受政府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就业状况的监督管理,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2、就业专项工作补助。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工作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相关部门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全民创业带动就业专项活动、师资力量培训、就业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考评、就业政策宣传以及《就业失业登记证》印刷工本费等支出,具体补助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除省级补助外,各级财政安排的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专项工作补助资金,原则上应列入相关部门年初预算,不能列入年初部门预算且执行中确需支出的,需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安排,并实行项目化管理,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各地预算安排、整合现有各类扶持创业方面资金设立全民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必须单独核算,单独管理,并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全民创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吉政发[2009]4号)规定范围使用。

六、决算管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终了后,要认真清理核对财政核拨的就业专项资金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并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情况和说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说明要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专项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

就业专项资金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

七、账户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将上级补助及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及时转入“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中的“就业资金财政专户”,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

八、监督管理。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不得违反规定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应由部门预算安排的支出,严禁用于或变相用于房屋建筑物购建、交通工具购置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机制,努力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建立享受各项补贴补助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和数据系统,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每年年中,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本地上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享受补助的单位名称、享受补助的人数、具体补助数额等),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各种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审核不严,违规操作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情况,按季向上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告就业人数、享受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人数、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定期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共同研究解决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九、《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吉政发[2006]3号)规定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其所涉及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管理事宜,按本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十、中央和省属企业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企业所在地政府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规划,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省财政在对各地就业补助资金进行分配时一并予以考虑,各地不得因隶属关系等原因将中央和省属企业失业人员排除在就业优惠政策之外。

十一、各市(州)、县(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可根据本通知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

十二、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省财政厅、劳动和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吉财社[2006]1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吉财社[2004]1235号)同时废止。

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协议书 篇7

为规范加强医疗救助资金的分配、发放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医疗救助资金安全运行,按照《岚皋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办法》,岚皋县财政局对全县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进行了检查。

检查组通过查阅资料、抽查走访等方式对2013、2014、2015年,全县医疗救助资金的申报、拨付,领取环节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并随机抽取全县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病历及收费收据进行了检查,重点查看诊断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具备住院、手术指征、化验和设备的检查报告是否可信、用药是否合理、住院费用清单与病程记录、医嘱、检查单等各种原始记录是否相符,有无过度医疗服务行为。

通过检查,全县医疗救助资金能按照医疗救助制度开展工作,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最大限度的减轻了困难群众医疗支出,医疗救助制度惠泽民心。但也发现救助资金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救助对象超范围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要求进行整改,做到工作重视到位,规范管理到位,使救助对象公开,救助工作透明,确保救助工作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有效开展。

红河州强化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使用 篇8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工作领导是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全州层层成立多个工作领导小组,如成立了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州农村义务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规范和管理“两免一补”工作;成立了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拟定全州校舍安全工程的具体工作目标、整合资金渠道、统筹提出中央、省和州配套资金安排方案等相关决策工作;成立了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和领导全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工作。形成了有领导管、有專人抓,专项监督到位的工作格局。

全州各级还在提升管理手段,实现动态管理方面下工夫。目前,13县市基本实现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各县市教育局严格按照云南省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加强监督检查,从统计源头入手,严格依法统计,严防虚报、错报学生人数,防止套取和冒领国家补助资金行为。对中央、省和州级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校舍安全工程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中央专项资金则通过中央专项资金财政零余额账户,由省级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县市级财政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省、州专项资金通过调度,由州财政将省、州级资金纳入县市级地方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各县市切实加强对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将专项资金纳入国库管理,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同时积极推行“校财局管”模式,成立了教育财务核算点及会计人员职责等一系列制度,对各中小学财务实行集中管理、分校核算。

州级还与各县市教育局签订了《红河州教育局对县市教育局教育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和教育收费管理责任状》,实行责任状管理,把监督各县市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强化督促检查的力度,通过州级绩效评价、审计调查等手段加强监管,协调配合财政、物价、纠风等职能部门加大对专项资金的检查力度,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截至目前,红河州已落实中央教育专项资金8.58亿元,省级教育专项资金1.65亿元,州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1.35亿元,三级累计共投入11.57亿元。

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总结 篇9

根据_扶贫办纪检组《关于印发开展查处套取挪用侵占涉农资金案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扶贫办纪检发[20_]4号)及相关文件精神要求,_市扶贫办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对所负责实施的项目资金进行全面认真的自查,现将有关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20_-20_年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1、20_年资金使用情况。20_年_共下达_市扶贫办财政扶贫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等共计144万元.其中,20_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长期技能培训资金136万元(x财(农)指标【20_】288号),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8万元(x财(农)指标【20_】904号)。实际到位资金144万元,实际支出资金144万元。

2、20_年资金使用情况。20_年_下达_市扶贫办财政扶贫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等共计120.3万元。其中20_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长期技能培训资金108.5万元(x财(农)指标【20_】670号),“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以奖代补项目资金6万元(x财(农)指标【20_】467号),20_年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5.8万元(x财(农)指标【20_】853号)。实际到位资金120.3万元,实际支出资金117.8万元,结余资金2.5万元。

3、20_年资金使用情况。20_年_共下达_市扶贫办财政扶贫资金、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等共计120万元。其中,20_年劳动力技能培训、扶贫开发培训和贫困村规划及监测资金120万元(x财(农)指标【20_】875号)。实际到位资金120万元,实际支出资金36.03万元,结余资金83.97万元。

在项目资金使用方面,所有批复的项目资金全部用于_下达的项目计划。其中20_年结余资金2.5万元为中长期技能培训项目检测管理费;20_年_财政厅以(x财(农)指标【20_】875号)下达我市移民地区技能培训经费120万元,因此笔经费指标20_年12月8日发文,我市随即与11所培训学校签订培训协议,并按上述文件要求预拨相关培训学校30%培训费36.03万元,结余资金83.97万元我市将严格按照培训协议的要求,在保证培训进度、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的情况下认真核查培训档案后予以拨付。

二、项目资金管理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在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_市扶贫办制定了《_市扶贫开发项目和专项资金督查办法》按照统筹安排、民主决策、突出重点的原则,市扶贫办要求培训学校结合自身培训特点和形势任务的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坚持差异化发展,实现特色办学,重点以劳务移民、“两后生”为主要对象的劳动力转移中长期技能培训,负责制定和落实好培训计划,并严格按培训项目管理操作规程组织开展招生和培训。同时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并按规定的程序审批使用。资金拨款严格按培训项目实施进度拨付。建立健全了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培训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_市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面体制机制比较健全,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培训项目资金下达较晚,近三年指标几乎都在年末下达,许多培训学校要么提前培训,要么持观望态度,等候培训指标,无所适从。

二是部分培训学校不仅承担扶贫部门的培训任务,还承担人社部门、妇联残联等部门的培训任务,有时往来于有关县市之间,造成招生宣传、技能鉴定等方面较为滞后,致使项目资金拨付较慢,发挥效益不及时。

四、下一步工作

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程序 篇10

一、维修资金使用申请

1、物业服务企业提出维修、更新改造计划,报经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同意。

2、制定维修和更新改造方案。方案应该包括:维修和更新改造内容,维修项目的建成时间及保修期证明,工程预算,维修涉及范围及业主户数、维修和更新改造的组织方式、施工队伍的选择方式、维修工程保修期等。

3、登录维修资金管理系统录入维修信息,生成维修项目任务单、费用分摊清册和首付款拨付申请书。

4、将维修方案、维修工程预算书和资金管理系统生成的费用分摊清册在物业管理区域醒目位置及相关楼宇出入口进行公示(示范文本),公示期不少于五日,申请单位应现场拍照取证。

5、书面征求与维修、更新改造有利害关系的业主意见(示范文本)。

6、选择施工队伍,签订维修合同。

二、申请材料

业主委员会或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向市住房保障管理局提交下列材料,办理维修资金使用申请手续:

1、维修资金使用申请审核表(示范文本);

2、经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同意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计划;

3、维修和更新改造方案、工程预算书及公示照片等证明材料;

4、业主征询意见书;

5、维修单位营业执照、维修工程施工合同复印件;

6、维修资金管理系统生成的维修项目任务单、费用分摊清册和维修项目首付款拨付申请书;

7、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8、由相关单位申请的应出具授权委托书。

注:若小区未成立业主大会,也没有实施物业管理,可由相关业主或其委托的房屋维修便民服务站等相关单位作为申请人办理维修资金申请手续,维修资金划拨至相关单位提供的账户内。

三、维修资金使用申请审核

市住房保障管理局5个工作日内完成维修资金使用申请审核手续。

四、维修资金拨付

维修资金专户管理银行将工程预算资金的70%拨付至物业服务企业或相关单位账户。

维修工程项目竣工后,申请单位提供以下资料,市住房保障管理局在5个工作日内核实完毕后,办理扣除合同约定的质保金后剩余款项的划拨手续。

1、维修资金管理系统生成的维修项目尾款拨付申请书;

2、维修工程验收报告(示范文本);

3、维修费用审核证明(示范文本)和结算发票;

4、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5、由相关单位申请的应出具授权委托书。

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协议书 篇11

1.家庭收入核实不准确。目前低保家庭收入核查主要依靠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开展,并通过张榜公示等手段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现阶段居民隐性收入、隐性就业、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家庭收入情况非常复杂,由于低保家庭收入项目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又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所以在测算收入中弹性较大,很难准确的测算低保户家庭收入,导致部分不符合低保标准的家庭享受低保。

2.动态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城乡居民居住地分散,加之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城市拆迁、农村聚集区建设等原因使许多低保户已不在原址居住,造成一个居民委员会管理的低保对象居住分布在多个社区,要及时掌握纳入城市、农村低保对象情况,难度很大,不能保证对辖区内的低保人员进行全面专项复核,低保工作动态管理水平不高,导致部分已脱贫的低保人员继续享受低保。

3.未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城市农村低保申请人员信息资源未建立共享机制,加之缺少有效的信息采集手段和明确的法规或政策依据,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相关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分散,很难准确界定救助对象。使城市低保对象的资料不够详细,导致了个别不该享受城市低保的人员纳入了城市低保范围和已去世人员还继续享受低保。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明确收入测算标准,确保低保对象的准确性。

要制定明确的测算收入标准,细化测算方法,加强收入测算的可操作性,尽可能的做到准确测算低保家庭收入,确保低保对象的准确性;规范低保资金申请、审批、发放和监督的程序,严格审批把关,将收入低于保障标准的困难户及时纳入低保范围。

2.加强动态管理,确保低保资金合法高效使用。

严格落实低保工作职责,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辖区内的城乡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实行低保对象定期申报制度和家庭收入定期核查制度,做到低保类别清、致贫原因清、补差金额清、家庭收入清、家庭住址清。对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保障对象,及时增发、减发、停发保障金,保证城乡低保资金合法高效使用。

3.加强部门协调,保证信息渠道畅通。

成立由公安、财政、民政、人社、住建、工商等多部门组成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小组,负责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实并出具相应的书面报告等。其次是各镇(街道)、社区要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按居住地划分管理对象,切实做到变化随时上报,资料随月运转,进出随月更新,低保户随居住地管理。

(作者单位:浔阳区审计局)

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协议书 篇12

专项转移支付作为转移支付体系中的一部分, 1994年分税制实行前, 项目少、数额小;而分税制后, 规模和占比呈现快速增长之势, 成为政府间财政关系中重要的调控力量。当前, 地方40%的支出来自中央财政, 且一半以上被限定了用途, 其中绝大部分是被中央各部委掌控的专项资金。

控制“专项”增加“一般性”是趋势。但是, 进入21世纪以来, “专项”增长却很快, 特别是在矛盾凸显期, 一般会采用专项资金拨付予以解决。2006年“专项”与“一般性”比例相仿, “一般性”略高 , 2007年也是如此。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4万亿投资”反而催生了更多的“专项”向地方划拨, 使其增速达到峰值, 阻碍了消减“专项”改革的步伐。2009年和2010年的“专项” 规模迅速扩大 , 占比高达52.5% 和52%。此后这一占比逐年下降 , 但始终位于40%以上。2012年专项转移支付加上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具有限定用途的5项资金, 占比高达64.42%。2013年, “专项”预算比2012年执行数增加474.34亿元, 增长2.5%, 增量和增速比2012年下降了近一半, 仍占约44%。逐年提高的转移支付却没有起到应有的均等化效果, 实现财政纵向与横向平衡, 并引发违法违规行为, 学术界和社会人士将其归咎于转移支付的体系, 特别是“专项”广受批评。

一、专项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

( 一 ) 难以统筹 安排、相 机抉择 , 影响专项 资金效用 的发挥

一是专项项目品种繁多, 资金投向零星分散, 涉及部门多, 几乎覆盖各行业和所有支出项目。“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划拨方式, 平均额度小, 难以统筹, 形成合力, 易造成半拉子工程、项目烂尾;且需应付不同部门的审计、评审、检查, 行政成本偏大, 投入产出不对等。审计署抽查的2012年中2290.31亿元中央专项转移支付, 共分配给18个省的3.7万多个项目, 其中50万元以下的项目占44%。二是项目设置、审批集中于各个部委, 甚至直接分配至村;而地方更熟悉当地情况、了解本地居民公共产品偏好, 却无法根据实际提出适合本地区的项目。三是多头管理, 审批链冗长, 中央与地方之间信息不对称, 计划赶不上变化, 项目计划与实际相脱节;审批权的碎片化导致项目内容交叉重复, 刺激重复申报的行为。四是“先立项, 争取资金”的理念, 加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不能跨项目调剂, 造成累积滚存资金的数额巨大, 损失浪费严重。

( 二 ) 立法滞后 , 项目设置缺乏标准 , 分配过程自由裁量权过大

尚未出台统一、权威性的专门法律。通常遵循散见于各部委、具有普适性的规范性管理文件, 大量个性化项目的管理办法往往并不公开, 按照一事一议的惯例自由裁量。因此, “专项”从申请、立项、审批直至执行程序不规范 , 分配缺乏制度约束和安排, 充满弹性,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地方“跑部钱进”、讨价还价能力以及领导的意志, 主观随意性较强, 无法真正实现平衡财力、公平分配的目标。

(三) 资金配套要求, 亦或加大地方债务, 引发“马太效应”

“专项”限定了使用范围 , 补充地方财力有限 , 不能有效缓解财权、事权不匹配的矛盾。地方配套“专项”越多, 财政负担越重, 缺口越大, 加上划拨的时滞以及可能的腐败, 只得更依赖于土地财政和收费项目, 产生更高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成本, 进一步加剧地方财政负担, 形成再次申请, 如此陷入恶性循环。特别是原本已是“吃饭财政”的地区更是雪上加霜, 只得融资配套或虚假配套, 极可能配出新的债务, 项目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还会形成烂尾工程、钓鱼工程。

附加配套条件的“专项”可以带动地方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放大政策效果, 但地区间的财力差异显著, 使原本财力就存在较大缺口的贫困地区难以承压, 望而却步, 积极性受到抑制。相反, 财力充足的发达地区并不存在配套压力, 更具积极性。长此以往, 大量专项资金反而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 加剧了地区间的财力失衡, 不利于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引发“马太效应”, 违背转移支付设立的初衷。

( 四 ) 运转不透明 , 职责划分不清 , 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相较于针对地方债务的全面审计, 专项审计的覆盖面窄、力度薄, 与专项资金规模不匹配, 未形成常态化、普及化的监督规模。并且, “专项”需严格按要求执行, 地方人大一般不将其作为正常的财政预算加以严格监督。同时, 专项拨付中间环节过多, 各主管部门均对项目实施负有一定的监管职责, 职能重叠, 加之部门间信息封闭, 容易相互推卸责任, 形成监管真空, 为地方的自由操作留有余地。

专项资金的效果也未进行有效绩效评价和问责, 导致地方缺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自觉性和动力, “重争取资金, 轻使用效果”现象普遍。此外, 运作透明度不高, 造成专项资金拨付后, 进入失控状态, 其去向和用途无处可查, 造成了专项资金管理的混乱, 使用效率弱化。

(五 ) 造成地方预算决算不完整 , 分配和预算相脱节

由中央部委对口下达补助地方的做法, 扰乱了正常的预算管理级次和资金分配渠道, 而预算管理粗犷更使得专项资金难以细致、有效地监管。众多繁杂的“专项”缺乏详细的科目统计, 加之全国人大预算审批滞后于地方预算编报, 拨付慢, 无法确定项目和资金数额, 大量的专项资金无法及时、完整列入地方年初预算, 甚至不进年终决算, 收支直接挂往来, 造成人大无从监管。同时, 专项项目的配套比例亦存不确定性, 使得匹配资金亦无法编进预算, 既捆住了地方的部分财力, 还会干扰地方正常的预算。而且, 即便进行预算, 一旦较大项目落实, 资金很快被配套项目切走, 所有预算都是徒劳。审计署抽查的18个省本级2012年有34%的中央转移支付未编入其年初预算, 其中53%的“专项”未编入。

二、探究专项转移支付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 ) 事权财权不匹配 , 加剧地方“谋利”冲动

分税制改革以来, 财政收入呈现出向中央 快速集中 之势, 财力上移, 事权下移, 地方面临着事权与财力错位, 造成财政支出增速超过财政收入增幅, 收支缺口不断拉大, 引发财政困境, 在一些重大民生项目建设上“有心无力”。为了达到发展目的, 各地不得不费尽心机去争取中央财政的扶持, 引发项目“报大建小”、虚报项目、出具配套资金假承诺文件等乱象, 使得地方财政支出对中央转移支付产生高度的路径依赖, 进而造成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快速增长, 项目越发庞杂。审计 署报告显 示 , 2011年54个县公共 财政支出 中 , 49.39%来自上级转移支付 , 其中中西部45个县高达61.66%。同时, 财权与事权不对等所造成的地方财政压力往往也是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直接诱因。

(二 ) 各部委谋求自身政绩和部门利益 , 财政部门亦可推脱转移支付效果出现偏差的责任

专项资金一旦设立, 就容易逐步固化为部门利益。各部委都希望掌握资金分配权、项目审批权, 竭力寻找名目设立专项, 以实现自身的政策目标, 控制垂直的下级部门, 树立权威。各方利益博弈造就了经济领域几乎各个部委都有自己的专项资金, 以及大类、小类项目都由中央来审批的现状。特别是在“民生财政”模式下, 负责编制财政支出标准的各大部委为了追求政绩, 遵循“渐进主义”原则, 扩大预算规模, 提高“专项”占比。资金取得后 , 权力市场化倾向明显 , 依靠自由裁量权, 影响专项资金的流向和规模, 谋求部门利益, 甚至将一些名义上是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用作部门经费或系统内经费补助。

合并、削减“专项”就是要触碰既得利益者, 意味着简政放权、利益调整, 危及各部委的权力和地位, 不会主动同意减少“专项”。同时, 财政部门受专业知识、人才的限制, 巨大的资金分配, 出现任何闪失, 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避免责任的高风险, “专项”的分配权必将被分散至各部委 (财政职能被肢解) , 形成一种利益稳态。既得的利益格局业已形成, 甚至出现强化之势, 过快削减“专项”规模势必会遭到多方的强烈反对。

(三 ) 地方与中央意图的偏好错位

单一注重经济、税收增长的硬性绩效考核压力加剧了地方与中央意图的偏离。地方作为中央代理人和区域利益代表者, 面临多重任务, 需要权衡各方面支出, 使其利益取向无法与中央保持完全一致。尽管现实考核中引入的软性社会发展指标, 但难以测度, 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可以精确测量的GDP、税收等指标。在分税制导致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 为了晋升, 势必将有限财力投入到大型基建工程、政绩工程等可以带来GDP、税收快速增长的领域;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见效慢的领域则不愿过多投入。

“专项”对资金投入的方向、总额、拨款进度进行控制 , 更具针对性, 确保中央施政意图的贯彻和落实, 提高特定补助的效果。严格的预算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之下, 一旦“专项”变为“一般性”, 划入地方财政, 随即成为地方收入, 更会被挪用、挤占。

三、提升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的路径选择

(一 ) 结论与总体思路

专项转移支付是一种地方间、部门间、项目间的协调性手段, 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 并非减少“专项”就能解决其所暴露的各种弊端和问题。应加强透明化, 设立一个纵横交错、内外结合的监督框架, 采用评估、督导、检查等形式督促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矫正“专项”中的局部失效, 确保专项资金实现预期效果。同时, 及时清理、整合、规范, 定期重审、更新专项项目。“专项”改“一般性”, 就是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利益, 是一种改革, 也是一种割肉, 必须由中央和国务院牵头, 狠下决心。坚持“有保有压”方针, 避免为了减而减, 为了改革而改革, 一味地将“专项”并入“一般性”来提高“一般性”地位;需要保留的“专项”, 坚决予以保留。“一般性”和“专项”各有侧重 , 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 科学设置、合理搭配 , 逐步形成以“一般性”为主、“专项”为补充、突出正向激励导向的转移支付体系。

(二 ) 具体举措

1. 厘清中央、地方的关系 , 衔接二者之间的财权、事权 , 是“专项”改革的先决条件。分税制改革中加大财力下沉和财权下放, 让地方获得更多的资金, 特别是县乡财政收支矛盾尤为尖锐。调整收入级次、分成比例, 增强地方自哺能力;减少、合并一批“专项”, 增加地方资金支配的自由度。通过合理匹配财权和事权, 使得地方财力和支出责任相对等, 降低地方对专项资金的依赖, 切断现行转移支付恶性循环的根源, 也便于地方进一步规划当前和长远发展。其中, 属于地方政府事权, 自有收入不能满足时, 通过“一般性”给予补助;属于中央委托事务, 通过“专项”足额安排;属于中央、地方共同事务和支出责任, 明确各自承担的比例。

2. 规范专项项目设置 , 甄别保留“专项”, 压减生存空间。按照中央政策意图和事权划分原则, 在弄清“专项”的内涵、性质、设立依据、审批管理、使用效益等基础上, 对专项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 客观评价其存在的必要性、规模的合理性和整合的可能性, 解决专项项目杂乱问题。一是设立退出条款。清理完成历史使命、可以替代、低效、多年结余以及存在明显违规问题的专项项目。对于闲置、沉淀的专项资金, 可以收回, 亦可就地转用于民生领域。二是归并重复交叉的项目, 整合使用方向相似、政策目标相近、性质相同的专项项目, 治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混乱状况, 统筹专项财力, 特别是要重点整合支付额度大、涉及民生多的项目。三是取消名不副实“专项”的表象, 比如未体现中央政策意图的“专项”、均衡政府间财力的“专项”、已形成地方固定财力的“专项”、有关公共服务导向的“专项”等, 划归一般性转移支付。四是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 新增项目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和决策层集体研究, 从源头上控制“专项”的数额。

3. 优化配置标准 , 取消部分专项资金的配套要求。一是区别对待, 制定不同的配套政策。二是“专项”的配套措施, 初衷是鼓励地方的投入, 在条款中加入地方财税努力的权重, 以避免专项补助对地方财税的消极影响。可按地方实绩予以奖励或适当补助, 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激励作用。三是建立一套严密的分配标准和制度。研究计算新方法, 健全统计核算的指标体系, 更多体现客观因素, 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 比如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程度、资源分布等, 提高标准收入、标准支出测算的科学性, 为专项资金配置奠定可靠的信息基础。四是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整合财力, 发挥专项资金的合力。

4. 建立科学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 改革地方绩效考核体制。绩效考核应由注重专项资金投入转向资金使用效果。加强对专项项目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进行绩效评价, 根据项目绩效水平, 结合群众满意度的实地调查, 拨付下年度专项资金, 以及落实绩效考核的激励、鞭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使地方免受机会主义的干扰, 约束、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行为, 确保专项用途, 实现中央政策意图。同时, 由单纯的注重经济发展GDP导向的地方考核体制转变为更具包容性、综合性的考核体系, 即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 将转移资金分配与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差距、绿色GDP、债务风险控制、财政收入增长质量等挂钩, 逐渐提高民生类考核指标所占权重, 改变地方的扭曲性配置。由此, 让“专项”转为“一般性”具备足够的可操作性。

5. 构建有效专项转移支付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审计、纪检监察、财政以及公众舆论等监督作用, 形成监管合力, 对专项资金分配程序、使用过程、经济效益进行全过程动态跟踪反馈, 提高专项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加强“专项”的透明度, 为监督提供条件。“专项”从资金划拨到使用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公开透明。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准确地公开专项的公式设计、因素测算、标准核定、支付具体程序以及拨付项目和金额;并且, 将资金使用项目的预期绩效目标申报、绩效自评、项目开展、项目完成质量、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以及绩效评价结果予以公开, 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 从源头上防治“暗箱操作”、“跑部钱进”等违规违法行为。

推进审计监督, 纠正其中问题, 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严格的政策把关, 不定期深入项目单位, 开展调查研究和监督检查, 准确掌握项目动态, 诸如专项资金是否及时落实到位, 能否实现预期效益, 有无虚报骗取项目资金、滞留、挤占挪用、浪费、贪污等违规违法行为, 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确保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特别是在三农、民生、生态等领域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同时, 发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功能, 实现对专项资金从拨付到使用的全程监控。

发挥预算监督的功能, 在地方政府内部形成有力的制衡机制, 降低中央监管压力。将所有专项资金纳入预算, 为监管创造条件。并且, 尽可能细化、精确专项资金预算科目, 保障预算科目的完整性, 确保所有科目均在人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范围, 使得“吃饭财政”具有可控性, 也有利于专项资金下放交由地方分配。同时, 专项资金的预算, 应基于零基数原则, 即今年与去年的专项预算毫无关系, 完全取决于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6. 适时推进“专项”的法制进程 , 加大违纪处罚力度。逐步使“专项”步入法治运行轨道。尽快出台法律效力更强的转移支付法 (条例) 及实施细则, 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专项”运作, 对专项资金的分配、到位、使用, 项目申报、评审、监督、检查验收, 以及法律责任等予以明确, 实行源头控制, 专户储存, 专款专用, 专账核算, 专人负责, 谨防重复立项、多头申报, 套取、挤占、挪用、贪污等违规违法行为。同时, 完善违纪处置政策, 加大问责制力度。改变由于处罚依据不明确, 形成“雷声大 , 雨点小”的现状 , 确保专项资金得到有效落实。

摘要:近些年来, 专项转移支付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 也带来诸多备受诟病的矛盾和问题。分析认为事权财权的不匹配、地方与中央意图的偏好错位等因素是问题存在的根源, 并针对性提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策略。

关键词:专项转移支付,提升绩效,事权,财权

参考文献

[1]李谭君, 文超.财政分权、激励结构与专项转移支付[J].当代财经, 2010 (9) .

[2]闫海, 成琳.论我国专项转移支付的法制化[J].税务研究, 2011 (10) .

[3]赵云旗.专项转移支付改革中有关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 2014 (1) .

上一篇:看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左右下一篇:新工人管理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