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学化学教案三

2024-06-05

从实验学化学教案三(共8篇)

从实验学化学教案三 篇1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单元测试班 姓名2013-11-2 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O 16Na 23S 32Cu 64 1.如果你家里的食用花生油混有水份,你将采用下列何种方法分离()。

A.过滤B.蒸馏C.分液D.萃取

2.已知1.505×1023

个X气体分子的质量为8 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A.16 g

B.32 gC.64 g/mol

D.32 g/mol

3.下列物质中氧原子数目与11.7 g Na2O2中氧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A.6.72 L COB.6.6 g CO2C.24 g SO3D.9.8 gH2SO4

4.0.5 L 1 mol/L FeCl-3溶液与0.2 L 1 mol/L KCl溶液中的Cl的数目之比()。

A.5:2B. 3:1C.15:2D. 1:3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对于0.3 mol/L硫酸钾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 L溶液中含有0.6NA个钾离子

B.1 L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总数为0.9NA C.2 L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1.2 mol/L D.2 L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0.6NA个

6.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 mL 1 mol/L FeCl-3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是()。A.100 mL 1mol/LNaCl溶液B.75mL 1 mol/L MgCl2溶液 C.150 mL 3mol/LKCl溶液D.25 mL 2 mol/L AlCl3溶液 7.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下列气体所占有的体积最大的是()。

A.O2B.CH4C.CO2D.SO2 8.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的是()。

A.将40 gNaOH溶解于1 L水中B.将22.4 L HCl气体溶解于水配成1 L溶液

C.将1 L 10 mol/L的浓盐酸加9L水稀释D.将10 g NaOH溶解在少量水中定容为250 mL9.用NA表示阿伏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06 g Na+

2CO3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 NAB.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分子数为 NAC.通常状况下,NA 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 个数为0.5NA10.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含有出从CaCO3B.某溶液中滴加BaCl2-2,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SO4C.某无色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l-

11`.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2-

4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 ②

加过量的NaOH溶液 ③加适量的盐酸 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的BaCl 2溶液。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④②⑤③B.④①②⑤③C.⑤②④①③D.②⑤④①③

12.质量比为16:7的两种气体 SO2、CO 分子个数之比为;氧原子个数之比为;

同温同压下,体积比为;密度比为。13.(1)氧气的摩尔质量为,1 molHNO3的质量为,(2)标准状况下,112 mL某气体的质量为0.14 g,则其摩尔质量为________

14.实验室需要0.1 mol /L氢氧化钠溶液100 mL,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15.欲用98%的浓硫酸(g=1.84g·cm-

3)配制成浓度为0.5mol·L

-1的稀硫酸500ml。

(1)选用的主要仪器有: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2)请将下列各操作,按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用量筒量取浓H2SO4B.反复颠倒摇匀C.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D.洗净所用仪器E.稀释浓H2SO4F.将溶液转入容量瓶 其操作正确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__mL。

②将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盛水的烧杯中,此时若有液体溅出会使浓度偏_____。

③若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会使浓度____________。

④定容时必须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俯视会使浓度____________;

16.把3.25克锌放入足量盐酸中,锌完全反应后测得溶液体积为100mL,计算⑴3.25克锌的物质的量; ⑵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 ;⑶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4)反应中转移电子物质的量。

从实验学化学教案三 篇2

解读一实验安全的预防

(1)三禁:①禁止手触、鼻闻、口尝;②禁止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加热液体时禁止试管口对着人.(2)七防:①防爆炸;②防暴沸;③防失火;④防中毒;⑤防倒吸;⑥防烫伤;⑦防仪器炸裂.

例1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用嘴吹灭酒精灯

(B)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试管口约处,捏住试管夹长短柄,进行加热

(C)制备稀硫酸时,将水缓慢加入到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D)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湿润的玻璃管插入端,缓慢旋进塞孔中

解析:用嘴吹灭酒精灯,容易导致失火,(A)错误;捏住试管夹长短柄,容易使试管滑落摔坏,(B)错误;将水缓慢加入到浓硫酸中,会因为放出大量热而使液体飞溅伤人,(C)错误;用厚布护手,用水湿润,都可使玻璃管容易旋进塞孔中,而不会使玻璃管断裂,也不会使手受伤,(D)正确.答案为(D).

解读二实验事故的处理

例2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A)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蒸馏溶液暴沸时,立即向瓶中加入沸石

(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稀溶液冲洗

(D)氢氧化钠浓溶液溅入眼中,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稀盐酸冲洗

解析: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引起大面积燃烧,应用湿抹布扑灭,(A)正确;溶液暴沸时,打开瓶塞可能使液体突然冲出,对人身造成损害,(B)错误;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用大量水冲洗后,再涂上碳酸氢钠稀溶液,(C)错误;盐酸同样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冲洗眼睛,(D)错误.答案为(A).

解读三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物质的提纯就是除杂,它指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以提高其纯度的实验操作过程;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开来的实验操作过程.因此,可以把分离看作是提纯在方法上的延伸.

1.原则:(1)不增:不能引入新杂质;(2)不减:不减少主要成分的含量;(3)易分: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易于进行分离;(4)复原:如果将主要成分进行了转化,最后要能将其复原.

2.方法:

例3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解析:(A)装置可用于互不相溶液体的分离;(B)装置可将容易升华的物质分离出来;(C)装置可用于降温结晶;(D)装置并非蒸馏分馏操作示意图,只有当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时才能用于沸点不同且互溶液体的分离.答案为(D).

例4为了将混有Na2SO4、NaHCO3的NaCl提纯,制得纯净的NaCl溶液,某学生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方案:

(1)操作①盛放药品可选用______.(填仪器名称).

(2)操作②为什么不用Ba(NO3)2溶液,其理由是_____.

(3)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已除尽?方法是.______.

(4)操作③的目的是______,为何不先过滤后再加Na2 CO3溶液,其理由是______.

(5)此设计方案是否严密?请说明理由.

解析:欲提纯NaCl,需除去硫酸钠和碳酸氢钠.根据转化关系知①主要是使碳酸氢钠分解;②中则是除去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③主要是除去过量的Ba2+,而过量的Na2CO3也必须除去,因此必须加入盐酸,但必须在沉淀过滤后再加,否则BaCO3沉淀又会溶解.如果将BaCl2改为硝酸钡,则会引入,成为新的杂质且不易除去.

答案(1)坩埚(2)会引入,且不易除去(3)用干净的试管取上层清液,向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已除尽(4)除过量的Ba2+可减少过滤次数(5)不严密,在操作③时加入的Na2CO3溶液煮沸并不能除去,因此在操作④之后应加入少量盐酸,然后再加热煮沸,除去过量的HCl.

解读四离子的检验与鉴别

常见离子的检验要求方法正确、简便,反应特征要明显.

在推断混合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溶液是否有颜色.某些离子在溶液中具有特殊的颜色:Fe3+—棕黄色,Fe2+—淡绿色,Cu2+—蓝色,—紫红色.

(2)溶液的酸碱性.从溶液的酸碱性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某些离子是否存在.

(3)在判断出肯定存在的离子后,再排除跟该离子反应的离子.

例5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解析:(A)项中可能生成AgCl沉淀;(B)项中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可能是Cl-、等;(C)项中与碱反应产生的能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NH3,故该溶液中一定含有;(D)项中的白色沉淀是CaCO3,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有或.答案为(C).

例6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Cl-、Mg2+、Ba2+、,现有三份100 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 mol;

(3)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 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 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 K+一定存在

(B) 100 mL溶液中含0.02 mol,0.04 mol

(C) Cl-一定存在

(D) 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解析:(1)说明溶液中可能有Cl-、、中的一种或几种,故不能确定是否有Cl-;(2)说明溶液中有,且其为0.04 mol;(3)说明溶液中有,0.02 mol,根据互斥性原则可知,Ba2+、Mg2+一定不存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的电荷为0.01 mol×2+0.02 mol×2=0.06 mol,而阳离子所带电荷只有0.04 mol,溶液不呈电中性,故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另一种阳离子即K+,且其至少为0.02 mol.答案为(A)、(B).

解读五物质的最为核心的计算

1.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粒子数、气体的体积之间存在以下的关系:

2.基本公式:(1) m=n·AM;(2) N=n·NA;(3)V=n·Vm;(4) nB=cB·Vaq;(5);(6)c(浓)·V(浓)=c(稀)·V(稀).

例7 (1)73 g HCl中含有的质子数为______NA;标准状况下,该气体的体积为______L;将该气体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2)6 mol·L-1盐酸溶液中的Cl-浓度为______,若该溶液的密度为1.1 g·cm-3,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3)取(1)中溶液300 mL与(2)中溶液100 mL混合,所得溶液的浓度为______.

解析:(1),则质子数为2×18×NA=36NA;n·Vm=2 mol×22.4 L·mol-1=44.8 L;.

(2) HCl=H++Cl-,则c(Cl-)=c(HCl)=6mol·L-1;根据.

(3)根据溶质不变得:c1·V1+c2·V2=c(混)·V (混),4 mol·L-1×0.3 L+6 mol L-1×0.1 L=c (混)×(0.3 L+0.1 L),故c(混)=4.5 mol·L-1.

答案:(1)36,44.8,4 mol·L-1

(2)6 mol·L-1,19.9%(3)4.5 mol·L-1

解读六阿伏加德罗常数

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以12 g碳-12所含的碳原子数作为标准,NA≈6.02×1023mol-1.

2.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1 mol粒子所包含的粒子数为NA,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

3.易错点辨析:

(1)对体积而言,在标准状况下只有1 mol气体体积才约是22.4 L,其分子数才为AV

(2)如果给出的是物质的质量,无论所处的外界条件如何,均可通过质量确定物质的量,而后确定微粒的数目.

(3)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其原子数等于分子数.

(4)理清微粒中的电子数必须周全考虑原子的电子数与微粒的带电情况.

(5)理解物质的反应情况.

例8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水含有的分子数等于0.1NA

(B) 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NA

(C) 5.6 g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失去电子数为0.3NA

(D) 22.4 L N2中所含的分子数为NA

解析: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A)错误.H2O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1,1.8 g H2O为0.1 mol,1个H2O分子中含有10个质子,(B)正确.Fe与硫酸反应生成Fe2+,故5.6 g(0.1 mol)铁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C)错误,不在标准状况下,不能确定气体摩尔体积,22.4 L N2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D)错误.答案为(B).

解读七阿伏加德罗定律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内容较多,容易记错.若利用克拉珀龙方程(PV=nRT),将会事半功倍.

1.克拉珀龙方程:PV=nRT

p—压强、V—体积、n一物质的量、R—常数、T—热力学温度

同温同压时,气体的体积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

如体积再相同,则物质的量必相同,因此分子个数也相同,这即为阿伏加德罗定律

例9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体,另一个盛有H2和Cl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数(B)密度

(C)质量(D)质子数

解析:因为T、P、V相同,所以n相同,因而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相同;又因为每个HCl、H2、Cl2分子都含有2个原子,所以原子数也相同.答案为(A).

2.变式(一):(m—质量、M—摩尔质量)

例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盛有11 gX气体(X的摩尔质量为44 g·mol-1)时,压强为1×104 Pa.如果在相同温度下,把更多的气体X充入容器,使容器内压强增至5×104 Pa,这时容器内气体X的分子数约为()

(A) 3.3×1025 (B) 3.3×1024

(C) 7.5×1023 (D) 7.5×1022

解析:因为T、V相同,所以.11gX气体的物质的量,因此,n2=1.25 mol,N=1.25mol×6.02×1023=7.5×1023.答案为(C).

3.变式(二):PM=ρRT(ρ—气体的密度)

例11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是()

(A) p(Ne)>p (H2)>p (O2)

(B) p(O2)>p(Ne)>p (H2)

(C)p(H2)>p (O2)>p(Ne)

(D) p(H2)>p (Ne)>p(O2)

解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得,温度、密度相同时,压强之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即因为M(O2)>M(Ne)>M(H2),所以p(H2)>p(Ne)>p(O2).答案为(D).

解读八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主要仪器:托盘天平、药匙(固体配制)或量筒(液体配制)、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2.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或稀释,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口诀如下:先做计算后称量,溶解加水要适量;液冷注入容量瓶,洗涤烧杯玻璃棒;洗液一并注量瓶,托底扶口轻轻荡;小心加水至刻线,最后摇匀好存放.

3.误差分析

根据公式可知,凡能使溶质的物质的量增大或使溶液的体积减小的操作,都将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反之,浓度偏低.

例12实验室里需用480 mL 0.1 mol·L-1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500 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7.68 g硫酸铜,加入500 mL水

(B)称取12.0 g胆矾配成500 mL溶液

(C)称取8.0 g硫酸铜,加入500 mL水

(D)称取12.5 g胆矾配成500 mL溶液

解析:虽然需要480 mL溶液,但使用500 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 mL溶液,故求溶质时应以500 mL作为体积进行计算.硫酸铜、胆矾的溶液里溶质都是CuSO4,称取任何一种都可以;配制500 mL溶液,并非是溶质中加入500 mL水,即(A)、(C)一定错误.因n(CuSO4)=n(CuSO4·5H2O)=0.1 mol·L-1×0.5 L=0.05 mol,则m(CuSO4)=0.05 mol×160 g·mol-1=8.0 g,而m(CuSO4·5H2O)=0.05 mol×250 g·mol-1=12.5 g.答案为(D).

例13下列有关试验的操作或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若称量速度过慢,会导致浓度偏小

(B)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

(C)用量筒取5.00 mL 1.00 mol·L-1盐酸于5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可配制0.100 mol·L-1盐酸

(D)定容时的操作如图4所示

从实验学化学(一) 篇3

1. 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A. 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 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C. 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

D. 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2. 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用水鉴别乙醇、甲苯和溴苯

B. 用燃烧法鉴别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C. 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D.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环已烯和环已烷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易燃试剂与强氧化性试剂分开放置并远离火源

B.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C. 在50 mL量筒中配制0.1000 mol·L-1的Na2CO3溶液

D. 金属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

4. 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①将水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浓硫酸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②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尾气用碱液吸收 ③做完实验后,剩余的金属钠或钾要放回原瓶 ④夜间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煤气泄漏的原因,然后打开所有的门窗通风 ⑤干冰可用于钠、镁等金属的灭火

A. ①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全部

5. 仅用下表提供的玻璃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6. 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2Na+O2=Na2O2

B. 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2AgC1+S2-=Ag2S↓+2C1-

C. 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2Na2O2+2CO2=2Na2CO3+O2

D. 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3-+Ca2++2OH-=CaCO3↓+CO32-+2H2O

从实验学化学教案三 篇4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课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2)掌握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3)掌握so2的检验方法 4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实验室安全知识,归纳实验安全操作及实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2)通过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实验过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2)体验化学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课时 实验安全 过虑和蒸发

一、初中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回顾 1.药品取用的安全知识 从安全性考虑:

(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化学试剂(2)不能用鼻子凑近闻化学试剂的气味(3)不能用口尝化学试剂的味道

从节约角度考虑:

(4)严格按照规定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规定用量,一般为少量。液体1-2 ml,固体以盖过试管底部为限。化学药品在化学实验中不是多多益善,用量过多不仅造成浪费,同时带来安全隐患。如金属钠与水反应时钠的用量过多可能发生爆炸。从不污染药品角度考虑:

(5)实验用剩余的试剂一般不放回原试剂瓶中,以免造成污染 2.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1)粉末状药品的取用:用药匙或纸槽。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

部,然后将试管直立。注意不能把药品粘在试管壁上。

(2)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使用镊子。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快状固体放出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直立。

注意: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擦洗干净,以便再用,否则易导致污染。

3.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1)用量较少时,用胶头滴管或玻璃棒。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先要提起滴管,用手指

轻轻挤压胶头排出空气,伸入滴瓶放开手指吸入试剂,再提起滴管,用无名指和中指夹着滴管,悬空在接受容器口的上方,用大姆指和食指挤压胶头使试剂滴入容器中。

(2)用量较大量,直接倾倒。先将试剂瓶的瓶塞取下倒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另一只手握容器,使瓶口与容器口紧靠,将试剂缓缓倒入。眼睛看所倒入的试剂的量。

(3)定量取用液体试剂,用量筒 4.了解常用的安全措施(1)火警电话:119

(2)浓硫酸粘在手上的处理方法(3)浓naoh溶液粘在手上的处理方法(4)酒精灯着火的处理方法: 湿抹布盖灭(5)玻璃划伤手指的止血方法 5.常用化学危险品的分类

第一类 爆炸品(炸药、爆竹、雷管)

第二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png、cng)

第三类 易燃液体(酒精、汽油)

第四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硫、白磷、电石)第五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氯酸钾、双氧水、过氧乙酸)第六类 有毒品(农药、鼠药)第七类 放射性物品(镭)第八类 腐蚀品(浓硫酸)

二、过虑和蒸发

1.混合物的分离

(1)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①概念:将不溶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②主要仪器: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2)溶于水的固体与液体分离方法

①概念:分离溶于溶济的固体溶质的一种方法 ②主要仪器: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玻璃棒。2.粗盐的提纯

步骤:

4)→加入naoh

2+2+

na2so4+bacl2=basobacl2+na2co3=baco3(1)粗盐中的杂质:泥沙、硫酸钠、氯化钙、氯化镁等。(2)实验- ①溶解→过滤→加入bacl2(除去so2(除去mg2+)→加入碳酸钠(除- 去ca、ba)→过滤→加入适量盐酸(除去co2)→蒸发结晶 3 ②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cl 2naoh+mgcl2=mg(oh)2↓+2nacl ↓+2nacl

cacl2+na2co3=caco3↓+2nacl naco3+2hcl=2nacl+co2↑+h2o

三、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药品多数有腐蚀性或毒性,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得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b.实验剩余的任何试剂都不得放回原试剂瓶

c.化学实验中药品用量过多,会造成浪费,但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d.滴管交叉使用会污染试剂

2.下列药品取用不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药品都可以用镊子 b、量取7 ml的硫酸选用10 ml的量筒

c、先将试管横放,将锌粒放入试管口后慢慢将试管直立 d、往试管中加入固体粉末可借助于纸槽 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不慎将盐酸洒在桌面上,应立即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稀释浓硫酸时,可在搅拌下向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4.下列有关实验安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给玻璃仪器加热,都要堑上石棉网

b、取用化学药品要特别注意观察药品包装上的安全警示标志 c、给盛有2/3体积液体的试管加热

d、倾倒液体时标签要面向手心

5.粗盐提纯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①铁架台 ②烧杯 ③玻璃棒 ④漏斗 ⑤胶头滴管 ⑥试管 ⑦滤纸 a、全部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实验室进行氯化钠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步骤,顺序正确的是()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置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

热,余热蒸干

a、②③④⑤①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①④⑤ d、②①③④⑤ 7.在实验桌上放着四瓶试剂,它们的标签上分别标着:白砂糖、小麦面粉、加碘食盐、味精。为了进一步确定实物与名称是否相符,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a、观察比较它们的外面状态 b、各取少量分别放在手里试一试 c、各取少量分别放在口里尝一尝 d、用化学方法进行鉴别 8.写出粗盐提纯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一、蒸馏与萃取 1.蒸馏

(1)蒸馏的原理:利用相互溶解的液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加热到一定温

度,使沸点低的成分先汽化,再冷却成为液体从而与沸点较高的成分分离的一种物理方法。(2)蒸馏的仪器:蒸馏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3)实验注意事项

①蒸馏烧瓶中要放置少量碎瓷片或沸石,以防液体爆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放置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以测量蒸气的温度。③蒸馏烧瓶中的液体最大量不能超过烧瓶窖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④冷凝管的冷却水的流向通常是从下口流进,上口流出。以达到最佳冷凝效果。⑤加热温度只能由低到高慢慢升高,收集时不同温度范围内的物质应收集在一起。⑥可通过调节酒精灯的位置,提控制温度。

⑦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使用温度计。如制备蒸馏水。2.萃取

(1)萃取的原理: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

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这种方法叫做萃取。将萃取后得到的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2)萃取的操作:

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液:在分液漏斗中注入少量的水,塞上分液漏斗活塞,倒置

看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把活塞旋转180o,再倒置看是否漏水。②混合振荡:在分液漏斗中,将萃取剂加入到被萃取的溶液中,塞紧漏斗塞。左手

按住分液漏斗活塞,右手握住分液漏斗放液开关,双手同步上下用力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打开放液开关,放出其中气体(注间,不要让液体流出)

③静置: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利用两种液体互不相溶,重力作用分层。④分液:将分液漏斗上口活塞的凹槽与瓶口的小孔对端,以保持漏斗内外气压相同,打开分液漏斗的放液开关,以小烧杯承接,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把液体交界面封闭于活塞中,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3)萃取实验注意事项:

萃取剂选择的原则:

①萃取剂与原溶液中溶剂不相互溶解

②萃取剂与原溶液中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

so22+

显现象后,再加入4 ③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原溶剂的溶解度

二、重要物质检验 - 的检验 -(1)原理与方法:so24+ba=baso4↓,沉淀法 -(2)实验步骤:向含有so2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没有其它明

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原溶液中有so24。- 2- -

(3)加入足量盐酸的目的:除去co2、sio2、ag等离子的干扰。

3、so33

(4)硫酸钡是唯一无毒的钡盐,因为它不溶于水和酸。

+

三、课堂练习题

1.实验室里进行过滤和蒸发操作时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a、烧杯 b、玻璃棒 c、蒸发皿 d、酒精灯 2.在过滤过程中,没有必要接触的两种仪器是()a、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c、滤纸与漏斗内壁 d、玻璃棒与烧杯内壁 3.在蒸发过程中,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的根据是()

a、蒸发皿中恰好没有了水 b、蒸发皿中刚好出现白色晶体

c、蒸发皿中还有少量的水 d、水分蒸干后再稍微加热一会儿

4.向某未知无色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so2 b、一定含有mg2+ 4

- 2-

c、可能有so24或mg d、至少有so4或mg中的一种

5.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氢氧化钠、氢氧化钡、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这种试剂是

2+2+

a、硫酸钠溶液 b、氯化镁溶液 c、碳酸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6.下列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是()a、水和苯 b、水和酒精 c、汽油和植物油 d、氯化钠和水 7.向绿色蔬菜汁中加入乙醚振荡,出现的现象是()

a、溶液分层,上层颜色深 b、溶液分层,下层颜色深 c、溶液不分层,颜色变深 d、溶液不分层,颜色变浅

8.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①过滤 ②结晶 ③分馏 ④萃取 ⑤分液 ⑥加热分解等。将分离方法的上述编号填入下列横线上,用于物质的分离或提纯。(1)除去碳酸钙中的少量碳酸氢钙:_____;(2)除去石灰水中的碳酸钙悬浮颗粒:______;(3)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______;

(4)分离石油中不同沸点范围内的物质:_______;(5)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_______。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篇5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观察研究土壤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

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湿土块、含较多腐殖质的土壤、餐巾纸、烧杯、水、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1.分组研究土壤成分

1、让学生用餐巾纸包住刚从花圃里挖出的土块(不要太干燥),然后用手使劲握一握,观察餐巾纸的变化。如果观察不到水迹,说颜色变黄了等等,可让学生观察餐巾纸的背面,一般会有明显的潮湿斑迹。

2、将刚才的土块放入水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刚放进水里和过了一会儿的发现与变化。

3、用玻璃棒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搅拌,引导学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耐心观察3——5分钟。

4、学生分组实验,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

5、交流实验现象。(搅拌之后,可能时间较短,难以进行沉淀,教师可以将自己事先做好的一杯拿出来提供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有个完整的认识。)

2.演示研究土壤成分

1、将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上面放上盛有土壤的蒸发皿(选用腐殖质较多的黑色土壤),下面用酒精灯点燃加热。

2、酒精灯使用:(1)使用前,酒精不超过瓶体的2/3。(2)打开灯帽,点燃火柴由下往右上方在灯芯上划过,使灯芯点燃。(3)用外焰加热。(4)熄灭酒精灯时,不要吹灭,用灯帽盖上灯芯,使火焰熄灭,如果是玻璃灯帽,还需提起灯帽再轻轻放下,以免会被吸紧。

3、持续加热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变化,等到有白烟冒出后,可以请学生代表上来闻一闻,闻的时候提醒学生不能直接去闻,应该用手扇一些白烟到旁边闻。

4、交流实验现象。

5、等土块冷却,请学生再捏一捏硬度和原来的泥土进行比较。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整理出土壤中的主要成份。

4.整理器材

收拾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整理桌面,保持清洁。

实验结论: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腐殖质、沙粒、黏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

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沙土、黏土、壤土、土壤过滤器、水、纱布、量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

1、观察土壤样品

将三种土壤样品放置在桌面上,仔细观察。

2.放土

1、提供实验器材:过滤器。(工具箱中有)

2、在过滤器上端的底部各放上一块纱布,以防泥土漏到下面的塑料杯中。

3、在三个土壤过滤器的上层分别放上同样质量的三种土壤。

4、用小勺轻轻将三种土壤微微压紧,使土壤中间没有明显空隙。但不能压得过于板实。

3.倒水

1、三个过滤器中加入的水应同样多,水量80毫升效果较好;

2、倒水时,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过滤器;

3、倒水的动作不能太猛,要让水缓慢地流进土壤,否则水把土壤冲散会影响渗水速度;

4、倒好水后千万别晃动过滤器或搅动土壤。

4.观察比较

1、仔细观察水分渗透到过滤器下层的情况;

2、将渗下来的水分别倒进量筒量出体积,进行比较记录。

5.实验总结

根据测量结果,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6.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沙土渗水性最强,壤土其次,黏土渗水性最弱。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和质量的变化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

1、认识固体

实验器材:黄豆、大米、淀粉、一次性杯子,量杯、筛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1.质量的变化

1、出示材料、工具介绍:黄豆、大米、淀粉、天平。

2、指导天平的正确使用:①将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②将游标放置于“0”刻度;③用左右调节螺旋校准左右平衡;④左盘放置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置砝码;

5、⑤砝码放置应先小后大,最后调节游标,使两边平衡;

6、⑥物品质量应是右盘所有砝码总质量加上游标指示的质量,砝码不要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取用。

3、将三种物品分别装入一次性杯子中,并用天平分别测量出它们的质量。

4、将它们倒入同一只杯子中混合,将其他两个一次性杯子重叠在这只杯子下面,用天平时称出总重量。

5、比较混合前、后重量的变化。

2.体积变化

1、分别用量杯量出100ml的黄豆、大米、淀粉。

2、将他们一起倒入同一个量杯中,轻轻的摇晃,注意不要洒落在外面,读出读数。

3、比较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

3.分离混合物

1、可以用工具箱中的两层筛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分离操作,指导学生先用大孔的筛网过滤。

2、再用小孔的筛网二次过滤。

4.实验总结

比较两组数据,总结出混合后的规律。

5.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天平放回包装盒内。

实验结论: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有变化。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结晶分离的实验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

2、把固体放倒水里

实验器材:烧杯、开水、盐、绘画颜料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1.调制饱和盐水

1、在三个烧杯里倒上小半杯热水,所用的水尽量温度高一些。

2、分别在三个烧杯中加入食盐,不停搅拌,使加入的盐全部溶解,一直加到盐不能继续溶解为止。溶解食盐时搅拌要充分,使饱和度达到最高。

3、三杯水应该依次一杯一杯地完成,做完一杯再做第二杯。

2.制作彩色结晶树枝

1、在热水里放入少许绘画颜料,搅拌均匀,对盐水进行着色。

2、将着过色的盐水分别倒入小碟子中,再放入事前选好的小树枝,小树枝最好浸入盐水中,让盐水慢慢蒸发。

3、不能将树枝直接放入烧杯中,应使用小碟子,这样冷却结晶容易依附树枝,而且时间短。(教师演示的可以放在班级中让学生持续观察)

4、几天后,让学生把制作的成品带回学校展示、评比。

3.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将待冷却的溶液放置在不易接触的地方。实验结论:树枝上会有各种颜色的盐的结晶体依附在上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认识液体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

3、认识液体

实验器材:菜油、配套天平、一次性杯子、蜂蜜、水、牛奶、流速比较演示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1.认识液体性质

1、每组观察桌子上的一杯水、一杯油、一杯蜂蜜、一杯牛奶,用喜欢的方法观察,发现液体共同的特点,填写实验表格。

2、观察三种液体,重在发现虽然每种液体从颜色、透明度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有很多液体的共同特性。

3、交流,总结出液体的性质。

2.比较同体积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和流速

1、在天平两边各放一张滤纸,调节平衡。

2、在烧杯里倒上同样50ml的蜂蜜、水、牛奶和食用油,放到已校准的天平上比较。

3、在流速比较演示板的凹槽里,滴上几滴牛奶、蜂蜜、水和食用油,注意四种液体的量要差不多,然后慢慢将演示板提起,一定要让液体“自己”流下来,不能借助外力,观察、比较哪个流速快。

3.实验总结

总结出液体既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液体之间又有不同的性质。

4.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天平放回包装盒内。实验结论:

液体有很多共同点:如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同样体积的液体,质量比较:蜂蜜>牛奶>水>食用油 流速测试:水>牛奶>食用油>蜂蜜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把液体倒进水里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

4、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器材:食用油、蜂蜜、水、鸡尾酒图片、热水、小药瓶、细线

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1.观察液体沉浮(教师演示实验)

1、出示三个装有不同液体(水、食用油、蜂蜜)的杯子,预测将蜂蜜和食用油分别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演示实验:将蜂蜜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将食用油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

3、学生观察实验。

4、交流观察的实验现象。

5、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面。

2.探究“鸡尾酒”的调制(学生分组实验)

1、出示事先鸡尾酒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怎么调制出来的?

2、提供材料:染过色的红水(在清水里滴上几滴红墨水)、蜂蜜、食用油,分组尝试调制一杯“鸡尾酒”。

3、学生分组尝试调制“鸡尾酒”,边实验边记录液体倾倒的顺序和实验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展示调制的作品。

1、观察将热水倒入冷水(教师演示实验)

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的冷水。

2、将染过色的热水倒入一个密封的小玻璃瓶中。

3、瓶口用瓶塞塞住,如果没有瓶塞,可以用一块小塑料布遮盖,用橡皮筋扎进并打一个活结。

4、将小玻璃瓶置于水槽中,用手将瓶塞打开。

5、仔细观察水槽中所发生的现象。

6、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5.实验总结

综合以上几个实验,总结将液体倒入水中所发生的现象。

6.整理器材

玻璃器皿清洗干净,整理收回实验室。实验结论:

将液体倒入水中,有的会浮在上面,有的会沉在水下。油会浮在水面、蜂蜜沉在水下。冷水会沉到下面,热水浮在上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

4、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器材:水、烧杯、酒精、天平、量筒

实验类型:先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1.测量质量的变化

1、放上一只空烧杯,在右盘放置砝码调节天平使之平衡。

2、在右盘多放入100g的砝码,在左盘添加酒精使之正好平衡,这时烧杯内的酒精正好为100g。

3、用同样方法量取100g的水。

4、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质量。

5、将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在一起。

6、用天平测量出总质量。可能会有少许误差,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酒精烧杯里可能有很少的残留,或者测量有一些正常误差。

2.测量体积的变化

1、用量筒量出100ml水。在使用量筒测量酒精时要注意:量筒应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将酒精倒入量筒时,观察量筒中的凹液面,快要接近100ml时,可以用滴管取酒精加满至100ml。

2、再用量筒量出100ml酒精。酒精易挥发,建议先量出100ml的水。

3、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4、将酒精倒入水中,观察混合后的溶液总体积。

3、比较总结实验

观察比较两个实验的结果,发现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4.整理器材

玻璃器皿清洗干净,整理收回实验室。实验结论:

从实验学化学教案三 篇6

1测量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2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电阻

3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4用天平和量筒测小石头的密度 5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6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7用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8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014年初三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内容

1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 2用量筒量取20mL粗盐水过滤 3蒸发少量食盐溶液至结晶

4金属和酸的反应

5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

6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7蜡烛燃烧

从实验学化学教案三 篇7

以课程目标设置来看, 通过实验设计发现简单原电池的缺陷, 是进行下面一系列实验改进的前提, 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自身思考历程体会化学电源史的发展过程, 增加实际代入感, 并为第二节化学电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涉及实验为:一、 (-) Zn︱CuSO4 (aq) ︱Cu (+) 简单实验;二、原电池实用性的改进实验。

实验一:实践发现, 为观察到明显现象, 应将电流表量程、电阻选择, 及电极材料的选择等因素考虑在内。共进行了10组实验。

实验仪器及试剂:

安培表:量程0~0.6A, 电阻0.125Ω;灵敏电流计1:0~30μA, 电阻g0, g1 (具体电阻值未知, 但知道g0为电阻值较小, g1为电阻值较大。) ;灵敏电流计2:0~300μA, 电阻值100Ω, 2.4KΩ。导线若干, 铜片 (Cu含量99%) , 锌片 (Zn含量99.9%) , 10%的CuSO4溶液, 剪刀, 50mL小烧杯。

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1小结:

为观察到理想实验现象应注意:

电流表最好选择小量程灵敏电流计 (0~300μA、0~30μA) 。因实验条件下铜锌原电池实际电流值较小, 若选大量程, 很难观察到电流值变化。

对于常用的两种量程的电流计, 应接入较大电阻值。0~30μA或0~300μA均能达到实验目的观察到较明显的电流不稳定现象。前者, 浮动更明显, 后者可观察到连续的变化, 各有优缺, 但基本均可达到实验目的。

电极本身表面积对于电流值影响不大, 但选择表面积较大值, 可避免电极表面疏松的Cu脱落对观察造成影响。

不足及反思:

由于实验条件所限, 灵敏电流计量程只有两种, 均偏小, 若使用0~500μA, 效果更佳。

操作者手持平稳度, 易对电流计示数造成影响, 增加固定装置, 结果更准确。

以上实验之后, 我又尝试用CuCl2作为电解质进行实验, 发现效果更明显。可作为后续研究方向继续探究。

实验1主要体现简单原电池在实用时的两个重要缺陷:第一, 电流不稳, 逐渐变小直至为0, 电能利用率不高;第二, Cu2+在锌片表面被还原生成Cu, 既损耗电池负极又在锌片表面形成微电池, 造成短路。针对以上问题, 探究解决方案, 进行实验2。

实验2:原电池的改进实验

造成简单原电池缺陷的主要原因是, 锌片与Cu SO4溶液接触。故改进的关键是, 想办法将Zn与CuSO4溶液隔开, 但仍构成闭合回路。

教材在问题呈现及解释后, 直接引出带盐桥的标准原电池, 接着分析盐桥的作用。我认为, 若没有预习, 学生很难直接想到用盐桥这种未知装置。为更贴近学生思维特点, 可让学生自行发挥。

就课堂实况来看, 学生大体都能想到将Zn与CuSO4溶液隔开, 但隔开后, 与锌接触的电解质溶液选择什么?如何隔开?隔开后的电解质溶液用什么方法构成回路?是学生思考过程中的三大难题。 (与锌接触的电解质溶液选择可依据电动势计算得到, 但高中阶段学生并未学习电极电势, 故直接告诉学生习惯采用含Zn2+的溶液) 通过师生共同探索, 设计改进方案如下:

方案一:

实验装置1:第一种方案直接用普通白纸将U型管分割成两部分, 一侧加入ZnSO4溶液, 另一侧加入CuSO4溶液。但为避免普通白纸完全阻止两溶液中离子通过, 故选择在白纸中包裹纱布。电流计量程选择0-30μA, 电阻设定为g1。

实验现象:最初加入溶液时, 左侧为硫酸锌溶液, 其颜色很快由无色变为淡蓝绿色, 其后15min实验过程中内颜色缓慢加深。接通电路时, 电流计指针略超过30μA, 电流计指针略有浮动, 并逐渐减小, 1min、2min后指针示数分别为29μA、26μA。

总体来讲, 方案一易想到, 易操作, 但锌片上仍有较明显红铜生成, 电流利用率及稳定性仍不好。

方案二:

由方案1的经验教训发现, 分隔物质的材质不能随意选择, 最好具有选择透过性, 不允许Cu2+的通过。但专门的选择透过性膜在高中实验室不易获得, 且制作较繁琐, 故鼓励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材料中发现。我尝试用废旧干电池中的隔纸。

实验仪器与方案1基本相同, 只是将包裹纱布的普通白纸换成了锌锰干电池中的隔膜纸。

实验现象:左侧溶液较长时间内均保持无色, 电流计指针位于超过量程约35μA处, 并于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试验后, 拿出锌片观察, 其表面无明显现象。

此方案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方案三:

即为教材中的带有盐桥 (饱和KCl) 的标准原电池。实验操作过程不再赘述, 实验现象与方案二大致相同, 电流值比方案二略小。

在三组实验结束以后向学生解释盐桥的主要作用:联通电路;使两侧电解质溶液均保持电中性;消除液接电位。

实验2小结:

方案一、二的实验装置教材中虽无, 但此处的提出对于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对接下来要讲的化学电源的学习和探索大有益处。

方案二的结果实际验证比较理想, 但是若是能够找到不允许Cu2+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 可能效果更好。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要“三注重” 篇8

关键词:注重;演示;分组;探究;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8-0087-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8.042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化学教师在潜意识中存在着“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的错误倾向,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被淡化了。这无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不到充分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化学实验,以其形象、生动、有趣的优点展示了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注重实验教学。

一、注重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思维活动形成化学知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课程,当他们看到老师在讲台前演示化学实验时,他们往往只注意看“热闹”,却对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不全面,思考不深入。当实验完毕要求回答现象、原因或得出什么结论时,不少学生往往看了“热闹”,丢了“门道”。因此,笔者在做演示实验前,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不能马马虎虎,要细心比较。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把自己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的成功归结为观察力的应用,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要创新就要给学生一双慧眼,培养其敏锐的观察能力。所以笔者在实验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观察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例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放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等);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其次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不能只观察不思考,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

例如,在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这个实验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1)坩埚钳夹持的镁条呈什么颜色?

(2)用什么工具点燃镁条?

(3)镁条点燃后出现什么现象?

(4)镁条点燃后为什么要移到石棉网的上方?

(5)镁条燃烧结束后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6)根据这个实验你能举例说明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吗?

学生只有带着问题观察实验,思考才更仔细、更全面。笔者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们“知新”的欲望引导其思考和探索。学生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全面观察到实验的现象,甚至抓住偶然的实验现象,引出探究行为,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明显提高,才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二、注重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化学仪器进行独立操作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笔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口味的学习方案,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使大脑的兴奋区域不断地变换更替,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新授《物质的溶解》一节时,把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笔者提出问题“在物质溶解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有没有变化?”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就产生了一个悬念,即产生了求知欲。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硝酸铵溶于水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观察到了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显著下降,烧杯和木板之间结了一层薄冰,烧杯和木板粘在一起。在肯定了学生的实验结果以后,再提出问题“难道所有的物质溶于水都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吗?”这样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第二个悬念。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的实验。他们发现氢氧化钠溶于水时的现象与硝酸铵溶于水时的现象绝然不同。在肯定了学生的实验结果以后,再提出问题“难道物质溶于水要么溶液的温度升高,要么溶液温度降低?”这样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第三个悬念。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氯化钠固体溶于水的实验。他们发现氯化钠固体溶于水的现象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的现象、硝酸铵溶于水时的现象都不同。通过以上的分组实验,他们很快得出结论:在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温度降低,而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实验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依据,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大大地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化学探究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那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它对象或现象联系的一种实验。其特点是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研究实验对象,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出现什么样的现象,产生怎样的结果。虽然化学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通常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却依然是未知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笔者把发现“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新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中,书上P44“实验室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笔者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针对书上“常用”二字,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下列4个问题:

(1)先做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并且与下面三个实验比较。

(2)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3)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4)能否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为什么二氧化碳灭火器中的反应物应用碳酸钠而不用石灰石?

学生围绕这4个问题,自己设计实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笔者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有意识地把时间留给学生稍作反思,让他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会收到如同电视连续剧中“悬念”的效果,从而使老师的总结更具有正确性和权威性。通过实验,学生们马上就明白了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用稀盐酸而不用浓盐酸或稀硫酸,用石灰石而不用碳酸钠的道理,明白了同样是利用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而在灭火器中用碳酸钠而不用石灰石的道理。

通过实验过程唤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热情,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了学生的能力,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把重点和难点像“众星捧月”般地凸显出来,使知识的传授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实验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宪法知识竞赛方案下一篇:自我展示,怒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