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案例

2024-10-15

死刑复核程序案例(共5篇)

死刑复核程序案例 篇1

试析死刑复核程序中几个问题

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审核准所遵循的特别审判程序,是其在人民法院内部实行的一种对死刑案件的特别监督程序。应该说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特殊程序性规定体现了立法者对有关死刑案件的特别审慎的态度,有利于贯彻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方针,防止死刑滥用,从而确保适用死刑的正确性,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有力的保障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由于法律条文粗疏,死刑复核的具体程序仍不完善,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的司法……

一、关于存在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二为一的问题

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下放给高级人民法院,这就势必造成了一些地方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与二审程序相重叠,合二为一,因为高级人民法院也可能是案件二审法院。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已经有高级人民法院在判处死刑案件的二审裁定书上注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规定,本裁判即为核准死刑的裁判”。应该说,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其实际上就是用二审程序吸收了死刑复核程序。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是互相独立的诉讼程序,它们既不能合并,也不能同时进行。死刑复核程序只能在第二审程序终结之后才能够进行,并且死刑复核程序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因此,上述做法的理由虽然是冠冕堂皇的――最高人民法院的依法授权,但这却是严重违背法律程序的,同时也剥夺了不至于被判死刑的罪犯的最后一线希望,导致死刑复核程序失去最后屏障作用且容易导致错杀,同时这两种程序合二为一也容易导致官官相护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1]。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某些法院对人的生命的漠视。

但是应当如何解决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二为一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鉴于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二为一的不正常现象的存在,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将所有的死刑案件核准权收归自己行使,以保证死刑在全国范围内正确适用。[2]同时,建议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独立的死刑复核庭,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独立于地方法院系统的死刑复核分庭,最高人民法院实行垂直领导且各分庭至少管辖两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另外,两级死刑复核庭的财政支出由中央财政拨付。这样,一方面可以彻底地解决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二为一的问题,另一方面防止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此外,这从理论上讲,将死刑案件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体现了国家慎用死刑的严肃态度;从实践上讲,则有利于纠正死刑判决的偏差与错误,统一死刑适用标准,保证死刑案件的质量,有效控制适用死刑的数量,对防止错杀,坚持少杀与慎杀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死刑复核程序中是否应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作为控诉方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在死刑判决生效后发现确有错误时提起抗诉,还可以在罪犯执行死刑时派员临场监督,并可以提出纠正建议。由此可见,死刑复核程序是当然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的。但是,笔者发现,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却没有辩护方的法律地位,只有控诉方的。应该说,在刑事诉讼中,控方与辩护方是相对立的双方,既然有控诉方的人民检察院在死刑复合程序中起着法律监督的作用,那么辩护方更加应该参与到死刑复合程序中去,否则,如果只有控方没有辩方,那么象征着“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天平就会倾斜,不仅司法公正无从谈起,而且会使法律的威信在人们心中跌落,并逐渐冷却人们心中炽热的法律情感。应该说,这种现象对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是十分有害的。

笔者认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控辩双方都应该参加,体现司法的公正;对于人民法院来说,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也应当兼听控辩双方的意见,正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鉴于实践中复核机关对死刑案件虽然进行全面审查,包括事实审与法律审,但其只进行书面审查,因此其审查的程序价值有限,不利于彻底发现错误,尤其是事实上的错误,此外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对已经判处死刑的人可以委托律师进行辩护的现状,笔者建议,司法解释应当尽快明确规定: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对死刑案件应当实行不公开地开庭审理,对已经判处死刑的人必须委托律师进行辩护,同时允许人民检察院参加,兼听双方的意见,然后再作出裁判;二、复核机关必须将最后的裁判结果与理由、控辩双方的意见必须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三、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期限问题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侦查、起诉、审判等程序均规定了诉讼期限,但惟独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期限没有作出规定。笔者认为,虽然说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对死刑案件的特别监督程序,有其特殊性,但是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期限不作出任何的规定,显然是不合适的,是立法上的一大疏漏。因为,期限的不确定性状态首先将直接有损于一部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性,既使判决立即执行的案件难以发挥死刑的威慑力,又影响了对不应当判处死刑的人及时解除其濒于绝望的精神状态,甚至促成更严重的后果,如被告人不堪巨大的精神压力自杀等。同时这也极不利于迅速、及时地复核死刑案件,从而导致对被告人羁押时间过长,案件数量增多,这一方面是给羁押场所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判处死刑的人应当无罪,死刑复核程序的期限不确定导致羁押时间过长,从而使国家赔偿的数额增多,给国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期限应当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作出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设置一个期限的最高限。

除此之外,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死刑复核的具体程序也仅仅在第202  条规定了复核组织,对复核的内容、方法,复核后的处理也均未作出规定。不得不说这是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立法的严重缺欠,并与死刑复核程序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的。因而,笔者认为,为保证死刑复核程序的严肃性,确保适用死刑的正确性,我们立法者应当对刑事诉讼法中死刑复核程序用正确与慎重的眼光、用端正的态度去认认真真地审视它,尽快地完善它,不要让死刑复核程序形同虚设。

[1]现实中就有许多案件,明明是错判,但是无论当事人怎么上诉、申诉,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维持原判或者是对原审的判决略作修改。并在当事人上诉、申诉的过程中,有来说软话的,有来威胁的,有来施加压力的……这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不过,也有例外,但却往往要经历砸锅卖铁、倾家荡产、身心俱惫等过程。

[2]对于死刑核准权下放可能出现的问题,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建平曾作这样的分析:“各省高院行使复核权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实践中受到党政领导的干预比较明显。有时,证据、程序上的疑点不能充分考虑;另外,发案率、社会治安一票否决权等类似的东西使省一级高院在处理时某些环节上不太好把握。”

死刑复核程序案例 篇2

关键词:死刑复核,死刑适用,加重情节

我国目前还没有废除死刑这一刑罚方法, 所以基于慎刑的原则和保障人权的精神, 死刑复核程序在我国程序法律中的地位就显得至关重要。作为适用、执行死刑的最后关口, 死刑复核程序真正把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刑法目的落到了实处。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死刑复核裁定书,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这些报请死刑复核程序案件的一些共同点, 同时还可以从每年公布的裁定书的数量上找出我国死刑复核程序适用的趋势和特点。结合2011年至2014年的死刑复核裁定书, 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实施现状

自2011年中国裁判文书网开始公布我国最高院死刑复核裁判书以来, 我们可以从司法文书中看到死刑复核案件的真实案情和最高院做出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如果将这近200份的裁定书加以分类, 最高院从2011年至2014年10月20日, 共复核187件死刑案件。其中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犯罪案件85件, 抢劫、盗窃案件39件, 毒品犯罪17件, 诈骗罪7件, 恐怖性质案件4件, 贪污受贿案件4件, 其他案件都零星见于放火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职务侵占等犯罪中。从总体数量上看, 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的案件最多, 抢劫、盗窃犯罪次之。从案发时间上看, 受我国近期地区性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暴恐事件的发生, 恐怖性质犯罪在近些年有增多趋势;此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公民对金融、电信、教育、医疗等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 随之而来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也呈现出增多的态势。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从故意杀人罪、抢劫罪和毒品类犯罪中找出一些死刑适用的原则和共因:

(一) 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在所有的死刑复核案件中, 故意杀人罪的案件所占比例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但是, 故意杀人虽然是最严重的暴力犯罪, 但由于案件的复杂性, 并不是所有的故意杀人者都应该判处死刑。首先, 从死刑复核裁定书记录的案情中可以看出, 通常情况下, 核准死刑的故意杀人案件均有累犯、数罪并罚、动机十分卑劣、手段极其残忍等情节。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使得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率极高。其次, 经死刑复核程序的故意杀人案件, 因故意报复、泄愤和其他经济原因而产生的雇凶杀人和预谋杀人的居多。再次, 在判处死刑的故意杀人案件中, 犯罪人的暴力化倾向十分明显。这类暴力性的故意杀人犯罪后果都特别严重, 社会危害性极大。最后, 在进入死刑复核程序的故意杀人案件中, 谋害弱势群体的案件也占据了比较高的比例, 例如: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等弱势群体在被害人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

(二) 抢劫罪的死刑适用

抢劫罪在传统犯罪中最为常见、多发, 它一直是我国刑法严厉打击的重点, 在最高院核准的死刑案件中, 抢劫犯罪案件所占比重也很大。从死刑适用的罪行上来看, 此类犯罪都必须具有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而对于复杂客体的犯罪来说, 人身权利是否受到侵害, 就成了该犯罪行为是否适用死刑的标准。从关于抢劫罪的死刑复核裁定书中可以看出, 抢劫罪的死刑主要集中在“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这个加重情节上, 大部分案件还是坚持传统的报应限度———“一命抵一命”, 对抢劫罪的死刑适用进行评价。在2011至2014年最高院公布的39件抢劫罪死刑复核裁决书中, 无一例外的都有“致人死亡”的情节, 这充分说明了对抢劫罪的死刑判决, 国际公约中规定的死刑只适用“故意害命”这一基本标准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了, 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与宽和的刑事司法精神。

(三) 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

就毒品犯罪而言,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刑罚设置中都没有规定死刑, 即使有些国家依然保留了死刑, 也基本不会动用。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在对待毒品犯罪上始终持高压态势, 在立法上仍然保留了死刑, 在司法实践上也多次适用死刑。此外, 我们从死刑复核裁定书中也能看到, 毒品犯罪死刑适用标准大多数是根据涉案的毒品数量, 司法机关在处理毒品犯罪案件过程中对于责任的认定也往往将毒品犯罪的责任与毒品的数量划上等号, “毒品的数量以查证属实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计算, 不以纯度折算。”这些规定就意味着直接将毒品数量作为适用死刑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于查获的毒品数量无需考虑毒品的纯度, 只要毒品数量达到法定追诉的标准, 就可以定罪量刑。上述种种规定都反映出了我国刑事立法对毒品犯罪实施刑罚的严厉性, 充分体现了我国现行刑事立法对毒品犯罪从严惩治的态度。

二、刑事政策对死刑复核的影响

“宽严相济”被作为新时期的刑事政策确立下来后, 控制死刑适用就成为了新的政策, 减少死刑执行数量成为刑事司法中的政治任务。相比“严打”时期的死刑适用, 在当前刑事政策的指导下, 我国的死刑案件有了明显的减少, 死刑适用的依据和程序也更为严格。最近几年许多控制死刑政策的执行都较多地考虑了“宽”的一面, 但是控制死刑目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减少死刑数量, 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还是需要用生命刑对犯罪人加以惩罚, 从而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我国死刑复核程序适用的缺陷

目前, 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并没有采取公开的方式进行, 而是通过书面审理,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大众无法还原案件的整个过程, 审核程序信息的缺乏引发了公众对案件的各种猜疑和网上的传言四起。所以, 作为司法程序, 其公开性是十分重要的。此外, 在死刑复核程序适用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 使得被告人只能等待复核结果的生成, 而没有相应的渠道来行使有效的辩护权, 在死刑复核期间, 关于被告人辩护律师对死刑案件阅卷和审查、会见被告人、会面主审法官等一系列合理要求很难得到满足, 这无疑也增加了司法机关的权利权重, 实际上就使死刑复核程序的公正性打了折扣, 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实践中, 死刑复核过程要求讯问被告人, 但法律上关于讯问应安排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等问题都并没有明确规定, 整个相关法律规定仍然流于形式, 这些问题都会使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沦为摆设, 失去其真正的作用。笔者认为, 我们应当完善当前死刑复核程序中的信息沟通机制, 增强上下级检察院之间、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之间的信息交流, 从而使最高人民检察院能够准确及时的了解死刑复核程序的进展, 切实行使其监督权和建议权;其次, 关于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被告人权利也应该在相关法律中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和体现, 从而保证被告人在整个程序中的合法地位。

通过对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现状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虽然无法彻底废除死刑制度, 但是对于死刑的适用和执行始终采取严谨的态度。死刑复核是是否适用、执行死刑的最后关口, 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死刑复核程序, 才能做出公正合理的死刑判决的, 因此, 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的生命权, 合理公正的适用死刑复核权。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发展和完善, 同时也促进并推动了我国死刑制度的进步, 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秉志.刑罚总论问题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

[2]胡常龙.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3]陈卫东, 刘计划.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现状及存废的思考[J].中国法学, 1998 (5) .

论死刑复核程序 篇3

关键词:死刑;死刑复核程序;人民法院

死刑是指基于法律所许可的权力,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以惩罚其作出的罪行。通常来说,仅当被处于死刑的对象实施了极其恶劣的罪行时,才会被处于剥脱生命权力的惩罚。对于死刑正确的利用,往往能够维护社会正常的运行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是与死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死刑制度的存在是死刑复核制度存在的前提条件,而死刑复核程序又是死刑得以遵循其价值原理而正确实施的基本保证。

1死刑復核程序相关问题

1.1死刑复核程序概念

死刑复核程序,是指对于我国司法程序中判决出的死刑案件进行最终复审核准作出裁决的程序。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法院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我国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遵循两审终审制度,但是凡是判决结果涉及死刑的案件,除了经过一审、二审的普通审理程序之外,还必须经过死刑复核程序这个特别的司法程序,死刑才能允许被最终执行。最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予以通过,其中对于死刑复核程序的相关规定也进行了修改。其中增加了两条规定,第一,明确最高人民法院审阅死刑复核案件时,应当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裁定,对于不予核准的死刑案件,可以发回重审或者通过提审予以改判;第二,明确规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在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时,应当询问辩护人的陈述,并听取其辩护人的意见,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

1.2死刑复核程序性质

死刑复核程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程序,旨在通过对原审裁判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问题上进行全面、有效的审查,来防止死刑裁判可能出现的错误或者随意化。

1.3死刑复核程序特点

1.3.1适用对象特定

死刑复核程序只适用于针对那些案件的判决结果为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案件,不适用于其他案件。

1.3.2程序主体特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案件的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由此可知,死刑复核程序适用的主体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

1.3.3启动方式特殊

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一审、二审的启动都遵循不告不理原则。凡是死刑判决一旦做出,死刑复核程序则自动启动,没有例外。

1.4死刑复核程序功能

1.4.1保护法益功能

死刑罪犯会不同程度地侵犯个人、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重大利益。死刑复核程序的保护法益功能是指死刑复核程序对法律保护的利益进行保护的效用,具体而言是指对国家、社会、被害人利益保护的效用。

1.4.2纠错功能

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直接关系到被告人的生命权,如果错判的死刑案件一旦被执行,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是对正义的践踏,会极大地影响司法权威的树立和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死刑复核程序的设置正是中国在保留死刑的现实条件下的权宜之计。死刑复核程序作为死刑案件的最后一道保障性程序,是在一审、二审的基础上增加的一道程序,因此它对发现和纠正死刑案件的错误增加了一次机会。

1.4.3制约功能

通过死刑复核程序的作用,可以对那些不应当适用死刑的判决、裁定,做出不予核准的决定或者发回重审,这样做可以更好的做到防止死刑的滥用。

2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不足

2.1审理期限问题

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没有规定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期限。但是复核死刑案件无期限的规定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死刑复核程序没有审理期限的规定不利于诉讼及时原则的实现。被告人被指控犯罪时有依法及时获得审判的权利。第二,死刑复核无期限规定不利于打击犯罪与安抚社会。案件的久拖不决不利于打击犯罪,不利于刑罚教育、威慑效果的发挥。

2.2复核方式问题

死刑复核方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死刑复核采用阅卷的方式,进入死刑复核程序的证据材料已经通过一审和二审的严格检查,死刑复核的法官们企图通过阅卷发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第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强调报送复核的案卷材料要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证据材料,而司法实践的经验证明,无论是公安机关还是检察机关都倾向于将那些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笔录材料附入案卷,而将那些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材料排除在案卷笔录之外。

3.完善我国死刑复核程序

3.1明确死刑复核的审理期限

为了防止死刑案件久拖不决而侵害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应从我国的司法实践出发,在保证死刑复核质量的前提下,立法应当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期限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明确规定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期限,有利于法院及时发现并纠正死刑判决的错误,使得正确的死刑判决及时发生法律效力;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降低死刑复核程序的司法成本,兼顾司法的公正与效率。

3.2改革死刑复核方式

3.2.1审理方式

对于死刑复核案件除涉及隐私、国家秘密的死刑案件外,可以公开的方式实行开庭审理。开庭审理能够让控辩双方都参与进来,让死刑案件被告人充分行使辩论权,能够使得与死刑案件有关的事实、法律问题以对抗的形式再现于复核庭审过程中,有利于法官及时发现事实认定、程序适用和法律适用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保证死刑案件审判活动的公开、公正,保障死刑案件的质量。

3.2.2保障检察机关和辩护人的阅卷权利

查阅死刑案件案卷材料是辩护人深度参与死刑复核工作的基础。从保护死刑被告人救济权,以及合理平衡控辩平等的地位角度,死刑复核程序中,死刑被告的辩护人自最高人民法院受理复核案件之日起,有权到最高人民法院查阅、复制、摘抄全部案卷材料。同时,要保障检察机关阅卷权。

参考文献:

[1]王颖.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性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09).

死刑复核程序案例 篇4

孙中伟律师媒体报道 汇编

孙中伟:死刑复核辩护专业律所空间有多大?

孙中伟律师事务所 /北京死刑辩护律师网 /孙中伟死刑辩护网

(《法制日报》记者陈虹伟、肖莎来到位于王府井大街好友世界商场写字楼五层的北京孙中伟律师事务所,本所主任孙中伟接受了记者的专题采访,对我所的业绩及发展思路进行了介绍。详情请关注《法制日报》2009年9月4日的报道。)

本报记者 陈虹伟 本报见习记者 肖莎

死刑复核辩护专业律所空间有多大?

在他之前代理的死刑复核案件中,的确有一些委托人无法付清约定的律师费用。“因为有些人在一审、二审之后确实没钱了,而且还面临着赔偿被害人的问题”,对此孙中伟表示理解,并笑称“能拿到约定律师费的一半就很不错了”

一名等待死刑复核结果的在押犯

8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对河南省赵某故意杀人死刑案依法不核准。

这是今年8月1日,孙中伟以自己名字命名成立的北京孙中伟律师事务所(下文简称孙中伟所)成功代理的第二起死刑复核不予核准的案件。

死刑复核律师组建专业律所

随着2007年1月1日最高法院死刑核准程序的正式启动,对于全国的刑事辩护律师来说,也开启了一项崭新的业务。

当年2月14日,北京市连纵律师事务所律师孙中伟来到位于东交民巷27号的最高人民法院,正式递交了当事人的委托代理文书,开始了他第一次死刑复核案件的代理。在此之前,他从未进过最高法院的大门。

孙中伟告诉记者,大约80%以上的当事人都会找北京的律师做死刑复核辩护。因为从客观上来讲,北京律师有地理优势,相对来说他们和法官沟通比较便利,能更快地把事实反映上去;从主观上来看,很多被告人家属也不愿请外地律师做死刑复核辩护。

北京孙中伟律师事务所 秘书处 编辑整理 ★纪念北京孙中伟律师事务所成立三周年

孙中伟律师媒体报道 汇编

近三年来,孙中伟每年代理的死刑复核案件都有十几起。有些律师认为,一二审之后,律师在复核阶段的作用就不大了,但在孙中伟看来,死刑复核程序是决定委托人生死的重要程序,无论从挽救生命的角度还是发挥律师智慧的角度,在这个阶段律师都大有可为。

今年8月,孙中伟离开了自己曾是合伙人的律所,成立了个人律所孙中伟律师事务所,并将主要业务定为代理死刑复核案件。

死刑复核律师不可能赚大钱

有律师或律所因死刑复核辩护难度高、风险大,同时很多死刑犯都出身贫苦,在律师费用上可能会大打折扣,而拒绝做这类案件。但对孙中伟来说,挣大钱并不是他最在乎的事情,他只是想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他同时也坚信,业务专业化之后,能够更好地保证业务质量,经济效益应该不会差。

不过,在他之前代理的死刑复核案件中,的确有一些委托人无法付清约定的律师费用。“因为有些人在一审、二审之后确实没钱了,而且还面临着赔偿被害人的问题”,对此孙中伟表示理解,并笑称“能拿到约定律师费的一半就很不错了”。

孙中伟的努力和成绩已经为他带来了品牌效应。很多委托人对他十分信任,甚至会在见面之前就把律师费打给他。而在看到卷宗、作出基本判断之后,孙中伟也会客观地告诉委托方成功不核准的几率,因为“这是一种职业道德”。

死刑复核律师必须会见当事人

如今,孙中伟对死刑复核辩护已经驾轻就熟。从查阅一审、二审的卷宗,到会见当事人,再到约见承办法官,他清楚每个环节中的法律规定和律师可为之处。

孙中伟非常重视会见当事人的环节,他认为通过和当事人面对面沟通,很可能获取新的、能扭转案情的线索或证据,因为“当事人很可能因为不敢说或不愿说等原因,在之前漏掉了一些重要信息”。

2008年,孙中伟受委托为新疆一个毒品犯罪案做死刑复核辩护。

当事人李某因为随身携带400多克毒品,一审和二审都被判处死刑。在会见当事人的过程中,他发现,当事人只是受雇佣而运送毒品的。但因为李某是累犯,她认定自己肯定会被判死刑,而且雇佣李某的人跟她有亲戚关系,因此她在一审和二审中并未提及这个重要信息。

而孙中伟认为,李某所赚到的只是数额极小的一些工钱,即劳务费,她并不是通常意义上能获得巨额利润的毒犯,其主观恶性与社会危害程度与真正的贩毒分子有很大的差别,法2

北京孙中伟律师事务所 秘书处 编辑整理 ★纪念北京孙中伟律师事务所成立三周年

孙中伟律师媒体报道 汇编

院在认定犯罪事实及量刑时应考虑此事实。

他把所掌握的这个情况写到了给承办法官的辩护词里。这个信息也在李某改判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孙中伟还曾因会见而帮助当事人立功,从而获得死刑不核准。当时,孙中伟得知当事人在关押期间,发现了同监室被告人的重大犯罪线索,他就指导当事人向有关部门检举,在检举信息被查证属实的情况之后,最高院认定当事人有立功行为,从而获得死刑不核准。

此外,孙中伟认为,通过会见还能帮助死刑犯树立起希望和信心,从而配合司法工作。因为很多死刑犯并不了解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所在,在一二审两次都判处死刑后,往往认为自己死定了,从而陷入绝望之中,拒绝配合复核律师乃至死刑复核法官的提审。“如果律师能在会见时向其释明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可以为当事人在面对法官提审时,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不核准的可能性。”

死刑复核律师:促成调解至关重要

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在王胜俊出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之后被多次强调。在死刑复核案件中,取得被害人一方的谅解,往往是案件判不判死刑的关键。

孙中伟在做死刑复核辩护时,也为化解原告和被告之间的矛盾,做了很多调解工作。

北京籍青年郭某当了11年消防兵,转业后去广州学习厨艺。一天晚上喝醉酒后,对路过的一名女大学生心生歹意,并因女生反抗而用随身携带的雕花用的雕刻刀把女孩儿杀死。

一审和二审都判了郭某死刑。由于孙中伟是其一审和二审的辩护律师,就免费为其做死刑复核辩护。

在积极为郭某谋求“生路”的同时,孙中伟帮助当事人协调与受害人家属的关系。起初,受害人的妈妈坚决不跟孙中伟见面,他亲自买了东西在受害人家门口等,但也一直没等到人。

但孙中伟没有放弃,仍然不停地发短信劝说受害人的母亲,最后受害人母亲终于同意见面,这对缓解受害人对郭某的仇恨,接受有可能出现的死刑不核准的结果起到了促进作用。

死刑复核程序案例 篇5

关键词:死刑复核程序;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问题;完善

我国《刑事诉讼法》重新修订后,死刑复核程序受到高度关注,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构建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思考。在死刑复核程序上,新刑诉有了很大进步,体现在增加了律师在该程序中的权利,检察院的参与监督权等方面,但是仍存在缺陷,本文主要从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角度加以检视和讨论。

一、现行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缺陷

“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等基本理念是相契合的,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写入《刑事诉讼法》这一进步为我们在司法活动中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司法活动中要改变过于注重惩罚犯罪而忽视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的现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理论指导。死刑复核程序的设置体现了遵循国际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要求,正义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不但要追求实体正义更要注重程序正义,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保障,只有程序和实体都实现正义才能够实现法益价值。目前我国死刑复核制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也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律师的辩护权缺乏保障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可知,新刑诉增加了律师的辩护权,但是对辩护律师如何行使权力缺少具体规定,没有对律师如何介入死刑复核程序的方式以及律师如何提出意见等内容做出规定,这使辩护律师权利的行使缺乏保障,限制了律师的作用。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的规定,保障了当事人的权利,也是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方面的体现,但是该规定仅适用于公安机关侦查阶段、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以及一、二审程序,而未规定可以适用于死刑复核程序。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存在很多无能力聘请辩护律师的被告人,使的现实中很多被告人的死刑救济权利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对这一情况,立法要完善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权利和具体救济制度。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程序有助于保证死刑案件的办案质量,实现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对于保证死刑适用的公平性有很大作用。

笔者认为,新刑诉对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辩护权利的增加,使该程序开始呈现诉讼化,但是对律师的辩护权没有做具体的规定,这就使律师的权利无法得到切实实现,所以有必要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构建强制辩护制度,强制辩护制度就是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帮助被告人实现死刑救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死刑被告人的权利救济,维护其在死刑犯复核程序中的合法权益,这也是新刑诉“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法律追求。

2.启动方式行政化,审理方式过于单一

在启动方式上,我国死刑复核程序是自动启动的,即判处死刑的案件自动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复核,不需要被告人的申请。可见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具有强烈的行政化色彩,无法为被告人提供充分的救济,并且这种启动模式极易导致案件久而未决,办案效率大大降低,被告人很难得到救济,很难保障被追诉人的正当权益。在审理方式上,死刑复核程序中法官不公开开庭审理案件,只是通过阅卷审核,对一审、二审中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问题进行阅卷,如果发现事实认定方面存在问题,只由最高法院死刑复核的法官调取核实证据,而不让控辩双方举证质证,仅凭法官调取的证据认定事实,做出是否核准死刑的判决或者发回重审的裁定。

3.检察机关监督存在问题

在死刑复核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意见,复核结果也要通知最高检知晓,这表明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参与死刑复核程序,享有参与权和知晓权,但是对最高检如何具体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规定还不明确。首先“可以”二字使得该项监督权变得可有可无,什么情况下可以或者不可以参与,怎么参与,如何提出意见以及可以提出何种意见都没有解释。再次,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如何通知检察院以及期限问题都没有相关规定,这样即使最高人民检察院形式上具有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权利,但是缺少具体实施的程序规定。

综上,虽然《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使得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得到完善,但是上述现状使得死刑复核程序在复核死刑案件时不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无法保障被告人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相关的问题亟待解决,以期能实现死刑的公平正义价值。

二、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再改革的努力方向

1.保障辩护人的权利

在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享有提出辩护意见的权利,但是对死刑复核期间辩护律师享有的权利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如若辩护律師应当享有的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就很难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在死刑复核阶段应该至少保障辩护律师的阅卷权和调查取证的权利。这是因为,其一,在实践中律师很难得到案件的全部案卷,这就使得律师很难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掌握案件在事实和法律方面争议的焦点,从而导致无法真正帮助被告人争取权利。其二,要维护被告人的利益,辩护律师就应该享有调查取证权,就要限制最高院的庭外调查取证权,以致来实现控审分离和审判中立。只有切实保障了辩护律师的权利才能使被告人的权利得到实现,才能保障被告人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实现。

2.启动方式多元化,完善复核方式

结合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启动方式的单一性,有必要改革该程序的启动方式,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报告人的权利和利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移送死刑案件,不考虑被告人的意愿以及控辩双方争议的内容,死刑案件自动提交到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对此有学者认为应给与死刑案件被告人死刑复核程序的申请权,可以采取职权性与权力性相结合的启动方式。对于死刑复核程序由法院主动启动,不符合司法的被动性,所以听证程序的启动应以控辩双方的选择为标准。笔者认为,死刑复核程序的启动不能单单由法院主动启动,应该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

对于死刑案件的复核方式我国采用的是书面审里的方式,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者的质疑。有的学者主张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审判方式,也就是通过立法设定一个标准,将移送复核的死刑案件分为“可书面审理”和“必须开庭审理”两类,提高死刑案件中控辩双方的参与,保障被告人和辩护人的权利。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对于保障死刑案件的公正是大有裨益的。

3.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

新刑诉对最高检察院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规定无疑为最高检参与死刑复核程序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检察院在一审和二审中充分发挥了控诉和监督职能,在对死刑案件复核中检察院更应当介入,监督最高院审查(下转第64页)(上接第62页)复核死刑,充分发挥检察院的监督职能。这样有利于监督和制约法院的审判活动,纠正程序中的错误,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得到实现。要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就必须完善该项权利的法律规定,也就是说,对最高人民检察院介入死刑复核程序的方式,如何提出意见,能提出什么意见等问题,法律都要做出规定,这样才能保证该项权利不是一纸空文。

综上,死刑复核程序关乎被告人的生命,只有对上述缺陷的完善才能保障被告人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才能实现实体和程序的正义,保障被告人的死刑救济权利。这也是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完善构建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世友.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应享有律师辩护权[J].法制与社会,2012,(2).

[2]彭程.完善当前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思考——以《刑事诉讼法》(修正)为背景[J].泰山学院学报,2013,(3).

[3]陈卫东.刑事诉讼程序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北京,2011.

作者简介:

上一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下一篇:田园风光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