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视频侦查的实战应用

2024-10-23

浅析新时代视频侦查的实战应用(精选7篇)

浅析新时代视频侦查的实战应用 篇1

浅析新时代视频侦查的实战应用 概述:

新时代随着视频监控系统的不断建设与侦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犯罪作案无所遁形,他引导现场勘查、调查访问等工作,通过反复推敲、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最终支撑对案件情况的分析、研究,形成线索,悄然成为了新的破案增长点。

一、视频监控及其系统介绍

(一)、视频数量与清晰度的演变

(二)、监控系统的组成与智能进化

二、视频侦查面临的挑战

(一)、轨迹追踪难

(二)、目标甄别难

三、常规案事件视频侦查四步曲

(一)、熟练系统、路况清楚

(二)、突出重点、紧抓细节

(三)、逻辑缜密、心静耐烦

(四)、内外结合、协作共赢

四、日常巡查 稳控发案 要素、五、深化拓展

(一)、图像清晰化处理 运用图像处理工具 模拟画像

浅析新时代视频侦查的实战应用 篇2

关键词:视频侦查,视频监控系统,侦查手段

近年来, 我国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几乎已遍及大街小巷, 如何最大化利用此监控资源应用于办案侦查, 成为近年来各研究部门和企业单位主攻方向, 随之兴起的视频侦查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目前, 视频侦查技术已成为侦查破案技术中的继刑事技术、行动技术、网侦技术之后的第四大技术支撑, 但是伴随科技的日新月异, 传统的侦查思路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 尤为突出的是侦查范围的扩大, 导致涉案视频成几何级数增长, 带来的极端问题就是如何有条不紊的梳理侦查思路, 如何统筹规划整个办案过程, 如何解决视频调阅的速度问题, 如何快速查找到有效线索快速破案等等, 此已成为至今乃至今后数年针对与视频侦查应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视频监控的重要性

视频监控系统一旦选址安装后即可监控较大的空间范围, 并实现少数操作人员对多数监控设备的控制和使用, 在应用上具有极高的便捷性。视频监控系统以数字化模拟的方式对其监控范围内的所有人、事、物进行全面摄录, 在摄录过程中人力因素难于介入其核心工作步骤, 因而在数据上具有极高的客观性。视频监控系统在事中和事后都能向使用者提供可观化的调阅服务, 基于其对所摄人事物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使得使用者得以直观的把握某特定事件的整体脉络和性质, 因而在信息传导上具有极高的直观性。排除特定外力因素的干扰, 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全天不间断的对监控范围内的人事物进行监视和摄录, 这是传统的人力监控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因而在对信息的采集上有着极高的稳定性。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 很多监控系统已经具备了自动报警和识别功能, 其效率和准确度都远远超越人脑, 因而具备极高的智能性。

二、视频侦查的含义

视频侦查是指在侦查工作中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实时发现犯罪、制止犯罪、查获犯罪嫌疑人及可疑人员, 利用视频回放寻找发现侦查破案所需线索与信息, 确定案件性质、侦查途径以及侦查重点, 从而锁定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模式。

从技术角度来看视频侦查也可以指侦查主体在侦查破案中, 以计算机技术及、电子信息显示技术、视频监控与识别技术及其他数据库技术信息以及捕捉技术为依托, 依法调取视频图像, 综合运用其他侦查措施, 通过比对、碰撞、分析和关联并从中获取犯罪证据和侦查线索, 实现控制、揭露、预防和证实犯罪意图的一种侦查方式。

世界许多国家都倡导或以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公共和特定的私人场所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得以进一步发展, 警务人员可以更加便捷的查询视频信息以发现侦查线索。

三、视频侦查工作的重要性及应用

视频侦查作为一种新的侦查方法, 已经在侦查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对侦查破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一) 为侦查实验提供有效依据

根据视频监控提供的有效信息资料, 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物证检验和现场勘查工作, 可以准确再现犯罪行为发生的相关情节, 判定与案件有关的人和物的关系, 视频监控信息具有准确形象、客观详实的特点, 运用视频监控所记录的各种相关犯罪信息, 可以客观地提供与犯罪有关的事实, 从而为侦查工作提供确切的依据。

( 二) 快速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

充分挖掘利用视频监控信息, 可以明晰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语音等身份特征, 可以直接发现案犯的逃窜方向、行动线路以及可能的落脚点区域, 可以提供手机通话、进入特定场所等可供深查的侦查渠道, 从而有助于快速确定侦查方向以及范围, 及早发现并锁定犯罪嫌疑人。

( 三) 为打击犯罪及时提供诉讼证据

视频监控其实作为视听资料证据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就是要发挥出其能将案件的原始面貌真实、客观地记录下来的作用, 并且可以准确无误、客观的提供一些至关重要的视频和声音, 将犯罪的具体过程可以真实的直观的再现于法庭之上, 有效的提高了证据的可信度。还有利用视频监控所记录的案发现场相关信息, 可以及时发现案发当时的在场人员, 通过对现场目击证人的调查, 为案件的侦破提供关键线索,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视频监控系统在协助防范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方面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研究和掌握实践中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在侦查中的技战法, 将大幅有效的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效率以及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 造福一方百姓, 从而达到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刘畅.视频监控系统在侦查中的应用[EB/OL].http://www.xzbu.com/3/view-3905945.htm.

浅析新时代视频侦查的实战应用 篇3

[关键词]视频侦查;监控应用

视频侦查作为当前重要的侦查手段之一,如何从海量的监控信息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最大限度发挥监控作用,更好地服务现实斗争,是摆在侦查工作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视频监控侦查概述

视频监控手段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和图像处理、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由于视频监控具有直观、准确、及时和信息内容丰富、广泛等优势,并且具有实时监控和影像存录功能,在社会人财物流动的大背景下,成为最具独特优势的一种侦查手段和发展趋势,也是近年来继刑事技术、行动技术、网侦技术后侦查破案的第四大技术。其在案件侦查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预先干预。通过视频监控发现犯罪征兆,实施动态监控,及时阻止危害后果的发生;二是抓捕现行犯。对监控中发现正在实施违法犯罪的嫌疑人迅速予以抓获,以最大限度减少危害后果;三是侦查控制。通过梳理分析监控,确定嫌疑人、车特征,进而查清嫌疑人身份、串并案件。同时利用视频追踪,发现犯罪轨迹,追踪、控制嫌疑人;四是诉讼证据。视频监控能直观反映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作为一种证据,能有效提高证据质量。

二、视频监控侦查的方法

1.循线追踪法。视频监控追踪是视频侦查最重要的手段,从刑事侦查角度看,犯罪分子作案后逃离现场越远,其防范戒备之心越低,伪装的成份就越少,真实和有价值的线索也就越多。因此,开展视频追踪的距离越远,侦查价值就越高,实现预期侦查目标的概率也就越大。

2.区域划定法:区域划定法就是通过对人员、车辆行进轨迹的跟踪,划定人员、车辆出现和活动的区域,从而缩小视频侦查的范围,突出重点,提高侦查工作效率的方法。

3.行为特征法:就是抓住嫌疑人员、车辆的特征和差异,在监控中进行比对、筛选、寻找的方法。每一起案件中具体的个人、车辆特征都会给我们留下线索,从个人的穿着,步态及行为上发现与他人的区别,从车辆的外部特征、装载物,牌照、开车习惯及灯光,开车人员的姿态、穿着(特指摩托车、电动车等)等发现其与其他车辆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穿着特征; 2、车辆特征; 3、前后对照; 4、反常情况。

4. 参照物比对法 :在案件侦查中,为最大限度获取路面监控信息,需尽可能多地调取各类监控,包括治安监控、交通监控,以及社会面的各类监控,这些监控由于种类较多,往往时间没有调整,监控质量也存在差异,给视频侦查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提取和分析监控时通过参照比对,及时进行调整。

5.信息关联法:该方法主要是在侦查电信诈骗案件中逐步摸索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在侦办电信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自动提款机提款时使用的信用卡都是用假身份证办理的,但是会留下影像资料,而这些人在提款后可能会用真实的身份资料办理的银行卡再次存入银行,因此在提款处周边各银行调取一段时间的监控录像资料,将影像资料进行人员比对并调取存款记录,从中能甄别确认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为案件侦破提供捷径。

三、视频监控侦查注意事项

1.熟悉路线:观看监控录像的侦查员必须亲自到现场周围去熟悉环境,对地理位置及路线有大致的了解,如该人员车辆出现在某处,会从哪几条路到达该处及将去向哪里,从而对需从哪些方向寻找监控探头做到心中有數。

2.寻找监控:现在除了公安部门的治安监控和交通监控外,很多单位和个人都有可能安装有监控,因此,对各类监控,特别是重要现场的监控,要仔细寻找访问,以充分利用这些社会面监控,为侦查工作提供便利。

3.校对时间:由于我们收集的各个监控系统的时间往往都不一致,有的误差数分钟,有的误差数小时甚至数十个小时,因此在拷贝数据时尽量将误差的时间校正在一分钟内。与此同时,对拷贝的资料要记明监控的朝向位置,以便观看监控的侦查员能够明确嫌疑人员、车辆来去的方向和活动范围。

4.统一组织:查看视频监控需要专人负责、统一组织,应首先成立视频侦查小组,统一将需要拷贝的视频资料注明地点、时间段,并汇总收集整理列表,以便于查找。在将视频资料分给各小组成员观看时,必须有一名侦查员掌握所有视频资料,以便根据案件侦查工作的需要,迅速抽取相关时段或区域、路段的监控进行分工查看和路线 追踪。

5.认定特征:首先要选择对象特殊的、有别于其他人员、车辆的特征,然后再选择有特殊特征的人员、车辆做参照物进行查找;如果对象没有特殊特征的,可参照几辆车合并使用计数的方法,方便自己到下一个监控中去寻找、筛选。在观看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细节的查看,由于监控资料显示的都是人员、车辆连续行进的画面,有的速度比较快,象车辆更是一闪而过,肉眼很难看出特定人员,车辆的特征,因此需要利用播放器进行暂停、倒退、单帧播放来进行认真细致地比对甄别,这种观看方式在案件查找比对中是十分必要的。

6.使用保存:由于各类监控资料保存时间的长短差异,为防止资料丢失,应尽量多地保存监控资料。同时应注意使用兼容度高的播放器,虽然目前大多数监控资料都是MPEG和AVI格式,使用暴风影音能够播放,但还有一些特殊格式的文件需要自带播放器才能播放,因此要注意拷贝保存方法。

视频侦查工作的困局与突破 篇4

关键词: 视频侦查,视频监控,困局,着力点,结合

内容提要: 视频侦查作为推动新时期刑事侦查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刑事案件侦办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仍存在一些误区和困局,这严重制约了视频监控系统效能的发挥,归结起来主要有侦查主体和侦查对象两个层面的原因。为使其效能最大化,侦查人员必须把握好运用视频监控信息的步骤,理清侦查逻辑顺序,即视频侦查工作三步法:发现和甄别犯罪嫌疑人、追踪犯罪嫌疑人、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其中发现和甄别犯罪嫌疑人是三步工作法的起点,追踪犯罪嫌疑人是途径,而确认犯罪嫌疑人身份则是所有侦查工作的归宿,侦查人员在运用视频监控信息时应当把握好六个“着力点”和六个“相结合”。

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由于整体流动性增强,信息更新周期缩短,导致传统的人员密集型、粗放式公安工作方式,已难以应付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势。近年来,科技手段凭借其自身特点,在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视频监控系统作为“科技强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逐渐为各地公安机关所重视,无论是道路、车站、宾馆、商场,还是机关、企业、小区、住宅,视频监控设备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公安机关运用社会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参与侦破的案件也越来越多。视频侦查作为刑事侦查的一个新手段、新理念,逐渐成为继刑事科学技术、行动技术、网侦技术之后侦查破案的新利器。[1]

一、视频侦查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一)视频侦查方法概念的界定

广义的视频侦查是指在侦查破案过程中,通过关联、分析、比对和碰撞,从视频图像中获取侦查线索和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实现预防、控制、揭露、证实犯罪目的的一种侦查手段。它与刑事技术、网侦技术、技侦技术等工作方法相并列,均是推进侦破工作的方式途径。狭义的视频侦查方法则是一种具体技战法的应用模式与套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视频监控图像运用于个案侦破过程之中。它根源于侦查实践之中,是侦查主体对海量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根据不同的案件类型,侦查主体运用视频监控资料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切入点各不相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基于此,“实用、稳定、可复制”成为狭义视频侦查方法的三大基本属性。“实用”意指视频侦查方法在实践中对侦查破案有实际帮助作用;“稳定”意指视频侦查方法的具体操作规程应是相对固定的;“可复制”意指同一视频侦查方法,在相同的背景条件下可由不同的侦查主体实施。这里探讨的“视频侦查方法”均作狭义理解。

(二)视频侦查工作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侦查实践活动中对视频侦查技术的运用,正经历着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过程,视频侦查技术运用的这种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由被动运用向主动运用的跨越;由自发运用向自觉运用的跨越;由偶尔运用向经常运用的跨越;由零星运用向广泛运用的跨越[2]。

各地公安机关在运用视频监控系统侦查办案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视频技术对侦查活动的巨大推动作用,不断加大在这方面的人员、经济、技术投入,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以江苏江阴为例,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公安局信息化侦查建设的核心之举就是紧跟视频监控发展趋势,布“城市之眼”,筑“平安之盾”。在江阴,“监控必用”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普及、高端、深度”成为用好、用足、用活视频监控的最佳诠释。江阴市公安局坚持从实战、实用、实效出发,积极理顺四个关系。一是量与质的关系。按照城乡一体、疏密有度、量质并举的思路,不断推进“技防城”建设。注重全市域覆盖,39个派出所全部建成区域监控中心,监控摄像机分布密度位居全省前列;主干道注重高端化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招标,建成一流水准的高清抓拍系统;制高点注重全局式掌控,安装高空高清摄像机。二是动与静的关系。以监控图像有效衔接为目标,建立移点改建、补点补言常态机制;配备多种类型的移动监控,有效填补固定监控网的防范盲区。三是内与外的关系。既发挥公安主力军作用,又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党政领导、多方参与的视频监控建设格局。四是软与硬的关系。统一硬件标准,为资源整合奠定基础;硬件标准和规划统一,使得软件开发和应用稳步推进[3]。

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作为实施“金盾工程”、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以科技建设为核心引领科技强警工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以打造平安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不仅越来越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可,其建设推进力度之大、工程覆盖范围之广、投入资金数额之巨前所未有。随着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在治安防控、侦查破案、公安管理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它创新变革了现有的侦查模式,强化了动态条件下直接发现缉获犯罪嫌疑人的能力,不仅能及时为打击犯罪提供客观翔实的诉讼证据,而且已成为一个新的破案增长点,是公安工作特别是刑事侦查破案的一项新手段、新理念,其在刑事侦查工作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无法阻挡。

二、视频侦查工作面临的困局与成因

视频监控系统为当前侦查破案工作提供了更多、更为直观形象的侦查依据,各地公安机关无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星罗棋布的“天网”、“天眼”工程,这些建设投入不仅使刑事案件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成为现实,而且为后续诉讼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证据材料,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部分案件中侦查机关花费巨额资金布建的视频监控系统并未产生应有的效果,这就引发了侦查主体的案后反思,究竟是硬件故障还是软件问题亦或是管理层面的欠缺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侦查主体和侦查对象两个层面的原因。

(一)侦查主体层面

1.管理维护责任不明确,视频监控图像质量无法保证。实践中侦查人员调取的视频监控图像经常存在变形、模糊、不完整的情况,监控图像质量的低下严重影响后续的侦查分析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监控系统前段探头管理维护不善,没有责任到人,由于室外雨雪风霜等自然原因的影响造成镜头蒙灰、方向角度偏转、障碍物遮挡,无人及时发现并排除,导致设备不能摄录到高质量的清晰图像;其二,设备线路老化、损坏,电力供给障碍造成系统非正常运转甚至停止运转。这些问题出现的关键原因就在于管理人员的缺乏或是责权利不明,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视频侦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视频监控资料的潜在信息挖掘不足,综合研判能力缺乏。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效果关键取决于对视频图像的综合分析研判与潜在拓展信息的深度挖掘,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视频监控资料都能直接指向犯罪嫌疑人,或者说绝大部分都是为侦查人员提供侦查线索的,这就意味着侦查主体必须从这些视频片段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侦查源头不断拓展,最终指向犯罪嫌疑人。然而现实工作中“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多地公安机关认为投入大量资金布建覆盖所有区域的监控前端探头就是所谓的“天网工程”的成功,这种思路是片面的,布建星罗棋布的探头,尽量减少视频监控盲区仅仅是第一步,关键还是看具体的信息应用,如何将视频信息的巨大资源优势转化为侦查机关的即时战斗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当前仅满足于视频信息的全面收集和调取而忽视或缺乏信息深度应用能力的局面应当引起侦查主体的高度重视。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建立专业的视频侦查队伍,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实战操作演练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当前仍有相当多的地区并未建立起这样的专业队伍,视频侦查员都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过来为应付某些突发、重大案件而组建,这些侦查员由于未脱离其原岗位,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均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临时机构的搭建没有配套的工作激励机制,视频侦查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持久性都无法得到保障;其三,由于缺乏视频侦查专业知识和经验,视频应用仅仅停留在抓捕犯罪嫌疑人、证实犯罪的浅表层面,这无疑是对视频监控资料这一信息宝库的巨大浪费,不利于侦查工作的深入开展。

3.视频侦查工作应用方法单

一、随意,没有系统的技战法体系指导。(1)视频侦查工作缺乏规范是侦查主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视频监控资料的调取、保全、时间校正、视频转码、模糊图像处理等方面各地均有不同的做法,所使用的法律手续格式、类别也不尽相同,这种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的不统一造成了诉讼过程的障碍并影响跨区域侦查协作的开展。

(2)各地侦查部门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总结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视频侦查技战法,但是这些方法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弱,缺乏普遍适用意义,其应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有限,多数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体系,缺乏推广应用价值。

4.视频侦查工作机制不健全,影响专项工作的长效发展。

(1)管理机制方面。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比较广泛,并不局限于刑事侦查工作,诸如治安、交管、边防等均有应用,这就出现了多部门为推进其管辖范围内工作重复建设的问题,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各个职能部门建设的独立视频监控系统相互兼容出现障碍,要么是技术层面的阻碍,要么是制度层面人为地为资源共享制造障碍,建设、管理、应用、互联互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限制了视频监控系统资源效能最大化的发挥。

(2)后期维护机制方面。其一,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部分地区侦查部门当前仍然存在认识误区,即仅重视前期巨额投资建设视频监控网络,而忽视了后期日常维护、检修和专业视频监控设备管理人员的待遇问题,以上环节的资金未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造成了后续维护、使用经费不足的窘境,系统的正常运行难以为继;其二,专业的视频侦查人员严重缺乏,人员补给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堪忧,不利于视频侦查工作经验的传承和发展;其三,应用高科技手段提高视频侦查效率的意识不强,现阶段视频侦查更多的是“人海战术”,大量工作仍需人工逐帧观看,电脑辅助软件应用不广泛,或者虽有应用而各地各异,人像自动识别、智能化语义检索等技术不够成熟、应用有限。

(3)考核激励机制方面。合理的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是推进工作进程,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这种机制在视频侦查领域的缺失造成了设备闲置、值机员脱岗、日常信息无人分析研判等后果。视频侦查人员主动发现犯罪、控制犯罪、分析预判犯罪趋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利用视频信息突破案件与侦查员待遇多寡、职级升降没有直接挂钩造成了被动应付式工作状态的普遍存在,这使得视频监控系统应当发挥的效能得不到体现。

(二)侦查对象层面

实践当中视频侦查人员通过密布各个角落的监控探头发现、追踪、缉获犯罪嫌疑人,实现了刑事案件快侦快破的目标,但是仍有大量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能够在全天候的监控网络下成功逃遁,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侦查对象是如何逃脱视频追踪的,归结起来犯罪嫌疑人逃避视频追踪或消失在视频监控区域内的情形主要有四个方面。

1.侦查对象进人了私密空间。如果我们在案发阶段成功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影像,但是犯罪嫌疑人又消失在了视频监控区域内,通过视频接力追踪仍无法发现其踪迹,而实地勘验表明犯罪嫌疑人消失的区域是一个视频监控的闭合空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从该区域离开,那么基本可以肯定侦查对象就落脚于此,之所以未发现其踪迹,是因为侦查对象可能进入了消失区域内的私密空间。为防止对公民个人隐私造成侵犯,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建设的视频监控系统只能够存在于公共空间内,诸如个人住宅、出租屋等完全私密的个人场所以及公共浴室、公共厕所、更衣间等涉及个人隐私的公共空间禁止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所以如果侦查对象进人了上述区域,侦查人员就无法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发现其行踪,这也被称为视频侦查的“消失点”,我们可以把后续落地侦查的工作放在此处,进而缉获犯罪嫌疑人或查知其真实身份。

2.侦查对象选择视频监控盲区实施犯罪。视频监控系统对于社会的“无缝连接”和“全面覆盖”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情况下由于经费、地形地貌、建筑规划结构、视频监控建设布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监控盲区,犯罪嫌疑人往往就是选择这些区域实施犯罪,这种反侦查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犯罪嫌疑人会选择没有视频监控的区域实施主要犯罪行为;其二,犯罪嫌疑人会选择来去路线上没有或少有监控的路径,选择监控盲区到达和离开主要犯罪场所。当然这就要求犯罪嫌疑人对现场和来去路线的环境必须非常熟悉,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的任意一个,其一犯罪嫌疑人长期工作生活在此处,对该区域及来去路线的环境,尤其是监控设备分布极为熟悉;其二案前对该区域有多次踩点行为,进行周密计划。以上两点都为侦查人员留下了可供查证分析的线索,比如犯罪嫌疑人多次踩点行为会暴露其行踪与体貌特征(对于这种情形下文有具体对策论述)。

3.侦查对象故意破坏视频监控设备。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前端设备、传输设备、主控设备组成。侦查对象只要破坏了其中任意一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因此侦查对象对于视频监控系统的破坏也是从这三个环节入手的。

(1)对前端设备的破坏。前端设备俗称“监控探头”,它是安装在需要监控的现场区域的装置,由于其安装在监控现场中,通常也是被犯罪嫌疑人首先发现的监控部件,容易成为被破坏的对象。犯罪嫌疑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监控探头进行破坏:第一,使用物品遮挡镜头或旋转镜头拍摄角度使其无法摄录到犯罪现场;第二,直接使用暴力手段对监控探头实施不可逆转的损坏。但无论实施何种手段,犯罪行为人一般都会被记录下破坏的动作,这是因为监控探头基本都是安装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具有较大的拍摄视角,犯罪嫌疑人如果需要破坏探头,必然有一个抬头观望的动作,以及从较低的位置向探头移动的过程,这一破坏过程能比较清晰地反映出嫌疑对象的个体特征。

(2)对传输设备的破坏。前端设备采集的影像资料需要同步提交给主控设备,主控设备发出的控制指令也要同步递送至前端,这一工作是由传输系统完成的,目前我国所使用的视频监控设备中信号的传递主要是以有线的形式完成的,仅有少部分设备是采用无线传输形式进行的,犯罪嫌疑人对于传输设备的破坏主要是指对有线传输线路的破坏,对于案件侦查中发现视频传输线路遭到破坏的情况,侦查人员必须关注被破坏的具体部位的表征,这是因为视频传输线路往往与电力线路、通讯线路、有线电视线路等捆扎成混合电缆,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准确地仅切断视频传输线路则表明其对线路知识的熟悉度较高或在案前有过长时间的预谋和踩点,这也是突破案件的途径之一。

(3)对主控设备的破坏。主控设备是视频监控系统的中枢大脑,视频图像的存储、管理、显示以及对前端设备的控制指令均由其完成。对主控设备进行破坏往往造成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瘫痪。犯罪嫌疑人对主控设备的破坏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切断主控设备电源,这种情况下整个系统将停止运转,但是一般情况下视频监控系统在被切断电源时将自动生成一个文件,该文件能准确显示出设备故障的时间,这将为我们确定作案时间提供依据;其二,破坏主控系统监视器,实践中我们遇到过此种案例,但是对于主控设备监视器的破坏一般不会对系统产生实质性影响;其三,使用暴力破坏主控设备主机及存储器,这种情况下视频监控系统将停止运转。但是一般来讲主控设备会存放于一个相对密闭、独立的隐蔽空间,犯罪嫌疑人如果要破坏主控设备必须先侵人这一空间,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犯罪嫌疑人具有进入该空间的便利条件或者对现场的熟悉程度。

4.侦查对象对自身特征进行伪装。在视频侦查中对犯罪嫌疑人的搜寻、追踪与识别往往是通过有明显特征的人、车、物的查控而进行的。当犯罪嫌疑人对这些明显的特征进行伪装和改变后,侦查人员由于找不到案发前后两者之间的同一认定点,就有可能失去视频追踪的目标。侦查对象的伪装主要表现在对于体貌特征的伪装和对于车辆的伪装两个方面。

体貌特征是据以认定犯罪嫌疑人身份的重要条件,为避免体貌特征遗留在视频监控系统之中,对自身外貌形象的刻意改变就成为了最为常见的反侦查手段。常见的手段主要有利用口罩、马虎帽、墨镜、围巾、丝袜等物对面部特征进行遮挡,实践中还存在使用假胡须、痣、斑、人皮面具等形式的伪装。

机动车辆为犯罪嫌疑人案后快速逃离、跨区域流窜作案提供了便利,然而车辆由于体积大、不易隐匿、特征明显也往往成为侦查机关突破案件的关键因素。犯罪嫌疑人对车辆的伪装主要表现在对于涉案车辆牌照的伪装上。其一,使用无牌车辆,常表现为驾驶无牌车辆实施犯罪,或者在进入犯罪区域附近将原有车牌摘掉,作案逃离现场后在远离“危险区”的路段重新悬挂上车牌;其二,遮挡车牌,为逃避打击,犯罪嫌疑人经常使用纸条、光盘、污物遮挡真实号牌实施犯罪;其三,使用假牌,犯罪嫌疑人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假车牌实施犯罪,实践中我们破获过利用汽车自动翻牌器实施犯罪的案件,即作案时使用假牌,逃离过程中利用自动翻牌器使车辆改为真实车牌;其四,使用套牌或盗用牌照,即犯罪嫌疑人直接使用盗抢车辆或盗取车牌悬挂于作案车辆上以转移侦查视线、逃避打击。

三、视频侦查工作困局的突破

虽然视频侦查工作面临多重困局,其成因也来自不同的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视频侦查的确在提高侦查效率、打击犯罪、震慑犯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侦查机关要在当前的视频侦查管理体制和技术水平下认真研究和总结提炼一套行之有效、流程规范、系统科学的技战法体系。侦查实践表明“视频侦查三步法”正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一套符合常规侦查逻辑思维的方法。即:发现与甄别犯罪嫌疑人、追踪犯罪嫌疑人和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其中发现和甄别犯罪嫌疑人是三步工作法的起点,追踪犯罪嫌疑人是途径,而确认犯罪嫌疑人身份则是所有侦查工作的归宿。

(一)发现和甄别犯罪嫌疑人

视频监控中所蕴含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重特大案件的侦办过程中调取海量的视频监控资料是非常普遍的情况,我们要准确选取与犯罪相关的信息,从中甄别、发现犯罪嫌疑人,这不仅是减少工作量的关键,更是后续侦查工作的起点所在。为准确、快速地在大量视频监控资料之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指向犯罪嫌疑人,笔者认为至少应当把握以下六个着力点:

1.着力于调查访问工作。视频侦查人员在大量的视频当中搜寻犯罪嫌疑人必须要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即对目标任务的大体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来自于案件的初步侦查结果,它包括现场勘查阶段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自身条件的刻画,更多的是来自现场访问或后续调查访问的结果。最为典型的是在两抢、诈骗、强奸、伤害等案件中,由于受害人与犯罪嫌疑人有过接触,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体貌、衣着和携带物品、交通工具等特征有着很好的认知和记忆。侦查人员可根据受害人或目击者反映的上述信息节点,在相关地域的视频监控资料中查找符合该特征的人员。这里应当注意的是,由于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视频侦查的逐渐了解,多数嫌疑人会在作案逃离过程有意识地改变自身外在特征以逃避侦查追捕。比如更换外衣款式和颜色,去除或戴上伪装用的假发、胡须、帽子、头盔等物件,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裤子和鞋子具有较好的同一性,因为犯罪嫌疑人在逃离过程中一般不会停下脚步,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下身穿着衣物的辨识可能,因此侦查人员需要从多方面来印证和确定犯罪嫌疑人。在确定嫌疑人后应将视频截图及时交受害人或目击者辨认,从而起到修正偏差和固定证据的作用。

2.着力于研究特定事物在案发前后的差异性。根据物证技术学的支撑理论“洛卡德理论”,我们知道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必然引起犯罪现场的变化,犯罪的过程就是一个物质交换和转移的过程。同样道理,犯罪行为人在整个作案过程中也会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那些显性的变化有时就会暴露在视频监控的图像资料当中,侦查人员应当善于捕捉这些案发前后的差异点,从而在众多的观察对象当中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影像。

具体而言,侦查人员可研究犯罪现场周边环境和发案时间段,重点关注在案发时间段出现在现场附近的人、车,分析其与现场的联系是否合理、正常,注意比对其进出现场前后所携带的物品、衣着及举止方面的异常。比如,当前市区内高层住宅的盗窃案件频发,面对此类案件,侦查人员就应当重点关注案发时段进出电梯或人行步梯的所有人员,当发现有人空手进人又满载而出,或者随身携带盛装物(包、袋)进人时,明显感觉盛装物(包、袋)内空空如也,但是离开现场时包内盛装了大量物品,那么这些对象很有可能就是我们需要寻找的目标。3.着力于研究滞留现场的时间差。此处需要使用超时分析法,即查看某人、车通过一段特定距离所花费的时间是否符合常理。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侦查人员必须能通过前期侦查确定相对准确的犯罪时间,进而以确定的犯罪时间为基点根据具体案情向前和向后延伸适当的时间段,将这一时间段内进出现场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寻找具有作案时间的嫌疑对象。

某些犯罪现场虽然是在视频监控的盲区之内,但选取并确定其前后两个监控点(尤其是必经之路的监控点)之间的距离与嫌疑人、车通行时间进行比较,往往能发现在此区间内反常滞留的人、车,从而确定其作案嫌疑,此外,超时分析法配合以侦查实验则更为准确。

4.着力于研究受害人的活动轨迹。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有明确受害人案件的视频侦查,比如街头两抢案件、扒窃案件、拎包案件、绑架案件等。当犯罪嫌疑人不明确时,侦查人员可以通过研究受害人活动轨迹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踪迹。

举例来说,在街头两抢案件中,有的受害人因为案件发生时间短或者是受到惊吓而无法对犯罪嫌疑人形成良好的认知,通过询问亦无法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同样,在“尾随盗窃”案件中,受害人根本不知晓其财物丢失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更加无法描述出犯罪嫌疑人的特征。为此,我们可以以受害人的活动轨迹为中心开展工作,着重发现在案发前多次、长距离尾随受害人的人、车情况,重点关注那些在案发前尾随、案发后隐匿的人(车),往往多为犯罪嫌疑人(车)。需要指出的是在“尾随盗窃”案件中,尾随受害人的很可能只是实施跟踪、报信而不是直接实施盗窃的犯罪嫌疑人,需要根据此人倒推其轨迹以发现其他犯罪嫌疑人。这一方法在绑架案件侦查中同样适用,因为绑架案件犯罪行为人往往都有长时间的预谋和案前准备,这其中就包括了解被害人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分析被害人防范的薄弱环节,通常的手段就是采用步行或车辆跟踪的方式进行,在这一阶段犯罪行为人的部分特征就会随同被害人的活动轨迹暴露无遗。

5.着力于发现举止异于大环境者。犯罪行为是在某种心理的驱使之下而进行的,这种心理有异于常人,外化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在犯罪行为人在案前、案中、案后的举动与之所处的大环境相悖。因此查看视频监控时,要注意发现嫌疑人有悖于常理的行为、有别于大多数人的习惯,捕捉到监控对象的特殊或反常行为,然后通过分析推理其特殊或反常行为的意图,并挖掘出其背后潜在的信息。归结起来这些反常的行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行为举动反常。如爆炸、枪击等突发性暴力案件中,由于其特有的声光效应,往往能吸引旁边多数无关群众的注意力,出于好奇心的驱使,更有甚者会从远处向案发现场聚拢围观,而此时逆向现场离开的人往往具有很大的作案嫌疑。以“南京1.6枪案”为例,远景画面中很多无关群众都向现场方向张望并聚拢,但有一黑衣男子却猫着腰快步跑离现场,这个人正是案犯周克华。再如2013年初美国波士顿爆炸案侦破过程中,FBI等执法机构能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也正是因为在爆炸瞬间无关群众均向爆炸冲击波的正方向躲避,而一男子却有逆向爆炸冲击波方向逃跑的举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有的车辆夜间放下遮阳板行驶,或者始终行驶在两条车道中间线上,这些明显有违于常理的行为就是我们发现嫌疑对象的重要节点。

其二是衣着穿戴反常。如晴天打伞、热天带帽、步行戴头盔(如2011武汉建行爆炸案,主犯王海剑的行为)、夜间戴墨镜等行为,侦查人员应当考虑其是否有故意掩盖体貌特征的现象存在。

其三是携带物品反常。即犯罪嫌疑人所携带物品明显与现场环境或与其身份不符。如在走私案件查控中我们经常发现嫌疑船只的吃水度与报关物品载重明显不符。

总之这些反常行为要么违反生活规律,要么违反犯罪的规律,这就要求侦查人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还要具备较丰富的社会经历,能够熟知人们社会生活的一般行为习惯。

6.着力于发现案前踩点情况。在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具体行为过程未被拍摄或拍摄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侦查人员可以通过对主体现场和关联现场案前一定时期内的视频监控资料的分析研判,从中发现和辨别案前踩点的犯罪嫌疑人。针对犯罪嫌疑人案前有踩点的情况,侦查人员应回调监控资料,关注无正常理由多次出现在现场周边的人员,重点关注接近案发时间段的不同时期在现场周边出现的人,特别是在案发前频繁出现,而在案发后不再出现的人员。之所以重视案前踩点视频监控图像的分析是因为:首先,部分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会有意避开监控探头,而在踩点时往往忽视回避监控探头。其次,部分犯罪行为人在有监控探头的区域作案时会采取蒙面、打伞、戴帽子、戴口罩等方法掩盖面貌特征,而在踩点时往往会无所顾忌或顾忌较少,使得自己的暴露与视频监控之中。再次,有的案件,如爆炸、放火案件,随着犯罪后果的发生,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时形成的视频监控资料会受到破坏,而其在踩点时形成的视频监控资料会完好地保存下来。最后,部分案件发生在晚上,因而图像模糊,但其踩点在白天,所以图像清晰。

(二)追踪犯罪嫌疑人

在发现犯罪嫌疑人之后,需要明确的是犯罪嫌疑人“案前从哪里来”和“案后到哪里去”两个问题,往往需要以犯罪嫌疑人进入和离开现场的时空点为起点,对其案前、案后的活动轨迹进行接力,在接力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接力方法多为“连线追踪法”、“圈踪拓展法”及“跳跃接力法”。

1.连线追踪法。连线追踪法是指在确定犯罪嫌疑人后根据其通过的监控点位,在时、空上连点成线,进而确定其来去路线及落脚点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地图中标注人员或车辆的活动轨迹后,根据人员或车辆的行进速度,调取经过该监控点的图像,再对调取的图像进行分析,印证前期假设,根据印证结果,延伸至地图中未标注区域的监控点。

实施此方法需要将各个监控探头的时间事先进行统一校准;追踪的目标要求准确、同一;应以渐进的方式由内向外拓展,不可间断、跳跃。

2.圈踪拓展法。圈踪拓展法是从视频监控中确定了犯罪嫌疑人,但对其来去方向不明时,依据犯罪嫌疑人的面貌、衣着、车辆等可供辨认的特征,以现场为中心,利用周边视频监控点的布局,向四周拓展搜索,以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踪迹和来去方向的一种侦查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通过对现场监控图像的分析确定犯罪嫌疑人。依据犯罪嫌疑人可供辨认的特征,以现场为中心,利用周边监控点的布局,由里向外逐圈逐层进行扩散搜索,寻找犯罪嫌疑人踪迹。然后以犯罪嫌疑人出现的时间为线,将各监控点连贯起来,明确犯罪嫌疑人的来去方向和活动轨迹,进而分析其可能的落脚点,缩小侦查范围。

3.跳跃接力法。跳跃接力法是在圈踪拓展法无法发现犯罪嫌疑人的情况下,跳出一定的区域,根据其可能的来去路线,跨越式的调取、审看视频资料。以宜春籍技术开锁犯罪嫌疑人为例,其大多驾车流窜多地作案,而且频繁更换车牌,如若当地视频监控体系不够严密,很可能就会存在断线。但此类盗窃团伙有个特点,即通过高速公路实现快速流窜,鉴于此特点侦查人员可以跳出现场周边区域而直接到辖区内各高速公路出入口开展相关调阅工作。

(三)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

在发现嫌疑对象、开展视频追踪后,最终的目标是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这不仅是整个侦查工作的标靶所在,也是诉讼流程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需要使用信息关联法,综合分析研判侦查信息,多源锁定统一标靶。而要明确犯罪嫌疑人身份我们需要做好“六个结合”:

1.与刑事科学技术相结合。视频侦查技术应当与传统的侦查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如果视频监控资料当中能明确记录下犯罪行为人作案的过程,或者记录下其进人及逃离现场的部分过程,侦查人员就应当注意在视频当中所反映的犯罪行为人接触到的物品和部位,以指引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提取该位置所遗留的痕迹,主要包括手印、足迹和生物物证检材(如丢弃的烟头、吃剩的食品及包装物、大小便、痰迹等等),从而通过比对指纹、DNA等识别特征来确定嫌疑人身份。

这是利用视频监控资料直接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的最为直接也最为准确的途径,侦查实践当中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视频监控所显示的内容不仅可正确指引技术人员发现、提取相关痕迹,可起到证明该痕迹为犯罪嫌疑人所留的作用。

2.与商业管理信息相结合。这种结合体现的是视频监控信息的拓展应用,可称之为“信息关联法”,即从视频监控图像中确定犯罪嫌疑人后,根据其在活动过程中反映出的打手机、进网吧、住旅馆、持卡消费等可以进一步深入调查的情况,及时进行信息关联,拓展查证渠道的一种侦查方法。

比如对犯罪嫌疑人打手机的情况,应分析其通话时间、地点、主叫、被叫等细节,提供给技侦部门查证;获得其手机话单或机主资料后,就可结合常住人口人像信息与视频监控中犯罪嫌疑人的相貌进行辨认比对。对发现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在网吧附近消失的,可根据网吧名称、位置、犯罪嫌疑人上下网的时间等关联信息,提交网监部门查证。对于发现嫌疑对象有消费行为的,可以据此查询其所使用的银行卡、信用卡、会员卡的开户信息和其他资金流转信息或绑定通讯号码信息,进而确认其身份。即使所涉及的卡片信息是虚假的,侦查人员仍可通过金融卡的使用情况发现持卡人的其他活动轨迹,据此继续调取相关位置的视频监控资料,以发现持卡人在该时段(有可能是未作案时放松警惕的时段)可能留有的能表明身份的信息,如留下手印、生物痕迹、接打电话等情况。

3.与盘查信息相结合。多地巡防民警在开展盘查时会全面录入被盘查人员的身份、图像和携带物品等信息,这就为涉案视频提供了很好的比对数据源,侦查人员在获取到犯罪嫌疑人图像信息后可与相关区域的被盘查人员进行比对,从而发现实施作案的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

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已发案件所确定的具体作案时间、发案地点初步划定盘查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全面调取案发时间段的案发地附近的盘查信息。结合高危人员分析资料比对视频图像与盘查图像,从中发现嫌疑线索。

在某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有着很强的犯罪动力定型和技能,其很可能有被打击处理过的前科记录,侦查员可根据在视频当中观察到的作案手段和可能的年龄段调取相应的前科人员予以比对,多数情况下也能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

4.与居(暂)住信息相结合。通过视频接力明确犯罪嫌疑人落脚地的,可查询该区域内的居住、暂住人口信息进行比对,对于没有办理居住、暂住登记的人员,亦可持其视频截图秘密开展辨认工作。此种方式适用于视频监控中能清晰辨识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明确其消失的具体位置,通过“圈踪拓展法”、“跳跃接力法”均无法再次发现嫌疑对象踪迹的情况。5.与空港、铁路、公路等公共交通信息相结合。当前犯罪行为人为逃避打击,经常大跨度跳跃、流窜作案,在这一阶段部分作案人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而近年来我国铁路、公路客运部门继航空运输部门之后逐步实现了旅客实名制,这就为侦查部门发现、查缉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比如各地空港登机口均会对登机人员头像信息进行采集,有些地方还会对出港人员进行采集;某些具备条件的火车站亦会对进出站旅客进行图像采集,而我国空港和铁道旅客有着严格的实名机制,因此具备很好的人员信息关联性。在某些流窜犯罪中,如犯罪嫌疑人的电讯信号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长距离的跨越,或者在视频监控中发现嫌疑对象消失在机场、车站附近,应分析存在乘坐航班或火车的可能性,侦查人员可到相应的空港、车站调阅、比对视频信息。

6.与车辆通行、租赁信息相结合。犯罪行为人反侦查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甲地作案、乙地销赃、丙地落脚,这一过程中或者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利用自驾机动车辆,侦查人员通过深入的案情分析,如果推知属于自驾机动车辆的情况,应关注其必经之路或可能经过的道路上的视频监控资料,根据案发时段调取相关的视频发现嫌疑车辆,通过以车找人的方式确定嫌疑对象真实身份。

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打击、转移侦查视线,往往采取不悬挂车牌、悬挂假牌、套牌等方式,这给侦查机关破获案件增加了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侦查人员的信心,有些侦查员甚至认为查到假牌、套牌车辆就等于千辛万苦得来的侦查线索就此中断,其实也不尽然,即便是假牌照,我们仍可以“以假查假”的方式搞清楚该假车牌车辆的运行轨迹,结合其途经区域的通讯信息碰撞筛选得到嫌疑人通讯工具相关信息,或者通过追踪假牌车辆过程中发现驾车人购物、加油、打电话、刷卡等行为拓展查询其身份信息,亦或在其行动轨迹上发现有清晰暴露体貌特征的环节、留下指纹、DNA痕迹的场所,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

对于嫌疑车辆,不仅要关注车辆号牌信息,还应关注车辆细节特征,这是因为车辆号牌可以随时更换,但是诸如车辆颜色、型号、品牌、内饰细节布局、座椅特征等往往被犯罪嫌疑人忽视或难以迅速更改,这为侦查人员发现具有同种细节特征而车牌号码不同的车辆比对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可能发现嫌疑车辆的真实号牌,通过以车找人的方式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对于使用租赁车辆作案的情形,侦查人员应充分应用其内置的GPS设备,根据“通信轨迹、车辆轨迹、人员轨迹”开展“三轨同查”工作,则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注释】

[1]陈刚:《信息化侦查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0页。

[2]郝宏奎:《中国社会转型期侦查工作的演进轨迹》,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公安机关视频监控建设与应用经验介绍》,载《人民公安报》2012年第3期。

出处:《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现场勘查中视频侦查要点 篇5

视频侦查由于有着直观还原案发现场情景、要素;快速确立侦查方向;有利于串并案等诸多特点受到了愈来愈多的重视。在实际侦查破案过程中,视频侦查作为一种技战术手段也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效率源科技在分析大量案件后提出三点建议:

1.现场勘查

除采集调取案发现场和周围监控录像了解嫌疑目标的行为轨迹、动机、动向外,应结合痕迹物证的勘查、提取、物证确定以及认证口供提取等工作。两方面现场摸排查工作结合可快速确立下一步侦查方向。物证与视频图像的科学性、准确性确保了侦查工作的高效性与准确性。

2.现场调查

人证或案发现场周边人群的访谈调查是案件侦查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观看现场视频再确定调查方向、方位、人物可有效提高现场调查效率,搜集更多案情要素、线索。通过现场调查与视频图像的结合可准确找到案情侦查线索,追查嫌

疑目标去向与藏匿地点。

3.技术侦查与网络侦查

通过视频侦查中获取嫌疑目标的手机使用行为、上网行为,再通过技术侦查与网络侦查手段获取嫌疑目标的身份、外貌、地理活动范围等关键信息推动案件侦破。利用嫌疑目标手机使用行为、上网行为等开展案件侦查并成功侦破案件已有多个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浅析新时代视频侦查的实战应用 篇6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视频应用技术的成熟,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修订,标志着视频会议成为政务办公数字化时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视频会议在数字化政务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仅为政府办公带来了便利,更成为了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更加速了政府政务公开的进程。

关键词:视频会议;政务办公;数字化;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政务工作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甚至成为政府服务水平的参考标准之一。在视频应用技术的进步之下,视频会议在电子政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修订后规定,各单位召开会议应当改进会议形式,充分运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降低会议成本,提高会议效率。传达、布置类会议优先采取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方式召开。由此,视频会议成为实现政务工作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视频会议在政府办公数字化时代的应用价值

当今社会,任何新的科技产品,从“概念”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已经无需太长时间,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因此而变化得更快。软件视频会议,已成为受国人最为青睐的远程通讯产品,近年来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应用市场也不断拓展。日前,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表示,视频会议不仅仅只是是用于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理念——“乐在沟通”的理念。当今的视频会议,卖点已经不再是沟通工具这么简单,视频会议完美结合各种功能的应用,更多的是凸显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变革沟通的这种理念。

2.1视频会议,乐在沟通

各种即时聊天、社交网络、微博、轻博、博客等沟通工具的出现,令办公室在闲暇之余变成了充满个人风格和乐趣的地方。那么,各种信息化沟通产品的出现,例如OM视频会议,让办公室在办公的情况下变成了有沟通乐趣和人性化的地方。

OM视频会议强大的会议数据功能,可缩短决策时下达书面文件、通知、命令、指挥等的时间,无需投入高昂的硬件成本,不需要重新布线,利用原有的普通PC机、笔记本、标准的视频采集设备摄像头、耳机和麦克风,在电脑上安装OM视频会议就能够实现高质量、高可靠性的V2视频会议全部功能。V2视频会议还能够支持万点视频会议、高清功能、各种数据功能,可实现共享多种格式的文档及各种影音原始文件的存储。

OM视频会议具有极强的音视频处理能力,支持H.264等多种音视频协议,其芯片化的设计理念,食指能与目前市场大部分的主流终端均能无缝连接。OM视频会议终端采用业界先进的H.264编码方式,支持H.263 4CIF高质量视频图像显示,同时,可为用户提供高清图像质量,实现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功能丰富,包括组播、电视墙、多组会议并发、大容量视频会议、3G-WIFI手机视频会议等,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块,构建一个完整的视频会议平台。数据会议应用工具如电子白板、应用程序共享、桌面共享、即时消息、文件传送等也一应俱全,用户可利用其实现自己不同的需要。

2.2网络会议,节能环保

财政部等三部门印发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对狠刹奢靡办会之风、整治“会议腐败”开了个好头。但是,当一些地方“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养神”现象仍然普遍时,如何压缩会议数量提高质量,给“虚胖”的会议坚决瘦身,显得更加紧迫。

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高清晰的音视频效果及数据协作能力让各部门可以召开大范围内的全员大会、总结会、工作讨论会议;可以实现工作的部署、监管、政策的传达,处所工作的汇报、总结,临时交流性会议等。免除了传统会议奔波之苦的同时,省去了差旅费用,降低了会议成本,电子化的文件播放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文件,低碳环保。

2.3在线课堂,学无止境

远程培训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开展远程职业培训,是国际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的潮流和发展方向。学员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足不出户的坐在家中,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远程培训学习;学习效率可以接近或达到直接参加面授班的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素质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政府公务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对公务员的业务培训成为一项经常性、必要性的工作。以往培训,因时间、场地、授课方式等限制,培训效果不佳。通过视频会议改变培训方式,针对最新的机关工作规程、多元化组织的责任、本职工作的国家强制性课程,对分布于各处的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公务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2.4便捷沟通,便民桥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OM视频会议,让分布各地的群众与高层人员能够畅快淋漓的进行线上沟通。视频会议不仅帮助政府部门之间更好的沟通,更是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前通过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要求,然后人工进行汇集整理再向上反馈,速度慢,效率低。现在通过OM视频会议系统,开通市民热线,直接与市民见面,听取要求,解决问题,高效快捷。OM视频会议完美的音视频处理能力可为群众提供高清图像质量,实现高清视频会议,让百姓与政府官员“面对面”零距离沟通。

2.5会议直播,公开透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要求,要做到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系统,采用B/S架构,政府只需服务器安装,群众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或软件,只要打开浏览器,输入IP地址,即可观看正在直播的政务会议。它的会议直播功能,让公众时刻了解会议进程,增强了政务工作的透明度,让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到政务中去,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三、视频会议应用案例

3.1视频会议进驻泸县卫生局

近日,由泸县卫生局信息中心牵头组建的视频会议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9个镇公立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据悉,该系统投资30余万元,具备视频会议、文件传输、宣传教育、远程会诊、指挥决策等功能。

3.2湖南民政部门视频会议投入使用

11月25日,湖南省民政宣传和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在长沙召开。这是全省民政视频会议系统首次投入使用,也是全国民政系统中首个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这个系统实现了他们上接国家民政部,下联县市区的视频会议系统的美好愿望,极大地拓宽民政服务平台,方便又快捷,既提高工作效率又降低行政成本。

3.3邯郸统计局用视频会议高效办公

邯郸市统计局积极响应修订后《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管理办法》中提出的厉行节约、改进会风的号召。倡导绿色办公新模式,携手视频会议行业知名品牌,打造了先进的“网络工作协同会议平台”。

3.4建始县政府视频会议建设改造

建始县的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县级单位中,是国家公认信息化建设布局最为完善的县级之一,也是国家号召其他县级学习的榜样。2013年,为打造更具实力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造一款出色的视频会议平台,更好的传达、执行市级下达的有关政策,更好服务于广大民众。于今年四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视频会议项目的招标。建始县政府采购中心受建始县新闻中心的委托,根据建始县政府采购计划下达函[建财采计2013(413)号],对政府视频会议系统设备改建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

3.5财政部召开视频会议

2013年11月27日,财政部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了2013年全国政府采购工作网络视频会议。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回顾总结了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同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财政“十二五”发展改革目标

3.6安徽省教育厅用视频会议改变工作方式

安徽省教育厅网络视频会议软件自2012年正式启用以来,在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会议经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用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系统上联教育部,下联全省各市教育局和所有高校和厅直属中专学校的全省教育视频通讯平台,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了会议、讲座、培训和交流等各项业务。

3.7国家税务总局搭建远程网络会议室

魅课IEMaker视讯与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和作,在魅课IEMaker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下为下属单位搭建内部远程网络会议室。在实现网络视频会议的基础功能的同时,还实现了员工培训,职工学习,单位OA管理等多项功能。

三、结束语

政府组织复杂,层级较多,内部沟通的需求高,导致会议较为频繁。传统的会议方式,需要途中消耗大量的时间,并需要有大量的会议组织工作,会议成本较高。随着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政府内部的网络条件逐渐改善,并随着高清、超高清、多声道音频等高临场感技术的发展,高清视频会议在各级政府开始得到规模应用,从而提升了政府沟通效率,节省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管理成效。

浅析新时代视频侦查的实战应用 篇7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佘景妮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新刑诉法用专节明确规定了技术侦查措施,对侦查活动监督提出了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技术侦查的内涵、新刑诉法对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及监督技术侦查的必要性,对如何监督技术侦查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新刑诉法 技术侦查 监督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在司法实践中日益广泛运用的技术侦查纳入了调整的范畴,但未对如何开展技术侦查监督作出规定。由于技术侦查的特殊性,一旦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很有可能被滥用而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为了准确打击犯罪、规范侦查和维护人权,对技术侦查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技术侦查的内涵

技术侦查,这一侦查手段在刑事侦查实践中运用已久,但其内涵并无在我国法律中得到明确体现。从颁布的《国家安全法》和《警察法》、加入的《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到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可见我国在不断加强完善技术侦查的立法规制,却未对技术侦查的内涵做出明文规定。

在理论界,亦仍未对技术侦查形成完整、统一的概念。目前,对技术侦查的内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技术侦查,是指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各种侦查手段的总称。该观点主要是从广义上来诠释技术侦查,突出强调的是技术侦查的技术性这一特征。第二种观点认为: 技术侦查措施,指的是侦查机关运用技术装备调查作案人和案件证据的一种秘密侦查措施,包括电子监听(俗称窃听),秘密录像、秘密拍照,用机器设备排查、传送个人情况数据以及用机器设备对比数据等手段。该观点将技术侦查视为秘密侦查的一种。第三种观点认为: 技术侦查,指因调查犯罪事实、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的特殊需要而由法律加以规定和授权的、法定常规侦查措施以外的一些经过特别审批手续而秘密采取的侦查方法。该观点将技术侦查措施作狭义上理解,则是强调了技术侦查的秘密性,并明确了技术侦查的实施要经过法律授权和法定程序。

以上观点分别体现了技术侦查的技术性、秘密性等特征,具有一定的可采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不足,或模糊了技术侦查和侦查技术的界限,或混淆了秘密侦查和技术侦查的关系,或忽视考虑了技术侦查的实施主体、适用条件和范围、审批程序等要件。技术性、秘密性、强制性是技术侦查的重要特征,且因技术侦查会对行为对象的相关权利产生巨大影响,为防止侦查权滥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控制,所以,界定技术侦查概念时须考虑以上要素。因此笔者认为,技术侦查是指依法享有技术侦查权的侦查机关为侦查犯罪的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采用监听、邮件检查、电子监控、秘拍秘照等特定的技术侦查手段秘密或非秘密地查清犯罪事实,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方式。

二、新刑诉法对技术侦查的规定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针对技术侦查措施在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用专节对技术侦查措

施的适用范围、批准程序、执行主体、适用对象和期限、侦查人员的保密义务和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信息材料的处理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将游离于刑诉法调整之外的技术侦查手段纳入了法定侦查措施,是我国刑事立法的一大进步。

(一)明确了技术侦查适用的范围

新刑诉法将技术侦查适用的范围限定于公安机关侦查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和检察机关侦查的“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以及“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该范围限定体现了重罪原则。而“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则体现了必要性原则。

(二)明确了技术侦查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措施种类、适用对象和适用期限执行

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涉及到公民的权利,必须严格依法实施。为防止侦查机关对技术侦查的滥用,新刑诉法明确规定,执行机关对批准的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适用对象不得随意扩大,对适用期限不得随意延长。

(三)明确了侦查人员的保密义务和对采取技术侦查所获取材料的处理

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然会获取大量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资料,这就关系到国家利益、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所以,新刑诉法规定了侦查人员及予以配合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的保密义务,并将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材料限定用于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

(四)明确了控制下交付等秘密侦查措施

新刑诉法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但是,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对涉及给付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实施控制下交付。”该规定有利于将秘密侦查措施纳入法制轨道。

(五)明确了通过技术侦查获取的材料可作为证据使用

目前实践中通过技术侦查取得的证据不能直接公开作为证据使用,影响了打击犯罪的效力。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了技术侦查措施作为收集证据的合法手段,所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这在司法实践中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对技术侦查进行监督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有效惩治犯罪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犯罪形式日趋组织化、智能化、隐蔽化。技术侦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传统侦查方法的不足之处,降低了获取新型犯罪证据的难度,从而加大了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但若缺乏对技术侦查的监督,即使通过技术侦查获得了关键性证据,却因错误运用甚至违法运用技术侦查措施,而使通过技术侦查获得的证据作为非法证据被排除,同样降低了惩治犯罪的有效性。因此,为了做到对新时期各类犯罪的准确打击,有必要加强对技术侦查的监督。

(二)有利于保障人权

技术侦查具有的技术性、秘密性、强制性等特点,正是其区别于其他侦查手段而发挥作用的根本所在。但正是技术侦查的以上特点,也使其在运用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问题,因为其更大程度地触及公民的权利,包括犯罪嫌疑人和其他公民的通信自由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技术侦查就好比双刃剑,对其运用得当有利于及时侦破案件以打击犯罪,一旦侦查机关在追求破案效率的思想影响下对其恣意滥用又会侵犯人权。因此,必须严格限制使用技术侦查,加强对技术侦查运用全过程的监督制约。

(三)有利于实现程序正义

正义是司法制度的永恒追求,其既包括实体正义,也包括程序正义。技术侦查作为重要侦查措施之一,要追求案件事实,必须要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只有实现了程序正义,才能保证实体正义的实现。从当前技术侦查发展的大环境来看,通过对技术侦查程序进行监督,保障技术侦查具备正当化基础,无疑能使技术侦查获得更多的支持力量。加强技术侦查监督不仅是改进我国技术侦查措施现有状况、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侦查程序法治化、遵循国际刑事侦查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

四、对技术侦查进行监督的建议

虽然新刑诉法对技术侦查作出了相关规定,体现了法治的进步,但对如何开展技术侦查监督并未作出规定。为了更好地防止技术侦查权力滥用,检察机关应会同公安机关在实践中认真探索、研究如何对技术侦查进行监督,从而使技术侦查活动在法治的轨道内良好运行。

(一)监督的主体

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由其监督我国技术侦查活动,符合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和现行司法体制的具体情况,并且应主要由检察机关中具有侦查活动监督职能的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开展监督,检察机关中的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监督。但是,应根据不同侦查机关采取的技术侦查措施而有所区别。对于公安机关采取的技术侦查措施,可由同级的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对于检察机关的自侦案件,为体现执法公信力和监督效能,应由上级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监督下级检察机关侦查部门的技术侦查活动。

(二)监督的内容

因新刑诉法对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范围、批准程序、执行主体、适用对象和期限、侦查人员的保密义务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所以监督主体即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部门应当根据新刑诉法规定的内容对技术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技术侦查措施在案件侦查中实施的必要性,申请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按照规定进行审批,有无超范围、期限、措施种类进行侦查,适用对象、执行主体是否合法,侦查人员有无违反保密义务,侦查人员有无诱人犯罪,获取的材料有无用于其他用途等等。

(三)监督的方式和程序

由于新刑诉法对“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没作具体规定,且鉴于我国目前的侦查体制和司法实践现状,建议由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通过审批技术侦查措施申请的形式作为主要的监督方式。侦查监督部门在受理技术侦查措施申请后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以书面形式作出批准决定,并载明措施种类、对象、期限等,再由申请的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交由同级的公安机关严格按批准执行。对于特别紧急的案件,可由侦查机关先行实施,但必须在实施后特定期限内报检察机关批准,检察机关不予批准的,侦查机关必须立即停止实施技术侦查手段。除审批技术侦查措施申请外,侦查监督部门还可通过接受举报控告、提前介入、审查逮捕案件等方式对技术侦查措施的实施过程(包括侦查人员有无违法保密义务、获取材料如何处理等方面)进行监督。

(四)监督的后续处理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通过对侦查机关的技术侦查措施进行监督后,发现有违法开展技术侦查措施的,可以通过《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对侦查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对认定属于违法获取的证据以及其转化证据的,应当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对尚不能认定属于非法证据的,作为存疑非法证据予以记录备案留待公诉部门认定排除。对侦查人员利用侦技手段侵犯他人权利的,建议有关机关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应移交相关部门追

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政策建议及发展前景下一篇:重阳节思念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