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工作汇报(通用7篇)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工作汇报 篇1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工作汇报
xx小学自建校以来,我们一直本着“让每一个孩子自信、健康的成长,追求明天的幸福;让每一位教师持续的发展,享受今天的幸福”的办学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不断发展。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办学,以德治校,树立以人为本的开放办学思想――相信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构建学校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品位,使学校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发展型、学习型、研究型、开放型和谐校园,逐渐形成康小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锻造康小品牌,逐步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一、建设规划
首先,用科学的理念,系统思考学校整体管理。学校始终坚持“读书育人,文化立校”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以德立校,质量强校,办出特色,创建一流”的办学目标。制定了学校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校训、教风、学风都是结合学校实际融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于一体的集中体现。学校积极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各项要求落实到学校管理和平时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年初有计划,实施方案有落实,检查有记录,年末有总结、有评比。
其次,完善制度,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为实现学校事事有章可循的“法制”化,我们制定了《XX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及《XX小学教师一日行为规范》每个康小人从迈进学校的第一步,到上课、下课,到课间操、放
学,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每一项工作都知道该如何做到最好。为了能更好的调动各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工作给予恰当的评价,学校制定了教师量化细则。各位教师通过参照细则即可对自己的工作给予较客观的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已纳入我校整体规划,并制定了具体计划,提出了一整套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教师们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该规划符合学科专业化、教育专业化、职业伦理化的要求。学校则依据规划定期对教师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有专门的教师心理知识学习计划,在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工作步骤,使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得到良性发展。但在教师心理的关注度上,及教师发展情况评价等方面,我校还需逐步加强。
二、组织领导
示范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学管理上我校制度健全、落实到位,具有较高水平。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校长始终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组织学校教师发展。为了更好的落实各项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学校设立了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机构,设立了独立的研修处,设立了专职研修员。尝试制订了活动计划和校本特色的操作模式,日常管理力求有序、高效,健全管理资料项目、合理归档。研修处负责人和研修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同时按照整体协调,分工合作的原则,确定了研修处、教导处、年级组、学科组的职责和任务,做到职责分明,任务具体学校成立的课堂研究中心由
校内各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开展相应的活动。每月有检查、学期有总结、学年有评价、考核、奖惩。
三、运行保障
1、条件支持:学校具有满足校本研训和教师自主学习需要的硬件设施。图书馆馆藏丰富,实施电子借阅,馆内现有藏书一万余册,能满足师生需要,教育理论专著和专业理论书籍不断充实,教育教学文献资料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一线教师。同时每位教师都至少订阅一份与教学相关的杂志报刊,学校还为购买教学书籍进行学习的教师报销书费。硬件建设具有能够满足教师远程学习、研修需要的网络支持平台和网络环境。班主任教师人手一台电脑,能满足教师备课、学习、研讨、交流需要。学校装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有会议室,有全体教师集中学习、组织公开教学的多媒体培训场所,具备15-20人的挂职锻炼食宿条件。
2、经费保障:能落实研修经费,学校每年都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聘请专家讲座,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利的经费保障。
3、时间保障:学校每周一、二、四下午两节课后的4:30至5:00时间进行组内校本教研,学校每月安排1次以上校级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教师外出参训的时间有保障。
四、制度建设
1、继续教育制度:学校落实了教师岗位学历的相关规定,依据学校情况,按照学用一致的原则,提出有效的激励措施。认真落实继续教育的相
关规定,符合年龄的教师,继续教育参训率为100%,考核成绩合格率为100%。建立健全了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制度,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
2、教研制度: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完善。
(1)三备一反备课制度,让预设更精彩。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校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最终形成了“三备一反“的备课模式。三备即:首备——独立钻研教材,形成预案。二备——教研组内集体教研,深入解读教材。三备——课前再次修订教案,让预设更充分。一反——针对教学预设及课堂教学的生成深入进行反思。教师们将自己的备课及反思放在学校的ftp上,与其他教师共享。各位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其他教师的备课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学校定期对老师们的备课进行检查公布检查结果,并纳入期末的量化考核。
(2)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在建立备课模式的基础上,学校又建立了XX小学校本教研模式。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教师之间听课、评课,通过检查、展示、交流等活动有效促进教师授课、听课、评课素质的提高,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1次组内研究课,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听课要记笔记,并作适当评论。
(2)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体系。强调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开展案例与反思活动。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通过丰富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包括开展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对子、同伴交流与互助的集体备课与评课相结合的常规教研活动、校级公开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一课多轮等活动,教师们的学科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在交融中达成共识,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使校本培训在实施过程中不走样,我校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让我们的教师外出学习,在学习和交流中,吸收有益成分,丰富自己的校本培训实践。我校还不定期邀请区教研室的专家们到我校指导教学,请有经验的教师通过送课下乡等活动,开展校本培训。几年来,全校的每位教师几乎都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领会了许多独自探索所达不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科研制度:日常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并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教研组、学校乃至上级教研部门帮助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解决的策略,通过典型课例研究、连环跟进等进行深入研究。
在主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将课程实施中的共性、重点、难点问题,提炼为校本的教研课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我校参与的《课
堂教学有效性评价》课题获河北省一等奖。近两年通过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学院合作,我校参与了数学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模式的研究”,在接受专家组终结验收时,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了高度评价,研究的过程也带动了教师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骨干教师,连续参加三届全国教师说课大赛有3人次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
4、导师制度:学校建立了各学科辅导教师队伍,大力发挥骨干教师榜样、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学校开展传帮带工作,通过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结对子,实际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建立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比、骨干教师梯队培养、师徒带教、名师培养等制度。为那些已经有所发展、有所成就的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在对教师提出发展的具体要求的同时,学校承担起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保障的责任,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机会,提供条件。
5、构建多元化运行载体: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比如XX年12月份,学校20位教师参加了市组织的“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观摩了支玉恒、于永正、虞大明、刘松、潘晓明等专家的精彩课例,通过活动,教师们受益匪浅。去年年学校派有21位教师参加了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及业务能力研修班培训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是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5、评价奖惩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在学校新课程实施中的促进作用是我校一直在努力探索的。结合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力争通过检查把对教师的考核重点放在“教师能否真正地为学生服务、能否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上”。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从备课、上课、作业、教研、学习等各方面进行检查,结合对家长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对教师的工作效果做出全面的评价。通过评价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作用,使教师能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任务。
五、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我们注重通过校本研修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1.制度约束,保证参与。
初期,我们通过外出取经、聘请专家、读书学习等方式使广大教师接受思想、更新理念,但新课程的实施,最终要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上。要使每一位教师真正理解、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及时发现、研究、解决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校针对学校、教师、学生实际,逐步建立了保障教师工作趋于常态化的校本教研制度。保证教师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学习与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为发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同时注重原有骨干的热情保持,学校不断为其搭建各种发展平台,充分发掘其潜能,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引领作用,保持住骨干不断发展的自信与热情。首先从教研组人员安排上我们比较注意老中青、骨干与非骨干的搭配,通过在教材研讨、听课评课、跨组教研等活动平台中让他们担当主角的方式继续锻炼他们,一方面发挥其骨干带动作用,一方面促使其不断进步。
2.抓准主线,深化校本教研工作。
“阵地前移”,关注课前研究。过去的教研往往推出一节课,大家观看完了课例进行研讨。这样学生无疑成为了实验品,成为了研究的辅助工具,这是与校本教研的主旨相违背的。因此教研组的教研内容“前移”,要求每次教研由教研组长组织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将问题解决在上课之前。除了明确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教学的要求外,语文教学要以读者、编者、学生的身份走进语文文本。数学教学要明确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重心下移”,开展常态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是校本校研的永恒话题,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主方向。但是那些所谓的“优质课”在农村学校实际教学中实用价值较低,因而各个教研组以常态课作为教研的主要内容开展研讨活动。集体备课之后轮流由教研组成员提供课例,同时坚持“讲研结合”授课教师与同组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探讨改进措施。以课例为载体的课后研讨,把教研的方向直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来,真正做到了“重心下移。
主题教研,循环跟进。从XX年开始,我校便采取循环跟进的方式以“文本细读”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首先,组织老师们系统学习“文本细读”的理论知识。郑爱英主任又结合老师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怎样细读文本”的专题讲座。在此基础上,各教研组以“扎实有效——探究词语教学策略”为切入点开展课堂实践。首先各个年级组分头选取课文,组织本组教师独立分析文本。其中高年级组选取了《灯祭》一课进行深入解读,中年级组选择了《吹糖人》,低年级组选了《日月潭》。在各位教师独立解读文本之后,各组
又利用组内教研的时间将各自解读感悟集中碰撞、交流。结束了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李会军、徐玉梅、常维静老师先后执教了以上的三节课。每次讲完课,全体教师再集中到一起探讨教师是怎样通过解读词语来解读文本的。三次课例后研讨之后全体教师有对解读词语的各种策略进行了集中的梳理。即:1、对比诵读,悟得真味。2、联系上下文,深入词语。3创设情境,角色体验。4、借助图画,直观感悟。本学期我校将继续以“词语教学的策略”为切入点,探讨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10月份,老师们围绕着中年级组的夏树静老师讲的《赵州桥》一课进行了主题研讨。
研读课程标准,观摩名家课堂。在进行常态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我们还组织老师们观摩了窦桂梅老师、于永正老师、吴正宪等名师的视频课例,并结合课程标准对这些名家课例细细咀嚼,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XX年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各位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时机、方式都有了深刻的认识。现在我校各班已实现了班班通,因此我校把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进一步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们还要求老师们着手建立学校的校本资源。老师们将备课、上课搜集使用的各种资源,制作的教学课件,按照科目及年段整理好放在学校的ftp上。学期末学校对老师们的自建资源进行评比量化。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各位教师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还为今后老师们的教学积累了宝
贵的素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上学期,我校已集中建成了冀教版中年级语文课件库。
六、示范辐射作用发挥
建校以来,我校多次承担过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送教下乡、锻炼的任务,效果明显。
七、学校特色
XX小学一直本着“文化立校”的宗旨,依托读书活动发动全校教师与学生一起捧起经典,进而提高广大教师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腾俊峰校长高度重视教师的读书工作,在开学第一天的校会上就具体布置了本学期的教师读书工作方案。与此同时,校长自身也率先垂范,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是仍然坚持每天利用中午等休息时间进行阅读。三个月的时间里先后阅读了《朗读手册》、《如何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等书。几位教学领导也纷纷垂范,在阅读本学期必读书目《朗读手册》的基础上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夏山学校》、《我们班的阅读日记》等书籍。为了督促教师们的读书进程,我校每月举行一次教师读书交流会,在每次的读书交流会上,校领导总是率先发言,身体力行以带动广大教师的读书的积极性。读书活动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此项工作,与大师对话,让教师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是我校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工作的简单总结,我们将根据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争取学校的更好更快发展。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工作汇报 篇2
1 物流管理专业的示范创建工作必须要突破瓶颈、走出新路、形成特色
受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跟着铁路转、联合铁路办、帮助铁路干”, 和湖北职院“依托专业办企业, 兴办企业促专业”的思路启发, 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应坚持“依托行业, 面向社会,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发展之路”的办学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质量为本、技能为先, 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办学理念,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行业特色, 拓展社会服务能力。
具体来说, 物流专业的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建设、创新机制、强化特色”的建设原则, 强化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 充分发挥“两个优势” (即学院在水利行业积累的综合资源优势和地处武汉的区位优势) , 抢抓“两个机遇” (即武汉建新港、做大做强物流支柱产业和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 , 完善“双挂牌, 双基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物流管理的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 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利用行业优势, 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示范性建设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在省内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以培养特色突出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更好地为湖北物流行业和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2 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应坚持科学定位, 细化方向, 满足行业人才需求
2.1 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 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 就是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和设置专业。近年来, 中部地区社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拉动了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应确定本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相应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立足物流、服务湖北、辐射中部及沿江区域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旨在培养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精通物流业务,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既能胜任生产、服务一线的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等基层管理工作, 又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熟练进行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市场开拓, 并组织实施物流方案,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应坚持立足于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实际, 不断调整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认真实施年度企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同时通过制度化的社会调研, 保证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形成动态反应机制。
2.2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创新并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将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为三个循环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第一学年完成职业基础模块学习后, 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角色体验”,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第二个阶段是第二学年完成职业通用能力模块、部分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后, 再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轮岗实训”, 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 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第三个阶段是在第三学年完成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和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后, 安排6个月顶岗实习, 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接受实习单位的挑选, 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结合。
在校内学习过程中, 应做到理实并重, 学做交融, 突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学习, 一般应安排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 结合课程教学, 设计岗位工作任务, 合理安排岗位, 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 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近几年, 学院与九州通、中百物流等合作企业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真正实现了“做中教, 做中学”。
2.3 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物流管理专业必须要在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物流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将岗位能力、职业资格标准、从业者的任职要求和素质要求融入专业的能力体系、知识体系和素质体系, 按照“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设计思路, 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融通的“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分“运输管理方向”和“仓储与配送方向”两个专门化方向, 实现既满足学生的职业趋向差异, 又能满足用人单位用人需求。
2.4 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着力点, 深化教学改革, 带动专业建设
我们应根据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分析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 如在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课程教学中, 吸纳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 同时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 吸收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另外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 将通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 满足行业多岗位的转换。
3 以项目教学法为主,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方式创新物流管理的教学模式
对于实践结合紧密的物流管理专业课, 应采用项目教学法。我们应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工作流程划分项目 (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 , 用几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 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在项目中。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分析、项目所需知识、项目所需技能、项目小结、知识与技能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编排。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法、示范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可在《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 设计大量的角色体验学习项目, 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职业场景, 让学生动手操作、轮岗实训, 亲身体验学习的内容, 产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 同时通过企业技术骨干的言传身教, 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多方合作, 共育人才,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过程中, 学校与九州通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可聘请行业企业的知名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校企共同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共建专业实训室、核心课程和校本教材, 共同研究解决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良好的校企合作, 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师资、课程建设、项目案例和实战训练环境等关键资源, 提升了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我们可通过与物流行业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 实施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认证, 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 能获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遵循“保持先进性, 突出实用性, 软硬件配套、仿真与企业实战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政策保障、优先投资的方式, 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 应大力推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做到以培养为主,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专职为主, 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在企业、行业协会兼职或做项目顾问, 通过参与企业方案设计、项目开发, 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 提高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和职业教育能力。团队中的兼职教师可来自九州通等校外实习基地, 作为行业专家和企业业务骨干, 可参与“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专业建设项目, 同时可在课程建设中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和参与实践环节的教学等工作。
总之, 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示范创建是涉及多方面、多环节的系统工程, 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长期贯彻为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服务的教育思想,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完善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使专业更具特色, 这样才能保持与其他同类院校的差异性, 进而更好地完成物流管理专业的示范创建工作。
摘要: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 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专业的行业背景、需求岗位类型、办学特色等因素, 确定相应的专业培养方向, 走示范性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示范创建工作必须要突破瓶颈、走出新路、形成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应坚持科学定位, 细化方向, 满足行业人才需求, 同时应以项目教学法为主,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方式创新物流管理的教学模式, 多方合作, 共育人才,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创建
参考文献
[1]彭纯军, 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方向设置的思考,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2]李肖夫, 关于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物流科技》, 2006年第2期.
[3]李晓文、王积俭, 浅论我国高校物流教育现状与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江苏商论》, 2004年第7期.
[4]董大奎等,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立异和特色, 《辽宁高职学报》, 2006年第4期.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工作汇报 篇3
关键词:语文;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82
莲塘一中杨刚华高中语文工作室(实体)成立于2013年3月,该工作室是在学校领导下,由语文教研组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 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目前有负责人1人,成员4人。自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语文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
一、探索的实践活动
1. 服务学生学习。工作室设在教学区教学楼休息室,方便学生在课后向教师问问题。周一至周五,每天固定时间开放工作室1小时,由一位工作室成员解答学生的语文学科问题。问题包括具体的题目,也包括语文学习方法,甚至学习心理问题。
2. 服务教育教学。在工作室外墙,开设“时事评论简报栏”。每周张贴一期时事评论文章。学生利用课间时间驻足观看,十分喜欢。既开拓了视野,补充了语文教师课堂上无法补充的时事部分,又从某种意义上进行了思想教育。时事评论文章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传递了正能量,文章中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的评价在无形中就教育了学生。比如,《不能等到老年节才去探望父母》、《暴富而失掉人生》、《“扶老奶奶过街”是最落地的爱国》等文章就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3. 给青年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工作室每周召开一次短暂的学习交流例会。地点很灵活,或在工作室,或在教研组;形式也很灵活,或讨论题目,或交流课题的进度,或交流对某篇文章的看法。成立以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很快。
4. 发动青年教师编辑校本教材。比如,我们编辑的《莲塘一中高中语文书法课程》、《莲塘一中高中语文书法课程临摹本》是工作室集体智慧的结晶。书法课程校本教材给了语文教师教学的范本,从高一开始抓学生的书写卷面,防止因卷面而扣分。
5. 密切联系学科资源服务学校教学。工作室成立以来,多次联系省、市、县语文教研员莅临工作室指导讲学,也接待了外校的同行参观。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获益匪浅。
二、工作室的特色
1. 立足实体,务求高效。工作室的宗旨是:服务学校教研,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工作室的研修不能脱离学校正常的教研活动。工作室制定阶段学习目标,并且每周召开一次短暂的例会,交流研修成果和心得。工作室注重面对面的讨论交流,畅所欲言,达到真正教研的效果。
2. 立足教学,定位精准。工作室是在学校领导下,由语文教研组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 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工作室一切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学,都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实现专业成长。
3. 共同研修,共同进步。围绕专题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室每位成员都必须要有个人的小课题,每个小课题又组成大课题,既有一定的方向,又有一定的规划。成立的初期阶段,工作室主要围绕“高三语文课时练”“高中语文书法课程”展开了共同研修,编辑了校本教材,每位成员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4. 目标明确,逐渐提升。工作室的总体目标是:“积累教学经验,加强学习科研,提高业务素质,加快专业成长,成为具有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型教师。”阶段目标是:“多读书,博采众长;常积累,厚积薄发;善教学,钻研反思;好研究,创新提高。”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系列活动。
5. 示范引领,带培辐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学校,名师就是火车头。杨刚华高中语文工作室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培养优秀教师的长效手段。工作室是研究的平台、成长的示范、凝聚的核心。不仅带动了学校学科教师的成长,同时辐射到其他学科、其他学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看到优秀的教师还在不竭求索、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时,又有谁肯偷懒、又有谁会偷懒?”高萍老师如是说。杨刚华高中语文工作室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凝聚和吸引了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发展,形成学习共同体和成长共同体,最终带着学校乃至县区的学科教学走向新的高度。
三、五个对话,收获丰厚
1. 与领导对话,洗涤我们的心灵
有了工作室,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更多了,也更能够真切感受到校长的“人格魅力”。校长从来不说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启发工作室的成员做人做事的道理,工作室成员深受感动。校长让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明白:“为人师者要有大爱,为人师者要志存高远,为人师者要从心做起”。
2. 与同伴对话,碰撞我们的智慧
工作室的五位成员,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工作室的活动大家都积极参加。大家喜欢来工作室,这里温馨、团结、充满学术氛围,这里可以让我们暂时忘记工作的辛苦,从“老师”重新回到“学生”的身份,体会学习的快乐。五位成员各有特色,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探讨,都闪烁着我们的智慧;每一次短会,都是我们互相问候、交流谈心、畅所欲言、相互学习的机会。在这里,我们不避讳自己工作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为同伴们一起讨论,一起帮助,可以消除困惑,给与支持和鼓励;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交流感想、共同提高;在这里,我们经常争论,各抒己见,却又仔细聆听他人的想法,博采众长。
3. 与书本对话,沉淀我们的思想
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工作室要求大家多学习,并为大家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网站,供大家学习、研究。在工作室的页面中已有了多篇日志,如教学案例、心得体会、教学理论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工作室成员的学习成果,是大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感受,也是我们“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过程。
4. 与自己对话,思考自己的未来
工作室是一个思想的殿堂,参加后才发现自己学得太少,读得太少,写得太少,反思的太少,才发现有太多阅读的理由和冲动。通过研讨活动,成员都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成员都认为“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是下阶段的目标。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效、更完善、更优秀,从而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
5. 与学生对话,提高自己的水平
工作室每天都有人值班,学生常常进来问问题。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准备一桶水。为了在给学生答疑释惑的时候轻松自如,我们就必须在课后多做题目,多研究题目,多向老教师请教。久而久之,无形的压力促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了许多。
时光飞逝,在繁忙和有序中,工作室从无到有、从摸索到成型,我们一直在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团结全校高中语文教师,本着教、学、研合一的原则,共同研修,共同进步,专业成长,全面提升,将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使学校高中语文教研水平更上一层楼。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工作汇报 篇4
东光县实验小学
我校自创建示范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来,一直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办学宗旨;以“人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实现教育引领社会”为办学理念;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为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现将工作具体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设规划
(一)发展理念
我校确定了以“教师发展为本”,坚持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通过学习、讨论树立了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岗位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在校内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基于学校自主发展需要的五年发展规划。
(二)发展目标
以“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构建教师“以校为本”继续教育机制,以研修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教师管理、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探究能力的教师队伍。争创以“自主认识、自主发展、自主提升”为标志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规划
我校教师队伍年富力强,从教师的个人发展来看,正处于黄金阶段。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以“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强化特色、加速发展、创建一流”为整体战略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核心,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课题研究、学术报告、自主研究、研训互动、教学实践和社会考察等形式,开展校本研发和师资培训工作。学校针对岗位为每位教师制定了和未来三年发展的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制定了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和校本教研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目标和计划、建立了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并实现了网上动态管理。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在每学期初制定本组的校本研修计划,并按期进行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交流反思,及时总结,并留有反思总结材料。以此促进我校教师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学校注重对教师心理的疏导和对心理知识的学习,保证了教师在一个良好积极的工作状态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健康的成长。
第1页
二、组织领导
(一)学校领导
我校行政管理人员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自身综合素质较高。领导班子凝聚力强,工作勤奋,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研究能力,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及创新能力。学校建立了领导听、评课制度,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到年级组指导备课,深入课堂听课。教务处每学期都要组织本校的县、市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做公开课,课后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此外,所有任课教师每学期都要上一节教学研讨课,新调入教师要上汇报课,对课改精神吃的不透的教师,班子成员要跟踪指导备课、讲课。一学期,教务处人员每人听课至少70节,而且都做到有听有评,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管理机构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努力使学生得到和谐、主动、全面地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国家和省教育厅的规定,开全开齐三级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年级、教研组的作用,建立“教、学、研”一体的校本研修制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每学期开始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务处按计划督导落实,保障各项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
我们根据教育新形势和本校实际情况,对我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各类教学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了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对教师的德、勤、能、绩等方面均有详细的量化考核细则,每学年以计分方式对教师的整体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评估考评,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教活动,每学期各年级进行学生座谈会、交流会,举办学校开放日,召开学生家长会,及时反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制定措施积极改进。
三、运行保障
(一)硬件设施到位
学校建有一流的教学设备设施:有科学仪器室、实验室各1个,音美器材室、音乐教室各1个,体育器材室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56座的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3个,教学光盘播放室1个,卫星接收室1个,电子备课室2个,藏书7万余册的图书室1个。教学仪器配备均达到国家标准,各功能教室及室内仪器设备都能充分利用。学科报刊杂志 五十余种,能够满足教师学习和教学需要。同时,学校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及时上传、更新资料内容,网站资源丰富。我们还开发了满足教师远程学习、研修需要的网络支持平台,真正实现了教师在网 第2页 络环境下进行备课、学习、研讨、交流。学校的会议室配有多媒体网络系统,可满足200名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研讨。
(二)研修经费到位
学校建有一整套的经费保障措施,将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列为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并且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每学期及时购买教学资料、教师用书、教具等,保障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所需经费。冯校长为了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多方筹措资金,并不惜花重金聘请知名专家到我校为教师做讲座。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级别、形式的业务培训。为了开阔教师的眼界,学校组织区名师培养对象参加各种类型的中小学优秀教师研修班的学习。并分赴北京、天津、太原、沧州、石家庄等地参加教学交流活动。教师每一次外出培训后,都及时进行二级培训。教师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借鉴教学经验、方法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
(三)时间保障
学校要求教师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4小时,各教研组每周按照学期初制定的教研计划保质保量地进行教研活动,每学期,我们都安排至少四次大型集体教研学习活动,有效地保障了校本主题教研和培训的时间。
四、制度建设
(一)严格落实继续教育制度
学校把继续教育的学习培训、考试成绩、作业笔记等均列入期末量化评估考核办法,对于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加分奖励。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学校要求适龄教师全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和考试,多年来考试成绩成绩合格率均为100%。
(二)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1、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为将校本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我们从我校实际出发,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校本教研评价制度》、《星级教师评定制度》等制度,使校本教研工作日趋规范化。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坚持深入教学、教研一线指导教学、教研工作。学校规定,学校业务领导,每学期必须听课70节以上,每周必须亲自参加某一学科组的一次教研活动,活动中带头发言,活动后及时评价指导。建立教师自我反思,参与教研活动的检查制度,为每个教师创造平等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使校本教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内在需要。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的状态,有效地开展教师间交流与合作研究。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 第3页 开发和建设的能力,形成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同时,加强学科间的沟通整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完善学校学科教研大组、年级各教研小组两级级校本教研制度。规定校级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校级教研活动以统一的新课程理念、课标、教育思想学习和案例分析,课例评析、典型课观看、讨论为主;年级各教研小组活动则以学科的针对性业务学习,案例分析,好课评析,课例研讨、备课为主。教师参加活动情况与期末评估直接挂钩。
2、加强校本研修管理
我们自2009年4月就启动了校本教研“一二三四工程”,即“一个中心”——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提高备课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基本点;“三位一体”——努力形成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三位一体的教研网络;“四轮驱动”——继续坚持每周公开课、集体备课、群体研讨、集体培训四种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相互补偿,共同推进。
我们坚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制度上有保证。学校规定每个教研组固定的教研时间,做到雷打不动。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二是组织上要到位。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坚力量与基本组织。我校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分成15个学科教研组,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三是行为上要主动。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得与失。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3、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管理
我们要求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理论作指导,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为主,要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要在全过程中为学生创建表现和展示的空间。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将备课的过程变成教研组教师研究、对话、分享的过程。注重集体备课,备课经历单元个人主备、集体议课、个性运用三个过程,课堂上,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吸引力,教学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
4、改革教案撰写形式,推行集体备课
广大一线教师既要进行理论的学习和转变观念,又要探索研究新的教材教法,因而普遍感受到压力大、适应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导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召开了教研组长研讨会和教师代表座谈会,经过细致的分析和充分的研究,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我校教案撰写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将教师花在机械抄写教案的大量时间转移到追求教案的创新、实效上来,转移到研究教法、学法、学生上来。
第4页
(三)建立校本科研制度
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校本教研要以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为中心。在日常教研管理中,我们注重强化教研组的职能,使教研组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做到有主题、有序列,扎实有效。每一个教研组都要有自己的教研主题,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教研专题,此外,学校每一学年都要确定一个公共教研课题。这样不同层面的教研课题的确定,促使教师直面教学问题,让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使教师逐步成为教学的主动研究者。经过不断的努力,我校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多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论文在省、市交流中获奖。近年来,我校先后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沧州市重点课题《进行有效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等多个省市、国家级的课题,相关成果已在我校乃至全县推广。目前,市级重点课题《人教版教材的使用与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生作文模式的研究》等正在我校课题组如火如荼地开展研究之中。
此外,我校还广泛开展了以“一个人解决一个教学或教育问题”为特征的“小课题”研究,力求回归实践、贴近教师、走进课堂,解决本校、本班的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通过各项课题的研究力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达到了凝炼队伍、完善素质、提升质量的目的。
(四)导师制度
2007年以来,我校聘请多位知名的专家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不拘形式地多与名师学习,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结合本校实际,我们还大力开发我校的现有资源,开展本校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结对活动。我们规定我校的名师每学期上一节高水平的公开课,教导处每学期负责搜集最新的教学方面的报刊资料进行两次集体学习,同时,我校也十分重视外出学习的机会,派出教师参加省、市、县培训。凡去外地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来后,都要进行二级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讲座交流,并上示范课。
(五)构建多元化运行载体
我校积极寻求教育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的智力支持,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成为众多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学校,通过与县教研室、市教科所的教师论坛、教学观摩等活动以及各地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为教师学习和发展创设了有力的条件。
(六)健全评价奖惩制度。
为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加大对教师的评价力度,学校以《东光县实验小学教师量化评估细则》为基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奖励机制,从教
第5页 师个人的发展规划、实施过程、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评价和奖惩。每学年,在师德、教学、专业发展、出勤等方面进行加分核算后,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估考核并作为评优评先的先决条件。形成了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评教、学校评估的教学评估机制,从职业道德、专业水平、专业发展、课堂教学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综合、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一位教师,并把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要素,采取一票否决制,取消师德考核不合格教师的评优、评先资格。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管理制度。我校每位教师均有一个档案盒,每学年进行更新评选,并以电子的形式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登记册,逐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管理。
五、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队伍情况
学现有48个教学班,3156名学生,152名专任教师,4名特岗教师,其中取得学士学位的有 80人,本科学历96人,专科学历70人,学历达标率达到了100%。学校每年通过组织优质课、说课、教学设计、论文等评比活动,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中年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的展示课,全方位出击,推出了一批校级优秀教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出了省、市级骨干教师,扩大了示范性学科及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并逐步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拥有由1名市级骨干教师,3名县级骨干教师,9名县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教师梯队。
(二)个体发展
1、名师工程
在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中,对于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明确即:建设一支在我县具有影响的骨干教师队伍。因此学校重视骨干教师培养,努力实现“校内培名师,名师促名校”的战略目标。目前我校已形成了由“ 4名县级首批名师,6名名师培养对象”组成的名师团队,通过名师的引领、互助和辐射作用,已成为我校提升教师队伍、成就一大批骨干教师的关键。通过开展教学论坛、集体备课活动,集中智慧,资源共享;通过“专业讲座”、“名师引领”等活动,扩充知识背景,显示才能;通过撰写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形成风格,崭露头角。特别是名师、骨干教师的展示课,使老师们听有所思,思有所获,不仅大大提高教研的实效性,同时使得名师、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落到了实处。
2、青年工程
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使青年教师努力缩短“适应期”,早日走向“成熟期”,尽早实现由新手向能手的转化,学校坚持实施“青年工程”。
第6页(1)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通过这种“导师制”,由骨干教师对新教师从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帮助指导,以老带新,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采用新教师的“公开课”“优质课”、年轻教师的“随堂课”、老教师的“经典课”,分步优化,分层发展,整体推进,每种课型都在教研组内进行详细的评课议课,使每位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一年来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每位教师的理论水平都有所提高,能将吸收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培新帮带”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
(2)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校坚持提供各种机会,搭建各式平台锻炼青年教师。我校每学期开展教师素质大赛、优质课评比、演讲比赛各一次,学校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参赛。在这些活动中,李秀芝、郭敏、徐美玲等老师在脱颖而出,既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得到了磨练。
(三)团队发展
(1)通过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通过听评课活动、教师论坛活动、教师成长汇报会活动、说课活动、教师粉笔字、朗读比赛、教师才艺展示活动等,带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2)借助校本课程的开发强化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使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既是学校文化创造、重建的过程,也是教师重建自己文化结构、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个性品质逐步完善的过程。我校许多教师都踊跃地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王贵荣、张广占、石丽华、刘恩霞、冯新娟等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带领本组教师开设出了适合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的《小学生文明礼仪》、《武术》、《素描基础》、《书法》、《五线谱学习入门》、《经典诵读》等校本课程。特《小学生文明礼仪》已初具规模,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我校开发编写的《小学生文明礼仪》教材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
(3)充分发挥教研小组的作用
我校加强教研组文化氛围的营造,创建了组内成长档案袋,加强了教研组的管理,倡导组内合作学习,鼓励教师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围绕问题进行合作交流,使教研组成为最重要最基本的学习团体。我校每学期都要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组长,并在绩效考核中予以奖励。
六、示范辐射作用发挥
(一)培训支持
第7页 我校有容纳200余人的多媒体会议室,经常为县、市、省等各级培训部门提供培训基地和资源。
(二)交际结对
作为我县的龙头学校,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校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与世纪小学结对子,并多次送课下乡,还为全县近百名特岗教师提供了学习培训机会,对我县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得到了县局领导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评价。
(三)成果推广
每学期,我校都会配合县教育局教研室派出骨干教师下乡送课,并通过课后研讨、专题讲座等形式把我们的好的教学经验以及课题研究成果向各兄弟学校推广交流,特别是我们与世纪小学互派教师,深入到对方学校,全程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种校际合作,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通过支教骨干教师的帮扶、以及受扶教师到我校的见习,从而实现了帮扶双方的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实现了双赢。石晶老师在张秀玲老师的帮助下,在解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调动学生兴趣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并在全县做了“汇报课”,其“设计理念、课堂生成、师生互动”得到了现场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她在校际结对活动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七、学校教师发展学校带动了我县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特殊作用发挥
我校的王贵荣、石丽华两位老师多次被县教研室、各乡镇教研室聘请为历届特岗教师、农村教师进行观摩课教学以及主题讲座活动,且均在河北省的新教材培训班、省教学观摩引路课中做课,每次都能顺利完成任务,在得到各级领导肯定的同时,也使自身的教学能力越来越高。
(二)特色创新
我校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素质,也全面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先后获得团中央授予的“雏鹰行动先进大队”、省“中小学艺术节先进学校”、市“素质教育先进校”、“教育科研先导校”、“教育质量先进校”、“中小学礼仪教育先进校”、县“创建十A学校模范校”等荣誉称号。在去年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验收中,我校得到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学校中近百位教师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及教学评优课在县、市、省、国家级评比中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有1人,省级奖励 3人,市级奖励 6人。因为有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深化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校学生在华人 第8页 杯作文竞赛、美术作品、电脑制作、科技小制作等评比活动中每年都获得了大量的奖项。三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励6人,省级人8,市级12人。
回首昨天,在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探索路上,留下了我们跋涉的足迹,凝结了我们的心血和汗水,也展示了我们的智慧和才华。这其中,有欢乐也有遗憾,有成绩也有不足,但我们成就了学生,成就了教师,更成就了学校。放眼未来,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依然步履坚实,依然豪情满怀,信心满怀。
创建示范高中工作汇报 篇5
本溪县创建省示范普通高中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让我代表本溪县县委县政府,热烈欢迎省教育厅示范性高中评估组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现在,我就本溪县如何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建省级示范高中的基本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以汇报。
我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辖14个乡镇,30万人口。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推进教育创新,全县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在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上,注重以建设示范性高中为目标,不断加强教育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县普通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有普通高中4所,重点高中1所,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 人。
县高中始建于1980年,1981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高中。学校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4平方米,有教职工196人,其中专任教师169人。在校生2776人,45个教学班。目前,县高中招生数量逐年增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本溪县高中教育发展史上最好的成绩。为此,我县以县高中为龙头,积极创建省示范高中。在创建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强化政府行为,确保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县委县政府将高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解决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努力增加投入,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县高中扩建,逐步改善高中的办学条件,并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为高中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XX年,县委县政府无偿为县高中划拨土地,使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万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5万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3.5万平方米,高中园区建设基本形成,这为高中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加快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增强效益观念
为创建省示范性高中,我县加强对重点高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县高中新建一栋教学楼,两栋宿舍楼,一处食堂和一座体育馆,目前学校共有教学楼三栋,实验楼一栋,图书馆、体育馆等教学设施也一应俱全,走在了我县同类学校的前列,这些都基本能满足学校扩大招生的需要,也达到了教育教学的资源共享,起到了优质高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办学实力,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培养大批的跨世纪创新人才是创建示范性高中的核心 目标
在创建工作之初,我们首先明确一点,那就是:培养大批的跨世纪人才是创建示范性高中的核心目标。县高中要名符其实地示素质教育之范,示培养创新人才之范。为此,县委县政府要求高中在整个办学过程中,要努力探索和实践“五个创新”,即教育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以及课程结构创新。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教育观念创新。
1、教育观念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必须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为此,我们在县高中强调:
第一,教育的整体功能观,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及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功能,通过整体功能的发挥,把县高中的学生培养成开拓创新的现代人,勤学善思的自强人,文明高尚的未来人。
第二,育人的全面质量观,实现全面发展,注重全面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第三,开放的培养方式观,在教育力量的组合方面,除发挥学校的主要职能作用外,还建立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协调制度,形成有机的教育合力。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探索家长会的新形式,努力把每一次家长会开成家长培训会、家长提高会,提高家长会的吸引力和效果。在教育渠道和途径方面,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又充分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大力实施开放式办学。近年来,县高中积极同本地区及省内外,国内外大中学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积极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与韩国忠清大学、日本九洲外国语大学等结成友好学校。
第四,连续的终身教育观,即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切实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不断倡导和创造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新做法,让他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有能力并且乐意继续学习。
2、管理模式创新
县高中主张管理应当顺应时代,注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和改革管理组织结构及其职能。确立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总支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学校管理模式,体现了校长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同时副职分工明确,制度健全,措施有力,使学校领导层成为一个凝聚力、影响力极强的有机体。校长马永义在我县教育系统向来以敢于改革,善于改革著称。他领导下的班子成员个个都让县政府满意。
县高中提出“管理是科学”,“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质量”,把培养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和管理手段的高素质干部 队伍作为管理模式创新的核心任务之一,要求中青年干部好学上进,认真履行职责,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认真贯彻《中学德育大纲》和《县高中学生一日常规》,重视班集体的建设,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整体育人功能,建立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不仅对任教学科的教学工作负责,更发挥对整个班级工作 “领导、组织、协调”的职能,对本班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对学生的管理,简单的“管、卡、压”只能窒息学生,县高中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等群团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理自律的意识与独立自主的精神。建立独具特色的值周班制度,每周一个班级,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校日常检查和管理的机会。
3、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创新。县高中越办越好,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一大批优秀老师各有一套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些优秀教师的创新过程中,一个以推进新课程教学计划实验为契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化全新教学模式,已在县高中形成共识。
4、教学手段创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教学手段的创新不可或缺。基于这一认识,县高中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把教学设备的更新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县高中目前拥有多功能阶梯教室4个,多媒体教室16个,建有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功能电子大厅、报告厅、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及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等。有80%以上的学科,1/3以上的课程能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名教师在全省课件制作比赛中获奖。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全部达到省定标准。
5、课程结构创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必须以课程来落实。目前,县高中课程结构创新的核心就是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开设好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认真开好心理健康等选修课,努力建设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构建适合县高中特点的课程结构体系。如今,学校开设了20余门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多部自编的校本课程,如《 》。组织了艺术体操队、文学社、各项体育集训队、各种兴趣小组等,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课内打基础,课外育特长。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广大师生深入厂矿、农村、社区,与社会广泛接触,参加实践锻炼。这些活动都成为县高中办学的一道道风景线。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建示范性高中的根本保证
县高中现有教职工196名,其中专任教师169名,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57名,一级教师44人,研究生17人。其中市级名师8人,市学科带头人14人,市县两级骨干教师42人。他们深受社会的尊重和学生的欢迎。学校形成了一支思想稳、结构好、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这是长期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
1、县高中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体现在政治环境宽,作风纪律严,干群关系和,敬业精神强。
面对商品经济大潮和“拜金主义”泛滥,学校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尤其是学校领导,不仅以踏实稳健的作风管理学校,而且以极具魅力的人格与情感凝聚教工。领导班子成员十分重视自身建设,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形成了一个“团结、务实、进取、高效”的领导集体。中层干部切实抓好各处室工作,为学校全局工作排忧解难。大家心齐力坚,形成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与此同时,通过严格的考核,遴选和引进人才。近两年,县政府允许高中在全省范围内招聘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共有50余人加盟县高中,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建成了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2、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定岗定员、竞聘上岗、转岗分流、优化结构的全员聘任制。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年部主任聘班主任,班主任选择任课教师,任课教师选择班主任,从而实现双向选择,变人事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行奖励工资制度,在满工作量的基础上,向教学一线倾斜,变福利工资为奖励工资,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制定《县高中教职工考核实施细则》,实行百分考核制度,每学期考核一次,作为评职、晋级、评优、聘任的重要依据。
3、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师德师风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县高中注重加强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培养高尚的师德师风,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树榜样,定制度,抓评价”三管齐下,通过典型引路、制度约束和学生评价,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用师德师风这一隐性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对青年教师加强培训,实施青年教师培养“1、3、6、9工程”,达到一年适应,三年优秀,六年骨干,九年名师的培养目标。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师徒合同制,年轻老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拜老教师为师,签订师带徒合同,一定三年,制订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定期验收;教导处把年轻老师的课排在导师之后,先听后上,这样,既提高了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保证了县高中的整体教学质量。
5、狠抓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开展新教师“百花课”和35岁以下教师示范课评选活动,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对 全体教师提出“三个一”要求,即精选一门必修课、上好一门选修课、参与一项科研课题研究。实施了“跨世纪园丁工程”,以培养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为主,来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6、强化科研,走科研强校之路
县高中明确把学习、科研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主线,提高教师素质的捷径。学校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培训处,有专兼职教研、科研人员。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承担科研立项和教改实验课题,实施指导研究性学习及校本课程开发等具体工作。县政府在经费上积极支持,从而保证教科研工作顺利开展。高中师生共同创办了《创新天地》、《研究性学习集锦》、《教研科研信息》等校园刊物,使教科研气氛浓厚。
为此,县高中被授予“全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进行了全国及省市多级科研课题研究,培养了一大批教科研骨干,多项科研成果得到推广,400余篇论文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论文。坚持科研,浓厚科研之风,已成为县高中创新办学,提高教师素质的鲜明特色。
营造鲜明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是创建示范性高中的本质要求
县高中在办学实践中,注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县高中的文化积淀熠熠生辉,同时又把握时代的脉搏,形成了 “顺应时代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符合学生实际,提供人人成材的理想氛围”这样一种办学风格。这种风格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成功经验,是一种无形而有力的规范,也是县高中的独特优势之所在。县高中拥有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发挥着美化心灵、陶冶人格的德育功能,校园刊物展现了师生的才华和风采,文化长廊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尤其是孔子的巨型塑像,象征人类智慧的金苹果,以及天道酬勤的巨型石刻等,都是采纳了县里其它部门的一些意见,精心设计而成,其中处处蕴含着学校教育的主题。创建示范性高中,就是要牢牢把握和营造这种鲜明的办学风格和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创建过程中赢得主动和成功。
建设县高中园区是创建示范性高中的崭新起点
本溪县县委县政府按照“教育立县、科技兴县”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地在县城东部建设县高中园区,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对我县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注,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县高中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为县高中创建示范性高中,为县高中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县城老百姓都非常满意。高中人也为之精神振奋。
县高中目前占地13万平方米,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科技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3栋学生公寓及食堂、浴 池等。一流完备的硬件设施、科学合理的布局,使县高中的发展如虎添翼,快马加鞭。县高中园区的建设,是县高中创建示范性高中的崭新起点,是县高中再创辉煌的良好开端。
作为本溪县的龙头学校,县高中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优异的教学质量,科学的管理方式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取得了累累硕果,实现了我县高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辽宁日报,本溪日报,本溪教育报对学校的发展都做过专题报道,县高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XX年5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中学校长研修班到辽宁进行为期13天的考察,考察的唯一一所县级高中就是我县的重点高中,中心副主任应俊峰在总结中指出:本溪县高中以严管理、高质量、大贡献为目标,立志在教学环境,干部与教师
这是对我县高中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创办优质高中的鼓励。今后五年,我县要把县高中办成素质教育的基地、课程改革的基地、教育科研的基地、信息交流的中心,把带动普通高中特别是扶持薄弱校的发展作为县高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五年之内,与四所普通高中结成帮扶对子,建立起帮扶网络。
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汇报 篇6
一、基本情况
xx镇是全省27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辖有16个行政村,3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01户38006人,总面积112.4平方公里,一般农户10156户,系统内帮扶对象841户1991人,其中监测户以外的脱贫户816户1932人、脱贫监测户6户13人、边缘易致贫户18户44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2人、易地扶贫搬迁119户208人,20xx年年人均纯收入均在6500元以上。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
(一)突出衔接重点,持续落实政策。
1、“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政策巩固落实情况。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xx镇在xx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安排下于xx月份在全镇范围内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核心指标,进村入户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的拉网式大排查。经过为期半个月的摸排全镇所有农户象无住危房、饮水安全无保障、医疗费用报销不达标、失学辍学等现象发生。
2、兜底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调整优化兜底政策措施,补齐基本民生保障,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依规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截止20xx年xx月全镇脱贫人口中落实低保救助818人,特困供养救助256人。
3、产业帮扶政策落实情况。xx镇始终坚持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大力开展产业帮扶政策落实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实力产业。以伍欣甸园项目为依托,发展高端水果种植,其中3000余亩的蓝莓基地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之一,解决了xx村及周边400余劳动力就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万元;二是为全镇247户脱贫户、边缘户及3个村扶贫车间、1个养鸡大棚购买产业保,最大程度降低脱贫户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让脱贫户能够放心种、放心养,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积极协助农户申报产业奖补,目前正在为248户脱贫户及三类人员申报产业奖补411620元;四是大力开展消费扶贫,鼓励机关干部购买脱贫户农产品,解决农户农产品销难的问题,目前共购买脱贫户农产品2元。
4、就业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始终把就业当做巩固脱贫的重要性抓手多途径的开展就业帮扶工作。一是鼓励脱贫人口、边缘户外出务工,20xx年全镇为538名脱贫、边缘户劳动力申报一次性外出务工交通补贴。二是公益岗开发,为了促进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全镇利用光伏、人社等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132个,其中光伏公岗52个,人社公益性岗位80个。
5、小额信贷政策落实情况。全镇现有存量贷款287万元,其中20xx年新办理小额信贷5户22万元,使用合规,无逾期现象。同时加大对已贷出的扶贫小额贷款的监管和到期预警,确保了资金安全,到期能够及时收回。
(二)有序开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扎实开展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每月通过部门预警、村级摸排、农户申请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摸排,逐一走访调查会商研判,留存走访记录、会商记录,将退出和纳入监测帮扶人员名单报镇乡村振兴办汇总,镇党委每月召开党委会,针对镇振兴办汇总确认名单,逐一会商研判,看每个人是否符合退出和纳入条件,最终形成决议报市乡村振兴局,20xx年镇党委已开展了10次会商研判。做到早发现、早帮扶,形成完整的动态监测帮扶闭环。目前已通过一事一议解决3户脱贫户自费医疗费用过高问题,通过防贫保解决42户一般农户医疗费用过高问题。
2、多措并举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多措并举开展后扶措施。一是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易迁户外出务工增收,同时为其申报一次性外出务工交通补贴;二是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易迁户落实政策兜底;三是利用易迁后扶资金119万元(易迁户户均一万元)建立油茶深加工车间和蓝莓包装车间,租金(9万元)按照户数比例分配至各村对公账户,用于优先易迁户产业发展、特困户救助和公益性岗位。安置点配套设施按照“十个一”配置齐全。
3、扎实做好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对已建成的扶贫项目及资产进行全面核查,主要分为经营类资产、基础设施类资产、易地搬迁类资产,逐一逐级登记,建立扶贫资产清单,对已形成的扶贫资产应纳尽纳、分级逐一登记造册,明确各项扶贫资产信息。
4、有序开展衔接资金项目实施工作。完成20xx年项目库建设任务,xx镇扶贫产业路建设项目批复10.2公里,总资金规模408万元,涉及扶贫资金153万元。其中xx镇和顺村、联星村、中湾村标段产业路建设5.8公里已完成市级验收等待资金拨付,xx村、xx村、xx村标段产业路建设4。4公里已基本完工。
三、和美乡村建设情况
一是加快和美乡村示范点的施工进度,目前全镇3个和美乡村示范点项目建设均已完成80%以上,确保在xx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的全部内容;二是积极宣传动员,提升群众对和美乡村建设的认识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和美乡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中来,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组织人员开展冬季夜间治安巡逻,确保冬季夜间治安稳定。
四、实力产业发展情况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工作汇报 篇7
一、践行师德为先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品德
学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学校创建过程中,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为课题,除常规法律法规学习、签订师德承诺书、建立师德档案外,还从以下几个角度培养教师的专业品德。
1. 爱岗敬业,与时俱进——树立高尚典型
学校以学期、年度为时间节点,通过层层推荐,对那些爱岗敬业、与时俱进的能够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教师进行宣传,用他们典型的好思想、好经验、好方法,感染、激励、引导其他教师。
2. 自信乐观、豁达开朗——关注教师心理
我们利用拥有专业心理教师(国家二级)的优势,每学期都会开展针对全体教师的心理讲座,针对个例的心理疏导,让教师通过反思常怀平常心、知足心、乐观心、感恩心、豁达心;在职业生涯中,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
3. 情系教育,凝聚师魂——营造活动阵地
学校精心组织每周四的政治学习,每学期的不同主题师德演讲,例如上学期主题确立为“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每年度的学习全国优秀教师模范事迹感悟征文等常态活动,让参与活动的教师通过反思观念得到更新,思想得到升华。
4. 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建立监督机制
我校建立了“三三三一”监督模式——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监督主体;师德举报箱、举报电话、微信平台三种监督途径;校领导家访、班主任家访、科任家访三种反馈方式;教师自我反思、自我监督的自省约束。通过监督机制及时把握教师遵守职业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真正做到尊重家长、关爱学生、廉洁从教。
二、践行学生为主理念,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研究,独立思考、体验,品味成功、失败的情感空间,因此,学校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作为反思特色文化核心理念之一。通过相关举措,培养了教师专业精神。
1.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培养教师创新精神
我们在反思特色文化创建过程中,将特色课程开发纳入研究范围。教师大胆创新,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必修、选修、活动三大类特色课程。必修类包括:德育实践活动课、德育学科渗透课、心理课程、经典诵读;选修类包括社区志愿服务,走进工厂企业,走进731陈列馆,走进夏青艺术纪念馆等;活动类包括读书活动、军训活动、高二成人仪式、高三毕业典礼、艺术节、人生规划活动等。每一种课程都制订了以不同反思点为内容的具有多种评价主体的学生评价表。
2.通过3+1教学模式,培养教师人文精神
针对反思特色文化建设,我们立足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切入点,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而高效的“3+1”课堂教学模式,即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不超过30分钟,讲时要找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要以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的练不少于10分钟,练要侧重学生问题的解决、经验的总结、规律的探索。
3. 建立备讲观评研制度,培养教师研究精神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建立了备讲观评研制度。即一节公开课从备课、讲课、观课、评课、研课五个维度,针对不同主体设置不同内容的反思点,通过各维度的反思点,力争找到自身和他人身上的闪光点、遗憾点、疑惑点、空白点、错误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研究教育与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4. 完善周末作业制度,培养教师合作精神
我们制订了注重阶段总结,体现学生个性差异的“周末作业”制度。主要体现在组题上,注重原创;内容上,侧重和学生生活实际有关联;审核上,各学年备课组内有分工,组长把关,学年主任审核批准;实施上,学年统一发放,周一准时上交,全批全讲,及时反馈。
三、践行能力为重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为了让反思特色文化深入开展,让教师的专业能力显著提高,我们除了研究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同课异构,打造典型教师的有效方式——课题实验课(本刊2014年第10期《谈反思文化创建有效课堂的研究》一文中有单独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外,还相继开展活动,
1. 课堂教学考核课,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课堂考核课是考评组对青年教师,采取推门听课的方式,根据制订的课堂考核表逐一打分,然后根据被听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表和反思日记综合评分,依据不同分数采取个别交谈、集中讨论、书面评议三种反馈方式通知本人,对于考核分数排在后百分之二十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有待提高者,考评组会跟踪听课考核。
2. 师徒结对子制度,促新教师快速适应角色
我们制订了富有实效的“师徒结对子”制度。师徒之间每两周开展一次业务性研讨活动。师傅每周听徒弟课不少于1节,徒弟每周听师傅课不少于2节。徒弟上岗一个月之后要上汇报课;一学期之后,要上研讨课;一年之中,要上两次实验课,几次打磨,不断历练,加快新教师成长的速度。
3. 教学风格展示课,提炼名优教师教学特色
学校每学期都会选出一位名师做教学风格展示课,届时邀请哈尔滨市学科教研员,平房区进修学校领导,各兄弟学校教师进行教学特色研讨,要求学校所有没有课的教师听课,同时规定做展示课的教师做到课前、课中、课后反思,并及时成文,使他们成为“实践的反思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 集体备课调讲制,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氛围
反思特色文化形成了集体备课调讲制,是指每周四下午校领导分别抽调各学年集体备课教研组,全程参与,依据集体备课考核评价标准对备课情况进行点评。集体备课调讲制度能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重视程度,将教师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
四、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这就需要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反思特色文化创建过程中,搭建多种平台,激发教师学习内驱力,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
1. 外出培训交流,感悟教育条件性知识
我们非常注重教师的外出培训:英语教师百分之九十远赴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培训,骨干教师百分之百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培训。每位走出去的教师,学校都会安排时间让其将反思、感悟向全体教师进行汇报交流。外出培训让教师开阔了视野,反观自己的教学法与教学观,从而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 开展读书活动,获取通识性文化知识
学校鼓励全体教师平时多读书,充实自己,为此学校规定每名教师在寒假和暑假必须阅读3本书,其中科研室可根据学校师生现状和当今教育趋势规定两本书籍,一本由教师自己选定。开学时教师将两千字阅读反思感悟上交科研室,再由学校进行考核。
3. 注重校本研修,融通本体性学科知识
我们将校本研修作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以“强校本、重素养、提质量、创特色”为研修目标,致力于实现校本研修制度化、系列化目标。我们相继开展了高效课堂教学研修、高三试卷讲评研修、高三团队合作研修、微课题研修、班主任技能研修等活动,通过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名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引领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
4. 提供物质支持,应用教学实践性知识
我们参与了国家课题组“手持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引进TINspive系统和多台图形计算器,建立了东北三省首家数学实验室,鼓励教师积极研究新技术,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并针对如何有效利用数学实验室进行多次实践研究。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汇报材料11-05
星级德育示范学校创建评估工作汇报06-09
创建计划生育示范乡镇工作汇报10-09
食堂餐饮安全示范创建工作汇报11-06
城管局示范路创建情况工作汇报11-16
镇加快创建省级示范镇工作汇报07-10
基层组织精品示范点创建工作汇报06-09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情况汇报08-25
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工作汇报09-07
社区创建党建示范点工作情况汇报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