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读后感

2024-07-29

设计读后感(共16篇)

设计读后感 篇1

Designing Design

曾经看过一本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后来在图书馆看见一本叫《设计中的设计(全本)》的书,书的容量较之前者多了两倍,增加了很多新的章节,书名由design of design变成了designing design,反映了作者在重新编排此书时思想上的波动。原研哉是为平面设计大师,却对我们已然习惯了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做了大量再设计课题,书中收录了他策划的再设计的很多精彩作品展,当然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类自古以来积累起来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是多么的“错”,他的研究告诉了热爱设计的人们不要被束缚于日常生活的高墙中,“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是一种创造。”他想传播的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设计思想。

夏日炎炎,读这本从封面到内页都是纯白的书让人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一股清凉感,第一章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是旧内容,坂茂的方形卫生纸筒,佐藤雅彦的出入境章,隈研吾的捕蟑盒,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到处手抖充斥着设计,地板,书籍,灯具,啤酒瓶。这些的确都是设计的产物,将这些东西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真正的设计师。”

Haptic——无感的觉醒,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个策划中原研哉要求设计师们不许画草图直接受“触觉”来激发出物体。Haptic的展览中有两个作品我十分喜欢,深泽直人——果汁的肌肤,看到这一系列的作品时顿觉内心一阵清凉,甚至一个荒唐的理念从脑海中飘过:要是能进他的设计公司做设计跟大师一起做设计这辈子就完满了,好好练口语吧!如同作者所写,这一系列最出彩是香蕉汁盒,让人看到后会有从盒子口撕开纸盒大口喝的冲动,因为那里有一处香蕉蒂的设计,这样就会联想到撕开香蕉的动作,于是让人不自觉的想要撕开纸盒,我的感触是不是太大,不知不觉就掉入了设计师的陷阱里,这就是他的设计哲学“no thought”;草莓汁盒的外部肌理处理的和真实的草莓完全一样,有让人想伸手触摸的冲动,仿佛盒盖未启草莓的香甜已经扑面而来,可恨那只是张图片。夏天光着脚丫漫步是我们这代人童年的回忆,当我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追求奢华品质的皮鞋不惜把脚磨的伤痕累累时,是否还记得当年夏天走在草地,踩在泥土上的触感呢Haptic展上的木屐我很喜欢,因为直到现在无论春夏秋冬不在特别的公共场合我都有赤脚的习惯,作品在传统的木屐上有些植入了青苔,有些植入了松树林叶或是水泥石板,就如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一样,这样的鞋子穿在脚上未必舒服,这样的设计向人们传达的是释放脚底的自由,释放设计师内心的自由。

六月份去了一趟北京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展,亲眼看见大师作品感觉心潮澎湃,白菜叶的果盘、深泽直人的果汁的肌肤,senseware的水滴设计,去无印良品店看到了直人先生的天圆地方的CD盒,才发现原来开关和电源是连到一起的,拉下电源线CD盒启动,和想象中不一样的开启方式,带来别样的触感,试想这样一个CD盒,如果挂在家里玄关换鞋的地方的墙壁上,走进家门顺手一拉音乐响起,是多么惬意的享受。良品的店里真的有很多设计巧妙的小东西,抽拉试的烟灰盒课放在汽车里使用,还有一把圆规与尺子二和一的产品是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去实现的东西,什么时候在国内也可以有这样一种类型的店子,可以在摆放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从人的五感方面谈论了设计的意图,更多的是从人的本源出发来考虑设计,原先生的思想对我以后的设计会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设计读后感 篇2

一、话题讨论

通过阅读材料内容提炼出一些有意义的话题, 然后创设情境, 组织学生去评议文章中的人物、事迹, 讨论社会热点话题, 让学生发挥想象,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发展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模块六第二单元的Reading, 话题是“What’shappinesstoyou?”主要讲桑兰的事迹。这时教师可以在读后活动中以逐层递进的方式设置多个话题, 第一可以讨论从文中人物事迹学到了什么;第二可以讨论如果周围的人遇到了不幸, 自己怎么去帮助他;第三可以讨论如果自己遇到不幸, 自己如何面对。逐层递进, 升华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活、为青春奋斗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

二、不同形式的写作练习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阅读。阅读课文是写作体裁的范文。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宝贵的资源, 供学生练笔, 使学生不仅对所学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 而且还能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写作方法根据文章体裁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各异, 可以采用模仿写作、续写、改写、总结文章主旨, 或是回信等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 模块五第一单元的Reading, 话题是“Gettingalongwithothers”, 讲述了朋友相处过程中的矛盾。文章是一封求助信的形式, 所以建议的读后活动是写回信, 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如:SupposeyouareAnnie, amagazineadvicecolumnist.Writebacktothestudentandgivehimsomesuggestions.Atleast2suggestions.规定词数或句数, 使得写作在课堂上可操作, 并组织小组内交流, 评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法在班级内展示。

三、表演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包括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等。这些活动都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语境中, 锻炼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 通过肢体语言、语音语调、语气、面部表情来刻画人物形象, 这种集挑战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热情, 也是“学进去, 讲出来”的一种体现。

例如, 模块八第二单元的Reading, 话题是“TurandotinBeijing”, 讲述的是一部歌剧。学生可以通过听录音, 反复模仿诵读, 理解故事的发展, 揣测角色的心理变化, 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表演的学生和看表演的学生都需要仔细研学这篇文章, 才能表演好和看懂。

四、口头复述

复述是高中课堂上非常常见的一种读后活动, 它要求学生对前面所学的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这种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复述不是机械式的背诵, 它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例如:直接复述———在理解全文之后, 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整篇文章的复述或是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 让学生接龙复述;提示性复述———通过给予学生提示, 如图片、关键词、关键句、问题、文章框架等, 来让学生 进行复述;根据课文 内容进行 挖空填词———在PPT或学生的讲义中呈现原文段落或是改后的文章的内容, 让学生填出课文中的重要单词或短语。

五、补充阅读

补充阅读活动是指提供给学生与本课题材、体裁相关的文章, 要求学生 运用所学 的阅读技 巧 (readingstrategy) 来进行适量的泛读。选择的阅读材料要具有针对性、目的性。通过此种方法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阅读技巧, 巩固和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知识。

设计读后感 篇3

【关键词】读后感;教学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学写“读后感”》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的习作训练。本次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懂得读后感就是把读文章、书籍的体会、感受写下来。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比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写体会。学生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不管是阅读种类还是阅读量,都可以感觉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比较爱看书,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动笔写感受。从三年级起我们班已经练习写过读后感,很多学生都有写读后感的经验,但是,学生写读后感很多写得不够深刻,往往就是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感受。

三、设计思路

学写“读后感”是从读到写的升华,要有感首先要先读,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能有感而发。为了唤起学生写的欲望,激发兴趣,先以聊天的形式谈谈自己对印象最深的文章或书籍的感受,又借鉴例文铺路搭桥,让学生轻轻松松用我笔写我感。通过讲评习作,让学生懂得好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

四、教学目标

1.学写读后感,能文通字顺地表达阅读文章、书籍后真实的体会与感受。2.通过读写结合,积累情感体验,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3.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应该努力学会修改作文。

五、教学重难点

学会写读后感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即怎样写好读后感)

六、教学过程

(一)写前交流,打开思维

1.交流:同学们喜欢读课外书吗?最近你们读了哪些书?书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感受。评价: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及时引导和点评。

2.引出课题:多读书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像我们刚才谈话这样,如果我们把读书时的感受和体会及收获写下来,这就是读后感。(相机板书课题:读后感)

引导学生观察:从老师板书的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继续引导: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把“感”字写这么大?特别要强调什么?

(二)阅读资料,感悟写法

1.阅读教材第130页上有关读后感的一段资料,看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的信息。学生默读资料,用笔勾画重要信息,接着全班交流:从这段话中你获得哪些重要的信息。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取重要信息进行板书。

2.交流:怎样写好读后感?

3.范文引路。范文一:成功的例子。(1)阅读教材第130页上的一篇读后感。读后交流评价:这篇读后感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你学习,先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然后全班交流。(2)如果是你写,你还有哪些感受?范文二:需要修改的例子。列举自己上三年级的儿子学了《鹿和狮子》,也写了一篇读后感,只有一句话:听了之后你有什么建议吗?

(三)提出要求,自主习作

1.提出要求:选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是课外书上的,也可以是语文书上学过的一篇文章。

2.指导拟题:取个怎样新颖的题目呢?最常见的有:读《 》有感、《  》的读后感、由《  》所想到的、读《  》后的感想;较新颖的题目有: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有感,珍惜生命——读《生命  生命》有感。题目中的第一行是正标题,体现了文章的中心,第二行是副标题,大家在写读后感不要忘了副标题中的破折号和书名号。

(四)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写读后感

读:读懂文章

感:1.写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句、段、情节、内容,评价人物、写作方法、获得的启示、道理等)2.联系生活实际。3.感受要真实、深刻、具体适当引用相关资料写心情、简介主要内容

七、教学反思

语文组内的一节研究课,看似平常,但甚感机会珍贵,便精心准备,并在五一班试讲之后,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宝贵的建议。然后在本班正式开讲,上完之后感觉比试讲时圆满、理想,自认为令自己满意的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课题新颖,把“感”字放大,引起质疑思考,巧妙突破重点。

二是以自己的儿子写的读后感为例,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帮助学生习得写法,获得怎样写好读后感的经验。课堂上学生发言比较积极,思维比较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浓厚。

当然也有遗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些细节上:

一是开课时学生交流读课外书的读后感受与收获时谈得精彩的偏少,老师当时的点评与引导不是很得力,(学生与老师的思维没有极好地引起共鸣)错失精彩细节的生成。

二是在谈到适当引用资料时,学生只说出了名言、诗句,当时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三是本人有些紧张,表达、措辞也有出入,临场发挥欠佳。最后很遗憾的是没有听到很多老师对我的课的点评。

通过这样的磨课,对自己是一次锻炼,也是人生当中一次宝贵的经历,希望自己平时教学也这样不断磨砺自己,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梅花香自苦寒来,保剑峰从磨砺出!

设计读后感 篇4

亲爱的爷爷

大年初一,新年快乐!也祝所有爷爷奶奶读书会的读者新年快乐!

最近看的一本书名叫《设计心理学》,出自唐纳德·A·诺曼之手,他是一名认知心理学家,也是认知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著作主要涉足心理学和计算机两大领域。因此《设计心理学》丛书更倾向从工业设计、人机交互的角度谈设计的心理。

年前回家之前读了《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其中谈到人为操作失误的原因绝大部分来自于设计师的错误,而非人为故意的操作。很多时候,人们追溯事故发生的原因总是很轻易地将其归结为“人的失误”,似乎这样就找到了责任承担人,于是便高枕无忧;但是实际上往更深层次的原因思考,产品的设计本身是否存在漏洞?明知员工在枯燥无味地工作,工业产品的设计却仍需要员工维持远超普通水平的警醒程度,还要在故障发生时操作平时几乎不会用到的复杂事故防护启动装置。这是产品设计的漏洞,而非简单的“操作失误”。诺曼提到,工业事故的发生就好像一个多层漏斗,只有当每一层都有漏洞,事故才会发生;因此,产品的设计则应合理并尽量地避免漏洞。

回家后读的《设计心理学(3)》谈论的是情感化设计,个人认为情感化并不能凸显其设计基础,反而夹带了一种“情绪化”的表意。如果你评论一个人情绪化,你可能是在批评他不够理性;然而这本书却告诉你emotion却是合理的存在,情感化的设计甚至能促进产品的实用性。诺曼提出情感化设计应当遵从三个水平:

1.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2.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3.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当你去购物的时候,你可能更关注长得“好看”的商品;而这件商品如果不好用(没有实用性),以及用起来没有乐趣,你也不会选择。文中提到一个蛋糕粉的例子:厂家设计出一款混合好的面粉和鸡蛋的产品,帮助主妇们做蛋糕,却没有多少人买,原因是主妇们觉得从中无法获取做蛋糕的乐趣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外形所能带来的乐趣是否能延伸到行为水平,在于该产品是否能有效完成任务,是否有乐趣或其他重要的情感要素。反思水平则与意义相关,属于更高的水平。旅游地的纪念品常常没有设计感,只是单纯的建筑复制品,但是它带着人们对旅游地的一种怀恋和情感意义。

产品形态、产品操作、产品意义共同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产品设计三要素。互联网与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什么SaaS、PaaS,没有用心耕耘,最后总会沦为尘封的压箱底之作。新年期待并希望用心耕耘的人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用心,世人的生活也能越来越美好。

虔诚地过好这一年。

不是本命年的本命年心雨奶奶 敬上

《设计》读后感 篇5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系统的教育和辅导活动,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针对小学1——3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抓住学生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提出了整体性的主题设计框架和完整的目标实施体系。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操作步骤具体详实,对我们班主任的心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作为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走情感路线。摸清孩子的心理,想彻底地去改变孩子,就得从心入手,怎样进行心育活动?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传递给孩子。

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二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有点薄弱,对书包的整理更是一塌糊涂。借助这本书,我引领孩子们开展“上课守纪律”、“整理小书包”等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孩子们知道课堂上要专心听讲,发言先举手,不要打断别人发言的规矩,而他们的书包也不再杂乱无章。

好运设计读后感 篇6

以上两种看法究竟何种准确呢?我以为都准确。也正因为如此,这篇散文的基调究竟是欢乐还是忧伤便成为一桩说不清的事情。“说不清”并非一件坏事,它是真实的人生。而所谓纯文学和流行文学的主要不同也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流行文学作为一种“样式文学”,将人生的感受在强化中简化,以满足读者对某种特定情绪的消费需要:悲情的文字就是为了赚人眼泪,喜剧的情节就是为了逗人一笑。而纯文学又“纯”在何处呢?纯就纯在它是对真实人生的纯粹的自我呈现,它不是刻意的“秀”,它最真实也最自然。

这篇散文其实是有关生命苦难的叙说。但是作者并没有如许多或励志或煽情的文章那样写下许多睿智的格言、表明某种强烈的态度、记下一些刻骨铭心的事件。作者仿佛是在自言自语,自己给自己解闷,自己开导自己。人生的大幕就是在这样的随意自然中不经意地被拉开了一角。

在真实的人生中,欢乐与忧伤总是如影随形,它们难以分割地扭结在一起。人生得闲,如作者那般天马行空地沉醉于白日梦中,设计自己理想的人生,并于其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种种境遇的看法,品评世事,不亦快哉!但是这种欢乐纯粹吗?它的背后有没有苦涩和无奈?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的童年,当是莫大的缺憾。你应该有一大群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孩儿和女孩儿做你的朋友,跟他们一块认真地吵架翻脸,然后一块哭着和好如初”这样的文字时,我们不禁要揣测作者自己是否享受过这样理想的童年,而这揣测本身不正带着挥之不去的沉重吗?这沉重难道不是同样隐藏在作者展示的力量背后吗?然而我们又无法因为此而否定作者力图超越自身痛苦的努力,无法因此而否定作者对“好运”的毅然排斥、对“过程”的肯定推崇,尽管这种排斥和推崇背后有着同样如影随形的无奈――一个真正得到幸福的人,似乎从来不会去认真考虑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就好比一个失败的人才会不停地琢磨究竟怎样才算成功。

设计读后感 篇7

一、小学英语阅读课后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课后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四十分钟时间过去, 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课后活动的缺失, 是一种教学事故, 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 教师在设计课后活动时太过注重考试内容, 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导致课后活动单一、缺乏创新, 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后活动称之为课后作业更为恰当, 对学生的阅读帮助不大, 缺乏意义。另外, 教师在设计课后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 使得难度不适中。难度过大学生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 难度偏小又缺乏训练效果。总的来说, 教师在难度的拿捏上不是很到位, 需要进行改善。

二、小学英语阅读课后活动的设计

(一) 课堂内容回顾

课后活动需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 以此巩固教学成果。复述课文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由于复述课文的做法简单易行, 学生只要认真听讲, 一般都不成问题, 难度上刚刚好。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 学生就像又上了一次课, 很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是对于学生上课情况的检验, 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复述不是背诵,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一些关键的语句、词汇, 帮助学生表述。但是, 在复述时不要单一地让学生按照原文复述, 可以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 训练学生灵活变通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复述其中主要段落的内容, 而不是全文复述, 又或者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复述, 即人称的变换, 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之间的相互转换。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课文, 才能进行这些变通。比如学完“My schoolbag”, 可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 介绍同学的书包。

此外, 通过语段填空的形式, 可以帮助学生回顾课堂教学内容。以课文作为教学材料, 挖掉其中的一些单词, 让学生根据记忆完成复述。这样的课后活动, 主要是用来训练学生语感的。由于它可以让全班学生同时进行训练, 不像复述只能让一个学生做, 节约了不少教学时间。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训练, 既可以熟练掌握课文, 自己的逻辑思维也会得到完善。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 尽量不要改变原意, 进行表述。这不是课文默写, 学生要有自己的表述, 即在文段填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难度。这种方法适用于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 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不推荐这种课后活动。

(二) 开放性的自由活动

课后活动要具有足够的开放性, 让学生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比如是关于课文内容的采访,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个负责采访, 一个负责回答。像在教学“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这章内容时, 可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由于每个学生喜欢的事物都是不同的, 因而学生能够做出不同的回答, 并说出不同的理由。这样采访就有了多样性, 不至于千篇一律, 让人感到厌倦。此外, 学生还可以将自己融入到课文之中, 扮演文中出现的角色。这在对话部分的教学中很常见, 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课后活动。学生完全可以将课文改编成一个个情境对话, 然后分配角色, 把课文表演出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具体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联想, 可以充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材中, 很多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 小学生的想象力都比较丰富, 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课后尝试相关的故事续写。续写故事表面上看非常开放, 学生可以随意创作, 其实故事的续写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的, 同时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续写的内容必须符合原文的逻辑, 不能完全靠自己的想象, 天马行空, 不着边际。在学生完成之后, 可以组织他们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作品, 互相之间相互比较、评价。各种有趣的故事续写对学生而言很具有吸引力, 而且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结语

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教材内容的教学, 教材内容都是一些很简单的、基础的知识点, 大多以记忆背诵为主, 而阅读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力……全方面地训练学生, 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水平。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 阅读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教学就涉及到关于阅读的教学, 我们通常将英语阅读教学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部分, 本文要讨论的是其中的第三部分——阅读后, 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但它却对整个阅读教学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课,课后活动,设计与探究

参考文献

[1]时丽芳.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设计读后感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后活动;活动设计

阅读后活动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阅读活动的输出和反馈。根据阅读文本题材的不同来设计形式不同的阅读后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进一步掌握语言知识,还可以扩展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活动设計是否有效,直接关系这阅读效果的达成度。

一、存在问题

笔者在教学和大量的调查中发现,现阶段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阅读后活动的缺失或过多

有些阅读课没有设置阅读后的活动内容,以至于课堂没有深层次地发掘阅读材料,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阅读资源,结果是输出不力,学生无法实现对阅读文本由浅层到深层理解的转换。也有的阅读课阅读后活动太多,导致目标不明确,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要做到阅读后的活动内容设计,适度适量,科学利用阅读资源。

2.语言知识的输出、输入不一致

阅读后活动中输出语言结构与while reading中输入语言结构不一致,学生所学的语言结构无法得到及时的强化和训练,其结果是增加输出时的表达难度和影响表达时的准确性,导致学生在输出过程中的产生障碍。

3.输出与阅读的主题不一致

阅读后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升华主题,启发学生加深理解文章主题,发掘主题的内涵和价值。但有的阅读后活动中设计的活动与阅读文本的主题不一致,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对阅读材料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拓展。

4.与学生的主体性不一致

有些阅读后活动中所设计的活动与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不相匹配,导致设计的活动学生不感兴趣,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动中学生兴奋度和参与度不够,或者所设计的活动学生感到过易或过难,积极性受打击。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阅读后活动

1.活动设计中输出与输入的语言应保持一致性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相互影响,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反过来输出是输入的目的,对输入有反拨作用。当阅读后活动与while reading中的语言结构一致,学生所学语言就能通过及时在合适语境中运用而得以强化,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机器人外形、用途的语言知识。教师设计的读后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让学生根据所学语言知识解决问题,做到了语言输出与语言输入一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主题相一致

阅读后活动的目的是在while reading分析、深入主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发掘主题的内涵和价值,强化、升华主题。同时在拓展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例如:小学5年级unit 7  Section B的阅读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 文本讲述的是学生Liu Yu与父母亲在面对爱好和学业问题时不同思路导致的矛盾和困惑。在阅读后活动中设计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汇报后,教师进行小结:We must keep the balance of our schoolwork and hobbies. 阅读后活动设计的活动围绕主题进一步深入,充分挖掘了文本主题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清楚Liu Yu与父母的矛盾所在,思考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懂得平衡学业和爱好的关系和怎样换位思考与人沟通。

3.与学习主体保持一致

阅读后活动中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习主体——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的活动应该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不能超越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这样学生才可能对所设计的活动感兴趣,愿意参与活动,从而有话想说、有话愿说、有话可说。这种活动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4.活动的设计应有层次性

阅读后活动中不同活动的设计应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语言知识的熟悉、阅读材料的理解到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的拓展。阅读教学中的读后输出和拓展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文本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输出和拓展;三是具有比较与借鉴意义的比较性输出与拓展。活动的设计既要关注文本知识,又要关注思维训练。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读后感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学习并掌握读后感的写法,并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2—3分钟)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你们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现在请同学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体会。(请生说)象这样读了文章(或故事)后,所产生的感受和体会就叫读后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写读后感。

解释什么叫读后感

课件出示一:(读后感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联系自己的实际产生的感受、感想、和体会,然后在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读后感。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

板书:感受感想体会

二、范文学习

1、学生翻书159页,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找找,一篇

好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找出词语,下面加点。(2-3分

钟)

2、书上给我们出示了一篇范文,请同学们默读《做事要有主

心骨》这篇读后感,完成屏幕上的任务。(6分钟)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三、分组讨论(20分钟)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出示课件:即文中的习作讨论平台。)

要求学生要说出,该书(文章)哪些地方使你受感动,并联系生活实际重点谈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感想和体会。

(请2—3个学生起来说并评价)

3、老师小结:很显然,写读后感,不仅要对所写的文章进行简单的介绍,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清楚,还要结合生活实际,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感想。把这些感想真实的写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

四、总结写作步骤(课件出示)(2分钟)

1、概括介绍自己读了什么文章

2、简单介绍读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3、联系实际重点谈自己的感受、感想和体会。

五、讲怎样命题(3分钟)

1、直接拟题

读《„„》有感

《„„》读后感

有感于《„„》

《„„》给我的启示

2、以启示或者中心为正题,以“——读……有感”等为副题:

如:做事要有主心骨

——读《吃鸡蛋》有感

板书设计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 篇10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

(一)田中一光的经历和性格 今天下午本来想翻看一会就继续写作业,结果又读了两小时。因为后来实在是被田中的经历和性格所吸引了。田中一光的独特经历自是很吸引人,从一个从小对电影戏剧抱有浓厚兴趣的小孩到日本战后平面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一路走来,在他的经历中我也能同时看到战后日本社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再到商品过剩包装,最后反思生活方式,产生在商品里追求合理的设计的诉求。与田中的经历相比,给我更多感触的却是他的性格。田中似乎对生活中的一切有关设计的元素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谦虚地不断从各处来源,无论是国内国外平面设计的流派,还是从歌舞剧,日本传统戏剧中汲取养料,获得创作灵感。对感兴趣的事情,他总是富有激情地去做,比如大学时参加的戏剧社团,刚工作时迷上的美国爵士乐,步入平面设计界时常常模仿的吉野原良设计风格。难能可贵的是,在每次痴迷和效仿之后他没有成为“吉耶原良第二”,而总能将他人的`风格融汇到自己的风格中。在田中的这种求索精神和激情里,我总能看到自己的人格的影子。虽然经历,环境,时代不同,但在性格上我和他同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创造力的展现。虽然设计和我目前的专业关系不大,但看到田中凭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设计界从初出茅庐到屡获奖项,崭露头角,再到引领日本平面设计的潮流,我的内心总是为之所动。 我已经把田中一光列入我心中的World Builder List了。(二)田中一光的设计所田中一光要求设计所的新人在工作三年之后独立去海外游历,回来的时候要写清楚学到的东西,向设计所报告。田中是很看重个人独立思考的,创意只能在一个人的脑中完成,而不是由很多人讨论商定出来了。他认为出国游历是构成人的重要因素。在设计所里,田中大展厨艺,买好时令的蔬菜,不断挑战新做法。看完书中的描写,我突然发现既然厨艺是可以独创的,而不是我以前想象的照着菜谱加料。那大概挺有意思吧,有时间一定试试,而且要认真尝试。题外:我的大学生活不过只有一年多了,时间越来越宝贵,大概以后只有假期才有时间写书评了。不过如果能抽出时间,我一定继续写的。因为我相信如果说读书就是思维和想象的旅行,那么写作即是其中提炼出来的思考。 内容同上

《论语》读后感 篇11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的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刻苦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读后感 篇12

我读过法国法布尔写的《昆虫记》, 他写的很好, 蜜蜂、蜘蛛、螳螂……种种人们熟知的昆虫, 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昆虫的习性、工作、繁衍、死亡……由生到死的自然法则充满了灵性和智慧!跟随法布尔的脚步, 进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昆虫世界;追随法布尔的精神, 探索自然永恒的奥秘, 我喜欢这一部生动有趣的书, 一曲凝固在笔端的大自乐章, 一部拯救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

我还读过《安妮日记》, 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我希望在我死后, 仍然继续活着。这个文章的作者正是德国作家安妮·费兰克, 她还说过:“只要我活着, 能看到这阳光着这蔚蓝的天空, 只要这一切还在, 我就不可能不幸福。”2009年7月30日, 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犹太女孩安妮·费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的日记———《安妮日记》被正式收入《世界记忆名录》。

赢在顶层设计读后感 篇13

看了高建华老师的《赢在顶层设计》,结合和远自控的销售方针,对于个人销售思路,销售计划,方案制定有了一定提升。结合个人工作,将自己读后领略的几个共鸣点予以分享。

一、现状分析

目前我个人的情况是,比较乱,比较杂,没有系统的规划,比如出差前本周打算开发广饶工业项目,但实际工作起来,还是围绕着东营市开展。这对于我来说是很严重的,缺乏规划性和战略性;对于项目没有前瞻性,前期投入精力和财力,突然停工等人为因素导致投资失败等。

二、如何解决

1、转型,用马老师的话来说“顶层设计就是为了企业长远发展,寻找一套可操作的系统性发难的过程”。虽然个人不比企业,但是转型,就是将自己去掉,认为自己就是企业家,统筹布局,系统规划;

2、顶层设计的6个宏观要素: ①前瞻性预判 ④方法论支撑

②从后往前看 ⑤数据化分析 ③系统化思考 ⑥科学化分解。这六点结合到销售过程中,正是一套完整的项目销售流程。比如,我跟客户接触,说出这句话他会有哪些反应,对他这些反应我要怎么回答。

跟客户接触用到哪些方法和技巧,哪一个最适用于该客户,投其所好要比投入重金让对方更好接受,更容易拉近感情;

成功倒推,如果我成交这个项目,需要的资金,精力,人力等物质方面的因素,另外竞争对手会有哪些,价格如何报价,利润分析等。这些问题在开始项目前就应该做好准备。

三、个人领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篇14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类自身。于是,就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的口号!作者Don Norman 就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思考人与技术的先行者。在书中, Don Norman一直在向我们透漏一个潮流:情感化、艺术化、美观化,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娱乐休闲产品,而是在更广泛的商务领域得到重视。Don Norman 的《情绪化设计》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吧设计和设计的目标简明的划分为三个层面: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也是三个设计必须考虑的水平。本能水平的设计只注重外形,行为水平的设计注重的是操作,反思水平的注重形象和印象。我们国家近几年在物质方面发展十分快,各种产品、无论家居还是商务,都要求洋气、新颖和奢华,但是在奢华的表面下,往往忽略了其实用性,忽视其能不能长期于用户建立长久的感情纽带,也就是在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做的还不到位。Don Norman的书带给了中国设计师很多思考和想法,这将会有力的改善我们的设计。

单纯运用良好的产品或许并不能得到用户的喜欢。因为人都有感性的一面,对待事和物,出了理性分析之外,还有感性认知的因素。很多时候,感性认识比理性分析对人们作出决定的影响更大,以此足以证明情感因素的重要性。Don Norman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设计者,必须在重视场频的实用性和易用性的同时,还要强调产品对用户产生的情感影响。

诺曼在书中指出,人脑有三种不同的加工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与其对应的设计水平也有三种水平(我在上文也提到多次):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应该综合运用这三种设计水平,设计出既美观有富有个性的产品。创作一个产品时,我们设计者要考虑很多因素: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产品的营销方式、设计的成本和实用性,以及理解和使用产品的难易程度等。()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在产品的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有很浓重的情感因素。

诺曼讲:“设计要把情感融入到产品之中。”我体深深体会到,如果一个产品给人的感觉的机械的、冰冷冷的、毫无人性的,谁还会去使用它,整天面对着一个没有生机的机器。但是当你把产品注入情感后,美化外观、还使用贴心、操作简单,自然而然人们对产品的喜爱就会与日俱增。日本做过一个调查,设计者做了两个功能差不多的自动提款机,但是其中一台的操作界面和外观做了一些变动,放在市场上去运行,之后调查结果出来后,人们对做过改动的自动提款机的喜爱程度远远大于没有做过改动的,一个小小的变动却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体贴的设计足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情感!所以,设计师要在设计中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设计产品,这样才会设计出让用户喜欢的产品。

《参考咨询新论》读后感 篇15

关键词:图书馆,《参考咨询新论》读后感

夏侯炳先生撰著的《参考咨询新论》一书的问世, 是信息时代参考咨询发展的必然。充分反映出参考咨询工作在我国各种图书馆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开拓了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充分体现了参考咨询这一领域的创新和探究水平。《参考咨询新论》从十三个章节等方面进行论述, 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理论突破, 对我国各种各类图书馆有效开展参考咨询工作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此, 我谈一谈细心拜读夏侯炳先生的贵著《参考咨询新论》后的感受。

1 勾勒出参考咨询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作者在"引论"中首先从国内外两条线索回顾了参考咨询19世纪-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一是国外参考咨询发展的萌芽阶段。当时的美国, 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公共教育的勃兴, 迫使图书馆藏迅速增长, 被誉为"参考咨询之父"的著名图书馆专家1876年向美国图书馆协会第一届大会提交了题为《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个人关系》的论文, 使得参考咨询职能的观念在业界传播, 第一位全日制参考馆员随之诞生。二是国外参考咨询概念的发展阶段。19世纪美国多数图书馆都拥有独立的参考咨询部门和专职咨询馆员。咨询服务达到了专业化程度。三是国外参考咨询网络化向数字化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在50年代就已建立了3个规模较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服务手段及内容达到一定深度。四是我国参考咨询概念的引进和形成--起步阶段。2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了参考咨询工作概念, 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设立参考部, 承担读者及国外学术咨询以及搜集资料、编制专题目录等工作。五是我国参考咨询概念的深入和发展--发展阶段。30年代北京图书馆将所有参考工具书集中开架阅览。50年代, 北京图书馆参考部就具备了翻译电子计算机尖端技术的国际动态资料和提供定题情报服务资料等能力。六是我国参考咨询概念的发展与提高--繁荣阶段。60年代参考咨询已进入繁荣期, 从1972年恢复工作到1993年以来, 我国参考咨询有了很大提高, 国际信息浪潮和知识经济浪潮拍岸而起, 推出了"图书情报一体化"促使了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类图书馆中逐步普及。七是世纪之交开始的网上咨询新阶段--飞跃阶段。这阶段国际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和推进。文献检索﹑查新服务﹑定题服务等参考咨询工作日益活跃和增强, 服务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化。2003年国家图书馆承办的全国图书馆信息咨询工作学术研讨会, 确定了网络信息环境下用户服务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地位和参考咨询工作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用户服务质量的核心标准, 明确了参考咨询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及内容, 并迈开了努力向发达国家图书馆追赶的步伐。

综上所述, 作者在全面系统的总结参考咨询的起源与发展, 对现今转型期参考咨询工作很有裨益。

2 揭示出转型期图书馆参考咨询的确立与嬗变

作者认为, 从19世纪70年代参考咨询诞生以来, 参考咨询处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第二个转型变革时期。这个时期一是要求图书馆服务工作要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二是认为现代图书馆标志的参考咨询工作, 由于内外环境的推动而发生了嬗变, 参考咨询从理论原则、观念导向、服务对象、技术手段、服务方式、服务项目和组织体制发生了引人注目的突破和全面拓展。三是作者对图书馆在转型期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即参考咨询是图书馆工作的"心脏"和业务实践的基石, 参考咨询在图书馆服务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被发达国家视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

3 凸现出参考咨询这一图书馆学分支的完整体系

在《参考咨询新论》一书中, 夏侯炳先生匠心独运, 以"论"的方式编排了全书十三章 (含引论) 、57节的内容框架, 从理论上对参考咨询进行全面系统地阐述, 充分表现出作者在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篇幅中将参考咨询的理论阐述得更加深入透彻, 充分反映出作者具有丰厚广博的参考咨询理论知识底蕴, 令人钦佩。

全书紧密围绕图书馆转型期参考咨询业务的变化与拓展这一研究主线, 层层剖析, 展开对参考咨询工作组成要素的论述。比如, 为了深刻认识参考咨询工作的本质, 作者从参考咨询的服务性﹑敏感性﹑广泛性﹑智能性﹑微观性﹑学术性和科学性等方面彻底的揭示了参考咨询工作的特性。例如, 在对"馆员素质"的挖掘上显示出较深的穿透力使读者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认识和把握参考咨询工作的规律。

4 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参考咨询的实践性与指导性

《参考咨询新论》一书所具有的实用性首先得益于夏侯炳先生从事20多年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拥有的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作者将此写到书中, 与参考馆员共享这笔宝贵财富, 对从事参考咨询工作有较高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参考咨询新论》一书, 继承了以往参考咨询专著对参考工具书介绍的特点, 只是在篇幅上作了调整, 将对参考咨询工具书基本内容的介绍归入馆藏资源的论述之中。作者以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时代发展脉搏的把握, 有选择的列举出自认为咨询馆员应重点具备的素质和能以大章的形式来介绍, 即"专业写作论" (第八章) , "翻译服务论" (第十一章) 等。比如, 面对大量网络上的外文资料已经成为重要的参考信息源的现实,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来强调翻译工作对于大型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如果离开翻译工作, 其参考咨询犹如一个人断了一只胳膊的无比重要。再如, 作者在"专业写作论"中, 应用文体类、科普类等设有附录, 为参考咨询员推荐出在日常工作中所必须的有益参考工具。作者不吝笔墨, 就是希望这一新作不仅能有理论上的突破, 更具有指导和实践价值。总之, 通过该书的学习, 深刻认识到其内容丰富翔实, 展现出了当前参考咨询服务的全貌, 富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实用性, 是从事图书馆参考咨询研究和工作实践者的全新实用手册。以上是我学习后的粗浅认识, 愿求教于同仁给予批评和指点。

5 体会

目前, 我馆参考咨询工作不容乐观, 特别在机构设施、人员素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等这一软件设施上, 距现代意义上的参考咨询工作差距甚远, 如何面对现状开展我馆参考咨询工作, 首先应从以下基础性工作做起:

5.1 根据我馆的类型﹑规模﹑性质和任务设置参考咨询工作部门。

如咨询接待室, 接待室最好设在参考咨询台后面邻近的地方, 以利于为垂询者保密。

5.2 设置咨询设施, 为读者提供咨询场所。

如在大厅醒目位置设立总咨询台、触摸式导引电脑和指引图以及指引标识。

5.3 在开架阅览室内设一个参考咨询岗位。

如在工作人员缺编下, 阅览室工作人员也可兼做一般参考咨询工作。在所有设立咨询台和咨询岗的地方, 均应尽快配备一定的参考图书, 以利馆员就近检索与参考。

5.4 尽快配备专职的参考咨询员。

配备合理人员结构应从专业上、年龄阶梯上、智力上的多元结构上考虑。我们知道, 参考咨询是一种高智能的脑力劳动, 其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应该配套。再则, 根据本馆参考咨询的服务对象和咨询问题的专业特点, 调配和培养一定专业的参考馆员, 以合理的专业比例形成整体化的互补优势。

5.5 尽快做好参考馆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为能适应信息时代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 能在信息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做好馆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可采取送高校进修、办短期培训班和接受函授电视教育等途径给与提高, 达到转型期参考馆员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使其胜任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荣刚, 网络化参考咨询服务研究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2) :1994-2003.

[2]陈文生, 杨小谦, 参考咨询工作的嬗变与学科馆员制度[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7 (02) :71-72.

[3]孟连生, 惠瑶, 中国数字参考咨询发展概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01) :1-4.

《等待魔法》读后感 篇16

我一直在等待,进入一个魔法世界。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帕特里夏·麦克拉克伦的新书《等待魔法》。不同于以往的魔法书,在这本书里的魔法世界,没有巫师,没有咒语,没有魔法药剂。它讲述的是一种不一样的“魔法”,从而带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魔法世界。

故事风暴从一个家庭开始。爸爸给“我”和妹妹艾莉诺留下了纸条,便离家出走了。脾气暴躁的妈妈一气之下,一口气领养了四只狗和一只猫,因为爸爸从没有赞同过领养任何一只宠物。从此,布琳、比迪、格蕾丝、内奥这四条狗和一只名叫咪卢拉的猫取代了爸爸的空位。这看起来不错,不是吗?也许这几只动物更能懂得他们一家子的心思。

无论是谁,背后像野草一样顽强生长的东西,那就是“思念”。无论什么,也不能把一个重要的人填补,因为“思念”已深深扎根在他们心里。

谁也不想把思念说出口,但也更不想把思念埋在心底。一个缺少父爱的家庭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而这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每当妹妹艾莉诺奶声奶气地喊出“魔法”这个词时,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读到后面,我发现可笑的是我。它告诉我,自己是谁,所爱是谁。

当你感到孤独时,你可以等待“魔法”;当你感到伤心时,你可以等待“魔法”;当你被迫着急时,你还是需要等待“魔法”。有了“魔法”也许一切问题能容易面对些。我们可以不用逃避,不用掩饰,不用伪装,而是直接面对一切,好的,不好的,快乐的,不快乐的。然而,这样的“魔法”并不是唾手可得,所以,必须要耐心等待。

作者说的懂得“魔法”的人,都是“年幼的孩子,老人,勇敢的人,快乐的人”。我们也可以学会勇敢,快乐,我们也是慢慢长大的。所以说,我们也能够懂得魔法,只要认真对待。

我认为《等待魔法》是一部真正的魔法书。因为,有时候,人们会分离。但是,爱会再次把他们聚到一起。我常常发现,“爱”,具有魔法。爱的“魔法”将一直围绕着我们。请让我们等待,等待幸福的“魔法”降临!

指导老师:杨效明

上一篇:赣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一篇:酒店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