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2020年城市规划

2024-05-18

襄阳2020年城市规划(通用8篇)

襄阳2020年城市规划 篇1

2011年襄阳市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市城管执法局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秉持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大胆突破,顺利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任务,高效有序地衔接各项工作,队伍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占道马路市场取缔转迁和市区公园免费开放任务,城市管理各项职能得到全面履行。通过深入推进环卫作业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队伍执行力、纪律作风和正规化建设,城市管理在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状态长效化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城市网格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整体形象全面提升,为我市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宜商的投资环境和富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对今后5年城市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在新的形势下,城市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市城管工作要巩固成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推动襄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再立新功。

一、指导思想

2011年,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管理环境为目标,以不断超越的信念和决心,抢抓机遇创特色,落实责任强履职,提升形象铸和谐,在深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达到新水平,在破解工作难点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管理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在规范执法管理上迈出新步伐,在园林绿化建设上跃升新高度,在引导公众参与上创造新亮点,在塑造队伍形象上拿出新举措,全面提升襄樊城市管理水平,为打造和谐包容、精致靓丽、规范有序、生态品质的城市管理环境作出不懈努力。

二、主要目标

(一)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1、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巩固提升环卫改革成果,将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向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破产企业生活区等环卫薄弱区域延伸。提高道路清扫机械化水平,全市适宜机械化清扫的主次干道、出口路等机械化清

1扫率力争达到30%。完善机械清扫冲洗、人工保洁作业方式,提高道路清扫保洁质量。继续购置一批先进设备,提高生活垃圾收集的机械化水平。完善环卫作业应急服务系统,提高环卫作业应急处理能力。推进公厕管护市场化改革,提升公厕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2、推进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改革。完善背街小巷和临街门店生活垃圾收集方式,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容器化贮存、密闭化收运。逐步消灭垃圾池(箱、房)、增加车辆收集,减少人力车。做好中转站、垃圾桶、果皮箱等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清洁维护,加强生活垃圾运输车容车貌管理,3、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变革。制定出台科学适宜的征收办法,加强收费工作宣传引导,全面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率,有效解决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4、加大建筑渣土管理力度。推行建筑垃圾运输公司化管理,启动渣土运输审检程序,规范市区建筑垃圾处置秩序。加强对在建工地监管,督促施工工地严格按规范作业。抓好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运输管理,遏制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抛洒漏行为发生。

5、推进“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职能,推进和落实市容环卫“门前三包”制度,建立专业管理与市民自治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模式,增强社会公众的市容环境卫生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建立“门前三包”长效监督考核机制,主干道临街单位和商家业主签约率达 100%,履约率达 90%以上。深入实施“垃圾不落地工程”,加强对沿街门店和单位的检查、监督与考核,依法处罚乱泼乱倒行为。改变垃圾收集点周边脏乱差、背街小巷及门店门前暴露垃圾多、夜间卫生差的状况。

(二)市容市貌管理达到新水平

6、持续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坚持规范、减量、提档的原则,全面规范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加强对建筑立面、楼顶、市区主干道和出口路两侧户外广告整治,严格查处侵占城市空间、影响市容景观,未经批准设置的户外广告。完善户外广告和店招标牌审批程序,推进门店招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制作,打造一批广告设置精品路段。探索市区户外广告设置空间资源有偿使用办法,对规划中新增和设置期限已满的户外广告进行收储,做好我市户外广告设置特许经营权拍卖基础性准备工作。

7、加强街容街景规范管理。综合整治街容街景,对道路设施、违法建筑、各类杆线和标志标识等进行清理整治,督促业主或产权单位翻新改造陈旧、破损、简陋的沿街通讯及供电设施、路名牌、站名牌、指示牌等。巩固市区“牛皮癣”整治成果,将整治重点向背街小巷、居民社区和城乡结合部延伸,提升城市整洁优美度。

8、推进城市街景亮化工作。协调督促各责任单位以提升夜景档次为重点,整体策划,统一设计,提升景观灯饰水平。改造超期运行、有安全隐患的低档灯饰,在市区主干道、主要公共场所和窗口地段打造一批区域性视觉中心和景观亮点。

(三)城管执法水平实现新提高

9、创新执法思路,破解执法难题。推进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重心下移,完善街道办事处市容环境卫生检查排名制度。发挥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严格考核奖惩,维护考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激发区、街、社区的工作活力。积极推进管理关口前移,利用街道、社区、物业公司等力量,加强前置管理,减轻执法压力。

10、扎实开展标准化执法工作。严格执法程序,积极研发网上办案系统,强化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阳光运行。加大市政、园林、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破解侵占市政公用设施、损绿毁绿、沿街商业促销噪声污染、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等执法难题,完善执法长效管理机制。严格控制占道经营促销,消灭夜市红棚子。

11、严查违法建设。履行好市城管委办公室职能,对未能及时防控和查处村(居)民违法建设的单位、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评先受奖实行“一票否决”。加强与规划、建设、房管及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的衔接,做好法人建设项目的监控管理,落实好全市查违联席会制度,杜绝法人违法建设。探索中心城区村(居)民私人违建防控查处工作新办法。

12、规范静态交通管理。利用闲置空地、厂房、地下室等资源增设停车泊位,在市区建设停车场5个,增划停车泊位4000个,增设停车标志标牌300个,最

大限度释放市区停车资源。推进《城市道路停车收费管理办法》出台,启动城市道路停车收费工作。

(四)环卫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13、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推行环卫设施建设与城市开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落实新建道路、新建小区的环卫配套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出口路街道(乡镇)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在近郊街道(乡镇)和开发园区配套建设一批转运站,做好环卫设施的拆迁复建。

14、加强生活和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认真落实洪山头生活垃圾处理场各项环保措施,优化工作流程,规范运营,确保垃圾渗滤液达标排放,做好填埋气发电项目运营工作。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建设,确保生活垃圾处置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规范团山建筑垃圾消纳场管理,在襄城选址新建1座新的建筑垃圾消纳场,积极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

(五)园林绿化建设再上新高度

15、规范园林绿化市场管理。争取制定出台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监理、施工、养护、管理等相关行业规定,制定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技术规范。理顺园林绿化管理体制,解决我市园林绿化市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责任不明的乱象。积极推进园林养护市场化改革。

16、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按照用6年时间,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完成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拟定每年建设分项规划。启动并督促实施中心城区绿化工程、主题公园建设工程、城郊结合区绿化工程、城市水系绿化工程、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

(六)城市管理机制实现新突破

17、完善非数字化网格管理机制。制定实施《城管队员日常巡查工作导则》,细化管理流程和工作目标,深化绩效评估考核。以巡查管理方式的变革,促进网格化管理的新突破,形成纵管到底、横管到边、全时制监管、全方位覆盖的网格日常巡查管控机制。

18、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研究和示范建设。以 “应用为主,投资低廉、管理高效”为目标,启动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调研。完成电信互联网出口升级,加

强与相关单位资源共享建设,开展网上审批、网上执法反馈、网上公共服务、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监督等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数字化城管手段融入到各项业务工作中,推动数字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建设工作。

(七)队伍建设拿出新举措

19、加强城管队伍教育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各种业务培训,严格实行考试上岗制度。基层队员参训率达到100%,对达不到标准的进行再培训,两次考试不合格的待岗或解聘。严格推行末位淘汰制度,强化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杜绝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发生。

20、开展“人民满意城管队员”竞赛评选活动。以基层中队为单位,开展“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城管队员”活动,面向社会,公开评选10名人民满意城管队员,在精神和物质层面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在全系统形成组织创先进,队伍争优秀的良好局面。

21、规范基层中队建设。强化中队长的综合素质培养,增强中队长指挥、管理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适时对中队长和执法管理人员进行轮岗交流,健全和完善协管人员聘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基层中队党团组织。

(八)引导公众参与上创造新亮点

22、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与媒体合作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各大新闻媒体加强城管整体形象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围绕城管重点工作,做好主题策划,正确引导公众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

23、搭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平台。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工作程序、实施办法,进行公众参与内容的项目分类,使公众参与规范化、制度化。办好3230110城管热线,积极组织“百名市民走近城管”活动,就城市管理有关问题与市民坦诚交流。定期组织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评议,听取社会对城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具体措施

2011年城市管理的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能否全面完成、能否有所突破、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抓落实。

一是要坚定信心抓落实。经过多年的积累,城市管理有了扎实的基础。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在发展导向、政策支撑、资金投入等方面十分重视。社会也越来越理解、支持城管工作,城市管理的氛围日趋浓厚。这些有利因素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城市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体干部职员一定要树立信心和决心,瞄准一流、埋头苦干,自加压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全力投入到城市管理工作中。

二是要瞄准一流抓落实。全系统在精神风貌上,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境。在具体工作上,要始终保持工作的冲劲、韧劲和拼劲,做到越是工作压力大越要自我加码、越是工作有难度越要奋勇争优,敢于瞄准一流、勇于创先争优,用更高的目标、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来带动和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要大胆创新抓落实。针对当前城市管理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目标、新任务,广大干部职工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情况、借鉴新经验、落实新举措,勇于开拓创新,在制定思想、落实举措、狠抓成效上,推陈出新、大胆尝试,实现新突破。

四是要攻坚克难抓落实。系统上下一定要不断强化使命感和紧迫感,面对困难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面对挫折要有永不退缩的精神,面对阻力要有逆水行舟的魄力,从执法管理一线入手,从难点问题抓起,从热点问题改起,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狠抓落实,努力在精细化、长效化、法制化、规范化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五是要埋头苦干抓落实。全系统尤其是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不摆花架子,真心实意,埋头苦干,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一线积极性,进一步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强化管理与执法的紧密配合,加强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形成城市管理合力,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实现全面跃升。

襄阳2020年城市规划 篇2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持续较快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15年, 水泥产量23.6亿t, 平板玻璃产量7.4亿重量箱, 建筑陶瓷产量101.8亿m2, 较2010年分别增长25.5%、12.1%、30.5%;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7.3%, 比2010年提高1.9%。

1.2 产业结构加速优化

“十二五”期间累计淘汰落后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6.57亿t、1.69亿重量箱。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规模不断扩大。混凝土及水泥制品业发展迅速, 产值居建材工业各子行业之首。玻璃深加工、石材加工、复合材料及制品等行业年均增速超过20%。2015年前10家水泥、平板玻璃企业生产集中度均达53%。以玻璃、陶瓷、石材等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日益成为支撑行业创新、延伸产业链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

1.3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一批支撑行业发展的技术成果。水泥窑协同处置、脱硫脱硝除尘综合治理技术装备广泛应用。6世代及以下平板显示器件用基板玻璃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超白玻璃基板有力支撑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发展, 全氧燃烧技术在平板玻璃行业实现工业化应用。大尺寸石英坩埚、陶瓷薄砖制备、喷墨打印等技术逐步推广, 陶瓷原料干法制粉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无碱高强玻纤、高强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玄武岩纤维实现工业化生产。低品位矿选矿提纯、均化及再利用等非金属矿加工技术稳步推广, 矿物功能材料在精细化工等领域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1.4 绿色发展进展显著

清洁生产取得显著成效。大型水泥熟料和平板玻璃生产线安装脱硫脱硝综合治理设施, 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明显下降, 脱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占比达90%、50%以上。余热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水泥、平板玻璃余热发电普及率分别达80%、60%。煤矸石烧结砖隧道窑余热发电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建材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增长, 年资源综合利用量超过10亿t。依托新型干法水泥窑技改建成或正在建设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产业废弃物的水泥熟料生产线有100多条, 发展势头良好。

1.5 两化融合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 信息技术对建材企业设计、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日益加深, 能源监测系统、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等适用技术在骨干企业逐步推广应用, 行业信息化水平取得了明显进步。水泥电商比例大幅提高, 玻璃产品现货和期货两大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并平稳运营。建材商城线上线下互动日益广泛, 推动建材模式和业态不断创新。2015年, 建材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47.4%,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0.5%。

1.6 国际竞争能力日益增强

2015年建材工业出口额达383亿美元, 是2010年的2倍, 出口国别和地区200多个。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建筑陶瓷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一。建材成套技术装备出口规模继续扩大, 水泥、玻璃建设工程服务占国外市场份额50%以上, 服务总包和投资建设的国外水泥生产线熟料产能超8 000万t。大型建材企业在境外收购、投资建厂步伐明显加快。

总体看, “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发展成绩喜人, 建材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本完成了《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但我国建材工业仍“大而不强”, 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产能严重过剩、新型建材发展缓慢,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节能减排水平不高, 公平竞争市场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 仍有待在今后发展中加以解决。

2 发展环境

2.1 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也是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重要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将保持中高速, 迈向中高端。建材工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既有投资和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 也有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 建材工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加速优化产业体系, 拓展发展空间, 注重提质增效, 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平稳发展。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为建材工业提供持续中高速增长空间。“十三五”时期,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仍将保持中高速。特别是铁路、公路、机场、水利、海洋工程等投资扩大, 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建筑能效提升、农业设施、农房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 以及高端装备等重大项目实施, 为建材工业保持中高速发展提供了空间。

需求结构变化和有效供给不足, 迫使建材工业优化调整产业体系。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消费需求日趋多元, 要求建材工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化解过剩产能, 增加有效供给。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 要求建筑材料向绿色化和部品化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要求建材工业尽快增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 要求建材工业适应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深化信息技术和建材工业的融合, 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倒逼建材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推进绿色发展,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倒逼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高消耗的建材工业加快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 提高行业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低碳发展水平, 注重质量、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要求建材工业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推进实施, 为我国建材工业推进双向开放, 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也对建材工业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2.2 需求预测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需求结构不断升级, 传统建材产品需求量保持基本平稳或略有下降的态势, 其中, 水泥需求量会出现下降, 绿色建材和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需求量继续增长。

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 着力压减过剩产能,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和建材部品部件, 壮大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建材生产性服务业, 优化要素配置, 构建产业新体系, 拓展发展新空间,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为建材工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基本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引导要素优化配置, 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培育矿物功能材料, 支持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突破并推广关键共性技术, 加快新产品研发与应用进程, 完善标准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开发推广绿色建材, 促进建材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 促进信息技术与建材工业深度融合, 强化建材工业与建筑业等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 加快建材工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坚持开放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 本着互利共赢,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 加快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 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3.3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末, 产业结构优化取得重大进展, 技术、装备水平和关键材料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传统建材加速换代, 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基本解决, 建材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绿色发展水平更高, 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4 主要任务

4.1 加快结构优化

4.1.1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开展专项行动, 大力压减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严重过剩产能。

加快传统建材升级换代, 延伸产业链, 推进建材部品化、原料标准化。开发推广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水泥基材料及制品、节能门窗、玻璃幕墙等部品化建材, 生产系列化、标准化的专用水泥、预拌砂浆、混凝土外加剂、砂石骨料等基础原材料。

4.1.2 培育区域特色产业

统筹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交通物流、市场需求等因素, 因地制宜, 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地或规划建设区周边, 支持发展特色非金属矿采选和深加工业, 合理培育区域特色建材产业, 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生产基地。

4.1.3 壮大建材新兴产业

加快开发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实现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规模化, 增强关键基础材料供给保障能力。重点发展玻璃基材料、工业陶瓷、人工晶体、矿物功能材料、高性能无机纤维及复合材料, 鼓励发展石墨烯等前沿材料。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 提高非金属矿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积极推广应用矿物功能材料, 重点开发基于非金属矿物用于节能防火、填充涂敷、环保治理、储能保温等方面的矿物功能材料。

4.1.4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建材工业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业, 推进设备维修专业化服务, 发展壮大面向建材工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玻璃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新型房屋等行业推广创意设计和制造。推进建材行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网络配送体系建设。在装饰装修材料等行业建立设计、选材、配送、施工一体化网络平台。在碳纤维、玻璃纤维等高性能无机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精细陶瓷、人工晶体、矿物功能材料等行业建立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服务平台。完善并加快发展从非金属矿地质勘查、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安装到工程总承包的建材工程建设服务产业链。

4.2 强化协同创新

4.2.1 加强技术创新

依托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 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创新平台, 支持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技术研发、检测测试、验证示范等机构, 提升研发能力。支持建材工业大型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 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清洁生产、产品设计和应用等关键技术, 着力解决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制品加工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 增强关键材料保障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 构建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 加强知识产权建设和保护, 鼓励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

4.2.2 完善标准规范

构建新型标准体系, 强化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联动衔接。推进修订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传统建材行业能源消耗定额、污染物排放、产品质量等强制性标准, 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发展。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研究和推进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品质量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应用规范等建设, 加快技术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促进新材料产业化。制定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评价技术要求。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建材产品标准对比研究, 支持参与国际标准制 (修) 订工作。鼓励制修订新产品团体标准。

4.2.3 创新业态和模式

构建产业创新链, 引导和支持建筑卫生陶瓷、防水材料、玻璃幕墙、部品化墙体材料和屋面材料等领域建材企业, 针对个性化需求, 开展服务型制造, 由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引导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骨干企业, 从单纯提供材料, 向提供研发设计、采购物流、营销融资、建设维护和技术支持等一体化服务、系统方案业务转变。引导大型建材制造企业采购销售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 提高企业供应链协同水平, 推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向网上交易、加工配送、技术服务、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等综合服务延伸。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 实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维修等生产经营环节的企业间协同, 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

4.3 推进绿色发展

4.3.1 推广绿色建材

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实施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构建贯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全产业链, 搭建产业融合协同创新平台, 组织绿色建材新产品、新设计的首批次应用试点示范, 宣传推介绿色建材生产应用成功范例。支持建设以绿色建材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推进构建全国统一的绿色建材市场, 方便消费者选用绿色建材, 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比例。

4.3.2 加强清洁生产

支持企业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开发并利用适用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推广适用于建材的能源梯次利用技术装备, 推进能源、环境、节水合同管理, 研究完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推广适用于建材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综合治理、煤洁净气化等成套技术装备, 推广节水工艺和技术, 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开发推广陶瓷原料干法制粉新工艺, 耐火材料原料均化、级配和用后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提高低品位非金属矿采选及既有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提升共伴生矿物回收利用能力。鼓励合理利用劣质原料和工业固废, 推进生产环节固废“近零排放”。推广无铬耐火材料, 开发低毒、无毒木材防腐剂, 逐步替代并减少使用铜铬砷 (CCA) 类高毒木材防腐剂, 开发、推广和使用无毒高效脱硝催化材料, 防治重金属污染。

4.3.3 发展循环经济

支持利用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污染土壤和危险废物等。研究利用新型墙材隧道窑协同处置建筑废弃物、淤泥和污泥等。开展赤泥、铬渣等大宗工业有害固废的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 开展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矿渣、电石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 发展基于生活垃圾等固废的绿色生态和低碳水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 在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和机制砂石等产品中提高消纳产业废弃物能力, 逐步增加可消纳固废的品种。基于建筑废弃物生产绿色建材, 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剩余物以及废旧木制品发展生物质建材。

4.3.4 强化低碳发展

开发含能可燃废弃物高效利用技术和成套装备, 鼓励基于含能可燃废弃物生产适合建材窑炉使用的化石能源替代产品, 降低建材工业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实施建材工业窑炉热工效率提升行动, 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加快发展低钙硅酸盐水泥, 推进镁质胶凝材料无氯化应用, 研究新型低碳胶凝材料。开发建材窑炉烟气中二氧化碳分离、回收和利用技术。加快碳资产管理系统建设, 稳步推进合乎行业特点的碳排放权交易。

4.4 促进融合发展

4.4.1 深化两化融合

深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建材工业应用, 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重点推进建材企业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 实现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加快推广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项目建设。支持建材企业开展信息物理系统应用, 推广应用大数据、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系统 (DSS) 和商务智能 (BI) 等信息技术, 加强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市场动态监控预警。鼓励建设并使用公共云服务平台。

深化智能感知、工艺分析、在线仿真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集成应用。推进数字化车间、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在线检测设备、固体废弃物智能化分选装备、智能化除尘装备等应用, 推进建材工业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重点支持开发适合建材工业高温窑炉和大流量传输实时监测的温度、压力、质量、流量、物料成分等传感器, 实现建材生产过程数字化、可视化。开展“机器代人”等专项试点, 应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工业机器人试点示范研究, 推广智能传感器等, 力争到2020年规上建材企业中达到智能制造水平的不少于200家。

4.4.2 加快产业融合

强化需求牵引与创新驱动的协同效应, 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跨界融合。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需要, 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牵引, 促进建材部品化、原料标准化, 加快建材部品、构配件产业实现标准化设计、系列化开发、工厂化生产、配套化供应、信息化管理。以木结构建筑为牵引, 促进木材加工和保护产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高效储能等新兴产业需求为牵引, 促进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发展和应用。

4.4.3 强化军民融合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促进军民创新要素融合、创新成果共享, 统筹建设和提升军民两用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针对武器装备需求、行业发展短板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产品, 从设计研发、结构表征、演示验证、应用推广等环节入手, 以材料终极应用为目标, 采用“一条龙”模式组织跨行业、跨领域的军民协同攻关, 建立完善基于生产要素的军民融合发展机制。优先发展高强高模碳纤维、玻璃基板、光纤预制棒、高导热陶瓷基板、闪烁晶体、激光晶体等关键基础材料以及石墨烯、超材料、3D打印材料、智能仿生等前沿材料, 推动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所需的专用建筑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

4.5 推进国际合作

4.5.1 深化技术服务

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实施, 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继续发挥国内建材成套技术、装备、标准与工程服务业竞争优势, 提高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占有率, 重点保持并扩大在中东、北非、东南亚等区域市场的优势地位, 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拓展工程总承包业务领域范围, 从单一的水泥、玻璃工程领域向太阳能、装配式房屋等领域拓展, 从重点关注单一生产线项目向同时重视余热发电、脱硫除尘、垃圾焚烧等技改和深加工项目发展, 从重视工程总承包向重视技术总承包发展。

4.5.2 扩大资本合作

按照互利共赢原则, 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结合自身优势, 通过资本运用, 以兼并重组、参股入股等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与经营。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 支持在有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 结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 联合第三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共同建设生产线。支持有条件的建材企业, 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条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 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和合作, 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鼓励多种形式进口重要非金属矿资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积极引导外资合作开展非金属矿高效采选和尾矿综合利用, 开发推广绿色建材, 以及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新材料, 鼓励在我国围绕相关领域设立合作研发机构、合作推进相关研究。

4.5.3 拓宽合作路径

推广跨境电商+海外仓、连锁超市等发展模式, 加快建立海外物流贸易中心, 扩大海外营销网络, 将出口产业链向境外批发和零售环节延伸, 形成直销、海外子公司互为补充的全球销售网络。鼓励企业与下游核电、高铁等装备制造企业密切协作, 在“一带一路”沿线联合“走出去”。借鉴工业园项目建设经验, 在有条件的海外地区, 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多产业耦合发展的产业园区。

5 重点工程

5.1 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工程

工程目标:促进绿色建材的生产和应用, 到2020年, 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以上。

主要内容: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 选择典型城市和工程项目, 开展各类建筑应用绿色建材试点示范。以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为着力点, 以绿色建筑、绿色农房、建筑节能和设施农业需要为导向, 优先从节能门窗、节水洁具、保温材料等产品切入, 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 引导生产企业推进绿色生产, 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完善绿色建材数据库和第三方信息发布平台, 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构建绿色建材可追溯信息系统。发挥消费者组织和社会中介力量, 倡导绿色消费。在基础好的地区, 建设以绿色建材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5.2 关键材料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工程目标:一批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实现产业化, 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主要内容:落实《中国制造2025》, 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重大工程, 以应用为导向, 建立产业发展联盟, 采用“一条龙”模式推进关键材料产业化, 突破关键材料产业化瓶颈。组织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首批次应用, 加快应用进程。

5.3 矿物功能材料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培育壮大矿物功能材料, 推进矿物功能材料在土壤改良和环境治理中实用化, 建设若干矿物功能材料特色产业园区, 2020年特色产业园区产值达百亿。

主要内容:以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现代农业、高端装备等需求为牵引, 以大企业为主导, 加快产业示范, 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广新技术和产品, 围绕石墨、硅藻土、高岭土、膨润土、海泡石、凹凸棒、石英、云母等优势矿种, 加快传统矿物制品升级换代。开展基于大宗尾矿生产矿物功能材料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 打造尾矿“近零排放”的非金属矿精深加工示范区。建设节能环保用矿物功能材料产业示范项目。结合产业精准扶贫, 加大对连片贫困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优势非金属矿资源科学开发的支持力度, 打造特色非金属矿产业园区。

5.4 协同处置推广工程

工程目标:发挥建材窑炉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独特优势, 推动建材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 到2020年水泥熟料原燃料中废弃物占比达到20%以上。

主要内容: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 推动建筑垃圾等城市废弃物分类集中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选择城市周边具备条件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和墙体材料隧道窑生产线进行适应性改造, 积极稳妥推进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有毒有害产业废弃物、禁烧的农林剩余物、建筑垃圾等协同处置项目。研究制定协同处置水泥产品、墙体材料安全和废气排放标准。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基于废弃物生产绿色建材试点示范, 建立工程应用安全监测评价机制, 积累应用安全性技术资料。

5.5“三品”行动推进工程

工程目标:增加适销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 更好满足差异化消费需要,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主要内容:发展适应海洋、交通等领域的特种和专用水泥产品, 提高玻璃原片质量和深加工水平, 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鼓励厨卫、装饰装修材料等行业骨干企业, 针对市场热点和消费偏好, 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要。结合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弘扬工匠精神, 以水泥、玻璃等大宗原材料以及保温材料、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消费者关注产品为重点, 推进质量对标达标, 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 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打造一批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5.6 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工程目标:围绕绿色建材、复合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等领域, 搭建若干产业发展服务平台, 创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主要内容:依托并整合现有资源, 探索技术产业化的新模式, 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规范相关服务标准, 开展技术研发、知识产权运用、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等专业化服务。建立石墨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绿色建材、石墨、玻纤及复合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石墨烯等产业发展联盟。建设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检测、标准、应用、专利等基础数据库,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分区域、差异化创建若干以绿色建材、非金属矿采选及其精深加工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6 保障措施

6.1 强化规划指导

本规划由工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要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加强规划与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的衔接, 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 依据规划和产业政策等组织实施相关建设项目, 推进重点工程落实。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建材工业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 对规划的完成情况及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动态监督, 必要时按程序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

6.2 完善配套政策

加大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 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价格、能源、环保等相关政策衔接。研究提出重点支持的技术、产品、项目清单, 实施有保有控的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各类资本通过提供并购贷款、并购票据、直接融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建材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生产、施工等全产业专业人员培养和技术人员培训, 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 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开展国际技术、标准、品牌等交流, 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国别产业政策研究, 搭建海外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品牌营销和技术标准体系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服务。

6.3 改善行业管理

完善运行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 强化行业运行监测, 定期发布行业运行信息, 委托第三方发布重点建材产品价格指数, 及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行业准入规范条件, 规范企业从业行为, 对于实施准入或规范公告管理的行业, 建立企业自我声明制度, 改进完善行业事中事后监管。组织试点示范, 推进重点工程实施。强化标准约束和引导, 完善标准体系。支持建立产业发展联盟, 促进产业上下游互动融合。

6.4 营造公平环境

构建行业诚信体系, 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体系, 发布失信企业黑名单。公开企业环保、节能、质量、安全等信息, 接受社会监督, 严格执法监督, 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并予以公开。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6.5 强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研究加强石墨、萤石等战略性非金属矿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 在矿山开采、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产品质量、能源消耗、低品位矿综合利用等方面提高行业规范门槛。研究建立重点非金属矿产品的期货市场。建立监管体系, 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建立非金属矿行业数据采集平台, 完善重点产品统计制度。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的初级产品出口, 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及装备出口。研究建立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6.6 加强组织领导

2020年城市交通技术展望 篇3

1随时探路

加入到汽车网络中的每一辆车都相当于一台内置GPS的智能手机,不仅自己作为一个个道路状况探测器,不可以相互交换实时交通、天气和事故数据,襀实时导航。

2永别了,追尾

自适应性巡航控制系统可以在前车减速时让车自动减速,或是寻找通畅的车道,并绕过其他车辆。还有方法是通过无线自动化控制,把汽车“串联”起来前进。通用公司已经推出了可以无线自动化控制的EN-V概念车,在上海世博会上便可以见到。

3保护路人

普通行人只要携带一个简单的转发器,就能让过往车辆了解和确定他们的位置,并确保不被车撞到。

4把严重撞车变成刮蹭

万一撞上了,汽车也能在那一刻迅速调整位置,以保护人员安全,比如自动旋转车身把侧面撞击变成不那么致命的追尾,甚至是刮蹭。奔驰的安全概念车已能做到在事故发生时让车内金属结构自动膨胀,形成保护。

5急救车自行开路

配备了数字助手的救护车、救火车等紧急车辆,可以向前方车辆发送信号,要求他们让道、自动减速甚至靠边。摩托车手也可以配备数字助手,让那些看不见他们的大货司机能清楚他们在哪儿。

6看不见路也没关系

新的卫星系统能让车辆对自身位置的定位精确到毫厘之间,“死死盯住”数字化地图的车道,即便在大雪覆盖或道路标志不清的路面上也不会开出路面之外。

7智能交叉路口

40%的车辆碰撞和20%的交通死亡事故都发生在十字路口。智能十字路口能够向过往车辆发送视频或音频警告信号,甚至能直接采取行动,让车停下来无法闯红灯。

8车位已经帮你找好了

2016-2020五年发展规划 篇4

(2016—202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家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遵循“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构建现代化教育管理教学模式。通过抓校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师资队伍,深化课程改革,加强特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和探索,把他拉皋镇中心小学打造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现代化农村标准化学校。

三、主要举措

(一)优化育人环境

1、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基建项目,尽快完成中心幼儿园综合楼建设,完成中心小学运动场建设及校舍改造工程,2020年前在中心小学新建食堂、幼儿园楼、小学综合楼。建 设和完善围墙、大门、栏杆、防盗网等小型项目建设并做好标准化建设的巩固和提高。

2、完善设备设施。争取资金,为班级安装闭路电视和广播系统,普及电子白板,购置新型教具学具。逐步建立健全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及更新制度,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实现设备设施数量足够,质量可靠,运转正常,满足需要的总体目标。

3、改善生活环境。继续加大投入,对生活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对教室、办公室、专用教室等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为师生创设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4、创设校园文化。在确保校园卫生整洁的基础上,根据校园特点,精心设计,扩充绿地面积,广栽花草树木。美化绿化校园,使学校成为“绿色学校”。学校加强美化绿化的同时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让每一堵墙壁会说话,一石一木都育人的目标。

5、净化周边环境。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制止在校园门口乱停、乱放、乱设摊点的现象,取缔周边附近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娱乐场所、网吧。

(二)强化内部管理

l、加强党廉工作。坚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题,进行理想信念和教师道德教育。将反腐倡廉教育贯穿 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等各个方面,督促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做到廉洁自律,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让廉政文化散发浓郁的校园气息和魅力。

2、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中心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学校、教师的奖励考核机制,师生管理制度等,逐步形成以制度约束人、激励人。依制度办事,形成健全、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

3、强化责任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校兴亡,教师有责。学校要大力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让责任心转化为教师群体行为,增强学校教师团队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4、发挥组织作用。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工会、少先队、各科组等团体的作用,经常开展活动,丰富师生的生活,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转化为动力,促进学校整体和谐发展。

(三)优化师资队伍

1、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学习,请回来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和跟踪指导相结合、研究交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未来五年内将分期、分批、分层次组织教师到先进的教学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2、引导自觉学习。努力完善教师的学习场所,尽快建成中心学校教师学习活动中心,同时加强对教师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指导,确保教师有场所学习,有内容学习,使学习成为全镇小学教师的一种习惯,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深入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3、搭建成长平台。学校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通过开展基本功大赛,教学技能比赛,才艺比赛等形式,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同时积极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教育研究机构联系,使教师才能和相关成果能够得到发挥和展示。

4、完善考评机制。充分发挥考评机制的调节和激励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考核办法》、《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年度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评选方案》等机制,并争取社会支持,设立名师奖,名师工作室等。

5、丰富业余活动。建立学校教工活动中心,组建各种业余兴趣活动小组,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开展各种校内或校际健康高雅的文体活动,同时积极培养教师掌握一种特长,如绘画、书法、乐器、球类等,使教师拥有一种能终身享用的业余技能。

6、关心教师生活。把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倾听教师的心声,理解教师的真正需求,尽可 能满足教师生活、子女培养等方面的需求,真心实意地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让教师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深化德育改革

1、完善德育内容。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建设;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为指引,制订完善适合本校实际的《学生学习、生活细则》,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将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构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

2、拓宽德育渠道。结合主题班会、纪念活动、重要纪念日、学科渗透等各种途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3、加强德育创新。从一年级至六年级逐步开展并完善“校园歌曲我会唱”活动,让学生会唱100首经典歌曲,让校园充满歌声,在歌声中进行德育教育;积极探索“今日我为谦谦小君子,他朝定成巍巍大栋梁”的君子教育德育模式。

4、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和经典阅读。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积极更多的阅读知识。开展以阅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五)深化教学改革

1、增强教改意识。大力开展各种类型的教改讲座,更 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并建立相关制度,鼓励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改,为教师进行教改创造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使教改深入人心,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2、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精讲为辅;学生主动学在前,教师讲在后” 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除此之外,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开创新的教学模式。

3、加大教研力度。加大教研经费的投入,抓好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工作,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管理,坚持集体备课,每学期至少3次教案作业检查,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教情和学情;坚持进行教学质量监测,并把监测结果作为学校及教师考核依据。

4、强化体卫艺教育。把体卫艺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作为常态化抓好、抓实。创建艺术教育园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艺术体育比赛,大力开展艺术周活动。在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成各类艺术兴趣小组如音乐方面的合唱队、舞蹈队、鼓乐队,书画方面的书法队、绘画队等,开展长年持久的辅导、训练。

5、加强特长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设施和场所,建立体、音、美特长队。根据学生实际,制订计划与措施,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组织辅导、培训,精心加工和雕刻,力争培养出一大批特长型人才。

(六)营造良好氛围

1、净化内部环境。在小学教育系统内大力弘扬正能量,引导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着力培养教师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营造和谐、奋进的人际关系,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内部环境。

2、加强家校合作。优化家教环境,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情况、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举办家教知识讲座,宣传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

3、加强社会共建。从实际出发,建立社会共建的工作机制,充分挖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共同参与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努力营造出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他拉皋镇中心小学

2020年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讲话 篇5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回顾总结X年城市管理工作,研究部署X年工作任务。

城市管理工作繁难杂细,百姓诉求强,各方要求难,工作推进矛盾多,解决问题阻力大,面对的是千山万水、千门万户,需要城管系统干部职工道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

刚才,X同志对如何做好新一年的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八大目标”思路清晰,“七项举措”强劲有力,我完全同意,会后请大家认真研究,抓好工作落实。

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和下一阶段城市管理工作再谈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不足,准确把握城管工作新常态

一是肯定新成绩。

过去的一年,是不寻常、不容易的一年,全市城管系统坚持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坚持重民生、系民情、解民忧,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勇于担当敢打硬仗,凝聚了强大合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为我市推动“六个加快”、实现“两个基本”和建设“四好示范区”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主要表现在:

一是环境形象全面改善。市政、园林、环卫事业齐头并进,增强了城市能级、提升了城市品质、彰显了城市特色。

二是硬仗大仗全面推进。“XX”、“XX”、中心城区户外广告整治等重大举措统筹推进,拆出了公平正义、改出了惠民利民、治出了清爽大气。

三是城管执法全面加强。全面探索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执法行为,改进了城市管理,维护了城市秩序。去年的城市管理工作在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的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

四是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供水供气、智慧城管在情系百姓上做足了文章,在狠抓落实上足了下功夫,在改善民生上出实招,取得了实效、造福了群众。

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对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的全市城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地感谢!

二是正视新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与先进地区相比,与X城市地位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包括:

一是城市管理精细化进程明显加快,但运行保障的瓶颈仍然突出。城市管理中的一些管理顽症还没有有效的破解办法,城市运行保障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城市管理方式比较简单一,在管理的作业方式上,装备设施的智能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城市管理创新能力不强。

二是城市管理综治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大城管”格局还须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性的管理机构尚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城市管理的部门协同、整合和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对城市管理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往往容易出现“谁都有权管,谁都不愿意管”的现象。

三是城市管理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公众参与的广度仍应深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意识还不强,市民参与监督互动不够。特别是在促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方面,相关教育引导政策有待配套完善。这些,都有待我们一一破解。

(三)把握新常态。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我们城管工作也进入了新常态,特别是当前随着我市新型城市化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进入了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品质的新阶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X书记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改革攻坚”、“创新攻坚”、“环境攻坚”的“三大攻坚”,强调:“要着力于环境攻坚,使城乡面貌、城乡品质有一个大的提升,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进一步树立城市管理工作新理念,努力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将城市管理打造成我市的重要的民生服务品牌,使城市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

一是牢固树立“城市管理是凝聚力”的理念,全心回应民生期待。城市管理与民生民情息息相关,我们必须着眼于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倾听民意,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管控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实现城市面貌的新变化和群众满意度的新提升。

二是牢固树立“城市管理是生产力”的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高效的城市管理能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内涵,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对机遇,我们必须趁势而上、顺势而为,履行好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责,实现城市环境再改善、城市品质再提升。

三是牢固树立“城市管理是竞争力”的理念,全力打造城市品牌。城市管理是城市环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稍一松紧就可能“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我们必须要切实增强“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把握机遇,找准定位,顺势而为,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明确目标狠抓落实,积极开创城管工作新局面

(一)紧扣工作热点,全面深化新一轮攻坚行动。

一是“XX”须攻坚。今年是“XX”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推进“无违建”创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巩固之年、关键之年。因此,要破解的难题更多,要啃的“骨头”更硬,要经受的阻力也会更大,要完成的目标任务也会更繁重。我们一定要弘扬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改拆精神,保持劲不松、力不减、势不变,以“无违建”创建为龙头,深入开展城乡结合部违建处置、消危处置、历史遗留违建处置和乡镇(街道)驻地违建处置等专项行动。

二是“XX”须攻坚。“*水”中“*水、*水、*水、*水”都和城管部门密切相关。这几项工作去年做的不错,今年要继续加大力度,把治水同*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充分结合起来,在项目安排上要讲究科学,要多倾听和吸纳老百姓以及基层一线的意见建议,坚持依法治水、科技治水、全民治水,全面推进,统筹施策。

三是垃圾处理须攻坚。垃圾处理是建设美丽X的重中之重,是城市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尽管我们在垃圾处置及管理方面有成绩、有荣誉,但问题不少、不容忽视,比如我市建筑垃圾监管体系亟待理顺;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水平不高;生活垃圾配套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规划水平滞后,处置需求和处置能力之间矛盾日渐突出,等等。

四是环境整治须攻坚。要以“四化”(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重点,持续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低头看环境整洁有序,抬头看景观大气恢宏,白天看市貌大方亮丽,夜里看景色璀璨生辉。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在全面推广和持续推进清爽行动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垃圾如何分类、如何运输、哪里处置、如何处置等关键性问题,要突出做到“三个不,三个必须”:

一是垃圾分类处置不能等待,必须迎头赶上。

虽然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起步早(早在X年就启动),我市与世行合作开展城市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是国内首个,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包括覆盖范围、实施建设、氛围营造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决不能再“等一等、看一看、靠一靠”了。下步,市政府将召开全市垃圾分类处置与循环利用领导小组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总的来说,要实施X个“三”:

一是推进制度体系、设施体系、分类体系“三大体系”建设,逐步探索建立完善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体系;

二是突出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农贸市场“三大阵地”,努力开拓既有创造性,又具有可复制、可以推广的垃圾分类的好经验、好做法;

三是发挥居民、学生、社团“三大群体”作用,探索建立公共参与平台和适度的政府引导激励机制等。

二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能滞后,必须如期完成。

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运行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垃圾处理能力与处理量的矛盾愈发突出,X年日产生活垃圾高峰已达XX吨,但日均设计处理能力仅为XX吨。

如果我们再不加快进度,就真的要出现“垃圾围城”。当前,部分垃圾设施建设已经滞后,按照去年*市长等四位市领导召开的专题会(市政府[X]X号专题会议纪要)的要求,X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滞后X个月)、X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滞后X个月)、X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滞后X个月),三个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全部滞后,形势已经非常严峻。

因此,尚未开工的项目,尽快做好前期工作,早日开工建设,X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今年X月底前要开工,X年X月底建成投用。已开工建设的垃圾处理项目,要倒排工期,确保工程进度,X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改建项目第一台炉排炉今年X月份要建成投用;X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今年X月份要建成投用。

除了确保X个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外,还要抓好“一厂六站”(X市厨余垃圾处理厂,X区、X区、X区、X区、X区和X转运站)的建设,要做到“时间节点上越早越好、建设进度上越快越好”。

三是建筑垃圾消纳不能畏难,必须合力突破。

建筑垃圾消纳处置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一大难题,不仅倾倒乱,而且倾倒难;不仅社会群众反响强烈,而且极易引起腐败案件,前几年发生在城管系统的渣土串案窝案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据初步统计X年市中心城区共产生建筑垃圾X多万方,X年预计有X万方左右,但合法倾倒消纳(海洋倾倒、海涂围垦、基础回填等)的场地和能力目前还远远不足。建筑垃圾处置工作不能畏难、不能退缩、不能耽搁,必须上下合力、迎难而上,非治不可。这里重点是抓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要严厉打击违法乱倾倒问题。突出抓好监管工作,具体来说,要抓好源头管控、市场规范、严厉打击和顶格处罚“四个环节”,始终保持对建筑垃圾违法处置行为的严管严查高压态势。

二是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的规划及落实。之前,市城管局、规划局已做了一个规划方案,下步要深化论证,这里的关键是要落实下去,主体责任是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谁产生、谁负责,和以陆上消纳为主”的原则,同时实施结对消纳责任制。总体的思路是,X、X、X、X区分别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可消纳X万方以上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地,同时按照对口互助原则,共同制定详细的消纳场地建设方案;南三县和X、X两市负责解决本辖区内的建筑垃圾的出路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消纳场地规划在哪里,属地政府必须无条件服从和落实。

(二)紧抓工作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一是街面巡控再加强。深化街面巡控序化行动,加强网格管理,强化动态巡控,加大市容市貌管控力度,推进城管执法由运动型、整治型向防控型、常态型转变。

二是综合执法再探索。深化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加大综合执法探索力度。建立健全多方资源整合、协作配合、部门联动、考核激励等机制,推动执法工作向源头化解、前端管理和事前防范转移。

三是民生保障再深化。以百姓需求为导向,从群众所难、群众所需做起,从点点滴滴、小事琐事做起。今年要在优质供水、安全供气、缓解停车难、破解停车乱等百姓关注、涉及切身利益的方面继续下功夫,做好工作。

(三)紧创工作亮点,进一步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要在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创亮点。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建设,立足绩效监管和民生服务的双向定位,按照实用、实效、实战的原则,全力打造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协同调度、考评监督、信息服务”四大中心,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全大市覆盖,多行业融合,努力构建新型城市管理模式。

二是要在城市管理综治化建设创亮点。全面推广X、北仑的成功经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重心下移,建立健全街道(乡镇)城市管理工作机构,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三是要在城市管理市场化建设创亮点。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两只手”的作用,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大PPP等资本筹措模式探索力度,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和政府采购服务,推进城市亮化、绿化、洁化养护社会化,为城市管理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要在城市管理社会化建设创亮点。以城管义工为载体,坚持全民共建、人人共享,积极倡导“人民城市人民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探索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和新途径。

三、加强领导从严治队,全力掀起城管工作新高潮

从严治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我们城市管理事业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要坚持将改进作风进行到底,将反腐倡廉进行到底。

一是要做到忠诚于心、克难于行。

无论是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任务,还是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都需要有一种实干精神,需要有一种责任意识,需要有一种敢于负责、务求实效的作风。要勇于承担责任,做到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担责任。

二是要做到爱民于心、惠民于行。

要牢固树立“亲民、为民、便民、惠民”的理念,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绿化美化等问题入手,想群众所想,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让广大群众享受城市管理的新成果。

三是要做到知廉于心、勤俭于行。

要以“钉钉子”的韧劲抓好作风建设,以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近年来,城管系统出现了一些腐败案件,这里固然有腐败分子的个人原因,也有管理手段和防控机制的缺失,要从制度设计、监管力度、制约环节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结合的城管工作的特点,制定切实管用的防控办法。

襄阳2020年城市规划 篇6

(2015-2020)

创建文明单位是我局发展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把单位精神文明建设与单位各项工作紧密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单位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创建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认真分析本部门形势,结合部门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在思想方法,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上的问题。树立新观念,增强深入改革新意识和加快发展部门事业新观念。把我局现代化建设、台站环境的综合改善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二、目标任务

(一)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1、坚持党总支的核心地位,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本局职责,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进行形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

3、加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组织干部职工广泛开展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树新风、学英模和开展《市民文明公约》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

4、积极参加普法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职工中无违法违纪行为,无参加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组织人员。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层层落实,庭院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内保组织健全,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无重大刑事案件和火灾事故发生。

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

1、力大部门经济建设的力度,以发展xx信息产业为重点,加快xx服务产业发展的步伐,逐步改善干部职工生活、住房、工作等福利待遇。

2、根据本局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局基本建设及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发展规划。依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分期实施”的思路抓好规划的落实,力争五年内各种基础设施和环境有明显改变。

第一步:2015年主要进行业务楼建设。

第二步:在 2015年底前,进行xx建设的改造、和xx建设。

第三步:2016年底前,拆除破旧危房,维修单位挡土墙等。力争在2016年成为自治区文明单位。

第四步:2017年申报办理单位庭院改造项目前期手续,完成单位大门、门牌及车棚建设,改善单位整体形象。

第五步:2018年完成院内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加大庭院治理力度,加强内部管理,如区文明单位已创建成功,继续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否则继续争创区文明单位。

三、主要措施

l、加强对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领导。单位成立以主要领导为主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办公室负责创建活动的日常工作。

2、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在干部职工中大力宣传创建文明单位的目的、意义和目标,使全体干部职工增强创建意识,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3、把创建工作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列入议事日程,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4、各科室在创建办公室的统一计划下,要相互配合,积极支持。按照创建工作计划,实行考核。根据日常创建工作表现,结合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和部门评优创先的重要依据。

襄阳2020年城市规划 篇7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1 引言

新化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平均气温16.8℃, 年降水量1426mm, 无霜期280d。雪峰山脉在县境内延伸140km, 分布着1000m以上的山峰70余座, 形成了气候有差异、海拔有高低 (最低150m, 最高1622m, 高差1472m) 。土壤有类别、多种生态环境并存的典型山区特色, 适应于发展林下经济。

新化县林下资源十分丰富。天然药用和食用植物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 拥有中药材894种 (其中植物类786种, 动物类101种, 矿物类7种) , 被誉为“湘中药谷”。清同治年间编写的《新化县志》记录了新化出产的中药材100多种, 其中奉家山的天麻、金银花当时已有名气。20世纪70年代县药材公司常年收购的中药材就有400多种, 天麻、黄精、茯苓、玉竹、薏米、百合、银杏、金银花、杜仲、厚朴、黄柏等珍贵药材蕴藏颇丰, 其中金银花、玉竹、百合、天麻为湖南省主产区之一。

2 基本概况

新化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国土总面积为546万亩, 林业用地面积324.6万亩, 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林地达200多万亩, 有发展林下经济的资源优势和条件,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优势得天独厚。

全县林下经济主要经营模式:林菌、林禽、林蜂、林果、林药、林茶、林油、林产工业、生态旅游、花卉苗木等主要林业产业, 带动2.6万余户林农走上专业合作与致富的新路, 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3 发展思路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 深入贯彻“把资源管起来, 让百姓富起来”的发展战略, 围绕振兴县域经济、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实现林下资源可持续发展为重点, 依托政策、资源、区位、环境优势,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重点实施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壮大原料基地, 扶强加工龙头, 培育知名品牌, 努力实现林下经济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产品高端化的产业体系, 进一步促进林下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3.2 基本原则

(1) 持续发展原则。要坚持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 坚持生态主导作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 突出特色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多元发展, 因地制宜, 合理选择发展模式, 聚集生产要素, 重点培育区域化的特色产业, 实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 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林下经济。

(3) 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管理、监督、推进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通过不断完善各项扶持政策、提供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服务, 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根据市场需求和科学发展规律, 因地制宜地确定林下经济发展重点。

(4) 企业运作原则。企业是林下经济发展的主体, 要发挥林下经济培育、生产、经营企业、研发机构的龙头骨干作用和带动作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律组织、协调、实施林下经济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5) 科技支撑原则。科技人才匮乏, 缺少科技支撑, 是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林下经济发展中, 一定要把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科技合作切实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

(6) 龙头带动原则。在合理经营的基础上, 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以点带面, 稳步推进,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引导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

(7) 致富群众原则。大胆创新发展机制, 转变发展观念, 调整种养殖结构, 选择有特色、有潜力、有前途的项目, 抢抓有利契机, 切实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群众致富, 实现不砍树能致富的目的。

3.3 发展年限

建设年限:2015年~2020年。

3.4 发展目标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编制, 着力建设一批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逐步建立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 大幅度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的。

到2020年, 全县林下种植、养殖、采集、森林旅游总面积达到161.3万亩, 每年创造总产值438762万元。其中, 林下种植面积53.7万亩, 创造产值107225万元;林下养殖面积达3.6万亩, 创造产值190541万元。林下采集43.3万亩, 创造产值8356万元, 森林旅游面积达60.7万亩, 创造产值132140万元。全县林下经济基本实现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 省级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在15家以上 (见表1) 。

4 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林下经济是增强发展活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产业。按照政府推动、整合资源、分级负责的要求, 县政府成立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 实施专题推进。由林下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农业、林业、水利、科技、财政、旅游、国土、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 通力协作, 加强对规划的分解、执行、协调、检查、考核和验收。建立林下经济专家顾问组, 围绕市场定位、品牌建设、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林下经济的战略研究, 提供前瞻性的咨询和建议。各相关部门把发展林下经济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根据规划分解任务目标, 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细化分解任务, 明确推进措施,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4.2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采取政府投入一部分、金融部门贷款一部分、招商引资一部分、企业和职工农民自筹一部分的办法, 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 重点投向科研、培训、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建设等五方面。县乡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不得少于1000万元, 将农业开发、土地整理、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科技研发、种子工程、林业生态等专项资金, 统筹安排, 每年不得少于600万元, 集中向林下经济倾斜, 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带作用, 建立政企、政银的合作机制, 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林下经济开发。资金管理年初有计划, 年中落实, 年末有检查。计划工作根据实际情况, 列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

4.3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

在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上, 要利用各种优惠政策, 争取国家、省、市资金, 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 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现代加工业和服务业,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使林下经济尽快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4.4 积极引导宣传

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 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潜力和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 扩大林下经济的知名度, 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参与度。筛选确定一批种植基地, 通过采用优良林下种源或新品种, 以及系列配套栽培技术, 使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良种化种植, 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以点带面, 推动林下经济整体快速发展。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做好林下经济宣传品开发及媒体广告工作。

4.5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按照大项目督导办法, 发挥商务、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发改、财政、国土、金融、教育、卫生、工商、税务、质监、电力等部门职能作用, 加大协调、会办力度,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 开辟扶持壮大林下经济的绿色通道, 加强蓝莓等林下经济生产、加工和流通的管理与服务,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创造优良发展环境。扶强扶壮骨干龙头企业, 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 支持扩大经营规模, 降低产销成本, 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4.6 抓好培训与技术服务

广泛开展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 传授林下经济实用技术, 培育农民技术骨干, 带动千家万户发展林下经济。同时, 邀请科技人才、专家、示范户深入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加强与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的合作, 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 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 系统整合人才技术资源, 建立综合技术服务组织。

5 结语

襄阳2020年城市规划 篇8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五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增长。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337.98万人,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9%;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一千万,达到1006.63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达到559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三是职业院校正在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系统设计,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步走”战略,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为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学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4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151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5%。三是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2000万人次;扩大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推动多所高校免费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时代学习者人人学习、处处学习创造条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门颁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参与的城市已达到900多个。

(三)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得以建立

一是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支持政策。多地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经费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及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职业院校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保持一定规模。二是以推进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全国建成职教集团超过1000个,吸引了近3万家企业参加,覆盖了60%以上的职业院校。2010年以来,集团化办学数量及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三是民办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一些地方设立民办职业教育政府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建立民办职业院校师生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待遇的保障机制,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落实政府职责,强化省、市、县“三级统筹”,完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方式。二是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辽宁省鞍山市建立职教城管委会,探索实行职业教育区域化统筹管理;安徽淮北市成立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河南新乡市设立职业教育局,加强统筹管理力度;河南信阳市平桥区成立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实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推进德育工作规范化。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施展才华。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在总结各地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于2014年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遴选了165家单位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全面对接职业标准,制定并公布410个高职专业、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四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课程国际化、优势特色专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六)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三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鼓励职业院校走向县域开展广泛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四是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

(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生师比日趋合理。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86.30万人,生师比为21.3∶1,与2010年的26.6∶1相比,生师比日趋合理并逐步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比20∶1的标准。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43.83万人,比2010年增加3.4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17.6∶1,与本科高等学校生师比基本一致。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多地通过培养培训并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师企业实践、对口培训和境外培训,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三是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定制度不断完善。各地通过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灵活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重视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职称标准,不断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

(八)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一是经费稳定增长。2013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约为3450亿元,比2010年的1198.9亿元增长2251.1亿元;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543亿元,比2010年的814.2亿元增长1728.8亿元,增长了2倍多。二是制定生均经费标准,生均经费稳步增长。2014年12月底,19个省份、4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共有22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生均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长。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8784.64元,比2012年增长16.1%;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3578.25元,比2012年增长20.2%。三是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落实。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少于30%。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要求,确定并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四是免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扩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享受免学费政策,占在校生的91.5%。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学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助学金覆盖率近40%。高等职业学校纳入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九)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初步建成。教育部分别制定并颁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学校及专业设置的条件、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对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行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常态化。五年来,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了系列的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对各级政府落实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情况实施督促检查。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天津等10个省(市)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三是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基本形成。教育部和各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在评价标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对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十)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良好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国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职业教育,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站在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的起点上,推动、谋划本地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制定取得重大进展,确保了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三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受到关注。各级政府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落户城市等政策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二、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存在难度

根据2014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统计,要实现 “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390万人”的目标,缺口分别为495万人和384万人。随着我国适龄人口逐步减少,,实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80万人”的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二)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一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与激励机制不足,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等缺乏法律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职业院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有待完善。四是市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与市场、产业发展存在部分脱节。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性不足和质量不高并存

一是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远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的标准,部分地区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二是部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差异较大

截至2014年底,仍然有12个省份未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9个省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政府无法落实,分属省、市、县管理的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和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本报告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不动摇,确保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保障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围绕“提高质量”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深化校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合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

五是加强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扶持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七是建立省级财政为主的职教经费统筹机制,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八是进一步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政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上一篇:新版期货委托合同下一篇:跟石窟有关的美文欣赏:卷石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