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精选11篇)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篇1
乌牧场中学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2016——2017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结合县教育现代化的创建工作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打造大屯中学校数字化校园。
二、总体目标:
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达到三个转变,即:转变学校管理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
三、具体工作落实:
(一)硬件环境建设
良好的硬件环境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目前学校已有的硬件要用好、用足,同时,还准备添置多媒体设备,做到平均每个班级都有一台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课余时间开放学校的微机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使用计算机,保证学生的上网时间。为进一步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每个办公室摆放一台电脑,供教师备课、教学使用。逐步购置部分正版软件,推进学校的软件正版化工作。
(二)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教师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学校的教
育资源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一环,本学期将逐步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将好的教学资源上传至校园网络资源库,使学校内所有的教学资源得以共享。同时将学校现有的较优秀的教学课件上传教育网,为推进区域内的资源库建设发挥我们的一些作用。逐步按学科、年级购买教学资源软件,不断充实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三)网站建设
学校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本学期加强学校的校园网络的网站维护。逐步实现学校的无纸化办公。在网站建设的同时,将网站的内容添加、维护落实到人,保证校园网站信息的更新速度及质量。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信息运用的主体,近期学校一要加强教师的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的培训,重点落实于学校网络的建设和应用。二要加强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管理员和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培训,使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为进一步达到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成果,鼓励各教研组结合各自学科特色建立教师主页,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五)课题研究
以学校课题为引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使计算机及网络的运用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鼓励教师参与整合课的研究,学校定期开展整合课的教学评比,并形成制度,常抓不懈,使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六)学生应用
以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为抓手,平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网络道德的教育,能抵制不良的信息,利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收集、筛选、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学校还将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四、措施保障:
1、制度保障:进一步健全学校信息技术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并有网管教师具体负责,确保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建立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评估制度,对于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开展得好的教师予以奖励。
2、经费保障:学校加强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投入。
3、信息化环境保障:对学校网络设备定期维护,确保畅通、建立网络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2016年9月
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乌牧场中学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篇2
部际协调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任务分工中有关“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相关内容,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部际协调小组采取不定期召开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的形式推进工作。会议由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召集并主持,由部际协调小组联络员会议负责筹备。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王延觉为部际协调小组联络员会议召集人。部际协调小组办事机构设在教育部,具体工作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承担。
学校财务信息化工作探讨 篇3
关键词:学校;财务管理;财务信息化
一、 前言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学校财务管理上,能有效的提高学校财务的管理效率以满足当前学校校园数字信息化的建设,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利用财务信息化,促进财务资源管理的完善,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但由于目前我国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观念落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等现象,所以加强学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创新管理的模式,完善系统功能,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二、 学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 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校的财务管理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管理模式及管理机制的不断改变,使学校间数据的报送与网络连接起来,采用网络的平台进行上报,而且学校的资金也通过网络信息化的方式进行筹集、分配、使用上的组织管理,促进了学校财务体制改革的根本性转变。
2、 对学校财务信息公开的要求
随着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迫切的要求学校对财务信息内容的公开,保障公众部门对财务信息的了解,并且保障财务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信息化管理在学校财务管理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学校发展现代化的需要
由于我国教育改革,教育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展,这使得学校增加了校区的建设,给学校财务的管理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在核算上因存在着管理系统的差异产生了不少的核算问题。而且在不少的学校存在着校区之间财务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及系统的不同,出现了财务监控系统的混乱,很难实现校区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传递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学校的财务管理系统上,必须要采用新进的现代化网络技术,对财务信息进行同步化及信息的共享,这需要通过信息建设来实现[1]。
4、 学校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制度要求
学校财务信息化对学校财务资源的整合、信息数据的处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学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保证了财务信息与时俱进。而且通过对学校财务进行系统的管理,对学校的资金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资金的最大利用效率,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申报的依据,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层次的扩大,推动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
三、 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财务管理理念落后,缺乏整体的信息化规划
在学校财务管理中,由于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缺乏专业的知识理论作为基础,没有树立财务管理创新理念,有效地进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保证学校财务管理的良性发展。而且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在实施时没有结合学校财务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管理,对任务的轻重缓急处理不当,导致了信息化项目因缺乏合理的规划而潦草完事。
2、 财务管理信息安全缺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且在学校财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但同时也给网络上不少的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对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一方面,是财务管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上的错误,导致了计算机病毒的感染,软件出错,硬件设备的损坏,从而造成了信息系统崩溃,财务数据的丢失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网络黑客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病毒入侵,盗窃用户密码,对财务数据进行破环和篡改,导致了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的泄露、丢失、对学校的财务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所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的安全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
3、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而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相关信息化管理的知识,认识程度薄弱,在实际工作中技能的掌握不足,缺乏对信息化管理进行改革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因此,加强学校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
四、 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 创新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
学校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模式的改革创新,根据学校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确定财务管理的目标,制定管理的流程,明确管理的内容。同时还要对管理目标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改进财务信息管理工作方法,规范财务管理的制度,完善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程序,完善具体的财务管理方式。
2、 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
在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加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对学校资金的使用进行分析、预算和控制,增强财务信息预测的功能,为学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提供更为准确的财务数据,以提升学校的财务管理能力。
3、 降低财务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
由于学校财务管理不到位,工作疏忽等很容易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对财务信息化发展进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保证学校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避免出现黑客入侵造成网络病毒及财务数据的丢失,在财务信息化管理中,加强财务内部的监控管理,优化财务系统的操作,加强对财务管理的信息监控,使用多种预防策略、安全模块,降低财务信息的风险,保证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绝对安全。
4、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质
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根据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培养模式,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的加强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理解、提高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建立起一支具有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财务管理队伍,为学校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提供优秀的人才[3]。
五、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网路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及在学校财务管理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学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增强了财务管理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改革,实现了学校间资源共享,成为了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及信息公开的要求标准,对学校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层次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当前学校财务信息化管理中还存着不少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学校财务管理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财务管理上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增强管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加强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不断的提高学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学校财务信息化管理,促进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皋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郑伟生.论学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现代商业,2010,5(15):156-157.
[2]王红香.论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探讨[J].财会研究,2013,5(10):142-143.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纲领,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三年规划为总体思路,以“建一流师资、育一流新人、创一流名校”为总体目标深刻学习大兴区教育信息化2010年工作部署会精神,以提高效益为目标,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资源建设为重点,构建我校网络化教育环境,加快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干部教师队伍,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2010年工作计划。
一、坚持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教学手段的变革,提升教学效果和办学水平。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三年规划为总体思路,以“建一流师资、育一流新人、创一流名校”为总体目标,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并结合目前我校的实际,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学习和探索信息技术知识,树立“加快信息技术学习,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观念,使全校教师能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以及管理,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强组织领导力度
为使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适应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保证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常稳步的开展,经学校研究,重新确立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和组织领导力度,全面领导、组织和协调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软、硬件建设及管理
1.完善校园网。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
3.丰富改进学校主页、使之成为宣传学校的主阵地,并定期更新。
4.积极主动、自主开发教学课件。制定一套鼓励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开发、教学和管理的措施和制度。并建立较为丰富、并具本校特色的教育资源库。
5.加强对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
6.学校经常对师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确保校园网网络运行高效、有序。
四、着重研究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更新、整合各门学科的教材和教学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而且越来越多的老师把目光关注到这个热点上。但从我校的具体实践来看,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都只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用来制作多媒体课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不过是带着电子教材走向学生,为了探索和建立能使广大教师都能运用的一种技术和手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我们成立了以教务处牵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研究小组,以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2、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1)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2)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5)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6)结合新课改的理念,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提供帮助;
(7)通过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合作学习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其他一些具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1、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多媒体平台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引导全体教师积极进行计算机应用知识、技能的学习,或聘请专家和专业教师到校对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使每一位年轻教师都会动手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
2、以建设学科教学资源网站为导向,做好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储备工作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保障信息技术设备到位后软件建设齐头并进,使硬件设备能及时的应用到教学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3、逐步使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发的计算机发挥作用,实现远程办公以及管理。
4、以建设学科教学资源网站为导向,力争出现一些上档次的教学相关网站。
5、探索教材、教学、作业和学习的电子化、信息化的道路。
6、建立名师工作室。
7、实现和广渠门中学资源共享,同步教学和研究。
8、成立课件研究小组,发挥课件作业,加快学科整合步伐。
9、进行全校信息技术大比武;建立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库。
10、加强学生学习应用的机会,建立学生兴趣小组。
五、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1、在利用好互联网和现有的音像资源基础上,努力为教师收集、拍摄、编辑一些课堂教学需要的音像资料。全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为此,学校将加强领导,加快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2、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以点带面,加强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指导和研讨。加强教师现代技术运用的指导,开展电子备课,探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网站,开发研训阵地,交流师生家长的思想,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4、把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工作,作为年终管理人员、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把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评职、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应用;关键在管理;关键在创新。信息化建设工作是继新课程改革工作之后的又一项重点工作,学校将把此项工作作为全校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点工作来抓,争取按期实现以上目标,同时,我们也相信,在学校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也一定能按期实现以上目标。
二〇一〇年三月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结 篇5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专人专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陈良
副组长:徐国聪 韩邦新
成 员:毛玲海 潘庆标 李新燕 孙永炜 陈占泽 潘茂平郑霄霄
信息教育工作组成员从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引领和策划到网络管理,从信息技术教育到学校整个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培训、机房分维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落实有效。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
教育设施的改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校园信息化设施建设对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工程,实现教育手段突破。强调,学校数字化程度的高低是学校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2006至2010年,我校要以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为目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学校每年各科室工作中都分别列出了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及目标。
学校近三年来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2006年为128500.00,2007年为327080.00,2008年为392570.00,2009年约为130000.00,总体呈明显递增趋势;目前我校学生数1172人,生机比为6.47:1,学生用电脑数181台,教师数104人,教师机数130,设有电子阅览室,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较好的满足了教育教学发展需要。
三、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
学校于2008年申报参加温州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达标建设,之后积极认真、踏实的开展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工作,于2009年1月5日经温州市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批准通过,进入首批创建达标,于2009年11月通过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评估(Ⅰ类达标学校)。
四、教师能恰当的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我校现有信息技术教师4人,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他们深入钻研教学,能较好的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引领和推进作用。
我校学科专任教师94人,实验师1人,能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学习,学校利用本校信息技术教师的资源优势,在假期和校本教研时间,每学期进行2次的校本培训,使全校科任教师能熟练运用电脑进行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多媒体运用、网络资源的收集与资源建设,目前,全校专任教师计算机合格率100%;学校也舍得花资金让更多教师外出参加信息技术类培训与学习,同时教师也积极运用学习技术参加各级各类评比,其他在市、区获奖人次多。
五位老师承担了龙湾区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成效显著,大部分老师经过培训后能够开展网络下的教学,日常教研组活动中能否积极引导学习和开展网络下的教学。
08学年进行了教师博客培训,基本一人一博,2009,我校教师参加市教师教育优秀blog评比活动,我校教师积极响应,其中获市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个,目前正在推广中。近三年来,相继开展了恒丰校讯通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学籍系统操作指南等地信息技术培训。目前我校教师能很好的掌握相关软件和系统的使用,并合理、恰当使用,教师能较好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与学的研究。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教师无纸化办公意识的普及,我校逐步尝试和推广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尝试和实践研究:如恒丰校讯通在家校沟通中和学校管理中的应用、ftp在学校资源库建设和文件传阅以及材料的收发中的应用、OAR系统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学校网站的开发和改版对于学校宣传的作用、学校教学QQ群在教师间沟通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五、专人负责学校网站建设和管理,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利用主题班会和校园宣传栏宣传网络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学校基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社团的发展,为我校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提供了常规化的载体和渠道。学校现有信息技术社团1个,社员45人,每周三下午分别按硬件组和软件组或统或分开展培训和教育,通过社员的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同学,较好的规范了学生网络行为。
此外,学校通过一年一度科技节,组织班级或个人网页设计,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利用主题班会和校园宣传栏宣传网络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篇6
篇一: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以推进贯彻课改理念、实施新课程为突破口;以加强信息技术管理和应用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工作的力度,努力提高全校的信息技术水平。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校园网工程建设
1.实施改造校园网工程,高标准建设校园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结构,发挥网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为教育教学应用构建网络平台。
2.完善学校内网功能,完全实现校务公告、办公自动化。
(二)加强学校园网管理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制订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各项管理工作措施,确保网络安全、畅通。
1.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2.常规管理。
不断研究各种管理技术,加大考核力度,杜绝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网络畅通,更好地服务于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保证网络安全畅通,又要杜绝教师在网上聊天、打扑克、玩游戏等不良现象。深入研究网络应用问题,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病毒防治。
加大对学校的管理力度,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减少病毒的传播。凡新安装系统的计算机必须先安装杀毒软件,并打好相关补丁后才能接入网络,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病毒问题,保证网络不因病毒导致堵塞、停网等现象的发生。
(三)充分发挥网络的使用效益
树立建网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网页建设,改进和提高教育网站的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学管理服务。
1.继续加强学校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站布局和内容,使其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德育,服务于管理;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社会。力求网站界面简约、布局合理、色调一致、风格统一、内容丰富。
2.教师个人主页建设。
组织指导建设好一批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专题网站、资源网站;通过建设教师网站(教学博客)和学校网站等社区性服务网站或栏目,吸引学生、教师主动参与;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BBS等交互性栏目的积极作用。
(四)教育资源库建设
继续加强资源库建设,建立自己的资源中心。
(五)网上办公环境建设
探索和完善校内消息和文件传输系统,实现网上发布通知、传送文件,进一步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1.继续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立足实际,针对不同学科和学段,完成对教师常用软件系统的专项内容培训。
2.继续组织开展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研究
1.加强信息技术教研活动。
2.加大信息技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力度,发动全体教师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规范。
3.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堂应用实践研究,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实施能力。
篇二: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区信息中心、信息技术研训中心、信息科技教研室工作为指导,以学校工作计划为部署,结合片信息技术教研组开展工作。以改善学校信息化综合环境为准绳,以提高学校信息化教育为目标,认真学习与贯彻上级有关精神,努力学习先进的工作方式,提高信息化工作效率,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而不断努力。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管理,进一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进程
1.显著提高在学校工作中的信息化工作比重。
2.强化信息化工作责职管理细则,提升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协作与创新意识。
3.结合“三通”要求,作好前期动员与准备。
4.积极申报金山区教育信息技术实验学校。
5.完善每月一次信息化工作例会制度。
(二)组织学校信息化工作研究,做好实验,作出切实可行的学校信息化工作基础平台方案
1.成立学校信息化工作科研小组。
2.本学期针对学校信息化基础平台作研究:
(1)实验基于AD域的校园网,用活动目录规划与整合学校各类信息。
(2)实验基于SharePoint技术来有效管理信息。
(3)实验结束后写好一份实验报告,规划一份学校信息化协作工作基础平台可行性部署的解决方案。
3.做好实验研究资料归档工作。
(三)完善学校电子阅览室建设,加强管理措施
1.按上级要求建设好电子阅览室,保证正常开放。
2.进一步健全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
3.组织开展学生电子阅览活动,并在松小论坛上进行学习交流。
(四)进一步管理与维护好校园网,本学期内部署一个无线网络结点
(五)加强学校网站建设
1.进一步完善信息采集网络。
2.规范信息的采集、加工、录入、审核与发布程序。
3.丰富网站内容,创设教育教学互动平台,拓展网站功效。
4.建立学校资源库,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六)继续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面授与远程相结合对教师进行办公自动化与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在学校网站中开辟一个视频与文本资料相结合的培训专栏。
本学期对全校中青年主课教师出一份电子文档试卷和中青年副课教师出一份电子文档教案作一次当场考试,考试成绩列入考核中。
(七)抓住有利时机,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工作
1.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
2.检查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有一堂多媒体课,并要求具有多媒体课案和提供给学生较多的整合型电子文本资料信息与声音图像资料信息。
3.校级以上公开课尽可能要与信息化教学手段整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4.组织校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课竞赛活动。
(八)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外辅导,积极参加各类信息科技活动与作品竞赛等。
篇三: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虎林路小学经过全体教师多年的辛勤努力,教育信息化日渐落实在教育的第一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学年学校信息化工作有以下的安排:
工作目标:认真落实校长室、教导处对本校信息化工作的安排,对学校信息化进行指导和服务,以不断开拓创新和最合理、最实际、最安全的运用效果为主要目标,加强计算机运用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教学的实践。
工作重点:
1、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指导三年级学生参加本学年的全市计算机等级考试。
2、根据学校的工作重点进行学校信息化运用的指导和服务。指导学校老师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学校在信息化运用方面的综合实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3、根据制定的信息安全策略,作好日常的信息安全工作,定时进行系统软件升级和更新,定期作好防病毒软件病毒定义库的升级,做好日志记录。
4、定期在学校局域网上发布最新病毒的公布,引导老师做好病毒防护。
5、建立学校的信息设备的报修制度,并做好每个工作日的维护记录,学期结束向校长室提交设备变更的记录。定期检查和维修电脑设备,作好检查、报修和维修的记录。
6、作好学校电脑设备的财产管理。配合学校总务室及校长室做好财产的管理工作,清楚明确地列出所有设备的工作情况及负责人,职责到人。
7、作好学校局域网络的设备管理和维护,保障网络的畅通。
8、继续作好学校局域网发布的网页管理,进一步增强网络教学的运用力度。
9、指导学生参加区、市各级比赛,争取为学校获得荣誉。
工作措施:
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开展各种主题性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同时再巩固已有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钻研精神以及合作互助的精神。
完成学校学校信息化督导评估的准备工作。
指导三年级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通过本学年中文打字比赛,期终的全市信息科技考试。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为学校争得荣誉。
电脑设备是学校的重要财产,如何管理好、运用好这些设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些我要做好这方面的日常记录,有老师报修要及时的给予帮助和解决。定期检查各种设备的运用情况,使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得心应手。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方便,但也带来许多不安全的问题。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漏洞很多,再加上病毒的猖獗,很多电脑会发生速度很慢,经常死机的情况,这就需要平时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第一要防毒,防木马程序,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第二要防止非法的攻击,安装防火墙软件,使计算机免受攻击。
第三要安装网络的反黄软件,使学生在洁净的学习环境中健康地学习。
第四做好局域网的日常工作,备份重要资料。
鼓励学校教师运用教育信息化的工具开展丰富有趣的教育活动。
篇四: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根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和我校的学校工作计划,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素养,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师队伍;努力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持续、协调发展。
一、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素养
1、教师主动参加学校提供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类校本培训(培训内容见附二),达到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每学期分四期进行培训,努力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教师自觉运用所学的信息化技能为教育教学服务,信息技术应用课堂覆盖率达90%或以上。自主设计个人教学资源,每学期上交自主设计的个人精品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设计、训练题或试卷)各一件或以上,并推荐优秀资源参加各级比赛。
3、教师自觉更新、完善、创新个人博客。
二、推进校园的网络环境建设
1、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增设教育科研论坛、班主任主任平台栏目,开展网上教学研究交流研讨;规划重建“少年象棋网”。
2、完善、整合教师个人和班级博客,使博客成为开展网络教研的信息平台、工作平台和资源平台。
3、继续加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工作。以学校备课组为单位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上传相关资源(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设计、优秀训练题和试卷)。
4、依托校园网,全面推进教师办公无纸化。本学期,学校的各类通知、学习材料、相关文件等继续在校园信息网上发布。
5、依托顺德教育信息网,发挥各大管理系统作用,提高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水平。
6、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积极实施《校园网管理制度》,加强校内计算机的应用监控,杜绝教师在网上聊天、打扑克和玩游戏等不良现象,严禁教师利用学校网络散播不实消息、谣言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习资源,远离网吧、游戏。努力提高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加强网站、FTP服务器的安全防控,利用杀毒软件对全校计算机的病毒发病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查、杀病毒,减少校园网内病毒的传播,保证学校网络畅通。
三、抓实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生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校三至六年级每班每周开设2节信息技术课,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操作实践,教务处还安排了三年级每周至少1节课到电脑室上机实践操作,四至六年级每周2节课都必须到电脑室上机实践操作。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的质量,学校为每年级教学制定目标(具体目标见附三),任教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让85%的学生达到已定的目标。
2、加强“机器人比赛、LOGO比赛”辅导,在辅导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培训责任到人,力争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具体见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
四、建立教师信息化技能的评价机制。
商讨并建立较合理的教师信息化技能的评价机制(具体见附四),确保教师自觉学习、应用信息化技能,让信息化设备更充分地为教学服务。
篇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回顾上一学年度我校信息化教学工作的进展情况,可喜的是教学信息化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大部分青年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当作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的各方面日常工作越来越多地应用信息技术,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应用。相形之下切合实际的有效的教学资源比较缺少,应用培训以及研讨等管理措施不够充分。
本学期信息化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应用水平,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道路,拓宽应用面积,同时加大管理力度。本学期工作大体规划如下:
一、配合新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因我校为农村中学,总的来说还是处于较为幼稚的尝试阶段。认清自身不足,加快学习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主要按以下几个阶段展开来进行:
(一)分层次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因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处在不同层次,差距很大,因此分为初、中级两个层次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论的探究。通过这一过程,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一定理论上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教学设计流程有所掌握,有并有意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与具体学科相结合并评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培训完成之后,要求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在学校相关领导、部门的组织下,在组内、校内开展听课、评课、总结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四)进一步提高与常效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建立有效机制、在日常教学中、各项常规管理上狠抓落实,突出常效,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二、建立并完善“唐镇中学网站”。网站对外作为展示学校的窗口,对内是教育教学的平台。计划分如下几个阶段完成:
(一)资料准备阶段。由校领导牵头,各部门、教研组配合,教育信息技术组落实,准备好学校网站的各项内容,力求详尽、有代表性。
(二)构建网站架构,并建立简单后台数据库。由教育信息技术组负责实施。
(三)在发布后,继续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成为常规管理工作。网站发布后,网站内容还需大量充实,技术细节有待完善,需有关方面群策群力,积极参与。这同时也是提高全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NOC促学校信息化工作上新台阶 篇7
●加强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 确保NOC活动有序开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努力, 依托一定的软硬件基础。学校抓住两条主线, 创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环境, 同时也为开展NOC活动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1.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以信息技术教研组为主, 另吸收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组成学校信息化骨干教师队伍, 以校长为组长开展学校信息化工作。
2.加大信息化环境的硬件投入。建成网络教室, 通过“两网”实现校园的互联互通;“新三机一幕”进所有的教室, 实现“班班通”;以学校服务器为中心, 建设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站、各种应用平台, 形成了完整的信息化应用平台, 为构建数字化校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整合、优化课程设置, 落实NOC活动内容
学校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实际, 将NOC活动为三类。基础类: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文输入、网络基础。网络类:网络中文、网络数学竞赛等。多媒体类:各种视听类作品制作, 主要以平面绘画为主, 重点教学Photo Shop。
在培训活动中, 学校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到“三有”、“五落实”: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落实学生、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教师、落实教学内容。
活动课程的整合优化、培训的落实, 进一步明确了NOC活动的内容, 使活动具体可操作、过程可控制。
●重视师生信息化培训, 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决定学校NOC活动的水平, 也决定学生各项活动的水平。学校信息技术组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提高班”的培训, 内容有Flash中级进阶、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制作、Dreamweaver网页制作、精通Photo Shop等。同时还引导教师从网络学习, 提高自身技能。另外, 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教师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NOC活动开展提供了保障。学校还采用教师带学生的形式, 利用课外时间结合活动课程的设置, 开设计算机小报制作兴趣班、Photo Shop绘画班、中文输入高手训练班, 让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并以此带动学校NOC活动的开展。
●以竞赛进一步促进NOC活动的培训
学校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及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 狠抓以NOC为中心的各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竞赛,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学校开展了中文输入、计算机绘画、计算机小报等单项竞赛, 在全校营造一个人人关注NOC、个个参与NOC活动的氛围, 以全面推进NOC活动的开展。并让在学校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参加更高层次的竞赛, 给他们创造更大的空间, 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NOC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活动, 为学校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学校将不断总结, 使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罪犯教育改造;创新;手段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08-01
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与信息化建设不断融合、创新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服刑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深化与升级,以此将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机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即信息化建设工作也要遵循监管工作“首要标准”。而现阶段罪犯教育改造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单一式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以及较为落后的手工式教育改造工作管理手段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研究信息化建设同罪犯教育改造工作融合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解决。
一、现阶段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与整个社会的时代发展特性之间逐步呈现出一些不和谐因素,并直接导致当前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与缺失。
(一)罪犯教育改造模式的粗放型发展状态制约着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在目前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当中,部分地方对属于静态的教育改造记录、记载型工作抓得比较严,对属于动态的教育转化效果、个体行为表现等,由于种种原因抓得不够细致,考核较为粗糙。从部分地区制定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体系考核指标中可以看出,服刑人员的入学率、到课率、及格率以及接受个别谈话的次数成为了监管改造工作效率的关键性考核指标,而若干实质性考核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考虑与体现。
(二)较为单调的罪犯个别化教育改造手段制约着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群体性教育是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传统形式,个别化教育则是世界矫正领域的潮流和趋势,要对服刑人员进行科学的个体改造评估,并制定阶段性个别化矫正方案。将两者紧密结合,实现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但目前个别化教育改造手段较为单调,矫正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警的个体素质。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干警个体素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别化教育改造的效果。
(三)罪犯教育改造场所与时间的配合度不高制约着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教育改造工作既要重视对服刑人员劳动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养,又要重视对个体人格的教育矫正,比较好的方式是将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在场所与时间上进行密切配合。而现实中,很多地方还是出现不同程度的重管理、重劳动而轻教育的倾向,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存在一种敷衍与应付的思想,教育改造的时间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教育改造的场地也不够稳定。
二、信息化建设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监狱信息化建设是维护监狱安全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需要,也是提升改造质量,实现监狱工作宗旨的内在要求。信息化建设特有的技术性、发展性、多样性等特点恰好与现阶段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方向相吻合。
(一)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性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有着突出的应用优势。提高监管改造工作的科技含量与技术含量,如积极推广教育改造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教育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便捷查询,把干警从繁琐的文字处理和数据统计中解放出来,使干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改造活动中去等等,从而有效抑制与淘汰各种落后的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
(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性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有着突出的应用优势。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技术领域。依据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不同内容,如刑罚执行、分级处遇、计分考核、狱内奖惩等,信息化建设在实时性、高效性、简便性、适应性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带动着教育改造工作形式与工作内容的持续优化。
(三)信息化建设的多样性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有着突出的应用优势。监狱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丰富成果,如教育改造信息管理系统、服刑人员内部网络教育平台、网络个别教育方式、远程教学和远程亲情教育等,将多种教育改造形式(文本形式、声音形式、动画形式、图像形式、视频形式等)更加全面与充分的呈现在服刑人员面前,使教育改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势必会激发服刑人员的兴趣,达到预定的教育改造效果。
三、信息化建设在创新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的应用手段分析
(一)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环境的虚拟化与网络化。如果服刑人员个体处在良好的改造集体或积极的非正式群体中,群体能促进和激励其积极的改造行为,抵制和消除其不符合群体规范和价值目标的不良行为,增强群体的内聚力。为了拓宽教育改造空间,营造积极的教育改造群体,可以搭建网络虚拟化改造环境,形成专门的虚拟教室、虚拟会见楼、虚拟图书馆以及虚拟论坛等,引导服刑人员进入一种虚拟式的教育改造环境当中,将社会帮教与狱内改造相融合,从而实现“监狱人”与“社会人”之间在可控条件下的互通。
(二)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管理的客观化与科学化。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干警往往依照自身主观推断及个人情感偏向实施具体的教育改造策略,或者教育改造措施千篇一律,针对性不强。而利用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建造教育改造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服刑人员档案、狱内表现、奖惩等信息,采用计算机软件对服刑人员接受教育改造的情况进行测试与评判,对服刑人员在教育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诊断,从而较为有效地剔除人为因素,获得更加真实与全面的教育改造数据,实现管理工作的有序化、自动化以及科学化。
(三)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三课”教育模式的发展。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三课”教育(即思想政治、文化、职业技术教育)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信息化建设与“三课”教育的融合已成为现代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三课”教学内容能够充分转换为生动且具体的视听信息,服刑人员对所传达信息的接受程度也会得到有效提升。干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创设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彻底打破传统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充分调动服刑人员接受教育改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基于网络技术的罪犯个别化教育模式。网络个别教育是个别化教育的新兴形式,干警通过监狱内部网络与服刑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更加亲近、更加隐秘的方式,平等直观地走近服刑人员的心灵。可以将罪犯个别化教育工作中的技术成果应用于网络平台之上。比如在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方面,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安装服刑人员个性分测验(COPA-PI)、艾森克个性测验(EPQ)、卡塔尔(16PF)及明尼苏达(MMPI)等心理测试软件,及时发现、排解其心理障碍以及各种心理问题。通过网络营造良好的狱内主文化环境,积极转化、引导和消除监狱亚文化现象。
四、结束语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篇9
(2016—2017学年度上期)
五亩乡中心学校
2016年8月
五亩乡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高山区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市教体局2016—2017新学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特制定我乡2016—2017学年度上期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加强信息化培训和应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特色和亮点。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信息化示范校和硬件设施达标建设
1.加快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落实《河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标准(试行)》,完善各学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全面完成乡一中和中心小学网络中心(含主要平台)、综合布线建设,教室和办公用房网络接入达到100%,发挥乡一中和中心小学信息化示范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塬上小学继续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示范校达标活动。
2.推进塬上小学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窑坡、旭东小学已经实现“班班通”硬件全配备,布庄小学、桂花小学目前没有实现各个班级配备,现在塬上小学基本实现教师两人一台的电子备课室。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灵宝市级、乡级教育资源平台网络,基本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3.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各学校要加强“班班通”和计算机教室
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每期统一组织两次整体除尘、巡检。
(二)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1.组织各学校完成学科教学资源汇集上传任务,启动中小学专题教育资源汇集工作。开展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建设。
2.加强校本资源平台(库)建设和更新。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初中和中心小学校本资源的上传和更新。校本资源平台(库)应尽可能具备备课、授课等功能,方便教师同步上传资源,形成资源建设常态机制。依托中心小学建设乡级小学校本资源平台(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深化资源应用培训和指导。积极做好灵宝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省各级各类优秀教育资源网站的应用培训工作。组织市级学科资源管理员开展资源应用研究。各学校要组织一次资源应用的专题培训。广泛发动、精心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优秀成果(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微课)等评选活动。
4、以灵宝市级、三门峡市级、活动为契机,让参与赛课的教师及时上传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上传到乡级市级教育资源平台和省级资源资源平台上,晒好课,做优课,让优质资源大家共享。
4.做好电教教材征订管理工作。落实省电教教材建设有关政策,组织学校订足、用好电教教材。
(三)强化培训管理,落实常态应用
教育信息化工作,硬件是前提,应用是目的,教师是关键,结合我乡实际,我们要从五个方面抓起:
1、抓好校本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解决单位中部分教师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操作的问题。一是利用周内集中学习时间由信息技
术管理人员任辅导教师,对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周内教研活动,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对全体教师进行示范引导;三是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信息技应用达标考核活动,通过逐人达标,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四是以中心校组织骨干教师提高培训为契机,邀请中心校信息化管理员和电教馆的老师为各校的教育信息骨干老师进行提高培训。乡一中和中心小学按6:1的比例抽出学校信息管理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组织,将一线教师划分各小组,彩玉小组集中和自由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捆绑式管理,利用平时的课件制作学习,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2、抓好资源库建设。以乡一中、中心小学为龙头,通过自建、购买、共享三种途径,收集与学科教学有关的教案、学案、论文、试卷、题库、课件、图文资源和视频等资源,建立全乡学科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为打造高效课堂助力,教师在进行备课的同时,上传教案设计、课件等,使资源库的内容及时更新。
3、抓好督导评估。各校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考核机制,尤其是把个人教研空间的开设使用、校际备课平台的开设和资源上传更新和使用以及“班班通”的应用情况、应用效果以及教师依托继续教育系统培训学习等纳入教师业务量化考评,促使教师想用、爱用、活用网络信息,促使网络最大限度给力教学,真正达到激活课堂情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开展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研究培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课题研究。要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以及案例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加大培训力度。
校本培训不少于5个学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课题研究重点在乡一中,乡一中师资配备年轻化、学历层次高,学校硬件建设好。
2.开展“班班通”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定期组织开展“班班通”应用及高效课堂观摩周活动、教学点网络远程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做好中老年教师电子白板使用展演交流活动。通过评比竞赛交流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先进个人,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3.开设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各学校要按照课时和教学标准要求,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要组织对我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进行培训。
(六)、校际间信息化工作结对帮扶工作持续推进
以五亩一中和乡中心小学为示范点,结对帮扶塬上四所小学具体为:信息化结对帮扶和乡内支教对口校相结合,结成对子的学校在师资培训、资源共享、课堂教学班班通应用方面,进行深度的交流和合作。五亩一中和中心小学,定期将派出信息化骨干教师,对帮扶的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对受培训教师将进行系统的练习和考核,以达到能使用、会使用的实效。中心学校,将对结对帮扶的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和考核,以求在信息化工作方面,全面推进,达到实效。
附:
1、五亩乡2014—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2、五亩乡2014—2015年教育信息化中心教研员
五亩乡中心学校
2016年8月
附件:
五亩乡2014—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名 单
组
长: 杨黎刚
成员: 孙卫华
李占龙
李青学
王月增
杜晓琳 谭相国 李海锋 吴向东
郭晓华
毋剑波
党来堂
胡海军
五亩乡中心校2016—2017年教育信息化
工作中心教研员
名 单
张永军
岳少玉
伍海革
张建培
孟引恒
胡海军
毋剑波
2011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 篇10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普遍激励”的办学思想,落实“以人为本,团队协作,精细高效”管理理念,积极倡导和谐教育办学思想,认真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切实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建设有特色的校本教研,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完成省级规范化设施设备配备。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教学示范学校和信息化示范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完成省级规范化设施设备配备,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教学示范学校和信息化示范学校。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篇11
本刊特邀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为我们介绍了近几年该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思路与取得成绩,长春市、蛟河市、通化市也分别对各自区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做了回顾与总结,以期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
基础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吉林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和其他省基本相同,都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应用支撑平台及各类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资源开发与应用、各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拓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应用、信息素养建设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等”来展开的。
经过几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矛盾和问题亦随之凸显,主要表现在:①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域数字鸿沟在加大,在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缩小城乡差距的进程中,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②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无经费保障;③有限的资金投向分散,“撒芝麻盐”现象严重,不能集中资金加强省本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设施和设备以及统筹管理的作用;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没有达到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管理的有效整合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⑤各级信息化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⑥教育资源应用模式单一,横向交互困难。
认真分析现状,查摆问题,针对吉林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际,我们提出了吉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以体制机制建设为切入点,以应用为主线,以协调为着力点,以服务为突破口,以开放合作为创新。
一、创新体制机制,开启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体制机制创新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最初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着领导机构不统一,教育信息化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职能界定不清等诸多问题。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吉林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无论是投入上还是意识上都无法和发达省份相比。为此,必须立足本省,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向体制要效益。2005年教育厅在充分调研、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组建了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并赋予其“负责吉林省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应用;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以及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负责‘吉林教育信息网’和厅机关计算机网络建设、技术管理以及日常运行维护工作;统筹各级教育网站建设,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开发应用;负责各级教育部门的信息管理与各级各类人员培训”的职责和权限。同时,为使其有效协调信息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重新改组了吉林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办)设在信息中心,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协调与管理。负责拟订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管理工作规划,提出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和专项经费使用建议,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推进全省教育电子政务、校园网建设及教育资源配置等工作,指导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机构建设等工作。
信息办和信息中心的有力结合、协调运行,实现了业务和管理的“捆绑”,规范、统筹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启发和带动了全省各个县区的体制建设。到目前为止,90%以上的县(市、区)通过整合本地资源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专门机构,并参照省信息办职责赋予了相应的权限。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即以信息办为统领,以信息中心业务为主线,各信息化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形成了集指导、监督、促进、共建为一体的体制格局,使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得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指导和监督作用得以加强和完善。
有了健全的体制,还需要一定的机制做保障,才能形成战线合力,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针对区域特点,陆续开展了系列活动:网站前置审批、网站分类评比、资源评比、各级各类人员专业培训、网站联盟、网站信息跨平台共享、跨地区资源库的共建共享、信息化区域引领工程、各类论坛研讨会的召开、各类校本研修的开展、高等院校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助力工程等。有了健全的体制和强有力的机制,上述活动都得以顺利开展,有效加强和促进了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了地位和影响力,克服了投入不足、建设资金分散、信息化领导力不强等因素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影响,使各项活动都能真正落到实处,各项工作都有抓手,信息化工作的执行力得到增强,并能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实效。
对于各类活动,每次都会以教育厅文件的形式予以总结,借以督促、推进。比如,在全省教育行政网站评比活动通报的文件中这样写道:为改变这种状况,省教育厅再次强调:第一,各单位必须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单位全年的工作指标考核体系中。第二,各地、各高校、厅直属事业单位要切实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把经费列入预算计划,保证渠道畅通。第三,各级领导要定期参加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提高认识和信息化领导力,正确把握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工作,杜绝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情况。第四,要结合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计算机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基础理论、应用技能以及信息安全等相关培训,提高本单位整体信息化结构的素质和水平。
这种体制和机制建设模式的有效性也体现在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中。
为加强学校办学条件监测,加快吉林省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设与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实现校园校舍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并为最终构建吉林省各级各类学校后勤综合管理平台奠定基础,2008年教育厅五个业务处室联合启动了吉林省校园校舍数据库及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从调研论证、研发、试点到数据采集完毕,仅用三个月时间。建成了涵盖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园校舍信息的多媒体数据库和智能管理平台,对加强教育基础数据动态监测、加快教育监测体系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做了重要的基础工作。这一艰巨任务的快速、顺利完成,得益于各级信息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更得益于有一套健全的体制做保障。同时,为使这一成果得以延续,在2009年的教育督导指标中明确写有“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小学校舍数据库数据更新及时、准确……”这样的督导检查内容。
事实上,这样一套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体制,配以一定的推进和保障机制,使得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信息化工作,都可促进相关部门、相关工作的协调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管理层面合力不足,无法发挥信息化管理工作整体效益,各市(州)、县(市、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机构与省不协调等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完善省本级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带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整体快速提升
长期以来,吉林省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省本级基础建设薄弱,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没有形成,极大地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综合效应”的发挥,无法完成总体指导和带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网络平台尚没有统一;资源库没有形成体系;应用系统纷杂不兼容;各类数据库散列不成系统;办公自动化没有全面展开等。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大量调研,我们提出了“三网一中心”的整体建设框架:
1.“三网一中心”建设整体协调推进
平台统一是关键。为此,在建设之初,针对实际需求,合理规划成“三网一中心”的建设内容,即教育信息网、教育政务网和教育资源网,三网的基础是教育数据中心。
教育信息网是在有效整合厅内各处室和各相关事业单位网站的基础上所做的最大集成,经三次全面升级改版,功能不断完善,覆盖面得以拓展,服务项目增多,并和各地教育网形成网站联盟,在信息公开、互动、认证等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连互通和信息共享。同时,以信息化服务为突破,成功实现了校园联盟,全省70%以上的中小学都成为了“盟员”。
在挖掘、梳理厅内相关处室资源的基础上建成教育政务网,为全省基础教育提供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为政务公开提供支撑平台。
为弥补教育资源不足,促进资源本土化,我们已经启动了和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中小学合作,全力打造吉林省教育资源网的工作。资源网的支撑核心是资源中心,其建设源于“农远”工程,目标是服务全省基础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本土化,逐渐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均衡。
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得到了基础教育战线师生的认可,更得到了教育行政领导的支持。在2009年教育厅工作要点中这样写道:“加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体系建设,加强省级教育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拓宽共享教育资源的领域 。”
以全省中小学校园校舍数据库及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为契机,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教育数据中心的工作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届时,各类教育数据将陆续被整合、集中,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将运行于统一平台,从而保证教育数据的权威性,保证数出一门。
2.以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
采用合作建设模式,分三个阶段启动完成了全省教育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
第一阶段(2006.3-2007.3):全面调研、摸清教育资源分布规律、教育用户基本需求,构建起电子政务的初级平台,完成教育电子公文收发。
第二阶段(2007.4-2008.3):全面打造教育网络办公平台,逐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现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在教育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努力提升为教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探索教育信息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阶段(2008.4-2009.3):全面建设阶段。以教育数据中心为依托,完善教育网络办公平台,全力整合、改造各类教育数据,提高教育信息的可用性和权威性,提升教育信息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重实效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之路。
吉林教育网络办公平台是集业务办公(公文收发、信息上报、即时通讯)、网络传媒、资源共享、综合信息服务于一身的综合办公平台。目前已经辐射到全省市(州)、县(区)教育局和有关学校。
以教育网络办公平台的开发、应用为引领,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纷纷得以开展,如全省中小学校园校舍数据库管理平台、中小学资源管理平台、校园信息管理平台、远程教育支撑平台、高中新课改综合管理平台、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管理平台、幼儿园综合管理平台等等。
三、协调开放合作,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人才的支撑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涉及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研和人才培养、专业培训。
1.依托高校,建立教研、培训合作体
在以往的教研、培训中,广泛开展了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与基础教育的横向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学校的人才优势,搭建起了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教研和人才培训的桥梁。以东北师范大学为首的高校每年都在全省各地建立各种教研、专业技术培训、校本培训实验区(校),提升了各级各类教师的信息化应用力,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稳步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智力支撑。其延伸和推广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提出的“现代名师培养工程” ,就是为了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帮助中小学教师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该工程充分依托东北师大各院系,结合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力量,组成强大的教师培训队伍,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培训活动。目前,已培训中小学校长、学科骨干教师20000多人。“开展城乡学校同步教学备课系统的试点工作,逐步使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共享城市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的作用,建设覆盖县、乡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也被写入2009年教育工作要点中。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建立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
教学资源缺乏,特别是适合本地本校的本土资源缺乏是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如何在建设资金不足、地域差距拉大、专业人员缺少的情况下借助“外力”快速实现资源建设,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获悉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源,经过再加工后可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于是,选择试点学校和地区开展了高等院校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助力工程,分学科建立资源建设联合体,在这一过程中师范院校(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等)的作用凸显,试点学校给出资源开发要求和素材,高校派出有开发经验的教师队伍,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等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开发出大量的实用资源。
其他一些高校也在尝试着建立和基础教育资源共建的共享体。长春工业大学把本校开发的大量资源针对中小学需求进行再开发,并进行试点应用;长春工程学院深入“农远”项目校,在开展有针对性培训的同时,手把手传授资源制作方法的系列活动正在各个试验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3.利用“教育社区”,开展校本研修
“吉林省教育社区”是自主研发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平台,目前注册教师5261人,创建170个圈子(群组),发布日志29000多篇,评论16000多条,留言2000多条。经过几年的应用,社区创建了一批技术水平高、专业特色强、整合学科广、文学艺术精、生活品味浓的教师空间。在促进全省教师教研、培训、进修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以试点为依托开展教师网络培训工作。桦甸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全区教师建立教师空间,开展网络培训,结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开展了《学生学习》、《教师成长》、《课堂教学》等专题网络学习活动,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
(2)基于教育社区开展科研、教研工作。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提出的《利用博客开发信息技术资源的策略研究》被列为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已于2008年5月结题。
(3)利用教育社区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榆县实验小学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起来,创建了“七色光学生博客群组”,开展网络作文教学探索。同时,结合课题研究,开发了《网络作文之博客教程》和《网络作文之师生博客路》等多部校本教材。
(4)利用教育社区进行广泛交流,探索培训新模式。
2009年1月,结合全省正在进行的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教育社区发布了《全省中小学班主任远程自主学习方案征集活动》,收集整理各地区班主任培训资源,开展班主任远程培训。同时设置了“班级建设与管理”专题,教师通过发布教育反思、日志论文等进行交流互动。
4.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
联合吉林省教育学会,吉林省科学育儿指导中心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单位联合推出“安康(公益)”项目,进行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有益探索。“安康(公益)”项目优势在于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起一个家园共育的环境,搭建起幼儿园、家长、宝宝以及学前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之间的桥梁。
吉林省已有806家幼儿园接受了“安康(公益)婴幼儿成长管理系统”的捐建,17万余家庭直接或间接受益,涌现出像蛟河市实验幼儿园、长春市未来之星幼儿园这样的信息化应用先进园所,增速居全国之首。2009年将成立安康项目研究组,在迅速完成有条件幼儿园捐建工作的同时,开展“吉林省百强安康信息化示范园”建设活动,科研立项引领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专题研究,将就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模式以及朝鲜族特色资源建设等开展系列研究,以促进吉林省幼儿园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此项工作填补了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空白。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顺德启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总结10-14
五亩乡中心学校2014——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07-09
篆角乡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10-22
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总结08-17
芝阳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交流材料07-06
加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论文10-16
学校安全工作信息05-14
学校信息技术工作规划10-04
学校教育见习工作计划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