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实施方案(共7篇)
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实施方案 篇1
XX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区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部署,夯实我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的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全国、省、市、区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重要部署,举全辖区之力,集中开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坚持党政统揽,部门负责,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固本强基,健全网络,依法管理,规范建设,综合治理,齐抓共管,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方法手段,切实提高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
力争用一年时间,率先在全辖区建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主要内容与任务
全辖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建好综治信息化平台;抓好三项建设,即社会管理机构建设、社会管理队伍建设和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织好七张网络,即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
整治网、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网、社会单位(组织)服务管理网、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网、社区治安防控网、反邪教工作网、模拟社会管控网;打造好“十分钟便民服务圈”新型社区服务发展模式。
(一)建好一个平台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构建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综治工作信息化平台,提高综治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及时收集、研判有关动态信息,督促协调各综治成员单位切实履职尽责,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工作,预防化解重大矛盾纠纷,防范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消除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及苗头隐患,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抓好三项建设 1.社会管理机构建设
(1)成立街道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街道综治办合署办公,根据社会管理工作需要,具体落实办公室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保障等问题。形成党工委领导,办事处各科室分工负责,综治部门协调监督,各相关部门,人民团体及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
(2)街道建立规范化的综治维稳工作重心,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负责,形成一个体系领导、一个平台统揽、一个机制运行、一个窗口服务的“四个一”工作模式。健全制度,落实人员,完善
保障,有效整合政法、综治、维稳、信访、工商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资源和力量,实现治安联防、矛盾链条、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管理联抓,打造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力量互动、精干高效的基层工作平台。
(3)加强基层党政组织和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党(总)支部为核心,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
2、社会管理队伍建设
着眼当前实际情况,重点建好以下几支队伍:
(1)人民调解队伍:根据《人民调解法》规定,街道、居委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展完善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土地纠纷、医患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物业纠纷等专业(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巡回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展壮发“人民调解员”队伍,实行“十户调解员”、楼院调解员和企业调解员制度,实现调解组织全覆盖。建立由党政主导、扎根群众、覆盖基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增强人民调解的工作基础。
(2)帮扶管教队伍:由司法所负责街道、居委会安置帮教、社区矫正专职人员和帮扶矫正协管员、志愿者队伍。司法所从事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的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3人,并保证专人专职。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配备帮扶矫正协管员、志愿者。同时,大力推进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安置帮教和社区
矫正工作实效。
(3)流管专职队伍:逐步扩大并完善全辖区流动人口专职管理员队伍,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落实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工作体系,加强对这支队伍的考核和管理使用,就业管理部门和重点用工单位的信息沟通,确保我辖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打造成全是亮点工程,创出品牌。
(4)巡控队伍:根据本辖区的大小和治安状况,每个社区配备5-10名社区治安巡防队员,协助社区民警搞好治安防范工作。严格落实“四定五统一”(即,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定奖惩,统一服装、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使用、统一考核)要求,实现社区治安巡防专业化。
(5)职业保安队伍: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规范发展原则,进一步规范职业保安队伍的管理和使用,确保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员素质稳步提高、作用得到充分发展。
(6)社会志愿者队伍:加强志愿者组织机构建设,成立街道社会治安志愿者协会,挂靠街道综治办,通过招募政治思想过硬、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热心公益事业、自愿长期参与治安防控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在派出所和治保会组织和领导下,开展邻里守望。院户联防、门店联防等社会治安志愿活动,实现区域防范常态化。规范志愿者队伍管理,制定志愿者管理办法,对志愿者队伍实行实名制管理,派出所组织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依据《河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
勇为人员条例》,落实对志愿者的表彰和保护,确保志愿者队伍健康发展。
(7)建好专兼职社情民意信息员队伍。动员组织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送报员、废旧物品收购员、特种行业信息员、楼院长等力量参与,在全辖区范围内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街、居、楼栋三级专兼职社情民意信息员队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所属社区、楼栋舆情信息、社区内部稳定因素及苗头,在第一时间报街道综治办,汇总后报有关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
(8)建好信访代理员队伍。街道要设1明信访代理员,社区至少有2名信访代理员。以代理信访事项的方式,疏导群众情绪,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群众不会访、无序访、走弯路的问题。
3、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和完善党的组织体系。街道党工委实行“大工委”制,并探索建立“1+3”模式,在街道党工委下设居民区党组织、住区联合党组织和综合党组织。居民区党组织负责对社区的管理,联合党组织负责对驻区单位的指导和协调,综合党组织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协调管理。社区探索实施“大党委”制,把社区警务室、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的党员干部吸纳为党组织委员。按照“一社区一支部(党委、总支)”要求,建立和调整社区党组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的组织体系。
(2)科学划分服务管理网络。按照“点片结合、属地管理、分类指导、方便服务、全面覆盖”的原则,建立街道、社区、楼院、楼栋四级管理、三级网格工作体系。街道党工委下设网格侧重以行业划分,按照辖区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组织、社会党组织等划分网格;社区党组织下设网格侧重以地域划分,尽量与楼院支部相衔接,根据社区所辖范围、分布情况、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行业特点等情况,一般以200户或600人左右为单位划分;楼院党支部下设网格以楼栋党小组为单位划分。(3)合理配备网格管理和服务人员。网格管理和服务人员原则上由街道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和社区民警等组成。同时,搜索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救助、优抚、助残、就业、医疗、助老等服务项目。
(4)不断完善网格服务体系建设。街道以党员管理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各社区以社区事务中心为基础组建社区工作站,实行一站式办公,开展综治维稳、民政福利、劳动保障、科教问题。特殊困难群体管理服务等工作。(5)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居民信息为基础、以民情民生为重点、以社区管理服务为中心,集政府业务查询分析于一体的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区、街道、村(居)三级管理服务联网运作。完善街道、社区内部办公自动化网络,推行社区台账无纸化,提高社区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三)织好七张网络
紧紧围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突出重点,建立完善社会管理网络,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1、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网
建立及安全排查信息员队伍,形成覆盖全辖区各行业、场所、部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搜集治安信息的工作网络。落实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公安、司法、信访、工商、教育、城管等相关部门分析研判治安形势,研究制定排查整治措施,确保重点地区治安秩序稳定。实施主机研判工作机制,健全实时监测机制、动态分析机制和督查暗访机制,完善集整治、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常态工作机制,达到治安问题不出街道、不形成大的治安问题的目标。
2、社会矛盾化解网
进一步加强“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网络。(1)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调解组织网络,纵向覆盖街道、居委会,横向覆盖各领域、各行业及社会管理各方面,做到那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
(2)建立排查调解工作平台。街道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实行社区每周一次,街道每半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对排查出的问题和矛盾,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单位和责
任人,督促抓好落实,努力把各种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防止发生民转刑案件或发生影响较大的社会问题。(3)改进调解方法,提高调解水平。为更好地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今年重点开展“联街、进居、驻所”活动,联街:按上级要求法、检两院的法律专业人员要以街道为联系点,不定期到街道指导调解工作,参与群体性案件的解决;进居:是指人民调解指导员进社区活动,继续开展“人民调解员社区调解指导日”活动,进居法官、检察官每年至少参与调解成功两起纠纷,要求有笔录,有照片,并在政法网上发布。驻所:在民调进所活动的基础上,推进司法调解进派出所活动,对应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法院立案前在当事人同意调解的基础上,移送被告所属辖区的派出所联合调解室处理,这样既能有效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更能充分利用调节资源,降低司法成本。
3、新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网
按照“一口审批、分类规范、政府监管、扶持发展”的工作原则,逐步实行行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推动“两新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落实非公有制等新经济组织内部安全稳定法人责任制及社会责任,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综治组织,加强督导检查。提高对新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管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积极预防、化解各类矛盾及不和谐因素。同时,积极培育社会工作者队伍,开展社会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行为矫治、社区矫正、青少年教育等领域的社工服务机制,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活力的社会工作队伍,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街道社会工作体系。
4、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网
(1)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逐步规范街道、居委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形成完善的工作网络。制定出台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管理模式,建立完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将所有符合居住登记条件的流动人口全部准确地纳入登记管理,确保对出租房屋、暂住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等流动人口及重点人员实时动态管控。摸清实有人口底数,落实各项服务管理措施,尖山不安定因素,预防减少违法犯罪。
(2)推进“三位一体”大帮扶工作体系建设。健全专门工作机构和专门工作队伍,建立专群结合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扶矫正工作,对“三无”刑释解教和生活困难的社区矫正人员提供过渡安置和技能培训,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努力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3)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街道推进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建设,完善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有效组织、正确引导、全方位服务广大青少年(特别是重点青少年群体)维护合法权益,预防减少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依托“石家庄市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工读学校”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流浪乞讨青少
年儿童、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进行相应教育和行为矫治。使其能够获得生存技能、矫正不良习惯、重新融入社会,有效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4)做好精神病人服务管理。街道、居委会要配合卫生部门建立完善紧密衔接、有效配合的救治、服务和管理工作机制和定期排查收治机制;建立精神病人服务管理经费保障、政策保障和协调沟通等保障机制。做好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底数清楚,管理有序,不发生危害社会的事件。
5、社区治安防控网
建立以基层派出所为主题,以社区警务室为龙头,以社区和驻村民警为中坚,以社区治保会、社区巡防队、物业保安队为骨干,以楼院长,联防队、院户联防小组及社会治安志愿者等群众性组织为辅助力量的社区治安防范控制网。使社区内多发性、可防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重特大刑事、治安灾害事故明显减少;“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抑制;平安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居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
6、反邪教工作网
积极开展“三五”“六有”社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基层党组织要对未转化人员和不放心人员逐人成立监控帮教小组,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2012年底前全部社区达到“三无”“六有”标准。
7、虚拟社会管控网
构建街道党政统一领导,街道综治办牵头,以公安机关为主力,宣传、文化、财政、工商等职能部门以及运营商之间协调配合的虚拟社会管控格局。建立完善检测、研判、预警、处突、引导五大互联网慰问工作体系,形成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体化管控。健全动态管理机制,维护正常网络秩序,遏制网上炒作,降低负面形象,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四)打造和完善“10分钟便民服务圈”特色工作
街道将以54所社区为试点,着力打造社区“10分钟便民服务圈”,逐步探索建立新型社区服务发展新模式。
1、打造社区“便民生活圈”。以54所社区综合服务楼为依托,完善超市、菜店、美容美发、洗衣、餐饮、代收代缴网点、保健按摩、家电维修、房屋家政中介等13个方面服务功能,进一步建设好社区内各类商业54 个网点,形成比较合理的网点布局。使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享受到快捷、方便的基本生活服务。
2、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圈”。54所职工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医疗设施先进、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为了更好地发挥医疗资源的优势,方便居民就医,街道将积极整合资源,借力发展,鼓励54所职工医院转型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带动提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3、打造社区“文体服务圈”。街道继续注重挖掘54所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4、打造社区“平安服务圈”。一是以社区警务室为基础,依托社区居委会,完善专业巡逻队与社区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治安巡防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治安保卫、民事调解等服务。二是街道以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为抓手,将在54所社区谋划开展一系列安全促进项目,如消防安全项目、防灾减灾项目、老年人安全项目等。三是以环境改善为着重点,打造宜居安全社区。
5、打造一站式社区事务中心。为解决社区居民办事难,程序跑办复杂,办事效率低的问题,街道将加强54所社区事务中心建设。建成社区事务中心。居民在事务中心能够一站式办结计划生育、居民医保、低保、就业等事务,大大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为推进社区“十分钟服务圈”建设奠定基础。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及动员部署阶段。召开街道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全体会议,确定全区社会管理创新管理项目、讨论区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方案、研究制定项目任务分解意见。各项目承办部门对项目方案进行进一步细化完善。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项目全面实施阶段。各承办部门全面实施项目建设工作,明确完成时限,实行项目建设倒计时管理,确保各个创新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要采取建立试点、培树典型、经验交流等
形式,大力推广通过先行先试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对创新工作督导调度和指导,全面推进全辖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确保2011年底前各个创新项目取得预期成果。
(三)总结提高阶段。按上级要求街道对全辖区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总结经验及成果,分析研究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查漏补缺、巩固提高。适时召开会议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明确提高创新成果的方向和要求。
五、工作措施与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街道成立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东为组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窦晓东为副组长,街道各有关科室为成员的街道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街道综治办合署办公,办公室主任由街道综治办主任董兰珍担任。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把这项工作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把手”亲自抓、总负责,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任务,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重点解决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保障性问题,加大人财物投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二)实行立项管理。
我辖区内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所涉及的重点项目,要纳入街道工作重点,并纳入街道财政预算。作为全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要紧抓落实,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集中力量抓好重点
项目和综合试点建设,探索总结项目建设和试点单位成功经验,及时向全辖区推广。
(三)分解任务,狠抓落实。街道对创新项目实行“五个一”推进模式:每个项目明确一名领导挂帅、确定一个部门牵头、制定一套工作方案、组建一个专门班子负责、落实一项财政配套支持资金,做到经费、政策、人员保障有力,实施项目化运作,工程化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社会资本,管理创新,项目,服务
近年来, 街道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 社会资本始终扮演着“酵母”的角色, 发挥应有的效应。然而, 在外部“冲击”和内部“阵痛”的窘境下, 面对资源紧缺、负担过重等掣肘, 街道必须千方百计撬动社会资本, 在传统产业、楼宇经济、高端商贸、社会民生等领域持续产生“化学效应”, 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现状与困难
1) 经济发展方面。受企业“退城进园”以及宏观政策影响, 辖区工业企业“大撤离”, 房地产行业“不景气”, 民间投资的热度呈降温趋势, 而街道重大项目投入总体呈逐步攀升趋势, 过于依赖街道投入来推动项目“落地生根”, 不仅令资金链失衡的情况更加严重, 而且令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加担忧。从长远来看, “融资平台”风险加剧,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亟需寻求并引入“新鲜血液”, 促进“血液循环”。
2) 社会管理方面。近年来, 随着房管所、派出所、城市管理等职能下放, 民生保障扩面提标、社会管理升级提档, 加剧了街道财政负担, 而街道财政收入的“连续增长”无法填补财政缺口的“持续扩大”。辖区内公共配套仍然面临总量不足、设施老旧等现实困难, 硬件设施改造难度高、投资金额大、利润率低、回报期长, 靠政府投入改造并经营管理将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二、机遇与优势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 社会资本以其归属清晰、利益直接、风险自担、机制灵活等特点, 高度契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 街道在新一轮的发展中, 仍然机遇多于挑战, 优势大于劣势。
1) 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把社会资本作为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其中以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法国模式较为典型。而国内政府平台类公司为扩宽融资渠道和方式, 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民间投资活动表现出了较强的流动性和追逐利润的本质。2) 从自身特点看:街道将以高档商贸业为特色形态, 以楼宇经济为主力战场, 以现代化服务业为重要支柱, 企业入驻率, 产出率逐年递增为社会资本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街道在城市道路、公共配套、环境整治等方面不断加大改造力度, 有力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价值, 夯实了吸引社会资本的硬件基础。
三、思路与对策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专业、高效优势, 为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借鉴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 对固有模式进行创新升级?结合街道实际情况, 提出如下思路与对策:
(一) 把握脉动、夯实根基, 在更高层次上拓展投资空间
1)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应对辖区工业布局调整, 做好企业稳心留根, 注重内部挖潜, 实施“腾笼换凤”, 逐步提高民间投资的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2) 培育楼宇规模经济。通过特色包装、服务激励等措施, 大力引进一批优质企业, 借机借势打造一批高品质楼宇载体, 努力形成一批品牌楼宇、综合体和街区。3) 紧抓属地载体建设。充分抓住片区改造布局调整和功能优化的契机, 统筹利用辖区资源, 注重“造血功能”;精细测算投入产出效益,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倡导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行模式, 积极推动社会项目建成达效。
(二) 集聚优势、争创精品, 在更优品质上强化吸金能力
1) 力求招大引强。进一步深化全员招商的理念, 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奖励到位的激励机制, 围绕新兴产业、功能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发展重点, 全力招引龙头型、成熟型企业。2) 加强创意策划。针对辖区所有可改造地块, 坚持市场为导向, 以超前的视野、科学的态度、独树的创意, 不断完善功能布局, 吸引成熟的大企业直接投资或间接参与。3) 注重要素集聚。有针对性把社区管理服务与市场化相结合, 通过引入社会资金、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等社会性要素, 统筹策划、精心包装、推陈出新, 打造更精细、更具特色的优质服务, 满足多样需求。
(三) 突破盲点、激活资本, 在更高水平上创新运营模式
1) 运作模式由独立向联合转变。针对经营性项目, 积极尝试和推广特许经营权方式 (B O T) , 解决资金不足与投资需求上升的矛盾。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税费优惠、信贷支持和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康复、托老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 扶持社会事业项目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2) 资金保障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推动“资产变资本”, “时间换空间”, 坚持通过营利与公益相捆绑, 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方式, 推进债务性融资和资产性融资;对已建成的经营性资产, 筛选效益较差的资源, 通过转让全部或部分权益;研究创立城市产业投资专项基金, 吸纳企业资金、保险资金和其他社会公共基金, 参与片区改造及配套项目建设, 转嫁和稀释融资平台风险。
3) 载体资源由无形向有形转变。转让冠名权、广告权、经营权、使用权等无形资产, 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在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前提下, 坚持公开民主原则, 按照市场经营的法则, 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 依法合规将社会事业项目、商业载体、住宅小区等冠名权和广告权出让。
(四) 准确定位、增强服务, 在更高标准上优化发展环境
1) 多纬度推介到位。通过楼宇商会、非公党组织、社区分商会、商管公司等多种途径, 大力宣传和推广项目, 尽力寻求最佳投资者、合作方, 从源头上提升项目运作效率和影响力;依托“政府、网络、社会”三大平台, 发动各方关系, 营造舆论氛围, 提升地块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全方位规范到位。在项目决策立项、投资计划、招标投标、规模调整、竣工验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 做到科学规范、有理有据, 严格控制成本, 精确测算收益, 并加大公众参与及公共监督力度, 提高项目管理运行的透明度, 打造“阳光工程”。
3) 高效率服务到位。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推动, 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 提高效率, 提升服务档次;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平台, 多渠道的沟通网络, 开辟企业投资的“绿色通道”;为企业争取政策、税费、资金等支持, 营造低成本的投资环境。
四、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街道要理清与市场的关系, 按照“市场为先、服务为本”总体思路, 激发市场活力, 发酵社会效应, 全方位、多角度鼓励民间资本加大社会投入, 参与项目运作,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实施方案 篇3
枫林街道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路径探索
●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课题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导入,社区内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矛盾突出,一些社会管理问题凸现。面对新情况,枫林社区(街道)提出以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探索以区域化党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供了新鲜经验和有益启示。
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化党建;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性转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体制、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随着城市基层社会转型、社会群体归属分化以及多种类型社区的出现,整个社会关系样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传统的纵向行政关系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大量的扁平化横向关系样式,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原先被单位所分割的社会空间逐步从其中溢出并重新组合。上海市徐汇区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积极拓展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形成了以区域化党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特色。
一、枫林社区(街道)以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因
近年来,枫林社区(街道)针对区域内不同行政单位、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相对独立、资源相互分割的特点,提出以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探索以区域化党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
(一)客观动因:社会转型期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基层社会的嬗变,呈现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的公司治理模式,传统的“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原来由国家和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全部释放到社会,单位对社区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党的政治核心功能及其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而社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导入,辖区内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矛盾突出,一些社会管理问题积重难返,形成难以切割的“肿瘤”。如位于枫林区域内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周边出现停车难、吃饭难、住宿难等问题,而仅靠单位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最终都转移到社区。尽管近年来枫林社区(街道)党建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作覆盖面不断延伸,凝聚力不断增强,但专业力量、资源支持有限,面临如何构建有别于传统单位体制、社区体制的党建模式,实现有效整合、联动发展的问题。
(二)主观动因: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多中心主体”模式的必然选择。枫林社区(街道)地处繁华的徐家汇商圈,是典型的居住型社区,辖区内60%以上为老公房和不成套房屋。辖区内人口呈现“两高”特征,即人口密度高(2.68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0万)、老龄化程度高(老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0.6%),且流动人员多,由此产生的需求也存在多样化。如老旧小区的居民有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房屋设施条件差、物业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社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另外不同群体间的矛盾也逐渐增多。这迫切要求街道党工委整合区域单位的资源优势,形成社会各方协同、“多元共治”的管理模式,带动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
(三)主体动因:区域单位共建共享建设“健康枫林”的现实需要。社区是党的基层组织的细胞。社区党建具有参与社会管理的天然优势。枫林辖区内单位众多,共有997家,具有鲜明的“三多”特征,即优质资源多、科研院所多,高知群体多。其中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在内的三级甲等医院有5家,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等在内的科研院所12家,上海市南模中学等6所学校,还包括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内的4家卫生福利单位以及均瑶集团等诸多知名企业。但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区域内单位党建资源分散,各自为政,难以发挥综合优势,社区党组织由于缺乏明确的行政依托,且拥有的专业力量不足,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专业性问题、社会问题势单力薄,功能发挥有限。近年来,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以建设“健康枫林”为价值取向,形成区域单位“共建共享”的共同价值认同。枫林社区(街道)丰富的医疗、研究、教育、卫生福利等资源,以及良好的经济发展效益,为枫林区域化党建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枫林社区区域化党建的组织特色及推动社会管理的路径
(一)区域化党建的组织特色。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自2005年以来,坚持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党建联席会及其分会为纽带,把驻区单位,包括区域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居民区以及“两新”组织等有效整合起来,积极探索“1+5+X”模式,形成以多元主体参与为特色的党建工作联合体,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和封闭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宽领域、全覆盖的组织属性,为加强党对社区的全面领导提供了体制保障。
在“1+5+X”模式中,“1”即党建联席会,“5”即按片建立的5个党建联席会分会,作为驻区党委横向联系的纽带;“X”即党员服务中心和各类公益组织。这样,使社区党建工作在纵向上形成了从社区党工委到居民区党组织的全覆盖,在横向上形成了单元性党的工作全覆盖,突破了传统基层党建工作以纵向行政化管理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节点的区域性党的组织结构,以弥合社区与单位、与行业间的组织缝隙,极大地扩大了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辐射力”。
(二)以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
1.优化组织体系,加强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内单位类型多样,党组织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多样,党建目标、党建资源和工作方式也不尽相同。党工委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按照区域化大党建的要求,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或者单位、部门和行业条块分割的体制藩篱,形成社区(街道)党工委——社区单位党建联席会——社区单位党建联络员(党办主任)的三级组织体系,使城市基层党组织走出传统的“单位”堡垒,走入社会,使党在社会的组织联系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极大地拓宽了党的社会工作空间。
全面推行“社区党委+兼职委员”的“大工委”制,实现组织“扩容”,发挥党的政治引领功能。自2006年起,社区(街道)党工委全面推行“社区党委+兼职委员”的区域化“大工委”制,使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在社区、但有影响力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以“兼职委员”身份进入社区党工委领导班子,这不仅充实了区域党建工作的领导力量,而且直接搭建了区域民主决策共商共议平台。社区党工委先后吸收了5家驻区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其中有9位局级领导干部先后“高职低配”兼任委员。各兼职委员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的同时,主动引导本单位党组织、党员增强区域认同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盘活社区资源,参与社区建设,协助落实需由本单位完成的社区相关工作任务。这种区域化“大工委”制充分发挥委员单位党员、党组织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和封闭的党组织设置形式,把区域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居民区以及“两新”组织有效整合起来,包括把一些无行政隶属关系的单位也吸纳进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宽领域、全覆盖的组织属性,为实现党的社会工作全覆盖提供了体制保障。
建立党建联席会与分会制度,变革组织流程,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网格”作用。枫林社区(街道)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把区域内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全部“网起来”,形成以驻区单位为网络节点,紧密联系的党建工作联合体。把党的工作做到社会网络的网格上,这是现代网络社会党建工作的新特征,从体制上突破了传统基层党建工作以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通过制定章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公开联席单位联系方式等,实现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颖的组织架构。对一些规模小、流动大、分布散的单位,社区党工委建立了一支由驻区单位党办主任组成的区域化大党建联络员队伍,以委派党建联络员的形式使之融入区域化大党建管理体系,使整个区域党的工作形成“片区联动”、“多元共治”的格局。
2.创新服务平台,解决城市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枫林社区(街道)通过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使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党员和群众间形成了以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为载体,按有效服务半径网格化配置,共建共享、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空间和领域。
构建与驻区单位双向服务平台,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社区党工委每半年主动走访各驻区单位,通过发放意见征询表、上门了解区域单位意见,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并向驻区单位介绍社区(街道)拥有的组织资源,列出服务菜单,包括企业登记咨询、助老、环境整洁、群众性矛盾疏导、党员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志愿者服务以及国防教育等26个项目。同时又以项目化的形式列出需要驻区单位提供“党建共建”的服务菜单,供驻区单位选择,实现需求对接。驻区单位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认领服务项目,并作为反哺社会的长效机制,形成有特色的双向服务。在建立互帮互助服务平台的同时,针对枫林社区近年来因地铁施工、社会公益项目建设与居民发生的矛盾和纠纷比较多的情况,与区域内相关单位签订了平安责任书,并在3家社区单位试点创建“企业综治工作室”等,形成需求对接,责任共担的双向服务平台。
搭建社区志愿者服务平台,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枫林社区(街道)拥有一支8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年龄最大的高达82岁,最小的16岁,党员3567人,占总人数的44%。自2011年1月起,社区党工委在社区层面成立了社区志愿者管理服务中心。枫林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分为三大类:一是居民区志愿者服务队,由居民区党(总)支部负责活动开展。二是驻区单位志愿者服务队,依托社区大党建机制,由街道文明办负责牵头,协调活动开展,并将单位志愿服务工作直接与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的评比挂钩。三是社会团体志愿者服务队,由工青妇等社会团体负责牵头,协调活动开展。各服务队可根据具体服务项目,设立服务分队,或联合招募志愿者,积极开展各种便民服务、关爱老人活动、提供社区网络技术支持以及为社区再就业提供岗位等。
建立资源保障平台,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社区党工委专门设立区域化党建工作专项基金,为区域单位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资金保障。与驻区单位共同设立了社区党员帮困基金,各区域单位开展党员多交一个月党费活动,29家社区单位组织近万名党员参加,筹集资金共33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困难党员和困难职工。另外,与三航设计院等联合建立居民区党校,作为区域单位党务工作者、居民区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的教育基地。由区域单位党委书记组织的党建报告团,目前已扩大成由区域单位党委书记、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先进模范人物和领导干部等组成的一支常态化的党员教育师资力量,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送学送教上门,这激发了党员参与宣传社区、建设社区的内动力,为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3.创新工作载体,推动社会管理各方协同、多元共治。近年来,枫林社区推进区域化党建坚持“不求所属,但求联动”,着力倡导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模式,并通过采取项目化管理、培育社会组织等,创新工作载体,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整合,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和协同参与的社会力量。
以项目化管理确保社会服务制度化。枫林社区每年都通过设计活动项目,供区域单位选择。在党建联席成员单位中通过推广《党员志愿者服务记录册》,为区域单位党员提供公益性服务岗位,鼓励他们在八小时以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12年,社区与区域单位共同设计了包括6大类18项内容的党建共建服务菜单,遵循自愿、个性化的原则,开展项目化运作,如:充分整合区域内多家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积极搭建健康教育平台,定期开展养生讲座等,这些既促进了“健康枫林”建设,同时也为区域单位承担企业责任、提高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有效载体。青松城老干部活动中心向辖区内500位社区群众免费开放浴室;龙华医院和区牙防所利用本单位医疗资源,每年提供300个名额为社区内困难家庭居民免费体检和进行牙科检查;中山医院党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党委、船舶工艺研究所党委、肿瘤医院党委等与50户困难家庭进行长期结对帮扶。
以组织化管理促进社会公益服务多样化。枫林社区(街道)党工委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不断完善“事务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公益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培育社会公益组织,尤其注重培育、发展社区教育、医疗卫生等关键领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如:国际医学交流和发展中心、慈善工作站以及荆棘鸟书会等NGO组织,为社区单位和居民提供了多样化服务。几年来,与区域单位联合举办了“枫、雅、韵”社区艺术节、“枫林佳缘——青年之家”社区白领青年交友会、端午节龙舟赛、“枫林心苑”以及枫林社区运动会等活动,作为组织化管理的有效方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信任,共同推进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建设进程。另外,社区党工委与区域单位还在“助学帮困”、“助养认亲”以及“助医帮困”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社区公益事业发展。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而且形成了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有效机制。
以“大联勤”推动社会综治维稳常态化。枫林社区大院大所多,社区矛盾多。以往由于“条块”之间缺乏较为完善的协调机制,基层政府在履行城市管理职能时,往往面临“条块”脱节、资源分散、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各类城市管理顽症“久治不愈”。为此,党工委提出以区域化党建为平台,整合综治、城管、工商、市容等力量,建立了枫林街道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将辖区“条线”资源与“块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进一步融合综治工作中心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了枫林社区联勤指挥中心(设在派出所)及督查考核办公室,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管理职责,推动综治维稳、市容管理常态化。城区综合管理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事后处置“被动出击”向事前管理“主动发现”转变;二是从分散执法“各自为阵”向团结协作“主体合一”转变。通过“大联勤”管理,借人、借力、借势,有效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形成联合执法优势。在医院周边巡查时,联勤队伍严厉处置了兜售假药案件;在黑网吧赌博专项整治行动中,联勤队伍协助公安捣毁两家网吧赌博点,并收缴赌博机30台。“大联勤”作为合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载体,很好地发挥了区域化党建共建共享,资源大整合的优势。
三、枫林社区(街道)推进区域化党建加强社会管理的启示
长期以来,由于条线分割,单位党建的活动一般囿于本单位,使其所拥有的行政资源难以被充分利用。社区党组织尽管掌握丰富的群众资源、组织资源,但行政资源匮乏。而行业党建尽管拥有大量的行政、管理资源,但由于在实践中“属业”与“属地”的分离难以整合。这种局面使区域内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的综合力量得不到有效发挥。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化党建“条管块推”、“片区联动”,创新社会管理的模式,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供了新鲜经验和有益启示。
(一)区域化党建的组织优化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枫林社区(街道)以党建联席会为媒介,把区域内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工作联合体,从体制上突破了传统基层党建工作以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通过社区党组织与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党组织建立共建共享长效机制,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实现基层党组织力量“整体最强”,并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各方协同”模式。
(二)区域化党建的组织功能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保证。推进区域化党建不是简单的基层党组织流程再造,而是党的组织功能的拓展。区域化党建的生命力在于党组织内在服务功能的强化。枫林社区(街道)以推进区域化党建为契机,通过构建社区管理对接平台,统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使原来只针对社区或单位的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区域,将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回应社会治理需求,形成服务社区、服务驻区单位、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三)区域化党建的组织协同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要求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枫林社区(街道)坚持以街道为界面,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区域内各类党建元素为工作主体,围绕“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找准社区党建与驻区单位党建的结合点,形成具有多元化特征的党建工作体系,使党组织在各类社会组织联系中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促进社会管理统筹发展。
(四)区域化党建的组织优势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加强社会管理要求党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枫林社区(街道)区域化党建以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为基础,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引领,使党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为社会管理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供强大动力。
[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3]高新民.执政党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N].学习时报,2011-2-28.
[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彭勃,邵春霞.组织嵌入与功能调适:执政党基层组织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2).
[6][美]乔·萨托利.政党的类型、组织与功能[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7][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D267
B
1009-928X(2012)10-0051-04
执笔: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邱素琴、毛栋英
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关要求,坚持“预防为主,村(居)委会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工作方针,规范和落实村(居)委会治安防范各项工作措施,努力营造更加安定、和谐的村(居)委会治安环境,把邾城街建设成为“经济强街当龙头,商贸大街创特色,文明兴街争一流”,提供有力保障。
二、成立村(居)委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村、社区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并兼任治保民调主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由村副书记或副主任担任,小组成员可从该村退休干部、退休老师、劳动模范、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治安积极分子、致富带头人、复退军人等人员中选配。小组人员原则上1000人以下的村按4-6人配置,1000人以上的村按6-10人配置。村、社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街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本村、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任务、计划、实施方案和创建平安工作,并组织实施。
2、领导和组织本村群众、社区居民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做好普法、治保、调解、帮教、消防、巡逻等日常工作,确保本村社区稳定和安全。
3、宣传、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组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增强村民、居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
4、协助公安、派出所、司法等机关做好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问题青少年的教育和“FLG”人员的帮教、监督、管理工作,协助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
5、对辖区内重点部位、地段、重要设施、要害场所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问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6、每月定期向邾城街综治领导小组报告该村、社区社会治安工作情况,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7、定期召开村(居)委会社会治安工作会议,分析情况,制定措施,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8、积极认真地完成上级交办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工作任务和其他事宜。
三、村(居)委会建立“治安中心户”。
各村、社区按10-20户中选出一名治安中心户长,治安中心户长可以从退休干部、劳动模范、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复退军人、治安积极分子和致富带头人中推荐。村、社区治安中心户长的职责:
1、警民联系:对群众的需要及时与派出所、村(社区)综治领导小组或治保民调会联系;
2、信息报告:一旦获取不安定因素、事故隐患、违法犯罪线索、辖区人员和大型财物等变动情况,迅速向管段民警、村(社区)综治领导小组或治保民调会报告;
3、纠纷调解:对一些小的矛盾纠纷就地、及时调解,实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减少民转刑案件发生;
4、法制宣传:利用红白喜事聚会、召开群众大会、调处民事纠纷等机会,向群众宣讲政策法规;
5、治安防范:组织农民、居民轮流开展巡逻打更、邻里关照、邻里守望等,预防和减少耕牛、农机具及农民、居民的其它财产被盗,防范各类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6、交通协管:登记掌握辖区机动车辆和机动车驾驶员底数,告诫本地机动车驾驶员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督促办齐各种证照;
7、帮教转化:掌握辖区“两劳”释解人员和问题青少年底数,关注其思想动态,认真做好帮教转化工作;
8、权益维护:依法维护片区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工作目标
以创建平安新洲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创建平安街,平安村(居)委会和平安小组,星级安全小区、星级楼栋等安全活动。在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公安派出所的具体指导下,全面加强村(居)委会社会治安群防群治体系建设,组织发动村、居民开展群防群治、全面落实村(居)委会基层社会治安各项防范措施,建立以“技防为主导,物防为基础,人防为保障”的安全防范网络,做好以防火、防盗、防抢、防破坏、防毒、防爆、防治安灾害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防范工作,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创建平安街、村(居)委会、居民小组、村民小组,安全小区,创造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人民满意的社会治安秩序。主要目标是:
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篇5
今年以来,**街道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视频监控全覆盖和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三大工程”,实现了“管理全覆盖、稳定全天候、服务全方位”。
小网格服务大民生。街道现已组建成立网格化管理办公室,对下级网格进行指挥调度、考核评估和监督管理,整合一门式服务、网格化管理、社区自治三个要素,11个社区网格对上级行政事务性工作进行细分,编制成工作手册,以《便民服务手册》为依据,零距离服务社区居民,基础网格依据地理布局、道路走向、居民楼分布和长远规划,按照100——200户、人口700——1000人设置了123个“责任网格”,社会管理逐步实现“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
目前,各社区已完成三级网格图谱编制,相关制度职责已制成彩色图版上墙,网格管理人员已到岗到位。**等社区在社区网站的基础上,建立了社区事务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了与“中国社区在线联网”的实时信息传递,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加强网格化管理。
同时,社区积极与**工商所合作,全面实现了“四个对接”,即工商分局与**街道、工商所与社区居委会、工商监管网格与社会管理网格、工商网格责任人与网格管理员对接联通,社区设立工商工作站,由社区组建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试行经营网点社区备案管理,开展专人约时定点服务,对个体工商户、规模以下企业进行摸底调查,逐步实现沿街商业房网格化管理和非公经济党建全覆盖。街道按照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聘请山东理工大学正在设计《网格化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方案正在优化,街道下一步计划利用网络拓宽信息收集、报送和反馈渠道,配置多媒体触摸屏,实现网格信息共享,实现动态化和即时化管理。目前,街道正在构建“人、地、物、情、事、组织”为核心的网格基础信息数据库,11个“二级网格”正在开展居民信息采集、整理和录入工作。视频监控保平安。街道正积极在辖区内开展宣传和动员部署,联合**街、人民路两派出所在辖区内对金融系统、繁华地段等一类目标和商场超市、集中居住小区等二类目标进行摸底排查,现已经规划上报目标卡点20个,为优化城区资源配置,视频监控平台设计在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山、太平等社区视频监控中心已初步建成,一期工程总投资近40万元,安装固定摄像枪43支,视频监控终端电脑7台,40英寸液晶显示屏5台,采用光纤传输、静动态互补的视频监控形式,覆盖了辖区网格内11个生活区、50余座居民楼,20余条主要路道,实现了全天候的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管理。
**街、税务街等社区已经在网格重点部位设立了红外线视频探头,明确了网格责任区和网格边界,依靠社区警务、一区一警工作,把民警治安巡逻、保安专业巡逻、群防群治队伍及居民邻里守望结合起来,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社会管理更全面便捷。
街道社会事务管理科工作总结 篇6
一、重点工作 显成效
突出两个重点,即推进社区居委会建设和管理和完成残疾人专用代步车换购认领工作。
(一)不断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和社区管理机制,完善居委会基础建设,改善居委会办公条件。完善以社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核心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构的作用,明确各条口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促进全街社区居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深入;加强调度检查,狠抓制度落实。完善以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社区管理机制。按照“改造提升、整合规范、调整完善”的工作思路,出台了社区工作管理办法和社区服务工作指导考核标准,逐步实现社区管理的规范化、合理化和制度化。
今年,六段社区和勤俭桥社区提升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经过提升改造的居委会,宽敞舒适,设施齐全,管理有序,气氛温馨,兼备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功能,成为关注民生、贴心服务的载体,进行居民教育、文化宣传的阵地,开展文化社团活动的舞台,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实现软件配套硬件,以岗位要求和社区工作者实际需求为目标,定期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根据政策适时上调社会工作者待遇,激发工作热情。截至月,我街108名社区工作者取得XX市社工工作者职业资格,14人取得国家助理社工师资格,2人取得国家社会工作师资格,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另外,我科还定期派人深入各社区,结合我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对照居民群众的期盼找差距,对照岗位职责找不足” 开展了社区访查活动,进一步强化社区居委会作风效能建设。抓作风,树立服务形象;抓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抓效能,增强服务意识。我们采取选派干部下社区亲自“看”,随机抽取居民对象进行“访”的方法,深入到社区开展访查活动。结合社区工作的岗位性质和工作特点,对照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的实际,坚持开门纳谏和检查暗访相结合,深入查找社区在效能建设和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社区工作的“作风纪律、精神状态、执行力度、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几方面,认真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社区的队伍建设、社区服务质量,社区工作者廉洁为民服务,以及社会救助帮扶工作等,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都得到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以建设“服务高质量、管理高效率、团队高和谐”的“三高”社区为目标,从而强化居委会队伍的管理与教育,使我街各居委会办公更加标准化,使居委会成员更加主动作为、高效作为、规范作为,切实提高各居委会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为民解忧,使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生活的质量更高。目前,辖区内各社区形成了你追我赶、取长补短的积极工作氛围,使街道社区整体服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完成残疾人专用代步车认购换领,对我街已购置燃油/机动三轮车的下肢肢体残疾人统一进行专用代步车的摸查登记、资格审查、意向征询、签订协议、现场换购,圆满完成换购工作。在时间紧、任务急、服务对象特殊的重重困难下,多次组织街残联干事和社区居委会进行专项培训和研讨,细化责任分工,规范工作流程,为参与换购的残疾人提供详细的`政策解答和全程帮助;对不符合换购条件的残疾人及家属进行耐心的解释,最终取得了广大残疾人的支持和理解,为18名残疾人办理了评估差价66890元,完成186辆残疾人专用代步车的认购换领。通过以旧换新,实现残疾人代步车辆符合本市残疾人专用代步车登记种类,由公安机关实施登记上牌,并实施长效规范管理。
二、社会保障 稳推进
健全一个体系,即健全民政社会救助体系。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据区民政局的指示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城市低保的覆盖面;实施动态管理和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据民政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显示,截止到年10月底我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惠及居民1783户,2929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7291009元。特困救助惠及居民318户,706人,发放助困金592764元。同时,为配合审计部门进行对低保工作的审计核查,我科对重点低保户进行核查,并及时将核查结果上报给区民政局。
2014年5月起,本市再次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其中,低保对象由每人每月600元调整为640元,特困对象由每户每月180元调整为192元。在此期间,我科对于低保户1872户3219人进行调整,涉及金额269730元;特困户311户697人,涉及金额3720元。此外我科以解决患重大疾病困难群众家庭生活为重点,对于困难家庭进行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2014年1月至10月共救助461户家庭,754名困难群众,累计发放救助金239005.86元。
始终坚持认真推进社会救济审批工作,通过居委会走访调查、社会事务管理科全面审查两道关口,使符合条件的家庭和人员及时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做到帮扶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低保,助困户实施动态管理:对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救济条件的,保障其享受相应的救济;对家庭经济条件已经好转,已达到基本生活保障线的原低保户,通过宣传教育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其自愿退出申报;对因发生人员变动、死亡等新情况的进行及时的变更或撤销。
在2014年春节期间社会事务管理科展开一系列“送温暖”活动。据统计,两节期间共慰问一千余户,涉及两千余人,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慰问金464余万元,于春节之前按时足额发放至困难户。为使各类困难群众都能得到相应的救助,提前部署各社区进行情况摸底,合理确定慰问对象,有针对性的分配慰问款物,向社区内的低保户、特困户,以及孤寡老人、因病致贫人员、困难学生等其他边缘户发放了米、面、油等慰问品,并根据区民政局的要求发放春节生活补贴、饺子费、供热补贴等款项。在炎炎夏日即将到来之际,夏令救助活动也已在紧锣密鼓的部署当中,绿豆、白糖、茶叶等物品将及时发放到困难户手中,保证困难群众苦夏不苦,安然度过。
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实施方案 篇7
一、结合街情,探索优化社会管理之路
前些年,我们在社会管理工作上没有少下功夫,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辖区内大到企业改制、城中村改造,小到医疗纠纷、居民用水等各类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我们忙于应付,却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类矛盾多发,而我们仍沿用老的重管控、轻服务的社会管理工作思路在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矛盾多发生在基层,在社区,而作为最基干力量的社区因能力方面的制约,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形成能第一
时间面对矛盾,但不能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的情况。基层稳,则社会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心在基层,落实靠基层。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思路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必须善于运用社区面对基层群众,对各类矛盾问题最敏感的优势,创新机制,探索出一条在矛盾频发的形势下,及时有效化解矛盾,推进社会管理上水平的路子。基于这种考虑,街工委、办事处邀请我街22位区人大代表专门召开碰头会进行商议后决定以开展社情民意站活动的方式,搭建政府与居民交流的平台,既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又开辟一条人民群众发表意见、反映问题的新途径,全方位收集和了解民意倾听群众诉求,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同时积极发挥桥梁作用,进一步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沟通渠道,推进辖区和谐环境的创建。实践证明,开展社情民意站活动是加强和创新我街社会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也是改进工作方法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积极研判,形成活动开展有效模式
社区处于社会基层的第一线,处于了解社情民意的最前沿。选择社区作为社情民意站活动的切入点,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的甘苦,摸清群众的脉搏。基于此种认识,我们每月选择1到2个社区,安排有街机关班子成员、相关科室负责人、社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并邀请2到3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辖区单位、企业负责人参加的集中接待或调研,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关注社区经济业态、文化形态、社会状态,尤其是居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1、整合各方力量,开展社情民意“直通车”活动
每次活动之前,街工委委派1到2名班子成员同1名人大代表和1名政协委员一道下到活动开展社区,先行与社区内党员群众和企业单位开展“直通”。
一是“直通”党员,与党员面对面交流,查找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理清发展思路,同时,鼓励和引导党员在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全街上下形成争创先进、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二是“直通”企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以及实现五里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并将其反映至街工委、办事处,努力为辖区企业发展争取良好的投资服务环境。三是“直通”辖区单位。主动加强与辖区单位的联系、沟通,听取合理化建议。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辖区单位“驻于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的观念,鼓励企业和社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良好态势。四是“直通”居民。深入社区,走访入户,了解居民生活,倾听居民呼声,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从影响居民、引导居民、温暖居民、服务居民等方
面着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五是“直通”弱势群体。深入到低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家庭,了解其生活境况,听取其意见建议,争取其对街道、社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下访各社区,开展巡回走访和对话
结合“直通车”活动中了解到的情况,我街有针对性在活动开展社区开展巡回走访,带着感情去面对群众,对话群众,了解社情,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心交心,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赢得对社情民意站活动开展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一是开展走访,进一步洞悉群众诉求心声。深入到、党员、居民、弱势群体家庭和辖区单位(企业),面对面听取意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通过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化纠纷,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和发展。二是开展大对话,切实解决居民急事难事。每次活动安排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党代表、居民参加的对话,坚持边听边解决的原则,由相关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现场解答居民提出的有关问题,宣传相关政策,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化解的时限;属依法依规不能解决的,讲清道理,做好教育疏导工作。三是开展大接访,有效拓展民意了解渠道。每月安排2名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到社区接待居民群众,收集
群众意见,并将收集到的意见整理后反馈到“社情民意站”活动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问题的解决,并对解决办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3、建立社情民意QQ 群,拓宽服务群众的信息化渠道 为拓宽社情民意了解渠道,我们建立了五里社情民意QQ 群,实行网上回复制度,回应群众关切,疏导公众情绪,开辟了一条服务群众的新途径。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的留言,能够直接回复的及时予以回复,需要咨询相关部门的,经研究后,第一时间予以回复。同时,将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定期整理汇总上报。
4、优化制度,构建多层次运作体系
为推进社情民意站活动开展,我街专门成立社情民意站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及实事组两个小组,具体负责社情民意站活动的开展,定期向活动领导小组报告活动进展情况、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对于每次活动收集到的问题,层
层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限期解决,并通过每月办公会、社区调度会及时通报问题解决进展情况。对于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由街工委、办事处及人大代表组、政协联络组,协调上级或有关部门解决。充分利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面广、代表性强的优势,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促进活动的开展、问题的解决。整个活动全程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向相关人员通报情况,并作出书面回复,由当事人在回
复书上作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等评价,积极监督 并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不断总结,推进各项工作继续前行 社情民意站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推动了一批疑难和热点 问题的及时调处和有效解决,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被居 民亲切称为“党的政策宣传站,民情民意体察站,居民群众服 务站”。另一方面也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改进 了干部队伍工作作风。
1、为民服务意识在社情民意站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与群众面对面接触,认真倾听民声民情,切实为百姓办 实事,社情民意站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一个负责政府的务实作风。通过开展社情民意站,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到换位思考,设 身处地替群众着想,积极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2、群众合理意见在社情民意站活动中得到进一步解决 开展社情民意站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依法解决群众反 映合理的问题,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4 月底以来,社情民意站活动已在我街五琴里、五檀里、五 合里等 3 个社区进行,并将继续在全街 16 个社区推广。已 进行的 3 个社区共收到意见建议 34 条,涉及到拆迁、城管、计生、社区建设、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居住证办理等 7 个 方面的问题,现场办结 20 条,其余在一个月内均办理完结。
3、干群感情在社情民意站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领导现场接访,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心贴心服务,疏情 绪、解疑难,能增强同群众的感情。在社情民意站活动中,我们看到,党员群众参与社情民意站活动的热情很高,对街 道办事处开展这样一种活动的评价很高,机关干部切身感受 到群众的疾苦,进一步增强了勤政为民的责任感,营造了党 群、政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的氛围。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五里正在不断“发力”。重视民生,重视民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源头活水”。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了解到的民生民意各方面问题,积极查
【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古塔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11-11
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村社区实施方案05-11
街道年度社会工作情况汇报10-12
温岭市城东街道社会管理创新汇报材料06-02
万松街道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07-13
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汇报10-11
街道社会事务办事流程05-16
清洁街道社会实践报告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