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成果总结

2024-06-10

生成性成果总结(精选6篇)

构建课外阅读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 篇1

——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论略

作者: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柯百会

内容提要:课外阅读指导一直是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的短板,其中原因不外乎阅读教学束缚于传统的阅读指导方式,没有让课外阅读教学呈现出应有的活力与魅力。本文提出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的概念,目的是希望为课外阅读教学指导增添一些新鲜活力与新思路。笔者从灵动性与生成性的内涵、实施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等三大板块加以阐述。

关键词:课外阅读灵动性生成性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是收获审美体验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经。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阅读甄选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较差,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其中部分原因是教师过于强化课内阅读,强化课本阅读知识的汲取与消化,而课外阅读的引领意识较薄弱。因此,我们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和指导,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指导大体上还是偏向课内阅读,特别是精读课文的阅读指导特别细致到位,课前预习、课堂评析、课后反思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指导环节有机串联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促进了课内阅读质量的提升,然而课外阅读受制于时间、空间相关客观条件,教师给予学生的阅读指导力度相比于课内阅读指导偏弱了许多,但不意味着教师忽略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近期广泛开展的班级读书会就是很好的例证,突破课外阅读只限课外的传统界定范畴,利用班级读书会集中系统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毋庸置疑,这是大力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能力有力有效尝试。当然,课外阅读的指导绝对不可以是简单的“填鸭式”指导模式,传统的导读、作者简介、内容概述、读后感想似乎是约定俗成的几大必修板块,传统观念认为抓住了这几大板块,基本上就能把一本课外书读好读透。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课外阅读的指导要跳出传统指导模式,探寻既符合多数人阅读

能力的共性阅读方法,也要符合少数人阅读能力的个性阅读方法。为此,笔者在本文中提出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概念,尝试探寻课外阅读指导一些新的方式方法,期望让学生从中受益,提升他们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的内涵

那么,何谓课外阅读指导的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呢?“灵动”,顾名思义,“灵”与“动”的有机结合,知、情、意赋予课堂创新的灵魂,疑、思、趣赋予课堂永恒的动力。课堂上的灵动性,旨在激发学生的灵感,赋予学生灵性,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更加敏捷,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活泼生动的氛围中感受课外阅读的无限乐趣,教师也尽情释放自己的教学魅力,师生相得益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一切过程显得是那么的轻松,厚厚的一本课外书在师生灵动互动的氛围中化整为零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预示着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同样,针对课外阅读指导课也是如此,从某种角度而言,课外阅读指导的灵动性显得更为明显,也更容易把师生的灵动性激发出来,如果说阅读文本是凸显师生灵动性的载体,那么学生对新知识渴求欲望与好奇心理则是助推灵动性合成的不竭动力,当然这种动力需要教师在指导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驾驭艺术。

生成性教学永远是一个热情、开放的话题,因为生成是永恒的,充满着未知性、挑战性。目前的课堂已把追求动态生成作为价值取向。为此,教师提供给学生广袤的生成时机,激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猜想,收获着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闪现出的生成的“星星之火”,课堂“一派丰收景象”。但教学是科学,科学需要求真;教学是艺术,艺术永无止境。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可见,课堂教学充满着未知性、挑战性。学生活跃的思维经常出人意料,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生成性”也是新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分析文本、研究学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来制订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创新教学。

二、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案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动摇的预设方案,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活动都要围绕教案展开。这种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扮演“导演”或者“主演”的角色,学生是“配角”或者“群众演员”,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被教案预设、定格了,一切活动都是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表面上看来一切过程都是井井有条、按部就班,呈现出清晰明朗的教学思路。殊不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未知性和挑战性,把一切教学活动想当然圈定在自己预设的某种定数中,淡化了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许多变数,有的甚至是扼杀了学生转瞬即逝的灵感,束缚了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时间与空间,压缩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的空间,遏制了师生的活性思维空间,对学生拓展性阅读思维与能力是很不利的。

课外阅读指导不是文本外显知识的简单传输,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生成性思维,生成性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包含对文本本身及其以外涵义的融会贯通,对文本认知的飞跃式提升,个性思维的闪现与个性文化特质的张扬。而传统的课文阅读指导存在重“生成客体”(阅读文本),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教学理念,咬定文本、深挖文本、研究文本,殊不知文本好比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说有枯竭的时候,至少文本终究是一种静态知识资源,而生成主体(学生)则是知识体系不断增长、丰富的动态知识资源,这种动态生成体系完全有能力去弥补静态知识资源,并融进时代的最新元素,使文本资源的可塑性趋同完善。

三、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的基本策略

以上对课外阅读指导的灵动性与生成性进行了深层内涵解读,并强调了构建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那么该如何构建这两种体系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首先,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为学生创设有利于灵动性思维产生与发散的空间是开展一堂有效阅读指导课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尊重他们生命的课堂上,这他们才能自由地、自主地思索、想象、发问、辩论,真正地体现自由地研读感悟,自主地研读感悟,自信地研读感悟。

我在执教《时代广场的蟋蟀》的班级读书会时,上课伊始我就努力营造这种民主开放式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一开始畅所欲言,老师只有肯定性的评价,不针对文本内容做是非点评,让学生谈人物关系网、谈人物命运起伏轨迹等等,一种其乐融融的班级读书交流氛围油然而生,接下来的教学开展必然在灵动和谐的基调中顺利开展。灵动的课堂,学生必须动起来。因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执教这节读书会课时,我让学生动手梳理人物关系图,自己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对文本的拓展性思维发散。实践证明,这种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创设这种有利于灵动性氛围产生也不仅仅是课堂上偶然生成的,更多的功夫在课余,要让学生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殿堂,广泛涉猎,含英咀华,培养文学审美情趣。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就是师生将自身融入一种文本中、文本外等复合境界中,在这种境界中自然会有一种超然的灵动思维随时迸发。王崧舟老师谈到课的三种境界说:

一、人在课中,课在人中;

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

三、人既是课,课既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我想,至上的灵动思维就在王老师说的境界中产生。

所以说,如果阅读指导教学中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便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自主学习的课堂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和对话者,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构建新知识。拆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来取代专断与师道尊严,„„因为只有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学生各具特色的灵动性思维会此起彼伏,纷繁万千。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情感特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属性。因此,披文入情,引领学生体验语言的魅力,是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要求。课外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老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

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美”是教育的磁石,它能生情,它能激爱。富有诗意的情境美,能巧妙地将儿童的认知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课外阅读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具体生动、可借联想的审美情境,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经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富于灵动性思维的阅读指导课堂,更是不断地追求美的课堂,在富有诗意情境的课堂里,不仅有知识的建构,方法的生成,更有学生疑惑的萌生,情感的流淌,心灵的感动。同样以我执教《时代广场的蟋蟀》为例,我在课堂中努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挖掘人性美,特别是蟋蟀的思乡情结、小老鼠的朋友情谊等等善良美好的情愫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灵动性的思维也一直在情感的主线中游走。可以说,没有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就无法感受文本的深层内涵,课堂的灵动性思维也就无从谈起。

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程度地让生成性思维得以呈现与展示呢?首先要优化问题设计,摒弃机械式的师生问答,营造生动、活泼、风趣的问答气氛,为生成性思维孕育产生空间。鼓励学生质疑,有疑就有求,有求就有所生成。同时也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难点处、重点处、易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考探究,生成个性化感悟。教师在关键处一个开放式的质疑,就好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了,不必老师教,自能读书,不必老师讲,自主感悟,这样的课堂自然会很大程度上激发生成性思维的不断涌现;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悟,让思维在交流中融汇,让思想在交流中激荡,让个性在争鸣中张扬。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并肯定学生对专家和教材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最后,教师要善于倾听,从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捕捉有利于知识能力的形成的亮点。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言语中发掘学生的动情点,挖掘促使情感升华的闪光点。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偶发事件,将错误转化成生成的资源。在交流评价时,教师要创设对话的情境,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教师是一位主持人,学生的发言是不确定的,是无序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点拨、引导,而不是拿着自己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发言的学生得到肯定、鼓励的同时,更受益的是全班所有的学生,因为他们获得的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产生新的思维的火花,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见解。综上所述,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意味着传统的阅读指导向现代意义的阅读指导转轨,教师需强化生成性阅读指导理念,增强自身引导者和服务者的意识,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创设富于灵动思维的课堂环境,善于把握生成调控策略,辩证看待错误,化腐朽为神奇,巧妙解疑,孕育新知。诚然,构建这种灵动性与生成性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要多多呈现多元化、多视角,最主要的是扎根学生这个本体,不断探索发展课外阅读指导的灵动性和生成性体系,使阅读教学指导永远彰显无穷的活力。

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过程性成果报告表 篇2

大丰市教育学会课题研究过程性成果报告表

成果类型为:

①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经验总结文章、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材料等);

②案例论文(含教学实录,包括教学案、教学实录、听评课稿等;论文等); ③课件教具;

④主题活动(围绕课题开展的相关活动);

⑤公开课及研究课;

⑥文件规定(课题研究形成的制度性规定);

⑦学生作品;

⑧调查资料(各类调查问卷、测评资料);

⑨学习笔记;

⑩反思材料(含教学(研究)反思、教育(研究)案例、教育(研究)故事、教育(研究)随笔,此项与要求提供的研究反思、研究叙事不重复)。

材料要求是原创,不得抄袭。

成果内容附下:

小学英语作业的有效设计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英语学科作业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英语作业,是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学英语学科作业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切实解决。小学英语学科作业是否有效,是否科学不仅影响到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而且还影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小学英语作业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要以激发兴趣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单调、机械、重复的作业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小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课内作业。通过对课内作业设计的改革,让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激发和保护,从而培养其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构筑小学英语学科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的作业设计体系。

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研究过程

第一、了解了学生不愿做英语作业的原因:

外部原因: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英语知识的机会较少,身边懂英语的人也不多。没有说英语的氛围。其次是学生家长、对于小学英语这一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许多学生家长不懂英语,造成学生的英语作业无人监督,无人帮助。

内部原因:作业的布置存在许多问题:

1、单调,枯燥。不是机械抄写词句,就是死记硬背课本,挫伤了小孩子做英语作业的积极性。

2、量多质滥。布置作业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没有针对性,搞疲劳战,劳而无功。面对这样的作业,学生根本没有写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设计了许多吸引学生,学生也爱做的作业,有效激发学生做作业的激情。

我们设计了许多吸引学生,学生也爱做的作业,尝试用丰富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由“要我做作业”转变为“我要做作业”“我喜爱做作业”。让学生真正做到作业目标自主选择,作业方式自己决定,学习伙伴自己协商,作业效果自己评价。

1、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布置个性化作业,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来设计,让学得好的同学持续保持学习的劲头,而让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英语能力。

2、结合年级特点,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的生活化作业。作业设计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做作业,体验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比如:在教学生学习了有关动物的词汇之后可以设计三种作业: 第一种作业是画出你最喜欢的动物的图片,并在下面或反面写上英文名称;

第二种作业是“写谜语”,用一句或几句连贯的英文描述你最喜欢的动物,让其他同学猜是哪一种动物;

第三种作业以“What’s in the zoo?”为题写一段话。

要求最少完成第一种作业。不硬性规定哪些学生做哪类作业,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积极性,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像这样类型的作业也可用于水果、文具、蔬菜等词汇教学。)

3、创新型作业

英语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歌曲、韵律诗、故事等。可以把他们设计成如“歌词新作”、“小诗新创”、“故事新编”等要求的创新作业。

4、制作型作业

制作胸卡、词卡、标签等

胸卡:要求学生用彩色卡纸制作个性化英文胸卡,胸卡的外型图案由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包括中文名、英文名、性别、年龄、电话号码、爱好等。

词卡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请学生分类别制作单词卡片,如学习用品类(pen, pencil, pencil-box, ruler, eraser, blue, book...)、交通工具类、水果类、动物类等等。在比较硬的纸上画出这些单词(一张纸上一个单词),并涂上漂亮的颜色,下面或反面写上英语单词。

小贺卡:遇到重大节日是可以制作贺卡,画上一幅画写上最喜欢的话,可以把学过的问好的英语(Good morning!How are you ?)等献给老师、父母等。此类型作业操作性很强,而且充满了趣味,学生非常喜欢。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几个月来实践与探索,我发现只要英语作业布置得合理,有新意,有趣味,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做的,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仍存在问题:

1、仅凭个人好恶做作业:今天的作业是绘画他喜欢则做。明天的作业是编一首chant,他不喜欢就不做了。

2、布置的差异性作业,评价起来比较困难,很难展开。

生成性资源开发的冷思考 篇3

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这是新课标理念下一道亮丽的新景观。然而,对生成的过分热衷与宠信,非但不能收获期待的精彩纷呈,反而导致文本失落,课堂失控,“生成”也最终沦为“无成”,着实令人叹息。

被动的生成: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麻雀》一课。当教师问:“麻雀妈妈是怎么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是根据什么认为它是麻雀爸爸的?”“因为书上没有说是麻雀爸爸还是麻雀妈妈,我是猜的。”别的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补充道:“爸爸一般比妈妈勇敢些,力气也大点,所以是爸爸的可能性比较大。”教师表扬:“你真聪明!”“我觉得也可能是爸爸,因为爸爸经常带我出去玩,妈妈很少有功夫同我一起玩的。”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爸爸,争论个不停。此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不满地嚷道:“说不定还是麻雀爷爷呢!”教师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很显然,在本课例中,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在学生的“狂轰滥炸”下不知所措,被动应招,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学无教。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出人意料的回答、节外生枝的举止不加选择地、被动地都视为“生长源”而进行随意开发,课堂也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虚假的生成:

《坐井现天》一课快要结束时,执教教师问学生:“同学们,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学生想了一会儿,纷纷站起来发言。有的说,青蛙看到了广阔的田野,被田野里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有的说,青蛙看到了工厂,工厂里工人师傅正认真地工作着;有的说……总之,大多数学生认为青蛙原先是坐井观天,后来看到外面的天地很广阔。但有一个学生说:“青蛙又跳了回去了!”理由是:“当青蛙跳出井口正要喝水,一只老青蛙拦住了它,告诉它河水被污染了。青蛙正要感谢那只老青蛙,只听一声‘哪里逃’,一柄钢叉把老青蛙捉住了。青蛙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危险,所以赶紧跳回井里。”另一位教师听了这个有趣的课例之后,也执教《坐井观天》。课快结束时,他也让学生谈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学生畅快地谈着青蛙在井外的愉快生活,一连几个同学发言了,仍不见教师有让他们停止的迹象,而是一个劲儿地追问。在听课者万分纳闷之时,教师发话了:“同学们,外面真这么好吗?青蛙怎么不跳回井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教师要让青蛙跳回井里!

对这个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让青蛙跳回井里,也根本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与灵感触动,是教师自己一厢情愿地为了让课堂精彩,而不顾学情一味地追问。可惜的是学生并没有领会教师的意图,没有出现教师期待的“生长资源”。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道出了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那也是虚假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精彩,把一些“出语惊人”的问题预设在学生中间,在教学进行到关键时刻让这些学生一一把这些问题引爆出来。这种弄虚作假的“生长”无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真情的交流。

负效的生成:

《滥竽充数》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对南郭先生进行评价。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出语惊人:“我觉得南郭先生其实也很聪明的。”教师愕然,情不自禁地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吹竽的动作装得像模像样,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觉,不是很聪明吗?”教师表扬道:“听你这么一说,老师也觉得有些道理。谁还赞同这种看法呢?”“南郭先生很会利用机会,他看准了齐宣王喜欢听大伙儿合奏的机会,趁机混了进去,很聪明。”“南郭先生很知趣,一看齐后王的爱好同他父亲不一样,喜欢听独奏,就非常及时地离开了,避免了出洋相。”“南郭先生知道自己的底细,还能顾全大局,不争着出风头。”教师若有所思地回答:“想不到同学们有这么独特的理解,让老师也觉得耳目一新”。于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聪明”两字。

虽然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情趣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寓言这种文体,更具有强烈的哲理性、教育性。《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旨在告诫人们不管做哪一行一定要有真本事才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最终不会有好下场的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文本解读为南郭先生的虚伪作假,但赞扬南郭先生聪明过人显然有违编者及文本的本意,与课文主旨背道而驰。这并非是创新文本,超越文本,而是曲解文本,游离文本,是一种负效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其实,越是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越是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教师应交往互动,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披沙见金,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从而在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生成性成果总结 篇4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城关中心小学 董服相(邮编:317600)电子信箱:zjyhdfx@163.com 联系电话:05767292018 *** 【摘要】“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课堂在生成中显得更美丽!”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成性的课堂更是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可纵观我们身边的生成性课堂,由于教师曲解了生成,亦或缺乏足够智慧和高超的引领艺术,以致于在一味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了方向,出现了教学的失衡现象。在此,笔者对这些失衡的教学现象进行了反思和原因探究,提出了课堂实施“生成性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

【关键词】生成 反思 策略

时下,当你漫步于语文课堂,不管是平时的课,还是各级各类的公开课,教研课,都常听到有同一种呼声,那就是让课堂多一些动态生成。确实,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这是新理念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我们有些语文课堂对生成的过分热衷与宠信,刻意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非但不能收获期待的精彩纷呈,反而导致文本失落,课堂失控,在一味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了方向,“生成”也最终论为“无成”,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负担加重,潜能得不到认真的、充分的开发,所获取的知识不全面,整体语文素养无法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从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分析学生的课堂生成状态,大致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现状点击

误区之一:生成――悖离准则

“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运用充满鼓励性语言”等等这些句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于是,在教改“形势”的合围下,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们便满嘴涂蜜,即便是学生的回答离题万里,老师们也会来一句:“很好,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之类的话。在老师“亲切”的“表扬”下,课堂的“生成性”是有了,但因此悖离文本所应有的价值取向却是得不偿失。

误区之二:生成――游离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活动时,有些教师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看看教案,或摆弄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有些教师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汇报读书收获时,始终不置可否,也不加引导,造成学生漫无边际地交流,云山雾海地汇报,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过于肤浅,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时引导,该深化的地方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地方得不到有效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不作为”行为,致使生成游离了文本,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性地提高。

误区之三:生成――迷失目标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同时,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一定。因此,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语文这一学科性质的基石作用,关注语文学科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及时地抛弃或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使之不至演变为教学的垃圾。为了追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的课堂教学,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败笔。

误区之四:生成――浅尝辄止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生成,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多元视角、分享智慧的过程。因此,要促进的生成有效性就必须要让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而独特感悟的获得又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多,感悟自然就越丰富。但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二遍课文就把文本撂在一边开始师生、生生生成了。这时的情形,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也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需要交流?很明显,师生或者生生的生成缺乏根基,质量不高。

二、原因探究

1.观念模糊,把握不准

所谓“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照预定的轨道运动,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上,通过认真研读,感悟文本之后的一种有感而发,而非刻意地追求“标新立异”。因此,追求课堂生成切不可只图形式,只求表面的热闹;而要重实效,重内容,要以学生为本,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教风。

2.缺乏智慧,应对失策 而对纷至沓来的生成,教师没有足够的智慧加以启迪,抑或还没有建构起较系统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教师的素质有高低,一些教师由于本身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或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故对学生突如其来的“生成”束手无策,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或引导,只能视而不见,或是不加分析地一味肯定,甚至由于本身对文本理解有失偏颇,因而出现了对学生偏离了价值观的生成竟然大加赞赏的遗憾。在“生成”面前,如果没有“思想”和“智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让生成与预设激情共舞”!

三、实践策略

关注预设,是为教学生成提供充分的实施准备,而课堂的非线性,又决定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的即时动态,课堂上总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善于倾听、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1.把握偶发事件中的“生成” 课堂也与其它事物一样,也不排除突发因素,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偶发事件,有的与语文教学相关,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思想旁逸。如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笔者出示了一张小镇清晨的图片。图片中的小镇:清澈的小河、古老的石桥、幽静的长廊、隐约的灯光,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甜美。

师:看看这张图片,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生1:小镇的早晨很安静。

生2: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镇。生3: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学生的发言踊跃,课堂气氛热闹,但都是围着教材打转--如出一辙,我心中又有了一丝遗憾。不过,我暗自宽慰,毕竟孩子们的许多答案都在预设之中。又是一位学生站起来,是一个平时爱顶真的孩子:“老师,我觉得这个小镇很热闹。”

师:哦,热闹,与众不同的答案,说说你的理由吧!

生3:图上挂着的红灯笼还亮着,而且小店都已经点着灯了,说明人们在工作了,不是很热闹吗?

师:咱们班中有早上四、五点钟起过床的孩子吗?(四五十个学生,如果有最好,如果没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这时候你走到大街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

生1:清早的大街基本上没什么人,街上能听到小店里人的工作声。生2:偶尔会传来一些说话的声音,但一会儿又消失了,小镇依然很安静。

生3:街道上空荡荡的,没有什么人。

师:是啊,清晨街道是安静的,我们不会因为偶尔的人语声,就觉得热闹;也不会因为店里工作的声音而感到小镇的热闹。相反,那几盏点着的灯笼,亮着的电灯,依然在守护着即将过去的黑夜,反而更增添了小镇早晨的恬静和优美。请同学们看着画面,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每一次意外,都是师生生命潜质的一次提醒,恰当的处理,则是对生命潜质的积极激发;而草率的处理,则是对生命潜质的压制。只有保持这样的理解和信念,才会对面对课堂意外的时候,保持冷静和睿智,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才能使语文教学展现勃勃生机。

2.把握错误信息中的“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或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一位老师执教《林海》一课时,学生把课文中说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错读成“不大一样”。这仅仅是一字顺序之倒,但没有被老师的倾听疏忽,于是,以“错”为契机,当堂生成了一个教学新环节,并付诸实施:

师:课文中写的是“不大一样”吗?

(生齐答:“是大不一样”)“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这里的区别可大了!

师:说得好,“大不一样”是十分不一样,那么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于是,围绕大兴安岭的“岭”大不一样的探究便热烈地展开了。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拓思维,引发创新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3.把握质疑探究中的“生成” 科学的本质是疑问,质疑是科学创新的起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基点,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时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欣喜地看到好多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质疑探究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鼓励学生在反复自读文本的基础上质疑问难,比如常以这样的问题激励学生质疑探究:读了本文,令你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你认为文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这样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开阔的质疑探究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生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认识与情感体验。

如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正当教学有序顺畅地进行时,突然有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既然小画眉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为什么不害怕,还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老师先是一怔,随即想到这个问题的探究并不偏离预设主题,便引导全体学生开展阅读探究:“同学们,刚才的问题是不是大作家巴金一时疏忽的错误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是否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师因为有了教学的预设而镇定自若,阵脚不乱,巧妙地利用这意外的“质疑”,以此为新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解读文本。于是就有了“我知道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的新体会,又有了“‘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创造的美丽”的新感悟生成。生成教学与预设教学主题一致,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既要保持预设的教学进度,又要使教学具有更多的容纳量、灵活性的空间,以机智的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过程。当然,学生的质疑问难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有的生成性问题可能偏离甚至完全背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主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之不理。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条道上跑的车”,那么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会失之交臂。

4.把握多元对话中的“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它不同于过去教学中的谈话法,它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

如《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了体会晏子的从容大度、机智勇敢,教师组织学生品读人物语言。一个学生突然发问:晏子所说的三段话中,后面两段分别有提示语“拱了拱手”、“面不改色”,而第一段话没有,是不是应该加上提示语?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细心、善于发现,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像当时晏子的神态或动作,试着加上一个词作为“说”的提示语。

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凭着各自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想出了不少个性化的提示语:神态自若、不露声色,连说带笑,胸有成竹,淡淡一笑,一本正经,临危不惧„„

“同学们读书非常用心,想像合情合理。”教师将话题一转,“现在再请大家比较一下,是加上提示语好,还是不加提示语好呢?”

一语惊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反复朗读、揣摩比较。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终于豁然开朗:添上提示语,似乎显得形象生动了;但细细品味,发现文本的“情味”和“意蕴”淡了。因为无论哪个词都不能准确表达晏子当时的心情。楚王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这个小洞进城去,以此取笑他长得矮小。楚王的这点小心思,机智过人的晏子自然是了然于胸。看着眼前的“狗洞”,晏子的心情能用语言来描述吗?愤怒?不屑?屈辱?平静?或许兼而有之,或许什么也不是。感情就是这么的玄,正所谓是“情到深处已无言”。文本中的轻描淡写(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倒是让我们触摸到了许多难以言喻的情感,“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这一段对话是围绕老师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展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了心中的自豪;老师和其他同学也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与这位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师、生、文本的对话,学生对文本意蕴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从中还领略了文本言语形式含蓄蕴藉的精妙之处。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使“教学相长”。

5.把握多元解读中的“生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也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过去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总是执意去寻找作者的“原意”。现在我们认识到对文本可以多元解读,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江雪》古诗的教学。在基本疏通语句,赏析景物描写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问题一出,就引发了学生的多元解读,有的说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有的那就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呢;有的说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了;有的说因为他要寻求一个纯净的世界;有的说他江上钓鱼是因为他要借这种寂寥空旷、天地一色的景色来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出示了有关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简介。

这一节课上,在“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会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尊重多元解读,又要重视价值取向,这是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两个侧面。拿“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来说,学生那么多的答案,有高下之分,教师不能简单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导分辨。显然,“养家糊口”的解释不仅缺乏诗意,也有悖诗人的本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文本,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就这样,不仅在多元解读中化难为易,巧妙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在多元解读中,让学生思想不断碰撞,不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6.把握拓展体验中的“生成”

语文新课程提倡课堂开放并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背景之下,语文新课堂不仅要走进文本,而且还要走出文本,由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加深体验。并且由于各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思想认识不同、情感体验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合理预设拓展体验的问题,善于把握及时引导拓展体验中的生成点。“课堂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体验。”现在的语文教学提倡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情感、升华情感,受到教育。如笔者在执教《登山》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体验题:文中列宁的登山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这问题引领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有的说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不要气馁,要有信心和勇气;有的说只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敢跨出第一步,就是胜利;还有的说面对艰难险阻,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还有的说,做任何事不仅要有信心,还要勇于实践„„无疑,学生畅诉的这些心声都是很有思想的生成体验。

7.把握想像创造中的“生成”

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成点”。中西教育的不同效果表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而我们的不放心与不放手,最终又导致了学生想像翅膀的退化、创新能力的减弱,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几代人的悲哀。可喜的是新课程的教材已高度重视学生想像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后练习中给学生设计了富有想像与创造的问题,笔者在执教《假如》时,让学生在充分感悟、诵读诗歌基础上,发挥想像,仿照课文,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孩子们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颗爱心,让爸爸妈妈永远不要吵架,使我们永远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

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贫困山区的儿童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游戏。”

这个教学设计是学生在充分感悟关爱、体验关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达关爱情感的语文实践活动。生成性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展示,让个性的思想自由驰骋,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同时又关心文本的情感取向,将学生引向思维碰撞,在碰撞中进一步体验文本情感,展开合理想像,在探究中不断享受,让每一个生命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展现活力。我们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有效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给学生留足想像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善待每一个想像和创造的生成点。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而学生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的确,课堂生成犹如一把“双刃剑”横在教师面前,它可能使课堂锦上添花,亦可能是画蛇添足,使课堂误入歧途。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足够的教育智慧,真正发挥“导”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让他们“悟”得其神,“疑”得其精,“超”得其度。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智慧!

参考文献:

1.郑雪琴,《江雪》课堂实录,《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2 2.汪 潮,《“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构建思路》,《福建教育》2004,7 3.甑丽娜、仇晓春,《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尴尬及教学对策》,《福建教育》2004,7 4.陈旭远、杨宏丽,《论生成性教学》,《福建教育》2004,7 5.沈大安,《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福建教育》2004,6 6.林润生,《着眼于生成 着力于设计》,《福建教育》2004,6 7.张爱民,《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诗意追求》,《辽宁教育》2005,3 8.董服相,《关于课堂“生成”现象的透视及反思》,《小学教学研究》2007,5

预设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教育论文 篇5

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成”,即学生在自己“真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思考,生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张扬。那么,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呢?

一、互动中进行适度追问

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笔者结合课前预习题的检查,让学生明确这篇散文描写了春天的几幅图画。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幅画认真研读,结合文本具体句子说说你欣赏的理由”引起学生的思考。六七分钟后,学生发言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最欣赏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里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多的特点。”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但有一个同学立马站起来说:“这里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细和多,还写出了亮和长。因为花针在灯光下还会发出闪闪光亮,‘丝’又让人联想到春雨的长。”这位同学话音刚落,笔者激动地说:“你补充的相当完整,而且理由充足。同学们鼓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时,笔者随即追问:“同学们,能否把后面一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改为‘人家屋顶上飘着一层薄烟’?请说说你们的看法。”同学们纷纷摇头,表示不能这样改。那原因呢?笔者见同学们脸上有些为难状,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几分钟后,不少小组都举起了手。一个同学胸有成竹地站起来回答说:“‘飘’字让我感觉到雨雾很稀少,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被风吹散的感觉。”听到学生提到了“风”字,笔者笑着问:“你从哪知道有风的,能不能找出依据来?”这个学生先是一愣,然后迅速地从前面找出了答案。他说:“前面‘密密地斜织着’中的‘斜’字就是从侧面写出了风。”“回答相当棒!请继续。”笔者及时给予了表扬,那个同学接着说:“而‘全笼’则有完全笼罩的意思,写出了雨雾迷蒙的样子,让人能从整体上感受到烟雨朦胧之美。这里‘薄烟’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话音刚落,全班又响起了一阵掌声,笔者点头赞许。有了前面的师生互动和适度追问,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赏析的方法,积极性已被调动了起来。

二、质疑处释放智慧的火花

上学期在上教研组公开课时,笔者选的是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在整体感知写老师的七件事,并讨论完本文的行文思路,以及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了文本的难点环节,即揣摩文章的语句,体会情感。学生们很快抓住七件事的有关情节,分析出了师生之间浓郁的真情。

不过笔者见势又抛出了一个思考角度: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会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一找,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钟,然后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时,同学们发言比较积极,情感体会得较为准确。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了一个疑问:“老师排除学生之间的纠纷,我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作者却说‘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里的情感表达是不是有些矫情啊?”面对这位同学突如其来的质疑,教室里的氛围一下子凝固了起来,其他学生都盯着我看。笔者略微停顿了一下,微笑着表扬了这位同学:“学则须疑。这位同学敢于怀疑,值得我们学习!”该如何处理这一质疑?笔者随即把疑问抛给了学生:“请同学们结合文本的内容,看看作者是否真的矫情呢?”没过多久,有个男生打破了沉寂,他说:“我认为作者没有矫情。因为作者是一个受到同学欺侮又觉得很无助的孩子,在作者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批评了反对派们,援助了作者。可想而知,当时作者是多么感激老师。所以文中强调了‘一个孩子的眼里’,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是当时一个受援助的孩子的真切感受,也是一个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形象。”这一回答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赞同。这就是质疑过程中释放的智慧火花,这就是精彩的生成性教学。

三、对比阅读间关注发现

生成性成果总结 篇6

【摘要】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为了不断的优化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在教学形态上也在不断的完善,其中就包括了生成性教学,它主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平等、教学互动性等进行了强调,能够很好的满足当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需求。下面本文将详细的探讨生成性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生成性教学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大学英语课堂应用内涵特征

目前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在大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的教学形态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昏昏欲睡、甚至感到乏味和厌恶,这样就很难将教学的实效性提升。为了将传统教学的现状彻底的扭转,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促进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及其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引进生成性教学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大学英语课堂活力的源泉就是生成性教学。

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

生成性教学属于教学形态的一种,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进行了反对,同时对教学的过程性进行了强调,追求学生的生命生长,在教学形态上具有多元性、动态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并且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教还要判断学生的喜好和需要,进而将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地调整,以此来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可以说生成性教学是注重动态调整、课堂互动、学生个性化建构的一种教学形态,能够造成课堂生成可能。

二、英语生成性教学的特征

1.教学内容情境化。对教学内容的预设构成了教材,在教案中将教材内容完全照搬就会呈现照本宣科的教学景象,使教学具有枯燥乏味性。而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情境差异性则主要是受教材处理艺术的影响,在保证教材处理具有合理性、可续性和创造性的情况下,就会实现学习者、课堂情境和教材的融合,并将各种贴近生活的语境再现,进而才有课堂生成的可能。

2.参与式、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形态以刺激―反应为主,对课堂生成极为不利,但是随着任务教学法的大力倡导,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参与性和开放性,并且在学习过程的引导下,学习目标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在结果上有多样性。无结论或者是不确定多种可能,学生能以学习的知识进行答案的探索,并将角色和环境变化不断适应,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创造性和合作性学习,这样才能将大量的课堂生成机会创造。

3.弹性教学目标。弹性教学目标事关课堂教学的生成,因此保证教学目标的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假如教学目标过于单薄,就会导致教学具有机械性和枯燥性。反之,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就会增加课堂的活跃灵动性。假如课堂教学假如一味的遵循预先的设计,目标发展,同样也不利于课堂的生成。

4.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假如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丧失活力,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了真情的互动和交流,就能够将课堂生成。

三、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生成性教学的具体应用

节选1:

T:Last lesson,we finished Text B and discussed about beauty,the abstract idea and also discussed the different meaning of this word.In this passage,a rhetoric used,and we call it paradox.So,on the previous research,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paradox.the definition and examples?

首先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进而潜移默化的将该课程的首个教学目标引入,也就是对文中修饰的应用进行讨论,之后在做出预设性提问:So,on the previous research,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paradox,the definition and examples?以此引出paradox的相关讨论,以此将教学目标的预设输入完成。

节选2:

T:Paradox,Sl,paradox is„

S1:Apparently self-contradictory statement

T:It’s a kind of self-contradictory statement.S1:and the underlying meaning is revealed only by careful scrutiny.T:Scrutiny.0k,through scrutiny,you can get underlying meaning.0k,so it’s in„?

S1:The purpose of paradox is to arrest attention and provoke fresh thought.T:the purpose is what? To„

S1:to get the attention and provoke fresh thought.T:eh,S1:Provoke

T:Provoke the fresh„ eh „

S1:thought.T:Okay.That’s the definition.Oh,in Chinese what does it mean?

在首个预设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定义“paradox”,通过对provoke fresh thought、the underlying meaning scrutiny、self-contradictory statement这几个词的重复,促进学生对“paradox”的理解,这时也意味着互动课堂开始生成,并且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这也就奠定了学生课堂互动的基础。再给出“paradox”定义后,老师请S1向学生进行例子Less is more的分享。

节选3:

T:Less is more.Yeah,that is really a food example.Think about it.Less is more.To bet

set more.Think about it!So in your life,have you ever in such kind of situation.T:Have you ever been in such kind of situation?S2.S2:I think this situation depends on different subjects.Such as}if you have less desire,you may have more happiness.T:if you have less desire of you life,you would be happier.you would be satisfied with your present situation.That might be a good interpretation.这样就引导S2学生将自身对Less is more的理解给出,在这里老师以Have you ever been in such kind of situation?”作为生成性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引导性思考,这样就使学生的语言输出增多,进而为教学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节选4:

T:Now Sl,when you chose this example,what would be your interpretation? Less is more.S1:I think this sentence is full of connotations.T:of course,it is full of connotations.So just like what S2 said,it all depends.In different situation,that would be different connotations.So what would be your connotations when your pick up this sentence.That’s very good example.S1:I think this is kind of philosophy of life.T:That’s a philosophy of what?

S1:of life.T:Can you tell us what kind of philosophy of life?So that we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 you?

S1:It’s a kind of attitude towards life.T:so do you think it’s a good attitude or bad attitude?

S1:En„

T:Positive or negative?

S1:Positive.T:It’s a positive „don’t you notice what S2 has said? According to her interpretation,she said that,if you have less desire,you would he happier.Is that an attitude?Yes,that’s very good.这时在S4的启发和老师的推动下,S1更加透彻的理解了自己的例子。最初,it is full of connotations是他最初的感受,但是在生成性问题的引导下,他领会到有一种生活哲理富含于Less is more之中。以上都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这种生成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成效潜移默化的提升。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了解到生成性教育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的倡导,因此来将新课改教学目标实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二次函数初中数学下一篇:财务出纳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