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精选11篇)
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 篇1
形成性评价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 Scriven于1967年提出,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模式的系统性评价活动。一般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并以此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最突出的特点包含以下4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教学;二是教学双方均能得到反馈;三是注重评价的过程而不是评价的结果;四是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形成性评价一经提出便在美国教育界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并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1]。
2 形成性评价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我国医学类院校最早成立统计学本科专业的是第四军医大学,随后中山大学、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统计学本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卫生防疫及医药相关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工作,或在医药卫生、教育机构从事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院统计学专业本科(卫生统计方向)自2006年开始招生,其培养方案涉及的主干课程可分为医学类(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统计类、数学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外语及人文社会科学7类课程。其中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基础理论,通过模型研究经济问题的数量规律,对经济问题的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评价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组成。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终结性评价存在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等诸多缺陷,而“一考定乾坤”的不公平评价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现象[2],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文献,但形成性评价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表明,它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3,4,5]。因此,有必要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方案进行探讨。
3 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测评,结合统计学教学特点,其评价内容一般包括平时表现评价、教学实践活动评价、阶段性测验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结课考核评价。
3.1 计量经济学形成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3.2 成绩评定形式
(1)课程形成性评价成绩、各个单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计算。
(2)学生课程形成性评价成绩的计算方法为,X:学生课程形成性评价成绩;Xi:第i项形成性评价任务的成绩;Ai:第i项任务的考核成绩占课程形成性评价成绩的百分比。
3.3 考核方式
理论成绩占70%(其中结课考试占30%,平时考试占40%),实验成绩占30%(其中实验考试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
4 调查结果分析
自制“计量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态度等,以便改进。在2011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科学生中,抽取两个班级进行整群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见表2。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首先是认识方面,91.25%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其次是态度方面,90.00%的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感兴趣,98.75%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考核实行形成性评价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再次是授课效果评价方面,87.50%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是优;最后从结果来看,95.00%的学生认为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掌握有进步,87.50%的学生自我评价分数达80分及以上。
由此可见,在计量经济学考核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保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考核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的现代化考核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优化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先通过构建和完善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然后逐步过渡到形成性评价。同时,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对医学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其他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摘要:目的 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对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类院校统计学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方法 在探讨形成性评价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中应用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讨论,探讨计量经济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案;自制“计量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效果良好。结论 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及医学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其他课程考核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医学类院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B S Bloom,Hastings T.Madaus G.Handbook of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1.
[2]曾祥发,张芬.对医学生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447-450.
[3]G.M.K.Robin J.Fogarty.Informative Assessment:When It'sNot about a Grade[M].CA:Corwin,2009.
[4]孙伟,王洪荣,陈燕凌.形成性评价在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体会[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85-86.
经济学和会计学视角下的价值理论 篇2
[关键词] 价值 价值理论 会计价值
马克思有一句话来描述价值,他说价值是“幽灵般的对象性”。意即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看不见,摸不着。那我们怎么感受它的存在呢?那只有将价值范畴的客观性揭示出来。因此,从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到近代西方经济学时期,每个时期总有其独特的价值理论新主张,林林总总,重重叠叠。价值论也由单纯的劳动价值论逐步向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价值论演变发展,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现代西方经济学家逐渐抛弃了价值本源的分析,由价格论取代了价值论。受此启发,本人认为,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会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等,还应有更多元的表现形式,比如会计价值。
一、价值的概念和内涵
何谓价值?我们通常得到的答案是: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同时,人们又会告诉我们: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白暴力先生在其著作《价值价格通论》中对价值是这样阐释的:价值不仅仅是三位一体的初始含义,更应是对三位一体概念的分解,而且要深入到价值范畴的内部去探讨。
1.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
财富或商品真实所值及其度量,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是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人们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创造价值”,或者说,“三要素创造价值”,实质上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价值一词的。
2.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
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或商品的价格运动的中心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决定商品之间交换比例或价格运动中心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是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人们在讲到价值规律时,说:“价格围绕着价值拨动”、“价格由价值决定”,或者说:“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由商品的价值决定”,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价值一词的。
3.广义价格论
广义价格论通常指的是财富或商品真实所值与商品价格运动中心之间的关系。商品的内在所值就是决定价格运动中心的因素。这是人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公理”。人们认为:如果商品交换按照其内在所值决定的比例进行,则是合理的;如果不是按照其内在所值决定的比例进行,就是不合理的。
二、经济学中对价值理论的认识
“价值”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中是被广泛应用的,而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从早期的前古典经济学,到近现代的经济学,无不对价值理论问题加以探讨。
1.前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学说
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是经济知识的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都生活在非市场社会中,但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已出现了商品交换,货币和一些商业。色诺芬(前430—前355)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色诺芬已了解到物品有两种用途:直接使用和用于交换。但他强调的是物品的第一种用途,即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发展了色诺芬关于物品有两种用途的思想,他已经看到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重属性。他在《政治学》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所有的财物,每一件都可以有两种用途。其一就是按照每一种财物的本分而做正当的使用,其二则是不正当的使用。他的这一思想到后来亚当?斯密那里发展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并从此成为经济学的固定范畴。
2.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学说
古典经济学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叶的英、法两国。威廉?配第(1623-1687)是经济学说史上最早研究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的概念。所谓“自然价格”,实际上就是指商品的价值,而政治价格则是指商品的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政治价格涨落围绕的中心。并且配第从谷物和白银两种商品相比较的角度,说明了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这样,配第就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他首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借助有名的“钻石与水”的悖论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大卫·李嘉图(1772年~1823年)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正确指出使用价值虽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但是对于交换价值来说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他实际上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即物质承担者。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他指出商品的两重性即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接着从商品的两重性导引出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所含的劳动一方面是个人的、具体的劳动;另一方面是社会的、抽象的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说明了新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而由资本转移到新商品上的价值则具体劳动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马克思认为决定工业产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不是在最劣生产条件下所必要的劳动,而是在现有社会的生产技术下,以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4.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学说
19世纪70年代,奥国经济学家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理论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客观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由边际革命直接导引出了以马歇尔经济学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马歇尔(1842-1924)把主观的、心理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归结为决定需求、消费、买方的力量,把客观存在的劳动价值论归结为决定供给、生产、卖方的力量,当两种力量相等时,就处于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均衡状态,形成均衡价格。
三、会计价值观念
我接受这样一个观念:“价值应使用统一的含义,即价值一词的原意或哲学观念去表达。”经济学中对价值的表述如此,会计学也不例外。我个人理解,会计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会计计量。
1.会计计量的发展历程
“结绳记事”是我国原始公社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时人们的计量观念已十分丰富,用绳结的大小表示事的大小,这与我们现在用数的大小来表示事务的多少并无实质差异。到了原始社会末期,这种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由此,用“书契”计量和记录的时代来到了。到了奴隶社会,绝大部分是应用实物价值观,采用实物计量单位。比如“黄钟钜黍”。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贝币作为物物交换的媒介,既见之于形,又存在于实,使会计计量跨入以货币计量单位的初期阶段。到春秋时代,会计计量中采用了铸币,而且人们已经对货币进行研究了。货币价值观的萌芽源于实物价值观的缺陷和不足,这是会计价值观念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2.现行会计计量的表现形式
目前会计对经济业务事项或交易采用货币单位计量,而货币的价值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就会涉及到会计选择何种货币价格进行计量的问题。当前中外会计界研究会计计量问题基本依据都源于FASB研究。因此下面内容拟以FASB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阐述当前的会计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历史成本指取得一项资产而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其特点是发生的时点是资产取得当时,即历史时态下的成本,是基于过去的真实交易。正因为如此,历史成本因其可验证、计量方法简单、取得成本较低等优点而被利益相关人作为决策的信息依据。但历史成本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的可靠性用事实表明并不总是可靠的。如采购员在采购时接受大量回扣,为此形成的历史成本就不能如实反映市场上的公平市价,也就没有了可靠性。其次,在价格明显变动时,一些非货币性项目都可能因此被高估或低估。
(2)現行成本计量模式: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指在现时为重置某一特有资产所付出的成本的计量属性。由于条件因素影响,事实上难以存在与原有资产完全吻合的重置成本。同时,在计算上缺乏足够可信的证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一般会计原则中不去考虑现行成本这一属性。但在经济学中,用重置成本进行资产计价,却是一些经济学家如J?R?希克斯坚持的观点。
(3)现行市价计量模式:现行市价又称脱手价值,指销售某种资产可望得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与前两种计量模式不同的是站在卖方的立场计量交换的产出价值,而非买方立场的交换的投入价值。这种计量属性的理论依据是,会计主体最需要的是对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具备的较强的适应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而这些只与资产变现价值有关。但事实上,由于某些资产的现行市价难以确定,降低了信息资料的可验证性,导致了极强的主观性;另外,不符合持续经营假设,似乎企业随时处于清算状态,不利于履行经营管理的责任。
(4)可变现净值计量模式:可变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值,它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计量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预期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可变现净值与现行市价的共同点在于都反映资产的脱手价值。区别在于变现的时点不同,现行市价是基于当期的脱手价值,而可变现净值基于未来的销售或其他事项。显而易见,可变现净值仅用于计划将来销售的资产或未来清偿既定的负债,无法适用企业全部资产。
(5)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模式:是企业持有资产通过生产经营,或者持有负债在正常的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在所有可能的计量属性当中,只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真正体现了资产、负债作为“未来经济利益的获得或者牺牲”的本质属性。因此,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提供的财务信息对于使用者也是最为相关的。
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各有千秋,单纯地选择一种计量属性对于整个会计工作而言都不可能永远体现其连续、系统、全面的计量特征,也不可能始终使会计信息如原则要求的那样准确、真实、相关等。
3.基于价值的会计计量模式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基于交易,即会计主体的资产计价根据过去的交易来计量,由于人为的会计分期所产生的时间差异,此时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不相等。而基于价值的会计计量模式根据资产的实际价值确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解释是:在公平交易中,知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一般而言,市场定价是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据此,我个人认为,在经济学中,有一种市场结构所描述的状态与公允价值的内涵最接近。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是一个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在这个市场上有无数个购买者和生产者,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厂商所面对的都是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它们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有厂商在市场上提供的是标准化产品,任何一个厂商都不能通过生产有差别性的产品来控制市场价格;厂商可以根据各行业的盈亏状况,无障碍地自由进入和退出某一行业,这样,生产要素就会从生产效率低的行业转向生产效率高的行业,从而使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购买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买卖双方都掌握有关产品和价格的完全信息,可以据此确定最佳购买量和销售量,也可以据此以一个确定的价格来出售产品,而不致因信息不畅造成多个价格并存的现象。由此可见,完全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最为合理,资源利用最为充分,生产效率最高。
如图:
在图中,P0 为市场价格,在这个市场中,每一个厂商和购买者都是在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出售或购买商品,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即定义中的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白暴力:《价值价格通论》.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邓春玲:《经济学说史》.第一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候荣华:《西方经济学》. 第一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
[4]梁小明:《西方经济学》. 第一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周松:《会计计量的两难选择》. 《财会月刊》,2004年B7
[6]巩云婷:《对当前会计价值计量的思考》.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能源计量统计报表制度 篇3
1目的
为了加强能源统计报表管理和能源计量抄报表管理,确保能源计量数据准确,可靠,为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提供依据,并推进公司能源综合利用和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制度。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与能源计量抄报表、能源统计报表和能源计量数据使用、管理有关的部门、车间。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JJF1356-2012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 GB/T2589-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17167-2006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定义
本制度使用JJF1356、GB17167和GB/T21368标准的定义及下述定义。4.1能源库存量: 用能单位在报告期的某时间点所拥有的各种能源数量。4.2加工转换:用能单位将一种能源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形式的过程。职责
5.1化验室负责将统计报表管理和能源计量抄报表管理纳入能源计量工作的统一管理,并实施监督和考核;
5.2公司能源计量管理明确规定与能源计量抄报表、统计报表有关的部门、车间在其中的责任。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
6.1化验室按照节约能源法和JJF1356、GB17167、GB/T21368 标准的有关条款的要求,建立能源计量抄报表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6.2能源计量抄报表和计量数据的控制
6.2.1化验室制定规范、统一的表格记录用于能源计量数据的抄报、统计与分析,并明
确被测量与记录数据之间的转换方法或关系。
6.2.2各使用、管理部门和车间负责各种能源消耗数据的定期抄报表和数据异常的追踪,确保能源计量报表原始数据真实、准确,具有可追溯性,并及时按能种汇总上报化验室,经化验室汇总处理后报送财务科结算。
6.2.3化验室按规定不定期开展能源计量系统运行中的计量数据监督检查,严格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并进行公司内部各单位能源消耗核算的考核与奖罚。
6.2.3.1各单位的抄报表应定时、认真按能源计量设备显示或累计数据抄记,防止抄报表数据错误,并严禁擅自修改计量数据,同时必须按规定保存原始抄报记录; 6.2.3.2能源计量系统和能源计量设备的封印应保持完好,不得损坏,防止人为有意对计量数据造假或造成计量数据不准确。6.3能源统计报表的控制
6.3.1化验室负责对各种能源消耗数据按节约能源法的要求,健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对消费的能源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与评价。
6.3.1.1根据公司能源管理和能源计量管理的要求及时按工艺生产周期(班、日、月)统计、计算单位产品的各种主要能源消耗量和(或)产品综合能源消耗量。6.3.3.2负责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分析报送制度,定期进行能耗统计汇总分析与评价;建立包括能源的购进(入)、消费、库存、损耗、质量化验等内容的能源计量数据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并定期(月、季)向统计和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能源统计报表。6.3.3.3按国家发改委、四川省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要求应在每年1月底前向主管经济和信息化局报送上一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报告应包括能源购入、能源消耗、单位产品能耗、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能耗、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节能措施、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经济效益分析、预测能源消费等内容。
6.3.2公司上报的所有能源统计报表和编制的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一律采用国家统一、规范的格式和表格。
6.3.3 为提高能源计量数据和监督能源消耗的时效,公司将积极采用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记录
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 篇4
要求
一、进度统计
1、各标段项目经理部每月需按统一表式填写、上报月进度统计表。月进度统计起止时间为:上月21日至本月20日。
2、各经理部于每月21日16:00前
发送电子版到驻地办,驻地办审核后于每月22日16:00前将电子版发送到总监办。
二、施工计划检查
总监办依据“月进度统计表”,自每月23日开始进行现场核查。对未完成月度施工计划的,要求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督促落实。
三、工程计量
总的原则是按照《计量管理办法》落实执行。并强调以下几点:
1、“支付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合同单价”必须严格按照工程量清单中项
目名称填写,不得随意更改或前后不对应。
2、“部位”必须填写完整、准确,并与内业资料项目对应。
3、杜绝超计、多计。
4、驻地办应严格审核报表,对不予
计量或不符合计量规定的,不予签认。
5、总监办审查计量时,首先进行
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 篇5
1.实验室规则
2.预习与作业:作业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3.请假制度
4.卫生值日
实习一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一. 目的要求:
1.2.3.4.掌握描述计量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常用指标的意义、计算方法与适用范围; 掌握医学参考值范围与总体均数可信区间; 掌握t检验与u检验(用途、应用条件、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及检验步骤)掌握计算器统计模型的使用。
二. 重点与难点:
1、集中趋势——常用的平均数及其比较:
2、离散趋势:意义——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观察值的变异度越小,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好。
全距、四分位数间距、方差和标准差、变异系数的适用范围与计算。
3、医学参考值范围与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概念与计算(注意课本中t分布法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条件不正确)
4、t检验与u检验的用途、应用条件、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及检验步骤
注意:(1)课本中t检验的条件不正确;
(2)确定概率时,应尽可能得出确切的概率范围;
(3)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的选择
5、计算器统计模型运用:
根据学生手中的计算器类型介绍统计模型的使用,包括直接法与频数表法。要求在后续作业计算中使用计算器。
三. 练习题:
上交作业:9-4,9-5,9-9
档案工作体制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篇6
一、文献年度发表情况
从样本的发表年度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分布在自1981年以来的34年间。最高为年23篇,最低为年1篇,平均每年发表文献7篇。34年间有4年没有文献发表,这4年将整个档案工作体制研究分割为三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只有一年,甚至不能够算做一个阶段。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9年,这15年间文献发表数量均在平均值下,年发表文献的数量在2~6区间波动,基本上属于低位运行。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到2014年,14年间大总分年度发表的文献数量在平均值以上。2003年至2010年区间文献量较第二阶段有明显增加,研究活跃度明显提高,整个研究上了一个台阶。2011年后,文献量激增,研究活跃程度达到了顶峰。从文献的年度趋势上看,文献量增加较快的年份,大都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也与国家档案工作体制改革与调整相关。
二、文献研究层次情况
从样本的研究层次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来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及其他4大类9个不同层次。按大类分社会 科学180篇、占85.7% ; 自然科学11篇、占5.2%;文化1篇、占0.5%;其他18篇、占8.6%。档案工作体制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但也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
从文献的具体研究层次看,略为偏重于理论性研究。实践性的研究占比数量与理论性研究相差无几。
三、文献的作者情况
从样本的作者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仅以第一作者计,涉及193位作者。其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作者有8人,占作者数的4.15%;发表文献17篇,占全部文献的8.1%。这8位作者中魏震声3篇,郭子岩、肖文建、刘亚静、窦晓光、方新德、李兆明、罗军各2篇。发表1篇文献的作者有:隋智芹、吴双英、王徐球、张旭霞、王岳岚等。总比超过95%。与洛特卡定律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相差甚远。研究缺少有组织性与系统性。研究还没有核心作者,更没有核心作者群出现。在210篇文献中,2人以上合著的文献32篇,占全部文献的15.24%,合著率相对比较高。其中3人合著的8篇,2人合著的24篇。
四、文献的机构情况
从样本的机构分布看,210篇样本文献仅以第一机构计,涉及186个机构。其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机构有14个,占机构数的7.53%;发表文献38篇,占全部文献的18.1%。这14个机构中中国人民大学6篇,安徽大学4篇,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各3篇,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上海市档案局、黑龙江省大庆市人事局、上海大学、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商洛学院、北京大学、湘潭大学各2篇。其中大学占比数量最高。
发表1篇文献的有:海南大学、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管理局、黑龙江省哈伊高速公路管理处等。在全部机构中高校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五、文献的关键词使用情况
从样本的关键词情况看,210篇样本文献中使用2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有31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档案管理(38次),其次是改 革、管理体 制(21次),随后是体 制(16)、档案管理体制(15),体制改革(13),档案(9),企业档案、人事档案(7),企业(6),企业档案管理、模式(5),管理、思考、建议(2)问题、创新、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分析、管理方法、信息化、新时期、市场经济、特点、机构改革、高校、方向、制度改革、方法与对策(2)。除了上述热词之外,文献还使用了:网络化、影响及对策、托管方案、文化事业机构、发展演变、体制调整、实践、转型期、城建联合档案管理模式等词。
六、结论
综上所述,1981年以来“档案工作体制”或者“档案管理体制”文献从量上反映出如下特点:
1、研究前中期活跃度较低,后期活跃度高,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相关
1999年前年发表文献的数量多 在2~6篇区间小幅 波动,2003年至2010年区间文献量较1999年前有明显增加,研究活跃度明显提高。2011年后,文献量激增,研究活跃程度达到了顶峰。从文献的年度趋势上看,文献量增加较快的年份,大都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也与国家档案工作体制改革与调整相关。
2、理论性研究与实践性研究大体相当
从文献的具体研究层次看,理论性研究文献只略多于实践性研究文献,二者占比数量相差无几。表明“档案工作体制”或者“档案管理体制”研究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这一点从文献作者及机构中高校作者与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作者人数大体相当也能够得到印证。
3、研究主题集中,高质量成果较少
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 篇7
1 年度分布
全部63篇文献分布在2001年至2013年。平均年发表文献5.25篇,最低年份1篇,最高年份12篇,中位数为6篇,众数为4篇(3个年份)。
从文献发表年份分布趋势图看,研究整体活跃度呈台阶式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台阶:第一台阶从2001年至2006年,第二台阶从2007年到2010年,第三台阶从2011年到2013年。每个台阶均有一个起伏,但每个台阶又高于前一台阶。从年发表文献均量上看,第一阶段在1篇至4篇区间,年均2篇;第二阶段在4篇至7篇区间,年均5.5篇;第三阶段在6篇至12篇区间,年均8篇。2012年达最高峰值。
2 作者分布
全部63篇文献中署名文献61篇,涉及66名作者,人均发表文献数0.96篇。发表文献2篇以上6人,占署名作者9.5%;发表文献14篇,占全部文献22.22%。杨智勇等2人各3篇,罗亚琦等4人各2篇,武志辉等60人各1篇。从合作率来看,2人以上合作11篇占17.46%。涉及作者多,人均值不到1篇,合作率不高是关注这一问题作者最明显特征。
3 机构分布
63篇文献中署明作者单位39篇(报纸的17篇报道除外),涉及单位34个(7个报社除外)。其中发表2篇以上文献的有6个,占署明单位的17.65%;发表文献14篇,占署明文献的35.9%。杭州市萧山区档案局3篇、上海大学3篇,浙江舜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浙江省档案局、山西省阳泉广播电视台各2篇,成为这一研究核心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等其他28个单位各有1篇文献发表。
在34个单位中,合作发表文献的只有上海大学、上海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2个单位,占署明单位数的5.88%,发表文献2篇,占署明单位文献数的5.13%。合作率低。在34个单位中,档案行政管理机关5个,占署明机构数的14.71%;发表文献8篇,占署明机构发表文献数的20.51%;高校4个,占署明机构数的11.76%;发表文献6篇,占署明机构发表文献数的15.38%;其他机构25个,占署明机构数的73.53%;发表文献25篇,占署明机构发表文献数的64.1%。与档案工作其他研究内容上其他机构占比在机构数量、发表文献数量上远高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这表明,各种机构对各自档案室数字化关注度比较高,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对此问题关注度相对较低。
4 文献来源分布
63篇文献来自38种刊物,刊均1.66篇。38种刊物中,发表文献2篇以上的8种,占刊物种类的21.05%,发表文献32篇,占全部文献数的50.79%。其中档案学刊物7种,发表文献29篇。这8种刊物,特别是档案学的7种刊物是刊载这一研究领域文献的核心载体。具体情况是:《中国档案报》10篇、《浙江档案》8篇、《嘉兴日报》3篇等。此外,《黑龙江档案》等30种期刊各发表1篇文献。在全部38种刊物中,期刊30种,占78.95%,发表文献44篇,占69.84%;报纸7种,占18.42%,发表文献18篇,占28.57%。档案报刊20种,占52.63%,发表文献42篇,占66.66%;其他报刊18种,占47.37%,发表文献20篇,占31.75%。期刊发表文献占比高于报纸,档案学刊物数量多、发表文献数量多是明显的特点。
5 结语
⑴在年度分布上呈阶梯式上升趋势。持续性比较好,起伏不大。在档案信息化不断推进的同时,各行各业对档案信息化,特别是对各个单位档案室信息化的关注度也逐步提升,而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下去。
⑵从作者分布上看,涉及作者多,人均值低,合作率不高,表明各行各业已普遍开始关注数字档案室的问题,也说明研究还处于个体性随机性研究,缺少统一、系统、有组织的研究。也说明对此问题进行持续性关注的研究者还很少,没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⑶从机构分布上看,已有一些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持续性关注,也有一定数量研究成果面世,但总体上合作率很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在机构数量、发表文献数量上明显不及其他单位,对这一问题关注度相对较低,对基层档案信息化关注度也不高,有必要引起重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基层档案室信息化与数字化研究与指导。
⑷从文献来源分布上看,整个呈现出期刊发表文献占比高于报纸,档案学刊物数量多、发表文献数量多是明显的特点。特别是档案学期刊成为这一研究最主要载体。档案报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表现出色。
统计学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 篇8
数理统计是应用概率论的结果更深入地分析研究统计资料,通过观察某些现象的频率,以此来发现这些现象内在的规律,做出紧缺的判断和预测; 将这些研究的结果归纳整理,最后形成数学概型。
就业方向:金融和保险部门; 市场调研、咨询及信息产业部门;投资、证券及社会保障机构;高等院校、国家统计部门; 各类公司等。
2、生物统计学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事生物学实验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论的科学。很多学校把生物统计设置在公共健康学院(SPH,School of Public Health ) 里面。
就业前景:毕业生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都很好找工作。博士生可以在大学做老师;可以在制药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做分析;有的毕业生也进入金融和保险行业;可以在医院或者科研机构工作。
3、金融统计
金融统计是央行和各金融机构统计部门对各项金融业务活动的情况和资料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信息交流与共享,进行金融统计管理和监督等。
就业方向:1.证券基金类2.银行类3.四大会所5.监管机构6.大型垄断国企7.保险类8.其他(投资公司,担保公司)。
4、应用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是指统计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在社会,自然,经济,工程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方法问题,它是统计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形成的交叉学科也是理论统计学发展的源泉。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包括数学家,统计学家,运筹分析人员,计算机程序员,教师,财政分析员,公司会计,证券分析员等职业。
统计学就业岗位
1、一般性统计工作者:大到进行客观分析,小到微观企业统计 统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统计学专业就业方向
2、经济咨询师:为企事业单位等作咨询、调研等有关经济分析工作
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 篇9
单项选择题
1.严格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指的是()
A.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
B.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D.以上都不是
【答案】A
2.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哪一种属于通货膨胀()
A.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持续了一个星期之后又下降了
B.价格总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定时期
C.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定时期
D.物价总水平下降而且持续一定时期
【答案】B
3.下面那一种情况可以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
A.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并且有加剧的趋势
B.通货膨胀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C.在数年之内,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2%一3%水平
D.通货膨胀率每月都在50%以上
【答案】C
4.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而使物价并没有上升,这种情况属于()
A.不存在通货膨胀
B.存在着温和的通货膨胀
C.存在着恶性通赁膨胀
D.存在着隐蔽的通货膨胀
【答案】D
5.下面有美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的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在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都很小
B.在通货膨胀可以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也很大
C.在通货膨胀不能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D.在任何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都很大
【答案】C
6.下面有关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D.以上均不是
【答案】B
7.抑制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控制货币供应量
B.降低工资
C.解除托拉斯组织
D.减税
【答案】A
8.由于工资提高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属于()
A.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C.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D.结构性通货膨胀
【答案】B
9.一般而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D.以上均不是
【答案】A
10.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哪—个最可能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
A.银行贷款的扩张
B.预算赤字,C.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
D.投资率下降
【答案】C
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 篇10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统计人才培养
【分类号】C81-4
1、课题: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4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名称: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文件号:湘外经院教字2014〔61〕号
当前,高校统计学教学的教学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师的讲授式的教学,这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多领域普及和统计信息量不断增加的今天完全不符。因此,时代和社会呼唤高效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同时,高效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对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性和高素质型的人才。
一、对高校统计学改革的必要性
统计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和复合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个数据既可以是现实中的有关现象的真实数据,又可以是抽象的数量或者模拟的数据。同时,[1]统计学不是直接研究经济规律,而是提供方法论和工具给其它经济学科,对其它经济学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统计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但是,由于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这就需要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从而让统计学课程在高校更好的发展。
当前,高校的统计学教学主要是从公式定理和基本的概念出发来介绍统计理论,而不是从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着手来对基本的统计思想、统计理论和方法等进行说明,导致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统计学本应该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的训练相结合的学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另外,统计学教学与统计软件的脱节,造成统计工作人员不会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统计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因此,必须对高校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强的新型统计人才。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与统计人才培养
统计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因此,统计学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空间巨大。同时,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明确了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即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服务。同时,针对当前高校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下提出了具体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础,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应该突出统计学的基础性和应用型,要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因此,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设置统计的专业课程。课本的例题要结合真实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2]思考题的设置要适应时代要求、要具有灵活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例题的讲解和分析之后,可以列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例如:以整个院的学生上学期的统计学的相关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例,把成绩划分为几个阶段,90分以上为一个阶段,80-90分为一个阶段,70-80分为一个阶段,60-70分为一个阶段,60分以下又为一个阶段,让学生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整理和计算,分别得出每个阶段的人数和每个阶段的人数在整个专业所占的比重。这种把实际数据运用到教学内容的方法,不仅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是学生是否能够快乐简单学习统计学的关键,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统计学。同时,由于统计学学科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必须运用既使学生能够容易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接受,又要使系统的知识得到有效的传递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包办,运用书、粉笔和嘴等传统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在当代统计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把把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上机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结合起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适时进行引导。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和听课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的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状况,而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丰富和更适合时代的要求了。
(三)师资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说明教师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能力的影响。因此,作为高校统计學的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娴熟的运用计算机软件教学的能力等等。同时,高校统计学教师还要具有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能力。只有具有这些基本的能力,教师才能培养出统计方面的专业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和高校统计人才的培养是相互渗透的,只有进行统计学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绣有的统计人才。因此,统计学教学改革可以从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师资力量这三个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翟娟娟.浅议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191.
[2]黄介武.民族高校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85-188.
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 篇11
一、背景
企业的统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门, 涉及原材料的采购、装置各种原料的投入和产出、以及产成品的销售等各种物流活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为统计实现快捷、简单、方便、准确提供了契机。实现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是当今石化企业的必然选择, 如何建设及应用科学先进的统计管理系统便成为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建设统计计量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
大庆石化统计范围自下而上可以分装置 (核算单元) 、车间、分厂、公司等层次, 每个层次都包括供应 (投入) 物料、生产 (中间产品) 、销售 (产成品) 三个环节, 其中投入的物料包括原料、燃料、三剂化学品、公用工程 (含燃料) 等。
公司已有局域光纤网, 系统可以依托局域光纤网络, 以用于公司各级统计计量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 进而满足公司领导、机关部门、二级单位领导、二级单位管理部门、二级单位车间等不同用户的需求。
三、建设统计计量信息系统技术方案
按照统计计量信息系统软件的特点, 结合大庆石化内部生产、经营物料流向的特点, 确定了统计计量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方案:以企业内部物料流向为主线, 以装置为核算单位, 建立从装置到分厂、分公司的各级投入、产出模型;以装置为单位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要做到日采集, 对不能满足日数据采集的单位必须做到旬采集;数据通过网络传递, 上一级能自动汇总下级数据, 实现各级数据共享;实现网上数据平衡;建立系统数据库, 用户能直接调用, 以制作各类报表、生产流程图, 历史统计数据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录入数据库;能与ERP等系统连接, 为公司的下一步整体信息网络构建奠定基础。
为实现大庆石化公司统计计量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针对不同企业个性化及多样化的特点,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软件开发工具, 构筑现代化、开放式的大庆石化公司统计计量信息系统。根据系统要求, 将系统划分成物理设备层 (指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平台) 、系统支撑平台 (指Windows等操作系统平台) 、应用支撑平台 (指Oracle数据承载平台) 、应用开发平台 (指运行在数据库之上的各种开发工具) 、应用软件层 (用开发工具开发出的管理信息应用系统) , 并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
通过统计计量信息系统, 完成全公司具体统计计量管理工作, 有关计量数据记录的保管年限必须符合公司QHSE的规定, 以保证计量数据准确可靠。
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 组织机构、单位隶属、计量统计指标、器具状态等都有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采用一种灵活的方式, 使得在发生这些变化时, 系统可以不需重新设计, 只需在系统设置中重新设置相应的参数。
在系统应用上, 把用户设计成具有一定的操作权限、岗位、所属单位、操作数据的角色等属性, 这样可以保证系统的完全性, 可用性。
统计计量信息系统在石化公司局域网上实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使企业的统计计量部门能方便、及时地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 且能满足其它部门特别是企业决策部门随时查阅信息的需要;另外要考虑与其它系统的连接, 因此系统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
四、统计计量信息系统的具体架构
系统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流进行定性定量地描述, 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物流模型 (数据仓库) , 为企业各层次的生产经营统计活动提供业务解决方案。
系统首先以装置为核心收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原始的生产数据, 以此为基础进行逐级平衡及汇总, 提炼出各项有价值的指标信息, 以便经营者及时掌握情况, 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系统包括系统维护平台、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处理平台、数据展示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及数据分析平台, 有机地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展示、报表集成、信息发布、统计分析等功能结合为一体, 组成了企业的各层次统计管理信息平台, 并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绩效考核体系提供生产基础数据支持。
系统主要由统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量值溯源与传递、计量器具台帐管理、计量检定计划管理、计量人员管理、法规规章管理、计量培训管理、工作计划管理、能源数据计量、物料数据计量、综合信息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设置等模块组成。
通过该系统, 建立了企业基层统计数据采集系统, 同时建立分公司统计业务数据仓库和分公司统计业务网站, 实现了基础生产数据的规范采集行为, 真正体现了统计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统计部门在企业管理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系统抓住了物流的共性, 体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物流的全过程, 所提供的统计数据, 既满足了基层车间、分厂、分公司的需求, 同时又能够满足中油总部、地方统计部门的需求。
五、统计计量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
统计计量信息系统已在公司范围内广泛应用, 使用效果良好, 提高了公司统计、计量基础管理水平, 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系统具有数据准确、灵活、可扩展、可靠、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在大庆石化经过两年多的运行, 应用情况良好, 已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规范了统计数据采集、归类、汇总、分析的行为, 使公司统计计量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再上新的台阶, 为规范企业统计计量行为提供了保证。通过建立“统计信息网”, 使相关人员通过“统计信息网”及时了解、掌握公司生产经营情况, 为在内部实现统计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效果显著, 具体有以下几点。
1. 全面掌握企业各种生产经营物料的来龙去脉
系统为企业建立了完整的描述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流模型, 完成了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物料走向的定性描述, 同时基于该物流模型进行生产经营数据采集, 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物料走向进行定量描述, 因此, 可以反映企业内各种物料的来龙去脉, 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2. 可以更准确、更细致地掌握装置的各项指标
系统完成了对企业各个装置的投入产出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描述, 通过对装置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企业所有装置的加工能力、投入产出、装置开停车运行情况及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和生产记事等信息一目了然, 从而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统计信息。
3. 对生产经营的变动能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
对于企业根据市场等因素做出的生产经营调整, 如装置的改扩建、品种的增加、新装置的投用以及企业内部隶属关系的变动等, 该系统都可以由用户迅速做出相应调整, 而无需开发人员进行修改。因此, 系统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强。
4. 系统能由用户自行实现各类报表的制作
系统提供了各种算法公式定义功能, 允许用户按统计指标的规定, 正确、灵活地定义统计指标公式, 实现各项指标的考核及统计分析工作;系统提供的灵活制表功能, 可以由用户根据需要对指标状态进行随意组合, 便于企业及时完成企业内部的报表以及总公司、地方统计局规定的各类报表。
5. 系统为企业提供了统计数据展示平台
建立统计计量信息系统业务网站, 统计计量人员及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所授的权限, 随时登录网站查询各项统计计量数据。网站主要提供上报数据的查询;物料各级库存、互供、外购及出厂情况的查询;装置运行及投入产出的查询;各种生产数据与指标数据的动态组合查询 (例如, 计划完成情况、计划进度完成情况等信息) ;生产经营台帐、车间日报、分厂日报以及公司日报的展示等信息。通过网络化管理实现计量器具的监督和检查。规范各级计量管理的业务流程, 满足公司领导、公司机关部门、二级单位领导、二级单位管理部门、二级单位车间各级用户等不同层面的业务需求。实现量值溯源与传递管理, 为各类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数据管理奠定标准。完成各类计量器具台帐的统一管理, 及时刷新器具管理状态, 为上级计量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计量资料, 进一步改进计量工作。实现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和预警, 保证计量器具传递量值的准确性。完成计量人员的基础档案、培训记录管理。实现能源物料计量管理, 加强计量监督。为QHSE体系、计量器具配备管理提供保证。
六、统计计量信息系统的优化与创新
统计计量信息系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进行了大量的优化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库性能优化
根据公司服务器的硬件配置, 对数据库参数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数据库对多用户的访问能力及运算速度都有提升。
2. 数据汇总流程
简化了原来的数据汇总流程, 使数据汇总流程清晰、简单、便于理解, 加快了汇总速度。
3. 流程图台帐数据采集
开发了系统数据处理工具, 采用全新的数据处理模式, 完全兼容以前所作的工作, 同时使应用速度有了提高。
4. 统计计量信息系统中的计量部分彻底改变了
过去各单位计量信息统计方法不统一, 不规范的现状, 实现了计量业务的规范, 提升了计量业务水平。同时, 应用统一的计量软件, 使统计数据通过网络快速传递, 使计量数据上网成为可能。原大庆石化总厂与大庆石化公司整合后, 对新增单位的计量器具和计量人员信息录入继续开发, 整个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
5. 以物流为指导思想, 从原料的进厂开始, 到产
品的销售出厂结束, 系统反映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生产物流, 并且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把成本核算等商流活动直接明细到企业最小的生产单位 (即车间) 。
6. 通过平台式业务解决方案, 系统可以满足企业
内不同专业的应用。不论是炼油、化工, 还是化肥、化纤以及其它流程式生产制造企业, 都可以根据现有的组织结构、生产流程等信息来建立其自己的统计业务模型, 构建企业自己的统计管理平台。
7. 系统提供了物料平衡数据平台, 辅助企业完成物料平衡。
8. 通过图形显示功能, 系统可以流程图的形式非
常直观地描述出各期的生产流程动态, 同时系统提供了自定义图形分析功能,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实现图形方式的对比分析。
9. 由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及适应性, 系统允许用
户自定义计算公式, 还允许用户自定义报表, 这样系统可以非常灵活地满足用户业务的各种需求。
【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推荐阅读:
企业能源计量和能源统计在节能工作中的作用06-12
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区别11-17
文献计量统计11-09
公司三级计量统计总结09-03
加强能源计量与统计工作06-17
计量统计科工作思路及相关要求05-29
经济计量分析05-14
计量经济模型07-07
经济资本计量11-12
计量国民经济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