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精选14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多种水果钟面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入时间观念。
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什么时间做什么吗?
3.主题图导入。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再说一说钟表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揭示课题。
通过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多媒体展示的主题图,使学生对时间产生亲切感,明白时间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媒体出示钟面,教师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动态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
你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同桌的同学先讨论讨论,再打开课本第81页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填好后,多媒体核对答案。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60个)
2.认识时。
媒体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师: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师: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时。
3.认识分。
媒体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识得以形象的体现,进而能使学生体会、理解所学知识。
媒体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的过程,提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师: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分针从12走到4、9、11各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又是多少分?
师: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
4.感受一分钟。
电脑计时,学生分组活动。第一组:读课文。第二组:写字。第三组:口算。第四组:数数。
通过读、写、算、数等活动,亲身体验1分钟的时间观念。
一分钟结束后,提问:A.一分钟读多少字?(统一读一篇课文)B.一分钟写多少字?(统一抄写字)C.一分钟做多少口算?(预先印好题)D.一分钟数多少个数?
每组推荐两人汇报。
5.读写钟面时刻。媒体出示钟面,有时时针不是正好指着几时。比如,现在时针不是正好指着9,而是过了一些,所表示的时间就是9时多。那么,到底多多少呢?这就要看分针了:现在分针从12走到了1,分针走过了多少分呢?(5分)
认读钟面时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先示范讲解,再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共同总结出规律,从而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因此,现在所表示的时间就是9时5分。它有两种表示方法,第一种是中文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成几时几分;第二种是像电子表那样,用两个小圆点把左边的时和右边的分隔开。有几时就写几再打两个小圆点写右边的分。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比如,9时5分,不满 10分,我们就先写0再写5。(板书)
出示第二个钟面,你能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吗?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
讨论好后,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要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6.时分关系。
媒体出示钟面,现在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是几时?(分针和时针重合,都指向12,是12时)
再仔细观察(媒体演示),分针和时针是怎样走动的?同桌讨论。(分针和时针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时针从12转到了12和1的正中间,时针转过了半大格。同时分针从12转到了6,也就是分针转过的是整个钟面的一半)
通过多媒体演示分针、时针走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认识时分的关系。
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12点半,12时30分)
媒体再演示,时针和分针现在又怎样走动了?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时针走到了数字1,分针走到了数字12,时针一共走了一大格,分针刚好走了一圈)
这说明什么?(1时=60分)
7.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你们会用今天学的方法看钟吗,这儿有个小朋友的时间安排,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芳出场,画外音: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芳,我现在已经是小学生了,我要学会独立生活。自从我学会看钟以后,我的生活安排得有序多了,你能说出我什么时候干什么吗?
将练习中的四幅图用电脑动画、画外音等创设情境,通过讲述小芳一天的故事,从而巧妙地与所学内容联系上。在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兴趣,凭着兴趣,自觉、自愿地学习,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芳讲述自己的一天,请学生回答她的作息时间。
看来大家都会读时间,你们会写时间吗?请同学们把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用两种方法写下来。
写好后,集体订正。
这是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2.给小动物找座位。
大家今天表现很不错。老师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森林乐园里要开联欢会了,可是小动物还没找到自己的位置,请同学们帮助找一找,要求小动物身上的时间与座位上的时间一样。
媒体出示:小动物身上的时间和椅子上的时间,请同学们给小动物对号入座。例如:4∶25=4时25分
小松鼠怎么还没有坐下呀?给它一把椅子,请一个同学写出它的时间。
3.吃水果,认时间。
此处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内容,通过给小动物找座位和吃水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非常快乐,从而真正体验了学数学的乐趣。
小松鼠非常的开心,是我们的小朋友们帮助了它。小松鼠为了感谢大家,准备了一些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西瓜、草莓它们好吃极了,忍不住让人直流口水,但是它只想把水果送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如果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就把它送给你。
投影展示各种水果钟面,请同学们认时间。
四、配乐朗诵
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媒体出示一分钟价值图片,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看一分钟能创造多少财富,做多少事情,时间的价值是多么巨大呀!小朋友们,对你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时间是人类所拥有的全部财富。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时间的价值。
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并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教学伊始,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课本的主题图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 小芳的一天、给小动物找座位、吃水果,认时间这几个活动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专家评析
这节课,首先教师能抓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组织教材、制定目标。教学目标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由猜谜导入,既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创设学生喜爱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时间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教学方法的采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同时注意德育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媒体的使用,使原来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很轻松地认识了钟面,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以及1小时等于60分等概念。
第二,教师注意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探索知识的动机,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体验了用数学的乐趣。如,练习十五的第1题,通过配乐、画外音等,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第三,能注重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里,教师多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次给他们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最后由配乐朗诵结束全课,巧妙地进行了德育渗透。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 篇2
要想学生学得好, 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 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 兴趣不是天生的,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 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本人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移植外地外校教师和本校同行们的理论和经验, 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 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起到积极作用, 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 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 小牛和小山羊约好, 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 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 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 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 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 给他们说, 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 你看看我, 我看你, 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 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 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教师及时加以引导, 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或以游戏活动, 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发展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 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 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 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 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 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 大家当顾客, 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 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 顿时喜形于色, 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 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 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 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 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 学生学而不厌, 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 篇3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数学一年级第二册认识时间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1页例一及8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要认识的是要求学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说教法学法】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学法,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同时还采用了动手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时间。
2、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设疑导入
1、利用学生熟悉的孙捂空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课件出示各种造型的钟表,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我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设疑:,那么小朋友现在是几点了呢?面对课件上的钟面的时间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那么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么?分针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么?
(4)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什么?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5)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刻度1走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1时=60分
(6)学生把结果填在81页刻度图
(7)交流记忆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1格1格数,或5小格5小格地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格的新认识,新发现,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现火车的画面,伴着火车声,火车声一停,老师提问,点名学生读出时间,指导学生用两种表示方法写时间。(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一环节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 篇5
一、情景导入
在上课前,有一位好朋友说要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他是谁(课件),哦,原来是孙悟空来了,但是当大家都准备上学的时候,他还在睡觉,结果呢他上课迟到了,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帮他吗?
生:给他准备一个闹钟
师:哦,你的办法真好!对了,之前们就学习了认识时间,学会看闹钟,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认识时间》
揭题:(板书)认识时间
二、复习
1、小组讨论:你学到了哪些跟时间有关的知识?
2、汇报:(师板书,归纳知识点)
有12个大格
有60个小格
60分=1小时
看时间的方法
用两种方法写时间
计算过几分后的时间
三、练习
师:大家真了不起,都学会了那么多有关时间的知识,连孙悟空也要表扬大家,但是他还有一个小问题想你们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帮忙吗?
1、(课件)孙悟空说,钟面每个数字代表几分太难记了,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呢?
生:可以用拍手歌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用之前老师教过大家的拍手歌来帮帮它。学生同位一起玩拍手歌(1对5,2对10……)
2、孙悟空为了感谢我们帮了他的忙,说要请我们去数学乐园玩,大家喜欢吗?
第一站:聪明屋(1)我会连(口答)
(2)我会写(独立在复习资料完成,汇报)(3)我会连(独立在复习资料完成,汇报)(4)我是小医生(口答)第二站:智慧宫(1)我会排(口答)
(2)我会算(独立在复习资料完成,汇报)(3)我会拔(生拔,指名上台演示)
3、同学们真的很棒,对认识时间都掌握的很好,现在跟着孙悟 空去游艺园玩游戏,你们说好不好?
游戏:找朋友
四、总结:我们今天复习了什么知识
《认识时间》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6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今天齐老师的以猜谜的方式引出时钟,再根据小红一天的作息时间为主线进行教学。齐老师制作了一个非常适合低段学生的课件,,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颜色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这样会较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注意倾听学生谈话,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认识35分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找到较简便的方法,学生发现了时针指向6是30分,那么指到7就是35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学时,齐老师充分给学生说的权利,几乎每个时间出来后都请学生说说看是怎么看出来的,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说说时间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他们的印象。学生的课堂上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特色,从小朋友出色的表达能力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是很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
课堂中我觉得较为遗憾的是在教学时,教师的课件上有很多时钟的时针指向是不准确的,虽说一年级的学生看不出来也不懂, 但是数学的严谨性向我们提出了要求,应该更细致一点。在教学9时55分,学生已经能够判断出分针指着11是55分了,是不是应该重点去解决时针的具体问题呢?
这里我也有一个思考,因为之前已经听过一堂齐老师的课了,所以知道其实这一堂课很多练习是没有完成的。之前的那堂课,齐老师留给学生说的时间并不多,也是因为学生很多表达上有困难老师就帮助说了,后来留下的练习时间是增大了,但基础知识好想落实的不太到位。这一次,齐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表达,知识落实的扎实了点,但是练习巩固就缺少了一些。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怎么样处理好呢?是完成课的完整性还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需要讲到哪算哪里呢?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 篇7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导学案的设计, 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导学案对教师而言, 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仅是让学生接受知识, 而是学生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本人担任一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 作为小学阶段的最低年级, 学生的年龄还很小, 虽然不能放手进行导学案教学尝试, 但我想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做些尝试。于是, 我选择了在课堂中灵活渗透导学案中的一些好方法, 尝试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自学。比如认识图形章节和统计章节, 我都放手让学生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先预习和自学, 再把问题和自学情况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解决。几次下来, 有些收获, 也有些思考。
由于学生年龄很小, 甚至有些想法都表达不清楚。如果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可以省去课堂中很多麻烦, 让课堂变得顺利,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巩固训练, 自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有时在某些程度上成了家长直接把知识传授给了孩子, 教师省了事, 可时间一长, 我发现学生学的知识参差不齐, 教师也无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导学后的课堂跟平常的课堂应该有所不同。创设情景就变成了检查自学情况的方法, 有些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课前完成, 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辅导。
因为是低年级学生, 对导学案上课流程还掌握不了, 所以我在课堂中时时渗透导学案的学习流程, 让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流程, 慢慢熟悉导学案, 为进一步使用导学案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 在编写一年级导学案时, 一方面要根据每课的目标要求设置问题, 另一方面问题的设置不能太死板, 单调的问题就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 问题设置灵活, 问题形式活泼生动, 学生就很感兴趣。比如, 在合作展示课上使用的导学案题目设置首先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设置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特别是他们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在问题展示方法引导上, 形式要灵活, 不要一味地让学生上黑板说, 一直下去只能让学生厌烦, 没有积极性。我们可以试着让小朋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 可以跳舞、画画、讲故事、唱歌、朗诵等等方式, 不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不能让他们偏离了主题。
另外, 导学案的编排版面也要迎合小学生的心理要求, 他们喜欢看起来很有趣、很生动的画面, 而不是满眼的习题, 从而产生压力甚至厌烦, 我们可以在导学案中增加些小图案, 或者一些很生动的话语等等。
以上是我对编写导学案的一些感受与想法。导学案的编写要考虑到教学的多方面, 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 教材是导学案的根本, 而且, 教材分析得越透彻, 导学案编排得越精当, 课堂才会越高效!
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导学案的设计, 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 篇8
一、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便于学生理解
负数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方便于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能够认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仍然是接触生活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负数对于正数来说,是以“0”为中点其反向存在的数。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学习负数、认识负数、掌握负数,首先要先让学生理解反向的意思,这种理解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教师难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电梯升降楼层,让学生理解何为负数。在电梯中,往往会存在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小学生跟家长坐电梯往地面以上楼层走的时候,摁的就是正数楼层,但是往地面以下的时候,摁的就是负数楼层,也就是说,以地面为“0”,上面是正,下面是负。教师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正、反,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明白负数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学习一门知识,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后能够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造福于我们。因此,在认识负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回忆、搜集,交流负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发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温度计计量温度用到了负数;爸妈存钱的储蓄卡会有“+”“-”来记录钱的存入取出,还有海波高度计算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总结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对于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加以完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徐英俊.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J].教育科研论坛,2008(06).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 篇9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例2和练习十五4-6题。
三、教学目标:结合已有知识,能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
表示的几时几分,建立时间观念。培养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读准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
五、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知道时、分之间的进率。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出示(钟面图略)
2、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下面请小朋友看老师手上的钟,上面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师先拔出4:15)老师再往下拔四个格,那么,现在是几时几分呢?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时间有不同的读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读出这样的时间呢?
今天,老师继续和小朋友们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几时几分。
(1)请小朋友自己认识1分1分地拔出的时间。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检查同学们讨论的结果。
(2)老师在学生小组活动斩基础上,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用钟面模型动态演示,分针从4时15分开始,把分针一分一分地往下拔,让学生跟着读出所经过的时间,4时16分,4时17分,4时18分,4时19分。
(3)小朋友们,你们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2、感受1分钟。
(1)电脑计时,1分钟结束后,提问:1分钟进行多少口算?1分钟读多少词语?1分钟读多少数?1分钟写多少字?每组两人汇报。
(2)1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我们可要珍惜自己每分每秒的时间啊!
3、动手操作,拔一拔。
(1)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要读出一个时间,先看时针走过数是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走到几就是几分,特别注意不是整5分、整10分时要看准对应的小格,然后读准。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第82页第2题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都能正确地读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吗?做82页“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填好后,教师评讲。
2、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教师表扬又对又快的小朋友,鼓励其他小朋友。
3、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老师报时间。
4、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5、小结引导学生自己小结: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这节课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认识时间》教学点滴 篇10
关键词:《认识时间》;活动;教学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钟表”(一年级上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有关知识,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12个数字、60个小格等,而且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因为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是摸不着的,加上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时间不容易被理解。因此,教学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时间的概念和知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做好预设和铺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及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在教学《认识时间》时,我首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一开始就出示当时上课的时刻钟面,让学生读出时间,这样设计切入点简洁,节省时间,学生在认时间的过程中再现旧知,起到了复习铺垫的作用。接着出示9:00、4:30的时间让学生认读,再次唤起学生回忆和重现认时间的经历,自然而然地实现对抽象钟面(大格、小格)形成清晰表象,为构建新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然后再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认读9:05、7:40、1:55等时间。可是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并不有序,很难将抽象知识转为内在的知识。所以,在教学时间“分”的时候,我采用了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让学生有序地认识“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提出恰当问题,培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的设计与展开是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适当地提高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指导学生思考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如,教学1小时=60分,这一环节,不能提出探究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拨时间,这样问法不明确,探究内容没有指向性,对于一年级学生难度较大,他们无从下手,只是乱拨一通,没有达到动手操作的目的。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有什么秘密呢?”然后借助课件演示,先让学生观察时针走多少大格是1小時,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分针走多少小格是1小时,学生通过学生观察很快得出结论。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地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学生很快就能围绕主题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讨论交流,学生在亲历中得出结论,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
能力。
三、设计层次练习,搭起知识桥梁
设计练习时要新旧知识间前后联系紧密,前面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引申与发展,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一方面起到认知桥梁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有心理上准备,使
学生感到我能学,我会学。所以设计问题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螺旋上升的原则。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设计看钟面写9:05和9:30的时刻;再设计写3:55和11:55的时刻;然后设计找相应的面钟与时间连线练习;接着设计了师生互动练习,由教师说作息时间,学生拨时间。教师设计多层次练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由浅入深在练习形式,学生学得轻松自然,使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学到更多知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昭平逸夫小学)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 篇11
一、科学认知的前提:实现知识结构和学习活动过程结构的有机统一
教学不仅是把知识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更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结构, 知道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 唯有结构才具最强的迁移性, 学生掌握了知识的结构和学习活动过程结构, 就可以学会独立策划学习活动, 学习同类的知识, 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化过程.
一是明确重点、难点.这是认知结构的前提.如10以内的加减法, 正确说出算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口算的正确率与速度.
二是分析知识结构.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认知意义上的工具是数的组成.“合”是学习加法的基础, “分”是学习减法的基础.将数的分与合及加减法配合在一起教学, 先教“2”的分与合及加、减法的概念……以次类推.这样, 促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强化“看到加法想合成, 看到减法想分成”, 从而提高口算的正确率与速度, 即突破了难点, 又突出了重点.这就是我认为10以内加减法中应教会学生的结构性知识.
三是分析学习过程结构.1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过程, 首先通过直观图引进加、减算式, 其次是导出该数的分与合, 第三步是熟练口算及算理, 形成动态的教学模式, 重点放在加、减法概念的理解及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上.
四是让学生感知知识结构.
二、科学认知的关键:改造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结构, 增加学生主动活动时间
在突出知识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中, 教师成了学生课堂行为的诱发者、组织者、指导者、检查者、总结者和评定者, 学生的学成为教的基础和依据, 师生两方是相关和相依的, 真正形成了教学中信息的双向交流.而这些又必然要求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1. 单体式活动.
即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的单体式独立的主动性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 如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独立解题, 等等.
2. 对组式活动.
即学生同桌邻座之间的互查、互评、互改、互学活动.如两两相互讲算理, 相互抽卡片计算, 等等.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向别人学习的意识, 大大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活动的时间.
3. 小组式活动.
学生以邻座前后排构成四人小组的活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有: (1) 练习式, 比如四人小组向组长抽卡片练习口算 (组长可轮换) , 适宜在低年级使用. (2) 检查式, 比如四人轮流解答各自题目, 检查学习掌握的情况. (3) 多解式, 比如四人小组每人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道题目, 适宜在中、高年级使用. (4) 讨论式, 比如四人小组讨论解答共同完成某一难题, 适宜在高年级使用. (5) 竞赛式, 比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参加班级竞赛, 四人共同讨论解题, 组长代表回答问题.同样, 每一种形式的应用, 教师必须作出指导和明确要求.
4. 全体式活动.
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有一个小组重点汇报讨论情况 (汇报小组需轮流) , 其他小组作补充.二是根据交流情况, 或教师作总结, 或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或发现新的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的改变, 真正增加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提高了课的效益与质量.
三、科学认知的捷径:创设学习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是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 创设一种实际生活情境, 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引入学习.如教学连加运算时, 我出示了肯德基的几种商品单价图, 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我要买一个汉堡、一杯可乐和一份小薯条要多少元?引出算式:10加5加3得多少的运算题.实现了把计算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理念.创设学习情境还指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引入.
四、科学认知的难点: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 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在计算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1. 复习导入时, 要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 口算、笔算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 新授环节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首先要学生试做, 小组交流.
(2) 然后展示不同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问题.这过程当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辨异同;而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时有两大层次:先在小组的交流合作中互相启发, 解决简单的问题.再把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来.
(3) 就近总结归纳, 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作到引而不牵, 放而不纵.
3. 练习时要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
如何使学生对计算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一定的能力是计算教学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 在计算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科学认知应注意的问题:尊重学生个体学习数学的潜能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 要实现教学的层次化.这是指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到综合的三个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要实现教学的趣味化.在练习中多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 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实验等, 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 自尊心、自信心等得到满足.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要把他的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 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 篇12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
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 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 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新知。
学习指导: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教后反思:
学说时间。
认识时间(2)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3及练习二十三4-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是()小时。()分=()时。
3、填一 填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学习指导:
出示例3,主题图:
(1)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 9:15 10:50)
(2)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3)验证答案。
(4)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三4、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四、课堂检测: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 看书
2:10—2:50做数学作业 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 锻炼
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四、总结与拓展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请你回家统计你和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教后反思:
认识时间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迅速的读时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两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给大家设了5个关卡,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认一认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
2、第二关:画出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3、第三关:根据时针判断时刻。
4、第四关:简单的时间计算,写出相应的时间。
5、第五关:把时间与相应的活动连起来。练习生活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三、课堂小结
关于时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练习
一年级数学 认识图形 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画图等活动中,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课件出示照片:柜子、魔方、茶叶罐等。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立体图形?
2.我们的书是什么体呢?看一看他的一个面是什么形状?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形状,然后用手摸一摸。
二、新授
1、认识长方形
(1)画长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课件演示(从长方体中分离出面的过程)。
想不想把你们看到的这个面的样子画下来?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白纸、印泥、橡皮泥、等工具,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画,然后动手在白纸上画一画,看看谁的方法多。(学生自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等)
全班交流(可用描、画、印等)不同的方法,让生在前台边汇报边演示。(2)展示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画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这些图形虽然大小不一样,但都是从长方体上画出来的,那这些图形还叫长方体吗?叫什么?(将事先画好的长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长方形)
(3)再找一找你手中的长方体还有哪些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
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再数一数桌上的长方形纸有几条边,用彩笔逐一勾出四条边.
(4)小组活动:体会对边相等
小组同学讨论,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对边,体会对边相等。小结:长方形四条边不一样长,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学生折纸,看看是不是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
2、认识正方形
课件演示,长方体长边缩短,逐渐变成正方形。(1)体会面在体上
师边说边贴画好的正方形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立体图形中分离出来的?
课件演示(从一个正方体的一个面分离出一个正方形)(2)摸一摸
请小朋友拿出正方体的纸盒看一看、摸一摸它的一个面,再闭上眼想象一下你看到的面的形状是不是和老师画的相同?
从正方体上画下来的这个面叫什么?你们知道吗?(板书:正方形)(3)体会四边相等
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一样长吗?折折桌上的正方形纸比一比.(4)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
课件同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比较
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教师归纳:长方形有四边条,正方形也有四条边,这是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长方形对着的两条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3、认识圆
请小朋友再拿出圆柱体积木,观察它的底面,再用手摸一摸它的底面,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圆柱体底面的形状。你能把你想象的图形画出来吗?(找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他学生画在纸上)。
想不想知道你画的对不对?
课件演示(从一个圆柱的一个底面分离出一个圆)。从圆柱体上画出的这个面应该叫什么?(板书:圆)
小结:像这样把一个长方体的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长方形。把正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正方形。把圆柱体的底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圆。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板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本环节由体到面的抽象过程由扶到放,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生活中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完成试一试)
刚才小朋友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们,(出示试一试图)请你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那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你还在哪里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先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
三、在操作中巩固认识
1、围一围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数学新朋友,它叫钉子板,老师还能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呢。
教师示范围一个长方形。你能围一个跟老师不同的正方形吗?请各小组合作围一围,围好后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确定围的是一个正方形的?
你们能不能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试试看。交流:能围吗?为什么? 师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边是直的,所以在钉子板上可以围这些图形。圆的周围是弯弯的,所以在钉子板上围不出来。
2、画一画
刚才我们在钉子板上围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试试看。
交流展示学生画的图形,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画的。
(通过围一围、画一画,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各种图形的特征,加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进一步感知和体验,并初步感受到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分一分
如果把这些图形按颜色分开,你打算用几种不同的颜色?请小朋友先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再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多少,填在表格里。
展示一名学生的答案。
四、课外延伸: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 篇14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码相机+白板交互”是本课设计中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 拍摄角, 借助电子白板出示拍摄实物画角, 最后借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 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角, 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 通过“物, 形”的分离, 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材分析
《认识角》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 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传统的几何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度量角的大小,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体验活动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感悟角有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数码相机+电子白板”, 通过观察、拍摄、体验等活动, 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一些实物或图形、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1.寻找素材, 认识角
(1)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 (播放一段“我们的校园”视频, DV拍摄时要突出:教室门窗上的角、课桌上的角、房屋建筑上的角, 国旗上的角, 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喜欢我们的校园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地方有角。
生:国旗上有角;三角板上面有角;我们的课桌上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关于角你们都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角 (板书课题) 。
(2) 联系实际, 找角, 拍摄角
师:在我们这个教室里, 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 你能找到吗? (课前教师布置教室)
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找角, 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角。 (可借助手机的微信功能直接传输图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到生活中寻找素材,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2.初步感知, 探究角的特点
(1) 展示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我们小组找到钟面上的角。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明确:指导学生指角的时候, 不光要指出它的顶点, 还要指出它的两条直直的线。会用电子白板笔画出实物中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展示汇报, 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另外, 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知识的渗透, 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2) 探究
师 (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图片, 留下学生画的角的图形) :仔细观察, 这些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
师:这个尖尖的点, 在数学上称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线叫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引导观察:每个角都是这样的吗?然后师生一起在角上找边。
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互动式的教学, 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
(3) 练习
师:判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吗?
学生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再说给组内同学听。
师:同学们借助实物会画角, 那么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在纸上吗?画之前, 老师想问问大家, 需要什么工具?另外, 在画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3.动手操作辨别角
(1) 游戏:找一找
师:同学们手中的一个角, 是老师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 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个角 (教师展示已经减掉一角的长方形) 。能不能用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你找对了?
教师借助投影的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用语言和行动说明找它的理由。学生交流, 互动。
师:都是从长方形剪下来的这个角, 你找到的角和同桌这个角的边一样长吗? (学生回答) 被同学们找到的这个角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直角, 比直角小的角称锐角, 比直角大的角称钝角。
师生共同感悟角是有大小的。
(2) 巩固练习
教师展示学生在教室内拍摄角的图片。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师:在同学们判断的过程中, 角的方向和位置都有了变化, 那么它还是角吗?
(3) 感受角有大小
师:你能将手中的角变大或变小吗? (师生互动) 通过我们的尝试, 你发现了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4.巩固拓展应用角
师:你们能用角的大小知识来说说你会选哪个滑梯来玩吗? (如右上图)
学生讨论, 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 使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样的设计, 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而且又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5.欣赏
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受角的魅力。
6.课后拓展
利用平面图形“角”设计图案。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 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在课堂上, 力争给每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另外, 巧妙地利用数码相机和电子白板, 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课后借助“画图”工具让学生利用“角”设计图案, 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生活中实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为今后学习图案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评
我认为, 王征老师的课有以下两个特点值得称赞:
这是一节具有生成性教学特征的数学课。从整合 (融合) 的亮点看, 王征老师让学生使用数码相机去拍照, 学生用镜头寻找自己眼中的角, 然后用电子白板来呈现并逐步抽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生成性目标产生,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去伪存真, 逐渐构建角的概念。教师在关注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教学事件。
能够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中能够清晰看到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寻找“角”、发现“角”、描述“角”、辨析“角”和应用“角”。
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样几点值得商榷:
一些机械性的问题可以重新设计。例如, “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这一问题。学生通常会机械性、习惯性地回答:“认识, 有。” (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看到) 这里学生缺少了适度的思考。建议去掉这个问题,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建议在“情境引入”后增加“用纸折角”的数学活动。“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在“用纸折角”的实践活动中折一折角、比一比角、用“角尖儿”触碰手指, 将来就会形象直观地表征角的概念。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推荐阅读:
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练习题06-09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认识时间课件10-1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时间教案设计05-31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教案11-29
一年级数学上认识钟表08-25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案10-13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6~9教案10-16
一年级下册数学时间的课后训练题10-01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