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2024-08-10

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共10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1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

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本第6页~第68页,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及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20以内的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11~20各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个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3能认、读、写11〜20各数,会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顺序。

4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2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6在与同伴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位置值。让学生爱上学数学。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11~20各数。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11〜20各数,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要依靠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数。

3强化学生对数的位置值的理解,突出位置值在单元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学习难点,也是掌握20以内数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直观地理解位置值。

4沟通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认数和计算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注意在数的组成中渗透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等内容,在加减计算中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从而实现认数与计算的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谈话法、教具导入、等。

谈话法: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指名答,回答得好的给予鼓励或表扬。从这节起我们来学习较大一些的数。板书题:“认识11~20各数”

教具导入法: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题,并朗读2遍。

【设计意图】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1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两根两根地数、根根地数、把10根放在一起数等”多种摆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回答。

师:对,把铅笔数10支捆起来,1捆就是10支,这样好数多了。

师: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1个十),再数数旁边有几个一(板书: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比如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1~19各数。

2、教学例题2

摆一摆、拨一拨、读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师出示1捆加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出示1捆加7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学生操作后,朗读数字两边。

师介绍:在计数器上不管是1个十还是1个一,都用1颗算珠表示。左边的算珠表示1个十,右边的算珠表示1个一。

师出示2捆,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小结: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值。

3、教学例题3写11~20各数字。

(1)让学生自由读出11~20各数。(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教师在田字格中作书写示范,重点突出每一个数中各个数字的书写位置。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3)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教师不必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例题4,学习计算10加几。

教师出示例题4:请你拿出和屏幕上同样多的小棒。学生拿出16根小棒。

教师:你能看着1捆小棒和6根小棒,根据“1个十和6个一组成16”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吗?学生试写,并抽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6=16或者6+10=16。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写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组你喜欢的小棒图,写出加法算式。屏幕上展示小棒图,分别为:1个十和9个

一、1个十和3个

一、1个十和7个一。

学生写算式。

教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写的加法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分别抽几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师:观察今天大家所写出来的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言。引导学生得出:这些都是10加几的算式,结果都得十几。

教师:是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10加几得十几,根据这个发现,我们能快速地口算10加几的算式。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并集体订正。、教学例题,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读,可从0读到20,再从20读到0。这样能完善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师让学生观察直尺图上的数,由数与数之间的距离远近,得出“20比18大一些”和“20比1大得多”的结论。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右边11~20的数都比10大。

三、巩固新知

完成本第8页堂活动第1~4题。

堂活动第8页第1题通过“拨”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可安排2人1组,我数你拨,然后交换角色。注意超过10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1个算珠表示1个十。

堂活动第8页第2题找书页、第3题打电话。

师介绍题目意思,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

堂活动第8页第4题结合数位说数、写数。先让学生说出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再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后才书写。写完后师选择优秀作业展示,并给与鼓励(表扬、奖励)。对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要学生说说问题在哪里。

四、达标反馈

(可选)本第9页堂活动内容

五、堂小结

教师:这节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下节来研究。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学习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未必都清楚。所以,重点是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一”、“十。通过本单元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重点和难点:

通过操作,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

先让学生说图意,教师再小结。(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问:图中有什么呢?(人、树、车…)有多少?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数,教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猜一猜,有几根? 学生:猜。(10根、12根、…)师:到底有几根?怎么办? 生:数

师:让学生数12小棒。(一根一根地数;两根两根地数;五根五根地数;…)师:有什么好办法使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小棒呢? 生:捆小棒。先把十根捆成一捆,再加2根就是12根。

学生每人拿出12根小棒,操作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

师生一起总结好方法。(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个十是10)接着练习数数,数到20.(指名数,同桌数)

【设计意图:通过猜猜根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捆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十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出示例2:

11、15说说各数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再出示 19(一个十和几个一),再添上一根,现在是几根?(20)现在又够10根,怎么办?(捆成一捆)几个十?(2个十)

让学生拿出20根小棒捆捆。(明白10根要捆成一捆)师:“那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例子?” 生:“一捆铅笔就是10枝”,“一包火腿肠就是10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满十根就要捆成一捆。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

3、数的顺序和大小

①出示:12、14、16、17、18、19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数吗?” 生:“尺上、数学书上。” ②出示例3:读直尺上的数

师:“观察尺上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它们相差1。” ③提问:15的后面是多少?18的前面是多少? 11比17大还是小? 13比20大还是小?

④看尺子,你还想说什么?(数的组成、各数大小比较等)⑤连连看。练习十四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数数,大小比较,把1-20各数连起来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三、巩固延伸

1、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

2、读一读(第85页做一做2)

运动会 ① 请运动员们介绍自己是几号?由()个十和()个一组成。② 排队 从小到大排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找找生活中的数学,正等着小朋友们去发现呢!

五、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 10 一个十是 10

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3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和数位个位、十位。

3、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1、复习前面学过的10以内的数。

2、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数一数上课的有多少名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复习前面学过的数,既是对10以内数的复习,又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既尊重学生的起点,检查数数的情况,又体现了数数方法的多样性。

二、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一)教学11的认识及数位的认识

师:国庆节放假时,老师去了一趟青岛,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我带来了几张照片,想看看吗?

生:想。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海鸥、沙滩、小朋友

师:我们先来数一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吧。

生:11只。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2:我是2个2个数的。

师:同学们都数对了,如果用小棒表示海鸥的只数,想一想,该怎样摆?

生:应该摆11根。(学生摆出)

师:堆在一起还不能准确地看出大家摆的是11根,你能不能想一个好方法,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11。看看谁想出的办法好!(学生独立思考,摆学具)

师:(学生汇报,把学生不同的摆法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你觉得哪种方法能一眼看出是11?(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种摆法最好,一看就知道有11根?为什么?

生:第(3)种,把10根捆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十根了,然后接着数下去。

师:我们把一根小棒看作1个一,10根就是10个一(板书:10个一),我们把一捆看作1个十(板书:1个十)。那么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呢?

生:10个一就是1个十(教师板书)

师:这一捆有10根,表示1个十。旁边还有一根,表示1个一,合起来就是11。你也能像这样摆出11吗?自己摆一摆。(学生摆出1个十和1个一)

师:现在你来指一指哪是1个十?哪是1个一?(学生分别指出)

师:(课件出示11的组成图)老师也摆出了11。(指着1个十)这表示什么?

生:1个十。

师:这1个十对着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十位。十位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十。

师:(指着1个一)这表示什么?

生:1个一。

师:这1个一对着的位置也有一个名字,叫个位,个位用来表示有几个一。

[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的不同摆法,并给予一一展示,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学生感知十进制的优越性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比较,真实地体验到10 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此时把10根扎成一捆不是教师告知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的。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及课件的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二)教学十几的组成。

师:还愿意摆吗?14,你会摆吗?看哪个小朋友摆的又对又快?看到你摆的14,你能来说一说1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吗?

生:1个

十、4个一。

师:让学生再摆出15、19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引起学生动手拼摆的欲望,这部分的教学中淡化了数数的教学,着重强调了在数数的基础上了解数的组成,从而掌握数的读法。使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明确数的组成,形成数感。

(三)用计数器拨数

师:刚才我们用小棒来摆数,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朋友,它也能帮助我们来计数,出示计数器。

师:你会在计数器上拨数吗?试一试?13你会拨吗?再拨一个15┅┅

师:19你会拨吗?19再添上1是多少?

生:20。

师:20在计数器上怎样拨呢?试一试吧!

生1:在十位拨两个珠子。

生2:个位拨10个珠子,十位拨2个珠子。

师:你们认为谁拨的对呢?为什么?

师:20里面有两个十,所以在十位拨两个珠子。

师:你会写20吗?

生:会。

师:20里面的0不写行吗?

生:不行,那样就是2了。

师:20里的0表示没有,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进一步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和数位的认识,20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通过学生的不同拨法,在比较中让学生知道了20的组成。

三、小结

教师带领大家一起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把本课所学进行小结,对知识进行梳理。

四、练一练

1、圈一圈,写一写。

2、写一写,画一画。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在圈一圈、画一画中巩固新知,培养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拓展作业

回家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数一数一盒火柴或一盒牙签有多少根?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4

我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自主、合作等的学习方式贯穿整节课,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

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15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

2、没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这样,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也许就不会不了了之了。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

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5

教材在例题的编排上分为了三个层次:

1、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了解10个一是1个十。

2、怎样摆12根小棒看的清除。初步感知12的组成。

3、通过四幅小棒图认读11-20各数。

因此,我在新授环节的设计上就紧紧扣住这三个层次。

第一层,让学生通过数数、捆捆、填填、读读,联系直观体会什么是“1个一”、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以及为什么说“10个一是1个十”等内容。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

第二层,让学生知道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集中精力认识12,再向其他各数展开。“怎样摆12根小棒”是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看得很清楚”摆成1捆加2根。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条件这样摆。如果出现别的摆法,也可以通过比较使其改变。只要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

第三层,展开时的学习活动有“数一数”“认一认”和“摆一摆”。“数”要看着书上的图,其中的1捆不必数,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数,再和10根合起来。“认”就是看小棒图下面的数,各个数里左边的“1”相对于1捆小棒,右边的“几”相对于几根小棒,这样的数读作十几。“摆”是再现十几的意义,不看着书摆。我说数,如13,学生摆1捆和3根小棒。经过多次数和摆,发现“1捆小棒”是十几的.相同点,一根根小棒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十几的意义。教学20,让学生经历得出20的过程。看着左边的图,学生会主动去数没有捆起来的小棒,于是产生认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进而又想到办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这样,就把左图变成了右图,得出了20。

在练习的设计上,书中的练习很注重培养数感。如:

(1)抓抓、估估、数数。第79页第1题和第4题,通过操作和观察体验十几。抓一把小棒要先感觉一下再数,知道根数后再把小棒抓住,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类似地,要在观察中估计,数出草莓和伞的数量后再看图,体会怎样合理地估计。因此教学时不能疏忽第二次抓、第二次看,这是发展数感的最佳时机。

(2)数数、看看、比比。第79页第6题分别数10张、20张纸,看看有多厚,让学生通过厚度体会张数。如果分别用手摸摸厚度并对两次的厚度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

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6

xiaoxue.xuekeedu.com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活动教学理论,他指出知识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的,这种作用又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从儿童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教师布置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已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并得出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演。这一节课,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学生在活动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一、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体验者。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体验,得到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将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经历、感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愉快地操作,自由地体验,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可见,只有让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享用一生。

二、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活动过程既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更是“合作学习”、“相互沟通”的过程。创造性的学习单靠教师的单向传递显然不行,必须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贯彻学习者之间的横向交流为主的操作方法,通过多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 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数学活动,为这种交流、沟通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以上片段中,学生或是两人合作,或是四人合作。他们合作的活动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启发,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把数学学习看做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三、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活动既是儿童认识数学的源泉,xiaoxue.xuekeedu.com

又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他们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地升腾,他们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

四、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伟大的创造者。

长期以来,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了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提供活动的空间,便是为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创造了条件。

在摆11根小棒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由地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以上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之后,认识15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5根的摆法。直至后面认识14、18、20、13时,还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人数有所下降。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而问题是没有把11的摆法处理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15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

xiaoxue.xuekeedu.com

2、课堂上数数的活动过少,影响目标的达成。《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这节课中,培养数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比一比等手段,加强感性经验,逐步培养数感。但是,在课堂上数数的活动安排的太少,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数,可不排除个别学生还不会数的可能。如果能够安排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数序、大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4、这个问题该不该提?课后,大家探讨了一个问题:教师提出要小朋友摆得让老师一看就知道是11,是否合适?因为小朋友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不该提呢?提,还是不提?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关注过程还是关注结果。教师最终目的是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应该是后者,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提,或者可以改变一下提法。那么学生缺少这方面的实际生活经验,怎么办?可以适当地为学生的探索活动作一些铺垫。只是需要把握好一个度,点到为止。在这节课中,我也利用课前活动为学生后面的探索活动作了铺垫。只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数学

(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数小棒,感知满十。(1)猜一猜,数一数。

师:老师把你们在公园里找到的数字宝宝选了一个藏在电脑里,猜猜看,是多少?(生自由猜)

孩子们猜了这么多,到底谁猜对了呢?怎么办?(生:数一数就知道了)师:好,我们数数看。(电脑演示:1、2、3、4、„„学生跟着一起数)有20根,你猜对了吗?

师:下面老师要从它里面拿走9根,你能一下子猜出还剩多少根吗?(11根)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

师:孩子们可真是心灵手巧,不仅能猜出小棒的根数,还能正确的数出小棒的根数。可是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地数,太麻烦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11根吗?

师:下面就请你们想一想、摆一摆,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学生操作活动后,进行师生交流。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①、每2根2根地摆,摆了5个2余1根。②、每5根5根地摆,摆了2个5余1根 ③、11根分成10根和1根。、、、、、、、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电脑里的智慧爷爷也想出了办法,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摆的。

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再在一捆旁边放一根

师:你们的想法和爷爷一样吗?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10个)是多少根(10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现在请小朋友很快地拿出10根小棒,想一想怎么拿?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师小节:对,我们拿10根小棒,只需要拿出一个十,也就是拿出一捆就行了,不必再一根一根的数了。

2、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1)认识11。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的眼力了,你能很快地看出摆了多少根小棒吗?(电脑出示:1捆添上1根)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 生:1捆就是10根,再加上旁边的1根,就是11根。师:简单地说,几个十?

生:1个十。(电脑闪烁:1捆小棒。并出示:1个十。)师:几个一?

生:1个一。(电脑闪烁:1根小棒。并出示:1个一。)再让学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边拿边说,拿了几个十,几个一。

师小结: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谁会向老师这样说一说?(指名复述后全班齐读。)

师:哪11怎么写呢?小组讨论,说说你们的想法。生:略

师:左边的1和右边的1表示的意义是一样吗? 生:略(2)认识13。

师:现在请孩子们拿出13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请生一边展示一边说: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3?(电脑演示)(3)摆自己喜欢的数。

师:11-20这些数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数?请用小棒摆出来。(师巡视生操作)

再同桌说说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4)请摆19的同学说说他是怎样摆19的? 生:略(5)摆20 师: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请小朋友们与你的伙伴商量商量,再合作摆一摆。请小组同学说说摆的结果。

师小结:对19根再添上一根就是20根了,我们要把这一根放在9根那一堆里,这样单根的又满了10根又可以捆成一捆了,现在有两捆小棒,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全班齐读。)

(6)课间活动 唱拍手歌 让学生拿小棒11-20,边拿边说:

一个十,一个一,合起来是十一

一个十,二个一,合起来是十二

一个十,三个一,合起来是十三

一个十,四个一,合起来是十四

一个十,五个一,合起来是十五

一个十,六个一,合起来是十六

一个十,七个一,合起来是十七

一个十,八个一,合起来是十八

一个十,九个一,合起来是十九

两个十,合起来是二十

(小棒也累了让它在一边先休息休息吧。)

3、借助计数器认数、写数。

师:认识数,我们还可以请一位朋友帮忙,它的名字就叫计数器(出示实物教具)。

(1)师介绍计数器:从右边起

电脑出示15根小棒(1捆添上5根),让学生试拨。展示一学生所拨计数器,并让他说拨法,然后全班同学互相帮忙,订正拨法。并在练习纸上写出“15”。(10)电脑出示19根小棒(1捆添上9根),让学生拨出“19”,比比谁又对又快,并在练习纸上写出“19”。

反馈时,拿两、三个学生练习纸展示讲评。(11)教学“20”的认识。(电脑演示)

①师:“19再添上1个一,是几?20有几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拨。” ②反馈时,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两颗珠子。个位上为什么一个珠子也不拨?

③让学生写20,讲评时,强调个位上1个也没有,用0占位。如果个位上不写0,我们写出来的数是什么?注意2、12和20的区别。(12)教学例3,边读边写。

教师指导书写,学生独立完成“边读边写”。(师巡视,指导书写有困难的学生)

三、有趣练习,巩固新知(电脑出示)

1、游戏:我数数,你拨珠,从5数到20

2、抢答题。(电脑出示)

(1)1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从右边起,五、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0个一是10,1个十是10

11-20各数的认识详细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小棒数数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1-20各数,了解它们的组成,能用11-20各数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认识20以内的顺序,体会相互间的大小。

2、使学生在数数过程中初步体会数的十进制,感受由具体数数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数数,认数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数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是数出来的,感受生活里的数及数在生活里的应用,能和同学交流数数的经验,了解数与数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1-20的数数和认数;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和认识数的组成。

三、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数数用的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呢?从小到大一起数一数。(0、1、2、3、4、5、6、7、8、9、10)你还能往下数吗?……..刚刚我们从10后面又数出了11、12、13……20,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数到底是多少呢?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认识11-20。(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新授

1、认识十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谁来帮老师数出10根,XXX你来数一下,XXX说这是10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对不对。

来看黑板,这里有几个一根?(板书:10个一)10个一根是几根?(很好,来跟老师说说:10个一根是十根)

接下来老师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左右两只手演示)我们用这样的图来表示一捆小棒。(指着教具问)看黑板这一捆有几根小棒,是几个十?(板书:一个十)我们是把几个一捆成了1个十?(10个一)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小朋友把你们书上的空格填起来,我们再来说一遍:10个一是1个十。

2、数出12

我们已经一起认识了1个10,现在如果老师要求小朋友们摆

出12根小棒,并且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你想怎么摆?同桌之间讨论一下,知道的举手。我们已经知道先摆一捆是10根,再添2根就是12根(师摆),(板书:12)所以我们是这么摆放的,那么看黑板上的12根小棒是怎样组成的?(指着教具)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我们一起来说几遍:1个十和2个一根合起来是12。(读几遍)

3、认识十几

刚刚我们已经数出了12,现在要数出11根小棒,小朋友们准备怎么摆?同桌合作一起摆一摆,待会请人起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生讲师摆)

(指着教具)通过你们刚刚的回答,老师知道你们是如何摆放的了,先摆1个十根,再添上1个一根是11。(小棒下面板书:11)

那么11根小棒是怎么组成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引导学生说一说),并领学生读数:十一如果老师这样摆,是几根呢?(13,在小棒下面板书:13)那么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3呢?领说: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跟我读一读:十三

那么有哪位小朋友会摆出19根呢?小朋友们想一下请人上黑板板演。(指着教具)这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是多少?(板书:19)领说: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19,读数:十九

现在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数字:我们已经知道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19)。所以,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来,跟老师把最后一句话重复一下: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

4、认识20

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19,如果老师再添1根,是几根呢?(19再添上1是20)

领读:19再添上1是20。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这里又满了10根,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将10根再捆成一捆)。看看现在黑板上有几捆小木棒?这里有几个十?那么把2个十放在一起,就是20。(板书:

20)领读:二十

所以,2个十是20。(板书:2个十是20),同学们把书上填写完整,并且读一读:2个十是20。

5、读数、数数

我们来读一读黑板上的5个数,我们已经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2个十是20。那么一起来试试从7数到17,再从11数到20。

(三)、练习

1、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11-20这些数,并知道这些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现在老师喊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做个游戏,王钰你抓一把,让黄树绿数一数有几根?黄树绿你想一想怎么做才能使大家一眼就看出是多少根?(完成后说)很好,他们完成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表扬一下。小朋友吗们,你们现在理解这个游戏的规则了吗?那么现在同桌之间进行这个游戏,一个人随便抓一把,另一个人数数有几根?

2、小朋友们,拿出你们的尺子,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在我们的尺子上都能找到。现在我们看着尺子上的数,从0读到20,再从20倒着读到0。接下来我们闭上眼,看能不能从0数到20呢!

来,我们继续看屏幕上的尺子,发现越往右的数字越…大,我们知道排在左边的数总比它右边的小,而排在右边的数总比它左边的大。

下面老师开始提问,看谁回答得又对又快?(我举手示意同学们举手回答)

(1)比10大的数字在10的哪边?那么比10小的数字呢?

(2)比15小1的数是几?比15大1的数是几?

(3)和16左右相邻的两个数是什么呢?

3、我们已经学会了数数,接下来看看屏幕上的草莓、雨伞大约多少个?首先,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数数草莓的个数,看看老师是怎么数的?怎么做标记的?我们一般在数一样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上往下数。现在我们先数草莓的个数,我准备从左往右数,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数。(1、2、3。。10)现在我们已经数满10个了,小朋友们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草莓是多少颗?你们现在能不能看出草莓是多少颗了呢?多少颗?

通过老师刚刚的方法,你们在下面数一数雨伞有多少个?(拿个小朋友的书演示一下)小朋友们看看,XX对不对?

在数数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数满10个就要圈一个大圈,看有1个十和几个一,就是十几。

4、在我们的生活中,能不能看到11-20这些数。(数数本子有多少张)(交流)那么看看书上的数字是在哪里看到的?它们分别是多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最后老师跟你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就翻到那一页,看谁最先找到。(10、20)10,同学们看看这个时候10张纸有多厚;20,看看20张有多厚呢?你们感受一下是10张纸厚还是20张纸厚?

(四)、总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9

仙岩沈岙小学 胡雪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84~85页 【教材解读】

认识11~20的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数和读数,掌握20以内各数的顺序,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2、通过让学生猜小棒根数、说摆小棒方法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数的组成,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初步培养学生对小数目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

3、在探索数的组成的过程中,初步渗透十进制数位概念。

4、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数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并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喜羊羊”)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它吗?

师:喜羊羊非常聪明,所以老师奖励了它很多红苹果(出示20个红苹果)喜羊羊听说小朋友们数数的本领可棒了,想请大家来帮它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苹果,你们愿意吗?

请学生来数一数,再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一起从1数到20。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用“帮喜羊羊数苹果”的故事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跃跃欲试。)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猜一猜有几根小棒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小棒”的游戏。游戏之前小朋友们必须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现在老师随意从里面抓一把小棒,你们来猜一猜老师手里抓了几根小棒。(从袋子里抓15根小棒)那么谁敢第一个来猜一猜?

学生猜小棒的数量。(教师用太多了或太少了提醒学生,鼓励学生猜出接近数或准确数。)

师:想知道猜的到底对不对,有什么好办法呢?对,给出一堆物品,有时候很难一下子看出它们的准确数量,我们就需要数数。那我们就一起来数数看吧!教师一根一根地拿出小棒,学生跟着数数,然后表扬猜数接近或者准确的学生。

(设计意图:猜数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二)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

1、捆小棒,学习12的组成

师:现在老师要换一种方法猜,小朋友们睁大眼睛看好了!现在老师再抓一把小棒,把其中的10根用橡皮筋捆在一起(演示先抓一把小棒,把其中的10根用橡皮筋捆在一起,再拿2根小棒),现在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呀?谁来猜一猜?(学情预设:几乎全部学生喊出是12根小棒。)

引导学生得出:把10根捆在一起就是一个10,再加上2根就是12根。师追问: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对数数有什么好处?(不用像刚开始一样一根一根地数,一捆就是10根)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先数出10根,再把10根堆成一堆,用绳子捆成一捆。(10根和2根。)

师: 一捆里有几根小棒?(10根)那么一捆就是1个十,我们也可以说一捆是10个一捆在一起,所以“10个一是一个十”,即10个一是十。(板书:10个一是十,然后全班齐读。)

师:一捆小棒就是1个十,和旁边的2根就是2个一合起来是12根小棒,也可以说成“1个十和2个一组成12”。(板书:1个十和2个一组成12)谁能像刚刚老师说的一样再来说一说?

先请学生说12的组成,然后全班一起说。(在这个环节应该多让学生去说,用语言去表达,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2、想一想,怎么摆15(1)认读11~20各数

师:除了12以外,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数宝宝。(出示“数宝宝”卡片:12、13、14、15、16、17、18、19)你认识它们吗?谁来介绍一下都有哪些数宝宝?(请学生认读11~20各数)大家都认识它们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老师指数,全班齐读。)

(2)15的组成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如果老师给你们15根小棒,你们能像刚刚摆小棒的方法一样,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5根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学生用捆小棒的方法。

(学情预设:先拿出10根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剩下5根就是5个一,合起来就是15。)

课件演示,加强直观,强调: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还有5个一,合起来就是15。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板书: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3、考考你的眼力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怎么样。(出示摆好的17根小棒图)你知道这是表示多少吗?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吗?

指名学生回答出摆了几个十和几个一,它们组成了几。(课件着重显示,强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板书:1个十和7个一组成17。)

4、动脑筋,学习20的组成

师:小朋友们的学习能力真强!喜羊羊说它的苹果摆得太乱了,谁有办法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20个苹果呢?

师:对,可以把10个苹果圈在一起(课件演示:把10个苹果圈在一起,刚好2个圈)。1个圈里是1个十,2个圈里就是2个十,也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

(三)观察数序比大小

师:11-20这些数大家都会认了,那它们的大小顺序你知道吗?(课件出示直尺,并依次列出0~10的数),还有一些数宝宝没有找到座位,你能帮助数宝宝们快速地找到它们的座位吗?

师:11的后面坐了谁?(12)14的后面呢?(15)17的前面坐了谁?(16)比19大1的数是几?(20)现在我们点点名,看看有没有丢了数宝宝。(学生按顺序从0读到20。)

师:仔细观察直尺上的数,越往右,你发现了什么?(越往右,数越大)比13大的数有哪些?比18小的数有哪些?那既比13大又比18小的数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给数宝宝排列顺序,感知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一)神秘的礼物:按1到20的顺序连线

师:数宝宝们来到了羊村,它们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你们猜是什么?(课件出示书本第87页第2题)赶快按照1~20的顺序连一连就知道啦!

(二)翻书游戏

师:现在由喜羊羊做裁判长,指挥大家翻书。请翻开第8页,第一名请举手。再翻开第12页,现在要往前翻还是往后翻,为什么?请翻开17页。看看第10页有多厚,到第20页大约有多厚?

四、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师:其实,在生活中,11~20这些数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我们,你发现了吗?(出示生活中带有11~20这些数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在哪里见到过11~20这些数?

五、总结课堂,延伸新知。

师:今天我们在喜羊羊的带领下一起认识了11~20这些数,知道了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还掌握了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在以后的生活中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十。1个十和2个一组成12。2个十是20。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篇10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这次是我上班三个月以来第一次正式的讲课,讲课的课题是《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先夸夸我自己:第一,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授课,重点学习了11和20的认识,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数位“个位”和“十位”,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突破重难点。第二,注重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浓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歌曲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等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是学生在喜欢的方式中完成学习。第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展示交流,学生自己发现高效的方法、有效的知识,进一步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教师语言需要进一步规范,数学语言要严谨,比如在学习10个一是1个十的时候,在拨一拨的环节中,不是珠子拨完十个没有了,而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第二,教师的评价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具体。评价语言要丰富,不能仅仅是干瘪瘪的,要让学生感觉到在真心的夸奖他。评价要具体,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什么夸奖他,对以后的行为有指导作用。第三,不能对小学教材的整个体系很好的把握,不能很好的对章节知识很好的定位,这样不利于学生数学长远的发展,不会为以后的学习做出合理的铺垫。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己要加倍努力的提高自己,第一,认真做好备课,要对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仔细斟酌,如何去说、如何去讲、如何达到教学目标,这些都需要向老教师们学习和自己慢慢实践摸索。第二,通研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把握各年级之间的知识关系,更好的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三,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表达,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进一步丰富评价语言。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个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11—20各数的组成、大小和顺序,通过摆小棒,学生感知了10个一是1个十,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本单元最成功之处是运用数的组成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虽然这一环节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反复引导,给学生提供充分说的机会,最后大约有半数学生会说。这一过程对今后教学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算理起到很好的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处是,学生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算,但速度慢,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口算。在后一段时间要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口算中来,使学生的口算能力达到甚至超过本学段目标。

本单元检测:90分以上33人,80—89分22人,60—79分14人,60分以下7人。存在的问题是:口算不熟练;大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差;还有一些学生年龄太小,不知何为考试。通过这次检测,学生之间的差距明显凸现出来,两级分化相当严重。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课前了解到,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操作,逐步理解“10个1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通过数苹果的问题,让学生摆一摆11根小棒,要求:怎样摆就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学生出现了几种摆法……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边10根,一边2根的摆法更容易看出是12。为了更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

2、在认识了10个一是1个十后,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成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的数的组成。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11~20各数组成的理解。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1个十”的概念,教师针对性地进行了小结,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生活,以学生日常接触过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1个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便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概念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10各数及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数概念教学中整数部分认数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概念是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它需要一个过程。我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与想法: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在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材料做了适当重构。选择了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美丽的三亚,选取了和教材编排意图相同的三亚干净整洁的街道,让学生有如来到美丽的三亚,有如亲身经历过马路,使学生受到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教育。以及让学生直观地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活动的目的除了巩固知识技能以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2、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体验。

学生在本节课中第一次接触计数单位“十”,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本着“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这一理念,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如在学习计数单位“十”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再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摆的。这样,通过捆一捆、说一说,把操作、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体验到10个一就是1个十,接着认识11-- 20 时,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先是让学生摆一摆,并想办法使别人能很快看出自己摆的小棒是十几根,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感悟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法能最快地数出是十几,进一步体验到“1个十”的优越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数的认识和运算教学中尤其要加强数感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数感。

(1)数数、看看、比比。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用数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我让学生分别数数教室里的人和物,以及课后数一数身边的数,让学生“触摸”了数学,培养了数感。

(2)数数、排数序、找关系。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为此,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数数中体会数的顺序,在填数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最后的摘苹果的游戏,培养了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较好地体现了数感培养。

不足之处: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较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忽视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操作捆一捆时,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太会控制橡皮筋,因此一直在不停操作,以至影响了后面的听课效率。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有一个学生说到“1个十和1个4组成14”,我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明确“1个十和4个一组成14”。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除了要倾听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机智地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得出的结论反而印象深刻。我们不仅要倾听成功孩子的快乐,更要倾听暂时失败的孩子的心声,我们要耐心地等待,热忱地帮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7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 ),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 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让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学生既可以从大到小连,也可以从小到大连,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设计意图:不仅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

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

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 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展开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8

《11-20各数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十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建立“10个一是1个十”概念。

二、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再数出是多少。草莓图这题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如果图一直出现,孩子往往只数,而不估。为了帮助孩子培养估算的意识,草莓图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只闪现了2秒,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10多还是比10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再引导学生有次序地数。并看看数的结果与猜的是否接近。第二幅是洋伞图,也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引导学生独立地数一数、圈一圈。再反馈。指导孩子们在估算时找一个参照,以提高估算的精准度、积累估算的经验。

三、寓教于乐,活动、练习形式多样。

淘 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活动与练习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活动:独立操作、同桌合做、竞赛、抢答、游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孩子在操作中学、合作中学、竞赛中学、游戏中学,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水平有限,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的不足之处。

1、许多学生问题回答得并不完整,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纠正过来。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不够机制。请女生从7数到17时。几乎所有女生都是从0开始数的。这时我以为是因为没有听清题目,把课件又调回去重复了一遍,结果还是错的。直到第三遍女生才答对了。这一练习花去了不少时间。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如果当时再让学生重听一次题,再讨论一下从几开始数,并追问一下为什么不是从0开始数呢?女生就不会出现再次数错的情况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9

案例背景:

我多次设计并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似乎一次比一次“成功”,可我越来越迷惑,学生需要“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吗?学生理解十进制的概念了吗?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看出根数”时,摆小棒的方法较多,但把“10根扎成一捆”的同学极少。因此,学生通过比较没有达成共识,只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接受”了十进制。当然,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学生也学会了解题答题。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训练“记住”了知识,“记住”了数的组成,但不理解位值制原理,也没有建立数的概念。20xx年10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培养数感”为主题,我又一次重新设计并执教了《11~20各数的认识》的研讨课,感受颇深。

案例描述:

一、课前谈话

促使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如:表现好的奖红花,10朵红花换一个金苹果。我根据班级的实际,轻松地与学生聊了起来。

“今天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希望老师奖什么?”

“红花和金苹果,你更喜欢什么?为什么?”学生兴奋地说:“我喜欢金苹果,因为一个金苹果相当于10朵红花。”

[从现实材料入手,几句谈话既组织了教学,又渗透了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为下面学习新知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你们的学习,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教师边说边拿出一个放了许多铅笔的笔筒,“这里有几枝铅笔?”“10枝”、“14枝”、“19枝”等,他们猜得兴趣盎然,神采飞扬。然后运用数数来验证,结果是12枝。再次猜另一个笔筒的铅笔枝数,又一次数铅笔枝数,结果是20枝。

[从猜测到验证,让学生感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既了解学生的起点,初步感知数的相对大小,又体验到1枝1枝地数,数得速度慢、麻烦,引发学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

1.摆小棒,感知“十”。

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①1根1根地摆;②2根2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④一边10根,另一边2根等8种摆法,但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的同学很少,个别学生操作时无从入手,他们不理解“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一致,根本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教师不作任何解释,只是安排了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师生一起观看课件,第一幅画面,1根1根地摆,画面出现约2秒钟后马上消失,问:刚才画面上出现的是几根小棒?学生无奈地摇摇头。第二幅画面2根2根地摆,方法同上,学生又是无奈地摇摇头。第三幅画面把10根扎成一捆,当课件一出现时,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叫起来:21根。其实三幅画面上出现的都是21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我也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

[在比较中,学生领悟到10根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显得方便,并初步渗透十进制。]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重新摆12根小棒时,学生却遇到新问题:不会用橡皮圈扎小棒(每次执教前,学生会熟练地用橡皮圈扎小棒成为课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好小棒后,边看边说,一捆是(10)根,就是10个一,一捆有(1)个十,那10个一是这捆,1个十也是这捆,那么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直观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理解10个一1个十。]

2.摆小棒,说组成。

师摆小棒,生说组成;生摆小棒,生说组成;学生看数,在头脑中摆小棒说组成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理解数概念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3.看直尺,理解数的顺序、大小。

借助直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数(顺数、倒数),更深入地认识11~20各数。“看到这把直尺,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开放地畅所欲言,如17比16大1,19的邻居是18和20等。可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20以内各数。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20以内的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四、实践运用

“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我用过这些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如:整体认读音节16个,日常行为规范20条,一盒水彩笔18色,今天是10月20日等。

[搜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充分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快乐。]

你抓一把糖大约有( )颗,抓一把铅笔大约( )枝,你的红花本上大约有( )朵红花等问题的设计,在估测中,促使学生运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圈一圈,画一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有朵红花?”

[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是运用1个金苹果换10朵红的事实,进一步深化十进制的概念,但每次的执教中时间总是显得仓促,效果不佳。]

五、课堂总结

11~20,这条波浪线什么意思。

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通过摆一摆、扎一扎、比一比、说一说,还利用对比材料,学生达到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金苹果和红花之间特殊关系,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面均以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21根。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或用过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音节,学号13号,12色水彩笔等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这些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引入时,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猜“笔筒里有几枝铅笔?”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应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抓一把铅笔约几枝,红花本上大约有几朵红花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选择参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结果,也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初步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整个教学过程,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一个小熊卖铅笔的活动情境,先出示了小动物买一枝、五枝铅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通过出示“买十枝铅笔可以怎么拿的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堂课上我进行了多次的操作:1、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计数单位10的意义,抽象出10个一就是1个十。2、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怎么摆让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摆呢。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深刻体会10个一是1个十。加深了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通过老师摆,学生自己摆一摆、说一说的互动中体会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巩固练习部分:1让学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并体会数的大小顺序,渗透数与数之间的联系。2、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数一数草莓、小伞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指导学生怎么数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后通过小熊去进货的场景图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数。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突显了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有些欠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此,教研员沈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环节方面,在教授20的认识是有点突然,衔接部分不太完善。特别是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讲解不够透彻。我想如果能像上同题课的沈琦老师一样处理,让学生经历从“1个一到10个一”的过程,学生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结论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了。课后反思了一下,我觉得针对这个难点的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可能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更加简单明了一些。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

11月9号,我们举行了有效课堂的教学活动。这次个对我们新教师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页受益匪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初步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整个教学过程,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一个小熊卖铅笔的活动情境,先出示了小动物买一枝、五枝铅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通过出示“买十枝铅笔可以怎么拿的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堂课上我进行了多次的操作:1、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计数单位10的意义,抽象出10个一就是1个十。2、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怎么摆让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摆呢。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深刻体会10个一是1个十。加深了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通过老师摆,学生自己摆一摆、说一说的互动中体会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巩固练习部分:1让学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并体会数的大小顺序,渗透数与数之间的联系。2、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数一数草莓、小伞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指导学生怎么数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后通过小熊去进货的场景图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数。

在上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也经过了试上再试上,吸取了师傅和其他数学老师的一些建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突显了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有些欠缺,导致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小棒和学具上,不能集中注意力接受新知,对此,吴老师页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环节方面,吴老师提出,在教授20的认识是有点突然,衔接部分不太完善,并且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吴老师建议针对这个难点的教学,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因而教学时我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上的一节教研课。经过认真备课,集体教研,反复修改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会读11-20各数,知道数的顺序、组成和大小比较。

3、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我潜心研究,反复琢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书上“过马路”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图上都有什么,数量是多少,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教育。但是我把数数的目标安排在了这一环节,孩子们自己数出了数量以后,我又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把图上数量在11~20的所有物体都一样一样的数了一遍。之后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用11~20各数表示的例子,我又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课件出示:钟面,日历一年有12个月,今天是11月4日,运动员身上的号码,门牌号等,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讲了这么多内容以后才进入新课的学习,浪费了很多时间,使后边重点内容的学习时间不够充足。我应该把这一环节处理得简单一些,去掉学生小组交流的环节,把数数的目标移到例1进行。

教学例1时,我手上抓了一把铅笔,先让学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支?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从“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有12根铅笔?”这样一个问题入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用一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铅笔的支数时,由于我们班孩子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经历了摆小棒的过程,孩子们摆出的方法很多,有的摆成了4个三角形,有的摆成了3个正方形,有的摆了2个6,也有的把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等等,对孩子们摆出的方法我都给以了夸奖。在展示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让学生比较哪种摆法最好?虽强调了把10支捆成1捆这种方法,也让他们动手数出10根小棒,然后捆成一捆,但一部分孩子还是觉得自己的方法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认为还是自己的方法好,以至于后面我让他们摆十几时,他们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方法摆成正方形或三角形。如果把12根小棒换成11根,这些摆法就会少些。在学生摆出各种方法后,我不应及时评价,而应该在孩子们汇报时把这些方法都展示在屏幕上,让他们共同去比较哪种摆法最简便。我还可以这样说:用刚才的办法,你会用小棒摆出十几的数吗?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我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例2时,我先讲十几的组成,通过边摆小棒边说数的组成,以及师生、生生对口令,使学生对十几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有了较熟练的掌握。之后让孩子们摆出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几根?该怎么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满10进一,20是由2个十组成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如能及时总结出方法,先摆1捆就是1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学生对数的组成掌握得就会更好。

一个数的大小,总是与数轴上的某一个点相对应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摆卡片和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认识点的位置与数的大小之间所构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也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在练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翻书比赛,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我还利用翻书进行了巧妙的过度: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数宝宝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你们猜猜是什么?把书翻到87页,第二题从1到20,按顺序把点连起来就知道了。这样过度即自然巧妙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孙主任和年组教师的评课,使我对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一定会去粗取精,把这节课上得更好。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

首先,导入比较自然,让学生在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中学会数数,导入本课,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就是本课中设计的一些练习和游戏很大的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并且培养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基本做到了人人参与。

最后,就是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摆小棒,如摆十几,并讨论,这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同学们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很轻松。

不足之处:

有成功之处,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课后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有几名同学还是没有掌握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了十几这样的题,说明在上课时,我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的方法还是不够恰当没有让同学们都掌握了,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尤其还为下节课教授数位做基础。所以我又单独对几名同学进行了辅导,究其原因,还是在我课前备课时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没有考虑全面。

另外,在课上,我设计一个摘苹果并让学生计算的游戏环节,在引入这个游戏时,我想说同学们,你们相不想吃苹果啊?可是到了做这个游戏时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同学们,农民伯伯的果园丰收了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果子,可是他们忙不过来,你们愿意帮忙吗?这样,同学们一下子很高兴,情绪都很激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学会了助人为乐。

如果让我再来重新设计这一课,我一会在备课时把各种在课上出现的状况都想全面了,备课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同学们学得轻松学得透彻。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浅显的个人反思,作为初为人师又初次教低年级的我来说,还需不断的探索学习。不过,在这将近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很深刻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生知识时,没有什么比爱更好的方式了,你责备他十遍也不如耐心的教他一遍这样收到的效果更好。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和认识多位数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于11~20各数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她们能一一对应的数数,对数的顺序有了比较好的认知,那么,这节课在此基础上又做些什么呢?在教学中,根据周老师指导的六步教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

一:以学定教,培养孩子数感。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数数、读数、写数,课堂中根据预习内容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二、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教学时,从“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了多少根”这样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摆,看看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

三、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学,借助小棒直观形象的学习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己亲身体验,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本节课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上一篇: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下一篇:教育:呼唤个性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