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2024-10-23

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精选8篇)

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篇1

摘要企业的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离不开完善和可持续优化的制度建设机制。本文通过大型国有企业在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企业的规范管理、高效运作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制度建设 改进建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一个企业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企业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企业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

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一是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二是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三是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四是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五是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企业的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离不开完善和可持续优化的制度建设机制。因此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

随着有色行业的发展,笔者所在企业流程再造后的管理跨度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一套统一、规范、系统的企业规章制度,已成为企业更新管理思路、完善管理理念、提高企业形象、加快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制度种类繁多,且制度之间缺乏系统关联。一是制度多而不精。条款多、规定多、程序多、执行比较繁杂。二是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各自制定本部门的制度,制度之间缺乏关联性,制度中存在部分职能的缺项和重叠。

第二,部分制度与现实脱节。一方面一些部门在制定制度时,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缺乏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执行者对制度的意见也未能及时反馈给制订者,导致制度体系不能持续改进完善。

第三,部分制度与程序脱节。所谓程序,就是制度执行的流程,每一个制度的本身就应该包含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流程,但是很多制度却在如何操作上没有涉及。

第四,部分制度与执行脱节。这是在整个制度建设体系里面暴露出来的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其表象是执行不力,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未考虑到执行的可行性,如谁来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干好了怎么奖、干不好怎么罚等具体量化的内容。

下面结合笔者企业制度建设现状,谈一谈今后需要重点加强的几方面工作:

一、不断强化制度管理体系建设

制度建设涉及各个部门和各层级管理人员。因此,需要在宏观层面做好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应该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规划工作既要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又要兼顾企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系统的规划,推动企业整体规章制度的建设。一个职能部门为行使职能管理,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若干存在各種关联关系的规章制度集合。各职能部门作为制度的制定者,要在制度建设中发挥好重要作用。

二、提高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各职能部门在制定制度时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事先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提高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制定制度有难点或不够成熟,可以先行试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完善。对于一些相关管理事项,没有相关制度或做法可以借鉴,可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边以备忘录形式记录有关做法,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制订。

三、建立评价制度,加强制度的动态管理

任何一个管理制度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过去适用的并不等于今天适用,今天适用的并不保证今后适用,因此要做到制度的动态管理。做好制度的动态管理关键是建立制度评价制度,在制度执行一段时间内,在充分掌握执行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评价,对其中的缺陷进行完善,确保制度的适时性。

四、加强规章制度的宣贯工作

企业规章制度管理的价值在于可执行。没有执行的制度只能称之为“制度文件”。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制度制定出来,并不是下发完成之后就万事大吉。各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总会发生一定的衰减,如果过程中不进行有效的信号增强,到终端信号会衰减得很厉害,甚至失去使用价值。因此,制度的宣贯、培训工作就起到了一个信息增强的作用。规章制度的宣贯、培训工作要形成制度化、长期化和专业化,保障制度执行者对制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确保制度在执行层面得到有效的落实。

五、结语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是一个以终为始,与时俱进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到企业基础管理能力的提升,关系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来自市场竞争、企业成长等方面的要求必然会促使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规章制度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为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魏成龙.国有大型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

[2]王元合.企业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海电力,20xx(12).

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篇2

1 我国现今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土地制度已不是狭义上的概念, 不是人们理解的仅仅局限于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所有制度和使用制度, 更是一种广义上概念, 实际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种法权制度, 还是一种经济制度, 同时反映出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广义上的土地制度囊括了一切土地问题, 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及土地利用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

2 我国现今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宪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及《民法通则》都有条例明确表明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而土地所有权里的“集体”一词定义较为模糊, 没有指定是哪一级别的集体, 就会有土地所有者上的缺位, 加上土地关系的法律法规不清晰及农民们各自的不同理解, 土地权属问题更是形成了混乱的局面, 农民对土地使用权上会产生许多疑问, 这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土地经营的热情, 可能就会导致土地的荒置, 土地盐碱化、沙化、荒漠化等恶劣现象逐渐加重, 笔者身处内蒙古, 目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尖锐, 亟待政府进行土地改革来改变这一现状。

2) 土地承包经营与土地使用率的矛盾问题。随着科学的进步, 时代的不断发展, 现代农业较多已经开始采用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模式, 规模化生产加大了农业生产规模, 专业化分工则是生产组织内部的资源的优化配置, 两者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进而使农业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时代变迁而目前我国沿用的《土地制度法》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的, 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弊端与漏洞, 土地承包时在土地使用审批管理方面有所偏重, 缺乏与土地经营管理有关的明文条例, 土地有偿期限抵押、转让、出让等方面规定也比较含糊, 对现在的土地承包经营不能起到统一规范的作用。土地归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土地制度已经不适合现在市场经济的需要, 土地不能通过市场而流动, 整体来说土地没有真正流转起来, 应运而生了土地承包经营与土地使用率的激烈矛盾。

3) 农民利益与征地补偿制度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物权法》里确定对农用地进行补偿范畴主要有劳动力安置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土地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社会保障费, 农民其他方面的损失不予补偿。征地补偿是按照土地原用途的年产值的倍数来进行补偿的方式, 没有体现出土地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 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承担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 从而导致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更没有体现土地市场供需状况, 不符合现今市场经济规律, 实属不完整的补偿标准,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显得很不科学。

3 讨论问题的对策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1)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珍惜国土资源为前提, 为了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更快更好的发展农业经济, 我们必须要制定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土地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核发证书还没得到全面的开展的情况下, 为了防止政府强占土地所有人的地权, 国家可设立专门的农村土地管理机构, 发给土地所有者地权证, 对全国土地进行统一编码的工作, 积极全面负责农村用地的分配、经营及管理。同时国家应建立土地调查机构, 并派监督人员对土地调查机构人员进行监督, 进一步健全且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确保全方位且准确地提高国家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掌控。2) 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改变农村用地的抵押权的现状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比如农村用地可以抵押的话, 即能保证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一来其一可以有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其二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面对前面阐述的相关矛盾, 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在集体范围里的自由流转, 以“依法、有偿、自愿”为原则,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看准时机实现农村用地在农民间的自由流转与规模经营。3) 继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依据市场原则, 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应依法给予公平补偿, 增加农民收入, 其中公平补偿是按照反映出土地真实价值的市场价格标准来进行的, 补偿标准制定后, 还要全面考虑, 即有土地用途补偿, 又要有土地用途转化后的补偿差异, 着实充分为农民的生产权益和发展权益着想。

4 结论

结合上面的阐述,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 土地与农民密不可分, 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要切实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文中对我国目前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可行的对策, 希望能给有关工作人员一些建议。政府工作人员在改革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时, 从农民利益出发的同时还要把各条款落到实处, 最后达到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摘要:从1949年建国以来,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土地的充分利用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大陆开始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现今这一制度取得了不少的辉煌成就。社会发展, 时代不断进步,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上也表现出了诸多缺陷。本文将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些许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并提出相关完善对策意见。

关键词:土地管理制度,矛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春玲.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08:45-46.

[2]陶宁军.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11:244.

军队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11-000-01

摘 要 改革军队预算管理制度,是军队预算管理适应国家预算制度改革的客观需要,是军队财经管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现代科学管理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加强军队财经管理,提高军费的分配和使用效益,加快军事斗争财力准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军队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军队财务 预算管理 问题分析

军队预算制度是对军队财政资源进行配置的制度,其效率的高低,既关系到国防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又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目前现行的军队预算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体制不科学

军队预算的编制,是根据一定的要求,以固定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一定方法编制军费收支计划的过程。这是军队预算活动中的第一个阶段,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对军事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我军的预算实践中,还存在分项预算主体对单位预算的分权,或单位预算主体对分项预算主体的集权问题。在现行的军队预算体制下,军费年度总预算和军区、军兵种及各级部队的单位预算由本级后勤财务部门编制,而各级分项预算由事业部门编制。后勤财务部门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军费单位预算和分项预算编制的上述分工,不仅会导致军队预算的“条块”分割,而且也难以体现年度总预算和单位预算制定的相对“超脱性”和独立地位,不利于协调和制约分项预算的制定。另外,军队多渠道向政府编制预算和政府向军队多渠道拨款,也会造成军队预算的“条块”分割,缺乏集中统一,不利于军队的最高领导机关对有限国防资源的配置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平衡。我军现行的预算编制程序在横向上实行“两上两下”的编报程序,但是在纵向上却是各级单位编制自己的预算,影响了预算的规范和统一,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预算执行不严格

随意性大是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地表现为:一是人为因素干扰多,擅自变更预算,乱“开口”、乱“批条子”追加支出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只讲需要,不顾可能,不按预算办事,搞变通执行;三是不按预算拨付资金,不管预算立项与否,有无经费来源,只要领导指示就开支,致使预算与执行相互脱节;四是监督检查不力,对违反预算规定的行为缺乏具体的处罚措施,加之监督检查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力量不足,尤其是师以下单位无专门的审计机构,财务部门既是预算的制定者,又是预算的执行者,仅靠上级业务部门和审计机构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决算功能存在缺陷

军费决算是军队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从静态角度看,它是全面反映预算执行结果的时期数指标。从动态角度看,它是军队决算单位编制、汇总、评估经济活动过程的管理行为。目前我军的决算功能还存在很多缺陷,如编制决算草案的收支数据不够准确、不能及时报送;决算体系不完善;编制方法不科学;上报渠道不规范等,导致其不能为军队各级预算单位特别是总部宏观管理及时反馈真实可靠的决策信息。

四、预算的职能未完全体现

预算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手段,具备两个基本职能,一是分配职能,就是在优化财力资源配置方面所起的作用;二是监督职能,就是在财力资源使用过程中所具有的监督制约作用。正因为预算有这两个基本职能,才使军费预算成为对军队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在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中,由于对预算分配职能的认识不足,在财务实际工作中,军队现行预算并没有作为分配经费的依据,因此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分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预算的职能。

五、法律责任不明确

模具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4

模具是五金、塑膠、模具製造業一項重要的企業財產,它直接影響產品品質、交貨期,並間接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以及由此帶來的市場競爭能力。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資訊科技業發展部高級顧問 范思樂 小姐指出,目前大部份企業的管理層對於自動化模具管理理念方面的知識比較薄弱,重視程度不夠。

然而,由於目前製造行業內模具系統的操作過程大多由人工去控制,而未有完善的管理系統加以配合,以致企業難以估計模具製造需要的時間及成本,難以察覺因模具設計帶來的品質問題,不能準確統計模具製造工序的實際成本及生產效率,未能及時跟進模具維修及認識其使用狀態,不能預計模具的使用壽命等問題。另外,由於模具作業管理的不善,使企業在尋找、維護模具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及資源,並因而導致了企業成本增加、生產期延等現象出現。

模具管理的內容

據范思樂介紹,一般模具的開發及使用流程大致可分為成本控制、進度追蹤、使用歷史記錄管理等。其中,成本控制則主要包括模具生產前在管理層、設計、工模等方面的成本控制。它需要快捷方便地統計出每套模具實際所需材料國。各種工藝成本,以及外發加工成本,並將它匯總統計出來,以明確的方式顯示。

進度追蹤管理則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管理層、設計及工模等方面的跟蹤管理。這需要計畫工序的起工時間及完成時間,監察及管理每套模具、每個工序最新的完成進度、工作效率,在遇到“危機”時,及時作出適對策,及早調節交辦期,而不需要等到極端的情況下才提出“救亡”的訊息。

模具使用歷史記錄管理則指模具生產出來,在管理層、貨庫及維修等方面所作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將訊息交由中央處理及儲存,以方便各部門運用,並通過資料搜集做訊息的分享,而如果專案能有系統地進行記錄,員工便可借著以往的記錄來改善模具的設計技巧。

改善模具管理的建議

模具的管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部分,即模具開發、模具使用及模具維修,因此,對模具的有效管理,范思樂指出,可以從流程著手,改善每個部分的管理問題。

首先,在模具開發方面,需要成立模具開發小組,委派專案經理、聯絡人全程監察開發的進程。召開模具開發會議,討論產品特性、鋼材種類、模具壽命、精度要求、機械規格、成品形狀對模具的影響、評估開發時間先等﹔通過以上這些管理手段,企業不僅可以獲得更準確的評估,亦能在互相交流中培訓新員工﹔同時,企業更要監測項目的實際進展情形。如使用專案監控工具,預計及計算實際進度時間表,並將專案的實際進度興計畫進度對比較,糾正任何偏離計畫的錯誤,及時作出適當的反應分組分科生產,如使用不同師父負責線切割,深孔加工、車床、拋光、熱處理等,這樣不僅較易培養技朮員工,亦不必依賴某一兩位技朮全面的人材,使人材流失的損失減少。但在這一過程中,工序的指示必須標準、清晰。另外,面對短訂貨交貨時間的限制,亦可以將一些任務外判,以便公司能集中資源用於其核心工作。

其次,在模具的使用方面,要注意提取、裝模試模、製造、回收當中常遇到的困難,如找不到模子或模子已損壞不能使用﹔裝模試模後發現模具需要維修﹔製造時沒有留意模具壽命已過,從而影響了產品品質﹔使用完的模具沒有記錄其狀態,導致日後再使用時延誤了生產期限等。對於這些問題,范思樂提醒,要記錄模具每次的使用狀況及資料,因為,記錄模具的衝壓次數對評估模具的壽命有很大幫助。同時,實踐定期或定額維護處理,看狀況決定是否需要維修,提供模具已經使用資料,讓客戶評估模具對產品質素的影響,決定是否需要建新模具。另外,要統一模具進出倉庫聽管理,借還模具需要有專人負責,一切進出均作記錄、簽收等。

最後,在模具的維修方面,對每個模具均作獨立的記錄,模具還要有獨立的檔夾(真實或電子的檔夾),記錄所有曾做出的改動和狀態,例如模具的壽命、模具的狀態,包括異常損耗的情形﹔還要將模具進行清晰的分類,如五金、壓鑄、塑膠等。此外,還要制定一個檢修計畫,對模具進行定期的維護管理,從而降低損壞的危險,並能減低維修的費用。

模具管理的成功要素

在介紹了上分層次的模具管理經驗外,范思樂更指出,使用合適的模具編號,使用適當及授權的模具提取及交還方式,把經常使用的模具入在較易提取的地方,套裝模具應儘量放在一處等,都是良好的模具管理方法。而使用良好的諮詢科技系統亦是企業在管理模具方面有的益嘗試。據范思樂介紹,諮詢科技系統能全面記錄模具的資料,迅速查找資料﹔它設有借用 / 歸還功能,幫助公司執行對模具收交的管理﹔詳盡記錄模具每次使用的狀況,方便跟進,免除因清楚模具的狀況而引起的延誤﹔模具歷史資源有助於管理層分析模具的損耗原因,從而改善模具的設計水準,減低模具因損耗而增高的成本﹔而即使員工流失,公司仍能掌握各模具的存放位置。

總括而言,范思樂認為,模具管理成功的秘訣在於:管理層大力支持模具的管理,並做適當的人事調配,模具資料必須計算機化,嚴格執行模具交收,模具使用及維修必須作歷史記錄,模具倉庫位置必須作歷史記錄,模具倉庫位置必須有系統地安排及編碼。另外,還要抽驗模具的狀況、位置等資料是否得到如實的記載。

针对目前钣金行业中数控冲床品种繁多,标准不一的情况,在客户订购模具时,应向客户了解以下信息:

1、机床型号——确定模具结构为长导向或短导向类型中的哪一种,以及是进口村田结构,还是通快结构;

2、机床吨位大小——此模具的冲裁力是否适用此机床,否则,必须改变模具的结构或选择其它的加工方法;

3、有无旋转工位——若机床工位为非旋转工位时,则导套或下模必须考虑双键槽结构;

4、机床上下转盘间距——以便确定模具(成型模具)下模的高度;

5、加工板材信息——必须确定客户所加工板材的材质、厚度,以确定模具所选用的材质和间隙;

6、模具定位方向——要根据客户的加工要求来确定模具(特别是异形模具)定位销(槽)的方向。另外,除正方形刃口模具外,其余模具的导套或下模必须考虑两道键槽;

7、模具类型——目前模具种类繁多,必须要明确客户所订购的模具类型。如:

厚转塔型

ØAMADA(天田)系列A、B、C、D、E工位,Wilson80(整体式)和90(分体式)结构; 簿转塔型

ØStrippt系列5/8”工位,金方圆大工位进口、国产结构;小工位整体式结构(模具D=Ф31.75mm、Ф32mm两种);小工位分体式结构(进口螺纹和国产螺纹两种);

ØMurata(村田)系列A、B、C、D、E、F等工位;

村镇建设管理存在问题 篇5

当前在全镇村镇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因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缺乏,工作人员无执法证件等,导致工作阻力较大;农民建房缺少技术指导,盲目建设、档次较低、浪费土地和能源等问题相对突出;

(二)镇区居民户对实行审批程序意识较淡薄。认为土地属我使用,我想怎建政府无权干涉。个别居住户无视规划,还不断有所发生,还应今后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规划建设意识。

(三)因我镇属于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加之新村聚居点的设计结果未出,我镇农村农房建设基本上停止批复,直接导致民众情绪不稳定及违法建设行为时有发生。

(四)村镇及居民点绿化美化工作还不够扎实,环境建设急需加强。

(五)因资金紧张,难以形成特色和亮点。

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6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一、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简称《高等教育法》)第三条规定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即社会主义性质。《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还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培养专门人才等活动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而这些活动通常是由其专门机构——高等学校来实现的。

高等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如何确保高等教育任务的完成呢?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建设。高校管理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管理各项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条例、规定和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高等教育的性质及任务规定了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办学理念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应与各项具体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将其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渗透到具体制度规定中,将其本质要求制度化、成文化、具体化,以确保学校办学理念得以具体实现。

第二,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完成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制度对于高校活动主体,如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具有普遍的、平等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它使分散的、无序的个体活动变得统一、有序、高效。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保障。

第三,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基本路径。“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民主化、法制化管理的前提。”[1]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必然延伸,这就要求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必须走法制化之路,使学校内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法律上切实保证高校管理的高水平。

二、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与之相应,也需要有完善的、科学的制度制定规范以及制度执行、监督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的效力。具体地说,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应涵盖以下内容:“不仅包括从制度起草前的调研、立项工作,到制度的起草、修改、通过和发布,还应包括制度的执行、落实和督察工作。”[2]因此,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考察,至少应从制度本身、制定程序、制度执行与监督、制度配套体系建设等几方面进行。

(一)制度内容存在的问题

第一,制度内容不合法。目前不少高校的内部规章制度却存在诸多内容不合法的问题,如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较为严重的是违背法律的基本原则。

第二,制度内容不科学。制度内容过于笼统、粗糙,制度规定和具体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第三,制度内容不规范,用语含混,责任不明确,权责不对等,制度的实际效力较低。

第四,制度内容不完整,往往重责任轻权利,重认识轻措施,重约束轻处罚,重制定轻执行,等等。

第五,制度内容不稳定。“制度从本质上说就是共同信息,在接受了这一共同信息的人群中,就能减少个体在群体中行动的不确定性。因此,健全的、被高校所有教职工认可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其行动的不确定性”。[3]如果高校制度内容不稳定,不连贯、朝令夕改,就形不成有效的引导规范作用,甚至会导致学校内部各类行为主体行为混乱、步调不一。

(二)制度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缺乏整体和长远的规划,随意性强,没有统筹规划,影响规章制度的整体效率和生命力,也影响到相关规章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配套性,也必然会影响到制度制定部门以及规章制度本身的权威。

(三)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仅仅是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础和前提,并不能代表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全部内容,因为高效率的制度执行,确保学校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才是学校制度建设追求的根本目标。因此,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问题上,后者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问题也相当突出,尤其是“单纯重视制度的制定、满足于制度的制定,却轻视甚至忽视制度的执行”的错误认识和行为,在当前高校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从根本上削弱了既有制度的实际效力,结果使各项制度束之高阁,丧失实际意义。

(四)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这类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体系残缺,对相关问题缺乏配套的制度建设,缺乏必要的相关制度支撑;制度之间相互矛盾,缺乏呼应,形不成合力,职能部门的工作有时会出现口径不一致,相互矛盾乃至相互掣肘;制度内容相互交叉,权责不明,一方面会造成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又可能会造成职能部门之间的推诿与扯皮,等等。

三、高校内部制度建设问题存在的成因分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具有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权、招生权、管理学生权、颁发证书权、管理教师权、管理设施经费权、拒绝非法干涉权和其他权利。这些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是学校进行法制化管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除了这些法定权限之外,高等学校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也就没有行政处罚权限。有些学校超越权限制定规章制度,其根本原因就是对高等学校的性质及其定位认识不清。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体制的改革,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不仅仅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服务合同形式的民事法律关系。[4]

传统的不平等关系变成了平等关系,这无疑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高校的教育目标与任务转变为既要满足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的社会化需要,又要满足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求学成才的个性化需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立足现实,转变管理观念,以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没有得到应有、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人治”传统的惯性很大,人们习惯于把高校的前途与命运寄托于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智慧与名望,把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的高校内部管理自发地寄希望于管理者的学识与经验。

二是高等学校的个性化,驱使高等学校追求独特的办学理念,确立独特的办学方针,力求突出个性化,在竞争中强化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在客观上也为高等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以约束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设置了障碍。当然,除了校内的制度建设环境之外,还有众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制约着学校的内部制度建设。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以及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致使目前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规范化程度普遍不高,也就是说,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制度建设理念与措施,例如缺乏规章制度的长远规划与近期详尽计划的制定,没有形成一套加强职能部门之间制度配套建设的有效机制,同时,还存在较为普遍的“轻视制度执行”的错误思想,等等。

这些只是目前我国高校制度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技术层面的原因,或者说是微观层面的原因,但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和后果却是不容忽视的。

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合法性首先是指高等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与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否则,就会失去合法性基础,自动丧失效力。其次,高等学校对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学校的法律地位和身份,要依法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权,不能超越法定权限,行使无效管理。

除此之外还有程序的合法性要求,以及执行与监督的合法性要求。合理性原则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应由指令控制型向服务支持型发展。[5]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主体,如教师、学生、服务人员、管理人员都是平等的法律主体,各项规章制度都必须坚持人性化服务的原则,充分尊重行为主体的权利,维护行为主体的利益。只有充分地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学校规章制度的普适性和权威性,确保得到各类行为主体的自觉遵守和执行。

(二)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

高等学校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规章制度要符合实际。制定、完善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解决问题的方法、标准和程序,也就是说,规章制度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否则制度就不会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制定、维护和执行的必要。其次,规章制度要使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非科学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很短暂,因无效而遭废止或名存实亡;而科学的规章制度的生命力是长久的,是把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当前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再次,规章制度的科学性最终要体现在实效性上。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效性的考察,既要注重其现实效力,也要注重其长远效力,也就是说,科学的规章制度既有现实效力,又有长远效力,既能解决现实问题,又能解决长远问题。所以说,好的规章制度应是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三)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6]

高等学校规章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在学校内部建立一套行为规范,通过统一的、规范的、共同的行为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的。因此,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的具体化、成文化、制度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项具体的规章制度都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够发挥持久的效力,约束并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之成为行为的规范。如果规章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朝令夕改,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就会让人无所适从,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规范和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具有稳定性。强调规章制度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拒绝对规章制度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完善和创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坚持制度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对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是把那些已经不适应发展变化的制度的某一环节、某一项规章制度加以修改、完善。因此,在规章制度建设中,应当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以确保制度持久的生命力。

(四)系统性与完整性兼顾原则

现代学校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方面的动态综合管理过程,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任何具体的管理工作在独立发挥作用的同时,必须与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相互协调和配合,使管理工作产生综合效力,保障学校内部管理目标的实现。

因此,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原则是指要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配套建设,对此,有学者提出了高校规章制度配套建设的三个类型:

一是高校与外部关系的配套建设;

二是高校内部制度的配套建设;

三是高校内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纵向配套建设。[7]

我们认为,第一种类型涉及的是高校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问题,第二种类型实质上是指高校内部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三种类型较为典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制度配套建设问题。

高校内部制度的配套建设要求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否则,就浪费了学校的管理资源,提高了管理成本,却降低了管理效率。制度建设的完整性原则强调一项完善的规章制度必须具有完整的内容。

内容的完整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内容与程序的统一;制度规定的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制度执行保障措施的奖励与处罚的统一,等等。对于某一项具体的规章制度要注重其完整性,对于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则要强调它们相互之间的系统性。

五、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高校要形成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内容的办学特色,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供纲领。高校的办学特色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校风、校训、学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及发展规划、优势学科及专业,等等,这些特色是一所学校独树一帜、长远发展、持久保持蓬勃生命力的源泉,因而是高校制度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否则,将会影响到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稳定性与系统性,影响到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因此,对高校来说,尤其是对于不少初建或者处于高速发展期的高等学校来说,尽快形成较为科学的、明确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探索形成统一的制度制定机制,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我国现行的体制,同级各部门之间地位平等、业务分割、互不交叉,因此,极易形成利益冲突的矛盾对立关系,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调、通力合作的难度。受这一行政管理机制的影响,高等学校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以及权限划分的混乱,极大地增加了高等学校的管理成本。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可行的思路是在高校内部建立统一的制度制定机制和机构,原来由各个职能部门制定制度的权限统一收归学校的“立制”机构,杜绝部门规章制度不协调、不配套甚至相互抵触、形不成有效合力的弊病。

在技术层面上,要加强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一整套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制定规划、制定程序以及监督执行办法,从制度的酝酿规划、调查研究和组织论证到规章制度的起草、审议、颁发、执行直至规章制度的清理与废止,都要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制度规定,这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也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只有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了,高等学校的“依法治校”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总之,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畏首畏尾,抱残守缺,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在坚持基本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地调整、创新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既是一项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与命运的战略举措,又是一项日常不可或缺的经常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唐永康,雷章富.高等学校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广西高教研究,2000,(6).

[2]张光慧.论高校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J].管理科学文摘,,(7).

[3]潘燕,宋瑛.高校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6).

[4]曾煜.秩序与价值--寻求高校管理制度建构的合法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

[5]陈海宁,刘沫.知识管理:高校管理制度改革选择[J].求 索,2004,(10).

[6]徐瑞.学校规章制度的现实问题及发展走向[J].教学与管理,,(7).

种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存在的问题

《种子法》第二十九条第五款规定“种子经营者专门经营不再分装包装种子的, 或受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 可以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该条款规定势必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业者, 没有相应资金及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仓储保管设施, 相关的种子技术知识及售后服务能力, 却大张旗鼓地进行销售, 使种子质量、品种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无人来把握, 售后服务跟不上。二是接受具备种子经营资质的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形式委托代销其种子的业者, 也同样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和约束机制,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无人承担责任, 不能保障群众的利益。

常规农作物良种的经营销售, 《种子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农民个人自繁, 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的, 可以在集贸市场上出售串换, 不需要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该规定没有相关的配套规章, 到目前还没有任何法律来规范这一领域的具体管理工作, 一旦出现问题将使农民蒙受很大损失。

绝大部分种子经营者搞超备案, 登记经营范围, 所经营的又是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

再次委托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个种子经营者接受委托代销后, 就在所能涉及的范围设立经销点, 销售网点遍地开花, 该问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加以限制, 种子管理部门无从管理。

新品种的推广违反试验、示范、推广程序, 盲目引种, 造成品种多、乱、杂而所销售的种子同样是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

多头接受委托, 委托代销泛滥, 一个种子经营者接受多家公司委托, 而且一些委托方对委托代销的管理不完善, 不管是谁只要与之联系, 就签发代销证。

到种子生产基地抢购、套购种子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没有明确的法律对其限制, 致使种子生产企业蒙受损失, 给制假、售假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种子价格偏高, 给一些困难群众, 特别偏远、贫困山区群众购买种子带来经济的压力, 给无证经营、销售无标签、标识、质量不合格的散种子的不法商贩提供了市场空间, 给种子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种子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 有的连起码的种子常识都不懂, 他们不具备承担民事责任赔偿能力, 也没有相应的仓储保管条件, 何谈对所销售的种子进行售后服务。

而对类似的种子经营者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限制。种子执法经费不足, 检验检测设备不齐备, 检测手段落后。

二、对策

各级法律监督及相关部门应对《种子法》颁布实施后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加以调查研究, 对反映强烈的不适应新形势的法律条款进行修订、完善, 增加法律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真正体现法律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打击违法行为的根本目地。

浅析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8

工程监理;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F284;TU7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29-02

一、引言

建設工程监理是指具有相关资质的监理单位受建設单位(项目法人)的委托,依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設文件、有关工程建設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設监理合同及其他工程建設合同,代替建設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工程建設实施监控的一种专业化服务活动。工程监理行业从发展到现在,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設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越来越复杂的新形势下,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探讨在工程建設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工程监理的作用以确保工程质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建設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

在监理业务的承揽方式上,存在着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的现象。存在着业主私招乱雇,系统内搞同体(或连体)监理的现象,致使建設监理的作用在相当多的项目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些监理单位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些监理单位,尚处在母体的副业状态,既不独立核算,更不自负盈亏。

2.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有的监理单位没有确定一定的工程监理的内容和程序,也没有规定或落实各级监理人员责任,致使一些监理人员该进行检查时不检查,该旁站监理时不旁站,甚至不问工程是否合格也签字。上述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制定的监理法规体系还不严密,也反映了相应的监督管理还不够有力。

3.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建筑法》中仅将监理制度限定在施工阶段,操作中绝大多数监理单位仅是以“质量监理为主”。另外,《招标投标法》也对监理的实施范围有所界定,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确有许多不规范的行为,甚至出现一些不正当的竞争。以上说明尽管我国已颁布的与工程建設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于监理制度都有所涉及,但是真正的能全面明确监理工作职能的法律文件还很缺乏。

4.社会对监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许多监理公司为了承揽到监理业务,违背国家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而制定的监理取费标准,自己通过降低费率来保证本公司在监理市场上的竞争力度,这样造成了监理的实际收费过低,使得从事监理的人员收入也很低。第三尽管绝大多数的社会监理人员都能按照监理工程师职业道德守则的要求,公平公正地对待自己的监理工作,但是还存在小部分监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影响了整个监理业的形象。

5.工程监理自身的水平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监理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监理队伍的组成上,目前监理工程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一是在設计、施工单位工作多年现已退休的人员,由于年龄的原因,使得他们没有充沛的精力,对于新知识接受的很慢。二是一些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改行为监理,而监理单位没能及时给予他们业务培训,这些人对监理知识及其匮乏。三是新的大学毕业生,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

6.监督机构监督人员认识存在偏见

从我国实行工程监理制到现在,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不但没有认识到工程监理能够帮助他们减轻工作负担、确保工程质量,反而错误的认为实行工程监理制削弱了他们手中的权利,产生了抵触情绪。近几年,社会对监理的观念有所改变,认可度有所提高,并且有一些较好的措施和方法在工作中得以实施,但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人员对工程监理认识存在偏见问题依然存在。

三、解决办法

1.国家应加强对工程监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設

国家建設主管部门应该对《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现有法律中关于工程监理的相应条款进行修订,统一对监理的认识。同时,还应对建立一些更加能促进公正、公平竞争的招投标制度,使工程监理机构的竞争意识得以提高,促进我国监理与国际监理的接轨。

2.监理企业要积极主动不断强化自身

一方面监理机构是受雇于建設单位的,代表建設单位来管好工程,要服从于业主;另一面,监理作为一个社会职业,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其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责为社会负责的责任。在工程的监理过程中,监理要在此过程中独立行使监理的职能,把监理的权威性强化起来。

3.工程监理要加强自己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能力的提高

首先要加强对监理公司的管理,推进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技术与管理的符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结构上,尽快引进缺乏的人才,适应监理工作的需要。对于在职人员,面对当今社会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应阶段性的开展有关控制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范、规程、标准能力的培训班,从而促进工程监理人员不断提高水平及能力、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4.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人员应与工程监理加强合作

不要把工程监理看作是削弱自身权利对象,去除对他们的抵触情绪。应把工程监理看作是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为他们减轻自身工作负担和压力的不可缺少的好帮手;是有利于他们为了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和掌握施工现场工程情况不可缺少的眼线、耳目;是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提高不可或缺的施工现场战斗员。

5.强化监理委托程序,促进监理市场的规范化

严格规范各方的市场行为,业主选用建設监理单位应严格按《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选择符合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监理,不应使用内部监理单位搞自我监理,以及施工、监理为同一行政管理单位的同体监理。

[1]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酒店食品采购协议下一篇:江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