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玉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广玉兰》教学反思 篇1
《广玉兰》教学反思
《广玉兰》教学反思1
今天下午将要学习《广玉兰》一课,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正好学校里有几株广玉兰,花开得正盛,于是我布置了观察的任务。当然,为了防止学生过激的行为,我规定了只能观察,不能采摘的要求。对于观察我还作了具体的指导,具体到了花、枝、叶……上课了,当学到“广玉兰的叶背是铁锈色的绒毛”一句时。吴光泽突然举手,说:“老师,广玉兰的叶背不是铁锈色的绒毛,你瞧……”他举起了捡来的叶子,把背面展示给大家看。这一看可不得了,全班都笑起来了。原来,他用小刀把叶背的绒毛全刮去了,只留下了青绿色的叶背和清晰的叶脉。显然,这是一个恶作剧。我在短暂地停顿了几秒钟后,马上走到他的面前,举起了他的这枚叶子,笑着说:“你能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吗?”他很得意又有些胆怯地说“我——用刀刮了。”我微笑着说道:“是啊,同学们,大家拿出你们找来的叶子,看一看,与课文的描写一样吗?用手摸一摸,再用鼻子嗅一嗅,再把课文中描写叶子的这句话读好。”接着我对吴光泽说:“如果老师请你给这段描写叶子的文字再加上几句,你能做到吗?大家能做到吗?”这就成了我们班这节课后的作业。
结果出现了这样一些描写:
我用手轻轻摸着这些绒毛,真细腻啊,好像是叶子给自己穿着的保暖衣……
我用刀刮去了这些铁锈色的绒毛,发现叶背是嫩绿嫩绿的,浅浅的绿色,大概这才是叶子的肉吧……
叶子的表面像包着一层蜡,光亮光亮的,叶背上却是铁锈色的绒毛,一位同学把绒毛刮去了,连叶子的血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想叶子会很疼吧,那可是他的外衣啊……
《广玉兰》教学反思2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陈荒煤用了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广玉兰花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认为有以下几点较为成功。
1.巧解词语
理解“凋落”、“皎洁”两个词语的时候,分别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他们的反义词或是同义词。这是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在理解“玉琢冰雕”给人怎样的质感时,教师出示了宝石和雾凇的图片,通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勾连,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回忆、感受雕琢成的玉器和晶莹剔透的雾凇给人怎样的质感,从而形象地感受这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数世同堂”这个词语本意并不是难事,但这个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于是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词语的意思,并引出一个小故事来加深理解。继而再说说这个词语在课文中是指什么?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在这里是指这些各种形态的花在同一株树中共同存在。
理解“生生不息”的时候,让学生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教师相机出示古文中的文字进行拓展,这又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办法。
理解词语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教给学生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更是教会了他们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去学习语文,语文课肯定是枯燥乏味、黯淡苍白的。只有建起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桥梁和纽带,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光彩。这样的教学将抽象的词语化为具体可感知的事物,促进理解、加深印象,学生的阅读质量得以提升。
2.扎实阅读
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化的阅读氛围。第一课时中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每读一遍都能有明确的目的,都能有所得。课堂上,学生们有较高的阅读兴趣,生成了许多精彩的个性化阅读体会;在不同学生的情感世界里,这些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盛开着的;已经凋谢的广玉兰花,各有其令人着迷的一面;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扎实了他们的语文基础。
3.巧用媒体
为了不削弱文字本身的魅力,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播放一系列广玉兰的图片,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感到自己已化为一个个赏花人,仿佛就站在那广玉兰树下,闻着那淡淡的幽香,欣赏着这洁净、高雅的广玉兰花。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爱上这广玉兰花。
我们的课堂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引入课堂,将课堂教学活动化,使学生在一种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自主学习。
《广玉兰》教学反思3
《广玉兰》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六组中的第一篇课文,描写了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以及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用词生动,修辞贴切。尤其对广玉兰花、叶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题引领,朗读感悟。
本课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希望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学课文。例如“这个小节体现了广玉兰什么特点?”“从哪几个反面体现?”……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浏览,默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发现美、表达美。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让学生充盈的心泉在画面下诗意荡漾,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二、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动的语言上,我主要采取了抓重点词的方式,如 “数世同堂”“生生不息”,如“迫不及待”“终年不败”,如“玉琢冰雕”“含羞待放”。这些词语或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或揭示文字的内涵。在理解上运用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图片展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对广玉兰理解加深了,朗读便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深情并茂的境界,真正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景。
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会在课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基于此,本课我选用广玉兰花开的四种形态,以及广玉兰树叶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悟文字内涵的同时进行欣赏,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间。此时,学生沉醉在广玉兰的高雅洁净之中,他们这种特殊的感受是无法用其他教学方法带来的。
本课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教师引导较多,学生自学不足;没能充分实现合作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作用还没有最大化……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广玉兰》教学反思4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特别喜欢对广玉兰一树姿态的描写这一段,觉得非常值得学生去学习和积累。因此也将这一段作为了一个教学的重点。教学这一段,主要还是通过抓重点词,品读语言,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动的语言,通过多种方法来品读关键词语。如“数世同堂”“生生不息”“迫不及待”“终年不败”“生气和活泼”等词语,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去讨论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情感。最终归结到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上。
但是,这么一段看似清楚而简单的文字,如果没有仔细去推敲,学生还是会有许多模糊的地方。比如“数世同堂”指的是什么?“生生不息”又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学生回答起来总是模模糊糊,说不清道不明!一直说,到了高段,教一篇课文应该从整篇着手,视野要开阔。诚然,这是对的,可是这只是一个大方向,大方向把握了,未必课堂就真的充实了。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的。看到篇,也要看到点。看到点,还应该吃透它,即使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完全呈现出来,但作为老师,自己心中必须要有数。
《广玉兰》教学反思5
《广玉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花的香幽、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所以,教学时,我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中,想象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引导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与音乐中,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既然是以读促讲,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设计自由朗读,齐读,指名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默读等方法,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如有可能,可以事先摘取几片广玉兰的花瓣和树叶,课上引导学生观察、触摸,让他们充分欣赏广玉兰花瓣的色彩,感受广玉兰花瓣的质感和叶片的独特情趣,以此激发学生的爱花之情。
比如说:我在讲广玉兰花的色彩和质感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自由度,说说整体对广玉兰的感受;接着再让学生个别读,并抓住“纯白”“淡淡的青绿色”“柔韧而有弹性”“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等词语,感受在作者的眼里、心中,广玉兰的洁净、高雅是不能言喻的,美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最后,在齐读,让学生再次回归整体,感受广玉兰花美得与众不同,美得无与伦比。读完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时对广玉兰的感受。
《广玉兰》教学反思6
在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总是以“美”来进行教学,最终凸现了一个读字,通过让学生欣赏广玉兰的图片,然后对照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自主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受到美的熏陶,并着力把课文读美。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谈谈自己喜欢的一种花的形态进行交流喜欢的原因,力争让学生进行内化的积淀。
在教学叶片一部分时,我采用直观的方法,这样对语言文字的体会就更清楚了。 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我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没有把广玉兰的茂盛贯穿与整个段落中,应该将广玉兰的茂盛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挖掘,还应该结合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广玉兰》教学反思7
《广玉兰》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六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描写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叶片渗透出来的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此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尤其对广玉兰花、叶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层次朗读,以读促悟
朗读一向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种朗读方式,有浏览,默读,自由朗读,配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等。除了朗读形式多样,我还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读,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发现美、表达美。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让学生充盈的心泉在画面下诗意荡漾,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二、抓重点词,品读语言
在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动的语言上,我主要采取了抓重点词的方式,通过多种方法来品读关键词语。我觉得这些词语还是抓得挺准的,学生在句中读好这些词,那对句段的理解是不成问题了。如在学生对“数世同堂”“生生不息”“迫不及待”“终年不败”“生气和活泼”等词语的理解上运用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图片展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教师在对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和引导中,使得学生对广玉兰花和叶的理解就加深了,朗读便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深情并茂的境界,真正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景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会在课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基于此,本课我选用广玉兰花开的四种形态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悟文字内涵的同时进行欣赏,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间。另外,再配上了柔美的音乐,让学生仿佛在广玉兰的丛林中悠然信步,又仿佛能闻到那幽幽的香气,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走进文本的心灵深处。
四、指导背诵,注重练笔
背诵是内化文章的精彩内容的有效方式。但许多学生对于背诵课文总感到头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作者运用语言的规律。而本课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明白这一小节按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描写,重点内容花开的四种形态。学生在练习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形态的基础上根据提示试背,难点就突破了,学生当堂背出了就不在少数了。课堂最后,让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练笔,来赞一赞这广玉兰,再一次深入理解了文本的语言和内涵,同时也是学生从理解到运用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的感觉各个教学环节完成得还可以。但有些细节地方处理的不好,未能静下心来听学生的发言,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停在了文本的赏析上,我觉得本课应该巧妙的渗透写作手法以此来指引学生小练笔的写作。否则感觉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就显的低了些。
《广玉兰》教学反思8
学片段:
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边听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读)
师: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本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同一棵树,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
师:下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这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哪些形态的广玉兰花?
(生自由读)
师:把你最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刚刚绽放的玉兰花,因为嫩黄的花蕊从花朵中露出来,散发出淡淡的花香,连小蜜蜂都迫不及待地钻进去采蜜呢?
生:我喜欢盛开的玉兰花,因为它是那么的甜美,那么的柔嫩,象婴儿的脸……
生:我也喜欢刚绽放的玉兰花,因为它没有完全开放,象个害羞的小姑娘。
师:太棒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我喜欢凋谢了的玉兰花,因为它虽然没有先前的优美姿态,但它却孕育着新生命。让人看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师:它虽然凋谢了,但是新的生命正在繁衍,一代一代永不灭绝,这就叫……
生(齐):生生不息
……
师:从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仿佛看到了这美丽多姿的广玉兰花。下面请同学看着图,用书的原句向同桌介绍你喜欢的一种形态。
(生互相介绍)
师:谁能台向全班同学介绍广玉兰花?
生:同学们,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边指着图的花,边用书的语句进行介绍)
……
[评析]
《广玉兰》是一篇散文,文笔十分优美,特别是例中的第三自然段,把广玉兰开放时的各种形态用生动的语句,贴切的比喻描写了出来。这一段是要求背诵的。课前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然后直接让学生说出广玉兰开花有几种不同的形态,接着再让学生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最后再让学生进行背诵。但在学前几个自然段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提不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趴在课桌读书。因,在学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没有按照课前想好的思路去,而是在学生了解这一段的大意后,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体会,即不要求他们一定要默读或是轻声读等,同时还允许他们找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许多。等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及喜欢的原因说出来后,我又乘机安排了“让学生向自己的同桌介绍你自己喜欢的形态”这一学环节,让学生在无意中把课文中的语句熟记在心,最后又顺水推舟让学生台来看着图介绍广玉兰,让学生在情境中轻松地把课文背诵出来。
《广玉兰》教学反思9
今天下午将要学习《广玉兰》一课,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正好学校里有几株广玉兰,花开得正盛,于是我布置了观察的任务。当然,为了防止学生过激的行为,我规定了只能观察,不能采摘的要求。对于观察我还作了具体的指导,具体到了花、枝、叶。上课了,当学到“广玉兰的叶背是铁锈色的绒毛”一句时。吴光泽突然举手,说:“老师,广玉兰的叶背不是铁锈色的绒毛,你瞧。”他举起了捡来的叶子,把背面展示给大家看。这一看可不得了,全班都笑起来了。原来,他用小刀把叶背的绒毛全刮去了,只留下了青绿色的.叶背和清晰的叶脉。
显然,这是一个恶作剧。我在短暂地停顿了几秒钟后,马上走到他的面前,举起了他的这枚叶子,笑着说:“你能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吗?”他很得意又有些胆怯地说“我——用刀刮了。”我微笑着说道:“是啊,同学们,大家拿出你们找来的叶子,看一看,与课文的描写一样吗?用手摸一摸,再用鼻子嗅一嗅,再把课文中描写叶子的这句话读好。”接着我对吴光泽说:“如果老师请你给这段描写叶子的文字再加上几句,你能做到吗?大家能做到吗?”这就成了我们班这节课后的作业。
结果出现了这样一些描写:
1、我用手轻轻摸着这些绒毛,真细腻啊,好像是叶子给自己穿着的保暖衣。
2、我用刀刮去了这些铁锈色的绒毛,发现叶背是嫩绿嫩绿的,浅浅的绿色,大概这才是叶子的肉吧。
3、叶子的表面像包着一层蜡,光亮光亮的,叶背上却是铁锈色的绒毛,一位同学把绒毛刮去了,连叶子的血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想叶子会很疼吧,那可是他的外衣啊。
《广玉兰》教学反思10
今天学习《广玉兰》这篇课文,感觉课前预读课文是基础,决定把词语的理解放到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分节了解广玉兰的特点,认识到作者陈荒煤先生把文章处理得干净利落。
我把这节课的第二个任务确定为:读第1、2、4、5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广玉兰迷人的魅力。
读第1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扣住“幽香”一词,比较“幽香”与“清香”、“浓香”,感受幽香;接着,我和学生一起品味“荡漾”一词,思考:能不能把“荡漾”这个词换成“飘”呢?大家感觉,“飘”是随风而来,“荡漾”则是像水纹一样一波一波地散发出来。
读第2自然段,学生先读一读课文,琢磨琢磨:陈先生把广玉兰花的色彩和质感写清楚了吗?学生感觉:没有。我说:那这儿用了怎样的写法呢?是矛盾的。这样的写法在哪儿出现过呢?老舍先生写过一篇文章《猫》,当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 ,说它 吧,它又 ;说它 吧,它又 。结合猫的生活习性,大家进行了补充。我说,老舍先生这样写他们家的猫,其实就表达了他对猫的无比喜爱之情。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回头读,程莹莹感悟出:这广玉兰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叶康说,陈荒煤先生觉得广玉兰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李欣越说,陈先生感觉广玉兰美到了极致,他给大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说,对呀,这样的写法妙就妙在这里,以后我们也可以这样写。
读第4自然段,我抓住中心词,让学生们读课文,体会其中的这一番情趣。我这样对孩子们说,要体会“情趣”,还是要联系上下文。只有进入到这样的情境中,想象到如此这般的景象,深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你比如说,最后一句,我们可以联想怎样的景象,来感受这样的情趣?我和孩子们一起朗诵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原来情趣还在“红花还要绿叶配”中!读第5自然段,主要学习其中把其它树与广玉兰进行对比的写法。
心“沉下去”,情“显出来”,非常高明的点拨引导!
《广玉兰》教学反思11
《广玉兰》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六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描写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叶片渗透出来的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此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尤其对广玉兰花、叶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为了让六年级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知晓“广玉兰开花香飘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层次朗读,以读促悟朗读一向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种朗读方式,有浏览,默读,自由朗读,配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等。除了朗读形式多样,我还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读,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发现美、表达美。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让学生充盈的心泉在画面下诗意荡漾,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二、抓重点词,品读语言在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动的语言上,我主要采取了抓重点词的方式,通过多种方法来品读关键词语。我觉得这些词语还是抓得挺准的,学生在句中读好这些词,那对句段的理解是不成问题了。如在学生对“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玉琢冰雕”“迫不及待”“终年不败”“生气和活泼”等词语的理解上运用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图片展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教师在对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和引导中,使得学生对广玉兰花和叶的理解就加深了,朗读便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深情并茂的境界,真正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景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会在课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基于此,本课我选用广玉兰花开的四种形态的图片,以及雪中的广玉兰树,让学生充分感悟文字内涵的同时进行欣赏,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间。另外,再配上了柔美的音乐,让学生仿佛在广玉兰的丛林中悠然信步,又仿佛能闻到那幽幽的香气,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走进文本的心灵深处。再如:在学习完第二自然段——花瓣以后再配乐进行广玉兰图片的欣赏,图画、音乐、文章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感知体系,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去充分接触幽香、纯洁和生命力旺盛的广玉兰。此时,学生沉醉在广玉兰的高雅洁净之中,他们这种特殊的感受是无法用其他教学方法带来的。作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欣赏这一切,传递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明白,我们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四、指导背诵,注重练笔背诵是内化文章的精彩内容的有效方式。但许多学生对于背诵课文总感到头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作者运用语言的规律。而本课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明白这一小节按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描写,重点内容花开的四种形态。学生在练习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形态的基础上根据提示试背,难点就突破了,学生当堂背出了就不在少数了。课堂最后,让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练笔,来赞一赞这广玉兰,再一次深入理解了文本的语言和内涵,同时也是学生从理解到运用的过程。
《广玉兰》教学反思12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陈荒煤用了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广玉兰花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这样写道:“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表达出作者由衷的喜爱与赞美。这个句子是文章的中心句,让学生学会抓中心句学习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阅读方法,我便以此为突破口设计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
1、教学过程比较流畅,驾驭的比较轻松。整个教学流程基本上按预设完成了,虽出现了几次意料之外,还是很轻松的解决了。
2、朗读比较充分。在这一节课上,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真正体会到了文字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3、联系实际理解词语。像“质感”这类抽象的词,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就造成了阅读障碍。在帮助学生理解“质感”时,引导学生摸桌面、衣服、自己的脸这些触手可及的东西,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粗糙、光滑、柔软、有弹性等就是物体的质感。
学生理解“数世同堂”这个词语本意并不是难事,但这个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习:如果说含羞待放的花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娃娃;那刚刚绽放的花是( );盛开着的花是( );凋谢的花是(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在这里是指这些各种形态的花在同一株树中共同存在。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去学习语文,语文课肯定是枯燥乏味、黯淡苍白的。只有建起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桥梁和纽带,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光彩。这样将抽象的词语化为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以促进理解、加深印象,学生的阅读质量才能提升。
4、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教学花的各种形态时,让学生们选择最让他着迷的形态进行品读欣赏,课堂上,学生们有较高的阅读兴趣,生成了许多精彩的个性化阅读体会,在不同学生的情感世界里,这些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盛开着的、已经凋谢的广玉兰花,各有其令人着迷的一面,学生正在逐渐学会与文本对话。
5、巧妙渗透写作手法。如果单纯讲解写作方法,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品读文章时,渗透构段、修辞手法。例如:“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写小蜜蜂的迫不及待,目的是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花的幽香惹人爱,这就是“侧面描写”。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广玉兰花开放时的各种形态。这一段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首尾呼应。这样的设计是在告诉、——好文章离不开这些精巧的写作手法。
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留有遗憾,这次也不例外。
1、教学节奏把握的不好,在小组学习时有些耽误时间,导致后面的内容有些仓促,没有进行“达标检测”。
2、课件的设计还需要更精致。多媒体恰当地使用会让课堂锦上添花,可用不恰当会让课堂黯然失色。在这节课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错误。一个是“盛开着的”广玉兰的形态链接错误,给学生呈现错误的内容。一个是“达标检测”找不到了,我下来后仔细查找了原因,还是链接错误,我原以为自己设计的万无一失,谁知却出现了这样不该犯的错误。
《广玉兰》教学反思13
《广玉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尤其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广玉兰花开时的各种形态。读来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香。教学时,我在学生了解了这一段的大意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细细品悟。说说你最喜欢的那种形态.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展示着学生的个性感悟。有的说:“喜欢含羞待放的广玉兰花,就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绿叶从中。”有的说:“刚刚绽放的广玉兰花最美,还不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连小蜜蜂都吸引来了。此时的我也仿佛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也闻到了广玉兰的清香。”我顺势向“纵深”行进,追问:小蜜蜂们,你钻进花丛又看到了什么呢?进而理解“两寸长的圆茎。”有的说:“我觉得凋谢了的广玉兰花最美丽,它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生命之美。它不由自主地使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多么精彩的发言呀!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广玉兰花形态的理由,这不仅帮助学生内化了文中的语言,接下来的诵读传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广玉兰》教学反思14
《广玉兰》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本课教学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层次朗读,以读促悟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一向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本文的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这些内容更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种朗读方式,有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浏览等,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如学习广玉兰花开的不同形态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让我们一同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仔细欣赏广玉兰花开的不同形态。请边读边思考:你看到了哪些形态的广玉兰花?(学生自读思考)
2、汇报:分别看到了含苞欲放、刚刚绽放、完全盛开、已经开过四种形态的广玉兰花。
3、请四位同学分别为我们朗读描写这四种形态的花的语句,想一想:你最喜欢哪种形态的广玉兰花,在书上作上标记,说说喜欢的理由。
4、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
5、含羞待放的鲜嫩可爱,刚刚绽放的清香四溢,完全盛开的洁白柔嫩,已经开过的生命依然旺盛,你能用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吗?比一比,谁读得最好,“爱”得最深?(学生练习朗读)
6、你们读得真好,远远望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一株美丽的树,而且也是一株充满生机的树,更分明就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从哪里看出是“数世同堂”。)
7、经作者这么一写,这满树的玉兰花就活起来了,笑起来了,香味就在林荫道上荡漾开来,一起读一读,找一找唇齿生香的感觉。
8、这怎么不让作者“爱”呢?难怪作者会说——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齐读)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语言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二、三两小节,在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动的语言上,我主要采取了抓重点词句的方式。
例如:在教学“我无法用……我也无法用……”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抓住“纯白、淡淡的青绿色、玉琢冰雕”等词来体会广玉兰的洁净、高雅是不能言喻的,美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教学“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这句话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终年不败”指的是什么?密集油亮的绿叶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在寒冬的冰雪里,看不出有什么衰败的迹象,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这“生气”和“活泼”一般是来形容什么的?在这里指什么?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使用多媒体手段会在课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基于此,我在教学第三部分时,选用了广玉兰的四种形态的图片,在学生充分感悟文字的内涵之后进行欣赏,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间。
另外,再配上了柔美的音乐,让学生仿佛在广玉兰的丛林中悠然信步,情感产生共鸣,自然读的很美。
四、运用提示,指导背诵
背诵是内化文章的精彩内容的有效方式。但许多学生对于背诵课文总感到头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作者运用语言的规律。而本课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按花开姿态的顺序来背诵,让其找到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试背,难点就突破了,学生当堂背出了就不在少数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的感觉各个教学环节完成得还可以。除了有些细节地方处理的不好以外,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停在了文本的赏析上,我觉得本课应该巧妙的渗透写作手法以此来指引学生小练笔的写作。否则感觉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就显得低了些。
《广玉兰》教学反思15
本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都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本课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这些都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来感受。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种朗读方式,有自由朗读,齐读,配乐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默读,浏览等,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在这节课中,我力图以“美”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整体感知美品词读句感悟美,再读体会语言美;总结拓展体验美等环节,运用欣赏广玉兰的图片与对照课文的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自主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受到美的熏陶,并力争把课文读美。 第三自然段是这节课的重点,我主要采用“出示句子——圈划词语——图片欣赏——感情朗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的形态,享受到美的体验。
基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时时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运用。但单纯的讲解会削弱文本的人文情感,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本文的构段修辞的妙处我也采用了较为隐蔽的方式渗透。如问学生从“迫不及待”中体会到什么,学生会说到感受到了花儿的香气,师追问本句话有没有说到花?没有!但却通过小蜜蜂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香,这就是“侧面烘托”。还有“总分总”构段,拟人,比喻等,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美是离不开巧妙的写作手法的。
《广玉兰》教学反思 篇2
一、层层深入学写字
《广玉兰》这篇课文有两个很特别的字:“蕊”“婴”, 记住它们的字形并不难, 但如何写好这两个字呢?教学时, 首先我让孩子们把目光聚焦这两个字的结构, 结果孩子们发现了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写的时候要以竖中线为对称轴, 左右对称。接着我又让他们留意这两个字的部件, 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部件, 赞许的同时我告诉他们:“‘蕊’有三个‘心’, 这在书法上, 我们称它为三角同形, 写的时候要做到上扁左小右大;‘婴’有两个‘贝’, 这在书法上算是左右同形, 写的时候要做到左小右大。”然后我再让孩子们细看它们的关键笔画, 还有什么发现?这一下, 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婴’下面的一横要长而稳地托住上面的两个‘贝’;‘婴’的撇点, 点是个斜长点, 收笔要稍顿一下;‘蕊’的一横是它字宽的保证, 两竖之间要有一个呼应。”最后我总结从整体到局部关注生字的“结构—部件—笔画”是一种很好的读贴方法, 并要求孩子们趁热打铁写这两个字, 互相评议后再练写。以上教学片断, 笔者积极引导学生从“结构―部件―关键笔画”反复观察、比较, 主动发现书写知识, 掌握书写要领。
二、巧妙设问习表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年段“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 又能领悟到文章的形式之美, 进而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的气质。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在第三小节设计了“形式探究”环节。
教学中我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如何描写广玉兰花各种形态美的?”孩子们读第二句话, 发现了这里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苞的鲜嫩可爱;读第三句话, 领略了侧面描写的魅力, 这句话没有一个词提到广玉兰的香, 却通过小蜜蜂迫不及待地读出了花香;读第四句话, 形象地感受到把盛开的广玉兰比作婴儿的笑脸确实惹人喜爱;读第五六两句话, 惊叹作者通过抓住花蕊的挺立表现了凋谢的广玉兰花顽强的生命力。“本节的二至六句话, 可不可以调换一个顺序呢?综观本节的构段方式, 你发现了什么?”顺势追问, 学生又领悟到言之有序及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以上教学片断, 笔者通过巧妙设问将学生的阅读视线自然牵引到“为什么这样写”的层面上来, 学生品读相关语句不仅感受到广玉兰花各种姿态的独特之美, 还习得作者用比喻、拟人、侧面描写等手法表达的巧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只有发挥课文的“例子”的功能, 引导学生吸纳“例子”的点睛之笔, 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才能实现“例子”的增值。
三、水到渠成乐练笔
既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凭借这个例子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苏教版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 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语段, 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英华外, 还要巧妙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训练点”, 并进行仿写。
学习第三小节时, 我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如何写广玉兰花各种形态美的”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孩子们在惊叹作者善于用不同的写作方法表现广玉兰无以言说的美之余, 也产生了试一试、写一写的冲动。此时, 如果让学生面面俱到地写一种喜欢的花, 显然时间上得不到保证, 只能是虚晃一枪, 或蜻蜓点水。教者另辟蹊径, 要求学生利用本小节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写出油菜花花开时的一种形态。待学生静心完成后, 请几名学生按花开的顺序连句成段, 课后再将其他几种花形补充完整。这样的随文练笔, 层层深入、丝丝入扣, 把“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的教学观念扎实有效地付诸实践, 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有效达成了课后练习第4题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 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的教学目标。
《广玉兰》教学反思 篇3
一、设计理念
以“美”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美,研读课文体会美,朗读交流美,总结拓展体验美等环节,用欣赏广玉兰的图片与对照课文的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自主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受到美的熏陶,并力争把课文读美。在教学中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有效学习。既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到广玉兰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要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并能使用这些方法,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
二、教材分析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体会广玉兰花瓣的色彩与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深刻感受广玉兰的幽香和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描写细致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和赞美。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很多花都很熟悉,但如果要他们将某种花按照一定的条理介绍给大家,表达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因而,本课难点是要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和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周围事物以及描述事物的写作方法,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和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在什么地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
五、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等多种方法体会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和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六、课前准备: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略)
八、课后反思
《广玉兰》是一篇状物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此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尤其对广玉兰花、叶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
本课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很美,教学仅仅是体会广玉兰的美,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在学生自学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章的内涵。“言为心声”,作者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是他对广玉兰的赞美和喜爱。为了让能学生对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更为直观的印象,仅仅靠课文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由此,我让学生上网去查找关于玉兰花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使学生对玉兰花有所了解,上课也就轻松多了。
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多种朗读方式,有自由朗读,齐读,指名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默读等方法,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随后再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读,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让学生充盈的心泉在画面下诗意荡漾,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冰清玉洁”“玉琢冰雕”“洁净高雅”“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然后我抓住:作者两次说“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你读了这段文字后你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们一下子陷入沉思,我随即接下来说:“其实在文章中作者已经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描写出了花瓣的色彩与质感,读来如见其色,如见其质。”随后我先范读,再让学生跟着朗读,接着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情带入文中读,彰显自己的特点,使教学达到了高潮,从大多数学生的朗读中能感觉到他们在用心读,用心体会美。真正体会“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广玉兰花的感觉。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兴趣依旧浓厚,我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去体会、去感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广玉兰的形态及喜欢的原因说出来,随即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广玉兰向自己的同桌介绍自己的形态,使学生在无意中把课文中的语句熟记在心,让学生在情境中轻松地把课文背诵出来。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常常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学,在本课中,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总分总”构段,拟人,比喻等手法,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美是离不开巧妙的写作手法的,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写作方法。备课时我还关注到了课后的习题,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段落,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到作者运用语言的规律,让学生按花开姿态的顺序来学习,学完之后让其找到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试背,难点就突破了,学生当堂背出了就不难了。
广玉兰教学反思 篇4
中央电视台二套《鉴宝》是学生喜闻乐见栏目,笔者将《鉴宝》融入到《广玉兰》的教学之中,进行了课堂鉴宝的尝试,收到了奇效。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件宝贝,请同学们鉴赏一下。
生:什么宝贝呀?
师:(打开用红布包裹的广玉兰树叶)请看第一件宝贝,请各组派代表上台作近距离的观察。
生:推荐代表上台观察。
师:请各代表描述一下广玉兰叶片的细部特征。
生:广玉兰叶片正反面的颜色不同,正面是碧绿的,反面呈黄色。
生:广玉兰叶片正面很光滑,摸上去很舒服,反面则毛茸茸的。
生:广玉兰叶片边缘呈波状,像个大水饺。
师:刚才各代表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描述了广玉兰叶片的细部特征。请你们在小黑板上写上自己观察后的总体印象,可以是一个词、一个成语、一句话。
生:思考后书写。
师:下面请“专家”点评。专家可不是容易当的,得有丰富的知识。对广玉兰叶片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读课文来了解。请下面同学认真读课文,准备点评。
生:读课文、同桌交流。
生:刚才代表们从广玉兰叶片的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了描述,语言组织不错。这里我想补充一点,广玉兰叶片背面的颜色应该是铁锈色。
生:我觉得广玉兰叶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因为课文中说“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师:请“专家”在课本中写下读课文后对广玉兰叶片的总体印象。交流代表和“专家”的印象。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第二件“宝贝”——“广玉兰花”过程同上。
……
通过课堂鉴宝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了广玉兰叶片的独特情趣和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从心底里产生对广玉兰的喜爱。
语文《广玉兰》教学反思 篇5
《广玉兰》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六组中的第一篇课文,描写了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以及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用词生动,修辞贴切。尤其对广玉兰花、叶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题引领,朗读感悟。
本课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希望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学课文。例如“这个小节体现了广玉兰什么特点?”“从哪几个反面体现?”……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浏览,默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发现美、表达美。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让学生充盈的心泉在画面下诗意荡漾,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二、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动的语言上,我主要采取了抓重点词的方式,如“数世同堂”“生生不息”,如“迫不及待”“终年不败”,如“玉琢冰雕”“含羞待放”。这些词语或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或揭示文字的内涵。在理解上运用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图片展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对广玉兰理解加深了,朗读便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深情并茂的境界,真正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景。
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会在课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基于此,本课我选用广玉兰花开的四种形态,以及广玉兰树叶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悟文字内涵的同时进行欣赏,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间。此时,学生沉醉在广玉兰的高雅洁净之中,他们这种特殊的感受是无法用其他教学方法带来的。
《广玉兰》教学设计 篇6
1、学会13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揭题导入
(1)春暖花开,各种花都竞相开放。今天,我们再认识一种花——广玉兰。
(2)板书课题。
(3)哪些同学知道广玉兰,能给大家作个介绍吗?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字词。
渗透 概括 花蕊 婴儿 惹人喜爱 孕育
铁锈色 呈现 旺盛 内涵 椭圆形 凋落
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②分小节朗读课文。
③齐读课文。
(3)理清脉络。
①自读,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课文可分为几段?
②交流。
(4)指名分段读课文。
3、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①轻声读第一段。
②思考。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去欣赏广玉兰的?
(2)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4、完成作业
课后描红,仿写。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
(2)广玉兰是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花很大,散发着阵阵幽香。
2、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绘广玉兰的,着重写了哪一方面?
②交流。
(按花的色彩和质感、花的形态、叶子的特点的顺序写的,着重写了广玉兰花开时的形态特点。)
③理解第二自然段。
a.指名读,说说花的特点。
b.从哪些语句读懂的?
c.从语句中你体会出怎样的感情?
从花瓣色彩和质感两个方面写出了花的洁净、高雅。
“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写出广玉兰实在是美到了美不胜收、美不能言的境地。
表达出作者对盛开的花朵喜爱之情。
d.训练朗读。
④理解第3自然段。
a.自读课文,联系插图说说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你能从中体会出怎样的感情?
自由读,交流。
(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谈体会,领悟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b.指导朗读,背诵。
看图(动画),试背。
⑤理解4、5自然段。
a.作者不仅写了广玉兰花瓣的形态美,还写了它的什么?(叶片)
b.自学,讨论。
c.交流。
叶片“终年不败”的特点。
叶片很有生命力。
为什么说“另有一番情趣”?还从哪儿体会到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训练朗读。
(2)学习第三段。
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齐读。
3、总结全文
本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爱,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吗?
交流,观察仔细,抓住特点。
第三课时
1、复习
(1)默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作业指导
(1)课文第3自然写花的样子,是怎样写的?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先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子,再写下来。
(3)练笔。
板书:
气味 幽香
10. 广玉兰
花瓣 洁净 高雅
(生命力旺盛)形态 生生不息
广玉兰大树移栽技术 篇7
关键词:广玉兰,大树,移栽技术
广玉兰 (Magnolia girandiflora Linn.) 为木兰科常绿乔木, 叶厚革质, 树冠呈卵状圆锥形, 喜湿润肥沃土壤。其花白色, 芳香, 花大, 直径20~30cm, 通常6瓣, 形似荷花, 又称“荷花玉兰”。其树形优美, 叶片光亮浓绿, 树枝雄伟壮丽。在园林绿化中, 广玉兰与有色叶树种配植, 能产生显著的色相对比, 使街景的色彩更为鲜艳和丰富。如将广玉兰与红叶李间植, 并配以桂花、海桐球等, 不仅在空间上有层次感, 而且在色相上也有很大变化, 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感。广玉兰在园林绿化中经常需要进行大树移栽, 但生产实践中, 广玉兰大树移栽成活率往往不理想[1]。据此, 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 将其移栽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大树选择
选择生长良好、树形美观、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 以干径6~8cm、高度3m左右为宜。过大, 移栽成活率明显下低。移栽前一年应分期断根、修剪, 做好移栽准备。
2 移栽季节
广玉兰可在早春移栽, 一般在春节后15d进行, 此时树体地上部处于休眠状态, 树液流动慢, 新陈代谢缓慢, 带土移栽利于成活[2]。最佳移栽时期为梅雨季节, 此时雨水较多, 空气湿度大, 加之气温适宜, 根系生长快, 移栽成活率相对较高。若需在盛夏移栽, 由于树木蒸腾量大, 必须加大土球, 加强修剪、遮荫、保湿等, 否则大树移栽不易成活。栽时宜选择阴天或多云天气, 尽量避开暴雨和高温天气。
3 精挖土球
土球的大小是广玉兰大树移栽成败的关键[3]。土球直径宜为树干胸径的8~10倍。挖掘时, 以树蔸为中心, 沿树冠外围垂直向下挖, 遇粗根要用手锯锯断, 以免劈裂。当侧根全部挖断后, 将树身推倒并切断主根。土球要尽可能大一些, 并保持土球的完整性, 减少损伤根皮和须根, 以利于大树成活和树势恢复。否则, 造成根系损伤严重, 吸水困难, 从而影响大树成活。土球应挖成陀螺形, 而非盘子形和圆锥形, 并用湿草袋和草绳包扎后等待运输。土球要扎紧扎牢, 以免运输途中土球松散脱落, 装车时不要损伤树枝和树根, 装好后用篷布覆盖遮荫。
4 适度修剪
修剪可减少树木水分蒸发, 便于运输和栽植。侧枝可适当剪短, 原则上要少剪。
5 及时移栽
最好做到挖后及时运输, 并尽量缩短途中运输时间, 以便及时移栽。
6 移栽方法
6.1 挖坑
挖坑最好在广玉兰运到之前进行。树坑的宽度、深度必须大于和深于大树根部的土球。把表土和底土分两侧放好, 每穴的表土与腐熟畜粪肥5kg、磷肥2kg或25%复合肥2.5kg拌匀后, 回填树坑并踩实, 栽植深度以达到原来土壤深度为宜。
6.2 修剪
用吊车或人力将树桩轻轻吊 (扶) 起, 根据树形进行疏枝、摘叶。剪掉内膛枝、重叠枝和病虫枝, 并力求保持树形的完整, 大的截口涂保护剂。摘叶以摘除叶片量的1/3为宜, 摘除过多会降低蒸腾拉力, 造成根系吸水困难。
6.3 栽植
将树冠立起扶正, 仔细审视树形和环境, 移动和调整树冠方位, 要尽量符合原来的朝向, 用剪刀剪开土球上的包装袋和包扎绳, 再回填肥土, 分层夯实, 把土球全埋于地下。
6.4 浇水
广玉兰根为肉质根, 极易失水, 移栽后, 第1次定根水要及时, 并且要浇足、浇透, 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 从而有利于大树成活。
6.5 固定
在大树周围架设三角架, 固定树干, 以防晃动, 损伤根系。一般1年之后方可撤除支架。
7 栽后管理
7.1 水分管理
广玉兰大树移栽后, 树体地上部分因蒸腾作用容易失水, 必须及时浇水[4]。第1次浇定根水, 1周后浇第2次透水, 过10d后浇第3次透水, 以后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 浇水间隔时间要逐渐拉开。若移植后降水过多, 还需开排水槽, 以免因根部积水导致烂根死亡。大树移栽后要用草绳裹干2m左右以减少水分蒸发, 干旱时可向草绳喷水, 营造一个湿润的小环境。如果移植后天气干旱, 可向树冠喷雾或高空喷雾, 以降低叶片温度。
7.2 遮荫保湿
移栽初期, 若遇高温干燥天气, 要遮荫以降低温度, 减少树体的水分蒸发, 以后视树木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 逐步去掉遮荫物。
7.3 肥料管理
活棵前, 根系吸肥力低, 宜采用根外追肥, 一般15d左右1次。用尿素、磷酸二氢钾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浓度为0.5%的肥液, 在早晚或阴天上午7~9时或下午5~7时进行叶面喷洒。如遇降雨应重喷1次。根系萌发后应追施1次速效肥, 秋季和第2年早春施肥2~3次, 要求薄肥勤施, 慎防伤根, 以提高树体营养水平, 及早恢复大树树势。广玉兰是喜肥树种, 春季开花前应施1次有机肥, 在秋季可深翻土壤, 并施腐熟的厩肥。
7.4 防冻保温
新植大树的枝梢、根系萌发迟, 年生长周期短, 积累的养分少, 因而组织不充实, 易受低温危害, 在冬季来临前, 将树干用波尔多液或生石灰水加盐刷白, 并用稻草包裹, 做好防冻保温工作。
7.5 抹梢整形
3月下旬以后, 树上的不定芽逐渐转化为新梢萌发出来, 如萌发新梢数量太多, 应抹除。抹梢原则是去密留疏、去弱留强、去基部留中部和顶部, 一根枝杈上留5~7个芽即可。
7.6 培土防倒
广玉兰由于枝密叶重造成“头重”, 根系不发达造成“脚轻”, 遇上大风侵害, 易发生倒伏现象。对此,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选择根系发达的大树。 (2) 及时培土扶正。树坑的泥土落实、扶正后, 培土加固。 (3) 修枝剪叶解决“头重”问题。广玉兰树冠不需修剪就能做到美观好看, 一般对树不进行修剪, 但为解决“头重”问题, 在雨季和大风季节来临前, 应对枝叶进行修剪, 以减少阻力。 (4) 松土、施肥、壮根、加强管理。将树周围的板结土壤进行改良, 使土壤透气疏松, 再施适量磷、钾肥壮根, 有利于根系的延伸。
7.7 病虫防治
广玉兰的病虫害极少。平时勤检查, 做好防范工作。一旦发生病虫害, 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 对症下药, 及时防治。
参考文献
[1]罗彩云.如何提高广玉兰栽植成活率[J].中国花卉盆景, 2007 (10) :30-31.
[2]汤建伟, 秦景寞.广玉兰移栽技术[J].中国花卉园艺, 2009 (22) :38-39.
[3]王亚, 陈书俊, 臧琳.平顶山地区大规格广玉兰移植技术初探[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 15 (1) :81-82.
《广玉兰》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广玉兰;产地;种子特征;发芽率
中图分类号: S685.15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184-02
收稿日期:2013-12-12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004031)。
作者简介:刘艳萍(1982—),女,河南舞阳人,博士,中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木良种选育研究。E-mail:lypbox@126.com。
通信作者:朱延林,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林木良种选育。E-mail:ylzhu198@aliyun.com。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已由过去的以物质需求为主转向以精神需求为主,尤其是城市居民,更加追求精神享受,公园、广场等绿化面积大的地方成为人们闲暇时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园林工作者要从大众的需求出发,不但要营建绿地,而且要保证四季常绿。而对于北方城市,在冬季广泛出现草坪枯萎、树木落叶的现象,因此科研工作者必须进行常绿植物的引种及其抗寒适应性研究。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为木兰科(Magnoliaceae)木兰属(Magnolia L.)常绿乔木,树姿雄伟,耐烟抗风,抗逆性强,是优良的城市绿化及观赏树种,可用作行道树、庭荫树等[1-2]。目前,关于广玉兰抗寒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温胁迫对广玉兰生理指标、光合特性、叶片微观结构的影响等[3-7],有关广玉兰种子形态及发芽率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种子是植物生活史的重要阶段,也是植物成功定居和更新的保障,能保证植物在时空上逃避不利环境[8]。种子大小影响植物后代的适应度,对种子萌发和幼苗活力起着决定性作用[9-10]。不同物种间种子大小不同,而同种植物不同产地及个体间种子也存在大小之别[11]。由于地域的异质性,同一物种产生了生态分异,导致种子萌发特性差异显著,而在产地间主要反映在种子休眠程度的不同[12]。产地间种子萌发特性受纬度、土壤湿度、土壤营养和植物种类等异质性环境的影响[12],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光照、温度和降雨等不同是影响产地间种子萌发差异的主要因素[13]。因此,研究异质生境对不同产地间种子的形态特征以及种子萌发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植物有性繁殖过程对环境的适应机理。
本研究以3个产地的广玉兰种子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产地间种子形态指标和发芽率的差异,旨在初步筛选出优良的广玉兰产地,以期为广玉兰优良产地的苗期选育提供一定的观测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的广玉兰种子于2012年9月中下旬分别采集于3个省会城市3个产地的广玉兰分布区(河南郑州、山东济南、河北石家庄),分布范围为34°16′~ 38°04′N,112°42′~117°00′E;根据制定的广玉兰优树选择标准,树龄均在10年以上。在各地的公园、学校、宾馆、住宅小区开展广玉兰优树果实的采集工作,将每个产地的果实采集后进行混合,并做好标记,分别装袋保存;将果实置于报纸上,于室内阴干3~5 d,待蓇葖开裂,取出种子(带有红色假种皮);再用0.5% NaOH溶液浸泡带有红色假种皮的种子24 h,去除假种皮,用自来水冲洗至洗液成中性,除去漂浮在水面的秕粒,然后在室内阴干,同时做好标记,保存备用。
1.2方法
1.2.1种子形态特征的测定选取种子的长度、宽度、种型指数(长度/宽度)和百粒质量作为形态指标。以种子纵轴为长度,以横向最大宽度为宽度,每个产地随机选取30粒种子,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和宽度(测量精度为0.01 mm),各3次重复;每个产地随机取100粒种子,利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量种子百粒质量,各重复3次。
1.2.2种子发芽率的测定于2012年10月中旬开始进行种子沙藏处理,其间定期观察沙子湿度,适时洒水;至2013年3月中旬,沙藏种子已露白发芽,每个产地随机选取100粒种子,记录发芽种子数,重复3次,平均发芽率即为该产地种子发芽率。计算公式:种子发芽率=发芽种子数/100×100%。
1.2.3数据处理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S-N-K(Student-Newman-Keul)法[14]对其差异显著的结果进行多重比较;通过线性相关分析检验各个变量(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型指数、百粒质量和发芽率)之间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产地广玉兰种子形态特征的差异分析
2.1.1不同产地广玉兰种子形态的比较不同产地广玉兰种子的长度、宽度和种型指数见表1。可见各个产地种子长度变化幅度为9.45~11.12 mm,其中产自河北石家庄的广玉兰种子最长,产自山东济南的广玉兰种子最短,前者是后者的118倍;各产地广玉兰种子宽度的变化幅度相差不大,为600~6.68 mm,其中产自河北石家庄的广玉兰种子最宽,产自山东济南的广玉兰种子最窄,两者相差0.68 mm;各产地广玉兰种子的种型指数很接近,尤其是河南郑州和山东济南的广玉兰种子的种型指数几乎无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广玉兰种子的长度和宽度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种型指数差异不显著。表1不同产地广玉兰种子的形态特征参数
nlc202309040434
2.1.2不同产地广玉兰种子百粒质量的比较不同产地广玉兰种子的百粒质量见表1。可见3个产地广玉兰种子的百粒质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产地种子的百粒质量平均值为9.39 g;产自河北石家庄的广玉兰种子百粒质量最大,达1049 g,是平均值的1.12倍,产自山东济南的广玉兰种子百粒质量最小,为7.86 g,仅为平均值的84%。结果表明,各产地广玉兰种子百粒质量具有一定的地理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生长地的海拔、纬度及该地的气候条件(如光照、温度、降水量)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间通常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15]。
2.2不同产地种子发芽率的差异分析
由于不同产地种子生长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等不同,种子的发育情况也是不同的,从而对种子的发芽率产生影响。不同产地广玉兰种子的发芽率情况如表1所示。试验中发现,广玉兰各产地间种子的发芽率变化幅度较大,河南郑州的广玉兰种子发芽率变化幅度为68%~82%,山东济南的广玉兰种子发芽率变化幅度为50%~73%,河北石家庄的广玉兰种子发芽率变化幅度为79%~90%。从表1可以看出,河北石家庄的广玉兰种子发芽率最高,比山东济南产地的种子发芽率(最低)约高26.6%,比河南郑州产地的种子发芽率约高12.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产地间广玉兰种子的发芽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2.3种子形态特征间及其与发芽率的相关性
对广玉兰种子形态特征和种子发芽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广玉兰种子形态特征(长度、宽度和种型指数)与百粒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种子宽度与百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广玉兰种子形态特征(长度、宽度和种型指数)、百粒质量均与发芽率呈正相关关系(表2)。综上所述,为提高广玉兰种子形态特征的测定效率,种长和种宽应视
表2种子发芽率与种子形态特征的相关分析
类别种长种宽种型指数百粒质量发芽率种长1.0000.9530.9060.9640.424种宽0.9531.0000.7350.999*0.129种型指数0.9060.7351.0000.7620.767百粒质量0.9640.999*0.7621.0000.169发芽率0.4240.1290.7670.1691.000注:“*”表示显著相关(P<0.05)。
为关键的种子形态性状。
3讨论与结论
同一树种不同产地的植株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产生遗传变异,并将稳定的遗传变异性状反映在种子的各种性状中。因此,同一树种不同产地种子的大小、质量和发芽率等性状均存在差异。种子百粒质量反映了种子的大小和饱满程度,百粒质量越大,种子越饱满,其内含的营养物质越丰富,可以提供促进发芽的物质越多,进而使发芽整齐[16]。本研究结果表明,广玉兰不同产地种子间的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百粒质量和发芽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产地选择和良种选育的基础。广玉兰种子的形态特征与百粒质量和发芽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种子的长度、宽度和种型指数与百粒质量呈正相关关系,种子宽度与百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种子的长度、宽度、种型指数和百粒质量均与发芽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与麻栎、无叶豆的研究结果一致[17-18]。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在广玉兰产地优良种质筛选过程中可将种子百粒质量作为快速筛选的指标[18]。
形态特征的变异往往具有适应意义,自然群体中保持大的变异贮存对群体是有利的,群体内多种基因型所对应的表型范围很多,从而使群体在整体上适应可能遇到的大多数环境条件[19-21]。在本研究中,各产地间广玉兰种子形态特征和发芽率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但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遗传特性还是环境条件尚不清楚,还需进一步的田间试验判断。
参考文献:
[1]火树华. 树木学[M]. 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82-85.
[2]温红,陈方宏,许振平,等. 优良观赏树木广玉兰在邯郸城市绿化中应用前景探析[J]. 河北林业科技,2010(4):66.
[3]周建,杨立峰,郝峰鸽,等. 低温胁迫对广玉兰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9,29(1):136-142.
[4]周建,尤扬,袁德义. 低温胁迫对广玉兰生理特性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6):38-42.
[5]张亚红,孙存华,蒋继宏,等. 自然降温过程中香樟和广玉兰的抗寒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53-8654,8657.
[6]刘艳萍,朱延林,康向阳,等. 电导法协同Logistic方程确定不同类型广玉兰的抗寒性[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10):69-71,78.
[7]刘艳萍,朱延林,康向阳,等. 不同类型广玉兰的抗寒性评价[J]. 林业科学,2013,49(6):178-183.
[8]Bu H Y,Du G Z,Chen X L,et al. Community-wide germination strategies in an alpine meadow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phylogenetic and life-history correlates[J]. Plant Ecology,2008,195(1):87-98.
[9]Milberg P,Lamont B B. Seed/cotyledon size and nutrient content play a major role in early performance of species on nutrient-poor soils[J]. New Phytologist,1997,137(4):665-672.
nlc202309040434
[10]Kidson R,Westoby M. Seed mass and seedling dimensions in relation to seedling establishment[J]. Oecologia,2000,125(1):11-17.
[11]Murray B R,Brown A H,Dickman C R,et al. Geographical gradients in seed mass in relation to climate[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4,31(3):379-388.
[12]Baskin C C,Baskin J M.Seeds:Ecology,biogeography,and evolution of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M]. San Diego,USA:Kluwer Academic Press,1998.
[13]Fenner M.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eed size and composition[M]//Fenner M. Seeds:the ecology of regeneration in plant communities[M]. Wallingford:CAB International,1992:183-213.
[14]盖钧镒. 试验统计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03-105.
[15]喻方圆,刘远. 聚乙二醇渗透处理对马尾松种子活力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1):41-43.
[16]苏金乐. 园林苗圃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7]刘会良,张永宽,张道远,等. 不同居群准噶尔无叶豆果实和种子特性及种子萌发差异[J]. 植物生态学报,2012,36(8):802-811.
[18]刘志龙,虞木奎,唐罗忠,等. 不同种源麻栎种子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及聚类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18(1):36-41.
[19]Stanton M L.Developmental and genetic sources of seed weight variation in Raphanus raphanistrum L.(Brassicaceae)[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84,71(8):1090-1098.
[20]Wulff R D.Seed size variation in Desmodium paniculatum:Ⅰ. Factors affecting seed size[J]. Journal of Ecology,1986,74:87-97.
[21]李文英,顾万春. 蒙古栎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J]. 林业科学,2005,41(1):49-56.
【《广玉兰》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广玉兰教学12-02
《广玉兰》教学设计09-26
广玉兰五年级作文06-06
广玉兰特征介绍论文11-28
18.广玉兰(课文复习要点)09-26
校园里的广玉兰初中作文07-03
广玉兰小学四年级作文400字10-02
美丽的玉兰12-25
玉兰落叶作文06-28
玉兰小学作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