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集团成本控制流程

2024-10-18

万科集团成本控制流程(通用6篇)

万科集团成本控制流程 篇1

万科集团目标成本管理 第一节 目标成本释义

5.1.1 目标成本是集团公司基于市场状况,并结合公司的经营计划,根据预期售价和目标利润进行预先确定的,经过努力所要实现的成本指标。应体现“以经济合理性最大的成本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并形成行业成本优势”的成本管理宗旨。5.1.2目标成本文件分为三个部分:《目标成本测算表》《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动态成本月评估》。

5.1.3 《目标成本测算表》是反应项目的总目标成本和分项目标成本的金额。建设项目的总目标成本是建设项目成本的控制线,由各分项目标成本组成。各分项目标成本包括各专业工程造价指标及各种费用指标。5.1.4 《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是对各项目费用的责任部门及其主要职责的说明,包括控制内容、控制要点和手段,需要注意的已完工程的失败教训。

5.1.5 《动态成本月评估》反映各成本项目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原因,提出成本控制建议。

第二节 目标成本管理原则

5.2.1 市场导向原则:目标成本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确保目标利润的实现。5.2.2 准确严谨原则:目标成本指标应科学准确,每项来源都要有充分依据,保证目标成本的权威性。

5.2.3 事前控制原则:目标成本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的每一阶段,凡事做到事先控制为主,事中事后控制为辅,在立项、设计、施工之前发现问题,减少无效成本。

5.2.4 动态管理原则:建设项目的动态成本要及时与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并纠偏,确保建设项目总成本在目标成本控制范围内。第三节 目标成本文件制订的步骤及时间要求

5.3.1 项目定位阶段:在投资分析和概念设计阶段,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营销、开发、成本、工程、财务等相关部门互动讨论确定的项目定位,完成“项目定位阶段的全成本测算“。确定各项费用的计划金额,包括设计、报建、环境配套、营销费等,并向各费用的负责部门交底达成一致,作为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主体建安费以开发管理部编制的《建设项目综合经济技术指标表》为依据,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并根据测算基础,提出实施方案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目标、措施或建议,形成《方案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建议》,以此指导实施方案的造价控制。

5.3.2 实施方案阶段:实施方案确定后五个工作日内,对《项目成本测算表》进行细化和修订。根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现状和计划,对设计、报建、营销等费用进行分析或修正。建安费的控制在主要材料设备选型确定后,需增加主要材料设备的目标成本分析。结合设计院的承诺明确各产品类型的限额设计指标(如钢筋、砼含量等),形成《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建议》,作为《设计任务指导书》的一部分发给设计院作为施工图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依据。

5.3.3 施工图预算阶段:施工图完成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对《目标成本测算表》全面进行细化和修订,作为最终的目标成本。并按已完成的经验和“责任成本体系”的要求,编制正式的《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并以此指导招标、施工、采购等业务活动中的成本费用使用与管理。5.3.4 各阶段的成本测算的相关资料(成本测算表、目标成本控制指导书)在定稿后即时报财务部,相关数据录入成本管理软件。第四节 目标成本测算表的编制

5.4.1 目标成本测算必须应用统一测算表格(见附件),并体现量价分离的原则。5.4.2 目标成本的制订以项目的规划指标、建造标准以及各部门共同确定的销售交楼标准为基础,目标成本测算表必须附详细的产品建造标准及部品标准(施工图预算阶段)说明书。

5.4.3 成本测算表中各成本项目的工程量,应根据已竣工的相似工程的结算分析得出的关联系数,由项目规划的基本指标(如建筑面积、基底面积、户数、单元等)推算得出,如按“窗地比”推算门窗面积,按基底面积推算屋面面积。施工图预算完成后《成本测算表》中的工程量,应是按图实际计算的结果。

5.4.4 成本测算表中的单价应根据产品定位、交楼标准、图纸要求按当地工程造价计算依据、市场行情计算得出,如是参照已结算工程的单价,需注明参考数据的来源和依据。

5.4.5产品定位和目标成本测算是一个互动的决策过程,需要开发、营销、工程、成本部门反复沟通,标准是“满足品质要求的性价比最大化”。在本过程中可使用价值功能分析法得到最优的方案。

5.4.6 施工图预算完成后《目标成本测算表》中的材料设备,对其品质应有准确有描述,且应与楼盘的定位相适应,能提供品牌和图片说明为最佳。5.4.7 投资分析和实施方案阶段的成本测算的量价分析标准不明确时,可以根据已结算工程的经验直接填写可售面积单方成本或总金额,但需注明参考依据。5.4.8 各阶段的成本测算应有明显的可对比性,即后阶段的测算与原则不一致的地方应有充分的依据和说明,原则是偏差不应太大。第五节 《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的编制

5.5.1 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是目标成本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与设计任务管理指导书、工程管理指导书等,互相补充,共同构成项目经营指导书内容。

5.5.2 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的制定,应按照《责任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明确成本发生各阶段的控制内容、控制原则、责任部门等。

5.5.3 《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应包含以下内容:○1项目概况:总规划指标,分期规划指标,工程概况,入伙时间。○2地价成本控制:目标、责任部门、控制手段和要点。○3开发前期准备费用控制:目标、责任部门、控制指标、控制手段和要点。○4主体建安、社区管网、配套设施费的控制:目标、责任部门、控制指标、控制要点,应避免的已完工程的失败教训总结;还应包括材料的供应方式及供应商的选择要求。○5园林环境工程及样板间、卖场装修费用的控制:目标、责任部门、控制要点。○6开发间接费的控制:目标、责任部门、控制指标、控制手段和要点;包括营销费、资本化利息、物业基金等的控制。(各成本项目的具体控制指标详见责任成本管理体系指引)

5.5.4 营销费的控制包括开发间接费中的“营销设施建造费”和期间费用中的“销售费用”。“营销设计建造费”额度的确定及实施过程,均需要设计、营销部门的密切配合,兼顾效果与成本的平衡;特别是卖场和样板间装修,在总额确定后,由设计部负主要控制责任,并将样板房装修费用的销售收回率作为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之一。“销售费用”应结合推盘计划,于项目定位完成后制定投放时间和费用额度计划。5.5.5 《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由成本管理部负责编写,初稿完成后反馈到开发、工程、营销、财务部及物业公司等各职能部门讨论、修改,达成一致后由各部门经理签字确认,副总裁(成本负责人)审阅,总裁签发执行。

第六节 目标成本的执行

5.6.1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反映项目成本的动态情况,由成本管理部每月出一份《项目动态成本月评估》,包括各成本项目的变化情况表,并说明原因,提出成本控制的建议。

5.6.2 《项目动态成本月评估》应包括“变更签证统计表”和“项目动态成本信息表”,并作为《成本信息月报》的部分内容,在完成后的三个日内报财务部。(可在成本管理软件中完成)

5.6.3 成本管理部应根据合同签订情况、预算核对情况、结算编制情况、及变更签证金额,每月在“成本管理软件”中对各项目的待发生成本进行评估,在软件中生成“项目动态成本信息表”。

5.6.4 如在月内出现影响成本50万元以上的重大事项,变化发生的责任部门应及时向成本部提供相关资料,成本部及时计算相应成本变化金额和原因,向公司总裁和副总裁(成本负责人)汇报。5.6.5 在合同审批时,即时揭示施工合同和材料采同的合同造价与目标造价的对比概况;反映营销广告合同、园林环境合同的额度使用情况;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应做到一单一算,月结月清,并录入成本管理软件。

5.6.6 项目结算完成后或者成本管理工作总结时,应按照《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对相关责任部门进行评估,并提交公司管理层作为业绩考核的依据之一。5.6.7 工程项目结算后,应按目标成本科目分类,总结各成本项目的造价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并按照“成本数据库”的格式要求,录入数据库或整理成标准格式的Excel数据表作为新项目测算、结算初步审核的依据。

5.6.8 项目结算完成后,应分析项目的主要材料用量,为相似工程的限额设计提供经验数据。

第七节 目标成本的修订

5.7.1 施工图确定后的测算稿为最终目标成本,除规划条件、政府政策、市场环境有重大改变外不得修订。一般改变作为正常的成本动态变化在《项目动态成本月评估》中反映即可。

5.7.2 工程施工和销售过程中,如果售价、成本发生较大变化时(对利润影响达2%),应对目标成本进行修订,并报公司总裁批准,同时报以财务部备案。目标成本科目分类参照明源成本管理软件的相应表格

万科集团成本控制流程 篇2

关键词:万科集团,内部控制,问题改进

万科集团成立于1984年5月, 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 也是股市里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 其业务涉足全国31个大中城市, 累计开发住宅超过20万套。万科凭借创新精神及专业开发优势, 在全国树立住宅品牌, 并为投资者带来了稳定的回报。是什么因素让一个企业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有如此大的发展?它的内部控制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方式?

1 万科集团的内部控制管理情况

人才是万科的资本, 公司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 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 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 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公司实施以均衡计分卡 (BSC) 为核心的组织绩效管理, 从财务、顾客、内部运作和学习成长四个维度出发制定考核方案, 并据此对总部、区域本部和子公司进行考核。公司每年组织季度考核、年度考核, 考核结果将作为奖金分配、优才甄选与培养、团队优化、薪金福利调整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2008年度, 面对国际“金融海啸”及国内经济形势恶化的严峻考验, 公司管理层专门成立运营管理委员会深入各个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及风险评估, 组织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及控股子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专项分析及研讨, 制定《万科集团总部及一线公司资本投资与运营管理办法》, 及时调整经营战略, 采取了包括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用更灵活方式促进销售确保良好的资金状况、保持更为稳健的存货规模、采用更审慎的财务策略等一系列风险应对策略以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2009年, 万科共实现净利润53.3亿元, 同比增长32.1%, 各项经营指标全面超越2007年。2009年全年累计销售金额634.2亿元。

“而对企业来说, 如果能够为股东提供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的收益, 那么保留充足的资金用于再投资就是合理的, 通过融资加快企业的发展对股东也是更为有利的。”万科总裁郁亮说。

通过少分红, 万科集团汇集了大量资金, 进行再投资, 钱生钱, 从而使万科的总资产迅速增加。不得不说, 这也是万科成功的标志之一。

2 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 万科集团内部控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组织结构复杂, 容易造成沟通不良, 各说各话的局面。在万科内部, 各个结构的设置非常完整, 但有些结构的职能有所重叠, 高层管理部门对本部门拥有指挥权但对部门并不十分了解。

(2) 监督机制过于庞杂, 增加了监督成本。万科设有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等监督部门, 成本很高。每隔一段时间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检查, 让员工没有被信任感, 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而且, 检查工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及时间, 长此以往对公司是一个负担。

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些建议

3.1 不断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

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定位, 原来一直是站在基础审计的角度上, 如果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改善国有企业现状的角度上, 对内部控制就有必要重新定位, 不能够仅在某些方面进行修补, 任何一项规范的制度既要考虑现行条件的限制, 同时又要具有发展的长远眼光, 将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制定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及国有企业改善的重大举措, 把对内部控制的定位确定在原有的内部控制定义的基础上, 并按照目前的条件进行修订, 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迎合国际规范的要求。

3.2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要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 不但要把企业最高管理者行使权利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 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 使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协调运转, 有效制衡;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机制, 强调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和公司财务的监督作用, 使会计机构的设立、运行和管理更加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克服经营管理层的机会主义等行为, 为企业内部监督提供一个较好的外部控制环境。

3.3 强化外部监督力度

万科集团背景 篇3

1991年万科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持续增长的业绩以及规范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入选《福布斯》“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业”、“亚洲最佳小企业200强”、“亚洲最优50大上市公司”排行榜;多次获得《投资者关系》等国际权威媒体评出的最佳公司治理、最佳投资者关系等奖项。

在多年的经营中,万科坚持“不囤地,不捂盘,不拿地王”的经营原则;实行快速周转、快速开发,依靠专业能力获取公平回报的经营策略。产品始终定位于城市主流住宅市场,主要为城市普通家庭供应住房,2011年所销售的144平米以下户型占比89%。坚持快速销售、合理定价,要求各地下属公司楼盘推出后当月销售率达到60%以上。同时,公司坚持规范经营,不追求高利润率,过去2005年以来公司累计纳税额超过500亿元,且每年的纳税额均高于净利润。

万科认为,坚守价值底线、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是万科获得成功的基石。公司致力于通过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和稳健、专注的发展模式,成为最受客户、最受投资者、最受员工、最受合作伙伴欢迎,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凭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则上的表现,公司连续八次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

经过多年努力,万科逐渐确立了在住宅行业的竞争优势:“万科”成为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旗下“四季花城”、“城市花园”、“金色家园”等品牌得到各地消费者的接受和喜爱;公司研发的“情景花园洋房”是中国住宅行业第一个专利产品和第一项发明专利;公司物业服务通过全国首批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创立的万客会是住宅行业的第一个客户关系组织。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家聘请第三方机构,每年进行全方位客户满意度调查的房地产企业。

自创建以来,万科一贯主张“健康丰盛人生”,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为员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倡导简单人际关系,致力于营造能充分发挥员工才干的工作氛围。2011年,在全球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翰威特组织的“2011年中国最佳雇主”评选中,被评为全球TOP25最佳雇主企业,连续两年蝉联“中国最佳雇主”。

万科致力于引领行业节能减排,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及住宅产业化。2011年,公司共成功申报绿色三星项目273.7万平方米,占全国总量的50.7%。2007年,万科建筑研究中心被建设部批准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公司持续推进住宅产业化。2009年,万科北京假日风景项目B3#、B4#楼被授予“北京市住宅产业化试点工程”称号。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获得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广东省地方税务局联合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是行业内第一家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实现工业化开工面积达272万平方米。

公司致力于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至2011年,万科共有26个项目获得“詹天佑大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其

中天津公司水晶城、广州公司四季花城、中山公司城市风景项目先后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万科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实践自身的社会责任。2008年,经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经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审核批准,万科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至今为公益项目累计捐助超过5907万元,2011总支出1795万元,项目主要集中在孤贫儿童大病救治及环保领域。

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每天有数以十万计的劳务工在万科的工地上辛勤工作。劳务工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一致困扰着他们的家庭、影响着其子女的教育、成长,这些问题一直为万科所关注。2011年4月,万科宣布将从股东大会批准的企业公民专项费用中拨出五百万元人民币,启动 “春天里行动”项目,为因贫困无力承担自身或其配偶子女的大病治疗费用、或因贫困致其子女无法完成教育的劳务工提供救助;并协助与支持施工单位等合作伙伴建立劳务工互助共济制度。

自2008年6月,万科公益基金会开始资助孤贫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在30个月里累计完成近1700例手术资助,救助范围遍布全国各地。万科公益基金会本着对所有捐助者善款负责的态度,通过企业志愿者走访及回访的方式,确保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得到最及时的救助。

万科始终关注在自身专业领域发挥优势、实践社会责任。2006年以来,万科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各地保障房、廉租房建设。2007年,万科在广州落成万汇楼,该项目是国内首例由企业出资、探索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的廉租房,被广东省建设厅列入“面向低收入群体租赁住房试点项目”。项目入住三年以来,不仅成为了近1800位居民的栖息之地,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成为国内在廉租房领域有益的实践,为廉租房的广泛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目前,万科已竣工和在建的保障性住房共367万平方米。2008年,万科捐资1.24亿元,无偿建设四川绵竹、都江堰等多个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公共建筑。在捐建项目中,万科综合运用了17项防灾减震技术措施,不仅显著提高了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使所有项目均达到最高抗震设防等级,同时更关注了减灾、备灾、避难等理念的实践。

万科集团知识管理分享 篇4

作者:万科副总裁陈东锋博士

首先,欢迎全国各地的房地产行业同行们,今天下午来到这里交流房地产行业的知识管理。我觉得今天下午的讨论特别有意义,特别刚才跟世联地产等几位老总沟通,我觉得他们做得特别好。我相信在座的同行可能也做得特别好,可能以前没有机会做沟通,我就先抛砖引玉,把房地产行业管理的思考给大家做这样一个分享。

房地产行业除了资金密集型,还是知识密集型。知识管理特别特别重要,可能比其他行业还重要。

第一,我们这个行业知识管理为什么这么重要?这是业务的需要和战略的需要。一是我们业务特别复杂,房地产整合了十几个行业,从钢筋、水泥、家具、绿化等等,要跟这些都打交道。这个行业特别复杂,因为整个资源很多,要做好很难。

第二,我们大部分企业都是多项目、多城市。不同的城市文化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不同。第三,我们这个行业跟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孩子怎么玩,老人怎么散步,怎么做饭、教育、配套。这个行业基本上跟衣食住行都非常紧密,但是细节、体验都要考虑,要做好一个楼盘不容易。

第四,变化多和快。客户的需求跟五年前、十年前比,人家要看房子的设计和景观到整个配套完全不一样。现在全球对节能环保、绿色要求很多,导致这个行业如果不学习就退步了,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潮流。

第五,行业不成熟。这个行业发展太快,行业成熟度、精细管理意识不足。

第六,人才经验不足。我们的设计师、工程师、客服服务人员,因为行业发展太快,所以人才培养跟不上。

所以,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显得特别重要,比零售、快销品更复杂,知识更多,更容易犯错,做好更难。所以知识管理对我们行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

可能各企业都深有感受,行业问题反复出现。第一,重复错误,一个错误可能是五年前发生的错误,但是今天另外一个项目出来,他又犯错了。比如空调位置没有做好、厨房洗菜的地方太小、拐角冰箱放不进去,重复错误是一个项目又一个项目来,基本上很难避免。第二,浪费特别多。因为没有一次做好,导致很多返工、变更、维修投诉,这些都是浪费,如果一次做好了,后面就不需要了。为什么没有做好?就是因为前面很多知识没有传递到位。一个新的城市、新的设计师、新的施工工程经理,没有传承过去的经验教训,导致了很多问题。前面没有卡住,所以后面出现很多问题。产品质量问题,背后还是能力问题。还有重复创新的问题,地产项目总是有人在折腾,一个地方做很好的户型、景观,可能类似的客户群体、项目,因为知识传承不到位,很多人要重复重新设计、重复摸索、重复出错这个问题比较大。另外,客户体验,我们对客户的理解、知识体验、生活体验,对城市的需求偏好,这种东西无非是跟着人走,它不能传承过去。所以设计、规划、创新也是低效率。有这么多的问题,更暴露出这个行业对知识管理有很高的要求。

再看典型的地产开发流程,从拿地、规划、设计、施工、采购、交付、维修、物业等等方面,这些跟政府、总包、监理、各材料供应商、政府多个部门互相有个紧密配合。分两个部分,前面需要通过知识管理为我们产品创新、规划提供更好的知识体系。怎么看同行的户型进行参照,像国外好的户型,怎么看到城市客户的偏好,怎么看到客户提的一些新要求,怎么帮助设计师做好他的规划。后面这块属于流程管理、知识传承。从设计开始到施工图,到后面的建造,到采购、交付,这个流程比较成熟。较少创新,只要执行到位和持续改进就可以了,把细节做好。所以房地产知识管理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要通过知识管理帮助我们设计新的户型、新的规划,不同的城市借鉴一些其他成功经验,给他一些参考、灵感,这一部分是知识创新。另一部分是知识传承。传承就是说能把最佳实践传到不同的地方,传到我们新的员工。我们看一个简单例子,如果我们能达到这样的愿景就好了:“你最新雇佣的客户服务代表回答问题能与最资深的代表一样好”;“每一个产品设计者不仅了解目前正在进行的每一个项目,而且了解以前尝试和抛弃过的东西,同时对出现的失误有全面的了解”,“在实地工作的每一个销售代表只用提前很短时间通知就能获得最丰富的老销售代表的集体智慧。”。听说麦当劳招新员工,他们有一套手册,有一套操作指引,有一套培训体系,很快就能上岗。而有些公司新员工一个月还不能熟练工作,说明你的知识传承体系没有做好。如果设计师在设计项目的时候,有能力参考过去的项目、同行的项目、国外的项目,他就能够更好地创新,避免失误。假设企业每个员工都能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能力,组织就能保证一个很持续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客户满意度,组织能够产生规模效应。

从整个企业管理来看,为什么过去知识管理提的比较少,谈得比较多的是流程管理、IT管理、绩效管理。知识管理跟流程相关,大部分的知识积累通过流程积累出来的,大部分的知识要反映流程中一些关键点怎么操作更好,怎么接个电话,怎么推荐个楼盘,怎么设计个阳台。所以它一定是跟流程在一块的,大家通过流程,作用流程,但这一块过去是被忽视掉的。大部分的IT系统是没有包括知识管理在里面的。

我们看所谓的隐性知识跟显性知识的转换。隐性知识还没有形成文字,还没有形成一个手册,通常通过人的对话、交流,虚拟社区互动来做好。从隐性到显形有一个知识管理的流程、平台,通过激励,大家愿意总结、写出来。显形知识有了,就可以大规模传播了,我们说有这个平台、有这个知识库、有这个激励,它就能够传播,通过培训各个方面。显性知识通过培训、知识库学习,变成个人一套独特的风格、技能,又成为一个隐性知识,它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要做好知识管理,就要把这样一个循环做好。怎么把隐性知识能够传到不同的人身上,我们把它显现化,使更多的人知道,最主要还是要学以致用,学完之后能够用到工作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打法,会有一套跟个人习惯结合的东西。这个流程是需要我们管理的。我看见很多企业大概有个混淆,把很多公司新闻当作知识,像公司新闻,哪里拿了一块地,什么庆祝活动,哪里又报喜说我们封顶呀。这不叫知识,这属于一个信息、新闻。我们说的知识是能重新运用的,能带来效益的东西,不能再用了就没有什么用,这不是我们要管理的知识。知识管理是个人和组织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所以我分两个大方面,一个是提炼分享使用,第二个就是知识传承,传承之后你需要不断地改善、创新,就是知识创新。

如果你们跟你们老总谈实施知识管理,老总可能会对你说知识管理没有用,不用做了,我们已经有了。确实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像知识传承,我们员工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打电话,通过个人关系也能够交流,这也是一个传承。我们很多人有岗位轮岗,到各地学习,这个也是传承。师傅带徒弟也是一种传承。还有经理主管导师、教练也是传承。我们也有这种教育,像员工大学、教育、MBA,它也是一种传承。像培训、岗位说明书、工作指引都属于个人的知识传承。团队组织方面也有一些传承,比如团队学习、专题讨论、专业会、实践活动等等。我们还有一些显现的,像制度、流程管理手册、专业手册、客户信息库、规则制度等等。为什么还要做知识管理?师傅带徒弟,一个师傅不可能带五个徒弟,你带五个以上累死了。你培训最多30个人,培训还要跟进。但是我们知识管理没有限制人数,可以在几千、几万个人中进行知识管理,而且人越多,知识管理效果越好,可以带来更多的提炼、讨论、反馈。如果你这个公司只有五个人,那师傅带徒弟就可以了;如果只有几十人的规模,通过培训和跟进也就可以了。如果有几百人、几千人,就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机制,才能把每个人的智慧提炼、传播。

这里面有几个要点:一个是知识库,平台社区搜索,还有流程管理手册、专业手册、设计手册,还有客户信息库、产品知识库、竞争情报库,还有专家组。你要做好工作,一定各领域要有一帮专家,他能够不断地总结、提炼知识。还有团队学习,我们个人学习还不够,我们工作是整个团队一起工作,所以需要整个团队一起学习。还有虚拟社区比较重要,我们大部分东西都要靠讨论、聊天得出一些创新。所以你一定要提供一些机制让大家做。

这是我们总结出的一套知识传承方法,从个人学习到团队学习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一开始叫个人学习,你参加了什么培训,参观了什么样板房,好的项目知识需要与团队进行分享,使你的团队也认可你的想法,提升团队组织能力,最后你的团队运用知识产生效益。个人也可以运用知识产生效益,但是随着合作的重要性增加,个人的贡献越来越小,团队的贡献比较大,所以一定要把个人的东西变成团队的,团队一起使用才能做好。个人学习有很多方法,我们需要知识管理的流程、平台。组织学习方面,大家怎么达到共同认识,决定我们怎么改进,我们怎么样提升,把这个东西落到我们的工作当中,落到一些制度流程当中,用知识进行提升能力。最重要的还是体现企业效益。

这是蓝凌总结出的一套规律(如下图),我觉得挺有道理,知识管理确实跟一般的项目不一样,它的技术层面,文档、平台、搜索只是一部分功能,它很重要的是后面两块,一个是管理,知识管理组织架构、激励模式、相应的考核,还有怎么把知识通过团队学习、固化,这个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是文化方面,慢慢形成每个人都很主动地总结、分享、用知识,形成这样一种行为。它不像一个ERP项目。ERP不这么麻烦,ERP搞一个采购还是生产,它更多是流程,强制执行的。但是知识管理如果没有这几套东西,转不起来,因为你不能强迫。他想不想学习,你很难强迫,他想不想总结,你也很难强迫。所有的信息化项目中,这个项目是最难的一个,一定考虑人的因素、文化的因素,考虑激励因素。我们当时做用的一些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知识管理要跟企业战略挂钩。去年,我们做知识管理,我们营销怎么卖楼是一个热点。我们第一个发布的知识就是怎么卖车位。今年我们要强调质量控制、客户服务,知识管理又结合这些热点起来了。

第二,确定知识地图。我们有两种地图,一种是按照专业、部门的,一种是按照流程的。你可以通过流程找到知识,你也可以通过专业找到知识。

第三,成立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动作,一定要有知识管理员、专家组,就像队伍一样,才能持续提炼、更新。房地产发展很快,如果你不提炼过时了,过时就没有用了。第四,制定知识管理的流程和衡量指标、激励机制、宣传与文化建设。我们的知识不能只是发布,发布了没有人看,或者没有人去评价、反馈、使用,等于还是没有用。所以要建立一套怎么发现好的实践和总结,怎么分享,怎么看,怎么评价,回头怎么拿去用,用了之后怎么反馈回来,这个流程要打通。

第五,还要有一个技术平台,流程要有一个承载的平台,不管对专业知识、流程知识、各种知识体系,还有互动社区讨论形式的,建立一个很有效的平台。第六,开展组织学习,从个人学习到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六种方法。第七,固化企业知识管理机制、组织、考核激励、运营机制,使它不断循环。

这里面有一个门槛,每个企业做知识管理,一开始大家不愿意总结、不愿意学,通过一些推动、奖励、强迫,慢慢他就进入一个门槛了,这个门槛一过去,就可以自己转起来了,你就不需要再费力推了。我们在几个月前就过了这个门槛,新增知识和浏览量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

我们怎么绩效考核呢?知识管理到底好不好,对业务有什么帮助。第一,发布多少知识贡献出来,发布通过审批的、合格的知识。第二,知识浏览量。然后是被重新运用的知识量,你的知识被拿去用了,说明你的知识有用。被重新运用了它产生什么效应,例如,我用这个东西避免了错误或不需要再重新创新了,很快把工作做完了。还有被固化的知识量,就是被集团认可、成为我们一套专业或流程手册,这个是持续用的。后面就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个数,知识创新产生的效益是多少?从上到下越来越跟经济绩效有关,但是越到后面越难衡量,我们可以从一开始简单做起。前面第一、第二个领域到后面第三四个还好,但是再到后面就比较难了,我们可以从简单地做起。

上面我们讨论还是以知识管理传承到个人,那怎么过渡到组织呢,这个就更难。我们说的一个公司的组织能力,无非就是他的专业能力,设计、营销、财务等专业能力,或打通专业的流程管理能力。还有管理制度、组织架构,或者你经营的方法、能力。企业能力有多强,是指这些能力,这个能力是可以来提升,做好的。

我们通过在业界搜索、学习,把原来一家公司学习的四种学习方法扩展成六种。分成四个纬度,一个是按照学习来源,是自个内部学的还是外部学的;第二是开发一个新领域,还是利用已经有的机会,还是创新。将分成六种学习方法。其中最容易的“固化方法”,你把知识固化下来就可以传播了。第二种是持续改善,这个也很容易,固化了之后每次用不断改善。第三,通过试验学习,通过试验去创新、总结。还有借鉴他人,比如标杆学习,学习龙湖、星河湾等企业的户型、绿化、景观。另外一种是团队学习。团队可能跨专业,大家通过分享,最后对一个做法达成统一意见,统一创新、统一改善,以团队来执行,这个非常关键。还有吸收和培养能力,你挖一个人过来,内部怎么培养一些人才,这样一些方法。六种方法中比较实际的,像固化实践、持续改善、试验学习、团队学习,这些相对都是比较容易做的。团队学习可能我们以前听过,觉得这个没有什么用。我觉得团队学习从第五项修炼就提了很多,但问题是它只提了概念没有给它方法、工具,落不了地。后来我们总结了一套方法,使它落地。团队学习最好把团队弄清楚,团队指的是哪些团队,最好是自然工作团队,在一块合作的人,他们做起来最有效。不管是案场、维修、客户投诉,这帮人在一块工作往往学习起来最有效。

第二,团队怎么学习呢?大家应该针对业务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根据我们下个月要干什么,根据这个来进行分享、讨论、学习。假设我们下个月要交付了,上个月我们交付弄得很狼狈,没有做好。我们听说另外一个公司做得很好,我们把他们的优秀实践学过来,通过找问题、学习我们下一次交付怎么做。我们下个月交付就按这个做,就容易成功了。我们为什么说团队学习比培训重要呢?我们说培训都是个人的培训,个人学了,但团队没有去培训,所以就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所以我们必须以团队形式来学习。我们发现很多公司也在慢慢改变,很多公司的培训都是按照团队培训,团队一块参加培训,不要一个个来,培训完了就回去一起用,这样效果很好。像日本有很多质量小组,他们都是一个团队来开会,进行讨论、改善,也是这种团队学习的概念。

最后,我们总结几个关键点。团队学习一定要跟业务相结合,如果团队学习跟业务没有什么关系,跟未来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就没有用,紧跟业务学习是最有效的。第二,把学习作为业务运作的一部分,把团队学习当做是一个总结、创新、改善的一部分,也就是成为工作的一部分了,你会把它固定下来去学。第三,学习它的流程管理,怎么学习、落地,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流程。第四,注重落实、学以致用,产生业务成果。

下面把我们项目的结果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我们项目启动是一年前,知识传承已经基本正常运营,现在开始进行组织学习。我们有一个知识管理项目组,我们20多个分公司中,我们有一个知识专员队伍,总部和各部门都有一个知识专员,总部下面还有一个专家组。我们这个知识管理平台,每个月都会评知识英雄榜,我们评出贡献知识质量最高、大家评价最好、大家学以致用最多的,评几个人出来,把他们的头像放在这里,这个对员工来说特别有激励。这是我们的精品知识,我们会把一些特别有价值的知识、精华列到这里,由知识管理项目组判断。这里有最新知识,按时间顺序的。还有一些专题,比如这段时间你想推什么热点的主题就可以在这里写出来。还有订阅知识,你订阅了之后,系统每天就把知识通过邮件传给你。这样每个人不用专门去看知识平台了,直接看邮件就可以了。这边是我们的知识地图,这个是按专业、流程分的。也有很多搜索功能。

这个平台有什么特点?第一个是知识地图。第二,我们把知识质量控制当作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知识在发布之后还有一个审核过程,审核之后才能真正发布上来。因为我们过去有一个经验教训,如果质量控制不好,你发一个质量太差了,员工发现知识质量这么差,就不想看了,把整个形象搞坏了,所以需要知识质量控制。还有,就是知识的反馈与讨论。你发布知识了,大家可以对知识进行评分、讨论,你什么地方总结得好,什么地方还不清楚,还可以推荐给别人看。还可以看了之后怎么用,反馈回来;运用这个知识产生效益了再进行反馈,感谢作者。这样使这个流程串起来了,有人来评价,有人来看了。我觉得这个效果特别大,很多人贡献知识,最怕放上去没有人看,或者看了之后没有反应,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价值。有很多人给他反馈、投票、提意见,他很开心,他觉得很有价值,用它了就更有价值了。这是个人荣誉感的要求。

我们还可以看看跟踪浏览次数、下载次数,我们可以统计这个。还有知识联想,你发布知识了,他会把跟它相关的链接出来给你看。比如我看一个销售车位知识,他会把过去的车位知识一块挑出来给你看。还有搜索,我们有强大的搜索功能。我们会每天实时把知识发布量和浏览量统计排名列出来,你们一看就知道哪个公司这个月到现在排名怎么样。当然我们还有知识社区,为某个团队、某个项目组进行讨论。

这是我们的知识管理平台,公司每个月有70%的人在浏览,平均每个人都要看10个知识,每周大概看两个多一点,我们也觉得达到了我们的目标。

第二,知识评论和知识评分很重要。总体上评价和评论是增长的,说明大家都在看,看完之后还有感触、讨论。还有搜索也是在增长的,过去都是看首页,还可以搜索一些以前的知识,你去搜索以后可以学习。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做知识传承,使我们的经验能够传播到更多的公司、更多不同的人。从明年开始我们开始做知识创新,产品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套知识支持。例如,优秀产品知识、城市顾客的体验要求、城市客户的偏好。可以帮助启发灵感和创意。

总结我们体会。知识管理是比其他信息化项目都难的项目,在这个当中,从策略上一定要跟集团的战略挂钩,集团抓销售你要去抓销售,集团抓质量成本你要去抓成质量成本,如果集团抓客户满意度、客户关系管理,你知识传承的重点要放到那上面去。这是第一。第二,一定要建立一个组织,你没有组织的话很难落地,特别是在一线的组织很重要。一定要有知识管理员来推动,进行宣传、推动。知识管理员可以是兼职的,像培训专员、总经理秘书、信息员都可以。到后期了一定要有专家来提炼知识。

万科地产工程现场签证管理流程 篇5

1.目的

为了加强现场签证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现场签证的结算效率。2.适用范围

公司所有工程的现场签证管理工作。3.术语和定义

3.1.现场签证是指对施工管理中发生的零星事件的确认。例如:地下障碍的清除迁移、销售通道的搭建、临时用工、各种非正常情况下技术措施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奖励和索赔问题、发包单位委托承包单位施工的零星工程(在施工合同之外)以及因设计变更导致已施工的部位需要拆除等。

3.2.特急签证是指必须立即执行而且延缓实施会造成更大损失的签证。4.职责

4.1.项目部专业工程师

4.1.1.负责填写现场签证单的工程量内容,并监督承包商的执行情况; 4.1.2.负责给签证单编号,并下发承包商和监理公司; 4.1.3.负责签证量的审核。

4.1.4.作为现场签证的主办人,负责跟踪签证的审批过程。4.2.现场成本管理员

4.2.1.负责初步审核签证工程造价金额; 4.2.2.负责签证后工程造价的审核。4.3.项目部经理

4.3.1.负责审核签证; 4.4.工程总监

4.4.1.负责签证技术方面的审核。4.5.成本管理部

4.5.1.负责签证的审核; 4.6.成本分管副总

4.6.1.负责5000元以下签证单的审批; 4.6.2.负责5000元及以上签证的审核。4.7.总经理

4.7.1.负责5000元及以上的签证的审批。

5.工作程序

5.1.现场签证的主要类型

5.1.1.因设计变更导致已施工的部位需要拆除;

5.1.2.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未包含在合同中的各种技术措施处理;

5.1.3.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条件变化、地下状况(土质、地下水、构筑物及管线等)变化,导致工程量增减,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

5.1.4.发包单位在施工合同之外,委托承包单位施工的1万元以内的零星工程; 5.1.5.合同规定需实测工程量的工作项目;

5.1.6.红线外施工道路的修补(红线内的施工道路修补宜在合同中包干)。5.2.现场签证办理的原则

5.2.1.一单一算原则:一个现场签证单应编制一份预算,且对应一个工程合同。如果签证内容简单,也可以一份预算对应多个签证单,但是该预算书内应根据不同签证单的内容分别列项。5.2.2.完工确认原则:当现场签证完工后,项目部工程师和监理单位工程师必须在完工后5日内签字确认,如属隐蔽工程,必须在其覆盖之前签字确认。

5.2.3.权力限制原则:公司对现场签证管理实行严格的权限规定,不在权限范围之内的签字一律无效。

5.2.4.正常签证的办理原则是“先估价后施工”,签证审批流程必须在7天内完成。5.2.5.特急签证办理原则是“边洽边干”,但必须在开工后7日内办妥全部手续。5.3.现场签证的提出

5.3.1.根据引起现场签证的主体不同,可以将现场签证分两种情况:

由甲方相关指令(如设计变更单、工作联系单等)引起现场签证

除此之外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施工条件主动提出的现场签证。

5.3.2.当甲方确定发出相关指令会导致现场签证发生时,首先判断可能要发生的现场签证的性质是属于正常签证,还是属于特急签证(详见3.2术语和定义)。

如果属于正常签证,则按照“先估价,后施工”的原则执行,要求签证的审批在7内完成;

如果属于特急签证,为确保不因执行时间延缓导致更大损失,则按照“边估价,边实施”的原则,由甲方发出相关指令,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执行,同时要求必须在开工后7日内办妥全部审批手续。

5.3.3.施工单位接到甲方指令后,根据甲方相关指令要求,提出办理现场签证的需求,由甲方,监理,施工单位现场实测实量,并附简图和当时照片,施工完成后照片及验收记录,填写《现场签证单》报监理单位审核。对于特急签证,需立即执行相关指令进行施工,同时提出办理现场签证的需求,填写《现场签证单》报监理单位审核。

5.3.4.除甲方指令引起签证发生之外,施工单位在日常施工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施工需要,提出现场签证需求。同样要求施工单位提出办理现场签证的需求,填写《现场签证单》报监理单位审核。

5.3.5.施工单位填写《现场签证单》时,要求附上初步预算或工程量清单。

如属实测实量的,需先确定单价,预估工程量;

如原合同中有单价约定的,按原单价计算;

如无合同或无单价约定的,则需事先确定,包括材料设备的认质认价;

如果是由设计变更引起的现场签证,且在设计变更审批过程中已经对签证费用进行过计算确定的,施工单位不需重新计算。 5.4.现场签证的审批

5.4.1.监理工程师接到施工单位现场签证申请的当日内到现场对工程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审核现场签证内容,并签署意见。

5.4.2.项目部专业工程师核实签证原因、事项及工程量,并签署意见。5.4.3.现场成本管理员对签证预算进行审核。

如果是由设计变更引起的现场签证,且在设计变更审批过程中已经对签证费用进行过计算确定的,现场成本管理员对其中的签证费用进行核算;

对于其它情况引起的现场签证,现场成本管理员需进行审核。

5.4.4.成本管理员审核完成之后,填报《现场签证审批单》,根据签证的审批权限,对签证进行审批。

5.4.5.签证的审批权限:

审批部门

签证类型 1总经理 2成本副总(成本审核)3成本管理部 4工程总监(技术审核)5项目部经理 6现场成本管理员 7项目部专业工程师

签证费用5000元及以上 1审批 2审核 3审核 4审核 5审核 6审核 7审核 签证费用5000元以下

审批 审核 审核

审核 审核

审核 审核

5.5.签证单的发放

5.5.1.审批通过后,签证单汇总到成本管理部,盖章后,存档一份,其余下发项目部,由项目部负责签证单的编号及发放; 5.6.现场签证的实施管理

5.6.1.施工单位按经审批通过的《现场签证单》内容组织实施,监理公司、项目部监督实施情况,并核实执行结果,对未按规定时间和任务完成的,督促整改,直至完成。5.6.2.项目部专业工程师负责工程量的复核,现场成本管理员负责造价的复核。

5.6.3.现场签证施工结束后,项目部专业工程师组织完成签证实施情况的核实工作,与监理、施工单位、现场成本管理员共同在《现场签证单》中签字确认。

5.6.4.如需要实测实量的,则由项目现场工程师、现场成本管理员、监理、施工单位到场测量,并在《现场签证单》上签字确认。

5.6.5.隐蔽工程签证必须在隐蔽前完成验收手续和工作量确认。5.7.现场签证的结算

5.7.1.成本管理部对已完工的项目按《工程预结算编制及审核作业指引》进行结算。5.7.2.施工单位根据确认的签证内容,编制竣工结算,竣工结算需“一单一价”。7天之内完成结算,否则不予办理。

5.7.3.施工单位每月25日前汇总上月20日至本月20日经项目部审核确认的现场签证结算,结算编制需“一单一价”,并附《

项目

月现场签证汇总表》,报送现场成本管理员、项目部经理审核,成本管理部审批。5.8.现场签证的汇总分析

5.8.1.现场成本管理员每月对现场工程签证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签证汇总表》。5.8.2.现场成本管理员负责对完工的《现场签证签单》进行归档保存。5.9.其他管理要求

5.9.1.《现场签证签单》字迹端正、语意清楚明了,必要时附上示意图,标明各种尺寸。5.9.2.签证单必须连续编号;所附资料有甲方指令单,现场实测实量记录,施工前照片,施工后照片。

5.9.3.隐蔽工程签证必须在隐蔽前完成验收手续,工作量确认; 5.9.4.签证必须由甲、乙、监理三方签字后才有效;

5.9.5.签证单需列出附带预算或各工作量计算稿,并画出草图;

5.9.6.签证原件一式五份,乙方两份,监理一份,甲方两份(项目部一份,成本管理部一份)。

5.9.7.项目部在办理承包商报送的现场签证时,要特别关注不合理签证,如发现不合理签证,须做好记录,说明不予签证的原因,并完成正常的审批程序,存档备案。5.9.8.不合理签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a)该签证已经办理,又出现的重复签证;

b)该签证的工作内容已经包括在合同中的,无需再办理的签证;

c)属于施工单位工作失误造成的工程签证,如,施工单位前期进度耽误造成后期赶工费用增加;施工单位因质量问题造成的工程返工,费用增加等;

万科集团成本控制流程 篇6

一、影响许继集团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一) 内部因素

许继集团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 规模快速壮大, 业务单元越来越多, 运营复杂度急剧上升, 运营矛盾日渐成为许继集团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 能提升许继竞争力的高端产品比例还不高;分散经营的惯性依然存在, 研发、设计、采购、生产、服务等业务分散在各子分公司, 独立运作, 流程运作复杂,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跨部门、跨单位协调难度大, 使得企业的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公司整体运营效率不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落后于ABB、西门子等国际一流企业, 尤其是一些影响成本的关键指标差距较大, 这些都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电力装备制造商, 就必须进行业务流程的不断再造与创新、压缩管理层级、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进各项管理变革、打造低成本供应链、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实力。实施低成本全流程运营管理变革是许继集团面对激烈竞争的需要, 更是许继集团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 外部因素

许继集团所处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 其发展水平关乎到整个工业化水平。由于客户多为项目型管理模式, 大量订单为单件小批量定制生产, 多数订单对产品提出较高的质量要求, 个性化需求强烈, 对设计、工艺、采购、生产计划协同提出要求更高。企业要发展、要创造效益, 就必须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 降低生产成本, 加强质量管理, 为客户提供性价比高、技术先进、成本低的产品, 从而实现整个运营系统的低成本运营。

二、低成本全流程运营管理实践

(一) 构建快捷高效的流程体系

1. 整合研发管理流程。

建立了包含本部和产业单位的两级研发架构。在集团层面, 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新兴产业培育孵化, 打造技术支撑平台;在产业单位层面, 开展产品应用和系统集成研究。两级研发机构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实现研发资源的集约化管控、优化配置和高效共享。

2. 整合采购管理流程。

统一整合采购管理系, 把各分子公司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由公司物资中心负责统一管理各分子公司的寻源决策、招标评标、价格谈判、物资绩效管理、审批采购计划、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专家管理等八项业务, 进行集团化运作, 简化供应商选择及跨部门审批流程, 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3. 整合生产管理流程。

建立统一的生产制造平台, 专注负责产品生产制造业务, 通过对计划、调度、采购、成本核算、库存、成品发运等关键要素进行管理, 充分发挥生产集约优势, 有效提升作业链条的生产协同和运行效率。

4. 整合服务管理流程。

建立跨单位、跨部门的矩阵式组织, 公司客户服务部是服务业务的职能管理部门, 省区营销服务中心是客户服务的受理、支持和商务主体, 产业单位是客户服务的业务主体, 实现了客户服务的集团化运作, 能及时满足客户需求, 提供优质服务。

(二) 源头控制研发成本

1. 创新产品开发模式。

许继集团所处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是面向订单生产, 其特点是需求少且多样、需求变更频繁, 要实现产品质量可靠、质量稳定, 成本最优, 就必须采用面向订单的产品开发。许继集团在研发过程有效应用了异步开发和共用基础模块CBB, 根据产品特性, 将产品分解为产品、插件、组件、部件和零件, 不同层次的工作由不同团队开发完成, 层次之间有尽量小的依赖关系, 从而实现开发任务同步进行, 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将复杂技术模块化, 形成稳定可靠的公共基础模块CBB, 用已经开发好的模块快速搭建产品,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极大降低了产品研发成本。

2. 源头控制物料种类。

面向订单的生产往往物料采购品种多、批量小, 如果在设计源头没有控制物料种类, 由此所引起的产品在性能和成本方面的先天不足是生产过程中质量和成本控制措施所无法挽回。许继集团实施物料选型标准化, 设计过程中, 针对常规物料, 建立内部标准物料库, 定期更新, 新产品开发时, 兼顾产品性能同时优先选择使用标准物料库中的物料, 严格控制新增物料。并建立特殊物料审批制度, 所有用户指定的物料需由营销部门和技术部门共同审批。

(三) 着力降低采购成本

1. 搭建大数据平台。

面对业务复杂度高、需要分析的物料种类多的情况下, 许继集团借鉴大数据思想, 搭建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平台, 能对每一笔采购自动进行品类划分、供应商整合等分析, 了解各个子分公司在各个区域、各个品类的花费, 使费用更加透明化。还可以收集各个供应商的具体情况以对其进行综合比较。大数据平台还可以引入互联网上的平均采购价格历史数据, 与公司采购价格进行对比, 根据这些数据预测价格未来发展趋势, 辅助采购员做出适合的采购计划。

2. 供应商集中管理。

许继集团建立了三层供应商管理体系, 包括战略层供应商、运营层供应商以及支持层供应商。物资中心对供应商实施集中管理, 各子分公司不再与供应商进行谈判交流, 而是由公司供应商管理平台与供应商进行合作, 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公司还建立了科学、实用性强的战略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能全面立体的反映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发展变化趋势, 从而确保拥有健康、稳定的战略供应商资源。

(四) 努力控制生产成本

1. 坚持精益生产方式。

将生产布局按照精益的理念, 重新布线, 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零件和产品的特征和工艺方法, 把相似的零件或产品归为一个产品族, 按其加工工艺对加工设备进行重新布局和分组, 组建一个个小的生产单元对产品进行加工, 使同一产品族的零件可在一个生产单元内加工完毕, 有效减少零件搬运次数、缩短搬运距离、消除零件停滞, 提高设备人员的利用率。生产过程中, 实施拉动式补货, 将看板作为前后作业之间联系的工具, 前道作业按看板所示信息进行补充生产, 实现生产平准化, 保证从材料到成品整个过程畅通无阻, 加快车间物料周转。公司还建立了车间生产管理控制系统, 实现了从计划下达至出货交付全生产过程中人机料法环品质等信息的可视化、可控化, 实现信息的无缝集成, 使生产成本处于可控状态。

2. 精细化物流管理。

为了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成本保障, 公司进行新承运商的开发、评估、认证和备用, 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 以竞争机制来管理承运商。加强物流现场管理, 设计专门的物流管理人员, 实行物流操作的现场安排, 协调和督导, 提高装载率, 减少运输次数, 实现货物效率化和安全化的配送, 最终降低装卸搬运费。

(五) 有效降低售后服务成本

许继集团建立了以省区营销服务中心为主、产业单位为辅、公司服务热线为保障的客户服务受理渠道, 多渠道接收客户服务信息, 真正为客户提供方便;开发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缩短传递时间;实行首问负责制, 及时传递和处理服务需求, 提高服务效率。为保证售后服务人员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公司制定了售后服务人员轮换制度, 有计划的对售后服务人员进行现代营销观念、事业心、责任感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 确保售后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和用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从而提高售后服务效率和质量, 降低售后服务成本。

(六)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1. 进行全面发动。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制。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分片包干负责制, 做到“一个专业、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层层签订责任书, 将开展情况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 形成引导改革的牵引力和推动力。二是健全动员发动机制。分层召开动员大会, 全年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实现全面发动、全员参与。

2. 强化过程管控。

一是按照项目式管理模式推进。提出“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特殊动作要报批”的硬性要求, 制定里程碑计划, 层层建立信息报告、督导检查、风险防控等协调机制, 做到每周有小结、每月有检查、定期有考评。二是建立问题整改长效机制。每年的年初和年中, 由公司领导带队, 赴各子分公司进行调研, 查找和研究解决各类问题。公司建立调研常态机制, 全面开展中期诊断评估、专项整改提升等活动。三是健全人岗匹配机制。积极推行岗位竞聘制, 部分单位中层干部实现“全体起立, 竞争上岗”, 推动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走上领导或关键岗位;建立员工帮扶机制, 组织干部进行“一对一”服务, 帮助职工排忧解难, 确保队伍和谐稳定。

三、结语

许继集团实施低成本全流程运营管理模式, 引入了流程再造、大数据、精益管理理念, 构建了高效快捷的流程体系, 打造了完备的成本控制模式, 实现了运营模式的创新, 形成了创新成果的持续改进和良性循环, 提升了公司的软实力, 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应对经济衰退冲击的抗风险能力。

摘要:许继集团针对本企业的实际特点, 整合业务流程, 促进资源共享, 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售后服务等生产运营各环节入手, 构建了低成本全流程运营管理模式, 提升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实现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低成本,全流程运营管理,装备制造行业

参考文献

[1]褚跃龙, 王爽.浅析企业应如何进行业务流程优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12 (2) .

[2]黄科文.研发制造型企业的全流程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 (3) .

上一篇:非公企业党建述职报告下一篇:销售副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