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

2024-10-11

受教育(精选9篇)

受教育 篇1

国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公民要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复习提问]

我国为什么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法对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有何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目前只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教育自身发展而言,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对于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法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一方面确认并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又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要求其确保适龄獐、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

[导入新课]

在我国,国家除了保障公民享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外,还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作为公民一定要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三、国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公民要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板书)

(一)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板书)

请同学们看投影:

材料一:新疆 廿多部地方法规为义务教育护航

在新疆,许多乡(镇)、村把保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写进了“乡规民约”,有的学校还对拒不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家长依法起诉,告上法庭,请法院依法裁决,强制执行。这是自治区坚持依法治教、促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中出现的可喜现象。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组在结束了对南北疆的检查后,听取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工作情况的汇报。

经过多年的努力,自治区的“普九”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截至底,自治区已有65个县(市、区)实现“普九”。进入“十五”以来,全区重点加大了还未实现“普九”的28个县(市)的“普九”攻坚战,规划到,在占自治区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规颁布以来,自治区相继制定印发了《自治区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自治区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等20余个配套性的地方教育法规、规章和文件。这些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有效地调节了教育关系,规范了教育行为,保障了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入学通知书制度》、《学生流失逐级报告制度》、《制止学生辍学处罚办法》等制度。近年来,各级党委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各级人大常委会定期组织教育执法检查,已基本形成了制度。

――人民网(06月04日)

材料二:贵阳3万多民工子女享受完整教育

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伴随民工不断进入城市而日益突出,贵阳市目前已审批的民办小学有80多所、初中30来所,民办学校学生中80%以上是流动人口子女。南明、云岩、小河三城区民办小学在校生为3.8万多人,其中3.3万是流动人口子女。贵阳市、区两级教育系统规范民办学校的各项工作,切实保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完善的教育。首先将其纳入管理范围,每年暑假组织民办学校校长定期培训,进行教育法规、政策的讲解,促使他们依法办学;每年教师节表彰大会、教研活动、文艺演出等都要求民办学校参加,为其分配名额,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在经费上给予一定扶持。

――贵州日报(203月31日 )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并板书。)

1、法律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可靠保障(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构成以及教育法为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做出的规定。

我国已初步形成教育法律体系,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是制定教育单行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依据,对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根据。

依据教育法律法规,依靠国家强制力,制裁拒绝发行法定义务的妨害教育的违法行为,依据刑法打击破坏教育的犯罪行为,能够有力地维护公民的受教育权。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案例。)

2、物质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物质基础。(板书)

为了保障公民切实享有受教育权,国家还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了物质保障:

举例1:在“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50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实施了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在实施“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到2002年底,中央支持的25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危房改造资金总量达到120亿元。2002年,中央财政还共安排6亿元,用于新疆、云南等13个边境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县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

举例2:周庄镇大力推进“科教兴镇”

近日,随着一座形似大鹏展翅的现代体育馆的.落成,周庄镇倾力教育投入、大力度推进基础建设又画上了浓重一笔。该镇计划3年投入1亿元用于学校各项建设,力争到明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强镇。

周庄镇致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把教育现代化作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程之一,在加大经济建设力度的同时,不断注重增加教育建设资金,教育事业投入连年攀升,从1998年起,该镇每年的教育支出都要占到全镇财政总支出的25%以上,2002年达到了37%。周庄镇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一方面是在硬件上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设施水平,满足创办一流学校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软件上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收入,提高教职工的生活水平。近四五年来,周庄镇的财政拨款每年都超过1500万元。2001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重新配置并进一步优化原有的办学资源,集中办学优势,提升中心学校的教学质量,该镇投入2000多万元对硬件设施进行了改善。除了一号工程――成化高中体育馆外,还对原来校舍比较陈旧、内部规划零乱的中学进行了改造扩建。2002年,政府投入400多万元为周庄中学新建了一幢教学大楼。投入300多万元新建了长寿中学食堂。目前,该镇还对以上两所中学规划建设新的综合教学楼。近3年来,该镇单为成化中学一所学校就投入1000多万元,为其配置投影仪、计算机、电视机等各类电教设备。

在重点完善配套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周庄镇还非常重视提高教职工的待遇。该镇有各级各类学校70多所,教师1200多名,政府每年需要支付工资奖金2000多万元,该镇确保各项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并使教师的收入逐年提高。为吸引更多的外来优秀人才来周庄任教,该镇对外来教师从生活上和政治上给予关心。各个学校也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让教学质量高、教学成果多的教师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

――人民网(2003年4月03日)

提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从国家到地方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以保障公民享有受教育权。

3、师资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重要条件(板书)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法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大计。

举例:山东:启动“111名师工程”培养专家型名师

人民网济南1月29日电 记者何勇报道: 今年,山东省将启动“111名师工程”,加大对中小学和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专家型教育名师,同时依托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试点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培养。

根据山东省教育发展规划,今年山东省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的目标是,要分别保持在99.8%和99.9%以上;普通高中招生达到6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要达到4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55%。为此,山东省将继续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完成中等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任务;大力推进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力争年内培训2万人。

同时,山东省将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在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聊城大学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依托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进行培养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的试点;组织2000名专业教师在山东省5所国家重点职教师资基地接受培训。

――人民网 2003年1月29日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我国公民切实享有教育权,国家采取了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一系列措施,保障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特别是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物质保障和师资保障,那么作为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

作为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我们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腾飞而刻苦学习,从法律角度讲,就是要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二)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板书)

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明确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应当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应当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应当履行遵守学校纪律,尊敬教师,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针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其危害。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问题:一是国家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法律、物质、师资三大保障;二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要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受教育 篇2

关键词:流动儿童,教育,弱势,身心健康,改善建议

进入20世纪90年代来, 我国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 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家庭化”, 即在流动人口中,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过去“单身外出”的方式而是以“举家迁徙”的形式流动。这样, 在流动人口中, 儿童人口越来越多。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中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人, 随父母进城的流动人口子女近2 000万人。而在这一个庞大数字的流动儿童中间, 小学入学率为85%, 初中入学率仅为20%。

中国儿童中心2005年完成的一项抽样调查也表明, 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及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 失学率竟高达9.3%。一直未上学者占6.85%, 失学者占2.45%, 从8岁到14岁, 流动儿童未上学比例由0.8%增长到15.4%, 中途辍学的现象比较突出。

可喜的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难”的问题。不仅确立了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 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 而且对于民办民工子弟小学也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扶持。到目前为止仅上海市松江区就有民工子弟小学35所, 可见大部分来上海打工的流动人口要想解决子女在沪的小学就读问题是不难的。部分社会爱心企业也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让更多民工子女享受到了城市经济发展为教育事业带来的果实。

然而部分学校部分民工子女受教育条件得到改善的背后, 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和问题。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他们最美的童年本该像花儿一样美丽绽放, 然而这些流动儿童由于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 使得他们的童真受到了很多外在环境的忽视甚至扼杀。这对流动儿童身心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可能是影响一个流动儿童、可能是影响一群流动儿童、甚至可能是影响未来的整个社会。所以, 必须引起社会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一、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仍然困难重重

笔者通过对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的几所民工小学进行走访与调研, 总结出流动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营养结构不合理, 生长发育受影响

流动人口的家庭收入不高, 打工赚的钱大多准备几年之后回乡买房养老之用。在城市里除去房租和生活费用支出, 家长很难舍得花钱去大力改善家庭的伙食, 不仅因为经济限制, 也因为时间限制。因此, 流动儿童的生活水平比较低, 平时吃的也比较简单, 在营养方面尤为欠缺。这样的物质条件是严重影响流动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成长的。

从笔者所在的团队对上海霍邱为民小学、广丰诚信小学两所民工小学的实地考察中发现, 大部分学生中午基本都在学校就餐, 而学校的伙食条件较差。霍邱小学由于处于松江镇中心地带, 这几年政府给予了一定的关心, 2005年松江区政府还专门给霍邱小学购买了一定数量的食堂器材用于食堂建设, 但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仍然很有限。相比之下, 距离松江镇中心较偏远的广丰小学自2000年办学以来, 一直处于远离人们视线的边缘地带, 几乎无人问津。可见, 对于大多数民工小学而言, 由于私立学校减少办学成本的初衷, 加上社会的关心程度欠缺, 种种因素导致了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与城市儿童存在天壤之别。

2.居住环境条件差, 卫生和健康状况很难保证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 民工子女居住的房子大多是随父母一起租赁的简易房, 不仅面积小、拥挤、生活不便, 且居住房屋阴暗潮湿, 卫生条件差, 这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卫生隐患。而且由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这些流动儿童经常跟家人一起一家老少合用一个毛巾、甚至洗脸洗脚合用一个盆。有些儿童甚至从来没有养成刷牙、便后洗手等最基本的卫生习惯。

而且, 受经济因素和观念因素两大重要因素影响, 导致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不足。而这些生活在城市的上千万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问题, 在威胁流动人口健康的同时, 也开始影响流入地的卫生、经济甚至社会稳定。

3.在公立学校受歧视, 难以与城市儿童平等相处

根据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的社会声望调查显示, 流入城市的农民 (即城市农民工) 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十分低下的地位上, 在全部100种职业的排位中, “进城经商的农民”排在第92位, “进城打工的农民”被排在第94位, 而且, 排在最后十位的职业, 都是主要由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如传达室人员、人力车夫、废品收购员、保姆、搬运工、单位保安人员等等。这份调查非常直观地表明, 城市农民工是城市社会声望分层的底层。很多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表示, 一开始城市儿童还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一旦得知他们的家庭背景是农民之后, 便不自觉地产生了隔阂, 这种同龄人的歧视对流动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由于在公立学校读书却不能像城市子女一样自由自在地与人平等相处, 这些流动儿童会感到自我封闭, 他们觉得自己不能被身边的环境接纳。事实上, 流动儿童大多“生在农村, 长在城市”, 甚至是“生在城市, 长在城市”, 由于长期脱离了家乡的社会生活环境, 他们已对乡土产生了距离感与陌生感。一份调查显示, 90%以上的川籍务工人员都表示将来要回到家乡去, 而70%的农民工子女都明确表示出了不愿再过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然而城市并不完全接纳他们, 甚至视他们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而随意驱赶他们, 社会资源并不平等地向他们开放, 那么他们生活的出路在哪里?他们不像第一代农民工, 城市拒绝、排斥他们的时候, 他们可以回到农村去, 但流动儿童长大后作为二代移民面临着既无法回到农村, 又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的双重悖论之中。如果不能及时处理, 这种心理上产生的歧视感与剥夺感, 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那必然会发生灾难性的社会后果。

4.私立学校条件差, 全面发展受限制

从笔者走访的几所民工小学来看, 这些民工小学大多没有文体设施。以广丰民工小学的办学设施为例, 该小学没有任何体育设施, 整个学校除了一个两层的教学楼就只有一个十分简陋的平地操场。而且, 该校一共570名学生, 从1~6年级一共8个班级, 教师人数13人, 几乎全部是从事基础知识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校课表上的美术课就是让学生拿一个图画本自己练习, 音乐课就是用DVD给学生放歌听, 而体育课就是让学生自己在操场上玩丢手绢、踢足球。

5.父母忙赚钱, 与孩子交往少

通过对上海松江霍邱民工小学的2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我们发现, 只有13.8%的学生选择排解心事的方式是与父母谈心, 这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是父母工作忙没时间, 二是和父母之间有代沟。很多同学是选择与朋友谈心, 可是一旦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呢?他们只能把心事憋在心里 (详见表1) 。

%

6.黑色网吧诱惑大, 学生沉迷其中

从笔者与团队成员对上海松江周边的民工小学进行走访的结果来看, 黑色网吧对民工小学学生造成的危害极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务学业的比比皆是, 学校和家长都非常无奈。

在对一名民工小学的老师进行访谈时他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谈到, 自从学校周边有了黑网吧, 他经常要去网吧看有没有自己班上的学生在这些网吧打游戏上网。学校附近的网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 同时也对学校的日常管理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父母本身就工作很忙, 很多学生一放学就直接去网吧, 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而且, 在网吧的这些学生还经常会受到社会不良少年的带动, 对身心造成极坏的影响。

据了解, 多年以来对黑网吧的整顿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但是黑网吧却仍然愈演愈烈, 如今已是一个受害越来越广、危害面越来越大的毒瘤, 导致未成年人因沉湎网吧而造成的悲剧不时传来。笔者希望, 政府应从根本上防止这颗毒瘤的扩散和蔓延, 还未成年人一片纯净的蓝天!

7.屡受不良少年欺侮, 身心受到伤害

“校园的围墙再高, 也挡不住外面的风”, 这是笔者做访谈时记忆极为深刻的一句话。当笔者问及霍邱民工小学的校长目前学校教育现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时候, 校长跟我们谈到, 目前该校学生受教育的最大瓶颈既不是政府没有给钱, 也不是社会没有给赞助, 而是周边鱼龙混杂的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一到下课放学时间, 就经常有不良少年在学校大门附近守着这些放学回家的学生, 对他们进行敲诈和勒索。很多学生被敲诈之后还不敢说出来, 怕遭到这些不良少年的打击报复, 长此以往, 身心造成极大的创伤。有的干脆也去敲诈勒索低年级的学生, 或者找小混混当自己的“老大”保护自己, 当然, 找“老大”是要交“保护费”的。

二、改善措施

1.解开户籍制度的枷锁

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就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 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 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 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 在所居城市都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流动儿童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 而被迫以体制外自发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当市场化的教育提供和有效需求 (支付能力) 都处于严重匾乏的状态时, 流动儿童就没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所以, 笔者希望可以解开这种束缚, 至少在教育上解开。因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 是人人平等的, 谁也不可以剥夺。

2.政策和教育基金向民工小学倾斜

从流动儿童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因上来看, 很多都是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引发其他方面的弱势所致。在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世界格局, 强弱之分植根于经济实力的强弱势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弱势群体与贫困群体不能画等号, 但仔细分析弱势群体的成因及成员结构, 不难发现弱势群体所指与中低收入所指存在极大重叠, 弱势群体中相当大一部分人是因经济贫困所致。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 受教育条件明显存在天壤之别。因此, 国家的教育投资与政策支持将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乃至整个弱势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学校定期为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免费培训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有很大区别的。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 而学校教育是成长教育, 是在已有模型上进行修剪、扶正以及培养;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丰富的、是潜移默化的, 完全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人进行的。而学校教育则具有规范性强、目的明确、方法一致等特点。更明了一点说就是:家庭教育是让一个孩子面对多件事, 偶然性强;学校教育是多个孩子面对一件事, 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所以, 家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键的环节, 是学生品行养成的初级加工。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那么家长“琢玉”的知识从何而来呢?学校可以通过相应的辅导班对家长进行培训。当然, 培训的时间最好在周末或者晚上, 这样可以让学生家长不至于耽误工作。

4. 媒体呼吁和谐共处, 让流动儿童免受歧视

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绿色家园, 孩子们在绿色中陶冶情操、在阳光下丰盈生命。所以, 孩子在校园里应该是求知而不是相互攀比的。俗语说同窗共读乃前世修来的福分, 能够在童年最纯真的时光中遇见一群来自远方的小伙伴, 也是生命中的一种缘分。正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朋友推动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人有何理由拒他们的子女于千里之外?近几年可能由于媒体对民工的负面报道比较多, 让城市人对农民工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 事实上, 这些并不是农民工的本质。我们需要媒体对这些流动儿童的父母多做正面报道, 只有善待农民工以及民工子女, 才能更好地让民工朋友投入到城市建设中, 为城市的发展继续做更大的贡献!

5.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监管力度, 倡导健康教育氛围

针对不良少年骚扰民工小学学生这一现象, 笔者认为可以跟警方展开合作, 加大对民工小学周边环境的治安巡逻和管理。一方面对这些不良儿童的处罚措施可以更加严格一点, 一经查处, 严加办理, 这样可以让他们望而生畏;另一方面, 加大举报和悬赏力度, 让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之后警方可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对民工小学学生的伤害扩大。学校要勇于承担起学生“保护伞”的角色, 给被不良少年伤害过的学生及时做心理辅导, 让他们可以及时走出阴影, 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

三、结束语

幸福的孩子大多有着相似的幸福, 不幸的孩子则各有各的不幸。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流动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他们同样是祖国花园里幸福的花朵, 他们不应被忽视, 更不应被歧视。中华之崛起需要这批建设者, 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梁启超先生曾说过,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 需要人人付出一点爱!

参考文献

[1]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3]叶庆娜.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差异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7) .

[4]宋艳.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报, 2005 (12) .

受教育与受教材 篇3

专科以上的学校为欲使学生直接应世,倾向常偏重于专门知识技术的传授。专科以下的学校所传授的,不是可以直接应世的知识技术,其任务宁偏重于身心诸能力的养成,愈是低级的学校愈如此。所谓课程,无非施行教育作用的一种材料而已。专科以上的课程学习后也许就可应世,就可换饭吃,至于专科以下的学校课程,习得后是不能应世,换不来饭吃的。不信,让我举例来说:诸君花了不少学费,费了不少的光阴,好不容易了解了几何中西摩松线的定理或代数中的二项式,记得了蒲公英、鲸鱼的属类与性状,假如初中毕业时成绩第一。但试问这西摩松线的定理和二项式的解答和关于蒲公英、鲸鱼的知识,写出来卖给谁去?怕连一个大钱也不值吧。

由此可知,中等学校教育的课程,只是一种施行教育的材料,从诸君方面说,是借了这些材料去习得发展身心能力的。诸君在中学校里,目的应是受教育,不应是受教材。重视书册,求教师多发讲义,囫囵吞枣似地但知受教材,不知受教育,究是“买椟还珠”的愚笨办法。

诸君读了我上面的话,如果以为是对的,那么希望诸君注意二事。

第一,要自觉地从各科目摄取身心上的诸能力。我上面所说的话,原只是普通教育上的老生常谈,并非什么新说,照理,教师们都该知道了的。他们应该注意到此,应该利用教材替诸君养成实力,不应留声机器似的,徒把教本上的事项来一页一页地切卖给诸君。但现在的学校实在太乱杂了,一年之中可换三四个校长,前学期姓张的先生来教诸君的地理,后来归姓胡的教,这学期又换了姓王的。在这样杂乱无序的情形之下,说不定诸君的教师之中没有不胜任的分子。又,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事,教师虽施着正当的教育,学生如果无接受的热心,也不会有好结果,故诸君须有养成身心诸能力的自觉才好。一个代数方程式,同级的人都能解,你如果解不出,这事本身关系原不大。但在一方面说,就是你的记忆力或思考力不及人,不到水平线,这却是大事。

第二,对各科目要普遍地学习。近来中学生之间,常有因浅薄的实用观念或个人癖好,把学习的科目偏重或鄙弃的事:有的想初中毕业后去考邮局、电报局,就专用功英语,有的想成文人,就终日读小说。无论哪一校,数学都被认为是最干燥无味、大家都要皱眉的科目。体育科,则除了几个选手人员外,差不多无人过问,认为可有可无。图画、音乐等科,也被认为是无足重轻的东西。这种倾向由能力养成上看来,真是太大的错误。因了学科的性质,有的需多用些功,有的可少用些功,原是合理的。现制中学的高中已行分科制,学生为了将来所认定的方向,学习要偏重些某方面,也是对的。我所指摘的只是普通中学生的对于学科的偏向,尤其是对于初中部的学生。你想毕业后去考邮局或电报局并不是坏事,但除了英语的知识以外,多带些知识趣味去,就是说,在记忆力、忍耐力等以外,多养成些别的能力去,不更好吗?

中学原只是普通教育,其中的学科都是些人类文化的大略的纲目,换言之,只是一个常识,在综合地养成身心的能力上看来,不消说是好材料。次之,在有升学希望的人,当作预备知识也自有其意义。至于要想单独地拿了一种去换职业,究竟是毫无把握的。将来情形变更也许不能这样断言,至少在现制度是如此。任你怎样地去偏重,结果所偏重的依然无用,而在别的方面却失去了能力养成的机会,只是自己的损失而已。

一家商店,常有一种东西是值得买,而其余是不值得买的。学校犹如商店,在中学校里所可吸收的是普通的身心能力,不是可以直接应世的教材。如果买应世实用的教材,那么将来进专门大学去,或是现在就进甲种实业去,急于考邮局电报局的,还是进英文夜校去。

编辑 八 里

诸君读到这里也许又要感到幻灭了,西摩松线、二项式和蒲公英、鲸鱼的知识虽不能卖钱,但因此而表现的推理力、记忆力等等是终身有用的。又,幸而能升学进而求更高深的科学,这些知识当作基础也是有用的。

我国基础教育中,所有学科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只要纳入中高考的科目,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和家长也重视,但随之而来“应试化”很严重;另一个是,没有纳入中高考的科目,就被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边缘化,包括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极为重要的体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等等,都不被重视。

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高考核心科目,其存在的问题是,大家都将其作为升学的工具,每分必争,结果是考题走上偏难怪之路,学生则陷入题海之中。为赢得考试竞争的胜利,学生们被老师和家长要求早学一点、学深一点,学科的难度也就这样逐渐增加。在国外,奥数只是有数学兴趣、特长学生的选择,而在我国,却成“全民奥数”。用同样的高难度要求所有学生学数学,这不会导致大多数人的抱怨才怪。

要治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减少分值或者干脆将其逐出高考来实现吗?我看很难。如果只降低分值,但最终按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到低、结合学生志愿依次录取的规则不变,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应试化思路不会根本改变,而逐出高考,必然会出现“不考、学校就不重视、学生也就不学的现象”。

——熊丙奇谈我国学科教育的“两个极端”

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語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神话。正如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面描述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对教学的束缚。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做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做到准确地加工教材。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窦桂梅谈“超越教材”

这样传统的实利实用思想,如果不除去若干,中国是没有什么进步可说的!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要绝对地不管实用原是不可能的事,但不应只作实用实利的奴隶。世界的文明有许多或是由需要而成的,例如因为要避风雨就发明了房屋,因为要充饥就发明了饭食等。但我们不应说房屋只要能避风雨就够,饭食只要能充饥就够的。中国人的实用实利主义,实足扑杀一切文明的进化。

又,文明之中,有大部分是发明者先无所为,到了后来却有大用大利的。瓦特用心研究蒸汽力时,何尝想造火车头?居里研究镭,何尝想造夜光表?化学学者在试验室里把试管用心观察,发明了种种事情,何尝是为了开工厂作富翁?发明电气的何尝料到可以驶电车?

人类有创造的冲动,种种文明都可以说是创造冲动的产物。中国人的创造冲动都被浅薄的实利实用主义压灭了!你看,孜孜于实用实利的中国人,有像瓦特、居里那样的文明创造者、发明者吗?旧有的文明有进步吗?火药是中国发明的,在中国不是只做鞭炮吗?罗盘是中国发明的,不是到现在只用来看风水吗?

惟其以实用实利为标准,结果愈无利可得,无用可言。因为对于一切的要求太低,当然不会发生较高的欲望来。例如中国人娶妻的目的在生子,那么就只要有生殖器官的女子就不妨作妻了!社会上实际情形确是如此。你看这要求何等和平客气,真是所谓“所欲不奢”了!

中国人因为几千年抱实利实用主义的缘故,一切都不进化。无纯粹的历史,无纯粹的宗教,无纯粹的艺术,无纯粹的文学,并且竟至于弄到可用的物品都没有了!国民日常所用的物品,有许多都要仰给外人,金钱也流到外人的手里去!

几千年来抱着实利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啊!你们的“用”在哪里?你们的“利”在哪里?

——夏丏尊名篇《中国的实用主义》

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 篇4

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动,共有个国家和地区的位教师、学生参加,其中教师人,学生人。我国从北京、西安、上海选派了名教师和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

联欢活动历时天,先后开展了项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是选评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所有教师都作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虽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

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还是迟到了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耽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教室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尘土,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使他们编造出来的谎话。

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

位教师认真思考,积极做答,都在规定的半小时内交上了答卷。主持人经过认真分析整理,从份答案中归纳出种处理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

中国式的处理方式是:一是当面进行严肃的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式的处理方法是:幽他一默对兄弟俩说:假如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了。

日本式的处理方式是: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与赞扬奖励,对坚持说谎者严厉处罚。英国式的处理方式是: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的处理方式是: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全班学生讨论,引以为戒。

新加坡式的处理方式是: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下。

俄罗斯式的处理方式是:给兄弟俩将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埃及式的处理方式是:让他们给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

巴西式的处理方式是: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球。

以色列式的处理方式是: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的胎?)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之后,活动主持者把这种处理方式翻译成几种语言文字,分送给参加活动的名学生,请学生们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的处理方式。主持人说,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方式,就是批评教育的最好方式。以色列的方式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的批评教育带有游戏性质,学生不怕、不难堪。

可见,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应该是在游戏之中的教育。

农村受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 篇5

1、您的性别______

A.男B.女

2、您的年龄______

3、您的文化程度是______

A.本科及以上B.大专C.中专E.初中D.高中F.小学及以下

4、在您上学期间,平均每年教育花费占您家庭收入的______

A.10% 及以下B.10%~20%C.20%~30%D.30%~40%E.40%~50%F.50%及以上

5、您觉得您的家人对您读书考学重视程度______

A.十分重视,只要我努力,尽全力供我读书考学

B.比较重视,会花钱供我读书

C.比较不重视,读不读书都行,不想出很多钱供我读书

D.一点都不重视,不鼓励读书

E.其他

6、您对读书考学的态度如何? ______

A. 很重视,一定要尽全力把书读好

B. 比较重视,学习差不多就行了

D. 不重视,我就不想读书

7、您认为农村人受教育的机会大吗?______

A.大,因为他们特别勤奋,只要成绩好,会有好心人帮助的B.不大,因为生活费和学费昂贵,农村人支付不起

C.很小,因为他们的起步就比别人慢,学校教学条件落后

8、您觉得减掉农业税和免除农民子女受义务关系______

A.很大,减少了很多支出

西墙

C.很小,一点点,解决补了什么问题

D.其他B.没用,因为现在贫富差距一样在增大,物价又普遍上涨,只是在拆东墙补C. 比较不重视,家人让我读书我就读些吧,我自己无所谓

9、您认为大部分农村学生辍学打工的原因是______

A.厌学情绪严重,读个初中毕业,能够打工就满足了

B.家里贫困,没有能力支付其念高中、专科等高等教育

D.读书没有用,不如打工实际,还有现钱赚

C.他们基础比较差,读书不突出,所以就去打工了

10、您对农村学生不上学而去打工的现象怎么看______

A.不应该,读书是他们的出路

B.应该,应为家里穷,要早日当家

C.很难讲,对他们先发展与先生存之间难以取舍

窗体顶端

11、您认为农村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______

A.很好B.比较好C.比较差D.很差

12、您认为农村学校的教师的综合素质______

A.很好B.比较好C.比较差D.很差

13、您认为影响您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原因_____

A.家庭经济上的原因导致我无法进一步读书

B.观念上的原因,我自己认为读书不是那么有用,不想继续读书。

C.其他人的阻碍,比如家人等认为读书没用,不让我继续读书,非本人意愿

D.其他 [详细]

14、您对您现在的受教育程度感到是否满意?______

一个很受启发的教育故事 篇6

一位著名的禅师即将不久人世,他的弟子们坐在他的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野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的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除根的,斩草就要除

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这里,他们用尽了各种各样办法都不能铲除杂草,早就已经放弃了这项任务,如今只是为了看看禅

师用的什么方法。

禅师那块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顿时领悟到:只有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的最

好方法。

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这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受教育 篇7

第一, 要明白什么是受教育权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 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公民受教育权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受教育机会平等权、受教育自主决定权、受教育环境权和受教育救济权。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讲, 受教育是一种权利;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来讲, 受教育是一项义务。

第二, 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决定的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所谓权利, 指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权益, 表现为享受权利的人们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在必要时可以请求国家机关以强制的协助实现其权利。所谓义务, 指法律规定人们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表现为要负有义务的人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 或禁止作出一定的行为, 以维护国家权益获得实现。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 只有保证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才能调动公民自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义务又是实现权利的基础, 公民只有自觉履行义务, 为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才能为充分享受权利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受教育兼有权利义务两种属性, 突出地表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没有权利, 就没有义务, 没有义务, 也就没有权利。只有大家都切实履行宪法规定的受教育的义务, 才能保障大家都充分地享受宪法规定的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 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要把对国家、社会的义务看作是自己应尽的天职。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 又是义务的承担者。既没有脱离义务单独存在的权利, 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履行的义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 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国家教育办得好坏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我国现阶段, 受教育是为国家、社会作贡献的基础, 受教育不仅是为个人, 也是为国家、为社会, 不能只看作是私事, 它是公民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

第四, 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里, 剥削阶级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 劳动人民的权利被公开剥夺, 或名存实亡, 只有义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建设新中国, 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我国, 权利的主体是人民, 义务的主体也是人民, 人民既是国家的主人, 也是国家的建设者。就受教育而言, 从公民个人的角度来说, 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它直接关系到公民的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自我的完善与发展;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来说, 公民受教育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 要实现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公民接受教育是整个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 是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对公民而言, 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国家和社会必须予以保护, 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无法剥夺;而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 受教育又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任何人企图逃避义务,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容许的。

因此, 我们说在我国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 又是公民的义务。任何公民都必须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既要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 又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行使权利时, 要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和他人权利的义务。

每个公民都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热爱学习, 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为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篇8

摘要: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于这一条款,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此条款提出法理的质疑,旨在引发对于宪法制定的思考。

关键词:受教育权;权利;义务;宪法

“人们为理解社会而受教育,他们为创造或再创造社会而受教育。” 著名教育家埃弗雷·赖默的这句名言足以显现出教育的重要性。如今各个国家更是将受教育的权利列入法律之中予以保护,有数据显示,在142个成文宪法国家的宪法中,51.4%的宪法规定了受教育权利和实施义务教育,22.5%的宪法规定了参加文化生活,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23.9%的宪法规定了教育自由和学术自由的权利。

当然,我国也不例外。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等,这一系列的法律规定都凸显出我国对于受教育权

的保护及重视。但其中所引发的种种思考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受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规定不合理

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于这一条款的规定合理性与否,法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受教育一方面是权利,受教育者可以放弃,另一方面是义务,受教育者必须履行。那么公民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一方面可以放弃,另一方面必须履行,从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同时也认为,我国受教育的这种宪法规定方式,不仅产生理论上的困惑,而且也在实践上给教育立法带来困难。有的学者则认为,从受教育权利绝对性与相对性和受教育义务履行者双重性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该条款,使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存在的必要性得到真正的理解。

我是比较赞同前者的观点,我国将受教育权既规定为权利又设定为义务,从法理上来讲是违背其权利义务内在理论性的,从实践上来说也会给部门法造成一定的困扰。

1.权利与义务主体双重性不符合法理

在谈论权利与义务的对立时,我们常说权利表征利益,义务表征负担,它们是法这一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同时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权利从法律角度来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义务则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任何一项权利都必然伴随着一个或几个保证其实现的义务,也就是说,权利人在一定条件下要承担义务,义务人在一定条件下要享受权利。但是在宪法这一条款的表述中,我们却发现,将受教育当作主体的一项权利外,同时也将其规定为了一项义务,作为同一主体而言则难免会自相矛盾。如果说这一主体有选择接受教育权利的话,那么他同时也有权利选择不接受,这也完全符合权利赋予的涵义,可于此同时,却又有法律的条文规定,这项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接受,因为这是一项义务,否则你便是违反了法律。试问,我们应该如何让这样一条既规定权利又限定义务的条款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完善的解决?结论自然显而易见,就是无法解决。这就好比,倘若我们赋予一个主体有选择吃苹果的权利,同时又规定这个主体必须吃掉这个苹果,不论你是否愿意,因为这是你的一项义务。所以说,公民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一方面可以放弃,另一方面必须履行,从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从法理上难以服众。

2.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界限划分模糊

在宪法的这一条款中,主体的界定也存在争论,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这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三岁咿呀学语的孩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统统都可以划分到这个范围中来。那是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将受教育作为一项义务来严格遵守?而我们从其他的部门法,不难看出,将受教育作为一项义务来遵守的,其实是特指的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法》第十七条关于学校教育制度的规定,可以对教育阶段做出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划分,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而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则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宪法中将这个义务的主体笼统的概括为公民是不合适的,这样就容易造成法律的误读。因为就宪法规定的条文而言,权利和义务的主体都是相同的个体,除了有悖逻辑和法理外,对于那些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孩童而言,如何让他们来理解受教育的义务?而且如果宪法创设了公民的某项义务,那么法律也应相应规定义务人拒绝或者无法履行该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我国的教育法律并没有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拒绝或者无法履行受教育义务时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基本都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部分或者完全没有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的能力。因而,宪法的此项规定如何让让他们来承担责任?

显然,在这里,法律的本意是为了强调让适龄儿童和少年的父母或监护人来承担这项义务,因为我国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正如穆勒所言,“一个人只顾把孩子生育出来,而没有能喂养他的身体和能把他的心灵教育好的相当预计,这对于那个不幸的后代以及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道德上的犯罪;大家也还没有认识到,如果做父母的不尽这项义务,国家就应当实行监督,务使这项义务尽可能在父母有负担之下得到履行。”所以说,规定父母的此项义务,从发展孩童身心和国家教育事业正常有序的进行这方面而言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从宪法的角度而言,宪法第四十六条这一模糊的规定是有悖于法理的,无法将意思得到真正的表达。象《日本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一切国民,按照法律规定,都负有使受其保护的子女接受普通教育的义务。”日本宪法如此明确的提出,让人们也可以清晰的了解宪法的本意,而不是象我国现在这样,对于这一条款的表述方式争论不休。

此外,义务教育除了父母的义务以外,是否国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显而易见的是“义务教育”是和免费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从长远的公共利益出发,通过法律强制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初等教育,但“强制”本身意味着国家不仅不得再向家庭收取相关费用,而且必须创造条件“保障”适龄儿童就学,否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家庭是否就要因此受到法律的惩罚?而这是否是一个理性的法律所要求的?因此,“义务教育”确实是适龄儿童机

器家庭的义务,但更是政府的义务。

二、宪法的模糊规定使得部门法立法无据

宪法的最高权威性是不可以忽视的,在法律体系中,宪法是各部门法的基础,各部门法都应当以宪法为立法依据,都不得与宪法相冲突;同时,各部门法也都是宪法的发展和落实,是宪法精神和价值的延伸和体现。

诚如在前文中所述,宪法第四十六款中的规定,对公民的范围并没有做出详细的界定,那么部门法是根据什么将初等教育界定为九年义务教育,是否就意味着在其他的阶段没有权利和义务限定?公民中义务的承担者是否和权力的享有者是同一主体?还是像《义务教育法》中的规定,使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作为义务的承担者?学校是否也应当作为义务的主体之一?如此一来的话,宪法的模糊规定,使得部门法所制定的规章条款就所依无据。如果一个上位法没有规定,而下位法做出相应的规定,则变成违宪的问题了,这样便会使得部门法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的是,作为宪法本身,频繁的修订并不是一件好事,若是解释能对其做更好的诠释得话,这种选择是最好的方式。对于此条款而言,就有学者提出,对该条款做出这样的解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根据自身能力接受教育的权利,负有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父母或监护人负有使其子女或被监护人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三、受教育权的司法程序受到的阻滞

九年义务教育由于受到国家的强制力的保护,学校只负责推行和实施国家的教育计划。可是高等教育则不同,它不属于强制性义务教育,从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角度而言,欲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必须赋予学校等教育机构一定自治权利。可是即便如此,无论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下还是在高等教育下,学生因受到处分被开除学籍而状告学校的诉讼至今仍旧是层出不穷,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行申辩的过程,便被学校所抛出的“一纸规定”而丧失继续受教育的权利,而诉诸法院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以学校的内部行为为由不予以受理,从而导致这一项宪法所规定的受教育的权利无法得到伸张。虽然经过“齐玉苓”一案,引发了人们对于宪法司法化的思考,但是在实践当中,还是没能真正的将宪法走上司法化的道路。于是我们只能在亟待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新的诸如自由权和“公益诉讼”的救济途径。

四、结束语

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个人自由发展其人格和个性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包含于人的尊严的内涵之中。一部成熟而稳定的法律,尤其是宪法,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其作为一部基本法存在的必要性。

如何同时将公民的权利和法律的威严同时并重并相得益彰,则需要我们不再是某一种理念的绝对坚持者,而是根据所要处理事务的性质,成为各种不同理念混合的产物。

而宪法中严谨的文字表述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倘若在文字表述上出现了歧义,则极易造成对法律的误读。进而容易让人们对宪法的可信度降低,极易造成对宪法的不遵从,若因为文字表述而随意的更改法律,尤其是宪法,这并不是一个国家法律真正进步的表现,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可是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考虑我们以前制定法律所没有考虑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的完善我国法律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在制定一部法律的同时,怎样使其得到最大的发挥,尤其不要在语言表述上出现失误,尤其不要让宪法象皇帝的圣旨那般朝令夕改。

注释:

①王俊:试论宪法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内在合理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②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J].法学家,2001,(2).

③王俊:试论宪法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内在合理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1).

④童之伟: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看法[J].法商研究,1998,(6).

⑤穆勒: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15.转引自王俊.试论宪法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内在合理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⑥王俊:试论宪法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内在合理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1).

⑦郑贤君提出,由于传统理论认为,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社会权利不具有司法可诉性,只有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公益诉讼,拓展传统诉讼主体资格的范围,以实现对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社会权利的司法救济;一是通过对自由权作延伸性解释,将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社会权利纳入自由权的范围之内,从而确立对这类权利的司法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千帆:《宪法学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8.

[2]蔡定剑:《宪法精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

[3]法律教育网: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 [EB/OL].

受教育的一件事作文 篇9

在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让我受教育的事,其中最令我受教育的.,是我刚学骑自行车时经历的一件事。

一天,爸爸下班时忽然推进家来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我高兴极了,急忙跑过去,哇!太酷了!它那车轮又大又漂亮,再配上酷似波浪的鲜艳的车胎纹,还有几个变速齿轮,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可是又一想,我并不会骑自行车啊!爸爸似乎看透了我的心事,说:“没关系,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会我们可以学吗,是不是?”。听爸爸这么一说,我马上来了精神,立志要学会骑自行车。

说干就干,我和爸爸推着自行车就来到广场。我迫不及待得没等爸爸指导,就跨上自行车,但是没骑几步就摔了下来。我扶起车子翻身又骑上去,但下场还是一样,每次骑上去都摔了下来。几番下来,我不禁有一些绝望了,学骑车的激情也消下去了一半。

这时,爸爸走过来,意味深长地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骑自行车需要掌握三个步骤,一是手握车把向前看,二是脚踩踏板轻重缓,三是掌握平衡最关键。”听了爸爸的指导,我的学习劲头又回来了。就这样,我严格按照爸爸的骑车要领去做,一次、两次、三次……十几次,终于,我也可以骑自行车了。

上一篇:港头中学语文月考试卷下一篇:小学生阅读怎样读懂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