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评论员文章(精选8篇)
解放思想评论员文章 篇1
解放军报评论员文章:坚持以身作则
动人以言,其感不深;动人以行,其应必速。管好部队带好兵,各级带兵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正因此,习主席视察第16集团军时强调,“要坚持以身作则,在修身养德、正风肃纪上下功夫”。
以身作则,就是带兵人各方面都要过得硬、带好头,特别是作风要正、形象要好,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带兵很重要的是带风气。邓小平曾说:“连长指导员不以身作则,就带不出好兵来;领导干部不做出好样子,就带不出部队的好风气,就出不了战斗力。”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和国民党军队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的干部带兵打仗都冲在前面,喊“跟我上”,而国民党军官则往往是站在后面,让士兵“给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八路军129师旅长范子侠曾对部队讲:“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着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这三句话,可以成为共产党人以身作则的带兵箴言。
各级带兵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既是正风肃纪的重点,也是正风肃纪的关键。正风肃纪能不能往深里抓、往实处落,主要取决于“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唯无瑕者可以戮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领导干部只有自己带头严起来、实起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正风肃纪才有底气,带兵管兵才有资本。如果自身不过硬,一心只想着个人得失,甚至搞歪门邪道,怎么让官兵信服?因此,各级带兵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带头反对腐败,树起好形象,立起好样子。
作风建设是个永恒课题,永远在路上。反弹是作风建设的大敌,坚持是“四风”问题的克星。“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现在被压下去了,但如果正风肃纪稍有懈怠,思想篱笆稍有放松,很多问题就可能卷土重来。各级带兵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一肩担起纠风治弊的责任,一肩担起强军兴军的重任,对“四风”问题及其各种变异表现,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寸步不让,一抓到底。要以坚强的意志品质持续努力,推动形成良好风气和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凝聚推进部队建设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关乎其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至今依然显示出科学理论的伟力,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也曾被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才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和中国面貌的深刻变化,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
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总书记在讲话中给出了明晰的答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学习和研究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本着科学精神、下苦功夫才能掌握真谛、融会贯通。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搞清楚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所作为;只有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努力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就一定能不断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更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时政热点:“身不由己”岂能成贪腐堕落的借口
不少落马官员在事后忏悔时,往往会提一句“身不由己”,比如新近公开的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原院长姚震的忏悔录。他在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时感慨,面对复杂的现实,“我开始也想做一名个性鲜明、有理想的领导干部”,然而“在各种关系网的冲击下,开始„入乡随俗‟地屈服于诱惑。结果一步陷进去,就越陷越深”。(人民网6月6日)常言道:“贿随权及,有权就有鬼跟来,大权大贿赂,小权小贿赂。”领导干部只要手中有权,就一定会成为一些人瞄准的对象——瞄准的不是这个人,而是他手里的“权”。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总是无所不用其极。面对不法商人的“凌厉攻势”,面对亲情友情的“软泡硬磨”,面对老领导、老部下、老同事的“情感挟持”,有的领导干部就“把持不住”了,“身不由己”便成了少数领导干部贪腐堕落的借口。
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条件,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身不由己”成为少数领导干部贪腐堕落的借口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客观环境里固然有各种各样的诱惑,但个人的主观因素、自律意识又到哪里去了呢? 总书记强调,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领导干部要想离贪腐堕落于“千里之外”,就要摆正心态、心存敬畏,在各种诱惑面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严守党纪国法,牢记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就要常扫“思想灰尘”,常祛“心灵阴霾”,常敲“律己警钟”,常做“廉政体检”,特别要防止给自己的不干净找理由,不让“不为人知、小节无碍、下不为例”等想法成为放纵、开脱自己的借口。
中国有句古语:“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人有七情六欲,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利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谋求生活幸福、追求事业成功、实现人生理想,符合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值得支持和鼓励的。但是,任何手段必须合理合法,任何欲望必须有理性、有止境,绝不能使欲望膨胀,将欲望变为贪欲。事实上,真正的共产党人总是会克制自己而隐忍非分之念,从而驾驭自我,自觉做到身心“由己”,将一切干扰拒之门外。
党报党刊热点文章——极弱变成第二强,应该点赞共产党
我们今天的中国,千万不能放任自虐心态蔓延。不能任由诋毁先贤、侮辱民族、抹黑中共、贬损政府的段子肆意流行。1900年,那时候共产党还没诞生。八国联军在北京以杀人为乐。法军将中国人追进死胡同,用机枪扫射不留一个活口;英军将人赶成一堆用炮轰毙;德军一律格杀勿论。枪杀、刺死、绞刑、烧死、棍击、勒死、奸杀无所不用其极,街头到处都是砍下的人头和被肢解的尸体。
1931年,那时候共产党饱受污蔑和攻击。日本人拿中国人试验取乐,手术摘除中国人的胃和小肠,让受害者不断吃东西也只能眼睁睁饿死;砍下手和脚,把手接在小腿上,把脚接在手臂上;把受害者的血液抽干注入马血,由此引起的剧烈抽搐,“连几个壮汉也压制不住”。
1942年,那时候共产党被国民政府围剿。四分五裂的中国饿殍遍野。河南大旱之后又遇蝗灾,成千上万人饿死。逃难者因为饥饿吞食尸体、易子而食,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无数,难民队伍遭到军阀驱赶扫射或日机轰炸,肠肚满地,哀嚎响彻云天。
1949年,共产党当政,接手一穷二白的中国。人均寿命38岁。那一年,中国一片废墟,如同水洗一般地贫穷。城乡几乎找不到完整的房子,到处是残垣断壁,没有医生、科学家,没有像样的武器,没有汽车、石油和化肥。钢铁产量才几万吨。文盲占绝大多数。
1959年,共产党执政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44岁。到那一年,中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了157项重点工程。工业化打下了全面基础。钢产量是过去的几百倍。之前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和美国人的一场正面战场较量取得胜利,震撼了世界。
1969年,共产党执政二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51岁。我们学习苏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是中苏开始交恶,边境陈兵百万,数十万苏联坦克随时准备碾过我们父辈的身躯,梦想把刚刚掌握核技术的中国扼杀在摇篮。尽管这样,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还是在高速度向前。
1979年,共产党执政三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57岁。我们能够自产军舰和坦克、能够发射初级的导弹和氢弹了、有了大庆油田、自己的化肥厂和炼化设备。那一年,党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从此走上超高速发展的道路,开始创造全球瞩目的发展奇迹。
1989年,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63岁。我们虽然在改革开放,但拒绝美国人“七块化中国”的论调。那一年我们第一次被骂成“独裁”,美国军舰开始封锁岛链,力图让我们的父辈屈服。我们没有被迷惑,没有动摇和退缩,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999年,共产党执政五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68岁。那一年,美国撕裂中国的决心到达顶峰,我们的大使馆被导弹轰炸,数名同胞粉身碎骨。我们的商船被公海拦截,断水断粮,但没有人屈服。那一年之后不久,英雄王伟驾机撞向了来犯的美国侦察机,化作蓝天忠魂。2009年,共产党执政六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75岁。我们北斗上天,卫星遍布,J20起飞,航母入水。这是我们的父辈用百年磨难、不屈换来的荣耀辉煌。除了我们自己犯傻,再没有人能摧毁我们。只要共产党领导这个国家,任何人也不能指望中国摇尾乞怜,成为附庸。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与捍卫中国。是共产党终结了中华民族受外族 欺凌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真正参与和主导的对外战争,抗日战争(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已经探讨)、中印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中苏珍宝岛战役、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都取得了胜利。共产党创造了奇迹和神话。在所有军事斗争中,它几乎都是弱者一方,但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子弟兵,战无不胜,雪尽前耻。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成为一切弱者、一切被剥削者、一切被压迫者的精神偶像。强者任意欺凌弱者的铁律不灵了。
毛泽东以超人的智慧,弥补了我们民族在装备力量、军事工业、人员素质的差距。他大力发展工业、炼钢铁、大跃进、不搞议会民主制浪费时间,将民族资本和地主财富收归国有,他想利用极为短暂的和平时间尽快发展。
有毛泽东这个传奇大英雄在,谁也不敢再与中国兵戎相见。他担心在他之后有没有他这 样的人物,不怕恫吓与讹诈,有那种深挖洞、广积粮的豪迈气魄,吓阻列强的觊觎之心。所以毛泽东日以继夜地工作,打下了让中国称雄世界的军事、外交、工业、科技、政治雄厚基础。这个英雄,两手攥空拳起家,挽救了中华民族。
在共产党手上,收回了香港澳门;在共产党面前,台湾永难独立。邓小平第二棒接得很 好,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现代化之门,江泽民胡锦涛时期,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执政以来,中俄联手与美国抗衡,中欧、中阿(阿拉 伯)、中非关系空前发展。排除美日的新亚洲安全观正式提出。中国作为亚洲领袖和世界大国正式登场了。共产党,真牛啊。俄印蒙三国总理居然同日访华。习近平访欧,战机护航;习近平访 美,三天庄园会谈礼遇罕见;中俄联盟,力度之大令西方目瞪口呆;印度新总理第一个邀请的是中国领导人;阿富汗后悔没有选择中国的发展道路;俄罗斯共产党羡 慕中国的发展;戈尔巴乔夫亲口说,苏联被迫解体,是因为没有邓小平这样的伟人。
大作家索尔仁尼琴为什么特别后悔。他的国际声誉来自其对前苏联的批评,他也以此为 荣。但是在晚年他曾经流着眼泪表达后悔,他看到的俄罗斯和苏联比,有太多乱像,人民生活得很无助。他承认对苏联共产党的批判可能是错的和肤浅的。他曾经是 公母知,但是他比中国产的公母知好一些,良知未泯。所幸,中国共产党比苏共更接地气,更善于改正错误,更懂得自我更新。从早期扶助农 工支持共和的共产党、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共产党、到接受整编主张枪口一致对外的共产党、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共产党、到无私奉献排除万 难建设新中国的共产党、到文革前后急躁与冒进的共产党、到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腾飞的共产党、再到今天成熟理性坚定自信的共产党,它走过了艰难曲折的探索之 路。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一个真正的民族精英的政治集团。直到今天,它仍然 集合了中国最优秀的人众,集中了一批有远大政治抱负和献身激情的政治精英。这个精英集团,虽然经历过自身成长的曲曲折折,在不同的时期犯过大大小小的错 误,但你可以看到,在所有历史的重要关头,它都神奇地选择了唯一正确的道路。
这是因为,这个党一直在顺应人民的愿望,呼应群众的要求。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不 答应、人民满不满意,一直是这个党的历代最高领导人衡量一切的尺子。这个党,是一个有伟大梦想、有伟大追求的党。在中国,没有任何其它政治力量可以替代这 样一个坚强辉煌的政治精英集团。中国人民应该为有这样的党,感到万分骄傲。
顺便说一句,为什么国民党败给共产党,大家可以列出很多理由,我认为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屠刀帮那时的共产党实现了队伍的净化,那时的共产党员都是愿意为主义献身的人物,这样的清一色的理想主义者的政党,国民党那个大杂烩党如何是对手啊。
即便是共产党今天存在一些腐败现象,但是它仍然保留了一大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理想 主义者。就我所见,在所有鼓吹西方民主的人中间,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人都没见到,全是市侩,假把式。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那我就告诉你吧,大的公母知我没 亲见,但我遇到的小型和微型的公母知可不少,多数都是一些骂完共产党,去玩女人、打麻将、混吃喝、捞外快的人,很多人的理想主义情操不比普通民众强,更不 要说比人家焦裕禄、雷锋这样的真正的共产党人了。
解放思想评论员文章 篇2
胡玉亭强调, 学习领会好三篇评论员文章, 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坚定政治立场,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充满必胜信心, 以饱满的热情、自觉的态度扎实工作, 做好工业经济和信息化转型跨越的大文章;要加强宣传,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着力于改革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贯彻落实2012年工业经济工作思路;要确保安全生产, 干部职工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维护大局,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依法履职、扎实工作;要加强党的建设, 特别是在诚信服务、求真务实、主动进取、团结协作、令行禁止、廉洁从政、精益求精、机关文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 《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三篇评论员文章非常及时、重要、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文章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紧扣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对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 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工作的部署和要求, 举旗帜、定基调、明方向、提要求、鼓干劲,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 使经信委干部职工深受鼓舞、增强了信心, 明确了方向。
解放思想评论员文章 篇3
关键词:文章学;《古文评论》;醇雅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12-01
《文章评论》一书的作者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其于康熙二十四年选编了一本《古文渊鉴》,并详细的评述了书中所选的古文,由张廷玉汇集了康熙皇帝对这些文章的评论并集成一书,就是《古文评论》一书。该书共1391条,分为十八卷,主要为文论,是其文章学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康熙通过这种形式来对当时文坛的创作方向进行引导,对当时的文章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古文评论》中的文道论及其意义
《古文评论》一书的作者康熙皇帝非常推崇程朱理学,将其推崇为官方哲学。《古文渊鉴》了大量宋代理学家的文章,例如陆九渊、吕祖谦、张栻等,其中以朱熹的文章收录最多。
根据朱熹的文道观念,其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章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内容,技巧和形式都是次要的。康熙在《古文评论》中也继承了这种观点,将“可以鼓吹六经者”作为文章入选的首要标准。在朱熹的《与刘共父书》一文的评论中康熙就明确表示了作者并非可以为文,而是理胜则文自然敏妙。欧阳修曾经提出“道胜”的观点,也就是不仅要在思想上提升自我的修养,还应该积极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康熙对欧阳修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将其中的“道”改为“理”,提出文章的“道”不应该超出理学的范围。这与康熙的封建帝王身份有着直接的关系,强调文章的实用性。康熙强调文章的思想主旨应该符合儒家义理,追求文章的醇正,发挥文章的教化作用来巩固统治。因此其推崇《汉书》、贬低《史记》,其理由就在于《汉书》更加符合儒家正统规范,而《史记》则驳而不纯。在《古文评论》一书中他反复强调“典正”“纯正”“醇正”,都是从这一方面来对文章进行点评。康熙统治时期全国政治基本比较平稳,其重视文治,确定官方哲学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后来的官方文章的基调,也对清朝的雍正、乾隆皇帝提出的“文必清真雅正”的观点奠定了基础。康熙也要求士子要积极学习程朱理学和文章,对康熙的文道观进行了反映[1]。
二、《古文评论》中的文体论及其意义
(一)《古文评论》中的得体论。
在《古文评论》一书中康熙非常强调文章的得体,也就是把握好文体特征。《文心雕龙》中曾经对各种不同的诏令提出了不同的文体要求,康熙在《古文评论》中对刘勰的观点进行了申发。康熙强调简洁是文章得体的首要条件,强调实用主义的文章观。康熙对于清朝的统治常怀有忧患意识,认为奏疏过于繁缛会导致失去实用性,也会增大皇帝批阅的工作量,最终造成皇权的旁落和统治的不稳。这种崇尚简洁的观点也从推及到了其他的文体。与此同时朝廷的应用文章还应该做到庄重典雅,才能称之为得体。康熙将政治学和文章学融合起来,对不同内容的诏令提出了不同的得体要求。例如康熙皇帝赞为得体的文章有《蝗灾罪已诏》、《王资深等并除监察御史制》等。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诏书中尤其要讲究得体,避免文辞过于严苛而导致少数民族的民心不稳。这既体现了康熙的文体观,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政治观念[2]。
(二)《古文评论》中的辨体论。
对文体的辨析被称为辨体,这种风气在元明两代非常盛行。康熙皇帝对此非常重视,通过圣旨的方式要求翰林院做好辨体的工作。辨体的意识在《古文评论》一书中随处可见,这也体现了康熙能够精要的把握各种文体的特征。与此同时他还能够把握文体风格变化的趋势,以此来点评历代的文风。例如在对汉文进行评论时,康熙不仅对当代著名的文学家董仲舒和贾谊的文章多加点评,还高度评价了与贾谊同时期的贾山的文章,认为其开启了西汉文风的转变。在文体风格演变中,前后时代往往具有剪不断的联系,因此康熙也非常重视辨析文体风格的渊源,能够发现一些能对后代文风进行影响的文章,例如其认为《罢初陵县邑诏》虽为汉文,具备汉朝文章的沉郁风格,但其华美的文辞已经开启了唐代文风的先河。
(三)《古文评论》中的骈文观。
骈文在唐宋古文运动之后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文体,不能承担“文以载道”的任务,清初仍然承认这种观点。尽管康熙具有非常强烈的文道观念,但其对骈体文这种文体本身却并不反感。康熙比较重视章表奏议这一类的应用文体,为了宣读的方便,这一类文体常用骈文。因此康熙认为只要骈体文能够起到经世的作用,就不应该拘于格式而对其进行贬低。康熙虽然反对骈体文的浮靡,但只要能做到言之有物、运之以情,骈体文也同样能做到自然雅健。康熙在《古文评论》中选择了八卷骈体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骈体文的地位,也影响了当时的古文观念[3]。
三、《古文评论》中的雅论及其意义
醇雅一直是康熙文章学思想中推崇的一个观念,并将其作为作文的基本目标。其在《古文评论》一书中对《郭逵自致仕起知潞州》《评选寺监官诏》等文章的评论中都对其“古雅”的特点进行了肯定。在康熙的文章学思想中,雅首先指的是内容之雅,也就是与儒家义理契合;其次指的是风格之雅、词令之雅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内容的醇正。
与此同时康熙认为文章的简洁也是一种雅,因此文辞简洁又可以成称为文辞之雅,命意简洁以可以称为命意之雅,这也体现了当时的官方文章政策。康熙尤其推崇西汉文章的雅,例如其对刘向《条灾异封事》提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做到了辨而裁,雅而赡”。在对其他朝代的文章进行评价时也会以西汉文章作为借鉴来评论文章之雅。康熙的这种观念对同时代学者的影响很深,也使清朝后世一直将雅作为一个持续性的文章政策,提倡“尊雅之风”。
四、结语
本文对康熙的《古文评论》中的文章学思想及其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康熙是一个封建帝王,其文章学的思想强调实用性,对应用文体的关注程度较高,强调文章的思想主旨要符合程朱理学的观点,并推崇文章的醇雅,能够把握文体特征,其文章学思想深刻的影响了整个清代的文章风气。
参考文献:
[1]黄湖滨.文章科学发展观:曾祥芹对文章学事业的战略性贡献[J].焦作大学学报.2010(03)
[2]吴承学.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J].中国社会科学.2012(12)
[3]祝尚书.关于文章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3(01)
学习评论员文章汇报 篇4
《文明理性展现中国力量》的情况汇报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文明理性展现中国力量〉的通知》文件要求,9月21日下午,我处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在会议室集中学习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文明理性展现中国力量》。
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刻领会把握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精神实质,做到在任何时期都保持清醒和坚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工作方向,做到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稳定的事不做,把表达爱国热情与展示高尚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稳定大局结合起来,发挥好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集中精力、扎实工作,爱岗敬业、团结进取,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篇5
反腐有没有震慑力、能不能得民心,关键就看是否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彰显了我们党坚决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道出了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
反腐首先要打“老虎”。他们贪腐数额巨大,又往往位高权重,是侵蚀党和国家利益的巨蠹。对这些有恃无恐的“老虎”,越是有来头、有背景、有能量,越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反腐败同样不能放过“苍蝇”。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以权枉法行为,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社会影响同样恶劣,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可有丝毫迁就。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受到严肃查处,有力地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党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严惩不贷、决不手软。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不能放松,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更为重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经验表明,加大制约和监督力度,对领导干部、一把手的监督,尤为重要。当前,对一把手的监督依然是薄弱环节,这既有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反腐倡廉从一把手抓起,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改变对一把手监督缺位、监督乏力的现状,让导致绝对腐败的绝对权力没有生存的土壤。
有效防治腐败,反对特权思想、遏制特权现象势在必行。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和资源,就自视高人一等,心安理得地损公肥私、侵占群众利益,说到底,这是以权谋私、以权枉法的腐败行为。这些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破坏党风政风,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对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甚至见怪不怪、视而不见。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决不允许在党内滋生蔓延。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反腐倡廉需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要警钟长鸣。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廉洁政治,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使各级干部为政清廉、秉公用权、履职为民,我们党才能永葆肌体健康、永葆生机活力,永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进作风 踏石留印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有始终从严要求自己,坚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使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
站在这样的高度,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也正是着眼于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制定了相应规定,给干部确立规矩,狠刹不正之风,目的就是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使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使执政的根基更加牢固。
改进作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很大,如果成天忙于应酬,穿梭于各种会议、活动,陪吃陪喝陪逛陪玩,哪有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哪有时间领会政策、研究工作?如果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奉行享乐主义,老百姓怎能不反感,困难群众怎会不寒心?如果什么钱都敢花、多少钱都敢用,群众怎么会没有意见,党的执政基础还怎么来巩固?“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对此,各级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改进作风的重要性、紧迫性,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切不可不以为然、无动于衷,而要始终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
改进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动员令,也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和破题。它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领导干部更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困地区,多做急民之困的实事,少做花上垒花的虚功。应当懂得,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拥护你、追随你;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反对你、疏远你。只有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百姓期盼的事情做起,干部才能不断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实现作风转变,必须下一番踏石留印的功夫。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能不能打消干部群众对改作风的疑问,能不能使各级干部的作风有一个深刻转变,关键就看有没有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果不能坚持下去,不能取得实效,一阵风,走形式,虎头蛇尾,最终就会失信于民。只有真改实转,让人民来监督,让群众看到变化,让百姓得到实惠,人民群众的心才会与党员干部贴近再贴近。
人民日报评论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突破
3月14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一改革方案,解决了一系列事关重大、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重要一步,必将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过六次规模较大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次改革,正是从全局的高度,确立了机构调整的方向和所涉及的中央部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方案》在许多领域取得关键性的突破,解决了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难题,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突出强调职能转变,并从“政府—市场—社会”的大视野中,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推进职能转移,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进职能下放,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管得过多过细问题,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进职能整合,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问题,提高行政效能;推进职能加强,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抓大事管宏观不够问题,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机制。这“四个推进”,既强调简政放权,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也强调监管责任,该管的要管住管好,符合现代公共管理改革的大趋势,也符合中国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
发展不停步,改革不止步。我们对政府职能的认识和定位,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的。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改革的推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自然而然会对上层建筑提出新的要求。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不前。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改革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下大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看得还不那么准、又必须突破的改革,可以先行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开辟新路。这是中国机构改革的方法论,也是推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必然路径。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机构怎么调整,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方案》通过后,确保改革方案落实到位意义重大。各地区各部门要讲政治、顾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任务要克服困难、坚决抓好落实,做到令行禁止、尽职尽责,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确保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法治思维更加深入人心
面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山东、江苏的一些地方政府将大气污染防治列入制定法规的计划,用法律筑起雾霾“过滤网”;新年伊始,中央1号文件提出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合作社将获得法律保障;留守儿童问题牵动人心,安徽省着力完善相关法规,用法律手段撑起“保护伞”„„十八大之后,在各地推出的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发展举措中,依靠法律、运用法律的“法治思维”,给人深刻印象。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这就意味着,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不仅要有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还要强化法治思维,这是对提升领导干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矛盾凸显如何妥善处理?利益多元如何实现公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处理各项工作时,必须首先自问: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这样做合不合法?怎样做才合法?因为,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开展。不管是土地征收、房屋拆迁,还是资源开发、劳动关系调处,领导干部都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以法治方式定分止争,断事评案。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纳入法治的框架内,是达到“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最佳选择,更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切实保障。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合法性思维的起点。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用法治思维的标尺规范各项行政行为。尤其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更加需要坚持依法行政。事实证明,用法治思维化解纠纷,更有利于妥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增进社会谅解,促进社会和谐。
树立法治思维,也是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广大群众应逐步养成遵守法规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尤其在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时,要学会依法办事。近年来,在一些劳动纠纷中,很多劳动者以法律为后盾,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方式依法维权,避免了矛盾激化,也使合法诉求得到了支持。要使更多人懂得,运用法治思维,采取法治方式,才能更好地维护每个人的权利,让普通群众“不怕事也不惹事”。
法制建设,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建设;法治思维,是高素质国民的重要体现。政府坚持依法办事,群众懂得依法维权,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改革发展才能走得更稳更实,各项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创新为发展之路导航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释放潜在生产能力,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写进中央一号文件;10多个省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制度创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政府依法施政,民间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如果用一组关键词描画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的风貌,“创新”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关键词之一。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政党,“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党的十八大强调增强创新意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要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探索为中国道路开拓新的境界。
是变化的发展形势,把我们推到了创新的大门前。赶超、跟随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简单模仿的路越走越窄,人口、资源、全球化的红利难以依靠,更多的动力只能来自改革创新。小到缓解紧张春运的一票难求,大到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今日中国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找到破解众多难题的钥匙。
创新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从农村改革的破冰试水,到国有企业的突出重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延伸,无不是勇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结果。放眼今天,无论是加强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基层探索,无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是驱散环境污染的雾霾,同样必须在创新实践中继续奋力前行。
创新,意味着做新的尝试,走新的道路,因而可能有风险。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两难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克服小富即安的惰性?如何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有坚定“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创新信念,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的创新方法,构筑起鼓励开拓、推崇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海外媒体曾用“新长征”“闯关”来形容中国全面小康之路。完成这一宏伟目标,任务艰巨,时不我待。始终保持探索创新的蓬勃朝气,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冲劲、闯劲、拼劲、韧劲,我们定能跨过攻坚期的艰难险阻,把发展之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人民日报评论员:雷锋,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当年,毛泽东同志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从那时起,雷锋这个名字就刻在亿万人民心中。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却穿越数十年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影响塑造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成为承载一代代人理想信念的精神丰碑。今天,在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之际,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继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必将激发人们向往文明、崇尚进步的道德能量,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这样的结论,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坚守。物质条件越是改善,思想观念越是多元,就越需要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越需要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郭明义20多年献血6万毫升,庄仕华39年巡诊80多万里„„从“雷锋在哪里”的呼唤到“雷锋没有走”的感喟,今天,雷锋精神依然构筑着精神的高地,寄托着美好的期望。学习雷锋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
始终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精神需求相连,雷锋精神才能赢得思想共识和持久活力。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雷锋精神仍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也要看到,时代场景的变化,文明建设的规律,使得今天的公民道德建构与精神文明建设更为复杂。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必将是一个需要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宏伟工程。这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更加自觉地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带动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整个社会从基本道德入手,从点滴实践做起,通过每个人实实在在践行道德准则,塑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使得学雷锋活动能够更具时代特色,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使其不断发扬壮大,向前推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50年前,雷锋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为年轻共和国提供精神动力,树立了历久弥新的道德标杆。今天,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转型中国,更需强大的精神力量破浪前行。永不褪色的雷锋精神,正是我们建立自信、增强认同、激发热情、积聚能量的源泉。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化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严治党不辱历史使命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个信仰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政党,在任何时代都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纯洁性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从轻车简从访贫问苦,到切实改进文风会风;从大力消减迎来送往,到精简取消宴请接待;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决策,到各级深入基层的创新举措;从清理不合格党员,到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实干举措,彰显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这一切,源于“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的忧患意识,来自“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清醒认知。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但消极腐败现象、违纪违法案件依然时有发生,考验和危险尖锐地摆在面前。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从严治党,要有坚决有力的措施手段。廉政建设,反腐斗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在这个问题上,中央决心很大,态度明确,将反腐倡廉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强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要求狠抓不放、常抓不懈。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是有着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必须依靠严明的政治纪律,时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必须坚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才能让人民看到切实成效和变化,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保党的纯洁性先进性。
从严治党,还要高度重视着眼长远的制度建设。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只有制度才能避免决心和手段成为一阵风、走过场。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党员意识,用党章规范言行;另一方面,也要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有序健康的政党治理。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任务,更要在“党要管党”中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从严治党”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人民日报评论员: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7日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一路追赶现代化潮流,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望历史,找到这条正确道路,极为艰辛、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样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使中国道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极大地增强了13亿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亿万人民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正是这条道路,把中国送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十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网,不到20年里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切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连“历史终结论”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留有一席之地。
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梦想之路越切近,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13亿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满怀信心走好这条道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定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梦想成真。
人民日报评论员: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在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中不断深化的,也必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推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
中国梦,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实现公平正义,既需要处理好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只有这些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是对改善生活的渴望。这些年来,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网初步建立,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向前的改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农业税免除了,义务教育免费了,职工工资增加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我们深知,这样的中国梦,体量之大,涉及13亿人;范围之广,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决定了圆梦之途绝不轻松,既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更需要克勤克俭、辛勤劳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未来中国定能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复兴梦想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图景,最终统一于人民梦的历史语境。“大河没水小河干”,近代中国的百年奋斗,不断证明着一个朴素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构建覆盖13亿人的保障体系„„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伟大的中国梦,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
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如果说,“大河没水小河干”阐明的是命运共同体逻辑;“小河有水大河满”,则揭示了发展进步的动力机制。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梦想的实现,正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淮海战役战场上一望无际的手推车,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鲜红的手印,标注着人民改革的精神。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是创造历史不竭的源动力。正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尊重了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才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释放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开辟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复兴之路。
历史证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的奋斗努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动员全体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就能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就能在逐梦之路上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人民监督 立政府公信
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抓紧把政府职能转变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会议研究确定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任务分工,将《方案》分解细化为72项任务,逐项明确了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得全国人大批准后,国务院第一时间确定任务分工并公之于众,目的在于把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机构改革不易,职能转变更难。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作为新一届国务院工作开局的关键,推进职能转变能否及时到位,事关改革大局。多年来,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住的事,而又顾不上那些应该管、能够管并且必须管好的事。砍了职能,意味着政府削自己的权、割自己的肉。因此,改革会有一些阻力。但再难也必须要做,这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打铁还需趁热。任务分工确定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新组建部门,要求抓紧完成“三定”工作,综合设置部门内设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对减少和下放审批事项、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等重点事项,要求抓紧提出具体实施办法,确保落实到位;对实施改革方案需要修改法律的,要求抓紧提出有关法律修正案草案,由国务院依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时抓紧修改有关行政法规。这72项任务分工,既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又有具体的完成时限,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
任务分工的公布是一种庄严承诺。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向全社会表明了完成改革任务的坚定决心。只有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确保改革按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才能给人民以信心。同时,任务分工的公布也是对政府履行承诺的有效监督。改革任务有没有完成、完成得怎么样?人民群众都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民群众的监督最有力,这将倒逼改革责任部门夙兴夜寐、勇往直前,做到该取消的必须取消,该下放的必须下放,该整合的必须整合,真正做到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同时该加强的要切实加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严格依法监管,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好方案关键在落实。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确保改革方案落实到位意义重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任务十分艰巨,需要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分批实施、逐步推进,确保整个方案实施抓得紧、推得动、落得实。我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用三到五年时间完成改革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就一定能够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
人民日报评论员:向最美基层干部致敬
四川省甘孜州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用青春演绎了造福百姓的感人故事,更用生命谱写了党的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
了解基层工作的人,不少都有“基层真苦,基层真累,基层真难”的慨叹。菊美多吉的事迹是无数基层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千千万万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反映了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
面对雪域高原的艰苦环境,他经常压一锅饭吃三天。面对山高坡陡、滚石如雷的危险,他组织抢救物资,转移村民。菊美多吉的“最美”,不仅在于他克服了基层工作的重重苦与累,更在于他用一腔热血与智慧解开基层的种种“难”与“结”,彰显新时代基层干部的风采与形象。
基层工作千累万累,为民造福不觉累。基层工作千难万难,心有群众就不难。菊美多吉心里只有老百姓的高尚情怀,赢得了许许多多人的尊敬。他离去后,藏区百姓每月农历十五夜都会为他点亮酥油灯,正是这种干部群众深厚感情的真实写照。
菊美多吉是千万最美基层干部中的一员,他们用忠诚与奉献,书写了扎根基层、造福百姓、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时代颂歌。我们干部应该为有这样一支为民的基层队伍而欣慰,为群众有这样一群贴心服务的基层干部而自豪。
学习评论员文章心得体会 篇6
四月六日,乡里统一组织认真学习了人民日报刊发的《集中精力
把两会精神贯彻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满怀信心
迎接党的十八大》三篇评论员文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决拥护党中
央的决定,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人民日报三篇评论员文章,内容丰富、逻辑严密、上下贯通,构成了一个整体。要深入学习,反
复研读,深刻领会评论员文章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实质。
要坚决做到两个统一。一是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二
是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在学习中,要以身作
则、率先垂范,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把中央精神及
时、全面传达贯彻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
二要明确方向,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人民日报三篇评论员文章,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若干重大问题进
行了深刻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真切表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
同愿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
感,进一步把握工作大局,明确工作方向,做到在任何时期都保持清
醒和坚定,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中央、省、市的各项决定,坚决贯彻中央、省、市的各项部
署。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不信谣、不传
谣、不造谣,始终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始终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三要凝心聚力,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要把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结合基层工作,把中央、省委和市委精神及时、全面传达贯彻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守工作岗位,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为团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团城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评论员文章心得体会
4月14日上午,乡政府召开专题学习会,学习人民日报近日刊发的《转变作风,开创新局面》、《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自觉遵守党纪国法》等三篇评论员文章。
会上,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人民日报三篇评论员文章。大家一致认为,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人民日报发表的三篇评论员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认真学习这三篇文章,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上来,对于推动全国“两会”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发展,对于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稳定,鼓舞全国人民以新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具有重大的意义。
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精神实质,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领导干部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切实增强大局观念,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和省委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执行党章和各
项党内法规制度,切实管好自己、管好亲属、管好身边工作人员。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当前,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全国“两会”精神,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的工作总要求,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和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主旨,切实抓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区域统筹发展、深化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建设、加强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解放思想评论员文章 篇7
《泉州晚报》作为福建泉州市委机关报, 肩负着引导一方主流舆论的重任。近年来, 《泉州晚报》通过在新闻评论领域上深入探索, 刊发了一系列具有感染力、影响力和启发性的新闻评论。本文以部分评论为例, 解析传统媒体评论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一、灵感的来源:“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是情感的动物, 正所谓“有感而发”, 才能“言之有物”。这就要求评论写作者对身边的新闻事件、社会动态、日常事务, 既要多存一份心, 又要有由小见大的敏感性, 才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一般新闻事件、普通社会现象中的深层内涵。
《泉州晚报》刊发的评论《妈妈的梦想城市的未来》, 就是一篇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新闻评论。每年全国各地各级都要召开“两会”, “两会”期间, 各大媒体的观察评论层出不穷。梳理下来, 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会场内外动态、代表委员作为。然而, 该篇评论从泉州一位普通妈妈的视角来观察两会, 描述了一位普通城市母亲对这场时政盛宴的关注和期待, 既新鲜可读, 又充满泥土气息, 一下子拉近了官方大会和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距离。正如文中所说, “每逢‘两会’期间, 我的母亲就又开始忙碌起来。作为一名普通的酒店服务员, 为入住的代表委员们打扫好环境卫生, 是她的职责。下班后, 母亲看我正在写关于‘两会’的新闻稿, 她突然问我‘他们开会都讲些什么’?面对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母亲, 我顿时不知道该如何用简单的语言说清这个问题。”这篇评论的诞生, 既得益于作者的母亲突然的一句“他们开会都讲些什么?”, 也反映出评论写作者时时在思考, 处处皆用心的职业敏感性。从一位母亲关于幸福的小梦想, 到千万个像母亲一样的普通市民的梦想汇聚成泉州发展的恢宏蓝图, 再到城市如母, 她既哺育了我们, 也需要我们的呵护。评论阐述的观点循循善诱, 思想的高度不断提升, 也体现出作者分析思考和以小见大的能力。这样一篇评论刊发后, 视角新颖、语言朴实、感染力强, 让广大市民切实感受到市“两会”并不在庙堂之高, 而是密切地关系着自己的生活, 有效提升了市“两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二、观点的确立:“于无声处听惊雷”
评论的生命在于立意。作为评论, 如果观点本身失去了魅力, 那么光靠语言的艺术是回天无力的。“命意之高下”决定了评论品质的高下。仔细揣摩那些深入人心的评论文章, 大多数都有这样的特点, 切入的视角独特, 观点立意高远, 关注重大社会现象, 或者关注表面看似微小的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命题, 而后就这些现象或命题发表与众不同, 独辟蹊径的见解。回想起笔者刚进入报社时, 培训授课上前辈的一句话:评论写作需要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 去观察和分析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再运用这些本质和规律, 去分析更广阔范围内的社会现象,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泉州晚报》新闻评论《曝光为何出了反效果》, 从麦当劳被3·15央视晚会曝光之后, 生意反而火爆这一怪象入手, 犀利地指出, “接受采访的人说, 从央视的节目来看, 麦当劳没有使用地沟油、没有使用瘦肉精, 厨房整洁卫生, 即使是延期销售也只是几十分钟的事情, 相比起国内很多食企来, 这更让人放心!”这样一段描述, 生动地揭示了国人对食品安全之无奈、容忍底线之低的现实, 进而提出了作者的观点:治乱当用重典, 只有让不诚信、不安全、不卫生的食品企业都付出倾家荡产甚至生命的代价, 国内的食品安全水准才会有真正的保障, 才能真正杜绝这样南辕北辙的笑话。
由此可以看出, 一篇优秀的评论, 应当具备视角独特、立意高远的特点, 才能发出与众不同, 振聋发聩的声音;才能让观点直击读者内心, 引发读者共鸣。而从最基本的要求出发, 作为评论文章的写作者, 至少要能把握几个基本点:一是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尽量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才能不偏不倚, 让评论文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二是要有自己的观点, 不能人云亦云, 落入俗套, 千篇一律, 让读者兴味索然。三是要逻辑严谨, 层次分明, 不能东扯西扯亮不出观点, 成为一堆无用的文字堆砌, 更不能把自己绕进去, 写着写着就失去方向, 失去核心论点, 导致前后矛盾。最后, 要言之有序, 注意行文的起、承、转、合, 让文章结构严谨, 以理性的美感打动人心。
三、细节的把握:“窥一斑可见全豹”
评论文章固然是理性思维的结晶, 但如果能通过丰富或典型的细节加以佐证,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泉州晚报》曾刊发评论文章《民营经济乐园之城——从迎宾红地毯说起》, 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市领导列队欢迎, 为民营企业家送上诚挚敬意;电视网络现场直播, 海内外泉州人为民营企业再铸辉煌呐喊助威——泉州民企明星踏上红毯, 带着奥斯卡颁奖礼般的荣耀, 接受‘一次创业’礼赞, 踏上‘二次创业’征程。”该文抓住了“二次创业”大会上民营企业家踏上红毯进入会场, 市领导列队欢迎这一典型细节, 一改常规党报社论中规中矩的面孔, 先声夺人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并通过这一细节结构全文, 从百米红毯饱含深情, 见证着党政民企同心走过“一路风雨”, 到耀眼红毯迸发激情, 助推着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一路进取”, 再到亮丽红毯洋溢希望, 谱写着政企互动打造民营经济乐园的“一路伴行”, 文章观点层层递进, 思想逐步深入, 实现了“硬主题”的“软着陆”。无论是从逻辑性来看, 还是从可读性来说, 都是一篇文字生动、结构精美的评论文章, 对于时常要写党政题材的时政评论写作者而言, 值得借鉴。
四、语言的风格:“浓妆淡抹总相宜”
新华社资深评论员徐兆荣曾说过, 写作评论既要充满激情, 又要富于理性。写评论时没有激情, 温吞水是不行的。充满激情, 可以理解成写作评论时, 文思要如同石油井喷一样, 不能是温良恭俭让, 吞吞吐吐、半推半就。“乐则大笑, 悲则大叫, 愤则大骂”是基本的情感基础, 这样写出来的评论才富有感染力, 才能给立足于理性说服的评论以更好的情感支撑, 这就是俗话说的“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观点和思想首先要能打动自己, 才能够说服别人。《泉州晚报》关于勿信网络谣言的评论《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收尾的最后有一句话, “‘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对于这点, 我们应有信心。”就体现出作者丰沛的情感投入。
激情之外, 还需要有理性。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之美。只有事实和逻辑构成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说服读者。事实是客观的, 逻辑却需要作者调动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强大的逻辑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给人一种理性之美。因此, 评论文章要在充沛的情感基础上, 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理智的分析, 理性的判断和理论的阐释。做到“以事实为依据, 以道理为准绳”。这里的“道理”可以包括各种为社会所普遍公认的规则和价值标准, 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言之成理, 述之有情”。
最后, 强调理性, 也就带出了评论文章的另一个特点, 就是总体上要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尽可能深刻的思想, 传达成熟的意见, 传播正确的观点。这是由时评“简洁明快、短小精悍”的文体特点决定的。但是在此基础上, 评论写作者也不能忽略文字的魅力, 一些深入人心的语言描述, 能够对评论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恰如其分的把握好感性和理性的分寸, 值得我们用更长的时间好好揣摩。
摘要:在“自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应当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中流砥柱。如何在“内容为王”的传播环境下脱颖而出, 考验着评论文章写作者的写作功力。在新的传播环境下, 评论写作者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厚的思想积淀、出色写作技巧和隽永的语言风格, 才能在百家争鸣中发出主流声音, 在千帆竞发中脱颖而出, 在人声鼎沸里传递社会正能量。
学会换位思考 理解文章思想 篇8
关键词:换位思考;文章思想;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1-02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如果换个角度来思考,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因此,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懂得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遇到难题这样面对,那所谓的难题也就不是难题了。我们可以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样我们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了。
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这一点是我们的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普遍感受。同时,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我试着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并意外地发现这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一、讲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换位思考
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对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障碍。所以,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们进行一部分的讲解,将文章的写作背景给学生们讲讲,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如在讲解课文《斑羚飞渡》中,学生真正见过斑羚的非常少,而有的学生更是不知道那个“伤心崖”有多危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真正的内涵的。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
2.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勾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观看图片和动画,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与文章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具体可以有下面三个维度的换位:
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句时,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自己带入到课本中,将自己化身为斑羚中的一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头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
2.与次要人物的换位。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有几类次要人物:(1)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2)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句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
每一篇文章都是每个作者思想的凝结,所以在每篇文章中,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发现更多的知识。
如学生提到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句时,我便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头羊壮烈牺牲这摧人泪下的场面中,设置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彩虹’在文中不只出现一次?”
三、总结收益,巩固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我们仅仅是学习了不进行归纳总结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需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看看我们学到了什么。因此在临下课的时候,我都会问一句“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这样就可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他们说出他们这节课的收获了。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懂得换位思考,学会进入到角色当中,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就阅读方法而言,不管学生怎么概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理解了换位思考的本质。
【解放思想评论员文章】推荐阅读:
解放思想大讨论文章10-12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05-26
解放思想学习心得: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到实处08-26
关于解放思想的演讲稿:解放思想我先行10-23
思想解放11-21
思想大解放08-10
继续解放思想06-30
解放思想征文07-15
优秀:思想解放心得体会——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09-01
解放思想谋跨越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