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2024-10-21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精选8篇)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篇1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界牌小学刘晓华

暑期学习时,听了李达武教授的《快乐国学与师德师风》,让我感受到古代诗歌的巨大魅力,碰巧的是女儿的暑假作业要求背诵古诗20首,以前逛书店买了唐诗三百首。在女儿背诵古诗时,我也跟着读背,吟诵。感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产生于这个时期的诗歌-----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宝贵的遗产。《唐诗三百首》全书选诗涵盖面广,所选诗作的体裁和题材非常广泛,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至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锐利的眼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蘅塘退士曾引用当时的民间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真挚质朴的人情味。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爱“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爱举首狂饮时的长醉不复醒,却也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感叹。他曾为贵妃吟颂诗篇,曾凭自己的才华光耀朝野。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想必一定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吧。他朴素,他也崇高。朴素的明快和崇高的伟大就这样完美地统一在了李白的身上,塑造了千古屹立不倒的诗仙形象。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同样是盛唐时代的另一颗巨星。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不同的是,他忧国忧民,带有和李白不同的气息。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出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极其强烈的忧虑意识。因而他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

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在唐代杰出的诗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还有刘长卿,李商隐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虽然自己读的诗仅是冰山一角,但求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篇2

第一个问题是基本的参考书。

几乎人人都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的注解本很多, 首先应该比较一下, 哪些适合我们使用?就收罗所及, 举7个比较好的本子:

1.清代陈婉俊注本 (中华书局) 。这是《唐诗三百首》早期的注本, 也是最有名的注本之一。其典故注解比较准确, 直接引用原始文献。今天估计要中文系硕士以上水平才能直接利用她的注解, 所以它其实是一个《三百首》的高级读本。

2.清代章燮的注解本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它给《三百首》里的古体诗、乐府诗分了段, 讲律诗的起承转合, 鉴赏和分析比较平实, 和我们今天唐诗教学用的方法比较相似, 有助于初学者掌握《三百首》。

3.1931年, 有个叫袁韬壶的先生, 出了本《文白对照唐诗三百首》 (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出过影印本) 。这是我看到的最早的白话意译本。

4.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 (中华书局) 。

5.金性尧先生的《唐诗三百首新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该书在1980年出版, 直到现在还是很流行的一个本子。

6.《唐诗三百首全译》 (沙灵娜译, 何年注释, 陈敬容校订,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目前全译本很多, 这一本的译文值得欣赏。

7.张忠纲的《唐诗三百首评注》 (齐鲁书社1998年版) , 注解非常详细。另外, 刘首顺的《唐诗三百首全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译诗用整齐的韵文, 也可以参考。

上面是笔者以为比较好的注解本。其它大多数的本子, 其实就是抄来抄去, 比较缺乏新意, 注解的人往往自己也没弄明白。这样的注解本, 不读也罢。

对《唐诗三百首》, 我们会有鉴赏的需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是大家常用的参考书, 里面有很多精彩的赏析。尤其是名家的赏析, 值得反复玩味。唐诗赏析类的图书, 有多种经典, 常见的如俞陛云的《诗境浅说》、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 值得细读。古人的评点赏析, 有《唐诗汇评》一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 洋洋三厚册, 选了5127首诗, 《唐诗三百首》里几乎所有的诗, 都可以在里其中找到大量的古人点评, 足够我们采择、参考了。不过需要记住一个原则:鉴赏文章只是我们过河的桥梁, 别人的赏析再好, 也替代不了自己的感觉和分析。

我们也会有扩大阅读的需求。清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收了1928首, 对一般的读者来说, 真是可以观止了。不过此书注解太少。当代有两种高质量的唐诗选本, 一是马茂元的《唐诗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诗三百首》里面的很多篇目, 这两种选本都选了。马先生的选本有很多妙解, 读他的注, 既可以解决字词典故, 更能随着他进入诗歌艺术的世界。文研所的《唐诗选》选了630多首, 序言中说, 注释方面“希望多注意解决疑难和关键的问题”, 在诗人小传中“希望除扼要叙述作家生平之外也能扼要地说明他们的创作特点”, 此书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此外, 葛兆光注解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唐诗卷》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后来书名改为《唐诗选》,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是一个比较值得推荐的新选本, 诗人小传和注解都有新视角和新见解。

第二个问题是学习的途径。

古往今来, 基本方法其实很简单:多读、反复读, 一首诗读100遍不嫌多;多背, 反复背, 一首诗背100遍也不嫌多。这样, 从诗题到诗中的每一个字都不会放过。字中间的、背后的问题和味道才能出来。问题出来了, 会引发我们探索的欲望;味道出来了, 就会一层层加深我们的兴趣。不过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难, 由于大家工作忙、压力大, 往往不能坚持。《三百首》有口袋书, 建议提包里放一本。三百首又比较简短, 三上、三余, 完全可以利用。每天背一首, 减去学生时代就会了的, 半年可以背完。剩下的一生时光, 就可以慢慢去品味了。

有些时候, 老师讲解古诗词, 希望学生字字都落实。想做到这一点, 不太现实。但是没有尽可能详尽的分析, 欣赏往往就只能停留在“好”的表面。具体好在哪里, 说不出来。朱自清先生说过:“只有能分析的人, 才能切实欣赏;欣赏是在透彻的了解里。” (《古诗十九首释》) 。这样去做了, 自然地, 我们就会走向对作品中职官、地理、典故、虚词等的探求;就会想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以求全面的了解;就会有“知人论世”的需求, 希望读作者的传记, 读作者时代的历史。

此外给《唐诗三百首》里的诗人们按初、盛、中、晚排排年代, 就是一部唐诗的小史;读一本《唐诗史》, 把《三百首》作为印证, 唐诗的历史马上就鲜活了。在《三百首》的诗人中挑出几位自己喜欢的, 买他们的诗集回来研读, 慢慢地, 就知道以前对杜甫、李白、王维、杜牧们的认识, 其实是比较肤浅甚至是很有偏差的了。

《唐诗三百首》里面也有几首比较难读的。如杜甫的七古《寄韩谏议》、韩愈的几首七古、李商隐的《韩碑》等, 就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一般的情况是, 大家对律诗和绝句容易理解一点。而对唐人的五古和七古, 往往需要一些积累才能欣赏。

第三个问题是一个基本的教训:切忌贪多。

很多年前, 笔者向老师表示:要把杜甫的诗全部背下来。当时老师就说:先看萧涤非先生的《杜甫诗选注》吧。15年过去了, 先生言犹在耳, 我不但没有背下来全部杜诗, 连萧先生选的281首, 到现在也还是掩卷茫然。一会儿李白, 一会儿韦应物, 一会儿韩愈, 一会儿贾岛, 没有一个是下了真功夫的。所以对于很多的诗人, 能够说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别人说过的话。自己觉得真有一点心得的地方, 往往还是“无法言传”。

说《唐诗三百首》 篇3

衡塘退士在书前写了一篇仅132字的序,全文如下: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而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

这篇序谈不上有任何理论阐发,他的选择标准也只是“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而已。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家塾课本”却有极强的生命力。历代的诗歌选本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除《诗经》《文选》外,五七言诗选没有任何一本可以和《唐诗三百首》相比;而且《唐诗三百首》较之《诗经》《文选》更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千家诗》虽流传亦广,但确有孙洙所说的缺点,够不上档次。五四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近代学者用“新观点”编的唐诗选本多不胜数,有若干种还冠以“新选唐诗三百首”的名目,竟然没有一种可以和孙洙相抗。孙洙三百首无数次重印,总是出来就一抢而空,今人选本却默默无闻,甚至不久就湮没了。

《唐诗三百首》成功的秘诀究竟何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孙洙让所选的作品范围在一个美学体系、一种审美标准之内。全书凡选录七十七位诗人的作品,但我们读起来除极少数以外,好像是在读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作,只觉其温厚和平,和谐顺畅,不会因风格内容变化太大而感到不谐调。因为他所选的都是风格典雅浑厚而语言典范流畅的诗篇,节奏和美,音韵铿锵,而于冷峭幽涩险怪纤巧绮靡之作则加以排斥。一般不涉复杂的历史事件,即使涉及,由于表达的顺畅也容易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即属于这种典型(少数作品如韩愈《石鼓歌》、李商隐《韩碑》例外)。作品绝大多数非常优美,披翻咏读,如信步桃花源里,只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迎面惠风和畅,花香鸟语,使人心旷神怡。

孙洙的选录标准,自有其时代渊源。孙氏生当乾隆盛世,其时在江南,沈德潜的诗教影响很大,孙洙的选诗标准,基本上脱不出沈氏的藩篱。沈德潜论诗强调“温柔敦厚”,追求“体格声调”。他在《唐诗别裁序》中揭示他的选诗标准时说:“既审其宗旨,复观其题材,徐讽其音节,未尝立异,不求苟同,大约去淫滥以归于雅正,与古人所云微而婉、和而庄者,庶几一合焉;此原意所存也。”在《重订唐诗别裁序》中又说:“至于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以及作诗之先审宗旨,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一归于中正和平。”沈德潜的这些论述,验之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是十分合拍的。“去淫滥以归于雅正”,“一归于中正和平”,正是孙氏三百首选录的依归,所选录的作品也明显受沈氏《唐诗别裁》的影响。全书312首诗,有239首与《唐诗别裁》所选相同,只有73首是别裁所没有选的。其中五言古诗40首,仅有四首不同于《唐诗别裁》;七言古诗42首,只有7首不见于《唐诗别裁》;七言律诗53首,也只有11首是《唐诗别裁》所没有选的(其中单李商隐一个人就占有8首,除开李商隐就仅有3首不同了)。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不同于《唐诗别裁》的略微多一些。孙洙无疑是沈德潜的追随者,即使是《唐诗别裁》未曾入选的作品,《唐诗三百首》所选大多仍符合沈德潜的诗选标准。沈德潜的诗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隆盛世的风尚,因之受沈氏影响选就的《唐诗三百首》也曲折地反映出乾隆盛世的气象。

《唐诗三百首》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却又简单的作法,就是突出重点。有唐三百年,突出盛唐一段,选录达150首之多,将近全书的二分之一。盛唐又突出李白、杜甫、王维三家,凡选录98首,也将近全书的三分之一。其次孟浩然、王昌龄、岑参等选录也不少。盛唐以后也各有重点。由盛唐进入大历的诗人突出韦应物和刘长卿。白居易的诗入选不算太多,只有六首,但因选人了《长恨歌》《琵琶行》两篇无与伦比的长诗,就使白居易在书中具有特殊的分量。中晚唐近体诗则突出李商隐和杜牧。如此重点突出,使全书的作品成为最优的选择。不过,尽管《唐诗三百首》所选的作品绝大多数确是优秀之作,也有少数作品选录不当。如綦毋潜《春泛若耶溪》、元结《石鱼湖上醉歌》,都不够水平。即使是大家作品,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杜甫《寄韩谏议注》、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在他们自己的集子里也并非上乘。至于像郑畋的《马嵬坡》,格调甚低,更不应入选。

应该看到,受选家诗论的局限,《唐诗三百首》的选择从整体说也是有缺点的。孙洙强调风格的协调,忽视甚至排斥艺术的多样性。如李贺的作品一首也不选,大概是认为他过于诡谲;储光羲的作品也不选,可能是嫌其轻淡。初唐仅选了王勃、骆宾王、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五律各一首,沈还选了一首七律;而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都未人选,显然是认为他们风格轻绮。但孙洙对李商隐的无题作品似有所偏爱,李的《锦瑟》一首,《春雨》一首,《无题》六首,沈德潜都未选,也许是嫌其诗旨隐晦,而孙洙都选了。这是孙洙诗选与沈氏诗风相违的极为独特的例子。

《唐诗三百首》皈依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回避矛盾斗争,对于反映现实较为尖锐的作品都尽力排斥。李白的作品总的说来选录恰当,但《古风五十九首》一篇不录。杜甫诗选录如此之多,而“三吏”、“三别”、《赴奉先咏怀》《北征》这些名作一篇未选。整个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作品一篇不取。中唐李绅《悯农诗》,晚唐聂夷中《伤田家》、皮日休《正乐府》等反映社会现实较为深切的作品也都一概摈斥。上述作品除李绅、皮日休之作外,《唐诗别裁》都入选了,可见孙洙比沈德潜做得还要极端。因之,《唐诗三百首》作为怡情悦性的读物是很好的,而于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认识生活则有严重的不足。

读书笔记-读《唐诗三百首》 篇4

——读《唐诗三百首》(孙洙编)

诗者,兴盛于唐,故后世以“唐诗”为大。清代孙洙因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辩”而采选编辑了《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三百余首诗,或取之情真意切,或取之语言工丽,或取之音韵和美,为世人展现了由诗谱写的唐朝乐章。

大唐自乱世中崛起,太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征戍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不少的佳作,都是源于诗人对离别的描写、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期盼。如沈佺期之“为谁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如宋之问之“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无不使人叫绝。

唐初有开元之治,有张九龄这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贤明高尚之士,却也免不了受到“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的对待,被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排挤诽谤。

边塞诗人岑参,诗句雄浑豪迈,笔力刚健,与高适并称“高岑”,代表唐诗中的边塞诗派。但就是这样一个多年生活在塞外,能高咏“君不见走马行船学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男儿,也有“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抑郁情怀。

善于边塞诗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却并不提倡战争。他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黄沙老”,批评“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哀悼“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最爱那首七绝:“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不知愁却见愁。

著有《黄鹤楼》和《长干行》的崔颢,也曾“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大叹仕途坎坷。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上的成就无人可比,其诗句中体现的洒脱与自得,受到很多人的赞赏。但事实上,王维并非全身心投入隐居,他仍在朝中为官,只是在蓝田南山置备有房产,半官半隐。早年他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险些被皇帝当做叛徒治罪。还好有弟弟王缙为他求情,皇帝才从轻发落。也就是这之后的诗,大都表现对精神解脱的渴求,主调消极厌世。若说喜欢,王右丞的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等,哪个不是美不胜收。可惜食君禄而不为君忧,可谓是愧对了年轻时的抱负。

和王维比起来,孟浩然算是一位隐士。孟襄阳之山水诗不比王摩诘差。但这个长年隐居鹿门山的人,更多时候还是表现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寂。所以不难想象这位诗人写下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样对官场表示渴望的句子。不论他对仕途表现出多么大的反感,到底还是因为他求官不遂。后来受到张九龄启用,他仍是出仕,做了一个从事。

唐诗万首,李杜为尊。诗仙李白绝对是家喻户晓的,小孩子背唐诗大概也都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作为教科书上的风云人物,李白在官场倒并不得意。但他与大多数诗人一样,都希望入朝为官一展宏图平步青云,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见其豪情壮志。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是风流倜傥。我也一度为李太白的豪饮而绝倒,认为能“斗酒诗百篇”才叫喝酒,否则就是在糟蹋酒。书中只录《月下独酌》中一首,但其二中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更让我觉得杜康酿酒,就只为了这个男人。可惜就像世人误以为“上船”就是“登上船只”一样,李青莲的豪迈也被误读。盛传的“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并非是藐视权贵的表现。如果他藐视权贵,也只是因为他不是权贵罢了。李白一生,空有一腔热血,并没有在政治上做出任何建树。留给后人的只是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又或者,只是穷极无聊,写诗发泄。我绝对是喜爱他的,因此才觉得他可怜。另外,“不上船”指的是敞开衣襟,不系上扣子。《康熙字典》有记载:“衣领曰船”,“或曰衣襟为船”。

而另一人杜甫,要说的就少多了。人称“诗圣”的他,让人第一想起的并非他的诗句,而是他端坐远眺的那张画像。这位一生多灾多难的老先生,笔下诗句大多是描写人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虽被称“诗史”,但鲜有人爱,毕竟还是《长相思》比《兵车行》更富浪漫主义色彩,更惹人喜爱。对这位“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老先生,只剩惋惜。

唐诗之美,绝非庸人三言两语可以尽述。还记得高中时,学的最好的是语文,但语文卷子里得分最低的就是诗歌鉴赏。让我写出那些死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人的思想感情,曾经一度令我抓狂的想撕掉卷子。当初为了拿到分,读了无数诗词,还把打动我的全部抄下来。抄着抄着,就真的爱上。后来也不在乎得多少分,在别人背《高中生必背50篇》的时候,我拿着我抄的满满一本子,反复诵读。

如今也不用再在乎那些家伙的思想感情,却被俗世迷得乱成一团,很少再翻阅。但那个

本子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当我真正找不到依托的时候,翻开一看,读到那些被尊为神的人或为功名利禄或为红颜知己动了愁吟,就还明白,世间的人和事没有完美的,既然有人能愁的如此美丽,为何我的欢乐不能。

读《古诗三百首》有感 篇5

学校: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中子初级中学班级:八年级一班姓名:宁志聪

邮编628013电话:(0839)8670136

看着“竹外桃花三两枝”赏着“一行白鹭上青天”,听着“夜来风雨声”,感悟着“低头思故乡”我手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嗅着作品的缕缕清香,吟着这些优美动听感人肺腑的诗章,心也随着一起陶醉在这些作品里,我的情感也随它们荡漾。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于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当这首诗的每一个字如珍珠般跳进我眼帘时,我脑中立即展现一幅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景象,此时此刻在我心中也与诗人一样对春天的来临涌出一种喜悦的感觉。

当读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时,顿时被韩愈的激愤之情所感染,一腔怒火全奸臣这个字眼上。当又读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时,被韩愈的那一颗赤胆忠心所感染,被韩愈那大无畏的报国精神所震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用他的笔调涂写出另一种心情——哀伤。屈原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对诗圣,对屈原的悲惨报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体味了一种对人生,对现实无可奈何哀伤。

王安石的名句“总把新桃换旧符”终于把我从悲惨世界中拉出来。我听着耳边恍惚的爆竹声,想象着人们欢度春节的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春光如在眼前,心情怎能不快乐呢? 这就是我痴迷的《古诗词三百首》的原因。翻开它时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感人的换面感动你,有可敬的人物启迪你。《古诗词三百首》真让我痴迷。

点评:

文章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小作者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诗词当中,写了自己的感受,段落分明,可读性强。

唐诗三百首 篇6

(一)含“春”字的写春景的诗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级 1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长歌行》)12.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1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1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1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 食>>)1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17.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18.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1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贺知章:《咏柳》)2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2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2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唐湖春行》)2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2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2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26.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27.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28.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十三首》)29.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3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3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3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33.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3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3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不含“春”字的写春景的诗句。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姣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8.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苏轼《浣溪沙》)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诗中夏

(一)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2.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1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1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1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诗中秋

(一)含“秋”字的写秋景的诗句。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11.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1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1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1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居秋暝》)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16.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 1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8.沙场秋点兵。(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9.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二)不含“秋”字的写秋景的诗句。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3.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范成大《浣溪沙•十里西畴熟稻香》)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6.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白居易《村夜》)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望夜寄杜郎中》)8.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这》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诗中冬

(一)含“冬”字的写冬景的诗句。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篇7

唐诗三百首中学语文课外诵读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唐诗三百首》是中学生较常使用的古诗文课外诵读选本,它兼收并包,诸体皆备,同时具有浅白通俗与思想深刻的特点。因此,要研究中学生的课外古诗文诵读情况,《唐诗三百首》是较为理想的载体。南京师范大学课外诵读研究小组对南京市S中学33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发现高中课外诵读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之策。S中学有着诵读《唐诗三百首》的传统。

一、课外古诗文诵读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小组向S中学高一、高二学生发放了330份自编问卷,收回330份。通过对收集据的分析,整理出学生的意见如下:

要求讲解142人。学生反映老师缺乏讲解、背景介绍、理解和意境体会,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学生不知其意的背诵也对于古文功底、文化素养的积累没有好处。古诗文欣赏是融合了字句、意境、作者际遇、时代背景的有机整体。

期待形式多样化226人。学生期待学校举行诵读会、赛诗会等形式,让诵读变得不再是一个人的任务,而是大家共同的盛会。

希望以培养兴趣为主120人。学生期待学校不要强制背诵,不以考试形式出现,而是引导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以赏析为主,用审美的目光去体会诗。而不是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背诗。

希望精简篇目224人。学生反映诵读课业太过繁重,学生期待有选择地背诵有“更有价值”的名篇。应有“精读”和“泛读”之分。

二、课外古诗文诵读与高中课堂教学结合可行性分析

1.与课堂相通,节省讲解时间

挑选与课堂内容相通的诗布置诵读。课文和诗有题材、手法、意境的共通之处即可,无需主旨相同。对课堂的教学有复习、巩固作用,让课外诗文与课堂联系,学生在课内外受到整体的熏陶。《唐诗三百首》选本可以选用有插图与名家集解的选本,更有助于诗歌的解读。

2.诵读形式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体验新课堂教学方式的特点,鼓励学生自愿组成诗社、配乐朗读小组。在课堂上,可以尝试以学生为主体,主动诵读,活跃气氛并加强教学效果。高中的课堂时间比较紧张,让学生的课外诵读由观念中的“学习时间”转变为“消遣时间”,在休闲、谐趣间掌握知识,轻松愉悦地诵读学习。

3.课外诵读可作为部分课后作业,减少学生负担

布置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一。如果布置完全与课堂内容不想干的背诵任务,那么,课外诵读就成了额外的负担,但如若诵读的内容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可以让其变成作业的一部分而代替功能相同的其他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4.达到“精简篇目”的效果

事实上唐诗三百首中的大部分古诗都是经典,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名篇,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要求逐篇背诵给学生带来疲劳、厌倦的感觉。所以贴合课文内容选取合适的诗歌可以让学生提升诵读的“价值感”

三、课外诵读与课堂的结合方法探究

根据课外古诗文诵读与高中课堂教学结合可行性分析,研究小组以案例形式呈现解决方案。选取《苏教版语文必修一(2014年秋季版)》的“向青春举杯”单元进行分析。

1.《沁园春·长沙》(2课时)

课文主旨:少年伟人的革命热情,主宰沉浮的气魄与理想。

教学目标:①掌握生字与字音;②学会赏析本词的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③体会诗人的革命理想,引导学生对自身青春与理想的思考。

配合诵读:《渡荆门送别》《望岳》。

选择理由:《渡荆门送别》是诗人李白少年时期与友人在荆门分别所做。全诗不述愁苦反映诗人倜傥不群。诗人的豪情壮志、乐观旷达,与课文有着相通之处。同样,《望岳》是杜甫登临泰山,豪情壮志充溢于胸的名作。李、杜两位伟大诗人的青年壮志可以与课文中的青年理想相互呼应,有助于学生对自身青春与理想的思考。

2.《相信未来》(1课时)

课文主旨:在逆境中,好好生活,自我鼓励,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教学目标:①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语言和内涵;②把握诗歌中代表性的意象,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③培养逆境中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配合诵读:《行路难》。

选择理由:《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一时间茫然失路。然而乐观旷达的胸襟使他积极用世、克服困难,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与《相信未来》有着奇妙的共鸣。

3.《致橡树》(1课时)

课文主旨:新女性的爱情不依附、不柔弱,相互扶持、平等忠贞。

教学目标:①体会诗歌意象的涵义,体会诗歌之美;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配合诵读:《洛阳女儿行》《金谷园》。

选择理由:《金谷园》是诗人杜牧游览金谷园有感石崇富贵云散,爱妾绿珠坠楼身亡的旧事。表达了佳人与落花同命的惋惜与悲悯。《洛阳女儿行》描写了贫女骤贵,豪富奢靡的生活。然而在豪奢背后,她的生活是孤寂无聊的。两首诗都描绘了古代传统女性的爱情生活,她们是男权社会的依附者,如同玩物般被锦衣玉食供养着,命运也不能自主。这样的爱情与《致橡树》中的先进女性的爱情形成了强烈反差,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课时)

课文主旨:对世界、明天的祝福与希望,以及流露出的孤独、困惑。

教学目标:①总结诗歌分析方法;②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其矛盾心理。

配合诵读:《溪居》《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选择理由:《溪居》是柳宗元被贬,虽写山水,故作旷达,然而终有郁郁之气。《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写韩愈被贬途中登衡山,览岳庙自我解嘲,旷达豪放实为失落、迷茫、愤懑。两首诗都是以旷达写郁闷,难以掩藏矛盾的心情。这种矛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海子的矛盾,体会文心潜藏、文意错综的奇妙。

5.《雨巷》(1课时)

课文主旨:《雨巷》的象征性很强,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诵读诗歌;②体会诗营造的境界及情绪;③分析诗意象的深层含义。

配合诵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重帷身下莫愁堂》。

选择理由:李商隐的无题诗一向众说纷纭。是爱情诗还是寄寓了“香草美人”的深层含义?就像《雨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这两首课外诵读诗是实际上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暗抒不遇的意味较为明显的,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寄寓力,诗的朦胧的魅力。

6.《断章》(1课时)

课文主旨:理解诗的多层次的意蕴,情诗兼是哲理诗。

教学目标:①明确诗歌意象中主客体的关系;②感受诗深层次的哲理意蕴;③体会本诗的主旨的多层次性,体验“合理误读”的魅力。

配合诵读:《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选择理由:这两首无题诗就像是《断章》一样,表面读来极似爱情诗,然而它的深层含义却历来晦暗不明,争议颇多。然而不能否定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李商隐的无题诗都能带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这也就是文学的“合理误读”的魅力,这种课内课外、古今结合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对这种误读之美产生初步的认识。

7.《错误》(1课时)

课文主旨:江南女子寂寞地期盼着爱人的回归,具有着东方韵味的轻愁。

教学目标:①诵读诗歌,学会运感情于字里行间;②体会诗的艺术手法;③与西方情诗对比,体会诗的东方韵味的意境。

配合诵读:《春思》《春词》。

选择理由:这首现代诗具有明显的与东方闺怨诗词一脉相承的韵味。李白的《春思》中运用如碧丝的“燕草”、低绿枝的“秦桑”等意象,与“三月的柳絮”一样,营造出了轻愁浮动的江南意境。“春风不解意,何事入罗帏?”这句充满了无理之妙的诗句,与“三月的春帷不揭”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刘禹锡的《春词》有句“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现代诗与古诗奇妙的血脉联系,玄妙的古典韵味,值得琢磨。

8.课后写作

高一、高二学生主要练习的文体是记叙文。本单元写作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你的生活很重要”,让学生不要漠视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激活我们的诗情”。因此本单元作文的题目应与叙述生活有关。

配合诵读:《月夜》《过故人庄》。

选择理由:《月夜》记叙了刘方平对于春夜转暖的独特感受,体物入微,通过月色、虫鸣,体现出变化的物候、不变的静美。《过故人庄》记叙了孟浩然前往友人田庄,共度重阳。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平凡的景物,营造出了不平凡的诗境,深情厚谊在字里行间悄然流露。两首诗都体物入微,从平凡的田园景物中体会出美并且付诸笔端,与专题“生活中的诗情”相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平凡诗意”的理解。

四、结语

中学时期正是古文功底积累、文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但古诗文教学相对较弱,古诗文的课外诵读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单纯的背诵效果微乎其微,所以探索出新的诵读模式是有必要的。诚然,对于新的诵读方法的探究、与课堂的结合、课外拓展的开展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本文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与完善,还需要学校、教师乃至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7.

[2]高中语文必修1(高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唐诗鉴赏辞典(上、中、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唐诗三百首-读后笔记 篇8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流传甚广,而在兴盛的唐朝,诗更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闻名于唐朝,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而这两句,则更表明了唐诗的通俗易懂,唐诗的地位。

翻开《唐诗三百首》,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没有了现代社会的喧嚣与烦杂,只有那遥远的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有那壮志凌云的誓言。每一首试都赋予了生命,跃然于纸上。读李白的豪情,杜甫的雄浑,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怀荡漾,仿佛自己也是一位大诗人,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接触到了唐诗,那时的自己还是懵懵懂懂,不解每一首诗的深意,只觉其每一首都朗朗上口,好不乐在其中。而到了现在,仔仔细细的阅读了这本《唐诗三百首》之后,有着太多的感触,以前只是一个个的汉字,现在却有了灵性,有了感情,才发现唐诗真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读罢这本书,我最喜欢的还是有着“诗仙”之称的李白,“诗圣”之称的杜甫,他们诗的豪情与雄伟澎湃让我寝食难安的一阵激动。就拿李白的《将进酒》来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开始的这两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

去,势不可回。紧接着,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再者,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这首《春望》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读来耐人寻味。除了这具有代表性的诗篇,另有着无数的佳作,让我每每都流连忘返。我也对这两位我喜欢的诗人,从其诗的风格上,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对比。每一个诗人其诗篇的风格都是他一生的经历而形成的,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们的诗

歌都有着自己的风格,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总结下一篇:和秋天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