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串词

2024-07-04

读唐诗串词(精选7篇)

读唐诗串词 篇1

读唐诗 小议唐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这是大哲学家培根的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苏轼的诗。生在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唐诗。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是一座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奇伟高峰。大凡识得几个字的中国人都会吟得出几句唐诗来,唐诗就好像碗中的饭粒,你总可以捞上那么几粒来。长期以来国人也就是嚼着唐诗长大的。说起李白杜甫白居易,就好像在拉爷爷姥姥的家常,总有扯不完的话头。唐诗虽然高雅,文质俱美,但能进入民间,是可以挂在老百姓口头的艺术。唐诗的妙处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看唐诗只有惊叹。惊叹唐代怎么盛产诗人,唐时的文艺园地怎么盛开诗的奇葩,我们还惊叹唐代的诗人哪有那么雄豪,哪有那么缠绵,哪有那么大江南北,那么花前月下!可是,历史的烟尘湮没了一切。古人的情怀我们今人已无法把捉,我们只有透过历史的烟尘,撩开历史的帷帐,去遥想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了,去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去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一部《唐诗三百首》给我们大致描绘了唐诗脉络起伏的轮廓。初唐的诗人总是那么青春年少的样子,骨子里就充满激情充满奇幻,其诗情激扬,有奔放傲视环宇睥睨群雄的气概,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气度。盛唐的诗人却又是那样平和大度,其诗其情不免流露出功成名就的旷达,有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豪气。而晚唐的诗人难免沾染了沉沉暮气,其笔力不再俊美飘逸陷入苦涩之境,大有凭轩啼泗流的落寞感慨。

唐诗的高产与盛传是与唐代的社会背景时代风尚有关。唐朝的鼎盛给一大批追求仕途的文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济济仕途使那些文人墨客穷经皓首一个个把那些长长短短的格律诗打造得珠圆玉润灿烂辉煌。唐时的天空是诗的天空,诗人是最耀眼的星星,人们仰望星空无不为灿烂星空感到惊异。当我们遥望唐时的星空我们还惊异的发现,星空不仅灿烂而且出现了诸多的星座,赫然排列,灼灼夺目。

即使是今人我们还是把李白杜甫看成是唐代的最耀眼的双子座,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老李老杜真好像是难兄难弟,在官场混得不如意,一个是彻底绝望,高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从此退出江湖,一个是且战且走,一把鼻涕一把泪却又常怀千岁忧,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仕俱欢颜千古绝唱。作为诗坛比肩的兄弟,一个豪放旷达,藐视权贵,把诗的激情点燃,写出了自屈子以来最浪漫最灿烂的华章,一个执着内敛,朴实本色,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生命的篇章。李白的诗属于长空明月高山流水,属于风的呼啸和心的召唤,杜甫的诗则属于大地属于庄稼属于人民。有人说李白出世,属道,骨子里透出道风仙骨,为人狂放不羁,心地坦荡无拘无束,行文犹如天马行空,白发三千丈愁怨似个长。而杜甫入世,是儒,是儒中的大儒,为官,则能恪尽职守,造福一方百姓,为民,则能布衣粗食,体恤民间疾苦,杜甫用诗的形式记录了唐代的民间历史,《三吏》《三别》以及悲壮的《兵车行》,莫不活画了一幅幅戚戚惨惨戚戚的民间画卷。杜甫的诗是可以入史的,是诗中的历史,是历史中最耀眼的部分。如果说李白把诗的浪漫情怀发挥到了极致,那么杜甫则把诗的现实关怀推到了平常百姓之中,在唐时的灿烂星空中李杜这两颗双子星座,一儒一道,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国文化最本质的东西。

其实唐诗中还有异类的东西,也是灿烂夺目的。王维就是唐诗中的异类,也是中华文化中的异类。王维属禅,禅是佛道的结晶,是佛的中国化,王维的诗是入了禅境的。王维的诗空亮明静,表面淡然,而内含机趣和意味,粗看淡茶一杯,细品却意蕴丰厚绵长,真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的诗把属于心灵的那份情趣融化到自然中,并通过清新的自然表现出来,因此,读王维的诗就有一种置身鸟鸣山更幽的境地之感,可以一洗俗世的浮尘,使躁动的心灵得到休憩。王维的诗是人的心灵栖息之地。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所,人要诗意的栖居,那么王维的`诗就可以作为人的心灵的寓所,安妥我们日益躁动的灵魂。

王维以其独特的诗意的书写,无可争比的成为唐诗的又一高峰,成为唐时灿烂星空的又一颗耀眼的巨星,与李白杜甫一道构成三足鼎立的巨星系。这样作为唐代艺术高峰的唐诗,就有了包蕴中国文化特质的三位诗坛巨星,这样当我们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总是为那耀眼的诗坛巨星惊叹不已,为灿烂的唐代诗文化惊叹不已。当然好花需要绿叶扶,如果没有初唐四杰没有边关诗人没有那些宫厅写手没有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诗人诗作,李白杜甫王维也就没有这么辉煌这么耀眼了。

唐诗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题材非常广泛,上至社会现状、阶级矛盾,下至个人情感、日常琐事,都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仍广为流传,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推崇。我认为,读诗把握诗的意象,有助于诗歌画面的形成,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理解诗歌的语言的深层意义,有助于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去理解诗作,意义深远。

读唐诗串词 篇2

海德格尔曾云:自人类理性觉醒以来,过度化的理性制造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世界体系并以语言显示这一世界。人以语言认知、思考并表达世界,语言为万物命名之际遂使万物只以名称显示,从而使人类丧失了对世界的直接感受力。于是人类逐渐只能以概念代替事物,只会以逻辑代替感情,存在的意义几乎丧失殆尽。能够对理性社会这一弊端加以救赎的,唯有诗歌。

作为华人,我们曾经有过非常唯美的时代。我们曾经离诗歌很近,甚至身在诗歌中,例如唐朝——这个全民皆诗的时代,从士大夫到乡野村妇,从高堂之上到江湖之远,无论帝王、将相、朝士、布衣,还是工匠、商人、婢妾、歌妓,乃至僧道尼姑,都有诗作传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那个时代典型的风貌。这是一个人人灵魂中都吹拂着诗歌清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所自然散发出的雍容与飘逸,绝非身处“小时代”的我等所能体验的。

如今,我们远离诗歌久矣。在失却诗心许久之后,我们终于意识到:诗歌,是神的眼波,暗示彼岸神性的存在。当人性正处在或者试图向最细腻、最深厚、最高尚、最美丽处发展的时候,诗歌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为此,我们呼唤诗歌。但感受诗歌之美的心灵是需要滋养的,潘裕民先生的《梦回“诗唐”》庶几可为滋养诗心的一部力作。

学习诗歌,历来有两类方式。一曰习得式阅读,读者与诗歌进行直接接触,完全凭借个人阅读经验感受诗歌之美,在大量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积累诗歌阅读的经验,从而悟得诗中真味。一曰学得式阅读,借助诗歌研究成果的帮助,读者逐渐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要素,通过训练指导,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路径。从教学者的角度看,成熟的诗歌读者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教会青年学子以诗的眼光读诗,培养出具有诗心的学子是教育者的重要使命之一。

在风格方面,此书颇能融“阳春白雪”于“下里巴人”之中。潘先生古典文学学养深厚,且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始终关注提升青少年的文化品位。因此,本书在弥散着学术学养气息的同时依然保持明白晓畅的风格,雅俗共赏之名当非过誉。

在内容方面,潘先生此书几乎涵盖唐诗中的各类诗歌体裁。对于古体长诗,潘先生善于把握诗歌意脉,要言不烦地梳理出诗作的布局架构,呈现出诗人细密的思路;又善于对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含英咀华,带读者品味出其中的真味。例如,对卢照邻《长安古意》、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古体长诗的赏鉴堪称典范。对一些短章绝句,潘先生或探幽发微,或旁征博引,于方寸之间开万千气象。例如,对耳熟能详的孟浩然《春晓》绝句,在细读诗句精当点评的基础上,又证之以旁诗,在对李清照《如梦令》、辛弃疾《摸鱼儿》等词作的对比赏读中则一步步丰满了读者对《春晓》这一“平淡到几乎看不见诗”却又极富诗情画意的极品短诗的理解。

我以为,对于潘先生这一品读经典的佳作,倘若纯粹使用理性言语予以分析几乎是一种怠慢。因此,套用几句经典名言作为本文的结语庶几可以表达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诗歌的眼光:如果诗歌是文学的王冠,那么唐诗就是王冠上璀璨的明珠;如果可以选择所生活的时代,唐朝必然是一种最美丽的选择。诗是神的眼波,向我们暗示彼岸的存在。而品鉴唐诗中的经典,便是品鉴神的眼波,那迷离的目光,必将牵引着我们走向澄明之境。

夜读唐诗宋词 篇3

读唐诗宋词,在清丽中感受刚健,在苍凉中体悟壮阔。唐诗是青春的腾跃,宋词是迟暮的远行;唐诗是勇往直前的飞奔,宋词是瞻前顾后的徘徊;唐诗是笑傲江湖醉酒狂欢的洒脱,宋词是秋雨纱窗悠然品茗的温馨;唐诗是搏击奋进的煌煌火炬,宋词是栖惶短憩的袅袅心香;唐诗是芍药海棠花繁彩,宋词是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是划亮苍穹的明月,宋词是濡染心灵的婵娟;唐诗是“东皋薄暮望”的憧憬,宋词是“寻寻觅觅”的悲伤……吟哦佳词妙句,在甘美中品味历史的沧桑,在愁绪中体会作者的苦涩和辛酸,越品越有滋味,心是那般的充实而安静,梦想在诗中升腾,我在诗意的萦绕中学会了超脱,拥有了空灵。

展读唐诗宋词,我惊佩古人的凝练、睿智和透彻,我甚至怀疑他们是神而不是人。我佩服李白的诗才,更赞叹他那忧乐圆融的智慧:仕途不达则求诸仙道,仙道幻灭则寄情美酒,难寻美酒则邀明月,恋红尘时可入皇宫,隐退时游遍名山大川。李白是一轮充满伤情的皎洁明月,一壶满载忧伤的百年陈酿,一位壮志满怀却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酒中仙人。

我喜爱苏东坡的旷达。东坡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谈禅而不佞佛。他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境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他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琼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随遇而安,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这是生存的大智慧。我喜爱东坡放任旷达的大气节,我佩服东坡宠辱不惊的大气度,宁将醉人的功名弃于脑后,任凭一次次的机遇擦肩而过,任凭一代代的繁花逐水流走,你只留意于云影天光,日出日落;你只醉心于一蓑烟雨,满眼风波。

我醉心于李商隐和李清照的纯粹。我觉得古今诗人中只有他们二人情感最少受生活和文化的污染,单纯到透明,真挚到只剩下真挚本身,忧伤是生命和情感找不到目的的纯粹忧伤,而不是忧于时伤于物的世俗化情绪。李白的浪漫里仍掺杂着对功名的牵挂;杜甫的国家意识大于生命意识;李贺荒寂敏感,有点病态;王维的禅性一半得自技巧一半得自悟性,过高的艺术悟性取代了他对生命的真诚投入;柳永在风尘烟巷里走得太远,他是一个真诚地玩情游戏的人,他不是情感生活中的圣人……李商隐和李清照是活在心灵世界的人,他们是以爱为信仰的人,对爱很投入,爱才是这个世界不死的灵魂,是生命的意义。但爱情给他们的却是五味俱全,而苦的记忆尤为深刻,爱使他们体验了透明的幸福,也感到了彻骨的绝望。

我读唐诗 篇4

安坐于树阴之下,闲哉;品一杯沁心茗茶,静哉;捧一本古雅诗书,美哉,幽然自得。探寻诗的隐喻世界,咬文嚼字,亦可只求心领神会,不求甚解。

读唐诗,研唐诗,写古诗,实乃生活一大乐事。

读唐诗,感受豪放的霸气,边塞的魄力,婉约的细腻,浪漫的柔美。

研唐诗,探索诗的凝练性,诗的跳跃性,诗的节奏韵律性。

写古诗,抒写心灵的感悟,生活的美好,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安定。

如果诗是宇宙中的银河,那么唐诗就是银河中的星座。

翻开诗书,行目止初唐。读“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等之诗,感受初唐都市的繁华,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清新明快。读陈子昂之诗,感受诗人对超现实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执著。复行目止,驻目富于浪漫气息之精神面貌的“盛唐气象”。读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之诗,感受诗人所描绘的幽静景色,体味诗人宁谧的心境,诗人所措之词的精深华妙。读王昌龄、李颀、高适、岑参等的边塞诗,再现诗中所塑造的许多英雄形象,体味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感受诗中所呈现的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以及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极富慷慨悲凉、缠绵婉转之情。

如果唐诗是银河中的星座,那么李白杜甫的诗就是星座中两颗最耀眼的星星。

度李白的诗,感受他浪漫豪放的气息,体味他对功名事业的无比向往而又因为绝对无法接受官场的黑暗而弃之如唾的高洁人格。跟着李白的诗句,穿越时空的界限,漫步于繁华的街市,领略官场的黑暗,游览雄伟的天姥山,攀爬与艰难的蜀道,再像李白一样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读杜甫的诗,感受他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的现实主义精神,了解民间疾苦,重游古战场,感叹盛唐的极盛而衰,然后珍惜现在,放眼未来。

读唐诗,读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越读诗就越爱诗,越爱诗就越读诗。一日不读诗,不思茶;两日不读诗,不思饭;三日不读诗,便茶饭不思。

夜读唐诗小札 篇5

灯下读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诗: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春雨沙沙,柳雾朦胧,烟雨中的桃花含带着一丝羞涩和婀娜,万物皆掩中唯有一片红。星星点点的红在烟雾中旋转,跳跃。律动,更让人心动。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给了我们的就是这样一副生动的图景。

这与我周日骑上单车,到望海楼山里转了一天所看到的景色十分相似。田埂山坡桃花灼灼,山溪河岸绿柳婆娑,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浑然不知路之远近。远处看得见的护林人简易板房,转过山脚,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妍丽,缀满枝桠,潺潺山溪中落红飘零,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

读诗忆景,山野风光迷人,唐诗中的桃花更是意趣横生,引人入胜。在唐诗大花园中,桃花独树一帜,占尽风光。桃花被赋予了多姿多彩的感情内涵: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崇尚隐逸;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感怀身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讴歌友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点示爱情;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流露禅意;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尽显生机......这些绚丽缤纷的桃花诗句构成了一个光彩夺目、魅力四射的世界。品读这些桃花无意、诗人有心的诗歌,我们其实是走进了一个芳香四溢,千姿百态,意趣万千,一个充满奇情异彩的艺术世界、深邃迷人的心灵大花园。

品读唐代桃花诗,有两株凝结着生命雨露、散发着感情芬芳的桃花奇葩缓缓展现在我们眼前,灼灼耀眼。

一株是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岸边艳艳欲燃之桃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用桃花流水比喻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明丽动人。人们喜欢这首明快热烈的小诗,更记住了这首诗后千古感人的友情。汪伦是黟县人,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

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了这首赠汪伦诗,汪伦也因而名留千古。诗好人亲景美,因而千百年来妇孺皆能吟诵。

另一株娇艳惆怅醉了古今无数男女的桃花,盛开在崔护踏青的城南庄茅屋门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先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比喻城南女子,言其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可见诗人目注神驰、意乱情迷之态和女子温婉可人、脉脉含情之姿。两句诗文一幅画,人面桃花相映红。再说重寻不遇的失落和遗憾。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花掩映的门户,然而,让这一切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去往何处,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临风盛开、笑对诗人。诗人想起了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那番凝眸含笑、脉脉含情的风流;而今,桃花依旧,人面杳然,除了惆怅和失落,涌上诗人心头的还能有什么呢?

兴许过去的年代里,生活中遭遇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悲情恨海,人们太需要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美好,因而这首诗就有了美丽传说:唐德宗初年,崔护到京城长安考进士未中,就在清明节这天,独自一人到城南去游玩。在一个村庄,看见桃花开得很茂盛,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便上前敲门求水喝。不想遇到了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妩媚动人的女子。绛娘家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靠墙放一排书架,架上置满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一幅对联,几多柳絮风飘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俗。临窗的书桌上搁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笺。

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萧索与无奈的.心境。这一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年清明,又是桃花盛开的时候,他又来到那城南寻找那女子。却见门已被锁上,而人不知去了哪里。他很失望,便从窗棂中取出笔墨,在那门上写下了上面那首诗,并留下姓名:博陵崔护。几天后,他又念念不忘地经过城南。但寻到那小院时,却听到了里面有哭声。敲门一问,只见一老者出来质问他是不是崔护。他如实回答后,老者不由悲痛地告诉他,自己的女儿回家看到那门上的题诗后,痛悔失去了见面机会,因而久思成疾,已不治而死。崔护大惊,恳求见一面。见那女子躺在床上,果然双眼紧闭。

他不由抱着女子边哭边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没想到那女子居然睁开了双眼。于是终于和那女子结成了眷属。后来,崔护也考中了进士。他那首美丽的桃花诗因成就了一对才子佳人的姻缘,给后世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在唐朝的诗人中,崔护的诗并不是特别突出的。但就因为这段佳话,通过戏曲的流传,他的诗名便远远超过许多诗人。可见诗歌必须以动人心魄的力量打动读者,方能有无穷的生命力。

唐代的株株桃花浓艳欲滴。那一片火红灿烂的桃花在诗人始所未料之时冲入眼帘,扑面而来!酿就段段岁月风情。桃花盛开在每一处客栈、每一座山寺、每一居庭院、每一条山溪,每一缕春风里、每一盏春酒中都有片片桃花凄美感人的故事。一溪桃花,一脉流水、一山青翠、一心清闲。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桃花开了,开满枝头,也开在唐代人的诗词里,生生不息,静静地凝固在诗的意境里。含羞自是不言者,从此成蹊入醉乡。诗人们沉醉了,沉醉在桃花的幸福故事里......穿越岁月风尘,催醒在历史烟云中等待了我们数千年、炫耀着独特风姿、万枝丹彩灼春融的唐人桃花诗。桃花有多娇柔,春天就有有多美丽,屏心静气与桃花翩翩起舞,用情静静聆听,用心细细品味......

附录一

李白与汪伦交往的故事,见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原文录之如下: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今潭已壅塞。张惺斋炯题云:蝉翻一叶坠空林,路指桃花尚可寻。莫怪世人交谊浅,此潭非复旧时深。

附录二

崔护题都城南庄的故事,见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原文录之如下: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译文)

博陵人崔护,容貌品行十分美好,孤傲很少和别人合得来。参加进士考试未考中。清明节那一天,独自漫游京城南,发现一座住人的庄园,有一亩大的围墙,花草树木丛生,寂静得好像没有人,他去敲门敲了很久,有个女子从门缝偷看他,问道:谁呀?崔护把姓名告诉了她,说:游赏春景独自走来,因喝酒渴了,求杯水喝。女子进屋,拿一杯水出来。打开门,放把椅子请他坐下。她独自靠着小桃树的斜枝站着,而含而不露的情意特别深。她艳丽的姿容妩媚的情态,柔美从容。崔护用话挑逗她,她不回答。彼此用目光注视了很久。崔护告辞离去,她送到大门口,好像有不尽的情意,然后才进门。崔护也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此后就没有再来。等到第二年清明节那一天,崔护忽然想念起那个女子,感情不能控制,就直接前去找寻她。大门院落像原来的一样,但已经锁上了锁。崔护于是在左边的门上题了一首诗,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又过了几天,崔护偶然到京城南,又前去寻找那人家,听见院里有哭声,就敲门询问其中的原因。有个老汉出来说:您不是崔护吗?回答说:是我。老汉又哭着说:您害了我的女儿!崔护又吃惊又悲伤,不知道回答什么。老汉说:我女儿成年了,懂得诗书,还未许配人家。从去年以来,经常恍恍惚惚,好像有什么东西丢了。

读唐诗宋词选读有感 篇6

(一)

直到上了高中,学了《唐诗宋词选读》,我才感受到那韵味。

如果说现代诗是揭示了现实的黑暗,讽刺社会丑恶嘴脸,是一把尖锐的匕首;那么唐诗是一杯茶。只有淡淡的品茶,宁静的看着茶水的雾气,才能知晓它的韵味,了解美丽与恬静背后诗人的思想与情绪。唐诗纵使带了太多的愤懑,伤感,豪迈不羁,离愁别绪…但在我眼中,它终究是一杯茶,一杯蕴含了无数情绪的茶。

这杯茶里,曾有一位诗人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杯茶里也曾融入了一个诗人的豪迈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杯茶里暗含着一位忠臣的血泪“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杯茶里也曾因边关的紧急战事而泛过一丝涟漪“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

;这杯茶里也曾包含了太多的叹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已盈满热泪,只有重重的叹息…这杯茶里已融合了太多的叹息,它记录着唐朝的历史,它为唐朝而生,它是唐朝的倾听着,记录者。它让我们懂得了去品诗,感受唐诗的魅力。这杯茶是一位智者,它将那么多的情绪埋藏在心底,只为让我们去了解它内心深处的喜悦,叹息,痛苦,悲伤,秘密…我眼中的唐诗是充满韵味的,它是一位穿着古朴,举手投足之间有着一股风流的文人雅士;它亦或是一位出生在江南古镇的婷婷少女,一颦一笑间有一股难以描述的韵致…这就是唐诗,它可化作千万种景象,千万种情绪,千万种风情。惟一不变的是唐诗骨子里的韵味,让人思索,让人感慨万分。

(二)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以《唐诗宋词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为主,根据备课组的计划,上半学期主要是教学《唐诗宋词选读》。虽然说是选修课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尽可能多的掌握诗歌的.知识,培养他们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解答诗歌类问题的能力。但现实是:

一是由于小高考的冲击,语文停课一个月,课时减少了很多,而《唐诗宋词选读》精选了31首唐诗,32首宋词,分12个专题,因此不可能对每首诗、词都作详细讲解。

二是因为诗歌不像小说那样有精彩的情节,学生对诗歌教学往往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往往呈现出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

三是学生认为高考不考课本上的诗、词,甚至连名句默写都不涉及选修教材,因此这本《唐诗宋词选读》上不上无所谓,反正高考考不到。

面对这样的现状,在教学这门选修课之前,结合平时考试成绩,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知道做好诗歌鉴赏可以拉开与他人在语文成绩方面的差距,多得一分就多了一份胜算。而高中能集中学习诗歌鉴赏,一是现在,另一就是高三的一轮复习,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样即使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但最起码能加深学生对这门选修课的认识。

其次,针对学生诗歌知识薄弱的情况,我初步从题材的角度介绍了诗词的分类,了解各类诗歌常用的意象、常见的思想情感等。之后,我和学生一起给专题一和专题二的诗歌进行分类。在停课之前,教学类容主要涉及到“思乡怀人诗;、“送别诗”以及“怀古诗”。如《送魏万至京》、《春夜别友人》两首送别诗,在教学时,从读懂诗歌入手,引导学生积累这类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物象(月、浮云、鸿雁、柳、酒、泪)、时间(傍晚、拂晓)、告别地点(灞桥、长亭)、交通工具(帆、车马)、行为(目送、眺望、牵手、泣下、想象);然后从送别的原因入手,结合具体的诗句,深入分析诗歌中传达的细腻情感,如同样是送别诗,这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口吻不一样,李白的《春夜别友人》是朋友之间的,而《送魏万之京》这是长辈与晚辈之间,除了不舍之情,还有一个长辈对晚辈的诫勉和殷切期盼之情。

第三,在教学中,不面面俱到,(.)对于设计到的手法,往往只分析最主要的或是最典型的,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做一道诗歌鉴赏题。

养生从读唐诗开始 篇7

一天,我看报纸,被一篇《读书与长寿》的文章吸引住。文中说:书籍是世界最好的营养品,正如清代诗人萧抡谓曰:“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古今中外,文人学士多长寿。

看罢,我茅塞顿开。养生贵在养心,读诗词也可以养生啊。退休前我做过多年的小学教师,读书一直是我的爱好。

我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他经常背诵古诗,说要当“古诗大王”。这天在放学回家路上,我们边走边背诵古诗。小孙子摇头晃脑地背《赠汪伦》。以前,我像孙子这么大时,也只会死记硬背。随着时光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对诗句的理解,日渐丰富与充盈。我对孙子讲述:“李白把汪伦送别时的友情,比喻成千尺深的潭水。桃花、潭水、歌声,这些美轮美奂的色彩都融入到诗人的情感中,定格成了永恒的画面。”

看到小孙子听得很有兴趣,我更加高兴,回家我拿过他的课本,找了些相关辅导书来读。

一个春夜,我们爷孙两人出去溜达。孙子背诵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开始讲述:山间一片静寂,桂花落地了,皎洁的月光升起来,映衬着作者悠闲的心境,忽然传来小鸟清脆的鸣叫,唤出春天的气息,充满着恬静与温馨的韵味。孙子听得入神:“这么美呀!”

我一直喜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朗的天、洁净的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的图景。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一边是边关功业,一边是亲朋友情,唐诗的艺术魅力由此铺展开来。在轻声朗读和讲解中,孙子的表情逐渐严肃起来,他或许已体会到蕴育在这首诗里的家国情怀。

在陪伴孙子一天天阅读唐诗的过程中,我重温一首首经典名篇,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心态放松了,思维活跃了,快乐的表情洋溢在脸上。往日的同事见到我,都羡慕地说:“你是越活越年轻呀!”

日子一天天过去,孙子如愿以偿终于成为“古诗大王”。我们祖孙两人尝到了甜头,唐诗情还在延续。

养生不妨从读唐诗开始。不经意间,我悄然发现岁月的枝头开出了一朵朵清新淡雅的花儿,继而有不曾言说的幸福和满足。

上一篇:养成好习惯 成就好人生(一篇演讲稿)下一篇:厂机电后备岗的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