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视野中的技术(精选9篇)
复杂性视野中的技术 篇1
复杂性视野中的技术
文章阐述了复杂性技术产生与复杂性技术观产生的必然性,复杂性技术系统的`复杂性本质特征以及技术系统的自组织特性,指出了技术是由技术、科学、自然、社会组成的复杂技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技术系统本身也具有复杂性,阐明了复杂性技术观的基本含义和现实意义.
作 者:秦书生 陈凡 作者单位:秦书生(沈阳工业学院社科部,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16)陈凡(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 20(2) 分类号:N031 关键词:复杂性技术观 技术系统 技术 复杂性 自组织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复杂性分析论文 篇2
1中药材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和土壤差异很大,适宜各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因而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大约有10000多种。它们当中有一般很不起眼的小草,如远志、柴胡,也有高大乔木如银杏、杜仲;有喜欢生长在南方热带、亚热带的温湿气候,如槟榔、砂仁,也有喜欢北方的寒冷气候,如龙胆草、北五味子;有喜欢阴凉环境,如人参、黄连,也有喜欢生长在水中的,如莲、泽泻;有喜欢寄生在其它植物上,如菟丝子、肉苁蓉,也有喜欢和真菌共生的药材,如天麻等等。
它们的药用部分也有许多不同,有用地下根的如黄芪,当归;有用地上部和全草的如芦荟、紫苏;有用花的如菊花、金银花;也有用果实和种子的如枸杞子、决明子;还有用皮的如黄柏、厚朴等等。由于中药材的种类很多,其中较常用的约500多种,而需要量较大,主要依靠栽培的约有250多种。所以,供选择的余地大,可根据各地条件,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中药材栽培生产。
2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复杂性
由于中药材种类多,分布广泛,药用部分不同,所以栽培方法也比较复杂多样。
2.1要求严格的生态环境要求严格生态环境的中药材种类很多,这里列举几例如下。
2.1.1当归原产高寒阴湿山区,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着名当归地道产区,甘肃岷县在海拔以上的地方种当归,但要在2400~2900m的高山阴坡育苗。这样种出来的当归产量高、质量好。如在海拔较低的地区育苗、栽种,因气温较高,生长快,溶易抽苔开花,抽苔后根变木质化,不能药用,所以产量低、质量差,气味也不浓。如在更低的地区引种,当归因不能忍受夏季高温而死亡。
2.1.2砂仁它喜欢生长在高温高湿的亚热带气候,主产区广东阳春和云南景洪栽种,年平均气温在22°C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2°Q在春季开花期如气温低于20°q花不能开放或开放不正常。
在长江流域一带种植,生长不良,花苔短开花少甚至不能开花,再往北移,冬季不能安全越冬。
2.1.3黄连主产四川、湖北、陕西等省海拔1400山区,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黄连原野生于森林下面,因而形成了喜阴湿怕强光的特性,所以人工栽培必须搭棚或在林下种植。同时也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酸性的砂质壤土。如把黄连移到低山区种植,因气温高,生长快,叶茂密,但根茎不充实,质量差又易感病。在北方种植,因空气干燥,土质偏碱,生长不良,又不能安全越冬。在全光照下栽培更无法生存。
2.1.4甘草产于内蒙古、新疆和宁夏等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半荒漠地区,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性土,偏碱的钙质土最适宜种植。如在多雨地区或在粘土地种植,生长不良,主根短、叉根多,容易引起烂根死亡,质量差。
由于这类药材多数长期生长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代代相传,遗传特性各不相同,所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性,及对当地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如高寒山区的冷凉气侯和林下的阴湿环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高温高湿,以及沙漠地区的干热、严寒气候等。
这些环境条件,往往成为许多地道药材的主产区。
2.2药用部分不同,栽培技术也不一样
2.2.1以根和根茎类入药的药材这类药材选地非常重要,应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还要深耕,施足基肥。追肥时在苗期可适当追施氮肥,不宜过多,以促进茎叶生长,中后期多施磷钾肥,以促进根茎生长;不需留种的应及早打苔摘花;秋季是根或根茎膨大期,要适当浇水和培土;深根类药材如黄芪、党参、桔梗等可选坡地种植,以便于采挖。
2.2.2以全草和叶类入药的药材应多施氮肥,适当配施磷钾肥。还要注意适时采收,一般在蕾期或开花初期采收,这时植株正进入旺盛生长期,质量好,产量高。如在开花盛期或果期采收,植株内营养物质己大量消耗,产量和质量也随之下降。有些药材在南方可以1年多次采收。有少数药材如菌陈,必须在幼苗期采收,如在现蕾前采收,就成为次品。有句读语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正说明适时采收的重要性。
2.2.3以花类入药的药材要注意适时,采收。以花蕾入药的要掌握好花蕾的发育程度,及时采收才能保证药效,否则会降低质量,甚至成为废品,如款冬花应趁花蕾还没有出土时采收,金银花应在花蕾膨大变白时米收;以花朵入药的一般在花初开时米收,如玫瑰等,当花盛开时采收,花瓣易散落,且色泽、香气不佳;以花序、柱头、花粉入药的则宜在花盛时采收,如菊花、西红花、蒲黄等。
以果实、种子类入药的药材除注意増施磷、钾肥外,还要注意适时采收,有些花期长的药材,其果实成熟期很不一致,应分批采收,如要一次采收,则不宜太早或过晚,太早采收,多数尚未成熟,会影响产量和质量,一般掌握在70%~80%成熟时1次采收,如补骨脂、沙苑子等。另外,这类药材有相当一部分是木本植物,如山茱萸、枸杞子等,所以和果树一样都要进行修枝整形,疏花疏果等保果措施,才能提高产量和质量。
2.3共生和寄生类药材这类药材比较特殊,如没有与其共生和寄生的伴生植物,是无法生长的.,如天麻必须有蜜环菌与其共生,还要有营养源即菌材,让天麻、蜜环菌和菌材三者连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天麻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在栽天麻前必须先把蜜环菌培养在菌材上,再伴栽天麻,才能成功。
菟丝子、肉苁蓉等寄生类药材,必须有寄主植物与其伴生。菟丝子以豆科、菊科或藜科等植物为寄主,肉苁蓉以棱棱植物为寄主,栽培时一定要和这些寄主植物伴栽在一起才行。
2.4繁殖方法不同种类药材的繁殖方法也各有千秋。一般药材多采用种子繁殖,也有许多是采用营养器官即无性繁殖。
2.4.1种子繁殖种子寿命有长有短,一般热带药材的种子寿命较短,采种后应立即播种,否则会丧失发芽力。有的种子寿命可达10a以上,如甘草种子于室温下贮藏13a还有60%的发芽率。但多数种子在室温下只能保存1a隔年种子就会丧失发芽力,不能再用。
有的种子还有休眠的特性,如甘草、黄芪种子因种皮坚硬不透水,播种后不易出苗,需采取一些措施处理才能发芽。一般采用强酸碱处理或砂擦伤种子,生产上采用碾米机碾撞法,即把种子放进碾米机内转1~2遍即可撞伤种皮,种子发芽率可达90%以上;有的种子的胚尚未成熟,如人参、黄连等种子米收后应及时进行湿砂藏直到秋末、冬初种子裂口再给于冬季的自然低温等后熟处理,到第2年春才能发芽,否则不能发芽。说明这类种子还有较强的野生性状。
2.4.2无性繁殖中药材大约有35%采用无性繁殖,如采用鳞茎繁殖的有贝母、百合;球茎繁殖的有西红花;根状茎繁殖有款冬、薄荷;块茎、块根繁殖有半夏、地黄;分根繁殖有芍药、玄参等。它们的栽种期,一般在休眠期或幼芽开始生长以前。此外,还可以采用杆插,压条和嫁接等繁殖。
一般无性繁殖比用种子繁殖生长快,产量高,生长年限短,并能保持母本优良特性,如贝母用种子繁殖需4,5a方可收获,而采用鳞茎繁殖1a即可收获(则秋种夏收)山茱萸用种子繁殖需10a左右结果,采用嫁接繁殖,一般3~5a可开花结果,同时果大产量高。
有些药材长期采用无性繁殖容易引起退化,防止退化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选优去杂;采用有性繁殖进行品种复壮或杂交育种培育优良品种;利用茎尖培养无病毒植株;异地调种或改变季节培育幼嫩种栽等。要根据引起退化的原因,采用不同方法。如地黄,古老的栽种方法是在秋季挖收地黄时,把块大的收作药用,小的(种质较差)才选作种用,加上生长时间长,组织老化,生活力弱,生长差,就越种越小。后来采用倒栽留种法,即春栽地黄到7月中下旬将块根挖出重新再栽,到第2年春,栽地黄时再挖出来作种栽用。这种方法培育的种栽,在地里生长的时间短,组织幼嫩,从遗传学的观点看,是比较年幼的,生活力强,栽后生长迅速,抗病力强,再结合经常注意选优去杂,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退化。
3中药材栽培既要重产量也要重质量
中药材栽培除要求较高的产量外,还要注意药材的质量,一般药材质量可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方面是药材的外观形态,色泽,质地及气味等传统的鉴别方法。另一方面是药材内在所含的有效成分,各种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各不相同,比较复杂,一般要通过仪器分析测定。
药材的外观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必须符合国家药典规定,才能供药用,所以在栽培药材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都应以提材的产量和质量为目的。只重视产量不重视质量,产量再高,但有效成分含量很低是没有用的,同时外观性状差,还会降低药材的商品等级,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影响。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和外观性状优劣,受药材品种、产地、栽培技术、栽培年限,采收期及加工、贮藏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在生产上对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好关。
在药材生产比较集中的产区,县有适宜某些药材生长的自然环境,栽培的历史较长,有较完善、传统的栽培和加工技术也就是独具特色的传统生产习惯,药材的产量较高,质量也好,被称之为“地道药材”。这种地道药材是经过几百年来,各代名医的临床经验证明有较好疗效,也可以说是药材商品中的各牌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所以在生产上不宜采用远距离,不同气候区域的引种(所谓的“南药北移、北药南栽加速发展“地道药材”生产,对目前来说是保证药材质量的有效措施。
4药材
产后加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药材产后加工也叫产地加工,把收获的新鲜药材通过不同方法干燥,加工成商品药材。是药材生产的最后一关,关系到药材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如加工得当,不但能提高药材的商品等级,还会多出产量,相应地提高经济效益。否则会把多年来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大量投入,由于最后一关没把好,而损失惨重。
不同药材的加工方法有很大差别,有的很简单只要晒干、阴干或烘干即可,如多数全草类、种子、果实类药材。有的则很复杂,如一些根和根茎类药材,有的在干燥前还要洗涤、去皮、整形、蒸煮烫、浸漂、硫磺熏等工序。如附子这味药毒性较大,需用卤碱浸泡和高温蒸煮等措施来降低毒性。每道工序都要掌握适度,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甚至影响产品质量。
药材在日晒过程中,要注意经常翻动,防雨淋有的先晒至五六成干时要进行短期集中堆放,把内部水分扩散出来,使药材回软,俗称“发汗”,再晒至全干。
有些含有挥发油的药材如薄荷、紫苏等,不宜曝晒,宜阴干,或先晒到七八成干,再放阴棚内阴干,以减少挥发油损失。
生态学视野下的技术 篇3
生态学视野下的技术
本文从技术及技术研究的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了技术的.生态出路,接着用生态学的视野进一步论证了技术的生态缺陷,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程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生态的概念和框架,并对此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 者:张丽萍 吕乃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 19(1) 分类号:N031 关键词:问题与出路 技术的生态缺陷 生态技术 技术生态
全球视野中的地方治理 篇4
[日期:2006-03-17]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 作者:谢庆奎 杨宏山
[字体:大 中 小]
近年来,在全球性的新公共管理和政府再造运动中,地方治理(local governance),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地方治理是现代社会多中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地方政府间关系,还涉及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民间社会组织、营利性企业以及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关注于地方治理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权力配置和权力行使方式。总结全球视野中的地方治理发展趋势,对于推进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政府再造和治理变革。在全球视野中,各国地方治理普遍呈现出地方分权和自治、府际合作及多中心治理等发展趋势。
一、推行地方自治制度
地方自治,是指由地方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地方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法律或国家授权,自主管理地方事务的地方管理模式。地方自治是相对于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事务的绝对控制而言的。当前,地方自治与宪政、民主、法治等制度建构一起,已经成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可以依据三个标准对地方自治与否进行判断:从地方政府的产生方式看,地方自治是在国家监督下,由地方自行组织政府机关并行使自治权力。如果地方行政首长系由当地人民直接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中央政府所任命产生,地方政府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力,不必凡事都必须奉上级命令行事,则为实行地方自治;从地方政府的基本使命看,如果地方机关主要对当地社区和居民负责,人民可以参与地方重大决策,则是实行地方自治;从地方机关的权力划分看,凡实行制度性地方分权而非临时性或原则性地方分权者,则为实行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不同于地方自决。在地方自治制度下,国家允许地方自行处理本地事务,但地方的事权须由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且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地方自治团体为了处理地方事务,虽然可以自行制定规章,但这些规章不能违背国家法令,且以国家授权范围为界限。因此,地方规章制定以后,一般还要报请上级政府核准或备案,使上级政府理解地方自治团体的所作所为。而地方自决却未必依照国家法令,甚至不受中央政府的监督。地方自决是地方割据、独占一方的产物。有些地方自决政府也可能尊重民意,推行政治民主化,但长期维持地方自决的后果,很可能使国家走向分裂之途。
地方自治通过参与选举、直接请求、实施请愿、居民诉讼和信息公开等方式,保障了基层政府的自组织性及其与居民之间的密切关系。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同,各国的地方自治制度,大体可分为先天自发型和后天习得型两种模式。先天自发型模式是地方居民自发行使自治权的结果,地方政府普遍拥有广泛的自治权。后天习得型模式不是建立在市民自治意识基础之上,而是国家有意推行民主自治的结果。先天自发型模式以英美法系国家为代表,它最初创制于英国,后传入英国的殖民地和受英国政制影响较深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后天习得型模式以大陆法系国家为代表,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等国都属于该模式。
世界各国的地方自治制度各有特色,但透过复杂多样的具体形式,仍可总结出许多共同之处。概而言之,各国地方自治制度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通过宪法或法律明确划定地方自治的范围和职权。在地方自治制度下,地方政府的权限是由宪法或法律规定,非经法律允许,中央政府不得干涉地方政府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都制定有专门的地方自治法律。地方自治法律规定了地方自治机关的组织机构以和自治权限。(2)地方自治机关的议会议员和行政首长经由地方居民经由直接选举产生。地方居民参与选举并有权决定地方代议机关和行政首长人选,这是地方自治的最显著特征。直接选举可促使地方官员对地方居民负责,促使地方政府贴近民众,能够对地方居民需求及时作出回应。(3)地方自治机关负有推行地方自治和执行中央政令的双重职责。地方自治机关既承担着地方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同时也承担一部分中央委托的事项。(4)地方自治机关有权通过法律手段抵制中央政府的越权干预。为了当地方自治机关认为中央政府干涉其自治事务时,可以向最高法院、专门法院或普通法院提出诉讼。这一制度安排是地方政府维护合法的自治权限的有效保障。(5)各级地方自治政府在法律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地方自治机关的上下级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各自的自治权限都来源于法律规定,彼此之间在法律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
二、扩大地方分权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地方分权可谓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新自由主义与地方分权是一对孪生姐妹,其基本政策立场是“小政府”和地方分权。在新自由主义看来,中央政府因推行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而导致财政赤字急剧增大,从而使中央政府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新自由主义主张,减少中央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财政支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权力。美国里根政府的“还权于州与地方”改革,法国于1982年启动的地方分权改革,就是典型的例证。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在联邦和州之间实行纵向分权体制。但罗斯福“新政”中止了政府间彼此独立的“二元联邦主义”,转而实行“合作联邦主义”。在合作联邦主义下,联邦政府通过实行分类补助、管制和无预算项目等方式,经常将触角伸向州与地方政府,使州与地方政府成为联邦政策的执行工具。为此,州的领导人经常抱怨首都华盛顿对下面管得过多,而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又越来越多地抱怨州政府对下面管得过多。“还权于州与地方”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的。1980年里根当上美国总统以后,面对庞大的联邦财政赤字,开始向各州下放权力,重新确立“自己照料自己的联邦主义”。
1982年,法国密特朗政府制定了《权力下放法案》,并以此为据推动地方分权改革,促使地方政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回应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进入1990年代以后,韩国、泰国等新兴现代化国家,前苏联解体后的新独立国家,以及东欧剧变后的新东欧国家,都开始推进地方分权改革。20世纪90年代前期,为了应付“泡沫经济”造成的困难局面,日本政府采取扩大公共投资、降低利率等政策措施,这种带有凯恩斯主义色彩的经济政策,使财政赤字迅速膨胀起来。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繁荣景象。于是,日本各界开始高喊“遵守国际标准”。在此背景下,日本桥本内阁重新推行地方分权改革,并使地方分权改革成为行政改革的主旋律。
伴随着单一制国家的地方分权改革,世界各国的地方治理呈现出趋同的发展趋势。不仅联邦制国家尊重地方自治和实行法定分权,许多单一制国家也朝着“准联邦制”的方向发展,地方政府的权力自主性明显增强。不论是美国的“竞争型联邦制”、德国的“合作型联邦制”,还是英国的“完全地方自治”、法国和日本的“不完全地方自治”,经过历史的演变,目前已经成为越来越类似的地方治理制度。概言之,地方分权的好处主要在于:(1)有利于促进居民参与当地公共事务。地方居民可通过政治参与表达各自的利益偏好,地方自治还可提升居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从而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奠定基础。(2)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对本地居民负责。由于地方议会和行政首长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它迫使地方政府必须尊重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必须成为地方利益的真正代表者。(3)有利于减轻中央政府的治理负担。现代国家治理如果事事都依赖中央政府,将会导致效率低下和治理不善。(4)有利于促进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在地方分权制度下,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地方政府有权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政策试验和制度创新,容易形成各种新思路和新做法。(5)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理论表明,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本地居民,更了解辖区居民的效用和需求,对本地事务更加具有信息优势,地方分权具有内在合理性和必要性。(6)有利于缩小地方政府的总体规模。地方分权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设置工作机构,而不必片面地追求与中央政府对口设置机构,可以缩小地方政府规模和抑制财政支出的上升。
三、建构政府间合作机制
传统的政府间合作建立在行政等级制基础上,各级政府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具有不平等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正在形成新型合作关系,即在地方自治和法定分权的基础上,通过自愿性的政策协调和财政补贴建立伙伴合作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管理的日益复杂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都越来越繁重。中央政府职责范围内的许多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必须通过地方自治政府才能更好地执行和实施。可是,这些事项并不属于地方自治政府的份内职责。加之地方自治政府的财力和人员有限,无力履行自身职责之外的其他事项,无法承担社会发展所额外附加的政府职能。为此,中央政府通过财政专项补助的方式,促使地方政府支持并执行中央政策。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超越了原有的地域界线向周边地区扩展,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融为一体,形成了大都市地区和大都市复合体。大都市地区的形成,客观要求各个地方自治政府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互相配合。然而,西方国家现行地方政府格局是在19世纪形成的,许多地方自治政府的管辖范围十分狭小,彼此之间的横向协调又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纽约大都市区内的政治小单位多达1400个。这样多的独立而平等的政治小单位使合作非常困难,这种情况被称为大都市区治理的“巴尔干化”。随着大都市在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央政府难免要关注大都市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行政指导等多种途径,促成中央与地方合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大都市管理所面临的卫生、住房、供水、污水处理、照明、交通、教育、道路和财政等问题。
近年来,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合作关系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根据尼古拉斯·亨利对美国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从1789年到1940年间,美国各州只签订57项州际合约,但接下来的50年,另外就有122项州际协定出现。平均而言,每个州签订了20项州际合约,许多州与州之间的协议已经演化成为跨州机构。除了州际合约外,美国还有许多诸如政府间协议、地方政府协会、市自治团体协会、县议会协会、城区议会协会等合作机制。由于地方政府的多中心体制存在碎片化问题,难以解决跨区域的垃圾处理、环境污染、公共交通、土地利用、社会治安等问题,地方政府之间通过签订协议或成立联合委员会,可以协调解决跨区域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合作,已经不仅局限于协调地方政府间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横向联合形成政治力量,对中央政府的公共决策产生影响。例如,1976年,美国东北部7个州组成东北部州长联盟,凭借统一的政治联盟在国会争取更多的联邦补贴资金。
四、实行多中心治理体制
近年来,不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发达国家的地方治理都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治理趋向。所谓多中心治理,就是在地方治理的各个层次、各个区域同时进行调节,由多个主体同时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看来,集体选择问题应当尽可能在较低的治理层次得到解决,更高的治理层次主要承担着辅助性功能。为此,要尽可能地把事权下放到最贴近民众的基层政府,强化和完善基层政府的治理权力。在多中心体制下,地方政府不论辖区大小,彼此间的法律地位平等,它们并不依赖传统的官僚科层和等级体制进行运作,而是分别自主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政府善治的立场出发,多中心治理是人类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在竞争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挑战和压力下,一股强大的多中心治理运动正蓬勃兴起。多中心治理的基本目标是,拉近地方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恢复草根民主和公共精神,尽可能地实行多层次的地方自治,依靠多元治理主体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地方性问题。
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地区治理是地方治理多中心化的一个缩影。大都市地区包括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区以及与该中心有着高度的社会经济联系的若干个临近社区。以美国为例,由于郊区化的快速蔓延,形成了许多布局庞大且分散的大都市区。每个大都市地区都存在着大量独立的、平等的公共管辖机构,许多新兴城镇纷纷设置自治区域并成为相对独立的自治市。大都市区不仅包括中心城、市镇和特别区,还包括县政府。大都市区包括着大大小小多个地方自治单位,其中,没有一个地方自治单位能够在区域中发挥绝对主导作用,各个自治单位彼此合作、共同治理大都市地区。相对于单中心的市政管理体制而言(即在统一的大都市政府的领导下,大都市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实行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这种多中心体制由于政府较小,弹性较大,能够更好地回应公民的多样化需要,更有效地满足公民的公共服务需求。
近年来,发达国家将地方自治政府的部分权力向基层社区下放,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各种社会团体(邻里法人、邻里协会、邻里社区协会等)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指出,“我们的各级政府开始把公共服务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官僚和专业人士手中夺回来交给社区。”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看来,地方治理不仅依靠政府部门,而且依靠社会团体、基层社区和居民个人。在政府部门之外,社会上还由一些其他机构和单位负责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地方政府部门应该更多地向社区授权,将公共事务的治理权和控制权交给社区,政府部门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而主要执行掌舵、监督和筹集资金等责任。通过授权社区组织进行自主管理,社区将从政府机关附属机构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转而成为真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美国,许多社区组织积极行动起来解决面临的公共问题,如组织居民进行治安保卫和卫生维护,提供就业技能训练,组织杂活服务队,组织男童子军油漆房屋,组织青少年修剪草坪,付钱给小孩让他们给老人干杂活,组织本地区护士提供护理服务,等等。一位社区服务组织者指出,“我们的做法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政治家们做不到的事,也是市议会的议员做不到的事。”
在地方治理的多中心发展进程中,经济学家蒂博特提出的“用脚投票”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该理论指出,在允许自由迁徙的前提下,企业和公民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将会不断地寻找合适的地方政府并在其辖区内居住下来。人们之所以愿意居住在某个地方政府的管辖区域内,是由于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公共服务与所征税收之间的最合理组合。在多元地方政府并立情况下,为了使本辖区对企业和居民具有吸引力,每个地方政府都有确保公共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动机,都想方设法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选择,它有助于形成竞争性的地方治理格局。
复杂性视野中的技术 篇5
钛合金薄壁复杂构件精密成形技术现状及发展
随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钛合金构件大型化、整体化是必然趋势,大型钛合金薄壁复杂构件的整体精密成形技术是必须解决的`重大技术关键.在过去的几年内,先进的设备、加工过程的控制和数值模拟的应用使得航空航天用的钛合金薄壁复杂构件整体精密成形有了一定的发展.
作 者:张慧芳 张治民 Zhang Huifang Zhang Zhimin 作者单位:张慧芳,Zhang Huifang(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治民,Zhang Zhimin(国防科技工业精密塑性成形技术研究中心)
刊 名:航空制造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24) 分类号:V2 关键词:人文视野中的东巴文化价值 篇6
人文视野中的东巴文化价值
作为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东巴古籍文献,是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的一种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东巴教系原始宗教.东巴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东巴教与纳西社会的建造及与纳西社会的维系关系;东巴教与世俗化生活及其合理化价值;活态的东巴文化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意义;丽江的民间遗产与文化环保等几个方面.
作 者:李丽芳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092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6(5)分类号:G03关键词:东巴文化 遗产 文化环保
复杂性视野中的技术 篇7
摘要:为了对核电、航空、航天、化工和石化等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进行有效控制,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知识,结合组织行为学学科,对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组织行为安全控制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组织行为安全控制两级模型,将人的因素融合到安全控制模型中;探讨了个体、群体和结构对安全控制的深层次影响,认为人因对于复杂技术系统尤其是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的控制有重要意义.Abstract:To get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nuclear power plant, aviation, chemistry and petroleum industry,with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ory and subject, the safety control model based on human-factor behavior of the complex socio-technical system was studied. From the relation of the single,the group and the framework,a twifold model was set up. The factor of human was considered, and the human being is significant for the control of complex socio-technical system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作 者:郑双忠 陈宝智 刘艳军 ZHENG Shuang-zhong CHEN Bao-zhi LIU Yan-jun 作者单位:郑双忠,陈宝智,ZHENG Shuang-zhong,CHEN Bao-zhi(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刘艳军,LIU Yan-jun(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作曲中的节奏复杂度探析论文 篇8
音乐包含节奏、曲调、和声三大要素,然而要怎么精确的定义“节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说节奏是拍子结构上的一种变化,有人说节奏包括了音乐中所有与时间相关的因素,而知名的音乐学家 Curt Sachs 曾经这样形容“节奏”这个词,“没有广泛被接受的意义”。
二、作曲中的节奏表示法
目前一共有四种节奏表示法,前面两种是以原本音乐的表示法,也就是以平常所见的乐谱上的形式来呈现,后面两种则是在分析节奏是较常使用到的方式,去除了原本音符的长度,只留下音符出现的时间点。
第一种方式是音乐当中最熟悉、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以五线谱的方式来表示节奏,只有一个小节拍号为 4/4,因为加上了反复记号,所以会重复一遍,最小的单位是十六分音符所以会将此小节切成十六等分。第二种方式通常是使用在打击乐器上,同样是乐谱的表示方式。比起五线谱,少了音高的表示,只是很单纯的表示出节奏。但在打击乐器中,乐器所发生的声响只有一瞬间,实际上是无法表示出音符长度的,所以可以将原本音符的长度去掉,只留下发生声音的那个时间点,其余的位置由休止符补上。第三种方式是音乐学家 James Koetting 在研究非洲复节奏时所提出的表示法 box notation,这样的表示法取代了传统乐谱,以图像化的方式清楚地表现出节奏的模样,比起乐谱更适合用在节奏复杂度上,其中“x”标示着发出声音的点,也就是音符开始的位置,而原本没有声音的位置,也就是休止符所在的点,则由“?”标示。最后一个表示法以计算机科学的方式来表示,在只有 0 跟1 的计算机的世界,将先前的 box notation 转换成为二元表示法,以 1 代替“x”标示着发出声音的点,以 0 代替“?”标示休止符所在的点,这样的表示法可以最直接的使用在计算机程序上,在此篇论文中,系统实践时就是以这样的表示法在进行。
三、作曲中的节奏复杂度分析实践
在上述四种复杂度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来 Metric 对于复杂度的定义,加上前面所提及应用在不同拍号以及不规则节奏的延伸定义,在系统实践当中,以 Music XML 作为输入的格式,按照拍号把每个小节切割出来,再按照指定的基础单位,建立所有点的权重,因为 Metric 必须以同样 onset 个数的权重总和最大值作为基准相减,所以分别必须算出每个小节的 onset 个数,再按照先前建立好的权重找出最大总和,如果没有不规则节奏,则按照此权重算出每个小节的复杂度,如果在节奏当中发现不规则节奏,则调整权重,按照调整后的权重算出复杂度。
拍号上方的数字代表的是一个小节有几拍,称为 beat count,在系统当中可以接受所有整数的 beat count,拍号下方的数字代表的是音符时值,也就是以何种单位当作一拍,称为 beat unit,在此系统当中只能接受二的幂次方为音符时值,虽然也是有以非二的幂次方作为 beat unit 的音乐作品,但其实这样的拍号与音乐节奏,是可以调整而成以二的幂次方作为 beat unit 的样子,所以我们没有实践非二的幂次方作为 beat unit 的拍号在此系统当中。其中预设的拍号有六种 beat count,我们将simple 以及compound 两种拍号的 metrical hierarchy 定义在程序里面。如果使用者输入这六种以外的拍号,则会要求使用者自行定义 metrical hierarchy,如果使用者希望将预设的拍号重新定义,也可以按照输入的 metricalhierarchy 去建立权重。
在系统当中,所有的权重都以 0 为最大值作为最高阶层的数值,以下的阶层则以负数表示,以方便在出现不规则节奏时,找到最小阶层的权重值往下减一,如果按照原来 Metric 的正数阶层,在碰到不规则节奏需要设定下一阶层的权重值的时候,则会需要将所有权重值往上加一,因为 Metric 是算出与最简单节奏也就是权重总和最大值的差,所以只要阶层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被改变,正数负数并不影响结果。
四、作曲中的节奏产生方法
上述实践系统除了将乐曲分析节奏复杂度以外,也实践了以节奏复杂度为基础的节奏产生方法,将一个复杂度的数值反过来产生出一小节的节奏,以 Metric 复杂度定义为基础,让使用者指定拍号、基础单位以建立权重,指定 onset 个数、输入复杂度,建立出最简单节奏也就是权重总和最高、复杂度最低的节奏,然后以移动 onset 使其复杂度增加,直到符合指定的复杂度,另外也可选择加入不规则节奏,提高复杂度。
我视野中的中国农村选举制 篇9
--1053班 刘秋实
前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历朝历代均“重农轻商”的国家。直到如今,近9亿的农村人民仍占到全中国人口的百分之63.91%。所以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最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世界大国,要想真正崛起,农村问题是必要也是必须要解决的。而村民自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农村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今天要谈的是在中国经济转型、政治改革的今天,农村选举制度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我的一些思考。
正文:
我国最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1998年11月4日修订通过的。中国农村经过13年的发展,现状中的许多问题已经超出了《组织法》能够控制的范围内了。就农村选举制的现状我今天想提两点问题和大家一起思考和探讨。
第一,候选人。在某些地方上,村干部早已由内部或上级内定,往往候选人只有
一个或者极少数。而村民选举意识不强,往往从众和盲目投票,甚至不投。更有甚者,在某些村里,采用威胁或者贿赂村民的手段来得到选票。第二,村作为我国的基层自治组织,是采用的直选制,也就是说,村长,村干部
是由全部村民公开投票选出的。这样在选举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诸如贿赂、操纵选举、行政干预等等。还有些地方的村党组织将村干部选举视为儿戏,不搞选民登记,由乡镇党委、政府、村党组织提出候选人,不召开村民选举会议,只设投票站和流动票箱投票。
从上面两点问题不难看出,我国村民选举制度上确实存在问题,而且迫切的需要一部《村委会选举法》来为村民选举进行规范和制度化的约束。我的建议:
第一,尽快出台一部完整的规范的《村委会选举法》,针对现状出现的问题应该
有一个全面的整顿。
第二,也是我最看重的,就是对村民民主权利意识的培养,如果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到位,或者发生思想的曲折都会是很麻烦的事。针对党现行政策的传达,选举内容的公开,选举过程注意事项都应对村民进行良好的宣传。
【复杂性视野中的技术】推荐阅读:
复杂中的简单05-27
复杂产品技术能力09-12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09-25
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复杂性分析论文01-31
出口技术复杂度05-20
项目管理中的复杂网络05-21
中学生作文:复杂中的美12-10
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06-08
世界的复杂性与熵理论--兼评《新自然观》一书中的熵理论与自然观12-30
复杂性机理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