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青玉案

2024-10-10

辛弃疾 青玉案(共8篇)

辛弃疾 青玉案 篇1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青玉案》

【内容】: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注释】: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宝马雕车:华美的车马。

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满城灯火,游人如织,通宵欢乐的热闹景象,但这一切都是为“那人”的出现而设。而那自甘寂寞的“那人”,正如梁启超所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众里寻他千百度”以下四句,被王国维解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第三种境界,即豁然贯通的境界。

辛弃疾 青玉案 篇2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全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上阕极力渲染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的繁华和热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在词人的眼中,表达节日喜庆气息的彩灯张扬、烟花绽放演绎成了具有瑰丽浪漫情思的“花千树”“星如雨”“千树”和“如雨”等的运用更是形象地表达了词人的喜悦和兴奋。

紧接着,词人写到“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词人沉浸在元宵夜晚的喜悦气氛之中,歌舞声动,百戏上演,车马喧哗,鼓乐齐鸣,这些热闹给词人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此情此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此,词人用了这些浓墨重彩的炫词丽句,出神入化地写出了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和兴盛,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和兴奋,也带给了读者很好的审美享受。何况,这种情景,即使放在今天的杭州也堪称惊艳。

词的下阕,词人在有意无意间看到了元宵赏灯盛装出游女子的身姿和笑脸,“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雪柳”“黄金缕”等当时时髦的装扮点出了女子的身份,估计是一位风姿绝代的豪门闺秀吧,“笑语盈盈”“暗香”更是引起了青年词人的赞赏和爱慕。如此良辰美景,如此美貌女子,怎能不令人心动呢。然而,此景此女却要乘风而“去”,又怎能不令人惋惜呢。

叹息之后,词人终于点题,他缓缓地写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这热闹和美艳是别人的,词人只能偶遇,却不能深入,即使用尽浑身手段上下求索也不能得偿所愿。不过,词人不气馁,他历尽挫折后依然带着希望去追求,终于在那“灯火阑珊处”追寻到了“蛾儿雪柳”“笑语盈盈”的“那人”。然而,良景已逝,良人已去,只留下一个遥远的背影和一个遥远的期盼。与良景、良人之远相对应的是词人之近,此心之落寞和孤独。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瑰丽灿烂,多有靓词丽句,多有哲语警言,有着非常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时空穿透力,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例此词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成大事业者必须经历的三个境界的最高境界,今日读来,追忆往昔,仍让人血脉沸腾,感慨当下,总催人赞叹惊醒。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山东济南已被金国统治多年,辛弃疾祖父辛赞身在金国,心向宋廷,有着强烈的北宋遗民情绪。辛弃疾从小所受的就是“宋金之仇不共戴天”的激进民族主义教育。辛弃疾少年时,辛赞曾安排他“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以为宋国收复北方早作准备。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62年),中原各地反金起义蜂起,年仅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带着两千人的队伍投奔义军领袖耿京,充任掌书记。其后,辛弃疾受耿京委托渡江南下,授官承务郎。后因耿京被判将张安国杀害,辛弃疾闻讯后带兵夜袭金营,活捉张安国,连夜绑送健康,将其枭首示众。这一壮举,让南宋官员对他刮目相看,这也成了辛弃疾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英雄事迹。

辛弃疾南归后,曾担任江阴签判、通判建康府、滁州知州等。后因镇压鄂赣茶商暴动有功升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大理寺少卿、湖南转运使等。后因“贪酷”被罢免,在家两度闲居近二十年。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弃疾离职回家,不久病逝。

与其仕宦生涯相对应,辛弃疾的宋词创作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南渡初年到淳熙八年第一次罢官;第二阶段,淳熙八年第一次罢官到嘉泰二年结束两度闲居生活;第三阶段,嘉泰三年重新起复到开禧三年去世。

青玉案.元夕 篇3

注 释

·青玉案:词牌名。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

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洒落如雨。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

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评 解

《诗经·郑风》有《出其东门》一篇,首章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云。”在东门游春的众多少女中,独独赞赏后者一身素淡,格调高雅。这首《青玉案》与之类似,但精神境界更高。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犹如星海,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衣香鬓影,喧闹不绝。

辛弃疾《青玉案》全词赏析 篇4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几句。

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译文

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译文二:

像东风一样吹散千树繁花,又吹得满天繁星如雨下。宝马雕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青玉案·元夕》为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辛弃疾 青玉案 篇5

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作品

2、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辛词中强烈的爱国之情

4、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2、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多读法,讨论法,多媒体

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赏析《青玉案》

一、导语设计

由苏轼开创豪放词风谈起,比较两者的异同

二、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 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 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 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 《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青玉案》的主旨和教学要点

1、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贬斥狂欢的人们,褒扬“那人”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学生讨论本诗的艺术手法,教师再作归纳(1)托寓手法的运用

(2)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

4、齐读《鹧鸪天》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鹧鸪天》和《菩萨蛮》,小结

一、赏析《鹧鸪天》

1、指名朗诵,整体感知

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学生讨论本诗的艺术手法,教师再作归纳(1)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2)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4、齐读《鹧鸪天》

二、赏析《菩萨蛮》

1、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登临怀古伤今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朦胧性(2)沉郁顿挫的风格

4、齐读《菩萨蛮》

三、小结

辛弃疾的诗歌特点

1、以沉郁豪放为主体而兼具多种风格

2、娴熟而多样的表现手法:(1)善用比兴托寓(2)善于用典

青玉案·元夕 篇6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鉴赏空间

元宵节放灯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东汉明帝刘庄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到了唐代,元宵放灯活动盛况空前,大街小巷灯光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车不能掉头,人难得转身。除了民间放灯的风俗活动之外,历代文人也创作了大量生动的诗词传唱吟咏。

本词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读有所思

1.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简要分析词中词人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

《青玉案·元夕》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这首词的主旨。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题目解释:青玉案是词牌名,规定文章的格式;元夕是题目,与内容有关。

2、关于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3、背景简介: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1、自由朗读文章

2、个别朗诵(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分组讨论文章内容。

4、疏通字词句

四、研读词文

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的内容肯定与元夕有关。我们首先看上片,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

(提示内容: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

总之,这里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写元宵灯会,用满天星雨就已经形容了花灯的丰富多样,但是作者又用玉壶、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4.“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5、下片写了哪些形象?

明确:盛妆艳服的丽人和孤高脱俗的美人。

6、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

7、其实不独此处,上片中的某些意象和下片的这个孤高脱俗的美人也有关系,试分析。

明确: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灯火越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做反衬的句子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8、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样的“怀抱”?(自己喜爱幽静与孤独,对别人的同流合污感到伤心)

明确: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自己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

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五.延伸探究 王国维就曾把本词的最后一句话认为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三大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提示: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六.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分析,到此我们已经明白了辛弃疾所写的“那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个影子,写出了作者自己的孤独、寂寞、清高、脱俗。这节课也同时教会了我们一种众星拱月的写作手法,也就是用不同的景致事物衬托所写重点。

七.布置作业

附:

青玉案?元夕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教学重点】上述1 【教学难点】上述2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⑵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烟花。

⑶玉壶:精美的彩灯。⑷鱼龙舞: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

⑸“娥儿雪柳”:《武林旧事》记:“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娥,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也,蝉雕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宣和遗事》也记:“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娥儿,直到鳌山下看灯。”李清照【永遇乐·元夕】有“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⑹蓦然:忽然。

⑺阑珊:稀疏,零落。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青玉案?元夕》

2.辛弃疾的《青玉案》和李清照的《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黄公绍:青玉案 篇8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

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

一身犹在,

乱山深处,

寂寞溪桥畔。

春衫着破谁针线?

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无人戴,

酒无人劝,

醉也无人管。

赏析:

此词为游子羁旅江城感春伤怀之作。这首词的特点,是将游子与思妇混合起来写,却又天衣无缝。年年社日,妇女们按惯例停了针线,无事可做,觉得无聊;看着那双飞双栖的燕子,那样亲密,自己却独守空闺,心中更加寂寞惆怅。想到春日已过半,这样美好的时光白白辜负了,心中就更加痛苦了。以上几句是写思妇的心理活动。“一身犹在”以下三句,是写游子。他孤零零一个人,正在乱山深处,在小溪桥畔,寂寞发呆哩。下片数句,是双方混写,已经分不出或没有必要分出哪句是写谁的了。“春衫着破”是写游子,“谁针线”是写思妇。“点点行行”是双关,既是写针线,也是写双方的眼泪――缝时流泪,此时衣衫已破,免不了又会流泪。“落日解鞍”是写游子下马歇息。此时两人分居两处,各自孤独,“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大家彼此,两地相思,却不能为对方戴花,不能相互举杯,更不能相互照应。这三个“无人”,写尽了孤独的景况。正如前人所评:“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驾裳《皱水轩词筌》)。”

上一篇:消防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简报下一篇:关于论文答疑记录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