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共10篇)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 篇1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
2015年4月,我参加了阴江市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我的《俄罗斯民族风情》一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荣获高中音乐学科一等奖。欣喜之余,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我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间。
一、教学设计思路
《俄罗斯民族风情》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10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的一节课。课本选取了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考虑到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欣赏穆索尔斯基最具代表性 的歌曲《跳蚤之歌》和格林卡最着名的一首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通过欣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通过聆听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幽默、欢快的音乐情绪,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深刻寓义,对“强力集团”有初步认识。重点欣赏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熟悉乐曲两个性格鲜明的音乐主题,通过聆听及体验活动,理解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民间音乐;并能用抒情、悠扬的声音演唱主题一,能伴着主题二的旋律感受简单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动作。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突破难点。
整节课通过主题对比聆听、学唱主题及感受舞蹈动作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层层推进。
二、教学片段实录
欣赏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1、简介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这是格林卡最着名的一首管弦乐曲,是俄国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乐作品。
2、主题对比聆听
(1)主题一:旋律来自俄罗斯一首民间婚礼歌《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
①欣赏并思考这一主题的节拍、速度、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出示这一主题的乐谱)
②学生回答:节拍:3/4拍;速度:缓慢;音乐情绪:悠长、抒情、歌唱性
③唱一唱主题旋律,注意强音记号和跳音记号
师范唱→学生跟钢琴学唱,解决难点→分角色演唱:第一遍老师独唱,第二遍加入女生一起唱,第三遍加入男生一起唱→师点评,提示注意情绪,跟音
乐分角色演唱,师指挥
④聆听第一主题第一变奏:说说与主题一有何异同?采用了什么手法?
欣赏后学生回答,出示:
相同处:主旋律基本不变 不同处:演奏乐器出现变化
A1:木管 A2:加入弦乐 A3:加入铜管
变奏: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有利于乐曲更好地表现其感情。
(2)主题二:旋律来自俄罗斯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
①欣赏并思考这一主题的节拍、速度、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出示这一主题的乐谱)
②学生回答:节拍:2/4拍;速度:快速;音乐情绪:欢快、热烈,舞蹈性)
③欣赏影片《作曲家格林卡》片段,了解乐曲创作过程,了解其创作素材来自俄罗斯民间歌舞音乐。
④跳一跳:伴着舞蹈性主题旋律跟师模仿俄罗斯舞蹈动作
4、完整欣赏:思考:乐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联想到俄罗斯农村的生活场景,美丽的姑娘出嫁了,人们聚在一起为她唱歌、跳舞,无比欢乐,想到人们向往幸福自由的生活……
三、教学反思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成功课堂教学之重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为达成教学目标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在接到比赛课题后,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课本选取的是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在有限的一节课中完成两首大作品的欣赏存在一定的
难度,且都是管弦乐曲,在形式上也比较单一,所以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我将迪斯尼动画版本的《荒山之夜》作为课间欣赏曲目,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对新课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考虑到穆索尔斯基的创作以歌剧和歌曲为主,我在教材曲目之外,增添了他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歌曲《跳蚤之歌》。这个歌曲集中体现了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风格,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音乐欢快、诙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保留课本曲目——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因为这首乐曲是格林卡最着名的一首管弦乐曲,是俄罗斯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作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样的调整,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了俄罗斯民族乐派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而且丰富了作品的体裁,由易入难,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成功课堂教
学之关键
设计好了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后,我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这节课的结构,我认为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关键。
这节课,由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构成。新课讲授又分为了解“强力集团”、欣赏歌曲《跳蚤之歌》;了解格林卡、欣赏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各部分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很有讲究,教学重点的突出,首先反映在完成教学重点环节的教学时间上。根据这次比赛一节课40分钟来计算,我用列表的方法来呈现这节课的结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小计
新课导入 图片欣赏 分钟
3分钟
简介俄罗斯音乐及民族乐派,引出课题
2分钟
新课讲授
简介“强力集团”、欣赏歌曲《跳蚤之歌》
10分钟
32分钟
了解格林卡、欣赏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22分钟
课堂小结
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5分钟
5分钟
从表中清晰看出,整节课的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以此为基础,再来设计课的各个环节就显得更加科学、有效。
3.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成功课堂教学之保障
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种类很多,在
上《俄罗斯民族风情》这节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灵活选择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为是借班上课,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新课导入时,我以一组精美的俄罗斯民间风情图片,作为送给学生的见面礼。精美的图片,加上悠扬、经典的旋律,学生被带入到俄罗斯民间风情中,很好地引出了新课课题。在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时,我用对比聆听和填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拍、速度及音乐情绪,并分别用学唱主题一旋律和伴着主题二的旋律音乐模仿俄罗斯舞蹈动作的方法,引导学习感受、理解这两个主题。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品以人民生活为题材,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风格特征。在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时,我采用了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这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更轻松,师生间的互动更自然,学生的体验、感受活动更积极。
4.恰当增添教学资料,成功课堂教学之精彩
好的教学资料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之前,我在网上搜集到电影——《作曲家格林卡》,其中有一段描写格林卡在民间采风时,看到村民和着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聚在一起跳着俄罗斯民族舞。我剪切了这个片段,添加到教学中。在聆听了主题二后,请学生欣赏这段视频,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很直观地理解了这一主题是以俄罗斯民间舞曲作为创作素材的。有了这样的铺垫,课的最后,学生讨论、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就变得容易了。
精彩、生动的教学资料为我的课堂
教学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教学资料要巧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在这节课中,有些视频资料的设计,我把握得不是很好。
有一段介绍穆索尔斯基生平的视频资料,全长5分6秒,介绍了穆索尔斯基的艺术成长经历、参加“强力集团”的情况、音乐作品创作、写作风格、代表作品、晚年生活。备课时我只觉得这么丰富的视频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实际情况却很不理想,课后仔细想想,对这段视频的处理实在太草率。从结构上讲,穆索尔斯基的介绍不是本课重点,只需简单讲。从内容上说,视频中的内容太多,有的与前面所讲内容重复,如“强力集团”的介绍;有的不需要讲,如穆索尔斯基的晚年生活过得十分潦倒,终日以酒和麻醉剂为伴…;有的需要精简,如穆索尔斯基的艺术成长经历和作品创作。
课后,我重新剪辑了这段视频,调整为:师简单介绍穆索尔斯基艺术成长
经历,学生阅读书本文字了解其代表作品。视频了解其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由原来的5分多钟精简为2分多钟,教学方法更多样化,课的结构更完善,主次也更分明了。可见,教学资料要根据课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拿来主义”不可取。
比赛已告一段落,但课堂教学仍在继续。比赛中总结的心得将成为我教学道路中前进的引航灯,激励我向成功的彼岸努力航行。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 篇2
民族民间音乐语言包括民族特色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要素。这些要素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音乐的具体特征, 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纵观俄罗斯手风琴作品都以各自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体现、保存、传承着本民族的民族特征, 体现着本民族的音乐语言, 而这些又都归因于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俄罗斯手风琴音乐所经历的不同时代背景、多种音乐流派对其的客观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下对俄罗斯手风琴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的特有的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分析:
(一) 民族风格的旋律
俄罗斯手风琴音乐作品虽然风格迥异, 但在创作中离不开最为直接的民间音乐或民歌的运用。有些作品是选用传统的民歌作为主题来展开进行创作, 直接体现出民族特性。例如《黑眼睛》、《伏尔加船夫曲》、《小苹果变奏曲》等。有些作品则是运用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旋律, 来体现热情奔放、豪爽乐观的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性格。如《拉斯布哈》, 开始主题采用中板速度, 右手高声部持续平稳的长音, 左手低音部分如同大提琴般浑厚和圆润, 使人非常容易就捕捉到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旋律线条。大多数作品在创作时均由一个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格的单旋律的曲调开始, 以民间多声音乐的形式逐步将主题展开发展至高潮, 后情绪渐渐回落至原始主题, 而主题的发展则遵循民族传统音乐手法。
(二) 民族色彩的和声
在俄罗斯手风琴作品中除了运用具有民族特性的和声及传统和声外, 现代和声也经常被用来丰富音乐语言。具有民族特征的平行和弦的运用是俄罗斯手风琴作品中经常能见到的一种和声形态, 实为立体化的旋律, 和弦的旋律, 是又一种现代音乐和声形态。这种和声能丰富而生动的刻画出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音乐形象, 使音乐产生一种别样的民族色彩。手风琴作为一种和声性乐器, 左右手都能够进行快速的和弦连接和交替, 作曲家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来进行创作。如库夏科夫《冬季素描》的最后一首“节日”, 左手快速的切分节奏的和弦交替, 烘托出热闹的民间节日场面。佐拉塔耶夫《儿童组曲》第一组第二首中用分解的和弦叠置做出梦幻般的色彩, 来表现儿童充满丰富遐想的美好梦境。
(三) 民族性格的节奏
节奏是最能体现民族特性的音乐语言。俄罗斯广阔的地域、漫长的寒冬和长期征战的历史使其具有相对的两种性格特征——抒情、内在;刚毅、热情。在节奏上表现为:自由的、悠长的、流畅的节奏和热烈的、舞蹈性的、进行曲性的重音突出的、斩钉截铁的、雄浑有力的节奏。手风琴音域宽广、气息悠长、和声表现力丰富, 非常适合演奏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作品。如《冬季素描》中对“窗上冰花”的描绘, 颤抖且连绵不断的长音在舒缓自由的节奏下描绘出窗上冰花的渐渐消融样子;“北风”则在紧凑的无穷动式的节奏背景下的悠缓、连贯流畅的节奏描写冬日户外寒风的呼啸;运用轮指和快速抖风箱时产生的紧密的同音反复的节奏型, 编织出一个略带忧伤的舒缓节奏的旋律描写冬日的萧瑟与落叶。
另一种节奏表现着俄罗斯人性格中热情、乐观、豪爽的一面。如佐拉塔耶夫《儿童组曲》中多变的节奏节拍描绘着儿童们玩耍、嬉戏、欢乐的笑声;《乌克兰主题变奏曲》中的平行六度进行, 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声色彩, 全部四分音符的节奏型, 展现出俄罗斯民族舞蹈充满活力的节奏特点。柴金《b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的前奏以庄严、自由的广板表达一种庄严、激昂、具有号召力的战斗主题, 表现出俄罗斯人性格中深沉、内在、凝重的一面。
(四) 民族特色的调式调性
俄罗斯民间音乐运用的调式有很多, 大小调体系占主要地位。虽然西方传统音乐也采用自然调式, 但在手法的运用上与俄罗斯音乐有很大不同。自然调式是俄罗斯古典音乐与俄罗斯民间歌曲创作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近似的基础。作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统创作手法, 自然调式在传统及现代的俄罗斯手风琴音乐作品中均有所体现, 以此来表现民族形象、抒发民族情感。如《春天组曲》中的“梦境”在调式上运用了C混合利第亚调式、E自然大调和升C自然小调的交替, 在音调上体现出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在俄罗斯手风琴音乐作品中中古调式也被广泛应用, 体现着民族特征。如《冬季素描》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中古调式:“三套马车”为E多利亚调式、“围坐火炉边”运用了F混合利第亚调式。
在俄罗斯近现代的音乐作品中还有以民族音乐的调式体系为基础的现代调式音阶的运用。如:八声音阶、十二音体系、爵士音阶等。如库夏科夫的《春天组曲》中较多的运用了八声音阶及十二音体系等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在祖宾斯基的《爵士帕蒂塔》、乌拉索夫的《持续低音》等作品中则运用了爵士乐音阶。
俄罗斯手风琴音乐作品以不同的音乐风格, 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描绘出本民族的音乐特征, 而这些特征是在社会历史、现实生活、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体现并反映着俄罗斯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特征总是以鲜明的音乐语言的形式体现在手风琴音乐作品中。当然每种音乐手法的运用都不是孤立的, 都是在有机的结合中起作用的。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民族色彩愈浓厚的音乐愈有生气, 愈能为世界其他国家及民族所接受。俄罗斯手风琴作品中体现出的民族性特征正是现代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可借鉴之路, 立足本土, 扎根民族民间音乐土壤, 不断去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和成就, 才能让手风琴音乐艺术绽放出更灿烂的民族魅力。
参考文献
[1]、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2]、王域平.《差距与希望并存——由国际手风琴大赛想到》.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8, (3) .
[3]、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年版.
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巨人 篇3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44年3月18日出生在诺夫戈罗德省齐赫文市的一个贵族家庭中。从小十分喜爱音乐,也很有这方面的才能,6岁起开始学习钢琴,接近11岁时已尝试自己创作乐曲了。他的家人却并不希望他以音乐为职业,把刚刚年满12岁的他送进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在军校整整六年,1862年毕业成为一名海军准尉。在大约三年时间随舰队在海上航行,曾到过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丰富的航海生活以及有趣的实际体验,为其日后的音乐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以至被后人尊称作“海的风景画家”。
尽管没能进入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却始终未放弃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当他还在海军士官学校学习时,即利用一切机会,广泛地和一些著名音乐家交往,向他们学习各种音乐技能,并从与他们的不断切磋中加强了自己的艺术修养。1861年,他有幸结识“强力集团”的创建人、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并加入这个以倡导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的五人小组,开始音乐创作,1865年,他完成了《e小调第一交响曲》,继而又陆续完成了交响音画《萨德阔》、第二交响曲《安塔尔》和歌剧《普斯科夫姑娘》等作品。
1871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受聘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他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院派教育,故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边教边学,孜孜不倦地钻研音乐理论,通过刻苦自学和努力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精通音乐理论的杰出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还写出了《和声学教程》与《管弦乐法原理》两本名著。在音乐学院的教学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37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培养出包括格拉祖诺夫、阿连斯基、李亚多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雷斯庇基和斯特拉文斯基一大批蜚声世界乐坛的大作曲家。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也是专业功底最扎实的一位。他精通和声学与配器法,巴拉基列夫常常“分配”他为其他作曲家的作品配器,他总是发扬自我牺牲的精神,认真完成这些繁杂的工作。后来,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等人相继去世,他又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续写他们未完成的作品和为这些代表作进行精心配器的工作,例如穆索尔斯基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万兴那》,鲍罗丁歌剧《伊戈尔王》,达尔戈梅斯基歌剧《石客》等,全部由他最后续写、修订和配器完成。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创作上的贡献与业绩集中在歌剧和交响音乐两个领域。他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和民族性方面,在题材的选择上注重于神话、民间故事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作品中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歌风格和带有神秘感的东方色彩。作为作曲家,他的想像力和表现力异常丰富,这些突出特征,在他的一些主要的、优秀的作品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他一生创作了15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其他管弦乐曲和器乐小品等。歌剧代表作有《普斯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圣诞前夜》《萨德阔》《萨旦王的故事》《沙皇的未婚妻》《隐城基特日的传奇》《金鸡》等;交响乐代表作有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隨想曲》,交响音画《萨德阔》等。
初中地理《俄罗斯》教学反思 篇4
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准备充分,从“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有哪些”开始导入,知识点齐全细致。如:俄罗斯地势西高东低,亚洲部分南高北低的特征,教学时能结合俄罗斯东西地形区的分布变化和亚洲西伯利亚地区河流的流向,让学生通过读图自己归纳概括。这样循序渐进的指导让学生对知识点深入人心;
其次,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以及对地形图判读能力的培养,如:“俄罗斯地形与河流分布”活动的设计,及读“俄罗斯矿产资源与工业分布图”对俄罗斯自然资源特点的概括,学生能够结合图例归纳为:“总量丰富,种类齐全”;
另外,总体结构条理清晰,板书上的框架结构合理,让人一目了然。
不足之处:
首先,本节课选取内容量过大,时间紧凑,内容安排需调整,重难点不够突出。整节课流程也需要调整,应留一部分时间通过一些题目让学生复习巩固课堂内容;
其次,局部地区需要稍作改善,如比较雅库茨克与莫斯科的气候特点时,可以进而呼应前面的内容得出为什么俄罗斯人喜欢居住在欧洲部分,欧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1/4这一结论;再如,工业分布图中应展示一些工业区的工业部门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了解俄罗斯工业分布以重工业为主,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业相对滞后的特点;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篇5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篇一
今年五月,我参加“双优”课,讲高一历史“罗斯福新政”这一课,课标是列举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若按教学三维目标又可分为若干小点……不管从考试看或从其在历史的影响看,这一课都算是很重要的一课。而我班同学历史科基础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同学对初中阶段通史内容几乎没什么印象,现在上课几同于初中高中内容一起上,既要了解掌握最基础概念、知识,又要进行相对深入的分析,还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如何从班级实际出发,在45分钟里达成课标要求,让学生记住重要的、基础的知识,理解相关内容……我做了一点尝试。
在讲罗斯福新政五大方面措施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新政内容:
首先质疑思辨:罗斯福当选总统以后,用什么药方来救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
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人活动家、律师、金融家等,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做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角色扮演: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
通过角色扮演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的组织能力,我觉得这一点是最可取的。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理解和落实课标显得很重要,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来反思章显得更加重要。具体来说,课标中的“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究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得出结论和认识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的引入文字、图片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项内容,同时教师在借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内容的过程中把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渗透其中,逐一分析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等五个方面,“自由放任”政策下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下的政府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区别和变化,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并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具体操作,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就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同样在处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的时候,借助适当的图表、图片,比如新政期间美国“工业生产变化柱状图”和“失业率变化柱状图”,由学生自己去读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其中的变化,最终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得出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使美国经济开始恢复,逐渐摆脱危机的困境”。
在学习完新政的内容、特点、作用之后,为了引导学生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新政,避免学生孤立、静止的看待历史问题,我引入了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材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会不断的借鉴和学习,让学生体会现代社会开放、包容、相互借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把中美两国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策略横向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各国在结合国情解决本国经济发展中体现出的人类智慧之光是同样难能可贵、同样会永留史册的,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抛弃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角度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再认识、再体验、再反思,进而收获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一个个历史情境既能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和提取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满堂灌”和“一言堂”,而是引领和指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的主导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和听众,而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和探究活动的主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慢慢培养学生勇于思考、主动探究、突破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
本节课中对于“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这一难点的突破是最需要用心琢磨的。新政的实施并不是使美国从“完全放任”的一极走向了“国家干预”的另一极,这一改革的过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转变。“完全放任”不是不能干预和没有干预,“全面干预”也不是放弃市场调节的全盘干预。要避免这种二元对立思想的出现就必须将新政出现前的美国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经济思想给学生交待清楚。
就自由主义理论而言,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解放个人潜力,本身并不排斥国家干预。自由主义确实是消极看待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也并不是完全放手。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执政的贵族不懂经济,只会把经济引入歧途。
美国人自建国以来一直警惕的是政府权力被滥用,对民主制度造成威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他们发现威胁更多地来自于垄断资本,需要解决的是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而能遏制这一巨怪的却只有政府,所以转向政府寻求解决矛盾的手段。20世纪初历时十几年的进步运动实际上就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尝试和试验阶段,其中西奥多·罗斯福因为通过反托拉斯法案、拆分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等举措赢得了反托拉斯斗士的美称,此后的威尔逊总统在位时期也采取了许多联邦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政策。遗憾的是进步运动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一战结束后,美国又迎来了20年代的繁荣,但繁荣背后却是问题的不断堆积和矛盾的不断升级。
面对大萧条,新政在经济方面的动作比较大,政府全面介入了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等各行各业,但政府并不直接去接管经济,而是协调经济。罗斯福实施新政的前提是承认美国的经济体制存在问题,所以新政的目的是治病,是要使美国体制重新恢复活力,而不是将其置于死地。罗斯福改革的目的不是将现行体制推翻,而是要让它运转起来,还要运行通畅。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历史证明,罗斯福本人的说法也许更符合新政的实际。他说自己是在为现实的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将先验的答案强加在现实之上。新政的改革是通过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权,突破自由资本主义的一些定规,将其改造成有管制的资本主义。新政使美国经济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得到加强而且不可逆转。有了以上这些背景知识的依托,学生在理解新政的影响时才会更客观、更清晰。
学习新政从现实角度来看是为了能更好地推进今天中国的改革,因此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主要不是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新政,而是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策略,因此每节课在确立了主题后,确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将决定一节课最后的立意和灵魂,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否将决定一节课的厚度和高度,这也需要我们教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去探究和实践。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疑难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激励、启发和推动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锤炼自己践行新课程理念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艺术。
这条路,我们刚刚开跋------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是我在2______年10月我上的一节许昌市优质课。既然是优质课,我就在对现行的人教版旧教材进行了一定的重新理解与整合,并在教学方法上以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首先,我备课时认真整理了教学思路。在人教版的旧教材与教参中,是以历史事件为主要的认知线索的,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是以模块为主的教学,更突出经济史的专题及对历史人物认识与评价。所以,我在教案设计中以“罗斯福何以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总统?”导入,以分析罗斯福实行全面改革为主要内容,以从罗斯福的身上收获一种精神为目标铺开教学。
其次,我在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能通过学习――亲近历史,即多元化历史文本阅读,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以网络、书报、影音等媒体形式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较之课本,更亲近了历史;理解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课堂上提出和思考的许多相当有深度的问题,事实上是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小组探究式讨论中已经提出来了的,如“罗斯福是如何想到以国家干预的理念来实行新政的?”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在与历史文献,与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也就是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学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思维是相当开阔的。我设计的“大胆假设”环节,让学生想像自己是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将如何向人们阐释自己的改革理念,以及让学生模拟总统幕僚来谈改革措施,这样的体验和感悟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同时,本课中以CCTV热播的大型系列片《大国崛起――危局新政》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本课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且本课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的大量真实照片,给学生创建了非常逼真的历史情景,大大增强了课程观点的说服力,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当时的历史环境,达到内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我还学会了使用一个用电脑做影片剪辑的软件,可以将自己的需要的电影素材精确地剪到千分之一秒,事实上,在本课的多媒体课件中,我一共用了四段影片,有限的课堂时间决定了我只能剪成一两分钟的片断,所以尽管在电影剪辑软件的使用方面我是新手上路,但无疑这次的尝试已是一个可喜的意外收获。
此外,本课中设计的活动比较多,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各抒己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很积极,很踊跃,这说明开放性的问题情景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探讨历史问题的积极性,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特别的是在让学生通过一个或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来概述新政的理念时,学生的创造性实在令教者和听课者惊叹!在我课前的设计中,因为“三R”是能够在许多资料中查到的,我想学生答出这几个单词不成问题。可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们有参照这一模式,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提出“三A”的,其中还有一名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提出了“Rebuild”这一单词,并解释这是重建、恢复的意思,也就是要通过新政来恢复人们对政府的信心,重建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当时赢得了课堂上所有听课老师和同学的掌声。这一个教案我在自己所上的三个班级中,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词汇说出来,这样思想火花的迸发,便是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潜能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或各抒己见之后,都能先倾听学生的想法,在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不成熟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这样避免了形式主义,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一堂课从学生的知识反馈及许多位听课的专家和同行的评价来看,是非常成功的。但我自己仍感觉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为准备这一节课我搜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也进行了删减和取舍,制作的课件幻灯片也由四十多张精减到最后的二十来张,但三次授课都未能真正按教案设计完整地把课上完。我认真反思后认为原因有二:一则问题过多,课堂容量太大,从未开始上就注定了这是上不完的课;二则由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很难真正地把握住学生发言的时间,其中在一个班授课时有一名学生说到兴起时,干脆请求老师再给他时间多说一些。所以,如何在深度与广度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间拿捏好尺度,还需要今后更进一步地探索和尝试。
另外,在教学中由于公开课对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罗斯福新政的内涵――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介绍及评价过于简单,而这一概念又相对深奥,学生不易理解,难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今后在正常教学中无论如何还是要增加教学时间补充并讲透这一概念的。
俄罗斯风情小镇美文 篇6
你看这座欧式别墅,屋顶像黑色蛋卷,中间还有一个白色的窗户,左右两边还有梯形的黑色屋顶,左边有三个白色窗,右边也有三个十字架白色窗。屋顶下夹着一层房间,再下面有层就橘红色的楼,旁边有一个波浪形图案。最下面就是圆形的房间了。我觉得这座别墅很特别,你呢?
这座也不错,拱形的窗,窗下面挂着一面粉红色旗子,上面写着“澳大利亚马尔嘉里亚尼”艺术展。这座房屋除了全身通红以外,还有许多白色十字架条纹布满了整个房子。
俄罗斯民族的生命之水——伏特加 篇7
伏特加是一种以其无色透明、纯正强劲、物美价廉著称于世的烈性酒,它是俄国的国酒,是北欧寒冷国家十分流行的烈性饮料。“伏特加”是原苏联人对“水”的昵称。俄罗斯人好喝伏特加,不论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性别年龄,面对那烈性的伏特加,俄罗斯人总是豪爽地一饮而尽。他们喜欢用酒精来发泄心中的情感,酒后的种种歇斯底里的表现强烈地折射出俄罗斯人“发泄性”的特点。嗜酒豪饮已经成为他们难以改变的共同生活习惯,时空不对俄罗斯人喝酒起任何约束。
在俄罗斯的历史中,历代统治者对这种烈性酒的兴趣也超乎寻常。他们有目的地控制、利用伏特加,提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神往的口号。但是流淌在这块土地上的伏特加却悲剧性地成为人民自由与平等的载体,演绎了伏特加与俄罗斯民族非一般的亲密关系,让伏特加成为俄罗斯民族历史的见证人。
二、伏特加与俄罗斯民族的性格
伏特加与其他任何白酒都不一样,因为人们从来没有为喝伏特加找到过正当的理由。法国人会赞美科涅克白兰地的芳香,苏格兰人会夸耀威士忌的口感,而伏特加既无色亦无味,喝起来还很呛。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他们痛快狂饮,酒入豪肠,便醉得不辨东南西北,满嘴酒语,尽诉衷肠。所以对俄罗斯人来说,把伏特加直接注射到血管里和喝下去没什么区别。正因为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伏特加,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恋上了伏特加。是伏特加为他们壮了胆,但同时也令醉者大受自责的折磨,而这些感受恰恰是俄罗斯民族矛盾性格的特征。所以,伏特加一直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摇摆。高尔基在自传中写到他在伏尔加河畔度过的童年时说:“人们为高兴而喝,人们也为悲伤而喝。”在俄罗斯民族的历史长廊中,伏特加已经紧密地和俄罗斯人民结合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现着俄罗斯民族的性格。
一方面来,俄罗斯处于极寒之地且地域辽阔,造就了俄罗斯人豪迈、奔放的性格。俄罗斯人一般身躯高大,性格豪爽。他们喝伏特加总是大杯大杯地灌或者直接拿着酒瓶喝,一饮而尽,颇有“梁山好汉”的那份豪迈。不论悲喜,他们总是将伏特加一饮而下,将心中的感情毫无顾忌地释放出来。除此之
该和约名义上规定希腊城邦均享自治,似乎对希腊各邦和解有利,但实际上得利的却是波斯帝国。它使波斯达到分而治之,保持单方面优势的目的。同时,解散除伯罗奔尼撒之外的所有同盟,使雅典无力借同盟之力而复兴,解除波斯对雅典的后顾之忧。此外和约明文规定小亚沿邦归波斯所有,这样波斯不战而屈人之兵,并没有花费多大代价就赢得了和斯巴达对小亚的争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从公元前5—4世纪波斯帝国对希腊城邦外交策略上的变化可见,波斯帝国能够审时度势,顺应历史发展和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外交策略,从而为帝国争取最大利益。波斯帝国的成外,伏特加还是待客佳品。每逢贵宾到来,俄罗斯人便会用伏特加招待客人。他们极少劝酒,主、客都是按自己的喜好随意饮用,尽兴即可。这样一来,俄罗斯人热情、好客、慷慨的民族性格又由伏特加微妙地展现出来了。
另一方面,因为俄罗斯本身的地理位置纬度较高,大自然给俄罗斯人适合耕作的时间很少,这迫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抓紧时间劳动,而耕作完后等待他们的是百无聊赖而又寒冷难耐的秋天和冬天。这种特殊的耕作方式长久以来塑造了俄罗斯人勤劳和懒惰的双重极端性。这种极端性也和伏特加联系甚密:劳动时他们喜欢用伏特加提升干劲、消除疲劳;而懒惰时又喜欢借用伏特加作消遣,打发无聊时光。另外,俄罗斯人喝酒总是狂饮无度,在酒醉和酒醒中轮回。他们喝得极端,对伏特加不加任何的节制,这便愈发滋长了他们性格中极端性、发泄性的特点。
另外,由于俄罗斯民族的地理位置特殊,找到伏特加这样一个精神伴侣之后,他们民族性格的孤独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了。由于处于地球最北端,也处于亚欧之间,俄罗斯民族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其民众喜欢买醉,寻找暂时的放纵与解脱。他们压抑,渴望寻求自由,想摆脱束缚,想在醉生梦死中把烦恼暂时忘却,于是他们狂饮无度,这便逐渐演化为一种极端和消极的酒文化。他们不像欧洲人那样彬彬有礼地喝酒,也不像东方人那样有节制。所以当人们谈到俄罗斯时便会想到伏特加,想到俄罗斯人对它的痴迷。可以说,对伏特加的极端与消极崇拜这一民族性格使得其民族性格有别于其他任何民族,也为俄罗斯民族性格打上了明显的伏特加标识。
三、伏特加与俄罗斯民族历史
俄罗斯作家维克托·叶罗费耶夫专门研究了伏特加的历史,他称伏特加为“俄罗斯的上帝”,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的命运。他甚至说:“其他国家的人们是喝酒,在俄罗斯不是喝酒,我们喝的不是伏特加,我们正在喝的是我们的灵魂和精神。”由此可见伏特加与俄罗斯的历史、俄罗斯民族特征和俄罗斯政治的关系是何等密切。坐落于涅瓦河南岸的“伏特加博物馆”不但搜集了琳琅满目装潢各异的伏特加,还以照片、文件和实物佐证了俄罗斯经济和政治时代的变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伏特加的发展史也是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史。
伏特加产生于5个世纪前,而俄罗斯民族形成于公元14—15世纪。从那时候起,俄罗斯民族就与伏特加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500年伏特加仿佛就是俄罗斯历史的见证,伴随着俄罗斯人经历了东欧和亚洲君主的铁蹄、沙俄的统治、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及苏联解体。在俄罗斯,不少历史学
功显示了其高超的外交技巧和灵活手腕,可称得上是古代外交史上的一次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陈文兵.古希腊国际体系中的城邦反霸同盟外交[J]东北师大学报,1999,(5).
[2]希罗多德著.徐松岩译.历史[M].上海:三联书店,
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59.
美国全民健身发展趋势研究
欧阳秀雄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部,湖南长沙
摘要:美国公民全民健身由强调适应需要的身体测试和训练向重视每日的身体练习、终身参与体育活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方向转化。美国全民健身目标明确、内容广泛、方法有效,并注重公民锻炼时间的累积效应。
关键词:美国全民健身发展研究
1.前言
健康是人们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在美国,大多数恶性疾病是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造成的,由图1可以看出:在健康影响因素中,生活方式“lifestyle”占53%,“lifestyle”
家认为,某种意义上俄国史就是伏特加史。正因为伏特加在俄罗斯民族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对待饮酒的问题上,俄罗斯曾经的“君主”和十月革命以后乃至到今天的领导人态度往往成为许多政治事件的起因,这便让伏特加成为俄罗斯历史有力的见证人。
彼得大帝曾颁布法令,沙俄士兵每天要保证两大杯酒。他还建立了国家对伏特加生产的垄断机制,并用这笔收入负担战争经费。
为了打赢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沙皇尼古拉二世政府在1904年8月2日发出禁酒令,本来已经民不聊生的俄国社会更加民怨沸腾,次年爆发了全国工潮,演变成著名的1905年革命。
就连十月革命的爆发也与伏特加直接关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把持着伏特加的专卖权,以此作为战争的主要财源。布尔什维克则号召工人阶级不要造酒、喝酒、卖酒,要起来革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行禁酒政策。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列宁撤消禁酒令以赢得民心。
苏徳战争打响后,斯大林宣布开放酒禁,以使战士们在冰天雪地的战壕里能借酒驱寒。所以不少俄罗斯人至今还认为,苏联之所以能打赢纳粹,靠的就是两样:伏特加及喀秋莎火箭炮。
在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政府的一项秘密报告显示,喝酒已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于是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5月颁布了《关于消除酗酒的措施》,向伏特加宣战。伏特加厂被关闭,大部分酒类商店遭取缔,前苏联驻外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上也禁止喝酒,甚至还推倒了克里米亚、格鲁吉亚、摩尔达维亚、库班、斯塔夫罗波尔等地的葡萄园。随后,如戈尔巴乔夫所料,丈夫们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了,生育率自然提高了,人均寿命也延长了。但是,戈氏没想到的是,前苏联国内出现了食糖短缺。人们抢购并且储藏食糖,是为了在家里酿酒。更令戈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人开始饮用各种有毒的致醉品,比如制动液(俗称刹车油)。最终,可怕的事实令戈尔巴乔夫放弃了禁酒令。
叶利钦入住克里姆林宫后,大开酒戒。1992年6月7日,叶利钦颁布法令,废除国家对伏特加的垄断,得到国民欢呼。结果却令假冒伪劣产品一拥而上,极大地打击了俄罗斯伏特加的产业和声誉。遍地四起的假酒令当年国家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一年之后叶氏只好颁布新法令,重新对生产、储藏、批发和零售伏特加实行国家垄断。
与人们的选择“choice”决定的。在美国,人们的选择是自由的。因此,美国人的健康影响因素是在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由健康因素Health care引起的恶性疾病占10%,这说明:在美国,生活方式是造成的大多数恶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历史进入了21世纪,伏特加文明正在发生分化。如今的俄罗斯,伏特加固然具有代金价值,同时,啤酒又成为“横扫全国的致命嗜好”,俄罗斯正开展一场与啤酒的斗争。尽管禁酒法案使普京左右为难,每年因此受到的损失将高达5亿到12亿美元,但在2005年初,普京还是否决了一项有关禁止在公共场合饮用啤酒的法令。
从农奴制到资本主义,从沙皇到共产党,在腥风血雨、恩怨相交的社会动荡中,唯一不变的是俄罗斯人对伏特加的热爱。伏特加的专卖权曾先后六次被撤销,同时也六次被恢复,但每次反复最终都只能进一步让人们为伏特加疯狂。
四、结语
独特的自然条件使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鲜明的特点。俄罗斯人豪放勇敢,有时却爱走极端;他们热情好客,有时也宣泄无度;他们热爱生活,有时却消极遁世。但重要的是,他们都爱伏特加。伏特加不仅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它生动地反映并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伏特加造就了俄罗斯人崇尚酒文化的性格。在俄罗斯,伏特加被看作是上帝。反过来,对伏特加无节制的狂饮也加剧了民族性格的恶化。在俄罗斯这块土地上,伏特加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环境。同时,伏特加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地作用于它的使用主体———俄罗斯民族,使得俄罗斯民族具有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性。伏特加与俄罗斯民族性格、民族历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地促进了伏特加和俄罗斯民族两者的发展。
摘要: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伏特加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它是生命之水,深深植根于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之中,与俄罗斯民族共命运。本文拟从伏特加的特性着手,探讨伏特加对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民族历史的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伏特加,民族性格,民族历史
参考文献
[1]姚海.俄罗斯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M.P.泽齐娜,B.C.舒利金著.刘文飞,苏玲译.俄罗斯文化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5.
[3]吕宁思.凤凰卫视新闻总监手记.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4]王恩泽.名酒的历史.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5]廖四平.俄罗斯——北极熊与双头鹰.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6]孙振彦.俄罗斯之旅.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
不屑做“一等民族”的俄罗斯 篇8
眼前的中共六大会址,是在周边布满了青草、野花、椴树和白桦树的一片平地上的一栋破败建筑,旧楼残垣断壁,楼房已经没有房顶、没有窗户、只剩下红砖墙壁,外墙被火苗熏黑的痕迹清晰可见。建筑内,一层的天花板未被完全破坏,楼内破烂不堪,遍地是罐头壳,碎砖头。钉在建筑外墙上的门牌写着“公园街18号”,成了这座建筑唯一保留完整的身份信息,这就是80多年前历史的见证。李先生向我们介绍说“中共六大会址起初是当地贵族庄园内的一栋别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被确定为建筑文物。苏联时期,由于住房不够,当地镇政府决定将集体农庄的―些村民迁到这栋楼房居住。最近4、5年这栋旧建筑连续发生两次火灾,发生火灾后,楼内的住户全部被迁出,旧楼被废弃”。
资料显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由于国内当时正处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很难找到一个安全的开会地点,加上1928年春夏间将相继在莫斯科召开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中共中央遂决定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今天的五一村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142人。瞿秋白、周恩来和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在大会上作了报告。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周恩来、蔡和森等5人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还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
“六大”之后,周恩来又在莫斯科参加7月份举行的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大会之后,他没有马上回国,在莫斯科又住了一个月,直至9月底。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周恩来找了当时在苏联学习的许多中国党员逐个谈话,向他们介绍国内 的革命形势,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征询他们对回国后工作的意见,查阅了一批留苏学生的档案材料,考虑他们回国后的工作安排,周恩来还特意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去看在那里学习和工作的同志。父亲和中山大学的许多同学都是在莫斯科第一次见到时年30岁的周恩来,并留下深刻印象。
尽管是座废弃的建筑,我们一行人仍然围绕着这栋旧楼前前后后地仔细观看,不断拍照,我们想象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险阻,远涉万里来到莫斯科前来开会的革命前辈,想象着他们在这栋旧楼内的严肃与活泼,争论与鼓掌。我们都盼望“六大”遗址能早日建成闻名中外的博物馆。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重温青春时光
看完“六大”遗址,我们抓紧时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参观,我们要看看父辈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在哪里度过的。莫斯科中山大学俄文全称“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是联共(布)中央在孙中山去世后为纪念他而开办的,目的是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俄国顾问鲍罗庭于1925年10月7日,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以后,有数百名国共两党的精英陆续前来这里学习。张闻天、邓小平、王稼祥、杨尚昆、王明、博古还有蒋经国就是从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
我们驱车来到闻名遐迩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我看到这里似乎像个大宅院,主楼有四层,侧面还有一栋小楼,主楼前有一大片花园。李先生介绍说“这座古建筑是十月革命前一个俄国贵族的官邸,每一间房屋都高大敞亮,一个大厅已改成礼堂,整座宅院已改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当时的莫斯科中大还处于秘密状态,不对外公开,也不挂牌子”。
我的父亲1926年10月底至1928年4月来苏联后,先在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中国班学习,1928年4月以后转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在“中大”翻译班工作,1930年8月毕业回国。我还想起了父亲晚年在回忆录中写到他在苏联留学期间的愉快和烦恼。
正冥想间,不知哪位同伴悦耳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我们大家是不是可以散坐在楼前花园的草坪上来张纪念照,就像当年同学们下课后的休闲,嬉戏玩耍,或聊天争论,我们浪漫一把好不好”。我们一行人热烈响应这个提议,大家在草坪上席地而坐,摆好姿势,仿佛时光倒流,我们沉醉在父辈们往昔美好的青春时光中,这是难忘的的激情四射的青春岁月,这是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
不允许金钱玷污的新圣女公墓
参观完莫斯科中山大学,李先生带我们直奔向往已久的莫斯科新圣女公墓。提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就使人想到巴黎的先贤祠,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新圣女公墓坐落于秀丽、宁静的莫斯科河河畔,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进了墓地,看不到那种千篇一律呆板的长方形石碑群,说是墓地,倒不如说是一片大型雕塑艺术公园,满园灵秀,每一处墓地都是一座造型奇特、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李先生带领着我们一一细看。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大作家果戈里、契柯夫、法捷耶夫,画家列维坦、维拉丁·斯诺夫,声乐家斯宾诺夫、夏里亚平,舞蹈家乌兰诺娃,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苏联政治家莫洛托夫、米高扬、赫鲁晓夫,世界上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农艺科学家米丘林……这些曾经名扬世界辉煌一时的人物,如今都默默伫立于墓地一角。公墓里一派安详,偶闻一两声鸟鸣。这里的人物墓碑多为人物石雕,这些石雕人物,有的托腮沉思,有的凝眸远望,有的神态诙谐,有的面容严峻,死者的灵魂性格、喜怒哀乐,被刻画得形神毕肖、淋漓尽致。
在李先生的引领下,我们缓步来到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女英雄卓娅的墓前。在上世纪50、60 年代,卓娅是中国青年尽人皆知的女英雄。就在这次来俄罗斯之前,我还看到今年春天《作家文摘》上的一篇文章《真实的卓娅的故事》。卓娅的祖父是位神父,她的父亲屈死于苏联的“肃反扩大化”。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卓娅参军仅两个月,卓娅被俘后备受摧残折磨,但她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年仅18 岁。卓娅的遗体在绞刑架上吊了近一个月,历经风吹雪盖,受尽了路过的德国兵的侮辱。1942年新年前夕,一批过路的德国人喝醉了酒,将卓娅遗体上的衣服扒光,用刺刀狂捅她的尸体,还用刺刀割去了她的一侧乳房。卓娅的出身和经历是真实的,卓娅的英勇就义是真实的,人们对她的崇敬也是真实的,我们一行人在卓娅的墓前深深地三鞠躬。
nlc202309041028
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教堂。据说,苏联解体后国家的各类拨款急剧减少,新圣女公墓也面临着生存危机。这里的土地已近饱和,没有更多地方可以埋葬新近去世的名人了。现在许多富有的俄罗斯新贵,想通过捐助巨款,修缮或扩建墓地,使自己死后也能埋在新圣女公墓。这种想法遭到了几乎全体国民的反对,俄罗斯人不允许金钱玷污这块圣地。
游走在安详静寂的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看着四周为俄罗斯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雕塑、墓碑,我想,苏联巨变解体之后,俄罗斯人依然珍惜自己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为世界人民留下珍贵的历史。我还想到,俄罗斯的历史并不长,特别是在近现代两百年多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战争或革命运动方面,俄罗斯都涌现出许多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师。 军事家有先后击败拿破仑和希特勒的统帅库图佐夫与朱可夫, 政治家有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思想家有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作曲家有格林卡、李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柴可夫斯基,文学家有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柯夫、高尔基、肖洛霍夫,自然科学家有门捷列夫、巴甫洛夫,更有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俄罗斯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俄罗思民族根本不屑于做二流民族,甚至不屑于做一等民族,要做就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
胜利广场
吃过午饭,稍事休息,下午我们去参观胜利广场。胜利广场是1995年5月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建成。广场的代表性雕塑为胜利女神纪念碑,碑高141.8米,象征着1418天的卫国战争。广场还有凯旋门等著名雕塑。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由光荣厅、纪念厅、近卫军厅以及画廊等组成。解说员向我们叙说,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集中了190个师,5000架飞机和4000辆坦克,对苏联实施闪电战。因为对战争准备不足,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独力抗击了百分之八十的德国法西斯军队,一共牺牲了二千七百万人,伤者不计其数……
纪念馆的厅里设有6个用实物做的全景画厅,生动地再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六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强渡第聂伯河和攻克柏林。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全景画厅。 站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全景画面前,仿佛正面对一座熊熊燃烧的城市。纪念馆中的讲解员向我们介绍道:在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即彼得堡)被德军围困900天,昼夜不停地轰炸、炮 击,使城市遭受严重破坏,停水停电,缺吃少穿,严冬无法取暖,有47万人战死,64万人饿死。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被围困的日子里为鼓舞红军作战,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交响乐—— “ 第七交响曲( 列宁格勒)”,并于1942年3月5日在城内的战火中演出,同时向前线和国外直播。据说,为了使演出正常进行,苏联红军先以强大密集的火力将敌炮打哑,随后这部表现愤怒与反抗的交响巨作,便在战火声中奏响。音乐象山洪暴发一样淹没了整个城市,人们从街上、从掩体里、从住所里聚集到广播扩音器前,倾听着英雄的乐章。一名在前线听到交响乐的德军士兵在日记中写到:“写出和演奏这种交响乐的民族是无法战胜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以苏联红军获胜结束。
与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共进晚餐
由于下一场活动是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会见我们,时间是6点30分,我们必须6点20分在到达中国大使馆。抱着遗憾的心情,我们来不及一一细看历史文物,匆匆离开了卫国战争胜利纪念馆。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中国大使馆,行驶了约半个小时后,看看表,6点20分准时到达。
6点30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准时出现在大使馆大厅门口迎接我们。李辉大使长得很帅,人也很健谈,他请我们先浏览了一番中国大使馆,接着请我们到宴会厅就坐,之后,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李辉大使说“欢迎你们到中国大使馆来,现在是中俄两国友好关系最好的时期。大家此次不远万里专程来俄考察访问、查寻先辈在俄活动的档案,不仅对个人家庭意义重大,也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当前,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这离不开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也离不开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当年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2012年,‘俄罗斯旅游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今年中俄元首共同出席了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两国旅游合作方兴未艾。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资源,将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在俄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的地方串联成一条独特的‘红色旅游路线’,推动来俄旅游的中国游客沿着‘红色旅游路线’寻找先辈的足迹,弘扬革命的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尽一份力量。中国驻俄大使馆愿为此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他接着说“你们的父辈都是老一辈革命家,他们青年时代在苏联留下了历史的足迹,你们这次集体前来俄罗斯查阅父辈的档案,俄方很高兴,认为这是俄罗斯档案馆的价值体现;同时,这也是中俄友谊的结晶。我们曾请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和俄中友协的朋友到中国大使馆来做客,他们很支持你们前来俄罗斯档案馆查阅父辈的史料”。
曹耘山代表我们一行人讲话。他说非常感谢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和李辉大使对我们这次前来查询父辈档案资料的支持,没有大使馆的支持和协调,我们的工作不可能顺利完成。
酒席间,李辉大使即兴和我们谈起他在俄罗斯工作的观感。他说俄罗斯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比如俄方十分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育,青年人结婚时大多到卫国战争纪念馆参观,去红场上的无名烈士墓献花。社会上报纸一般不报道个人发财致富的消息和文章。俄方教育青年想的很深很远,在校学生一律穿校服,体现不出穷富,同时从小培养青年人严谨庄重的素养等。(未完待续)
民族团结教学反思 篇9
本课的教学简单,主要了解中国的 ,我采用启发教学法,效果很好,此文章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为主。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下回顾: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和应用。
2、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堂课以党的政策,民族的发展、民族情和畅想未来为线索,按照激情阅读—理解—掌握的有效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俄罗斯;饮茶文化;语言
一、俄罗斯饮茶的历史背景
俄罗斯在饮茶方面同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史书记载中,中国是最早制作茶的国家。当今在俄罗斯多数人都喜欢饮茶。最早关于茶叶传入俄罗斯的记载是,1567年俄国哥萨克首领伊万·彼得罗夫和布尔纳什·亚雷切夫把中国的茶文化传入俄国。“俄国真正了解中国茶叶是在1638-1640年”,(邹丽娟,2008:12)当时中国西北地区的阿勒坦汗用茶来招待由瓦西里·斯达尔科夫和斯杰潘·涅维洛夫率领的俄国使团,并作为礼物赠与对方,这些茶叶被带回莫斯科后,深受当时社会王公贵族的喜爱。在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俄国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协定,因为当时交通所限,运输茶叶的数量有限,所以只有上流社会人群才能品尝到茶叶,平民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茶叶。到十九世纪末,俄国开始种植茶叶,但是茶叶的产量并不高,主要还是依靠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茶的价格也随之下降,这使得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饮品,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出现与茶相关的文化。
二、罗斯饮茶的主要种类和方式
在俄罗斯,茶的种类主要包括红茶(чёрный чай)、绿茶(зелённый чай)、柠檬茶(лимонный чай)、砖茶(кирпичный чай)、茉莉花茶(жасминный чай)等。
“Чёрный чай”就是我们所说的红茶,在俄语中“чёрный”是“黑色的”,之所以使用чёрный这个词,是因为红茶在泡制的过程中,如果大量使用茶葉,茶水的颜色很深,有时甚至呈现出黑色。在俄罗斯,人们在泡制红茶时,喜欢向其中加入糖、果酱、牛奶、水果等,在饮用时,喜欢吃一些甜点和面包。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饮食,俄罗斯人对绿茶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人更倾向于饮用绿茶。饮用砖茶最多的是布里亚特人,绿砖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砖茶通常制作成块状,在煮制时,将砖茶敲碎,放于茶炊中煮沸,有些人也会加入一些牛奶、糖等饮用。在俄罗斯饮茶不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更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托尔斯泰曾说:Я должен былп пить много чая,изо без него не мог работать.Чай высвобождает т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которые дремлют в глубине моей души.(我应该多喝茶,没有它我就不能工作。茶使沉睡在我灵魂深处的能量得以释放)”(唐芳,2010:27)由此可见,饮茶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茶炊文化
茶炊(самовар)是俄罗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有“А 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无茶炊怎能算饮茶!)的说法。俄罗斯人非常喜爱茶炊,茶炊曾是俄罗斯皇室必不可少的器具,在民间很多家庭都摆放一或两个茶炊。图拉州是俄罗斯著名的茶炊生产地。19世纪初,图拉市的茶炊制造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茶炊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图拉市有上百家生产茶炊的工厂,曾经皇室贵族使用的茶炊也在图拉制造,所以在俄罗斯有句著名的谚语“В Тур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去图拉不用带自己的茶炊)。茶炊的材质通常为铜质,结构通常是中部为空心直筒状,用来放置木炭等燃料,水环绕在直筒四周,茶炊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工匠在茶炊表面绘画各种精美图案,外观十分精美。
在俄罗斯,每逢亲友相聚、逢年过节,有“пить чай за самоваром”(围绕茶炊饮茶)的习俗,人们都会使用茶炊,一起饮茶。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茶炊逐渐被电茶炊取代。如今在俄罗斯,茶炊不仅是一种饮茶工具,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四、饮茶文化对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影响
通过饮茶,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丰富了俄罗斯民族的语言。在俄语中出现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俗语,例如:Чай да сахар!чай и сахар!чай с сахаром!(祝您尽兴品茶!)在俄语中有时чай会出现转义用法,例如:На чай!(给、收小费)。чай在句子中还可以作插入语,意思是“大概”、“看来”,例如“ты, чай, не придёшь?” (看来, 你是不会来的了?)。在俄语中还有很多与茶相关的谚语,例如:В городе чай – гостям угощение, в деревне – себе наслаждение. (在城市里—茶可以招待客人,在乡村中—喝茶就是享受人生。)В хорошей посуде и чай вкуснее. (吃美食不如喝茶更美味。)Выпей чайку - забудешь тоску. (喝茶时会忘记寂寞。)За чаем не скучаем - по семь чашек выпиваем.(喝下七杯茶就会忘记烦恼。)Коль чаем угощают, значит уважают. (假如有人请喝茶,那就意味着尊重。)От чаю пьян не будешь. (喝茶的人不会成为酒鬼。)Пей чай, не вдавайся в печаль.(喝茶不会陷入忧愁之中。)Пей чай – удовольствие получай. (喝茶就会得到快乐。)Приходите к чаю - пирогами угощаю.(来喝茶吧,用准备好的馅饼招待你。)等。俄罗斯饮茶文化不仅是俄罗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丰富了俄罗斯的民族语言。
参考文献:
[1]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唐芳,漫谈俄罗斯茶文化[J],中学俄语,2010.07.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俄罗斯民族乡12-16
俄罗斯民族的茶文化08-10
地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讲稿08-13
《俄罗斯》复习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06-09
俄罗斯汉语教学09-14
民族常识教学反思10-19
俄罗斯教学课件08-03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论文01-11
课文民族团结教师教学反思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