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理解(共2篇)
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理解 篇1
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理解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某一领域时所应达到的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指能够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阶段性、持久性的一种数学能力。王尚志教授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下面我就数学核心素养与以前的数学三维目标比较谈一些看法。
一、数学核心素养和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看作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考虑用怎么样的方式解题,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考、数学态度等综合体现。数学核心素养总是基于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来实现的,同时核心素养也促进了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数学技能的提升。
二、数学核心素养和过程与方法的关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螺旋式的,而数序核心素养的表现呈现阶段分层和持久性。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中断,但是数学素养可以伴随其终生。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所运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化归的思想方法、方程和函数的思想方法等。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数学思想方法在具体学习领域中的表现,而思想方法是在操作层面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
三、数学核心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情感价值观侧重于教育心理,而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教育的DNA。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理解 篇2
一、关于“素质教育”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教育的目标与使命和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清晰定位, “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教育方针。在众多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中, 李岚清同志在其《教育访谈录》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作出精辟阐释:第一,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 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 为全体适龄儿童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第二,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具有合理的素质结构, 即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而是和谐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 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第三,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 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具有不同才智和潜能的孩子, 在受教育过程中, 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 还能在各种教育方式的支持下, 体现才智, 发挥潜能。明确教育的本真, 工作才有目标与方向。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 张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二、关于教育的基本规律
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 作为校长必须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
首先, 尊重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学习是人类的先天能力。人类的认知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教育必须尊重这种客观规律性才能科学、有效。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研究, 他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这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其次, 正确对待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贺拉斯·曼在其演讲中曾这样说道:儿童在学校中受教育是为了他们自己和其私人利益呢?抑或是为了那些在成人生活中等待他们的社会义务与权利呢?答案显然是后者, 教育应培养学生为社会尽义务, 具有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明确作为未来公民的角色。所以, 教育不应被动地适应、服务社会, 而应面向未来, 引领文明的进步。理想的学校是个人主义和集体组织的理想之间的调和, 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 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教育是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社会的、最深切的和最好的保证。因此, 中小学校长应有高远的教育理想, 宽广的教育情怀。
最后, 尊重人类智能多样化的客观规律性。因此,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杜威的“儿童中心”, 均印证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可见,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这一命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由此, 建立于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的教育观认为:每个人生来各不相同,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 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不是单一的、标准化的考试可以测验出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 因而不可能有一种教育方法能让所有学生受益。所以, 没有最好的教育, 只有适合的教育。
什么是“适合”?“适合”就是满足各种需要。“适合的教育”就是面向全体, 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因此对校长而言, 只有丰富课程, 创新教学,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才能较好落实学校的核心工作。
三、关于“知识”与“学习”
我国一般从哲学角度给“知识”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这样表述:所谓知识, 就它的反映内容而言, 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 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 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 属于感性知识, 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 属于理性知识。在基础教育中, 为了标准化评价的需要, 教学中更为侧重理性知识, 这种倾向导致教学方式的僵化和学习内容的狭窄。
西方认知心理学一般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更为综合的研究。布卢姆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 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 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 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西方教育学者普遍认为知识是一个大概念, 既包含可言传的“明确知识”, 又包括只能意会的“默会知识”。这其中“默会知识”又称为“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是指在具体情境中形成、与具体情境有关、不规范和非正式的知识、经验, 它往往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相关。建构主义认为, 真正的知识是内化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与能力, 它对人的学习具有决定性影响。
关于“学习”, 哲学家培根曾提出四大要点:一是外在世界是学习的对象, 学习的目的是对外在世界产生客观的认识;二是探索事业由人类进行, 人的心智在探索中至高无上;三是科学发现要求学习者积极的参与, 参与科学探索会给人带来内在的乐趣与愉悦;四是得到的知识必须用于合乎伦理的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 可从中借鉴。
四、关于校长的角色与使命
不少校长认为, 校长工作不外乎学校“人、财、物”, 特别是教师的管理。笔者认为, 这既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 又是当前教育中“管理至上”思想的体现。
在社会生活中, 通过管理规范人们的行为, 使人们遵守共有契约, 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 在学校管理中, 一旦有了“管理至上”思想, 把教育等同于管理, 便远离教育的本质。
在学校工作中, “管理至上”思想的根源在于校长对自身角色与使命认识的严重偏差。我们常说“校风校风, 校长作风”, 可见, 校长的思想素养与教育行为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最直接体现, 那么什么是校长的真正使命?我认为领导素质的核心是创新, 一个好校长应是有能力改变学校现状的人。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 沧海桑田, 瞬息万变。首先, 校长必须既是坚定的改革者, 又是先进教育思想、学校文化的引领者, 能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深刻洞悉学校未来的发展。其次, 校长应是有执行力的人。最好的管理是示范, 优秀的校长应能将自己的思想变成所在团队的共同愿景与行动。
【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理解】推荐阅读:
说数学核心素养10-20
核心素养数学思考05-14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11-23
数学核心素养课堂12-10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08-30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解读08-30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01-04
小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07-07
数学课堂培养核心素养07-29
数学教育的核心素养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