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育人评价(精选10篇)
活动育人评价 篇1
评价育人
——幼小衔接入学课程评价
为了让儿童的身心能更全面更健康地发展,我根据多年的幼小课程衔接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融合成 “入学课程”评价体系,并制定了新生入学课程指导手册。新生入学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一)环境适应性评价
为了减少新生面对学校新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也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学校对室内室外环境做了很多改善,增设了新鲜趣味的学习功能区,并在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展体验“游园”的活动。
“游园”活动是学校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各个场所的位置和功能。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手持“校园路线图”和父母一起走进崭新的校园、美丽的走廊、漂亮的教室、灵动的操场、现代化多功能教室。他们每到一处“景点”就会熟悉环境位置,了解具体功能,同时获得一枚纪念印章,等到走完所有“景点”并集齐纪念印章,就可以兑换一份入学纪念品,感受到了一场特别的体验。
(二)作息适应性评价
为了缓解新生初入小学对作息时间的不适,在入学第一周尽量缩短上课时间,可以让儿童在半小时之内休息一次。同时也为儿童开展丰富的课间活动,如:在绘本区组织儿童阅读绘本书籍;与新伙伴相互认识;在课堂上劳逸结合,做小游戏。在作息时间适应性评价中,也让儿童认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
学校根据教育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求,保证儿童每天应有的户外活动锻炼时间一小时,我校在阳光大课间活动时开展了富有学校特色的国学操、足球操,儿童们对到操场上学习和活动同样充满了兴趣和期待。
(三)规则适应性评价
在规则适应的评价过程中,儿童跟随音乐老师学习纪律小儿歌,能做到认真听音记儿歌、练习正确发言并回答问题等各种形式的规则适应性训练,以此感受遵守纪律的好处。和同桌相互比赛看谁今天在纪律方面得到的评价等级最高。也在游戏的情境中,让学生收获新本领。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充分调动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常规练习的过程性评价中,也体现了处处立规矩:集合的训练、怎么把队列站好、行进时的队列要保持整齐安静、会在操场跑道上进行齐步走等等室外训练。在队列训练中,教师设置小岗位,为表现出色的儿童提供当管理员的机会,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
(四)学科适应性评价
为了让儿童更好的接受小学课程,在衔接期也侧重学习思维和能力提升。语文教师带领儿童学习古诗词,将古诗词编成儿歌,让儿童争当班级中的“古诗大王”;在绘本故事中选取有教育意义的篇目,如《爱心树》让儿童观察图画,感受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付出。在数学课上,重点训练数学思维。如:跟数字有关的游戏、感受不同图形的形状、体会位置的变化、简单的计算。体育课上以纠正站姿、走姿以及队列练习,也适当尝试团体游戏,增强协调与配合能力。每周二下午是儿童最喜欢的校本课程包含:剪纸、折纸、手工、绘本故事、简笔画、彩泥制作等等,校本课程也起到了与学科课程良好衔接的作用。
(五)学业适应性评价
教师在为衔接期儿童制定学业评价时也十分慎重,经过学校多年衔接期的经验,认为适应期的评价应侧重于和生活联系起来。我们提倡:让儿童练习正确书写名字,尝试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并会简答进行自我介绍,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也锻炼了握笔及书写姿势;数学学科以感受方位、图形分类、数数字等数学思想,将练习题融入到游戏中,增添作业的趣味性;体育锻炼以练习学校自创的《国学操》为主,将经典古诗和简单的动作结合在一起,利用放学时间熟悉诗词歌赋的内容,体育课堂上继续强化动作的训练。大部分学业评价都会融合在活动和游戏环节中,尽量避免书面作业,即使有必要的书面作业,也应该严格控制所用时间,不让作业成为儿童为学业的负担。
(六)入学课程结业评价
针对衔接时期的儿童,我校为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儿童开展了“乐考”评价方式,并邀请家长当“主考官”,教师只做辅助作用。评价项目紧扣两个多月以来语文、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语文项目有:拼音小达人、认字小能手、写字小冠军、朗读小明星;数学项目有:我的计算能力强、我会认图形找位置、我会写数字、我会解决问题。老师们早早地做好了评价场地、评价工具等准备,而家长进行科学分工,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并填写评价单,班主任老师组织儿童有秩序地排队,耐心等待,在评价过程中也渗透了行为规范的教育,儿童都能举止规范地参与评价。
儿童在经历这样的考试时感到十分激动和新鲜,家长和孩子纷纷表示“这样的考试太有趣了,有妈妈当考官,我也不再紧张害怕了,我发挥得很好。”“这样的考试评价方式,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涯里温馨有趣的一幕,将呆板的试卷答题模式化为一次又一次的游戏闯关直至成为大满贯的赢家。”
本次评价方式激发了儿童们学习兴趣,求知乐趣。邀请家长做考官,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理解学校,形成家校合力,使儿童能在学校生活得更加五彩斑斓,将评价形式作为课程实施也是郑州大学实验小学一直追求的目标。
入学课程的评价遵循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了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评价方式中,应该配合幼儿园与社会共同完成衔接时期的教育问题,设计更科学且富有儿童特色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利用家长资源相互配合,合力育人。总之,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真正成为儿童学习的良好开端,最终服务于儿童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活动育人评价 篇2
近年来, 教育领域、心理学领域、脑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颇多, 但这些研究成果与教育实践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将研究成果及北京市特有的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教育实践, 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研究”项目, 旨在促进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学段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 提升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及师生关系的质量, 真正实现科学育人。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1. 尊重规律, 科学育人,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需求
我国的教育发展已经走过了以规模扩张为显著特征的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 进入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列”的战略目标, 将提供更加丰富的高质量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育人为本是实现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育人为本的前提是要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因此, 落实纲要精神, 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需要建立在了解学生成长规律、遵循规律科学育人的基础上。
2.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认知心理发展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 不同能力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同, 能力发展涉及的重要影响因素也不同。因此,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关键时期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以发展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 有助于教育管理者、教育者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模式、调整育人策略、科学设计教育教学过程和内容, 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发展规律, 不了解学生行为和表现背后的规律, 就会“凭感觉而教”、“凭经验而教”, 还有可能出现“好动机——负面结果”的情况, 因此,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有助于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育目标, 采用恰当的方式, 使教育工作由盲目走向科学。
3.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需要教育管理者、教育者更新人才教育观念, 转变育人方式。
更新人才教育观、转变育人方式, 要以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为突破口。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首先要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 研究教育规律, 在教学中实践规律, 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这样才能摆脱以往灌输式、被动式的教学方式, 推进教育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若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 采用无效的教育方式, 学生发展受限, 教师也无法获得真正的职业价值感,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整体设计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 揭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 概括和提炼出6~15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并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形成有效的育人策略, 提高教育质量。
为实现遵循规律、科学育人的目标, 本项目基于时代需求, 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原有基础上进行全面客观的调研和分析, 确定了基于规律、以实践策略为主、及时反思的整体设计思路, 通过三大途径促进教师由意识到行为的全方位改善与提升。
1. 认知体系
本项目系统揭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 总结提炼出小学低、中、高年级及中学阶段学生的重要发展任务和每个阶段的关键问题, 指导教师不仅要从横向角度看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 更要学会从纵向角度看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 关注学生的当下发展和持续性发展, 意识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的奠基作用。这是帮助教师理解和把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 策略体系
本项目分别针对梳理出的小学低、中、高年级及中学阶段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生成长中的关键问题, 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学校适应、行为习惯养成、人际关系、家校合作等几个方面提出科学、有效且可行的育人策略, 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使用、体验并验证学生成长规律和策略的有效性, 使教师学习和掌握“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3. 评价体系
本项目在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及中学阶段学生成长规律梳理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科学有效、系统、可操作的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估体系和工具, 为教师的各项工作提供准确的反馈, 帮助教育者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评价育人策略的效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通过反思“培养得怎样”的问题, 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三、项目理念
教师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其能力的发展顺序、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及其重要影响因素等都有所不同。要真正实现科学育人, 就要在把握规律、尊重规律、应用规律的基础上, 逐步探索有效的育人策略。
1. 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全面关注学生各个领域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因此学生的成长包含了认知、情绪、行为、人际、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 而且, 多方面的发展也是相互影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和系统发展的教育规律,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情绪情感、同伴关系、行为习惯等, 制定科学合理的育人策略,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学生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期和最佳教育时机
学生的发展是连续的, 但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体现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如小学生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 生活、学习等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低年级学生的适应学校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中年级学生发展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发展阅读能力、完成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到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得到迅速的发展, 同伴的影响力会超过老师和家长产生的影响力, 为青春期做好准备。
然而, 学生能力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又有各自的特点, 如注意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 到了高年级逐渐发展为有意注意为主;记忆力方面,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无意记忆、机械记忆为主, 进入高年级开始掌握记忆策略, 以有意记忆、理解记忆为主。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 掌握学生在每个阶段要发展的关键任务, 充分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育优势, 探索学生各种能力及要素的最佳发展期, 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生关系中顺应学生能力发展水平, 通过有效的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3. 学生成长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顺应学生发展的群体特征并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
学生的成长遵循一定的规律, 认知能力、行为习惯、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发展规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适用的,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理特征、家庭养育方式等具有不可避免的差异, 因此学生在学习方式、交往模式、情绪感受等方面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世界。因此,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握每个学生行为表现背后的潜在需求, 在把握普遍规律的基础上, 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这才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
4. 学生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环境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学生生活在由家庭、学校、社区等组成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系统环境中, 其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方式及同伴关系等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育也要多方协同, 既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作整体合理的规划, 也需要学校、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环境, 更需要家长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念, 塑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外部环境。
四、项目实施
1.通过多种方式梳理成长规律和关键问题
这一阶段主要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 邀请大量知名教育理论专家、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专家、发展心理学专家、学校校长和家长, 系统梳理6~15岁学生七大领域的成长规律。通过访谈和座谈会的形式, 对经验丰富的一线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收集和梳理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问题, 归纳和梳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学业、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总结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2.实施发展性评价, 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
这一阶段主要实施发展性评价, 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 全面了解北京市小学生的发展现状。本项目将主题聚焦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规律和育人策略, 基于“测评与诊断—分析与反馈—反思与改进—后测”的测评模式,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编制用于教师和学生的测评工具, 在北京市的50多所中小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大规模的测评。通过数据分析, 向参与测评的学校和教师出具测评结果反馈报告。
3.围绕低年级学生的关键问题, 组织实验校实施前测, 形成育人策略, 实施后测检验
这一阶段主要围绕低年级学生的关键问题, 组织实验校实施前测, 基于学生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和方案, 通过组织育人策略的交流和指导活动, 促进反思工作, 通过后测检验育人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根据梳理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聚焦适应和习惯培养、认知能力和学习品质、社会性发展三个主题, 编制有效的测评工具, 在全北京市16个区县40多所小学实施大规模的测评。基于前测的结果, 实验教师选择参与的研究主题, 参考低年级学生育人建议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提出合理、有效、可行的培养策略与实施方案, 并应用到后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此外, 这一阶段围绕不同的主题, 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 组织一系列形式丰富、有针对性的育人策略的指导和交流活动, 促进教师分享自己的有效经验和策略, 为实验教师设计育人策略、培养方案提供具体指导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同时辐射更多的教师, 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项目当中来。通过对前后测结果进行分析, 检验育人策略的有效性。
五、项目成果
1. 系统梳理出6~15岁学生七大领域成长规律
本项目通过近2年的时间, 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深入访谈、专家研讨的方式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出北京市6~15岁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适应和习惯培养、基本认知能力的发展、学习品质与能力、情绪和自我发展、亲社会行为和品德、人际交往、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等方面的规律。
2. 提炼出北京市小学低、中、高学段学生发展的30~40个关键问题
本项目概括提炼出小学生不同学段发展的关键任务, 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发展问题, 用“五星级”的方式清晰地标识出七大领域能力在各个学段发展的重要性程度, 为教师教学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3.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 形成《小学低年级教师培训手册》
本项目通过指导并参与实验学校教师的实践活动, 收集近一年来的教学有效策略, 形成了让教师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且具有指导性价值的《小学低年级教师培训手册》, 对学生每个发展领域的具体发展特点、标准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并为教师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培训手册太好了, 爱不释手呀!”很多教师在拿到手册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理论性知识的讲解不再抽象, 离实践工作的距离逐渐在缩短。同时, 《小学低年级培训手册》给出了很多具体做法, 教师看了之后会受到启发。
4. 整合实验学校教师育人策略, 编制《实验学校教师育人策略精选》
参与本项目实验的教师在学生成长规律的指导下, 进行了很多创造性的探索, 并在课堂教学、班级氛围、行为习惯塑造、人际交往、家校合作等方面形成了很多有效的策略, 编制了《实验学校教师育人策略精选》。
5. 涌现出一批优秀学校和教师
“受益匪浅, 学校被带动整体发展!”很多参与实验的学校有这样的感受。北京市史家小学通州分校、丰台区第五小学、昌平回龙观中心小学、房山良乡第三小学、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东城区培新小学等众多学校都脱颖而出, 成为践行这一育人策略的优秀学校。这些学校自从参加项目之后, 学校教师开始真正地研究学生, 结合自己任教学段、班级确定研究课题, 让学校有了发展的内在动力。
链接
乔树平院长 (本项目研究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乔树平院长首先对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及阶段性工作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指出本项目梳理出的学生成长规律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关键问题, 是提高教育针对性的核心。通过本项目研究, 应该看到只有立足于校情、生情, 立足于学生的成长规律, 学校才能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 教师才能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家长才能塑造积极的家庭氛围。通过本项目的研究, 教师变得更善于调查研究, 更善于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更愿意反思。将行动研究渗透在教学中, 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乔院长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诠释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发展观, 指出本项目在统筹设计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 要将小学低、中、高段及初中进行分段研究, 考虑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性, 研究学生, 尊重规律, 向研究型教育者转变, 不断丰富教育智慧, 让教育逐渐走向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
乔院长指出:“教育是事业, 需要我们去奉献;教育是科学, 需要我们去探索;教育是艺术, 需要我们去创新。”期待本项目能够深入研究规律, 走出教育误区, 借助创新平台, 成就孩子一生!
张凤华处长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
张凤华处长从北京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角度对本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期望。
张处长认为通过项目研究积极倡导所有学校树立尊重规律、科学育人的理念, 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导向。“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研究”项目之所以受到重视, 是因为这是在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之后提出的有关小学教育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支撑项目, 关注的重点体现时代的命题, 是时代的呼唤。项目体现出鲜明的学生立场, 通过研究学生, 尊重学生成长, 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 张处长特别强调了项目的专业视角,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及发展性评价系统的专业基础进行系统梳理。同时, 项目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指导, 还是实践的方法, 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能够转化成实际的策略和育人的行为,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创新和指导意义。
张处长还特别呼吁要把科学育人作为教育的信念, 把尊重规律看作教育者的一种职业责任, 把研究学生当成专业自觉;要处理好教书育人的关系, 教书是途径, 是手段, 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是目的。
最后, 张处长希望更多的区县、学校关注学生成长规律和育人策略, 这是未来教育工作的方向, 希望学校教师学习、借鉴项目成果, 结合实际实践、创新、丰富这一项目成果, 真正把尊重规律、科学育人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让教育更成功。
刘永胜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刘永胜校长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表示了肯定。刘校长指出, 教育也是成就教师的事业。项目研究主要依靠基层教师。在这一年中, 教师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实验校的领导和教师根据测评结果, 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 从关键问题入手, 探索出了很多育人策略, 许多思考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刘校长指出, 各位教师的发言都涉及了“基于评价结果、遵循认识规律、运用育人策略”的内容, 这恰好是本项目研究中的三个关键环节, 说明我们教师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都有认真的思考和总结, 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刘校长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让教师们感受到项目的意义, 并推进项目的继续实施, 在今后的研究中用更大的热情、更多的思考, 使更多的学校和个人都得到成长, 为实现北京教育的梦、中国教育的梦、整个民族的梦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 完成我们的使命!
家长反馈
丰台区第五小学三年级3班嘉嘉同学的爸爸反映, 孩子从入学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 不论是在生活习惯、礼貌礼仪, 还是在自律自信、求知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家长还特意讲到学校通过精美的系列图书陈设、鼓励亲子阅读等方式, 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情况。孩子入校后, 家长参加了新生家长培训, 根据学校设计的习惯培养量化表, 共同制订了家庭评价方案, 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交流, 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逐步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 聚餐时主动扶着老人入座;小心翼翼地给每个人倒茶水;参观园博会时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 将其扔进垃圾桶里。
育人为本 多元评价 篇3
摘要:在传统评价中,教师只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从而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均衡。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使学生能得到全方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评价;和谐校园
社会在迅猛发展,教育正在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提高教学水平,创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实施多元评价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商店里处理一批鞋子。无论号码大小,都是一个价钱。一位顾客挑来挑去,认为既然价钱都一样,就挑了一双大号的,觉得这样合算。结果,因为号码太大,鞋子穿在脚上走起路来非常累,最后不得不把鞋子扔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个成功的学区或一所优秀的学校,提供给学生和教师的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同时更是一种服务——一种适合每个学生学生全面发展。适合每位教师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服务。同时,这种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又是创造成功、培育成功的教育。
现行评价机制存在潜多弊端:第一,评价方式单一。有人形象地把以成绩为标准的现行评价比作一个大筛子,把学生放在筛子上筛,结果便造就了两种人:一种是筛子上面所谓的成功者,一种是筛子下面的所谓的失败者,于是在一次次的筛选中,在造就了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失败者。这样的评价其功能主要是甄别,是一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的评价,是以“选拔”为目的的,使得学生和家长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评价方法单一,把考试和测验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形式,使成绩量化,而忽视其他考查方式。以考试为主要手段来评价学生,评价结果自然以分数为表现形式,学校通过分数来评价学生和教师,夸大了分数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对分数的过分追求,引导教师和学生忽视学习过程而追求结果。“应试教育”应运而生,使评价的教育作用降低甚至丧失,消极影响反而不断增强。第三,评价目标单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
依据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学区领导班子商议以“承认差异、张扬个性”、“勤学好问、多思创新”、“勤俭博学、强能健体”为学风,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应当尽可能地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为此,我们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项改革,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要求教师分层次布置作业,让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结果令人欣喜,一些学生不做作业的现象消失了。而且对作业的热情越来越高。
官都小学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他班上有36名学生,人人都是前3名。我感到奇怪,经了解,这个班评选出的有“学习进步最大的前3名”、“提问题最多的前3名”、“帮助同学最热情的前3名”、“上课听讲最认真的前3名”、“作业书写最整洁的前3名”等。这些“前3名”涵盖了全班所有学生,大大激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不仅看出这一做法在课改新理念上的先进性,而且其教育空间比那种“按分数论英雄”的做法要大得多。因为在这样的评价面前,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做好学生的感觉,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了幸福的感觉和成功的信心。
二、创建生动活泼、充满愉悦和谐的校园
(一)用文化经营学校。开发教育环境的人文价值
我学区中小学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标语、挂图、校园广播、电视台、手抄报、图书馆、少队室等设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力,优化了中小学的育人环境,使学校的每一块土地、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都浸透在平等、宽容、理解、激励、和谐,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环境中。中学团支部、学生会、小学少先队充分利用“妇女节”、“清明节”、“青年节”、“儿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历史纪念日,通过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弘扬主旋律,讴歌新风尚,营造文明和谐、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针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争取先入为主的方式,引导学生遵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网络文明公约》,自觉抵制黄、灰、黑色污染。比如加强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增强学习紧迫感、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使行为偏差的学生平安地度过人生征途上的这一关,
加强基础道德教育、重点进行“立志成才、勤俭学习、尊敬师长、诚实守纪、文明安全、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等方面的人文和品德教育。中小学校组建了“健康心理咨询室”,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及时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适应能力、自治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和选择能力得到提高。在全学区倡导的“六节俭”活动即“节约一分钱、节约一支粉笔、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粒粮、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和“八荣八耻”等教育活动中,广大学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在强化学校教育主渠道的同时,强调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学校注重让学生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接受人文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了校本课程。例如,郝庄中学建立薄皮核桃、铁矿石加工基地,建立了小学校外德育文化基地——同家庄的刘王寨、郝庄青龙寨、官都塔坡、东川北寺、自立庄自牛寨等革命老区的人文资源。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基地体验生活,使广大学生受到了基本的道德意识、人格精神、人生理想、人文知识等教育。
活动育人评价 篇4
五莲县石场乡中心小学校长 冯启彬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校立足学校实际,深入推进6S精致管理,在育人过程中渗透精致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强调育人的精心、精细与精益求精。通过实施学生“争章创星”激励性评价模式,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寻找“争章创星”评价顶层的理论支撑
班级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而引导人的行为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室里的许多实践,最需要的是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理论的支撑。
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小学生而言,那就是“自我发展需要”。每个学生都希望在集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不断成长。这正是在“争章创星”中最广泛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根源。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念提出的8种智能中,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不能单独从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技能的高低, 教师应该依照智能的多元性、发展性,学会评价的多元性,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心理学研究结果。《行为管理学》一书中:同样一个人在受到充分激励后发挥的作用相对于激励前的3-4倍。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孩子做事更依赖于热情,打击往往使他们垂头丧气,激励却能使他们热情高涨,争章创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高效课堂的建构中。
教育法规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育者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要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视角去看学生,发现闪光点,让学生在自尊、自信、快乐中成长。
落实“争章创星”评价是学校的实践基础
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与价值追求,决定了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人才。
确定“点石成金”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
一是目标引领。金是目标,是孩子的梦想、成功、习惯、亮点等代名词。每个学生都是没有雕琢的含金的“石头”,学校要发现亮点、唤醒潜能,把其打磨成熠熠生辉的“金子”。二是过程落实。点是过程,是教师的点拨、唤醒、挖掘,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师生的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积极进取。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有掌握“捕鱼和点金”之术, 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三是跟进结果。成是结果,当下成或将来成,需要静待花开。金子要经过繁杂的工序才能制造出来,发光的金子更需要长时间的雕琢、锤炼。人生也是漫长的,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朝着梦想而努力,“是金子总会发光”!
制定“让孩子如金子般夺目”的育人目标。
从身体素质、学习素养、意志品质三个维度对育人目标进行详细解读。从身体健、情商高、爱生命三个方面提出“好身体”具体目标,成为内心和美、体形健美的健康儿童。从会学习、会审美、懂科学三个方面提出“好学习”具体目标,成为勤于学习、善于探索的乐学儿童。从会生活、有道德、成习惯三个方面提出“好品质”具体目标,成为德行如
一、宽容感恩的善良儿童。
实施“争章创星”评价班级的行动研究
一是多维度评价,指向学生的发展性综合素养。争章创星激励性评价是综合评价,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业成绩到综合素养,全都囊括其中。班级将日常规范细化到一些具体的行为上,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章可循。学生获奖、好人好事、优秀表现等都可获得石币奖励。但违反校规班规的,也由教师扣罚相应数量的石币。班级建立争章创星记录簿,每周一小结,月月一评比,展示每一个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建立金光闪闪光荣榜,处处让他们感到“我能行”,诱发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是晋级式评价,让学生有不断往上冲的动力。学校融合核心价值理念、校徽等文化元素,设计不同类别的奖章(卡、星)。一学期为周期实施七级评价、六级兑换。学生累计10枚石币即可兑换一枚初级奖章(卡);累计5枚初级奖章(卡)即可兑换一枚中级奖章(卡);累计4枚中级奖章(卡)即可兑换一枚高级奖章(卡);累计3枚高级奖章(卡)即可兑换一枚铜星;累计2枚铜星即可兑换一枚银星;至学期结束,若无因违纪等现象扣除已获得银星,且表现一直优秀者,直接升级为金星。金星为最高级别。
三是菜单式心愿,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一学期为周期,班级把心愿设臵成菜单式,学生奖章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任意选择心愿兑换。一是荣誉兑换。学生累计获得一枚高级奖章(卡)、铜星,结合自身能力,即可“兑换”班干部、县级“校园群星”等荣誉称号。二是物质兑换。学生获取石币、奖章(卡)、星等,在兑换日可兑换相应的图书、学习用品等。三是心愿兑换。学生获取石币、奖章(卡)、星等,可兑换班级里举办一次生日PARTY,当一次升旗手,做一次主持人等“微心愿”。
四是立体式表彰,充分发挥出榜样的激励作用。一是在教室内老师发放。根据学生文明礼仪、卫生、纪律、学习、一平米好习惯等表现,教师给予学生颁发奖章(卡)。二是在升旗仪式上学校颁发。政教处统计学生在各项比赛中的获奖情况,由校长给予学生颁发奖章(卡)。三是在特殊场合家长颁发。利用读书节、艺术节、开放周、家长驻校周、儿童节等,邀请家长给予学生颁发奖章(卡)。
五是专栏式展示,搭建平台促交流现精彩。一是组织“我的争卡故事”征文活动,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二是组织主题演讲,让学生讲述在争卡中成功的喜悦或失落的遗憾。三是开辟微信公众号评价专栏。向全体师生特别是家庭社会宣传争章创星评价制度、金星少年事迹简介等。四是组织主题家教沙龙。向家长宣传争章创星评价方案及实施办法,倾听家长的心声。
操作“争章创星”评价教师的思考收获
一是转变育人模式。教师要帮孩子们拂去盖在上面的尘土或者把金子从土里挖出来,让其熠熠生辉。争章创星激励性评价强调的是:不是给孩子下一个结论,而是从各个方面去审视学生的行为价值,达到挖掘学生潜能的目的,引导老师更关注学生的每一步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闪耀其特有的光芒。
二是全方位育人。全面性。“争章创星”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校内外的种种表现,涵盖学生的所有素质发展,更着眼于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全程性。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由终结评价变为过程评价,实现了“评价重心转移”的理念。全员性。评价变班主任主导评价为所有任课教师参与评价,还发动了家长参与,变成了一种具有“公共价值”的激励手段和成功符号。
资助育人活动实践心得 篇5
一、提前准备、充分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本着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出发点,在上学期期末就将本学期的资助工作进行了布置。在不同类型的助学贷款中,我都能做到耐心指导学生规范地填写助学贷款资料信息。
二、严格按程序操作
贫困生界定和信息是确定国家助学贷款和各项资助的重要依据,是切实做好帮困助学的基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由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来认定,认定的贫困生及时建立信息数据库,作为学校资助对象。首先要求同学们提交规范的证明材料;其次,在班级选举成立班级的评议小组,我担任组长,所有的名单在班级上墙公示,听取广大同学的意见;最后,召开评议小组的会议,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指标、程序公开,评议、鉴定公正。结合平时表现,对提交申请的同学进行民主评议,选出合适的人选,并在班级进行公示,听取广大同学们的意见。
反思今年的资助工作,我个人认为在今后的资助工作中,一定要及早准备,一定要“公开、公平、公正”,一定要做到指标、程序公开,评议、鉴定公正。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认定等次有变动的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怎么样做好大三学生的资助评定工作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奇章小学读书育人活动方案 篇6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为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结合清江学区督导组要求,根据我校实际,制定该读书育人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以经典的教学思想指导工作实践。以打造师德高尚、知识渊博、勇于创新、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在教师中倡导“以书为伴”的思想。坚持“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精神保障。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读书活动,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进行教育创新,努力使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
2.通过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3.通过读书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思考习惯。
4.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学校。
5.通过读书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丰富教师的内心世界,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组织领导
成立读书育人活动领导小组,为读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组长:刘杰
副组长:张静文
成员:孙继伦王思国岳仲平岳映显
四、参加人员
全校所有在职教师。
五、读书内容
1.必读书目
《人民教育》、《教育导报》、《四川教育》、《巴州教研》等。
2.选读书目
古典名著、名人传记、教育名著和教育家评论及专业书籍、学科指导类,现代科技、时政类,生涯指导和学习方法类等。
六、活动措施
1.全体教师根据学校要求,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定个人读书育人计划,每学期一次。
2.开展“四个一”的读书学习活动,即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教育刊物;每天自学一小时;每两个月读完一本教育专著;每月完成一篇学习心得或读书随笔。
3.写好读书笔记。要求每周有记录、有进度。学校将定期对教师读书育人情况进行考评和总结。读书育人笔记学期末交学校存档。
4.写好读后感或学习心得体会。教师每个月及时把学习心得或读书随笔交学校存档。
5.2012年12月开展“教师读书、育人征文”评比活动。
6.认真做好书籍管理和借阅工作。
巴州区奇章小学
活动育人评价 篇7
一、我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
生活德育就是让每一个老师都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 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 忍让和坚持。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1. 德育不仅要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还要帮助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因此德育要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2. 要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连, 要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3. 德育的方法要体现实践性,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通过亲身体验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 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
二、我们对“德育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1.面向多彩生活, 礼仪回归真实
礼仪教育要“生活化”, 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尽量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小学生由于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等场所, 接触外界人士的机会不多, 许多生活常识都不了解, 而礼仪教育就可以使小学生懂得更多生活常识, 通过学习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交往礼仪, 小学生能够懂得如何称呼别人, 问候他人, 怎样待客, 怎样与别人交谈等方面的生活常识。
2.融入生活, 体验情感, 让“主题活动”充满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 需要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生活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校的“生活德育”就植根于学生的生活, 教育的材料和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比如, 我校开展了“爱护家乡环境”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展开, 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形式, 了解家乡环境的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书信、绘画、作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环境的看法。这一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活动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从活动的结果来看, 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同学们反映家乡环境的信件寄到了当地的环保部门, 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切实改变了城市环境。
主题教育活动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才能在活动中教育人、影响人。脱离了学生生活的活动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3.心怀梦想, 立志创造, 让智慧改变未来生活
“德育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 要构建生活化的德育体系, 学校必须营造德育的生活氛围, 目前我校整个德育工作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中心, 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内容, 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起到教育人、感化人、提高人、塑造人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转变, 更多教师在工作的同时享受着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学校的德育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课”, “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实现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 在真实的实践中激活了思维, 实现了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目标, 为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们的反思
活动育人运动健身 篇8
关键词:阳光体育;活动;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13-1
我校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84.6%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走出了一条有特色、动静结合、全员参与的阳光体育之路,为农村学生撑开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一、创新项目,和谐发展
为了改变课间操单一化、枯燥性和质效差的状况,为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快乐地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锻炼效果,界牌中学向全校师生发放了《界牌中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调查表》,充分征求全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综合师生们的建议,积极创新大课间活动项目,采取集体项目和自选项目相结合的方式。
集体项目有集体长跑、紧急疏散演练等,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能,有氧耐力,又增强了紧急事故发生时的疏散、自救能力;自选项目更是丰富多彩,有常规项目跑步、篮球、排球、乒乓球、拔河、板球,也有中华传统项目踩高跷、抖空竹,有民族舞蹈竹竿舞,还有日常健身运动呼啦圈、跳长绳,更有充满童年趣味的飞去来器、滚铁圈、溜溜球以及跳橡皮筋……
这些创新性的活动项目寓养德、健体、审美于一体,体现的是“关注个体差异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项目,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
二、艺术熏陶,健康成长
按照集中活动、自由组合、按项目分块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先集体活动,再自由组合,有合有分,大课间活动以音乐为背景串联活动全过程,将艺术、体育、文化融为一体。
从进场的音乐到活动过程的指挥音乐和退场音乐,选择的都是能充分体现中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曲,符合青少年特点,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在优美的活动环境中快乐地放飞自己。
进场播放音乐《男儿当自强》,是对学生进行树立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队伍以班为单位,以整齐的队列踏着音乐节拍列队进场,同学们整齐划一的跑步声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音乐声,此起彼伏,振奋人心。进场列队的规范既是对学生校风校纪的教育,也是进行行为意识的培养。
活动过程中改变由体育教师发号施令的做法,以优美动听的音乐调控活动环节,使学生更加融入到这些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尽情地游戏、锻炼。学校还根据不同的活动精选了不同的音乐,通过欣赏悦耳动听的音乐,踏着轻松自然的节拍,进行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伴奏下,以艺术教育来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孩子的心灵,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内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放飞了学生快乐的翅膀。大课间活动达到了让学生在阳光下、在操场上、在音乐中健康成长的预期目标。
三、趣味游戏,快乐阳光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喜欢鼓励和表扬。根据这些特点,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校设计了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体育活动的内容游戏化、乐趣化。
学校制定了《界牌中学大课间活动的评比竞赛方案》,定期举行大课间活动比赛,并将评比结果与文明班级的评选挂钩,以促使各班级认真对待,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竞赛。
学校每周进行一次跨班级、跨年级小型活动竞赛,每月评选出各个项目的前三名,每年5月份举行一次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界牌中学趣味运动会”。在集体竞赛、趣味游戏中,班集体精神风貌得到了最大的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都在不断得到提高,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校园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游戏中活动,在竞赛中活动,那些娇生惯养的学生变得更独立坚强;那些对集体漠不关心的学生,成了活动中的热心参与者;那些孤独自卑的孩子,变得乐于与他人交往合作。与其枯燥的说教,不如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接受来自群体的德育熏陶和感染。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智慧去感悟,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
四、安全有序,师生同乐
伴随着广播里传来的优美音乐,老师与学生同动同乐,一片欢声笑语,一派其乐融融,整个校园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氛围。大课间,使同学关系和睦、师生关系和谐。在角色的互换和平等的接触中,师生真正实现了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共同成长。
自界牌中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健康的、形式多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的宗旨,实现了体育与艺术、学习与锻炼的统一。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落实阳光体育工作,学校体育成绩也实现了飞跃。
活动育人评价 篇9
第1期
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2013年5月8日
《三举措、四整改确保优化育人环境月集中整治活动取得实效》
我校初中部迅速贯彻落实《滨州经济开发区教育局“优化育人环境月”集中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教育和引导教职员工充分认识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推出三项具体措施:一是要求全体老师学方案、对照方案查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管理干部自查自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办公会上晾晒;二是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引导,确保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整治活动扎实有效;三是召开动员会议,营造优化育人环境的浓厚氛围,从思想上统一教工认识,提高人人关注环境、人人优化环境的主动性。5月7日下午召开动员大会,集体学习了区教育局印发的《实施方案》,解读了学校《关于加强效能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的实施方案》精神,并对各阶段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会上,教师代表做了表态发言。
我校初中部以此为契机,将优化育人环境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工作作风问题、师风问题、教风学风、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等问题,提出了四点整改要求:一是强化常规管理。要求中层干部重点解决执行力不强、管理手段软弱、配合意识淡薄、小团体观念严重的问题;不能享受在前、吃苦在后,只做表面文章,有利争着上、无利推不动;不能对分管工作一知半解,做甩手掌柜、电话线干部。二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全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致力师德师风和校风、教风向更好的方面转变;杜绝出现工作敷衍塞责、滥订教辅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现象;努力实现在教师思想作风和师德素养上有新提升,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上有新提升,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上有新提升,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上有新提升。三是强化自主教育落实。重点解决乱丢垃圾,破坏公物,乱吃零食,买带零食进教学区,发型不规范,着奇装异服,路队不整齐,纪律意识不强,没有主人翁姿态,自主管理能力不高,随口说脏话、骂人等问题。四是强化教学模式改革。解决课改意识不强,授课理念落后,满堂灌、满堂问,个别辅导不及时,培优补差工作落实不到位,课堂监控不严,只管教、不管学等问题;解决学生学风不浓,学习方法不先进、不科学,理想目标不明确,时间观念不强,学习态度不积极,刻苦精神不强等问题。
活动育人评价 篇10
关于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征文活动的通知
各院(系)学生管理部门:
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贯彻落实了一系列资助政策措施。目前,我校国家奖助学金覆盖面已经达到在校生的23%,近10%的在校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与此同时,我校还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涵,紧紧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正公平。为大力宣传我校在资助育人领域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征文比赛,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体学生管理干部以及有意于资助育人研究的老师,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发表均可。
二、内容要求
1.征文应围绕《江苏省资助育人工作征文主题摘要》(见附件)所确定的范围撰写。
2.以理论分析为主的论文,应突出主要观点,注意论证的规范性和层次性;以实证分析为主的论文,应围绕实证研究目标组织材料,选取恰当的研究方法,归纳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行文需注意条理清晰、语言精练、结构合理、逻辑性强。
3.正文篇幅在5000-6000字范围内,文前列“摘要”和“主题词”,文后列参考文献,附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联系方式)。
4.作者必须遵守学术规范,正文若有引用则必须用脚注标记,文后列参考文献,有关要求参照国家标准局《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执行。
5.论文用A4 纸排印,正文五号宋体字、行距20 磅、两端对齐、首行缩进2 个中文字符;文章标题三号宋体字加粗、单倍行距、段前24 磅、段后12 磅、居中;一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字、单倍行距、段前12 磅、段后6 磅、左对齐、首行缩进2 个中文字符;二级标题五号宋体字、加粗、单倍行距、左对齐、首行缩进2 个中文字符;三级以下标题格式同正文。
三、奖项设置
征文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奖金分别为600元、400元、200元和1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特别优秀且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将推荐至江苏省资助管理中心出版的《江苏资助育人研究》(录用后免费发表)。
四、材料征集与报送
1.各院(系)根据本通知要求广泛征集,原则上每个院(系)最低不少于2篇。
2.报送时间:论文报送的截止日期为6月10日,6月中旬学工处将联合宣传部、社科部、团委等部门对论文进行盲审,6月底公示评比结果。
3.报送方式:书面材料首页加盖本单位公章后送至学工处资助管理中心,同时将电子稿以附件的方式发送到zizhu@xzmc.edu.cn。
附件:江苏省资助育人工作征文主题摘要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资助育人 征文 比赛 通知 抄送:党委办公室 院长办公室
学生工作处 2012年3月23日
(共印15份)附件: 江苏省资助育人工作征文主题摘要
一、进一步完善经济资助工作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与工作细则;
2.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势及如何有效实施;
3.经济资助手段多元化及其资助效用探讨。
二、进一步开展思想指导工作
1.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
2.各类资助对资助对象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与纠偏;
3.让大学生回报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探讨与工作方法。
三、进一步开展能力培养工作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水平现状及帮扶措施;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实际锻炼;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与指导帮助;
4.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和有计划理财,正确制订并严格执行国家助学贷款偿还计划;
【活动育人评价】推荐阅读:
活动育人运动健身09-13
故事育人活动方案10-28
努力优化育人环境 积极开展关爱活动07-30
实验小学军警民共建育人活动方案05-13
云台乡中“走进家庭、携手育人”活动总结05-09
评选感动实验的教书育人楷模活动总结10-19
曹家湾中学“走进家庭、携手育人”大家访活动实施方案07-03
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评价体系构建研究05-29
三全育人实践育人方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