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继承公证材料

2024-05-15

遗产继承公证材料(精选13篇)

遗产继承公证材料 篇1

继承公证材料(2014版)

1、身份证、户口本(所有健在的人)、结婚证(与死者的)、独生子女证(如果是独生子女);

2、被继承人(房本上的人是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或死亡注销证明(派出所出具的);

3、已经死亡的继承人(继承人包括被继承人的父母、配偶、子女)的死亡证明或死亡注销证明(应该由派出所出具,95年以前死亡的可以提供骨灰存放证明或墓地证或埋葬地村委会证明并加盖派出所印章);

4、亲属关系证明(被继承人的生前单位出具即可,格式均参照证明1;被继承人无单位,可由继承人单位出具,格式均参照证明2;继承人有死亡的,格式参照证明2);

5、档案中的职工登记表或干部履历表(复印封皮、本人页和家庭关系页,并盖章);

6、房产证、土地证(未办理房本的提供合同、发票、兑现单)。

办理公证时带以上材料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如还有问题,请电话联系我们:

秦皇岛市第一公证处鲁俊迅办公电话:3644381;手机 :***

证明1

李某是我单位职工,李某已于2011年1月1日去世,李某的父亲李某某已于2002年2月2日去世,李某的母亲赵六已于2002年2月2日去世;李某的妻子是刘某,二人是原配夫妻;李某生前共有4个子女:

长子,1958年1月1日出生;

长女,1960年1月1日出生;

次女,1961年1月1日出生

三女,1962年2月2日出生。

李某只有以上四个子女,此外李某无其他子女。

以上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秦皇岛市XXXX机关电话:经办人:2014年月日

证明2

李某是我单位职工,李某的父亲李某某已于2002年2月2日去世,李某的母亲赵六健在;李某的妻子是XX,共有1个子女:儿子XXX;李某共有兄弟姐妹4人: 大哥,1958年1月1日出生;

二哥,1960年1月1日出生;

大姐,1961年1月1日出生

三妹,1962年2月2日出生。

以上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秦皇岛市XXXX机关电话:经办人:2014年月日

遗产继承公证材料 篇2

案例详情:

张某 (男) 与陈某 (女) 是原配夫妻。张某于1983年去世, 陈某于2000年去世, 张某去世后陈某一直未再婚。张某和陈某共有两个子女, 分别是张甲和张乙。张某和陈某的父母均先于他们去世。夫妻二人去世后留有一套共有房产。2009年5月, 张乙来到公证处, 按照法定的公证程序办理了放弃上述房产继承权的声明书公证。然而, 张乙回到家中, 思前想后, 对之前做出的放弃继承权声明的行为很后悔, 事隔两天之后再次来到公证处, 试图撤销之前所发表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 此时, 该公证尚未签发。

一、公证实务中的一般做法

在实务中, 放弃继承权一般通过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完成。所谓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是指公证处依法证明继承人放弃自己享有的继承他人遗产权利的意思表示真实、合法的活动。放弃继承权同时也是无条件和无保留要求的。继承权的放弃是继承权人对个人权利的一种处分方式, 是单方法律行为, 是对既得财产权利的自愿抛弃, 因此不能附加条件。放弃继承权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 特别是经过公证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 在发生继承纠纷诉讼时, 是法院直接采用的有效证据。

笔者认为, 在本案中, 继承人张乙在法定的期限内, 按照相应的程序要求办理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 一般来讲不能随意反悔。但是本案中有一个关键之处在于, 张乙的公证未经审批签发, 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尚未生效。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公证处仍然坚持拒不让张乙反悔, 那么势必违背了张乙的真实意愿, 违背了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和公平、公正原则, 在某种程度上将对其合法的财产权益造成伤害。反之, 如果本案中张乙在公证书签发生效之后, 才提出撤销申请, 公证处就不能轻易准予撤销了。在这种情况下, 公证书已经制作完毕, 并且完全符合法定程序, 如果轻易撤销公证书, 既不利于维护公证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也不利于公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更不利于公证书的公正性。

二、放弃继承公证能否撤销之再思考

我国继承法对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是否可以撤销没有明确规定, 以致在公证实践中对放弃继承声明书经过公证后能否撤销在认识上有不同的看法。肯定说认为, 最高人民法院在《意见》中规定:“遗产处理前或在诉讼进行中, 继承人对放弃继承反悔的, 不予承认。”这说明在司法实践中是允许继承人在特定条件下反悔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 而主张继承。因此, 对放弃继承的人在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后遗产处理前要求撤销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的, 公证机构应当予以办理。否定说则认为, 继承人放弃继承权声明书经过法定程序公证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对放弃继承的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而且直接涉及其他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因此, 放弃继承权声明书经公证后不能撤销。

笔者认为, 上述两种看法均不全面。因为按照民法的一般原理, 撤销是指行为人在某些法律事实出现时取消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 使其法律效力归于消灭的行为。放弃继承是单方法律行为,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一经做出并经公证后, 即发生法律效力, 不得撤回, 但是, 既然放弃继承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在满足以下情形之一的, 放弃继承的人可以取消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 撤销放弃继承公证, 接受继承: (1) 在遗产处理前经其他未放弃继承的继承人同意; (2) 因对遗产状况有重大误解做出放弃继承行为的; (3) 因受欺诈、胁迫而做出放弃继承行为的。总而言之, 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经公证后不得撤回, 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撤销。

继承公证实务研究 篇3

关键词:继承公证;问题;原因;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D9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56-01

继承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和继承人的申请,依法证明继承人的继承行为真实、合法的活动。①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房价的攀升,社会结构的变化,继承公证实务中不断涌现出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不但引起了公证界人士的关注,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陆续有媒体报道公证处出具错误的继承公证,侵害了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公证机构面对这样的“指责”,似乎有苦难言,大多数公证机构选择了沉默。继承公证为何频频出错?公证机构究竟有何难言之苦?谁该为此错误买单?笔者从一个真实案例出发,结合实务经验,剖析继承公证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一、典型案例

2015年2月2日的《扬子晚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没想到花甲老人的百岁祖母还健在,公证处被蒙蔽错办遗产公证当了被告》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一位快60岁的王先生因其父亲去世,前往公证处办理继承公证,希望能继承自己父亲的遗产,王先生称其祖父母已经去世,如果在世的话都100多岁了,因为去世时间早无法提供死亡证明。最终在王先生的“软磨硬泡”下公证处按照常理推断其祖父母去世,为王先生出具了继承公证书。后来,当王先生要卖这套房子还债时,王先生“已故”的祖母出现,要求撤销继承公证书。虽然最终王先生的祖母没有对公证处追责,但是公证处出具的这份继承公证书出现错误已成定局,最终肯定要面临撤证。

案例中的祖母是真实的受害者还是王先生的“同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欺骗公证处的当事人却真实存在。

二、剖析继承公证频频出错的原因

(一)当事人欺骗公证处的动机。当事人欺骗公证处的动机一是怕麻烦,二是利益驱动。因为陈述的情况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所以有的家庭怕麻烦,直接把再婚夫妻说成原配夫妻,把继子女说成亲生子女。这类“欺骗”通常并没有遗漏法定继承人,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除了怕麻烦,还有一种更为恶劣的欺骗公证处的情形,就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谋求更多的财产,故意隐瞒法定继承人,欺骗公证处。是否是恶意不好判断,但遗漏继承人的直接后果就是侵犯了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公证书错误,需要撤销。公证机构还有可能被追责。

(二)公证机构审查不出虚假证明的原因。公证机构在去相关部门核实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时,困难重重。

1.证明材料的证明力问题。在办理继承公证中最重要的一项证明材料是亲属关系证明,它是确认法定继承人的直接依据。一般出具亲属关系证明的部门有两类,一类是被继承人的原工作单位,另外一类是出具证明的街道办事处或者派出所。大部分被继承人的原工作单位会提供人事档案供核实人员查阅。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国企等档案保管正规、严格的单位,档案的可信度高,内容全面。如果调查时遇到的是老同志,与被继承人相识几十年,即使档案记载的不全,也会非常肯定的证明被继承人的家庭成员都是谁。对于此种情况,有人证又有物证,公证人员的内心确认程度较高。在街道办事处或者派出所如果遇到了解情况的老同志,其所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可信度也比较高。但是随着年轻人接班,很多岗位出现了不了解情况的新人,如果没有档案证明,他们对出具继承使用的亲属关系证明很抵触,怕承担责任。有的出具依据就是当事人的保证。这其实形成了一个怪圈,就是当事人自己证明自己是继承人,如果此时存在故意隐瞒继承人的情况,那是怎么核实也核实不出来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员迁移频繁,工作变动频繁,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住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这样的过去常见的情况在如今却很难见到。等到这批人老去,他们的后代需要办理继承公证时,谁又能为他们开证明呢?

2.公证处权力少、责任大。公证机构不同于公、检、法,没有调查权。所以在公证机构去民政部门核实婚姻情况时,可能会因为没有调查权而被拒之门外。核实人员只能通过查询档案,走访老邻居等方法核实相关证明材料的真伪。在权力和责任不对等的前提下,其实是让小人儿在办大人事,怎么能办的妥当?

(三)法律震慑力不够。我国《公证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以及其他个人或者组织有下列行为之一,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公证书的…… ”②通过该法条可以看出,如果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隐瞒继承人,即使被发现,也只要承担民事责任,把属于其他继承人的部分还给其他继承人。从利益上看只是自己占不了便宜,并没有损失什么。从实际情况看,公证机构即使被骗也无法去公安机关立案,因为不是案件关系人。公证机构又无法直接追究造假当事人的责任,在造假当事人更改过证明材料后,还得无条件的为其继续办理继承公证。因为于法无据,公证机构即使被骗,也只能“忍气吞声”。

三、解决办法

要想解决继承公证频频出错,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提高违法成本。违法成本低是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有恃无恐的一个原因。希望能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将当事人欺骗公证处的后果具体化,比如规定罚金、纳入征信等。(二)建立“家庭信息”平台。父母是谁?是否是原配夫妻?几个孩子?这些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但是办理继承公证时,“自己”已经去世无法进行证明,怎么办?如果利用现在先进的网络资源,建立“家庭信息”平台,“自己”在世时把涉及继承的亲属关系信息录入平台,获取“档案卡”,并授权公证机构在“自己”百年后,可以依继承人的申请调取信息,那棘手的亲属关系证明将不再困扰当事人,无法核查清楚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这一问题也将不复存在。(三)赋予公证机构调查权。有了调查权,公证机构在核实相关证明材料时就不会遭遇“冷板凳”,甚至还可以依职权主动调查,改变现存的被动核实模式。当事人只要提交申请,寻找证明材料的事情就不用管了,公证处可以一办到底。

公证机构在办理继承公证时遇到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同样,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法律人的共同努力。希望笔者从实务角度所做的分析和建议能为继承公证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注释:

①江晓亮主编,公证员入门,法律出版社,2007。

遗产继承权公证书 篇4

申请人:xx,男,xxxx年月xx日出生,现住xxxxxxx,公民身份号码:xxxxxxxx。

被继承人:xx,男,xxxx年月xx日出生,生前住xxxxxxxxx。

公证事项:财产继承公证

申请人xx因继承被继承人xx的遗产,于xxxx年月xx日向我处申请办理继承权公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我处对申请人提交的权利证明及相关证据材料进行了审查核实,并对申请人进行了询问,现审核情况如下:

一、被继承人xx于xxxx年月xx日死亡。

二、被继承人xx死亡时在xxxxxxxxxxxx(房屋所有权证号为焦房权证字第xxxxxxxx号,建筑面积为xx.xx平方米)留有一处房产,此房产是xxxx的个人财产。

三、据申请人称:被继承人xx生前无遗嘱,亦未与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

四、被继承人xx的妻子xx已于xxxx年死亡,二人是原配夫 妻,只有一子一女,分别是儿子xx和女儿xx。xx自xx死亡后未再婚。xx的父母均先于其死亡。

五、现xx表示放弃继承被继承人xx的遗产,xx表示要求继承被继承人xx的遗产。

根据上述事实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的规定,被继承人xx的上述个人财产为xx的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条、第十条和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被继承人xx的遗产应由其配偶、子女和父母共同继承。因被继承人xx的父亲、母亲和妻子均先于其死亡,现其女儿xx表示放弃对上述遗产的继承权利,故被继承人xx的上述遗产应由其儿子xx一人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xx公证处

遗产公证书 篇5

立遗嘱人:马永和,男,1964年11月29日出生,汉族,现住:永城酇阳乡

马楼村未婚身份证号:。

我身体不好肺部有肿瘤,现正在住院治疗,但在立遗嘱时精神清醒。为以防不测,可能发生意外,故立遗嘱,由于我们识字不多,由我口述,律师代我们书写本遗嘱,由律师进行见证。遗嘱内容如下:

1、将我位于永城酇阳马楼村房产由大女儿李玉华、二女儿李爱华、四女儿李爱景、儿子李志华、小女儿李爱玲五人平均继承上述安置房产。

2、本遗嘱一式三份,我们本人保管一份,河南向东律师事务所备案两份。

立遗嘱人:(签字)

代书人签字:

继承亲属关系公证范本 篇6

河南省 公证处:

因XXX的继承人办理有关继承权公证所需,经我单位核实,现就其配偶、子女、父母的有关情况证明如下:

一、XXX(被继承人),X,身份证号:XXXXXXXX,XXXX年XX月XX日出生,生前住XXXXXXXXXXXXXXXX,于XXXX年XX月XX日在XXXXXXXXXXXX因X死亡。

二、被继承人的配偶及其婚姻状况

被继承人配偶姓名:XXX,性别:X,身份证号:XXXXX,XXXX年X月XX日出生,健在。XXX与XXX二人是原配夫妻,XXX(被继承人)死亡后,XXX无再婚。

三、被继承人的全部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等)情况:

被继承人共有X个子女,其中X子,X女,分别是:

1、XXX,男,身份证号:XXXXXXXX,系被继承人长子

2、XXX,女,身份证号:XXXXXXXX,系被继承人女儿

3、XXX,男,身份证号:XXXXXXXX,系被继承人次子

除上述子女外,XXX(被继承人)无其他婚生、非婚生子女、继子女、收养的子女等其他子女。

四、被继承人父母情况:

父亲姓名:XXX,身份证号:XXXX,尚健在。

母亲姓名:XXX,身份证号:XXXX,已于XXXX年XX月XX日先于被继承人去世。

XXX(被继承人)生前无其他需要赡养、抚养及照顾的无生活来源的人。

五、证明单位声明:我们保证本证明内容真实、全面、客观地证明了上述被继承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的有关情况,并承诺愿意承担因我们的证明内容不实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

被继承人单位及人事部门(章)承办人签名: 联系方式:

乡、镇、街道办事(章)承办人签名: 联系方式:

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章)承办人签名: 联系方式:

股权继承公证之我见 篇7

继承, 是指自然人死亡后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律制度。继承法规定继承制度是规范如何将死者生前的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民事法律制度, 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 继承权人只能是自然人, 而不能是法人、国家或其他组织。继承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和继承人的申请, 依法证明继承人的继承行为真实、合法的活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以下简称公司法) 第76条规定, 自然人股东死亡后, 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 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是新公司法中对股东资格继承问题的直接规定。

《公司法》第76条规定了“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 这是我国法律首次规定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 股权的继承应包括股东资格。按照《公司法》第76条的规定, 股东资格正常情况可继承, 例外情况下是通过公司章程限制或者排除股东资格的继承。公司法的规定表明, 在股权继承的问题上, 如有必要, 可以通过章程的规定来做进一步的限制。既允许继承人继承股东资格, 又允许公司章程做出其他的规定限制或排除股东资格的继承。根据《公司法》规定, 在一般情况下, 股东资格应该是当然继承, 就是说继承人继承股东资格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当公司章程有特殊规定时 (如直接规定继承人不能继承取得股东资格) , 继承人才不能自动取得股东资格。如章程规定继承人只能取得股权对应的财产价值, 而不能成为股东, 或规定须经其他股东全体同意才能成为股东等条件时。如果公司限制股东资格的继承, 继承人在取得股权之后, 只能转让股权。

《中国公证协会办理继承公证的指导意见》第十二条规定, 当事人申请办理股权公证, 章程对股东资格继承没有限制性规定且当事人继承股东资格不违反法律规定时公证机构可以为其办理股东资格继承公证, 否则, 办理继承股权公证。根据本条之规定, 办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分两种情况, 一是办理继承股东资格公证, 二是办理继承股权公证, 本人认为本条规定实有不妥之处, 混淆股权与股东资格之问题, 以致在公证实务中出现多种公证样式, 与《公司法》第76条的规定不符。

股权, 在法理上, 是股东权的简称, 即股份持有者所具有的与其拥有的股份比例相应的权益及承担一定责任的权力, 何为股权?学者有许多不同观点, 德日学者基于公司属于社团法人, 通说认为股权为社员权的一种, 在我国也有很多学者持此观点。该说认为股权是股东作为公司 (社团法人) 的成员而享有的财产权利和非财产权利的总称。 (2)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股权为兼具财产权和人身非财产权的一种特殊的权利。 (3) 股东资格又称股东地位, 是指各民事主体作为公司股东的一种身份和地位。具有股东资格, 就意味着股东享有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在内的各项权利, 也就是股权;同时, 也意味着需要承担股东应当承担的相应义务, 主要是指在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从股权的表现形式来看, 股权分自益权和共益权, 自益权可以继承给继承人。然而, 自益权与共益权却无法分离, 也不可分割, 两者合二为一才是股权, 离开另一半, 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所以, 股权是“一种单一的权利而非权利的集合或总和” (4) 。正因为股权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 给继承带来了理论上的难题, 《公司法》第76条的规定, 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股权可以继承, 即股东在公司中的股权所对应的财产价值和在公司中的股东资格都是可以继承的, 只是法律为了兼顾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和属性, 允许股东在公司章程中规定股东资格是否可以自由继承而已。

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股东死亡后, 其继承人申请办理继承公证的, 公证机构在实践中有三种做法:一是均要求查阅公司章程, 尽量办理股东资格公证;二是均要求查阅公司章程, 公证书对继承股权和继承股东资格公证分别表述;三是不查阅公司章程, 只办理股权继承, 然后告知当事人新公司法第76条的规定。根据《公司法》第76条之规定, 股权继承, 既包括财产性权利, 也包括股东身份。但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 “另有规定”指的是在公司章程不违法的前提下, 可以限制股东资格的可继承性。公司章程作为公司内部的“宪法”, 可以对公司内部事务做出规定, 当然也包括股东资格的继承问题。公证机构的上述三种做法笔者认为均有不妥之处, 把股权与股东资格分开来看, 而继承人对股权的继承是全面的继承, 既有财产的一面, 也有身份的一面, 只是为了兼顾有限公司的人和性可以限制股东资格的自由继承。

关于股权继承, 我国继承法中并没有规定, 继承法解释中也未涉及, 继承的客体兜底条款解释为包括有价证券的履行标的为财务的债权。可见, 我国继承法亟需修改, 这样才能和公司法衔接起来。同时, 笔者认为把《公司法》76条规定中的股东资格换成股权更好一些, 把本条解释为自然人股东死亡后, 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权;但是, 公司章程对股东资格继承有限制的, 继承人只能继承股权中的财产价值, 更容易理解, 也容易实务操作。

基于以上分析公证机构在办证过程中, 笔者认为可以直接办理继承股权公证, 但是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第一种情况, 公司章程没有限制性规定, 继承人也符合取得股东资格的要求, 公证书可以最后直接表述为“被继承人遗留的xx股权归继承人xxx继承”, 这是股权继承的正常情况;第二种情况, “被继承人遗留的xx股权归继承人xxx继承”, 但因公司章程对股东资格继承有限制性规定或继承人所从事职业限制其继承股东资格, 故其生前享有的公司的股东资格xx不能继承, 这是股权继承的例外情况。这样, 可以与《公司法》第76条的规定很好衔接起来。

实践证明, 股权继承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会影响公司的成长, 也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司法》第76条规定, 让公司股权继承问题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投资者在创立公司之初, 就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章程来规定, 股东资格是否可以自由继承的问题。

注释:

(1) 江晓亮.公证员入门[M].法律出版社, 2007:238.

(2) 江平主编.法人制度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3) 王保树, 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168.

(4) 孔祥俊.公司法要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7:263.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有限公司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有限公司股权的变动问题, 特别是股权继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公证实务之中, 如何办理好股权继承公证, 不仅仅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而且也对公司的健康成长以及市场经济有序、快速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股权,股权继承,股权继承公证

参考文献

[1]王保树, 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马强.已故股东的股份归属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 2001 (2) .

[3]戚枝淬, 周航.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与出资关系[J].法学杂志, 2006 (3) .

[4]章光圆.出资继承中股东资格取得问题再思考——兼评新修订《公司法》第76条[J].宁德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5]楼建波.论有限公司股东的股权继承与股东资格继承[J].当代法学, 2007 (5) .

[6]张田辉.试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继承——兼评《公司法》第76条.中国法院网, 2008.

[7]王勇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自由继承的理论基础[J].法学, 2005 (10) .

①江晓亮.公证员入门[M].法律出版社, 2007:238.

②江平主编.法人制度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74.

③王保树, 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168.

遗产继承公证材料 篇8

案例:张某向法院起诉要求陈某归还到期的16万元借款,法院判决陈某还款,因其下落不明,无法执行。陈某与妻子刘某共有住房一套,产权登记在刘某名下,1998年4月11日刘某去世后,无其他继承人,陈某以刘某名义将房屋卖给蒋某,并办理了房屋产权过户手续,蒋某领取了房屋所有权证。张某得知此情况后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诉称,房屋登记机构在办理产权过户时审查不严,错误发放所有权证,影响了其债权实现,要求撤销已颁发给蒋某的所有权证。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作为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的“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人”的条件,应当符合《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即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其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原告张某与陈某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债权效力所及范围只限于特定的债务人;债权从性质上讲属于对人权,债权人只能向特定的当事人行使请求权。张某对陈某享有债权,就是属于对人权。而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对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的许可,是物权变更行为,物权属于对世权。张某对陈某以刘某名义出售的不动产,不享有所有权,也未设置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因此张某对该房产不享有追及力。所以,原告张某与被告房屋登记机构许可交易的不动产之间,没有法律上的直接联系。是否许可该不动产转移,对原告向第三人陈某实现债权,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张某不符合作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的条件,不具备原告的诉讼主体资格。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裁定驳回原告张某的起诉。

一、该房属于陈某与刘某的共同财产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九条规定,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财产购买的房屋,房屋权属登记在一方名下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因此,本案中登记在刘某名下的房屋是属于陈某和刘某的共有财产。

二、登记机构不能为死者办理交易过户登记

我国《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所谓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刘某去世后,其民事行为能力自动终止,继承开始。其财产应由继承人继承,在办理继承转移登记后由新的权利人与第三人蒋某进行房产交易才符合《继承法》和房产交易的有关规定。陈某以刘某名义出售房屋无法律依据,房屋登记机构给蒋某直接办理权属登记是错误的。按照《物权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因继承或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第三十条规定,依照第二十九条规定享有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该物权时,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

所有权人死亡后,未按照规定申请继承登记,直接以产权人名义申请交易过户的转移登记,造成登记错误,这类案件实践中比较常见,法院一般会判决撤销转移登记。

发生这种登记错误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继承后又要办理过户手续的情况下,当事人为图省事,少交继承登记发生的手续费、公证费等相关费用,直接以被继承人名义办理过户交易手续;二是继承人有多人的,其中某个继承人为了侵占其他继承人的份额,直接以被继承人名义办理交易手续,试图一人独占全部售房款;三是继承人有多人的,其他继承人默许一个继承人以被继承人名义办理交易手续,后来由于家庭内部或继承人内部纠纷和矛盾出现,其他继承人再明确表示反对;四是依据其他部门出具的文件或资料办理登记手续,后来发现该文件或资料错误而导致登记错误;五是债务人将房产证、身份证、土地证等资料交给债权人,后来债务人死亡,在债务人的被继承人没有办理继承登记的情况下,债权人持有关证件直接以被继承人名义办理过户手续。

三、蒋某的权利应受到保护

张某与陈某之间的借贷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且张某未对陈某与其妻共有的房屋设定抵押,因此对陈某处置的房屋无优先受偿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法通则意见》第九十六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如果蒋某系该房屋的善意有偿取得人,则其合法权益应该受到保护。《物权法》中关于善意取得的条件也对蒋某的权利予以了认可。

四、不告不理

我国行政诉讼实行“不告不理”原则,即当事人不起诉,人民法院不能主动受理。本案中,房屋登记机构未尽审查职责,违法办理了房产权属登记,其具体行政行为存在过错。张某不具有作为利害关系人的诉权,但如果与此过错存在利害关系的行政相对人没有向法院起诉,法院不能主动受理,即只有当事人起诉,法院才受理。

继承权公证书空白 篇9

(2013)黑北证内民字第101号

申 请 人:,男,年 月 日出生,公民身份号码:,现住。

被继承人:,男,于 年 月 日死亡,生前住,公民身份证号:。

公证事项:继承权

申请人 因继承被继承人 的遗产,于 年 月 日向本处申请办理继承权公证,并提供了以下证明材料:(1)、户口簿(2)、居民身份证(3)、存单账号证明(4)、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民书(5)、结婚证(6)、继承权证明

受理公证员向当事人告知继承权公证的法律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申请人在告知书上签字确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本处对申请人提交的权利证明及相关证据材料进行了审查核实,并对申请人及有关人员进行了询问,现查明如下事实:

一、被继承人

日因病在。

二、继承人 向本处申请继承被继承人 遗留的财产: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支行 储蓄所存单 元整人民币,账号: 存期 年。

三、据被继承人 的继承人 称,被继承人 生前无遗嘱,亦未与他人签订遗嘱赠抚养协议。继承人对被继(账号证明一张)开户日期: 年 月 日,存款金额 承人生前无遗嘱及遗赠抚养无争议,截止本公证书出具之日亦未有他人向本处提出异议。

四、被继承人 配偶 ; 子女共 人,儿子 ; 的父亲,的母亲。

其中 的父亲,的母亲,的配偶 分别 年 月、年 月和 年 月先于被继承人 死亡。

根据上述事实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的规定,被继承人,身份证号:,死亡时遗留的上述个人合法财产为迟丰运的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条、第十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被继承人的遗产应由其配偶、子女、父母共同继承。因 的父亲、母亲、配偶均先于 死亡。因此,兹证明被继承人

的遗产由

一人继承。

身份证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北安市公证处

公证员

遗产继承公证材料 篇10

这次培训中,**主任和闫****会长都提到了一个关于放弃继承权的人在我们继承公证中的地位问题。

**主任简单介绍了,目前我国各个地方公证处,在办理继承公证中对放弃继承权的人在继承公证中的地位主要有三种做法:第一是全部都做证人,不做申请人。无论这类人是否已经办理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都不要他们做公证处的申请人,他们所提供的声明书都只是继承公证的证据材料,申请人只是最后实际取得遗产的人。第二是全部都做申请人。取得遗产的人和放弃遗产的人都做公证处的申请人,且那些已经在外地办理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的人,也要求其再办理一份委托代办继承公证的委托书公证,坚决都必须做公证处的申请人。第三是部分做证人,部分做申请人。这类我们比较常见,和我们处的办证惯例类似,即已经在外地办理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的人,可以不做我们的申请人,其他在本地来到公证处的放弃继承权的人是必须做我们的申请人的。

****会长只简单提到,他本人的意见是建议所有放弃继承权的人不做公证申请人。

经过比较和思考,我觉得以上无论哪种做法在实践中通过制度设计,即是否在我们的申请表上签字,是否接受我们的告知和询问等都可以做到无懈可击。但是如果更深层次地去探究当事人内心,做到真正的意思表示真实,内心意思和对外表示出来的意思一致,需要公证员通过对个案中每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申请一定是当事人自己提出的,而不是公证机构指定。

遗产继承公证材料 篇11

案例:王某与张某系夫妻,王甲系王某养子。王某去世后,张某凭某公证处出具的继承文书办理了房产登记,将王某房产转移至自己名下。王甲发现后向某公证处提出撤销申请,称张某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侵犯其继承权,要求撤销公证,经调查后某公证处做出了撤销公证的决定。王甲遂持公证处的撤销决定向房屋登记机构申请撤销转移登记,将房产恢复至王某名下。

本案中,对王甲的撤销申请,房屋登记机构当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公证机构的撤销决定能否成为房屋登记机构撤销登记的法定依据

根据《房屋登记办法》第81条规定“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委员会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证明当事人以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材料等非法手段获取房屋登记的,房屋登记机构可以撤销原房屋登记,收回房屋权属证书、登记证明或者公告作废,但房屋权利为他人善意取得的除外”。适用撤销登记的前提是有生效法律文件证明当事人以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材料等非法手段获取房屋登记,且该生效法律文件的制作主体限定为: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委员会。解题的关键在于公证机构的性质,其是否可归入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机关。

首先,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行政机关,都是国家权力组织,行使的是一种国家权力。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主要以审判权为中心),法院常被视为司法机关的代名词,在我国,广义上的司法机关还包括检察院以及在刑事追诉程序中承担一定职能的公安机关;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对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在我国,行政机关主要包括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其次,公证机构并不属于国家权力组织,这一点可从我国公证制度的立法演变得以印证。1982年的《公证暂行条例》曾经规定“公证处是国家公证机关”,不过此条例已随着2005年《公证法》的出台而成为历史。《公证法》第6条对公证机构的界定是“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由此,从现行法律制度来看,公证机构应该是一种提供法律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主要功能是对有关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或者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并且公证的结果被法律赋予较一般证明更高的效力。公证活动中,公证机构和申请人本质上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如果因过错造成当事人权益受损,公证机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公证机构既不是司法机关,也不是行政机关,当然更不同于仲裁委员会,那么其作出的撤销决定显然不能作为房屋登记机构撤销登记的法定依据。

二、恢复登记是否可行

本案中,王甲要求撤销转移登记、将房产恢复至王某名下,从法理上分析并不可行。

第一,王某已去世,其作为民事权利主体的资格已灭失,其曾享有的财产权也一并消灭,恢复登记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权利状态。根据《物权法》第29条“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自王某死亡时,该房产的所有权已经发生变化,即时由王某的继承人取得。即使公证书被撤销,对房屋登记而言,也绝不是简单地撤销和恢复,而是应当通过法定程序重新确定房产的权属状况。

第二,恢复登记在王某的继承人名下也不可行。房屋登记机构无法对继承这一民事法律关系作出实体认定。本案中,王某究竟有多少继承人、是否留有遗嘱、继承份额如何等问题,必须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确定。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公证和诉讼都是确定继承关系的法定渠道,登记机构只能依照上述程序形成的文书进行登记,而不能自行认定。

三、利害关系人的救济渠道

本案中,王甲的继承权确实受到侵害,其撤销房产登记的申请合乎情理,但是于法无据。此种情形下,王甲有何救济途径?

如果该房屋已被张某转让或者抵押,那么王甲很有可能因第三人的“善意取得”而丧失对房屋的权利,转而追究张某、甚至是公证机构的民事责任。庆幸的是,本案的争议房屋尚未处分,仍登记在张某名下。因此,王甲首先应当采取措施阻断该房产登记的公信力,预防交易发生。这一措施就是《物权法》和《房屋登记办法》规定的“异议登记”制度,所谓异议登记,是指利害关系人对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提出异议并记入登记簿的行为,是在更正登记不能获得权利人同意后的补救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异议登记有时效,《物权法》第19条规定“登记机构予以异议登记的,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9日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故异议登记只是一种临时保全措施,不能解决实体问题,利害关系人还应当及时通过司法程序确定房产权属,并凭生效法律文书进行相应登记。

继承公证扶养关系法律界定 篇12

一、扶养关系的特性

(一)抚养关系具有法定性,是基于法律规定,因婚姻关系形成的没有血亲关系的特殊身份的人。

(二)扶养权利义务具有人身专属性。扶养权利义务虽以财产给付为内容,但是以继子女与继父母身份关系为前提的财产给付,具有人身专属性。

(三)扶养关系的存在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稳定性。由于继子女与继父母身份关系一旦产生,不仅伴生着长期的共同生活关系,而且身份维系时间长,乃至毕其一生,显示出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

(四)扶养法律主体的相对性。法律上关于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及其他亲属之间扶养权利义务的静态规定,在形式上都是对应、对等和互动的,显示出权利义务配置分布的平等性、一致性。

二、怎样的法律事实方能作为认定在法律上具有扶养关系的依据呢?

扶养的标准有两种,一为生活保持义务,二为生活扶助义务。所谓生活保持义务,是指为实现身份关系之本质上不可缺之要素,维持对方生活,即系保持自己生活,父母以其子女之生活为自己生活之一部分而维持,其程度与自己之生活程度相等,故又可称为共生义务。生活保持义务一般适用于夫妻以及父母子女的关系中。所谓生活扶助义务是指以不牺牲自己地位相当的生活之限度,给与必要的生活费。生活扶助义务则广泛适用于除夫妻子女关系之外的关系中。因此生活扶助义务的标准从社会效果来看,可以从宽地限定扶养关系,能够使更多老年得到赡养。在法律上具有扶养关系的事实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继父母对未成年的继子女履行了抚养义务:继子女受继父母经济上的主要供养;继子女受继父母生活上的主要生活上扶助、保护、教育。

(二)继父母对已成年但系限制行为能力或无行为能力的继子女履行的抚养义务,基于限制行为能力或无行为能力的生活的不能自理。

(三)继子女对继父母履行的赡养义务:继子女在经济上供养继父母;对继父母的生活提供了主要经济来源,继子女在生活上扶助继父母,在劳务等方面给予了主要扶助的。

三、公证事务操作中如何收集有效证据确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继承事实

基于上述的分析与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查与核实,确定当事人的扶养关系:

(一)审查当事人的身份,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基于婚姻产生的,继子女在其生父(母)与其继父(母)再婚时,建立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身份关系,继子女在其生父(母)与其继父(母)离婚时,由于扶养关系的存在,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身份关系却不一定因此而解除,从公证的角度在审查被继承人的婚姻状况时,除依据婚姻登记机关登记的有效证明《结婚证》、《离婚证》确定以外,需要当事人对被解除人的婚姻状况与婚姻史出具详细的说明并由知情的的单位或个人予以证明。

(二)审查当事人的经济能力,确定当事人是具备供养和扶助的能力,还是需要供养和扶助的一方。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因婚姻而建立,但是,并不因此具有相互继承权,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继承关系因相互产生扶养关系而确立,故审查当事人的经济能力是确定当事人之间是否具有扶养关系的前提条件。当事人的经济能力是根据当事人的经济收入、家庭状况来确定的,而经济收入是确定当事人经济能力的主要因素,经济收入包括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货币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离退休金、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及红利、集邮藏品及古玩等各种收藏品、特许权使用收入、出租(赁)或变卖家庭资产获得的收入、接受馈赠和继承收入、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自谋职业收入和一切经确定应计入个人收入的其他收入。在办理公证过程中,要求当事人提供经济状况证明是十分必要的,经济状况证明不一定要将上述的全部收入情况作出证明,但是起码要将具备基本生活能力或具有供养、扶助他人生活能力的经济情况加以证明。

(三)审查当事人之间的扶养事实,是确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是否享有继承关系的本质因素,扶养事实必须具有扶养能力,具有扶养能力,不一定履行扶养义务,故审查当事人是否确立扶养关系,必须审查当事人的生活情况,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继子女的教育与生活来源,继父母在生活中是否需要获得救助,救助来源,此类证据的取得,来源于对利害关系人的询问与核实。在公证实践中,对当事人的询问与沟通的技巧就尤其重要,科学的沟通,是保证当事人真实意思表达的可靠保证。通常的做法是突出首问制的重要性,当事人在办理继承公证时,一般都会先向公证处进行咨询,此时的当事人戒备心小,往往知无不言,公证员此时对当事人进行初步了解,所得到的信息具有相对可靠性,故不能忽略此时对关键法律事实了解的机会,在简单轻松的谈话中,对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生活习惯,生活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其次,在当事人收集了足够证据,对证据进行审查确定之后,决定受理公证,正式进行接谈时,对当事人扶养事实进行进一步确认。除此之外,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明,以被继承人(继父母或继子女)的邻居、朋友、无利害关系的亲属或单位出具为准。

(四)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对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相互享有继承关系无争议。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事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合法原则、必须公证与自愿公证相结合的原则,对上述事实的审查最终要归结到所有法定继承人对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相互具有扶养关系,享有继承权事实无争议,并以书面形式向公证处作出证明。

摘要: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继承是基于相互存在扶养事实为前提的,在实践中,办理继承公证时,如何正确认定扶养事实,维护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的权益得以实现,本文做了阐述。

关键词:公证,继子女继承,扶养事实

参考文献

[1]褚莹.涉外法定继承公证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公证,2016.

如何巧用公证调解 化解继承纠纷 篇13

摘 要 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发挥公证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替代诉讼的功能作用,而公证调解在化解继承纠纷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巧用公证调解,化解继承纠纷”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简要分析了公证调解在化解继承纠纷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继承纠纷公证调解原则,最后论述了化解继承纠纷过程中,相关公证调解的具体策略,意在提升继承纠纷案例的解决效果。

关键词 公证调解 继承纠纷 前置处理

作者简介:杨,山西省太原市城北公证处。

中图分类号:D926.6 文献标?R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275

在各类继承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公证调解手段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就我国继承公证业务的发展状况来看,公证调解已经逐渐成为遗产继承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到历史发展因素、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还存在较大不足,对此,立足于现有法律规定,从公证事务角度出发,探究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策略,对推进相关公证调解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具有显著意义。

一、公证调解在化解继承纠纷中的应用价值

公证调解是一种区别于司法调解的纠纷处理模式,公证员通过说理沟通,让公证当事人双方能够达成共识,能够发挥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双重作用。从社会与政治价值的角度出发,搞好公证调解,对构建和谐社会能够起到显著作用。

在民事纠纷案件当中,继承纠纷的占比较大,司法处理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会占用大量的司法资源;且相关处理结果也很难达到双方满意的状态。对此,采用公证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公证员会分别从纠纷涉及的各方当事人角度着手,帮助分析纠纷化解的利弊,能够最大程度避免交易风险。此外,在继承纠纷当中,当事人之间往往具有浓厚的情感基础,在公证员的作用下,让其能够进行平等的协调沟通,能够有效降低双方的对抗性,有利于争取各方满意的纠纷处理结果。

另外,在继承纠纷处理过程中,通过公证调解能够让当事人在短时间内清晰了解各自的权利义务,当其确认申办公正能够实现自我利益保护最大化后,能够加快公证办理速度。在公证办理的基础上,能够为继承纠纷的司法处理提供可靠依据,总结相关事实,公证调解过程能够让当事人平衡各自利益,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可靠途径。

二、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原则

在公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环境下,继承纠纷处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尤其在继承纠纷当中,各方当事人之间可能涉及较大额度的经济利益,遵循一定的调解原则,能够有效保证调解过程的顺利性。

首先,继承纠纷中的公证调解应遵循自愿原则,无论是进行调解活动还是达成调解协议,都应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展开公证调解活动时,当事人的自愿意愿主要体现在当事人向公证处主动提出调解申请;而调解协议中当事人的自愿意愿体现,主要是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各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述。对继承纠纷中的公证调解协议来说,协议可以是当事人协商后形成的,也可以是当事人同意的,由公证人员事前提出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其次,继承纠纷中的公证调解应遵循合法原则,确保公证调解过程及达成的调解协议内容,能够符合法律规定。具体来说,应保证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程序合法,有效维护各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的发言权,且公证人员应认真倾听各方当事人诉求;最终形成的调解协议内容也必须合法,禁止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与他人的合法权益。

遵循以上两点原则,对相关继承纠纷案件进行解决,还需掌握一些化解矛盾的公证调解方法,以保证对纠纷案件中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化解。

三、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策略

(一)推进继承纠纷案件公证程序前置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愿意选择法律途径来进行维权,在依法治国水平与效果不断提升的同时,司法部门的案件受理数量逐渐增多。对此,借助司法改革的有利背景,各地区法院可尝试与公证处建立对接机制,以便推进继承纠纷案件公证程序前置,这对提升相关继承纠纷案件处理效率,能够起到显著作用。

为实现诉讼与公证工作的有效对接,公证处与法院并注重采用科学的对接手段与工作模式。例如,法院一方,应设立单独的继承纠纷审判调解工作室,工作室的正常运作,有公证处统筹,常设公证调解员值班,推进“诉调对接”的一站式服务。法院一方还应重视分流处理纠纷案件的高效优势,将部分案件在诉讼之前就交由继承纠纷审判调解工作室处理,这种分流模式,能够极大的缓解法院方面的司法工作强度与压力。为推进公证调解在继承纠纷当中的广泛应用,可适当降低公证费用,尤其对于符合援助与减免税诉讼费用的案件,应有效落实相关减免政策。最后,法院与公证处之间应建立定期联络的对接模式,相互之间进行一些服务指导实践,旨在对案件处理与对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整理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继承纠纷案件公证程序前置的推广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当前法院受理案件类型来看,相关家事及继承纠纷审判案件有十八种,在最初实施公证前置处理制度的过程中,可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适合诉讼与公证调解对接处理模式的法定继承纠纷案件与遗嘱继承纠纷案件。在实施相关处理措施的过程中,公证处通过公证调解满足各方当事人的诉求,此时法庭方面应对公证处的调解结果做出回应,通过下达调解协议的方式表示对公证调解结果的认可与支持。

(二)完善继承纠纷的公证调解程序

利用公证调解处理继承纠纷,虽得到了相关部门及人员的高度认可,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旧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对有无遗嘱的认定、继承人缺失、关系证明缺失等,对此,可通过对公证调解程序进行完善的方式,来探究相关解决途径。

1.设立继承权公示程序

设立继承权公示程序的主要作用,是对公证过程中继承人无法查实的状况进行有效处理,该公示程序的设立,可参照民事诉讼法当中的催告程序,具体的程序设立,有两种途径:第一,法院承担公示;在这一诉讼模式下,主张继承权的继承人,可在提起诉讼的同时,对特定的行踪不明的继承人发表公告,要求其能够到法院登记;在公示的有效期之内,若无人登记,则法院与公证处可认定该继承人主动放弃继承权;起诉人可将法院出具的除权判决到公证处公证,并重新办理继承公证。第二,公证处承担公示;这种公示程序属于非诉讼模式,具体流程如下:继承人向公证处提出公证申请;公证处在接受申请之后,因让当事人做好公证登记;若在有效期限内无人提出登记,则认定相关继承人放弃继承或死亡,可直接出具继承公证书。

对比两种公示程序,若从制度实施的角度来看,法院承担公示的诉讼模式更便捷,主要是因为法院本身具有完整的平台与被授权;但若从继承纠纷当事人的角度来考虑,法院承担公示,必然会导致其多次往返法院与公证处之间,会增加相关公证调解成本。此外,在法院承担公示的诉讼模式之下,由于法院本身具有直接解决继承纠纷的能力,如此一来,法院承担公示的继承权公示程序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本文建议由公证处,在一定法律规定与授权的前提下,承担继承权公示程序。

2.设立限制所有权制度

限制所有权制度的制定,主要针对的是继承纠纷处理当中,继承人无法确定的状况。在继承法当中,从偿债、遗产使用留传等需求角度出发,要求让已确定的继承人来继承遗产,与此同时,继承人行使遗产处分的权利,应得到有效限制,主要目的是保护未来可能出现的享有优先继承权或同等继承权的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实施限制所有权制度的过程中,还应保证其具有一定的期限,这是出于对继承人死亡的可能性的考虑,在到达这一期限之后,可恢复遗产所有权。

在设定所有权限定期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首先,在期限内应保证所有权的完整状态,目的是为财产的顺利流转与处分收益,提供有效保障。其次,期限的设定不能太短,这是出于对享有继承权的所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考虑,随意期限的设定应保证公证调解的公平性。对此,建议以6-8周为限定期限,为公证处查明继承人的实际情况,预留出充足的时间。

设立限制所有权制度,应在其实践过程中注意以下两点内容:第一,公证机构的管辖;为避免同一继承纠纷案件,由不同的继承人提出的公证书分别来自不同公证处的问题,应从不动产所在地的层面,有效确定公证管辖,并要求在办理公证的过程中,提交所有的权凭证。第二,在公证登记的过程中,应区分开动产与不动产,根据现行的物权法,对不动产的登记提出了相关规定;但对于动产的限制权利登记实施,还需进行更加深刻的考虑。

(三)掌握多样化的公证调解方法

在继承纠纷当中,公证员的调解工作对纠纷处理效果与结果,均能产生直接影响,如此便要求公证人员能够掌握多样化的公证调解方法。首先,公证人员在主持调解的过程中,应在了解纠纷内容的基础上,倾听有关当事人的陈述。其次,公证人员还应对当事人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查看与分析,对纠纷事实进行有效掌握。最后,应根据纠纷事实,对应适用的法律条款,由此可判断当事人主张的合法性程度。

此外,公证人员在调解过程中,还应通过说理、沟通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消除疑点和顾虑,在这一过程中,常用的调解方法包括情感感化、换位思考、平衡退让、防止激化。对多种调解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保证继承纠纷调解的顺利进行,并有效实现实体公正。

(四)加强对继承公证中债权人权益的保护

在私营产业经济规模逐渐扩大的社会背景下,国家从法律层面出发,在继承权当中明确了清偿债务的相关规定,这一规定,在现实生活中也导致了诸多继承纠纷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继承人与债权人的双方权益,难以得到公平保护。对此,随着公证调解模式的推进,应加大对继承公证中债权人权益的保护,这是避免在继承财产所有权公示转移过程中,损害债权人的一种必要条件。

从继承纠纷调解角度出发,可有效建立遗产管理查询制度,当继承人当中有人申报继承或放弃继承时,公证处应及时向有关机关提交被继承人的遗产清册,明确当中存在的债务关系,由此确保在继承人未主动提供债权人信息的时候,也能做到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公证调解在继承纠纷案件处理中的应用,对完善我国继承公证处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相关分析,从制度与调解方法等角度着手,深入分析化解继承纠纷案件的公证调解手段,能够在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尽量满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合理诉求,为社会和谐的有效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上一篇:2016班组长工作心得下一篇:寓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