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现状

2024-09-13

继承现状(精选12篇)

继承现状 篇1

在现实生活中, 受“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大部分农村妇女的继承权得不到保障, 这是现行法律和传统习俗的冲突在女性继承权上的体现。为了合理的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需要了解中国历史上有关女性继承的相关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只有男子有继承权, 唐代以后出现了关于绝户女儿的继承权的规定。在绝户女儿继承的问题上, 唐代完全保护绝户女儿的继承权, 宋代进行了限制, 明清法律几乎完全剥夺了绝户女儿的继承权。唐代和五代时期, 已经明确的将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加以区别, 宗祧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财产继承则采用“诸子均分”。若有遗嘱者则采用遗嘱优先的原则, 不按法定顺序继承。女子出嫁后, 原则上在娘家没有继承权。但是, 如果出现“户绝”的情况, 依据唐代的敕文“自今后, 如百姓及诸色人死绝无男, 空有女, 已出嫁者, 令文合得资产”女子可以依法取得全部遗产。由此可以表明, 唐代完全保护绝户女儿的继承权。此外, 在分家析产时, 在室女可以分到相当于未婚兄弟聘财一半的财产作为自己的嫁妆费。到了宋朝, 有关继承的法律制度, 就比唐律规定得更加详细, 更具灵活性, 可以说已经达到封建继承法制的顶峰了。除了沿袭以往遗产遗产兄弟均分制和允许在室女享受部分继承权外, 还规定出嫁女继承份额为男子的三分之一。 (1) 宋代允许在室女享受部分继承财产权。南宋规定了户绝继承人的两种继承方式“立继”和“命继”。只有在室女的, 在室女享受3/4的财产继承权, 继子享有1/4的财产继承权;只有出嫁女的, 出嫁女享有1/3的财产继承权, 继子享有1/3, 另外1/3收归官府所有。在宋代, 女儿是户绝财产的第一继承人。女儿作为户绝财产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规定在明代被打破了, 按照洪武二年的一项立法, 四世以内的任何一个侄子都享有较亲生女儿优先的继承权, 学者将其称为”强制侄子继嗣”。明清的法律不仅颠倒了宋代法律关于户绝财产第一继承和第二继承的顺序, 而且将“近亲”的范围扩大至四世以内的所有侄子。这样一来, 女儿享有继承的机会微乎其微, 她们的继承权实际被剥夺了。明、清两代, 法律关于“强制侄子继嗣”的推行可谓深入人心, 成为全国大多数地区通行的习惯和准则。 (2)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她对自己绝户女儿的身份和处境有很清醒的认识, 她对其父亲林如海的财产实际上没有继承权, 而由林如海的堂侄继承。所以, 林黛玉说:“我是一无所有, 吃穿用度, 一草一纸, 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 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民国时期的立法者放弃了中国传统的宗祧继承原则, 采用罗马法的亲等计算方法, 规定女儿与她的兄弟作为第一顺序的继承人, 享有完全相同的继承权。但是在新法的施行过程中, 效果欠佳, 基本还是以传统继承方式为主。

我国《继承法》第九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 肯定了在继承时同一顺序的男女在继承地位平等、继承份额均等。继承份额受继承顺序的影响, 与继承人的性别无关。目前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 由于处于同一顺序的继承人人数单一, 基本没有继承纠纷。但在广大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家庭中, 由于村民法律水平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再加上受传统习俗的影响, 他们认为出嫁女、改嫁妇女以及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和继父母没有继承权, 在继承时自然将其排除在外。《继承法》第十二条规定, 丧偶儿媳对公、婆, 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 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根据此条法律的规定, 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丧偶女婿不论有没有再婚, 都可以作为第一继承人继承公婆和岳父母的遗产。但是现实生活中, 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再婚后, 基本就被认为与原先的家庭脱离了关系, 在发生继承时, 不会被纳入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范围之内。但是随着我国普法事业的推进和妇女地位的提高, 人们逐渐意识到继承中的一些传统做法与现行法律规定相悖, 农村女性的继承权尤其是出嫁女的继承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

近年来, 在农村因继承引起的家庭纠纷时有发生。究其原因, 其中之一是继承金额大幅度增加。在农村, 容易引发继承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土地;二是宅基地及其自建房屋。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宅基地及其自建房屋是农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根据我国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合同法》中关于土地承包合同的规定, 一般土地承包的期限是30年。在笔者生活的农村, 土地承包的这30年期间土地不做任何变动。例如在30年的承包期内, 女性出嫁到别村, 该女性在娘家的土地不会被抽走, 其土地继续由父母承包, 与此同时, 该女性在婆家也不会分得新的土地, 这就导致了娘家土地的相对增多和婆家土地的相对减少。女性生育后, 一般情况下, 新生儿也不会立即分得土地, 这就导致了在一定的时间内, 婆家增加了至少两口人, 土地却没有即刻相应的增加, 由此导致一定时期内婆家土地和人口比例失衡。再加上, 近年来的征地、拆迁、改造日益增多, 土地的价值大幅度上升, 部分发达城市郊区的土地由“黄土”升值为“金土”。在承包期内, 娘家父母去世的话, 女性的土地自动地被其兄弟继承。在这种情况下, 出嫁女想要行使自己的继承权的话与其兄弟之间就极易产生纠纷。农村宅基地所特有的福利性再加上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所导致的宅基地供应不足, 导致宅基地供求关系紧张。在笔者生活的农村, 目前的情况是, 父母亲给儿子准备宅基地及自建房屋, 几乎没人给女儿准备 (招赘的除外) 。父母亲均过世后, 父母的宅基地及自建房屋由儿子继承。正常情况下, 宅基地及自建房屋价值不是很高, 但是由于现在城市化大规模、快速推进, 宅基地及自建房屋有可能陡然升值, 面对价值可观的房产, 极易产生继承纠纷。

在现实生活中, 因为继承问题亲友之间大打出手、兄弟反目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 崇尚孝道、崇尚亲情, 在农村尤为如此。但是在利益面前, 在当今社会价值观混乱的今天, 人们之间的亲情有时被忽略或淡化。兄弟们普遍认为女性出嫁后便是婆家的人, 丧失了娘家的继承权, 这与我国现行的《继承法》是相违背的。继承纠纷大量出现的根源在于农民法律知识的匮乏, 他们对《继承法》及法律规定的继承权一知半解, 或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对此并没有明确而理性的认识。因此, 为了避免和减少继承纠纷, 让村民全面、准确了解《继承法》及其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在普法过程中, 应结合村民的文化水平采用多种途径, 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地使村民了解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的义务、继承权的内容、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等制度、继承权丧失的情形以及遗嘱继承和赠与等相关法律知识。积极引导村民正确的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行在调解继承纠纷时, 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应充分支持女性继承人行使继承权, 把握当事人形成纠纷、产生矛盾的焦点, 找到利益的平衡点, 寻求最佳的纠纷调解方案。另外, 大力提倡立遗嘱、赠与等公证方式, 尽力避免法定继承的潜在纠纷隐患。在广大农村中,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很少有立遗嘱的现象,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针对出嫁女同样履行赡养义务却不能法定继承的情形, 违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所以, 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再加上遗嘱继承、赠与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在农村开展普法活动时应着重提倡农民采用订立遗嘱、赠与等方式处分自己的财产, 尽量避免继承纠纷的产生。

关键词:中国农村,女子继承,法律制度

注释

11 张周国.中国古代女子继承制度研究[J].黑龙江史志, 2009 (22) .

22 同上.

继承现状 篇2

继承法继承顺序的规定

继承法顺序的规定1、首先应该确定哪些是死者的遗产?这在继承法中有明确的规定。2、其次应该看死者是否有遗嘱,有遗嘱的,应按遗嘱执行。3、没有遗嘱的,应该确定哪些人可以作为继承人?继承人分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4、最后,最后,才是确定各继承人的份额。按照继承法的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按照继承法的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哪个优先 篇3

我是河南省郑州市郊区的一位农民。早在2001年5月7日,年老的母亲立下自书遗嘱,指定她的全部财产包括现金和实物及房产全部由我和弟弟继承。次年,母亲不幸去世。2005年,我和弟弟去办理公证手续时,弟弟自愿将其所继承遗产份额转移给我继承。不想,我已故哥哥的儿子胡金光得知此事后,以其是法定继承人、理应代位继承为由,要求对我母亲的遗产进行分割。

请问:我侄子的要求合理吗?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究竟哪个优先?

读者 胡子木

胡子木读者:

你侄子的要求虽然合理但不合法。

我国《继承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这就是遗嘱继承。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在法定继承中,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代位继承又称为间接继承,是指法定继承中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死亡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其之位继承的制度。我国《继承法》第十一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你侄子虽然是法定的代位继承人,但由于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所以只能按照你母亲的遗嘱处理遗产。由于你弟弟放弃遗产份额,故应由你一人继承。

继承现状 篇4

一、民族弹拨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一)教师评价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民族音乐的社会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力度不足。

(二)学校、教育机构中开展的音乐教育内容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时间不稳定,公共性和非公益性教学不统一,导致生源不足。

(三)教育机构缺少优秀的民族弹拨乐教师,使民族音乐教育没有显著的成效。

(四)教学的功利性太强。为了等级考试,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现象和器乐教学的规律普遍存在。

(五)缺乏正规的民族弹拨乐教材和曲目。

二、对策与建议

( 一) 提高各方对中小学民族弹拨乐教育的认识,完善机制体系

要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民族音乐在我国历史悠久,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作用很大。将民族音乐作为教育的载体,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在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完善管理者和教师的考核机制

对学校教育机构的管理者、教学的内容和工作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将学校的民族音乐教育课程和内容列入评估内容,统一国家音乐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以考虑对一些不负责任、操作能力差的教师采取类似如:警告、解雇、变更的防范措施,甚至予以免职。

(三)提高艺术团的考核机制

虽然每两年都会做一个市级艺术专业学生的评估工作,但没有具体的考核办法,多次考核成绩都不理想。在所在城市艺术院校饱和、其他地区的艺术团标准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撤消”市级艺术团称号的“奖惩”措施,对于学生艺术团整体水平的建设将很不利。

(四)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保护民族拔弦乐

1. 希望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整合资源,增加、调整民族音乐教育经费的比例,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民间音乐特色项目、奖励先进、购买和更新民间音乐教育设施,创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在政策上鼓励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促进全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共同发展。

2. 媒体要加大对传统弹拨乐的宣传力度,扩大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使人们熟悉了解民族音乐,逐渐热爱自己的民族乐器。

3. 希望所有学校管理者能在教师、资金、时间及政策上进行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保护。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中小学民族弹拨乐教育体系

1.幼小中民乐教育衔接,构建适合的民乐教育梯队

民族弹拨乐教育由于学习周期性长,因此希望学生在幼儿园中大班就开始学习,这就需要与幼儿园有更多的衔接。而为了提供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鼓励这些学生继续好好学习,就需要有衔接的小学和中学,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学有所用,也可以有地方继续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

2. 校内外结合,构建资源共享的融合模式

校外教育机构管理者与基层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沟通,共同承担对中小学民族弹拨乐教育的责任,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还能建立稳定的生源。校外教育机构作为本市中小学民族弹拨乐教育的最主要实施机构,对中小学民族弹拨乐教育的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以校外教育机构为主,扩大各区民乐基地学校的数量和学生数量,逐步提升区域民族弹拨乐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三、民族弹拨乐的继承和发展的意义

(一)反映审美教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民族音乐文化强调了情感,注重体验、注重品味、注重融合于生活之中,把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促进艺术、审美、生活的统一,是与主体的“审美文化”相一致的。在国家音乐教育领域,使用民族音乐作为学生的特殊教学载体,为学生打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大门,可以直接反映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通过性能和可操作性强的民族弹拨乐进行教学。

(二)具有创造性发展的价值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强调自我价值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个人表现,参与音乐学习。每一个表现都是重新创造的体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性学习方法,不仅能实现中学生教学活动的主要作用,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能力在学习乐器的实践中得以展现,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体现音乐课程发展的创造性价值。

(三)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民族弹拨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包括独奏、合奏、合奏、合奏等。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能够使学生提高共同参与的集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技能,在相匹配的群体音乐活动中发挥个人才能。

(四)丰富业余生活

民族弹拨乐活动有利于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学会演奏民族乐器,参加各种表演或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压力、休息和娱乐方面得到平衡,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娱乐性,抵制社会不健康的休闲文化的入侵,更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继承现状 篇5

作为继承法的核心问题,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问题理所当然地受到立法机关和学界的重视。目前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是父母究竟应当与子女、配偶一起 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在子女之后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二是配偶应当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作为特殊继承人?三是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和对公婆或者 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是否应当为继承人?四是是否应当增加侄(甥)子女为法定继承人?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继承发生的根 据问题,即立法究竟依据什么来规定哪些人是法定继承人,又依据什么来确定他们的继承顺序。

一、继承发生的法理根据

关于继承发生根据的学说有多种,但最具影响力而且对我们讨论上述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死后扶养说和死者意愿说。死后扶养说又可称为家庭职能说。此说从家庭职能出发,认为死者生前对家庭成员负有扶养的义务,死后其财产仍应用来扶养家庭成员,以保障他们的生活需要。现行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这样的规定在公民财产数量很少且限于生活资料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公民所有的财产在数量和价值上有了极大增加,而且公民所有的财产已从单纯的生活资料演变和发展为既包含生 活资料,又包含生产资料在内的混合性财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公民财产的范围、种类和债权债务关系日趋复杂化。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条件之下,死后扶 养说已经不具有合理性。

死者意愿说,即认为继承发生的根据是死者生前处分自己身后财产的愿望。遗产是死者的个人财产,遗产的分配应当尊重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愿望,这是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应有之义。在公民个人私有财产数量极大增长的社 会环境里,人们对于自己身后财产分配问题的重视程度无疑也有了显著提升,承认继承发生的主要根据是死者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对于继承制度的设计具有重要的 意义。忽视这个问题,继承制度将因违反多数人的意愿难以得到社会认同而不能有效实施。同时,由于继承毕竟是发生在近亲属内部的财产分配问题,因此必须兼顾 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的需要。而根据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一般来说也符合继承法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 的立法要求。

由于各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亲属间的感情等因素也各不相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家庭、亲属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差 别,由此决定了人们处分身后财产的愿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法律只能尽量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换句话说,法律只能规定一般情况下的继承顺序问题。保护被继 承人处分身后财产意愿的最主要制度是遗嘱制度,被继承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遗嘱对部分甚至全部遗产作出处分。而法定继承只是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才适用, 因此关于法定继承人顺序的规定只要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即可。以下笔者将基于死者意愿说理论,对有关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父母和配偶的继承顺序应予重置

(一)父母不应列人第一顺序继承人范围

我国现行《继承法》将父母与配偶、子女共同列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这是受死后扶养说影响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反映,混淆了继承和赡养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在 以往我国公民财产数量较少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规定或许符合被继承人的意愿。但是在公民财产数量和价值都有了显著增长的情况下,显然有违被继承人的愿望。一个人在有自己的晚辈直系血亲时,通常都是希望将财产留给自己的晚辈直系血亲,而不是旁系血亲。而将父母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父母继承的财产将存在最终通 过父母转归被继承人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的很大可能,这是不符合被继承人愿望的。因此,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规定父母的继承顺序后于被继承人的子女。而在我国 民间传统习惯上也是被继承人的遗产首先由其晚辈直系血亲予以继承,在死者有晚辈直系血亲时父母一般不继承其遗产,而且这一继承习惯在我国《继承法》实施以 来的几十年里都没有发生改变。为此,建议此次《继承法》修订时应将父母列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但是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可能认为,将父母规定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有违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也不利于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如前所述,这是混淆了继承 和赡养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由于被继承人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属于赡养范畴的问题,应当按照赡养制度来解决,这里不涉及道德问题。而继承法通过设立酌给遗产 制度和先取权制度,也可为被继承人父母的晚年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二)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不应固定其继承顺序

如果说血亲继承人继承权的根据是血缘关系,那么配偶的继承权则来自于合法的婚姻关系。婚姻关系是其他一切亲属关系的基础,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夫妻之间的关 系无论在感情生活上还是在经济生活上都是相互依赖程度最强的。当配偶一方死亡时,死者通常总是希望将其财产首先留给对方。所以世界各国或地区都将配偶作为 最主要的继承人,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配偶的继承地位日益提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不固定其继承顺序,他 (她)可以和某些或者所有顺序的血亲继承人一起继承遗产,其继承份额视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而定,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越靠前,配偶的继承份额越低,反 之,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越靠后,配偶的继承份额越高。如《日本民法典》规定,配偶和子女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二分之一;与直系尊亲属一起继承时,其应 继份为三分之二;与兄弟姐妹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四分之三。《瑞士民法典》规定,配偶和直系卑亲属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二分之一;和父母系继承人共同继承时,其应继份为四分之三;无父母系继承人时,配偶取得全部遗产。我国台湾地区“民法”规定,配偶与直系卑亲属一起继承时,按人数平均分配遗产;与父母或兄弟姐妹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二分之一;与祖父母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三分之二;无血亲继承人时,配偶取得全部遗产。这 种立法例与我国相关立法规定相比,究竟何者更为合理?笔者认为将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不固定其继承顺序,他(她)可以和所有或者部分血亲继承人一起继承遗 产,其应继份根据与其一起继承的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确定的制度更合理。首先,夫妻关系不同于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不可改变的,而夫妻关系具有可变性,可 以亲密无间胜过任何血缘关系,也可能反目成仇,形同陌路。在婚姻关系稳定性降低的社会环境下,让配偶绝对排斥顺序在后的血亲继承全部遗产,其合理性值得商 榷。其次,将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可以根据与配偶一起继承的血亲继承人与被继承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合理确定配偶的继承份额,这样既能够照顾到血亲继承人 的利益和感情,又不损害配偶的利益。如果将父母确定为第二顺序继承人,那么将配偶规定为特殊继承人就绝对必要。否则在死者无子女的情况下,全部遗产归配 偶,配偶一旦再婚,其财产便进人与被继承人毫无关系的另外一个家庭,而被继承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却一无所获,这样的结果不仅使被继承人的血亲在感情上难以 接受,一般来说也不符合死者的愿望。

与配偶继承权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以夫妻名义长期共同生活的男女的利益保障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 活的情况日益增多,其中既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有的还生儿育女。社会舆论对此种同居行为也从以往的.大加挞伐逐渐变得宽容和接受。如果在共同生活期间同居 一方死亡的,按现有法律,另一方只能取得共同生活期间共同创造财产的一部分。这对保障生存一方特别是女方和老年人的正当利益很不利。笔者认为,对这种具有 一定普遍性的既存社会现实,法律不应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而应当做出应有的回应。将这类人纳人遗产酌给制度的适用对象是较为妥当的解决方式,但需通过司法 解释规定纳人的条件和酌给份额的确定原则。

三、侄(甥)子女的继承权应予承认

我国现行继承法规定,旁系血亲继承人止于兄弟姐妹,侄(甥)子女不在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内,他们只能够通过自己的父(母)得到叔伯姑舅姨的一份遗产。由此导 致兄弟姐妹中在先死亡者的子女无法得到叔伯姑舅姨的遗产,并因此会出现有的侄(甥)子女能够得到遗产,有的不能得到遗产的情况。而一般来说,被继承人不会 对侄(甥)子女厚此薄彼,他(她)更愿意“一碗水端平”。实现被继承人这一愿望的办法是将侄(甥)子女和他们的父(母)即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规定为同一顺 序的法定继承人,兄弟姐妹中有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由其子女依据自己的继承权按照其父母的继承顺序和份额继承叔伯姑舅姨的遗产(代位继 承)。增加侄(甥)子女为法定继承人的理由主要在于,侄(甥)子女是与被继承人血缘关系较近的旁系血亲,这样的规定有利于遗产在死者的兄弟姐妹各支中平均 分配,符合死者的意愿,而且我国民间有侄子女继承叔伯财产的习惯。另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来使得子女一代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增加侄(甥)子女作 为继承人可以满足无子女的被继承人的需要,以尽量减少遗产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实际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将侄(甥)子女纳入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这或许也可 以解释为充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理念在继承法上的体现吧。

继承法对于晚辈直系血亲的代位继承没有代数限制,而兄弟姐妹为继承人时,其晚辈直系血亲的代位继承是否有代数限制,各国或地区的规定不一。《日本民法典》规定兄弟姐妹继承时,只有其子女可以代位继承。而德国、瑞士等国以及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则规定,兄弟姐妹继承时,其直系卑血亲代位继承没有代数的限制。两 种立法的实质区别在于,按前者的规定,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皆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遗产应归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继承;而按后者的规定,只有兄弟姐妹及其 所有晚辈直系血亲都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遗产才能归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继承。笔者认为,祖父母的利益应当优先于侄(甥)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得到考 虑,因此只宜增加侄(甥)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而不宜将侄(甥)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也纳人法定继承人范围。

四、继子女和丧偶儿媳、丧偶女婿不应享有继承权

现行继承法规定,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权利义务与生子女相同。解释上甚至认为继子女可以有双重继承权,即与继父母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既可以继承继父母 的财产,又可以继承生父母的财产,继承继父母财产的根据是扶养关系,继承生父母财产的根据是血缘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这样的规定虽然保护了继子女的利 益,但忽视了血缘关系在亲属间权利义务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无视现实生活秩序,并高估了法律制度对生活秩序的塑造能力。因此非但不能得到普遍遵守,反而会带 来一些消极后果,即对带有未成年子女的男女再婚造成困难。因为与之结婚的对方如果拒绝抚养继子女必然会影响夫妻关系,而予以抚养则会被认定为形成扶养关 系,将来继子女会与自己的子女一起来继承自己的财产,实非所愿。我国继承法上作出这样的规定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笔者认为,应在这次《继承法》的修订中删除 该规定。如再婚一方愿意抚养对方的子女,可以将其收为养子女,按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关系处理抚养和继承问题;如果不愿抚养,那么该子女就只是其亲生父(母) 亲的子女;如果双方相处融洽,形成实际上的抚养、赡养关系,可以通过遗嘱或者酌给遗产制度分给其适当财产。这样规定既遵从了习惯,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较 为灵活,也容易为民众接受。同理,继父母也不应为继子女的法定继承人。如果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良好,形成事实上的抚养、赡养关系,也可以按照酌给遗产制度 分给其适当的遗产。

现行继承法将对公婆或者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规定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而且给予他们高于死者亲生子女的地位〔他们作为第一顺序 法定继承人继承,不影响其子女的代位继承)。该规定与继子女继承权的规定一样,可以说也是绝无仅有。当初立法者如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丧偶儿媳或者丧偶 女婿积极赡养老人,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但是将他们规定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则违反了世界各国普遍遵守的姻亲不能作继承人的原则,似乎有过犹不及 之嫌。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赡养公婆或者岳父母是一种美德和善行,对他们的高尚道德和付出应当给予肯定和褒扬,但不宜将他们规定为法定继承人。继承法应当 通过酌给遗产制度对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予以肯定和褒扬,被继承人也可以通过遗嘱分配给他们部分甚至全部遗产。

五、孙子女的继承地位和代位继承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孙子女未明确列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而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 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因此,学者通常认为孙子女是代位继承人,而不是法定继承人,并由此引发了代位继承权是代表权还是固有权的争论。

代表权说又称为代位权说。代表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是被代位人的代表,其是代替被代位人的继承地位而继承。因此,被代位人的继承权是代位人继承的根据和基 础,被代位人丧失继承权,其直系卑血亲即无位可代,因而不能继承。法国民法典、意大利旧民法和德国普通法采此主张,但意大利新民法和德国普通法已经放弃代 表权说而改采固有权说。我国继承法采代表权说。固 有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系基于自己的固有权利而继承,并非基于被代位人的继承地位继承。因此,被代位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代位继承人可基于 自己的固有权利而继承。意大利新民法、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均采此说。根据法国1972年1月3日第72-3号法 律,法国对此也已经采固有权说。固 有权说符合传统习惯,反映了人类繁衍传承的需要,也符合被继承人的愿望,因而为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继承法所采。笔者在即撰文批评代表权说,认为 代表权说违反民法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我国民间传统的继承习惯。按照民法原理,自继承人死亡时起其民事权利能力终止,主体资格消灭,以主体资格为依归的继 承期待权亦随之消灭,继承法律地位不复存在。因此,不管被代位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还是丧失继承权,其代位人都不可能基于一个实际上已不存在的法律地位进行 继承。而固有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本来就是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只是在其父(母)生存时,按照“亲等近者优先”的继承原则不能继承,当亲等近者先于被继承人 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代位继承人即可基于自己固有的继承人资格和继承权,按照被代位人的继承顺序和份额进行继承。该说既可有效克服代表权说的理论缺陷, 又可使法律规定与民间传统习惯相一致。

从制度上考察,代位继承是建立于亲系继承和按支继承两种继承制度之上的一种制度,没有亲系继承和按支继承就不会有代位继承。所谓亲系继承,即在血亲继承人 中不是按亲等而是按亲系来划分继承顺序,如第一顺序为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第二顺序为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第三顺序为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等。亲系 继承的特点是按亲系划分继承顺序,前一亲系所有成员的继承顺序在后一亲系的继承人之前,只要前一亲系中有一人继承,后一亲系的人就不能继承。所谓按支继 承,即在一个亲系中按子女的人数划分为若干支,每个子女及其后裔为一支,遗产在亲系中按支分配而不是按人分配,每一支当中按,亲等近者优先”的原则继承。 如果某一支中亲等近者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则由其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如果一概按亲等远近划分继承顺序,就不会有代位继承。亲系继承和按支 继承从制度上证明了代位继承人的继承人资格,证明了代位继承人系基于自己固有的继承权直接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而不是通过被代位人间接继承被继承人的遗 产。因此,被代位人丧失继承权,不影响代位继承人继承。在有些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美国等,各继承顺序都有代位继承的适用,在这些国家继承人的范围很 宽,即所谓“有血缘可寻之处就有继承权”。有些国家则有限制,如日本,代位继承限于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一亲系和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在这类国家继承人的 范围较窄。代位继承的适用范围实际上决定着继承人的范围,而究竟在多大范围内适用代位继承,归根结底是由立法政策决定的。

综观各国继承立法,血亲继承基本上都采亲系继承和按支继承制度,而不是按照亲等来划分继承顺序。例如,子女和父母都是一等直系血亲,但绝大多数国家都规定 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而父母是第二顺序继承人。在这里,不仅身为一等直系血亲的子女的继承顺序在父母之前,身为二等直系血亲的孙子女甚 至身为三等直系血亲的重孙子女的继承顺序也在父母之前。其原因就在于孙子女和重孙子女属于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这个亲系是第一继承顺序,而父母 及其晚辈直系血亲是第二继承顺序。叔伯姑舅姨和侄(甥)子女都是三等旁系血亲,但是在承认他们是法定继承人的国家,叔伯姑舅姨的继承顺序都在侄(甥)子女 之后,更有不少国家承认侄(甥)子女的继承权而不承认叔伯姑舅姨的继承权。这是因为侄(甥)子女属于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而叔伯姑舅姨属于祖父 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而前者属于第二继承顺序,后者属于第三继承顺序。之所以如此,归根到底还是由被继承人的意愿决定的。如前所述,被继承人总是 希望自己的财产在自己的晚辈直系血亲中传承,而不希望流向旁系。在没有晚辈直系血亲的情况下,也希望将财产尽量留给与自己血缘关系较近的旁系血亲。而亲系 继承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遗产的继承最大限度地符合被继承人的愿望。

六、结语

基于以上讨论,笔者认为我国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修改,首先应当承认配偶是特殊继承人,同时参考亲系继承原理,充分考虑和尊重民间传统习惯, 合理设计继承顺序。继承顺序确定后,继承人的范围也就随之确定,所以不必另行讨论法定继承人范围问题。在具体的立法设计上,笔者建议设置以下两项条文内 容。一是在有关法定继承顺序条款规定:“第一顺序: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以亲等近者优先。子女中有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者,由其子女按照其继 承顺序和份额继承,其余以此类推;第二顺序:父母;第三顺序: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兄弟姐妹中有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者,由其子女按照其继酬顷序 和份额继承;第四顺序:祖父母,包括父系祖父母和母系祖父母。配偶可以和任一顺序的血亲继承人一起继承。”二是在有关父母子女的解释条款规定:“本法所说 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和养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和养父母。但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只有在该子女生前承认并抚养该非婚生子女的,才可以 继承该子女的财产。”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现行法将兄弟姐妹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列为第三顺序法定继承人,而笔者上述建议条文为什么要将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列于祖父母 之前?如前所述,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属于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各国继承法均将这个亲系的继承顺序放在祖父母这个亲系之前。究其原因,就在于祖父母 继承后,财产将通过祖父母进人血缘关系更远的旁系血亲手中。而一般来说,被继承人总是希望财产在与自己血缘关系更近的亲属中传承。而且上述建议条文并没有 将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的所有成员都规定为继承人,只将兄弟姐妹及其子女规定为继承人,也就是说祖父母的继承利益优先于侄(甥)子女的子女。与父 母应后于子女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一样,这里不涉及是否敬老爱老的道德问题,因为祖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属于赡养问题,继承法还可以按照酌给遗产制度分给他们适 当的财产。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将兄弟姐妹列为第三顺序继承人,而将祖父母列为第四顺序继承人。

没有继承人,百万遗产谁来继承? 篇6

孤老去世没有继承人,百万遗产应当如何处置

老方已年过八旬,一生未婚,一直独居。常年单身生活致使老人性格孤僻、古怪。据小区邻居们介绍,老人很少和别人说话,十分冷漠,他的家里从没有外人进去过。但是,老人有个怪癖,就是喜欢在小区里捡垃圾,并且天天如此。

去年临近过年的时候,一小区居民发现已经几天没见到老人捡垃圾,而且他的家里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于是拨打了110。警方赶到后,撬开老人家的门锁,发现家里被垃圾塞得满满当当,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随后,警方用了大半天的时间,从里面运出了将近10吨垃圾,才发现老人被埋在了垃圾堆下,已经死亡。

经查,老方原是一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每月退休工资不低。去世后,既没有法定继承人又未留下遗嘱,于是他名下的一套房子和上百万元的存款何去何从成了一道难题。

为了解决遗产的继承问题,受当地人民政府的委托,区民政局作为代理人起诉至法院,要求认定死后的遗产为无主财产,并收归国家所有。经法院审理查明,生前父母双亡、无配偶和子女,唯一的妹妹已经先于其死亡,再无其他继承人。法院经过刊登公告,公告期满一年,财产仍无人认领,遂宣告遗产为无主财产,收归国家所有,并由区民政局代为办理上述财产收归国有的入库手续。

孤男的百万遗产,旁系亲属能否继承?

王昕是独生子,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15岁时,王昕突发癫痫病,虽经治疗,但未能根治,所以常年需要依靠药物控制病情发作。

由于王昕经常发病,难以找到对象成家,始终是单身一人。后来,父母也因为重病先后离世。几年后,王昕因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抢救3天后不幸离世。

王昕发病突然且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未留下任何遗言。据悉,王昕本人留有遗产总价值超过百万。他的大伯、3个姨妈、舅舅以及表姐陈梅就找到小叔王大伟要求平分遗产。小叔王大伟这几年一直照顾王昕,尤其是王昕失去双亲后,均由他出面帮着送医照应。王昕送医抢救以及身后事,也是由王大伟一手负责办理,表姐陈梅曾经在一旁协助。这些旁系亲属都称自己在王昕生前及患病期间照顾过他,均主张分割其遗产。而在王大伟看来,主张分割王昕遗产的亲属,根本未尽到照料及处理王昕后事的义务,不享有继承王昕遗产的权利。各方僵持不下,最终不得不诉诸法院解决。

王昕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王昕系独生子,其父母、爷爷奶奶及外公外婆均已去世,且无其他兄弟姐妹的情况下,王昕属无法定继承人者。同时,根据《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配给他们适当的遗产。所以,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若想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必须是对被继承人尽到抚养义务的人。

最后,法院根据各方举证查明的事实,以照顾死者生前多寡,最终确认小叔王大伟、表姐陈梅以及姨妈郭芳在王昕生前有尽到照顾义务,因此享有王昕遗产的继承权。

孤寡老人立下多份遗嘱,外人能否获得遗赠?

刘老先生未婚无子,他的哥哥嫂嫂早年就已经离世,刘老先生念及兄弟情义,就一直帮着照顾侄子刘华,视如己出。为此,刘华也感恩于心,刘老先生退休之后,他一直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刘老先生被侄子的一片孝心打动,于是在2006年立下亲笔遗嘱,声明自己的全部财产在死后由侄子刘华所有。

两年后,刘华想筹钱和朋友去做生意,便向刘老先生借钱。但是刘老先生认为,刘华辞职下海的决定太草率,因此拒绝资助侄子创业。刘华认为叔叔薄情,不当他是一家人,便一气之下和他断绝来往,离家出走。雪上加霜的是,这一年,刘老先生被查出癌症。

刘华走的几年期间,对刘老先生不闻不问。因为年事已高且患有重疾,刘老先生无奈之下只得找来一位保姆照顾自己。现年46岁的孔阿姨,来自湖北农村,一直尽心尽力照顾刘老先生的起居饮食。刘老先生很感谢孔阿姨能够悉心照料自己。想到从小养大的侄子竟能对自己如此冷漠,老人感到心寒至极。某天,刘老先生独自一人前往公证机关立下公证遗嘱,明确表示除了彩电等家电在其死后归刘华所有之外,其他财产均由孔阿姨继承。

老人过世后,孔阿姨通知刘华,刘华这才回来办理老人后事。孔阿姨要求按照公证遗嘱继承遗产,而刘华认为自己作为老人的亲侄子,扶养照顾叔叔多年,应当享有对刘老先生遗产的继承权,而孔阿姨与刘家无任何血亲关系,因此无权继承。双方因此不得不诉至法院,后法院判决除家电由刘华继承外,其余的遗产都由孔阿姨继承。

1.如何处理无人继承的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根据该规定,遗产应当归国家或者集体组织所有。目前在实践中,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一条向法院申请认定无主财产,经法院审查核实后发出财产认领公告。公告满一年无人认领的,法院判决认定财产无主,收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

2.非法定继承人,也能享有继承权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属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如果当事人非法定继承人,可以由被继承人通过遗嘱的方式,将自己一部分或者全部财产赠与非法定继承人,也就是《继承法》中有关遗赠的规定。

若被继承人生前未立有遗嘱,非法定继承人如果对被继承人尽了较多的扶养义务,比如长期照料日常起居、承担身后丧葬事宜,或者是依靠被继承人长期扶养且自身缺乏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都可以根据《继承法》第十四条的规定适当分得遗产。

《继承法》第十四条所作的规定,其立法本意是对非法定继承人给予一定的遗产继承,正是为了鼓励亲属、朋友间互相关爱,构建和谐互助的社会关系和温暖友爱的人际氛围,这既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也符合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反之,对于与被继承人存在亲属或朋友关系,但却未有任何照顾扶助行为的人,法律不支持其享有遗产继承的资格。因此,也可以根据扶养的情况以及照顾的程度不同,在遗产分配时区别对待。

3.生前立有多份遗嘱,效力如何认定?

被继承人生前就其遗产处理立下了多份遗嘱,且相互间的内容相抵触的情况下,首先需对每份遗嘱进行审查,看其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是否有效。前文案例中的刘老先生在生前一共立有两份遗嘱,分别是:自书遗嘱和公证遗嘱。由于老人通过遗嘱所赠与财产的对象是侄子、保姆,均属于非法定继承人,因此这种继承方式属于遗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做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两人发现遗嘱后很快就起诉至法院,也就是孔阿姨在知道遗嘱后两个月内表示接受遗赠,因此该遗赠有效。

其次,根据《继承法》第二十条规定,被继承人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但同时又规定,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变更、撤销公证遗嘱。因此,法院根据公证遗嘱的内容,判决除家电由刘华继承外,其余的遗产都由孔阿姨继承。

论法定继承人的继承地位 篇7

一、继承地位的确定

优士丁尼时期, 罗马法关于继承主体的确定依据是三个关系:血亲关系、婚姻关系以及根据对收养制度于社会之重要的认识所保留的收养关系。[1]现代各国关于法定继承人确定的问题, 在立法上深受罗马法基本原则的影响, 继承以血亲为基础, 按序继承、同序均分。而在按序继承问题上, 又采取了罗马法上依次以直系卑亲属、直系尊亲属、旁系血亲为序的继承顺序。大多数国家均以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来确定继承主体, 都是为了保证延续家庭中相关的基本职能, 如生育子女、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物质生产等职能, 这目的符合了罗马法中的原则。

(一) 子女、父母的继承地位

人类的繁衍是以血缘为纽带, 往往在一定血亲之间才会发生继承。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最直接, 彼此发生继承。财产继承制度的目的是尽量保证私人遗产世代相传, 其中最需要抚养的人往往是未成年子女, 故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多包括了直系卑亲属。[2]“以亲等近者为先”, 意思是, 亲等的远近决定卑血亲的继承地位。只有相近的卑血亲才有权予以继承, 直系卑血亲是亲等相近的血亲, 所以子女应当排在第一顺序中。

我国《继承法》中的子女是指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依据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来确定的, 对于依收养关系发生的亲属关系被法律拟制为血亲关系, 而发生继承, 这是毫无争议的。至于抚养关系作为确定法定继承人的依据, 这说法有待商榷。如何才能形成抚养关系, 对于共同生活所而形成的, 这样的回答是模糊不清的。怎样才视为共同生活呢未成年子女之所以和继父母生活在一起, 是因为其父母的再婚。由此看来, 以这样的事实来确定抚养关系, 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除此之外, 虽然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决定了继承的发生与抚养关系的形成, 但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 有了抚养关系, 可能不会发生继承;而没有抚养关系, 却可能会发生继承。

父母为法定继承人, 也是依据血缘关系来确定的。虽然法律规定, 父母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同时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 一般应当均等, 但抚养中最需要重视的, 大部分是未成年直系卑血亲, 为了完成被继承人的遗愿, 并且保证家族财产的存在和发展, 未成年直系卑血亲享有遗产继承的优先权。并且, 实践中, 我国的继承习惯仍然是子女继承优先于父母, 即死者若有后人, 父母一般是不参与遗产继承。[3]法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立法都有具体规定, 第二顺序的继承人为被继承人的直系尊亲属, 其中台湾地区、英国及美国的法律中明确限定了, 直系尊亲属是指被继承人的父母, 德国立法直接将被继承人的父母与其兄弟姐妹列为第二顺序的遗产继承人。国外的一些立法通例其实与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相符合的, 如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与国外关于由后代继承遗产的规定, 都起到同样的作用。我国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立法规定, 为切实保护未成年直系卑血亲的利益, 明确规定其继承地位。

(二) 配偶的继承地位

配偶继承权的享有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古到今, 妻子享有继承权的限制从严到宽, 后到完全没有限制。配偶之所以把遗产留给对方, 是因为他们之间所经历的生活, 相互照顾所积累的感情。所以, 配偶应当享有继承权, 几乎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同。而且, 家庭的组成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 配偶之间的依赖性也在增强, 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一种配偶继承地位不断提高的立法趋势。

各国对于配偶如何继承有不同的规定, 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采取一定的顺序主义, 把配偶固定在某一个继承顺序, 该继承顺序的继承人与配偶均等的享有应继承的份额。中国、前苏联、越南、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采用这种做法。另一种是采取非一定的顺序主义, 此种做法并不把配偶固定在某一继承顺序中, 视情况而定。配偶的应继份也不确定, 与其他顺序的继承人不同的是, 其法定应继份因参与不同的继承顺序而不同。德国、日本是如此规定的。

我国的继承法中规定, 位于第一顺序的有配偶、子女、父母。由此看来, 配偶是排在第一顺序的首位的, 这样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配偶的先取权的享有。但是还规定了一般位于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应当平均的分配所继承的遗产。实际上, 配偶是与生存子女和父母一起分享同一遗产, 配偶最后所得到的遗产数量并不确定。生存子女和父母人数多, 配偶则得到的就少, 反之, 配偶则得到的就多。这其实混淆了两种不同的继承人, 即血亲和配偶, 这样的做法导致配偶的继承权被血亲侵占, 不利于保护配偶的继承权。上述的第二种做法对于配偶的继承权保护更有力度。

以德国的立法规定为例, 《德国民法典》所规定的配偶继承权, 并非固定在某一个顺序中, 配偶可以位于第一顺序, 和第一顺序的直系血亲一起继承遗产, 也可以位于第二顺序, 和第二顺序的直系血亲或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继承遗产。这种做法平衡了双方的利益维护, 既维护了配偶的利益, 也维护了被继承人血亲的利益。对于继承份额的分配, 德国仍然是采用了第二种做法, 配偶可参与被继承人各个顺序的血亲继承人的继承, 这也决定了配偶的应继份额并不固定, 配偶的应继份额与其参与的继承顺序中继承人有关系。若该继承顺序的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血亲关系越远, 该继承人所得份额越少, 则配偶的应继份就越大, 与被继承人的血亲关系越近, 则配偶的应继份就越小。《德国民法典》第1931条具体规定, 为不受被继承人血亲继承人人数的影响, 配偶在不同的继承顺序都有一个确定比例的继承份额。这充分的保障了配偶的继承权。

为了充分保护配偶的权益, 许多国家还建立了先取权制度。配偶除遗产继承外, 还有权优先取得家用物品及其它, 这些家用物品及其它必须是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必需的。规定先取权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德国、南斯拉夫、希腊、以色列、英国、美国及英美法系的其他一些国家和我国香港等。《德国民法典》第1932条规定, 只要配偶对遗产有先取权, 就能拥有此财产, 并且规定了受遗赠的财产包括了配偶依据先取权取得的遗产。

我国《继承法》暂无配偶遗产先取权的规定。为能够更好地维护配偶的合法权益, 应适当地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的有关于配偶先取权规定的立法经验, 当然, 还要结合我国不同的经济状况, 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为宗旨。

二、借鉴意见

在借鉴国外的立法规定下, 确定配偶与子女、父母的继承地位依据并不相同, 不应将两种继承人混合在一起, 应将法定继承人分为血亲继承人和配偶继承人。

第一, 血亲继承人中, 不宜将父母与子女列为同一顺序的继承人, 应当确定子女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继承地位。否则, 根据“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均等地继承遗产份额”的规定, 子女所获得的实际数量仍然不多, 这在实务中, 很难保护未成年直系卑血亲的利益。所以, 将父母列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比较适当。

第二, 配偶继承人的继承地位, 应借鉴国外做法, 非一定顺序主义更适合我国, 也更有力的保护配偶继承人。不把配偶纳入具体哪一继承顺序, 配偶的应继份也是可以确定的, 如上述采非一定顺序主义的做法, 由最后配偶所在的那一顺序的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关系来确定其应继份。因为血亲关系和婚姻关系是两个不同的关系, 被继承人的血亲与被继承人的配偶同样是不同的两种继承人。我国将配偶列为第一顺序, 与其他继承人均分遗产, 这很容易产生纷争, 每位继承人的权益均无法得到保护。若规定应继份额, 配偶都将分得比较固定的财产, 从而配偶的继承权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配偶的继承份额可在确定配偶的无固定顺序法定继承的基础上, 加以具体规定。如当无血亲继承人时, 配偶继承全部遗产, 当与子女、父母一起继承时, 继承遗产的1/3, 当与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继承时, 其应继份额为1/2, 这是由配偶所在的继承顺序中的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亲等关系的远近。给予配偶具体的继承份额比均等划分继承份额, 更有利于保护配偶的法定继承权。

我国虽然对配偶的先取权没有明确规定其所取得的份额, 但以我国社会经济现状, 可以规定具体对哪些物品, 配偶享有先取权。借鉴国外立法对于先取权对象的规定, 我国可确定对于基本的家庭生活用品或有纪念价值的物品, 配偶拥有优先取得的权利。这对保护配偶权益存在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费安玲.罗马继承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 2000:175.

[2]陈苇, 杜江涌.我国法定继承制度的立法构想[J].现代法学, 2002 (6) :96-99.

继承现状 篇8

继承权是指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或被继承人合法有效的遗嘱指定而承受被继承人财产权利和义务的一种民事权利。通说将继承权分为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和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 分别指继承开始以前继承人所享有的法律地位及继承开始以后, 继承人在继承法律关系中实际享有的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具体权利。我国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继承开始后, 遗产就归继承人所有;当继承人是数人时, 所有继承人对遗产共同继承, 享有共同所有权。

放弃继承行为的性质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认为放弃继承是身份行为、身份行为与财产行为相复合的法律行为和仅为财产行为而非身份行为。现代意义上的继承对象仅为财产, 但该行为以行为人具有继承人身份为前提条件, 而这种身份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特别在中国, 限于和被继承人有血缘关系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 (1) 所以说放弃继承的行为在主要的财产行为属性之外又具有一定的身份属性, 法律也针对其做出了不同于一般规定的特殊规定, 应当优先适用。

依据上述通说可知, 继承人在继承开始以后同时取得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和遗产的所有权。问题在于, 当继承人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时, 其放弃的究竟为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还是其享有的遗产所有权?或同时放弃两种权利首先, 我国关于放弃继承的相关法律规定都表述为“放弃继承”而非“放弃遗产”。例如, 《继承法》第25条:“继承开始后,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继承法意见》第49条“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 应当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作出……”。其次, 继承人在遗产分割前获得遗产的所有权或共有权的基础为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继承人获得遗产的所有权或共同所有权。因此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是更为根本性的权利。当继承人作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时, 实质为对主观意义上继承权这一根本前提的放弃, 由此进而导致继承人对遗产所有权的丧失。

二、放弃继承行为同继承人配偶之间的关系

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5条规定,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一方作为继承人依法可以继承的遗产, 在继承人之间尚未实际分割, 起诉离婚时另一方请求分割的, 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在继承人之间实际分割遗产后另行起诉。”可见, 立法态度上亦是肯定继承人可继承遗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一部分。那么继承人所做的放弃继承所导致的丧失遗产所有权的行为是否侵害了配偶的财产权益?如果侵犯配偶财产权利成立, 配偶享有怎样的救济途径?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行为理论上确实处分了继承人配偶的财产利益。根据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17条的规定, 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要处理决定, 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 取得一致意见。这同《物权法》第97条关于处分共同共有财产的规定也是一致的。

然而配偶并不因此享有依据《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89条的规定主张放弃继承的行为无效的权利, 也不因此享有撤销放弃继承行为的权利。首先, 针对放弃继承行为中财产行为的部分, 继承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为特殊法律规定, 而物权法、婚姻法关于共同财产的规定为一般法律规定。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适用的原则, 继承人对于继承的放弃不构成对于共同共有财产无效的单独处分。其次, 民法中的撤销权为私权利, 系形成权;鉴于撤销权单方法律之力的特殊性, 撤销事由须由法律规定以确保其正当性。 (2) 我国民法规定中涉及的撤销权众多, 但并未规定配偶一方对另一方放弃继承行为的撤销权。因此在当事人未有约定的情况下, 继承人配偶不得干预该继承人放弃继承的行为。

三、将配偶排除出放弃继承行为主体之外的原因

首先, 上述论及, 相对于遗产所有权而言, 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因此继承人放弃继承的表示实为对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的放弃, 进而导致遗产所有权的丧失。而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为继承人单独享有的权利, 非继承人夫妻双方共同享有, 因此法理上, 继承人的配偶应被排除在继承的接受、放弃之外。

其次, 在论述放弃继承行为的法律性质时提到, 该行为以财产行为为其主要属性, 但同时带有一定的身份行为的色彩, 表现为继承人通常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或稳定的共同生活的关系, 因此在作出接受或放弃继承行为时通常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涉及继承人之间、继承人与被继承人其他亲属之间的家庭关系, 因此允许继承人配偶介入继承放弃的过程难免存在不妥之处。

最后, 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继承人与其配偶之间分属于不同法律关系。如果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需要在与其配偶双方合意后才能做出, 即对继承法律关系和婚姻法律关系的混同, 其结果是:对于继承人而言, 接受遗产是其继承义务而非继承权利, 这也违背了夫妻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 (3)

四、将配偶排除放弃继承行为主体之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建议

首先, 继承人单独享有放弃继承的权利在继承人夫妻关系正常和睦时不会对夫妻关系产生太大的影响, 然而当双方面临离婚时, 配偶一方往往基于夫妻之间的矛盾而刻意选择放弃继承或同其他继承人串通放弃继承达到排除另一方将来分割遗产的可能。

针对继承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配偶的行为, 配偶可以基于《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请求法院确认继承人恶意串通放弃继承的行为无效。当然该做法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困难, 因为配偶难以获得继承人之间恶意串通的证据。而对于离婚后生活特别困难的配偶, 如继承人为逃避离婚后的适当帮助义务而放弃继承, 则配偶可以引用《继承法意见》第46条:“继承人因放弃继承权, 致其不能履行法定义务的, 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效。”请求法院确认继承人放弃继承的行为无效。

其次, 《继承法意见》52条规定:“继承开始后, 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继承, 并于遗产分割前死亡的, 其继承遗产的权利转移给他的合法继承人。”这在学理上称为转继承。

该条规定存在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当继承人于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死亡, 关于继承人与继承权的行使, 存在两种法律推定, 一为继承人放弃继承, 无疑这与立法本意不符, 也同放弃继承的相关规定矛盾;一为继承人接受继承, 那么作为在婚姻关系期间获得的遗产, 根据《婚姻法》第17条的规定, 继承人的配偶显然对于遗产享有共有权, 在继承人死后, 转继承人继承的遗产应当为扣除配偶所有遗产 (通常为一半) 后的部分, 而非就全部遗产进行转继承。因此有必要对该条规定做一定的修改, 将转继承的遗产限定为扣除继承人配偶所享有的遗产份额后剩下的部分。

摘要:针对放弃继承行为同继承人配偶利益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该问题进行论述。一是对继承权和放弃继承行为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二是讨论继承人放弃继承同其配偶之间的关系, 在肯定该行为涉及配偶财产利益的前提下论证配偶不应当干预放弃继承行为的原因和意义。三是总结由此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放弃继承,继承人配偶,撤销权

参考文献

[1]文帆.继承的接受与放弃制度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07.

[2]胡卫.民法中撤销权的检讨与建构[J].山东法学论坛, 2011 (3) .

继承现状 篇9

笔者认为双方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完全正确,笔者认为麦小超应继承份额应当由符韵、林诗二人共同继承,两人各占上述房屋的十分之一产权份额。以下笔者将理由逐一分析。

一、代位继承人死亡后,配偶能否转继承遗产

首先看符女士的说法。麦小超是麦老孙子,不属于继承人之列,但麦超先于麦老死亡,其独子麦小超依法代位继承。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麦小超有权继承财产这点无疑,但是否已经代替父亲成为继承人?这点法律没有明确说明,这点很重要。继承法规定:“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继承权,并于遣产分割前死亡,其继承遗产的权利转移给他的合法继承人。”注意,规定注明是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继承权而死亡的,代位继承人是否也适用该条款呢?

笔者认为,代位继承人在未分割财产时死亡的,其应得份额可以由其继承人转继承。我国继承法未规定孙子是继承人,而规定兄弟姐妹是第二顺序继承人。举个例子,张三死去,张三的父母亲早已故,张三生前无结婚无生育子女,根据我国继承法规定,张三的遗产由其哥哥继承,但哥哥其时也已经病危,于张三死后三天,张三的哥哥也死去。按照法律规定,哥哥未表示放弃继承权利,在分割财产时死亡,其配偶肯定有继承权。再举例子,李四死亡时,其父母亲均已早故,其配偶先于其死亡,其子女也先于其死亡。现李四有孙子一名,还有哥哥一位,请问谁有权继承李四的遗产呢。毫无疑问,依据继承法规定,孙子可以继承李四财产,哥哥没资格继承李四的财产。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只有孙子和兄弟姐妹的情况下,孙子有权继承遗产,而兄弟姐妹没资格继承遗产,孙子的继承地位是优先于兄弟姐妹的,并且兄弟姐妹作为继承人时,其继承资格尚能转给其配偶,可以推定孙子继承遗产时,其继承份额也应该转给其配偶。综上所述,麦小超的配偶林诗可以继承遗产。

下面再看看林诗女士的说法是否成立。

二、法定继承财产与夫妻共有财产的关系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学术界比较普遍认同的观点如下:《继承法》第二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笔者对林诗的主张说法也不能认同,以下将展开分析。

(一)继承权与所有权的区别

继承权是一种基于亲属关系而获得的身份权利,死者死亡之时起,其直系亲属均是其法定继承人。法定继承人是一种身份权利,也是一种资格,某某人有资格继承其父亲的遗产,其可以选择继承财产,也可以因为避免同时继承债务而放弃继承遗产。某人作为死者儿子,有权继承遗产,也有可能因为法定原因(例如虐待、遗弃被继承人等情形)而丧失继承权利。按照继承法第33条的规定:“继承遗产应当首先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在未公示债务,继承人未偿还债务之前,遗产尚不能又继承人所有。”从司法实践来看,无论公证处主持分割遗产,还是由法院判决分割遗产,都不会要求继承人的配偶前来表态,也不会查询继承人的婚姻状况。通常情况下,公证处要求全部法定继承人前来公证处分割遗产,无论继承或是放弃继承,都要在公证员面前表态并签署相关文件。法院则会将除原告以外的其他继承人全部列为被告,所有继承人出庭应诉以分割财产。可见,此时的遗产均不是继承人的既取得财产,因为如果推定继承人已经拥有遗产,则其应占产权份额应当属于夫妻共有财产,只有继承人有继承人单方放弃遗产继承权利,显然已经侵犯配偶的财产权利。显然,继承人的配偶只有通过继承人决定接受遗产并通过相关法定程序取得财产,其配偶才正式成为财产的共有人。由此可见,继承权是一种资格权利而不是物权。

(二)继承权为拟制取得财产权,不应视为实际取得财产所有权

假如死者死亡后,继承人都觉得遗留的房子太破旧,都不愿意出钱去修理加固房屋,对危楼置之不理,认为反正不是我名下财产,即使倒塌伤人也与我无关。这样的话,显然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果继承人实在拿不出修房资金,可以与当地政府协商,由政府出资翻新,待翻新并继承后出售房屋偿还修房款,而不应该置之不理。再如某继承人,明明可以继承一大笔遗产,但由于自己债务缠身,故故意无条件放弃遗产继承权,由其他继承人继承上述遗产后,再转赠给自己儿子,这种做法明显恶意侵害债权人利益。继承人明明可以通过继承遗产得以偿还部分或者全部债务,却通过放弃继承权方式使自己子女变相取得遗产,此情况笔者觉得应当推定继承人已经取得遗产,可以直接从其应得遗产部分直接执行,以偿还债务。笔者提出拟制取得遗产,继承人不得以推卸责任为目的,恶意放弃遗产继承权。某房屋产权人死亡,如果其继承人不拟制取得产权,则该产权成为无主物。对于无主物,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以外的物体,适用先占原则,也就是当产权人去世后,其继承人尚未取得财产之前,任何人可以利用先占无主物的机会抢占该房屋,这样的推论显然不可能实现。

(三)法定继承财产认定为夫妻共有财产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以下看另一个案例:何女与配偶经常打架,何女想起诉离婚,但碍于父亲病重,故一直拖延没有离婚。待父亲死亡后,何女与丈夫协议离婚。离婚后何女痛定思痛,开始着手继承父亲遗产。何女父亲遗留以其名义登记的座落在广州市越秀区一处房产,依法该房屋属于何父与配偶的夫妻共有财产,因无约定,故各占二分之一产权。即该房屋的二分之一产权属于何父的遗产。考虑到女儿刚离婚,无固定居所,何女的母亲和哥哥都决定自愿放弃上述房屋的继承权利,最后由何女继承父亲的上述有房屋遗产,继承后上述房屋由何女和母亲各占二分之一产权。继承房产后,何女与母亲一同在上述房屋居住,直至有一天收到人民法院的传票。原来前夫已经将何女告上法庭,前夫引用继承法相关规定,主张继承时间应当从其父亲死亡时开始,因为其时何女尚未离婚,故现在何女继承所得的上述房屋二分之一产权属于何女与前夫的夫妻共有财产,前夫应当占有上述房屋四分之一产权。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何女深受震撼,作为一般老百姓,断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离婚后所得财产理所当然是个人财产,根本想不到对方会摆出如此理由。

何女前夫诉求是否有道理呢?笔者前面提到的拟制取得有现实价值,如果认为死者死亡时子女已经取得遗产,即每个人遇到以外身亡,他的女婿或者媳妇都马上占有其财产,这样的推理显然是荒谬的,也违背了继承法的立法精神,依据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媳妇、女婿都不是法定继承人,前夫的这种诉求显然与继承法立法精神相违背。婚姻法明确规定:“婚姻存续期间所得的夫妻共有财产属于夫妻共有财产。”物权法也有规定:“不动产的取得以登记为取得”。显然在此案件看来,应当推定有利于何女的取得时间,即以登记时间为取得时间。

浅谈继承权公证中的代位继承权 篇10

一、继承权公证的概念及意义

继承权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构依据法律规定和继承人申请, 依法对继承死者生前私有财产者进行身份确定、材料核实等一系列工作后出具的公证书的活动。继承权公证是公证处一项重要的传统公证业务, 它是通过对一系列证据和事实的认定来确定申请人的继承人资格。继承权公证既对被继承人财产的合理流转提供了有效的保护手段, 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继承权公证中的继承包括了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二、代位继承的概念及各国 (地区) 法律对被代位人范围的不同规定

所谓代位继承是指法定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 在继承开始时, 由继承人的直系晚辈血亲代继承人之位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的继承制度。代位继承制度实际上是法定继承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 是法定继承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代位继承中, 已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继承人, 称为被代位继承人;该晚辈直系血亲就是代位继承人, 如孙子女辈代替父母辈继承祖辈的遗产。

被代位人应当是被继承人的血亲继承人, 配偶一方先死亡不发生其子女代位继承问题, 此乃各国 (地区) 继承法之统一原则。然而对于哪些血亲继承人可以作为被代位人, 各国 (地区) 的规定则差异极大。据学者考察, 大致有以下四种不同的立法例:第一种, 被代位人仅限于被继承人的直系卑亲属。我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继承法为此种类型, 但我国大陆继承法规定被代位人只能是被继承人的子女, 而台湾地区民法则规定只要是被继承人的直系卑亲属均可为被代位人。此外, 越南、蒙古等国亦属之。第二种, 被代位人为被继承人的直系卑亲属和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亲属。日本、法国、韩国、意大利等国采此立法例。第三种, 被代位人之范围既包括直系血亲卑亲属, 也包括父母及其直系血亲卑亲属、祖父母 (外祖父母) 及其直系血亲卑亲属。德国、瑞士等国继承法属之。第四种, 在第三种的基础上, 还包括兄弟姐妹及其直系血亲卑亲属。如美国即采此代位继承制度。此外, 埃塞俄比亚民法还规定, 曾祖父母及其直系血亲卑亲属也可成为被代位人。[1]上述几种不同的立法例中, 我国的被代位人范围属最狭窄的一种, 即被代位人必须是被继承人的子女。我国的这一规定有利于在实践中简便而准确地确定被代位人, 相对于其他立法例, 公证的审查难度也较小。对我国继承法上被代位人的这一规定, 学界并无太多争议, 只是认为, 我国大陆的规定与台湾地区的规定比较而言, 台湾地区的规定更为合理。[2]在修法时, 可参照之。

三、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

在探讨代位继承权相关问题之前, 首先必须明确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 由被继承人的死亡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继承其应继承的遗产份额的制度。代位继承是和本位继承相对应的一种继承制度, 是法定继承的一种特殊情况。转继承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实际接受遗产前死亡, 该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代其实际接受其有权继承的遗产。转继承与代位继承有相似之处, 但又存在明显区别:一、继承人死亡的时间不同。代位继承中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 而转继承中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 遗产分割前死亡。二、继承人的范围不同。代位继承人只能是被继承人的直系晚辈血亲, 如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 且不受辈份限制。转继承中的被继承人的所有的法定继承人均有转继承权。三、转继承可以发生在法定继承中, 也可以发生在遗嘱继承中, 而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四、法律后果不同, 代位继承是一个继承过程, 而转继承是两个继承过程。

四、对继承权公证中代位继承权相关问题的处理

笔者在实践中遇到一个案例:1965年王某甲收养了一子王某乙, 王某甲无兄弟姐妹, 父母均已过世, 1987年王某乙与林某结婚, 林某与前夫育有一女谢某, 结婚时带了未成年的谢某与王某乙一起生活, 王某乙于2012年过世, 王某甲于2013年过世, 王某甲除了王某乙之外无其他子女, 由于房产需要过户, 谢某于2014年申请办理继承权公证,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按继承法的司法解释第二十六条解释:被继承人的养子女、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子女可代位继承;被继承人亲生子女的养子女可代位继承;被继承人养子女的养子女可代位继承;与被继承人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养子女也可以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中并没有包括养子女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对此, 本案中的谢某对继父王某乙房产的继承缺乏法律依据, 继承权公证将无法顺利办理, 房产也因此无法过户。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 子女应当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法理上认为, 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是一种拟制血亲关系, 因此养子女作为代位继承人在理论与实务上都无争议。但须注意的是, 养子女被收养前已有的晚辈直系血亲与养父母之间并无血亲或拟制血亲关系, 不享有代位继承权。关于继子女能否作为代位继承人则尚存争议。有观点认为, 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也应享有代位继承权。[3]而多数观点则认为, 不应享有代位继承权。笔者认为, 前一种观点值得肯定。即与被继承人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以成为代位继承人, 与被代位人的子女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能成为代位继承人。笔者认为夫妻离婚后一方或双方都可能会带有孩子, 且一般以未成年人为主, 此为无法改变的事实。他方在决定与带有子女的一方结婚之前, 是否成为该方子女的继父或继母无疑是重要考量因素, 如果其选择结婚重组家庭, 那么该方子女即成为重组家庭中的一员, 表明其愿意接受该方及其子女, 因此, 孩子不是再婚的障碍, 而只是一个考虑的因素, 基于家庭共同生活之故, 赋予继子女继承权符合继承法的本质, 也是我国现实的需要, 赋予养子女的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享有代位继承权比较妥当。

继承权公证作为家事公证的重要类型之一, 已悄悄走进千家万户, 为许多百姓解决家庭财产的分配问题, 在预防家庭纠纷、减少诉讼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 办好继承权公证, 也是对每个一线公证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考验。因此, 作为一名基层公证员, 更要把握好每次办理公证的机会, 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办证效率和办证能力, 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对群众负责, 让群众放心。

摘要:随着乡村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和旧城区改造项目的推进涉及拆迁补偿工作, 出现了许多因不动产所有权人已过世而无法正常办理拆迁补偿手续, 严重影响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同时, 由于房价的不断飙升以及民众对私有财富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涉及银行存款、股票或有价证券及不动产继承的民事活动迅猛增长, 继承权公证需求量也日益增多。继承权公证在满足群众对遗产合理分配的需求, 维护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 就办理继承权公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谈点自已的看法。

关键词:继承,继承权公证,代位继承权

参考文献

[1]刘春茂主编.中国民法学财产继承 (修订版) [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8:236-240.

[2]张玉敏.继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228.

继承·创新·发展(二) 篇11

(三)如何创新

菜的创新方法有很多。

1、烹调方法的变化:烧变炸、酱变煨……

2、主料的变化:例如将德州扒鸡改成德州扒蹄。

3、配料的变化:将韭芽里脊丝改成三丝里脊。

4、调味料的变化:将麻辣改成酸甜。

5、形态的变化:将荔枝形改成菊花、牡丹形等;将整变块、大变小等。

6、色彩的变化:红色改成白色,黄色改成紫色等。

7、质感的变化:脆变软,软变糯,糯变韧,浓变稀。

8、古为今用:古代的“炮豚”改成今天的“烤乳猪”,古代的“跳丸炙”变成今天的“蟹粉狮子头”。

9、洋为中用:咖喱鸡、炸猪排都是从西餐改变而来。

10、冷变热:由“醉鸡”变化成“啤酒鸡”。

11、热变冷:由“八宝饭”变化成“八宝冻”。

12、点变菜:菜肴有“炒鱼线”、“野鸭菜饭”、“鳜鱼饺”。

13、菜变点:荷花莲藕酥、白鹅红日、玉果粉点、猪脑卷。

14、荤变素:素鱼翅、素虾仁、素烧鹅。

15、素变荤:素菜掺入荤的原料“鼎湖上素”等。

16、文學故事:霸王别姬、虹桥赠珠。

17、成语故事:鹬蚌相争、龙凤呈祥。

18、美术作品:将风景画、装饰图案、动物图案、雕塑、各种工艺品运用到冷菜、热菜、食品雕刻、围边上。

19、名诗启发:“一行白鹭上青天”、“鲲鹏展翅”。

20、名人启发:李鸿章杂烩、东坡肉、大千鸡丁。

21、名景启发:文昌阁、白塔、五亭桥、西湖风光。

22、时事信息:北京奥运、吉祥物。

23、借鉴变换:桑拿虾、铁板烧。

中国烹饪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菜肴,还包括饭店环境、筵席设计、广告宣传、公关策划、经营策略、管理制度、方法、领导艺术的创新。

创新还要具备以下条件才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瞩目。

1、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融汇贯通,得心应手。要利用各学科的互补性、借鉴性进行组合设计。

2、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握住关键,创造出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卓著的新方法、新技术。

3、要熟悉美学、心理学,才能使设计的筵席菜肴的色、香、味、形、器,既能至善至美,又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获得人们的好评,产生很好的效益。

4、不仅要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还要了解外国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当前的国外饮食动态,才能有的放矢,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菜点。

5、注意交流和掌握信息,收集资料。要参加有关的社会活动如:烹饪、食品、营养、艺术、机械方面的交流活动(各种烹饪大赛、美食节、艺术展),从而激活创新的灵感。

6、要多思考,反复琢磨,广泛征求意见,才能集多方的智慧,克服存在的问题,打造出举世公认的奇思妙想的精品。

三、发展

(一)发展的必要性

自然规律就是优胜劣汰。生存必须发展,发展才能生存。必须抓住机会顺应潮流适时发展。

(二)发展的空间可能性

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烹饪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餐馆经营网点已达350多万个,从业人员超过500万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上半年全国餐馆实现营业额2 32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9.9亿元,增长幅度为15.9 %,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幅高出7.3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成为国内消费市场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对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全年营业额增长幅度可保持在16 %左右,增加额超过650亿元,营业额突破5 000亿大关。

同样,美国餐饮业近年也得到迅猛发展,到2000年10月份,美国餐饮网点已发展到90万个,从业人员达到1 100万人,餐饮消费占人均食品、副食品消费的40 %(即美国人用于吃饭费用的40 %是在外边饭店消费)。餐饮业经营指数与1999年同期相比上升了5 %。人们对餐饮业的追求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单纯的价廉物美逐步转向有营养、有品位的多层次消费。美国中餐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已从1999年的2.8万家增加到目前近3万家,年营业额超过300亿美元,约占美国餐饮业营业额的10 %,中餐、意大利餐、墨西哥餐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三大民族餐式。美国的一家杂志曾以“哪个国家的菜肴最受欢迎”为题作过一次民意调查,结果中国菜肴得90 %以上的食客首肯,名列前茅。

(三)怎样发展

1、更新观念多动脑筋。现在餐饮市场已不像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卖方市场,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粗放式经营,而要根据市场、顾客需要,讲究速度,讲究质量,讲究卫生,讲究营养,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2、传统烹饪与中式快餐双管齐下,互为借鉴,互为补充,相互发展,因地制宜。

3、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市场如战场,需要人的决策指挥和拼搏。随着餐饮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级餐饮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高级烹饪师、高级服务师、宴会设计师、高级营养师,而且要有高级餐饮管理人才,包括职业餐饮市场推广人员。

4、要重视烹饪理论的研究,大力开展饮食文化研讨班、研究会,结合时代特征,围绕市场,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提倡百花齐放。

5、经营者必须分析市场,重视市场信息,及时捕捉商机。实地考察、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实用的信息。对报刊、电视台、电台、城市规划部门、工商、税务、物价、统计部门的信息也不可忽视。

6、审时度势,分析决策,制定计划,推敲、检查、征求意见,迅速落实。要有创业的雄心、克服挫折与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以及落实计划的细心。

7、要组建餐饮集团、连锁店。因为集团化抗风险力强,能人多、信息快,策划、公关、广告宣传的平均成本就会降低,进货、销售的路子多。尤其是快餐店更利于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

8、要创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每个店的招牌菜可发扬自己的优势,树立自己的声誉。菜品要有新品种,服务要有新形式,经营、管理要有新思路。

9、要重视广告宣传、报道。它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扩大知名度,起推荐、说服引导、提醒的作用,是现代化商业的重要策略。全世界最大的餐饮企业麦当劳,不断通过广告塑造自己的形象。麦当劳是世界做广告最多的,年度全球广告费用高达14亿美元。要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如报刊、电视、电台、灯箱、纪念品、演出、公益活动等。

10、积极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初办餐厅或推出新品种,要使消费者有较快的认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免费赠送品尝。消费者不花钱品尝食品,定会乐意宣扬。有奖销售可激发人们的欲望,获奖的自然高兴,不获奖的也是一种娱乐,下次再来,折扣赠送可以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11、加强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体育、教育、科研界的横向联系,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共建互惠。

12、全方位国际化发展。要向美、欧、非洲发展中国快餐以及高档次的特色饭店。

总之,中国烹饪必须有所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发展促进创新,创新才能继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继承现状 篇12

案例详情:

张某 (男) 与陈某 (女) 是原配夫妻。张某于1983年去世, 陈某于2000年去世, 张某去世后陈某一直未再婚。张某和陈某共有两个子女, 分别是张甲和张乙。张某和陈某的父母均先于他们去世。夫妻二人去世后留有一套共有房产。2009年5月, 张乙来到公证处, 按照法定的公证程序办理了放弃上述房产继承权的声明书公证。然而, 张乙回到家中, 思前想后, 对之前做出的放弃继承权声明的行为很后悔, 事隔两天之后再次来到公证处, 试图撤销之前所发表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 此时, 该公证尚未签发。

一、公证实务中的一般做法

在实务中, 放弃继承权一般通过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完成。所谓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是指公证处依法证明继承人放弃自己享有的继承他人遗产权利的意思表示真实、合法的活动。放弃继承权同时也是无条件和无保留要求的。继承权的放弃是继承权人对个人权利的一种处分方式, 是单方法律行为, 是对既得财产权利的自愿抛弃, 因此不能附加条件。放弃继承权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 特别是经过公证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 在发生继承纠纷诉讼时, 是法院直接采用的有效证据。

笔者认为, 在本案中, 继承人张乙在法定的期限内, 按照相应的程序要求办理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 一般来讲不能随意反悔。但是本案中有一个关键之处在于, 张乙的公证未经审批签发, 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尚未生效。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公证处仍然坚持拒不让张乙反悔, 那么势必违背了张乙的真实意愿, 违背了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和公平、公正原则, 在某种程度上将对其合法的财产权益造成伤害。反之, 如果本案中张乙在公证书签发生效之后, 才提出撤销申请, 公证处就不能轻易准予撤销了。在这种情况下, 公证书已经制作完毕, 并且完全符合法定程序, 如果轻易撤销公证书, 既不利于维护公证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也不利于公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更不利于公证书的公正性。

二、放弃继承公证能否撤销之再思考

我国继承法对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是否可以撤销没有明确规定, 以致在公证实践中对放弃继承声明书经过公证后能否撤销在认识上有不同的看法。肯定说认为, 最高人民法院在《意见》中规定:“遗产处理前或在诉讼进行中, 继承人对放弃继承反悔的, 不予承认。”这说明在司法实践中是允许继承人在特定条件下反悔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 而主张继承。因此, 对放弃继承的人在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后遗产处理前要求撤销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的, 公证机构应当予以办理。否定说则认为, 继承人放弃继承权声明书经过法定程序公证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对放弃继承的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而且直接涉及其他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因此, 放弃继承权声明书经公证后不能撤销。

笔者认为, 上述两种看法均不全面。因为按照民法的一般原理, 撤销是指行为人在某些法律事实出现时取消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 使其法律效力归于消灭的行为。放弃继承是单方法律行为,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一经做出并经公证后, 即发生法律效力, 不得撤回, 但是, 既然放弃继承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在满足以下情形之一的, 放弃继承的人可以取消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 撤销放弃继承公证, 接受继承: (1) 在遗产处理前经其他未放弃继承的继承人同意; (2) 因对遗产状况有重大误解做出放弃继承行为的; (3) 因受欺诈、胁迫而做出放弃继承行为的。总而言之, 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经公证后不得撤回, 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撤销。

上一篇:实例探讨论文下一篇:重要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