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心得(通用10篇)
马基心得 篇1
07计算机(1)班曾国平0723110198
《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
一向对于哲学,也有一定的兴趣,然而始终静不下心,也没有那种动力去看这方面的著作,直到这个学期,在老师的指导下,才看了一些哲学经典导读。可能由于自己的水平与能力有限,还是先寻一本较简单的介绍哲学是什么的册子看看吧。因此陆陆续续读完了《哲学是什么》这本书,过程很痛苦,但感觉收获很多,对提高自己的哲学认识有很大作用。因为每看一章节,便要思考很久,时而做些笔记在旁边。之后停下几天,再读。整本书大约300页,差不多看到一半,时间已经过去了大约2个月。对于一本尚未看完的书做一个整体的感想,本来并不大合适。但是,由于这书的条例清晰,而且每一章节的内容基本是不一样的,我对于我认真看过的章节分开做一些感想,主要都是搬自写在书的扉页的一些字句,再加整合。我相信,这样比起匆匆看完一本书再胡乱从网上,书上摘抄一些内容相对要好些。
一 关于哲学为何物(上)
开始便看到了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他深知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有时候甚至比起春风吹又生的野草的生命顽强程度更加不如,但是人类又和其他的动物不同,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他能够思想。人类有目的地思考,渐渐获取了很多知识,两者结合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力量。最终成为万物之灵。他规劝人们要努力地好好思想。究竟什么方法可以使人类保持思考呢?如何努力地好好思想呢?带着疑问,我看到了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命题,对于哲学究竟为何物,确实是没有思考过。书上说思想是人的本质属性,本质规定和存在方式。这点我十分赞同,也暗合了帕斯卡的看法。人同时也是哲学的主体,人的存在就是哲学性的。哲学思考源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类不断思考,不断规划自己美好的将来,而在这个此时我已经开始明白使努力好好思想的方法,这就是哲学的力量。而且哲学起的就是一个指导的作用,有了它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或智慧,人们美好的生活才可以真正很好的实现。这就是哲学的最主要的作用,也是即使在这个主流实用主义的社会也是十分必要的原因。
然后作者便具体分析了哲学究竟是什么。总结了一下,哲学和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是有区别的,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区别则更为显著,但是,哲学与他们之间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联系。但是对于这个密切联系,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已经被人不屑一顾了。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作者从哲学是什么这个基本的切入点开始阐述。他认为,在人们对哲学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的时候,已经是哲学的表现了。而正是这种哲学的发问形式,促成了科学的诞生。可以想象,人们就是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然后不断思考,对很多东西进行改进,这就是科学的诞生过程。哲学家的发问方式对于科学家来说是很必要的,很多西方的科学家同时是哲学家的不在少数。
在认清楚这个问题后,对于哲学的理解更加深了。但是对于哲学这个科学的来源的来源,就更感兴趣了。哲学源于惊诧,这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对一切熟视无睹,毫无兴趣,可以说他就和哲学绝缘了。因为惊异是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更加是哲学活动决定性的开端。然后我们才会去探讨,去研究。但是,从问题到实践的过程,可能会漫长而且持久,所以除了惊诧之后,书的作者认为对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精神力量的信仰是研究哲学的第一个条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哲学的道途就是这样在志与力的共同作用下展开。
二 哲学为何物(下)
卡西尔的名言放在开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是思想的存在,哲学思考的焦点就应该是人本身。既然聚焦点在人本身,认识自我便成了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作者提出了对自我的认识可以有两条途径:一为直接地面对自我,一为间接地面对自我。人的自我乃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实现。人是社会中的人,本来就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生存的环境与人被看不见的手联系在一起。要全方面的认识一个人,单是直接面对自我是不足够的,对自然,对宗教的认识,可以探究人本身的秘密。向内、向外和向上的探索和寻找,是找到真正自我的方法。
人类认识自我有一个过程,在西方,苏格拉底喊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响亮的思想口号。他的人学思想开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先河。人文主义运动的高潮为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从笛卡尔到以看到、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无一不是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人的价值的理性的自我发现促使哲学家们有可能从认识人这一个主体去着手解决哲学的各种重大问题。自然科学与人的脱节得到了很好的修正。书的作者认为人的自我的完全觉醒,是近代知识论能够成立的绝对的先决条件。自我或自我意识是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休谟、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以来的西方哲学发展史的真正的基础。可以看出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一个永恒主题。
而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思考始终是主题。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这里十分一致。围绕这人这一主题展开,甚至比西方的更为典型。儒家从孔孟到陆九渊,王守仁,一向如是。到家的老庄也不例外。中国的禅宗,也讲求佛性与人性的紧紧融合。
但是。哲学的主题是人并不意味着哲学研究的范围仅限于人,而不重视其它方面的研究。在我们研究人的同时,必定要研究与人有关的所有知识。而关于人性的科学恰好是哲学,但是与人有关的知识并不仅限于哲学,但只要我们抓住哲学的本性,那么对于其他科学也可以有了终南捷径。哲学是其他学科的出发点或基地,这是休谟的观点,而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发展,就这样沿着它的路子走下去,进行了认识自我的一系列活动。
三 关于爱智慧
在《哲学是什么》这本书里面,它是放在哲学是何物这章里面的。但只这一小节,就有必要拿出来好好的分析。爱智慧这个词,源于希腊,在希腊,哲学就是爱智慧,智慧就是关于生活的艺术。人一开始虽然并不具有智慧,但他们却具有追求智慧的本性、渴求和激情。人就是这样从无知走向有知。而智慧,至今我们至少认识两种,一种是神的智慧,一种是人的智慧。而哲学所说的智慧是神的智慧,并非人的智慧。而这个在中国,则成为庄子口中的道。如何得到智慧,这个比较实质的问题,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我们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在为目标的奋斗中,只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哲学,那么我们就能最大限度的接触智慧。而学习哲学的最好的路就是了解哲学史上的哲学问题。
结束语
接下来的第三章就是探讨了各种不同的哲学问题。但鉴于看前面的两章着力太多,第三章尚未看完。关于哲学的问题,很多哲学家讨论和探索过,但真正正确的答案是没有的。通过看这本书,对以往不明白的地方明了很多,对于哲学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哲学于本人,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跟随着一生的学问。在这门看似无用实为大用的境界之学上,不断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对平常事有惊诧,要善于思考,利用各种方法得出结论。这是很重要的。有了这种过程,在以后的日子,才能更有效的学习。这是看完半本书后给我最大的震动,我不仅要把剩余的一半看仔细,以后还要多些接触大师们的作品。
以下是自己摘抄的语录:
人只不过十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总是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为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确实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式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原则。——帕斯卡[法]
人真的太无知,太自高自大了!真是太可笑了,太可悲了!
P18 如果人真的跑得过光速,也许时光真的可以倒流。
P18 “法国科学家和思想家帕斯卡说得好:是思想,而不是肉体形成人的伟大,‘我因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二十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多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兵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的确,人的思想囊括了宇宙。然而,人真的比宇宙更伟大、崇高吗?它囊括了宇宙,却解释不了宇宙,更加征服不了宇宙。人是卑微的,渺小的。
P23 人或人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哲学的,哲学在我们的生命最深处拨动这我们心灵之弦。
哲学就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
人的存在就是哲学性的。
——海德格尔如此看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功用就在于是人成其为人。
P1、P25 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然而仅仅是高贵而已。这样一种空无的东西,又能使他有多伟大呢?渺小,也就是渺小,终究是脆弱的。纵使知道自己的灭亡,确无能为力,到底也摆脱不了自然规律。在自然面前,人又怎样伟大、高贵呢?
P30 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粉碎给人看。
P37 赫拉克里特认为,火为万物得始基,万物始于火。
世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P50 “人性科学或这种新的哲学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唯一稳固的基地或出发点。” P53 “真正的幸福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才能寻找得到。”
“精神生活越丰富,你的痛苦可能会越多,但同时你能够感受到的幸福也就越多
P54 我们每天都在这样地生活,天天如是。然而当有一天,有人问什么“是什么"时,才真正地开始思考,开始恍然大悟,开始明白地、清醒地生活。其实,我们需要常常被惊醒。
P55 “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P56 “人都有灵魂,都有思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时时刻刻地关心自己的思想,精心细致地呵护自己的灵魂。”
P63人为什么总是将动物视为无思想的呢?他总是这样自大。每一种生灵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交流方式。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人也仅仅只是一种动物而已,每一种动物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不容亵渎。人类,别在自高自大了,一切都是平等的!
P68 “所谓空是说,心不要受外界种种物欲的干扰,而不是像禅宗所说得那样心中不起任何念头,连‘空’的念头也没有。”
马基个人总结 篇2
2009212606
邱爱兰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第一小组成员
打开电脑,沉下心来回想自己这个学期的马基课程的学习,准备写马基学习个人总结的时候,忽然意识到时间的流逝,飞快得即将要和马基课程说再见。正如马基哲学教会我们的,通过马基课堂学习的实践,收获了更深更系统的知识,有人更高层次更新的认识。我想学习和总结应该属于实践与认识的统一的范畴吧。因此为了给马基课程学习划上完满的句号,我需要写下自己的成长写下自己的收获写下这份个人总结。
首先是对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我不敢说我有多认真,更不敢说我每堂课都很认真地听课做笔记。但最起码马基的每一堂课我都没有缺席,因为我知道这是对老师尊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最起码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作业,我都认真的思考过尽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最起码我知道自己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所以对自己的评价:问心无愧,学有所获!
于是,我问自己收获是什么呢?感悟又是什么呢?答案早已内化成自己的成长了。如果要用文字表现出来,我想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收获与感悟吧!
(一)老师教会我的:
记得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他坚守在马基教学的一线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同时请求大家的谅解,因为身体不太好不能长时间站着上课,所以坐着上课。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席慕容 的一句话“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从他身上我学会了选择与坚持。以学生为本,老师在这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承着这一宗旨。开学初对于学生该如何学习这门课程进行了很好的引导。课程教学中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趣味性进行了很具特色的小组教学展示。期末更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投入考试复习回归课本,帮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或许有一天自己也会走上三尺讲台的道路,那个时候我想我会向这个老师学习,以学生为本!
(二)同学教会我的
记得班干部竞选的时候,自己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勇敢地去报名。最后胆怯让我退步了。当我看到那一群积极勇敢、真诚地想为老师同学班级服务时候,当我看到仅仅一个马基课上会让那么多优秀的学生珍视每一次让自己成长、让自己锻炼的机会,自己开始感到些许的羞愧,更让自己开始反思。印象比较深刻的有:
班长,一个来自体院的女生。竟如此勇敢且有信念的说,她想为老师为班级为同学们服务,也想通过这样的机会试图改变同学们对体育学院学生的看法。她,让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有做一件事的特殊意义。
副班长,我不知道他是来自哪个院系。但记得他每次课堂上深刻精炼条条是道的精彩回答。记得他和班长每次在积极地协助
老师各组组长工作。学会思考、提升自己的修养、认真负责,我想这是这个我不认识的同学让我明白和学习到的东西。还记得一个叫马晓燕的文院的女生,她在班长、组长竞选中失败了,可是依然还可以看到她很努力很努力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虽然我觉得这个女生回答问题的水平有待提高,但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
自己是外院日语系的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接触到的同学都是学习语言的。总感觉不通院系间的学生所体现出的风格魅力尽不相同。感谢马基这个课堂让我拥有这样感悟和学习的机会。
(三)课堂教会我的
或许由于自己专业授课方式是小班教学的缘故,在这样一种关于“哲学”课题的大课堂上,让我有了更多感受和收获。
首先大课堂和小班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听与不听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可以选择听你也可以选择不听,你甚至可以选择逃课或是不逃,这些你都是完全自由决定,自己权衡。所以这就是考验你对待学习对待知识对待生活的最好的方式。
马基课堂上让我收获最大的我想应该就是——小组课堂展示。我想这应该也是老师精心安排的课堂内容吧。七个小组每个小组的课堂展示都别样的风格与内涵。
关于大学爱情:那个感人的视频,关于那个女生和那个善良憨厚的男生之间的爱情,让我感动让我思考。在爱情面前我们需要面对
很多,有感动有甜蜜同时也必须面对痛苦与抉择。
关于梦想:我是一个一直相信梦想的人,更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了。所以特别喜欢这个小组的课题。关于那个美国残疾的优秀的演讲家的演说还有俞敏洪的讲话,让我觉得梦想真的可以成就很多人。让我更坚信拥有梦想很幸福,它会是自己奋斗的源泉。
关于信仰: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有梦想没有信仰。我不喜欢这句话,这是对中国国民素质的一种否定。在我个人的观点看来信仰不一定体现在对宗教的信仰,很多时候你说不上这种感觉,但在你的内心有一种强大的东西一直引导着你,影响着你。比如说善良、博爱〃〃〃 我想中国人的信仰属于后者。这个课题的小组讲的不是非常好,但我觉得抛出这个课题,就是一种高度!
关于大学旅游:当这个小组讲课人问我们是支持大学旅游开发还是反对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说支持。我喜欢逛大学,因为从自己的经历体验来看,当我走进清华园 当我踏入清华图书馆感受着那份学习氛围时;当我走进北大 我仰望着博雅塔 当我走进未名湖时;当我驻足在北师大时;当我走进曾经梦想的复旦大学时〃〃〃〃这些所谓的大学之旅,每一次的踏访对自己都是一种升华。感谢这个小组让我有机会沉淀自己的经历与回忆。
关于动漫:因为自己是日语专业的学生所以对这一小组的课堂内容特别能理解,而且我觉得那个叫翟志刚同学讲课讲的特别好。老师说不太理解动漫与马基哲学的联系 这一点我也一直感到疑惑,其实挺好奇当初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话题。
关于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小组和另外一个小组共同选择的,其实我觉得这个课题离我们很近却真的值得我们深思珍视的课题。我一直在告诫着自己不要等到毕业的时候再后悔,这个课题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这一点。感到惭愧,因为在这个课题展示过程中自己没有帮上组长的忙。
这七个课题真的是我最大的收获!
关于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真的还有挺多的,记得最后一段时间抽同学上去回答问题,自己上去的时候信心满满的,感觉自己考虑的很好,但是通过老师的点评我还发现自己犯了些小问题,考虑问题就是应该全面分析到位,这点说明自己的不足需要改进的东西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关于课本上的知识,说实话我看的很少因此自然学习到得东西也少之又少,我希望自己在剩下的时间及复习考试的时间一定要好好看书从书本上学到一些真正有用的知识。
总结的最后是对老师的课程评价和建议:
喜欢老师这种多样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学习效果很佳。建议:希望老师对抽同学回答问题采用扣分的形式可以适当的改一下,因为我个人觉得不管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的如何,最起码他思考了问题,有勇气站在讲台上,这就是一种肯定一种优秀的表现。希望老师给予鼓励!因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对吧!?我的最后一条建议就是:我觉得老师给予我们锻炼的和展示的机会,但很可惜比较少机会听老师跟我们讲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知识,毕竟学生的学
识和知识是浅薄的。
马基课堂的个人小结 篇3
犹记得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就和我们谈到过哲学,当时由于学的是理科,所以对哲学知之甚少。虽然不懂,但老师还是评价了一大串:哲学是一门能使人变聪明的学科;哲学说到底就是一门智慧的学科。当时这些评价让我们感到很新鲜。后来老师的例子更是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们的好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时的我们也只有连连摇头表示不解!
再次接触到哲学就是这次了。大一上学期时,怀着好奇与憧憬我和同学一起选了这门课,然而转眼这门课已是接近尾声。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感触颇多。刚开学时,通过与其他课堂的同学交流,我就了解到徐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独特。当其他课堂还在对着教科书磨叽时,我们却开始了我们的专题学习。前面六个课时的专题学习让人感觉豁然开朗,虽然有时是的确听不懂,但这一环节的学习也是彻底引发我对哲学的兴趣。我觉得专题教学旨在引导我们初步认识这门学科,引导我们去自主思考,在这方面我觉得这一教学方式很值得推崇!
专题教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讲到“否定之否定”的那一课,因为也就那节课听起来没有太多的疑惑。有关那一课的经典论述我记忆犹新,“人应该是不断的否定过去,然后不断的成为人。”“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这些论述都能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中我也是领悟到看待事物应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出发,这样才能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当然,除了这一课外,其他的几课也相当有启发性,像讲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时的那句论述:“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关于这一环节的教学,出发点是相当好的,但是我觉得它也是有缺陷的,因为同学们来上课的目的不尽相同,所以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抑或是具体性的趣味哲学!
紧接着专题教学的是自主教学环节。刚开始听到老师描述教学计划时,心中有一丝恐慌,因为我自荐成为组长,然后担心这教学活动任务较重。然而结果却是完全出乎意料,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从讨论到备课,短短一个礼拜就圆满结束!纵观整个自主教学过程,可以说是花样百出。剖析社会现象,畅谈大学生求职,回想童年,这一环节让我认识颇丰。可是,正如老师说的那样,这一环节给同学们的发挥空间太过广泛,实在不值得提倡!
说着说着就到收尾阶段了,收尾主要是围绕教科书展开的,也就是备考啦!每节课前都要好好准备每章节的重点问题,虽然有时会感到有点伤脑筋,不过这让人感觉还蛮刺激。关于那抽人讲课的过程,准备蛮充分但没抽到过,就是简单的发言了一次,体会也无从说起。不过对于这一方式的学习,从正面看它是促进同学们自主学习,但反过来它又显得单调、乏味。我觉得若是能和自主教学联系在一起,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不同问题展开讨论,老师在一旁指正并补充,这样既能弥补自主教学主体广的缺陷,又能将对教科书的讲解更好的展开。
正所谓金无足赤啊,不可能有适合每个人的教学计划,但可以通过不断改进,使大部分人觉得上这堂课有意思、有意义!从整个学习过程看,老师是在试图不断创新,感觉这已是相当成功了!上文中的小建议亦是可以作为参考之用!一学期下来,我对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老师说过的,教材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通过这堂课学会思考,学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待任何事物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地,我也喜欢上了哲学,喜欢思考一些简单的哲学观点。曾经的我认为这只是一门必修课而已,但后来我发现我完全错了。也许对某些人而言这就是简单的一门课,而对我来说他更像是一把钥匙,我用它打开了进入哲学世界的大门,进入思考的殿堂,让我萌生了强烈的“我思故我在”的感觉!再在此还要感谢老师,老师的专题教学确实意义重大。还有老师推荐的一些读物,像《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人们引向哲学问题,其中一些问题的讨论,比如“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 这都让我意识到以前对问题的思考是多么的狭隘!除此之外,我还尝试从不同角度了解哲学,寻找有趣的哲学读物,比如《一知半解》之类的。
说到最后,我希望老师能在学期末多推荐些适合我们的读物,多介绍些学习哲学的途径。还有,祝每个同学都能在期末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
第八组:袁强
【马基作业】读《孙子兵法》有感 篇4
《孙子兵法》饱含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朴素的唯物论,二是朴素的辩证法。
哲学回答的首要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究竟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是存在决定思想,还是思想决定存在?人的主观能不能能动地认识客观,能不能积极地改造客观?《孙子兵法》中有两句哲学至理名言。一句是“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讲的是唯物论。
由于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便有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区别。唯物论又分机械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机械唯物论只强调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论既承认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唯心论又分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强调天道鬼神主宰世界。主观唯心论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孙子兵法》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朴素唯物论的世界观。
奴隶主阶级的宗教天命论长期统治着古代人们的思想。商朝以卜为主,而周朝则以筮为主。商周是占卜发展的鼎盛时期。春秋末期,随着奴隶主政治统治的动摇,哲学思想上的天命同反天命、有神论同无神论的对立和斗争十分激烈。在这场反天道鬼神的斗争中,孙武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孙武对于“天”作唯物的解释:“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这同宗教神学把“天”看作人格化的神是水火不相容的。在战争中,他竭力反对用迷信的方法去预测胜负,主张“禁祥去疑”,“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表现出鲜明的无神论思想。
孙武认为自然界的天是物质的,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的天时、地利,可以使之服务于军事斗争。他在《火攻》中对于天时的利用有许多古朴而珍贵的论述。如“ 昼风久,夜风止”,白天刮了一天风,夜晚风势就会减弱直至停止,因而这一夜就不宜发起火攻。他还发现“月在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时,必然有大风,可以采取火攻。
孙子的朴素唯物论,还表现在他在战争决策问题上主张力避主观、力求客观。如《火攻篇》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国君不可以因一时愤怒就轻率地发动战争,将帅也不可以因一时的恼怒而冒然致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就停止。从国家利害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感情出发,是正确决策的第一步。
《孙子兵法》开卷第一篇就着重论述以“ 五事七计” 预知胜负。“ 五事七计” 就是指综合国力。孙子曰:“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道”,即民心,即政治信誉。一个国家政治是否清明,民众与君主
是否同心同德,可与君主同生死而无违疑之心,是进行战争的首要条件。孙子之后,孙膑曰:“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儒家孟子在讲“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的关系时,将“人和”放到首位。可见,他们的观点与孙武是一致的。打仗总是要由“人”去打,人民如果不愿意效力,这场仗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取胜的。“天”,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地”,是指道路之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这都是制约战争胜负的自然物质条件。《 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就是考虑了“ 天”、“ 地” 自然条件对战争的制约。“将”,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诚信、仁爱、勇敢和严明五项卓越品格。惟智能谋,惟信能守,惟仁能爱,惟勇能战,惟严能临。此五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法严则治,治则强;法疏则乱,乱则衰。法令行,士卒用命,军队战斗力会有显著提升。
为进一步阐述综合国力是决策战争的重要依据,孙子还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战争是一件极其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事件。如果动用战车千辆,辎重千乘,士卒十万,千里馈粮,每天光是正常开支就要耗费千金。后来曹操对此注曰:“ 购赏犹在外之也。”悬赏的钱还要另外追加。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财力物力,十万之众的大军才可能开动起来。消耗如此之巨,国家一般承受不起。如果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势必导致兵锋困顿,锐气挫伤,国家草野之物耗尽,军队战斗力完竭。
唯物论认为,凭感官直觉所得到的认识,不过是一些片面的、表面的现象,它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和本质。“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战争现象较之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更带所谓‘盖然性’。因此,对于战争现象而言,尤其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更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达到“真知”的过程。孙子曰:“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篇》)孙子认为:通过战争实践,即试探性地进攻,可以获取敌人的真实情况。策,原是古代运算时用的一种筹码,转意为筹谋,出谋划策。筹划谋算,研究敌(我)计谋的得失;挑动敌人,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侦查敌情,察知敌人的虚实备虞状况;与敌作试探性的接触,较量,以发现敌(我)的有余和不足之处。
孙武认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清形势、科学决策、正确指挥,运用战争规律指导作战,是能够取得战争主动权的。他所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就是讲要想办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他还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虚实篇》),也是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作战中取得主动,避免被动。
孙武把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这就可以避免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马基读书笔记《潜规则》读后感 篇5
阅读吴思的潜规则,的却是收获了很多惊喜。说到最开始的惊喜呢,没看书以前本猜测《潜规则》必然是一部教人如何适应现代职场生活或如何学习现代潜规则之类的书,阅读之后才惊喜地发现,书本并不是教条式或者是教学式的教人们适应潜规则。更多的似乎是基于学术的角度,用风趣幽默的语调来阐述中国源远流长的潜规则文化。看起来轻松而又富于乐趣。当然了金无足赤,书无完书。即使是文豪莎士比亚的著作,也会有局限。我们没法要求《潜规则》是一部完美的书籍,《潜规则》的小局限在于,书中所写多基于古代官场,或官与民之间的博弈,缺乏普通人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潜规则,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教科书上说古希腊的民主是奴隶主之间的主,那么要讲古希腊民主,就一定要讲到奴隶与奴隶,奴隶与奴隶主,奴隶主与奴隶主这三者的关系。显然本书是没有写到古代普通百姓之间的潜规则。同时由于时代的变化,本书中的潜规则可能在中国社会中有所改变。这大概是我对《潜规则》的整体印象。
在讲到“吏与老百姓的关系”的时候,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也是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概念,那就是“合法伤害权”。在我的理解中呢,”合法伤害权”其实就是官员拥有对法律的解释权和国家机器的维护,因此可以利用法律肆无忌惮的敲诈,压榨老百姓的一种特权。拥有“合法伤害权”百姓的安全无所保障,朝不保夕,因此在古代百姓畏惧官员
仿佛中国古代只有两个阶级,官员和草民,就仿佛草原上只有狼和羊一样,狼羊注定是不平等的。特权公民与二等公民的的差距跃然与纸上。高中的语文课本的《兰亭序》里有这么一句话说:“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它的意境暂且不用讨论,大致的意思是:以后的人看你,就好比你现在看过去的人。看完本书,我看到古代官与民的不平等,看到特权阶层掌握的潜规则,然而,若是过了几百年以后,后人们会不会也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种种特权阶层与普通百姓的权利差距呢。其实不用后人来看,生活在当下,我们都明白,即使我国主张进行依法治国的法制建设,主张人人平等。但是其实就仅仅是体制内与体制外,权利的差别就非常大了。各种政策于福利都偏向于体制内的人,例如社保,医疗保障。更不用说官员犯法与平民犯法受到的待遇有天壤之别。这也导致即使是“官二代”也在社会横行无忌,无法无天,李启铭,李天一就是鲜活的例子。这也导致民间流传一个
段子,说: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少民,四等汉。笑话的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能体会了。
到了后半部分,内容其实可以总结为“古代官场内部关系”。这就好比是哲学上说的“外部矛盾与内部矛盾”书中上部分写古代官员与百姓的矛盾,下部分写古代官员与官员的矛盾。顿时结构清晰不少。这也就印证了电影《笑傲江湖》里的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使是特权阶层的内部,也会有错综复杂的潜规则。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古代清官往往难以在官场混迹,做出一些成绩来,毕竟清官总是无视官场的潜规则,是大局的破坏者,由此看来,清官被淘汰也并不是很奇怪。因此我们也就越发的看重或者是欣赏古代的清官,常言道“物以稀为贵”人有何尝不是如此呢。其中最让人佩服的清官莫过于晏子了,他既保护了自己的官途,以便实现抱负,继续服务国家,又让国君了解了他的清廉,这种明智的做法是在是令人钦佩。
马基心得 篇6
黎焕贤
0715060069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记得很早的时候,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知道有这样的一篇伟大的经典——《共产党宣言》。一直来都非常清楚地记得别人引用那几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等。随着年纪的增大,思想积极性的提高,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去了解这篇伟大的经典,而真正静下心来去阅读她,理解她是在这个国庆节,一方面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另一方面是自己确实也想好好的读下她。于是,一边听着《国际歌》,一边读《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K.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大致经历以下的过程:
1847 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马克思、恩格斯相互讨论,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因此,严格来说,马克思在其中的工作最大。
1848年2月,《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后来又用德文在德国、英国和美国至少翻印过十二次。第一个英译本是由艾琳•麦克法林女士翻译的,于1850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后来在1871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法译本于1848年六月起义前不久第一次在巴黎印行,最近又在纽约《社会主义者报》上登载;现在又有人在准备新译本。波兰文译本在德国本初版问世后不久就在伦敦出现。俄译本是于六十年代在日内瓦出版的。丹麦文译本也是在原书问世后不久就出版了。
1872年由即将解散的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发行的德文版,连同两位作者的序言,成为其后各种译本包括中译本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1882年俄文版所写的序言,以及马克思死后恩格斯为1888年英文版、1890年德文版、1892年波兰文版、1893年意大利文版等所写的序言,又连同1872的版本在内成为现在《共产党宣言》。
从内容结构上看,《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提出了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共产党宣言》的创作的哲学指导思维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贯穿了整个宣言的始终,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另外,《共产党宣言》还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她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在最后,《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以上是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得到一些观点,毫无疑问,《共产党宣言》是伟大的,不仅仅是她作为一个政党政治纲领的伟大,而且《共产党宣言》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十分伟大的,例如,其文学方面,韵律之美很非常易见,如从开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到结尾“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通篇气势磅礴,有如大江澎湃,一泻千里。文中又多有警句式或诗歌般的文字,诸如资产阶级“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封建的社会主义,“其中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以及经后人简化后广为流传的格言“无产阶级如果不能解放全社会(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等等,语言极其精炼,一气呵成。当然,这里我们需要的感谢中文翻译为我们翻译了这样好的句子,但是我想,即使不是中文的《共产党宣言》,也应该有这样的优美句子。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高度理性的去思考《共产党宣言》,结合我们现在的知识,我们也可以为之提出一些疑问?
马基心得 篇7
这本书全名我没有写全,后面是“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与资本主义的复苏”。这本书是兼具经济学理论与历史介绍的书籍。在谈利润的一章,对于劳动价值论有自己的认识。德赛的老师就是劳伦斯.克莱因,德赛似乎也专门写过关于计量经济学的书籍。约翰.罗默对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我是在他的《在自由中丧失》中的看到的,是他的一本书。
早就听说这本书写的不错,不过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在网上以前下载的经常是显示缺少某个文件而无法解压缩。而本人又不是太喜欢在网上购书,总是习惯于在附近的书店之类淘宝。因此,对于这本书总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学校旁的小书店看到了这本书,而且是五折定价,只需要十多元钱,于是便买下了,接着就进入对于这本书的阅读阶段。
本书的作者德赛,又是一个印度出生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界,印度人一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在于他们的经济学素养,而且还因为他们的哲学思考。Sen,Dixit,Dasguputa等等都是在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经济学家。Sen更是凭借在social choice theory领域的成就获得了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德赛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知名度是有目共睹的,他在全球化研究领域也是大牛级的人物。他在LSE创办了“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而且他还是英国工党的议员。
全书大体上是围绕着近百年来对于马克思的观点的误解进行陈述,并试图阐述马克思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在本书的开篇就阐明了马克思的一些基本观点:例如,在市场和计划之间,马克思是支持市场的。马克思希望是人们可以寻找到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有可能用“看的见的手”替代“看不见的手”。而在贸易方面,马克思又是支持自由贸易。马克思曾经批评过李斯特的“幼稚产业论”的观点。而马克思也并不赞同单一政党号召发起的“革命”,这在马克思看来是“拉朗基主义”。个人感觉,马克思似乎像个左派自由主义者了。
当今的“马克思主义者”通常只是关注于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当时的马克思是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思想是属于比较激进的。而我们在马克思后半生著作的《资本论》当中,却丝毫找不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痕迹。德赛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着转型。可以这么说,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只关注早期的马克思的著作,希望从中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论依据,而却忽视了马克思的真正有意义的观点。马克思说过“自己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基本上也没有用过“资本主义”这一词汇(仅仅在某次书信之中提到过一次)。
德赛也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他认为剩余价值是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大于交换价值而产生的。而资本则因为即使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个别意义上存在偏差,但是这些剩余都被资本家所占有了。所以从整个宏观意义上来说,资本并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似乎与约翰.罗默的观点有点相像。不过约翰.罗默是倾向于把马克思的经典理论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化,而德赛的分析思维则更倾向于古典化。
德赛在书中展现了自己的博学之才,在前几章的理论探讨之后,就开始以历史为序,展现出各个时代的现实场景和各个年代对应的思想。注重历史分析,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之前古典经济学家颇为重视的,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大卫.李嘉图等等。这可能是与德赛长期以来注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阅读有关。似乎德赛曾经花过不少时间专门阅读过列宁的著作。众多经济史学家们也
许会说自己是重视历史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很多自称是研究经济史的人经济学理论功底又都欠佳。而德赛在书中的每个阶段都把对应的理论陈述的很清楚,真的是让人大为惊叹。他对于古典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着深入的了解,例如罗莎.卢森堡对于“扩大再生产”的分析,用来解释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把产业转移到国外。他同样对于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熊彼特等人的观点有着清晰的认识。
马基心得 篇8
——《君主论》读书笔记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西方乃至世界上的一部奇书,其奇就奇在他敢于在天主教居主导的世界中摒开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追求,公开地向君主提出使用权谋、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这些背离公众价值的“肮脏”的思想。马基雅维利也是世界上较早把权力作为政治的核心进行研究的思想家,他的权力观使政治脱离了道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马基雅维利也被称为“近代政治学之父”。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书提出了许多他对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权力的建议。他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君主应该拥有的品质,并通过辩证的解释来论证君主的正确做法。他主张君主要吝啬、要残忍、要像狐狸和狮子一样聪明和凶恶、必要的时候可以背信弃义、可以为恶、要让人民都畏惧他······这种种的主张都使马基雅维利显得极度的不道德。
但是,马基雅维利的这些主张都有自己的理由,他的一切理论的基础就是他的一个著名的主张“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也就是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至于他的这一主张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论,但就马基雅维利论证的过程来说,可以说是非常严谨的。他从正反两面预测了君主做法可能产生的后果,然后依据结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论证了非道德的合利益性,他的思维逻辑就是结果大于过程。
那么,马基雅维利的这些主张到底对不对呢?要判断一个主张是正确还是错误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没有绝对正确的事物,只有符合实际的暂时正确的事物。依据这个思维,我更倾向于马基雅维利君主观的正确性。理由有以下两点:
(1)目的的道德性
既然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观是建立在“目的总是证明手段的正确”这个理论基础上的,那么他所谓的目的就成为了其君主观正确与否的关键。马基雅维利在论述君主为什么要选择非道德行为的原因时,都是把道德、正义、理性作为最终目标的。比如马基雅维利在论述君主应该残酷的时候时他说“为了使自己的臣民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而残酷,比起那些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而不顾的所谓仁慈,其实是仁慈的多了。君主也许想受人爱戴和令人敬畏二者兼备,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如果必须在二者间作出取舍,则令人畏惧比受人爱戴安全得多。”可以看出,马基雅维利并不是排斥仁慈,而是对个别人的仁慈并不能带来大多数人的安全,这对于多数人是不仁慈的。也就是说,马基雅维利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仁慈,是一个更宏观、更全面的仁慈观。这种全局观不仅体现在仁慈的论证中,而且普遍的存在于他的整本《君主论》中。在个人道德和全民道德中,马基雅维利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全民的道德。虽然他的理论中也有君主自身的利益考虑,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基雅维利的主张是牺牲君主的个人声望来成就全民的安全、利益和道德的献身主义精神,这是需要极大勇气和忍受孤独的。(2)现实的不可为性
马基雅维利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张君主的“非道德”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是非常乐意用道德来实现道德的。但是,马基雅维利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割据势力非常严重,各城邦国家之间彼此仇视和敌对,整个意大利四分五裂,备受西班牙、法国等国的蹂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来抵御外部的侵略,实现意大利人民的安全和团结。在当时,显然,一个优柔寡断的谦谦君子是不可能完成统一意大利这个重任的,意大利需要的是一个强硬的有手段的君主。“在非常的情况下就要运用非常的手段”,从这一点上来说,马基雅维利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切实实践者。
马基雅维利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主和仁慈是行不通的,只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才有可能真正的保卫人民。他主张用军队和计谋和赢取战争,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在维持统治的方式上,马基雅维利也不主张过分的仁慈,因为君主的臣子们都是善用权谋、趋利避害的精明小人,因此,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要有狮子一般的权威和狐狸一般的睿智,这样才能掌控大局。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观研究的是实然的问题,而不是应然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君主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这是一种务实不务虚的态度,或者可以说是摒弃了虚伪表面的“正人君子”。但是,这并不是说他的理论就是正确无误的,他的理论还是有很多缺点和局限的。
首先,君主的道德不一定是高尚的,君主之所以会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说法去做,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为了全民的利益,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和财富欲望,实现自己的利益,他们很可能会为了自己的享受,加倍的盘剥人民,因此,马基雅维利主义大多数时候会成为君主们掌握权力、攫取利益的工具;其次,马基雅维利公开地提出自己的这些非道德的主张,会在全社会产生一种恐惧和效仿作用,如果君主都选择成为一个“非道德”的人,那么,大臣、人民就会为了适应君主的“非道德”而做一个“非道德”的人,这样的话,全社会就会到处充斥着欺骗、愚弄和残暴的气息,这样国家是不可能存在长久的。
马基心得 篇9
组员:潘文达 张锦祥 董敏煜 龚嘉亮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当代的大学生也抓寻各种机会,参加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提出了一个名词:社会实践。
很久之前看过一则新闻,关于印度的大学,他们全国的大学,大部分大学培养出一批只会考试的大学生。很明显他们的应试教育做得太过了,又没有注意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不是几个学生年级的问题,而是关于到国家未来年轻一代的发展问题,说白了就是国家发展可能会因为这几个年级的问题而导致国家发展出现严重的问题。当然印度政府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政策来调整大学生的教育方式,这给予我们国家一个很好的启示。
无可否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以其独特的身份接触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识社会,是其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修身”与“成材”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而社会实践无疑是两者很好的结合点。
在高校内,很多大学生都有参加学生会,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等组织。从申请加入部门的面试,在到在这些组织内的工作,锻炼(刚开始体现在苦力方面,我觉得这是一个磨练一个新干责任心和对以后的工作作一个铺垫的作用,随后领导一个小组组织一个活动,或者负责某些工作),他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有的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得到不少经验,有的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而有些则大大提高了其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见世面,不再是一个只会读书写字的书生。校园内的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各组织各部门为大学生的锻炼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而大学生又能在此的基础上得到了友谊,充实大学生活。
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人参与了校外的社会实践。
在一些周末或者假期,一些大学生抓紧机会,做些兼职,零时工。这些社会实践除了“赚”些外快,增加生活费,他们中有的也是想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一些经验。例如做家教,除了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在沟通,逻辑方面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又如推销,除了锻炼口才外,还得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而对于某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则可以清楚明白到书本与实际的区别,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
因此我们概括以下3点关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1.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实践活动是校园和社会最好的桥梁,通过青年大学生亲身的体验和经历,让我们知道辽阔的中国除了发达的大中城市,还有许多贫困落后的地方,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珍惜。通过主动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使我们明白给予和奉献的快乐;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使我们明白什么是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体会劳动带来的愉悦。
2.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能力、增长才干
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外,主要过程大都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在实践中,同学们学会了团结和协作;在实践中,同学们加深了对大学生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新认识,学会了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学生
各方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等。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从而缩短了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对于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3.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
大学生活不应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也应该是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准备和铺垫。从大学生的思想特质来看,社会实践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正是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并在实践中思考着现在与未来。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乐于接受和探索新事物,但由于我们大多是从校门进校门,从书本到书本,对国情了解不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所以很容易被误导。让我们在社会实践中耳闻目睹拼搏在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辛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真实情形,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形势,客观公正地对待一些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而言,融入社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而社会实践就是最为生动的课堂。
社会实践是必要的,很多经验我们都要从实践中才能获取。大学生自己寻找实践的机会,这是一种好的,值得发扬的做法。
但从调查和平时的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在组织筹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例如经费使用不善、调研方向不明、组织活动渠道不畅等等问题。同时,由于社会实践多在远离校园的外地,有的甚至是在偏远山区,多存在交通不便、设施落后、人员混杂、少数民族聚居等情况,对于大学生人员安全与保障的环节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因此,在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策划、指导、实施、运作、监控、突发事件预警等方面,都应对执行和管理部门提出严格要求。另外,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点面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社会性活动,就其主要意义而言,在于其参与的普遍性。因此,高校应努力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组织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使在校大学生普遍地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当然,从调查问卷中还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喜欢社会实践。有时候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实践任务,一些大学生只是随便找份兼职以敷衍了事,能把那份实践报告交了,那就是他们的目的了。这部分大学生一般都是些浮夸的学生,经常沉迷网络游戏或沉醉于男女之间的事,甚至对于大学生最基本的学业都放弃,自暴自弃地做自己认为对并给予自己短暂快乐的事。这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我认为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多做些工作,除了强制性的要求他们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还要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教育,例如先了解这部分学生为何如此地沉迷于其他事物,有针对性地对这类学生进行讲座教育,又可以与家长沟通好,达到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思想上做工作。
马基心得 篇10
很少有历史人物象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这样,获得的评价经常分化成为两种极端情况。实际上,在回溯到五百年后,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带来的影响和争议也没有减少一点。
有些人把他看作现代唯物主义之父,激励人们说或者做可以实现个人利益的事情;换言之,也就是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实际上,权谋政治家这一词就来自他最有名的作品《君主论》,并且,现在已经被当作狡诈、欺骗和操纵的代名词来使用。
然而,也有其它人把他当作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为现代政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还有些人认为马基雅维里是第一位通过利用基于经验概括、观察和历史现象的创新归纳法将经验主义科学方法运用在人类行为研究中的学者。
作为一名非常类似马基雅维里的现实主义者,我不倾向于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好坏进行整体研究。不管怎样,他的很多理念在政治方面都获得了长期成功,并且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商业环境中变成非常有效的力量。
此外,在读到马克•哈里森撰写的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商业、领导力和企业文化方面的的理念会与他产生共鸣。事实证明,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之前的很多年,我已经或多或少引用过他的内容。这仅仅属于巧合么?也许吧。
不管怎么说,他都领先我们几个世纪,这让我们可以从马基雅维里那里获取了十项商业和领导力方面的经验,也就是:
1、“如果希望保持成功的话,就需要根据时势的变化对行为进行调整。”正如我在几天前说的,“领导者必须学会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生存,否则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商业或者政治方面的灾难。”实际上,这就是大部分公司倒闭的原因。
2、“只有了解障碍和机会之间的细微区别,并且可以将两者都转换为优势的人,才能成为企业家。”对于企业家来说,第一个也是最只要的目标就是找到一种独特的创新解决方案,来解决客户或者市场方面的重大问题。如果不存在障碍的话,就不会出现机会。障碍同样也限制了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
3、“没有面临风险就不会获得成功。”我就经常说,愿意承担风险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
一。在《在针对后起之秀的非官方职业建议》一文中,我就鼓励青年朋友,“现在马上就加入到大冒险中!”原因也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长,并开始„获得‟不希望冒险失去的事物时,再作出这种决定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4、“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寻找个人的激情,不仅是快乐的关键,也是企业成功的要害所在。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优先的,所以,不要在别人的生活中浪费时间。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阿门。
5、“维持现状不属于可行的选择;要做的事情应该是终止这种情况。”大部分读者都应该了解我就属于痛恨现状的情况。在《为什么怀疑主义者才能成为伟大领袖》一文中,我写到,“愤世嫉俗者会对普遍看法和当权者表示怀疑。【他们】不喜欢维持现状。【他们】试图寻找做事的更好方式。【他们】会打破常规破坏原有模式。”
6、“评估一位统治者智力的首要方法,就是看看他周围的人。”懦弱的领导人周围总是围绕着懦弱的助手。强有力的领导者总是选择可以找到的最好人才来开展工作。
7、“我认为,成人与儿童的区别,就在于针对某些有用行为时,可以表现出表里不一来。在这里的关键就是只有自己的利益...”在《你是否属于不正常的管理者?》一文中,我们就正常的管理者应该全神贯注于个人事业发展,并且应该“看起来就象普通成年人,而不是象儿童一样,行为不正常,乱发脾气,经常让周围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得非常悲惨。”的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8、没有什么是比推行新事物更难入手,更需要胆量,并且更难断定成败的事情了。这就是现实的世界。对于公司初创、巨型企业合并和巨型企业内部真正的变革来说,情况也是这样。
9、“聪明人总是立刻就干傻瓜最后才干的事情。”我就非常喜欢参与决定性行动的规划,但在工作混乱的公司中,这通常会导致出现分析瘫痪的情况。
【马基心得】推荐阅读:
二马基演讲稿06-30
马基社会实践总结07-12
马基社会调查报告12-24
马基知识点总结12-28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12-30
【马基作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感10-22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微探论文10-22
《论语心得》之心得09-29
军训心得军训心得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