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作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感

2024-09-18

【马基作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感(精选4篇)

【马基作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感 篇1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感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只是对意识作用的生动描述。的确,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创造了令人自身都赞叹不已的世界文明。从洪荒之世到现代科技革命,从蔡伦的造纸术到飞船遨游太空,无不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1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2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像镜子那样简单。如果人的意识只是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事物,那么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一样了,也就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主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还能影响客观事物。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表,也反映事物的本质。狗能够辨别它的主人,但并不知道主人是不是坏蛋。这是“照镜子”所不能做到的。林该,意识在反映事物外表的同时,还能认识事物的性能。人们技能认识石头的形状,又能认识石头可以当做武器,可以建造房子等用途,这是镜子里看不出来的。意识还能影响客观事物。镜子只能照出事物,但不能改变事物,意识却有这种本事。意识并不是直接影响和改变客观事物,这中间必须经过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在意识的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人要把木头变成桌子,首先要在意识中有一个桌子的形象,然后再依此加工制造,意识中的桌子形象在木头变桌子的实践活动中起了指导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这就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归根到底,它仍然受客观物质世界所决定和制约。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人的意识只能在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

一件事太过平常了,人们大多就不会去留意,但其实这些小事中也包含了一些哲学的小道理。就像现在的节日啊,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父亲节、护士节、紫色情人节等等,这么多的节日,使我们眼花缭乱,可又是谁将这些节日推到了我们的面前呢?答案不言而喻,正是那些商家们在背后操控,保健品业、服装业、旅游业,乃至餐饮业。而他们更是花样百出。而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的精力,乐此不疲呢?

以前老是想不明白,但经过这段时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我开始慢慢理解了这一现象。这就是商家们通过一系列的节日,推出各种活动以刺激消费者的意识,来促使他们消费。对于商家们来说,每个月都排上几个节日是再好不过的了。父亲节,孝顺的子女需要尽孝道,买保健用品,买中老年人的服装,请老人们吃饭,更或者替他们报名旅游都会是儿女们的选择。情人节更是不用说了,这么好的节日,一年一个怎么够呢?于是“七夕”被商家炒热了。可是一年两个还不够啊,于是又出现了白色情人节,紫色情人节,也许不久我们还会听见粉色情人节,黄色情人节,蓝色情人节„„

还有就是时下很流行的体彩,福彩之类的。说是以公益为名,但有多少人是真正为了献爱心去买彩票的啊?还有那些彩民预测什么的,而这些所谓的资料作者更是把自己当成了神。可是仔细想想,如果那些“预言家”的预测是如此的精准的话,他们直接去买彩票就好拉,何必绞尽脑汁地去编资料?但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如此着迷。这也是意思能动性的表现吧?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隐含了一些哲学的道理,而哲学又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只要细细的品位,感悟,并加以总结,我们可以学会很多有用的东西。我相信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马基作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感 篇2

一、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的建立

法律信仰是公民在对社会法律现象的理性认识基础上, 对国家法律法规产生的的一种神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主要表现为公民对国家法律的全身心的崇拜, 从而自觉遵纪守法。公民主体意识指的是公民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认识到法律所赋予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民众基础, 需要公民对国家法律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最高目标。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与否直接取决于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国家的一切权利来源于人民”。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体, 公民的主体意识支配着公民的社会行为, 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基础。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 公民对国家法律理性的认识和对法律强烈的认可、追求能使公民能把国家法律内化为法律信仰, 从而公民自觉爱法、守法、护法。

二、公民参与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外在表现

公民参与意识指的是公民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司法和社会活动的意识。公民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 也是法治社会的外部表现。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公民参与。公民通过参与政治活动能对国家产生政治认同感, 这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 国家应该建立畅通公开的参与渠道让公民充分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政治权利, 听取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意愿, 然后制定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 这有利于激发公民的参与意识, 促进法治社会发展。因此, 公民参与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外在表现。

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权力制约是法治国家的根本表征。我国国家权力的执行者的权力是通过选举获得的, 并且公民有监督国家权力执行的权利。公民的政治参与表现在积极参与选举、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制定, 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接洽点在于社会成员对国家权力机关拥有足够的制约和监督权, 这种制约监督是体制外的, 是以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树立和广泛的政治参与为基础的。

三、平等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价值基础

平等观念, 是法治中国的基本理念, 是司法独立的唯一灵魂, 它不仅体现着人本社会的公正基础, 而且还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公民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公民的平等意识。公民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充分实现是公民平等的重要体现。公民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和主张受到侵害的基本权利的这种行为就是对平等的维护和主张。公民追求平等的目标和法理理念之一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司法独立, 是实现法治中国公平正义的唯一保障, 也是实现法治中国的价值基础。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只有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树立公民相信并依靠法律的信念。当平等意识深入人心的时候, 公民真正做到守法、爱法和护法的时候, 公民的平等意识就为法治社会奠定了价值基础。

四、权利、义务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权利与义务意识是立法的直接根据, 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将公民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了法律的价值选择, 公民的权利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公民权利意识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大门。这里不得不提到20年前, 舥艚农民包某某告县长诉讼案。虽然包某某最终没有赢得这场诉讼, 但他具有开辟性的行动唤醒了中国人的依法维权意识, 也是促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出台的原因之一。

公民权利与义务具有相对性, 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也要平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然而在当今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 许多民众忽略了这一点, 有的人只重权利而忽视义务, 有的采用非法手段进行维权活动, 有的假借维权之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如集体非法上访、冲击党政机关等。由此可见对于权利的盲目侧重, 导致了某些人淡化了自己的法律义务, 同时也妨碍了他人权利的实现。所以公民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实现自己的合法权利, 也要遵守法律、法规;既要关心国家大事, 也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既要依法上访、申诉, 也要遵循条例和程序。真正做到有条有理、有礼有节, 遵守宪法和法律最终实现自身的权利。

参考文献

【马基作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感 篇3

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歌唱问题进行大量分析、解决和总结发现,意识的能动性对声乐教学的影响非常直接和明显,它关乎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高和事业的稳步发展,因而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意识能力培养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声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声乐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当前国内各种层次的声乐教学和培训活动开展的异常红火,然而教学成果却不尽人意,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方法,然而对学生在歌唱意识能动作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及探索明显不够,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方法不科学,声音模仿痕迹明显;二是缺乏歌唱状态规范,即歌唱语言生活化,声音弯弯多,没有准确音高;三是缺乏气息支持,声带用力过度,声音刺耳却没有穿透力。主要原因是声乐教学还停滞在浅层状态,没有科学开发意识对歌唱的能动性作用,不太注重意识调控能力的培养,歌唱时便很难把气息、位置、咬(吐)字等歌唱状态和情感表达协调统一起来,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歌唱中缺乏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歌唱活动是人脑思维意识活动过程的具体体现,歌唱过程中,身体的每个器官都必须在思维意识的控制下完成运动,而且其运动状态极易受到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

教学和舞台演唱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演唱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表情呆滞、眼神游离、注意力不集中;表演动作机械,肢体松懈或僵硬,缺乏表现力;高音挤、卡,声音干涩、不集中,不咬字、吐字不清,语言缺乏激情和共鸣,没有稳定感;容易跑调、忘词、乐句之间音乐衔接松散、节奏不稳;声音懒散,缺乏张力;低音区声音懒散,高音区声嘶力竭,缺乏声区的连贯、统一,不能给人以“声情并茂”的感受等。上述问题除了歌者的技术能力较弱以外,主要还是由于歌者缺乏意识造成的。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意识的能动性支配和对各个歌唱器官的调控能力,即大家常说的“入戏难”。

二、意识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歌唱活动是在人脑意识控制下的一种肌体运动过程。意识对歌唱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歌唱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对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已故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强调声乐教学中应注重“内视觉”和“内听觉”的培养,正是强调了歌唱中意识的能动作用。歌唱活动离不开人脑意识的支配和调控,如:歌唱中音色的明暗变化、力度强弱对比、节奏感的准确把握,声音的流畅、情感抒发以及肢体动作的运动过程等都离不开意识的支配和调控,可以说意识对整个歌唱活动起着重要的先决作用,因为歌者在歌唱之前就通过意识已经在自己脑海中酝酿形成符合作品内涵的声音状态和情感状态,即我们常说的“胸有成竹”。被动调控只是对临场发挥不足时的一种弥补和挽救,不能保证歌唱最好效果,因而要强调意识对歌唱的主动作用。

三、意识调控能力的培养和建立

良好歌唱意识的形成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协同完成,任课教师切不可把责任推给学生,一味指责学生不开窍,不聪明。而应针对其性格、声音条件、文化知识和综合理解能力进行认真分析,与学生建立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认真配合教师,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专业问题和学习体会,让教师了解并准确把握学生对歌唱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便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正是突出了个人意识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意识是取得声乐学习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更是艺术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仅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够的,更应该加强意识的能动性激发和培养。声乐学习中学生在多听、多看、多练的基础上多想,对各种声音进行辨别,分析各种声音状态的异同,找出正确发声的方法和规律。著名声乐教育家岑冰教授接受央视采访时讲道,之所以能在自己76岁高龄时达到自己最好的歌唱状态,是因为自己在经受无数的奚落和挖苦声中坚持数十年的结果,是正确的学习意识和良好心态促成了自己不断进步,使自己因对成功的渴望产生奋发学习的动力,并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各种困难而最终接近和达到理想目标。

1.建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声乐学习应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对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练声或歌唱前,任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激发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和激情,只有在意识思维积极活跃的状态下,一切与发声相关的歌唱器官才能处于应有的积极、协调一致的状态,歌唱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同时,这样也能最大程度上放松情绪,减少歌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怯场”。二是对歌唱状态的感知和调控意识。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生理条件和心理状态做出客观评价,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在强调技术练习的同时,更是要培养其对声音理解和认知能力——意识。解决学生学习意识问题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2.集中注意力。声乐学习和其他理论课学习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集中注意力是提高学生歌唱能力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经常在公开场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适应不停变化的表演环境,集中注意力,免受人、物运动变化对其影响和干扰。像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在闹市中读书一样,体会“闹中求静”,达到“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才能够全身心放松并积极兴奋的投入到歌唱中来。

3.提高意识对气息的监督和调控能力。“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已众所周知,然而关于运用的方法和训练手段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每个人对气息运用的体会不尽相同,理解和表达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学中声乐教师(尤其是水平不太高的声乐教师)不要随意将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而应结合国内外公认的歌唱家和声乐理论教育家对气息精炼的表述,在学生初级阶段作为日常教学必须环节进行严格、耐心、细致的训练。让学生仔细体会正确呼吸状态下,呼吸器官的运动状态,并强化意识对呼吸器官的控制和身体肌肉记忆,直到学生达到能自己正确运用和熟练控制为止,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呼吸习惯。

4.强化声音位置稳定的保持意识。许多学生在练声时有较稳定的歌唱位置,但歌唱时往往因咬字和音高起伏变化而不能保持声音位置的稳定,非常影响声音的表达和表现。保持声音位置就像投篮球一样,高、低、远、近都不合适,必须保证位置的持续稳定。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监督学生把每个字的气息和声音都准确的送到声音位置上,并保持气息的饱满、积极,注重对不同声音的分析、辨别和体会,做到由心而发。

5.注重意识对咬字、吐字状态的调控作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咬字、吐字方面出现牙关紧、舌头懒、舌根音重、喉音、鼻音等发声问题和方言等习惯问题,具体解决办法是,教师应把歌曲中的歌词进行“辙韵”归类,并对各“辙”的发音特点和口腔状态认真分析、讲授和示范,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歌唱咬字、吐字的正确方法。课堂上不迁就和轻易放过学生细小的发声问题,迫使其主动改正不良讲话习惯,建立正确的语言意识,并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规范运用。

6.舞台表演意识。舞台表演应注重动作程式化教学,先就表演的各种表情、眼神、动作等进行程式化训练,再根据作品需要体会各类动作的情感表现,提高动作表演的真实感和观赏性。关于眼神的训练,可将男女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视训练。一方面可以克服学生羞涩心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眼神的凝聚力和传神能力。通过训练,学生能够在演唱中很快进入状态,声音、情感都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结语:

意识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习惯。声乐教学就是要克服和纠正学生不良学习意识和发声习惯,逐步建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歌唱能力和习惯,不断提高歌唱能力和水平,最终接近和达到声乐演唱的更高境界。

[1]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5).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篇4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因此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观念。

意识能动作用方法论

上一篇:带ABB式词语下一篇:描写马的五年级状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