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课教案

2024-11-04

7课教案(共10篇)

7课教案 篇1

第7课 古朴精美的华表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华表的造型特征,了解华表的象征意义。

2.运用绘画、泥塑等造型手段表现心目中的华表形象,提高造型能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华表的造型特征,探究表现方法。

2、刻画华表的细部特征,造型完整美观。

教具学具:华表图片、勾线笔、泥、各种纸盒、饮料瓶、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从电影节华表奖的奖杯引入。提出探究“华表”的主题。(华表奖奖杯是一座小雕塑,它的原形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表”。“华表”到底是什么?)

2、发展阶段

(1)学生分组上台展示所收集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用简短的语言加以介绍。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华表的来历及其象征意义。教师对各组收集资料的情况进行点评和小结。

(2)教师播放课件组织学生欣赏各式华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华表的细部特征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和象征意义(典型代表天安门前的汉白玉华表柱,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可以说是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柱)。

引导学生感受华表雕塑古朴精美的整体风格。

(3)组织学生欣赏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手段表现的“华表”作品。教师重点讲解或示范线描、泥塑、综合材料组合等的基本表现方法。(4)学生分区开展创作活动(绘画、泥塑、综合材料)。

三、展示评价阶段

分组展示,组织学生欣赏同学的作品。学生自评谈创作心得,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提出修改意见。

四、收集整理阶段:回收可利用的材料,清理垃圾。

五、拓展与延伸:欣赏原始部落以及少数民族的图腾柱,了解图腾柱文化。

天安门前的华表是干什么用的

北京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华表,十几米高的大石柱上,从下到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彩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显示着我国古代雕刻艺术领域中技艺精良巧夺天工的本领。

“华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说起来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远在中国文字还未健全的时候,华表的前身就已经出现了。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类似的标志。尧曾把刮去皮一根的大木柱立在自己住处的外面,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指责他的过失,让他引以为鉴,因此该木柱又叫“诽谤木”,其作用类似今天的“意见箱”。后来在大路口上也设了诽谤木,并在木柱上端加一横木,作为指明路站、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又叫“华表木”或“恒表”。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的解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利被剥夺了,“诽谤木”上不能再刻写“意见”了,而被刻上云龙纹,既当作宫殿前面的装饰物,更作为皇权的象征。

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的顶上,都有一个石头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说这种石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的,名叫“望君出”,是希望皇帝不要深居宫廷,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要经常出来看看自己的臣民;犼头向外的,名叫“望帝归”,是希望皇帝外出巡视完毕就马上回宫,不要耽恋山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统治者欺骗、收买人心的伎俩。总之,华表是我国特有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产物,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也是随着朝代的更替,逐渐改变着它的历史作用。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前。

一、导入

二、新授

1、华表的来历

诽谤木——路识标志——石制装饰物

2、华表的组成

柱础——柱身——柱头

3、图腾及图腾柱的文化底蕴 图腾及图腾柱的含义 云南景颇族——目脑图腾柱

有趣的图腾柱(造型夸张、颜色鲜艳、民族特色)

设计意图:利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华表并讲解华表的历史,由华表引入图腾柱。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大量有趣的图腾柱图片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奠定基础。

三、深入

师示范有趣的图腾柱的基础做法 材料及技法 小组讨论图腾柱主题

四、实践

1、作业要求:

小组合作,有主题内容、造型独特夸张变化、色彩浓烈具民族性。

2、教师巡视辅导

五、评价 师展示作业

生自评互评(优点、不足、建议)

六、总结与拓展

视频导入(与国外小朋友作品互动)用慧眼发现美,用巧手制造美

7课教案 篇2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45“6和7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10以内的加减法是小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 又是进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更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中6, 7的加减法, 又是学习8, 9, 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最直接的基础, 具有举足轻重的铺垫作用, 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学情分析尽管6和7的加减法在小学教学中是第一次出现, 但是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学前教育, 大多数同学都能正确地口算, 但他们对计算规律和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并不是十分清楚, 当然也存在个别学生计算不准确、不会思考的现象, 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根据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熟练口算6和7的加减法,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内在联系.

2.经历一图两式和发现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感悟计算规律, 感知函数思想.

3.使学生用所学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6和7的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发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本节课依据“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促使人人成功”的基本理念, 对学生进行同质编组, 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 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发展的目的.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游戏引入, 玩中发现

1. 师生共同游戏

(1) 老师把一张画着圆圈的白纸放在实物投影上, 拿6个花生撒在上面, 让学生仔细观察, 圈里有几个, 圈外有几个, 你能根据这种情境列出算式吗?

(2) 学生各抒己见, 互相补充, 共同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应用对比的方法直观感知6-1=5, 6-5=1这对算式中的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渗透函数思想.

(4) 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加法算式与两个减法算式的不同与联系, 感知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掌握了重点.

2. 学生独立游戏

(1) 让学生先在桌子上放一张画着圆圈的白纸, 也拿出6个花生撒在上面, 根据每次撒的情况, 列出算式, 写在纸上.

(2) 学生汇报, 教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3) 请大家观察算式, 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6的加减法的算式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明确在自然数范围内6的加减法各有7道, 从而突破了难点.

(这一环节创设了开放式的游戏情境, 释放学生的天性, 使他们感到轻松、愉悦.游戏结果的不确定, 体现了算式的多样化.通过游戏, 挖掘了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了极限思想, 即在自然数范围内6的加减法一共有几道.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分层探究, 感悟规律

[导言]你们真聪明, 这么快就找出了有关6的加减法的算式, 学会了计算方法, 数字6就像找到了朋友那样开心.数字7也想找到这样的朋友, 你们能帮助它吗?

1. 分层探究.根据学生知识基础的不同采用分层教学策略, 把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进行整合, 对能熟练进行7的加减法口算的学生, 让他们在各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协商写出所有7的加减法算式.

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在一组, 给他们准备一些花生或可供操作的学具小棒, 在直观操作中探索7的加减法.教师参与小组学习.

2. 组织讨论和交流, 分层辅导, 让每名学生体验成功.

3. 师生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反馈评价, 既注重小组的合作, 又强调组际之间的竞争和交流.

(这样设计力图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的提高, 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为每名学生服务”的理念.整个过程的展开力争做到“扶得合理、放得适度”.学生学得扎实, 学得主动, 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动手动脑, 分层练习

准备数字卡片0, 1, 2, 3, 4, 5, 6, 7及运算符号+, -, 关系符号=.

继续同质分组, 请他们分别用这些卡片拼成算式, 并记录下来.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基础的差异, 有的学生可能不用卡片, 直接按规律写出算式, 有的可能杂乱无章, 有的边操作边写算式, 这时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分层辅导, 并适当进行分层评价, 对每一层次的学生都给予鼓励和表扬.

(这道练习题不仅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进行了梳理, 而且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同时既培养了数感又培养了符号感.)

四、适度提高, 开发潜能

1. 欢迎小朋友来到智慧宫, 拿对门票就能进来.

可以用1元、2元、5元的票据组合.

得数是6请从A门进, 得数是7请从B门进.

(使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 算出图形代表几, 就能得到智慧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会思考方法.)

3. 先想一想, 再填一填.

你能为小组里的同学也出一道这样的题吗?

(适当引入“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开放题, 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 促进数学交流.)

五、评价总结, 拓展反思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6和7的加减法?

(使学生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数感, 养成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第7课 中心明确与不知所云 篇3

所谓“中心明确”,包括两方面意思。首先要求作者明白自己的“立意”, 即明确“为什么写”和“写什么”。这个“意”又叫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记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歌颂,或批评;议论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对某个问题所持的鲜明态度,或赞成,或反对。

其次是能让读者清晰明白而確定无误的在文中找到作品的主旨句。而这种主旨句往往是通过“画龙点睛”的句子来呈现的,即在文章的关键处,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

这样的句子往往多是议论性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见识和学养,凝聚着作者的个性化感悟和人生智慧。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

本题审题不难,分析角度也不难,但根据材料意图明确立意就不太容易了。

材料包含的话题是“文品与人品的关系”。古人一般认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样按照今人的理解就是“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而元好问确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意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可以看出古人对文品和人品关系的认识也是观点不一的,各说各的理,这说明有关话题其实就没有定论。

古人认识尚且如此,这个话题距离学生生活又相对较远,所以难以确定立意是肯定的。

这时需要考生掌握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并展开联想,如果掌握三个以上的典型事例就足以让自己来做出准确地判断,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例如,司马迁遭受宫刑,仍发愤著书,不隐恶,不虚美,写出了史家之绝唱,光照后人;李白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认识态度,写出惊风雨泣鬼神的优美诗篇,传颂千古;还有岳飞、文天祥、鲁迅等。

但历史上“颜文不一”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时常可见。写出“细雨窗纱,深巷清晨卖杏花”的阮大铖,其品格为人所不齿,众所周知。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戏剧、诗词都是精彩纷呈、广为人知,但其本人又是以小气而出名。甚至我们文学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有无法言说的一面,如白居易、苏轼等。今天新闻上不也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吗?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文彩可观,然而他们自己的行为恰恰与自己的言论背道而驰。

有诸多事例支撑才能确定立意。如果没有事例支撑,简单地选取角度立意就写不下去。

【高分捷径】

清代文学理论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里的“主脑”就是指立意,李渔把“立意”称作主脑,足见立意的重要性。所以高考作文不但要有立意,而且要有明确的立意。

怎样做到“中心明确”呢?

1. 筛选、概括材料。

意在笔先,加强审题。动笔之前先确立材料的中心,找出这个材料所包含的人和事,并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想说什么”。高考作文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常常存在多个角度,考生尽可能多地逐个角度思考,看看这个材料“都能说什么”。然后选取某一个最熟悉或最引人注意的角度立意,然后问自己:我想告诉别人这个材料在说什么?这就大致确定了一个中心,紧紧围绕着它深化思考,还要注意行文中途不被替换。

2. 拓展联想,强化认识。

通过分析材料,明确了它在说什么。然后由材料出发进行联想,材料中的人或事触动了我对生活中某些人或事的回忆,或者是一些感情的起伏波澜,或者是一些道理的深刻感悟,又促使人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因此,整个立意过程是:材料是主题的种子,生活是主题的土壤,联想是主题的关键,正确表达是主题的果实。

中心确立以后,就要围绕中心取材。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片段都必须为中心服务,受中心的节制。

3. 完整、准确表达。

①表述完整。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完整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明确地表达出一个道理。如:过程的意义大于结果;没有心愿是人生最大的遗憾;约束过多影响孩子的成长等。

特别是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它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如:一步和一生、深沉的爱、理想的脚步等,就分别是一个论题。而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不用疑问句、否定句。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是一个疑问句;“我不认为宽容是人必备的优秀品质”是一个否定句,都不适合做中心论点。

②位置恰当。

立意一旦确定,放在文中恰当的位置,能够一目了然、引人注意,也会显得更加明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章,一般使用开门见或卒章显志的方法。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如朱自清先生写《绿》开篇就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约辞简,情感鲜明。所谓“卒章显志”,就是经过了文章主体的记叙和描写,在篇末进行精当的议论和抒情,以此点出事件的意义。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经过叙事之后,在篇末点明主题: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议论类文章,一般要将中心论点放在文章开头、各分论点放在段首旗帜鲜明地摆出来。

如毛泽东同志写《改造我们的学习》开篇写道:“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言简意赅,观点明确。

议论类文章也有卒章显志的,但考虑到高考的特殊性,不主张使用这种方法。

如:(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立意第一步先概括材料的中心。材料里面有很多词语给我们提供理解的思路:人迹罕至、山洞、蝴蝶、安静地栖息、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美丽的精灵、退到深处、小小蜡烛、巨大影响。概括大意:人的小小举动对蝴蝶的栖息产生巨大的影响。提炼话题:环境与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第二步要展开联想。人的行为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例很多,如: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或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或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无意间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

从探险者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由探险到人迹罕至的山洞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要过度开发,人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从探险者与蝴蝶的关系来看,由爱蝴蝶(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就不要不自觉地伤害它(点燃了几支蜡烛),可联想到对所爱的人(如儿女、学生、情人等),要有理性,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尊重,而不要无心伤害人。

第三步在选好角度的情况下,做出明确表达。如:人应该对环境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某人的)一个小小举动,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等等。

【写作误区】

1. 没有抓住材料重点,立意偏颇。

在上例中,从蝴蝶的特性来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被蜡烛的光和烟污染,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寻找更适宜的环境。由此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都有些偏颇。如果抓住题目中“小小的蜡烛”就说“细节决定成败”也是同样的错误。

2. 立意表述不完整,或多重立意。

表述不完整的错误一般是把话题当主题。如前文2015年高考浙江作文题,把作文的主题或论点定为“文品和人品”“高雅和脱俗”,就是不完整的表述,这样的表述只能当作文标题。

另一种要注意的情况就是,尽管考生在两个角度之下,都有丰富的事例,也只能选取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模棱两可。如果立意為“有时我们能从文品看见一个伟大作家的人品,有时在一定的作者身上文品与人品却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样就出现了多重立意,这种立意就不够明确集中。

3. 人云亦云,立意陈旧。

这种情况主要是提炼话题之后,照搬别人的观点。造成主题(中心论点)作文材料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不仅显得陈旧,更是跑偏的一种表现。

还以2013年高考江苏卷为例,看到人与自然这个话题,就想到“人的全部智慧来自于大自然”“人是自然之子”,虽然立意本身不错,但照抄别人的观点,与本题材料没太大联系。

【模拟练习】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京报近日报道,京津冀三地多条相通相连的公路“断头路”却在边界处隔断了,影响了三地之间的协同发展。据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统计,仅在河北境内,通往京津两地的“断头路”,总里程就达2300公里。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势下,“断头路”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有人说“断头路”就断在最后一公里;有人说“断头路”断在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有人说“断头路”断在地域、行政之间的壁垒……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五年级语文7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学会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2、3 教学难点:

1、3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提纲(预习课)

一、激趣引入、释课题。讲解蝉的生长变化过程,怎样蜕皮引出成语“金蝉脱壳”,让学生说说“金蝉脱壳”的意思(比喻用计脱逃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同学们想看看蝉脱壳的奇特情景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梳理学习提纲。学习本文,你认为应该掌握些什么?

1、借助工具书学习9个生字,要会读会写、能找出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或同音字组词。

2、读文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要求会写,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意思,不会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共几个自然段?那几个段具体讲金蝉脱壳的过程?课文应该怎样分段?每段讲什么?

4、读文1、2段思考: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5、读4自然段思考:金蝉是怎样一步步脱壳的?脱壳时颜色有什么变化?最有趣的是什么情景?描述一下蝉尾出壳的情景。

6、读5自然段思考:蝉刚出壳以后翅膀有什么变化?颜色有什么变化?触角有什么变化?

7、你觉得金蝉脱壳的情景奇特吗?奇特体现在哪里?

8、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齐读学习提纲,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自主预习。

四、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讨论解决。

五、小组代表提出疑问,到其他组请求帮助解决。

六、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课堂流程(展示课)

一、导入: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领略了金蝉脱壳的奇特情景,下面请同学们大胆地把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

二、生1组织展示字词学习。

1、读生字组词,说说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或同音字。

2、齐读词语,把你弄懂的重点词说给同学们听听(从词义、近义词、反义词几方面去说)。

3、课文中有一些字很容易读错,把你认为应该特别注意的字告诉大家。金蝉脱壳(qiào)

露出(lòu)

有趣(qù)

颤动(dòng)....

三、生2组织分析结构。

课文共几个自然段?那几个段具体讲金蝉脱壳的过程?课文应该怎样分段?每段讲什么?

四、生3组织分析课文。

1、读文1、2段思考: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2、读4自然段思考:金蝉是怎样一步步脱壳的?脱壳时颜色有什么变化?最有趣的是什么情景?描述一下蝉尾出壳的情景。

3、读5自然段思考:蝉刚出壳以后翅膀有什么变化?颜色有什么变化?触角有什么变化?

4、你觉得金蝉脱壳的情景奇特吗?奇特体现在哪里?

五、生4组织总结

1、你认为本文应用那种感情朗读?(喜爱、好奇、奇特、赞美)试着用这种感情朗读全文。

2、本文记叙了什么?你受到什么启发?

六、教师小结评价。

作业设计(反馈课)

一、辨字组词。

籽()柿()搜()颜()椒()配()协()仔()市()馊()彦()叔()酉()胁()扒()恢()趴()灰()

二、听写词语。

搜索

枝丫

配合 协调

恢复

抽搐

枝繁叶茂

依依不舍

五彩缤纷

聚精会神

金蝉脱壳

夜幕降临

三、照样子写词语,写得越多越好。轻手轻脚(ABAC式):

依依不舍(AABC式):

五彩缤纷(含数字):

聚精会神(表示精神集中):

四、理解填空。“金蝉脱壳”原本指,后来比喻

。金蝉脱壳的顺序是背、()、()、尾,脱壳时颜色变化是先是(),一会儿变成了(),最有趣的是()情景。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和(),颜色变化依次是灰白色、由浅而深、()、()。

第7课 巧用肌理教案 篇5

第7课 巧用肌理 教案

一、教材分析

肌理语言的学习对视觉意识的培养有着深刻的意义。根据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标准的要求和建议,本课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肌理在造型表现中的作用,通过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尝试利用简便的工具和材料拓印肌理,制作拼贴画,运用肌理丰富绘画表现。帮助学生发现、了解不同质地的物体表面呈现出的不同肌理以及规则和变化,丰富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并产生有趣的想像。

篇首语明确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物体表面肌理的关注,提出教学任务。

活动一: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物体的表面肌理,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和方法进行拓印,以此收集各种不同颜色和纹理的拓片,为拼贴作业准备材料。教材列举了一些便于课堂操作的拓印方法,以及这类拓片制作的拼贴画。

活动二:掌握拼贴画制作的一般方法,运用对比关系和对纹理的想像,调整、安排画面,锻炼学生造型表现的能力。教材就制作要求和步骤作了相应的提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活动三:分析肌理的造型规律,利用线条和笔触的变化,尝试运用肌理纹样丰富图形,使作品产生独特的效果。

三个学习活动形成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情意、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均有体现。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视觉现象,认识生活与艺术表现的密切关系;了解造型媒材、手段的运用;分析研究造型表现要素的简单规律、变化以及多样性等等。在利用肌理进行表现的过程中发挥想像,并能够对造型的一般规律有所发现和领悟,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和智慧。

学习屋提供了获取肌理的其他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

二、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较清晰地拓印出肌理。细心观察和品味物体表面质地形成的纹理,并对此进行联想。

◆能够创造性地利用肌理拓片进行拼贴画制作。

◆能够大致分析和理解肌理纹样的点、线、面结构以及明暗的组合规律,用图形进行简要的表现,并运用于绘画表现。

三、教学思路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用于拓印的物品,这些物品包括自然物和人工物,有较粗糙的表面和规律的纹理。拓印工具和材料可以选用粗铅笔、蜡笔、油画棒或水粉画工具,以及较薄的彩色纸(32开大小比较合适)。教师在课前应做多种尝试,了解使用不同材料的拓印效果,获取制作过程中的细节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课堂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拼合课桌以增大工作空间,便于学生交流、互助。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建议不使用其他锋利的刀具),不允许在制作过程中打闹玩笑。课后收拾工具,清洁教室,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学活动建议分三个课时完成,基本思路为:发现与感受——认识与理解——运用与创造。

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着重了解什么是肌理,通过触摸和视觉感受,发现不同物体表面质地的不同特点。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进行拓印获得肌理,并对此进行联想和描述。通过作品欣赏,了解肌理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教学的导入部分从一张纸开始,将一张表面平整光滑的纸揉成团后展开,形成了丰富的纹理,并让学生通过抚摸和观察进行想像和描述。

接下来教师进行拓印演示并讲解要领。然后,参照教材拓印方法举例,各组用自己带来的物品进行拓印。作业过程中可以交换物品和工具进行反复尝试。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选出两张不同肌理的拓片,卷成圆筒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同样的体积因肌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明白肌理在造型中所起的作用。紧接着展示美术作品,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肌理的运用,进一步理解肌理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段。

第二课时用肌理拓片制作拼贴画。学生在课前制作了更多的拓片,教师利用这些拓片,和学生一道分析拓片纹理之间、拓片和背景之间形成的疏密关系,色彩的搭配与对比等等。学生作业可以参考教材上的拼贴画,选择相对单

一、简单的图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轮廓供学生使用。这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是利用拓片拼贴,有必要降低绘制的难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玩味、运用肌理。作业完成后,展示一些不同形式的拼贴画作品,扩展学生的视野。

第三课时是前两课时的延伸,通过对拓片或图片肌理的分析和运用,更进一步了解肌理的形态特征。首先,模仿教师的演示做一个小训练,以收集的拓片为蓝本,用点、线、面构成的简单图形画出肌理的示意图,归纳肌理的特点。通过小训练,力图让学生归纳出这一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画,用肌理丰富明暗关系和虚实关系。作业以硬笔为主要工具,可以辅助以淡彩,要求表现方法一致,疏密关系明显。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感受的深度与联想的广度,鼓励大胆的想像和创造性思维。

(2)注重独特的理解与富于个性的创造,推崇标新立异。

(3)注重制作过程,推举巧妙的制作细节,培养技术意识。

(4)注重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表彰优秀,带动班级整体。

四、教学选择

活动一的教学可以安排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去发现、拓印,更亲近地感受各种物体的表面质地,功拼贴作业获取多种肌理。

小组活动的组织方式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工具互换使用,还能够活跃学习气氛,形成互助合作的风气。

五、教学建议

教材选用的部分图片是依据课堂条件制作的,以简单图形的丰富、变化、复制为基本方法,可以为作业提供参照。如:一棵树用不同色彩的拓片复制,改变大小或方向,重叠摆放,即可变成树林。以此类推,一条鱼、一片红叶等等。这种方法便于小组合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质量较高的作业。

参照作品《指纹拼贴》,利用拓片本身的纹理,通过改变方向和色彩,也可以尝试拼贴有趣的抽象图案。

手绘肌理以线描为主,可以有规律地加些灰色丰富画面。

三个学习活动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最好依次进行。

本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关键所在,是触摸、观看结合想像,目的在于获得心理感受。

肌理语言比较抽象,应尽可能地采用直观手段,以实物为主,结合图片资料进行展示。列举的图片资料,应该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熟悉的景物和用品,要避免生僻的资料。

学习可以结合学校郊游活动,或采用课外活动形式进行。可以由各小组集体策划、制作,教师只需为小组提供选题、必要的资料和建议,布置一定数量、种类的任务,让学生参照教材内容独立完成。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学会体验,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

认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发现或制作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肌理,学会用拓印的方法采集图案。

用于拓印的工具材料。

用于举例的图片和范画。

一、触觉和视觉感受,活动导入。1.摸一摸,猜一猜

准备两件质感截然不同的物品:光滑的盒子与竹编的盒子;平滑的镜子与粗糙的沙纸。蒙住一位学生的眼睛,让他用手触摸,感受实物的质。

教师将学生摸过的材料分别拓印下来,再让这个学生猜。对号入座,并说出触摸与眼观的感觉。

2.看一看,想一想

提示学生,什么人用触觉认识文字,什么动物用触角探路。

实物材料和拓印工具

二、提供空 间,主动学习

1.拓一拓,找一找

请学生翻一翻自己身上,看一看自己的学习用品,有什么可以拓印的材料,找找身边有什么值得拓印的实物。

如小实物:叶子,钥匙,鞋底,硬币,象棋;大实物:水泥地面,井盖,木桌椅,花玻璃,树干。

2.组织室内外活动

(1)规定活动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教室。规定活动范围,教室,走廊,操场。

(2)规定活动秩序,组长完成简单管理任务。

三、提供材 料,探究其它拓印方法

提问学生除了摹印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拓印方法吗?

示范揉纸拓印。

教师提供几组拓印材料,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拓印肌理。

毛线,胶棒,抹布,清洁球,泥沙,绿豆,洗衣粉,胶水,颜料,水粉笔,各种色纸等。

四、感受过程,提出问题 1.整理材料

教会学生把采集的材料用文字简单地编辑一下,注明每块拓品来源于哪些工具材料。

(1)说说你是怎样利用老师的材料来拓印肌理的,你碰到了什么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

(2)当你拓完作品心中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的拓品有什么质感,给你什么感受,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4)想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加工,使它更好看。把以上问题制作成卡片,使整个作品图文并茂。

2.引导学生把拓品作为素材使用。帮助他们把拓品的纹理利用起来作画面。

学生作业

五、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课后寻找其他获取肌理的方法,教师提示,如选取印刷品局部纹理、用复印机复印实物或用计算机制作等等,都可以得到有趣的肌理纹样。

《巧用肌理》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校清晰的拓印出肌理;

2、能够创造性的利用肌理拓片进行剪贴画制作;

3、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对美术学科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制作比较清晰的拓片。

2、教学难点:创造性的将拓片应用于剪贴画。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受

1、拿出上节课准备的拓片,分组展示。

2、说出制作过程,谈谈制作后的感受。

3、介绍自己最得意的拓片,说说象什么,或者命个名字。

二、自主探究

1、师出示拓品范作。

2、学生猜测制作过程。

3、当学生很为难时,师再将制作所用的工具发放。

4、学生根据工具想象制作方法,尝试制作。

5、师小结,给最先完成的两小组给奖。

6、采访获奖的小组,让学生谈谈过程和感受,加深体验。

7、师继续出示更多的肌理效果范作。要求学生命名后送给他们。

三、个性应用

1课件出示剪贴画范作。

2、学生分析技巧、方法。

3、师小结剪贴画制作技巧。

4、学生自选工具。

5、小组合作,用拓片制作剪贴画。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给每张作品投票,要求每生一票,必须投完,但不许给自己投票。

3、采访票数最多的组。让学生谈谈自己获奖的秘诀,获奖的心情。

五、课题延伸

9上历史第7课教案 篇6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知道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了解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

2.能力培养: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图表的基本能力。3.思想品德教育:简述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说出《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教学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古代,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战争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更不是东西方交往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阿拉伯商人及“阿拉伯数字”

活动一: 多媒体展示《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由学生在图中找出东西方的三条主要商路。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寻历史信息,感悟历史,从而培养学生识读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整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1-42的正文部分,思考:

1、通过这些商路,东西方各国有哪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2、和中国来往最多的是什么地方的人?

3、他们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教师:多媒体展示阿拉伯数字及阿拉伯商人

加深学生了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沟通和桥梁的作用,突破难点。教师总结: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们改进了阿拉伯数字,并把他们传到欧洲。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活动二: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马可·波罗来元朝的前后经过,以及他在元朝的生活工作经历。

思考: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17年,是什么吸引他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由马可·波罗口述记述他在东方经历和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一部书曾经风靡欧洲。后来,当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渴望黄金和市场的时候,欧洲人就更加想到远东的中国来。这终于引起了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1、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古代的阿拉伯人有何可贵的品质?对你有何启发?

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板书设计: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发明者——印度人

2、传播者——阿拉伯人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测试题目:

一、选择题:

1、创立了包括“0”在内的阿拉伯数字的是:()

A、古代阿拉伯人 B、古代腓尼基人

C、古代印度人 D、古代希腊人

2、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是:()

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英国人 D、意大利人

3、生活在13世纪的意大利人如果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他会选择下列哪部书作为参考:()

A、《荷马史诗》 B、《三国演义》

C、《马可·波罗行纪》 D、《天方夜谭》

4、以下不属于马可·波罗经历的事情的是:()

A、17岁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 B、在中国生活了17年

C、出使日本 D、与热那亚人作战

5、马可·波罗一行何时来到中国:()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6、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的是:()

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英国人 D、意大利人

7、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包括:()

A、传播了中国的四大发明

B、传播了印度人创造的0到9的计数法

C、传播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写的《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8、乔治·萨顿:“拉丁文化是西方的,中国文化是东方的,而阿拉伯文化却两

者兼备。”

请回答:

(1)你是否赞同乔治·萨顿说的?你的根据是什么?

(2)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给了你哪些启示?

9、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写道:“我在东方看到了喷油的的泉,可以燃烧的石头,用轻巧的纸张来做的货币„„”“(日本)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请回答:

(1)马可·波罗说的“喷油的泉,可以燃烧的石头,用轻巧的纸张来做的货币”各指什么?

《鸦片战争》说课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战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就英国来说, 凭着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依仗着资本主义发展200多年积累的经济、军事力量, 到十九世纪上半期, 必然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就中国来说, 背负着2000多年的封建包袱, 已是腐败不堪, 挨打是其历史宿命。战争对中国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起点。战争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2、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共三目, 第一目介绍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 揭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叙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3、重点难点。 (1)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 评价林则徐。

确定的理由: (1) 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依据: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 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2) 历史知识结构的因果性特点。在历史知识多种不同的构成中, 因果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 (3) 恩格斯说:“历史是人的启示。”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前事而内省, 见前贤而思齐。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层次 (1) 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2) 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 外延要明确界定。 (3) 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德育层次 (1) 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2) 明白“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 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强国的伟大意义, 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3) 能力层次 (1) 通过多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通过评价林则徐, 学会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三、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生活在现代, 对百年前的使中国遭受奇耻大辱的那场战争没有什么清晰的印象, 所以在教法上主要采取讲授法, 但不是一味的讲述, 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层层启发,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思维。

2、讲授新课。通过层层剥离导课设计的问题, 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总结归纳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引导学生判断“禁烟运动引发鸦片战争”这一观点哪儿?教师在引导时注意引进哲学理论, 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 另一方面也方便引入了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

第二步:引导学生判断分析“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不能, 爆发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也就是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的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大概用20多分钟时间。采取不断设问, 层层剥离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维。

首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示学生要把中国问题放在世界历史这个大背景下考察, 看看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形势。与学生一起归纳19世纪上半期中国和英国的特点:

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完成工业革命

东经军方济事::殖世海民界上体工霸系厂主已建立}侵略扩张的必然性再进一步比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诸如法国, 工业革命也在

进行, 但国内工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矛盾严重;美国:致力于领土扩张, 国内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德、俄、日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由此可见, 英国率先发动侵略战争不是偶然的, 是由当时它处于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已处于末世, 危机四伏

军闭备关废锁弛国政经治济腐落败后}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由此, 使学生明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已经腐朽衰败, 挨打的命运不可避免。

此外, 对“闭关锁国”要作深分析

这样就突破了教材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其次解决: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又是什么关系?

回答这一问题, 只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得出它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时, 注意英国的鸦片走私, 对中国带来的影响的全面分析。

教师小结: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它适应并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而成为头号世界强国;因为资本主义开放扩张的本性, 因而它发动侵略战争是必然的。由于请王朝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造成中国落后, 必然成为被侵略的对象。故鸦片战争不可避免。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美的经济利益, 他们以此为借口把这场战争打起来。

最后:我们该如何评价林则徐及其中国的禁烟运动?

要肯定禁烟运动是人民反侵略的正义行为。对林则徐的评价要落实两点 (1)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 (2) 肯定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三步:整理鸦片战争的经过

主要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行解决, 教师只通过板书提示。这样使课堂张驰有度、动静得宜。

鸦片战争的经过: (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840年) 封锁珠江口——天津

(2) 第二阶段 (1841-1842年) 侵占香港岛——南京

(3) 中国军民得抵抗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朝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

第四步:归纳总结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具体原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生的资本主义。由此升华知识: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高三7民族团结主题班会课教案 篇8

霍城江苏中学 高三(7)班班主任:谭军芳

主持人:马兵

李珂曼 活动目标

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让学生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2.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3.认识到生活统一的多民族的 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修面对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做名族团结的标兵 活动重点:

1. 让学生了解新疆生活,了解少数民族,清醒认识当下世事。2.让学生能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热爱国家,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活动难点:

使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生活。教学准备:

歌曲、游戏、视频、讲故事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伴随着这首轻快地歌曲,让我们一起进入高三七班的主题班会——民族团结一家亲

男主持: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女主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灿烂的文化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就拿音乐来说,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风格,请同学发挥聪明才智,来猜猜看,下面几首歌曲的歌名以及每首歌曲所描述的民族。

一、听民族音乐,观察各民族照片。

1. 播放民族歌曲联唱: 《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朝鲜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汉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

2、女主持:请学生猜猜: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3、男主持: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一些人口比例所占较少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服饰方面有着本民族的特色,下面,就请同学们观赏一组图片,猜猜他们来自哪个民族? 女主持:从刚才同学们精彩纷呈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同学们对各少数民族的了解,身处在高一七班这样一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是不是更加了解身边的少数民族文化呢?下面,就请我们哈萨克族代表娜娜同学为大家介绍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女主持问:娜娜呀!马上要到肉孜节了,假如说我们班的大沫沫同学要到你家去做客,她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学生回答)

女主持: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各民族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造了新中国,才使我们的祖**亲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

二、领悟道理

男主持: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下面就有请摆雅苹同学为大 家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1、情景设置

故事:文成公主进藏。(提前让学生找好故事,在课堂上给大家讲出来)

女主持:在摆雅苹同学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都听的很认真,下面我就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分三组讨论)(1)唐朝皇帝为什么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

(2)为了促进藏族与中原的交流和发展,文成公主做了些什么?(3)西藏人民为什么要供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主持人点评)

游戏环节:插入了“抢板凳”节目来活动气氛。规则为六人抢四个板 凳,没抢到得人介绍名族团结知识。通过小游戏使同学们在活跃的氛围中增加了知识。

男主持:接下来就让我们做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吧!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抢板凳”。在游戏过程中没有抢到板凳的同学将会回答主持人的一个有关民族常识的问题。

女主持:在紧张的游戏环节中,同学们不但在游戏环节中感受到了快乐,而且又了解到了一下民族常识

三、情感升华 学生活动

女主持:请我们班的小歌星给我们唱一曲《相亲相爱》 男主持:长期以来,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事迹。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快乐的巴郎阿里木同志用他的行为,诠释了民族一家的精神

视频播放《感动中国》片段。(阿里木资助贫困学生事例)昆明3.01暴力恐怖视频片段

男主持:同学们,阿里木用他的实际行动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阿里木给我们带来了爱,让爱通过天山,走向中国,也走向世界,他成为我们的新疆骄傲阿里木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在我国各族人民都是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阿里木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 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名字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同时这也是对当前国外一些不法分子,妄图颠覆我国安定团结稳定大好局面的有利回击。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新疆乌鲁木齐“7.5”暴力恐怖犯罪事件,是否还记得最近发生在云南昆明火车站的“3.01”暴力恐怖犯罪事件,(主持人引导学生简单的讨论)

女主持:这些事件告诉我们,目前还存在着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违法犯罪活动,那么,生活在多民族地区——新疆的我们,我们应该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女主持总结: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族人民,不仅在建设和保卫边疆中并肩作战,而且在生活上也同样亲如手足。同学们应努力做到一下三点要求:

一、同学们要把心思、经历放在学习上,学好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二、要求同学坚决反对各种破坏民族团结和分裂祖国的行为,坚决发对非法宗教活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围观、不声援、不参与” ;

三、同学们应该自觉的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多关心时政,学会包容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男主持总结:同学们,和平是一个国家极大的财富,同时也是人民的财富,我们热爱和平。我们青少年一代,面临多元化的世界格局,爱国的要求就是努力学习早日成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奋斗。所 以,爱国要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开始,爱国从今日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努力做到: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同一切分裂主义分子和分裂破坏活动作坚决的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坚决维护新疆稳定,坚决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女主持:同学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非常成功,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少一寸也不行;56个民族,缺一个不可。祖国历史发展的每一页,都记载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保卫中华的事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大家庭。

男主持:最后请高一七班的班主任对主题班会做简单的总结 男女主持:同学们,最后让我们聆听一曲《爱我中华》,在歌声中结束这次愉快的班会课。

7课教案 篇9

设计说明

由于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看图说、看图找本课生字,使所认的字得到巩固;接着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教材插图中的事物与所学内容紧密融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看图说话,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学生)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小朋友们,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老师听说你们在上学前就认识了许多汉字,现在老师就考考你们,看看这几个汉字,你们会不会读。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这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随着学生认读,把带有动物或水果图片的生字归类贴在黑板上。(如黄牛、小猫、鸭子、小鸟;苹果、大枣、杏子、桃等)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设计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也为下面集中识字做好了铺垫。

二、结合图画、韵文,学习生字(一)学习韵文,识记“大”“小”。

1.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些字都能读出来。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两组字,看看有什么发现。(板书:上、下;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汇报)预设:它们都是反义词。

2.同学们,这是重大发现。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到田野中看一看。(出示田园风光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美丽的田野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黄牛和猫、鸭子和鸟、苹果和大枣、杏子和桃。)3.学习韵文。

引言:它们谁大?谁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韵文吧!(1)老师范读,同学认真听准字音。(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3)这个小韵文里第一、三小节藏着一对反义词,谁找到了?(出示“大”“小”的字卡)(4)黄牛和猫比,谁大?谁小?(学生比较后汇报)(5)苹果和枣比呢?(学生比较后汇报)4.用“大”“小”练习说一句话。如: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飞机大,汽车小。

5.指导朗读。把“大”“小”两个生字宝宝送回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二)学习“多”“少”。

1.(多媒体展示第二组图)请同学们观察第二组图,从图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发现了什么。

如:左边的鸭子多,右边的鸟少。左边杏子多,右边桃少。

2.引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识记“多”“少”这两个字?(加一加、记笔画等)3.用“多”“少”练习说一句话。如:我的铅笔多,他的铅笔少。这边的蘑菇多,那边的蘑菇少。

4.像这样的反义词你还知道哪些?(黑—白、里—外、上—下、左—右)(生汇报拓展)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教学生字时,把小韵文与反义词结合,借助带图的生字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反义词的特点,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拓展更多的反义词,让学生去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

三、游戏形式,巩固识字 反义词对对碰。

师:我们做个“说反义词”的游戏吧!师:我说大。生:我说小。师:我说多。生:我说少。师:我说上。生:我说下。师:我说里。生:我说外。

7课教案 篇10

品德与社会

7.请到我们学校来(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301班 授课老师:杜晓青

一、单元设计: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校生活内容。通过主题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了解自己学习的环境,知道老师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懂得怎样与自己的小伙伴友好相处,以及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享受学习的乐趣等。在活动的设计中,主要通过参观、调查、讨论、游戏、表演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从活动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快乐。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课堂”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使学生感受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爱校如家”的责任感和“以校为荣”的小主人翁精神。(3)培养学生观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结伴参观学校的各种场所,调查采访学校的组织机构。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校园平面图或其他校园景色图。

3、画出或拍摄自己喜爱的校园相片,写下介绍语。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我们的校园吗?对于我们美丽的东里小学,你们了解了多少呢?听说很多家长和小朋友想要来参观我们学校,校长就交给同学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了,为每个来宾介绍我们学校。

今天就让同学们当小主人,请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校园来!

(二)“小小探密员”汇报,初步了解校园

活动一:“你对学校知多少?”

师:要向来宾介绍好,我们就要对学校多方面了解。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给大家,让你们做一回“小小密探员”结伴去参观校园各处地方,采访老师或收集资料来了解我们学校,下面请大家比赛,哪一组同学对学校了解更多呢。

三年级上册

品德与社会

1、“我对学校了解多”

玩“听话判对错”游戏,逐步了解学校。

(游戏题目从地理位置、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荣誉、老师和同学的情况、开展过的大型活动等检查学生的前置性作业。)

2、了解过去的学校。

(1)由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向大家介绍当年学校简陋的学习条件,教师进行相关补充。

(2)通过情境渲染,引导学生谈感受,激发爱校情感。

(三)一起看看我们的校园,深入了解校园

活动二:展示“我心中最美的校园”

1、学生小组交流课前拍下的校园照片和自己画的图画;

2、请学生上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介绍自己心中最美校园。活动三:“我是最佳小导游”

创设情境:学校开放日到了,同学们能带自己的父母或小伙伴参观校园吗?

学生小组内根据自己画的学校平面图,自由设计参观路线图,练习当小导游,用自己的话把学校介绍给别人。

师:我们的校园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不过我们学校大着呢,哪些同学还了解更多? 活动四:“我还知道更多”

教师出示学校一些地方,学生说出地点,并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场所要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爱护校园每一处地方,遵守相关规则。

(教师办公室、厕所、电话机、少先队室、门卫室、图书室、广播室、音乐室等)

【小结】:这节课每位同学都能尽责地当好学校的小主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爱护、珍惜学校的这一切,努力学习,让更多的人知道东里小学。

五、课后任务:

上一篇:整治农村学生接送车辆违法专项工作简报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到边远贫困地区工作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