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社会组织影响力

2024-09-15

什么社会组织影响力(共8篇)

什么社会组织影响力 篇1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内容是什么?

各省市的不同:如北京的是:

12月23日,市民政局召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座谈会,北京抗癌乐园、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等11家参与2010年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市民政局副局长谢延智、市社团办党委书记温庆云等领导参加了会议,并为11家社会组织颁发了荣誉证书。

会上,11家草根型社会组织畅谈参与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的感受,交流组织实施公益服务项目的经验和心得,感谢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大力扶持,一致表示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首都社会建设中去。

今年,市民政局组织开展了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围绕与民生相关的扶贫求助、扶老助残等十大领域,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纳入统一规划,进行计划性安排并组织实施。活动开展以来,全市社会组织积极响应,踊跃参与,1846个社会组织申报了2706个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动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会员和志愿者近50万人,共筹集社会资金22.98亿元,活动惠及人群998万人次。服务民生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民政部、市政府领导高度肯定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市社团办党委书记温庆云介绍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过程。2010年,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列入了北京市政府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市政府专门拨出资金1500万元,购买了300个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市民政局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规范,完善了组织管理机构,并对项目实施进行了监督和评估。目前,政府资金全部拨付到位,购买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全部按时、按质完成。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一是创新了财政投入体制;二是建立了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三是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规则;四是重点扶持了草根型社会组织项目,形成了政府合理让渡、规范引导、扶持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新体制,发挥了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促进提升了社会组织的能力,为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民政局副局长谢延智指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是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是对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的重要的引导和激励措施,提高了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调动了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民生行动的积极性,对首都的社会建设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力。北京市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是我市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工作中的新生事物,是“大民政”理念在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是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史上首次大规模联合行动,在组织形式、规模层次、涉及领域、制度创新、运行效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谢延智强调,培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任务,社会组织管理机关要在今后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搭建平台。管理机关要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为工作任务,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响应政府号召、顺应社会需求、保障改善民生、服务人民群众;二是提供舞台。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各种社会活动,为社会组织提供发展空间,把可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项目,交给社会组织运作;三是扶持发展。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社会组织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更好的为社会建设服务;四是鼓励奉献。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表彰鼓励、树立品牌,提高社会组织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上海市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

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一种新型方式,也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社合作互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为突破口,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的新作用日益凸显,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新关系逐渐重构,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新方式逐步形成。

建立机制,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

浦东新区明确规定,将原来由政府主办、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探索形成“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

建立新机制。浦东新区制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意见,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明确了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实现预算管理,将购买公共服务的费用纳入预算;强化契约式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义务以及服务要求,全部在合同中体现;建立评估机制和规则,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社会组织做到项目合作前有资质审查,合作过程中有跟踪了解,在合作完成后有社会绩效评估。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该区有关部门委托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近6000万元,并专门组织8个政府部门和13个社会组织集中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涵盖慈善救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领域,社会反响良好。

规范程序。区民政局的关于购买公共服务的试行办法,确保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可操作、有实效。一是明确范围和项目;二是明确工作职责;三是明确操作程序;四是明确项目购买方式;五是明确评估方式。从服务提供方、服务承接方和服务事项三个方面,对购买公共服务行为进行合理界定;将项目的协调、督办、评估等工作职责,分解至各相关处室;对服务供应方的资质、服务质量、服务成果进行评价,并采取服务提供方内部评估和第三方绩效评估的方式,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经费支付依据和今后项目招标的重要参考。

2007年,区民政局安排近3000万元资金,将30多个公共服务项目委托100余家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中介机构承接。同时,集中组织49家培训机构签订购买服务协议书,进一步扩大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引导效应。

完善政策,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社分开和政社互动。区政府的相关指导意见明确,推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在主体、机构、职能、资产、住所、人员方面“六分开”,理清公共服务提供方(政府)和承接方(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责边界。

为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该区12个街道办事处不再直接从事招商引资活动,把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就业、养老服务等职能上,并将社会和社区可以承担的一些公共职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给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承担。

搭建政社合作互动平台。在全市率先形成“1+23+6”的社区政务事务受理服务体系,作为政社合作的有形平台。建立市民中心,政府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征询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意见,政府与市民、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市民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交流都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这个平台的运作,由政府委托区社工协会承担,目前累计已有115家社会组织举办活动528次,参与群众达4万余人次。

完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制定专项政策,对行业协会、民非单位的培训机构和养老机构,从建设、运营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对区经济发展有贡献的行业协会补贴3万元工作经费,对社区公益性以及涉农社会组织给予4万元开办费、运行费、房租补贴等。在各类综合性政策中,体现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如区政府出台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促进浦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等,都有支持社会组织引进发展的政策。

目前,浦东新区各类社会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社会组织总数达660余家,备案群众团体3000多个。

拓展领域,扩大购买公共服务社会效应

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承担社区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委托社会组织管理的机制,开展网上公开招标,增强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全市首家社会工作者组成的社区专业服务组织———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事务所与政府签订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合同,接受政府委托,承接从居委会剥离的一些社区社会工作和居民事务;成立全市首家区级综合治理类社工组织———中致社区服务社,专门为社区提供社会工作帮教服务;委托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运用社会工作个案访谈方法,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服务,3年来提供服务达4000余人次。

整合各方政策,拓展公共服务领域。目前,区政府补贴培训费用的工种达177个,近8万人享受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依托中高职院校、企业的社会办学力量,扶持包括数字动漫在内的10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平台,免费向社会开放,形成每年可接受2万人实训的规模。

制定专门政策,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试点。出台文件,对参加社工培训人员和实训基地、见习基地建设给予补贴。委托社工协会开展主题社工培训计划,2007年通过培训考试获得社工资格证书的有 213人,并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社工专业的实训基地和见习基地。还成立了老年社工、青少年事务社工等 10个领域的 25个职业见习点。

浦东新区专业社工机构目前有11家,专业社工服务拓展至社会保障和民政专项事务等领域。(------------供参考 回答时间:

什么社会组织影响力 篇2

一、老年人及其组织的社会参与现状

世界老年大会上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发展理念,其核心价值便是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杨宗传认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应包括参与经济发展活动、家务劳动、社会文化活动、参与社会人际交往、旅游活动、家庭范围内参与文化活动等等。通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使老年人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同时也使社会对老年人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1)

我国关于老年社会参与的研究是以“老有所为”的概念提出和进行的,也主要是从“奉献”的角度进行界定。1994年《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年—2000)》首次提出了“五个老有”的老龄工作总目标。其中,“老有所为”指出:“实现老有所为,发挥老年人的作用。鼓励、支持低龄和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可以看出,“老有所为”强调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老年人对社会发展继续发挥作用。(2)注重研究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事项,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反映,更是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思想。

1. 老年人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

老年人在社会参与中,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参与意愿。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老年人是否真正愿意参与到社会中,从现有调查显示,(3)“希望参加”和“有机会就参加”的人数比例非常高,这表明大多数老年人具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这不过有些老年人参与意愿强烈而有些对社会参与较为被动。

2. 老龄协会参与社会事务的现状

老年人协会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组织。中国老龄协会可追溯于1982年3月成立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国委员会”,1995年2月19日改为现名。之后,我国老龄管理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老龄协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文件:2007年初,全国老龄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必须发挥老年人协会的作用;2012年,全国老龄办为推动基层老龄协会建设,专门颁布《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文件;2013年7月1日,修订后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多处提到老年群众社会组织建设,并明确了其职责和作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2015年前,全国老龄协会组织覆盖面将达80%以上,这充分说明基层老龄协会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与认可,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基层老年人协会在促进基层老龄工作、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和谐社会的建设,保持社会稳定,需要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的发展。我们应当倡导和鼓励扶持这种合作包容型的新的社会关系,使更广泛的人群和团体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广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更是不可忽视的一支社会力量。(4)老龄协会组织的参与能力各地情况不一,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和人口素质水平等。一般来说,组织能力较强的老龄协会,老年人不仅组织参与度高,且晚年生活质量水平也相对较高。

二、老龄协会组织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作用

老龄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老年协会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是搞好老龄工作的重要保证。尽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和精神慰藉是社区老年协会工作的主要责任。强化管理是搞好老龄工作的关键前提。(5)作为老年人的重要组织,调动和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是老龄协会的主要出发点。

老年协会的社会影响力来源于其为老年人所办事的效率与效果。只有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才能体现老年人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老龄协会,其组织老年人参与的社会事务不同,其影响力亦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农村的老龄协会,其主要的工作职责是:其一是为老年人服务。作为老年人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判断参与绩效的重要标志就是服务的具体结果,即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其二为参与村政建设。投资村政建设是老年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参与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调解邻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等。其三为监督村务公开。村务公开是村庄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关系到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老年协会利用自身优势,能积极参与村务公开监督活动,对监督内容、形式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派人参与村务中的财务监督,能起到应有的作用。(6)如此,在组织老年人参与这些村务活动过程中,老龄协会能够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将个体的老年群体汇聚成一股推动农村建设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城市中,各类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协会也在调动和发挥城市老年人参与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这些老龄协会既能够成为党和政府关心团结和凝聚各特殊群体的桥梁和纽带,又能够根据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特点和技能,积极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提供为社会“再作贡献”的“舞台”,同时也丰富了离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

具体而言,老龄协会组织对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起着“软管理”作用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党组成员闫青春副主任指出:“社会组织的性质和宗旨与老龄事业的基本公益属性和为老服务目的是完全吻合的,他们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以其非营利性的规范化管理与服务,可以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办和提供公益性、社会性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护、机构养护等多种服务的重要力量。”(7)老龄协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因其主要是老年人根据个人意愿、兴趣和利益组织起来的,因而在管理老年人方面具有明显的组织优势。一方面,他们更了解老年人社会参与需求,更能理解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行为,另一方面,因其本身代表老年人群体的利益,因而能够获得老年人的信任,在引导、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事务的活动中能够获得老年群体的支持与拥护,因而可以起到社会组织所具有的“软管理”作用。

2. 对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起着“粘合剂”作用

老年人虽然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受制于身体、时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在是否真正投身于社会活动中往往会持观望、迟疑等态度。学者调查发现,被邀请或有组织动员仍然是影响我国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最重要因素。(8)毫无疑问,如果能够借助老龄协会去邀请或组织动员老年人,那么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老龄协会发挥着重要的粘合剂作用。

3. 对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起着“催生剂”作用

老龄协会是老年人群体组织,其本身会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适合老年人的活动,例如组织义工、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照料、心理疏导等各方面服务。有些老龄协会还组织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进行志愿帮扶。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龄协会不断宣传老有所为的理念,这对老年人潜在的社会参与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催生作用,有助于培育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精神。由此,老年人的自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进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三、老龄协会组织参与能力的提升路径

虽然老龄协会在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老年群众组织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实力还比较弱小,(9)尚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提升老龄协会组织参与的能力。

1. 逐步形成较健全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

有关领导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要负责沟通情况,研究政策建议,加强协调协作,务必形成合力。还要建立经常的学习制度,不定期召开离退休会员的座谈会,通报重要工作和重大改革并听取意见。要多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老年协会的工作,重视各老年协会经验的总结和交流。最后,要在生活上多加关心,逐步改善离退休专业人员的生活,对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会员提供必要的帮助,切实维护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10)上级部门的机构保障能有效发挥基层老年协会的作用。

2. 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老年协会建设

要将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纳入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并将老年活动建设室作为民生工程进行立项,也可向省政府申请老年协会建设专项经费,并且对老年协会建设提出规范化的要求。从而使老年协会达到规范化,走向科学化发展,并发挥更大作用。(11)老年协会能得到有关部门物质方面的支持变更能提升工作的效率与进度,从而促进和谐老年的发展。

3. 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优势

什么社会组织影响力 篇3

一、故事回放:美国预算制度的建立历程

预算公开及其法治化是现代公共财政的核心,是良好政府治理的外在表达。完整有效并逐步法治化的公共预算制度,对于历史上的美国社会告别权贵市场经济,步入坚实的法治市场经济轨道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美国预算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上天对美利坚民族的特别恩赐,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特定的组织和个体付出长期的努力争取而来的。重温这一历史进程,可能会让我们对每个组织和个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有新的认识。

20世纪之前,美国各级政府都没有完整的公共预算制度。那时所谓预算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后报账单,为贪赃枉法留下无数机会,腐败现象屡禁不绝。美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始于纽约市的预算改革。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里,纽约市既是全美最大的金融、贸易、工业城市,也是美国最大的单一公共财政支出机构。1898年,纽约市财政支出相当于整个纽约州花费的5倍,是全美所有州支出的1.33倍,是美国联邦政府支出的1.14倍,其债务超过了全美所有州的债务总和。缺乏民众和议会有效监督的报账式预算,最终引发了纽约市的政府财政危机和社会严重动荡。在民间力量和纽约州议会的强大压力下,纽约市的预算民主改革开始起步。

1904年,由纽约、芝加哥、波士顿等城市12个民间组织组成的“城市会计和统计联合委员会”公开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广泛用于私人公司的会计制度同样可以用于城市管理,分析城市的财政状况,会计制度可以让公众根据更多的信息来选择自己的政治代表,对城市的财政状况进行监督。1905年,纽约市进行财政行政改革的专业会计师与反对城市腐败的社会改革者们走到了一起,决定共同成立一个独立的公民代理机构,探索城市财政行政制度改革。1906年成立“城市改进局”,1907年正式组建智库“纽约市政研究局”。研究局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阿兰、亨利·布鲁厄、弗里德里克·克利夫兰,人称“ABC”。预算改革者指出,预算问题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数字汇总问题,而是关系到民主制度是否名副其实的大问题。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而“看不见的政府”必然是“不负责任的政府”。“不负责任的政府”也不可能是民主的政府。预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看不见的政府”变为“看得见的政府”。“看得见的政府”,人民才能对它进行监督。在这个意义上,预算是一种对政府及其官员“非暴力的制度控制方法”。

预算改革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预算原则:一是公共预算是未来的预算,是一个关于政府未来支出的计划, 而不是事后的报账。二是公共预算是完整的预算,是一个统一的包括政府所有部门支出的计划。三是公共预算是详尽的预算,是一份需要进行分类列举,包括政府机构所有项目详细支出的计划。四是公共预算是合理的预算,是一份需要认真说明支出理由,并能对支出的轻重缓急作出明确区分的计划。五是公共预算是有约束力的预算,必须对政府的行为有约束力,没有在计划中列支的项目不能开销, 列支的钱不得挪作他用。六是公共预算是合法的预算,预算计划必须得到权力机构州议会的批准,并接受议会和民众的监督。七是公共预算是透明的预算,为便于接受监督,预算内容和预算编制过程必须透明。

在预算改革者的敦促下,纽约市在1908年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现代公共预算。虽然这份预算很粗糙,只有市政府的几个主要部门拿出了分类开支计划。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纽约市的预算日臻完善,预算文件从1908年的122页迅速增加到1913年的836页。这背后是预算改革者的执着推进和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他们通过展览、讲课、办培训班、媒体宣传、散发手册等形式,向专家、消费者和民众宣传预算制度和公共财政改革。1911年,纽约市政府花费10万美元,举办第一次“市政府财政预算展览”,一个月之内就有约100万纽约市民赶来参观。1911年之后,纽约市将预算展览常年设立在城市学院里,供人们随时参观。在1916年的预算展览上,“纽约市政研究局”的研究人员甚至通过制作相应模型来说明市民如何消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

同样的,因为预算改革者们的成功宣传和大力推广,纽约市的预算改革经验很快引起了美国其他城市的兴趣,它们纷纷索要“纽约市政研究局”编制的“市政会计手册”,并派人参加“市政研究局”举办的培训班,直接推动了各州的公共预算改革。到1910年中期,公共预算改革进入高潮,“预算” 这个词就像“社会正义”或者“美国方式”一样,成为时髦的流行政治术语。在这种背景下,1910年,纽约市启动的公共预算改革扩展到了联邦一级。1909年,塔夫特当选美国总统,面对快速增长的联邦政府机构和连续5年的巨额财政赤字。他邀请纽约州的阿兰和克利夫兰讨论推进联邦政府公共预算改革,克利夫兰随即被任命为“总统经济和效率委员会”的主席,并于1911年获得了国会的批准和拨款。在这个被外人称之为“塔夫特委员会”的推动下,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预算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克利夫兰网罗大批有志于预算改革的社会精英,通过将纽约市公共预算改革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联邦政府,将预算的权力从议会逐步转移到行政部门,建立起了总统在行政机构之上的最高地位和权力,从而促使美国现代总统制的形成,造就了一个更加强有力的政府。1912年,克利夫兰发表了著名的“国家预算的需要”论文,全面阐述了进行联邦公共预算改革的原则、步骤和回答了人们的疑问,成为美国预算民主历程上的里程碑。1914年,新上任的威尔逊总统,将原来的“塔夫特委员会”改造成了“政府研究所”,并由原“塔夫特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威廉·威劳比担任“政府研究所”的所长。该研究所在1916年正式成为了今天大名鼎鼎的“布鲁金斯研究所”。在“政府研究所”和威廉·威劳比的大力推动下,到1919年,美国已有44个州通过了预算法。到1929年,除阿拉斯加外,所有的州都有了自己的预算法。1920年,美国参众两院联合委员会通过了威廉·威劳比所长协助古德众议员起草的“预算与会计法”,即著名的“古德法案”。1921年4月,新当选的沃伦·哈丁总统正式签署该方案,从而在法律上完成了美国联邦一级的公共预算制度改革。

经过17年的努力,美国预算民主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跨越,从地方一直到联邦都全面建立了法治化的公共预算制度。公共预算改革使政府成为负责任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成为现实,从而在根本上重塑了各级美国政府。

二、故事解读:蝴蝶效应与组织社会责任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于1963年正式提出,其诗意的形象表达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美国预算制度改革从纽约州起步,然后席卷全美的建立历程,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蝴蝶效应”过程。我个人认为,“蝴蝶效应”之所以能够产生,至少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初始条件下要有蝴蝶能够扇动几下翅膀;二是要有能够引起龙卷风的大气环流演变机理和机制。在上述故事中,纽约州扮演了若干只扇动翅膀的蝴蝶,从开始的研究驱动,即公开发表研究报告,认为应该将私人公司的会计制度引入城市财政管理,到成立以“ABC”为代表的“纽约市政研究局”,首次提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预算原则,到1908年推出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现代公共预算,一直到作广泛且有效的社会宣传与推广,最终导致了纽约市的其他系统发生了变化,一个月内上百万民众的参观,大受欢迎的“市政府财政预算展览”,各个州的学习兴趣和模仿,塔夫特总统的支持与认同,一直到各个州与联邦政府的预算法案的通过,最后各级美国政府都完成了法治化的公共预算制度,形成了重塑美国政府治理机制的龙卷风。

这一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各种失败、失灵、失误,如果有社会组织能够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开展工作,而不是一律选择沉默,“平庸的恶”就可能不会在社会无限蔓延,特定的社会领域就可能不会毫无希望地被长久地锁定在某种落后状态当中!这正是组织社会责任思想的精髓,每一个组织都应该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这里的担责,并不是要求每个组织或者个体都要当雷锋或者多大的时代英雄,而只是需要做一个“克制、谦逊、执着”的沉静领导者2,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核心业务运营过程中,主动考虑自己的影响和应尽的责任。如研究机构的责任,就是要研究真正的问题,努力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政府组织的责任,就是要有义务接受议会和民众的监督,并为接受监督保证必要的透明度或提供相应的条件;媒体的责任,就是有义务在其影响范围内倡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潮……不要小看这些似乎并不“英雄”、甚至只是“本分”的行为,正是它们成为了引起全美公共预算制度改革龙卷风的蝴蝶翅膀。相反的,如果我们都选择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那么如果被长久地锁定在社会落后的状态中,“我们当中没有人仅仅是牺牲品,我们也都是它的共谋者”。

按照组织社会责任的思想,社会中的蝴蝶效应是非常广泛且普遍的,每一个组织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一份责任。这里我想再次重复一下哈维尔的自省和警惕:“我们不能将每件事都归咎于前统治者,不仅是因为这样做不真实,而且也会削弱今天我们每个人所要面对的责任,即主动地、自由地、理性地、迅速地采取行动。让我们不要受此蒙蔽: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国会和总统,都不可能单靠他们的力量获得成功。同样不能指望仅仅是这些人能挽救天下。自由和民主包含参与,因而是所有人的责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深入分析,如果有无数只蝴蝶在无数次地坚持扇动翅膀,其实初始条件下的偶然事件驱动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大概率事件驱动,作为每一个组织的“边缘力量”就会促成更多的“边缘革命”3,使得偶然事件不再偶然,从而大大加快社会进步的历程。

三、故事升华:互联网时代的蝴蝶效应新常态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进步的蝴蝶效应,或者说由单个组织诱发的社会化创新将会以更频繁、更有效、更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在步入信息和知识高度共享与对称的零边际成本社会,蝴蝶效应的另一基本机制,即迅速放大的机制正在广泛地生成。通过迅速地发挥不同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各自优势,协同产生资源匹配的长板效应,从而快速形成几何级数的放大机制,使得蝴蝶效应的产生将更多的不再是偶发的个例,而是会演变成为新常态。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对称、公开与共享,使得每一个组织都有可能从细微之处入手引致产生具有创新性、大众性、叠加型、可持续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

组织社会责任的思想并不倡导任何组织,特别是个人毫不动摇地献身于伟大目标和高尚的事业,也不鼓励特定的组织和个人去挑战整个体制机制以推动宏大变革的高尚概念,而是将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每个组织和个人,能够力所能及地管理好自身决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够基于自身优势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能够自觉地遵守适用的法律和国际行为规范等法律和道义的底线。通过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通过“长板效应”等放大机制,演变生成改变社会的巨大力量,这是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应该努力去做到的。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言,“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规”。

组织社会责任对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要求,只是要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守住为人的本分。这也是我们能够期待这种类型的社会进步推动方式能够可持续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能做到可持续,又何谈得上是社会责任思想呢?美国的传奇人物海伦·凯勒曾经说过:“我渴望做那些伟大而高贵的任务;但是,我最首要的责任和快乐却是去完成那些卑微的任务,视它们是同样的伟大和高贵。世界在前行,不只是那些英雄们的力量在推动,也同样包括那些来自每个诚实的工作者微小推动的积累。”特别是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应该将社会进步的期望和希望放在每一个组织和平凡的个体的持续努力之上,而不再想当然地将其寄托于无须再作人为努力的万能的市场机制(当然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但同时要牢记的一个事实是市场要发挥作用,离开组织和个体的努力也是不可能的),或者政府无处不在的科学调控上,或者是NGO等社会组织的伟大奉献精神上,或者是又一个伟大的救世主上。组织社会责任的哲学是把社会进步的希望或者让我们得救的希望,放在每一个组织和个体持续执着的努力、创新和变革以及彼此复杂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

我们还可以重温一下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一段话:“伟大的领袖其实都是更大的历史力量的产物,而这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却是由绝大多数的平凡人在处理日常琐事中一点一滴地累积而成的”。

最后,还是引用《沉静领导》中的三个品质与大家共勉,它们是“克制、谦逊、执着”。

什么社会组织影响力 篇4

1.晕轮效应

当我们知觉了他人的某个特征之后,就会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借此去推断此人具有其他的类似特征,就好像月亮周围的月晕将月亮的光芒放大一样,将知觉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这种现象就叫做晕轮效应(Haloeffect)。由于人们在知觉他人时,通常是根据少量的信息首先对他人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印象,也就是做出好恶评价。当一个人被评价为“好”时,那么知觉者就倾向于对其赋予一切与好有关的品质,就像为此人戴上了一个好的光环;当一个人被评价为“坏”时,那么知觉者就倾向于对其赋予一切与坏有关的品质,就像为此人戴上了一个坏的光环。这说明人们在社会知觉中习惯于对他人做出高度一致性的评价,一好百好或者一无是处。晕轮效应是一种明显的以偏概全的倾向。当知觉者运用有限的信息做出判断,或者对被知觉对象的特征界定比较模糊,以及被评价的特征隐含有道德含义时,知觉者最容易出现晕轮效应而对他人产生刻板印象。

2.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又被称做是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是知觉者在极其有限的信息基础上形成的对他人的整体印象。首因效应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即最先知觉到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则与首因效应相反,人们最近接受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起到强烈的影响。一般来说,在知觉不太熟悉的人时,首因效应起到较大的作用,人们总是用后面得到的信息想方设法地去证实第一印象;在知觉比较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起到较大的作用。

3.选择性知觉效应

人们在知觉的时候,并不是对全部信息都进行加工,而是只对那些与自己的经验、兴趣、态度等相符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形成了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fon)。选择性知觉使人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强调了某些信息,同时也忽略了某些信息。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知觉的原因。例如,同样一个人站在人们面前,一个美发师可能会比较多地注意到他的发型,一个服装设计师注意的是他的衣服,而一个牙齿整形医生可能会比别人更能注意到他不整齐的牙齿。

4.对比效应

我们在知觉事物的时候并不是孤立地看待我们的知觉对象,而是倾向于将其与相近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知觉,我们会经常把接触到的同类事物进行对比,这就是对比效应

(ContrastEffect)例如,一个主管人员在面试职位候选人时,总是喜欢在候选人之间进行比较。特别是在那种小组性的情境面试中这种效应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一个候选人与一群表现平庸的候选人被安排在一个小组中进行面试,那么面试考官就容易对他做出比较好的评价;而同一个候选人被安排到一组都非常出色的候选人之中进行面试的话,那么他所得的分数可能就会比在前面一组中的时候低一些。

5.宽大效应

个体在知觉他人时,如果是在缺乏足够的信息情况下做出判断,大多数人都倾向与较多地做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这就是对他人知觉的宽大效应(LeniencyEffect)。人们做出这样的评价一方面是由于积极的评价会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感到愉悦,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愉快的事情比不愉快的事情要多,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对事物做出高于平均水平的评价。

6.后视偏差效应

人们有时候回忆起某件事物再次对其做出知觉和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这种现象叫做后视偏差(HindsightBias)。通俗地讲,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事后诸葛亮” 的现象。例如,当某人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常常会有人似乎很有先见之明的说:

“我早就知道他会这么做的”。后视偏差反映了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7.投射效应

什么事群团组织 篇5

群团组织

编辑

群团组织是“群体性社团组织”的简称。一般来讲,社团组织分为“群体性社团组织”、“学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术性社团组织”、“活动性社团组织”。其中的“群体性社团组织”主要特点是经常进行群体性活动,诸如:户外游玩,集体演讲等。群众性的团体组织,即不是党委机关,如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也不是有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机关,如工商局等。在我们国家群团组织是在编的,工资待遇和党政机关相同,只是没有党政权力,是中国共产党组建的,主要有青年团、妇联,工会、工商联、残联、文联、关工委等,是党联系这方面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帮助党联系这方面的群众,并帮助作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向党反映这些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关于企业组织类型是什么 篇6

首先我们先解释解释几个大家经常会混淆的概念,这些概念没有理清楚,创业路上会贻笑大方的。

1、企业和公司的区别

很多人会把这两个词混为一谈,简单的说,企业的范围比较大,企业包含了公司,公司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组织,企业除包括了公司以外,还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外资企业等(但是不包括个体工商户).

当然,这两个词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此外,企业和事业是一个相对名词,说企业肯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说事业单位,那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比如医院、学校都是事业单位。

2、法人和自然人(公民)的区别

法人通俗的说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法人的类型比较多,像政府、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比如红十字会、协学、寺庙等)、公司都是法人,通常法人是一个组织。自然人就是我们生物学上的人,公民我就不说了,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

要注意一点,个体工商户不是法人,他们属于自然人(公民)的范畴,除非他们要银行开户,是可以不刻章的。个体工商户和业主本人自然人是一体的(后面会进一步解释).

军队比较特殊,他们也是法人,只不过不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设立的法人,军队法人可分为军队机关法人、军队事业法人和军队企业法人。

好了,了解了法人的概念我们就可以明白了,你的公司除了和公司发生经济业务往来以外,还可以和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等发生经济业务往来。

3、法人和法定代表人的区别

这两个词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混为一谈的,经常有人问“你们公司的法人是谁”,这句话本身就是有语病的,法人的概念上面已经说完了。公司的营 业执照上都会有个“法定代表人”,这个“法定代表人”并不一定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甚至股份没有都可以(经理也可以当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解释 我就不说了,简单的说,你要和别人签订合同,即使没有公章,法定代表人可以代表公司来签字。

所以,以后创业者千万别说“我就是公司的法人”,省得贻笑大方!

好了,下面进入正题,请大家认真听讲!

二、个体户

首先要说明下,个体户不是正式的法定名称,只是民间的一个俗称。

个体户的历史非常长,比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看到的镖局、客栈、酒家都是个体户的概念。现代社会中,街头的小卖部、食杂店、餐饮店、服装店基本都是以个体户的形式存在的。

个体户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个体工商户(依据国务院分布的《个体工商户条例》登记),另一种形式是个人独资企业(依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注册)。这两种形式也搞得我很头大,问了我的朋友郑明龙律师,他说个体工商户是历史的产物(1994年在没有《公司法》之前),早 期注册公司不容易,基本只能是国企,国家对个人从事经营活动就给了个“个体工商户”的名号。对于开公司的创业者来说,不要去管那么细。总而言之,通常情况 下你雇佣了8人以下(数量不是绝对的哦)登记个体工商户,其他的建议注册个人独资企业。

个体户通常是一个人,或者一家人一起来经营,然后再雇一些伙计。不管哪种类型,他们的最大特点是企业主承担无限责任,啥意思呢?就是说万一你开的店着火死人了,如果是你的责任,你要把自己所有财产来赔偿,赔到你倾家荡产为止!

注意,两种个体户都不是法人哦。

三、合伙企业

如果一个人或者一家子的力量有限,要经营某个较大的事业却搞定不了,这个时候就找人搭伙呗,合伙企业和个体户一样,不是法人,也是要承担无限责任的,出了事要全部身家来赔。

不过合伙企业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普通合伙企业

你拉上几个朋友,不光投钱,还要出力一起经营,可以成立家合伙企业。最重要的特点是要连带无限责任,比如又出事了,追偿方可以要求合伙企业的任意一方合伙人追偿全部责任(当然也可以分别追偿),就是说合伙人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像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医师事务所、设计师事务所这些合伙企业,主要是靠专业知识提供服务。如果某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居心不轨,联合被审企业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被抓要赔,这样对于其他合伙人要连带责任是不公平的,所以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就此诞生了。

该类合伙企业的特点是,如果一个合伙人在经营中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损失,他就要承担无限责任,其他合伙人只承担有限责任。如果非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损失,由全部合伙人一起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在企业名称上一定会增加“特殊普通合伙”字样,比如“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说到这家会计师事务所,这家所老牛逼了,中国10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由好多大所合并而成,为什么牛逼呢?因为我就是从这家(其中合并的一家)出来的。

特殊的普通合伙形式在全世界中国是独有的,国外没有这种叫法,大家看看名称就很奇葩了,又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

3、有限合伙企业

我们看到很多VC机构、公司的期权池平台都是以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成立的。

这种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分为普通合伙(GP)和有限合伙(LP)两种,总人数一般在50人以内,至少要有一个普通合伙人(GP),可以多个GP,所以有时会听投资人说到双GP、多GP的词。普通合伙人要管事,同时承担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不管事,因此仅承担有限责任。

这种合伙企业非常适合投资和股权激励的业务,所以我们看到很多VC机构,和你谈的是某某投资有限公司,但签合同时却是他们下属的某某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实际上这是他们作为GP发行的某一期的风险投资基金。

另外,公司的股权激励的期权池平台,基本上也是以这种企业形式存在,公司要做员工股份期权时,通常会成立一家有限合伙企业,让享受期权的员工 成为这家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LP),公司的负责人充当普通合伙人(GP),然后这家有限合伙企业成为该公司的股东。这样所有的LP投票权都由GP 代理了。

我来装个逼,说个比较高深的,显摆下博学(真像是十几年前考了几年注册会计师过不了,所以才转行创业的,考注会一定要学很多经济法)。有限合 伙企业的合伙人可以是自然人或者法人,那么,如果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来做有限合伙企业的GP,就是个矛盾体了,因为有限合伙企业是无限责任制的企业,但 是承担无限责任的GP又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最终却只能承担有限责任了。

然而事实上,VC或者期权池平台为业务的有限合伙企业,其实也基本上没啥风险,因为这类公司都是以投资为形式的,其他业务不涉及,只要钱到位了,就没有其他的风险了。

四、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企业组织了,现在大众创业环境下,创业者成立的基本都是有限公司。早在大航海时代,从16世纪开始,荷兰、英国就开始 有了公司(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司),他们才开始称霸全球,可见公司的力量!现代公司无处不在,NBA是一家公司,纳斯达克也是一家公司。

公司发展史上有很多有趣的事,比如什么东印度公司、威尼斯商人、郁金香事件等等,有兴趣的可以问问度娘。

公司的出现是由于个体户、合伙形式的企业满足不了所有权(股东)和经营权(职业经理人)的分离后的产物。其实我国古代就有公司的雏形,比如 《乔家大院》里东家每年底都要召集各地的掌柜回来合龙门账(中国古代的会计记账方法,此处再装个逼,我也是学过会计史的人),东家就是股东,掌柜就是职业 经理人了。

有限公司有以下一些特点:

1、有限公司是公司中比较初级层次的公司,股东规定是50人以内,并且股东要转让股权的话原有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

2、正因为有限公司的股权买卖有一定的限制,很难在公开市场上交易,所以股东的股权比例是按百分比来区别的,比如创始人A占60%,联合创始人B占20%,风险投资人C占20%。

3、所谓的有限公司,就是股东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打个比方,我参与投资了某个企业,注册资本100万,我投了20万占20%,公司出事了, 要承担200万的债务,如果是合伙企业,大家就要连带承担200万的债务,而有限公司的股东只要你20万认缴资金(或者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到 位了,你就不用承担更多的责任了,所以才叫“有限责任”。

此外,还有种叫一人有限公司的,就是说股东只有一个人,这个和个体户的区别在于,虽然股东只有一个,但是依据《公司法》注册了公司,这个股东只要按注册资本的金额认缴了资金,他就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不用把个人、家庭财产拿出来赔了。

一个自然人只能设立一家一人有限公司(但可以设立多个个体工商户或者个人独资企业),如果是法人设立一人有限公司的数量就不限定了。一人有限公司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叫国有独资公司,这个大家知道这点就好了,不用深究。

还有一个注意点,公司取名时,公司类型用“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都是可以的,代表同样一个意思,都是有限公司。

五、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公司是公司的高级阶段,通常又可以分为普通股份公司和挂牌股份公司。不管是有限公司,还是股份公司,都是依据同一个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注册设立的。

1、普通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与有限公司的区别不影响经营范围(生产、销售都不会变化)和内部管理(以总经理为首的职业经理管理团队),区别在于《企业家》等高端 杂志经常说的“公司治理”,所谓的“公司治理”就是股份、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什么什么的,不要担心,等你公司要改制或者挂牌 时,自然会有人教你的。

有限公司做到一定程度,由于资本金的扩大,股东数量也会更多,这个时候就可以改制成股份公司了(当然公司一开始设立时也可以直接成立股份公 司)。有限公司的股东数量从发起到转让后通常不会超过50人,股份公司的发起人是2-200人,但是成立1年后,股东可以随意转让股份,这个时候股东人数很可能超过200人,超过200人就属于公众公司了,超过200人如果没有挂牌的问题现实中很复杂,这里不多说。

额外说说美国的情况,美国的公司如果公司股东超过500人,就属于公众公司了,公众公司一定要公开公司的财务状况。前几年Facebook为什么急着上市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由于股权激励,公司的股东要超过500人了。

股份公司的股份通常说我有多少股,然后是每股多少钱,但是一定是同股同价同权的(普通股、优先股不展开讨论了)。这个和有限公司说的多少百分比例的股权是不一样的。

2、挂牌股份公司

如果股份公司的股东在经营一段时间后需要超过200人,证监会通常要求挂牌,所谓的挂牌就是要求你在某个交易所进行登记,然后公司的股份可以在市场上公开交易。

挂牌公司随着交易所的不同,股权的交易方式和活跃度是不一样的。目前国内的交易所除了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外,还有北京的新三板,另外还有各地方政府主导的四板、五板,比如什么Q板、E板、海西股权交易所等等,此外上交所的战略新兴板听说也很快要出来了。

公司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挂牌可以叫IPO,IPO的意思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这叫上市,是可以向广大股民在挂牌的那个时间点增发股票融资的。新三板不叫上市,因为挂牌的那个时间点是不能增发股票,只能在挂牌后向特定的对象再融资,所以新三板只能叫挂牌。

此外,我想说一下我自己的观念,公司如果到股份公司这一层级,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特别的商品了,因为公司的股份可以随意的交易,即然可以随意交易,那不就是商品吗?只不过是切成块一块一块的交易就是了。

六、外资公司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还存在外资公司,我记得以前外资公司包括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简单的说就是合作、合资、独资三种类型。合资和独资好理解,所谓的合作就是为了某一个项目的确立和完成而特别设立的一个企业。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我也不想去深究了。

外资公司与我们土鳖创业者基本没有毛线关系,了解一下三种形式就行。

七、其他公司形式

除了上述几种企业形式之外,我再补充几种常见的形式:

1、集团公司和公司集团

集团公司不是一种法定的组织形式(就是说《公司法》里是没有对其规定的),它通常是一些自认比较牛逼的国企或者民企设立的一家有限公司或者股 份公司,所以它是一个法人。集团公司的名称里带有集团两字,然并卵,说白了,我认为主要是用来装逼的,除了名称比较屌以外,经营业务、公司治理是没有任何 区别的。

集团企业的注册是依据工商总局出台的《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来管理的,注意它只是规定,而不是法律哦。我们这边很多事务制定了法律,然后涉及更细的事情之后相关执法部门又会搞一些“规定”、“条例”、“办法”出来。

当然要设立集团企业也是有一定的门槛的,通常是注册资本不能少于5000万(有些地方低到1000万),然后下属参股或者控股公司要有5家(有些地方低到2家).

所以大家不要被人拿出集团公司的名号给忽悠了!更何况,有些人其实没有成立一个实际的集团公司,而是由于他名下有很多公司,然后在名称上印上某某集团(这是公司集团的概念),这事工商网站查一下就知道真假了。

公司集团和集团公司又是啥区别?老非不是在玩文字游戏。集团公司很明显,它就是一家公司,是一个法人,只不过下面有很多子公司。公司集团呢, 是一个经济名词,不是一个法人,比如未来老非可能会非常牛B,控制了N家企业,这些企业在我眼里就是一个集团军,然后我就可以号称我们老非集团,就是指我 的所有企业了。

财经媒体上,大家在谈的什么唐万新大哥的“德隆系”、卫东大哥的“涌金系”就是指一个公司(企业)集团,说白了就是有一位大哥,手头控制了好多公司,然后发号施令、呼风唤雨的,很拉风,然而下场好像都不是那么的好。所以创业者不要成天称大哥,大哥不好当啊!

2、子公司和分公司

很多人搞不清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区别,子公司是一家独立的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就是说某家公司以控股(50%加1股就能话事了)或者参股(股权比例不大,只能跟着大股东打酱油)形式投资了一家公司,那这家公司就是我的子公司了。

分公司呢,它不算是一家独立的公司,当然不算法人,分公司相当于一个公司的部门,不过我这个部门可能在外地,在外地也要招人交社医保、经营业务开发票,这个时候我就要在外地(其实本地也可以)成立一家分公司。分公司的营业执照上没有法定代表人,只有负责人。

分公司所有法律负责都由母公司承担,比如分公司向别人借了一笔钱,就要由母公司还,而子公司向别人借了钱,母公司是不管的。

3、办事处

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或者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都可以在不同地方设立办事处,办事处也相当于公司的一个外地的部门,和分公司的区别在于,这个办事处无法为员工交社医保,也没办法经营业务开发票。

好了,关于我天朝不同企业的组织形式基本就说这些了,我没有讲很深层次的内容,但是我是非常非常非常的用心的在撰写,希望创业者们能用最少的时间了解企业的不同形式,涨个姿势,认真阅读后,和别人交流时会对你有士别三日的感觉。

八、One More Thing

又是乔大爷环节了,乔大爷在每次演讲的最后都会来个“One more thing。。。。。。”。

为什么“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这么屌的公司前面不用加地名呢?为什么他们这么屌却还是“有限公司”呢?为什么有人取公司名时会有“厦门老非科技有限公司”和“厦门市老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呢?

1。公司名称不带地名的情况

如果你想像小米、华为那样在公司名前面不冠地方名称,是需要经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审批的,审批的条件如下:

(一)国务院批准的;

(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

(三)注册资本(或注册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

(四)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另有规定的;

当然你的公司一定要非常牛逼才行,工商总局才会给你批的。

另外如果你的公司名称想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作为公司名称开头,那一定得经过国务院审批才行,民企基本上是无望的,创业者不要有这个幻想。

2。为什么小米、华为不是股份公司?

小米还不是股份公司有两个原因,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是VIE架构,所以国内公司还是有限公司的形式(以后有机会再讲VIE)。即使他们不是VIE架构,也通常情况下还会是有限公司,等他们要启动上市之前,才会“股改”,改制成股份公司。

华为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翘楚、奇葩和楷模,他们坚持不上市,90%以上的股权都给了员工(好像任老爷子只有1.4%的股权),如果改成了股份公 司,员工的股权就可以随意买卖交易了,这样股权就有可能被外人控制。当然你可能会问几万人都有股份耶,不是说有限公司只能和50个股东吗?这个可以通过代 持、合伙企业或者有限公司作为股东来操作嘛。

3。公司名称带不带“市”“责任”的问题

比如,相同的创业者以“老非”为字号取名时,可能会有“厦门市老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厦门老非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而这个区别一点都没有影响公司经营范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呢?

哈哈,告诉你个秘密,那是因为国内有很多做企业的有迷信的观念,也不知哪些所谓的风水先生的说法,公司的名称字数,按一定的算法(具体我不教你,因为我不宣传迷信),算到某一位最后是兴、旺、衰、败,就代表你公司的命运,所以就会刻意加减“市”“责任”等字眼上去。

4。地方名称在前面和中间的问题

什么社会组织影响力 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消费者

前言: 目前, 我国很多商业伦理的研究团队加强了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关注, 企业对社会活动的感知情况, 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威望, 对企业品牌的打造和声誉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分析企业对社会责任活动的感知情况, 对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 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首先, 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研究的团队, 要对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 长期以来, 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关系都是很多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 对组织和公众关系的定义纷繁复杂, 要根据以往研究者的研究结论, 对当前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使组织和公众关系的研究能够更具科学性。很多社会公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都会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发展情况的重视, 通过社会的政治福利情况, 对社会活动的具体影响进行判断, 以便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分析能够具备更高的科学性[1]。要加强对组织和社会公众关系的概念分析, 科学的进行组织社会公众的维度选择, 使不同领域下的具体关系能够通过沟通联系实现应用水平的提高。另外, 一些组织和社会公众在进行关系构建的过程中, 经常根据实际关系的变化情况, 对影响组织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因此, 加强对关系因素的分析, 能够使参与社会活动的组织具备更强的应对危机的能力。一些社会团体在实施危机策略分析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传播行为的不同对沟通形式进行控制, 使沟通活动能够保证企业的商业活动质量。

2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感知

2. 1 根据印象深刻度进行感知分析。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感知分析的过程中, 需要按照企业的印象深刻度对社会活动感知状况进行分析。首先, 要加强对企业利润情况的研究, 从企业满足盈利目标的角度出发, 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参与情况进行研究, 使研究的过程能够保证适应企业的盈利需要[2]。在进行社会责任分析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研究流程的关注, 使企业能够从利润的分析中获得对社会活动责任的感知, 提升定义的科学性。要加强对企业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自愿情况的关注, 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一般性问题的分析, 实现企业定义水平的增强。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分析的过程中, 企业各类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可以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具体落实情况, 对提升企业社会活动参与度的方法进行研究, 以便企业的社会活动选择能够涵盖更广的范围。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活动实践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相关原则性问题的关注, 使企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能够更好的对相关底线进行遵守。企业要加强对伦理性问题的关注, 加强企业社会活动过程中对人权和环保事务的关注, 以便企业可以从参与慈善活动的角度出发, 对企业各类活动的实际社会价值进行判断, 提升企业对构建公民社会的贡献力度。

2. 2 根据信息获取渠道进行感知分析。在进行信息渠道研究的过程中, 要结合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相关理论, 对获取信息渠道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特点进行判断, 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现有的法律制度, 并提升对社会文化的关注程度[3]。要结合企业当前拥有的信息渠道特点, 对理论研究的正确性进行保证, 既要使用网络手段对网站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 也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情况的关注, 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现有的信息获得渠道, 对慈善需要进行分析。要在企业实施捐赠活动的过程中, 对主办单位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进行分析, 使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能够得到全面的判断。企业在参与慈善活动的过程中, 要根据活动的社会化特点, 对企业的具体业务进行分析, 以便企业的活动能够同具体的能力实现对接。在进行企业能源状态分析的过程中, 可以从环保的角度出发, 对企业和社会责任活动的长期关系情况实施研究, 以便企业的核心事物能够同社会责任活动保持充分的联系。

3 企业社会活动和组织消费者的关系

3. 1 企业和公众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建立。首先, 在分析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之前, 要对企业的具体社会责任活动方向进行研究, 并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 对企业社会活动的状况进行了解, 以便企业可以根据核心业务的情况, 对企业的具体发展能力实施调查。在进行企业能源发展状况研究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企业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情况, 对研究活动的特点实施调查, 以便企业可以更好的根据具体的社会责任进行慈善活动的属性分析, 提升企业战略规划的整体质量。企业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社会组织的要求, 对企业的各类核心服务情况进行研究, 使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能够得到全面的落实。企业要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各类社会团体的关系进行保持, 通过各项奖学金的设计, 实现企业环境状态的改善, 使企业能够通过伦理性因素的分析实现商业活动质量的增强。

3. 2 改变社会对企业的认识。要在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活动的过程中, 将社会各领域对企业的认识作为重点关注的因素, 不能简单的将企业正在承担的责任和社会对企业的认识进行对等, 使企业能够根据公众的具体感受进行社会活动水平的增强。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活动规划的过程中, 不能简单的根据客观事实进行活动的分析, 而是要根据社会各界的具体感知情况对活动实施规划, 以便活动能够结合各领域的感知情况进行拓展, 提升企业社会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结论: 分析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具体关系, 能够使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质量分析具备较高的科学性, 从企业社会活动的感知情况入手, 对企业的实际活动情况进行分析, 并调查企业对组织消费者的具体依赖情况, 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樊建锋.污名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2]毕楠.基于声誉资本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2.

是什么阻碍了组织学习? 篇8

面对变化,组织惟一可行的选择就是提高透明度。对组织来讲可怕的是信息不可以获得性,或信息失真,由此可能造成决策失误和引发连锁反应,其损失难以估量。

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组织学习,使你的组织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成功地实现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组织学习是围绕信息和知识不断努力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包括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全组织的学习,但更注重组织层面的学习。

组织学习≠个人学习之和

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要提升组织学习力,首先必须提升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学习力。组织学习的成效并非组织中个人学习成效的总和,它可以远远超越个人学习的效果,但也可能大大低于后者;组织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个人学习的影响,相反它可以主动地影响其他成员的学习。

具体地说,组织学习包括: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组织学习系统;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学习系统;以共享为基础的组织学习系统。也就是说,组织学习=反馈+反思+共享。这样的系统建设将促进组织中各类知识的流通过程更有创意,使成员中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在知识(信息/经验)交换流通中产生更高的价值。

日本学者野中和竹内突破了西方组织将组织学习仅仅看作是消息处理机的某些观点的局限,而把创新与知识产生的解释建立在动员和转化隐性知识和由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概念上,并且认为,组织学习也是组织内部获取、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过程。

反思的方法:寻找“根本解”

为了能从内源和外源的信息反馈中获得信息,形成知识和智慧,产生创新能力并转化为绩效成果,必须采取一些有效举措来加以支持。

反思是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习的基础,是品格的体现,不进行反思就看不到各种挑战与机遇。对于正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单位来说,从总体上谈,组织学习的反思内容,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关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认识个人作用的重要性,如果组织成员对创建学习型组织认为与我无关紧要,变革就不会发生;认识吸引他人支持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各方支持,不可能建立起组织学习的网络;认识产生实效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效果,不可能使组织成员领悟到具有持续创建的价值,而不予以支持,因而创建就不可能持续开展下去。

反思不能只停留在事件本身和行为层面就事论事的检讨,而应由表及里,研究时间和行为的背后结构,找到心智模式存在的问题,找到根本解而不是症状解,即要变单环学习为双环学习。所谓单环学习即关心—了解—行动—反馈这样一个过程,它能增进功效而且能有所校正,但并未涉及决策者的心智模式。单环学习不讲求效率与效益,仅停留在“错误检查和修改”的水平上。

相对于单环学习而言,双环学习的内容则更为多样化,即:通过冲突和深入提问能改变规范、假设、价值准则、政策和目标的学习。它要求人们学习必须从对行动对策的反思深入到研究行动背后的想法(决策者的心智模式),找出心智模式的偏差,改善不合时宜的心智模式。它要求决策者应用心研究如何来观察事物,如何形成问题,如何评价行动方案而不是针对行动方案检讨。双环学习能不断提升组织的目标。这种学习要求剖析行为背后的结构,找到心智模式需要改进的方向,从而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进而否定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提出新思路,创造新知识、新经验。

提高透明度:组织惟一可行的选择

作为混沌理论中的一个术语的“蝴蝶效应”是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最早是由美国MIT气象学家洛伦兹(Edward·Lorenz)教授1961年冬天在建立地球天气计算机模型时发现的,并于1979年12月29日在华盛顿所作的一项报告中提出的。他用两个相差甚微的数据(0.506127和0.506),原以为这对天气状态的计算机模型运算结果应相差不大,实际则不然,相差极大。该理念认为,事物之间不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且还具有一种发展演变的连锁效应;用一种形象语言来说,就像巴西一只蝴蝶煽动几下翅膀而产生的微弱气流,三个月后有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形成一场风暴。用混沌学术语表达就是系统长期行为对初值的敏感的依赖性,它告诫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以避免因管理瑕疵不断扩大而导致重大的挫折。

“混沌”是一种“表现上”混乱无序,而实际上具有深层次、规律性的特殊运动形态,它的特点是对初始条件十分敏感,即所谓“差之毫里,失之千里”。今天的人类正处在快变、巨变的时代,而且变化的特点是非连续性和非线性。

面对变化,组织惟一可行的选择就是提高透明度。对组织来讲可怕的是信息不可以获得性,或信息失真,由此可能造成决策失误和引发连锁反应,其损失难以估量。

为了建立一条透明、快速、有效的上下沟通渠道,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公司主干网上建立一座以推进厂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平台”,着力扩大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信息平台”可设“青年热线”、“干部任前公示”、“工会网站”、“劳动法律”、“员工培训”等内容,还可公布公司副总经理以上领导的电子信箱。员工在办公室里随时可以知道企业的大事,随时可以参与企业管理。

信息的广泛传播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哪儿有信息流动,哪儿就有学习的可能。组织需要改革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团队的绩效评测,或进行事后总结或“完工会议”。使更多的新知识产生,把学习融入变革方式,精心规划、实施、共享和开发知识的良性循环。

成功的组织学习有三大标志:一是组织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并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二是组织能不断增加自身的能力和活力;三是组织能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

组织学习:新文化的建构过程

组织现有的文化形态是组织过去学习的结果,是时间的沉淀,是组织生存的根。所以,组织文化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和滞后性,很难去改造和重塑。但是,随着组织生存环境的改变,一旦组织成员对组织文化中不良的东西有所感悟,并加以评判,组织学习就发生了。也就是说,对组织文化进行改造和重塑的理念是组织学习产生的诱因和动力。组织学习是新的组织文化的建构过程。

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为例,因为它不仅以组织结构的变革创新著称,还因认识到进行重大革新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信念而闻名。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即使最周密详尽的规划也会因意想不到的事情被全盘打乱,谁也无法准确预知下一秒将发生什么。正因如此,通用电气公司认为提高生产率和运作效率,加快应变的速度是非常关键的,甚至是致命的。而这必须从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开始,创造一种利于学习和变革的组织文化,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通用公司一直秉承不断变革组织文化并且加速变革的发展方式。例如,创立“延伸目标”,不断将标杆拔高,迫使员工放弃现有的传统的看法,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案;又如必须让员工明白,凡是能帮助你提高生产率和取得成功的人,你都要虚心求教;再如提倡活动无边界,让所有的员工、客户和供应商加入进来,群策群力,等等。

上一篇:暑假补习教学计划下一篇:鸡西市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考试试题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