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市教育工作推进会讲话

2024-11-20

2021市教育工作推进会讲话(通用6篇)

2021市教育工作推进会讲话 篇1

2021市公安局长在教育整顿查纠整改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召开公安机关队伍教育整顿查纠整改推进会,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市县两级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指引》和全国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二环节动员部署会议精神,回顾总结队伍教育整顿学习教育阶段各项工作,对查纠整改阶段及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进行安排部署。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局党委作了充分的准备。

刚才,党同志代表市局党委作了《第一阶段工作报告》,总结了成绩、分析了形势、指出了问题、提出了要求。我和主要负责同志签订了“三书一考”责任清单。大家要认真对照《工作报告》和《责任清单》明确的任务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实干导向,不折不扣地抓好后续阶段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队伍教育整顿第二阶段各项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回顾总结队伍教育整顿学习教育阶段成功经验,进一步增强查纠整改信心和决心第一阶段中,在市委、市政府和厅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公安机关牢固树立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工作的理念,深入践行总书记“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以整改六项顽瘴痼疾为着力点,始终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依法治警、素质强警、从优待警不动摇,有效推动公安队伍纪律作风大转变,为实现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将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放在了首位。

我们在这里通报问题、剖析问题,就是要让每一位同志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同志始终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醒,从这些问题剖析中汲取教训,深刻认识到当前队伍教育整顿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风险隐患,以对党负责、对工作负责、对民警负责、对民警家庭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好二阶段查纠整改的责任,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围绕“公安姓党”的政治属性,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通过深入推进队伍教育整顿学习教育,全体党员民警和领导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决,确保了公安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前行。

二是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到了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始终。

一阶段中,我们制定下发了《工作要点》和《安排计划》,形成了队伍教育整顿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工作中,我们倒排工期。

一是强化学习教育,切实筑牢思想根基。

要深入开展政治教育。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开展政治轮训和业务培训,认真学习法治思想和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和训词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筑牢政治忠诚根基。要扎实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广大政法干警深入学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规党纪,让干警深切感受到党纪法规既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要以政法系统反面典型为镜,以案明纪、以案说法、以案促改,引导广大干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广泛开展英模教育。组织宣传政法英模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大力弘扬政法英模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树立学习英模、崇尚英模、争当英模的良好风尚。要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深化“两说一联”便民联动机制,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方法,集中整治一批治安突出问题,解决一批矛盾纠纷,真正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培育选树先进典型,组织开展“办案之星”“敬业之星”“找差距、学先进”等岗位大练兵活动,选树一批事迹可信、形象可亲、品格可敬、精神可学的政法英模和先进典型,使政法干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二是狠抓查纠整改,坚决整治顽瘴痼疾。

查纠整改环节是教育整顿动真碰硬、触及要害、见到实效的关键环节,要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目标导向,以“自查自纠、组织查处、专项整治”为抓手,做到边查边改、即查即改、真查真改。要强化自查自纠。按照“自查从宽、被查从严”要求,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发动和政策宣讲,教育引导广大政法干警打开心结、消除顾虑,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对主动自查、主动坦白、真心悔过的干警,依纪依法给予从轻、减轻处理。对拒不主动交代问题的违纪违法干警,坚决依纪依法从严查处、绝不姑息。领导干部要带头自我剖析,敢于拿自己开刀,主动检视自己问题。要强化组织查处。通过网络、媒体、公告、公布举报电话和箱等途径,强化问题线索收集。通过重点案件评查、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清查、法律监督专项检查等方式,从中发现案件疑点,并由案到人,倒查政法干警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要建立与扫黑除恶常态化有机衔接机制,对重点涉黑涉恶案件中“有黑无伞”“黑大伞小”等案件和集中、反复举报同一对象的涉黑涉恶线索,组织开展案件评查和线索核查,深挖彻查涉黑涉恶“保护伞”。

三是看到了紧迫形势。

从我们自身看,政法队伍整体是好的,在疫情防控、扫黑除恶、维护稳定等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近年来查处的政法系统违法违纪案件中可以看出,个别干警还存在理念信念丧失、规矩意识淡薄、素质形象不佳的突出问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这反映出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必须来一个彻底的大清除,进一步纯洁队伍、净化生态,使政法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始终听党指挥、忠诚使命,为助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保障、作出更大贡献。

2021市教育工作推进会讲话 篇2

法治是现代化的灵魂,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决定,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和纲领性要求。依法治国落实到教育领域, 就是要全面推动依法治教。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束仅10天左右,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就立即召开全国教育政策法治工作会议, 部署推进2015年的教育政策法治工作。此次会议在海口召开, 既是对海南的信任和支持, 也为海南提供了向部里和各兄弟省市学习的重要机会, 我们深表感谢!借此机会, 我向各位领导简要介绍一下海南教育及教育法治工作情况。

海南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2009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国际旅游岛, 教育是根本大计。在教育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 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把教育作为海南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之一, 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目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法治, 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省份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连续七年大幅增长, 基本建成体系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向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教育政策与法治工作方面, 近年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 我们切实加大了工作力度, 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推动立法, 制定标准。先后促请省人大修订了《海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海南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促请省政府出台《校车安全管理试行办法》, 起草民办教育地方立法, 不断完善教育法规体系;为保障各级各类教育依法规范发展, 我们以建立海南教育标准体系为目标, 加快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拨款、师资、质量标准等, 近两年相继制定修订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幼儿园办学基本标准》、《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指导标准》、《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和评估细则》等十余项教育标准, 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编制标准。

二是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 我们列出了13项教育改革清单, 一些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如试行中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的多种办学模式, 搭建职教人才培养“立交桥”、“3+4”等7个试点项目, 招收学生近1.2万名;试点推进县 (市、区) 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机制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大力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设, 通过与天津、上海、江苏、武汉等教育发达省市合作, 以及名校办附中、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进省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制定我厅《依法行政考核责任分解方案》, 编制落实54项行政职权的网上公开;制 (修) 订了教育厅工作规则, 党组会、厅务会议事规则等31项工作制度, 完善了“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及督查落实机制;通过信息公开、审计监管、设置厅长信箱接受信访举报等多种方式,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每年对35个直属单位和重大教育项目、大额教育资金进行审计, 连续两年在省政府对33个省直机关政务公开检查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两年间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项, 下放17项, 利用特区立法权停止12项, 加强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四是依法办学, 依法执教。先后促请省政府出台了规范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的意见, 将依法治校列入市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中;组织开展中职教育规范管理年、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年、依法治校示范校评选等活动;经省政府同意, 成立了由各相关厅局负责人组成的海南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 出台《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办法 (试行) 》, 启动开展核准工作, 加快推进学校章程建设。

五是切实加强法治教育。每年制定落实教育行政干部学法计划、每年组织校长法治教育专题培训, 将教育法治列入教师全员培训课程, 发挥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 积极探索模拟法庭、青少年维权岗等多种法治实践教育形式;创新普法机制, 联合社会法治资源和媒体资源,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全省教育系统“12?4国家宪法日”活动, 厅主要领导深入中学参加特别升旗仪式;省级教育期刊《新教育》开设《新法苑》普法专栏;去年全省“为了明天———法治文艺进校园”演出近160场, 覆盖35余万名师生和家长。

2021市教育工作推进会讲话 篇3

同志们:

刚才,X同志通报了中央第三督导组下沉督导反馈的问题,传达了省委、X市委有关会议精神,安排了做好当前查纠整改环节的具体任务和时限要求。政法各部门汇报了各自前期任务开展情况以及做好查纠整改环节的具体举措。从汇报情况看,政法各部门在前期工作中能够按照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下面,我结合上级有关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正视自身不足,切实压紧责任链条

一要正确看待问题。从学习教育上看,均不同程度存在赶时间、赶进度的问题,还存在“蜻蜓点水”的现象,学习教育质量并不是很高;从成效转化上看,办法不多、力度不大,没有完全从政法部门职能角度出发,解决难点痛点问题依然没有更为稳妥的实招硬招;从思想发动上看,个别干警顾虑没有消除,依然保持观望态度,“从众”心理严重,主动向组织说明问题的干警仅占X%。这些既有我们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具体工作中的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就怕后知后觉、甚至视而不见。各单位要迅速行动,压实责任,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逐项销账落实到位。

二要正确认清形势。有的干警认为,中央督导组已经来过原平,短时间内肯定不会再来,又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了;有的干警认为,督导组督导检查都是领导的事,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更有甚者认为,督导组抓的是大问题,自己存在的一些小问题肯定不会被发现。对存在这些思想的干警们,在这里我要着重说一下,中央督导组已于4月21日,再次下沉各县市,这次下沉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力度更大。全部都是带着问题、带着线索下来的,而且不设查处比例,发现一个处置一个。所以,大家要认识到严峻性和紧迫性。

三要正确认识政策。我们党一贯的方针政策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是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早在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就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提出这一方针,指出“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1945年6月,党的七大将这一方针写入党章。1982年9月,十二大党章再次重申了这一方针,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从严管党治党、执行党的纪律的重要原则。刚才我们听了X同志关于“自查从宽、被查从严”政策的解读,其目的意义也在于此,就是要促使政法干警主动向组织说明问题,自觉解决“老问题”。但是这个“宽”不是没有界限的,省委、X市委明确提出,5月10前,主动向组织交待自身问题的可以运用“自查从宽”的政策,也就是说,同样一个问题,最终的处理结果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态度,而变得大不一样。

二、精准施策,紧扣关键点,切实做好“纪法”功课

一要对当前环节进行“回头看”。从中央督导组反馈的问题看,距离督导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我们自身看,各部门均已完成了动员部署、谈心谈话等任务,个别单位进度较快,已完成了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填写干警自查表。但成效不够明显,干警基本没有找出问题。有的虽然提出问题,但也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真正把自己摆进去,问题还停留在表面。政法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本周时间,对当前开展的环节进行“回头看”,精准把握政策,做足思想工作,对查纠整改环节进行再动员,谈心谈话内容不实的要重谈,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的要重开,把“个人自评”与“集体众评”手段运用好,引导和倒逼干警认真填写自查表。

二要迅速开展案件“七查”工作。首先要高度重视线索收集这个基础性环节。从线索数量上看,我市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核查进展看,还较为缓慢。各单位要进一步营造氛围,提升群众参与率,加大线索收集力度,加快线索核查进度。要进一步把涉黑涉恶案件(线索)倒查、重点案件评查、涉法涉诉信访清查、法律监督专项检查、智能化排查、队伍建设巡查一体推进。政法各部门要对本单位案件进行自查,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好“七查”工作,确保5月30日前全部完成。

三要全力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要把整治重点放在“六大顽瘴痼疾”规定动作上,要全链条发力、全系统整治,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在此基础上,对本系统、本部门存在的顽瘴痼疾进行大排查、大清理、大起底,找准病灶、分类施策、对症下药,聚焦关键的人、物、事、权,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制约严格公正执法司法的堵点、影响政法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要严把政策界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三、坚守底线,用足工具箱,切实拉高标杆争先

一要在组织查处上出狠招。这次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督导组重点督办“四类案件”,一类是涉及教育整顿单位领导班子的案件,一类是造成重大冤假错案的案件,一类是反映链条式、团伙式腐败案件,一类是群众反映强烈、引发重大舆情或者影响恶劣的案件。市纪委监委、市委政法委以及政法各部门,要紧紧抓住组织查处这一关键环节,敢于动真碰硬、触及要害,做到纪检监委“核查”、政法委“协查”。要始终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问题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司法腐败案件,用组织查处的威力,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维护队伍肌体健康。

二要在创新举措上出新招。在学习教育上,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要牵头组建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宣讲团,以开展政治轮训为牵引,深入政法各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题学习教育。在自查自纠上,用好“个人自评”与“集体众评”手段,还可给干警家属写一份信,通过自身剖析、同事点评、家人督促,使干警转变思想认识,主动向组织交待问题。在宣传发动上,市委宣传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既要抓好正面宣传,用好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同时,又要防止负面舆情。

三要在便民利民上出实招。有的单位在便民利民上没有立足自身职能,便民措施没有实质成效。老百姓到政法部门办事找不到门、进不了门、见不到人、办不了事的现象依然存在,就连盖个章也要跑好几次。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老百姓,碰到这样的服务,能满意吗,能说政法部门好?因此我们要设身处地替老百姓想一想,就从为百姓办实事这一条上,真正推出一批实用措施。比如,窗口单位的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办理和上门办理等措施;案件从立案到执行的程序简化措施;案件进展周周告知报案人(当事人)措施;道路交通轻微违规“只纠违不处罚”等一系列措施,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021市教育工作推进会讲话 篇4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上年度办公室工作情况,分析和研究办公室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办公室工作的任务和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具体措施,推动办公室工作再上新台阶。市政府秘书长XX同志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亲自到会听取汇报,并对做好办公室工作提出了要求。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进一步增强办公室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20年,市政府办公室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紧紧围绕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查落实、保障服务的职能作用,尽心竭力为领导服务、为机关服务、为群众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办公室整体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升,确保了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了政府工作的高效运转,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是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显著增强。市政府办公室作为联系群众的窗口、承上启下的枢纽、沟通内外的桥梁,办公室全体干部职工把树立大局意识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紧紧围绕服务开展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做到了心中装有大局、工作为了大局、做事顾全大局。全体干部职工保持严谨踏实、精益求精的作风,坚持协调、规范、创新与争先相统一,在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办公室的整体工作效率。

二是参谋助手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20年,市政府办公室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主动谋划,提前介入,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信息反馈和督促检查,积极做好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的各项服务,保证了领导决策的顺利实施。政府文稿起草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政府文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得到进一步增强,督促检查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领导同志活动安排周密细致,各类会议的协调安排和服务保障工作严谨有序。

三是后勤保障工作高效有序运转。加强了办公室日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机关公文处理规范化制度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公文处理的质量和效率有了进一步提高。机要通讯工作安全畅通,电话、网络等联系方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在通讯联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认真开展保密法宣传和保密检查,信息保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有了进一步完善,办公设备逐步得到改善,房产、车辆、食堂、文印、安全保卫等日常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为确保市政府快速高效运转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机关建设管理取得新的成效。办公室在机关建设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协调和带头作用,建立健全了办公室工作运转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创新完善了各项工作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机关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经济运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武装和业务知识水平得到提高。服务型机关建设取得新成果,政务公开度、办事透明度大大加强,服务对象的满意率不断提升。节约型机关建设有了新成效,树立起了科学的管理理念,增强了节约意识。积极探索机关经费、车辆、办公用品的使用管理以及公务接待、会务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机制。

总之,2020年,办公室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对办公室全体干部职工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办公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少数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针对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发现问题、主动研究举措等方面还做得不够。第二,工作中仍然缺乏创新意识,思路不够广、办法不够多,对上级文件、规定、通知照搬照转、被动应付多,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第三,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办公室以及工作人员的一些实际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比如办公室用房紧张的问题,办公设施陈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第四,节约型机关建设方面任务还很重。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要求我们增强做好办公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推进办公室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认清形势,扎实工作,进一步开创办公室工作的新局面

2021年,办公室要紧紧围绕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服务决策为中心,以规范管理为主线,充分发挥“以文辅政、建议谋划、协调配合、督查落实、保障服务”的作用,不断开创办公室工作的新局面。概括起来讲,主要在“七个方面再下功夫”。

一是在以文辅政上再下功夫。一方面,要多出精品文稿。严格执行公文处理办法,对草拟、审核、签发、复核、文印、登记和分发等各个环节,严格运转程序和标准,严格把关审查,严格问责追究,精益求精做好公文服务工作,力争使所起草的每一篇文稿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以高质量的文稿为领导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要提高办文效率。按照“快节奏、高效率”的原则,严格程序,加快公文的流转速度,尽可能缩短公文办理的时间,严禁出现迟办、漏办、错办现象。

二是要在调查研究上再下功夫。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是办公室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各处室要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紧扣领导的决策需求,找准角度、选准课题,开展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既要做好领导“点题”调研,又要善于“找题”调研,还要灵活“借题”调研,形成一批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调研精品,提高决策服务层次。要围绕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拟定调研题目,深入调查研究,并将调研成果作为处室评优、个人评先的重要依据,提高办公室服务决策的整体水平。

三是要在信息服务上再下功夫。政务信息是各级领导了解社情民意和各项决策执行情况的主要渠道。因此,信息工作一定要快、要新、要实、要准、要深,即动态性信息要快,经验性信息要新,反馈性信息要实,问题性信息要准,探讨性信息要深。要围绕中心工作和发展重点、改革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研究、收集、整理上报信息。要善于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到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信息,找出对领导组织政务决策和指导工作具有影响作用的关键性信息,提高政务信息的服务效能。要善于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的信息,力争在今年省政府办公室评比中名次前移。

四是要在综合协调上再下功夫。协调工作没有固定模式,要因时而宜、因事而宜、因人而宜。一要置身全局。筹划、安排和处理每一件事情,都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领导的角度,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周密安排,对上要加强联系,对下要做好服务,对外要突出协调,对内要强化管理,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二要拓宽广度。要注意协调处理好与四大家办公室各处室之间的关系,营造齐心协力搞服务的氛围;协调好与各机关部门的关系,确保政令畅通,推动工作落实;协调好上级主管部门和下级对口单位的关系,形成互相理解支持的好环境;协调好办公室内部的关系,促进服务上水平,努力使办公室与上下左右团结和谐,推进政府工作快速、高效、协调运转。三要讲求艺术。综合协调是一门科学,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字,工作中既要为领导分忧解难,又不能越俎代庖;既要善于灵活处理好各类复杂问题,又要坚持原则,严格办事程序。特别要注重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多做化解矛盾的事,防止协调升级,保证协调到位,提升机关效率,为领导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是要在督查落实上再下功夫。督查是政府抓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也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市政府和办公室党组对督查工作非常重视,最近设法配齐市政府督查室的班子,在今后督查工作中要树立大督查概念,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督查格局。抓好面上的督查,涉及政府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和上级转来的、人大政协提出的、主要领导批示办理的督查件,督查室要跟踪督办,适时采取集中督查、联合督查、暗访调查等多种形式,突破障碍,解决难题,推动工作。抓好线上的督查,主要是各处室服务领导的批示督查事项,由各处室负责人牵头落实,各处室具体负责督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抓好点上的督查,主要是通过督查室转到相关处室的督查件,需要处室督办的,要不折不扣完成。上级转来的督办件、各位市长现场办公会确定的督办项目及批示件,按时办结率要达到100%。

六是要在保障服务上再下功夫。主要涉及后勤保障、办公自动化保障、应急保障、值班保障等,这些都是办公室工作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证。要按照“管理科学化、保障制度化”的要求,统筹市政府机关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保障能力。一要积极主动。注意研究和把握政府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增强后勤、应急、网络、值班保障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对重要会议和重点活动,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井井有条。二要周到细致。会务、后勤、接待等日常事务性工作,都要细致再细致,周密再周密,确保万无一失。特别是市长热线、政府网站、应急管理办公室等服务窗口,更要热情周到,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达到保证工作、联络感情、树立形象的目的。三要加强管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到精细化管理,特别要抓住市政府机关服务中心分设时机,推动机关大院、办公大楼、两个家属院、后勤及物业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进一步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加强政务值班和保安工作,确保机关安全。

七是要在创建和谐机关上再下功夫。和谐机关、文明机关的创建需要办公室每位同志的参与和创建。办公室党委、工会、妇委会要多举办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气氛。要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机,组织一台办公室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同时,响应市直机关的号召,抓紧组织百人合唱团参加歌咏比赛。我们要及早着手准备,参加歌咏比赛的人员要集中精力,不得无故缺勤,认真训练,确保夺得名次,展示市政府办公室的良好形象。

三、坚持高标准,进一步提高办公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办公室工作,不出事是小事,一出事,事事大如天。我们必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来对待每项工作。具体要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要在建一流队伍中有所突破。一项事业的成功,关键在队伍,办公室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是一支作风过硬、能吃苦、负责任、打硬仗的队伍。但鉴于人员结构成份复杂,在人员素质、工作能力、责任心上也是参差不齐。现在办公室公务员队伍有XX人。由于人员结构层次不同,就需要分类抓好管理。今年X月份市上出台了《XX市机关干部作风建设问责办法》,对机关干部的问责专项进行了规定,并公布了从诫勉谈话直到免职的XX项问责方式。X月份办公室研究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室临时工管理办法》,从基本条件、用工程序、人员管理、人员待遇、关系解除等方面做了规定。最近,市上四大家秘书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了《市政府驻外机构工作管理办法》,对驻外机构人员管理做了明确规定,明确从20XX年X月起驻外机构人员实行轮岗制,期限为X年。所以在今后队伍建设中要依法办事、依规管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工作实绩好的队伍。

二是要在创一流作风中有所突破。办公室是最讲规矩的地方,一切工作必须规矩当头,一切严格按照规矩运作。今年,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中,办公室修订完善了一些工作制度,这些制度都是我们的规矩。规矩、制度对绝大多数自觉的同志是一种自由,对少数不自觉的同志是一种约束。约束一下没有坏处,避免出问题、犯错误,促使干部健康成长。大家要进一步增强按规矩办事的自觉性,认真实施好《XX市机关作风建设实施方案》和办公室实施意见。完成好督查整改阶段的工作,重点对办事难、态度蛮、纪律散、作风浮、工作拖的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和重点督查,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督查工作,定期通报结果,并将通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通过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优化个人和办公室形象。

市名牌战略推进工作讲话 篇5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名牌战略推进工作,进一步分析形势,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促进全市名牌战略推进工作再上新台阶。刚才,我们对近年来在名牌战略推进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对企业进行了奖励兑现,六个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现在,我讲几点意见。

一、扎实工作,狠抓落实,我市名牌战略推进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的工作部署,着力营造有利于名牌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快建立促进名牌成长的有效机制,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名牌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规模总量增长较快。截止*年底,全市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个,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名牌零的突破,*名牌产品27个,市名牌产品126个,分别比上年增加4个和9个;全市共拥有注册商标总数4250件,省著名商标40件,市知名商标149件,分别比上年增加712件、11件和25件,是“*”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品牌产品达40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一品梅卷烟、淮钢螺纹钢、韩泰轮胎等品牌产品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特种溶剂油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二是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入4419亿元,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淮钢博士后工作站等5个技术中心通过省级评估;申请专利2415件,申报各类科技计划4103 项,389个科技项目获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全市开发新产品1951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7亿元,安邦电化氯系列阻燃剂、清江石化特种溶剂油等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群体。重点培育了盐化工资源利用、石油机械制造、凹土资源综合利用等科技先导型星火支柱产业,石油机械、凹土资源开发等产业的相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累计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300家,6家企业获得省、市质量管理奖,26个企业获得省、市服务质量奖;标准化、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三大技术体系得到了广泛推广,83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3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37个产品获*质量信用产品,129个产品获*质量信得过产品,3家企业通过了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10家企业列为省级试点,705家企业通过计量体系、保证、合格三级确认,32家企业获得定量包装商品“C”标志,190个产品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92个产品通过强制产品认证,432个产品获得食品许可证。建设农业标准化国家级示范区4个,省级示范区5个,市级示范区32个。

四是名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市质监系统坚持打击假冒与保护名优相结合,积极与企业联手打假,严厉查处生产和销售假冒名牌行为。去年,开展专项打假整治16次,出动执法人员4500余人次。查获各类假冒伪劣产品标值3480余万元,捣毁制售假冒伪劣窝点19个。市工商系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集中整治活动,共查处假冒商标商品200多万元。积极保护我市著名、知名商标,利用“华东四省一市打假协作网络”、“淮海经济区商标保护网络”,先后到山东、河北、辽宁、四川等地工商部门投诉打假10余次,查处了一批商标侵权假冒案件。

五是工作机制逐渐完善。加大对名牌战略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由市政府牵头、经贸、质监、工商等24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名牌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名牌战略的政策、规划和措施,督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在市经贸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名牌战略,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在质监局、工商局、市委宣传部和科技局分别设立名牌产品认定委员会、知名商标认定委员会、品牌宣传委员会和技术开发委员会。这一工作体系避免了品牌工作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弊端,变“独马拉车”为“群马拉车”,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全员参与”的整体合力。

我市名牌推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名牌总量仍然偏小。目前我市“中国名牌产品”仅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仍为空白。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也分别只占全省总数的3%和37%。二是品牌产品层次较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少,终端产品少,日用消费类产品少。三是名牌产品规模较小。*年,27个省名牌产品平均每个产品销售收入仅为11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亿元。18户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仅有6户出口,平均每户仅015亿美元,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名牌发展水平不够平衡。我市的省级以上名牌“农”字头占比相对较大,而代表制造业发展方向的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的名牌产品还不占主导地位。县区之间名牌发展也不平衡,金湖省级以上名牌已达18个,有的县区还1个没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大力开展名牌战略推进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名牌战略推进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企业为主体,继续夯实基础,积极推介一批质量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以政府为主导,强化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引导、扶持和保护,促进名牌产品进位升级、做大做强。到“十一五”末,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3个,中国驰名商标2-3件,省名牌产品40个以上,省著名商标50件以上,市名牌产品200个以上,市知名商标200件以上。今年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6件。为了确保以上目标如期实现,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名牌工作。名牌是一个综合体,是企业技术实力、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市场份额、营销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牌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对一个企业来说,名牌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兴衰,也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实施名牌战略有利于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对一个地区来说,名牌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形象,体现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实施名牌战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地、各部门、各企业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实施名牌战略的紧迫感。

(二)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创名牌的主体,既是名牌的创造者,也是名牌战略的受益者。没有企业的参与,名牌战略推进工作就是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市不少企业努力发挥主体作用,走出了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名牌之路。淮阴辉煌太阳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把“依靠科技创新,走品牌发展之路”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先后有37个产品及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3个产品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1个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建设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辉煌牌”太阳能热水器先后荣获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公司成为我市首家获得国家级名牌的企业,为公司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凡是名牌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其发展速度就快,经济效益就好,发展的前景就光明。因此,各企业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名牌意识,要把创立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作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坚定不移地走名牌之路。要结合企业实际,科学制定名牌发展规划,从技术、管理、市场开拓、人才培育、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塑造等多方面夯实基础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品牌策划。要创立名牌、实现品牌上层次上台阶,必须着眼长远、做细方案,切实抓好品牌的策划工作。一要加强品牌整合。要在放大效应、突出特色上下功夫,以优势品牌、特色品牌为中心,对品牌进行整合梳理,切实解决“多、乱、杂、小、弱”的状况,淘汰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品牌,集中精力发展旗帜品牌,将优势品牌做大做强。二要推进品牌产品系列化。产品系列化是实现产品、品牌规模化的重要途径。我市企业大多存在产品结构简单、品种单一的弊端,给创名牌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各企业要围绕优势产品做文章,以拳头产品、主营产品为龙头,发展配套产品、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实现品牌产品系列化、规模化。三要加强企业形象策划。要充分运用新闻舆论、广告宣传、社会活动等手段,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四)推进技术创新。要十分注重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在名牌培育中的关键作用,以提升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改造和提升现有品牌产品档次,提高技术含量,为培育更高级别的名牌产品打好基础。要依托现有的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围绕企业拳头产品,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研究和开发经费在销售额中的比例,加大科研装备投入,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要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联合开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促进技术成果迅速向生产力转化。要广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有选择、高起点引进重点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成套技术装备,加强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五)强化质量管理。围绕品牌建设,加强质量管理,是企业创造一流品牌的基础。企业要面向市场,确定全新的质量理念,不断实现管理创新。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企业质量信用体系,认真贯彻ISO9000标准、ISO14000标准等先进标准和管理方法,坚持持续改进,努力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瞄准国际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平台,不断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水平。获得中国名牌、*名牌产品的企业,要加快推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对企业的质量管理绩效进行评估,找准差距,明确方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六)做大品牌规模。做大品牌产品,既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归宿点。各企业要始终坚持以产品为中心,围绕产品的做大做强开展工作。一要围绕名牌产品加大投入。企业的技术投入、规模投入、资金投入、人才投入要始终围绕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不断放大名牌效应,实现名牌的规模和效益最大化。二要围绕名牌产品推进资产重组。要发挥名牌产品和知名品牌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企业重组,实现名牌产品技术升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三要围绕名牌产品加快结构调整。要围绕优势产品、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壮大,加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优势产品聚集,壮大名牌产品的体量等级。要以名牌产品、终端产品为龙头,发展配套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名牌的群体优势。四要围绕名牌产品培育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盐化工、石油化工、棉纺织、印染布、特种钢等产品规模,积极提升优质卷烟、特种电机等产品档次,加快发展林木业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文教用品制造、凹土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集群。

(七)推动品牌进位。今年要重点做好爱特福牌气雾杀虫剂和康乃馨牌毛巾申报“中国名牌产品”,今世缘和爱特福两件商标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力争在国家级名牌上再次取得突破。要围绕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优质的矿产资源,不断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变化,在饮料、油脂、肉禽、蔬菜、水产品、乳制品、稻谷、小麦、酒类加工业等9个重点加工行业上寻求突破。巩固苏粤乳鸽、民康食用油等*名牌产品,“金叶”、“苏美”、“高沟”、“古顺河”等*省著名商标,培育今世缘创“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通威饲料、苏美酱醋、九里荒蒿茶、高沟捆蹄、赵集粉丝等产品创*名牌产品,“盱眙龙虾”、“岔河”、“三特”、“恒河”、“雨山”、“凌桥”等商标创*省著名商标,申请“*大米”证明商标。

三、精心组织,扎实推动,加快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

实施名牌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各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真抓实干,切实推进名牌的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名牌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出台名牌战略推进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四个专业委员会,要将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产品和品牌的具体情况,倾听企业和企业家的要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各县区也要高度重视名牌战略推进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工作班子,落实工作措施,确保本地区企业创名牌目标的实现。

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名牌战略推进工作涉及面广,各个部门必须积极主动,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市经贸委要积极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提出全市实施名牌战略的规划、措施和政策建议及工作目标,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扶持政策,统筹组织实施名牌战略工作。市工商局要大力引导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申请商标注册,加强商标建设,组织策划包装,积极帮助企业争创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市质监局要在质量管理、产品采标、产品认证等方面帮助企业做好工作。市科技局要帮助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为创立名牌提供技术支持。新闻宣传单位要积极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宣传,为提高我市品牌知名度、扩大我市产品影响力提供帮助。金融、财税、农林、规划、建设、城管、公安等部门也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全市名牌战略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

三是加强政策扶持。去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对已认定的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产品企业,在项目审批、融资贷款、物资运输、用电安排、技改贴息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对名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省、市级劳模评选。对获“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获省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在有效期内,同时拥有市名牌产品和市知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千元。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行业协会等申请商标注册的,在商标申请注册办理后,由市财政给予1000元/件的费用补贴。

2021市教育工作推进会讲话 篇6

一、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的奋斗目标,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思路,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度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两基”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40个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工作督导检查。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会上,我市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并受到表彰奖励。陈至立国务委员对我市“两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重庆的做法很好,主要是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成效显著”。二是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8.63万人,在校生达51.77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4.5%。三是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中职招生20.2万人,在校生达到50万人,校均规模达到1400人左右。全面完成中澳职教项目。四是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渝高校共招生约19.03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6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新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8个。目前,全市共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大学城新增入驻高校2所,累计达到7所,新入住师生3万人,累计达到8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5%。

(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二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4.15亿元。三是深入推进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启动了高校学分制试点工作。开展了中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试点。在4所高完中开展普职融通改革试点工作。四是深入推进课程及教学改革。全市中小学生使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扎实推进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五是稳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加大中招考试内容改革,继续降低考试难度、缩小考试范围、调整学科分值,首次实行政治、历史学科合堂、开卷考试。体育考试以30分计入总分。扩大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首次将市级重点中学统招计划按不低于10%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学校所在区县的初中学校。完成4所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高考信息属地化管理改革。

(三)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一是以增强实效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课程德育为基础、队伍建设为抓手、德育活动为载体、德育网络建设为保障的“和谐育德”工程全面启动。二是以创新工作方式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三是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主办了19项全市大中小学生体育比赛等多项活动,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一等奖25个。

(四)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一是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特设岗位教师计划实施区县扩大到10个,招聘人数1153人。在1万多名农村代课教师中招聘公办教师7593名。开展了定向招聘农村边远地区公办小学教师工作,拟招聘教师1596名。二是以实施人才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全市教育系统共有22人获市级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增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三是以规范行为和表彰先进为抓手,深入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发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在第23个教师节期间,表彰了一批全国、市级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退休教师李明素获得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小学教师石元英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四是以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高校新师资培训。首次举办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基本功大赛。在全国率先制定并试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五)教育管理规范有序

一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中小学违规补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生到校、离校时间逐步规范。规范了中职招生秩序。规范了民办学校设置。开展了改制学校整顿清理工作。二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县”活动。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共查处乱收费案件221件,清退违规收费166.51万元,处理责任人80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成效显著,对教育收费的举报投诉较2006年下降了20.72%。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调查,老百姓教育费用支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三是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启动事故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制。开展了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妥善处理群体性集访事件40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

(六)教育公平有力推进

一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共补助资金9700万元,惠及学生21万人,对4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女童实行“零学费”入学。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资助5133名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生。率先在全国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全覆盖”,重庆籍所有中职学生均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惠及中职学生33万人,资助“五类学生”11万人。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方式,资助大学生10万人,资助金额达1.1亿元;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贷款5669万元;对22.4万名大中专学生实施物价上涨临时生活补助,金额达1344万元。二是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召开了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黑板改造、农村中小学饮水、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6大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受益师生达350万人。三是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顺利入学。扩大接受农民工子女学校数量,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全市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扩大到332所,接收农民工子女达22.5万人。

(七)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科技氛围进一步浓厚。成功承办了200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和第一届全国高校科技创新论坛,扩大了我市高校科技工作的影响。二是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高校共有28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批准立项。在渝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重庆市科技奖76项;申请专利840件,发明专利占全市的30.7%。四是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市教委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签订了产学研互动合作框架协议。在渝高校与全市90%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校企联合承担了48.9%的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组建了一批很有实力的研发和生产实体。共建了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分析测试样品近30万件,服务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1800余项。五是职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6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再就业人员培训8万人次、移民培训15万人次。

(八)自身建设逐步加强

一是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加强教育系统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协助市委组织部充实或组建了有关高校领导班子,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二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包项责任制,强化了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全年,市教育纪工委和各高校纪委共受理群众举报347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2件,给予24人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党员21人,县处级干部10人,涉案金额482万元。三是“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明显提高。四是教育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已于200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

过去的一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到市级各部门,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到社会各界,都给予教育极大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市委汪洋书记、王鸿举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等领导心系教育,不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题汇报教育工作,还经常深入教育工作第一线视察,多次对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在去年12月21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薄书记特别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要求,倡导认真读书,倡导调查研究,倡导深入思考,强调抓好学生军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今年1月上旬,薄书记在库区调研时专门谈到教育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是一条好路子,有没有技能,就业状况大不一样。中职和高职学校可以作为组织就业的平台、基地”。1月15日上午,薄熙来书记又前往重庆大学城视察了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在视察时,薄书记对重庆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重庆教育是过去五年重庆的一大亮点。薄书记肯定了大学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认为校区规划合理、设计科学、环境好、布局好。薄书记说,重庆市的工作重点就是落实胡总书记的“314”讲话要求,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希望高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市委、市政府也会加大力度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快地赶超一流大学。

领导的关心、关怀,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中央及重庆50多家新闻媒体共刊播重庆教育新闻报道4328篇(次)。2007年11月教育部新闻办组织中央10多家主流媒体教育采访团到重庆采访教育工作,对重庆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新华每日电讯称:“这是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

二、2008年我市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满意教育上取得新突破,成为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支撑,发挥重庆教育在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市教育工作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继续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工作思路,处理好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处理好眼睛向下与境界向上的关系,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开拓开放上下功夫,在谋求突破上下功夫,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思维、改革的勇气来推进全市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一是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农村学校校舍维修补助标准。2008年秋季实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龙头,从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手,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新增市级重点中学8-10所。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指导和支持服务工作,努力推进“班班通”。

(二)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扩大单校规模办学效益。建立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估机制,对评估不合格的实行红黄牌预警和退出制度。到2008年底,全市中职学校保持在310所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50万人左右,校均规模达到1700人左右。二是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路子。组建汽车、农业、卫生等3个行业引领型职教集团。以万州、永川、江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组建以地方产业为支撑的3个区域网络型职教集团。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弹性学习制度,推进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建立技能人才需求监测系统,科学调控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改革。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个。建立一批适应工学结合、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资源共享的产教实体。五是强化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开展国家级和市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县)创建工作。开展对各类学习型组织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六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农民工培训机制。围绕我市劳动密集型的建筑、环卫等产业,新建2个农民工培训集团、4个农民工培训基地。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首届重庆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文件和政策,建立重庆高等教育季度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质量工程”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抓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市属高校计划招生1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6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4%。大学城入住学生总数达到10万人。四是不断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强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点建设,加大博士授权点建设力度。五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重庆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加强多科性和单科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六是进一步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大学城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的互动发展,探索高校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软件园及服务外包基地合作的有效模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七是大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举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论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制定《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指导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重庆人文精神教育,实施“和谐育德计划”。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骨干研修和全员培训,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三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健全教材审定机制,形成我市主流教材,规范教辅管理。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生上课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深入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开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加分和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进行录取的试点。把市级重点中学不少于30%的统招计划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内的初级中学,逐步建立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开展高等职业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五是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启动学校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试点。

(五)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二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做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落实工作。推进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三是加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启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对农村新转、新聘教师开展上岗和新课程通识培训工作。启动中职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补充新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认真开展区域内城乡教师任职交流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实施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和农村职业学校紧缺专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五是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六)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制定《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二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规范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科学定位、形成特色。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完善学校自律和监督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落实国家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规范化管理。要按照黄奇帆常务副市长在民办教育座谈会上提出的10条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和要求,抓紧推进,争取有所突破。五是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工作。六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要按照薄书记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继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认真排查并及时整改薄弱环节,切实维护教育系统持续稳定。

(七)以认真解决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加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认真落实中职学生“普惠制”和“五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部属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以及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制度,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全面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二是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全市新增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50所。三是巩固招生“阳光工程”成果。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加大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完善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四是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的规定,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八)以实施“固本强基”战略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在全市教育系统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巩固和发展“作风建设年”成果,加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三是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上一篇:金融科技监管的现状下一篇:幸福诗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