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特色和科学性

2024-09-19

时代特色和科学性(共8篇)

时代特色和科学性 篇1

中国特色的领导力和领导科学 ——2013年国家行政学院首届“领导力国际论坛”观点综述

2014年07月15日 15:17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京)2014年1期 作者:张国玉/刘峰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70

【作者简介】张国玉,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与领导力;刘峰,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领导力与领导艺术

2013年10月16日,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和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先届“领导力国际论坛”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来自中国、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领导力、领导科学研究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共100余人参加。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中国领导力建设实践及其国际影响、领导力发展前沿问题和中国领导力发展大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

一、中国领导力的国际影响及建设实践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凸显出来,“中国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秘钥”怀有强烈的兴趣。大家对此取得的普遍共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关键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

(一)中国领导力的国际影响

本次论坛的发起人之一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副院长菲利普·米克斯(Philip J Mix)教授认为,中国带给世界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有文化上的、思想上的,中国的历史、哲学和文化,将影响全世界的领导力教育,以及日常的领导力实践。中国经济和社会上的实践和探索会启发人们创新领导力研究和领导力建设方面的理论和模式,这必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新加坡驻华大使罗家良先生认为,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与新加坡的繁荣和福祉密切相关,要想在未来掌握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了解世界,特别是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所以,新加坡特别重视来中国进行学习和交流,一方面更好地了解中国取得的成就,面对的挑战以及中国在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双方未来领导人提供一个建立个人友谊、增进了解、共同成长的平台。

英国驻华使馆代表岳德伟先生认为,尽管中英两国国情、文化和体制不同,但双方都面临相似的挑战,比如全球化的影响、公共产品提供、突发事件应对、国际领导力提升等方面的挑战。这一切挑战的应对都需要领导力、需要领导力研究和培训机构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在领导力建设和培训方面,中英两国能够相互借鉴、促进合作。

国家行政学院纪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杨文明先生认为,中国的领导力会走向世界,世界的领导力也已来到中国,通过领导力国际论坛的高端对话和深度交流,必将有利于中国和各国领导力的提升,也会有利于领导科学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二)中国的领导力建设实践

基于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日益增加,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杨春光先生系统阐述了中国领导力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当前的着力点。中国领导力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包括:第一,注重思想政治建设,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强烈的奉献精神。第二,注重公务员的规范,中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准入、考核、任职、定级、监督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尽可能保证了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第三,注重领导能力建设的长远规划,中国每隔十年就出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规划纲要,这从制度上对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作出重要的部署。第四,注重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方式。第五,注重培训和实践锻炼。当前,中国共产党开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中国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以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形势下中国领导力建设和领导者素质提升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第一,博学博大。第二,勇于担当、责任到位。第三,勤政务实,服务人民。

国家行政学院纪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杨文明先生认为,中国的领导力建设最大特点强调党和国家层面的领导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政府领导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因此,中国的领导力建设更多的是从党和国家层面而非个人层面、从政治层面而非技术层面、从规律层面而非现象层面、从全球层面而非自层面加以把握,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二、领导科学的中国化及国际比较

领导力建设既有超越国界的普遍性意义,更有基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领导力建设一方面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另一方面更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和现实资政经验,既有国际视野,又凸显本土特色。

(一)领导科学的中国化

辽宁行政学院行政管理部教研主任马义教授重点阐述了领导科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领导科学中国化的发展受到两种错误认识的阻碍。他认为,领导科学的中国化是必然趋势,这是由领导科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民族性决定的,把西方的领导理论与中国领导活动实践、中国文化背景融合在一起,就容易得到领导干部的认同。无论是排斥领导科学的中国化还是排斥西方的领导科学,都是有失偏颇的。中国领导科学研究要在端正研究目的下功夫,把握领导科学的社会性和应用性,既要深入研究也要广泛宣传,使人们不仅爱听,而且听了更有用。

领导科学的中国化首先需要把握中国领导科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内容。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月星教授对此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中国领导科学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中国领导实践,这是中国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土”,没有“领土”就没有发展的基础和背景;第二,中国领导智慧,核心是“道”、“法”、“术”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需要三大关键要素的支撑:领导的“智”、“仁”、“勇”;第三,中国领导文化,中国领导文化博大精深,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需要花大力气对中国领导文化进行梳理和提炼;第四,中国领导要素,包括品质、态度、知识、能力、行为、决策等方面。

领导科学的中国化既要遵循中国领导科学研究内容的普遍性,也要把握特定阶段、特定历史等特殊性,要结合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结合当前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内蒙古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部主任李树林教授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领导智慧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九要素模型。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成功的领导,包括理想与信仰,系统与结构,机制与利益,文化与作风,战略与谋略,方法与艺术,规范与执行,学习与学风,创新与变革等九项要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前四项是讲共产党人带领其追随者要形成什么样的共同体,是要形成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第五项专门从战略的高度谈共产党的领导智慧;后四项是共产党领导智慧的四种具体表现,共同体的实现要依靠领导智慧。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主要探讨了当前中国领导科学研究关注的重要主题——中国廉政领导力建设问题。他认为,领导廉政力实际上就是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能力,即领导者认识、把握、运用反腐败斗争规律,推动反腐倡廉理论和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具体包括四个要素:第一是廉政思想力;第二是廉洁制度力;第三是廉政综合力建设;第四是廉政执行力。

还有学者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探讨了中国领导风格的大趋势。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志伟研究员认为,中国领导风格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五大趋势:第一,从全能型走向成简约型;第二,从个人型走向群体型;第三,从权力型走向人格型;第四,从赐予型走向回应型;第五,从偶像型走向平民型。

(二)领导科学的国际比较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维克多·肖(Victor N.Shaw)先生主要探讨了美国领导力发展的特点。他认为,美国领导力发展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美国领导力的研究正从个人研究发展为团队研究,由单一学科发展为跨学科研究。第二,美国领导力的实用性非常强,注意把领导理论转变为指导实际行动的领导原则。第三,从事领导力研究的人员增多,已经发展到有一大批从事领导力研究的队伍。第四,注重科学研究方法,过去领导力研究多从具体的领导实践中提炼总结,现在的美国领导力研究已经发展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并拥有一套规范的研究方法,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领导力研究中心。

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领导与机构发展教研部处长罗米烈(Lo Mi Lie)主要介绍了新加坡公共服务领导人选拔与评估的做法和经验。基本程序是先进行职位分析,然后分析职位对领导者的具体要求,再通过评估候选人的状况确定职位人选;选拔标准主要有三条:第一,候选人的领导能力,比如领导特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灵活性;第二,候选人影响他人的能力;第三,候选人的道德水平,如是否谦虚、奉献精神等。选拔方法注重综合考察,比如通过面试、现场模拟、岗位轮换等方法观察其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和领导素质。

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王晓宇教授(Barbara.WANG)重点从中西方比较的角度探讨了领导力的异同问题。她认为,在领导力研究和实践中,中西方既存在相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点。就相同点来说,第一,中西方领导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实质并非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差异,而是领导者之间个性和价值观的差异;第二,领导力的内涵来说,中西方起源于同一时期。中西方最大的不同点是对“领导”的理解和应用:中国通常把领导者与管理者混为一谈,大部分人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的事,与领导职位密切相关。西方文化中的领导是通过对追随者的定义来界定和识别的,拥有追随者的人才是领导者,没有追随者的人即使有最高权力也不是领导者。

另外,具体探讨了中西方领导者领导品质和领导风格的差异问题。北京智学明德国际领导力中心主任徐中博士认为,中国领导者的领导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心胸宽广,所占比例为76%,这一品质在西方的研究中排在第七,所占比例为38%;西方领导者品质中最重要的是诚实,所占比例为89%,在中国排在第六位,仅为41%。导致中西方领导者领导品质排序重要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领导情境复杂程度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邀教授鲍大雷(Paul Gillis)先生着重探讨了中西方行政领导者领导风格的差异。他认为,大部分的中国领导者采用的是指令型领导风格,领导给出指令,下级负责落实;美国领导者更多采用的是参与型领导风格,领导者邀请所有人参与决策过程然后进行选择。导致中西方领导风格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中个体间的权力距离较大;西方文化中比较强调个体的作用,之间的权力距离比较小。

三、变革时代的领导力及发展趋势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时代的特征就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变化”,因此,变革时代的大背景决定了领导力的建设和研究需要与时俱进,把握变革时代领导力的发展大趋势。

(一)变革时代的领导力

过去,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主要从静态的角度研究领导力;现在,随着领导情境理论和领导变革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领导力的研究更多地置于更广阔的空间,更为关注领导情境和领导情境的变化对领导力的研究。北京华鼎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张鼎昆先生从自然科学中力和场的概念出发探讨了从领导力到领导场的转变问题。他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已经从牛顿的“力”时代进入到今天的爱因斯坦“场”时代,社会科学研究也应该如此。简单来说,领导场是指特定的领导者,基于特定的时空人士所生成的整体氛围,这种态势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所有的人和事。领导场的基本假设是“场”决定人的行为,但“场”不是领导者自己能够独自造成,它需要领导者和所有的其他人一起共同作用、共同形成,这也意味着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领导者,都在发挥领导作用。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时代的领导力问题也成为变革时代领导力研究的主要内容,福建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刘明辉教授主要探讨了网络时代创造领导新价值问题。他认为,随着传统工业社会进入现代网络社会,过去由管理创造价值的工业时代逐渐转变到由领导创造价值的网络时代。因此,我们要像工业社会体现管理的价值那样重新体现领导在网络时代的价值,像工业社会总结泰罗制等一系列管理理论、方法和程序一样,探索网络时代的领导理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必须对管理的组织、制度和奖惩传统三要素进行革命性的升级,发挥领导的共建愿景,利益磋商和魅力导引三大要素的价值。

变革时代的领导力需要变革型领导者,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司长陈建隆先生认为,变革领导者应当具备以下素质:第一,能够有效地和员工进行沟通,通过沟通、互动来说服他们共同推动变革;第二,能够和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第三,培养外部支持团体;第四,突破既得利益的阻碍,领导者要坚定目标,要向人们解释并说服大家,同时,领导者也要学会及时调整既定的政策;第五,培养有效执行政策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理解和克服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变革时代的领导者越来越多地与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组织文化甚至是不同部门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部门、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这就需要提升跨文化的领导力和沟通力。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语言学和跨文化领导力首席教授金立贤(Lixian Jin)认为,领导力框架下的跨文化沟通涉及不同国家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跨文化沟通力包括不同语言的运用能力、对彼此价值观和文化的了解能力以及通过跨文化交流达成共识的能力,通过使用隐喻研究方法有助于跨文化沟通力的培训和提升。

(二)领导力的发展趋势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刘峰教授结合中国领导力建设和研究重点阐述了未来领导力发展的大趋势。他认为,第一是领导力平民化的趋势。领导力是有层次的,既有高层治国理政的领导力,也要公共部门团队和个体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力是从群众中来的,只有具备个体的领导力,高层的领导力才更为务实,更容易凝聚。第二,领导力简约化的趋势。领导活动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应该减少领导工作的量,提升领导工作的质。当前,中国政府强调简政放权,简政放权的实质就是要让领导力在这个民间、在草根得以激发和提升,要让领导力在社会中、在市场中、在NGO组织中体现。高层领导者管大事、管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大方向既定的前提下,要让基层、社会、民间有更多的领导力。第三,领导力制度化的大趋势。邓小平说过,领导制度更具有长远性、根本性。领导力研究如果以个人领导力为主是比较偏颇的,要下更大的功夫探讨制度的领导力。第四,领导力中国化的大趋势。中国的领导力有自身的特点,应该借鉴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政的智慧、历史的经验,尤其是共产党成功的经验,加以分析总结提炼。同时,中国领导力研究和发展一定要开放性,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才能真正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领导力。

领导力的发展趋势既需要领导哲学、领导观的指导,也需要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创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主任张素玲教授主要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探讨了领导科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纵观已有的领导科学研究,多数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探寻领导者的特质、风格、胜任特征等等。但领导活动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科学研究必定难以考量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比如,领导者复杂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等等,这就导致有时候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她认为,领导者个人生活史研究是一种创新研究方法的有益尝试,其关注领导者在生活、工作中的经历和体验,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描述。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时要特别注意研究中的伦理道德、材料甄别等问题。

领导力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因此,领导力训练和培训也是领导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主题。广西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陶建平教授从领导力培训者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增强培训实效性的问题。他认为,领导力重在实效,就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就要把领导力研究和领导力训练结合起来,把领导力研究成果通过训练进行转化和推广,这样,领导力才有实效。

四、启示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样,作为中国领导科学的研究和中国领导力建设的实践也要坚持中国道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形成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理论体系,推动我国领导干部领导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在形成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理论体系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重点把握。

一是坚定中国领导科学研究和领导力实践的中国特色道路。坚持西方领导科学理论的引介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资政经验,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合、融合和发展,开创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领导活动实际的领导科学理论和领导力建设模式。

二是坚持领导观与领导力研究相结合。西方领导科学重视领导力的研究是很有道理的,在中国情境下,领导科学的研究一定要注重领导观的研究,因为这涉及到领导科学研究的方向问题,中国领导科学的领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观,就是改革开放和科学法治的领导观,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领导观,这是中国领导科学的内核和基石。

三是坚持领导者与领导力研究相结合。领导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领导力的本质旨在培养人、提升人。因此,中国领导科学研究既要研究领导力又要关注领导者,特别是青年干部的成才特点和成长规律,干部培养选拔问题是中国领导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四是坚持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过去,中国领导科学的研究因为多数成果限于对领导活动、领导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在很大程度上很难称得上是一门科学,所以一定要在科学化、定量研究方面多下功夫。同时,也不能一味地走定量研究的路子,诸如领导价值、领导情绪等概念难以量化,这就要求中国领导科学研究要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

五是坚持领导科学研究与领导力训练相结合。西方领导科学研究不仅强调理论分析,更注重实践应用,把领导理论操作化,指导领导活动的实践,并通过领导活动的实践验证领导理论。中国领导科学研究同样重视领导力的培训,但重讲授轻训练,这方面要稳中求进,改革培训模式,创新训练方法,充分发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国家级干部院校的主阵地作用。

时代特色和科学性 篇2

1 医学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

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我国医学院校, 在我国院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现了不同层次的多样化, 这有利于医学院校在保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上有不同功能, 但盲目求大求全求升格, 扩大学科范围, 还美其名曰“跨越式发展”, 其最终将“校将不校”,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发展目标与社会严重脱节, 还将有被无情淘汰的可能。

1.1 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原则

历史为每一所学校提供的机遇都是相同的, 能够抓住机遇, 及时调整发展定位, 才可能与时俱进, 成功实现转型, 从而在更高层次, 更广领域内发挥更大作用。

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就是要求高等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 综合考虑社会、高等教育、竞争者和自身实际四个要素, 特别是自己的战略规划, 设立自己的定位。香港科技大学取得的成绩很好地说明了定位的重要性。为了赢得市场, 嬴得竞争, 不能拾人牙慧, 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只能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才能具有竞争力, 后来者居上。

医学院校的科学定位应遵循职能实现原则。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职能重心是不同的, 刘森教授[2]倾向于将高校分类为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四类。科研型大学重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 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能授予较多的博士学位, 其目标更多地体现在学术追求上。教学科研型大学定位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层次, 有一定的理论和科技创新能力, 能授予较少的博士学位, 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型大学主要以培养本科生为根本任务, 有少量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以教学为主, 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这类学校中, 有许多为近几年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服务型突出区域服务的理念, 培养区域性急需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 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同一层次的两种不同类型, 一般被人们统称为高职高专教育。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它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而且能够为当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信得过的应用型人才。显然, 医学院校作为单科类院校, 职业特征明显, 除少量属于教学科研型外, 绝大部分应定位于教学型和教学服务型。

1.2 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回顾

对于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分类是一个难题, 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一直处于研究争论中。我国对高等教育分类的研究较晚, 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的高等教育或高等学校的分类中, 影响最大的分类方法有两个, 一个是各国普遍认同并采用的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分类法》的分类;另一个是美国卡内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理的《国际教育分类法》中, 高等教育包括第五级和第六级教育[3]。第五级为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 第六级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在第五级教育中, 分类法并没有对所包含的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教育, 按教育层次进行进一步分类, 而是将其分为5A或5B两个类型。5B学习年限较短, 一般为2-3年。5B为实用型职业技术教育, 相当于我国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类型, 但并不限于专科层次。5A学习年限较长, 一般为4年以上。5A又被进一步细化为5A 1和5A 2两种类型, 5A 1是按学科分设专业, 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的教育。如果说5A 1是培养学术、研究性人才的教育, 将其称为研究型教育的话, 那么5A 2是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的教育, 应该称其为应用型教育。归纳上述第五级的教育, 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实用型三种类型的教育。

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将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分为6类 (或层次) , 分别为博士、硕士、学士、副学士学位授予院校和专门机构、族群学院及大学等六类[4]。

我国潘懋元教授在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分类研究中指出, 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三类:一类是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开展综合型研究型高等教育, 培养创新拔尖的科学家;另一类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 开展专业性应用型教育, 培养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临床医师、律师、教师等;还有一类是更大量的职能型高等教育, 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在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领域内, 分布于全国的省市地州县中还有一类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近些年来虽经综合到相应的职业技术学院 (校) 中, 和部分升格为高职高专学校, 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 还在为社区和县乡镇的卫生系统培养基层的卫生技术人员。

1.3 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思考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毛入学率在15%到50%之间属于大众教育阶段, 因此, 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作为精英教育的学术性研究大学和作为大众化主力的培养应用型、实用性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 应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就目前我国的学校, 除部属高校外, 大部分属于省 (市) 属学校, 强调为地方建设服务责无旁贷, 但有的高校在确定本校的服务方向时动辄“立足本省, 面向全国”, 甚至“面向全世界”;有的盲目攀高, 求大、尚名、逐利、趋同的不良倾向十分普遍;有的热衷于培养知识理论人才, 忽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生源状况、管理水平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 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办学层次, 并不是越高越好, 而是越符合实际越好。

在学生培养层次上, 以1998年秋季学期美国大学 (或学院) 授予学位统计, 其博士、硕士、学士毕业生层次结构比为1∶9.3∶25.8。拥有两年课程证书 (或大专文凭) 的副学士学位授予学校1, 726所, 占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43.8%, 可见美国学校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大专类学校, 是名符其实的主流学校。而我们的资料是, 2004年全国各类高校2, 000万人, 其中研究生85万人, 本科生1, 350万人, 专科生565万, 其比例为1∶15.9∶6.6, 表现出了高等职业专科学生所占比例过小。这与近年我国学校盲目追求综合、升格密切相关, 忽视了国情和地方建设的实际需求。

一些管理者忽略了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方向, 如只强调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每年分别授予多少博士学位, 年科研经费分别达到多少, 年收入SCI、EI和CSSCI的论文达到多少, 或每年在国外及全国性学术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少一般的高校不顾社会需求, 盲目追求一流, 追求研究型、综合化和办学规模。一些一流大学又付出不少精力去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独立学院, 与一般高校争夺办学空间。政府对不同高校应有怎样的服务面和方向不甚清楚, 没能把高校引导到合适的社会服务轨道上去。如此, 高校的发展方向错位或越位也就不可避免。

有的医学院校盲目扩大招生, 盲目增设新专业, 失去专业特色。不顾自身实际条件和社会需求, 在师资条件、图书实验条件、附属医院等临床见习实习基地薄弱条件下盲目发展, 导致万人以上规模的医学院校有之, 在校生数量数倍于附属医院床位数的有之, 盲目扩大专业数量, 致使学生毕业后无业无岗可就业者有之。有的医学院校甚至向理、工、农、人文社会学科发展, 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发展错乱倾向。

现实情况下办学误区很多, 这由多因素构成。学校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但在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合适的教育战略布局, 每一所学校都应根据学校与社会地区关系、同类学校中自己所处位置和本校自身实际, 找准一个合适的科学定位, 在“为”与“不为”之间做出抉择, 超越自我, 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2 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创建

学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 明确长远的发展方向和近期的发展目标。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渐扩大, 每所学校都具有自身发展的历史和办学条件, 因此各具不同优势。医学院校本身便具有单科教育特点, 其本身就是特色。但盲目的求大、求全, 可能失去其应有的学科特色。例如有的本来是中医类特色学校, 因盲目追求综合、求规模, 功利为先, 办成西医类学校, 其结果也可能是以失去其特色作为代价。

2.1 特色创建不在大

一些隶属关系不同、学科设置单一、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实施合并, 有利打破条块分割,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办学效率, 不失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好办法。但对那些有较长的办学历史、一定的办学规模、良好的办学传统, 且形成一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大学来说, 仅仅为了求得学科门类齐全而“强强联合”, 其结果不仅优势未达到互补, 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优势。

有这么一种模式, 规模不一定宏大, 学科也不一定齐全, 但不妨碍它们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比如,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规模就非常小, 每年只招收200多名学生, 但它培养出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菲立兹奖获得者、一位总统、两位总理, 以及大量社会精英[5]。被称为精英大学典范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也是以“小而精”著称于世的。该校自二战至今, 基本上保持6个系的规模, 本科生900人, 研究生1, 100人, 教师1, 000人, 但该校有28人获得诺贝尔奖荣誉。香港科技大学从创建之初, 就放弃大而全的想法, 一心一意小而专。在经过不到10年的发展至2000年, 轰动一时的世界上最小的碳纳米管就出自其信息学院。其商学院也于2001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世界50佳, 亚洲仅此一家。美国将其会计研究排为第一名, 连哈佛和斯坦福都甘拜下风。国内的协和医学院也以小规模的医学精英教育著称, 谁又可以忽视它的“巨大”。

为了赢得市场、嬴得竞争, 大学不能拾人牙慧, 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只能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自己优势, 才具有竞争力, 才能求得后来者居上。

2.2 特色创建应瞄准社会需求

过去讨论学校发展模式时, 有过规模大就是代表学校类型的“规模优先”观点, 也有专业多就是综合大学的“数量优先”的观点。实践证明,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是矛盾统一的整体中的几个方面, 各个方面只有协调发展, 整体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学校的发展可以是多样化的, 某一个时期以外延发展为主, 某一时期必须以内涵建设为主, 但是最终保证教学质量还是永恒的主题, 高校的生存和竞争还要靠质量取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最基本的三大职能, 虽然不同高校承载重点有所不同, 但社会服务是任何一所高校职能的最终体现。

我国目前的与医学有关的社会需求仍是一个以“职业目的为主”的医学高等教育类型, 是由专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等层面组成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以基于“学科本位”的学术型教育与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职业教育,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人才结构, 社会需求是不同的。社会只需要少量学术型人才去探索发现科学奥秘, 去认识世界, 但更多的是需要去改造世界的应用型和实用型劳动者。对于后者, 在培养方向上要突出实践性, 以实践动手能力训练为主线, 理论知识不要求深入、系统, 实践训练应占有很大的比例。在理论教学上, 基础理论教学应突出应用性, 只要求“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2.3 特色创建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所处地位的主要标志世界上的一流大学, 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 可以说是学科特色把学校领上一流大学之巅的。比如, 二战时期的斯坦福大学还是一所私立二流院校, 1946年, 电子工程系教授特曼出任工学院院长, 提出“学术尖顶”构想, 首先选择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作为冲刺一流大学水平的突破口, 终于于几年后布洛赫发现核磁共振现象, 获1952年诺贝尔奖, 从而引领其步入世界名牌大学行列。电子工程学科促成了“硅谷”, 而使斯坦福成为名扬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

办学特色是灵魂, 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学校的生命力。特色也一定是要有优势的特色。确定特色学科要把握面向区域经济支柱产业、面向新兴产业、面向全面发展的文化传承和促进学科交融的几个原则。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学, 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成有名的大学。美国每个州都有一所旗舰式大学, 更多的学校很普通, 但却都有自己的特色。让自己的学科建设既站在学科的前沿, 又能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以基础学科发展为根基, 改造提高特色学科, 积极发展应用学科, 开拓新兴交叉学科, 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服务。

办学特色必须是在长期实践, 在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建设、教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某方面的成果。这个成果必须是比较稳定的, 得到社会公认的, 处于领先水平的, 具有示范性作用或值得推广的成果[6]。现在很多学校在谈到特色时, 往往都是说培养应用型人才, 什么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等等, 共性的东西很多, 缺乏个性。因此也很难凝炼出自己的特色。特色是成果的固化, 必须是“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学校必须认真分析本校的优势与劣势, 集中力量培育本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有着多种丰富的内涵, 首先应在自上而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集中全校师生员工的力量, 共同去培育、创造、发展成熟, 并在校内取得广泛的共识;其次, 要得到高教业界的普遍认同;最终, 还是要得到社会的承认。

参考文献

[1]刘广明.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4) :69-71.

[2]刘森, 陈世民.地方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1 (8) :99-10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法 (1997修订稿) [J].教育参考资料, 1998 (18) :13.

[4]戴荣光译.美国《卡内基高等院校》2000版简介[J].世界教育信息, 2002 (10) :8-9.

[5]周维利, 谭曙光.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误区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5:54-56.

时代特色和科学性 篇3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需求和民众的诉求对中学青年教师的能力期望达到空前的高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教育探索的实践中,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以文化精神的导向作为切入点,以师徒制度的传承作为支撑点,以实践平台的搭建作为落脚点,通过提供系统校本培训、创设科学研究平台、搭建项目管理平台。全面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帮助青年教师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青年教师培养;基础教育;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传承;师徒制度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理念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变革,使得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八大报告都明确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伴随着人口等因素的催化,基础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急需青年教师的大量补充及快速成长。基于此,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截至2010年底,我国幼儿园和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达1180万,其中,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了主力军。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青年教师日渐成为中坚力量和发展希望(35岁以下年龄段的教师已占全体教师的50%)。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紧密结合文化理念及时代特征,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

一、切入点——文化精神的导向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60年的历史积淀中,创造并传承了“人文·自主”的学校文化,形成了“崇尚人文——人文教化、人文修身、人文情怀;求真务实——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自主创新、争创一流”的文化精神,它们渗透在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秉承“人本和谐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并设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品德堪为学生的楷模,行为堪为学生的榜样,学识堪为学生的师表。

为了达成目标,学校始终自上而下地给予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一种“人文”关怀,从青年教师身心的全面发展出发,理解他们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以及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成长的需要,给予他们宽松的成长环境、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

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理解并传承学校文化,学校非常重视岗前培训环节。每年暑期,针对新入职的教师,重点开展“学校文化专题教育”,即每一位学校领导分别就不同的主题做“通识”培训,促进青年教师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例如,曹保义校长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开展《人文自主彰特色传承创新育英才》专题讲座;王华副校长系统讲述《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改革实践》,全面呈现学校“6+1+1”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及实施方法;申敬红副校长从校风校训、师生发展、欣赏型德育建设等德育工作视角分享《寻找心中的那份热爱》。

在“人文·自主”的熏陶和传承下,学校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了优越的精神环境。借助文化精神的导向,学校可以快速地凝聚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他们建立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学校采取全面的激励措施,有效激发青年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热情、自主性和创新精神,逐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促使他们充分发挥潜能,最终达成自我成长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二、支撑点——师徒制度的传承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和家庭的高期望以及社会发展的诉求,需要青年教师尽快胜任工作并成熟起来。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从学生到教师是一个巨大的角色转变。尽管青年教师在人职之前始终与学校保持着十分“亲密”的接触,似乎对于“教师”和“教育”很了解,但实际上对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有效教学策略、新时期学生特点等缺乏深入的认识。结合北京师大二附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应届硕士研究生。他们在知识储备、思想品质等方面都非常优秀。但在实践中,面对13至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青年教师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及心理特点等问题的准确把握上会缺乏经验;面对多元化的特色班级,青年教师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面也会遇到诸多的困惑。这些因素都给青年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快速成长提出了挑战。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之间的同伴合作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基于此,多年来,北京师大二附中遵循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严谨务实、传承创新地实施“师徒制”。

为建设高素质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保持学校优良的教学传统,使新教师尽快适应一线教育教学任务,学校针对每一位新教师,由教学处、学生处与教研组共同指定两名业务精干、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导师”(五年教龄以上),分别担任新教师的“教学师傅”和“班主任师傅”。同时,为了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给青年教师专门分配一名校级领导干部作为“管理师傅”。在新学年开学后,学校召开教师拜师会,明确师徒关系。“师徒制”的建立明确了导师与新教师之间的责任,即师傅对徒弟的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全面负责,严格要求,热忱帮助徒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注重发挥徒弟的优势,指导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徒弟必须尊重师傅,虚心学习,主动工作。在师傅的指导下,徒弟要认真钻研教材,刻苦学习,加速自身的成长。

三、落脚点——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是提供系统的校本培训,在经验性感知中快速锤炼教育教学技艺。

随着学校规模的日益壮大,大量青年教师逐年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学校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校本化训练,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纳入到学校整体的工作安排中,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常规化、系列化。

在师傅的以身作则和引领示范下,青年教师不断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积累教育经验。例如,为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传承特色的教学方法,在2013年的新教师拜师会上,身为生物特级教师的曹保义校长,又多了一个身份——新教师的教学师傅。为了避免因为处理繁忙的日常管理T作而耽误对徒弟的指导,曹校长特意安排自己和徒弟一起承担同一个班的教学工作。每节课前,曹校长都会和徒弟一起准备课程的内容设计,课上两人配合完成教学环节的实施,课后针对教学实施情况、教学效果反馈、徒弟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做深入的讨论,做到节节有指导、节节有交流、节节有收获。师徒之间如此频繁且直面的互动交流实属不易,青年教师也十分珍惜这样难得的机会,虚心好学,认真钻研,快速成长。

此外,师傅还经常向徒弟阐释学校文化、教学改革理念、管理实践思路等,并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徒弟去锻炼。这些都体现了学校领导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殷切期望。借助学校提供的系统化校本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逐步提高了教育教学技艺水平。

二是创设科学研究平台,在学理性探究中全面深入了解学校发展。

为了促进对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校发展等实践的思考,学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承担科研课题,在科研中不断提高理论素质,进一步掌握相关原理与方法,提升研究能力。

我校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并在研究中适时总结、沉淀自己的理论思考。例如,为了引导青年教师全面深刻地了解学校的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项目式学习实验班、社科特色班、数字化学习特色班等不同班型的改革,常务副校长阮国杰亲自带着青年教师成立课题组,共同探讨学校课程改革历程,聚焦研究问题和视角,对“多元化课程的学生认同度”进行调查研究。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徒弟全面参与文献资料的查阅、调研方案的设计、问卷维度的编排、调查与访谈的实施、数据的分析和报告的撰写等过程。研究报告获得西城区第16届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并在学校特色班研讨会上进行分享交流,为课程改革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持;课题组将诸多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提炼,生成的《普通高中多元化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一以北京师大二附中为例》论文也在《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11期上发表。

通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青年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有了深度的理解,并为后期更好地落实、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搭建项目管理平台,在过程性管理中坚定并夯实责任意识。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探索中大胆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平行式的“项目式”管理,在各领域搭建项目管理平台。学校敢于启用青年教师,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同时,学校注重挖掘青年教师的潜力,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关键岗位上进行更多地磨炼,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并独当一面。

例如,为了加强对青年管理者的培养,为他们创造机会去熟悉学校系统的管理业务,尤其是相对陌生的后勤领域,学校结合工作需要,成立“固定资产审核管理项目组”,让青年教师在学校的授权下相对独立地开展创新性工作。基于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在强烈责任意识的驱动下,青年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固定资产管理理论;积极请教学校领导、总务处教师和会计,全面了解资产管理的规范程序,并就账实相符以及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盲点进行深度的沟通。青年教师全面参与管理办法的制定、清查步骤的规划、实物与账目的审核、固定资产“购买-登记-入账-调拨-转移-核销-残值处理”等流程的操作、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管理资料的存档、项目组例会的组织,在项目管理平台中努力提升自己。

在持续的实践中,青年教师领悟到,学校的高速发展需要以规范管理和依法办学为保障,并且离不开高度责任意识的支撑。借助过程性管理,青年教师不断强化角色意识,自我追求的内驱力得以全面激发。同时,青年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夯实。

在“人文·自主”的导向下,北京师大二附中尊重每一位青年教师的需求,敢于起用新人并让他们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借助“师徒制度”的传承,学校提供多样化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为他们创造出成长所需的“土壤”和“养分”,确保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当前,学校的青年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全面投入到特色课程开发与设计、欣赏型德育建设与实施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校本教材编写,活跃于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追求个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成为学校优质发展的不竭动力。

时代特色和科学性 篇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探索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适应改革开放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走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品格的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定了文化的基本属性,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既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划清了界限,也同僵化的思想文化划清了界限;确定了文化的根本任务,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确定了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确定了文化的发展动力,这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确定了文化的发展途径,这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确定了文化的发展格局,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确定了文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确定了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这就是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时代特色和科学性 篇5

(二)克隆技术与干细胞

自1997年由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身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的克隆羊“多莉”在英国问世以来,克隆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克隆鼠、克隆牛、克隆猪、克隆猫、克隆猴等相继问世,这些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利用克隆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家畜以及挽救濒危珍惜野生动物的可能性。不过克隆技术最大的应用可能还在医学领域:利用克隆技术培育人类胚胎,使其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以供医疗或研究之用。而这又牵扯出另一重要的技术领域,即干细胞的研究。

干细胞是指动物体在发育过程中,体内所保留的部分未分化的细胞。干细胞根据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全能干细胞,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胚胎干细胞,它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200多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进一步形成机体的任何组织或器官。第二类是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第三类称为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

干细胞的用途非常广泛,涉及到医学的多个领域。目前,科学家已经能够在体外鉴别、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并以这样的干细胞为“种子”,培育出一些人的组织器官。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广泛临床应用,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医疗技术,也就是再造人体正常的甚至年轻的组织器官,从而使人能够用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干细胞或由干细胞所衍生出的新的组织器官,来替换自身病变的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假如某位老年人能够使用上自己或他人婴幼儿时期或者青年时期保存起来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那么,这位老年人的寿命就可以得到明显的延长。美国《科学》杂志于1999年将干细胞研究列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的第一,排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克隆技术之前。鉴于干细胞在未来医疗、尤其是器官移植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德国科学家在用脐带血干细胞治疗中风综合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动物试验表明,接受干细胞疗法治疗的试验鼠病情明显好转。动物试验表明,接受干细胞疗法治疗的试验鼠病情明显好转。而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多个研究小组则于去年11月10日发布的一批研究成果中,显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无法逆转的心脏病发作导致的心脏损伤,却能够被患者自身的干细胞所修复,这充分展示了干细胞技术在心脏病治疗中的潜力。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和中央医院通过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根治了一名因家族遗传而患上严重的地中海贫血症的男童,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移植非亲属的脐带血干细胞而使患者痊愈的手术。科学家预言,用神经干细胞替代已被破坏的神经细胞,有望使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起来;不久的将来,失明、帕金森氏综合症、艾滋病、老年性痴呆、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等绝大多数疾病的患者,都可望借助干细胞移植手术获得康复。

干细胞的应用前景的确诱人,但由于它涉及到敏感的医学伦理道德问题,尤其是克隆人问题,因此世界各国一直对此类研究争论不休。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派阵营:英国、俄罗斯、日本、比利时、法国、德国等国在宣布禁止克隆婴儿的同时,都有限度地支持开展用于

研究和医学试验的人类克隆。2001年1月,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将克隆研究合法化,允许科学家培养克隆胚胎进行干细胞研究,并将这一研究定性为“治疗性克隆”。为避免克隆技术被滥用,同年11月,英国政府再次公布法案,明确规定禁止通过克隆技术复制人类个体,即生殖性克隆。但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大约五十个国家则一直主张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

(三)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和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简称GMFood)。目前转基因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尤其是在转基因植物方面,它之所以没有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其安全性仍有担心,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对生物体有害以及它是否会改变自然环境,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等等。不过尽管如此,自1983年英国培育出世界上第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基因移植烟草以及1993年美国将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保鲜延熟型西红柿投放市场以来,转基因技术仍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已有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南瓜、木瓜、马铃薯、番茄、甜菜等几十种作物投入商业种植。其中,前四种转基因作物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长到2003年的6770万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也在2003年翻了一番。但目前仍主要集中在6个国家,其中美国占63%,阿根廷占21%,加拿大占6%,中国和巴西各占4%,南非占1%。总体来说,2003年这些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种植总面积的99%。专家预计,在今后10年中,转基因作物将会扩展到25个国家,播种面积将达到1亿公顷,将有1000万农民从事转基因作物的种植。

从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种类来看,2003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是414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1%;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为155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为720万公顷,占11%;转基因油菜的种植面积为360万公顷,占5%。

从所转移基因的特性来看,大部分转基因作物都带有抗病虫害的基因。大约18%的转基因玉米带有抵御害虫的基因,73%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能够抵御除草剂。其余的种类则同时含有这两种基因。

2003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4280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了10%,种植的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大豆。

阿根廷的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加了3%,该国种植的大豆几乎100%是转基因大豆。

加拿大的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加了26%,主要种植抗虫害玉米、油菜以及抗除草剂的大豆

中国在2003年种植了280万公顷的转基因棉花,占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58%,比2002年增加了33%。

出于对转基因产品的慎重与担忧,目前人们还只是消费转基因植物产品,转基因动物产品尚未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是,社会的需求是科研开发和经济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大推动力。一些看得见的迹象表明,转基因动物产品正向我们走来。如美国科学家采用转基因(GM)技

术,使奶牛产生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提高很多,为今后高等生物的转基因食品研究开创了先河。

1.生物诊断领域

与传统诊断技术相比生物诊断技术具有灵敏性、专用性、易用性的特点。生物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加速增长和边界扩张;个性化医疗,即诊断更加精确、治疗更加个性化;基于价值的定价等。生物诊断针对的靶是全新的,该领域发展很快。由于有了新的疾病辨别指针,新药临床试验的目标更小,新药研发的高额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改善预防与个性化医疗水准等需求也与日俱增,以上凡此种种,使得生物诊断领域在近年来得到很快发展。从临床诊所使用的检测角度,生物诊断有持续大于10%的增长;服务性中心实验室限制了多种测试及其技术平台大规模的发展,一些技术平台在临床诊所使用时比服务性中心实验室更有效率,效果也比较好。生物诊断前景广阔。个性化医疗的兴起代表了新的健康标准;10亿美元以上的高销售额药物将变得较少,带之而起的是针对性更强的效果更好的个性化药物;诊断和处方药捆绑销售的个性化医疗必将成为新的趋势,因此医疗支付系统也将面临方式的改变。

2.营养功能食品

营养功能食品公司也竞相重组。营养功能食品在全球有1500亿美元以上产值(2001年美国529亿美元),人们对饮食所提供的营养不足的信任危机仍然存在,因此市场将会是长期的;浓缩食品售销量增加。民意调查还表明人们宁愿吃功能食品,而不是自然饮食,功能食品销量增加(2001年全球销售额达566亿美元);食品和化学公司认识到专用功能成分和食品的结合的重要性。营养功能食品的成功有赖于更多的满足客户需求;产品中包含更强的科技成分,对各类技术、新思想、新产品都应当尽早吸收;建立产品研发供应价值链;加强合作伙伴关系。

3.农业生物技术

农业生物科技表现死气沉沉。2002年常规农业生物制品价格是十几年来最低的,除了个别有特色的品种之外,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新产品。合作合同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令人失望。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并购的伙伴较少,合并行动也造成了内部的混乱。农业生物科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充分体现价值。与此同时,社会上对转基因作物、有风险的转基因动物的敏感度也在下降。

4.生物材料/生物工程

强大的基因组基础研究对生物材料和生物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微生物、人和动物、植物基因组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为生物科技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知识资源和技术工具。这也为抓住“基于知识的机会”推动知识经济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佐证。如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高通量药物筛选、组合化学、蛋白质学、工艺工程等学科的交叉作用,对传统制药业、农业、工业生物科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物技术食品及原料正在逐渐走近市场

生物技术逐渐渗透至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领域。如2003年2月下旬东京的高级超市推出了麒麟公司开发的土豆新品种——CYNTHIA。其目的是与目前市场占有率高达90%的主宰品种男爵和五月王后品种决一高低。

CYNTHIA是利用麒麟公司拥有的组织培养的方式培育而成的。早在1987年麒麟公司首次成功开发了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但到了1999年日本农水省才真正允许开展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的研究。因此,麒麟公司于2000年3月在国内合资成立了JAPANPOTATO公司着手土豆新品种种芽的生产及销售。

又如,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认为,利用体细胞技术的克隆牛肉作为食品其安全性不存在问题,并计划将这一报告提交7月设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审议。日本虽是世界上最大体细胞克隆牛的生产国,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着死亡率偏高等难题。世界上尚无一国允许体细胞克隆牛肉的上市,要通过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审议,难度较大。因此,生物技术食品真正进入市场还需较长的时间。

十二、微生物在食品包装材料等上的应用方兴未艾

日本各化学公司致力于利用土壤、水中微生物的作用,开展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及确立相应生产体制。尤其是利用微生物在生活垃圾袋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上市场前景看好。日本三菱化学和味之素两大公司联合开发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通过国内综合化学和综合食品两巨头联手,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两家公司共同开发的自然分解树脂的特点是利用使植物淀粉发酵的琥珀酸的作用。因提高了植物原料的比例,明显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味之素公司的发酵技术及三菱化学的树脂合成技术的两大优势,其生产成本比现有主流自然分解性树脂有所下降。目标是到2006年将现有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自然分解性树脂,全部转为利用琥珀酸生产的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

另外,昭和高分子公司也将扩大自然分解性树脂的生产能力,其产品主要用于加工农用薄膜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虽然目前自然分解性树脂的价格为普通树脂的2-3倍,但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自然分解性树脂的市场规模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生物技术食品及原料正在逐渐走近市场

生物技术逐渐渗透至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领域。如2003年2月下旬东京的高级超市推出了麒麟公司开发的土豆新品种——CYNTHIA。其目的是与目前市场占有率高达90%的主宰品种男爵和五月王后品种决一高低。

CYNTHIA是利用麒麟公司拥有的组织培养的方式培育而成的。早在1987年麒麟公司首次成功开发了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但到了1999年日本农水省才真正允许开展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的研究。因此,麒麟公司于2000年3月在国内合资成立了JAPANPOTATO公司着手土豆新品种种芽的生产及销售。

又如,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认为,利用体细胞技术的克隆牛肉作为食品其安全性不存在问题,并计划将这一报告提交7月设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审议。日本虽是世界上最大体细胞克隆牛的生产国,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着死亡率偏高等难题。世界上尚无一国允许体细胞克隆牛肉的上市,要通过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审议,难度较大。因此,生物技术食品真正进入市场还需较长的时间。

十二、微生物在食品包装材料等上的应用方兴未艾

日本各化学公司致力于利用土壤、水中微生物的作用,开展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及确立相应生产体制。尤其是利用微生物在生活垃圾袋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上市场前景看好。日本三菱化学和味之素两大公司联合开发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通过国内综合化学和综合食品两巨头联手,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两家公司共同开发的自然分解树脂的特点是利用使植物淀粉发酵的琥珀酸的作用。因提高了植物原料的比例,明显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味之素公司的发酵技术及三菱化学的树脂合成技术的两大优势,其生产成本比现有主流自然分解性树脂有所下降。目标是到2006年将现有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自然分解性树脂,全部转为利用琥珀酸生产的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

另外,昭和高分子公司也将扩大自然分解性树脂的生产能力,其产品主要用于加工农用薄膜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虽然目前自然分解性树脂的价格为普通树脂的2-3倍,但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自然分解性树脂的市场规模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诊断类。

医疗技术类。

②生物技术仪器类

③生物制品类

④生物农业类。

⑥功能食品(主要是前生素的)。

时代特色和科学性 篇6

单选题

1.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上都不对

2.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是: 回答:错误

1.A 2.B 3.C 4.D 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以上都正确 以上都不对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四项基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以上都不对

4.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四项基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以上都不对

5.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回答:正确

1.A 2.B 四项基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C 4.D 改革开放 以上都不对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发展: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以上说法都正确

7.下列哪些战略是我们需要实施和发展的: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上说法都正确

8.党的根本宗旨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上说法都正确

10.关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回答:正确

1.A 2.B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3.C 4.D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上说法都正确

11.国际社会主要有哪几种发展观: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传统发展观 增长极限 可持续的发展 以上说法都正确

1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全面 持续 可协调

以上说法都包括

13.协调发展指的是哪些方面需要协调: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以上说法都正确 以上都不对

14.全球性问题包括: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 粮食短缺 以上说法都包括

15.关于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

时代特色和科学性 篇7

关键词:管理实践,工厂,现代企业

在管理学介绍中, 比较一致的是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代开始。以泰勒的秒表管理,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和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共同构建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石。但在科学管理之前,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大量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 这些社会商业事物是现代管理学和企业理论发展的渊源和演化的前身。对这些管理活动进行了解, 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企业。

1工业时代之前的管理

管理活动, 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了。社会本身, 就是具有阶层性的, 如何统治民众, 如何安排宗教事宜, 如何分配剩余物资, 都是最早的管理问题。人类最早也是当时最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 不约而同都是产生在河流附近,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河流泛滥的防范与治理, 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协同工作的任务。正是这种任务的挑战和不断实践, 逐渐产生了协调与管理的需要, 进而产生了文明社会。不论是埃及的治理尼罗河泛滥还是中国的大禹治水, 都是这种活动的典型体现。

宗教方面, 中东地区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很流行建立共同的机构来管理一大批寺庙。军事方面, 公元前六世纪, 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政治方面, 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 除了德育教育, 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 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公元前3世纪, 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也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而且政治领域也诞生了最早的职业“宰相”, 出现于公元前1750年, 与法老实现了宗教事务与世俗事务的部分分权, 并领导其下的官僚机构, 以执行监测尼罗河水位、预测全国农业产量和实施分配等任务。

工业化前, 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这些古代的管理活动, 取得了很多管理成就。埃及治理尼罗河泛滥时, 已经形成了“以十为限”的管理原则, 即一个监工只能管理十个奴隶, 以保证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都意识到管理的普遍性, 不论在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 还是在国家管理和家庭管理中。公元前370年的色诺芬观察到社会分工的好处, 到罗马时代已普遍实现了社会工种的职业化。在世界的东方, 公元前3世纪, 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公元前六世纪, 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 除了德育教育, 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 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中世纪, 封建主义促使十字军产生, 而十字军东征又促使封建主义的消亡。此外, 十字军东征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道路, 目睹了东方在各个方面的领先和繁荣, 削弱了天主教的信仰, 使欧洲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 并且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活跃的商业活动, 导致了记账技术的发展。复式簿记的记账原理自14世纪意大利商人就已使用, 但规范的表述是在1500年的僧侣帕乔利, 形成了第一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2早期的工厂管理

随着资本主义兴起, 作为新商业阶段的代表——工厂及工厂制度广泛普及并发展开来。在早期的工厂活动中, 经济活动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早期工厂的雇工通常不多, 在伐木业中不多于12个人。在1840年之前, 只有纺织业才可以达到40以上的固定雇工, 可以常常以实物作为报酬。在1832年, 美国财政部长路易斯·麦克莱恩批准对美国制造业进行调查, 在不少产业中, 只有1-2家企业能达到50人以上的雇工, 只有六种工业能达到3-7家雇工大于50人的企业。其描绘的主要工业情景, 是由许多不到50人的小单位。

早期工厂的规模比较小, 实际上也是由于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所决定的。以美国的工厂为例, 在早期工厂内, 面临着三个很大的问题:招募, 培训和激励。早期的美国纺织工人独立性很强, 反感工厂的强制性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此外, 早期的专业人员是非常缺乏的, 包括技术、管理和财务人员, 因为没有成熟的学校体系来培养。会计制度当时依旧停留在帕乔利时代, 而且除了记账, 基本没有服务于管理。此外, 监督手段落后、监督人力资源缺乏, 懒惰和开小差的情况比比皆是。

因此, 早期工厂的管理手段, 也非常简单并具有针对性。首先是实行监工合同, 其实质是一种包工制度, 以详细的合同约定监工的责任, 将监督的职能转移给监工, 但这种制度会产生包工为短期利益牺牲企业主的长期利益, 比如虐待工人和滥用设备。此外, 对于工人实施计件工资, 实施个人的成果激励, 到1833年, 47.5%的工厂都是通过计件工资来激励的。鉴于存在着很多需要监督的管理活动, 资本家大量动用家族亲情, 在工业革命早期, 企业家常常让亲属担任管理职务。

3现代企业的形成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系列商业活动的技术和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不仅促使了大型商业组织的出现, 更直接形成了导致现代企业诞生的商业环境。

在运输方面, 随着铁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 这种快速而廉价的物流手段促使了全国性的大市场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 铁路技术快速发展, 包括铁路、桥梁、涵洞等的修建和T型铁轨的普及。在美国, 至1870年代经济萧条来临, 美国已经建成陆地的基本铁路网。此阶段铁路公司已成功管理者数千名员工, 数千万美元的设备, 以及数亿美元的运货, 在美国具有规模城市, 已经实现一车到目的地。至1910年代合并阶段结束后, 美国铁路网形成了稳定的寡头局面, 提供通遍美国的高速运输市场。

金融方面, 商业银行和期货交易制度的形成帮助了企业的融资和成长。1840-1870年间, 私人或小型投资团体为主的融资模式逐渐被政府资助、大规模公债、投资银行的权益资本等形成取代。大公司股票可以上市融资, 投资银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业教育方面, 大学商学院已经形成体系。1881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登商业和财务学院, 教授会计和法律。1899后的十年, 企业管理已经成为各大学的普遍课程。1908年, 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 专业化的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开始。管理咨询行业也随之发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职业化的管理顾问或管理咨询形成, 从工程咨询中脱离出来。到1920年代, 管理咨询已经提供职能咨询。

分销方面, 铁路和电报提供了大量分销的可能, 大规模分销出现。到了19世纪70年代, 最大的纺织品经销商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美元, 雇员2000人。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现代大型零售业, 如百货公司、邮购公司和连锁商店发展。另一方面, 农产品交易所出现, 农产品交易标准化、等级化, 并出现期货交易。由于铁路保证了运输, 电报保证了通讯, 期货交易取代了传统的寄售交易, 并大幅降低了交易的风险。

4现代企业诞生

美国著名商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企业做出了经典的定义:现代企业是包含多个单位 (多地域、多功能) , 以及支薪管理阶层 (包括由高层和中层经理构成的管理体系) 的经济组织。这种企业在1840年在美国尚不存在, 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占优势地位。

科学知识的产业化催生了大量生产技术, 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催生了全国大市场, 两者共同提升了流通量。从外部的市场协调顶点到内部的管理协调顶点, 一系列不同的位置, 都代表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单位协调的方式组合, 在不同的流通量下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性。当流通量增大到一个程度时, 通过支薪经理来实现管理内部化更优时, 支薪经理就取代了外部的市场协调, 从此现代工商企业就在流通量的压力下产生了。进一步, 继续扩大的流通量又促使了集中生产和纵向一体化, 使得多单位结合在同一个管理机构下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而且, 规模增大导致了巨额的资本总量, 促使了高层经理的职业化, 从而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至此, 现代企业的建立才最终宣告完成。

最早的现代企业诞生于美国的铁路业。铁路业的管理非常之复杂, 因此必须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担负管理任务。这些管理任务远非资本家所能负担, 所以必须聘请外部的支薪经理, 从而就诞生了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

比如在技术方面, 铁路公司的复杂性体现在调度的复杂。经常性的协调与控制是铁路管理的基本原则, 此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协调需求。铁路行使具有排他性, 自从快速的蒸汽机车出现后尤其如此。到了19世纪40年代, 铁路公司发现自己拥有火车, 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会更优, 直到后来复杂的管理和计费系统诞生之前都是如此。时间安排也是如此, 一个可供参考的铁道线是每天两端对开三趟列车, 相对的列车每天交会12次, 在没有电报的条件下极易出现事故。

此外, 在会计方面, 铁路公司也非常复杂。首先是资本量巨大。1815至1860年间, 美国修建运河的总费用约为1.88亿美元, 其中73%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筹集。而私营铁路公司的股票投资至1860年已达到11亿美元。当时干线铁路的投资额在数千万美元, 相比之下, 只有少数的纺织厂和炼铁厂的投资额超过100万美元。而且会计, 相对于传统的纺织厂和运河, 铁路公司的列车、采购、维修等多方面人员都会直接处理相当数量的资金流转。而且, 会计内容相对复杂。19世纪50年代时, 最大的纺织工厂会计账目仅有5组, 而铁路公司达到144组。纺织厂会计半年编制一次, 而铁路公司每月编制一次。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丰富, 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 从而出现了工厂、企业等复杂的现代商业组织。进一步, 技术的演变、社会消费的扩大使得这些商业组织经济规模量持续扩大, 竞争的加剧也迫使商业组织采用更加复杂的管理技术。这些动因推动了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继续进步, 终于在20世纪初, 孕育出了科学管理的思想, 从而创建了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其后的管理学发展广为人知, 而了解前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的发展, 则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管理学创建和演进的脉络。

参考文献

[1]丹尼斯.A.雷恩.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2]斯图尔特.克雷纳.邱琼等译.管理百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

[3]罗宾斯, 库尔特.孙健敏等译.管理学 (第7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扬动漫特色 展时代风尚 篇8

一、打破传统——队室靓起来

学校将队室安排在了综合楼二楼教工餐厅和上技能课必经之处,有着内外250平方米的面积,队室还和莲娃动漫馆整合为一。

主题外墙:在金色的向日葵的映衬下,鲜红的队旗,响亮的口号,庄严的队徽、誓言,醒目的章程、队史、榜样和作风,让人一目了然。

鼓乐器材室:大队旗和中队旗在旗架上整齐排列;鼓号架上陈列着鼓号、大小镲等用品;墙面上展示着“辅导员规范十条与队室活动参观管理制度、鼓乐队队员选拔制度等18项学校少先队制度”。

主体队室:也可称莲娃动漫馆,这里以“荷塘月色”基调设计,馆内由十一个小莲池组成,共分四大区域:大队主题区、中队家园区、小队活动区、社团特色区。

二、丰富资源——队室厚起来

大队主题区 ——“我们的组织”里展示着学校大、中队辅导员掠影、寄语和工作信条;大、中、小队干部及全校少先队员名册等相关资料。“我们的荣誉”里展示着历年来学校大中小队各级各类荣誉资料。“对外交流”里展示着历年来学校重大活动中上级部门领导莅临学校指导、关怀学校发展的掠影。

中队家园区 ——新学期学校18个特色中队分别展示了自己的动漫形象、奋斗目标、中队口号、家庭集体照等,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漫彩世界。

小队活动区 ——这里展示着小雏鹰们拥抱社会、拥抱家乡、拥抱自然、拥抱未来的实践体验掠影,同时一本本小队记录册记载了队员们成长的足迹。

社团特色区 ——社团特色区展示着学校动漫社团LOGO的发展史以及队员们用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无数动漫作品在这里精彩呈现。

三、合理使用——队室动起来

学校通过以下几点做法,让队室真正“活”起来,从而为九莲学子健康、快乐成长做出实质性的服务。

开放实践:固定每周五下午12:00-13:00为队室(莲娃动漫馆)活动开放日,除整个队室供参观学习外,还有陶泥创作、科技实验、棋弈擂台等区域供队员自由实践体验。开放日当天由大队委担任小导游和服务员。因考虑安全及场地秩序维护,每次开放日接纳人员不超过54名。队员将凭借一周里中队辅导员通过考评学校“九美莲娃”特色章之“9+1童规”条例发放的“莲娃动漫馆——入馆证”方可入馆,各中队每周名额限3人。

组织参观:大队部统一定时向各中队开放,中队辅导员可带领队员前来参观。各中队根据大队部提供的队室区块讲解稿,自行培养小导游,参观时对本中队队员做好讲解工作。同时,每个队员可以在签名墙上留下自己的梦想或决心。每逢新队员入队,就必须来队室听中队辅导员做一次队知识讲解,如果队员想邀请家长、朋友、社会人士来参观,先提出申请,得到允许后可入馆。

提供资料:队室将为少先队活动提供各种资料、器材,可以帮助各中小队举行各项活动。如:我们队室的“翻翻吧”小展区里就夹放着一定数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文化、道德修养、英雄故事、少先队理论与实践以及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动漫书籍等方面的图书,供队员阅读。

队部办公:队室将作为少先队队部办公的地方。平常,大队部和中队部会在这里经常召开例会,商讨意见,拟订工作日程。

上一篇:《将相和》的教学设计下一篇:王福有同志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