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生与人文关怀(共10篇)
麻醉医生与人文关怀 篇1
麻醉医生与患者的接触时间是短暂的,其工作性质是每日与多个接受手术的患者接触,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但麻醉医生在病人的围手术期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角色,对病人的心理因素、精神面貌乃至病情转归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麻醉医生更需对病人给予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
1、重视对术前病人的人文关怀
病人在围手术期,除少数可表现充满信心和乐观外,大多将出现 不同程度的恐惧、疑虑、焦急或忧郁等心理活动。据500例术前病人精神状态的分析,60%病人对手术存在各种疑虑,急需得到解答;50%以上病人感到恐惧;31%病人担心手术对今后健康有损;38%病人害怕手术引起生命危险;17%病人对麻醉产生恐惧:12%病人顾虑术后疼痛、呕吐难忍[4]。忽视精神准备工作,单纯依靠大量的麻醉前用药,足以使病人进入昏睡状态,但有时会引起共济失调、烦躁不安、呼吸循环抑制以及苏醒期躁动、兴奋等严重副作用。
麻醉医生应高度重视对术前病人的访视工作。这样可以充分的了解病情、病人的全身情况,依照拟实施的手术,制订理想、恰当的麻醉方案。在问询过程中,可以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解答病人的疑问,减轻或消除患者对麻醉、手术的顾虑,交待麻醉的常识和利弊并实行签字制度。笔者前往法国亚眠儒勒•凡尔纳大学中心医院的北方医院、南方医院、妇产医院和眼科医院交流学习,那里的麻醉医生非常重视对病人的术前探视与检查。麻醉科均设有PRE--ANESTHESIQUES诊室,病人看完相关疾病的门诊后,都要到PRE--ANESTHESIQUES,麻醉医生要进行详细的问诊、检查,填写各种表格、资料,即使对无痛人流这样的小手术也是如此。病人正式入院,术前麻醉医生还要访视病人。反观我国麻醉界现状,大多数医院麻醉医生不重视术前的麻醉工作,术前不看病人或由他人代看,即便访视病人,也是匆忙行事,寥寥数语,仅是履行了一个麻醉协议书的签字而已,根本谈不上与病人沟通。究其原因,其一,我国临床麻醉医生工作量大,没有充裕的时间访视术前病人。往往头一天工作结束,已近下班或已经超点,以至无法访视术前病人;其二,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不重视此项工作,麻醉医生唯技术论至上,忽视术前了解病情和与患者的沟通,科室的安排随意性强,无法保证麻醉医生的术前访视工作。麻醉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全身情况不了解,是造成麻醉意外的重要原因。
2、重视对麻醉、手术中病人的人文关怀
病人因恐惧、术前晚上休息不佳、失眠、清洁灌肠、插导尿管等诸因素,致使病人入手术室后精神欠佳,反应迟钝,不能很好配合地麻醉医生。此时麻醉医生不应以粗暴、生硬的态度对待病人,如:催促病人脱衣服、上手术床、摆置麻醉体位等。而要亲切、和蔼地告诉病人应如何做并主动帮助病人以配合其完成麻醉。麻醉和手术中不应该说笑、聊天,谈论与麻醉和手术无关的话题。非全身麻醉,在术中应尽量使用一些静脉辅助约以让病人安静入睡,解除其焦虑、恐惧的心理。应用咪哒唑仑以达到顺行性遗忘,让病人忘却麻醉、术中的一些恶性刺激和记忆,以免遗留不愉快的回忆。
3、重视对术后病人的人文关怀
我国大部分医院不具备麻醉恢复室(PACU),所以只能强调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麻醉苏醒时间的短暂、忽略了病人的舒适和心理反应。据调查:全麻病人在整个手术过程最感痛苦的事件即是麻醉恢复阶段的各种不适,依次为气管导管、疼痛、机械通气、恐惧焦虑心理、吸痰、剧烈刻嗽、导尿管等。麻醉医生应该让病人舒适、自然苏醒,而不是用催醒药、气管内刺激等手段催醒。陡然催醒的结果,一方面病人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另一方面镇痛药的作用被拮抗,病人会感觉疼痛不适。近年来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得到较好的发展,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疼痛、不适,稳定病人的心态、情绪。术后镇痛无论是人道和人文方面,还是从临床意义上讲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人文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的最好方法
调查显示:对患者满意度造成影响的前四位因子是,医术(30.1%)、人文关怀(26.8%)、费用(18.4%)、后勤保障、伙食(14.7%)。分层分析显示,患者对医院最关注的是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一项对我国10个城市4753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在21个主要生产和服务行业中,1/4的人认为,医院的面孔最冷淡,医疗行业堪称“冷淡老大”。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形成了技术至上的观念,医疗过程被看作单一的技术过程,医患关系也被理解为单一的技术关系。它使医学物化了,失去了应有的人性,医学变得冰冷而庸俗,“原本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金钱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所产生的后果是部分医务人员的情感冷漠。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在技术崇拜的沙尘暴日渐平息,人文关怀方面严重贫血的问题开始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医生与病人沟通是一门语言艺术,不同的语言应用可形成不同的沟通效果[10]。医生依赖专业的优势,站在主导地位上仅与病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医生至高无上的权威,无可商量及训责的态度,严重伤害了患者的人格尊严,使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事实上,许多患者对医院不满意的原因并不是医疗技术本身,而是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感到在医院受了“窝囊气”、“慢怠”等,在此情景下,一旦麻醉有一些失误、差错或正常的并发症,则医患纠纷必然发生。
病人是患病的“人”,更有情感需求,需要人文关怀。麻醉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给病人以足够的尊重和同情,善于与病人沟通,富于爱心,人性丰满,寻求与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尽可能人道地满足病人及家属的需要——身体的、心理社会的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麻醉医学充满人性的温暖。借用米兰•昆德拉的话做为结束语:人文关怀是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只要我们精心呵扩,定能长出丰硕的果实。
麻醉医生与人文关怀 篇2
纵观电视剧《青年医生》,在题材、立意、影响等多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实现了反映论同价值论的辩证统一
中国医疗剧是植根于本土文化和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质土壤中,带有中国特色标签的电视剧类型。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对当下的医患、医改、医闹等社会深层矛盾的揭露与反思,应成为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指归与本土化演绎的方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医疗事业暴露出前所未有的乱象,看病难、看病贵,不合理的医疗体制,显失公允的医疗分配,医院公益性质的偏离,医生信仰与道德的缺失,医患双方的角色错位,这些因素成为医患矛盾加速升级的最大引擎。在这种现实主义背景下,医患关系作为当今社会最为敏感的社会关系之一,已成为医疗剧不可或缺的阐释主体和情节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患关系是因健康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由以医者为主体的人群与以患者为主体的人群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1]医患关系应该是医生与病患双方,建立在平等、和谐基础上的一种相互信赖、相互扶助、合作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这不仅是单纯的治病与看病的关系问题,其中不免夹杂着家庭、社会、民生、公平、正义,甚至社会和谐安定的问题。对医患关系处理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因此,作为大众媒介的医疗剧理应成为揭露与批判这些社会问题的一把尖锐的手术刀。《青年医生》对医患关系和医生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患者的深层心理的表现,站在责任、信仰和道德的制高点上,向全社会呼唤人性、良知与博爱,呼唤灵魂的纯粹和升华。
二、崇高的人文关怀
医疗剧在为观众带来娱乐与审美享受的同时,更致力于真正撼动观众心灵,并与其达到某种精神层面的契合,借以探讨生命坚毅与人性百态的永恒主题。医疗剧以影像介入的方式将医疗空间中承载的各种人伦道德、精神哲理、情感纠葛和人性百态毫无避讳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借以达到戏内与戏外,病人与观众,均获得双重“重生”的目的。剧中病人在医生“人道主义精神”的救助下获得躯体健康与生命的重生,戏外的观众在领略剧中不同人物不同遭遇的基础上,易于产生感同身受的切身体验,也可获得身心的双重救赎,捕捉对生命真谛的最大理解。
笔者认为,医疗剧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在对医生形象道德使命感的重建上,致力于将医道升华为人道,为医生形象找寻人性化的道德归属;通过对医患关系、医疗体制等社会深层矛盾的表述与诠释,借以反思整个社会的诚信与沟通、信仰与公平;在拯救生命尊严、呼唤人性信仰的主题演绎上,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放在手术台上进行无情的解剖,进而诠释出对生命的真诚与热爱的母题。电视剧《青年医生》超越了好与坏、白与黑简单对立的二元方式,写一群心理装满阳光的青年医生在碰撞中的成长。也让广大观众通过这个窗口更多地了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青年医生的艰辛与不易。
三、深蕴的悲悯情怀
对人而言,最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我们宝贵的生命。医疗剧便是阐释“生命”这一主题最贴切的物质载体。医疗剧中悲剧情节的设置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悲剧,它是一种审美对象,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观的推崇及艺术鉴赏价值。对于医疗剧来说,其悲剧情节的设置来源于病患身体的悲剧性、心灵自我救赎的悲剧性以及所迸发出的人性大爱、信仰、品格对于观众的震撼与感动。
医院是为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而存在的一个特殊场所,时时上演着生离死别。以此为载体的医疗剧中自然不乏对悲剧情节的诉说,剧中的悲剧元素所施加的主体往往是广大病患及其亲属。身体的病痛、生命的垂危甚至消逝,对于病患及其亲属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悲剧。“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句戏谑之语简练而形象地揭示出人们对于生病的恐惧和无奈。谁都不想生病,因为生病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甚至是惨痛的。在医疗剧的每一集中都充斥着各种疑难杂症、大病重病,各种救治病人的案例和手术场景比比皆是。在剧中,病人既要忍受身体病痛的折磨,又要承受生活、生存的压力。如果病情严重的话将要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很多家庭因此背上了巨额债款,甚至出现了因病返贫的困境。但也有不幸的病人即使千金散尽也换不回健康的身体,甚至生命的延续。这种悲剧的发生无论对于病患还是家属都是一种莫大的折磨。在以“急诊科”为故事场景的电视剧《青年医生》中,几乎每一集都会出现新的病人和复杂病情,这里每天都上演着各种悲欢离合和生死抢救的戏码。
因生病而产生的心灵折磨无疑亦会产生悲剧色彩,然而医疗剧中的病患群体所展现出的坚毅、顽强的生命力和抗争意识,无疑更让我们震撼。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美就是指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表现在医疗剧中的悲剧情节,往往以其残缺姿态向世人阐释着病患群体对生命的崇敬和对信仰的坚守,产生了撼人心魄的悲剧力量。那些坚强患者的经历无论是对病患、医生、家属还是普通观众都给予了莫大的信心鼓舞和精神支撑。这就是悲剧产生的美,是生命个体在与命运、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非凡坚毅的人性力量。
“悲剧产生的是严肃、沉郁的情感并倾向于崇高之美,这种严肃的情感会使观众超越世俗的日常生活,激发正义感,用更严肃的态度思考人生,这就是心灵的净化”。[2]医疗剧往往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通过展现他们如何凭借信念、毅力击退死神、战胜病魔的顽强的生命历程,使观众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呼吁世人更加尊重生命、坚守信念,用更严肃的态度反思人生。病痛、苦难、伤害、意外,虽是不幸,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我们在遭受身体与心灵双重折磨的同时,仍应该怀有信念、心存阳光,因为活着就是最大的财富和希望。用信仰呼唤信仰,用品格呼唤品格,这是我国医疗剧理应传递给观众的正能量。
当然,电视剧《青年医生》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专业性不够,与现实中的医院工作环境可能不太相符,对医生之间情感纠葛的描写有喧宾夺主之嫌,等等。但该剧用青春剧的手法展现医疗行业现状和青年医生的不易,也是对医疗题材剧、青春偶像剧创作的新的探索。
总之,在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医患话题的背景下,《青年医生》这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对于观众了解医生群体、化解医患矛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青年医生》把镜头对准普通青年医生,在自然流淌的情节中品读人生意味,在充满情感力量的叙事中揭示医疗工作的崇高和医护工作者心灵的美好,可谓近年来医疗题材、青年题材乃至现代都市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新亮点。
摘要:在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医患话题的背景下,《青年医生》这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对于观众了解医生群体、化解医患矛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青年医生》把镜头对准普通青年医生,在自然流淌的情节中品读人生意味,在充满情感力量的叙事中揭示医疗工作的崇高和医护工作者心灵的美好,可谓近年来医疗题材、青年题材乃至现代都市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新亮点。
临终的医生与关怀的本意 篇3
曾经有一篇题为《医生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的文章广泛流传。文中,医学博士肯·默里给大家解释了死亡的一个独特的侧面——“医生走向死亡的不寻常之处”,身为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家庭医学教授的默里写道,医生的死亡“并非在于他们获得更多的治疗,而是相反。”
2014年初,凯特·格兰杰也亲历了这一切。与默里一样,格兰杰也是一位医生。同样的是,格兰杰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所采用的方式,也受到她的医学知识的影响。
格兰杰医生对死亡的感知与常人有所不同:诊断为不治之症后,她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这一点也似乎在不断地提醒她怎样去生活:她安排了外出旅行;重温了婚姻誓言;定期抽出时间安心陪伴家人;并且,一直坚持为病人看病。
她把时间都花在了自己所珍重的事情上了。
刚刚三十岁出头的格兰杰在英国专门从事老年医疗与临终关怀的保健工作。她对老年人的深厚感情源自于她母亲的影响——她的母亲曾经经营过一家为有精神健康问题的老年人而设立的日间志愿护理站。
“我喜欢和老人们聊天,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身处英国韦克菲尔德的格兰杰通过电子邮件告诉我。
然而,不幸的是,格兰杰自己却无法像他人一样慢慢变老。但是,她争取不浪费剩下的每分每秒,并且慷慨地将时间贡献给医学。这样的态度让人备受鼓舞。她已经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两本书,并且正在撰写第三本。她把这些都视为她对医患关系以及公众参与医疗的责任,她同意通过邮件与我分享自己所做的这些工作。
我是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开始注意到格兰杰的。那是2012年,我正在搜索所谓的“利物浦临终病人护理路径”(LCP)——这套非同寻常的护理指导方针是由临终关怀医院的医疗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它在英国产生了“死亡小组”式的骚动,其后便被终止使用。自那以后,我开始关注格兰杰的博客和推特。
最初开始关注“利物浦临终病人护理路径”,是在我思考“无效医疗”这一奇特的概念之时。这个概念本质上是指,在病人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中,由一方来决定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对病人采取的医疗措施不再以治疗(或治愈)疾病为目的。当然,病人可以做这个决定;但是通常情况,做决定的还是医生。而格兰杰的双重身份,意味着她一个人代表了医患双方来做出决定。
作为医生,即使是在尝试治疗或减缓癌症扩散之前,格兰杰就知道“这些都是徒劳的”这个冰冷的事实。在她的博客中,有“亲爱的化疗”这样一篇日志,她用令人动容的方式告诉大家,她内心里已经接受了诊断以及疾病预后的结果,并且决定放弃下一轮化疗。
格兰杰在最近的一篇博客中分享了一位诗人向她的致意:“人生就如同呼吸,你吸入自己完整的一生,呼出了对世界的激励,你坚定地活在此时此刻,让自己远离平庸和愚钝。”
在老年保健与临终关怀方面,格兰杰是一位沟通与交流的专家。从前,我一直认为有些医生天生就不善于交流,但是格兰杰的故事告诉我,我的这个看法是错误的,这让我颇为慰藉——沟通能力是可以学习的。她说;人们需要时时努力地去学习。
患病经历,使格兰杰变成了一名更好的交流者。就如她在邮件中所写:“我特别想去照护好我所负责的临终病人。在我自己生病以后,我在与他们及他们家人的谈话中投入的情感更多了。我也十分渴望了解他们的愿望。如果他们想出院,我就会努力帮助他们安然出院。要做到这一切,就意味着我需要加班加点。”
格兰杰又对我说,“现在,我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语言了。看护病人时,我会跪在或坐在病床边,与他们保持平视,并且在病情严重时多予抚摸,安抚病人的情绪。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告诉病人或病人家属我自己得病的事儿,但是,我自己患病的经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感受,更容易加入到与他们的对话中,甚至和他们一起讨论对未来的恐惧这类艰难的话题。”
对于格兰杰医生自己的恐惧,毫无疑问,她会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选择正确的对象予以倾诉。但是在同一封邮件中,她也实事求是地对我说过“未来几个月我就要死去”这样的话。而在信的开头,她却首先写上——“祝您圣诞快乐!我的圣诞节也很完美。”
心理疏导与企业人文关怀 篇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员工作为和谐企业建设的主要力量,对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举足轻重。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尊重员工的个性,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通过对员工的心理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和心理阴影,推动企业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心态,使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的和谐稳定取得“双赢”成效。
您一定要听的理由:
1、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持续加快,加之各类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因素诱发的员工心理隐患日益增多。在企业的营运管理不断趋于规范化、专业化的同时,重视员工心理问题,推行心理教育,大力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通过推行心理教育、完善沟通途径、拓展人文关怀、深化激励措施等方式逐步来健
全员工心理疏导机制,打造政通人和的企业氛围。
3、从心理学角度认识自我的性格特质,掌握EQ(情绪智商)的实用策略与技巧。
4、探索适合自身的建设性减压策略,提升自我舒缓和消除负面情绪和压力的能力。师资介绍
寇觉中老师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陕西省辅导站站长,广东省大康职业学校校长,陕西省公安厅心理辅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十多年来,先后在全国各地,为各行业做集体心理疏导课程五百余场,涉众二十万余。
课程价格、时间、地点:
课程价格:980元/人(团体票可优惠)课程地点;南关什字国际大酒店三楼会议厅 课程时间: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00
课程对象:
1、企业总裁/CEO、企业高层、HR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
2、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需心理疏导、减压放松的职业经理人。
3、从事培训、教育工作的各界人士。
咨询电话:0931-***410053
麻醉医生与人文关怀 篇5
魏沛明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矛盾的减震器与安全阀,也是消除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我们党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性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可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积极、深入地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融入到信访工作中去,是信访工作者的应尽责任和义务。
一、充分认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信访工作中的战略地位
无论从外部环境、信访制度还是从信访对象看,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信访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从外部社会环境看
以“人”为核心的信访工作不是孤立的,而要受外部环境的诸多影响,如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心灵与信仰的挤压,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利益纠结和心理失衡问题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把信访工作推到了风口浪尖,另一方面也昭示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经济增长不仅会用某一速度改善人们的物质福利,同时还会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人们的社会挫折感。生产力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改革,而改革说到底是利益关系的分配和再分配,每项重大改革举措必然涉及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某些人群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各种利益分配关系和矛盾相互交织,贫富差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凸现,既得利益者的“被剥夺感”与利益重新分配中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都有可能在某个时期内引起一定的不满情绪甚至反抗行为。当社会矛盾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尤其当社会焦虑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时,做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使人们的不满情绪得到疏通而非堵截、引导而非强行改道,就成为事关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一环。
因此,在信访工作中必须重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在发展中体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就要在信访工作中切实关怀和帮扶弱势群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充分发挥信访工作春风化雨的作用,才能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在新时期的执政能力.调动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二)从信访制度本身看
我国的信访制度自1951年建立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毋庸讳言,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现行信访制度在大量社会矛盾面前面临困境,越来越“力不从心”。一方面,虽然在制度设计上,信访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但“政治参与型信访”效果并不理想,数量微乎其微,“公民”的话语权利在信访制度中相对缺失,信访的民主与监督功能薄弱;另一方面,在现行信访体制下,“权利救济型信访”比重大且层出不穷,然而其救济渠道的堵塞显而易见,大量上访问题长期积压,个别“清官”的“救赎”只是杯水车薪,由此造成的社会矛盾已危及政府合法性及社会的稳定性。可以说,现行信访制度没有真正获得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一个机构重叠、条块分割、归口不一的组织体系。信访工作缺乏严格的程序规范和标准,随意性大,有的案件处理受命于领导的批示,往往导致解决了一个旧的案件却引发出更多的新案件。虽然有时会使法律正义的目标部分得到实现,但这种实现恰恰是以牺牲法律的自主性和程序性为代价的。
需要指出的是,信访制度上的不足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自身的改革而获得完善,信访工作与行政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息息相关。在信访制度尚不完善、配套改革尚需时日的情况下,急躁冒进与消极等待都是不可取的,最佳策略是立足现实,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访维护安定团结之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由此弥补信访制度的缺失并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三)从信访工作对象看
上访群众是信访工作的对象。每个上访群众都是有情感的个体,能否做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访工作的成败。正是因为对人的情感与心理关注度不够,传统的宣传教育工作方式往往很难奏效。在信访工作中,要首先从情感人手,尊重信访人的人格,运用心理学原理,把握他们的心态,理解他们的行为,在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后,再循序渐进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信访问题的实质,就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上访群众多有不满情绪,这是他们的共性,但每个上访者的心理状态又是不一样的,只有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才能对症下药。如果上访者在承受某种压力之后产生了重度或中度心理疾病,就应该获得专业的心理治疗,而不应浪费信访资源,使工作陷入被动。如果上访人员在问题得到解决后,仍坚持上访并不断反映同一问题,不断提出新要求,此时需要解决的就不是其所反映的问题了,而是他们的认知误区和困惑、侥幸等心理。针对上访者的某种人格障碍,如固执、敏感、狭隘等,应该在信访工作中积极运用心理学原理,纠正上访人员的心理偏差,同时使告假状者得以暴露,使缠访、闹访等不良上访事件及早得到控制。
二、不断创新信访工作的机制和方法,拓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渠道
传统的信访工作一般是针对上访人员提出的问题直接进行处理或解答,对于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及背景,尤其对于上访人员的心理状态很少或不予考虑,这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意识的比较简单的处理方式。把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纳入信访工作,如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信访工作者换位思考等,避免出
现因为上访群众的某些非理性诉求而把他们当作不可理喻的刁民,更不能因所处的位置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这是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最基本要求。此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信访工作的机制和方法,要超出对于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一般化理解,拓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渠道。
(一)防患于未然,增强信访工作的主动性和敏锐性
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不难发现,群众上访有其客观性,他们反映的问题大多是各级部门决策不公、不周造成的。拓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渠道,善待、关爱群众,就要关口前移,建立长效机制,把信访工作与职能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增强信访工作的主动性和敏锐性。要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倾听其呼声。为此,要疏通民愿表达通道,拓宽信访渠道,通过各种途径,让群众的所想、所需、所急得到关注和安慰,通过信访工作,讲清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用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的方式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在不影响发展大局的前提下,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用超前、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预见性、前瞻性和化解、防范的具体措施,在决策过程中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原则,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
(二)延伸信访工作内容,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绝不仅仅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事情。根据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生存与发展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其中发展的层次较高,而层次越高心理需求量就越大。如果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人即使吃饱穿暖也不会感到快乐。要真正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信访工作必须延伸工作内容,关注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并以此为核心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这些事情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只有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信访工作才有感召力,才能收到实效。比如对有牢骚有怨言的下岗人员,要在引导就业与安排就业上下功夫,鼓励其自主创业,协调生产经营,使其自力更生。弱势群体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如果得到满足,就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又会促进社会和谐。
(三)健全信访网络体系,建立信访工作联动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信访工作也要更多地体现信息技术含量,为此要健全和完善网络体系,建立网上信访社区,有计划地利用互联网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尽可能地把人们心底的焦虑转化为心平气和的建设性态度,以正确看待社会变革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信访工作网络化既可以整合与节约信访资源,也能够尽量避免无理缠闹访现象,改变目前被动接访的状况。
另外,根据《信访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信访工作机构应当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法律援助机构、相关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运用咨询、教育、协商、调解、听证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处理信访人的投诉请求。也就是说要建立信访工作联动机制,既要有内部的联动,如各信访单位之间的互动,也要有与社会各界的互动,比如,邀请心理疏导专家协调开展工作。当信访人员有抵触情绪时,还可以从其家人、亲戚或朋友中选派合适人选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四)加大监督力度,强化信访责任
信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做得好与不好,关键要看信访者反映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理。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对弱势群体更是如此,在不利条件下谋求生存与发展需要更多的时间。许多上访人员正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生活受到影响,或心理已经达到强烈的不平衡状态,才走上了长期上访的道路。为此就要加大监督力度.包括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及信访部门的事后监督。对长期上访者反映的问题,如果有客观事实和法律依据,要尽快移交相关职能部门限期解决,做到信访事件“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尤其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信访责任,杜绝产生新的无头案、钉子案,同时要细化信访责任,尽量形成有时限、有奖惩、无缝隙的信访责任体系。
三、提高信访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在实践中落实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如果说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和方法是做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硬件”,那么,提高信访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就是做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软件”。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归根结底要通过具体工作体现出来,如果信访工作者素质低、办事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信访干部,努力为他们解决政治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稳定信访队伍,从提高信访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人手,使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落实到实践中。
(一)落实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信访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也不可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信访工作者思想素质,就是要充分认识信访工作的意义,坚持公正为民的原则,落实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主动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群众可承受度的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就是要把人生价值与工作价值相结合,不因有人轻视信访工作而动摇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在工作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价值。
2.政治素质
“信访”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信访工作的成败决定着人们诉求的合法利益能否得到补偿。信访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要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稳定这三项基本任务,扎扎实实地做好信访工作。要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在行动中。
3.业务素质
掌握政策和法律是信访工作者必备的业务素质,对政策、法律法规的熟知和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落实程度。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多有较强的政策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新的政策、法律法规在不断推陈出新与完善。信访干部只有具备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成为“政策通”、“法律通”,才能在具体工作中说符合政策、法律的话,办符合政策、法律的事,用现行法律和政策协调不同利益关系,以理服人、依法行政;才能收集和筛选出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信访信息,研判可能产生的信访问题,提出工作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落实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信访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
1.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信访工作能被戏称为“机关第一难”和“天下第一烦”,就说明信访工作者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无论从工作的角度还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信访工作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遇到任何问题要头脑冷静、处变不惊,在复杂艰难的工作中磨练和培养坚强的意志,锻造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克服情绪失控而导致的反应力迟滞、思考力降低等现象。可通过平时的工作积累和必要的心理学课程训练来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2.组织协调能力
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单位地区,这就要求信访干部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由于信访制度的局限性,信访工作部门的职责是受理、分流转办、协调、督查、督办,直接解决问题的职权有限。要切实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信访工作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一定要加强,要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督查的职能作用,积极协调相关单位、部门快速办理信访事项。
3.对来访群众的心理疏导能力
要与来访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信访工作人员还要掌握心理疏导技巧。为此,要鼓励信访工作者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与社会心理培训机构建立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能力,如在接访过程中善于倾听,点头时应认真专注,充满兴趣并且配合目光的注视;善于控制谈话方向,适当运用释义、引导、中断等心理学技巧;善于提问,把各种封闭式提问变为开放式提问;善于自我开放,使来访者产生共情、温暖和信任的体验等。
教育与人文关怀 篇6
关键词:人文关怀,理性关怀,审美观怀,情感本位
人文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尊重人的价值, 关怀人的需要, 提高人的地位, 倡导个性发展等方面它们是一致的。但人文精神并不专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 它还概括了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积极的思想因素, 如人格尊严、个性自由、完美思想、以人为本等, 它贯穿于人类进步思想的所有方面和始终, 并存在于古今中外的精神文化世界中。
对我国的少年而言, 人文精神结合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须臾不可或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国先秦人文昌明。《周易·贲辞》云:“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周易·贲辞》中的这段话在韩语中最早出现了“人文”的概念, 并言简意赅的蕴含了三层含义:
(1) “人文”一词的原始意义与”天文“相对应, ”人文“属于人, 而不属于“天”;
(2) “人文”表示人类文明, 表示人的文化精神世界;
(3) “人文”有强大的教化作用, 能够“化成天下”。《周易·贲辞》对“人文”概念的深刻揭示对当今教育的宝贵启示是:作为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肯定, 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肯定。
从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要使教育更好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必须解决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性关怀和审美关怀。
1理性关怀
从我国古代文化看, 与“人”相对应的“天”的含义比较宽泛, 可指天地自然, 也可指开地之神灵。中国皇帝自称为“真命天子”, 是将“天”神话的推演, “圣谕”即神谕不可更改, 具有无上的权威。教育中的理性关怀, 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将学习视为“人文”, 而不是“神文”, 更不是“神谕”。既然是“人文”, 那么就可供学习、讨论, 这就决定了任何一篇作品的理解都可以是多模式的。我们一些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 这固然与其文化素养有关, 同时也于将作品特别是名作“神圣化”有涉。在有些教师的潜意识中, 凡教科书中的内容嗾使神圣的不刊之论, 全都是具有“微言大义”。这样的教学在无形之中向学生灌输了迷信课本、崇拜名作的虚妄一是, 长此以往, 学生的理性分析、理性思维等理性认识和创造性思维将被排斥在学习之外。不知所措的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理性这一“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力量之后, 其学习的兴趣、信心将化为乌有,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因此, 要遵循教学规律, 守卫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在当前就必须强调人文关怀中的理性关怀, 并把这种关怀落实到教学主题—师生的身上, 落实到课堂教学。
2审美关怀
审美观怀是对人的情感关怀、心理关怀。理性关怀非但不排斥人的情感情绪和风度的心理世界, 而且必须与它们相得益彰, 这是由人从来都是倾向于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性所决定的, 因此教学中的审美关怀与理性关怀一样的重要。
“人文关怀”是文明社会以人为本的创建过程。举例说明就是:每一条道路都有容易看清楚的文字标示, 每一种复杂产品都有使用说明书, 每一处服务机构都有专业介绍向外界宣传, 每一个成名之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领域对外表示。人类最早充满人文关怀的案例以教育事业的初期创建为标志, 总是以教师语重心长的教诲以及圣贤深明大义的言语表达为象征, 让许多无知与困惑的人们深受指导教师们的言传身教而受益终生。用最简明的实例就是:路标指示‘此路终点到达北京’;电脑配备说明书等使用手册;律师事务所公开自己处理案件的范围;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会表明自己擅长解答的数学问题。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无论是教师还是青少年学生, 在欣赏作品时, 都抱有对美的欣赏和享受的精神渴求, 同时还有创造美的愿望和实际行动。美术教育只有在满足师生的这种需求, 并为他们创造美提供良好的条件之后, 才能实现作为人文关怀的审美关怀。
当前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 将过去教学中被浪费掉的作品中的美的因素重新利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都要细切和深刻的体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或是讴歌, 或是怜悯, 或是批露, 或是批判的由热情、激情等心里形式体现人的“挚情”, 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马克思说过,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也说过, 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俩没有也不可能由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是丘疹, 对合乎“人”的目的性的食物追求是求善, 而对于这两者追求的统一则是求美。优秀的作品则往往是统一了镇宇山追求的美的人类情感的具体体现。在此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可让教学不能个烈士的单纯以“思想”位本为, 还要以人的积极情感和心理世界为本位。如果光有前边一个本位, 教学便不成其为教学, 而变成思想政治课。美术教学“情感本为”所体现的是对青少年, 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审美关怀,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满足这种人文需要是师生提高审美素质、掌握美的规律和要求, 也是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文教学与人文性关怀 篇7
【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教学责无旁贷。因此,良好的作文教学应做到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读写结合,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其思想,积淀其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性 作文教学 人文精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教学责无旁贷。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更成为每一年度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折射和引领。“人文”一词本是舶来品,由来已久,我们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最朴素的理解,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促进人的发展,珍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因此,学生的作文不仅体现出学生运用语言传情达意的能力(文的方面),更显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内在的独特精神。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到: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古人为文审慎谨严的态度。无论是诗经开创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还是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或者是鲁迅“为人生”的主张,无一例外,集中体现写作应反映现实生活、直面社会人生的一贯主张。如果作文不贴近生活实际,不反映社会人生,不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那么,作文也就成了简单的文字游戏。没有生活实际内容的文章,要么假话、大话、空话连篇、胡编乱造;要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要么既没有独到的见解,也难以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生活,惟有生活,才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我们时常发现,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是搜索枯肠,总是感到无话可说,“难为无米之炊”。究其原因,是不懂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捕捉瞬间的感动,珍藏点滴的回忆。或感悟自然,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或思考社会,洞幽烛微,见一草之绿感春之勃发,抚一叶之坠悟秋之壮美;或指点江山,臧否人物;或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愈益清明,愈益深刻。认知水平、思维品质就会得以提高,使作文教学真正实现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如2007年福建高考作文“季节”,大多数考生是描写四季之景,或是以四季诗文入文,抒发对四季的感受。但有的考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通过季节正马不停蹄的消失、四季不再分明、少女不屑伤春、壮者不再悲秋,来反映两个发人深省的现实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日趋功利,精神世界日益苍白,精神家园日渐荒芜等。文章视角独特,以小见大,振聋发聩。其实我们对气候变暖、季节消失都是“于我心有戚戚焉”,都有同感,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呢?小作者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尤其是深入的思考,所以才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又如2008年湖北卷高考作文“举手投足之间”,不少考生能紧扣时代脉搏,奏响时代最强音,写汶川地震中那些感人至深的画面、瞬间,写举手投足之间彰显的人间大爱,母性的光辉,伟人(温总理)的人格,乃至同此“国殇”的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赴时艰的自信力和凝聚力。既能很好的扣合题目,又让人感动、感奋。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文者情动而辞发”、“以我手写我心“,作文本就是学生发表见解,流泻感受的一片自由天空。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生命的年轮里充满了苦涩、温馨,充满了热情、感动。学生用年轻的心,用真挚的笔,记录心灵深处的蠕动,记取青春血管里最激荡人心的呐喊,描绘五彩斑斓的青春时代,装点奋然前行的足迹,憧憬美好灿烂的明天。因此,作文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产品。学生由于知识素养、生活阅历、个性气质的不同,当学生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展现出来时,一定是千姿百态的。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宽容不同观念。教师要能坦诚、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困惑、痛苦和无奈,尊重学生在作文中的多样思考和个性展示,尊重学生独到而真切的感受、感悟,不能“师”心自用,以一个成人的角度、深度来要求学生,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有的学生多情善感,感情丰富细腻,惯用“小桥、流水、人家”之笔,不妨让其选择擅长的记叙文和散文;有的学生思维缜密,严谨雄辩,有如“大江东去”,不妨让其选择议论文;有的学生思想深刻,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妨让其写杂文……文体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要风格鲜明,言之有物,且言之成理,教师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在应试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已形成了一套固定作文评语模式,诸如“切合题意,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详略得当,语句通顺……”这种千篇一律的评语,不仅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扼杀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基于这种情形,我们可以通过写个性化的评语,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表达真诚的人文关怀,来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应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爱心造就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在作文教学中以不同的风格和要求来对待不同的学生,给性格各异的学生回以不同特色的评语,让他们充分拥有着: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
三、读写结合,陶冶情操,升华思想,积淀人文精神
“卓荦全凭弱冠争”“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勤于读书,才会逸于作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吸纳人文精华,对作文教学是极其重要的。读书是一种养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日渐喧嚣、经典正渐行渐远的年代。读书怡情,养气,开阔视野,涤荡心胸;读书使人睿智,使人练达,被那些醇美的文字浸润过,熨帖过,感动过,洗礼过的生命会因此变得厚实、崇高。人文化的作文教学必须坚决摒弃那种简单的灌输、说教、训导和训练,而引导学生通过含英咀华、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来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感悟人文精神之美,积淀人文精神。读唐诗宋词,感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伤时,感受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旷达;读古代散文,感受《五人墓碑记》中“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爱国情怀,感受《报任安书》中慷慨激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九死未悔和壮怀激烈;读时文美文,感受美好字眼背后蕴含的令人心胸顿开、心情释然的丰富哲理。那些美好的人文经典之作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
作文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心中有“大我”,即有大视野,大胸襟,大境界。古今中外,无不囊括笔端,抚四海于一瞬,观古今于须臾,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或对历史文化如数家珍,或对现实体察洞若观火。“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当代中学生继往开来、心忧天下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而不是只看到身边的学习生活。如2003年高考话题“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建议”,一般考生对“自己”“别人”“建议”,理解太“实”,以致取材狭窄而缺乏新意,而满分作文《渠清如许》的作者却是“华夏文化”既不能妄自尊大一味屏弃外来文化,又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这样立意,对话题的理解宽泛且切合题意,而又不同凡响,体现出高人一筹的认识水平和锐意创新的可贵意识。小作者笔下,鲁迅、苏轼、柳永、李煜、朱熹等人纷至沓来;从“礼仪之邦”的远古到所谓“现代化”的规划,文化含量厚重,纵论古今,纵横捭阖,写得很大气。2005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买镜”,一般考生对镜子的理解无非是“以人为镜”“以史为镜”,那么镜子就只能是“诤友”“历史”,而《镜中日本》的作者高屋建瓴,立意高远,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以日本为镜,既体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且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思,又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和仇视。这就是“大我”的境界,“大我”的胸襟,文章自然就是大手笔。
作文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就要真正让“人”融入“文”,“文”又包蕴着“人”,就是要通过“为文”来“立人”。教师以自己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实践中又必须注重对学生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使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成为滋润其一生的一泓清泉。
麻醉医生与人文关怀 篇8
宗教信仰与人文关怀--刘小枫基督教神学价值论衡
刘小枫先生的西方现代基督教神学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曾激起强烈反响.对当时居正统地位的李泽厚先生的在历史理性主义基础上建立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说”构成有力的反动.90年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人文精神大讨论”和“终极关怀”的追寻以及各种西方后现代的.广泛引入,种种努力都在试图为当下的物化社会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在对人性的去蔽与澄清的意义上,宗教神学与之不谋而合.因此有必要在新的语境下对刘小枫先生的基督教神学思想进行再评价.
作 者:张彩虹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NZHO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1(2) 分类号:B976.3 关键词:西方现代新教神学 信仰 向度
麻醉医生个人总结 篇9
今年暑假,我于X省X市人民医院麻醉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见习实践,因为只是大一暑假,对所修麻醉专业的知识还未接触学习,各种麻醉方法还只停留在对其名称的简单了解,所以在这十天里,我并未打算要学习到多少专业性的知识,虽然我也学到了不少,但我更想了解的是麻醉科医生们每天的工作状态、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通过为期十天的见习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尤其是与生命攸关的医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定要做到理论根基扎实,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以免在实际操作中误人误己,酿成大错。同时也进一步验证和肯定了我一年前刚踏入医学学府时心中所怀揣的信念——脚踏实地,力求完美。
二、见习时间
20XX年7月22日至20XX年7月31日
三、见习医院
X省X市人民医院
X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25年,拥有八十多年的古老历史。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X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徐州医学院教学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口结对帮扶单位,“爱婴医院”。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挂牌为核医学诊断治疗中心。医院现开放床位735张,拥有正式职工8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70人,中级职称人员214人。医院年门诊量60万余人次,收治入院病人2.5万人次,完成各种正规手术7000余例。医院无论规模实力、技术水平、还是工作量均居苏北地区同级医院前列。
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麻醉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初具基本现代化医院标准的一级临床科室。目前,科室有正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一名,主治医师七名,住院医师八名,本科学历达,曾先后有六人被派往北京、上海等地的上级医院进修。初步形成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良性发展的人才梯度。科室设备精良,其中进口多功能麻醉机2台、多参数监护仪13台。能顺利进行外周动脉及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完成ibp、cvp、pcwp的监测,能完成胸外科、小儿外科、老年患者麻醉以及疑难危重患者的麻醉,现正积极筹备心脏外科的开展。
四、见习内容
了解麻醉医生日常工作状态、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工作,学习术前访视病人,气管插管,全麻监测,腰硬联合麻醉,学习填写麻醉记录单,了解临床常用麻药,学习处理医患沟通。
五、见习成果及心得体会医院见闻与想法
1.我在见习时发现,手术病人以女性患者为主,主要集中在妇产科,我所见习的医院平均每天会有几十台手术,而其中妇科至少就有五台,也就是说占了每天手术比例很大的一部分,另外胸外除了甲状腺手术再就是乳腺手术了。妇科的手术中约七成都是子宫肌瘤,然后就是畸胎瘤、宫外孕、卵巢囊肿等。这让我很自然的考虑为什么现在女性患这些疾病的几率那么高,怎样才能减少它们的发病率?而对于一个未来麻醉医生,这提醒我应该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意学习妇女、孕妇的生理特点以及在相关疾病中或时期的生理变化,例如产妇的妊娠高压,脊柱变形,硬膜外腔的状况,对麻药的耐受等情况等。
2.见习期间曾遇到这样一位病患,7岁小男孩做包皮环切术,术前拟定是骶管麻醉,但麻醉医生实施麻醉时未摸到骶管麻醉的位置标志——骶角,才发现这位小男孩的骶骨变异。于是医生采取了基础麻醉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最后由有多年经验副主任找到了骶角,实施了麻醉。这让我认识到麻醉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没有预料到的事情,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冷静思考,切勿浮躁惶恐,认真分析,依靠扎实的基本功,排除万难,解决问题,为病人的生命负责。
3.在学习麻醉记录单的填写时,遇到了很尴尬的事情,我只会填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床号、病区,别的就一概不知了。只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以她说一句我填一句的方式,这样才只填写了部分内容,其余的实在是填不出来,这些东西只能在学习了专业知识之后才会知道怎么填,只能以后再学了。
例如在喉部手术或手术切开阶段,由于牵拉反射应提前就加深麻醉,因为药效有一定的滞后如果病人已经开始出现症状才加深麻醉不仅作用不明显还易用药过量,这也正是我见习期间遇到喉部手术时身边的麻醉医生不断叮嘱我的,而在外科医生快要缝合时确保缝合时有效的肌松作用。
六、见习总结
以上就是我这十天的见习体会,实践生活让我初步了解到做一个好的麻醉医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一流的麻醉技能,其中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生物物理、医学生物工程学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并能融会贯通的。还好的是我在未学习专业知识之前,提前认识到了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开学之后就是大二了,这些知识也都是大二的专业课程,我想我对我的学习内容也便有了更高的追求了。十天的见习生活,让我发现一流的麻醉医生就是要有很强的预见性、扎实的临床技能和永无止尽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追求完美,这也是我一贯贯奉行的基本准则。最后,以我校校训以及我们麻醉学院的院训来结束我的报告吧。
以德载医,博学创新。
变革与重构: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篇10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不断地反思着、探索着、阅读着,并逐渐廓清了心中的迷雾,提高了思想认识,获得了有益的启示,推动了课堂的变革。
一、教师应当具备人文精神
何谓“人文精神”?如果采用周国平的观点,那就是:一是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二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三个层次,虽讲的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却与教育紧密相关。教育与人文,原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首先,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其次,教育要理性地“传道、授业、解惑”;最后,“超越性”更是教育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
我们的教育,很容易引起学生、家庭、社会的不满,经常会被认为是失败的源头,改革也总常常事与愿违,于是乎,教育渐行渐远。其中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样的,但追本溯源,与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精神匮乏是密不可分的。结果来源于过程,思想决定行为。当经济腾飞,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时,教师头顶的光环早已褪色,早已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了。无论从前是如何满腔热血、指点江山,在生活面前,教师,统统成为用来谋生的职业。于是,有的教师觉得校园的高尚、纯洁与社会的庸俗、物质脱节了,渐渐滋生了虚荣;于是,有的教师自视拥有了更多的物质和利益,渐渐失去了平等、真诚、追求、反思。
可以说,人文性是教育的本性,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是可悲的,可怕的。身处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教师,理当“日三省吾身”:自己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本吗?是否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吗?还在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吗?有没有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
教师的人文精神,说到底是关乎教师自身修养的问题,它展现了教师不断思考、追求和积淀的生活状态,展示了教师作为社会中人的一种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所以,为人师要先塑己、正己,所谓“身高为师,学正为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教师唯有不断丰厚自身的人文精神,教育才能回归正位,教育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二、课堂应该充满人文关怀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树人”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在“分数”的统帅下,我们习惯于“目中无人”,习惯于“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名次、平均分、最高分等占据了教育的全部,挤满了我们的生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竟成了我们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叹息之余,反思袭来。或许我们不能根除整个教育系统的弊端,但是我们可以变革自己的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我们可以做到去伪存真,摒弃糟粕,吸收精华,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期待、充满生命力。一堂充满人文关怀,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是一节值得孜孜以求的课堂。
“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其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我们对教育和我们可爱的学生应该付出最多的爱。”在家爱自己的孩子,在校爱别人的孩子,这不是“本能”的问题,而是“能力”的问题。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时扪心自问:“我们有爱的能力吗?”或许我们一时还做不到,但我们要记住并尽力做到:爱是不求回报的。
“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这种“关心”和“尊重”没有丝毫的功利色彩。因此,教师在实施这种“关心”和“尊重”时,对学生不应该有“回报”方面的期待。在王蒙的《橘黄色的梦》中,一个叫芭尔拜拉的年轻女人给了笔者绝对的震惊:“我非常爱我的工作,是的,我爱!”“我的职业不是教师,我是诗人,在小学的工作只是我的兼职。”……除了震惊还是震惊,这是一种工作的境界,这是作为教师的高度,这值得我们用尽一生去追求和期待。
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是推动课堂变革的金钥匙,更是值得教师毕生追求的宝贵财富。变革肯定需要勇气,重构可能带来失败,然而,假如总是一成不变,那么将来定是死水一潭。今日的尝试,或许就能打开明天的一片新天地。只要我们有变革的意识、信心和勇气,变革就永远不会晚。一个教师人文精神的丰富、一个课堂人文关怀的展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更不会在短时间内奏效。它需要我们的毅力和恒心,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去践行、去探索。
【麻醉医生与人文关怀】推荐阅读:
麻醉医生辞职报告09-03
麻醉科医生实习总结08-08
麻醉科医生述职报告08-19
麻醉医生如何解读心电图09-09
生育关怀行动典型案例-计划生育服务站医生08-11
手术与麻醉09-29
妇科手术麻醉与睡眠07-31
手术室麻醉与护理配合论文12-04
医生与病人09-29
医药代表与医生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