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试卷(精选8篇)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试卷 篇1
莱州市学校、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师资培训班考试卷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2、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和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3、肠道病毒主要经和/或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4、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类传染病管理。
5、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天,病程一般为天。
6、桌、椅、门把手、床栏杆等物体表面应使用的84消毒液擦拭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一次。
7、手足口病病人家庭如为旱厕,粪坑内的粪便可用按1:1的比例,或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
8、手足口病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9、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以岁以下多见,病情进展迅速,多在病程天内发生,可出现神经系统、心肺症状,死因主要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衰竭。
10、正确的五步洗手法包括:、、、、。
二、判断题
1、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也不能够传播病毒。()2、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3、患者在发病2——3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4、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需要对环境进行大规模喷洒消毒。()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试卷 篇2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染,防治
近些年来, 手足口病在我国较多地区出现, 由于该种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 病情的广泛性和危害的严重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手足口病的患病群体为6岁以下的儿童, 其中又以3岁内的患儿最为多见。该病集中发病于夏秋季, 具有传染性强、病情蔓延迅速的特点[1]。该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涉及病毒类型较多, 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 (EV71) 和柯萨奇病毒A组16、4、5、9、10型最为常见, 刚开始的临床症状并不特别要紧, 常伴低烧, 口、足、手、臀部会出现斑丘疹, 短时间内会变为疱疹, 严重者会引起肺气肿、脑膜炎, 甚至导致死亡。近5年, 患手足口病的患者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多。该病也引起了我国卫生部的高度重视, 并于2008年5月2日将其列为我国的检测管理传染疾病。为了寻求对小儿手足口病高效的防治办法, 笔者对2012年5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共25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诊疗情况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258例, 均为2012年5月-2012年9月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8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规定的标准。所收治的病例中, 女133例, 占51.55%, 男125例, 占48.45%;平均年龄3.45岁, 6岁以上42例, 3~6岁91例, 3岁以下125例;198例在发病过程中伴有低烧症状, 占总病例的76.74%, 低烧在38.5℃以下187例, 占72.48%, 38.5℃以上71例, 占27.52%;有131例患儿发热时间在5d以内, 其余127例发热时长超过5d。本组患儿均在皮肤表面出现皮疹, 集中在手掌、臀部、脚底等位置。皮疹于显微镜下为鹅卵石状、玫红色、有一些类似脓状液体、四周伴有有红晕的斑丘疹, 患儿无疼痛感, 无死组织块形成。经检查发现本组患儿的并发症主要为口腔溃疡、腹泻、呕吐等。经血糖检查有小部分患儿存在血糖升高现象, 白细胞检查呈现异常者117例, 经X线检查显示有59例伴有支气管炎、27例伴有肺炎, 所有患儿均无肝肾功能性疾病。
1.2 防治办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积极消毒、隔离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给予适当的抗感染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口腔特点和地位特殊, 要特别给予口腔感染护理。我院采用点滴注射病毒唑以及注射用炎琥宁, 所用药物根据患儿体重, 病毒唑不超过10mg/ (d·kg) , 炎琥宁控制在3~6mg/ (d·kg) 。如出现咳嗽、支气管以及肺部发炎的情况要根据情况加以抗生素给药, 患儿出现低烧时应根据情况给以适当处理, 一般情况下低烧在38.5℃以下的无需特殊治疗, 高于38.5℃的, 要及时报告医生并给药退烧。小儿手足口病病房要定时进行空气和地面的消毒, 一天不少于2次, 以防病毒通过空气、唾液继续传播。患儿所用医疗物资实行专人专用, 医护人员检查或护理患儿时要注意清洗消毒方可再对其他患儿进行护理, 以防交叉感染。由于接触疱疹内液体也会感染, 因此应保持患儿身体干净、衣服舒适卫生, 手、脚指甲要剪短, 防止抓破疱疹, 扩散感染。患儿住院期间若还在母乳期的, 应坚持母乳喂养, 其他患儿应尽量给以清淡、可口的食物, 鼓励患儿积极进餐。对抗拒进食、进水的患儿可用点滴形式完成所需营养供给。
2 结果
本组25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经过科学治疗, 186例于1周内康复出院, 其余72例于2周内康复出院, 住院时间最短3d, 最长14d, 平均住院5d。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 无1例出现特别严重的并发症, 亦无1例出现后遗症。患儿皮肤表面疱疹最长消退时间为8d, 最短为3d, 平均消退天数为4.5d, 疱疹消退后无疤痕出现、没有脱屑的现象。伴有低烧的患儿, 退烧时间为1~5d, 平均退烧天数为2d。
3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属于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疾病, 56年前在大洋洲的新西兰初次出现, 接着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关于发生手足口病的报道, 其中以日本的疾病发生率最高。我国首例小儿手足口病在32年前发生于上海, 这30年来, 国家的十几个省市都有出现, 已经引起我国卫生部门的积极重视[2]。该病主要发生在6岁以下的儿童, 此年龄阶段的患者尚未具备清楚表述自身病情的能力, 因此需要其父母及时了解孩子自身的身体状况, 若出现疑似症状, 应尽早到医院就医。
我院对2012年5-9月期间收治的25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抗病毒、确保营养、消毒隔离的治疗, 取得了全部病例无1例死亡、无1例出现特别危重的并发症, 全部康复出院的满意疗效。这都离不开医护人员以及患儿家属的积极应对, 医护人员能做到密切关注患儿的治疗进展, 注意患儿的精神状况和生命迹象, 只要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指征都积极应对, 做出迅速及时的处理。随时保持患儿的卫生、干净, 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 为其康复创造良好的环境。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与患儿父母、家属密切配合, 将相关护理知识教给家属, 争取治疗、护理无死角。疾病的治疗要注意和类似疾病进行区分, 其中以口蹄病和水痘较为典型[3], 口蹄病患者一般不论儿童或成人, 在患者手、脚掌处出现水疱, 成溃疡状;水痘分布相对于手足口病更加广泛, 水疱形状各异, 疱皮较薄, 颜色较深。
从该病的治疗过程笔者能够体会到预防的重要性, 儿童家长应注意幼儿的个人卫生, 对年龄相对较小的幼儿, 父母应重视孩子的生活用品、玩具、食物的卫生, 关注家中的环境卫生, 恰当处理婴幼儿的粪便、家中的污水等携带细菌较多的物品。对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儿童, 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应引导其养成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督促儿童学会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捡来的食物, 适当参加身体锻炼, 增强儿童自身的抵抗力。成人在生活中要密切关注幼儿身体状况, 如发现异样要及时上报, 争取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秀勇, 韩明锋, 冉献贵, 等.57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救治分析[J].安徽医学, 2008, 29 (5) :592-593.
[2]宫春风.手足口病的防治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4) :93-94.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 篇3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为什么近期报告感染手足口病的人这么多?
根据卫生部门的监测,专家将目前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数与往年的发病数对比,认为今年疫情来得比较早,但仍属散发。今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病例及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由于以往不要求报告,另外有病人因症状轻微没有就医,因此以往部分病例没被发现或未作报告。在要求依法报告后,报告数量有一定增加是合理的现象。
由于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传染病,存在广泛发病的可能。卫生部门提醒全国各地,尤其是目前病例较少或往年发病较少的地区要加强预防与监测,做好疫情的防控。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篇4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和学生发病为主。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本病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2、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臀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3、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4、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5岁及5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间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怎么预防?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当地发生本病流行时,要增加每日擦拭、消毒次数。
(2)每日对玩具、教具、生活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篇5
手足口病是传播很快的一种儿童传染疾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很容易交叉感染,现在还没研制出防疫这种病毒的疫苗,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特别是幼儿园里的孩子们要注意预防手足口。
手足口症状:
发热,体温达到38度以上,口腔粘膜、手部、足部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幼儿园在本病的流行或高发季节应做好以下工作:
1、卫生消毒。幼儿园要保持每天放学消毒一次,有必要条件的应该中午一次晚上一次。孩子玩耍的教学玩具要用专门的消毒液浸泡消毒,通常使用的84消毒液,一般把教学玩具浸泡一小时左右就可以。地板和桌椅也要用84消毒液擦一遍。孩子们一般都是在幼儿园里面吃饭,孩子们用的餐具也要专门的餐具消毒液进行刷洗,保证环境的卫生清洁。
2、预防宣传。幼儿园老师要对孩子家长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工作。孩子们回到家里以后,要让家长们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在家里面如果孩子出现了发热,皮疹等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尽早的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孩子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一定不要让孩子接触其他的小朋友或者是上幼儿园上学。
3、卫生教育。幼儿园一定要加强在园孩子们的卫生教育工作,平时要教育孩子在吃饭之前、上厕所后都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教育孩子勤剪指甲的好习惯,还要教导孩子不随便乱弄东西,特别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更不要乱摸东西。教育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4、做好检查。幼儿园在教学期间也要注意孩子们的身体情况。如果发现孩子们在上学的时候有发热,出皮疹的状况的时候要立即通知孩子的家长,并把孩子及时隔离送医院检查治疗。在注意观察一下周围孩子是否有疑似症状的发生,如果是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必要时做好停课准备。
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自查报告 篇6
周边环境、门卫、上下学值班、应急预案、手足口
病防治工作的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通知精神,我校全力做好周边环境、门卫、上下学值班、应急预案、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安全工作。并根据上级要求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管理。要求门卫人员严格履行职责,严禁校外闲杂人员随意进入校园,记好来人登记记录。严禁,家长随意进入校园。如果有事要在值班室办理。
二、加强上下学时段的管理,制定了上下学时段管理方案并认真落实执行。
1、强化学生上放学安全意识。
学校加强学生对上放学路途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严禁学生骑自行车上放学,原则上放学应由家长接送,对于没条件接送的学生,家长可以想办法让学生结伴上放学。学校将对学生上放学的时间严格控,并告知家长遵照学校要求控制学生上放学时间,有特殊情况及时给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联系。
2、加强上放学教师值班安排
加强上放学时段值班。学生上放学时段,学校安排二名男教师在门口值班。值班教师要加强对学校门口人员的排查和管理,要重点关注在学校门口逗留的无关人员、精神障碍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等,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3、加强门卫的安全责任意识
门口是学校安全事故的第一道关口,所以门卫必须有较强的安全责任意识。在上放学时段门卫要和值班教师共同做好上放学期间学生的安全。在非上放学期间严格执行门卫制度。门卫制度规定如下:
(1、)学校门口是学校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完备制度,责任到人。学校值班管理制度和学校安保人员岗位职责互相联系,各有侧重,要规范操作,有利于学校监督,使学校门卫管理逐步实现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2、)学校门岗实行24小时有人值班制度:白天工作时间由值班教师和门卫同时管理。由门卫负责管理其它时间段。
(3、)学校门卫肩负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师生安全的重任,值班人员要遵纪守法,坚守岗位,严格把关,文明值勤,努力将学校门岗建成展示学校良好形象的窗口。
(4、)学校门卫必须严格执行学校会客制度,来访者应该进行登记,写明进出校的时间与事由,由门卫电话联系,经确认可以接待后方可入校。如被访者遇上课或开会,门卫应安排来访者在门卫室等候。
(5、)学校门卫应严控学生课间擅自离校,因特殊情况需出校门的学生应持有离校证明方可放行。上课期间禁止家长和社会闲杂人员随意进校。
三、为做好防控甲型流感手足口病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防控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的防疫、监督、管理及信息上报工作。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要求,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应急预案”建立了“晨检制度”、“防控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消毒制度”和“学生病因追查制度”等。加强监督管理,狠抓落实。
四、完善了各种应急预案,对学生进行了预防地震等应急疏散演练,演练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总之学校安全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大力度,确保学校安全工作不出现任何纰漏,为给师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而努力奋斗。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试卷 篇7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特征,防治措施
手足口病是肠道传染病的一种[1], 其致病菌多为柯萨奇A16型以及肠道病菌71型。手足口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三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手足口病患者以及隐形感染者, 其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接触以及呼吸道等。临床表现为手足口病患者的手掌、足部以及口腔内出现小疱疹[2], 少数手足口病患者可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急性驰缓性麻痹以及心肌炎等多种并发症, 由于个别患者并发症发展迅速, 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严重危害手足口病患儿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本文将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120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以及探讨手足口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 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丰城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120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以及探讨手足口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其中男性患者62例, 女性患者58例, 年龄6个月~16岁, 平均年龄为5.3岁。0~3岁患者69例, 占57.50%;3~6岁患者36例, 占30.00%;6~16岁患者15例, 占12.50%。
1.2 方法
1.2.1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患者在其手部、足部以及口腔内部均可见皮疹或溃疡, 且患者在皮疹出现前后多伴有发热现象[3], 少数患者可同时伴有咽痛、烦躁、流延、拒食以及咳嗽[4]。120例手足口病患者中出现心肌受损并发症为4例, 出现脑炎并发症为2例。
1.2.2 治疗
120例手足口病患者均进行及时的隔离措施, 并给予喜炎平或病毒唑对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应用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B2对患者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若患者经过治疗引发细菌感染, 则可给予患者加用抗生素治疗。若患者出现心肌损害或脑炎等并发症, 则应给予相应治疗。
2 结果
120例手足口病患者中, 无并发症的患者经上述治疗方法治疗后, 均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预后较好且皮肤无疤痕以及色素沉着。4例出现心肌损伤并发症的手足口病患者经对应治疗心肌损伤疾病两周后, 病情好转;2例出现脑炎并发症的手足口病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 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患者的手、足以及口腔内部。此病为自限性疾病的一种, 且一般情况下经过正确的治疗措施预后良好, 但少数手足口病患者易引发心肌炎以及脑炎等各类并发症, 并致使患者死亡[5]。
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为0~3岁居多, 且好发于4~9月, 临床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 主要应用抗病毒疗法, 并应用维生素辅助治疗。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是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的有效方法。医务人员应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手足口病的相关健康教育, 一旦发生手足口病, 应立即进行隔离措施, 并将患者日常接触的物体进行消毒, 如碗筷、衣物以及玩具等, 并将患者房间空气进行必要的消毒措施。若不慎与手足口病患者进行肢体接触后, 应立即进行局部消毒, 可用肥皂或洗手液进行彻底的清洗等。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 不应带儿童进入人员密集场所, 及时为儿童补充营养以及进行充分的休息, 避免过度的日光暴晒, 防止儿童过度疲劳, 以免降低儿童的抵抗力。医院等卫生场所应进行定时消毒, 及时清理医疗垃圾, 以免手足口病发生院内传播现象。
综上所述, 手足口病发生时, 只要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 其有效治愈率较为满意, 且无后遗症。但在日常生活中, 应按照手足口病的相关预防措施进行消毒, 尽量减小手足口病的传播率, 才是控制手足口病危害人类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国际呼吸杂志, 2010, 30 (24) :1473–1475.
[2]李立明.叶冬青.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7.
[3]Chong CY, Chan KP, Shah VA, et al.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in Singapore:a comparison offatal and non-fatal case[J].ActsPaediatr, 2003, 92 (10) :1163–1169.
[4]王小燕, 邓慧玲, 符佳.手足口病2103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1) :56–58.
手足口病中医防治6法 篇8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一年四季都会发病,尤其在春、夏、秋三季多见。现在还是让我们从根上说起,用中医的方法来防治。
看一看,是不是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典型症状来命名的疾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身体上的症状表现,在家里初步判断一下。主要是查看孩子的皮肤、口腔和体温三个方面的特殊改变。
皮肤 手掌和足底,或者手背、手指侧、足背,个别孩子在臀部或膝部,会起红色半球形的斑丘疹或水疱,从米粒至豌豆大小,不疼也不易破溃。水疱一般3~5天结痂,1周左右消退。
口腔 孩子的口腔黏膜会出现淡红色或红色的小水疱,多在舌及两颊部,像小米粒大小,疱液不多,周围有一圈红晕,很快溃破成溃疡,疼痛明显,孩子会不停地流口水,哭闹,拒吃东西。
体温 多数患手足口病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突然发热,持续2~3天,发热可出现在皮肤、口腔症状之前1~2天,或者与皮肤、口腔的症状同时出现。
手足口病都很可怕吗?
其实,对大多数孩子来讲,手足口病并不可怕。
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多在10岁以下,其中1~5岁的孩子患病最多。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对大人、孩子都有易感性,但是少年或成人大多因为隐性感染而获得了抗体,虽然不会生病,但仍会传播病毒。年龄小的宝宝发育还未成熟,脏腑娇嫩,内热容易蓄积,所以不能很好地适应湿热环境,接触到病毒容易发病。
大多数孩子症状都比较轻微,甚至可以自愈。只有年龄太小、身体虚弱的孩子,对病毒的抵御能力低,或者经常口舌赤红、大小便不畅、有积食积热的孩子,才可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病症。因此,家长一定要留心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病情轻重。症状轻微的孩子可在家调养,病情严重的孩子要及时去医院诊治。
手足口病的
中医疗法2步走
大部分孩子患手足口病后,都是隔离在家,由家长护理。针对患病孩子有湿热的特点,可取采用一些中医的方法调理,以清热、解毒、除湿为主。
第1步 口腔护理
用温水或淡盐水潄口,清洁口腔。
已经会吐潄口水的孩子,可以用金银花水潄口。用金银花、竹叶、薄荷、板蓝根各3克,加水煎6~8分钟,放温后让孩子潄口,然后吐出。
有口腔水疱或溃疡的孩子,可以给他用适量西瓜霜、冰硼散或锡类散敷在患处,每天1~3次。
第2步 皮肤护理
孩子的衣服、被褥要清洁、柔软、干燥,避免磨损皮肤,注意日晒、消毒。
3岁以上的孩子可用中药泡洗。用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藿香各5克,水煎10分钟,放温后泡洗手脚,每天5分钟。
3岁以下的孩子可用中药碧玉散外敷,每天1~2次。碧玉散由滑石、生甘草、青黛组成。
用新鲜的冬瓜片、黄瓜片敷贴,对恢复也有帮助。
手足口病
日常预防4法
要想远离手足口病的困扰,关键在于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机体的正气充盈了,即使稍微接触一些病毒,也不会引发严重病症。日常生活中的调养,重点在于消解内热,增强身体素质。
消解内热 内热往往来自于积食,通畅大小便最为重要。小便发黄、大便干燥的孩子,可以做萝卜汤给他喝,将适量切好的白萝卜片加水煮熟即可。也可以用新鲜的萝卜苗做汤、包萝卜丝肉馅水饺。还可以将5克白茅根、1克灯芯草用热水冲泡后饮用。
按摩背脊 按摩背脊的督脉对增强孩子的体质很有帮助。每天临睡时,让孩子趴在床上,用薄毛巾被盖在他的后背,家长手指微张,顺着孩子的背脊督脉(脊柱两侧)的方向,从后颈向下至臀部轻捋,反复21次。
佩戴香囊 佩戴香囊也有祛除病毒的功效。取藿香、佩兰、苍术、艾叶、肉桂各3克,装在布袋中,做成漂亮的彩色香囊,给孩子戴在胸前,休息时放在枕头下面。
避免湿热 手足口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和传播,对紫外线、干燥敏感,所以要经常开窗通风,消毒餐具、玩具,勤晒衣被,让孩子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良好个人习惯。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试卷】推荐阅读:
手足口病防治教案01-22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09-09
手足口病防治学习计划12-17
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讲座11-08
2023年度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计划01-15
太平幼儿园举办预防手足口病知识讲座08-20
在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19
手足口病患儿07-16
手足口病重症09-17
学校手足口病08-10